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师恩征文范例6篇

感念师恩征文

感念师恩征文范文1

关键词:感恩教育 感恩意识 “感念师恩” 思想教育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中国的感恩文化源远流长,“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古训更是代代相传。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人之常情。面对着错综复杂的社会,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感念师恩、知恩于心、报恩于行呢?

一、让学生理解教师工作的意义

人们赞美教师像带给人们光明的蜡烛,称赞教师的奉献精神是蜡烛精神。蜡烛是教师的象征,它给人类带来了光明;蜡烛象征着教师的奉献精神,有一份热,发一份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教师无私奉献的写照。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片绿荫,都有一种渴望,当我们老师意识到这一点时,应该用我们的真心和诚意,来关心和爱抚我们的孩子,让我们的孩子普照到更多的光和热。

教师是“为人师表”的楷模。具体地说——教师的作用在于“教育”学生,教会学生做人的根本,形成学生高尚的人格。正如西汉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扬雄指出的:“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学生在了解了教师工作的内涵后,自然而然就会尊重教师,进而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

二、让学生明白教师工作的艰辛

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普通的,同时更是繁琐艰辛的。你看,那一摞摞待批的作业本,一句句充满鼓励的评语,一夜夜不眠的夜晚,一根根过早泛起的银丝……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对一名教师而言,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处理与学生的矛盾——转化后进生。先进和后进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相比较才显示出来的,即使集中全校最优秀的学生组成的班级也同样有后进生。这就迫切需要老师拥有最大的宽容与毅力,研究并帮助后进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关注并帮助后进生完善知识结构,保护并引导后进生的自尊心。 “爱莫大于心死。”绝不能用一些激烈的言行使得学生泯灭了争取上进的愿望。魏书生说过:“要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以他们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在受到这些教育时,那位学生不肃然起敬?自然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情怀。

三、营造各种“感念师恩”的情境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尤其是少年儿童情感的产生,与特定的环境和氛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可塑性大,模仿性强,环境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可尝试在班级中创设以“感念师恩”为主题的教育氛围。

1.教师以身作则,适时感恩。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得到学生的帮助后要及时对学生的付出表示感谢,让孩子在洋溢着浓浓的感激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转贴于

2.设立感念师恩信箱。学生可以在自己得到老师的帮助后,把感激之意写在纸上投入信箱,定期开箱,把感激传递到当事教师心中。

3.建立教师生日档案,在教师生日那天,大家一起为他祝福,让教师感受来自同学们的祝福。

我们来读读同学们写给老师的信:花儿感谢阳光,因为阳光抚育它成长;雄鹰感谢蓝天,因为蓝天让它自由飞翔。老师,我感谢您,因为您给我传授知识,让我健康成长。老师,作为您的学生,我感谢您为我们无私地奉献出青春。一直以来我们只懂得索取,不懂得感恩。老师,您是园丁,为祖国山川添秀色;您如春雨,润育桃李,神州大地尽芳菲。在这喜庆的节日里,让我献上一支心灵的鲜花,向您表达衷心的祝愿。在第24个教师节即将到来的时刻,我想对所有尊敬的老师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四、实施感念师恩的行动

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念师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老师、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

感念师恩征文范文2

前言

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表现,感恩教育主要是通过正面的情感教育和意志教育等方式的综合作用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品德的一种人文教育形式。情感的互动,是感恩教育的主要特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看,感恩教育的开展,对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中等职业院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奈夜?学生群体的现状来看,感恩意识的缺失,是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一些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对自己的父母亲表现出一种感情淡漠的态度,很多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等虚拟事物的过程中忘却了家人供其读书的艰辛。由于这些问题在中职学生群体中也有所表现,这就说明感恩意识的缺失问题也成为了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从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来看。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可以被看做是影响学生感恩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功利主义的盛行和拜金主义的泛滥所引发的人际关系物质化问题,让以财务等物质因素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利益因素成为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关注的重要问题[1]。在人际关系陷入物质化发展的模式下,人们在处理人际感情与自身利益之间存在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往往会为了自身利益而舍弃感情因素,这种不良性的人际交往风气就是影响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因素。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的出现,也会对学生的感恩意识带来不利的影响,胡伊萱被害案和钓鱼执法案件的出现,也让社会的阴暗面影响到了学生的感恩心。

2.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问题也是影响学生感恩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中职学校中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在一种较为安逸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父母为子女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以后,父母和长辈在对子女进行溺爱的同时,也会对他们的文化成绩过度关注。而在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往往对子女的思想变化有所忽视。

三、中职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

1.个性化强

个性特征的强烈性,是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学生所表现出的一个主要特点。在网络娱乐方式和多元化价值观的共同作用下,学生的成长环境表现出了一种复杂性的特点[2]。由于目前我国的学生群体主要以独生子女为主,来自家庭的过度关爱让学生对个体意识和个性特征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强化,这就让中职学生群体中表现出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2.追求现实化

从中职学生的思想发展情况来看,在这一阶段,学生已经开始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有所关注。但是在市场经济影响下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过于现实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让思想观念与自身行动之间的差异性特征已经成为了学生在这一阶段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3.价值观多元化

在市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中职学生的多元化价值观与社会意识形态环境的变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受到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多种价值观影响,一些中职学生在价值选择方面出现了一定的困惑性,在自身价值观相对模糊的情况下,道德观念的混乱就成为了学生群体中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

四、感恩教育的实施措施

1.借助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从感恩教育的目标来看,帮助学生养成感恩的行为,从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情感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增强自身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将感恩意识转化为自身的一种生活习惯。一些中职学校在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针对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旷课现象,德育教师以亲情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计算“成长账”、“逃课账”和“感情债”的方式让学生对父母对自己的付出进行了解。在这一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感受到了父母为生养自己、为了家庭所付出的艰辛。一些学校采取了让学生为父母洗一次脚、让学生在教师节为教师制作贺卡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也可以让学生对父母的养育之情和教师的培育之恩进行了解,进而让学生在感受到父母与教师在工作生活中所付出的辛劳以后,提升自身的感恩情怀。

2.利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感恩氛围

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校园环境也会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也可以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对感恩教育进行渗透。针对校园环境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自身的模范作用进行发挥,进而让自身的高尚品格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在学生参与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指导,也可以让学生的感恩意识有所提升[3]。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和谐宽容的校园环境与贴切实在的感恩环境的融合,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养成感恩意识。一些学校针对学生主要来自贫困县区和低保家庭的特点,让学生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的做法是营造感恩氛围的一种表现。一些中职学校在校园特定区域构建“感恩园”,并将历届毕业生捐种的感恩树、捐刻的感恩石等物品集中在这一区域,这就可以通过对毕业生对母校的感恩之情进行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在校园环境的影响下养成良好的感恩意识。在学校门户网站中构建感恩专栏的做法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倾诉自身的感恩情愫的渠道。

感念师恩征文范文3

麻虎初级中学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作法包括:

一是积极营造浓厚的慈善教育氛围。通过张贴爱心故事、爱心书画,创办慈善教育板报和宣传栏,让学校充满了慈善感恩教育的氛围。师生人手一册《慈善读本》,共同学习《慈善读本》,普及慈善知识。《慈善读本》以学生喜欢的故事、熟悉的歌曲和图片,阐述慈善与责任、爱与责任、助人与分享、爱与力量等慈善主题,寓教于乐,重在感化和熏陶。通过阅读《慈善读本》,可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理解慈善事业的重要意义。

二是通过课堂实施慈善教育。将慈善教育纳入课程计划,通过各科课程挖掘慈善教育因素,渗透慈善教育。

三是开展慈善主题德育活动。学校把“学会感恩”作为一个主要的德育主题,分“感恩祖国”、“感恩师长”、“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四个系列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半年时间里,我校学生写出《慈善读本》读后感335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3次,校内刊出慈善墙报2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教育这片净土上获得了极大的普及与认同。

感念师恩征文范文4

感恩节活动策划书范文一一、活动背景

如今的孩子,都是在父母亲百般呵护,悉心照料下,无忧无虑的成长。他们接受了太多的爱,渐渐的,连他们自己也把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他们习惯了索取,习惯了“说一不二”,即使父母亲再苦再累也必须满足他们自己的要求,而他们却从不懂得去为父母亲做些什么,分担些什么,稍有些不如意,便大发脾气。面对这不是“个别现象”的现实,我们这些为人师者不得不开始思考:今天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条件日新月异,我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却越来越不懂事?为什么昔日我们所提倡的“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助人为乐”却越来越难以在现在的孩子身上看到?

我想原因很多,但是有两个字却不得不提:感恩。现在的许多孩子没有一颗感恩的心,面对他人的帮助,甚至连一声“谢谢”也不会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提醒他们,引导他们,继而唤起那已被一层层习惯与世故压在灵魂最深处的善良本性与感恩之心。于是我们想到了借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西方传统节日“感恩节”的机会,开展“感恩,心灵之旅”的感恩教育活动。

二、活动目的

通过这次活动,让孩子自己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感受,从而在自己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情感,无论对待父母或者老师,或者朋友,快乐或者悲伤,都能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

通过这次活动,让同学们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学会发现,学会珍惜,学会回报。(此部分打算用于告家长书中)

提高勤径教育知名度

校文化建设(感恩树、毕业班感恩教育)

三、活动名称

“感恩,心灵之旅”

四、活动对象

德昌县第一完全小学六年级学生、家长及相关教职员工

五、活动时间

20xx年11月27日星期四上午9:00-12:00

六、活动地点

德昌县第一完全小学内

备注:1、突发事件应急措施:如遇活动当天下雨,活动改为

2、如有任何疑问请致电

七、活动构成

1、感恩,心灵之旅

2、黄丝带系感恩树

3、拍照、总结

八、活动流程

1、各班级教室内集合,分组(孩子在家长右手边),注意事项宣读讲解。

内容:为整个活动能够顺利完成,提出要求及准备

负责人:各班级组织者及协助者

2、感恩,心灵之旅

内容:家长与学生带上眼罩感受手中的彼此,解开家长眼罩跟着工作人员带孩子过障碍下楼梯,带上家长眼罩同时解开孩子眼罩,孩子跟着工作人员带家长过障碍到指定位置,家长与学生都带上眼罩放开彼此的手,五分钟内找到彼此,感受手中的那双手,摘下眼罩,手中的对方是否是刚刚那个黑暗中牵着自己手的人,找回自己的家长,彼此分享感受。

负责人:各班级组织者及协助者

3、黄丝带感恩寄语,签名

内容:“情系黄丝带,感恩溢校园”,延顺“黄丝带”宽容、理解、感恩、温暖等寓意。在“感恩的心”歌曲中,在黄丝带上写上我们的祝福!

负责人:各班级组织者及协助者

4、系黄丝带

内容:家长分组排队将黄丝带系于感恩树上,然后回归班级队伍负责人:各班级组织者及协助者

5、活动总结,领导讲话

内容:关于学校感恩文化建设,勤径教育感恩教育活动

6、分班感恩树下拍纪念照,然后回教室

7、门口横幅签字离校(作为勤径教育活动成果,活动完后全体勤径教育参与工作人员拉着横幅在感恩树下拍照留念)

九、活动物资

(勤径教育部分:横幅,白板笔,黄丝带预计400段。)

十、活动人员安排

主持人2广播人及协助广播人2

障碍物建设人员及障碍物管理人员(楼道4广场4)

各班级组织人1协助及记录人2

树下班级纪念照楼梯或者凳椅道具人员4摄像人2

(勤径教育必备人员主持人2,广播协助人1,障碍物建设楼道1、广场1,各班级协助人1人/班,摄像人1.其他4人。)

十一、工作总结

活动完当天下午14点公司内部开会总结

十二、活动策划组

时间问题和能否实行可以给学校一定的决定空间

感恩节活动策划书范文二一、前言

如今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父母亲百般呵护,悉心照料下成长。我们接受了太多的爱,这些爱来自父母、老师、乃至社会。当80后步入本文来自小草社会,当90后踏入大学,这些从小没经历过多少风雨的孩子正经历着人生的重要转折。经久之后,我们慢慢学会理解、学会成长,同时也学会感恩。

二、活动目的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大家更深刻地体会“感恩”的意义,同时通过积极的方式,让大家更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人生的坎坷。当你心存感恩,生活也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

三、活动时间:11月23日(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感恩节)

四、活动地点:学校内。

五、活动前期准备

1.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收集有关感恩节的背景知识,相关故事,歌曲征集等。

2.购买“黄丝带”,用于征集“感恩箴言”。签名活动,感恩寄语征集。

3.校园环境布置:横幅、海报等。

4.干部开会分工,深入到各个班级,保证活动的影响力与完整性。

5、制定好活动计划,时间、地点、负责人落实到位。

六、活动口号:以”共怀感恩心,同是一家人”为口号,目的是抒发出大学生心中的感恩情怀。

七、活动过程

1、让学生在黄丝带上写上自己的感恩话语,绑在树上。形成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

2、在校园内举行大型签名活动,以记录同学们的感恩心情。

3、落实到实际,对自己想感恩的人说声:“谢谢”,或者以其他方式感谢他们。举行对老师的感恩活动。

4、活动同时播放《感恩的心》,以便唤起同学们的感恩之心。

八、活动意义

仿佛让我们的心灵也接受了一次洗礼,我们希望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可贵,生活的美好,都能够向你身边的人真诚的微笑。在水中放进一块小小的明矾,就能沉淀所有的渣滓;如果在我们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则可以沉淀许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不幸。感恩惜福,四个简简单单的字却可以为我们带去阳光与爱。让我们用感恩的心来构建和谐校园!

感恩节活动策划书范文三一、活动目的: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和身边的朋友不知给予了他们多少的爱。然而很多孩子已经习惯于接受,而不知道付出,不知道回报。因此学校将全方位实施“感恩”教育,尽全力营造“感恩”文化,让孩子们在“知恩、感恩、报恩”的系列活动中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他人、热爱学校、回报社会的崇高道德风尚。

二、活动主题:“学会感恩,与爱同行”。

三、活动时间:XX年X月X日

四、活动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

1、学校大队部制订感恩教育活动方案。

2、举行“感恩”教育活动启动仪式。

3、积极营造“感恩文化”,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

(二)实施阶段

1、“学会感恩、与爱同行”一次主题班会。

以班级为单位,围绕“学会感恩、爱心永恒”主题,按照学生特点,组织关于亲情、感恩教育的主题班会,具体内容可自行安排。或讨论或演讲或讲述,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观点与认识,尤其是对父母、对亲人、对老师、对朋友的感激之情。提示:用比较大的美术字在黑板写上活动主题。

2、寻恩、感恩、报恩实践活动。

寻恩,要让学生每天学会观察,不断寻找身边人的恩德,用文字记录这些恩德,即是寻恩。感恩,是感受到恩德,感动于恩德,用心体味,用行动回报。报恩,报答恩情。用多种方式去报答身边人的恩情,可以是送去一句感谢的话语,可以是长期坚持为班级、为同学、为家人做一些事情等等,也可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3、“献给母亲的爱”征文活动

活动目的

让我们凝聚对母亲点点滴滴的回忆,在这个充满阳光的五月里,在这个亲情融融的日子里,留下对母亲的祝福、对母亲的思念和深深的感激。把我们最真挚的情感,用最优美,最朴实的文字献给我们慈爱的母亲。通过此次活动使广大学生感恩母亲、知荣明耻、不断进取,进一步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作品要求:

①体裁不限,围绕中心,可以是记叙文、散文、议论文、诗歌和通讯报道等。

②作品必须是自我原创,不得抄袭、套改。

③字数在600字以内。

④参赛作品必须是电子文稿、信纸手写板,请注明作者姓名、班级。

⑤评选办法:学校组织教师评委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获奖作品颁发证书及奖品。

(三)总结展示阶段

感念师恩征文范文5

一、埃・奥・卜劳恩作品与儿童审美欣赏特征的契合点

(一)童子之心,尊重儿童人格

埃・奥・卜劳恩的漫画作品与儿童审美欣赏特征的契合点体现在他以儿童的视角描绘出儿童心中所想。如漫画《榜样不是好做的》中,父亲带儿子去看牙医,医生开始拔牙治疗,儿子试图阻止,父亲想安抚儿子,亲自给儿子做榜样,没想到和儿子出现了同样的状况。这样父子角色互换,父亲体验到了儿子内心的痛苦,理解儿子不愿治疗的原因,率真质朴,打动儿童的心灵,吸引儿童的目光,提高了幼儿的审美理解力。通过父与子互换角色,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儿童的内心世界。

不同于传统的父辈尊严观念,要求孩子对父母教诲绝对服从,埃・奥・卜劳恩作品体现的是父母辈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儿童独立的人格,体察儿童心中所想,让儿童自由发展,不再把儿童当作家长们的附属品。正如蒙台梭利曾认为儿童具有“潜在生命力”和“吸收性心理”,能够根据自己的内心需要,发展成适应周围环境的独立的格。[2]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从自我为中心向客观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儿童审美欣赏中,儿童往往偏爱符合自己内心需要的作品,他们将欣赏的漫画加以自己的理解,充满丰富独特的想象。儿童的这种内在潜力,以及天真无邪的赤子之心与埃・奥・卜劳恩作品的体味童心,培育儿童独立人格相契合。

(二)真心真情,理解童言稚语

埃・奥・卜劳恩的作品之所以能够闻名于世,在于他善于把对生活的热情、人生哲理的真切感悟、执着的信念以及真挚的亲情表现在漫画创作之中。漫画的审美艺术价值体现在用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描绘生活中的事物,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在《父与子》中,埃・奥・卜劳恩把生活中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融入到漫画作品中,父亲不仅陪儿子做游戏,还教儿子学习,运用儿童所能理解的故事情节,把父子之间亲密和谐的相处之道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其中蕴含的教育观念引发人们的思考,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

儿童漫画欣赏的审美艺术价值在于以美促知、以美启智、以美怡情、以美促能,其中最关键的的是以美怡情,即儿童的审美情感、审美经验的培养。[3]漫画欣赏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投入,儿童借此来宣泄自己的思想感情。由于儿童对美欣赏的需要是自发的,常常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赋予到有生命或无生命的物体上去,因此,能够理解童言稚语,贴近儿童生活实际,表达真情实感的埃・奥・卜劳恩漫画与儿童审美欣赏特征产生了相通之处。

(三)幽默简洁,激发儿童兴趣

漫画的幽默主要有两个条件,一是精炼,二是有笑点。埃・奥・卜劳恩的漫画作品如《孩子吵架大人闹》《引人入胜的书》《寻找出逃的儿子》等一般由六幅图组成,画风简洁,描绘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幼儿漫画欣赏的教育目的是激发幼儿的审美欣赏兴趣,让儿童既有审美的眼睛,又有审美的耳朵,更有审美的大脑,能够运用艺术家的眼光去欣赏周围的各种事物。在埃・奥・卜劳恩的作品《糟透了的家庭作业》中,父亲帮儿子写作业,被老师发现后,老师竟把父亲按在椅子上,狠狠地打他的屁股。这种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具有戏剧性的效果,引起儿童审美欣赏上的共鸣,以犯错误的孩子被家长惩罚的方式对待父亲,把故事中的人物情节设计回归幼儿天真状态,用儿童的眼睛看事物,用儿童的心灵体验事物,主客体相容,简约传神,与儿童审美特征相契合,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的审美欣赏兴趣,为儿童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理解的发展做了铺垫。

二、儿童漫画欣赏教学的作品选择

儿童漫画欣赏是儿童根据漫画作品表达的内容,融入自己的审美情感、理解并与作者产生同构的审美体验过程。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规律,3~6岁儿童处在主客体相混淆时期,他们往往会和树木、花草说话。漫画作品以其夸张、幽默诙谐的表现风格,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引发幼儿情感上共鸣,成为深受儿童喜欢的审美欣赏作品。

张念芸认为,儿童受其感知能力和内在情感结构的制约对漫画作品的欣赏是有选择的,表现为被漫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品的某些特点吸引,受其感染并理解其含义。[4]因此,在漫画欣赏教学中,如何选择漫画作品至关重要。

首先,作品要具有可接受性和游戏性。朱家雄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认为,儿童总是选择那些对他们来说富有审美意义的形象及结构特征的对象作为欣赏对象。[5]由此可见,漫画作品的选择应符合学前儿童审美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幼儿审美兴趣,引发幼儿内心审美情感体验,富有想象力。此外,德国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了美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认为审美艺术发生的真正动力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6]儿童天生具有游戏的本能,漫画作品的游戏性表现在画面内容丰富多彩,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寓教于乐,通俗易懂,富有哲理。如埃・奥・卜劳恩的漫画《汽车出了故障》《正中靶心》《锻炼成名手》等。

其次,作品要具有时代性,和儿童日常生活联系密切,通俗易懂。笔者通过对幼儿园中3~6岁幼儿进行实践研究发现,传统的儿童漫画,如丰子恺先生的《脚踏车》、华君武先生的《牛对上了马嘴》、张乐平先生的《两个世界》虽然具有中国传统漫画的基本特征,但是由于其时代背景和表现风格的局限,漫画表现的内容过于抽象化;或由于政治条件的限制,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与儿童现实生活距离较远,不易被儿童理解与接受。埃・奥・卜劳恩漫画中所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三大主题,紧密联系儿童生活,深入浅出,便于儿童欣赏与学习。

三、儿童漫画欣赏的教学方法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应提供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美术作品,引导幼儿通过欣赏作品所表现的事物和主题含义,感受作品的美感特点。[7]可见,美术欣赏在幼儿审美与艺术能力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漫画作为一种特殊的美术作品表现形式,为儿童美术欣赏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固然,面对新奇有趣的漫画作品,儿童会产生直接的感受,但要对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有所理解,进一步发展儿童的审美能力,需要教育工作者们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予以指导。

(一)游戏式体验,提升幼儿审美素养

运用游戏式体验的方法,可以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漫画审美要素,加深儿童对漫画的审美理解。以《哄儿入睡》为例,教师可以扮演父亲,请儿童扮演儿子,利用肢体语言动作,调动儿童的情绪,通过角色扮演还原漫画中的情节,让儿童在游戏体验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漫画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儿童分组讲故事的形式,复述漫画描述的内容,并让儿童把自己的审美想象填入其中,展开丰富的联想,自编漫画结局。最后,教师也可以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命名主题,创作漫画。漫画创作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实践,幼儿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从审美感知的产生,到审美情感的孕育,审美意象的形成,此过程中需要幼儿运用并发挥他全部的审美理解力,倾注全部的热情,使幼儿的审美素养全方面得到提升。[8]因此,游戏式体验漫画欣赏教学,不仅能让幼儿感受到游戏带来的愉悦性,提高幼儿对漫画欣赏的热情,而且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丰富了幼儿直观性审美素养。

(二)对话式分析,加强幼儿审美欣赏力

对话式教学法是教师以语言为中介,启发幼儿,与幼儿分析讨论欣赏漫画的教学方法。张念芸认为,此过程主要包括三个层级,最初为讲解,主要适用于小班,教师通过讲解漫画作品的内容,与幼儿一起分析漫画的表现手法和特点。第二级为问答对话,适用于中大班,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幼儿欣赏。问题应围绕作品内容、风格、构图、审美情感、作者生平背景等审美欣赏要点进行提问。如《最佳方案》中,引导幼儿谈论:“漫画中三个人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幅画最有趣的地方是什么?你看到过暴风雨之前的景色吗,是什么样的?如果你在场你会做什么?”等等。第三级是独立欣赏,但仍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个人的审美感受。在开放、自由、民主的对话交流中,不断激发幼儿新的思路,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加强幼儿审美欣赏力。

(三)综合多渠道教学,感悟“夸张艺术”

教师可以运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综合教学手法,引导幼儿漫画欣赏。如选择一些与漫画作品相关的富有感染力的歌曲、诗歌、故事与幼儿一起感悟漫画艺术的独特魅力。[9]以《寻找出逃的儿子》为例,父亲在找儿子的过程中,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情绪,最初的愤怒、焦急的等待,找到儿子后的欣喜,通过不同的音乐表达情感,增强幼儿对漫画的审美情感。在《甘为孺子牛》中,讲解“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故事,并结合漫画表现的内容,使审美欣赏效果得以升华。儿童在欣赏漫画时,由歌曲、诗歌联想到有关作品,与此同时,由漫画作品联想到有关故事、曲子。教师在漫画欣赏与幼儿文学审美素养之间建起了相互贯通的桥梁,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夸张艺术”。

参考文献:

[1]赵建晖,张蔚.埃・奥・卜劳恩与漫画《父与子》[J].安徽文学,2011(11).

[2]霍力岩,胡文娟,刘霞.论蒙台梭利教师在儿童主动学习中的角色[J].幼儿教育,2008(4).

[3]林琳.运用艺术家的眼光看世界――谈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4(1).

[4]张念芸.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7]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感念师恩征文范文6

关键词:市场经济;功利性;感恩教育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感恩意识、感恩品质与感恩行为已成为当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涵,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然而,当前许多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将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同学的情谊、社会的救助等都视为理所当然。因此,如何强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感恩教育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试就市场经济条件下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这一特征毫不例外地渗透到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中,冲击着大学生感恩意识与感恩品质的形成,所以,分析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就应该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几方面来入手。

1.家庭教育中感恩氛围的缺失

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知识与能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不惜重金为孩子择校、上补习班,孩子被剥夺了天真的童年,似乎学习成绩成了衡量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全部家庭活动都围绕着孩子的学习而展开,而忽视了最基本的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与人文知识教育。在孩子眼中,父母对自己的付出似乎都是为了实现自身梦想或为父母争面子,这就使得原本令人感动的父母之爱披上了“功利化”的外衣,使孩子失去了感恩父母的情感体验,将父母的所有付出都理解为理所当然,完全漠视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远比简单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个别家长由于缺乏感恩意识,不能善待自己的父母,有时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对父母拳脚相加,甚至不惜与自己的父母对簿公堂。父母的这些不知感恩的行为给孩子树立的不是感恩社会、感恩国家、感恩他人、感恩父母的良好榜样,而是对亲情的忽视、友情的冷漠、社会的仇视。

2.学校教育的“脱节”与偏差

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对“投桃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感恩思想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同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体系又尚未完全确立。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大学的感恩教育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感恩有一个新的解读与感悟。但大学感恩教育的内容,往往偏重于理论、偏重于感恩知识的体系结构,严重脱离了社会、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生身边的实实在在的人与事,脱离了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未真正彻底地放弃儒家伦理道德,但又深感儒家伦理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希望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伦理道德的矛盾”[1],学生陷于迷茫与困惑之中。同时,感恩教育主要以讲授为主来实现感恩知识的认知,将感恩教育视为单纯的学习,而没有成为一个内心激荡,产生感恩冲动的过程,使学生失去了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情感体验的过程,导致感恩教育的纸上谈兵。

如今,公众选择、评判大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毕业生的考研率与就业率,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考研率与就业率,学校往往片面强调专业知识与技能,导致教师身上压力过大,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包括感恩教育在内的道德教育。部分高校为了提高自身的就业率,对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不合理要求,如没签约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或扣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等,使得部分学生为了如期参加论文答辩或毕业不得不弄虚作假。这一举措一方面冲淡了学生对学校的感恩、对老师的感激,另一方面使学生产生对自己原有感恩情感的质疑,强化了学生内在的功利意识。

3.社会环境的物质化

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对经济活动起着规范与约束作用,但有人却错误地将其作为衡量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如2009年11月发生在湖北省荆州市的长江“天价捞尸案”。在大学生救人落水身亡后,打捞公司不是积极打捞而是因打捞费问题数度停止。由此可见,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对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无私奉献等思想观念产生强烈的冲击。[2]

在物质化的社会环境中,“功利”、“实用”成为衡量人际交往的标准,人际关系呈现出功利化和陌生化趋势,充斥着裸的经济利益关系,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日益减少。人际关系的功利化无时不在冲击着传统的感恩文化,使大学生的功利意识和权利意识得到加强,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聚集于自身的发展和现实利益,表现为注重现实和功利多于理想,注重索取多于注重奉献。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感恩教育的路径

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但也给感恩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必须结合市场经济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强化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提升其感恩品质。

1.创设感恩的家庭教育氛围

感恩首先得从感激父母开始,一个人“爱父母才会爱国家、爱社会”,因此,感恩教育也得从家庭教育开始。在家庭教育中,首先父母要转变教育观念,正确理解“智”与“德”的关系。人才不仅是“才”,更应该包括“德”,在某种程度上“德”比“才”更重要。改变“读好书就是对父母的最好报答”这一传统观念,重视对孩子健全人格与品格的培养。对那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独生子女,让他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劳动中体会到家务劳动的琐碎与繁重,为父母的长期辛勤付出而感动,从而形成感恩父母的良好品德,同时又培养其生存技能与责任意识。二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一方面,父母要告诉孩子现有的生活不仅是父母的劳动创造,也是他人的劳动成果,应该把父母、他人、社会的恩惠永记心上,并尽自己所能回报父母与社会。另一方面,父母要从严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以自身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行为影响孩子,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经受着感恩氛围的熏陶,学会识恩、感恩与报恩。

2.面对新群体,更新教育理念

大多数“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有着优越于多子女家庭的成长环境;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成长,他们对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自觉与敏感,同时,多元文化的熏陶,互联网的普及都在一定程度上使“90后”大学生形成了自主、独立、接受能力强,但同时又奉行享乐主义,追求自我的个性特点。面对新型群体,高校的感恩教育迫切要求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感恩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将感恩教育的立足点置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置于“90后”大学生这一新群体中。

感恩教学的内容能否为学生认可、理解与接受是决定感恩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也是内化为感恩品质、外化为感恩行动的关键。感恩教育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的,因此,感恩教育的内容必须与市场经济大环境相联系、相适应,不能脱离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市场经济对中国传统感恩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充分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感恩思想的精华,继承好、发扬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又要超越传统,对这些优秀的感恩思想作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阐释与发展。如:孝敬父母,在传统感恩教育中强调的是对父母的绝对服从。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孝敬父母首先要尊重、关心父母,其次才是赡养,而且赡养不仅是物质赡养而应该是物质赡养、精神赡养与情感关怀共存。传统的感恩强调的是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感恩不仅仅是报答施恩于己的人,更应该是尽自己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回报社会。

感恩教育的形式也应该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市场经济的大环境相适应。感恩教育本身就是实践教育,感恩认知和感恩情感都需要通过感恩实践来体验。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能够为大学生的感恩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接找到突破口,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升华提供新的平台,这样感恩意识才能进他们的耳,入他们的心,产生情感体验,转化他们的内在品质[3]。为此,感恩教育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父母、老师之恩,在社会中体会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与人、人与社会除了物质关系外更有知恩、感恩之心与报恩的之举,只有真正做到我为人人,才能构建人人为我的和谐社会。

3.倡导主旋律,净化社会环境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中,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因此,要在全社会大力宣扬感恩文化,净化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社会环境。第一,面对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文化的多样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整个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中的感恩文化,赋予感恩文化以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紧密结合,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感恩自觉,营造一个知恩、感恩、报恩与施恩光荣,忘恩负义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90后”大学生处于思想道德观念未成熟,价值观也还未定型的阶段。因此,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媒体除了对社会上的真、善、美等感恩事迹大力宣扬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对社会的知恩不报、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等现象进行无情的批判,深刻剖析这些丑恶现象的严重危害,使大学生能够形成明确的是非界限,从而形成识恩、知恩、报恩与施恩的良好品质。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标准;同时,感恩还是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感恩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人格品质,促进大学生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感恩教育,让他们理解父母、老师对他们的关爱,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以期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

参考文献:

[1] 龚海泉,万美容,梅萍.当代公民道德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