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知未来范例6篇

预知未来范文1

关键词:科学;预知;企业

有没有科学的方法用来预测一个企业的未来?过去的方法是基本应用纯粹的财务数据对其预测,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用纯粹的财务数据预测企业未来的方法已基本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方法是以企业驱动因子为基础的预测方式(以下简称动因预测)。预测不再仅仅是对预算做做微调,领先的财务主管们正把目光投向他们企业最关键的10到15个驱动因子,如市场份额、竞争定价和产品周期等。根据上述驱动因子的变化,他们对企业的发展做出全面预测。

设计恰当的话,动因预测能确定每多销售一件产品所带来的成本及收益情况,使这种预测方式与财务趋势分析有所不同,而且可以解释为什么预测数字可能与原先的计算有偏差。

按照老套路,预测可能是一件让你绞尽脑汁的繁琐事。据慧聪集团下属企业、咨询公司Hackett Group(编者译:哈克特集团)估计,一般预测需要21天才能完成,也就是说,每次预测完成之时,就已迟了将近一个月。此外,对一年后的事情进行预测,其准确性远逊于对一周或一个月后事情的预测。

1 抛弃老套路,运用预测系统

TEXACO Inc.(德士古公司)主动选择推行其现有预测系统的原因是其具备看清战略单位现状的能力,它把德士古公司的战略单位维系在一个两年计划中。

德士古公司通过将战略经营单位独立出来,改善了其资本支出的分配方式。这对资金密集型企业异常关键。德士古公司管理人员说:“过去,一桶油价格下跌3美元时,我们只好通过所谓'共同承担法'大量削减资本支出。我们往各部门打电话,询问他们可以削减多少资本。现在如果要削减支出,我们只需了解哪个项目可以削减支出、削减多少,根本不用考虑这个经营单位究竟在世界的哪个角落。”

软件公司J.D.EDWARDS(爱德华公司)在开发企业商用软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目前正对其预测流程进行大重组。该公司最关键的一个改进举措,是将预算和预测流程与公司战略相联系。这一重组项目源于以下启示:财务部门80%的时间用于处理发票付款和记录帐簿,只剩下20%的时间进行增值活动来帮助进行一流的预测。

爱德华公司实行的是六季度循环预测,重在考察关键的业务驱动因素。尽早了解预测结果,加快确定目标的过程,这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个拥有几千名员工,而且队伍还在不断地迅速壮大的企业里,公司要将目光紧盯在公司的发展方向上是很困难的。六季度循环预测的一大益处是,将决策支持者的时间解放出来,使他们能够真正关心公司的发展方向。”

2 经验法则

跟所有的流程重组项目一样,推行新的预测方式也会碰上一些潜藏的陷阱。企业了解其关键的业务驱动因素及业绩表现,乃是至为关键的。

一个企业组织成长迅速时,很难意识到其生产能力不足以维持高速增长。企业往往只盯着高收益、高净利,因一叶障目而看不到整体,所以常常迷失方向。

企业重组预测流程时,应做两件事:一是对预测模式中的假定前提进行检验和了解;二是推行系统一体化计划时多一些谨慎。

不管企业经营何种业务,做预测的一条经验法则是,预测的详细程度应与要做预测的时间长短相适应。格高礼说:“我所看到的一大障碍是,人们努力做出最详尽的预测,他们也以这种方式预测18个月以后的情况。要做出预测的时间段越长,就越难做出详尽的预测。”

3 哈克特集团建议采用如下前景/临时预测的最好做法

建立预测流程。完成预算业绩目标的过程中潜存着风险或机遇,预测流程可以对此提供早期警示。有效的预测能让你知道在企业经营中会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即使企业发展稍有偏轨,有效预测也会提醒你立即采取行动,否则财务年度结束时会出现不小的漏洞。

只有例外或预测结果与原计划偏差过大时,才能准备和提交修正预测。多数企业失于没遵守一条预测的基本准则,不要认为到了月底或季度尾就该做预测,除非发生了实质性事件,否则做预测毫无意义的想法是很害人的。企业也许在一定时间内只对部分产品项目做出预测。如果你所预测的产品项目80%毫无变化,就没有必要重新预测。

将预算分析及其上报的要求集中到为实现预算对计划进行的策略调整上。不要一味强调预测的财务结果,应重在相关的变量。如果预测揭示出质量问题,应考虑采取什么措施并权衡各种选择。应让预测结果更具可操作性。如今,许多公司的预测仅仅停留在揭示问题上。如果预测能告诉你出了问题、出问题的原因及应注意哪些变量才能解决问题,那预测就价值不菲了。”

将预测系统与预算结果及实际结果结合起来。通常预测系统是自成一体的电子表格,需要大量可能会出错的内容重新输入工作。个别分析人员可能已建立了预测系统,但你也许并不知道这些系统是否准确。你的计划是你原以为要做的事,但实际上你要的是现在要做什么。预测就是大致解释两者的不同。

应确保在预测自动化处理过程中使用统一工具。一致性和简单化是良好预测流程的标志。但是,如果各经营单位不采用统一的架构和系统,预测过程就会变得复杂起来。如果对此疏忽,光是分析所有数据,就会占用大量时间。

使用具有多种“假设”场景的建模工具,开展灵敏度分析。坚持建模工具要使用多种“假设”场景。比如,你想知道市场持续以5%的速度增长时的预测结果,如果本年度其余月份增长速度减至3%,你应能看出其中的不同来。

预知未来范文2

产后恢复中心的“先知”

初春的北京仍然寒风料峭,位于西直门附近的一所产后恢复中心却暖意融融。这里最多见的是幼小的新生命和一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的新妈妈,男士的身影并不常见,而韦清山却是个例外。这个韦清山经常拿着放大镜、手电筒、量角器帮人看皮纹,每次他一出现,新妈妈们都争着抢着跟他聊个不停。

“我们家的孩子是个‘总裁宝宝’,管理能力和开创能力都很强,但精算能力稍弱,希望通过后天努力能弥补一些吧。隔壁那家的孩子精算能力超强,而且有很强的语言能力和观察力。两个孩子还没满月,我们就能够知道他们有这么多天赋,要是好好教育,30年后两个孩子一起开个公司,肯定没问题。”这位妈妈满心欢喜。

事实上,韦清山真正的身份是北京一家咨询顾问公司的皮纹测试专家,也是两家产后恢复中心的顾问,他主要是为妈妈和孩子们做皮纹评量,帮助妈妈进行早教。

皮纹是指生于手指、手掌以及脚趾、脚掌上凸起的纹路。据韦清山介绍,皮纹学有2D0多年的研究历史,起源于欧美,在医学领域叫做“医用遗传皮纹学”。支持皮纹测试的人们认为,这些皮肤纹路与大脑的结构密切相关,它可以投射出每个人的大脑状态,精确地反映每个人的先天特质。

上网搜索“皮纹”,会看到全国各地有很多关于皮纹检测机构的介绍,所提供的服务包括从婴儿早教方法、儿童特长培养、高考志愿填报,到两性互动、职业规划甚至人力资源盘整等。目前,全球比较大的一个皮纹研究机构位于台湾,叫做“连老师皮纹智库”。

这家研究机构在北京成立了一家咨询顾问有限公司,也就是韦清山所在的公司。其亚洲负责人阙雅萍称,皮纹测试必须基于一个非常庞大的案例数据库,你拥有的数据库越大,你的准确性也就越高。

目前,他们正与一些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实验形式验证皮纹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比如,他们正在与首都儿科研究所合作做“双盲实验”,样本里有正常儿童,也有问题儿童,首批样本有60个。以后还会陆续增加,相关的心理疗法要持续跟踪3年以上的时间。

皮纹测试检验了谁

“一个自闭症孩子的妈妈来找我,希望我能给她一些帮助。她告诉我,那孩子每周说的话几乎不超过100个字。我让那个10岁的孩子做了一个全面的皮纹测试,结果使全家人大吃一惊――这个孩子竟然是一个语言天才,有成为主持人或者作家的潜质。”

韦清山说,其实在很早以前,中国就有“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买大布,五斗六斗开当铺”等古老民谚,虽然不具体也不科学,但其反映的就是指纹与人的能力之间的某些关系。经过多元智能测试,这个孩子的语言力超强,但性质是非主动的。也就是说,他的大脑是有开关的,当开关处于开启状态时,他才能表现出超强的语言能力,而某些因素会使他的开关进入闭合状态,这样,别人的话根本没法进入他的脑子,他也不会组织语言进行意见输出。久而久之,就导致了自闭症。

也有很多家长对检验结果表示质疑。《南方都市报》早在2006年就曾报道,家住广州越秀区某小区的陈建夫妇,带孩子以380元的费用做了一次皮纹测试后却感到后悔。有的家长觉得报告与实际情况不符,还有些报告几乎雷同。

皮纹测试可信吗?从皮纹学应用于普通大众那时起,就受到科学界对其可信性的质疑。

“胎儿的指纹在母亲怀孕后的前四个月出现,而大脑皮质沟回纹则大约在七个月时生成,两者并无关联性,因此不可能从指纹测出大脑的皮质沟回纹,业者声称可提早断定孩子的个性、脑部发育,这是令人质疑的。”台湾阳明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洪兰教授说,“在神经发展学上,这两者的发展既不同期,也没有任何的因果关系。指纹是个人所独有,脑也是个人所独有,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是两者的相似性到此为止。”

中国遗传学会肤纹学研究协作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学教研室主任张海国也表示,指纹检测目前只能算做是一种计算机技巧,通过搜集的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而已。目前医学上唯一可以解释的是,皮肤纹理变化与某些染色体异常、先天性疾病以及不明原因的综合征有一定相关性,但也只能将其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皮纹学的学术纷争还会延续,众多支持者们认为:站在统计学的立场,如果100人当中有80人会有此现象时,就可将这80%的资料作为参考数据。所谓的基因检测(通过基因预测你未来是否会肥胖、身高、糖尿病等),其检测结果也并非百分之百正确,仅供作为健康上的参考。

阙雅萍坦言,目前皮纹学的商业应用呈现良莠不齐的现状,导致很多人质疑皮纹测试,将其等同于算命、看手相。事实上,如果测试的结果不是精准判定,等于在给被测试人“贴标签”,从此宣告这个人就有这样的天赋、这样的弱点、这样的智力。如果结果出现偏差,很可能会误导孩子的一生。一些不负责任的检测正是抓住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诱引家长给其送钱。皮纹测试,说是测试孩子的智能,其实也是检验家长的教育智慧。

测试报告不是“宣判书”

事实上,每个宝宝都是天才,在各种维度的衡量里,总有他突出的地方。即便每项指标都不那么突出,各项指标的组合方式也是他自己独一无二的。将其正确加以发挥利用,就能找到他自己的独特优势。

正如《EQ》作者高曼博士所言,不是量身打造的教育训练终将无效。很多父母按照自己的理想安排孩子的成功之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长大后没有成为天才的孩子,大都是被父母或者身边关心他的人扼杀了。家长因为不了解孩子,让孩子在自己的弱势领域跟别人竞争,最后孩子的挫折感会促使他们关闭跟外界沟通的一些按钮。而教育的真相是,优势领域的成就感会带动孩子主动弥补弱势领域的意愿。孩子在自己的强势领域获得了自信心,便会主动弥补自己在弱势领域的不足,一个在某领域很强的孩子,即使在弱势领域也不会容忍自己显得太差。

据说,随着皮纹学的曝光度越来越高,想了解智力优势、学习风格的少年儿童,想了解科系选择、择业方向的莘莘学子,想了解另一半性格、沟通模式的年轻夫妻,想了解领导决策风格、员工岗位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部主管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应用这项技术。

但话说回来,即便皮纹测试结果准确,又会带来什么问题呢?

“人是跑不赢基因的,但可以跑赢外因。”阙雅萍说。据说这句话是经过对几千名顾客测试后得出的结论。大家通过皮纹测试等辅助工具弄清的是基因的真相,然后需要做的是,根据既有的基因特I生强化自己的优势领域。越早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他就会越发如鱼得水,更容易获得成功。皮纹学也好,其他的各种测试也罢,都是为人们真正认清自己提供更多的辅助工具。它们只是分析问题的手段,而不能解决问题。要想解决问题,就要跑赢外因。

预知未来范文3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新技术,指的是对能事先预测到未来某一时期内能产生稳定收益的资产进行重组,将其转换为可公开发行证券论文联盟的过程。适合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最基本的条件是该资产能够带来可预测的相对稳定的现金流,证券化的成功必然是以被证券化的资产的有良好的预期收益为前提的。根据我国《证券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发行证券必须进行信息披露,通过资产证券化发行资产支撑的证券也同样必须依法进行信息披露,而基于资产证券化具有可预测未来现金流收益这一实质特性,资产证券化预测性信息披露正是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预测性信息(forward looking information)指从依主观分析对某事项未来可能发生的结果或期望的预测与估计陈述。证券市场预测性信息是指对证券发行人未来资本结构、经营业绩、盈亏与分红、计划与目标、前景与规划等其他未来经济表现的预测与估计的陈述。常被称为“软信息”相对于“硬信息”即对已经发生的事实和历史事件的陈述。预测性信息披露曾经历了一个由禁止到鼓励的漫长年代,美国早期是禁止披露预测性信息的,认为这种信息在本质上是不可信赖的,促使无经验的投资者做出决策时不正当的依赖这种信息。直到1978年后美国sec了鼓励预测性信息披露,认为正确评估发行人的潜在盈利能力有利于保障投资者利益且符合公众利益。资产证券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未来发生的、可预测的、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进行证券化,发行资产支撑证券。预测性信息披露理论对构建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制度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资产证券化运作机理在于对能够预测产生稳定收益现金流的资产进行证券化

(一)资产证券化的含义

资产证券化(asset backed securitization,简称abs)是指将缺乏一定的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收益现金流的资产或者资产组合,通过创立以其为担保的证券,在资本市场上出售变现的一种融资手段。一般来说,所谓资产证券化的定义是将原始权益人不流通的存量资产或可预见的未来收入构造转变成为资本市场可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的过程。资产证券化的实质就是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预期未来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资产池,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融资的过程。资产证券化的最终目的是发行证券筹集资金。资产证券化最显著的特征是所发行的证券并非以证券发行人整体信用为担保,而是以可预测能在未来产生稳定现金流的特定资产组合(资产池)的信用为支撑,可证券化的资产一定是可预测其收益的特定资产。

(二)适用于证券化标的基础资产是能够预测在未来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债权或收费权的资产

可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种类有:(1)各种能预测分期实现的债权:商品房按揭抵押贷款债权、汽车贷款债权、银行信贷债权、市政基础设施贷款债权、交通道路贷款债权等;(2)各种可预测分期实现的应收账款(包括计算机租赁、办公设备租赁、汽车租赁、飞机租赁、小型商业设备租赁、贸易应收账款)等;(3)各种可预测分期实现的收入:公路或桥梁和其它设施收入、航空或铁路客货运收入、税收或财政收入和出口收入以及石油、天然气、矿藏储备和林地收入等。

不管对何资产进行证券化,该资产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一般而言,这些条件包括:(1)可理解的信用特征;(2)明确界定的支付模式、可预测的现金流量;(3)平均偿还期至少为一年;(4)拖欠率和违约率低;(5)完全分期摊还;(6)多样化的借款者;(7)清算值高。

不宜证券化的资产主要指无法或者不能预测能在未来产生稳定的现金流量的资产等。

(三)资产证券化的基本运作机制

(1)确定资产证券化目标,组建资产池原始资产权益人。首先分析自身的资产证券化融资要求,根据要求确定资产证券化目标,然后对自己合法拥有的能够产生未来稳定现金收入的资产进行清理估算,确定用于可证券化资产数并汇集成一个资产池。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内容是选择一批可以预测到的在未来将会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可证券化基础资产。(2)拥有可证券化基础资产的原始权益人通过“风险隔离”的特殊法律机制将这个优良资产真实出售给一个为发行资产证券而专门设立的特殊中介机构(special purposevehicle,缩写spv),以达到保障证券化基础资产不受原始资产权益人经营的风险的影响。(3)证券化基础资产通过证券等级结构设计以及担保公司或保险公司为证券化资产提供的担保,实现基础资产信用增级。(4)信用评级机构对信用增级资产进行真实的信用等级评估。(5)spv作为证券发起人委托证券承销商公开发行资产支持的债券,并用发行证券所筹集到资金,向原始资产所有人支付购买证券化资产的资金。(6)spv通过受托服务商将基础资产不断发生的收入现金流进行分配并向证券投资者偿付债券本息。

二、资产证券化预测性信息披露法律体系的构建

根据预测性信息披露理论,笔者认为资产证券化预测性信息披露体系可以分为abs强制性预测信息披露和资产证券化自愿性预测信息披露两方面内容。

(一)资产证券化强制性预测信息披露

abs强制性信息披露是指建立在当前已知的事实的前提下,对资产支撑证券的发行和交易过程中的未来前景中将会发生的事件做出的合理性预测的信息披露。其中包括依据已经知晓的事实和已知趋势对影响支撑证券发行的基础资产在未来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各种已确定的或不确定的、有利的或不利的相关因素、事项和依据的各类预测性信息。第一,spv应依据已经知晓的事实对支撑证券发行的基础资产是否具有可预测的在未来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各种已确定的或不确定的、有利的或不利的相关因素、事项和依据的各类信息。第二,spv应披露目前已知的和可以预测的对该资产证券未来状态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事项、要求、承诺、有利或不利的不确定因素及这些因素的影响结果。第三,spv应披露对该资产证券在发行和交易市场目前已知

转贴于论文联盟

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可合理预测的未来发展趋势。第四,abs强制性信息披露是spv应该依法履行是一种信息披露法定义务。是否履行了以已知的事实和已知趋势合理预测资产证券基础资产未来产生的稳定现金流的各种已确定的或不确定的、有利的或不利的相关因素、事项和依据的各类预测性信息依法公开披露义务;这些披论文联盟露是否是依据已知事实(而不是假设事实)依法律要求做出的真实的、完整的、准确的和及时的预测性信息披露;依据“已知事实或已知趋势”而做出的预测是法院对spv是否应当承担预测性信息不实陈述的法律责任的判定标准。如果spv依据“已知事实或已知趋势”而做出了与未来事件严重不符的虚假陈述或重大误导性预测性信息披露,则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资产证券化自愿性预测信息披露

强制性预测信息披露是建立在spv已经知晓的事实和已知趋势上应该对未来事件和趋势做出合理性预测的基础之上。如根据目前已经知晓的证券化基础资产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事实为依据,合理预测未来某阶段内该基础资产能产生可预计的、稳定的现金收入流的信息披露是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的核心,具有强制性预测信息披露的法定义务。如果spv自愿做出的某种预测性信息披露不是在“已知事实或已知趋势”而做出的预测,而是公开明示了在“某种假设”前提下做出的一种建立在以诚实信用形式和合理推测基础上的估计,那么这种在假设条件下对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未来某事件的估计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可确知性。只要这些假设性预测信息是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之上并以诚实信用形式披露,即使资产证券化期间未来发生的事件与假设性预测不符,也不能视为是虚假或误导性信息披露而承担法律责任,否则,将会打击资产证券发行人努力全面充分披露信息的积极性。毕竟这种公开明示下的在“某种假设”前提下做出的估计性信息,对于理性资产证券投资者希望更多的收集各种影响投资对象的有利或不利的相关信息,从多视角更多的深入了解投资对象只会有一定的好处。

三、预警性原则与安全港理论对资产证券化预测性信息披露的适用分析

预先警示理论是指如果预测性陈述,如预测、意见、估算或预计等伴有警示性语言,如果这些陈述不影响提供给投资者的总体信息组合,那么这些陈述不能成为证券欺诈诉讼的基础。换言之,如果有充分的警示性语言,那么在法律眼里原告所诉称的遗漏或误述便是无关紧要的。

证券市场安全港理论是指证券发行人对发行公司财务事项的预测陈述(包括利润、收入、赢利和资本费用等)、公司管理者对未来经营计划和目标的陈述以及对未来经济表现的陈述等,只要这些陈述是建立在合理的预测基础之上并以诚实信用方式予以披露,便不视为虚假或误导性信息陈述,故不应承担法律责任而免责。

资产证券化的特性毕竟与传统的证券性质有很大的不同。它本质上是以可预见的现金流为支撑而发行证券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过程,支撑资产证券化的是基础资产所能产生的未来可预测的现金流,不能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或者无法预见未来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都不能资产证券化。换言之,资产证券化能否成功运作关键核心就在于对支撑证券发行基础资产能否在未来产生稳定现金流的预测,如果证券化基础资产未来产生稳定现金流难以预测,则该资产就无法证券化。如果在资产证券化中spv在其发行文件或报告中披露预测性信息时,不考虑资产证券化的特有性而同样照般传统证券发行披露预测信息预先警示性原则和安全港理论,只要伴以警示性语言直接说明这种预测的具有不确定性,或者说只要是spv预测信息是以诚实信用方式披露,那就意味着说即使该资产的证券化实际结果有可能与预测结果偏离很大或者预测结果有可能无法实现,资产证券发行人也不应承担任何法律上的责任。不存在预测是否能实现的提供任何保证。在这样的警示语言下,至少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形:(1)对证券化资产未来产生现金收入流的预测属于对资产证券发行公司财务事项的预测陈述,安全港理论认为这种财务性陈述即使预测结果与该资产证券未来实际现金流收入结果偏离很大或者预测结果根本无法实现,只要这些陈述是建立在合理的预测基础之上并以诚实信用方式予以披露,都不视为不实或误导性信息陈述,故不应承担法律责任而免责。这与资产证券化本质相冲突,因为不可预见能产生的未来可预测的现金流的基础资产就根本无法资产证券化。既然已明知不能资产证券化却要申报以该资产具有未来可预计的现金流收入为支撑发行资产支撑证券,这种行为本身不能说没有不实陈述或误述之主观故意,而这种含有主观故意的行为却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2)这种警示性陈述对该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总体本质和给理性投资者的总体投资印象将构成重大性不良影响。(3)不利于培育资产证券投资者成熟理性的投资心理和投资经验。当发行人以欺诈手段骗取核准给投资人造成损失时,资产证券发行人容易滋生以有预先警示性陈述故将其损失原因直接归罪于投资人自己忽视警示性语言造成投资判断失误可规避承担法律责任的不良心态。(4)恐怕没有一个理性的资产证券投资者对这样的资产支撑的证券会有投资信心。(5)资产证券市场若大量充满这种类型资产证券必将导致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最终关闭。

基于资产证券化本身就是基于证券化基础资产品质存在可预见性理论基础上建立和运作的这一本质特征。基于不可预见能产生的未来可预测的现金流的基础资产就根本无法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发行如果已明知某些原始资产不能资产证券化或者不适合资产证券化,发行人却要申报以该资产未来可预计的现金流收入为支撑发行资产支撑证券,这种行为本身不能说没有不实陈述或误述甚至欺诈之主观故意,而这种含有主观故意的行为却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这与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制度是保护投资者合法利益的本质特征不一致。预先警示理论和安全港理论对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建立并无多大应用价值和意义。这是因为预先警示理论和安全港制度与资产证券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资产证券化本身就是以可预测在未来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基础资产为支撑,发行资产支撑证券,这种对证券化资产在未来某个期限内能产生稳定、可预见的现金流的预测本身应该有明确的事实依据的,本应该就是确定性的一种预测。资产证券发行人如果连这种预测目标实现都不敢保证,那么该资产证券化也就根本没有实施的意义。

四、预测性信息披露理论对构建我国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意义

预知未来范文4

关键词:创化模式;预见式行动研究;创生文化;优化生命

建构了当代哲学形态“文化哲学”的卡西尔(Cassirer,E.)在经典著作《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中论证了: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1]课程开发分课程规划、实施和评估三阶段。行动研究是课程开发的有效路径。预见式行动研究(An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藉由决策、行动与评估民主地沟通研究、预见和学习[2],是面向未来的行动研究新范式[3],能更长效地规划、行动和评估。课程是进入教育领域的特殊文化,师生基于“预见式行动研究”开发研究生课程,能在研究、开发、创造文化的活动中优化生命。本文从模式建构、模式阐释和模式应用三个层面来论述创化模式是一种基于“预见式行动研究”保障创生文化同时优化生命的课程开发新模式。

一、模式兴起:预见式行动研究能保障创生文化同时优化生命

当代社会追求文化与人统一,课程与学习者同一。[4]课程开发(development)就是学习者开发自我。研究生课程的学习者(教师和研究生)“具备”并“需要”不断提升开发研究性课程和创生文化的能力,研究生课程开发就是师生主动地提升自我的研究性与创生文化的过程。

(一)现实困境:已有模式不能保障创生文化同时优化生命

当代课程开发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模式”目标模式太强调预期行为结果,忽视教师和学生的才能,不适合需要提升研究性的教师和研究生“创造性地”开发课程。美国著名学者施瓦布(Schwab,J.J.)指出,人们以往一味地去寻找课程开发的一般理论,忽视回答实践中的具体课程问题,已使课程开发误入歧途。他长期探究课程开发模式,从对理论的追求,转至与理论有明显区别的新模式“实践折衷模式”。实践折衷模式以解决课程实践的具体问题为核心,要求在课程探究中,研究者必须亲临具体实践现场诊断情境。可见,就连重视实践的实践折衷模式也只是重视课程开发主体亲临实践现场,课程开发者与师生是分离的,不适合师生作为开发者“主动地”开发研究生课程。已有的课程开发模式有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和时代,但不适合开发促进师生创新并优化的研究生课程。在文化哲学作为哲学形态的当代,需要建构创造性的课程开发者与学习者同一的研究生课程开发模式。

(二)理想出路:基于“预见式行动研究”开发创生型课程

要培养名副其实的“研究”生,研究生课程应促进知识的创新、应用和拓展。要新知识,需要冲破思维定势、陈旧观念等的束缚。但构成这些的逻辑支点是具有逻辑强制性的隐匿的“手”,制约人的思维和行为按照既定的路径进行。只有深入到“隐匿”的世界观,改变了这一制约人之思维和行为的逻辑支点,创建出更合理的支点,新的思想和行动才能真正生效。而且研究生在钻研高深知识时可能遭遇困难,出现无意识的焦虑情绪、畏难心态等。无意识通常连自己都难以察觉到,要借助隐喻才能意识到。预见式行动研究的一种代表性方法“原因层次分析法”(Causal Layered Analysis)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刚好能深入到一般的分析法难以触及的世界观层和隐喻(无意识)层,彻底消解思维定势、陈旧观念、焦虑情绪、畏难心态等,建构良策,使预见式行动研究能更彻底地变革时弊,更利于创新。[5]

研究生要会“研究”,不仅要创新知识还要灵活应用。预见式行动研究强调行动与研究整合,倡导践行。践行有利于知识应用。预见式行动研究常被其开创者等称为预见式行动学习(Anticipatory Action Learning)[6],基于“学习即知识创造”的隐喻,学习应该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性学习,学习与研究是融为一体的。师生基于预见式行动研究开发创新性课程,自己的学习也是研究的对象,要践行学研内容,进行预见式行动学习。预见式行动学习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行动学习,行动学习是计划、实施、总结、反思进而制订下一步行动计划的循环学习过程。预见式行动学习更强调预见性、前瞻性,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制订并不断调整学习计划,包括预见、计划、实施、总结、反思、再预见、再计划等环节。基于注重“践行”的预见式行动研究/学习,边行动、边研究、边创新,更有利于将学研内容应用到生活中,做到学习与生活同一、做人与做事同一,从而优化生命。

课程开发有众多利益相关者,师生可以用预见式行动研究的另一种代表性方法“对话未来法”(Conversations about the Future)尽可能多地吸纳远见,拓展视野。[7]预见式行动研究强调所有行动者平等对话达成共识,还强调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互为因果的,在对话未来的同时要反思过去和现在。[8]基于注重“对话”的“预见式行动研究”开发研究生课程,能更好地融合多元观点拓展知识,更彻底地反思过去和现在,更长效地创建未来。

注重创新、践行和对话的“预见式行动研究”是研究生课程开发的适切路径。师生基于“预见式行动研究”开发研究生课程,就是师生在行动和研究整合的活动中形成开发者和学习者同一的共同体,与利益相关者对话,预见未来需求,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等立足前沿“做中学”,不断拓展知识面,对不足进行原因层次分析,在面向未来的行动研究、课程开发与行动学习整合的活动中创生文化并践行。

(三)理论源泉:借鉴多种课程开发模式

创化模式是一种基于“预见式行动研究”保障创生文化同时优化生命的课程开发新模式,拥有丰富的理论源泉。创化模式以倡导整体主义的文化哲学为理论基础和课程哲学,主要借鉴了以下课程开发模式,吸纳其精华,超越其局限性。

1.借鉴目标模式

创化模式吸纳目标模式注重课程目标的精华,超越了其过分强调预期行为结果的缺陷。创化模式的课程目标不是预先确定的,而是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整体目标是师生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在对话未来中协商制订的,只是一个大的发展方向;而个体的具体目标由个人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和职业生涯规划等自主制订,并在教师等指导下修订。每个人的目标是不同的,可分为短、中和长期目标,是根据发展情况不断调整的。

2.借鉴过程模式

创化模式吸纳过程模式重视过程和评估的精华。过程模式主张:评估的重要性,不在于预期目标是否实现,而在于向教师反馈教育过程的信息,向学生反馈其学习状况和结果。但过程模式较依赖教师,只有教师发展了,才能实施过程模式。创化模式超越了过程模式对教师的依赖性,主张学生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同伴对话开展合作活动学习,还倡导学生应学会不依赖教师而逐步独立开展研究。

3.借鉴研究模式

创化模式吸纳研究模式尊重多元文化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价值和态度,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开发者应成为调查者,课程应帮助学生弄清自我的态度,引导学生找出隐藏其后的偏见及动机,弄清冲突中的情感因素等观点。创化模式尊重多元文化价值观,采用“对话未来法”调查并吸收多方观点,边研究、边行动,应用能解构隐藏的世界观、态度及情感等的“原因层次分析法”帮助学生“找出隐藏其后的偏见及动机”等,变革时弊。而且创化模式超越了研究模式认为的首要的不是让课程开发者成为创造者或使用者,而是成为调查者的观点,创化模式主张课程开发者也是创造者、使用者和调查者等。

4.借鉴情境模式

创化模式吸纳情境模式注重文化选择,使课程生成于时代文化之中,评估范围涵括学生在课堂中的进步、态度与成果等,并以此作为反馈及重建的内容和依据等观点;超越情境模式认为哲学、社会学及心理学都不能作为课程开发的唯一基础,只有在分析社会总体文化的基础上,阐明课程和文化的关系,才能制订出合理、全面的课程方案的观点。创化模式主张从实际出发,利益相关者“平等对话未来”,根据情境选用一种或整合多种理论,不苛求平衡和全面。

5.借鉴实践折衷模式

创化模式吸纳实践折衷模式的四大主张。一是吸纳其重视预先生成可选择方案的主张。创化模式用预见式行动研究预测未来并建构多元方案供选择。二是吸纳其折衷地全面应用课程理论的主张。创化模式主张师生等根据需要创用或选用适切的课程理论。三是吸纳其认为教师、学生、学科内容及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具有整体性的主张。创化模式通过师生共同体践行学研内容整合这四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四是吸纳其以解决课程实践中的问题为核心的主张。创化模式采用“原因层次分析法”彻底解构问题的成因并提出良策。创化模式还超越实践折衷模式强调的研究者必须亲临具体实践现场,更进一步强调研究者就是实践现场的学习与课程开发统一体。

二、模式阐释:基于多种原则保障创生文化同时优化生命

n程是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理应优化生命。文化与人统一,人创生文化的同时优化了生命。师生基于“预见式行动研究”开发研究生课程形成了课程开发的“创生文化-优化生命”模式,简称“创化模式”。《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创化”为“创造养育”。本文认为“创”即创生,“化”即优化和向文而化,“创化”即“创生文化并向文而化从而优化生命”。课程开发“创化模式”意即课程开发实质上是师生合作创生文化同时优化生命的特殊活动。文化的核心成分是知识。创化模式之所以适合研究生课程,是因为:“创生文化/知识”是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和研究生课程的特色,“践行知识/向文而化”有利于知识应用,“优化生命”是课程的应然价值。创化模式的内涵极其丰富,见图1的内涵模型图。

如图1所示,预见式行动研究的三环节用双向箭头特指环节可逆和循环优化。三环节、师生、内容/文化都用圆圈意蕴不断优化以通达圆满。师生“创生”内容/文化,内容/文化“优化”师生的两边箭头组成的形状类似于圆,内蕴师生与文化循环的双向创化、整合同一之意,即“创生文化-优化生命”。圆边和箭头用虚线表明包容、开放,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环境”没有边线,意指包罗万象和潜移默化。“师生”圆与“预见未来”圆相交,是指师生是课程开发者,师生循环地开展预见式行动研究,进行预见未来、行动实施、反思完善和再次预见未来等。

“创化模式”具有活动性、创生性、反思性、行动性和整合性等多种原则,师生基于这些原则,开展预见式行动研究,创生文化同时优化生命。

(一)基于活动性原则:保障多维联动

预见式行动研究/学习是在活动中进行的。创化模式的“活动”涵括师生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活动、人与文化双向创化的活动、人与自我之间的活动(包括自主用“原因层次分析法”剖析自我)等,是多维的合作活动。师生及课程开发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在活动中多维互动,开展网络化的合作活动,互相促进、互相交流,保障课程开发更具有动态性,能更好、即时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二)基于创生性原则:保障师生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课程尤其要突出创新性,教师引领学生形成学研共同体开展预见式行动学习/研究,要始终面向未来并对话未来。学生要立足学科前沿,预见未来需求,选择新颖专题,或自主创新,或在教师引领下创新,或互相促进创新。“创化模式”凸显创生性,开发的课程是创新性的,课程内容随着师生研究专题的进展不断更新,师生的创新能力也不断提升,预见式行动学习/研究等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在应用中也不断创新。

(三)基于反思性原则:保障反思完善

“创化模式”注重采用原因层次分析法反思学习困难和课程开发所存在问题的成因,用“哲学反思”革新思维定势、陈旧观念等,用“解构隐喻”改变不良情绪、消极心态等,通过教师反思、教师引领学生反思、学生自主反思、同伴互相促进反思等彻底克服不足。原因层次分析法应用哲学反思,能更彻底地消解不合理的逻辑支点,更长效地变革时弊和不足,能保障师生提升反思能力,不断完善自我。

(四)基于行动性原则:保障知行合一

师生共同体要对课程开发进行预见式行动研究,要主动开展预见式行动学习,要面向未来“做中学”,在行动中研究/学习,在研究/学习中行动,创生实践知识,践行学研内容,做到知行合一。预见式行动研究/学习的凸显原则之一就是行动,要求师生要与课程开发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互动,形成强大的行动者网络(Actor-Network Theory),使网络的行动效应最大化,要求行动者要践行和应用知识,从而能更好、更深入地理解、体悟和创新知识。

(五)基于整合性原则:保障多元整合

创化模式开发的课程整合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精华,本质上是整合的创新性课程。师生以学为本整合成学研共同体,在整体性的开发环境中合作学习,创生文化并向文而化,实现人与文化的整合。创化模式倡导师生将做人、做事、做学问整合为一体,将学习、工作和生活整合为一体。创化模式能促进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整合为一体,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科专业化发展整合为一体。创化模式还促进教学相长,保障师生共同体的整体提升。

三、模式用:基于“预见式行动研究”创生未来并向文而化

课程开发“创化模式”的可操作性很强,在实施中可以按照一定的环节进行。当然,在实践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创生”。创化模式在应用过程中整合了历时进程与共时存在,其具有很强和广泛的应用性。

(一)历时进程:创生未来

师生基于“预见式行动研究”开发课程,课程开发的历时三阶段(规划、实施和评估)和历时六要素(课程哲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估反馈和课程领导),与预见式行动研究的循环(一般循环两轮以上)三环节(预见未来、行动实施、评估反思)融为一体,以创生未来。下面以开发“高等教育学”研究生课程为例。

1.预见未来

在预见未来环节,师生同高等教育研究部门和用人单位等对话,调查了解对高等教育学人才的需求,预测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趋势,预见开发“高等教育学”课程可能出现的问题,用原因层次分析法解构学生在创新专业知识方面存在困难的成因,提出长效对策,建构几种解决方案备选。师生还用对话未来法与研究生管理部门、用人单位等协商优选方案,结合预见未来的结果,进行“课程规划”,设计(或修订)“高等教育学”的课程哲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估反馈和课程领导,并制订(或修订)课程开发的预见式行动研究方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职业生涯规划确定研究主题,结合前面的学习情况,自主制订(或修订)预见式行动学习计划。教师制订(或修订)“高等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计划。师生等形成预见式行动研究/学习共同体协同规划课程开发。

2.行动实施

在“行动实施”环节,师生将上一环节设计(或修订)的课程哲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估反馈和课程领导投入“课程实施”,同时对课程开发实施“预见式行动研究”,并在实施中不断调整课程开发的预见式行动研究方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创新性地开展研究,实施“预见式行动学习”,根据研究进展不断调整预见式行动学习计划,用原因层次分析法克服创生知识的困难,应用并践行知识。教师引领学生实施“预见式行动学习”,对学生创生知识实施“预见式行动研究”,评价学生的创新程度并反馈,根据学生的研究进展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在“行动实施”环节,师生不仅要协同落实好“课程实施”,还要实施对“课程实施”进行的预见式行动研究,此外还要实施对“预见式行动研究”这一研究方法的方案、工具、措施、环节、过程和成效等进行的反身式预见式行动研究。

3.评估反思

在“评估反思”环节,基于注重预测和建构未来的预见性评估 ,借鉴多主体操作、多层次运用、多路径发展、多视角诠释、重视协商机制的课程评估理念[9],用问卷调查、引导性日志和访谈法(或其他三种及以上的研究方法)收集师生开发“高等教育学”课程的结果等资料,以三角验证课程开发是否有效。教师进行“课程评估”,对学生创新知识及自己的教学进行评估,对自己的课程开发行动和研究等进行评估,还帮助学生用原因层次分析法克服创新知识的困难。学生评估自己的预见式行动学习,并进行同伴互评,还对课程规划、课程实施等进行评估。在课程评估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注重“反思”,要根据课程评估的结果,反思课程开发的行动和对此进行的预见式行动研究,对开发“高等教育学”课程的不足进行原因层次分析,提出良策,改进课程开发方案。基于课程评估结果,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课程领导等,学生要改进学习,师生要与用人单位、教育部门等利益相关者“对话未来”改进课程开发方案等。

(二)共时存在:向文而化

课程的共时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创化模式强调师生协作并主动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对话未来,在体现融合的环境中创生并践行课程内容,向文而化。下面以开发“社会保障学前沿研究”博士生课程为例。

1.师生协作共进

开展预见式行动研究/学习,需要参与者互相协作,形成学研共同体。师生基于预见式行动研究开发“社会保障学前沿研究”课程,教师和学生践行社会互助论、社会共同责任论等社会保障思想,在预见式行动研究/学习中协作共进:教师促进和引领学生把握社会保障学前沿动态;学生互为促进者,互为课程领导者,也领导自己的学习;师生还都是行动者、研究者、学习者、知识创造者和课程开发者,在协作中共同进步。

2.内容动态更新

“创化模式”开发的课程是创新性的,强调学习者研究新颖主题以创生知识。社会保障制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师生要基于彰显预见性和创新性的“预见式行动研究”,预见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的未来需求,立足前沿创新课程。例如,考虑到当前国际社会积极开展减贫工作,我国政府推行“精准扶贫”战略,笔者结合获立项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预见式行动研究’创新精准扶贫机制的探索――以广东省为例”,与学生开展了“精准扶贫”“广东省双到扶贫”的专题探讨,创新了课程内容,促进了教学。

3.环境体现融合

“预见式行动研究”强调边行动、边研究,践行学研内容。创化模式是基于预见式行动研究的,课程开发环境体现融合性,倡导学习、工作与生活一体化。师生开发“社会保障学前沿研究”课程,要践行互帮互助、人道主义等社会保障思想,互相关爱、共同进步,要平衡好学习、工作和生活,向文而化。教师可让学生形成传帮带的共同体,利用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更便捷、高效地交流,使学习和生活有机融合。有些学生对未来迷茫,可以引导其用原因层次分析法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克服消极情绪等,立足前沿对话未来,在与利益相关者对话中互相帮助,有远见地多学从事相关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创生知识有不同层次和表现形式,有“知识创造学习”奠基,“创化”模式适合开发多种类型的创新性课程。我们在应用“创化模式”时,关键是以文化哲学为课程哲学,以创生并践行知识为弹性课程目标,但不要局限于本文所介绍的方法等,要创生和优化“创化”模式。可以预见,人们在应用创化模式的过程中,将在创生文化的同时优化生命,实现人与文化的双向“创化”!

参考文献:

[1]卡西尔.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中译本序5.

[2]Stevenson,T.An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Conversations About the Future[J].Futures,2002,34(5):421.

[3][5][8]邓永超,黄甫全.原因层次分析法:预见式行动研究的有效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14(6):21-28.

[4]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M].第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65-184.

预知未来范文5

——列宁

自古以来,人们就希望预见未来。人们在对自然和社会没有科学的认识以前,对许多现象无法解释,只得归之于天命。他们相信“神”,相信自然界和社会上的一切事情都是由“上帝”早已安排好了的。因此求神问卜,就成为当时人们想预见未来的主要方法。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知识经验的积累,人们开始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并对这些现象的产生有了一定正确的解释。这时,才出现了某些科学的预见;人类的社会实践也开始摆脱完全盲目、被动的状况。这些科学的预见,对于人类的进步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料学预见对于我们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来说,是愈来愈重要了。现代科学成就证明: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有它发生和发展的必然的原因,并且受一定的规律的支配。人们认识了各个现象的本质,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能找到引起这些现象的原因,它们发生的顺序,并预见在什么条件下将会发生什么现象。沿着这条道路,人类就打开了预见未来的秘密大门。可以这样说,在我们今天社会实践中很多伟大的成就,例如新元素的发现,原子能的利用,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等等,都是在科学预见的指导下获得的。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科学史上预见未来的一些著名事例,那就能更深刻地懂得科学预见的巨大威力。

预言太阳系的新行星

太阳系有九大行星,就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这是今天连小学生都知道的事实。可是在1846年以前,科学界只知道前面的七个行星。

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行星是沿着一定轨道绕太阳旋转的。但在18世纪末叶,俄国科学家列克塞尔发现,天王星的轨道与理论计算的不符(理论计算认为天王星仅受太阳和其他六大行星吸引)。这是什么原因呢?列克塞尔预言,在天王星背后一定还有一颗未知的行星,是它的引力影响了天王星的正常运行。

法国科学家勒未累,决定根据列克塞尔的预言,运用牛顿万有引力的规律去寻找这一颗未知行星。然而,你不要以为他是用天文望远镜去寻找的,不,他不是一个天文学家而是数学家,他开始进行了复杂的计算。他先算出这颗未知行星对天王星的引力到底有多大,然后再根据这个数字算出新行星的轨道,把它的运动和地球的运动作比较,确定出什么时候在天空中的哪一部分将可能看到这个隐而未露的天体。这样的计算进行了好几个月。

1846年秋天,勒未累从计算结果中预言了这一颗未知行星可能在什么时候出现于天空的哪一角。这个预言轰动了科学界,一枝笔就能代替了一架望远镜的工作?当时,许多天文学家就把望远镜指向勒未累所指出的那部分天空,虽然有的人是希望用观察来否定勒未累的工作,但更多的科学家却期待用自己的工作证实勒未累的预言。

若干天以后,天文学家加勒根据勒未累的计算,在离开预测点不到一度的地方,果然观察到这颗星。它被命名为海王星。

海王星,就是这样依靠科学的力量——即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用分析和计算的方法——而被人们发现了。恩格斯把这个发现称为科学的伟迹。

在18世纪的时候,科学家只发现了15种化学元素,到了19世纪初,已经知道将近30种元素,而到了19世纪50年代,发现的元素已有50种。但是,新元素的发现,完全是偶然的,谁也不知道哪里能发现新元素,新元素的性质应当是怎样。

俄国科学家门德列也夫解答了这个问题。他把各种已发现的化学原素按着原子量的递增排成一个顺序,从而发现了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递增而起周期性变化的规律,这就是元素周期律。那个元素排列的顺序,就是元素周期表。由于周期律是各元素作为统一的物质的不同的量转化为不同的质的表现,因而它不仅揭示了一切现有元素的有机的内在联系,而且也给未知的元素的存在和性质以光辉的预言。1875年,法国化学家巴波德朗在对比利牛斯锌矿石进行光谱分析时,发现了一个新元素——镓。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多大的惊奇,因为这仅是第65个元素的被发现,是一个平常事件。

但使人们惊奇的是这位法国化学家却收到了一封圣彼得堡的来信,信上指出他所求出的镓的性质不完全对,尤其是比重不应该是4.7,而应该在5.9到6之间。“发现和分析新元素的方法以及所测出的它的一切特性使我认定这一新元素不是别的,正是亚铝。”信的署名是“圣彼得堡大学教授门德列也夫”。

这是一个使巴波德朗不敢想象的勇敢的断言。一个从未看到过镓的人,竟然敢指责发现了镓和研究过镓的化学家的错误,而坚信自己的结论的正确,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科学史上破天荒的事件!至于什么“亚铝”的名字,更是他所从未听到过的。

这位法国科学家为科学的责任心和好奇心所驱使,决定重做一次实验。他十分小心地把实验做完了,发现镓的比重确是5.94。

镓,这是最后一个偶然被发现的元素了,此后一切新元素的探寻和发现都是人们根据门德列也夫的周期律和周期表的指导有意识地进行的。1880年瑞典化学家尼尔逊发现了类似硼的新元素“钪”,也是门德列也夫所预言过的第二个元素。

1886年,德国科学家芬克勒发现了一种类似于矽的元素“锗”,这种元素的性质也完全符合15年前门德列也夫对它的预言。

当初门德列也夫在他的周期表中留给新元素——他预言过一定会被发现的元素——的空位置,现在已逐一被填满了。

预言尚未发现的新海岛

1912年,喀拉海上一荣不大的俄国帆船“圣安娜”号被冰冲击,同冰山一块儿漂流到北冰洋的西北方去了。几个月以后,船上食物吃光了,11个船员中只有两人“死里逃生”,回到了弗·约塞夫群岛,被著名的北极旅行家谢道夫带领的旅行团搭救了。

“圣安娜”号的航行日志落到了旅行团的一位科学家维席的手中。经过十多年,维席对“圣安娜”号的漂行路线进行了研究后,发现这路线并不符合这一地区的风和水流的方向。

预知未来范文6

最近在自己的网购平台上新增了这样的一项功能,就是精品预告,意思就是说我们今天就可以知道明天的一些什么产品,虽然这些产品反反复复地过几天都着,尽管如此,每天晚上睡觉之前还是会把提前预告的这些,看一遍,看看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经过几天的看,发现每天预告的这些,也不过是来来回回的那几种产品,可是自己好像已经行成了一种习惯,只要看到预告二字,就忍不住想打开看看。

这只是生活中一件很小的,再不能小的事情了,可是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有人会告诉你明天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今天晚上你一定会在脑海中把明天要发生的事情预想千遍万遍,虽然有一句话说的挺好的,明天发生的事情,后天就知道了,可是对于那种对未知事情的兴趣,还是让我们迫不及待的想要提前知道,这大概就是人的本性吧。

也许有的人会说,美好的未来会成为我们今天行动的动力,是啊,我们总在设想着很多年以后的事情,总在脑海中预想着自己很久以后的事情,小的时候想长大的,自己会怎么怎么样?长大以后的我们会想着我们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怎么怎么样?尽管我们所想的和我们实际所得到的有很大的出入,可是我们还是会在不断地预想中乐此不疲。

这大概也是人生中的一种兴趣所在吧!每个人都告诉自己,得活在当下,不去回忆过去那些痛苦的往事,也不过多的去幻想明天会怎么样?活好今天是最好的!可是有的时候想一下,干扁扁的,今天有什么好值得庆幸的?美好的事情还是会在明天发生,未知的事情总是在指引着我们前进,让我们不断的去探索,去求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