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范例6篇

大类招生

大类招生范文1

1.一导转。在大一的时候就实施本导制。转专业。学院要坚持重点培养的教学思路,大一的学生学习的课程主要为英语、数学等以及基础课程,还无法学习专业课程,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形成志存高远,求取进步的的良好学风,学校可以通过长期酝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不断发展本科生导师工作制。本导制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这项工作也是学院为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主要是充分的体现本导工作的有效作用,为学生的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实现个性化、全方面的发展。学院的本导制按照“1211”的计划实施,本导要具体的指导学生在大学生的生活、专业方面的学习以及科研发展等一些方面。本导生一个月要写一份学习汇报,其中包含的内容有这段时间学习上面的突破,生活方面的问题、科研方面的进步,然后上交给本导。本导没两个月向所在的系,上交本导工作表。各系本导之间每一个学期开展一次总结会议,并对这一学期自己的本导工作进行总结,将总结报告上交给学院教务办。学院每年也要开展一次本导大会,对表现突出的本导和学生进行鼓励和表彰。采用本导制加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为学生的转专业和大类分流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2.二专业的分流。大类招生一般在第一、第二学学期是不分专业的,开设的课程都是按照大类专业,从第三学期开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方向在专业大类中进行专业选择,然后学校再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志愿和兴趣等,确定学生选择学习的专业。专业分流主要依据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学生的成绩。分流的重要依据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按照学生第一学期到第三学期教学计划中的规定的必修课、限选课的平均学分绩点进行合理的排序,将此作为学生对专业方向的选择权,如果获得校级及以上学科的相关奖励或者是竞赛得到过荣誉的学生在相同的排序下会有优先择取的权利。其次就是学生自己的志愿,学校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满足每个学生的志愿。最后就是有些专业和该专业的发展方向对学习的课程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学院要在学生填写志愿表之前进行讲解和公布,让学生有所了解,为学生填写志愿起到参考作用。

3.三专引。在大三就要开始进行专业方面的引导。结合大一本导制的基础,在全院学生学习完基础课程之后,学院在专业范围内再次实施二次本导分配,要求每个学生都有相对应的指导老师,专业的指导专业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对现有问题的处理,引导学生进行创新,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还要考虑到学院公共管理和城市经济学科出现交叉的特点,培养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的能力。

大类招生范文2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都是按专业进行招生。在考生进校后,学校按其录取的专业进行培养,这样培养的学生专业能力强,培养的大批人才曾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种培养模式也导致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缺乏人文素养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需要更多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科研中,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越来越多,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的人具有更强的创造能力。在社会和工作中,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人更加受到企业的青睐,企业不仅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更需要具有深厚专业技术背景的高端管理人才。因此,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逐渐唤起人们的激烈讨论,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在招生中把好关,也需要在入学后有更具个性和特色的培养模式。在人们迫切呼唤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大类招生应运而生。大类招生是一种新的招生形式,高校在本科招生中将同一学院的相近专业按统一专业类进行招生,或把整个学院或系的所有专业统一为一个专业类进行招生,有的以特殊实验班的形式进行招生,录取的考生进校后先进行一到两年的统一基础课学习,到大三、大四时学生才进入自主选择的专业自然班学习。大类招生实际就是对专业结构进行的一次调整,目的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

揭开大类招生“模式纱”

目前,很多综合实力比较强的高校都实行了“大类招生”,各所高校实行的“大类招生”形式各式各样,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类:

同一学院,相近专业按统一专业类招生

大部分高校都实行了这种大类招生形式,这种大类招生一般对学生按院进行管理,在学院内部打破了专业之间的壁垒,不同专业、不同系的学生在进校一到两年统一基础课学习,到大三、大四被分流到不同专业进行具体专业的学习。如北京科技大学在2011年的招生中,经济管理学院的6个系按照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经济学类3个大类进行招生。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工程管理与技术经济系的工程管理专业按照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进行招生;工商管理系的工商管理专业和财务与会计系的会计学专业按照工商管理类进行招生;经济贸易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金融工程系的金融工程专业按照经济学类进行招生。中国农业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很多高校都有这种大类招生项目。

按院系大类招生

按院系大类招生是在同一院系中,不分专业,只按院系大类进行招生。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只需填报自己喜欢的院系大类,在进校一到两年统一的基础学习后,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就业意向及教学资源等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方向进行更深入的专业知识学习。这样,学生就有更多时间对院系大类中的各个专业方向进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因此更加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更加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专业方向选择的准确性更强。高校一般对按院系大类招生的学生按学院管理,管理相对比较简单。如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包括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2个系,环境科学系设有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和环境规划与管理三个专业方向。在招生中,环境工程、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和环境规划与管理统一为环境科学类进行招生。南京大学有很多专业都是按院系进行统一大类招生,中国农业大学也有相应的院系大类招生项目。

按特殊实验班招生

这种大类招生一般以特殊实验班的形式进行招生。学生进入高校后,一般前两年执行特定的具有一定特色的培养计划,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等到大三、大四进入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自然班学习,并执行相应专业的培养计划。如北京科技大学的“理科实验班”,学生进入学校后,前两年理科实验班(60人)单独上课,进行扎实的理论基础学习,主要课程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建模与最优化方法、基础物理及实验、无机化学及实验、工程力学、大学英语和政治理论类课程。该校在第三学期开设学科简介课,使学生对各学科专业有初步的了解;第四学期请全校各个专业的部分院士、“”学者“长江学者”和其他著名教授作学术报告,指导学生选择专业;第二学年末,主要根据学生志愿分专业(可选择的专业方向为学校招生的理、工、经、管学科各专业)。在大三、大四,理科实验班的学生在不同专业的自然班学习,学校为每名实验班的学生配备学术导师,由资深教授担任,同时进入课题组重点培养。浙江大学的“工科试验班”也有类似的培养计划,主要为了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了解更多专业背景的基础上,在两年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前期修读课程,在全校的工科专业中确认主修专业,进入专业培养阶段。

这种大类招生录取的学生一般具有更多的保研机会,比如北京科技大学规定“完成理科实验班教学计划的优秀毕业生具有保研资格,实行本、硕、博连读”,浙江大学规定“工科试验班的优秀学生有机会进入学校长学制的特殊人才培养计划,进行本硕或本博一贯制培养”。

每所高校并不只实行一种大类招生形式,高校往往根据“宽口径”程度的不同,在大类招生中实行多种大类招生形式,各种大类招生形式掺杂使用,进一步实现高校的多样化招生和多样化培养。

揭开大类招生“优势纱”

大类招生是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招生方式,是实施教育部“厚基础、宽口径”培养模式的招生方式。学生在报考大类招生时相比原来的专业招生有很多优势,高校在培养学生上实行大类招生相比于原来的专业招生也有很多优势。

考生有了更多专业选择时间,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我国现行的高校学科和专业设置比较细,很多学生在报考前并不能准确了解各个专业的内涵,所以在报考专业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且我国一直实行应试教育的培养方式,大部分学生在高三毕业的时候并不清楚自己对什么专业感兴趣,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一个整体规划,不知道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他们对专业的选择从兴趣上没有一个明显的倾向,所以他们在选专业的时候更多的是迷茫,不知在这个人生的十字路口应该走向何方,有的就跟随家长的意志让家长代报,有的就随大流看到别人报什么自己便也报什么。由于报考专业的盲目性,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甚至开始厌恶自己的专业,于是他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慢慢消沉下去,经常逃课或者沉溺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断送了自己的青春和前途。

实行大类招生一定程度上可以延迟学生选择专业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深入了解各个专业的内涵,从而找到与自己兴趣的契合点,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便不再是被动的,而成了主动学习。带着兴趣进行专业的学习,学生更能激发自己的潜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大类招生范文3

关键词:大类招生;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地方师范院校

21世纪初,北京大学启动“元培计划”,低年级实行大学通识基础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1]。此后,“宽口径、厚基础”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2010年基本形成“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招生培养新模式。2020年,有11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不同程度地实施了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占同类型高校数量(134所)的85.82%,其中含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8所师范院校[2]。大类招生改变传统按特定专业的招生方式,一定程度避免了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使其获得更多有机会深入认知各个专业,并根据自身兴趣实现专业双向选择,有助于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3]。师范院校地理专业主要承担中小学地理教师培养和教学理论创新的任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作为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既沿袭了地理学专业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教学内容,又涵盖了软件应用、程序设计、软件开发等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4]。与地理师范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以培养学生地学数据获取、管理、应用、分析能力为主,能在生态、环保、规划、教育等各个领域从事地理信息科学应用、研究、开发等的复合型科技人才[5]。大类招生背景下,地理科学师范生及地理信息科学非师范生以地理学一级学科统一招生,招生、专业分流、教学、就业等方面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为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以重庆师范大学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地方师范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在大类招生前后的招生规模、生源、培养方案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初探大类招生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地方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一、专业招生情况

据统计,截至2020年,全国有190个院校开设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表1),其中师范类院校50所,数量最多的三个省市有江苏省(18所,师范5所)、河南省(13所,师范5所)和湖北省(12所,师范2所),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总的招生规模达8000~9000人,男女比例接近1∶1,文理科招生比例为1∶9。重庆师范大学自2003年至2019年招收地理信息专业学生,每年招生规模40人左右,2020年招生规模升至50人。2021年,重庆师范大学实施地理科学专业大类招生200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到55人。生源主要来自14个省市,本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宗旨,生源配置以重庆市为主,招生人数141人,占比达71%,其余以四川省居多,占比15%。文理科招生比例为4∶6,明显高于全国。

二、专业分流方案

专业分流是大类招生模式中重要的环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大类培养,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章制定选择专业。分流方案是进行专业分流的前提和依据,主要有分流对象、分流依据、分流程序、分流时间等多个方面的内容[6]。地理学大类招生的学生分流专业以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城乡规划等为主,在校学习1~2年通识课程后,按照成绩排名、志愿填报+成绩排名等进行专业分流,部分师范类院校为了平衡各专业,从成绩排名、志愿填报、教学实践能力三方面综合实施专业分流。重庆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按照地理学大类招生后,分流为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两个专业,专业分流的基本原则包括:(1)学生志向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积极瞄准社会的人才需求,综合考虑近期、远期社会需求和学院的发展,合理进行专业分流。(2)公平、公开原则。专业分流工作执行成员负责领导和执行专业分流,监督成员负责分流工作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根据专业分流方案,确保每个学生的专业分流工作透明与公平。(3)各专业(方向)接收学生的人数要兼顾学科建设和未来发展需求。按照志愿填报结合绩点排名的方式,在第一学年结束后,每名学生只有一次专业分流机会,分流以后不再进行转专业设置,与国内其他高校分流方式基本相同。

三、教学改革

地理学大类招生的培养期望是地理科学教育方向学生从事教育工作,具备师德情怀高、教学能力强、育人效果好、发展后劲足等能力[7]。地理信息科学方向学生从应用、研究工作,具备动手能力强、领导中小型团队、设计开发新产品和新系统等能力。教学中,需要优化师资团队,调整课程设置,加强专业引导,合理科学安排分流前的通识、学科基础教育和分流后的专业教育。

(一)优化师资团队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既要有扎实地理学功底的教师,又要有从事地理信息技术相关教学研究的教师。大类招生后,重庆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教师团队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团队成员共50人,学缘结构多样,专业教师来自中国科学院、香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近20所国内外大学。学科背景涵盖了地理学、生态学、林学、灾害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方面,地理学大类招生后,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特色和学科优势,有助于教师团队交流和共同学习,更有助于落实因材施教,培养高层次教育科研人才。

(二)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变革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习效果和学生个人发展,从全程教师讲授到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过渡,将导入法、举例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法相结合,加强实习实践环节,加强地理学知识的感官认识。如开展地貌、地质、植物、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并结合区域遥感图像,深入了解遥感图像如何记录地物信息,开展植被、水系、农田等各类地物信息的光谱特征认识和遥感图像地物识别等实践。通过地理事件、现象导入课程内容,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事件,讨论区域特征及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地形、气象、地质结构等),激励学生逐步参与课堂讨论,提升学生兴趣,从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点。

(三)调整课程设置

不同类型院校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目标不同,专业特色不同,所开设的课程也具有明显差异。师范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核心课程可分为地理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测绘等几大类。其中,依托传统地理学为基础开设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以地理类课程占比最高,如北京师范大学占比34%,华东师范大学占比54%,东北师范大学占比38%,其次是遥感或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师范大学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占比均为22%,华东师范大学分别为17%和8%,东北师范大学分别为19%和24%。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依托地理与旅游学院,课程设置以地理类课程为主导,占比30%,其次是计算机类课程占比22%,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类占比均为18%(见下图)。大类招生后,将思政类通识必修课均放入第一学年。同时,加入学科基础教育课程,如含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遥感概论、地图学等。强化专业导论课程,让学生深入认识专业,培养专业兴趣,了解专业内涵特征,明晰专业如何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便于后期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

四、大类招生背景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突破专业单一培养的局限性,强化学科基础,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据各高校地理学专业分流调查情况看,部分高校经过1~2年的专业引导和专业导论课程的学习,学生都能较清晰地了解各分流专业,如陕西师范大学80%的学生非常了解分流专业,有25%的同学改变了最初专业选择意向,多数学生选择分流专业的依据为个人兴趣、专业发展、就业方向及教师团队等。经过学生志愿填报后,80%以上的学生对目前所学专业表示满意[8]。而部分高校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对专业分流政策了解不够,分流专业选择意向不清晰,出现“一边倒”的专业意向不均衡现象,学生未进入理想专业产生心理落差等[3]。同样,在大类招生背景下的地方师范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发展也面临众多机遇和挑战。面临的机遇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招生规模扩大,学生分数提高。大类招生之前,地理科学师范类是按照一类本科分数线招生,地理信息科学非师范类按照二类本科分数线招生。在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纳入地理学大类招生后,全部学生按照一类本科招生,招生规模和生源成绩较往年有明显提升。(2)大学科、大专业的理念下,有利于各学科专业教师的交流学习,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有利于整合学科资源,促进地理学基础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交叉融合;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的全面认识,构建综合地理学知识体系。(3)遵从人才培养逻辑,全面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专业认知增强,学习兴趣浓厚。专业分流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通过前期专业导论和各类专业宣讲,学生对专业的知识构建,专业的未来发展及就业前景等方面有了深入了解,结合自身兴趣的选择专业,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高,学习动力足、投入时间多,参与教学、实践等热情高,教学效果好。面临的挑战包括:(1)学生对专业分流知晓度低,影响学生对录取专业的满意度。在分流前,大部分学校仍有近30%的学生对专业设置、分流程度、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专业就业等方面了解不足,存在不理性填报专业的情况,录取后,学生对专业认同度低。(2)地方师范类高校以培养地方教师为主要目标,而地理信息科学等非师范专业就业方向不明晰,易导致专业分流“一边倒”。学生在报考地方师范院校的初衷是从事中小学教师工作,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就业方向主要是面向区域、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工作。范围宽泛,不能聚焦在某个行业或者领域,学生无法将所学专业与社会发展的行业需求相结合,导致就业信心不足,大批学生选择地理科学专业。(3)学生个体差异大,自我认知存在偏差,多种因素影响专业选择,如学生的兴趣、学习和科研能力、专业就业形势、专业教学实力、专业分流限制等因素对学生的专业选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专业分流之后部分学生对分流专业的承诺水平低,缺乏专业认同度,学习投入程度低,学习效果差。因此,在专业分流前,对学生进行分流政策的详细解读,阶段性地进行地理信息科学的专业宣讲;强化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师对学生专业引导,结合学生自身特征,明确就业方向;加强GIS和RS的实习实践,通过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环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过程,提高专业自信心和认可度。

结语

文章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通过分析大类招生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在招生、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变化,结合部分师范类院校大类招生的学生情况调查,浅谈地方师范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参与大类招生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大类招生与培养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立足本土,地方师范类院校调整招生模式,在适应变化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宜本校、本科专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尤西林.当代通识教育的理论与改革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217.

[2]谭颖芳,张悦.大类招生与培养:历程、方案与走向[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Z1):81-91.

[3]王永桂,王禹熹,谢渝.大类招生模式下地理学专业分流的挑战与策略———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21,30(01):42-46.

[4]高思超.“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高校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21(04):1-3.

[5]张晓露,王妮,孙铂.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76):232-233.

[6]李莉.大类招生制度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分流制度的实践与探索———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例[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34(01):112-115.

[7]胡最,刘沛林,郑文武,邓运员,邓美容.地方高师院校GIS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38(03):140-142.

大类招生范文4

关键词 大类招生 培养模式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大类招生的优点

(1)有利于“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按文理大类招生培养,一方面,可使高校培养的人才,专业口径拓宽、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一专多能和适应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由于每大类包含了多个专业和专业方向,通过2年的按大类培养,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交叉、组合,将“普通教育、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延缓学生对专业的选择,让学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动态和市场就业信息,从而避免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同时,对学生总体而言,在专业选择上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真正体现了按需培养的原则,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2)有利于改善学科专业结构。按大类招生能有效地在学校内部利用多学科的优势,克服原有院、系的框架,打通相邻专业的基础课程,实现多专业的有机组合。同时可以有效地使专业向复合型转化,进一步促进和加强新专业的建设,在学科或学科群的范畴里,对学生进行更全面的教育培养,以顺应科技发展综合化的趋势。

(3)有利于挖掘学生内在潜能。按大类招生及培养使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对学校的学科及专业,对社会的人才需求都有了更明确的了解,减少了报考大学时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内在潜能,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2大类招生的缺点

(1)专业分流无法体现学生自愿和社会需求。大类招生显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专业分流冷热不均。热门专业人人争报,冷门专业无人问津。成绩好的学生,未必就是热爱该专业、打算从事该专业工作的学生,他们或许是趋众心理而选择。“根据学生意愿、成绩、社会需求”分流的原则就变成了“根据学生成绩”分流,长此下去,不利于专业建设。

(2)弱化专业基础课程教育。学科齐全是实行大类招生的基本要求,按大类进行培养,加强了基础教育,拓宽了专业口径,学生的适应性增强。但同时,由于前两年学生并非明确自己未来所学专业,学科归属不一,所以对专业基础课本着知其然即可。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变得尤为困难,专业课程只能后移,课时减少,授课减弱,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业教育,针对性降低。

(3)教学资源无法合理配置。如果完全按照学生的志愿进行专业分流,致使各专业不能协调发展。这种专业分流方法,不可能事先知道最终的专业人数,当一个专业选的人很集中,师资力量、管理实验设备等都可能跟不上,无法提供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而选择人数少的专业,可能会造成师资、设备闲置,造成浪费,对学校办学效益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大类招生与分流培养,需要实行相配套的选课制与导师制,教学资源需要新的组合和分配。

3大类招生的建议

高校如何将学生培养成既具有精深专业技能又具有较强综合专业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大类招生模式下实施“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十分必要。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

(1)以相近的专业组成一个大类比较合适。目前有些学校是按照学院招生,一个学院就是一个大类,如果同一个学院里的专业相近还好,而有的学院专业大相径庭,则大类招生无法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于相近专业的学生而言,前两年甚至前两年半修读完规定基础平台规定课程学分,后面两年或一年半针对专业的侧重点加强相关专业的深入、精细化学习。

(2)以尊重学生兴趣为基本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专业分流首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尊重学生选择,志愿优先,同志愿的学生按学业成绩择优满足专业志愿;分流限定在就读的学科大类所含专业和专业方向内,不得跨学科大类选专业。

(3)形成一种系统的优质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必须形成一种优质教学体系。比如说通过资源的统筹配置体系,实现师资、科研、仪器设备等资源统筹安排,充分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再比如说建立全方位的教学考核体系,将传统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环节适当地引入验证、演示性实验内容,考核方式在实验考核、期末考试基础上增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即建立教学过程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 甘火花.完善高师院校本科教育培养方案之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大类招生范文5

东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坐落在东北中心城市沈阳。学校始建于1923年4月。1928年8月,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兼任校长。学校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学校,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大学。

学校设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音乐表演3个艺术类本科专业,其中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按照设计学类大类招生。拥有设计艺术哲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音乐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艺术设计、音乐2个方向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具有推荐和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资格。学校聘请外籍教师和国内设计领域教授任教,与美国伊利诺伊东北大学等学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选派优秀本科学生赴国外交流学习。

二、美术类(设计学类)专业

(一)招生计划

设计学类(含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实行大类招生,入学一年后进行专业分流。办学层次为本科,学制4年,外语语种为英语,学费标准为10000元/年。面向河北、辽宁、福建、山东、河南、四川、湖南、安徽、浙江9省招生80人,分省分科类招生计划如下:

预留计划在录取时根据各省生源情况调剂使用。

(二)录取办法

1.各省考生须参加所在省组织的美术类专业统一考试,录取时使用所在省提供的专业统考成绩。

2.录取办法:我校在省级招办投档考生中按“专业考试成绩+高考文化课成绩”分省排序,择优录取。在“专业考试成绩+高考文化课成绩”相同的情况下,优先录取“高考文化课成绩”高的考生,如“高考文化课成绩”相同,则优先录取“语文+数学+外语”成绩高的考生。如“语文+数学+外语”成绩相同,则按照语文、数学、外语的顺序择优录取。专业使用省统考成绩。要求专业省统考合格,省统考成绩达到控制线且不低于220分,高考文化成绩达到所在省艺术类控制分数线且不低于400分。

3.报考我校美术类专业的考生体检须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并要求无色盲、色弱。

三、音乐表演专业

(一)招生计划

大类招生范文6

学校全称:沈阳大学

办学地点及校址:望花南街-联合路校区:沈阳市大东区望花南街21号

望花南街-联合路校区含如下专业:音乐学、雕塑、绘画、中国画、环境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音乐表演、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

办学类型:普通高等学校(公办)。

办学层次:本科。

学习年限:本科学制为4年,学习年限为3~7年;

办学形式:全日制。

主要办学条件:校园占地面积53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49万平方米,专任教师1272人,其中副高级职称以上761人,教学仪器设备值17505.76万元,图书165.1万册。

二、计划特别说明

学校招生计划按照辽宁省教育厅核准的分专业招生计划执行。

三、专业设置说明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制

科类

授予学位门类

1

130202

音乐学

4

艺术学类

艺术学

2

130402

绘画

4

艺术学类

艺术学

3

130403

雕塑

4

艺术学类

艺术学

4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4

艺术学类

艺术学

5

130503

环境设计

4

艺术学类

艺术学

6

130504

产品设计

4

艺术学类

艺术学

7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4

艺术学类

艺术学

8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4

艺术学类

艺术学

9

130406T

中国画

4

艺术学类

艺术学

10

130201

音乐表演

4

艺术学类

艺术学

11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4

艺术学类

艺术学

12

130506

公共艺术

4

艺术学类

艺术学

四、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说明

本科学习期满,成绩合格颁发沈阳大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证书,达到沈阳大学学位授予标准的颁发沈阳大学学士学位证书。

对于师范类本科毕业生须参加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通过后,方可获得相应的中小学教师资格。

五、收、退费标准

1、学费收取标准:按照辽宁省物价部门批准并办理收费许可的标准向学生收费。

2、学费的退费办法:学生因故退学或提前结束学业,学校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时间,按月计退剩余的学费。

3、奖、助学金及助学贷款学校实行奖学金制度,设有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市(政府)奖学金、宝钢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学校一、二、三等学习奖学金、学校单项奖学金以及校级优秀学生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受奖比例占学生总数的20%。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可在生源地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入学后可申请国家助学金,参评国家励志奖学金和由社会各界在学校设立的各种奖、助学金等。

六、录取办法说明

1、艺术类专业校考(附省外5省艺术类招生简章)

2、院校志愿及录取

我校2016年在辽宁省艺术类二批本科批次美术类专业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方式;其它艺术类专业实行有序志愿录取方式。省外院校按照各省招办要求的艺术类投档方式录取考生。

我校各个艺术类专业对外语语种和外语小分没有限制。

3、对加分、降低分数投档考生的处理:按省招考委关于加分、降分投档以及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等照顾录取规定的文件精神执行。

4、艺术类考生录取办法:

(1)辽宁省生源艺术类专业录取原则:

艺术类各专业限招专业统一考试合格考生。

音乐学(师范类)专业:考生文化课成绩达到辽宁省招办划定的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上,按综合成绩(综合成绩=专业成绩+文化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招收美声钢琴、民声钢琴考生)

音乐表演专业:考生文化课成绩达到辽宁省招办划定的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上,按专业加试合格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考生文化课成绩达到辽宁省普通类二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的 70%后,按专业加试合格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美术类专业:考生的专业安排实行分数优先,即考生文化课成绩达到辽宁省招办划定的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上,按综合成绩(综合成绩=文化课成绩/2+专业课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2)外省生源艺术类专业录取原则:

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美术类限招专业校考合格考生;音乐类考生承认考生所在省份联考成绩。

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录取原则:考生文化课成绩达到生源省招办划定的艺术类文化课录取控制线上,按我校校考专业合格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当填报征求志愿时,我校校考合格考生和生源省份统考合格考生均可报考,我校校考合格考生优先录取)。

美术类专业录取原则:考生的专业安排实行分数优先,即文化课成绩达到生源省招办划定的艺术类文化课录取控制线上,按我校校考专业合格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当填报征求志愿时,我校校考合格考生和生源省份统考合格考生均可报考,我校校考合格考生优先录取)。

音乐学(师范类)专业录取原则:考生文化课成绩达到投放计划省份招办划定的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上,按综合成绩(综合成绩=专业成绩+文化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招收美声钢琴、民声钢琴考生)

音乐表演专业:考生文化课成绩达到投放计划省份招办划定的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上,按专业加试合格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备注:以上所有省份艺术类专业成绩或者综合成绩相同时,按照考生文化课成绩高低择优录取,若文化课成绩再相同,按照考生数学、语文、外语三科成绩之和择优录取。

七、其它说明:

新生入学后,我校将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新生进行全面复试、复查,复试、复查合格者予以注册,取得学籍。复试、复查不合格者,学校根据有关规定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

八、联系电话、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