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极必反范例6篇

物极必反范文1

以前的我性子实在浮躁,却不知道物极必反这件事情,从前从未在意过这句话,又或者根本不会理解这句话吧。如今岁月沉淀了我的心思,我如今才参透出那几分意味来。物极必反啊,曾经的我做事情都追求极致,可现在的我才知道有些事情做到了极致,却会得到一些反弹的效果来。

很多人或许还是不理解吧,我来举几个例子其实这道理也很简单,只是有时候的我们却偏偏不能理解其中意味罢了。比如说,因为明天要体育考试了,我的跑步又比较差,常常跑几步就喘几下,所以我便突击训练,周末午后的时候,我立马围着小区的一个小公园内跑上了五六圈,可以前的我大概跑两三圈就要喘很久了,可这次为了我的体育考试,我立马跑上了七八圈到了身体极限才终于停了下来,虽然有点累不过我还喜滋滋的认为自己努力了,那么体育考试一定会有个好成绩吧。自以为很聪明的我最后却狠狠的被现实打了一巴掌,第二天以后我就觉得全身像是被碾压了一遍一样,特别是左边肋骨的地方疼得不行,腿上也是酸痛不已,想起床,却一下子又跌在床上,只觉得浑身都疼,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好不容易才能勉强走路。可今天就是体育考试了啊!我这样还怎么考试?别说是跑步了,就算是立定跳远,跳绳这些我都没有力气跑了啊!这可怎么办,最后还好老师仁慈,让我下个星期再考,否则我可就是不及格了啊!

原来有些事情,你自以为自己做到了极致,那么就能成功可错了,做到极致了,可却也会遭受反弹的效果啊。再比如说枪打出头鸟吧,意思就是你做的特别特别的好,在人群里面特别出众那么某些人的嫉妒也就落到了那个最出众的人的身上了,凡事做事我们还需要低调谨慎行事啊……

盛极必衰,物极必反,这同样是一个道理了,很多时候我们不用出那么大的风头,也不用做到最极致,本本分分做好平常心的自己,默默的努力不必太张扬,总有一天别人会看到你的努力,我们往往没有必要去做那个出头鸟,也没有必要突破自己的极限去做一些事情,反而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累赘啊……

物极必反范文2

关键词: 化学反应设计成原电池 氧化还原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 一般步骤

化学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实际上是由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入手,通过正、负极的设计:负极由氧化半反应给出,正极由还原半反应给出,最后得到一个相应的原电池记载式,该原电池的电池反应与给出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完全一致,用以表示出原电池是怎样组成的。

原电池的构成离不开电解质溶液和电子的得失,而化学反应多种多样,如:有些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出现在化学反应中,而有些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不出现在化学反应中;有些化学反应有电子的得失,为氧化还原反应,而有些化学反应看不到电子的得失,为非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学生将化学反应设计成原电池比较困难,其主要问题往往是缺乏化学方程式变形方面的技能。下面,就常出现的几种情况,以及具体的步骤进行分析、讨论。

一、包含有溶液中离子的氧化还原反应

一般选反应中的离子作为原电池的溶液部分。

例1:将反应:Zn+HgSO=ZnSO+2Hg写成电池符号。

反应中参加氧化反应的是Zn,其氧化产物为Zn,

得到氧化半反应:Zn-2e=Zn①

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的是HgSO,其还原产物是Hg和SO,

得到还原半反应:HgSO+2e=2Hg+SO②

最后检查氧化半反应①式与还原半反应②式相加的结果是否与原反应方程式完全一致。为了保证一致,也可以用原方程式减去①式,得到②式。

由①式得到负极:Zn|Zn

由②式得到正极:SO|HgSO,Hg|Pt

考虑到Zn和SO可以共存,因此,可以将负极、正极的溶液安排成一个溶液,电池设计成单液电池:Zn|Zn,SO|HgSO,Hg|Pt。

二、不包含溶液中离子的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式本身不含有溶液中的物质,构成原电池时,究竟用什么作溶液部分须依据具体反应来安排。一般可考虑HO,H或HO,OH。

例2:将反应:Hg+PbO=HgO+Pb写成电池符号。

反应中发生氧化反应的是Hg,得到的氧化产物是HgO,考虑到HgO为金属氧化物,只适宜存在于碱性环境中,因此,

得到氧化半反应:Hg+2OH-2e=HgO+HO①

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的是PbO,还原产物是Pb,考虑到PbO为金属氧化物,也只适宜存在于碱性环境中,

得到还原半反应:PbO+HO+2e=Pb+2OH②

①式+②式=原反应方程式

由①式得到负极:Pt|Hg,HgO|HO,OH

由②式得到正极:HO,OH|PbO,Pb

构成原电池:Pt|Hg,HgO|HO,OH|PbO,Pb。

例3:将反应:2H+O=2HO写成电池符号。

考虑到H是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我们可以选其氧化产物H作为原电池的溶液部分,

得到氧化半反应:2H-4e=4H①

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的是O,还原产物是HO,

得到还原半反应:4H+O+4e=2HO②

①式+②式=原反应方程式

由①式得到负极:Pt,H|H

由②式得到正极:HO,H|O,Pt

构成原电池:Pt,H|HO,H|O,Pt。

解决此问题也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

考虑到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是H,其氧化产物为HO,

得到氧化半反应:2H+4OH-4e=4HO①

原方程式-①式,

得到还原半反应:O+2HO+4e=4OH②

由①式得到负极:Pt,H|HO,OH

由②式得到正极:HO,OH|O,Pt

构成原电池:Pt,H|HO,OH|O,Pt。

也就是说,反应:2H+O=2HO对应两个原电池,一个是酸液电池,一个是碱液电池。

三、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

原电池对应的化学反应,可以是氧化还原反应,也可以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只要两极反应是氧化半反应、还原半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也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例4:将反应AgCl+I=AgI+Cl写成电池符号。

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设计电池问题,关键在于开始如何设计出第一个半反应式。

考虑到I不能再得电子,

用原方程式中的AgCl设计出一个还原半反应:AgCl+e=Ag+Cl①

原方程式-①式,得I-e=AgI-Ag

移项,得到氧化半反应式:Ag+I-e=AgI②

由②式得到负极:Ag,AgI|I

由①式得到正极:Cl|AgCl,Ag

考虑到I与AgCl不能接触,否则反应AgCl+I=AgI+Cl就会直接进行,这就违背了构成原电池的原则: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必须在不同的空间进行,电子必须通过外电路进行传递。因此原电池应设计为双液电池:Ag,AgI|ICl|AgCl,Ag。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由化学反应设计成原电池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将原化学反应式分解成两个半反应式,其中一个是氧化半反应,另一个是还原半反应。

1.若原方程式是氧化还原反应,则可根据原方程式中物质得失电子的情况写出还原半反应、氧化半反应。两式中必须各包含至少一种溶液中的离子。

2.若原方程式中没有游离的离子作为构成原电池的溶液部分,则需根据原方程式中的氧化剂或还原剂确定一种合适的离子作为构成原电池的溶液部分,一般选择HO、H或HO、OH。要注意根据原方程式中的物质选择是用酸溶液还是用碱溶液。HO、H、OH出现在半反应式的哪一边还应考虑半反应式的配平。

3.若原方程式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在确定第一个半反应式时,首先一定要注意反应中哪种物质或离子不能再得或失电子,其次要注意同一物质在半反应式中和原方程式中必须出现在同一侧,同时应考虑得到原方程式中右边的产物。

4.两个半反应式相加的结果必须与原方程式完全一致,得失电子数目相同。

第一步是设计原电池的关键步骤。

第二步:由氧化半反应中各物质组成负极,由还原半反应中各物质组成正极。

第三步:由正、负极构成原电池。

(1)若两极所用溶液相同,或两极溶液可以混合,则可组成单液电池。

物极必反范文3

是一个成语,讲的是道家哲学。指事物发展到极端,会向相反方向转化。出处:《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鹖冠子·环流》:"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宋·朱熹《近思录》引宋·程颐曰:"如《复卦》言七日来复,其间无不断续,阳已复生,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物极必反范文4

解释:谓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成语典故:出自《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众多门客共同编辑而成的理论巨著,公元前239年成书。该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其中《博志》篇有这么十二个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简直把物极必反的命题说彻底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物极必反范文5

关键词:生活实例;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的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章编号:1992-7711(2014)09-0160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整个中学化学建构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理科高考学生不仅要学好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内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氧化还原反应的常用表示方法,而且还要掌握与氧化还原反应直接相关的元素化合物、电化学和有机化学等知识。在教学中,学生总是因为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迁移点过多,不容易理解,导致学过的知识容易忘记、容易搞错。而氧化还原反应从必修到选修,是层层递进、步步加深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也成了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笔者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尝试了部分通俗易懂的类比教学,虽然有些题材有点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它能将抽象化的知识变成“有形”的物化的东西,可以引发学生的直接思维,产生感性认知。在实际教学中,它不仅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而且能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伴而生的。就像一对孪生姐妹,有氧化反应的,必然发生还原反应。仔细观察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物质,其元素化合价必然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标示元素化合价的方法判断某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也就是说,化合价有升高必然有降低,从微观角度说电子有得必有失,然而在遇到化合价比较复杂的物质时,不少学生就感到无从着手。

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笔者首先作了如下总体概括:事实上,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基本上是氧化性相对较强的物质与还原性相对较强的物质反应生成还原性较弱的物质与氧化性较弱的物质。

如:Cl2+2Fe2+=2Fe3++2Cl-,反应物之间由于“性格”差异过大,不能和谐相处,导致在一起只能相互“打架”,最终变成互相和睦相处的物质,学生想想确实蛮有意思和道理的。在上面的方程式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Cl2有能力将Fe2+变成Fe3+,失电子能力Cl2> Fe3+,即氧化性Cl2> Fe3+。此时,笔者马上推出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里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并且两者是充要关系。同时,提出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它就越有能力将还原性物质氧化到高价,如Fe分别与S、Cl2、O2反应,得到FeS、FeCl3、Fe3O4,我们可以生成物中铁的化合价分别为+2价、+3价和+8/3价,得到氧化性Cl2> O2>S,根据实际例子,学生发现确实是这么回事,自然很快就理解了,并且打开了广泛的思维空间。

然而有学生思考后发现方程Cl2+2NaOH=NaCl+ NaClO+H2O不是这么一回事。笔者在肯定了这名学生的想法后,强调指出这是一类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它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相同,本来Cl2是稳定存在的,由于NaOH的到来而引发“内讧”,使Cl2中一个氯原子化合价升高,一个化合价降低,当然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在这样的方程式中就不成立了。这样,就能很好地解释化学中的特殊情况了,学生的内心疑惑也得到了解决。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另一个难点是电子转移问题,有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搞错。例如:说出反应KClO3+6HCl=KCl+3Cl2+3H2O的电子转移个数。

对于高一初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学生来说,很容易认为Cl2只是氧化产物,而把KCl看成还原产物,根据电子转移守恒定理,学生顺理成章地就得出了转移电子为6e-,然而标准答案却是5e-,这让我们的高一学生很困惑。此时,教师可能会及时抛出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转化规律中的“只靠近,不相交”规律,学生只是很机械的记忆,并理解这个结果。

在做课后类似的练习中,还有不少学生出错,说明他们还是心存疑惑。若教师能够用“歪理”加以理解,如:由于KClO3 中Cl的化合价高,将其比为一杯热水,而HCl中Cl的化合价为最低价,将其比为一杯冷水。将两者混合,在能量守恒的前提下,如果Cl2只是氧化产物,而KCl是还原产物,相当于原来的冷水温度升高了,但热水部分变成了与原来冷水一样冷的冷水,这样可能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学生们根据生活实际容易知道其结果:要么是由于混合不充分,热水部分还是比冷水热;要么是最终一样热,即相当于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都是Cl2。这样无形中“解释”了学生心中的疑惑,自然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在判断转移电子多少的时候,有不少学生会犯这样的错误,如:2Na2O2+2H2O=4NaOH+O2 许多学生知道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但是算出的电子转移个数还是4e-,而不是2e-。这是为什么呢?笔者经过了解,原来是学生认为氧化剂得到2e-,还原剂失去2e-,最终两者就相差4e-了。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给学生讲了小学一年级分苹果的数学题。在六一儿童节,小明分到8个苹果,小红分到4个苹果,小明给小红多少个两人一样多?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当然是2个。笔者适时提出:小明少了2个,小红多了2个,转移了多少个?学生们顿时如梦初醒,暗笑自己居然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并且从根本上理解了电子转移守恒和电子转移的数目。一个容易犯的错误在轻松的氛围中解决了。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学生经常会碰到一个氧化剂氧化多个还原剂的情况。如:写出在含有nmolFeBr2溶液中,通入nmolCl2的离子方程式。不少学生拿到这道题时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有的甚至直接写了2Br-+Cl2=Br2+ 2Cl-。究其原因是学生知道Fe2+和Br-都能与Cl2反应,但不清楚该如何反应。事实上在这里,首先要使学生清楚Cl2、Br2、Fe3+的氧化性是Cl2>Br2>Fe3+。根据强弱原理,还原性Fe2+> Br-。即反应体系中只有一个氧化剂,而还原剂有两个,显然这两个就得“竞争上岗”,谁有能力谁先上,只有当能力强的“没有了”,能力弱的才能接上。很显然,还原性强的Fe2+先反应,只有当Fe2+反应完,Br-才能有机会反应。

这样,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了反应的进程,后面根据量的关系写离子方程式自然水到渠成了。同时,“竞争上岗”在电化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如用惰性电极电解CuSO4和(下转第157页)(上接第160页)NaCl的混合溶液,很明显,溶液中阳离子有Cu2+、H+、Na+,阴离子有SO42-、Cl-、OH-。阳离子向阴极移动并在阴极放电,阴离子向阳极移动并在阳极放电,根据放电顺序必定是Cu2+和Cl-先分别在阴极和阳极放电,若其中某一种离子没有了,才考虑同一电性的其他离子。如Cl-没有了,才能考虑后面的OH-。Cu2+没有了,才能考虑后面的H+,最后考虑Na+。这样有“竞争上岗”的大前提在,学生分析如何电解就容易多了。

物极必反范文6

【关键词】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有准则和范围限制,它虽然包含着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从它的内容来看,人们必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理性地揭示当前爱国情感、爱国思想和爱国行为的本质来正当积极地表达爱国主义。

一、理性认识是事物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过程有两个重要的阶段,即认识过程中的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式,它以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为特征,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对象和内容。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的质变和飞跃,它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一般而言,理性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发展活动,它与感性相对,是人在正常状态下,自信地全面了解和分析所遇到的问题后,妥善地提出相应的行动方案,以达到适当的、合乎常态的客观效果。”

二、爱国主义应是理性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应当给社会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应该为社会的稳定、健康和团结带来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就行为方式而言,理性表现为人的自我约束能力。”因此,理国要求人们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在爱国主义的行为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理智的精神。“理性的价值在于它赞美理性,崇尚科学,热爱逻辑,相信知识的力量,对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却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负责。”所以,爱国主义应当是理性的,人们要使它所包含的丰富的感性层面上升为理性层面,这期间,人们必须自发地具备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必须以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坚强的信念和动力,以及根本目标来约束和调整自己的爱国情感、爱国思想和爱国行为。

三、情感上要把握“度”的原则

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的解释是: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度是量和质的相互结合与相互规定,量和质是度的两个关节点,是一定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若是在这两个关节点范围内,事物的质则保持不变,若是超出了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则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么事物就会转变成区别于自身的另外一种事物。

爱国主义是人们社会精神层面的反映,是对社会现象的客观反映,它是社会的产物,即社会意识,因此,爱国主义对社会存在起着一定的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断定作用的正反面则是以事物的度的原则为准则,即物极必反。

爱国主义是人民的情感表达,这种情感表达难免会包含着一定的激情,激情适当会正确地引导自身将要做出的行为,而过激、偏激则会促使人做出错误、不正当的行为。在爱国主义当中,爱国激情不仅是作为一种简单的感情而存在,它更是以一种支撑人们是否会做出行为,做出多大行为的强大信念而存在。因此,这种信念一旦根深蒂固再加以不断膨胀就会产生物极必反的恶果。所以,理性的爱国情感应该把握好度的原则,人们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感情和情绪,不要让原本适度的情感恶性膨胀,以致于危害社会。

四、思想上要摆脱“愤青”的观念

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每个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人们不能只单一地、消极地看待问题,人们应该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处理所有问题,既要看到事物消极的一面,同时更不能忽略事物积极的一面。在对待爱国主义这一问题上,只有让自己的思想转变,学会从阴暗面的对立面来挖掘问题,进而判定问题的走向,问题才会得到改善和解决。

爱国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首先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出实际的行动,不能空有满腔热血,更不能消极地利用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于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中。悠悠历史长河,无论经历多少沧桑巨变,中华儿女总是对祖国无比忠诚、无限热爱。反观‘愤青’,它是无法使‘爱国’这一主题上升为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因而也无法起到推动作用,无法完成强国的任务。”

五、行为上要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中国是一个法治的国家,如今的爱国内涵应该与法治紧紧相连,爱国不再如近代中国以及之前那样只大力强调民族主义内容,人民应该在民族国家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文明、民主、法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首先必要的是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条规,再次必须以道德准则来控制和约束自己。

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众多的爱国事件,客观地说,这些爱国行为大都是正当的、理性的行为,总体来说对祖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在当代的中国,爱国主义精神被部分人歪曲甚至利用,这些人借以爱国主义的名义做出违反道德准义和法律法规的不耻行为,严重危害了他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理性的爱国行为应该充分反映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集体利益价值观,它要求人们在心甘情愿为祖国奉献之前必须带着预见性和社会责任感去考虑自己将要做出的行为是否正确,是否会给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绝对不能不计后果地任意妄为。

六、结语

就当代中国而言,人们必须忠实、合理地履行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在表达爱国主义时,必须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爱国是为了让国家更加美好而绝不能让国家更糟糕,民众在表达爱国热情时必须理性而守法,这样才能值得他人尊重,值得世界尊重,才能真正有助于国家和谐发展,有助于国家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上一篇爱在北京

下一篇特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