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战计划范例6篇

星球大战计划

星球大战计划范文1

经典传奇 全新故事

《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的故事发生在第6部结束后30年:那时,第一军团继承了银河帝国的衣钵,最高领导人是一个叫斯诺克的巨人,以消灭新共和国、复兴银河帝国霸业为目标。抵抗力量则由莱娅公主任领导人,她被大家称作莱娅将军。

传奇英雄卢克・天行者因为某件事情而避世隐居,但有一份地图指示了卢克的隐居地,第一军团与新共和国为了这份地图而展开激烈大战。

第一军团的冲锋队员芬恩目睹了军团的种种暴行,拒绝屠杀无辜人民,于是在一次突袭行动后放走了被俘虏的抵抗力量飞行员波・达默龙。随后,芬恩逃离军队。途中,芬恩与孤儿蕾伊离奇相遇。蕾伊本是贾库沙漠中的拾荒者,无意中捡到了一个球形机器人BB-8,结果因为BB-8掌握着卢克隐居地的地图而被第一军团追杀。于是,芬恩和蕾伊一起踏上了逃亡之路……

“星球大战计划”其实是个贬义词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正值美国和苏联争霸的高峰期。两个国家都奉行“确保相互摧毁”的核战略,拼命制造各种核武器。到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部署的洲际弹道导弹总数已达1398枚,比美国多380枚;潜射弹道导弹为979枚,比美国多363枚。这两种导弹的弹头总数也超过了美国。因此,美国必须实行新的战略来改变这种不利局面。

1983年3月23日,时任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在白宫办公室发表了关于“战略防御倡议”的著名演说。其核心内容是:要加紧研究空间时代的超级武器,建立有效的防御系统,以便敌人的导弹到达美国之前就被拦截和彻底摧毁。

具体而言,里根的“战略防御倡议”由“洲际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和“反卫星计划”两部分组成。

拦截系统由天基侦察卫星、天基反导弹卫星组成第一道防线,用常规弹头或定向武器攻击在发射和穿越大气层阶段的战略导弹;由陆基或舰载激光武器摧毁穿出大气层的分离弹头;由天基定向武器、电磁动能武器或陆基、舰载激光武器攻击在再入大气层前阶段飞行的核弹头;用反导导弹、动能武器、粒子束等武器摧毁重返大气层后的“漏网之鱼”。经过上述4道防线,可以确保对来袭弹道导弹有极高的摧毁率。同时在核战争发生时,以反卫星武器摧毁敌方的军用卫星,打击削弱敌方的监视、预警、通信、导航能力。

里根的这个倡议让全世界都感到震惊。支持者相信,一旦计划实施,苏联在核武器数量上的优势就将荡然无存,美国就能从这场旷日持久的冷战中胜出。反对者则认为该计划不切实际,纯粹是幻想。当时,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称其为“误导的红色恐吓战术和不计后果的星球大战计划”。从此,不管官方叫什么名字,在传媒和民间,这项计划就被贴上了“星球大战”的标签。确实,将枯燥的“战略防御倡议”生动地描述出来,就是《星球大战》中的画面。

终止20多年后侬旧迷雾重重

尽管有人反对,美国仍然开始着手实施这项计划。1984年,战略防御计划组织成立,由曾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航天飞机计划总监的詹姆斯・亚伯拉罕森将军任首任局长,统筹整个计划。1985年1月,美国政府正式立项开发,定名为“战略防御计划”。美国的许多盟国,包括英国、意大利、西德、以色列、日本等,也在美国的要求下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这项计划。

然而,星球大战计划要在5年投入1.8万亿美元,而当时美国的年国民收入尚不足3万亿美元,年国防开支也只有2000亿美元。该计划拟定的花费如此之高,首先是因它的技术手段复杂,其次是目标和规模异常宏大,预定要拦截苏联拥有的数千枚导弹的齐射。由于费用昂贵和技术难度大,计划中的许多项目最终被无限期延长甚至终止。

1991年,苏联解体,华约组织解散,冷战以美国和北约组织的胜出结束。没有了对手,星球大战计划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相关资源缩编改组为弹道导弹防御组织。

2001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冷战时期的一批秘密文件曝光,显示所谓的星球大战计划是一场彻底的骗局,只是美国为了拖垮苏联而采取的一种宣传手段而已,相当于美国吹了一个大牛,期望苏联跟进,进而消耗苏联的国力。一时间舆论哗然。

事实真的如此吗?

星球大战计划并非全无收获

在星球大战计划上,美国花费了近千亿美元,但由于技术要求远远超出当时的能力,所以进展不大。而且,星球大战计划并没有把苏联拖入不惜血本进行竞争的局面。因为当时苏联经济已经出现了问题,无力搞出一个大规模的导弹防御计划进行对抗,只能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采取了外交攻势。1986年10月,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冰岛与里根会晤时,试图以拆除所有弹道导弹为诱饵,劝说里根放弃星球大战计划。这样的劝说当然是无效的。后来苏联解体了,星球大战计划也取消了,然后就传出消息说计划是个骗局,这很可能不是真的,很可能只是美国人就坡下驴,一方面掩盖计划失败的尴尬,一方面嘲弄一下失败者,耍的一个手腕罢了。

然而,星球大战计划并非全无收获。它是一个包括火箭技术、航天技术、高能激光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在内的高技术群,通过这一计划的实施,带动了一大批高技术的发展,保证了冷战结束后美国在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继续处于领先地位。现在许多在星球大战计划中用于研究、实验的装置仍然发挥着作用,最为突出的就是堪称缩水版的美国弹道导弹防御(BMD)体系。BMD主要有3个计划:一个是战区导弹防御(TMD)计划,用于保护美国在全球的军事设施以及盟友的安全,所以TMD需要在全球部署;另一个是国家导弹防御(NMD)计划,主要用于保护美国本土的安全,所以只需要在美国本土部署;此外,还有一个是更为先进的弹道导弹防御技术(ABMDT)发展计划。

星球大战计划范文2

人类探月历经三阶段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距地球38万千米的月球,产生过无限遐想。上世纪50年代人类进入太空时代后,首先把目光投向月球,不仅发射了各类无人探测器造访月球,还相继把12位航天员送上月球。迄今为止,月球是人类唯一到访过的地球以外的星球。

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至今,全球共进行了129次月球探测活动(不算“嫦娥三号”),其中,美国59次,苏联64次,日本和中国各2次,欧洲航天局和印度各1次。以上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失败63次,成功率为51%。在这一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1958年至1976年间,由美苏太空竞赛引发的首次探月高潮。当时苏联和美国,发射了上百个月球探测器。在这期间,苏联研制和发射了“月球”、“宇宙”和“探测器”三个系列的月球探测器,并经历多次失败。如1965年至1969年,苏联多次发射“宇宙”系列月球探测器,任务是进行月球采样,但全部失败。同一期间,美国共执行了6项月球探测计划,特别是 1968年至1972年发射的“阿波罗”8号至17号载人登月飞船,实现了人类首次到访这个星球。

第二阶段为1976年至1994年对探月的冷静思考阶段。在此阶段只有日本进行过一次探月活动。其原因是随着冷战形势的缓和,加之苏联解体,太空竞赛有所缓解;美国和其他准备探月的国家,总结以前探月活动的耗资大、科学目标不明确、难于持续发展等教训,提出了探月的新战略,从而将对探月的认识提升到理性阶段。

第三阶段为从1994年起至今的第二次探月高潮阶段。人类再次认识到探月在政治、社会、科技和资源开发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特别是通过对“阿波罗”登月航天员取回的样品发现,月球表面有大量地球上少有的氦-3,它可能是一种高效的核聚变发电燃料,所以月球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青睐。美国于1994年1月和1998年1月,分别发射了“克莱门汀”号、“月球勘探者”号探测器,发现了月球两极存在水冰,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人类新的探月热情。在这个阶段,除了美国和俄罗斯外,中国、欧洲、日本和印度等,都相继加入了探月的行列。

美国太空探索的重大转向

人类的探月之路仍然不会平坦,首先是美国的国家太空探索的目标,发生了重大转向。

美国总统布什曾于2004年提议将在2020年前重返月球,并在那里建立月球基地,为进行载人探测火星做准备。美国航空航天局开始执行了一项研发“战神”系列火箭和“猎户座”飞船的“星座计划”。奥巴马上台后,面临金融危机和财政压力,考虑到“星座计划”基本上是采用当年“阿波罗”计划的技术,月球资源开发的前景也不太明朗,中国正在发展探月技术等,他决定对美国载人航天计划进行调整。2010年4月奥巴马提出了美国“21世纪太空探索战略”。计划在2025年实现小行星载人探索任务,在21世纪30年代中期实现进入火星轨道的载人飞行,而后进行载人登陆火星。同年10月,奥巴马签署了《2011年NASA授权法案》,决定近地轨道以远空间的载人航天的目标,除小行星、火星外还包括月球,同时也尽可能利用“星座计划”开发的技术。

2012年美国宇航局了《可持续的载人太空探索路线图》,提出了多目的地的载人太空探索战略,探索的长期目标定为载人登陆火星,而近期则提出了捕获、转向和拖动小行星的计划,试图把应对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开发小行星矿产资源和发展载人太空探索技术结合起来。

领跑人类探月新阶段

美国太空探索战略的变化,显然有拉开与中国的技术差距的目的。其变化对中国的探月工程并无影响,但确实影响了其他国家的探月计划,其中最明显的是印度。印度也把太空探索的重点放到火星。就在“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的前一天,印度的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号离开了地球轨道,踏上前往火星的旅途。

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太空探索重点上的不同选择,反映了不同国家在政治、社会和技术方面的背景各不相同。中国实施探月工程,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当年中国在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情况下,就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今天,刚迈入小康阶段,就开展探月工程,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国家强盛的执着追寻。我国探月工程所带动的科技和系统工程,也一定会推进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

在更深层次上,这也反映了不同文化的差异。“欲上青天揽明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挥之不去的梦想。中国人对月球情有独钟。月光的清和、明亮、素雅,符合中国人善良、平和、中庸、含蓄的性格;满月的晶莹剔透,更加吸引中国人对亲人团圆的向往。嫦娥飞天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而古希腊神话中的月神阿忒弥斯,却被奉为狩猎之神。由于西方人自古以狩猎为生,常年在野外奔跑,月球有时会给他们在黑夜中带来一丝光明,但有时让人对一闪而过的身影产生恐惧。这也许是西方人不会比中国人更热衷于探月的原因之一。

星球大战计划范文3

反卫星武器的界定与组成

从卫星应用的角度来说,卫星是一种系统,而不仅仅是卫星本身。卫星系统通常由卫星、地面站和连接用户的通信系统等三部分组成。但人们在谈论卫星的时候,通常只是指卫星本身,而不涉及地面站和通信系统,由此引出反卫星武器的两种不同的定义。

广义地说:凡是能够用于破坏或干扰卫星系统中任何一部分工作的武器或手段,包括破坏或干扰卫星本身、地面站或通信系统工作的武器或手段,都可以称为反卫星武器。

狭义地说:凡是能够用于干扰和破坏敌方卫星本身的武器或手段,都可以称为反卫星武器。干扰装置可以是非破坏性的装置,如干扰机或其他电子对抗装置;也可以是能够破坏卫星的武器;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通常所说的反卫星武器主要是指专门用于杀伤空间卫星的武器,如导弹、卫星和定向能束等。

反卫星武器可以从地面、飞机上发射,也可以部署在空间。反卫星武器可以凭借核弹头和常规弹头杀伤目标卫星,也可以采用直接高速碰撞的方式,即利用拦截弹的动能杀伤目标卫星;或者采用定向能束,如激光束杀伤目标卫星。按照部署方式和杀伤手段的不同,反卫星武器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部署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在地面部署和发射的地基反卫星武器,由飞机携带、从空中发射的空基反卫星武器,在空间部署和发射的天基反卫星武器。按照杀伤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带非定向爆炸核弹头的反卫星武器、常规破片杀伤反卫星武器、直接碰撞杀伤的动能反卫星武器以及采用定向能束的定向能反卫星武器等。按照发射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共轨式反卫星武器和直接上升式反卫星武器。共轨式反卫星武器是由运载工具将其射入与目标卫星的轨道平面与轨道高度均相近的轨道上,然后通过反卫星武器(如反卫星卫星)自身的机动,逐渐接近目标,一般需要若干圈轨道飞行后才能完成攻击任务。直接上升式反卫星武器是先把反卫星武器(如反卫星卫星)射入与目标卫星的轨道平面相同而高度较低的轨道,然后通过机动快速上升去接近并攻击目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第一圈轨道内完成拦截目标的任务,较共轨式反卫星武器的作战效能更高。

担负反卫星作战的武器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作为“眼睛”的空间目标监视系统,第二部分是作为“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作战管理与指挥、控制、通信系统,第三部分是用于破坏或摧毁卫星的武器。

1.空间监视系统

其主要任务是:①发现和跟踪空间目标,并将观测到的数据送到作战管理与指挥和控制、通信系统中的计算机中进行相关处理。如果是新目标,则要编入空间图标编目表中,标出当前位置,给出未来的轨道数据。②识别空间目标的国别、尺寸、形状、运动方式和用途,以便判定其可能的军事威胁。③计算空间目标轨道的衰变,预测其落点位置和时间,以便消除其碎片再入大气层可能引起弹道导弹预警系统发出虚警。④为反卫星武器提供必要的图标数据。

2.指挥、控制与通信(C3)系统

反卫星作战是需要由国家最高指挥部门决策的战略行动,要通过多级指挥部门决策、规划、协调和执行,为此,需要有可靠和保密的指挥、控制、通信网,把各级指挥控制部门联系在一起。

3.反卫星武器系统

根据指挥控制系统下达的攻击命令,反卫星武器系统完成摧毁卫星的任务,它本身应该是一个能够独立执行反卫星作战义的系统,包括指挥、控制、通信分系统和反卫星武器分系统。美国地基反卫星武器体系指挥控制系统中的“任务控制单元”和“连控制中心”,应该属于反卫星武器系统的一部分,与反卫星导弹一起组成能够独立作战的反卫星武器系统。

美国和俄罗斯(前苏联) 发展反卫星武器的历程

美国和前苏联(现在的俄罗斯)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反卫星武器的国家。在这两个国家里,反卫星武器技术的发展已经有40年的历史,研制和试验的反卫星武器主要包括:地基直接上升式核反卫星武器,如美国的“奈基-宙斯”、“雷神”反卫星导弹;共轨式破片杀伤反卫星武器,如前苏联试验的共轨式破片杀伤反卫星武器;直接上升式动能杀伤反卫星武器,如美国研制的机载“微型寻的拦截器”(MHV)反卫星武器和地基动能反卫星(KEASAT)武器以及激光反卫星武器。

1.美国反卫星武器发展概况

自从前苏联在1957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起,美国陆、海、空三军就开始发展反卫星武器,先后研制和试验了共轨式、直接上升式采用核弹头和动能弹头的反卫星武器以及激光反卫星武器,总计进行了30多次反卫星试验,目前,重点发展地基动能以及空基激光器。

1959年,美国利用一枚空中发射的弹道导弹,成功地拦截了“探索者”4(Explorer-4)号卫星。在此后的六、七十年代,相继开展了共轨式和直接上升式反卫星导弹系统,其中有的携带核弹头。1985年,空中发射的直接上升式反卫星导弹进行首次拦截卫星的飞行试验,成功地拦截了一颗报废的P78-1实验卫星。

1989年,美国国防部决定在“星球大战”计划所开发的反导技术基础上,重点发展地基直接上升式动能反卫星武器系统,同时发展地基激光反卫星武器系统。同年,美国国防部指定陆军为发展动能反卫星武器系统计划的牵头部门。陆军战略防御司令部成立动能反卫星武器联合计划办公室,负责研制和部署地基动能反卫星武器系统,空军负责天基监视和作战管理与指挥、控制、通信系统。1990年3月,动能反卫星武器系统计划通过国防部国防采办委员会第一阶段审查,转入演示验证发展阶段。1992年1月,地基动能反卫星武器计划通过了系统设计审查。1997年8月,地基动能反卫星武器用的动能杀伤拦截器进行了首次悬浮飞行试验。同年10月,美国也利用现有的激光装置,进行了激光反卫星试验。

此外,美国也一直在发展天基激光器。原来的“星球大战”计划和现在的弹道导弹防御(BMD)计划研制的一些反导弹武器,如“外大气层弹头拦截器”和“地基拦截弹”(GBI),都具有反卫星的潜力。

2、前苏联反卫星武器发展概况

前苏联在60年代就开始研究反卫星系统,提出了一系列设想和计划,最初准备用带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消灭敌方的卫星。紧接着,他们又计划研究一种能够飞机上发射小型导弹的设想。第一次载人空间飞行获得成功之后,前苏联又开始研究利用载人飞船担负反卫星的任务。这些设想和计划没能实现,苏联重点研制的反卫星武器是采用破片杀伤弹头的地基共轨式反卫星导弹和共轨式反卫星卫星。

从1968年起,前苏联开始试验采用破片杀伤弹头的地基共轨式反卫星导弹;截至1982年6月,先后共进行了20次飞行试验。依据所采用技术的不同,这些试验可以分为三组:第一组试验,采用主动雷达寻的,绕地球飞行2圈后拦截卫星,10次试验,7次成功,3次失败;第二组试验,采用红外寻的,绕地球飞行2圈后拦截卫星,6次试验,6次失败;第三组试验,采用主动雷达寻的,绕地球飞行1圈后拦截卫星,4次试验,2次成功,2次失败。1983年,苏联宣布停止反卫星试验。

除此之外,前苏联和俄罗斯也研究和发展了其它类型的反卫星武器技术,包括直接上升式的和机载动能的反卫星武器技术。

前苏联也一直在研制和试验可能有反卫星能力的地基激光器。据称,前苏联曾经在70年代用一部激光器使美国一颗预警卫星的红外探测器致盲。1983年,用另一部激光器照射了美国的“卫星数据系统”卫星。

90年代初,西方媒体报道,俄罗斯米格-31战斗机的外部有一些改变,这可能是在其机身下携带有空射反卫星导弹的缘故。

美国重点研制的 反卫星武器系统

自70年代中期,美国转向重点发展非核杀伤的反卫星武器技术,先后研制了两种动能反卫星武器系统:一种是美国空军研制和试验的机载动能反卫星武器系统,这是美国唯一进行了反卫星拦截试验的武器系统;另一种是美国陆军研制的地基动能反卫星武器系统。

1.美国空军研制的机载动能反卫星系统

该反卫星系统由空军的“空间探测与跟踪系统”(SPADATS)、各级指挥控制系统和机载反卫星导弹等三大部分组成。

空军的“空间探测与跟踪系统”探测和跟踪卫星,探测的卫星数据通过美国的“全球军事指挥控制系统”(WWMCCS)传送到美国空间司令部“空间防御作战中心”(SPADOC)、“国家空间监视中心”(NSSC)和“样机任务作战中心”(PMOC)。经处理和规划之后,美国空间司令部再通过“全球军事指挥控制系统”把目标卫星的数据和指令传送到“反卫星控制中心”(ASATCC――携带反卫星武器的F-15战斗机基地,执行起飞前的指挥控制)和“地区作战控制中心”(ROCC――军用飞机飞行管制中心,担负起飞后的指挥控制),最后由F-15战斗机携带的动能反卫星拦截弹以直接上升的方式攻击目标卫星。

美国空军研制的机载反卫星导弹由两级助推火箭和一个称之为“小型寻的拦截器”(MHV)的弹头组成。第一级助推火箭采用改进的“近程攻击导弹”(SRAM)的火箭发动机;第二级助推火箭采用“牵牛星”火箭发动机。MHV是一个自旋稳定的动能杀伤拦截器,由一个长波红外探测器、8个红外望远镜、56个小型控制火箭和激光陀螺与弹上计算机等组成。全弹长5.4米,直径0.5米,起飞重量1225公斤。MHV长0.3米,直径0.33米,重约15公斤。MHV的最大飞行速度高达14马赫,最大射程1150公里,能够有效拦截轨道高度在500公里以下的低轨道卫星。

美国空军研制的机载动能反卫星导弹的主要缺点是:

第一、拦截弹的红外导引头需要在发射前12小时开始冷却;

第二、拦截弹只能由专门改进的F-15飞机携带和发射;

第三、作战区域受F-15飞机活动半径的限制。

2.美国陆军研制的地基动能反卫星系统

美国陆军研制的地基动能反卫星武器系统,是美国自80年代未以来重点发展的反卫星武器系统。该系统主要由两个分系统组成:一是反卫星导弹分系统,包括反卫星导弹发射架和装卸设备;二是武器控制分系统,包括一个任务控制单元、一个连控制中心和通信网。动能反卫星武器系统将与反卫星作战管理与指挥、控制、通信系统结合。作战管理与指挥、控制、通信系统由空军负责研制。反卫星导弹分系统由反卫星导弹与发射架两部分组成。 反卫星导弹由三级固体助推火箭、动能杀伤拦截器(KKV)、KKV保护罩等设备组成。导弹长约9.14米,弹体直径0.61米,发射重量3514公斤。KKV重68公斤,垂直速度每秒6.8公里。

KKV由推进系统、可见光寻的头、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下行通信设备、弹上电源和杀伤增强器等组成。KKV将是一个自主工作的飞行器,能自主捕获和跟踪指定的目标卫星,在目标卫星上选择合适的碰撞瞄准点,检测飞行器的工作状态和传送遥测数据。

发射架部分由发射井、发射架接口装置和有关的支持设备组成。

一个发射井中能储备4枚反卫星导弹。发射架接口在反卫星导弹发射前提供导弹的状态检测数据和为导弹输入武器数据。导弹装运筒既是导弹的装运设备,也起在发射井中支持导弹的作用。

武器控制分系统将由一个任务控制单元、连控制中心和通信网组成。

任务控制单元的作用是执行各系统准备状态的检测、交战规划和武器发射的命令。它与陆军空间作战中心(ARSPOC)连接,接收、处理和中继预警、报警和下达命令;与连控制中心连接,发送武器输入数据,监视连控制中心与导弹阵地的发射前状态;与通信卫星地面进入点连接,接收导弹与KKV的状态数据,评价下行数据。任务控制单元将设在科罗拉多斯普林斯美国陆军航天司令部。

连控制中心与任务控制单元连接,接收预警、报警信息,执行武器输入数据,为导弹作战前准备和提供导弹输入数据,监视发射前各个导弹与发射井的状态。连控制中心将设在导弹连发射阵地。

通信网为动能反卫星武器系统提供有效的通信接口。指挥和控制通信将通过卫星通信系统连接到更高的指挥当局,支持空间防御作战中心、任务控制单元和连控制中心等系统的运行。只要有可能,通信网将尽量利用现有的通信线路。

在典型的作战环境下,反卫星作战任务将由设在夏延山的美国航天司令部下达国家指挥当局的命令。根据空间监视网获取的情报,反卫星作战管理与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将提出全面的任务计划,并发送给位于科罗拉多斯普林斯的陆军航天司令部内的任务控制单元。任务控制单元进行详细的任务与作战规划,提出最后的任务计划并报请批准。连控制中心不间断地监测备用反卫星导弹的状态,计算武器数据并输入反卫星导弹,执行火力控制。反卫星导弹KKV计算机内的武器数据,可提供导弹初始飞行的制导,直到第三级助推火箭分离。KKV的光学寻的头在跟踪和捕获目标后,KKV进行机动飞行,通过直接碰撞摧毁目标卫星。

反卫星武器发展近况

为保持和强化在21世纪的世界军事航天的霸主地位、确保自身国家安全以及空间的国家利益,美国已将空间纳入21世纪总体国防战略,把控制空间作为一项国策。美国一方面公开宣布,任何对美国航天系统的有意干扰将被视为对美国的侵犯,美国将采取一切自卫措施,包括使用武力回击对美国的这种侵犯。另一方面美国还宣称,在必要时将阻止敌方进入和利用空间。

目前,美国正在加紧进行空间攻防对抗的准备工作。一方面设法提高卫星系统的生存能力,秘密研究卫星受威胁与攻击的告警系统,利用星载传感器探测、识别对卫星的射频和激光干扰,描述其特性,警示地面站注意并作出反应。另一方面加快了进行新的反卫星武器试验的步伐。美陆军正在加紧研制试验地基动能反卫星武器和地基激光反卫星武器。空军则主要致力于研制机动性更强、威力更大的机载和天基激光反卫星武器,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到1999年为止,美国已经全面研制和试验了2个动能反卫星武器的动能杀伤拦截器(KKV)样机。波音公司目前正在制造另外3个动能反卫星武器的KKV样机。新的KKV采用的不是以前的帆板拍击方式的杀伤机理,而是采用了喷洒涂料或化学制剂的软杀伤方式。这种杀伤方式可以使目标卫星永久失去工作能力。新的KKV也可用喷洒可分解的化学制剂,使目标卫星暂时失去工作能力。

1997年10月,美国国防部曾在白沙靶场用中红外先进化学激光器对一颗轨道高度为425公里的卫星进行了首次高能激光发射试验 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激光对卫星的跟踪瞄准能力,试验取得部分成功。此后,美国的激光反卫星武器在技术上有了进一步提高,距离实战应用又前进了一大步。美国陆军目前的激光反卫星武器方案是以功率220 万瓦的氟化氘中红外先进化学激光器和主镜直径为1.8米的海石光束定向器为基础,对其技术进行改进,使这套系统正式具备反卫星能力。据报道,美国空军计划于2001财年利用轨道高度为1207公里的在轨卫星进行一次综合的光束控制试验,以验证激光反卫星技术。空军综合光束控制演示项目将使用直径3.5米的光学装置,试验与打击卫星有关的光束控制功能。目前计划试验以下能力:用光学方法试验系统捕获、跟踪目标的能力,照射目标的能力,大气扰动补偿能力,在目标上选择特定瞄准点的能力,对特定瞄准点发射持续时间长、足以摧毁目标的激光的能力。作为演示目标的侦察卫星或通信卫星都不会被摧毁,但卫星上的探测器或通信天线将失效。

为了覆盖更广阔的区域和为美国本土提供某种免遭洲际弹道导弹攻击的能力,美国空军构想了天基激光器(SBL)计划,其目标是击落助推段的洲际弹道导弹,计划2012年在一架航天飞机上演示这个系统的可行性。这种天基激光器以及美国正在成功研制的机载激光器,都是反卫星的良好武器。

除对卫星系统采取各种主被动防御措施外,俄罗斯将会重新开始发展本国的反卫星武器。从经济上考虑,破坏卫星比建立卫星系统容易得多,特别是在当前“俄罗斯财政严重困难和国家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摧毁美国的卫星系统,特别是美国为武器提供制导的全球定位卫星系统(GPS),要比制造同类的卫星系统更省钱。从技术上考虑,前苏联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反卫星武器系统的国家之一,曾经进行过大量反卫星武器的研究与试验,某些反卫星武器已达到实战能力。另外,俄罗斯在强激光、高功率微波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也将为俄发展相应的空间武器奠定良好的基础。从战略上考虑,美国是目前世界上依靠卫星系统最多的国家,最怕其他国家破坏它的卫星系统。

大多数中小航天国家为了扼制大国控制空间、利用空间的能力,也会发展反卫星武器。因为航天系统正日益成为一个国家的关键利益所在,以相对少的投入研制能打击敌人易损的、耗资巨大的航天装备的反卫星武器,必将成为大多数中小航天国家威慑强大敌人、保护自己的必然选择。

反卫星武器的未来发展趋势

美国反卫星武器技术今后的发展思路是:1、地基与天基、动能与定向能等多种反卫星手段相结合,具备根据不同战争级别对各种轨道的卫星进行多种程度打击的能力。2、实现灵活的作战效应,具备多种打击方式,包括硬杀伤和软杀伤,具备多种作战效果,包括使目标暂时失灵(可恢复)和永久性摧毁。3、发展精确打击能力,只杀伤敌人目标,不伤害自己和友方。4、发展按需及时作战能力,适应未来天战需求。

21世纪初美国将拥有部署动能反卫星武器(KEASAT)、地基激光反卫星技术和具有摧毁某些中低轨道卫星的能力。卫星武器的发展将由主要研制硬杀伤系统(如KEASAT)向软杀伤以及软硬杀伤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如研制电子射频干扰系统等。

2010年可能部署的典型系统有动能杀伤反卫星武器,它可杀伤低轨道卫星,原计划2000年部署10套用户鉴定系统,该计划已多次推迟。其它还有小型射频杀伤飞行器(sma11 RF KiII Vehicle)。美军建议2012年前部署,估计是具有强射频功率源的射频软杀伤反卫星系统,如电子干扰卫星。再有就是机动型地基射频干扰器和地基激光器等软杀伤反卫星武器。

2020年的发展趋势是:1、发展系统的灵活作战效能,形成使对方卫星系统中断(可恢复)、毁伤(降低性能)、永久性摧毁等多种作战效能的能力,尤其重视软杀伤武器的发展。

2、重点发展天基反卫星系统,由地基反卫星系统发展为天基、地基多平台系统;由只能杀伤某些轨道的卫星,向能在任何时间对全球重要目标实施打击的能力发展。美军提出2020年对有限的重要目标的杀伤率达100%。

3、由2005年前需要数月、数周的部署时间,向能迅速实施打击的能力发展,2020年作战反应时间只需几分钟。

星球大战计划范文4

1 深空网

美国宇航局宣布将对深空网进行调整。深空网是一个为了对执行月球、行星和行星际探测任务的航天器进行跟踪、导航与通信而建立的地基全球分布测控网。它的性能要求稳定,可以承受住太空中的通信延迟、于扰和阻断。而现在,一旦飞船驶离行星轨道,或出现太阳风暴与长时间通信延迟等情况,深空网都会发生小故障。

2 充气式月球屋

充气式月球屋是供宇航员在月球居住的几个住所原型之一,并已得到最全面的测试。它的外形看上去就像供孩子们玩耍的充气式跳跳屋,具有密封、绝缘等特点,还配备动力设备,可提供大约35平方米的生活空间。可惜的是,如果“重返月球”计划最终被搁置,那么这项技术将和下面提到的与重返月球有关的其他技术一样,面临“夭折”的命运。

3 氧气生成系统

氧气生成系统不仅能提供宇航员在月球上生活所需的氧气,而且根据设计,该系统还可利用当地资源制取氧气,以及在月球两极寻找水或冰。

4 新型机器人

这是一款与割草机大小相仿的机器人,它们将在人类下一次到达月球以前,在月球上建立起一个“前哨站”。这种新型机器人就像图中所示的月球挖掘机,在登陆地区周围堆起坡地,以阻挡太空飞船起降时吹起的沙粒。

5 探月火箭发动机

诺斯罗普一格鲁曼公司成功开发了名为“TR202月球降落”的火箭发动机,这种新型发动机将用在着陆月球的航天器上。该公司目前还与美国宇航局合作开发新一代登月飞行器“牵牛星”的推进系统。“牵牛星”登月飞行器能将4名宇航员送上月球,为长达一周的初期月表探索任务提供生命支持。

6 “弹簧轮胎”

无论是驾车行驶在公路上,还是在外星球表面从事探索,爆胎都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美国宇航局和固特异公司合作开发出一种新型实心轮胎――“弹簧轮胎”,它有800个承重弹簧,相比以前使用在阿波罗月球车上的金属丝网轮胎,它可以携带更重的货物,行驶更远的距离。

7 隔热系统材料

这种名为“Avcoat”的隔热材料被美国宇航局选定为下一代载人航天器“奥赖恩”的隔热板材料。“Avcoat”曾经在“阿波罗”飞船的隔热系统中使用过,它由玻璃纤维、硅石和环氧树脂构成,足以抵御2800摄氏度的高温考验。而根据新的太空项目预算,美国宇航局今后不再打造航天器,而是改用租赁方式,“Avcoat”可能不会被派上用场了。

8 气球式降藩伞

这种飞行控制系统受气球与降落伞两项技术的启发,故名为气球式降落伞。它基本上就是一个大型充气武设备,充分利用大气阻力进行减速,将飞船送入行星轨道。

9 电动月球车

这款月球探测车大小相当于一辆小型卡车,有12个轮胎,可乘坐两名宇航员,配备有先进的睡眠和卫生设施,足够两名宇航员在上面生活14天。根据设计,电动月球车使用寿命为10年,在崎岖不平的月球表面探索中,仅需极少维护或根本不需维护,行程可达数千千米,能翻越岩石,爬上40度的高坡。

星球大战计划范文5

一、

对于美苏间的核武器竞赛,本文将首先作一简短的回顾。

在美国,从欧洲迁来的匈牙利物理学家齐拉德?莱奥首先考虑到,一旦法西斯德国掌握原子弹技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经他和另几位从欧洲移居美国的科学家奔走推动,于1939年8月由物理学家A.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第32届总统F.D.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才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但开始只拨给经费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袭击珍珠港后,才扩大规模,到1942年8月发展成代号为“曼哈顿工程区”的庞大计划,直接动用的人力约60万人,投资20多亿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制 成3颗原子弹,使美国成为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苏联在1941年6月遭受德军入侵前,也进行过研制原子弹的工作。铀原子核的自发裂变,是在这一时期内由苏联物理学家弗廖罗夫和佩特扎克发现的。卫国战争爆发后,研制工作被迫中断,直到1943年初才在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的组织领导下逐渐恢复,并在战后加速进行。1949年8月,苏联进行了原子弹试验。1950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加速研制氢弹。1952年11月,美国进行了以液态氘为热核燃料的氢弹原理试验,但该实验装置非常笨重,不能用作武器。

但是苏联在40至50年代中期处于劣势,这一阶段苏联虽然有了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能力,但其实力远不及美国。在运载工具方面,美国的也一直有超前的发展,而1956年出现并在1957年红场阅兵中展出的SS-3导弹射程达1200公里比美国的导弹射程远100公里,引起了西方军事专家的惊恐不安。

洲际导弹出现到反弹道导弹谈判时期(1957年—1969年),美国人更注重于进攻型战略武器的研制、更新换代和现在化工作,战略防御方面的注意力远不如战略进攻。但在这一阶段,美苏空间竞赛基本开始。1957年十月开始,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国内民众的不安全感空前降低,爱德华?特勒在电视上拖着长音说道:“美国输掉了一场比珍珠港更重要,更伟大的战斗。”在被问及在月球上会发现什么时,他说:“是俄国人”。①四个月后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但体积小得多,“导弹差距”的恐慌在这时时常被提及就连总统交底的话群众也听不进去。美国不得不重视在空间的科技发展,后起直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可以看出空间竞赛不仅仅是冷战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最能激动人心的一部分。

至七十年代,美苏的核军备竞赛出现了“恐怖平衡”双方所拥有的核弹头、核运载工具虽各有千秋,但总体上达到平衡。为了在核军备竞赛中彻底压倒对方,并通过耗资巨大的核军备竞赛搞垮苏联的经济,1983年,里根政府提出了惊世骇俗的“战略防御倡议”,即“星球大战计划”。

二、

罗纳德?里根接任总统伊始的讲话就指出:“我号召美国的科学界将他们的聪明才智转向人类与世界和平的事业:创造一种办法使得核武器变得毫无用处。”美国在这时放弃裁军,反而透过制造新武器和反武器系统来展开一场新的军备竞赛。

1980年代的后半期,苏联经济岌岌可危,不能再在军费上与美国相比,戈尔巴乔夫曾透过一系列的谈判,企图与里根政府在裁减核武库存上达成共识,但里根因为战略防御计划的缘故而一一拒绝。

里根所提出的是一个太空的反弹道导弹系统,故有新球大战计划这个外号。该计划由三部分组成:红外探测器、成像雷达、监视系统,由高能量激光器中粒子束发生器等定向能武器组成的拦截系统以及通信、指挥系统。主张对弹道导弹实施分层拦截,多数拦截将在外太空进行,有足够的射程、先把导弹发射到外层空间在对方上空待命。理论上的动能和定向能武器将在导弹的助推阶段将其击落,而地面拦截器则在导弹落地之前将其摧毁。119号指令意在达到多层拦截,攻防兼备的效力。五角大楼为此拿出了数百亿美元进行激光、粒子束、精确传感器和“智能石块”的研发。

此后,五角大楼又开始研究一项被称为“智能小圆石”的反弹道导弹计划,使用太空中成堆的“智能石块”寻找和摧毁敌方导弹。但到1991年,“星球大战”计划存在的基础不复存在,前苏联也解体了。

但是在苏联存在的最后几年来说,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确实给苏联造成了恐慌。在里根发表电视讲话的4天后,安德罗波夫在会见《真理报》记者时表示,苏联人对里根的这一计划感到震惊。他说,天基防御将“打开所有战略武器(包括进攻性武器和防御型武器)竞赛的闸门,而竞赛一旦开始,将无法加以控制”,“五连绝不会在任何威胁面前束手无策……推行这一计划不仅仅是不负责任的举动,这简直是疯狂之举……华盛顿的行动时在把整个世界推入火坑。”②

三、

以上是里根星球大战计划时期美苏核发展状况。总的来说,以美苏为主的核军备竞赛,使得1945年后的二十年,成为创造科学奇迹,苏联和美国在不断的核军备竞赛中发展自己的军事实力,而同时带来的是在核方面及相关科学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人们对核概念及相关的技术认知与应用上掀开了崭新的纪元,在此后三十年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可以一定程度的说得益于美苏冷战的前端发展。

但是核武器是冷战的助推器,使人类生存及安全时刻处于受威胁状态。人们受到核威胁,在身心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激烈的核军备竞赛耗资是巨大的,给双方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种种因素都促使人们考虑对核武器的控制。

在冷战时期,各种谈判与对话已经提到日程,《反导弹条约》的签订就是很好的例证,同时我们还能看到在“星球大战计划”提出之前,即1982年5月,里根给勃列日涅夫写了一封信,建议在6月底以前恢复日内瓦军备控制谈判。 正如你所知,我们以前在限制战略进攻性武器问题上所做出的努力,并没有切实达到削减、均等和核查的标准。核武器令人畏惧的摧毁力,对我们两国都提出了减少、甚至消除在战争中使用这些武器的可能性的实际需要和道德规范。这在过去的35年里一直是促使我国走向核军备控制的动力……我们现在正处于努力减少和战争危险的历史关键时期。

现今,我们也在致力于对核武器的限制甚至消灭,但是由于国际形势和国家的不合作,很多不稳定因素还依然存在,核武器的存在依然影响着国家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亨利?基辛格著,北京编译社译.和武器与对外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 [M].1960.

[2] 四川大学历史系美国史编.美国史参考资料 美国史论文资料索引1949-1982.美国史研究会出版[M].1983.

[3] 舒涵.恐怖中的和平——核大国五十年角逐风云录(中)(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

注解

星球大战计划范文6

1999年9月18日,人民大会堂召开表彰“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奖专家大会。陈芳允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与他对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第一颗人造卫星所作的贡献密不可分。

陈芳允是一位善于创新、勇于开拓的科学家。他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航天测控创新发展之路。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他即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卜勒频率测量,并和天文台的同志一起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这套测量方法成为以后我国发射人造卫星的主要技术之一。1963年,他研制出国际领先的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1965年,他担任卫星测量、控制的总体技术负责人,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准确测量、预报,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中、低轨道卫星的地面测控网即将建成,为了使地面测控网能精确测量、控制距地球36000公里高度的通信卫星,地面测控系统必须增大功率、提高灵敏度和作用距离。陈芳允经过充分论证,力主建立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用于通信卫星由发射至定点的全程跟踪测轨、遥测、遥控及数传。他认为,使用统一系统可以大大减少卫星载荷的体积和重量,特别是星上天线的数目,并大大节省地面设备的规模和投资。他的建议于1975年正式立项,于1980年建成,并成功应用于1984年4月8日发射的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

卫星导航定位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陈芳允认为按我国当时的技术、经济状况,发展类似美国的全球定位导航系统(GPS)难度较大。1983年,他提出了用两颗同步定点卫星对地球上的物体进行定位,并可同时进行通信的设想。他带领课题组研制了“双星定位通信系统”,并在1989年演示成功,实现了地面目标利用两颗卫星快速定位、通信和定时一体化,为我国研制、发展双星导航定位系统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我国的“北斗”导航卫星事业。

陈芳允对国际上正在兴起微小卫星技术给予极大的关注。1992年,他在国际宇航联合会上宣读了他和地球科学家共同撰写的《地球环境观测小卫星群系统与国际合作》论文,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建立对地球环境观测的小卫星群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缩短对世界各地的观测重复周期,而且对地球环境的动态观测,特别适用对自然灾害和环境的监测。

2 国家“863”计划发起人之一

要说中国的“863”,得先从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说起。1984年1月6日,里根总统了《国家安全决定》第114号文件,正式下令开始执行新的“星球大战”计划,井于次年6月20日,经美国众议院批准,为“星球大战”计划拨款25亿美元!“星球大战”计划一出笼,立即便在世界掀起了狂涛巨澜。甚至有人比喻说:里根总统打了一个小小的喷嚏,便在全世界引起了一场大感冒。

当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出笼后,中国该怎么办的问题,成天都在陈芳允脑子里打转,1986年2月的一个晚上,陈芳允感到很有必要找人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便来到中关村中科院的宿舍楼,按响了王大珩家的门铃。王大珩是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两人不知不觉中便聊了一个晚上。告别时,陈芳允说:“我们是不是联名给中央领导人写封信,这样可能事情更好办一些,落实起来也更快一些。”王大珩表示赞同,并愿意起草这封信。

王大珩后来说,这封信他前后写了一个多月,不知修改整理了多少遍,最后才终于形成了一份《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的初稿。王大珩给陈芳允看过后,又当即送到了王涂昌和杨嘉墀两位老科学家的手上。

王淦昌和杨嘉墀看罢信后,非常兴奋,当即表示:完全同意。接着,四人又聚在一起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推敲,这才依次郑重其事地在信上签上了自己的大名,并于当天送到了邓小平手中,这一天是1986年3月3日。

仅仅两天后的3月5日,邓小平就亲笔做了重要批示:“此事宜速作出决断,不可拖延。”中央迅速召开了一系列有关会议,经过认真研讨、论证,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拨款100亿元,选择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材料等7个技术领域的15个主题项目,开始了高技术的攀登。

3 淡泊名利的实干家

几十年来,陈芳允为我国科技事业特别是航天事业的发展忘我工作,鞠躬尽瘁,作出了非凡的贡献,其人格魅力在我国科技界有口皆碑,倍受崇敬。

陈芳允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忘我工作的精神。他常说:“我国底子薄,经济条件有限,在科研上,一定要用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我国航天事业起步之初,建立地面测控系统遇到的首要问题是资金短缺。国外发射卫星均在全球布站,花费大量资金租用别国的土地,但我国经济基础薄弱,花不起这个钱。就连在国内建站和研制设备,也得把费用减少到最低限度,并且要达到“投资少、见效快、一次成功”的目标。为实地勘测卫星跟踪测量点,陈芳允带领技术人员走南闯北、跋山涉水,从炎热的南方到寒冷的西部大漠,从东海之滨到北国边疆,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这种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深深感染着周围的科技人员,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大家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团结协作,拧成一股绳,干出了令人目的成就。

陈芳允从不以大科学家自居,他把个人的成就看作是集体的荣誉。他在总结几十年的科研工作体会时说:“科学技术工作的成果,极少是一人所能完成的。即使有一人提出新的意见,以后的验证和定案都需要有共同工作者或集体才能完成。因此,在我的工作中,亦是如此。我所得的一些奖,也是集体之功。”在他的文章或报告中,谈到工作时,很少用“我”,而是用“我们”。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而且谦虚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