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歌范例6篇

加油歌范文1

摧毁了我们的家,

那片天空,

失去了阳光,

但请别放弃生的希望;

是谁倒塌在瓦砾之下,

是谁在瓦砾之下传来嘶哑的声音,

坚持,再坚持一下,

你就有生得希望;

别哭,别哭,

把手给我,

让我牵着你的手,

陪着你走,

放心,请不要颤抖;

逝去的孩子们,

妈妈的掌上明珠,

妈妈最亲爱的宝贝,

妈妈希望,

你在天堂一切都好,

如果天堂能有回音,

告诉我的宝贝,

妈妈爱你;

在赈灾前线,

看到的颜色,

变成了我们生命中的颜色,

绿色生命的象征,

橘红色生命跳动的象征,

白色生命中天使的象征,

可爱的人们,

你们辛苦了,

向你们致敬;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中国人民与你们同在,

世界华侨华人与你们同在,

我们生在红旗下,

血脉相通,

记住,我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感动,

一直都在感动着,

眼里总有泪花,

不是悲伤的泪,

是喜悦之泪,

是感动之泪;加油,

为四川加油,

为中国加油,

加油歌范文2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城步县”),古为南楚与百越相交之地,地处广西、贵州接壤处,属湘桂黔三省交界、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交界的典型“界地”。交界地是经济文化大融合的“前线”,在民族旅游发展的推动下,这种经济文化交往变得更为频繁。

城步县现有汉、苗等10个民族,苗族人口占54%。当地苗族曾因普遍着青色衣,称为“青衣苗”,占苗族人口80%以上。从青衣苗“平话”中保留的一些古语词推测城步的苗族可能自中古时代就开始接触汉族文化,“平话”从汉、魏晋直到唐都受汉语的影响。如今民族文化中有的文化元素湮灭,有的沉寂后在创新中复兴,而有的则历时弥久仍长盛不衰。本文通过对城步苗族同胞日常生活中青衫文化、龙灯与山歌文化、油茶文化的传续与演变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找到相应缘由。

一、城步县青衣苗人青衫文化的湮灭

(一)青衫文化

青衫,是指用家织布缝制后,经传统青色染料染色而成的布料。其中家织布,一般是采用麻线,使用家用织布机织就,颜色多为乳白或淡黄白色。经剪裁、缝制成右衽衣衫,放入煮沸的青色染料液体中染色、着色而成。为使青衫耐穿耐磨,会对青衫进行“浆洗”,即用米汤或饭汤水加入淀粉熬煮成浆,再把清洗好的青衫放入米浆中浸泡后,取出直接晾晒干后穿着。

如今基本无人再着青衫,且仅有少数老人在幼时曾穿过,至于当时是用何原料制成青色染料已不可考。为何青衣苗已不再穿着青衫?据当地苗家老人描述,青衫从纺纱到织布、从裁制到染色成衣及平时浆洗护理步骤和工序都费时费力,且若染色手法不佳,易掉色;若不常浆洗不耐穿。随时代变迁,面对材质多样、品质上乘、色彩与款式多样、浣洗方便、价格适中的现代时尚服饰产品,苗家人逐渐选择买时尚的现代服饰替代曾经的青衫。

曾经,色泽低调的青衫,虽然制作和洗护上费时费力,但它耐脏、省钱,非常适合要上山越岭、在田间地头劳作的苗家人穿着。如今,很多苗家人不需要上山越岭、田间劳作,几近“工作服”的青衫就没有“市场”;且款式时尚多样的现代服饰,拥有着比青衫更多的优点,更符合苗家人对服饰的功能和审美的需求,于是青衫便逐渐退出苗家人的日常生活,最终成为苗家老人的记忆。

(二)青衫文化湮灭的原因分析

青衫,主要功能是遮羞、保暖、隔阻带露水的植物等,一般服饰均具备这些功能,虽然耐脏、吸汗,但其质地粗糙、不耐穿着、制作和洗护费时费力。青衫由于不具备“不可替代性”,而最终被舒适性更佳、款式更时尚、穿洗更方便的现代服饰取代。

二、城步县山歌文化与龙灯文化的复兴

(一)山歌文化与龙灯文化

城步县“六月六”山歌节已打造为湖南省内知名的少数民族文化节庆品牌,如今已成功举办十七届。

城步县丹口镇下团村的吊龙,是城步县龙灯文化中的翘楚,曾于2010年飞进上海世博会,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认证,被授予“世界最长吊龙”称号;于2009年列入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山歌文化与龙灯文化复兴的原因分析

唱山歌曾是城步县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在集体劳作、相亲会友、休闲娱乐、重要节事时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分为杂花歌、思情歌、古人歌、苦情歌、谜语歌等几类,尤以青年男女传情达意的山歌对唱、《贺郎歌》《嫁女歌》等最为经典。其中由著名作曲家白诚仁创作、著名歌唱家何纪光演唱的《挑担茶叶上北京》,就是以《贺郎歌》为主要创作素材,明快的曲调、悠扬的旋律唱红大江南北。以土地承包为转折点,劳作方式由集体劳作转向分散的个人劳作后,山歌就没有了对唱和知音;当山歌节不再按约开展,未婚青年男女除失去跨省区自由恋爱的机会,也失去演练山歌演唱技能的重要动力;在婚庆场合必备的《贺郎歌》《嫁女歌》等曲目,也由于青年男女更钟情于新式婚礼,能很好演唱成套婚庆山歌的歌者越来越少,山歌文化濒临湮灭。然而也因民族旅游对文化独特性的要求,使得城步县相关政府部门、地方精英和群众投入到让山歌文化重振旗鼓的浪潮中来。从1990年代起,长安营大寨村村民自发组织的第一届“六月六”山歌节,到如今由省市县三级政府联合打造的第十七届“六月六”山歌节盛会,有效推动城步山歌文化的复兴与繁荣。

山歌文化若无赖以生存的土壤,不被广大群众需求就会枯萎,反之才会繁荣。

舞龙灯主要是农闲时,以村寨为单位的青壮年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族人安康等祭祀祈福为主要目的,融入手工艺术、绘画、布艺、贴花、文学、表演、音乐、武术的巫傩文化和礼仪习俗。舞龙灯既需要舞龙者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又需要经常性的集体练习以增强团队的协调合作能力。因此当改革开放之后,村寨里的青壮年外出务工,使得舞龙灯团队人员不足;需手把手教、学的龙灯制作手艺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农业经济收入逐渐让位于外出务工等其他经济收入,使得对祈求风调雨顺的需求也逐渐弱化,龙灯文化渐渐失去生机。但当民族旅游的春风吹进苗家、苗寨,很多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又重新返回家乡参与民族旅游;而龙灯,尤其像吊龙这样具有很强观赏性和艺术性的民族文化形式,既符合当地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符合旅游者审美需要,便顺利成章地有被适当开发为旅游资源的需求。

龙灯文化以人为核心,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物质需求为功能;龙灯文化越是技艺精湛就越增加其文化的独特性,加剧技艺传承的难度、筑起不利于龙灯文化传续的天然“壁垒”。只有当发展民族旅游业的需求、保护地方民族文化的需求等内生的需求为其注入足够强大的突破壁垒的动力时,才能驱动龙灯文化重焕生机。

三、城步油茶文化的传续与演变

城步县各乡镇均有浓郁古朴的油茶文化氛围。

(一)城步油茶的物态文化

城步油茶的物态文化,主要通过油茶原料和茶具得以呈现。

主料为阴米,是将糯米通过精选、浸泡、上甑蒸熟、染色、晒或阴干至半干、进碓压扁、最后晒干制成。常见辅料有各种干粮;应季辅料有新鲜杂粮、豆类、板栗等;“粑粑”主要由糍粑、蕨粑、糯米粉等搭配鼠尾草、金瓜等制成。茶料为在清明谷雨时节收采的当地峒茶,经煮青、揉捻和烘干炮制成茶饼或茶团。

茶篓有圆篓、蝌蚪篓等,由当地产的直径2毫米的细篾精编而成,以过滤茶汤;研钵多为瓦钵,擂茶棒多为木制,手柄处有精心雕刻的动物装饰,体现女主人的审美情趣,以研磨制作茶汤所需的香料;茶盘为长方形木盘,上层红漆,底层黑漆,色泽饱满均匀,端庄大方;油茶杯多为花色统一的小瓷碗。

(二)城步油茶的行为文化与心态文化

城步油茶作为县内普遍存在的日常饮食方式,以其相对完整油茶礼仪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在家庭主妇烹制油茶(当地称为“打油茶”)过程中,闺女会陪在母亲身边帮忙。耳濡目染之下,闺女会对打油茶手法了然于心,并负责为客人奉茶。

虽然茶叶用量大、茶汤味苦,但茶味越来越柔和,是以关于喝油茶的杯数,会有“一杯苦二杯涩,三杯四杯才好呷”的说法。又因主人家热情好客,会打油茶来招待来宾,主人家左邻右舍也会打油茶来热情款待,这油茶待客的核心,是主人对客人的敬意。

主料阴米搭各式各样的辅料,配上浓郁的茶汤,油茶宜饮宜食。因油茶又好喝又管饱,三杯四杯下肚已基本有饱腹感。在物质匮乏年代,油茶是家庭主妇以有限的食物滋养一家老小渡过生活难关的“法宝”。

油茶也是年轻人传情达意的载体之一。若心仪小伙来到家中,姑娘会用心打油茶,为其奉上满是情义的油茶。若情投意合,小伙自然会在接饮中,表达自己的心意。

各家主妇的油茶风味不同,但茶汤讲究的色泽金黄、味苦而不涩是共通的。当小孩不喜饮苦味的油茶时,长辈一般会告知:“吃油茶的苦,才会知道什么是生活的甜”,传递的是城步人对生活滋味的认识,与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息息相关。

“来我家呷油茶”是城步人非正式宴请的习惯表达。若谁家邀请宾朋说“来我家吃饭”用语,会遭婉拒。当地将这种非正式宴请活动,称为“喊油茶”。

(三)城步油茶文化的传续与演变原因分析

1.物态文化方面。随着城镇化发展,物质极大丰富,打油茶的可选食材越来越丰富,但主料阴米仍然是糯米、使用传统制法制作;茶叶也仍然以当地自产的上等峒茶为主。

油茶因在传统的制作过程中需要使用不少油脂,但长安营乡、五团镇等地,有大量长寿老人都喜爱长期食用,据说与油茶既能充饥解渴,又能抵御蛮烟瘴气,防治疾病,强身健体有关。当地人使用品质更好的植物油炸制油茶的阴米和其他辅料、油只用一次、尽量减少油茶制作过程中油脂和食盐使用量,体现油茶文化对“限油限盐”饮食理念的吸纳,且仍然选择保留油茶作为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2.行为文化和心理文化方面。饮油茶礼仪中对饮茶杯数已无要求,客人可随意,主人也不会见怪,这是油茶文化中一种宽容的“敬”的表达。当地很多汉族居民加入饮油茶的行列,且“喊油茶”仍是最地道的非正式宴请的邀请方式。

城步油茶于2008年入选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当地民族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接触并喜欢上油茶这种苦辛咸甘香辣的风味食品,使观摩打油茶的过程、品评油茶成为体验民族美食文化的饶有趣味的一环。面对加工好的主料、辅料进行密封包装,将煮好的茶汤进行浓缩灌装而成的旅游纪念品,当地居民打趣道:“买回去吃不如常来我家吃,免费更保证美味”。

城步油茶,在物质匮乏年代,以少量杂粮就可当做果腹充饥的主食,助人们渡过困难时期;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它又是人人都能享用的风味食品,可满足味蕾对苦辛咸甘香辣的需求、提神醒脑、祛病强身,还以蕴含于油茶中的“敬”意沟通亲朋邻里外来客人的感情。

对比城步青衣苗人青衫文化的湮灭、龙灯文化和山歌文化的复兴、油茶文化的传续与演变可知,城步县民族文化的传续与演变,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民族文化要想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成为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具备不可替代性、能降低文化传续难度、增强突破文化传续“壁垒”的动力、还要能够雅俗共享具有包容性。

加油歌范文3

俗话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而对于我眼前的这辆讴歌ILX来说,1.5升发动机配合一台电机,它的目的显然是想将动力和油耗兼得,然而它能做到兼得吗?

很多人都说ILX其实就是一辆贴着讴歌标志的本田思域,但是我并不完全认同这一观点,至少ILX的驾驶感觉与思域有很大差别。首先,驾驶时,你会感觉ILX整体的车身刚性要完全优于思域,底盘并没有松散的感觉,自适应可变阻尼减震器也让ILX在过一些坑洼路面时感觉更加扎实。不过,轻巧的转向回馈以及轻盈的加速让它的驾驶感觉又不同于传统讴歌。总之,你需要从新审视这款全新的讴歌车型。

油电混合动力技术是ILX最大的卖点,但是很多打算购买ILX的客户会心存疑问。混合动力技术能让车辆油耗更低,但是会不会给日常驾驶带来什么不便的地方呢?

仔细想想可能会有一处,那就是发动机自动启-停技术。ILX的这项技术由于没有外置开关,所以在拥挤的市区里,每每遇到堵车,车辆缓慢移动时,电脑总是拿捏不好此时是否需要关闭发动机。起初这也让我很纠结,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后我也不再在意此时发动机的动作状况,因为我跟车的节奏始终没有被自动启停所打乱。对于用户来说,ILX拥有普通汽油车型的驾驶感觉加上出色的油耗,有了这两点就够了。最后说说油耗,即使在北京晚高峰的二环路上,ILX的综合油耗也仅仅显示为百公里6.5升,这时油表指针的迟钝有时甚至让你认为它是不是坏了。

为了更加节油,一般驾驶时,我都会开启ECON模式,但是迟缓的油门响应让提速超车变成了一种负担,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我都会直接挂入S挡(运动模式),超车结束后再换回D挡行驶。

加油歌范文4

关键词:大庆;民间歌谣;谚语;日常生活;价值批判

大庆民间文学中,除了具有厚重的文化根基的民间故事之外,民间的歌谣、谚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这些观念体现了不同区域文化在此地的汇集、融合,并且成为本土作家创作中彰显地域特征的重要文化来源。从这些歌谣、谚语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们对劳动生产、思想道德、爱情伦理、知识学习、健康养生等诸多生活领域的经验总结,在文化层面上分析,我们能够看到石油工业文化、P内移民文化、草原民族文化与等区域文化的多角度呈现。

一、会战歌谣――劳动美视阈下的铁人精神原型的展现

大庆会战歌谣,产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其体现了大庆石油工人对党的革命事业的忠诚、对石油工作的热忱以及在困难面前毫不畏惧的革命英雄主义。作为大庆石油文学的开端,会战歌谣 “受特定的地域、历史环境的影响,其明显地体现了文学的精神性价值”[1]这些歌谣多采用情景交融的叙述模式,借助恶劣的环境衬托石油人的硬汉子精神,就是那种“千里冰封不觉寒,万里雪飘汗不断”(《石油工人无冬天》)的忘我工作精神,这种歌谣的表达是朴素的,但其所呈现的劳动美是高尚的。电影《创业》的主题歌《满怀深情望北京》中就大量地吸收了会战时期的歌谣进行了艺术加工,凝聚成歌颂石油工人爱党、爱事业用于挑战、勇于奉献的赞美诗。可以说,这种源自工作体验的歌谣,真实地反映了广大石油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传统的劳动号子一样具有鼓舞士气的功能。会战歌谣是石油题材歌词创作原型素材,其与石油题材歌词的同源性,这种艺术模仿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语言的凝练与精神的升华!其创作艺术生命力超越了时代,“新时期的大庆石油歌曲创作从油田生产的事实出发,不回避生产中遇到的困境,坚持在艺术创作中突出人的实践性、主体性,在这种唯物史观的驱动下,歌词创作在主旨上不断地强化了对新时代石油人的使命感的宣扬与召唤。”[2]上世纪九十年代长影厂为油田某钻井单位拍摄的记录片《来自铁人故乡的报告》中的片尾曲中《我们是铁人的后代》则是这种石油人新时期使命感的真情抒写。会战歌谣单纯从词语的内蕴并不深厚,但背后承载的精神却具有巨大的力量,大庆敢于实践、敢于超越的创造精神后来被浓缩为铁人精神其承接这民族的传统与革命的传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资源。

铁人精神是在大庆石油会战中形成的,并且,在全国工业战线中得到广泛地响应。而在文艺作品中铁人精神的原型,最初就形成于大庆油田各条战线中不断涌现的劳动模范之中。“一面红旗一点红,五面红旗红一片”(《百面红旗迎风飘》),我们会发现铁人精神不是单纯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马列主义思想的全面普及下,人们的群体超越意识的呈现。时至今日,我们在考察大庆石油文学的创作中,我们依然能够寻到,这种铁人精神原型的痕迹,这正是一种精神的文化传承,也是人们从劳动中体验的是没创造精神的重要体现。当劳动超越其职业性的时候,那么劳动的异化现象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消隐,进而劳动美的价值突显出来,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庆战歌――大庆工人诗选》,按照现今对诗歌的韵律、诗意的表达技巧评判,这些只能算劳动民谣,但其已让包含着极大的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究其原因在于“诗歌文本所呈现的生活情趣层面、革命理想驱动下的强力意志表现层面,以及创作群体的诗美意境酝酿层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当时大庆业余诗歌创作群体对诗美创造精神的发掘。由于时代的局限,文本在现实主义框架下诗美创造技巧中所存在着不足,但其在大庆本土诗歌创作发展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铁人精神的原型表现通过这些质朴的歌谣流传下来,大庆人爱国、求实、团结、奉献的革命境界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二、移民群体中歌谣谚语――日常生活的情趣的整体呈现

大庆的人口构成中,移民占据着较大的比例,早在清末民初,大批来自山东河北的移民来到这块土地上,从事农业、牧业、手工业、商业等经营活动,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和经营理念,更带来了关内的中华主流文化,在这一地区的文化构建中,其是不可小觑的力量。在移民的文学中除了民间的故事外,还有大量的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谚语体现了日常生活情趣。

流传于肇源的民谣《十二个月顺口溜》,清晰地记录了一年里的重要节日,诸如元宵节、娘娘庙会、端午节、七夕、中秋、重阳、除夕等,其将节日与天气的变化与农业生产过程结合起来,体现了自然经济状态下汉族群众的日常生活面貌,展开了一副中华民俗的图画。这个民谣起源于关内,是关内农耕文化的充分体现。流传于大庆市大同区境内的民谣《十二月》也记录了与《十二个月顺口溜》相近的内容,与之不同的是其还插入了爱情因素,借着节气的变化去彰显情感的细腻变化,将人与自然有机地契合起来,在考察大庆地区乃至龙江和其他地区以“十二个月”为素材的民谣,我们发现了大量的相似性。由此可见,这两个顺口溜有着相同的原型,就是在农时节气变迁的基础上加入了民俗节日与人们的一些情感相融合,构成了生活的情趣。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十二个月所赋予人们不同的生活内容,不同的生活境遇对时间和环境的体验也不同,但将时间、空间、人的存在糅合到一起的文艺表达方式在黑龙江地区、乃至东北及全国其他一些地方均有类似的现象。

在这些反应人们生活情趣的歌谣中有生产经验的总结,也有中医健康养生的经验,更有知识学习的经验、生活的基本常识、道德的教化等等,这些内容集民间感性认识的集成,其体现了民间的集体智慧的总结,尽管在文艺表现手法上显得粗糙,但绝对是尚好的文学创作的思想素材根源。在这里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这些歌谣谚语中还在一定层面上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日常思维习惯,这种习惯既有移民自身的文化也有对当地原住民文化的吸纳。

这些歌谣、谚语对我们了解生活在大庆境内的关内移民生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且一些谚语歌谣所富于的哲理性也体现了这块土地上人民在劳动生产、生活中的智慧,这些文存对大庆本土文学的形成培育了文化的土壤。

三、蒙古族民间谚语――草原民族朴素的实践哲学

流行于杜蒙与肇源境内的蒙古族民间谚语,充分地体现草原民族基于日常生活的批判与反思总结出来的经验,是一种朴素的实践哲学。

这些谚语具有道德的教化功能,比如:“多听有益之言,少讲有害之语”,“懒惰捧金碗要饭,勤劳使黄土变金”、“奸诈者孤立,骄傲者失败”、“为己之事少想,为民有益之事多做”,“众人不一,十指不齐”,“宁可光荣死,不愿苟且生”等,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蒙族民族勤劳、谦逊,珍惜友谊,注重善良品质的修养的优良传统,这些传统与其生活的环境以及所接触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恶劣的环境下勤劳、勇敢、协作、包容、稳重、守信,守法是凝聚一个群体战胜一切困难的保障,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道德基础。

在教化功能的基础上,一些谚语体现了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诸如,“高山跑马死,气大伤残生”,“山高下暖,灯高下亮”,“狗夺骨头,诺颜夺权”,“诺颜靠马,奴才靠腿”“知识肤浅言语无力,知识渊博话语有据”等,此中体现了蒙古民族在日常的实践中关于人生的思考,首先是做人的骨气问题,那种力争上游的精神是基于勇敢的精神传统下的一种精神折射,另外要有高的境界,要有渊博的知识,要有对真理的探求。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文学表现形式上与犹太人的经典《塔木德》中的一些生活箴言相类似,比如“你对生活奉献多少,就会从生活中得到多少”,“凡事皆有定数,天下万物都有定时”,“更多的拥有,意味着更多的担忧”等。[4]

在杜蒙县蒙古族谚语中,我们能够了解草原民族对日常生活的价值批判与反思,此中呈现“灵与肉”的自由选择中,蒙古民族的集体意识呈现,“世界因为人而出现肉体和灵魂的对立,肉体与灵魂也就是世界自身固有对立的最高表现”[5]从流传的谚语我们发现蒙古民族在意识向度上选择了高境界,在其文化中既重视个人的智慧、勇敢、荣誉,又重视团体的协作、包容、团结。重视知识,重视经验的总结,这些谚语中有很多是借鉴了外来文化的,也有许多是蒙古族自身的,说明我市境内的蒙古族谚语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的融合,而且大多数谚语直到今日仍具有现实意义,这充分说明了这些谚语基于社会实践完成了升华与超越,进而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这种朴素的实践哲学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其对探索我市境内的少数民族文化,分析少数民族文学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大庆民间歌谣、谚语作为原生态文学,其必然成为地域文学创作的重要文化素材来源,在诗歌、散文、小说等题材的创作中不同程度地显现出来,因为文学主要写的是人,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所反映的文化,而作为文化的直接体现的歌谣谚语与作家创作的有机结合会增加文学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勇,丁瑾.政治话语图解下的六、七十年代大庆文学[J].W术交流,2013(04).

[2]王勇.大庆精神视阈下的新时期石油歌曲创作发展趋势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07).

[3]王勇,何文琪.诗集《大庆战歌》对诗美创造精神的发掘[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3(05).

[4]塞尼亚.塔木德(精华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

加油歌范文5

规划课题:《音乐人类学视域下鄱阳湖渔歌的比较研究》

课题编号:13YS23,

项目负责人:张旦丹

一、引言

乡村是孕育和流传山歌的神奇土地,是人们在山间田边劳做或行走时,用来消愁解闷、抒发情怀、传递情意时唱的歌曲,歌唱出心中的苦难、生活的艰辛、对爱情的追求。在悠远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鄱阳县两千多年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渔耕文化、戏曲文化和人文文化已成为鄱阳湖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鄱阳山歌包括山歌和田歌两部分,即在山上、田间放牧、砍柴耘草时所唱的民歌。

二、鄱阳山歌的艺术特征简析

(一)节奏节拍特点

鄱阳山(田)歌歌曲节拍与节奏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是在油敦对歌、过山丢和耘草歌中节拍的运用上常以自由节奏为主,歌手可以更加自由的依循自身情感充分表达歌曲的情感,如作品《这朵白莲没开园》。

二是有标明节拍的歌曲也多运用了三拍子和二拍子交替使用,另外分别有一首歌曲还运用三种拍子的混合处理歌曲《送郎送在一里停》和一拍子的歌曲《一条手巾搭过河》。

三是在速度的运用上常以中慢速为主,极少部分用较快速度。

四是在节拍的运用上非常丰富,以过山丢和油敦对歌为例,在这两类作品中延音线、延长符号、切分音符、前倚音、波音、下滑音等等常有运用,与在歌词里出现语气助词的时候常配有自由延长符号的鄱阳渔歌一样,这些特殊节拍多数运用鄱阳山(田)歌在各类衬词中,使歌曲听起来豪迈高亢。

五是鄱阳山歌中的 “过山丢”,其唱法上较特殊,每句尾音后的滑音,用假声向上挑的一个短暂的小滑音,构成特殊的田园风,如作品《细细雨子细细风》。

(二)调式调性特征

鄱阳山歌曲调有五声调式的徵调式、宫调式和角调式,在收集到的22首作品中徵调式作品有11首,宫调式作品5首,角调式作品6首。鄱阳渔歌的调式音列及调式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是在调式音级的数量上以五声音阶为主,同时出现了8首四声音阶作品,这是鄱阳山歌的一个特点,8首作品中只有宫音和徵音一直保持,由此可见这些作品应视为是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四声音阶,如(谱例3)《一根金笋撑天门》;

二是音列运动的构成以五声音阶中的三音音列为主要方式;三是音高运动以级进方式为主,辅以五度、六度等上、下行跳进的方式,音域跨度不大,最高音不到小字二组的G;

三是部分鄱阳油敦对歌运用真假嗓结合的高山腔的演唱方式,使音乐有一定起伏感,如《这多白莲没开园》,但大部份作品音调起伏不大,感情质朴如油敦对歌《你不唱来我不催》。

(三)旋律结构特点

鄱湖山(田)歌形式多变,有油敦对歌、耘草歌、放牛对歌、打碾歌、放鸭歌、过山丢等多种体裁,是鄱阳人民在山上田间劳动是哼唱的歌曲,源于人民的生产劳动。鄱阳湖依山傍水,山歌、田歌都流唱于鄱阳县上鄱阳山区、丘陵地带。山歌的特点是以对唱形式居多,有放牛对歌、卖柴歌、油墩对歌等。《油墩对歌》属于鄱阳民歌中的一种情歌,流传于谢滩、鸦鹊湖、银宝湖等地。乡民们每当耘草、砍柴、下地皆唱之。一人唱众人和,阵阵相对而歌,寄情于声,借歌抒情,以助兴,以鼓力,其乐融融。歌词往往四言八句,且多即兴编造,曲调分男腔宫调、女腔徵调。它的结构新颖,生动活泼、豪放辽阔、抒情悠扬、虚词托音,可自由发挥,山水田园气息很浓。

旋律发展统一性手法的运用:鄱阳山歌非常注重音乐的统一性,主要体现在对主题音调和节奏的重复上。重复手法运用的部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主题核心或片断的重复。主要体现在乐汇和乐节上的严格重复或变化重复,如《山歌好唱难起头》,作品不断重复一拍的主体动机,后面则变化重复;二是乐句之间的重复。重复性发展手法是鄱阳山歌音乐发展的主要手段,在重复中加深主题印象;此外鄱阳山歌音乐在同一主题上旋律的运用有共性,比如在四首《放牛对歌》里,每首歌都是相似的旋律贯穿全曲,不同的地方只是节奏、长短有差异而已。

(四)鄱阳山歌《你不唱来我不催》的作品简析

油敦对歌是鄱阳山歌中特有的表现形式,因在油墩盛行而得名。《你不唱来我不催》是男女对唱作品,表现当地人民劳作时与送茶女子对歌的情景。歌唱时男丢女接,男声演唱完一句后丢出一个词“桃花”,女声以桃花为主题继续演唱,第二句男声起唱,又将第二个词“山歌”丢出,女生接过来继续演唱,歌词形象生动,你丢我接,此起彼伏,非常热闹,类似于少数民族中的对歌,不仅旋律优美,还体现出一定的创造性。全曲歌词不多,以第一段为例,四句歌词为“(男)你不唱来我不催,桃花,(女)催得李花开。(男)锣鼓引得西天佛,山歌,(女)山歌引得姐儿来”,歌词押韵且简洁明了,其余的旋律全部由大量的衬词演唱,这就使得歌曲的节奏自由不规整,大量自由延长符号的使用更使歌曲旋律富有山歌的风格,但由于鄱阳县处于平原地势,山少且海拔不高,因此鄱阳山歌没有赣南客家山歌的旋律起伏大,其演唱方法采用真假嗓相结合的演唱方法。

作品没有明确节奏,时间的长短完全由歌者自己把握,其中男声占主动地位,每唱完一句在结束之后任意丢出一个新词,由女声接着唱下去,因此小节线在该曲的记谱中失去了实际的意义。歌曲中使用了大量的自由延音记号、下滑音、连音线以及上波音,使作品听上去富有张力和豪放。从调式调性上分析作品为四声A宫调式。从曲式结构来看,作品为复对应式的四句体,由对应性上下句变化重复形成。经过变化重复之后,第一句、第二句与第三句和第四句两两对应,同时两句之间又存在对应的关系,形成结构上更为完整的四句体段式。四句落音为宫音,其中上下句之间为男丢女应的关系,两对之间为一组完整的对应关系。

加油歌范文6

全场安静下来 静听主席讲话:“开幕式正式开始。”这时传来了一阵阵掌声,首先各个国家的运动员们依次从台前走过,并奏起各国国歌,场面多么壮观啊!入场仪式过后,进行了文艺表演。第一个节目是舞狮子,你看,多么像一只傲然挺立的雄师啊!表演者们的步伐协调有序,使观众们的热情不断往上升,手也不由自主的发出激动的掌声。第二个节目是唱歌,歌名是“奥运畅想”,那婉转的歌声,使人如痴如醉。

接下来,先比赛篮球。中国队VS美国队。

比赛随着观众们热烈的掌声推向高潮,观众们加油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鼓掌;有的大声喊加油!“97比92,时间只剩下50秒!”一位观众大声地喊。“中国队赢定了!”另一个观众喊道。我心里激动不已,突然,来了一个高空灌蓝,美国队加了2分,“97比94。”一位观众说。比赛只剩下30秒了,许多观众都站了起来,屏住呼吸,等待着最后的结果。10、9、8、7,中国队来了个大灌蓝,加了2分,6、5、4、3、2、1,比赛结束了,中国队赢了,全场沉浸在欢乐之中.

上一篇电大论文

下一篇理想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