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范例6篇

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

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范文1

关键词 课外阅读 兴趣培养 语言积累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孩子们走近它,可以对光明和温暖满怀憧憬和向往;神奇地使知识丰富起来,使感情细腻起来,使心灵纯净起来。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并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爱图书,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因此,我们要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结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在兴趣中阅读课外书籍,在阅读中感受喜悦。

一、结合教材引路

新课标提出:“要让儿童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及神话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内容丰富,充满情趣。既有诗歌、寓言,又有童话、神话故事;既有描写历史人物、事件的《母亲的恩情》《木兰从军》等课文,又有表现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的课文,如《台湾的蝴蝶谷》《欢乐的泼水节》……

例如,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在学了《春晓》《春雨》两首古诗后,我引导学生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诵一诵;再发动学生搜集杜甫和孟浩然的诗篇,比一比,看谁知道得多,如此一来,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高涨。

在学习《狐假虎威》一文前,我要求学生提前阅读《亲近母语》中的《北极狐狸》《狐狸的窗户》《我喜欢你,狐狸》3篇文章,并思考:故事中的狐狸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怀着一颗好奇的童心进行课外阅读后,多角度地了解了狐狸的形象,课上思如泉涌,对狐狸的性格理解深刻,效果颇佳。学生在情趣中阅读课外书籍,在阅读中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二、利用名人激趣

低年级学生的模仿性强,他们敬佩英雄,崇拜名人。因此,我不但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爱读书的故事,还发动学生搜集、演讲名人读书的故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例如,鲁迅先生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搂街头卖掉,买了几本书,又买 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夜读难耐时,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一个个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鲜活的名人乐读故事,激起了学生从小热爱读书、从书中汲取知识的兴趣,班上掀起了阅读高潮,有的找来爱因斯坦名人故事,有的争相传阅钱学森的故事……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课外阅读的乐趣。

三、找个伙伴同读

我班的祁玮同学虽然只是一名二年级的小朋友,但她对课外书籍的痴迷真让人惊叹。课间,热闹非凡的教室里,她能安静地、忘我地手捧少儿版名著《西游记》《红楼梦》……张子安小朋友特别关注时事,喜欢阅读报纸和科技读物,胡旭邦同学好奇心特强,学了《问银河》,课间他会手捧从图书室借来的书,指着一幅图告诉老师和伙伴:你们快来看!这就是银河。品和王鑫,爱好读些寓言童话和神话故事;张倩倩又热衷于诵读古诗……

针对这一现状,为带动更多的同学进行课外阅读,我尝试着开展“同伴阅读”活动,让喜好读书的学生做“小老师”,每人带上1名学生。结果发现,在一对一的合作和交往之中,“同伴阅读”使学生更有效地利用阅读时间,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增强学习的独立性,使更多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因而有利于自我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培养。就这样,“同伴阅读”使学生学会了与人交往的技巧,逐渐领悟到阅读的魅力,激发起多数学生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

四、搭建展示舞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精妙词句,他们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教师适时地搭建好舞台,让学生展示才华,显得尤为重要。

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范文2

一、端正家长的认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目前,许多家长目光仍具局限于孩子的学习成绩,认识不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甚至有些家长将课外阅读“一棍子打死”,担心读“乱七八糟”的书会影想孩子学习成绩。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帮助家长端正认识是开展课外阅读的首要工作。

要做到这点并不难,我们可以利用家长会及个别交谈的形式宣传课外阅读的意义和影响,与家长探讨教育形式与教育目标,向他们宣读《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阅读方面的要求,探讨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家长认识到孩子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广泛的知识背景的建立和丰富课外阅读的积累,认识到一个人人格的发展和自身修养的行成和他从小到大读过的书籍分不开时,他们会乐意做一切有益孩子阅读的事情。这时,我们可要求家长尽量做到:1、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投资,建立家庭图书库。每天尽可能地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读书并交流,创造家庭读书的氛围。2、周末带孩子到书店或图书馆,选择合适的图书购买或阅读,帮助他们尽快的熟悉并学会利用这些资源搜集信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3、配合班级开展的读书活动,督促孩子完成相应的读书任务,并将孩子每天的读书时间和篇目如实记录。4、在活动初期,对孩子的阅读活动切忌“拔苗助长”,在图书的选择上尊重孩子,可结合孩子的兴趣,以娱乐性,故事性为主,内容宜短小,语言应通俗易懂。明确本阶段的目标是培养兴趣,在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帮助引导选择一些高层次,高质量的图书。

二、创造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引发强烈的阅读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可以说,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主动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大力激发他们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兴趣相联系。应该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

1.以“读好书”主题活动为契机,在教室的布置上优化读书的环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搜集有关“读书”的小故事及格言、警句,在语文实践活动课上进行交流,并集体参与,将教室布置成一个“理想书屋”,以便让我们置身于此,能安心读书,热心读书。如:教室的前后墙可张贴学生喜爱的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利用黑板报,手抄报办一些有关读书的故事或内容。设立新书推介栏,再有学生共同动手,设置一个图书角,里面放满学生捐助的琳琅满目的图书等。如此一来,布置的教室令学生耳目一新,获得感官上的强烈刺激,因而,很容易激发起读书兴趣。

2.略施小计,引“鱼”上钩。孩子都爱听故事,都有探究新奇事物的愿望,还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习惯。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略施小计,引“鱼”上钩。如抽时间(最好是星期五)教师有意识地挑选一些精彩生动地儿童故事和学生感兴趣的其他文章讲给学生们听,当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时,戛然而止,从而引起学生迫切想知道结果的愿望,也可让个别学生以这种形式向同学推荐一些他喜欢的书,然后告诉学生这本书(文章)的书目或题目,并让他们知道阅读是知道结果的唯一途径,也是最好的途径。

3.巧用教材,牵一发而动全身。语文教材汇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文章精华,融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情操美于一体,是一个璀璨夺目的世界。教师应巧用教材,带领学生就课文涉及到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延伸、拓展,课前鼓励学生收集查阅资料,课后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课文有方向性的选择读物。如在学习《长征》这首词时,让学生搜集有关长征时期的故事资料,学生搜集兴趣很高,搜集到的资料也很多。我充分利用课内资源,有力结合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

4.开张“每日读书30分钟”活动。即每天课外阅读时间至少要达到30分钟。其主要目的是让读书活动“习惯成自然”。习惯,从心理学角度讲,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自动化的行为,一个人一旦形成习惯,将会长期影响其行为,而动作在向习惯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动力,这动力主要是成功的体验,是成功的体验带给学生的自信。而习惯从另一方面讲,它的形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时候过程甚至是痛苦的,需要外力的监督指导,甚至强制。因而,在课外阅读上,我们不妨以尊重兴趣为主,以强制手段为辅。如每天阅读30分钟,内容不限,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图书阅读,并设计一个读书小本,让家长签名,如实记录读书时间和篇目,邮组长或老师监督。如果有特殊原因未读,就如实在读书记录本上写明原因,之后定期对此进行点评。这样一来,时间长了,自然形成了习惯;书读多了,自然就感受到了读书的兴趣,也提高了品味。教师、家长这时稍作点拨,学生自然而然的选择图书上就会由娱乐性图书向经典文学转变。

三、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范文3

关键词:信息 读报 看新闻 阅读 观察

语文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对各种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再生成新知识、新技能的过程。通常所说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其中听和读的过程就是搜集信息的环节,而说和写则是对所吸收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的输出。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搜集和整理信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没有这个环节的储备,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那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养成多渠道收集信息、合理加工信息呢?

一、养成读报、收看电视新闻的习惯

1.读报、收看电视新闻是了解国家大事和世界局势变化便捷而重要的途径。语文学习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学生必须养成读报、收看电视新闻的好习惯。及时了解国内发生的大事,对民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不但要做到了解,还要能和周围人谈论交流,有正确的态度和观点。比如,一度成为网友关注焦点的“周正龙虎照”事件、“范跑跑”事件,不但要了解实情的原委,还要养成通过事件本身透视其背后的社会问题和意识形态层面的危机。“周正龙虎照”是各地争相用各种借口套中央财政补贴的造假典型。而“范跑跑”事件则透视出个别教师责任的缺失,师德的沦丧。这样才是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提炼的全过程。要了解国际局势的变化、重大事件的发生以及引起的相关反应和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为以后的“说和写”环节的输出做好信息储备。

2.克服实际困难,解决信息的来源。现如今许多中小学是全封闭寄宿制,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受到限制。语文老师要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解决学习和现实的矛盾。比如,鼓励学生到学校报栏阅读的习惯,也可以为班级订阅一定数量的报纸,专人管理,在全班传阅。在固定时间收听广播中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养成随时摘录、整理新闻信息的习惯,解决寄宿制学生缺乏信息来源的问题。努力营造一种生活在校园,眼中有社会,心中有世界的学习氛围,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自觉把自己置身于社会的生活氛围中,感受到所负担的社会责任。这样也不必为学生作文的立意不够深刻而担心了。

二、广泛阅读,在各种类型的阅读材料中提取信息

语文信息不仅指各种社会信息,还包括各种文学性期刊、文学名著所传达的文学方面的信息。文章内容所反映的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社会制度以及当时的社会习俗、人们的思想意识;文章中人物形象以及他(她)代表的阶层的社会意义;文章对读者产生的思想影响;名著中广为流传的典故、成语、歇后语等等。都属于语文学习所要提取、记录、加工、整理并能够再运用的信息。

在这个环节中,仅仅读是远远不够的。在读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根据阅读内容的不同进行有区别地加工整理:对励志型故事的主题进行概括、分类,以备作为以后写作议论文的论据,为不同的论点服务。对不同内容表现人性美的文章,要总结出其反映了中国怎样的传统美德,或赞美了怎样的社会风尚,把故事所传达的信息和中华文化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文以载道”的文学理念,为以后的写作打基础。对于优美的散文,应注重欣赏它们优美的词句和文章的组材方法,让学生对其文字信息进行提取、加工,体会作者对文字的运用能力,提倡从不同的角度欣赏。

对于名著阅读,更要注重信息的提取,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名著整体内容的把握,学生读完能够综合全书内容快速提炼出文章所表达的信息,即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我来到俄罗斯,仿佛听到高尔基在叙说自己苦难童年的种种坎坷;我来到北京,仿佛听到老舍在述说着祥子由一个自立自强、纯朴青年被黑暗社会变为堕落者的过程;我来到英国,仿佛听到笛福在讲述鲁宾孙航海中所经历的种种奇遇。其次,还要培养学生学会根据需要从名著中提取整理信息。①名著中的人物及其相关内容的信息,如,鲁宾孙在荒岛的第一夜是在哪里度过的?再如,请你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概括有关鲁智深的三个故事,并简述其中一个。②通过对名著内容信息的整理、加工,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主人公是谁?他最打动你的是哪一点?③总结性和拓展性信息。名著在其流传的漫长过程中,不断被人研究、提取、升华,许多内容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和形象。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在人们心中成了智慧的化身,请你写出三个和其有关的成语、典故或者歇后语。

三、观察身边的事物,从生活中收集信息并处理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是最大的信息库,只要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善于思索,便会得到书本上得不到的信息。

1.培养学生养成观察大自然的习惯。从花开花谢、春华秋实、草木荣枯的自然现象中,发现四季景物的不同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以及引起的遐思。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春花秋月,夏雨冬雪,都有着独特的美。但只有生活的有心人才能领略其美妙。白居易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是观看了“大林寺桃花”后的感叹。在一般人眼中的依旧的海棠,到李清照眼中却是“绿肥红瘦”,若不是敏锐的观察力是万万发现不了的。

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心去体会感悟,从大自然中发现平凡中的独特,平淡中的美丽,常见中的哲理,并随手记录下来,这都是信息的搜集整理。

2.留心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化,透视其反映的社会变化。现在城乡的发展一日千里,让学生记录身边环境的变化。比如,周边街道、道路的变化,住宅楼的建设,城市休闲场所的增加,城市绿地的扩大等等。农村的,可以对比新旧房屋的变化,路面硬化的情况,街道的改观,健身器材的出现,文明生态村的建设,以及农产品的品牌意识等等。对比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比如,电话、手机、网络这些通讯工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人们生活中燃料的变化等等。从中感受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变化,以及相应的思想意识的进步,从而把握时代的脉搏,敏锐发现生活中所蕴含的时代气息,都是我们语文要搜集整理的信息。

3.观察周围人的行为,从中有所感悟。人是社会的主体,但不同的群体的服饰、语言、行为等各不相同,反映出他们不同的精神风貌和道德风范。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人的言行,并思考他们的言行所反映出的美与丑。比如,一位店主砍掉商店门前树木的树冠,把广告牌固定上去。一般人看到可能没什么反映,但有一位学生就以《带枷锁的大树》为题目写了篇日记,就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现象,来提取信息:人们环保意识不强,随便砍伐树木,破坏生活环境。

总之,语文信息的搜集、整理,遍及生活的角角落落。只要学生养成善于观察、随手记录的好习惯,有意义的信息随时随地都会出现。

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范文4

《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的小说集,编撰者为东晋初年的史学家干宝,全书共二十卷,共有大小故事四百五十多个。在书的《自序》中,干宝称“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可见作者的著述目的是想通过搜集前人著述及传说故事,证明鬼神确实存在。所以《搜神记》所讲述的多为神灵怪异之事,其间也有不少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本书的思想杂糅佛道,文章设想奇幻瑰丽,富有浪漫主义气息。追溯起来,“鬼神信仰”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而记载神鬼传说的典籍,除《楚辞》《淮南子》外,《搜神记》称得上其中的集大成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为我们保留了不少宝贵的材料,是后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传说及神话不可多得的珍本。

深入品评

六朝“志怪”小说有着悠久的传统,上承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先秦两汉史书及诸子百家著作中的神鬼妖异故事,下启唐代传奇和宋代评话的先河,一直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说和戏剧文学,而明清的笔记小说则可以说是六朝志怪的嫡传。从这个意义上讲,六朝“志怪”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特别是在古代小说的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地位。而《搜神记》则是现存“志怪”小说中的翘楚,它是其中价值最高,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种,是我国最早的志怪小说集。通过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六朝志怪小说的艺术魅力。

《搜神记》之所以能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辉,首先在于它对前代的神怪作品有着创造性的继承。首先,从《搜神记》中故事的来源来看,既有对前代作品内容的继承,又有自己的创造。如《董永》引自刘向的《孝子传》,《东海孝妇》引自刘向的《说苑・贵德》。《搜神记》在对前代神话的继承之外,还在题材内容方面对前代神话进行了极大地开拓。魏晋前的神怪作品主要集中在一些固定的类型,而《搜神记》在前代基础之上,增加了很多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内容。如有反映和歌颂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作品,如《盘瓠》中描写的“无关、符传、租税之赋”的理想世界;有暴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歌颂反抗者的优秀品质的作品,如《韩凭妻》《三王墓》等。《搜神记》中也开始出现写社会人物的作品,如《天竺胡人》《李寄》《管辂》《郭璞》《钟琳》等。我们可以看出《搜神记》较之前代的神怪作品,在题材上既有明显的继承、也有较大的开拓和发展。其次,从艺术上来看,《搜神记》继承了前代神话中强烈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和神奇的幻想等浪漫主义手法。如《千日酒》中写刘玄石到狄希那里要酒喝,狄希的酒还没有发酵酿好。玄石要了还没有酿熟的酒喝了,他到家就一眠千日,家里人以为他死了,埋葬了他。三年后,狄希去访刘玄石,令其家人掘开坟墓,只见“冢下汗气彻天”,破棺后,掘墓人被刘玄石的酒气冲入鼻中,竟然也都各醉睡了三个月。

从形制篇幅上看,《搜神记》中出现了许多叙事婉转、文学性很强的作品,如《华山使》,故事情节虽然不及唐传奇中《柳毅传书》的情节那么曲折动人,但也写出了郑容路经华阴,受华山使托书,传书的经过,传书的结局等等。这些故事中矛盾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大体具备,表现出了较为完整的艺术构思。可见《搜神记》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上对前代神怪传说都显示出有着继承,更有着创造性的发展。《搜神记》不但内容丰富,而且语言也雅致清峻,委婉曲折,是“直而能婉”的典范。其艺术成就在六朝志怪小说中出类拔萃,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不但成为了后世志怪小说的模范,又是后人进行文学创作的素材库,后代的传奇、话本、戏曲、通俗小说有很多是出自于《搜神记》的篇章。可以说,《搜神记》是我国古代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名篇选读

东海孝妇

汉时,东海孝妇养姑甚谨①。姑曰:“妇养我勤苦。我已老,何惜余年,久累年少。”遂自缢死。其女告官云:“妇杀我母。”官收系之,拷掠毒治。孝妇不堪苦楚,自诬服之。时于公为狱吏②,曰:“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不得理,抱其狱词哭于府而去。自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后太守至,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枉杀之,咎当在此。”太守即时身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雨,岁大熟。长老传云:“孝妇名周青。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③。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既行刑已,其血青黄,缘竹而上,极标,又缘而下云。”

【注释】

①东海:古郡名。秦置。楚汉之际也称郯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西汉辖境相当于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县以东和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

②于公:汉宣帝时廷尉于定国的父亲。他任县狱吏、郡决曹时,断案十分公正,甚得人心,在他活着的时候百姓就为他立了祠,称为于公祠。

③(fān):长幅下垂的旗。亦泛指旌旗。后作“幡”。

【译文】

汉朝时,东海郡有一个孝顺的媳妇奉养婆婆十分恭谨。婆婆说:“媳妇供养我勤劳辛苦。我已经老了,何必吝惜剩下的年月,长久地连累年轻人呢。”于是就上吊自杀了。她的女儿告到官府,说:“媳妇杀了我母亲。”官府拘捕了孝妇,严刑拷打,非常狠毒。孝妇忍受不了酷刑,自己无辜而服罪。当时于公任狱吏,说:“这个妇女奉养婆婆十多年,因为孝顺而名声传遍四方,必定不会杀害婆婆。”太守不听他的意见。于公的争辩没有说服太守,他抱着定案的文书,从官府里哭着离开了。从此之后东海郡发生大旱,三年都没有下雨。后任太守到职,于公说:“孝妇不应该死,前任太守冤枉杀了她,天灾的原因应该在这里。”太守立刻亲自前往祭奠孝妇的坟墓。天立刻下起雨来,这一年庄稼大丰收。年纪大的人传言说:“孝妇名叫周青。周青被杀的时候,车上拉着十丈长的竹竿,用来悬挂五色幡旗。周青在众人面前立下誓言说:‘我周青如果有罪,情愿被杀,血就会顺着竹竿流下来;如果我周青是被冤枉杀死的,我的血会倒流上竹竿。’行刑之后,她的血呈青黄色,沿着旗杆倒流,到顶之后,又顺着旗幡流了下来。”

【分享】

《东海孝妇》选自《搜神记》卷十一,文中讲述了一个孝顺媳妇被诬陷杀死婆婆,而后被屈打成招,乃至冤死的故事。后来元代的关汉卿借鉴了这一故事,写成了广为流传的元杂剧《窦娥冤》。两文中的主人公都被诬陷为违逆人伦的大罪名,孝妇周青被诬陷杀死婆婆,《窦娥冤》中窦娥被诬陷药死公公。二人受刑时都是鲜血逆流,周青受刑时,血染五色幡,窦娥受刑时血溅白练。同样二人被冤之后,当地都是大旱三年以示冤情。区别是周青的临刑誓言只有鲜血逆流一项,干旱三年是客观表现。而窦娥则是明确地发下鲜血逆流、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这三大誓愿,这样的处理使得《窦娥冤》中的情感表现更为激烈,也带有了更强的批判性。

探究空间

1.《搜神记》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以及神话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上承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先秦两汉史书及诸子百家著作中的神鬼妖异故事,下启唐代传奇和宋代评话的先河,一直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说和戏剧。建议同学们对比《搜神记》前后的神仙志怪类的文学作品,大致梳理出中国神仙志怪文学的发展历史,了解我国独特的神仙志怪文学魅力。

2.《搜神记》在塑造人物,铺设情节方面极具特色,在叙述中体现了神话强烈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和神奇的幻想等浪漫主义特质。比如《三王墓》中,楚王让干将造剑,结果只因为干将未及时完成任务就要将其诛杀,突出了他的残暴。而干将的儿子在一位不知名的勇士帮助下报仇雪恨,其情节写的震撼人心,催人泪下。建议同学们总结《搜神记》在塑造典型人物,开展情节方面的特色,在自己的文章中加以借鉴。

3.《搜神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神话志怪故事,比如《东海孝妇》写周青被诬陷而冤死的故事,后来被关汉卿借鉴写成了元杂剧《窦娥冤》,而《三王墓》被鲁迅先生改编成著名的小说《铸剑》。我们在阅读《搜神记》的时候,可以用心体味改编的艺术技巧,在日常写作中进行尝试。

可读书目

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范文5

对此,笔者的对策探究如下:

(一)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

对于课外阅读的意义,林语堂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阅读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林语堂《大荒集・论读书》),不仅如此,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格气质、审美修养和精神世界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专家研究认为,小学生的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才可能形成语文能力。虽说现代科技发达了,看电视、上网也能获得很多知识,但作为文本形式的课外阅读,更能引发孩子的思考,培养想象力,它的特殊作用是任何传媒都不可替代的。当前,各国都非常重视儿童的阅读问题,我国在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外阅读总量也做了明确规定――在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首。在“教学建议”部分,再次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作为教师,应把课程标准的规定纳入到语文教学目标中整体考虑。

(二)转变教师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变固有的“一桶水”为“不断流淌的小溪”,多读书,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读书应该是一个教师“优秀意识”,没有对书的热忱,没有对书香的沉醉,就没有好的教师。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首先自己得喜欢读书,把阅读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多读些儿童文学、诗歌、小说和近现代历史的有关书籍,以及一些大家、名家写的读书札记和思想随笔,努力提高个人文学素养,提高审美判断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努力把那些最能给孩子们快乐,最能给孩子们情感熏陶和美的情怀的精彩的文学作品及时地介绍给孩子们,和孩子们一起徜徉在书的海洋。

(三)争取家长配合

有效的课外阅读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教师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有时间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去,和孩子一起选择合适的图书。如古诗、儿歌、历史故事、科普知识等,支持并鼓励孩子课外阅读,努力为孩子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

(四)整体规划,科学指导

1.激发兴趣,喜欢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课外阅读兴趣,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喜欢阅读,乐于阅读,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1)课堂激情引领

语文课本上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佳作,篇篇关注人文、人情、人性,是进行阅读指导的精品。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文章,以标准的语言、优美的声音、激情的朗读、全身心地投入,绘声绘色地为学生描绘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讲述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体验,产生阅读的愿望。再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如个人读、小组读、比赛读,小声读、感情读、表演读等,使学生喜欢阅读,乐于阅读,真正体验阅读的快乐。

(2)创造条件,故事诱读

许多学生虽说不爱读书,却非常喜欢听故事,特别是那些生动有趣的儿童故事。在我们农村,各班都订有《新少年》、《小学生报》等儿童读物,这些刊物紧贴学生生活实际,时代气息很浓,有很强的可读性。由于学生没有阅读兴趣和习惯,这些读物往往倍受冷落,要么挂在墙上,落满灰尘,要么被老师塞进抽屉,无人问津。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引领学生读书。如,可以拿着刚到的《新少年》或《小学生报》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本好书,里面有几个故事非常好听,你们想听吗?”然后给学生阅读。每天坚持10~15分钟。平时,老师可把这些读物挂在教室前面,一有时间就翻看,过一段时间,学生也会拿来翻看。《小学生报》内容多样,故事短,趣味强;《新少年》封面精美,内容丰富,文学性强,很快就会成为孩子们喜爱的课外读物。

(3)结合教材拓展阅读

课后拓展。课堂上学了某篇文章,就引导学生课后阅读与之有关的其他作品。如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太阳》,引导学生读《新编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学习《丑小鸭》,引领学生走进《安徒生童话》;有感于《回自己的祖国去》的感人故事,和学生一起捧读《中外名人故事》……

课前搜集。在学习某些文章之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的背景资料。如学习《不懂就问》、《詹天佑》,课前先让学生搜集有关孙中山、詹天佑的像片、生平事迹等材料;再如学习《飞夺泸定桥》、《军魂》,让学生搜集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时代背景等,学生在搜集中,既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在交流中体验到阅读的成功与快乐,获得了满足,同时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博览群书,健康阅读

鲁迅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专看文学书,也不好”。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读书。但是,课外读物浩如烟海,鱼目混珠,不健康的书籍将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所以,教师还要经常研究学生阅读心理,摸清阅读取向,在尊重学生阅读兴趣、尊重阅读自主性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反映当代学生精神面貌的时代新著。适时开展阅读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澄清模糊认识,提高审美判断能力,远离不健康书籍,多读好书,增强审美意识,培养高尚情操。

3.指导方法,优化阅读

高效率的阅读有三个标志:一是速度快;二是理解力高;三是读后记得牢。为提高阅读效率,就要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有许多,如学会使用工具书;学会选读,即对重点文章精读,普通文章略读,搜集资料用浏览。还有圈点勾画法,寻章摘句法,制作卡片法,撰写心得法,熟读背诵法等。这些读书方法,各有其妙,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读书方法,应由各人习惯而定,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4.培养习惯,终身阅读

如果说兴趣是保证阅读的前提,那么习惯就是保证阅读的关键。好的读书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所以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1)制定阅读计划。教师要根据《标准》的要求,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读书计划,规定自己每天必须读多少页的书,或写多少页的读书笔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地约束自己,按计划进行阅读。

(2)保证阅读时间。除学校开设阅读课外,要求学生在家每天必须有固定的课外阅读时间,低年级每次不少于15分钟,高年级每次不少于30分钟。少留重复性作业,保证阅读时间,节假日更应对学生的阅读书目,阅读数量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以保证有效阅读。

(3)定期督促、检查。家长和老师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经常督促,适时评价,定期检查。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也要经常统计,对能按要求进行阅读,并完成阅读量的同学予以适当的奖励。这样循序渐进,形成习惯,使读书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范文6

2.积累“介绍学习方法”的成语。

3.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方法,了解学习语文的多种途径。

4.引导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与大家交流,训练学生搜集、整理、讲述故事的能力。

5.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开心的节日,进行习作练习。

(要求:把过节的情景写具体,感受写作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关于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图画或录像带。

2《西游记》录像的片断。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 1.激趣,回顾导入。

(1)出示例句1:“三孔”是指与孔子有关的三处古迹——孔庙、孔府、孔林。

例句2:今天菜市场上的菜可真多啊,有萝卜、茄子、白菜、西红柿等。

(2)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并列词语间停顿的时间短,就用顿号,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较多(生也可举例)。

2.比较,拓展新知。

出示例句3: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

(1)通过朗读,比较,例句1、例句2和例句3的标点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

(3)发现规律:词语之间的停顿多用顿号,但有时为了表达需要,也可以用逗号。

3.练习,巩固运用。

二、语海拾贝 1.生自读成语,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成语。

2.小组交流:你了解哪些成语的意思?

3.集体汇报:你对哪个词还不了解?

4.齐读,边读边想:这些成语都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5.读记,读背成语。可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适当用一、两个成语练习说话。

三、互动平台 1.自读互动平台。

2.分角色抽生朗读人物的对话。

3.你从人物的对话中了解了什么?

4.你还知道哪些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先小组交流,再集体汇报。(网络、图书、电视、报纸、参观、访问、旅游等途径)

5.你曾经用哪种途径了解了什么知识?与同桌交流交流。

小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从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多留心、多记载、多了解,去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作业: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筹备故事会。

四、口语交际(可在互动平台的基础上,设计语文活动课) 1.明确目的: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会”。

2.点明概念:通过上一节课查找资料,你了解到的中华传统文化都包括哪些内容?(如书法、国画、京剧、评书、相声、地方戏曲、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等)

3.小组交流:在小组内讲一讲你搜集的、最生动感人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相声小品等,并推荐出一名最佳选手,接受小组内的集体指导,准备参加全班的比赛。

4.故事比赛: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讲故事比赛,老师和组长组成评委团。按照“语言生动,字音准确,故事情节吸引人、整体效果好”等要求进行集体或者个别点评,也可请同学互评。

5.评出最佳“故事大王”。

五、自主阅读园地 1.观看《西游记》猴王出世的录像片断,介绍作者吴承恩和《西游记》。

2.生默读短文,说一说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3.请一位学生复述故事的梗概。

4.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传神,找出来读一读,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

5.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六、习作百花园 1.激趣导入。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十分丰富。尤其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是多姿多彩,让我们来看几个镜头:(播放几个传统节日载歌载舞、举杯团聚的精彩片断,突出节日的特色。)

2.回忆酝酿。

引导大家畅所欲言,回忆自己度过的最开心的节日,并把过节的情景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一听。

①生同桌互讲。

②集体汇报讲。师要重点点拨学生说清楚“过节”的过程、当时的心情等。

3.学生习作,教师相机指导。

4.写完后,自己修改习作,同桌相互交换欣赏。

上一篇大写字母的读法

下一篇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