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现实最扎心的句子范例6篇

最现实最扎心的句子

最现实最扎心的句子范文1

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生于萨尔兹堡的一个宫廷乐师家庭。自幼就显露出非凡的音乐才能,早在少年时代他就被世人公认为是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之一,他3岁开始弹琴,6岁开始作曲,8岁便写下了第一部交响乐……16岁时他被任命为宫廷管风琴师,虽然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他为了不受大主教的任意欺凌,终于在1781年来到维也纳,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被誉为世界乐坛上的“音乐神童”。

在维也纳的时间里,他接触了巴赫、亨德尔的作品,并结识了海顿,从而也丰富了他的音乐理念。在维也纳,莫扎特的音乐成就令人惊叹,他曾这样描述他的音乐创作:“无论多长的作品都是在我的脑海中完成,我从记忆中取出早已储存好的东西,当他们在纸上呈现出来时,竟和我的想象几乎毫无二致……”尽管莫扎特一生充满坎坷和艰辛,但他的音乐始终给人带来真正的纯美。

莫扎特以惊人的演奏和如泉涌般的音乐创作,征服了整个时代。他是一位非常善于“吸引听众的人”,能凭感觉把握住最有效果的一瞬间,把他的乐思一一引入,使他的音乐风格既有反映生活的深刻内容,又有和谐完美的形式;既有充满普通人的激情,又有受逻辑控制的理性。让每一个音符“唱起来”正是他不懈的追求,这首奏鸣曲便是证明,这是一种发自心底的真情流露,展示了古典宫廷审美趣味:高贵、和谐、优雅、闲适、幽默。

莫扎特创作旋律的天赋实在太高了,他的旋律并不给人以雷同的感觉,也许这就是莫扎特“天才”之所在。1778年,年仅22岁的莫扎特在第二次环游欧洲曼海姆和巴黎的旅行演出期间,受那里音乐影响和启发创作而成的。那时的欧洲战争不断,18世纪后半叶,中亚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大举扩张。六年来,该国不断地与东欧的俄罗斯短兵相接。战争打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各国国王听腻了教堂及宫廷音乐,对从神秘古国来的乐声感到耳目一新。臣子为了讨皇帝欢心,竞相聘请土耳其军乐队的乐师进宫,这些东方人多数当上了皇宫乐手的老师。土耳其令欧洲人见识到了东方,也让他们心中那浓浓的东洋幻想发酵。因此,在被“Turkish(土耳其)”香氛包围的中古世纪欧洲,人们会认为:土耳其就是东方!那时莫扎特的母亲为了照顾他,与他一起旅居巴黎。当旅行结束时,莫扎特一共创作了五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包含了这一首K331,令人惋惜的是,求职计划并没有达成,此时他的母亲却不幸感染了可怕的寒热。不久后,他的母亲还是客死异乡了。这无疑给年轻的作曲家(年仅22岁)以沉重的打击!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莫扎特写到:“请与我一起哀悼,我的朋友!这是我有生以来最哀伤的一天。―当她病危时,我只向神恳求两件事:一是让她平静地离去,二是赐给我一些勇气和力量。”从信中,我们不难看出作曲家的哀伤和坚韧。这首钢琴奏鸣曲,有可能是他在母亲去世前后写作的,因此明丽的气氛中隐藏着一缕淡淡的哀伤。对于这个作品,书上是这样记载的“白天里街头响起的,那明丽的土耳其音乐瞬间蹿进脑海。他立刻就着那浓烈的感觉,着手谱写了《A大调第11号钢琴奏鸣曲》(《K331钢琴奏鸣曲》)”。

前文所提的“土耳其进行曲”,就是K331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土耳其风的小快板”,a 小调,3/4 拍,Rondo 的开头,体现了独奏者与交响乐队共同演奏的效果,开头前两句是弱,他的与音乐旋律异常优美,像是随口哼出的一只小曲,具有强烈的莫扎特的音乐特点。最后的两个乐句是强,代表了交响乐队的演奏,在旋律上与前两乐句呼应,这样有体现出了乐句的统一性。这一乐章由于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被称为“土耳其进行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经常单独在音乐会上演奏。乐章结构具有回旋曲的特点,但它是由第一插部开始。第一插部主题是著名的舞曲性质的优美轻快的曲调。

乐曲采用变化的回旋曲式:ABA+CDEDC+ABA+CF。a 小调,小快板,2/4 拍。一开始就呈现第一主题 A。

第一主题采用回音式的音型和华丽的倚音,在一紧一松的节奏中轻快地起伏跳跃,简洁生动,既有进行曲体裁特征,又具有双拍子舞曲的特点。其原型来自土耳其军乐吹奏高音的土耳其唢呐。

接着乐曲转为 C 大调的第二主题 B。

例:第二主题 B(1=C 2/4)

朴素明快的第二主题之后再现第一主题 A。这三小段构成一个单三段曲式,成为回旋曲的第一部分(主部)。

第二部分即第一插部进入同名大调(A 大调),由三个素材构成一个美丽对称的几何图形:CDEDC。

第一素材采用土耳其军乐的鼓声节奏来伴奏,主旋律用进行式短音阶模仿小号吹奏的特色。

例:1=A2/4

第二、三素材都由十六分音符组成上下起伏的连续不断的走句。

例:第二素材 D(1=A2/4)

如果第一素材是顿挫有致的短音阶的话,第三素材则是连绵不断的长音阶。

例:第三素材 E(1=A2/4)

第一插部之后又回到同名小调(a 小调)再现单三段曲式的主部。第二插部用第一素材的变奏和另一个素材 F 组成的辉煌结尾。

例:素材 F(1=A2/4)

素材 F 更加威武雄壮,在坚强有力的号角声中直接结束全曲。

第二插部是一个华丽流畅的曲调,很像莫扎特歌剧中的花腔腔音调。尾声有上述几个音乐材料混合而成的,这一异国情调十足的乐章,在极为华丽而辉煌的气氛中结束。

戏剧的冲突性在这一乐章中达到白热化的状态,所有人物的出场都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在这里他们完全不依托其他的人和介质,而将自己的立场、性格等鼓励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如代表皇帝威严的乐句和描写莫扎特高傲、不亢不的乐句。

此处的对比除了比第一乐章更加激烈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莫扎特在此加入了更多主观因素,即他自己决定他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因为在描写皇帝的句子再一次重复之后(31―33 小节),描写莫扎特的句子已不再是刚才的 p 所体现的反抗精神,而是有 32 分音符所组成的长句子,并且比前一句高 2 个音区出现。

这种高音区的旋律表明了他高不可攀的地位和趾高气扬的气质,这些音阶像是胜利者的欢呼,他愉快地歌唱着,他要把内心的喜悦彻底释放出来。这三个长句子气势磅礴,压得人有种透不过气的感觉。从这首作品中可以看出莫扎特的奏鸣曲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的,它具有复杂的特质。总而言之,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中既有歌剧中的不同人物和他们扮演的角色,又有钢琴协奏曲独奏乐器和交响乐队合奏的场面,还有交响乐的强烈的戏剧冲突和交响性的特点。

最现实最扎心的句子范文2

听着这首朋友,句句朴实的歌词。我在黑夜中挣扎,终于摆脱了孤寂,回到了往昔曾有人拉起我的手一起跑步的操场,回到了我们真心坐谈过的地方,回到了我笑过的每一个场地。她们,我最好的朋友们曾带给我无数开心快乐的过往。只是这一切都随着毕业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原本感动过你的某个人做的那些事,在某个时刻也想不起来了。甚至连她的脸都因为太想而忘记了微笑时的摸样。走到时间的河床,静看清水付诸东去,每一个经过又都是一湍新泉。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是啊,时间推毁了生活,慢慢侵蚀记忆。那些日子真的远去了啊。

祝福我的朋友们吧,你们是我永恒的回忆。

一首朋友激起千层浪。时间尘封的回忆在熟悉的旋律下开始澎湃,却又来不及涌现。每次听到这首歌都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情下。是夜的黑让人感到莫名的孤单寂寞。

听着这首朋友,句句朴实的歌词。我在黑夜中挣扎,终于摆脱了孤寂,回到了往昔曾有人拉起我的手一起跑步的操场,回到了我们真心坐谈过的地方,回到了我笑过的每一个场地。她们,我最好的朋友们曾带给我无数开心快乐的过往。只是这一切都随着毕业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原本感动过你的某个人做的那些事,在某个时刻也想不起来了。甚至连她的脸都因为太想而忘记了微笑时的摸样。走到时间的河床,静看清水付诸东去,每一个经过又都是一湍新泉。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是啊,时间推毁了生活,慢慢侵蚀记忆。那些日子真的远去了啊。

祝福我的朋友们吧,你们是我永恒的回忆。

一首朋友激起千层浪。时间尘封的回忆在熟悉的旋律下开始澎湃,却又来不及涌现。每次听到这首歌都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情下。是夜的黑让人感到莫名的孤单寂寞。

听着这首朋友,句句朴实的歌词。我在黑夜中挣扎,终于摆脱了孤寂,回到了往昔曾有人拉起我的手一起跑步的操场,回到了我们真心坐谈过的地方,回到了我笑过的每一个场地。她们,我最好的朋友们曾带给我无数开心快乐的过往。只是这一切都随着毕业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原本感动过你的某个人做的那些事,在某个时刻也想不起来了。甚至连她的脸都因为太想而忘记了微笑时的摸样。走到时间的河床,静看清水付诸东去,每一个经过又都是一湍新泉。

最现实最扎心的句子范文3

一、短时记忆理论的提出

(一)短时记忆

记忆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之分,其中短时记忆是指刺激物停止作用后,没有经过重复刺激而短暂保留的痕迹,它具有容量和时间的限制,保持时间约为15~30秒。也就是说,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活跃的,能随时积极地参与当前所进行的心理活动。由此笔者认为短时记忆理论是理解省略句的首要心理基础。

(二)短时记忆的容量

短时记忆容量的问题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学者们使用圆点、硬币、无意义音节、数字、单词和字母等实验材料进行研究,均得到了一致的结果,即短时记忆容量是有限度的,一般为7±2个单元。这里的7±2这个数值并没有某一特定的单位。它可以是音节、字母,也可以是数字、字词等。所以,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如果省略的语言形式超出了这个容量范围,也就是超出了人们正常理解的范围。

二、短时记忆容量理论对现代汉语省略句的支持和限制

由于短时记忆的作用,使语言成分的涵盖面扩大,在短时记忆允许范围内,某些成分可以省略,这是短时记忆容量对省略句的支持。同时,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也就是说,一个句子或句群的某个语言成分不可能无限度地省略,必须在短时记忆容量(7±2个组块)允许的范围之内,否则就容易造成理解的偏差。这是短时记忆容量对省略句理解的限制。所以写作省略句时,必须在即将超越短时记忆容量时进行复述,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储存的有效方法,它可以减慢或阻止遗忘进程的发生。我们以主语省略句为例说明短时记忆容量理论在理解省略句时的作用。

例:

①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 )乌裙,( )蓝夹袄,( )月白背心。(鲁迅《祝福》)

②黑的人抢过灯笼,( )一把扯下纸罩,( )裹了馒头,( )塞与老栓,( )一手抓过洋钱,( )捏一捏,( )转身走了。 (鲁迅《药》)

③巴尔扎克由于他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由于他具有我们时代的聪明才智,( )身经革命,( )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 )也更了解什么是天意,于是( )面带微笑,( )泰然自若,( )进行了令人生畏的研究,但( )仍然游刃有余。(雨果《巴尔扎克葬词》)

以上三例都是遵循短时记忆7±2这个限度的经典例句,省略成分数量分别为3、6、7。读来简练连贯,富于语言表现力。再试着比较下面的句子。

④巴尔扎克由于他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由于他具有我们时代的聪明才智,( )身经革命,( )历尽沧桑,( )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 )感觉到了人世的悲凉,( )也更了解什么是天意,( )并总结出了这个世界的本质关系,( )看透了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感情,于是( )面带微笑,( )泰然自若,( )进行了令人生畏的研究,但( )仍然游刃有余。

最现实最扎心的句子范文4

[关键词]扎实 灵动 教与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4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再次引发了广大教师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新课改呼唤扎实、灵动的课堂教学,教师该怎样实践和把握呢?这是广大教师普遍关心而又感到困惑的问题。根据教学经验,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多一点”开始着手。

一、多一点教材的研读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就课堂教学而言,深入研读教材,就是“磨刀”。研读教材的时间花得多一点,教学的内容则更准确、深刻,教学过程的设计则更接近科学、艺术。如此,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最大效益,更快、更多地“砍”到课堂教学的“好柴”。多一点教材的研读,是上出一堂扎实、灵动的语文课的基础。

然而,现如今,又有多少教师真正做到了研读教材、读透教材呢?常见的是,不少教师看过一遍教参,大抵在书上写上个三五行的要点,就算是“研读”教材了。因此,教参上说什么,教师教给学生的就是什么,研读教材成了搬运教参。教参最初的设置,仅仅是为教师提供一种解读教材的参考,并非教材指南,更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长期依赖教参,教师逐渐失去了个性化解读教材的能力,甚至连准确解读也做不到了。

就拿《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来说吧。全文通过描写天空、小河、原野的特点,表现了北大荒秋天的美。其中,天空的特点,教参给出的解读是“一碧如洗”。于是,一堂又一堂的公开课上,一次又一次地概括天空的特点都是“一碧如洗”,无一例外。真的是这样吗?不妨静下心来仔细读读教材。描写天空的段落,首句“天空一碧如洗”,后面是一个逗号,语意未尽,承接这句的是“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乍一看,貌似用“流云”来反衬天空的“一碧如洗”。继续往下读,“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每一句都在写流云,写它的动态及色彩之美。再深入思考,既然写流云,首句为什么要说到“一碧如洗”呢?细细斟酌,恍然大悟,正是有了大多数的“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才出现的流云才显得更绚烂夺目。“一碧如洗”与“五彩斑斓”相辅相成,交相辉映。研读至此,天空的特点用“一碧如洗”来概括,显然是不准确的,用“纯净美丽”可能更恰当些。

这样的研读,虽然多了一点时间与思考,却收获了准确的个性化的解读,犹如拨开迷雾见青天,内心的满足与喜悦不言而喻。值得!长期坚持下去,课堂教学一定会越来越严谨、深刻。

二、多一点“让学”的举措

学校,之所以为“学校”,而非“教校”,顾名思义,是学生学习的校园。不容置疑,“教”应让位于“学”。浙江的周一贯先生深入课堂,提出了小语研究的下一步,关注的重心应从“怎么教”与“教什么”转移到“为谁教”上来。这再次引发了教师们的思考:我们真正做到“让学”了吗?每一堂课上又落实了几项“让学”的举措?

教学《大自然的文字》时,我一改传统的教师组织教学的全过程,课堂上总是问题套问题的教学形式,只提了一个主问题:“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从中你明白了什么?作者又是怎样介绍这种文字的?请举例说明。”我郑重申明:“这堂课,每位学生都是小老师,负责教会自己和其他同学,有困难的时候,可以向同伴寻求帮助。”之后,就将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交给了学生。

学生先是一愣,继而异常兴奋,一种被信任、被期待的荣耀感写在脸上。随即,所有的学生均带着问题潜心会文,寻求答案。有所发现后,有人开始轻声跟同桌交流起来,有些索性四人小组交流起来,讨论热烈。最后,若干学生先后上台,俨然一位位小老师,发表着见解。有的带领大家认识了文中的星座、云、石灰石、花岗石几种大自然的文字以及它们带来的相关知识;有的补充了文中没写到的大自然的文字,举例说明了从蚂蚁搬食中懂得了合作的重要等一个个新发现,总结出大自然的文字不仅可以告诉我们知识,还给予我们人生的启迪;有的抓住“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中的“爬”字展开阐述,尽管本文是科普小品文,但是作者运用了拟人等表现手法,写得生动有趣,让人一看就明白,越看越爱看;还有的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扣住句子:“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森林的呢?”学生兴奋地揭示,句中连续的三个问号,是作者为了启发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兴致勃勃地往下读而设置的……大家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共同完善,达成共识:大自然的文字这么丰富有趣,每个人都应该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不断探究,认识更多的大自然的文字。

一次大胆的“让学”尝试,换来了学习主体的热情洋溢、思维顺畅、自信满满,换来了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

因此,多一点“让学”的举措,是上好当下语文课的保证。

三、多一点教学的策略

“让学”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日益拥有了学习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这种能力,教师的“指路牌”作用也不可或缺。教师既要将课堂这个舞台还给学生,甘当舞台背景,又要在学生困惑时,指点迷津,发挥主导作用。没有足够的教学策略,教师怎能胜任自己的课堂角色?因此,多一点教学策略,是上好扎实、灵动的语文课的关键。

仍以《北大荒的秋天》为例。这篇文章写得极美,语言特色鲜明。

例如,描写流云色彩的词语,就有“银灰”“橘黄”“血红”“绛紫”等。为了帮助学生习得这种遣词方法,可以采用归纳法、演绎法的教学策略。首先,让学生说说文中写了哪些色彩。接着,引导学生归纳这些词语的共同构词规律:事物加颜色,配套使用,且合乎情理,使表达更直观、形象。最后演绎运用。教师可以先从文本开始迁移,文中描写原野时,有一句话这样写道:“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这句话若浓缩为一个词,就是“火红”。再联系生活,拓展想象:“流云五彩斑斓,除了文中写到的,天空中可能还会有哪些颜色呢?你能仿照‘银灰’‘橘黄’‘血红’等来说一说吗?”如此,学生习得了描写色彩时应准确、生动的遣词方法。

再如,为了表现原野的“热闹非凡”,作者除了运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外,还大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体会拟人句的妙用,是该段的教学价值之一,绕不开,但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又不易。此处,不妨采用比较法的教学策略。教师呈现改编后的“直白版”的句子――“豆荚被风吹动,发出响声;高粱全都成熟了。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教师引导学生比照原文的“修辞版”的句子,读读、想想、议议,拟人的个中滋味,学生品尝得有滋有味,终将化为学生的一种生动形象的造句能力。

最现实最扎心的句子范文5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语言训练 有效表达

在200年温州市鹿城区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中,建设大南校区学生失分最多的题目是:把正确序号写在括号里,使它们成为一段通顺的话,以及课外阅读篇目《加了一句话》中的最后一题:为什么在“我什么也看不见”前面加上“春天到了”,会产生这么大的魔力?从中反思课堂教学:学生语言表达的有序性训练不够,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欠缺。语文的本质是“学语习文”,但是有些语文课堂强化了“人文感悟”,淡化了言语习得,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感悟体验的生成,以及人文思想的熏陶上,言语的训练淡化了,语文工具性的落实被忽视了。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新课标”“教学建议”提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频繁,信息传递迅速,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显得空前重要,因而社会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应用格外重视。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和使用语言,培养吸收和表达信息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最终应该体现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听、说、读、写方面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自如地运用母语进行交际。

张志公先生提出阅读教学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这就引发我们思考怎样有效选择语言学习内容,怎样抓住语言训练点进行高效训练。教师必须根据新课标关于学段目标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课文中语言文字之间的联系方式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筛选、取舍、提炼有效的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强化语言训练的意识,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性,让学生切实通过自身扎实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提高其阅读能力。教师尽可能选取既能体现语言文字规律,又能发展思维、陶冶情感的语言现象,优化语言训练方法的选择和训练程序的设计。以语言形式为载体,引领学生会文、品读、感言、得意,强化字词句的教学,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进行规范的言语实践,让母语学习真正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奠基。

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语言训练的有效性呢?

一、找准语言训练点,有效表达

怎样的语言训练堪称有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什么是语文素养呢?崔峦先生指出:“语文素养,是一个人语文方面诸多素质的整合。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他同时提出:“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人文内涵上深挖的做法,把教学重点坚决地定在理解品味语言,特别是运用语言上。”由此可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与发展的语言训练堪称有效。有效的训练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母语发展。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应紧紧抓住“语文教学的核心”――言语学习,通过潜心解读文本,创设多种语境,优化训练手段,进行扎实有效的练习,让学生饶有兴趣地积极参与到言语学习活动中,获得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和心灵世界的丰富,体现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一个学习语言的鲜活例子,语言训练点就是课文中关键的词、句、段和富有表现力的言语图式。语言训练过程应该是理解内容与学习表达方法相互统一的过程。

1.抓文本语言特色点。教师首先要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然后准确地捕捉最能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和领悟文章表达方式的词句段,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词句段上,帮助学生将之理解清楚。

2.敲词句段间联系点。有些句子,意思非常含蓄,学生要通过咀嚼,才能体会其丰富的内涵;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研读,联系上下文以至全文,才能深入体会其深层的意思。如《巨人的花园》;“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我抓住句子间的联系点,读后有什么感受?多么鲜明的对比,一墙之隔两个世界,一念之差,天壤之别,这一墙围住了什么?只留下什么?然后引领学生读出文字中的画面,你体会到什么?只有通过品词品句体悟了词句的内涵,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句子的意境和情味,当由衷地动情品读时,又能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感悟词句的意蕴和运用的精妙。

3.看教材课后练习点。对课后的语言训练点,我们可以设计比较性练习,使学生在比较中懂得区别,引出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根据要求选择文中能点燃思维火花,促进学生理解和想象的重点词句为发散点,由此及彼,引导学生多思路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寻求多种答案。

4.找读写表达结合点。教师应引导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加强读与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还应把阅读和品词品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课文中的每一个片断都可以作为仿写训练的材料,我们需要精心地选择那些具有明显特征的片断,进行仿写练习。换句话,要精心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范文,找准和把握仿写之“点”,这仿写之“点”,就是范文中将被模仿的地方。在写法上独具特点的片断,就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点”进行仿写。在仿写时,告诉学生这种片断在写法上的规律,使学生有规可循,有法可借,有例可仿。

5.引课堂教学生成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跳出课文原来的框框,突破课文现有的观点,探求不同的见解,得出不同的结论。有些句子,话中有话,需要联系更广泛的信息,体会其弦外之音。从课文内容出发,引导学生大胆假设,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关注教学生成点,使课堂语言的表达更富有挑战性,让语言训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人景象。

二、关注语言训练策略,有效落实

1.目标明确,准确定位。由于年级和教材的不同,学生的个性、智力、学习态度和动机不同,每篇课文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达到怎样的认知要求?科学地制定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训练目标是提高课堂语言文字训练效率的前提,围绕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训练目标,精心引导,善于启迪,逐渐养成他们多方位、多角度地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达到锻炼多种思维能力的目的。

2.整体把握,突出重点。教材的每个单元都安排了阅读训练重点,对训练要求和要教给学生的方法都提了出来,每篇课文和课后习题都紧扣训练重点来选择,因此,在训练时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知道练什么和怎样练,通过练达到怎样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如《月球之谜》,本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就掌握的材料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努力挖掘文本中的语文因素与语言现象,寻求最佳的训练点。

3.渗透学法,有效迁移。语言教学最终要让学生从扶到放,所以除了掌握课文内容外,学生还要能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衡量学生对一个词语、一个句式、一个段式是否真正理解,要看他会不会运用。这样,训练的迁移更显重要。训练形式应灵活多样、讲读议练紧密结合。

4.重视积累,有效表达。教师应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重视言语积累,厚积而薄发,指导学生对课文中具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进行迁移训练,通过比较、推敲、领悟,使之入乎其内,从而将课文的词句运用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而且注意由扶到放,由模仿到创造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5.重视层次,效果求实。因为学生接受能力上的差异,课文内容的深浅,所以在分析课文时教师就要注意训练的层次性,从而使个体带动全体,又使全体带动个体向高层发展,使学生的认识和思维,能力与情感逐步深入,培养探究品质,更易让学生从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最完善的角度去寻找最佳点。在训练时,必须体现从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最完美的角度寻找最佳结合点。训练必须有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6.严密监测,有效达成。教师当堂检测以目标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可以使教与学的效果得到及时反馈,对于个别学生某些目标要求上不能达标的,及时进行适当补练,更有效地增加课堂语言文字训练的密度与效度。

三、反思研究成效,达成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一课程理念,对于当前的语言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引导我们思考应选择怎样的语文材料让学生直接接触?应以怎样的方法让学生接触语文材料并进行语文实践?基于两个问题的思考,我想首先是精选具有丰富训练价值的语言材料;其次是在语言训练的设计上循序渐进,使训练达到一定的深度与广度;最后是关注口头语言训练与书面语言训练有机结合。语文课堂要提高言语训练效率,就必须进行有效策略思考。

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在与文本对话时,能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达到真心地与作者、编者心灵上的交流,组织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针对每篇文章中的“形”与“魂”、“文”与“法”,找准训练与感悟的最佳交汇点是至关重要的。在实践中,我们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有效言语训练的平台,让言语训练在“品味”与“体验”的完美交融中自由地行进。

参考文献:

[1]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008,4.

[2]庄文中.中小学语言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6,2.

最现实最扎心的句子范文6

[论文摘要]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以优美、流畅、明朗、乐观为主要特征。莫扎特创造性继承、发展了阿尔贝梯低音写作手法,增强了低音的旋律性,既吸取了法国库泊兰古钢琴音乐中装饰音的曲雅趣味,又大大地改变了装饰音的形式,使装饰音不再仅仅装饰作用使之为旋律的组成部分。这种新的钢琴语汇创造,不仅形成了莫扎特钢琴音乐所特有的纤巧、优雅的风格,而且对19世纪波兰钢琴家肖邦也有很大影响。

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第2位大师。莫扎特的钢琴音乐是他创作中重要领域,主要钢琴作品,有20多部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20首,还有变奏曲、回旋曲和幻想曲等。

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以优美、流畅、明朗、乐观为主要特征。莫扎特在歌剧中表现的非凡旋律天才,也充分显示在钢琴音乐中,如钢琴乐曲中不仅慢板主题气息、宽广、悠扬、婉转,恰似歌剧中的咏叹调,甚至那些轻捷绮丽的华彩经过句,也都是发自心底的歌唱。莫扎特钢琴演奏风格,以典雅,精致,纤巧,细腻而着称于世。莫扎特创造性继承、发展了阿尔贝梯低音写作手法,增强了低音的旋律性,既吸取了法国库泊兰古钢琴音乐中装饰音的曲雅趣味,又大大地改变了装饰音的形式,使装饰音不再仅仅装饰作用使之为旋律的组成部分。这种新的钢琴语汇创造,不仅形成了莫扎特钢琴音乐所特有的纤巧、优雅的风格,而且对19世纪波兰钢琴家肖邦也有很大影响。

《第十一钢琴奏鸣化曲》创作于1778年。1772年莫扎特结束旅行演出后,回到家乡萨尔斯堡任当地大主教宫廷乐长,为了摆脱大主教专横、粗暴、野蛮的压制,希望到别的宫廷谋求职位,于1778年随母亲再度赴巴黎旅行演奏,可是这位当年红极一时的“神童”,如今在巴黎上层社会却受到冷遇,谋求职位落空了,母亲在巴黎又去世了,尽管遭到这种种不幸,但他仍写下了5首优秀巴黎钢琴奏鸣曲,这些乐曲情感内容深刻,大都乐观、明朗,带有一种启蒙时期特有的自信和乐观,然而乐曲中却不时流露出悲哀的阴影笼罩着。这5首钢琴奏鸣曲也标志着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完全成熟。

《A大调 钢琴奏鸣曲》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首乐曲,而上述莫扎特钢琴音乐创作手法及其特征,也充分体现在这首奏鸣曲中。《第十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是由“主题和6个变奏曲目组成的变奏套曲”。主题:带有再现二部曲式主题的体裁风格,近似意大利西西里舞曲民谣特性,旋律朴实,明朗富有歌唱性。在性格_L更为内在而抒情,音乐的安详情绪接近了莫扎特的精神,而表现出温暖情感的深度是空前的。主题优美的行板,6/8节拍,A大调,附点的节奏,音乐时值基本上一拍一音,旋律有意简化,同音反复也为后面变奏留有余地。在主题的4个乐句中,前半段为8小节,后半段为10小节:每句前半旋律流畅抒情,每句后半音响加厚是和弦式陈述。而每乐句开始都以西西里舞曲特性节奏开始。主题的呈示部分与再现部分是歌唱性,中间部分主要是舞蹈性。整个主题是歌唱性与舞蹈性相互渗透各有侧重。从总的来看“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不能同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抗衡,尤其不能同悲枪,月光,热情比肩。但是在今天世界成千上万架钢琴,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乐谱,永远是放在一起的,肯定还要继续到下个世纪,只要人还是人,保有基本的人性……”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曲子总是互补的,就像大阳和月亮、树林和飞鸟、天空和大海、永远是互补的那样。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哪里摆着钢琴,哪里就一定有两位作家的钢琴奏鸣曲乐谱放在琴上,这叫做不朽。

演奏他的作品必须把握既含蓄、典雅,又玲珑剔透的音乐风格。具体地说,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旋律性极强。莫扎特的作品主旋律往往是简单而极富歌唱性的。弹奏时,应清晰突出,不能草草了事,每一个音符都必须弹得透而不燥,实而不硬,富有一定的韵味。

2.要弹出晶莹透亮的音乐。在指触上要以non Legato为主,用指尖触键,快速而不生硬,奏出均匀清晰的音粒。

3.注重乐句的处理,强弱的对比。莫扎特的作品很少有大起大落的强弱对比,却差不多每一句都有渐强渐弱的曲线。其作品中很少出现f -PPP的强烈变化,但乐句与乐句之间却经常出现前后照应,强弱对比。有如对话一般,一问一答,错落有致。有时,短短的两个乐句,要弹好都并不容易。首先,每个乐句本身必须要有渐强渐弱的曲线。其次,句与句之间,必须形成强弱对比。如第一乐句可以演奏得稍微弱一点儿,像是在提出间题。第二乐句,可以演奏得较第一乐句稍强,以达到回答问题的效果。当然,还有其它的处理方法,但都必须有所变化,形成前后力度和强弱的对比。

4.重视谱面上的所有标记。弹奏莫扎特的作品不允许演奏者有太多的自由处理,而应较严格的按照谱面上的所有标记及提示进行演奏。如跳音、连音、休止等。这样,才能较准确的表达作者的意图。

5.正确地使用右踏板。一直以来,弹奏莫扎特的作品是否应该使用右踏板,始终有着争议。我认为应当使用,但要少而精炼,决不能因为使用了右踏板而使织体清晰度,句法和奏法变得含糊不清。应尽量让人察觉不到,只是为了音色使一个难以应付的连奏变得更为容易而短时间地使用。恩格尔曾写过“哲学和美学文献中的莫扎特”,里面大量列举了欧洲哲学家和文学家,是怎样崇拜莫扎特的,其中说:“两百年过去了,作为欧洲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莫扎特音乐不仅活着,而且还成为欧洲时代最强音之一。谁能想象要是没有了莫扎特音乐,欧洲精神会成什么样子呢?世界难免会觉得单调和寂寞。”正如德国作家司汤达所说:“被莫扎特音乐迷住的人,将无法从其他音乐家的作品中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