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密多心经范例6篇

波罗密多心经

波罗密多心经范文1

与地质结缘

1935年7月,施密特出生于美国新墨西哥州,并在附近的银城长大。施密特自小对科学就有着浓烈的兴趣,特别是在地质方面有极高天赋。早年,施密特就帮助身为矿产地质学家的父亲致力于地质学的研究,这为他后来作为第一位成功登上月球的地质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施密特非常钟爱地质学,以至于后来他考取加利福利亚理工学院,即将成为一名物理学家时,断然把自己的专业更换为地质学。施密特在加利福利亚理工学院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毕业后,他仍然秉持着对地质学的不懈追求,1964年施密特从哈佛大学取得了地质学的博士学位。这时施密特不光关注地球上的地质学问题,他把研究的目光投向了太空。施密特加入了尤金・苏梅克(Eugene Shoemaker)在美国地质勘探局创立的太空地质学分系,他帮助开发研究月球地质的技术,负责指定项目的技术探究。就在这时NASA宣布他们正在寻求适合的科学家航天员,施密特敏锐地抓住了这次机会,凭借卓越的才华和精益求精的管理能力,很快脱颖而出。就这样施密特向太空迈出了第一步。

备战“阿波罗”

施密特全身心地投入到“阿波罗”计划中,几乎两耳不闻窗外事。在研究“阿波罗”搜集的月球表面数据过程中,他接受了全面的航天员训练,而这个训练让他接触到了更多太空方面的知识。由于精通多领域的知识,很快,施密特成为了航天员们和科学技术社团之间的桥梁,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施密特工作上出色的表现感染了其他同事,大家纷纷向他学习,当然他也从不吝啬自己的才能,总是十分热心地去帮助周围的人。在1969年的夏天,施密特就帮助了一位新成员李・希尔沃(Lee Silver)。虽然希尔沃在地质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方面早已名声大噪,但航天对他来说还是刚刚涉入。在施密特的帮助下,希尔沃顺利接受了航天员训练。并成功地成为一名科学家航天员。可以说,希尔沃能迈向太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施密特真诚无私的帮助。

施密特对太空的渴望是非常强烈的,他迫切希望能有机会以地质学家的身份飞向太空,在这一点上,相对于其他的航天员而言,他似乎有着明显的优势。然而登月航天员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除了需要通晓与航天相关的知识外,施密特还必须掌握“阿波罗”计划任务的多种技术。为此,施密特特地做了一套模拟装置,尽可能地在不同的装置配备上多花费些精力和时间。他的努力与执着最终让他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施密特成为“阿波罗”17号飞船的替补航天员,也就是说他离太空只有“一步之遥”了。

“广寒宫”之恋

1972年的11月7日,由指令长尤金-塞尔南、服务舱驾驶员罗纳德・埃万斯以及登月舱驾驶员哈里森-施密特组成的3人乘组乘坐“阿波罗”17号飞船发射升空,火光点亮了弗罗里达州上百米的海岸线,也点亮了全世界人们的眼睛。3天之后登月活动全面拉开序幕。本次任务的登月点是陶拉斯-利特罗山谷,位于宁静海(MareSerenitads)东南部、陶拉斯山(Montes Taurus)西南部。这是一个月表颜色较深、位于3个高耸的山丘之间的地带。任务前的月球照片显示在三座山脚下有一些突起,意味着在这个地区也许会有岩床标本。这个地区还有一个山崩遗迹和若干撞击坑。

施密特终于来到了他眷恋已久的“广寒宫”。登上月球,施密特最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任务,他说:“这次登月的任务是探测火山岩石,借此来调查月亮的历史。月球土壤中的新资源可以解决地球上的许多能源问题,并有助于火星的探索。总的来说是地理勘探、取样,考察月球地表特征,展开地表测试,并执行月球轨道的飞行试验。”登月后,施密特和同伴首先考察了山谷中的玄武岩。然后,他们乘坐月球车找月表岩石,此过程中,施密特不愿错过任何一个重大发现,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这些岩石在我眼中全是宝贝”,以至于同伴塞尔南让他稍休息看看地球时,他根本不舍得停下手中的工作。大叫着:“地球!地球!你不是早看过无数次了吗?”他和塞尔南在3次的月球行走中,收集了111千克的月球岩石标本。他们两人开着月球车还在陶拉斯一利特罗(Taurus-Littrow)山谷行驶了34千米的距离,并发现了橘红色的泥土。在任务结束后,他们把最完整的一套科学仪器留在月球表面上,并带回了110.5千克的月球岩石标本。同时,施密特和同事们在月球上拍摄了一些珍贵的相片,把月球表面的真实状况表现了出来。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来月球真的是一个“广寒宫”,施密特就是在这“广寒宫”里做了一次地质勘探。这次任务为整个

“阿波罗”计划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施密特忠于科学,也忠于自己的血统。“阿波罗”17号是美国的飞船,在月球上插上美国国旗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由于施密特身上有一半捷克斯洛伐克的血统,他毅然在月球上也插上了一面捷克斯洛伐克的国旗。施密特参与的“阿波罗”17号创造了许多记录,包括最长的登月飞行,最长的月表行走时间,收集了最多的月球标本,也在月球轨道中飞行了最长的时间。

波罗密多心经范文2

1943年春,德国作战工兵师为修复斯摩棱斯克及其附近遭到炸毁的铁路、公路以及其他工程,把强行招募来的罗、捷、匈、波、荷、法等国的劳工,驱赶到卡廷森林里干活。4月13日,几名劳工在掘地的时候,挖到一座埋着许多军官和士兵的大坟。德军发现这些官兵身上的军服既不是苏军制服,也不是德军制服。这些尸体大部分被用一种俄罗斯独特的方法捆绑着:双臂背后,大衣掀起过颈至头,另一个带子从颈部向背后勒在被绑上的腕部。大部分受害者都是跪着被从后面近距离开枪处决的。德国宣称,这些尸体是波兰军官。他们在1940年德军占领斯摩棱斯克之前被苏军杀掉后埋在该地。两天之后,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说,这一暴行是德国人干的,德国企图嫁祸于人。卡廷事件由此得名。

俄罗斯总统密档第一卷是关于卡廷事件的专卷。它开始存放在苏共中央总务部第六处,尔后转归为苏共中央政治局档案,1990年夏转归苏联总统档案馆,存放在克里姆林宫。1991年12月24日由俄罗斯总统接管。当时,关于密封的档案袋内究竟装了什么文件,除了前苏联领导层中几位核心人物外,谁都不知道。俄罗斯总统档案馆工作人员非经特别批准也无权拆阅。在大部分档案袋上甚至标有“永不开启”的禁令。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承认,他在1991年12月23日阅读过密档第一卷,是在移交总统权力时同叶利钦一道阅读的。在开启封印看了文件之后,戈尔巴乔夫说,“我们的头发都竖起来了”,“我们无权向波兰隐瞒事实,我们三个当即认为,不论后果如何,也应当向波兰方面通报”,“我对叶利钦说:‘鲍里斯,现在该由你做这件事了。’”

一年半后,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向叶利钦交权,特地移交了这卷密档。又过了10个月,叶利钦决定将这卷密档的副本转交波方。叶利钦的特使、国家档案馆馆长鲁道尔夫·皮霍亚前往华沙,完成了这一使命。在1992年10月14日举行的转交仪式上,波兰总统瓦文萨手接密档,语音嘶哑地说,他“感到全身颤抖”。至此,前苏联当权者坚持半个世纪的弥天大谎被戳穿。原来,枪杀成千上万名波兰战俘的人,不是苏联一口咬定的德国法西斯,而是苏联人自己。

密档详细说明了自1939年9月17日苏联出兵波兰后,被苏联关押在三个大战俘营以及其他营地和监狱中的波军被俘军官及其他人员的人数、军阶、职业和政治态度。报告说他们是苏维埃“不共戴天的敌人”,因此建议按“特别程序”审理,处以极刑——枪决。据此,联共(布)政治局当日通过决定,授权内务人民委员会对报告中所列25700人执行枪决。

密档真相:惨案是这样制造出来的!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对波兰发动闪击战,占领波兰西部地区。9月17日,苏联从东部进入波兰,占领寇松线以东的全部领土。18日波军总司令雷兹·西米格威元帅向波军命令说,苏联不是交战国,不要抵抗。苏波军方经十余小时谈判,苏军答应,如波军放下武器,可保证波军官兵人身自由。当时,波兰东部总数约为30万人的波军绝大多数都执行了这一命令,有一部分自动解散回家,一部分人去了立陶宛和罗马尼亚。有130242名官兵流亡到苏联,这批人到了苏联后身份立刻变成了战俘,失去了苏波协议规定的人身自由,统一交给由贝利亚签署的第0308号命令成立的内务部战俘局。9月19日在该局统辖下成立了138个转运站和8个分配集中营,每个集中营约集中万名波兰官兵。9月21日,苏一高级将领写信给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建议把波兰苏占区出生的普通士兵遣散,苏联最高领导同意这一建议。10月初,内务部长贝利亚签署命令,遣散4400名士兵。与此同时,在10月3日,贝利亚下令将波军中的宪兵、中高级军官、下级军官及士兵、波兰德占区出生人员分类分营集中管理。

10月中旬,德国提出,德苏双方应按出生地交换各自手中的波军官兵,苏联政府同意。10月24日至11月23日向德方移交42492名波军官兵,德方则于1939年底以前向苏方移交13757人,德方移交的人员经甄别后,大部被遣散回家。到1939年12月1日,在科泽尔集中营(卡廷森林附近)关押波军军官4727人,斯塔罗别尔和奥斯塔什科夫集中营关押5963名和3964名波兰军官和警官,三处相加,近15000人。其中以科泽尔集中营为最重要,关押将军4名,上校24名,中校79名,少校654名,下级军官及文职人员3000多名。

波罗密多心经范文3

2010年4月10日,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的专机在俄罗斯斯摩棱斯克的卡廷森林附近坠毁。包括卡钦斯基夫妇及众多高官在内的96人遇难。70年前的这个时候,同样在这片森林附近,2万多名被俘的波兰军官遭到苏联的秘密屠杀。

卡廷的枪声和尸骨

1943年4月13日,正当纳粹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一败涂地之际,德国柏林电台广播了一则令世界震惊的消息,他们在苏联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卡廷森林里挖出了埋有波兰军官尸体的万人家。当时。德国工兵师为修复当地遭炸毁的铁路、公路及基他工程。强行招募来罗、捷、波、法等国劳工,驱赶到卡廷森林里干活,就在那里,几个劳工在掘地时挖到埋着大量尸骨的坟冢。德国声称,这些波兰军官被人有步骤地、熟练地用手枪从脑后击毙,是典型的“犹太一布尔什维克兽行”的手法。纳粹当局组织了一个以刑事和病理学家为成员的国际委员会对万人坑进行考察。在这个委员会的调查书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惨状:

已有7个集体坟墓被打开,其中最大的一个估计有2000具波兰军官的尸体。目前发掘的尸体都是头部中弹而死。在所有案件中,子弹都进入后颈。大多数情况下,尸体只中了一发子弹,很少有尸体中两发子弹,只有一具尸体后颈中了三发子弹。所有子弹都是从口径不超过8毫米的手枪中射出的。根据弹着点人们作出这样的假设,即射出的子弹都是枪口紧压着后颈射人或在最近的范围内打的。伤口出人意料地有规律,使人们假设,射击是出自有经验的人之手。大量尸体的手被同样的方法绑着,并且在一些尸体的身体和衣服上发现了四棱刺刀的伤痕。捆绑的方法和在此之前在卡廷森林发现的苏联公民尸体类似。一颗跳弹在打死了一个军官之后,又穿入坑内已死的尸体中,证实了下面的假设――射击明显是在壕沟中进行的,以免去把尸体运进坟墓的麻烦。集体坟墓位于森林中新开垦的土地上,坟墓被彻底抹平并种上了小松树,尸体毫无例外地面朝下,肩并肩地紧紧靠着,一层叠着一层。坟墓四周的尸体明显排放得很整齐。而中间的尸体则比较混乱。他们穿着冬天的衣服,经常能发现皮毛大衣、皮革外套、针织背心和典型的波兰军官的帽子。

尽管国际社会对此将信将疑,但德国的指控已严重损伤了苏联在盟友中的声誉。德军在苏联战场上正陷入焦头烂额之中。希特勒抓住机会,命德国所有的宣传机器大肆炒作,以挑拨苏联与盟国的关系。

苏联栽赃掩盖罪行

“卡廷事件”对苏联政府完全是一个意外,1940年春处理这批波兰人时,大概没人会想到出现这样的结果。4月16日,苏联政府在沉默两天之后发表公告,对德国的宣传给予反击:“德国法西斯恶棍在自己新的荒谬绝伦的臆想中并没有停止散布最荒诞不经和卑鄙下流的谎言,他们企图利用这些谎言掩盖由他们自己制造的滔天罪行,这一点现在已经很清楚了。”

苏联政府说,波兰的战俘们在1941年还在斯靡棱斯克以西地区从事建设工作。他们是在同年7月德军占领该地区后被杀害,他们的死亡与苏联完全没有关系。不过,苏联的反击经不起推敲,苏德互相攻击,口诛笔伐。

苏联利用自己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所处的有利地位,最终把屠杀事件推到了希特勒的头上。为了表示对事件的重视,1944年德军撤走后,苏联还组织了专门委员会,进行现场反调查。该委员会认定,这些坟墓中的11000具尸体,是在1941年9月至12月之间被枪杀的,德国人雇佣了500名俄国人做这件事,事后又将其处决了。英美当时对苏联的说法没有提出任何异议,他们都不愿在共同对抗德国的“反法西斯联合战线”中触怒苏联。此外,由于纳粹德国的行径臭名昭著,尤其是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使得国际社会失去了对他们的信任,卡廷惨案的真相被苏联成功地掩盖起来。

1945年,德国法西斯灭亡,苏联以胜利者和审判者的姿态高高地端坐在纽伦堡的审判席上。在审判中苏联当局公布了对2万多名波兰死者的调查报告,将这盆脏水全部泼在德国人的身上。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再也不会被损害了。

但波兰人心里非常清楚,谁才是真正的凶手,虽然他们当时还拿不出有力的证据。就算有证据他们也不敢公布,因为二战后的波兰,地处华约阵营前线,和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命运是掌握在克里姆林宫的当权者手中的。波兰领导人长期保持缄默,对卡廷事件自己不谈,也不许别人谈。卡廷上空阴魂不散。

戈尔巴乔夫勇敢揭露真相

“卡廷事件”的证据始终保存在克里姆林宫的绝密档案中,在事件发生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苏联克格勃领导人曾多次建议将当年屠杀波兰俘虏的秘密文件全部销毁,但因种种原因,这些文件并没有被销毁。最后,这些尘封50多年的俄罗斯第一密档,传到了戈尔巴乔夫手里。

1991年12月23日,戈尔巴乔夫在移交总统权力时同叶利钦、总统办公室主任一道,开启了总统密档第一卷的封印。戈尔巴乔夫后来回忆说,“我们的头发都竖起来了”,“我们无权向波兰隐瞒事实,我们三个人当即认为,不论后果如何,也应向波兰方面通报”。

在1992年10月14日举行的俄波通报会议上,波兰总统瓦文萨手接密档副本,语音嘶哑。面对这些50年前冷冰冰的密档,他依然“感到全身颤抖”。

密档中有三份文件是苏联制造了卡廷惨案的直接证据。第一份是斯大林等人签署的1940年3月5日联共布中央的决定;第二份是1940年3月5日贝利亚给斯大林的报告。贝利亚的报告详细说明了自1939年9月17日苏联出兵波兰后,被苏联关押的波军被俘军官及其他人员的人数、军阶、职业和政治态度。报告说他们“充满了对苏维埃制度的仇视,是苏维埃政权的万恶敌人”、“他们每一个人都等着获释,以便有机会积极地投入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斗争”,因此建议按“特别程序”审理,处以极刑――枪决。斯大林在贝利亚的信上第一个签名并写下“同意”。据此,联共(布)政治局当日通过决定。建议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

一、(1)对战俘营中14700名原波兰军官、官员、地主、警察、谍报人员、宪兵、定居者和狱吏的案件;(2)以及对逮捕和关押在乌克兰西部和白俄罗斯西部各州监狱中的11000名各种反革命间谍组织和破坏团体成员、原地主、工厂主、原波兰军官、官员和越境分子的案件――以特别程序进行审理,对他们采用极刑――枪毙。

二、审理案件时,不须传唤被告,也不提起公诉,不出示侦查终结书和判决书,而采用以下程序:(1)对战俘营战俘案件,根据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战俘管理局出具的证明材料审理;(2)对乌克兰西部和白俄罗斯西部地区监狱的囚犯,根据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内务人民委员部出具的材料审理。

三、由梅尔库洛夫同志、科布罗夫同志和巴什塔科夫同志(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第一专门处处长)组

成的3人小组负责审理案件并作出判决。

第三份文件是1959年3月3日克格勃头目谢列平给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的报告。报告核实了卡廷惨案中被枪杀的总人数为21857人。报告强调说,如果档案馆继续保留这些档案,“一旦泄密,必将危害国家”。因此建议继续利用1944年专门委员会的结论,将其他有关文件全部销毁。但不知什么原因,赫鲁晓夫和历届苏联领导人,都没有将这些文件销毁,真相才最终得以大白于天下。

波兰报刊盛赞当时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做出的“悔罪的姿态”,“其伟大可以同1970年12月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起义纪念碑前的跪拜请罪相提并论。”

苏联从背后捅了波兰一刀

卡廷惨案的缘起要追溯到苏德瓜分波兰。早在1939年。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时,在附带秘密协定书中就定下了东西瓜分波兰的条约。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眼看着波兰在德军战车的横扫下一败涂地,斯大林知道,趁火打劫的时候到了。9月17日,他下令苏军越过波苏边界。而正与德军苦战的波军经受不住东西夹击,元帅里兹・斯来格里下令,不把苏军当做交战一方,对苏军的入侵不予抵抗,波兰人认为社会主义的苏联会给他们人道的待遇。苏军很快占领了波兰东部地区,并越过寇松线,占领比亚威斯托克等地区,俘获了130242名波兰军人,其中有125803人被押送到苏联,关进刚刚组建不久的8个战俘营。

为最终确定对波兰的瓜分,9月27--28日,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在莫斯科举行谈判,斯大林和舒伦堡也参加了会谈。双方谈判的结果是签订了《苏德友好及边界条约》以及三个秘密补充议定书。条约指出。“苏联政府和德国政府在原波兰国家瓦解之后,认为在这片领土上恢复和平和秩序,保证居住在那里的各族人民能按照他们的民族特点和平地生活是自己担负的任务”。为此,他们将确定“符合双方国家利益的国界”,双方承认这一国界为最终边界并排除第三国对此进行的任何干扰;在确定的“界线以西领土上必要的国家改造由德国政府进行,该线以东领土上的改造由苏联政府进行”;双方认为“上述改造是进一步发展苏联人民同德国人民之间友好关系的可靠基础”。同时签署的“秘密补充议定书”涉及了居民迁移、行政机构改建和双方在各自占领地区内的义务。从此,苏德在波兰的领土上接壤。

1939年10月3日,由于战俘营中人员众多,苏联在管理和供给上不堪重负,贝利亚在征询了斯大林的意见后,分批遣散了大部分波兰士兵,剩下一批高级军政官员被集中关押在旧别尔斯克营和科泽尔斯克营。间谍人员、宪兵、狱吏等则被送到奥斯塔什科夫营。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波兰社会的精英,包括军官、科学家、教授、官员、贵族等等。除了后来移交给德国的41819人以外,留在苏联战俘营中的大约为43000人。从后来披露的资料来看,苏联在1940年3月以前并没有屠杀这些战俘的想法,后来为什么改变主意了呢?

苏联的战俘营在建立之时就设立了特别科,主要任务是“查清战俘中反革命组织的情况,并掌握战俘的情绪。”斯大林借此可以随时掌握战俘的一举一动。1939年战俘管理局提交的报告中称,有部分军官在士兵中进行反苏宣传,说“苏联同法西斯勾结,如果英国和法国反对苏联,波兰就会存在,我们应该从后方提供帮助。”报告还列举了战俘营中发生的自杀、逃跑、绝食、怠工、抗议等事件。1940年2月,战俘中流传着一种说法:“我们返回波兰去,赶走德国人和犹太人,然后再打倒布尔什维克。”

随着此类报告的不断增多,斯大林愈发不安,他终于意识到这些战俘就是一批潜在的敌人。如果将其释放,他们势必会高举反苏的大旗。但如果将这些战俘一直关在集中营里,不仅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还有的危险。

苏联立国后一直处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西方大国曾多次对其进行武装干涉,而波兰恰恰是这些国家武装干涉苏联的前沿阵地。斯大林担心,苏联手中这批心怀仇恨的波兰军官,在战后很可能会掌握波兰的政权,而这样的政权正是苏联无法接受的。自“十月革命”后,苏联领导人逐渐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即波兰统治阶级历来是仇视苏维埃国家的,波兰军队的军官、警察、司法系统和国家机关中的官员,都属于统治阶级,他们的危险性比普通人大得多,如果把他们同普通士兵一道释放,只能给苏占区正进行的苏维埃化社会主义改造,增添麻烦与阻力,那里的苏维埃化改造,包括工农业的国有化、剥夺有产者的财产等等措施已经引起了当地人的抵触和反抗。

1940年3月,贝利亚向苏共中央提交关于枪决战俘的绝密报告,斯大林、伏罗希洛夫、莫洛托夫和米高扬等人都在这份报告上签名。尔后这份报告经过斯大林的修改,最终变成了政治局的决议。三座战俘营中波兰精英的命运,从被俘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决定了。他们成了苏联体制下最难以信任和接受的分子。

屠杀是按照有计划、高速度、高效率、高保密的要求进行的,具体的屠杀过程由苏联内务部警备局局长布洛欣负责,计划的设计和执行都相当周密。这些波兰人根本没有想到苏联的领导人对他们下了屠杀令,他们被一批一批地押解到一间特殊的审讯室处死。这间小屋作了隔音处理,不会有枪声传出。

原内务人民委员部加里宁州局局长德・斯・托卡列夫后来讲到当时的情景:“将波兰人一个一个地带到‘红角’,即这里的列宁室,在那里核对资料――姓名、父名、出生年月……然后给他戴上手铐。带进准备好的那间囚室,用手枪朝后脑处开枪。事情就这样结束了……枪用的是德国造的‘瓦尔德’式手枪。一夜要处决200―350人,尸体经过另一扇后门抬出囚室,扔在带篷的卡车上。”随后。由内务部的工作人员将尸体运到卡廷的黑森林区埋葬,盖上泥土,种上树木。

在斯摩棱斯克州,送来的战俘有的在监狱被处决,有的则直接被运到斯摩棱斯克以西约15公里的卡廷森林里枪毙。就这样,关押在三座专门战俘营里的战俘和乌克兰、白俄罗斯西部地区监狱里的囚犯,一个月时间内消失得“无影无踪”。应当说,苏联当局进行了比较周密的准备,行动当中也没有出现大事故,负责组织和领导这次行动的有关人员还为此在内务部系统内部受到了表彰。

俄波仇恨由来已久

卡廷惨案在波兰和俄罗斯之间播撒下新的仇恨。历史上。这两个民族的恩怨由来已久。

波兰民族和俄罗斯民族在人种、语言上同属斯拉夫人,但俄罗斯人信仰东正教,波兰人信仰天主教,从中世纪后期起就不断发生冲突。500年间,野心勃勃的波兰军队曾两度杀进莫斯科,贪得无厌的俄国人则三次参与瓜分波兰,到一战前夕,实际上波兰已变成俄罗斯的属国。

一战中,波兰成为俄军与德、奥匈军拉锯的战场,最终被德军占领。根据1918年的布列斯特和约,新生的苏维埃俄国放弃波兰全部领土。波兰的独立在巴黎和会上获得确认。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德国和俄罗斯都在历史

上与波兰有着复杂的恩恩怨怨,然而面对两个同样敌视自己的强邻,波兰人对苏联有着格外的愤怒。东欧问题专家普利泽尔曾经指出,波兰人也许畏惧德国人,但他们总感到,他们与西部邻居分享着共同的文明。波兰元帅斯米格莱・雷诺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同德国人在一起,我们有丧失自由的危险;而同苏联人在一起,我们会有丧失灵魂的危险。”

刚刚复国的波兰,四周的边界都没有确定,凡尔赛和约只是对其西部的边界做出了规定。对于东部边界,协约国建议,在波兰与苏俄之间划定一条临时分界线,即沿着格罗德诺、布列斯特、赫鲁别舒夫、普热米代尔,直到喀尔巴阡山一线(也就是后来的寇松线),但以毕苏茨基为代表的波兰政府却力图恢复1772年第一次瓜分前的“历史边界”,也就是说,要将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都划归波兰。于是,波苏之间的边界问题因苏俄被排除在巴黎和会之外,而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实际上,协约国鼓励波兰依靠军事力量去解决东部的边界问题,波兰铁腕人物毕苏茨基也正打算这样做。

1920年,趁苏俄国内战争之机,毕苏茨基开始了用武力解决东部“历史边界”的道路。4月25日,大规模的苏波战争爆发了,波军的主攻方向是基辅。由于毕苏茨基对红军主力所在方位的错误判断,波军在红军的进攻之下一路溃退。这种局面是协约国不愿看到的。7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致电苏俄政府,建议双方停战,红军从协约国当年确定的分界线上后撤50公里。列宁将寇松的建议视为“一个骗局”,建议斯大林“迅速下令猛烈加强攻势”。朝华沙进军,希望将波兰变成一个苏维埃国家,以瓦解凡尔赛和约建立起来的国际体系。而斯大林却反对在波兰展开进一步进攻,他早在1920年的6月就曾对乌克兰罗斯塔社的记者说过,“某些同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骄矜和对事业有害的自满是不切实际的。”斯大林的判断在后来的波苏战争中都得到了证实。当红军抵达波兰时,波兰人民并没有像列宁预期的那样。把红军看作自己的解放者,而是把红军当作了颠覆波兰共和国的敌人。劳师远征的红军得不到后方及时供应,8月15日,在华沙近郊拉杰敏的决战中惨遭失败。在红军不得不继续撤退的情况下,急需在和平环境里休养生息的苏俄与波兰签订了里加条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被划给了波兰。

波罗密多心经范文4

巴西里约热内卢:激情燃烧的爱恋

浪漫的里约热内卢得名于一个有趣的故事:1502年1月,葡萄牙人沿海岸航行时忽见一群山环抱的金色沙滩。他们来不及探个究竟,便称之为“一月之河”。后人将错就错,将这个充满梦幻色彩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上帝花了六天时间创造世界,第七天创造了里约热内卢”――巴西人对里约热内卢永远都是情有独钟。

“上帝之城”散落人间

多彩的里约热内卢酿制了传奇无比的经典爱情。好莱坞新作《上帝之城》中犹太人阿泽和已婚的跨越两洲,经历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让战争时期的里约热内卢不失浪漫,也给如今的“上帝之城”的浪漫增添了一份厚重。前段时间的《里约大冒险》中的可爱小鸟们也完美上演着在这里的美妙爱情。此片就像夏日的一杯冷饮,或是海边沙滩上的一支桑巴舞,让观众远离身边的一切来到魅力无穷的里约热内卢,并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热情”。

夜幕下浪漫的开始

夜晚,西里约热内卢的科帕卡巴纳海滩,像熟睡的婴儿横卧在大西洋身旁。走在海滩上,静静听那夜里的涛声,震颤的音波里有蓝色的海情。一条宽阔的海滨大道顺着海滩走势蜿蜒向前,海滨大道上的人行道用白色与黑色的小石头镶拼成各种波浪形图案,高大挺拔的棕榈树屹立两旁,连婆娑的叶间也仿佛满蕴着热恋的火星。海滨大道一侧的酒店里星星点点的灯光在海上绘出黄蓝红相间的波光。孩子的欢叫,散步人的笑声,情人手里的花束,与水波拍岸声,与波涛的喘息声,此起彼伏,这是生机、意趣与激情熊熊燃烧的海滩夜景图。

关于里约热内卢,有人说,这里到处弥漫着声色放浪的空气,充满奢靡的享乐和深不可测的欲望沙滩; 但也有人说,这里兼有北半球的浪漫和南北球的热情,让人难以抗拒它的诱惑。

Tips

住宿:SolIpanema旅馆俯瞰沙滩套房,房价一晚85欧元。面海的套房一晚约280欧元。

美食:巴西传统的地方菜肴以牛肉干、香肠、黑豆为主,巴西人喜爱用芒果、椰子、菠萝等水果制成的夏季点心。

语言: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通用语言为西班牙语、法浯。

费用预算:两人约人民币25000RMB(从北京出发)。

捷克布拉格:在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与你相恋

布拉格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市内拥有为数众多的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风格的建筑,从罗马式、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到立体派和超现代主义,其别以巴洛克风格和哥特式建筑更占优势。布拉格建筑给人整体上的观感是建筑顶部变化丰富,色彩极为绚丽夺目(红瓦黄墙),因而拥有“千塔之城”、“金色城市”等美称,号称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寻找“恋爱中的卡夫卡”

走在查理士大桥,每隔几步就能看到情人在桥畔拥吻的情景。位于老城广场上的汰翁教堂赋予了爱情古城更为神秘的色彩。代表亚当和夏娃的80米双塔给浓情爱意中的情侣带来无穷的遐想……在围绕着广场的众多小街上有许多独具风格的小商店,售卖水晶、项链、冰激凌等各种东西。卡夫卡故居就在附近,当年他无数次穿过这些小巷,游走在他爱恨交织的布拉格。所以牵着她(他)的手在这里寻找卡夫卡的足迹,是绝顶浪漫的事。

小心将心遗失在童话之城

不要只顾着在布拉格追寻作家卡夫卡的足迹,千万记得 ,还有一个地方,叫克鲁姆洛夫。那是个美得令人叹息的地方,小心你可能将心遗留在这个位于南波西米亚最迷人的小镇。克鲁姆洛夫被宽阔蜿蜒的伏尔塔瓦河环抱着,至今依然保存着它昔日的风采。河谷对岸,以城堡为中心的中世纪城市一望无际,令人惊叹。二人世界就在这童话之城中浪漫开始。

享受温泉城堡的柔情

卡洛维瓦利是捷克最著名、最大的温泉疗养地,大约建于1350年。捷克国王查理四世把这里建造成一座城市。整座温泉城周围,被克鲁什纳山脉脚下那富于浪漫色彩的丘陵地带所包围。疗养地共有十二眼治疗用的矿泉,内含40余种矿物质,对风湿、关节和肠胃病有疗效。

Tips

机票:往返5800RMB

美食:捷克当代口头禅之一:“啤酒造就好身材。”所以,捷克的啤酒一定要小饮一下。还要品尝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这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配上东欧人的特爱酸白菜(Zeli)及蘸酱,相当美味。

特别提示:捷克民族将玫瑰花视为国花,人们普遍忌讳红三角图案。受欢迎的谈话内容是体育运动。

意大利维罗纳:守望朱丽叶的阳台

风景绮丽迷人的维罗纳是意大利最古老、最美丽的城市之一。维罗纳风靡全球得益于莎士比亚的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维罗纳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乡,自然也成为世界青年男女膜拜的爱情圣地。

再见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位于市中心卡佩罗路27号小院里的一幢小楼就是朱丽叶的故居。院内正面竖立着一尊真人高矮的朱丽叶青铜塑像――亭亭玉立、深情而又略带哀怨。由于传说触摸塑像的右胸能带来美好的爱情,如今朱丽叶塑像的右胸显得尤为锃亮。来到此处的观光客,无不争先恐后与朱丽叶的铜像合影。

铜像左侧就是那个令无数青年男女神往的大理石阳台,正是当年罗密欧与朱丽叶幽会的场所。所有门墙上写满了祝福爱情的话语。女生更是一心一意要登上二楼挥挥手、照照相。有趣的是这些女士有不少是白发幡然的老婆婆,兴高采烈地倚着阳台猛摆Pose,可惜朱丽叶没有她们的福气,无法活到白头的年纪。

爱情,是一种宗教

另外,朱丽叶的墓地也是维罗纳的盛景之一。朱丽叶的墓地,远在旧城区外一间名为S. Francesco al Corso的女修道院里。修道院虽偏僻,但不失为清净的安息之所。院外有绿树掩映的前庭,院内则珍藏不少湿壁画,所以目前已改设为湿壁画博物馆。想凭吊朱丽叶,必须经过这些湿壁画的展示室,绕过蜿蜒穿堂,步下一段阴暗的阶梯,朱丽叶就安静地躺在地穴里。传说这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秘密结婚的地方,因而每年都有不少情侣专程从世界各地赶到这里结婚,为的是要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誓死捍卫爱情。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世纪流传,是否真实变的不再重要――因为爱情已经成为维罗纳的一种宗教。

Tips

机票:往返6800RMB

波罗密多心经范文5

地处中欧的波兰与其近邻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社会转型都比较顺畅,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人均GDP都已超过1.6万美元。如今,它们也都已加入了欧盟、北约和申根区。

而其中波兰是特别值得一书的国家。我先后到了波兰华沙、格但斯克、多伦、波兹南和克拉科夫等地,不但看现在,更看历史――现在的波兰人怎么看待当年的波兰,特别是与苏联和德国的过往?

“1939”是一个醒目的时间数字

在波兰的各个重要历史地标――华沙国家博物馆、1944年起义博物馆、华沙大学、德军打响进攻波兰第一枪的威斯特普拉特以及格但斯克团结工会陈列室,“1939”都是一个醒目的时间数字。

在这一年签订的苏德条约及其秘密议定书,在波兰被直接称为“斯大林―希特勒条约”,波兰人把它视为对波兰的第四次瓜分。条约签订之后,苏联占领了波兰东部1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西部经济较发达的27万多平方公里则归德国。

一直到二战结束后,波兰在内政外交等方面仍受到苏联的控制。因此,许多展览就包含了战后波兰反抗苏联控制及以苏联为摹本的社会发展模式的内容,如1956年的波兹南事件、1968年的“先人祭”事件和1970年事件等等。

格但斯克团结工会陈列室有数台电脑,里面有关于这些事件的档案文件和照片,并允许拍照。我在那里阅读了三个多小时,拍了几百张照片。那些微缩胶片让我有身临其境之感,完全可以体会到波兰人那种切肤巨痛又无可奈何的心境。

不过,波兰人对苏联的情绪虽然深刻,表现方式却并不张扬。

比如,华沙起义纪念馆虽在市内,可位置很偏,找起来非常费劲。同样,格但斯克的团结工会陈列室更是在一个像武侠小说中地下暗道的地方,不仔细留心根本找不到。离格但斯克火车站不远的一个路口,有一幢不高的方形小楼,它就是曾名噪一时的团结工会总部。在小楼这一侧的人行道上,有用波兰文和英文写的标识“通过自由之路”及指向的红色箭头。顺着箭头走几十米,会看到一个三四米高的方圆型建筑物,从它下面狭窄的通道走下去,才能进入这个陈列室。

一名波兰大学生说,他不再恨德国

在与一些比较深沉的波兰学者交流时,我注意到了他们的这样一个观点:波兰是一个中欧国家,仍然夹在东西方大国之间,对它来说,安全问题仍然是第一位的,德国和俄罗斯都开罪不得。但是,从情感上来比较,德国总理勃兰特1970年对纳粹受害者的那一跪深深地打动了波兰人,他们已经默默接受了德国的忏悔和认罪。

一名波兰大学生告诉我,他不再恨德国。但俄罗斯不同,虽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们承认存在着苏德密约,承认制造了卡庭森林事件并把一些档案文件交给了波兰,但是作为一个国家,它并没有认错。对此,波兰人心里一直有一个疙瘩。

还有一点也需指出,如今波兰与德国都是北约和欧盟的成员,生活在一个区域大家庭中,相互的认同感越来越强,波兰对外贸易的70%是与德国进行的。俄罗斯却一直融不进欧洲,而且时常对中欧国家以“断气”相逼,这无疑加剧了情感上的疏离。

从更大的层面看,冷战结束后,北约将中东欧地区包括进来以后,步步向俄罗斯门口紧逼,而后者也不示弱。北约和俄罗斯如果真有摩擦,首当其冲的就是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

大约是因为这些历史和现实的复杂原因,每当我与波兰学者谈起俄罗斯的时候,他们总是不断地摇头。

1956年事件博物馆里的“石头”

很多中国人都知道1956年的波匈事件。其中,波兰事件的发生地之一就在波兹南,这也是战后波兰的第一次社会危机。因此,到了波兹南,我最想看的就是与1956年事件有关的景物。前来接我的波兰朋友告诉我,波兹南有一个相关的纪念碑和一个1956年事件博物馆。

1956年事件博物馆位于一座上世纪初德国人修建的“U”字型城堡式大楼里,现在是波兹南市的文化中心,时常搞些文化展览之类的活动。博物馆面对着的大街,在波兹南也赫赫有名,从其名字的变迁就可以反映出波兰的曲折命运――这条街在德国占领期间叫“希特勒大街”,二战后改称“红军大街”,波兰剧变后改为“密支凯维茨大街”。希特勒不用解释,“红军”指的是苏联军队,而亚当.密茨凯维支则是19世纪的波兰爱国诗人,其最著名的作品是《先人祭》。

博物馆在大楼的地下室里,门脸不大,但招牌不小。“1956”四个足有3米高的黑色数字呈波浪状分布,“1”的上面用白色波兰文刻着“博物馆”。从位于“9”和“5”之间的一个小门进去,下到地下一层就是1956年波兹南事件博物馆。里面只有一名服务人员,他并不卖票,只出售些与1956年事件和波兰历史有关的书籍。

参观博物馆是免费的,博物馆也很小,估计不会超过300平方米,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进门左拐的是个大展厅,里面主要是战后初期和上个世纪50年代实行六年计划时的宣传画,表现的是波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欣欣向荣、工人和农民革命干劲冲天的景象。另外,还有少部分表现的是东西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尖锐对峙。

这部分展览的内涵是想告诉人们,当时波兰不顾本国国情也像苏联那样搞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表面的繁荣与波兰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有很大差别。这是波兹南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第二部分是波兹南事件过程的照片,如人们集会、游行和占领建筑物的情景。博物馆那位工作人员向我介绍说,由于事发时正值波兹南举行国际博览会,因此许多照片是外国人拍的,另外一些则是波兰安全人员针对重点参与者偷拍的。这些照片再现了当时成千上万的人集聚在广场上,举着白红两色国旗进行示威游行的情景。展厅里还有少量当时的实物,比如,工人骑的自行车、有轨电车车厢等。值得提及的是,展品中有两份当时工人提出的具体要求,一份有31条,另一份有10条。

第三部分是波兹南事件的结局,主要是罹难者和被捕者的照片。

罹难者的照片有大有小,有的放在展板上,还有的镶在地上,上面盖着玻璃,下面打着灯光。设计特别独到的是,在一些展台上放着一些四方体的、石头模样的东西,拿起来很沉。不过,它们并不是石块,而是介绍死者生平的传译耳机,有波文和英文两种选择。我听了几个,内容很简单,就是介绍某年某月生于某地,在波兹南事件中被打死在某地或因伤势过重逝于某个医院,葬礼在某地举行。除此之外,别无他言。

波罗密多心经范文6

佐钦才仁拉加仁波切白玛旺青图顿偌瓦泽仁波切,是佛教十六罗汉之巴格拉罗汉在雪域藏区化为尊者,历经几十位转世之第十四转世。藏历第十七饶炯水阳兔新年黎明虎时辰,随着奇兆瑞相,仁波切(后都以此称呼)诞生于青海省玉树州热玛乡拉如村。

仁波切天生具有超凡的智慧和极高的颖悟力。七岁时,在恩师嘉杨彭措前开始学习藏文读写,并很快通达掌握了文字的读写与解义。从小虔信佛法三宝、慈悲为怀、悲怜众生等显露了与常人不同的殊胜举止。年龄稍长后弃世离俗于噶举大成就者噶玛诺布仁波切前出家,彻底闻思了《前行指导四十万》和《灌顶传承大宝藏》。

十七岁时入多尔定寺,全面掌握了该寺的全部诵经和仪轨,并担任该填寺的领经师四年。又于萨迦大堪布夏尔鲁当巴前听受了萨迦鄂巴教法的大部分灌顶传承和完整的《道果聚论》等,并彻底悟到了其真谛(了义)。与此同时勤修各类佛法经典。此后在素芒噶玛才丹前闻习诸多显密经续和光明大圆满法,并得到了其意传之加持。在素芒噶举大堪布其美饶旦前听受《入菩萨行论》时,仁波切的思析超常,得到了恩师和同修们的称赞。又在素芒噶举堪布即曲杨桑布活佛前闻习灌顶教诫和仪轨,并彻底了知了全部内容。

二十三岁时,赴热丹佐钦喜日桑大经院,在宁玛大堪布达思仁波切和才让尼玛尊者前闻思十明学(大小五明)。在此期间,宁玛派教主顶果钦侧仁波切把仁波切认定授记为巴格拉罗汉的化身之第十四转世,并亲赐彻悟意传之加持。尤其是宁玛派大成就者一大圆满教法之主白玛格桑仁波切把仁波切确认为喜日桑大经院的活佛,赐法名为白玛旺青图顿偌瓦泽,仁波切在该寺多年勤修大小五明。此外,在宁玛派堪布阿热白玛才旺仁波切前闻习了印藏《般若》部经典。在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前听闻《甚深道转识决窍》和《无量佛之灌顶教诫》等,欣享了诸多成熟解脱的法宴。此后又入玉树州佛学院学习五年,以优异成绩获得诸多荣誉。又于 主白玛格桑仁波切前听受了大圆满精义教法之大部分灌顶经教传承,并证得了大成就之果。在宁玛派密教圣者阿曲多丹仁波切前听受了以《甚深道转识决窍》为主的大部分大圆满秘诀,获得了殊胜的功德。此外,在许多堪布和活佛处闻思修佛学的诸多疑难点以致了知究竟,并享誉了“九乘圣法功德无量”堪布之称。

现今,母寺佐钦寺在全藏区有三百余分寺,地处殊胜地阿尼玛卿雪山之前侧的格日寺也是其中之一。在格日寺密宗达杰林,按以往习俗,大圆满教法之主白玛格桑仁波切把该寺的主持和忿怒金刚之身格日土才活佛的经师,以及弘扬佛法的重任托付给仁波切,同时还授命仁波切,在阿尼玛卿雪山脚下建立阿尼玛卿藏族文化中心。至今,仁波切始终为解众生之苦难和兴胜圣地佛法而不懈奋斗着。

上一篇猎人名字

下一篇庐山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