斑羚飞渡教案范例6篇

斑羚飞渡教案

斑羚飞渡教案范文1

沈石溪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动物小说家。他写的动物小说刺破了人类文化的外壳、礼仪的粉饰、道德的束缚和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了丑陋与美好融为一体的原生态生命,因而比其他类型的小说更具吸引力。《斑羚飞渡》是他动物小说中的精品,通过描写斑羚陷入绝境时求生、自救的全过程,展现了动物世界极其悲壮的一幕,将动物小说的特质演绎得淋漓尽致,叫人意想不到,令人目瞪口呆。每每读罢,我们便仿佛如临其境,心灵也常受到强烈的震撼。

我惊异于镰刀头羊惊人的智慧和组织能力,惊异于它们用叫声传递信息和那令人不可思议的跳跃技艺,惊异于斑羚可贵的整体精神和群体意识。我想把自己的惊异、灵魂的震颤、悲壮的感悟传递给我的学生们,共同赏析,共同探讨,以引起他们的共鸣。于是在备课时,我便将“镰刀头羊的组织能力,高超的跳跃技艺,斑羚群可贵的团体精神、群体意识”作为授课重点,力求使学生的思想融入其中,领略伤心崖上的壮美。在上《斑羚飞渡》这节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读,从学生的表情来看,学生越读越惊奇,读罢自然是兴奋不已,似乎有满肚子的话要说。这个时候,我便让学生“自由谈”,让学生自由自在地抒发感情。学生慷慨陈词,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动物的组织能力;(2)动物的求生技能;(3)动物的牺牲精神。学生范读的同我备课的重点相吻合,接下来我便顺理成章地加以引导,想再次激起学生的思想涟漪。我饱含情感地朗读了相关句子并适时加以总结:斑羚种族,也是有组织的。镰刀头羊是这次飞渡的策划者、组织者、指挥者,它身材高大,富有智慧,具有牺牲精神。濒临绝境,种族生存的责任落在它的肩上,开始它也感觉无能为力,但它并不绝望,最终想出了挽救种群的不是办法的办法。它组织了这次飞渡,它以自己的牺牲使两拨斑羚数量大致均衡,并坚守到最后一刻直至悲壮地牺牲。斑羚用叫声传递信息,它们跳跃技艺之高令人不可思议。这种飞渡,要在空中恰当衔接,时间、速度、角度、幅度种种因素要掌握好,要使得两条跳跃弧线恰好相交,对于人类来说这也是需要用应用力学的高深知识才能计算精确的,而斑羚却有这等技艺,这是何等神奇!更可贵的是它们的团体精神、群体意识,老斑羚为保护年轻一代,甘愿粉身碎骨,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总愿把生的希望留给年幼的。在总结时,教室里很静,学生们早已融入其中,真真切切地被斑羚的壮美感动了。可此时,一个学生举起了手,我示意他站起来,他说:“老师,我怎么脑子里总是斑羚们那绝望的表情呢?它们是受到人们的逼迫才选择生一半、死一半的方式来赢取种族生存的呀。随着对课文理解得深入,思考得加深,我的心情也愈加沉重,我们大家为何要去欣赏斑羚的这种牺牲呢?为何要去‘赞美’斑羚受人类逼迫的死?死亡是相当悲惨的,而‘赞美’死亡是否也是一种‘残忍’?斑羚群那种悲壮的、从容的赴死,其实是对自己生的绝望,对狩猎者的一种强烈抗议!宁愿自杀也不愿遭到屠杀!”他的语调越来越激昂,“我不明白,作为狩猎队一员的作者,怎么忍心残害这群无辜的生命?是他们分成了好几个小组,在猎狗的帮助下,将这群斑羚逼上山崖,逼上绝路,这才导致了那种‘壮美’的发生。当狩猎队员们看到斑羚群面对死亡‘宁为玉碎’的悲壮时,为何不能‘网开一面’?却仍然要为着某种‘利益’把它们逼上死路,这与‘杀手’又有什么区别?如果斑羚不采取飞渡赢得种族的生存,还是会遭到狩猎队的屠杀,甚至无一幸免,那更是一场悲剧。老师,他们为何不放斑羚一条生路呢?我们宁愿不看‘壮美’的场面,给它们生存的空间吧!说真的,我觉得《斑羚飞渡》尽管文笔优美,选入语文教材中仍有很大的弊端,它与现代文明社会呼吁保护动物的法规背道而驰。它对狩猎队猎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行径不仅不加以谴责,甚至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读了使人更加‘伤心’,生命是平等的,可贵的,我们都是普天之下的生灵,我不愿也无法残忍地欣赏这种‘壮美’!”他神情庄重,语气不容置疑,教室里出奇的静,继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忽然间,我觉得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竟是那么的刺眼,那么的苍白无力,学生的这番话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学生的心灵如此纯洁美好,对生命的理解、感悟、尊重远超出我的意料。其实,也只有我们拥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要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地烧死。好几次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时,我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丰子恺也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去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出于怜惜之心,更是怕小孩子的那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以至于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确实,学生对《斑羚飞渡》的理解给我上了极为生动的一课。伤心崖上的“壮美”给每一个有良知的人的心灵带来的启示是深刻的。我们热爱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将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是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作者单位:河南省商城县汪桥镇一中】

斑羚飞渡教案范文2

一、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虽然有很多与内容相关的插画,但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因为心理或者年龄上的限制,观察事物往往不够仔细不够全面,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想要将教材中的插画与文章内容进行结合讲解文章知识点,是非常困难的,更别说培养学生学习创新能力。但是对媒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有趣的教学素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教师完成教学重难点的讲解。比如,在进行《斑羚飞渡》这一文章学习的时候,其中涉及到一段非常感人的画面,即是老斑羚用自己的身躯为小斑羚“搭桥”,牺牲自己的性命完成残酷而伟大的飞渡。这部分内容比较具有教育意义,在课前笔者让学生先对文章进行预习,然后笔者从网上搜索了相关的视频,采用flash将其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播放这段斑羚飞渡的视频。视频中一只只小斑羚成功飞渡到对面山崖的时候,一只只老斑羚却坠入谷底,通过视频将这段震撼人心的画面以动画的形式让学生直观的进行理解,能达到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从而让学生能对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因为其自身心理特征,兴趣无疑是其最为重要的内在学习动力,只有学生自己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他们才会自己主动积极的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保证其学习效率的提高。多媒体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更为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教学优势,所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的学习时,为了能让学生对文章内容产生学习兴趣,笔者采用PPT为学生播放了一系列中国石拱桥的图片,并配以优美的古典音乐,学生在观看的时候,会感受到中国石拱桥那种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形式多样且优美的特点,让学生能从心底产生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敬佩之情,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增。在观看赵州桥图片的时候,笔者为学生讲述该桥的桥体全部都是石头砌成的,桥身只有一个大拱,下面没有一个桥墩,而大拱的肩上还各自背着两个小拱,赵州桥可谓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学生在听完笔者的讲述以及观看完幻灯片之后,能极大的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文章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对提高教学效率最可靠的保障。

三、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关键时期,初中语文教学并不是单纯的培养学生语文素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思想品德的教育也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教学任务。学生的思想品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比如,在学习《傅雷家书两则》这一课的时候,笔者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文章预习,然后在准备教案的时候,笔者从网上搜索了很多有关父爱的图片,并将其制作成PPT,再配上《父亲》这一首歌曲。在进行文章讲解之前,笔者先为学生播放PPT,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这段PPT观看和聆听之后,自己对父子之情有怎样的理解?并用一句话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很多学生会在这一课时的学习中受到极大的感染,触动到他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部分情感,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关心父母家人。同时也会怀着一份难得的懂事心理进行文章内容的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既体现了多媒体学习方法的有效,也体现了教育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斑羚飞渡教案范文3

关键词:知识本位;增值

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应注重思想性、情感性、人文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却过多的关注了知识的灌输,关注的是书本,是教室,这种现象就叫“知识本位”,也叫“目中无人”。这些问题已经涉及到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思想方法及人格等方面,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那就是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增值”。

请看这样一个案例:这是一节初二的语文课,课题是《斑羚飞渡》,课文告诉同学们为了种群的繁衍,老斑羚毅然用自己的身体当跳板,使小斑羚脱离绝境,而自己却坠入万丈深渊。为了上好这一课,执教老师作了充分的准备,设计了很多问题,但却只是围绕着斑羚在谈,围绕着动物在谈,所有的问题都表达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老斑羚是伟大的,但从未与人类相联系,与母爱相联系。

为什么这位老师会走入这样一种教学误区?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是怎样让学生获取呢?许多语文老师认为学生只要对书本上应掌握的问题熟记于心,而不必涉及书本以外的知识。《斑羚飞渡》谈的是动物的生存智能,为何要硬性拉扯到人身上?《孔乙己》谈的是清末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身心的摧残和毒害,与现代书呆子有何联系?在他们看来,这种所谓的牵强附会是增加学生的负担。如何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是灌输,还是在老师组织、引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呢?是老师把“鱼”捉到送给学生,还是提供一个“渔场”引导学生自己捕鱼呢?许多老师为了节省时间,为了答案准确无误,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前者。而学生也产生了一种惰性,认为自己的回答多余、不准确,久而久之,便会缺乏自信心,便会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心。

案例二:那次上《最后一课》时,老师让同学按顺序读课文,当论到我时,我很激动,可老师却没有叫我,而是让全班同学合读,我顿时感到无地自容,我知道,不就是我上次朗读时卡壳了吗?你看不起我不让我读,我还不想读呢。从那以后,我对朗读非常反感,有一种抵触情绪,连语文课也不愿意上了。

这位语文老师仅凭学生一时的失误,便对该生全盘否定,使该生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语文课失去了兴趣。试问,谁没有失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师过分苛求学生,不允许学生犯错,更不给学生该错的机会,最终必然是学生愈加坠入失望、自卑的深渊,甚至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类似的情况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是不是也随处可见?可以说比比皆是。如果教《斑羚飞渡》那节课的老师,能由斑羚们的这种牺牲精神联系到人间的爱,如母爱、亲情、友情的无私和伟大;如果哪位让学生读课文的老师给那位激动的、跃跃欲试的同学一次朗读的机会,并给与她真诚的鼓励,甚至赞许;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多关注“人”,多给学生一份信任、一份鼓励、一次机会,多一点同情和关爱,那么,我们的学生所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能力,而且有良好的情感、体验,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样的教学就叫“增值”。这样教,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也会很棒的,如若不然,我们的教育确定令人担忧。

下面具体地说说我所说的“增值”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应该增什么“值”。

一、增加人文性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在知识这个层面上,我们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但更缺的是人文性。我们缺乏对学生的尊重,缺乏教学民主,缺乏对人性的关注。我们忽略了知识、能力更重要的东西,即人的感情,态度的价值观。而这些方面不是说教所能奏效的,是靠感化,使在学生和教师相处中(即教学中、活动中),靠老师言行的感化。理性说教的作用极其有限,有时甚至很可能等于零,造成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什么地位也没有的,因此,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老师要伸出援助之手,让学生在感受老师的关爱中,学会关爱他人,当学生受到挫折时,老师要予以鼓励,在老师的鼓励下,变得坚强;当学生取得进步时,老师要及时鼓励,让学生在激励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当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对待别人,老师要以自己的人格,自己的言行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做……古人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正”指的就是人文性,就是一个“善”字。为做到“身正”要付出巨大努力,要不断地修炼。

二、增加对弱者的呵护

素质教育的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地,生动活泼的得到发展,由“精英主义”教育到“大众主义”教育是教育的一大进步。如何对待班级中弱势群体,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他们也是人,有着独立的人格,同样地应当受到尊重,而且老师应当给与他们更多的关爱,使他们能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在各方面得到发展,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公民,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负责的公民。要正确地对待他们中的所谓顽劣行为,既要理解,又不姑息迁就。对他们要特别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要使他们懂得什么是负责,既要善待自己,又不要忘记别人,要为别人着想。这一部分学生,一般学习上都有一定困难,所以还要在学习上予以个别指导,对他们要有极大的耐心,不能要求过高,也不能企图一蹴而就。

三、增加探究性的学习

斑羚飞渡教案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主体性;自主学习;问题情境;开放环境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识和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其内部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而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也由以往“以教材为中心”“以师为本”向“以生为本”进行了转变。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对语文价值的体现和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倡导自主学习,搭建展示平台

有人说: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单纯地依靠书本上教授的知识去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是行不通的,早晚会被淘汰,只有有一定自学能力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鼓励学生进行自学,帮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为了搭建自主展示的舞台,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认识生活中的美和丑、真和假、善和恶。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喻意义等等,接着,我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按照以下两条不同的线索进行自学,如: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皇帝受骗―骗子行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这样学生可以带着一定的目的进行自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让学生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我,在大概20分钟的自学时间之后,我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点拨,以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探究空间

问题是探究的前提,是创新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改善课堂教学环境的重要方法,也是体现课堂“以生为本”的重要途径。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立足于语文教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中心思想,从而使学生在自由探究的空间里获得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斑羚飞渡》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并学习斑羚在危急关头表现出来的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引导学生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善待动物,善待生命。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文章从哪可以看出斑羚已陷入绝境?②镰刀头羊是这场飞渡的组织者,文中重点写了它的哪些表现?谈谈你对镰刀头羊的印象。从镰刀头羊最后的悲壮献身中,你有何感悟?③人类与动物共同拥有许多可贵的精神和品质,然而为什么会发生斑羚飞渡的悲剧?……引导学生结合上述问题对文本进行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相关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营造开放环境,发散学生思维

开放性环境是相对于封闭式环境而言的,对于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个性,所以,教师要营造开放的环境,发散学生的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例如,有这样一道试题,一个小女孩看见一只蛾奋力要破茧而出,她为了帮它的忙,便拿出小刀来,小心地把茧划破,让蛾出来。蛾出来后,一直鼓翅,但始终飞不起来。最后,翅膀终于垂下去,那只蛾死了。

①请你写出你对这段材料的理解?

②结合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类似的现象,请你举出一个例子?

引导学生结合上述材料做出自己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给定一个死板的答案限定学生的思维,要对学生言之有理的回答给予肯定,进而使学生在教师肯定性的评价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然,除上述几点学习方式上主体性的展示之外,作为教师的我们还要注重评价环节的质量,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正确地认识自己,并重拾学习的信心,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展示。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和谐氛围中找到主体性展示的平台。然而,学生的主体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以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斑羚飞渡教案范文5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的作用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将学生真正地引入到语文学习的情景中。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问,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可以集中精力来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就是教师的提问,学生能够正确的回答出教师提问的问题,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二,提高学生注意力。初中学生刚刚从小学松散的学习环境中脱离出来。因此,在上课的时候,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而这些现象仅仅依靠教师的批评教育是无法彻底改善的。但是,如果教师巧妙地运用提问等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跟上老师的思路,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并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路来进行归纳,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第三,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学科知识,还要养成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般来说,语言表达能力主要分为书面和口语表达能力两种。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最常用的就是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回答了教师的提问,提高了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锻炼了回答问题的胆量,还提高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与准确性。这样可以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现状

第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学生学习语文缺乏自主性。在上语文课之前,学生没有进行课前的预习,而在课堂上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让学生进行预习。这样一来,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的效果就会明显的“一问三不知”,课堂也就成为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的地方。这样的课堂效率是最差的。因为学生的自主性差,在课前没有做必要的预习,这样就会导致课堂效果差。因此,教师就要采取相关的策略来改善这种情况,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第二,提问方式有问题。在初中语文课上,教师对提问时机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适当的时机提出恰当的问题,会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这样一来,课堂的学习氛围也会愈加浓厚,学习效果也会越来越好。然而,如果提问的方法不对,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对学习不认真等。那些不适当的问题不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变差,学生不进行主动思考、想问题等。这样的提问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第三,问题答案的处理方式太过死板。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对问题的答案的处理方式太过死板。主要有以下三种现象: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并没有让学生来思考和回答问题,而是教师自己来回答;有的教师让学生来思考和回答问题,但是如果学生的答案有错误,教师就会立刻打断学生,并说出正确的答案;有的教师在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学生的答案有错误,教师不等学生回答完毕,就对学生胡乱批评,不能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

教师的这种行为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失去自主自考的动力,学生就会产生不动脑筋的想法。教师的这些行为往往也会让学生消极对待学习。因此,如果问题太难,教师应该启发学生,让学生思考,而不是教师自己说出答案;如果问题简单,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回答问题。只有这样,提问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

第一,少而精的提问。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进行提问,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而不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拥有量,因此,教师提问的问题,数量不要过多。

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时,由于这篇课文是教育学生珍惜大自然,爱护环境,所以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个主问题:请大家说说罗布泊的美丽和荒凉。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找出过去的罗布泊以及现在的罗布泊情景。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就能够明确文章的学习目的这样可以让学生认真思考问题。

第二,循循善诱的追问。教师在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后,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追问。由于学生的回答在很多时候都是肤浅表面的,教师经过不断的追问,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深刻。这样让学生步步寻思,将问题进行深化,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更加完整、具体和透彻。

例如,在《斑羚飞渡》这门课中,教师可以采用追问的方式。“有没有同学了解斑羚这种动物的,请给我们大家讲讲?斑羚为什么要去飞渡呢?斑羚被猎人追赶到了崖边,这给大家暗示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生回答,“斑羚被逼到了崖边,这是一个悲壮的故事。”“斑羚陷入了怎么样的处境?你们能在文中找到一个形象的词来表现吗?”学生:“陷入绝境,进退维谷,前面是无法逾越的悬崖。”通过这些追问,可以让学生一直处在思考状态,并且随着问题的由浅到深,学生的思维也会走向深刻。

第三,把握提问时机。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要把握住提问的时机。只有把握好提问时机,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去理解课本上的内容。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药认真备课,理解文中作者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在提问时找到问题的准确切入点,让学生能够强烈的感受到作者的写作目的,让学生可以更好的思考问题、理解文章。

例如,在讲《孔乙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两个问题:《孔乙己》这篇小说是如何表现举人打断孔乙己的腿这一情节的?小说是如何通过孔乙己的脸部表情的变化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准确的把握作者的写作动机,通过仔细的阅读文中描写孔乙己肖像的句子,学生能够了解孔乙己是一个受封建压迫的下层知识分子,通过对孔乙己的描述,可以看出孔乙己的社会地位低下,并为描述孔乙己这个人的人物性格埋下伏笔。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很好的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斑羚飞渡教案范文6

关键词:语文教学;环境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101-01

环境问题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当今世界,台风、海啸、水灾、旱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不断,水污染、空气污染、生活环境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非典、甲流感等流行性疾病不断发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追溯其根源无不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有关联。环境问题,已是人类生存的最大问题,保护环境已迫在眉睫。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孩子们的环境意识,使他们树立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同时还要引导孩子们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环境教育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之中,培养孩子们认识自然、保护自然和悦纳自然的价值取向。

一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适时渗透保护自然的教育

现有的教学资源,有相当的篇幅涉及到自然环境的保护,在我们的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的这些环境教育内容,并根据这些文本的特点,将语文教学和环境教育紧密结合,有效引导并激发学生对自然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我的做法是:一方面利用文本中写景散文进行渗透教育。课文中有很多涉及风景名胜的文章,如《趵突泉》、《海底世界》、《鸟的天堂》、《浙江潮》等之类的课文。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理解和品评,借助图片、录像等直观影像帮助学生把握文章内容,鼓励学生围绕课文重点句段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领会课文,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和欣赏大自然及人文景观的美丽和伟大,体验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对自然、对人文景观、对非人生命体产生接受或喜爱之情。另一方面,说明文教学直接渗透。小学教材中有的文章直接以环境问题为主题,如《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鸟儿的侦查报告》、《生命与水》等。这类课文教学中我们应结合生活实际,找到最佳结合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认真想,仔细体味,自然地将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教育渗透于教学中。

如教学《鸟儿的侦查报告》一文时,我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讨论鸟儿的报告:①第一份侦察报告向我们报告了什么?提示:用一句话概括报告的内容。追问:野鸡妈妈为什么孵不出小野鸡?②读文:请两位同学来做情景再现:一人读鸟儿朋友的话,一人读野鸡妈妈的话。③“忧郁”什么意思?“重重叹了一口气”说明什么?谈谈读了这份侦察报告你有什么感受?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让学生明白了环境污染问题使鸟儿频频受到伤害,我们想想吃草籽的鸟、吃害虫的鸟、吃鱼的鸟都受到了死的威胁,那么,我们人类呢?借机启发学生明白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教育学生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二 挖掘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认识自然,走进自然

虽然现行语文教材中已经蕴含了相当数量的保护自然的教育范本,但其深度和广度还远远达不到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这种教育,更有必要在课本之外为学生补充一些以保护自然问题为内容的语文实践活动。

1.开展视听活动

在培养学生听和阅读能力中渗透环境教育。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环保视听材料,组织学生课外看和听,如广播录音、影视录像、书籍、图表、新闻报道等,还有孩子们非常喜爱的故事、小说和寓言等。

故事、小说、视频和寓言可以通过现实的或虚构的情节向学生揭示自然的变化过程,通过生动的语言或平面图像向学生展示各种非人生命体或非生命体由于人类活动而受到的冲击,激发学生对遭受破坏和屠戮的生物的同情感,使他们能理解和关注人类以外的事物,感受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2.让学生身临其境

为了加强同学们对自然的正确认识,讲解完《浙江潮》一文后,我不失时机地把同学们带到一公里的北戈壁滩。因为小宛学校就坐落在隔壁腹地。踏上戈壁滩,看到一望无垠的浩瀚沙漠,望着夕阳,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吟咏出了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的壮美诗句。同学惊叹于眼前的壮美景象,失去了刚来时的喧哗,一个个屏气凝神,神色庄重。于是,我问同学们:有人登上了珠穆朗玛峰,报纸宣传说,这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壮举。根据你现在的领悟,你赞成这个观点吗?此话一出,同学们争相恐后地表述自己的观点:登一个峰顶,只能算壮举,是人类勇气、毅力、耐力、冒险精神的显现,不能算征服。如果那样,漂流一次长江,就征服了长江。飞渡一次黄河,就征服了黄河,这如果要算征服,我们今天也叫征服了沙漠。我释然一笑,并解释说,同学们理解得很正确,对自然我们不能用“征服”一词。我们的地球已有46亿年的历史,而我们人类祖先的足迹据推测也只有一百多万年,有文字记载的也只有几千年,和地球相比,我们人类还非常年轻,有许多未知的领域还需要我们去探索,人类对自然的无知索取使我们已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再不能用征服来对待自然,应同自然和谐相处,学会悦纳自然。这种课后及时的走进自然,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既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又领悟了人类和自然密不可分,让学生在感悟中成长了起来。

三 培养环保意识,走和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