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雨字的成语范例6篇

带雨字的成语

带雨字的成语范文1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使学生在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应用综合识字法认识本课生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3、创编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品味语言魅力、积累语言、发挥想象力。自主识字,

2、运用综合识字法进行识字。

教具准备:

①铃铛1个;②课件、磁带、录音机;③磁钉、卡片(补充:呼快新);④课前贴上“柳树、燕子”,板书音节;⑤识字记录卡;⑥学生准备:字卡。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师举起铃铛晃动两下)

2、板书:铃铛读读说说这两个字怎么记?

3、同学们你们见过“雨铃铛”吗?

4、板书:雨(课题变成雨铃铛)这个“雨”和“铃铛”有什么关系呢?

5、我们还是来看看雨中的情景吧!

[点评:以实物“铃铛”导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很自然地认识“铃铛”两个字,再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在看雨景时,知道“雨铃铛”是什么。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二、雨中漫步

1、课件:雨景、雨声

2、师:谁来说说“雨铃铛”指的是什么?

3、生:(雨水顺着房檐滴落下来的小雨滴像小铃铛。)

4、师:著名作家金波爷爷听着雨声看着雨景浮想联篇写下了一首清新别致的小诗——《雨铃铛》,你们想听听吗?

[点评:课件的演示把学生带入了诗歌美的意境之中,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知道了雨和铃铛的关系。]

三、初读诗文

1、课件:读文(学生边欣赏雨景边听)

2、师:你喜欢这首小诗吗?快把书打开P58读一读吧!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可以用笔圈起来,让大家帮你。

[点评: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激起了阅读这首诗歌的愿望。]

四、品读背诵

1、想一想:为什么把春雨比作“雨铃铛”呢?你觉得雨声还像什么?(雨声像琴声、珍珠落地声、炒豆子声……)

2、找出描写“雨声”的词语,再读一读:沙沙响丁零当啷

3、放在文中应怎样读呢?学生再读一读有关的句子,师可以范读指导(生评)。

4、分组:选喜欢的方式读,来感受雨中的世界。

5、小组汇报朗读

6、大家评议(自评、互评、师评)

7、背诵课文课件:为画面配乐

[点评:学生在品读的同时进一步受到诗文中的语言文字的熏陶,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美妙无穷。]

五、自主识字

1、师:我觉得你们就像一群小燕子,我们一起来盖房子吧!其实盖房子很简单,你只要记住这些字就能盖房子,让我们一起想办法记住这些字吧!

2、出示卡片(边读、边说识记方法、边分类贴在黑板上):①、沙、串(编字谜);②、招、呼、快、盖、响(动作、表演);③、房檐、新(观察法);④、铃铛(结合实物记);⑤、洒、珠(分析结构法)。

[点评:鼓励学生根据字的特点采用多种识字法灵活识记,特别是识记“招、呼”两个字时,让学生向周围的同学、老师打个招呼,知道打招呼要用“手”和“口”,很快记住“招”有提手旁,“呼”有口字旁。]

六、“盖房子”游戏:

请学生把字卡放在相应的音节下面,师板画一座房子。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字组成词再说一句话。

[点评:学生积极性高,从而顺利完成“字——词——句”的训练。]

七、反馈识字:

1、拿出识字记录卡:师讲清要求

*******识字记录卡*******2003.4.11

课题《雨铃铛》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

我的收获:

认识了_______个字不认识_____个字

同桌奖我:

家长的话:

2、同桌用字卡互查,查后填表

[点评:同桌间用小铃铛奖励:全认识了得到6个小铃铛,可涂上对方喜欢的颜色,错1个得到5个,依次类推。同学们对此项活动兴趣极浓,效果很好。]

八、课中休息:

小雨沙沙(边听音乐边唱边表演)

九、指导写字:

1、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说说哪个字最难写?

2、课件演示:(难写的生字)学生仔细观察:①、字在格中位置、结构;②、笔顺;③、笔画;说一说: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一点?

3、生描描、写写(边描边说)

4、反馈、评议(自评、互评、师评)

[点评:按“观察——提醒——描写——评议”四个步骤来指导写字,“评议”包括自评、师评、他评。相信长此下去,学生的写字水平会得到提高。]

十、想象创编

1、再读课文,问:春雨还在“招呼”谁?

2、想一想,说一说春雨还会落在哪里?会引起什么变化?(创编课文)

3、小组汇报:本组成员共同创编的课文

[点评:学生通过分组交流,讨论协商体会创编课文过程中的乐趣,学生们在参与中相互启发,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

带雨字的成语范文2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大学语文八声甘州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原文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宋代: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

二.赏析

此词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于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这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全词景中有情,情中带景。上片于壮丽的秋景之中含有凄凉伤感之柔情,下片于缠绵的离情中带有伤感之景,前后情景交相辉映。上片写观景,虽未点明登楼而登楼之意自明;下片于“依栏杆处”再点登楼,起到了首尾呼应作用。笔法之高妙,于此可见,作者不愧为慢词的奠基人

三.译文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四.注释

潇潇:风雨之声。

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

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霜风,秋风。凄紧,一作“凄惨”。

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是处,到处。红,翠,指代花草树木。语出李商隐《赠荷花》诗:“翠减红衰愁杀人。”

苒(rǎn)苒:渐渐。

渺邈:遥远。

淹留:久留。

颙(yóng)望:抬头远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

争:怎。

恁(nèn):如此。凝愁:忧愁凝结不解

带雨字的成语范文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诗教学承载着陶冶儿童情操、开发儿童思维、发展儿童语言的重任。课堂上,力求通过想象、体验、诵读、仿说,带领学生走进诗意课堂,让课堂“有效”“有趣”“有用”。

【教学目标】

1.基于课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

2.基于教材:学会本课的“伞”“柄”两个生字;抓住空白处,模仿诗歌的形式进行说话练习。

3.基于学生: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亲近与喜爱之情,体会亲近自然的愉快。

【教学活动及意图】

课前谈话,播放和夏天有关的一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并根据学生发言整理成一首小诗,以“孩子是天生的诗人”这一话题导入新课。

一、揭示课题,指导朗读

1.有一位诗人,把我们的想法写成了一首小诗(出示课题),谁来读题?

2.指名朗读课题,相机评价。

【美的画面,美的音乐,美的语言,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了一种美的情趣,进入了一种美的境界,学生的学习情感也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而教师对于学生课题朗读的评价,基于学生的朗读,基于语言文字。】

二、初读诗文,整体把握

(一)初读正音

1.打开课文,自由朗读。

2.分小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1)读好“穿梭”“在花丛中穿梭”,尤其关注平翘舌音。

(2)出示第四小节中的词组:眨眼的星星、弯弯的新月、小小的荷塘、大大的荷叶,通过评价指导学生读出词组的节奏,读出事物的特点。

(二)再读概括

1.我想变什么呢?再次朗读课文,找一找,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

2.课堂交流。

(1)根据学生发言板贴词卡:雨滴、小鱼、蝴蝶、蝈蝈、星星、新月、荷叶。

(2)你能只用一个“我想变”,看着板书连起来说一说吗?(教师点拨:在“荷叶”的前面加一个“和”字就更好了。)

(3)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大屏幕出示:我想变雨滴、小鱼、蝴蝶、蝈蝈、星星、新月和荷叶。

【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对诗歌有了一个初步印象。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练习用“我想变”这一句式来概括。将一首诗读成一句话,符合学生阅读的基本特点,也有助于学生学习用规范的语言来概括文章大意。】

三、品读语言,披文入情

(一)诗人是我

诗人的想法也是我们小朋友的想法,这其中你最想变成什么呢?再读课文2―4小节,读完后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的小朋友听一听。

(二)想象体味

1.你想变成什么?学生进行交流。

2.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想象朗读,体味语言文字之美。

(1)我想变雨滴:看图想象,读好词组“透明的雨滴”,体验睡在绿叶上的快乐。

【教学时,引导学生换位体验,想象自己就是美丽的小雨滴,他们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快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快乐,用自己的朗读来抒发快乐,真正体现了阅读的个性化。】

(2)我想变小鱼、蝴蝶、蝈蝈……

(3)我想变星星、新月。

这一节的描述和二三小节不同,相对比较简单,教师抓住此处空白点,让学生移情想象,既感悟了诗情,又得到了语言的训练。

师出示画面描述:晴朗的夏夜,弯弯的月亮高高地挂在天空,星星眨着眼睛,一闪一闪的,在做些什么?

生:星星在天上玩耍。

师指导学生模仿练说:我想变眨眼的星星,在天空中玩耍。

师:星星们在天上多快乐呀,他们还在唱歌呢!播放《闪烁的小星》,教师带着学生唱歌律动。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学生的语感。在想象体验中,指导学生迁移运用,既巩固了本课学习的句式,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而师生一起律动,让学生们觉得自己仿佛变成了一颗颗眨眼的星星,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韵味无穷。】

(三)引导背诵

利用板书,引导背诵:在这迷人的夏天,我想变的东西真多呀!我想变透明的雨滴……

出示句子,引读:“最后,我看见小小的荷塘,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四)我是诗人

课文第五小节含蓄地写出了“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之原因,其中大荷叶“快乐别人又快乐自己”的精神风貌蕴含其中。为了深入浅出地展开教学,教师创设情境,并结合省略号,要求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式想象练说,随后站在雨滴、小鱼的角度感谢大荷叶,进而感受荷叶的外表美和心灵美。

1.字形结合,欣赏荷叶外形之美。

师(出示图片):小朋友,这是怎样的荷叶?

生:这是碧绿碧绿的大荷叶。

师:这碧绿的荷叶又大又圆,真像一柄大伞。

师(出示“伞”字和“伞”的图片):小朋友,看看“伞”字,再看看图,你准备怎么记住它?

生:上面的人字头就像是伞的伞面,点和撇就像是伞的支架,中间的竖就是伞的手柄。

师:你真会观察,能根据“伞”的字形和样子来记。来,伸出手,跟老师把“伞”字写进田字格。伞面撇捺舒展开,伞柄横平竖又直。

2.读说结合,体悟荷叶内心快乐。

(出示句子:小鱼来了,在荷叶下嬉戏。雨点来了,在荷叶上唱歌……)

(1)想象:小鱼会在荷叶下玩些什么呢?(联系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古诗《江南》,理解“嬉戏”。)

(2)听,小雨点在荷叶上唱歌呢!下小雨啦,沙沙沙,沙沙沙;雨点变大啦……

(3)读出雨点和小鱼的快乐。

(4)结合省略号,进行句式练习:_____来了,在荷叶 。

【模仿创编是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对课文多角度的延伸,也是以补白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想象加深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在这里,“我”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的想法逐渐清晰起来。】

3.想象说话,揭示主旨。

师:小伙伴们都来了,会对大荷叶说些什么?

生:小鱼会说,谢谢你大荷叶,让我在你身下躲雨。

师: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

教师小结:是呀,大荷叶不仅自己美丽可爱,还给伙伴们带来了快乐。它快乐着别人也快乐着自己,所以“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诗人的想法也是我们小朋友的想法”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更乐于走进文本。学生无拘无束地欣赏、体味诗歌的文字,感受其中的语言美、人文美,既发展了语言能力,又拓展了思维的空间,从而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四、再学生字,指导书写

1.“伞”字描红。

2.教生字“柄”,结合组词,领会“柄”字的意思。

五、拓展延伸,想象练写

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儿童诗《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老师发现很多小朋友都是小诗人,赶紧拿起笔,把自己奇妙的想法写成一首小诗吧。

我想变 , 。

我想变 , 。

带雨字的成语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件; 妙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96-001

下面我就所从事的一年级小学语文课来谈谈自己是如何合理运用课件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的。

一、妙用课件,吸引学生注意力

丁零零,上课铃响了,一年级的小朋友虽然进了教室,但注意力却还没有从课间的嬉戏中迅速集中到课堂上。老师眼神威严的扫射能让较乖的孩子安定,但一部分孩子仍无法快速地集中注意力。而且师生间的关系显得有些紧张。因此,铃声一响,我就运用课件,一段轻快活泼的音乐,伴着朗朗的古诗诵读,孩子看着课件上古诗画面变幻,跟着古诗课件一起诵读,学生的注意力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到课堂上了。

二、妙用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课件生动、有趣,给学生带来新鲜感,特别是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妙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好奇心,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寓教于乐”落到实处。在教学《春天》这识字课文时,我使用了这样的多媒体课件:先播放春雨沙沙下的课件。“春雨一下”立刻吸引了学生,学生望着这飘落的春雨静静思索:春雨给大地带来哪些变化呢?同学们通过读课文,小组互相讨论等方法,纷纷说出了春雨具有:点红桃花、染绿柳芽、滋润庄稼的本领。再结合学生的答案播放春暖花开的课件:伴随着音乐,桃花姐姐花瓣一片一片地张开,小芽娃娃微笑着从泥土中慢慢长出来。刚出土的小芽儿和刚张开瓣儿的桃花,轻柔地在春风中舞蹈,青蛙从泥土里钻出来了,燕子在屋檐下做窝,蜜蜂在花丛中采蜜……生机勃勃的春天感染了学生,整节课学生始终沉浸在春意盎然的情境中,保持着饱满的学习情绪,使枯燥的识字课因而充满诗意。一个个词与一幅幅画面不停地闪烁,带给他们的是愉悦的心情,快乐的回忆,美感便油然而生,学生放飞想象,由文本又联想到生活,入情入境,草长莺飞、鲜花烂漫的情景浮现在学生的脑海,美好的意境,和谐的音韵,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学生由衷地喜爱春天、喜爱生活、喜爱语文课。识字课如诗一般美好,语文课充满了诗意。

三、妙用课件,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多媒体课件能化难为易、化隐为显、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因此,用多媒体课件能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课堂教学画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学《雨点》一课,学生初读课文后,都找到了雨点落在哪儿、在哪儿干什么的答案。但他们却不明白:同样是雨点,为什么落到不同的地方,就会有不同的表现。这也正是这一课教学的重点、难点。老师便展示课件,依次出现下列四幅动画让学生观察。第一幅:美丽的田野间有个明镜般的池塘,雨点儿落下来,水面荡起一点儿涟漪,马上又平静如镜了。可爱的小雨点安详地在水中睡觉。第二幅:一条小溪伴着柔和的音乐,在山间慢慢向前流淌。几滴雨点儿落下来,随着水流的速度缓缓地向前散步。第三幅:山间一条宽阔的大河,大河里的水正哗哗向东流去,雨点儿一落到河里,就在水流冲击下奔跑起来。第四幅:波涛汹涌的大海中,雨点儿落下来,被波浪冲得一会儿飞上半空,一会儿跌入浪谷,一会儿又冲上浪尖。波涛的声音像惊雷滚动。通过声、像的渲染,学生人人都找到了答案,而且形象深刻地记住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四种自然事物的不同特征,对课文内容全都心神领会了。这样,通过课件,把日常见不到的现象直接地展示出来,学生很快一目了然,入情入境,巧妙地化解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四、妙用课件,优化识字教学

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的注意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传统的字词学习却是极为枯燥乏味的,而且效率低,学生遗忘也快。课件的运用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那色彩鲜艳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使他们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记忆效率明显提高了。例如,教学象形字“鸟”字时,可由图慢慢地演变成“鸟”字,并用鲜红的色彩突出鸟字的点,一边讲解;小鸟不能没有眼睛,没了眼睛可怎么生存呀!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也记得牢。如“奶”字的笔顺和第四笔“ㄋ”不易掌握,就制作一个写“奶”字的动画,一笔笔写出来,配之笔画声的音乐,让学生认识笔顺,“ㄋ”这个笔画学生难写到位,显示这一笔时,动画速度较慢,学生看了动画,留在记忆里的痕迹就深。又如“蹈、摔、鹰”等字多笔画的难写字,可让学生跟着动画,完成书写一个个部首,再整合在一起。又如一些易写错字,闪动笔画或偏旁,加强刺激。

五、妙用课件,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带雨字的成语范文5

1. 我们都已读了《水》这篇课文,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出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指名读)

2. 从“最”字你明白了什么?想想水比什么珍贵?

3. 是啊!在我们看来平平常常的水,在这里比什么都珍贵。在大人们的眼里似乎比家产珍贵,比一家人吃的珍贵,比漂亮的衣服珍贵,甚至比金银财宝珍贵。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一读课文。

4. 通过大屏幕映示一幅幅干旱地区缺水的画面,人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愁肠百结、欲哭无泪。(教师配乐解说)

5. 看完了这些画面,说说你的感受。

6. 这样的情景,这样的场面,课文中是怎么写的?(交流后板书: 干燥 炎热 骄阳 风干)读读这些词,再结合刚才看到的画面,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这里,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为什么说水是最珍贵的东西,再借助图片把学生带入干旱缺水的现场,让他们感同身受,充分体验缺水带来的艰难和苦涩。进而研读文本,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再次感受干旱的氛围、炎热的滋味、缺水的痛苦。之后适时安排练笔,引导学生内化语言,学会表达,加深对“缺水”的认知。

二、 借助表演,再现“雨中狂欢”的现场

1. 天气干燥、炎热的时候,大家最盼望的是什么呢?

2. 雨终于来了!同学们各自读一读这段话。

3. 从你们的表情、声音,我还看不出你们的快乐、兴奋。老师现在提个要求,把这段话读出画面来。

4. 看来有点困难。这样吧,我来和你们合作一下。老师读文字,你们负责表演。(师相机与学生交流:“痛痛快快”怎么表现?“奔跑跳跃、大呼小叫”什么样子?“尽情地享受”该是怎样享受?为什么要吃天空的水,不觉得脏吗?)

5. 现在,从你们的表情和动作我看出来了。有水多好啊!这样的日子就像过节一样,多么痛快!多么激动!多么兴奋!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课文。

6. 看着你们的表演,听着你们的朗读,我眼前看到的这群孩子哪里是在洗澡呀,分明是在跳舞啊!(板书:雨之舞 )

7. 这是一场多么及时的雨啊,仿佛把整个小山村都浇透了。这雨中的景象多美呀,你看到了吗?想一想下雨的情景,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内容:下雨了,看

。多么让人向往的一场雨啊!

【设计意图】 在这个环节中,采用“表演朗读法”来组织教学,通过表演把学生带入情境,对词句的理解、对情感的体悟、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揣度都能迎刃而解。然后相机安排练笔,学生对下雨的感受就如同久旱的大雨倾泻而下,酣畅淋漓般地诉诸笔端。

三、 咀嚼文字,体验“勺水冲凉”的现场

1. 下雨天固然让人欣喜、激动,但是雨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更多的时候,人们仍然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引读“干燥、炎热、骄阳、风干”)

2. 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最关注什么地方?(水窖)

3. 到了骄阳似火的夏天,那储藏在水窖里的水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母亲为四兄弟打来了一勺水,那水是怎样流到孩子们的身上的?

4. 这两段文字中,哪些词语或句子给你带来了一种特殊的感觉呢?画出来并写出你的体会。

5. 研读第4自然段:通过“扑面而来”“倒抽了一口凉气”“倾注”“啊啊大叫”等词语体会,孩子们不一般的感觉。水虽然不多,但孩子们却觉得得到了相当大的满足。

6. 研读第5自然段:连用三个“滑过了”,感觉水流得很慢,缓缓地,轻轻地,有一种被抚摸的感觉。“听得到”“感觉得到”更是写出作者内心的真切感受。

7. 这样的文字其实就是一首诗啊!(把第5自然段再按诗歌的格式分行展示出来,师生一起诵读)

8. 小结:从你们的表达中,我感受到了你们对水的依恋。(板书:水之恋)

【设计意图】 教师引领学生用心去感知,用心去体悟,用心去朗读,课堂就能逐步营造出切合文本意境的言语情境,以此来催发学生语言与情感的同构共生。通过练笔,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提升了言语智慧。

四、 总结

1. 在作者的眼中,水已经洗去了生活的苦,带给他们童年的快乐,带给他们对幸福的一份守望。

带雨字的成语范文6

研究表明,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上千种树木中,最高的要数望天树。它的株高一般为50米~60米,比其他乔木高20米~30米,最高的能生长到80多米。若以全球树高而论,望天树要比生长在澳大利亚、高150多米的世界最高树――杏仁桉矮半截,比生长在美国、高142米的世界第二高树――北美红杉也矮半头。但在西双版纳,在东南亚热带地区,望天树却鹤立鸡群,高得惊人,称其为热带雨林中的“巨人”,丝毫也不过分。

望天树(Parashorea chinensiswang Hsie)是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柳安属(Parashorea Kurz)的植物。这个家族共有11名成员,大多居住在东南亚一带。而望天树只分布于我国的云南和广西两省,一般生长在350米~1100米的沟谷雨林及山地雨林中,分布范围极其狭窄。它树体高大,胸径平均为2米(最大的能达3米),基部可形成蔚为壮观的板状根,干形圆满通直,不分权,树冠酷似一把巨大的伞,西双版纳的傣族群众因此称其为“埋干仲”(伞把树)。因为望天树多成片生长,由此组成独立的群落,形成奇特的自然景观。

望天树的叶互生,有羽状叶脉,圆锥花序上排列着黄花,开花时极香,果实特别坚硬。

与龙脑香科的其他树木一样,望天树以材质优良和单株积材率高而著称于世界木材市场。据资料记载,一棵高60米左右的望天树,主干木材可达十立方米以上。由于其材质较重,结构均匀,纹理通直而不易变形,加工性能良好,适合于制材工业和机械加工以及较大规格的木材用途,是一种优良的工业用材树种。加之该树种生长迅速,生长速度是其他树种的2~3倍,又能分泌树胶,花还可以提取香料油,因此利用价值很高。

在西双版纳,望天树仅分布在勐腊县的补蚌和广纳里新寨至景飘一带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为保护这一珍贵的植物资源,西双版纳部级自然保护区特别在此区域建立了补蚌自然保护区。

在这个保护区里生长有上百棵40米~70多米高的望天树。为宣传和保护它们,让世人一睹其雄伟风姿,当地政府在望天树上架设了一条高20多米、长2.5公里的“世界第一高”空中走廊,游客可以在荡荡悠悠的空中走廊上尽情观赏原始森林的景致和野生动物,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说到望天树的高,在西双版纳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美丽传说。

补蚌自然保护区的望天树旅游景区,有四株望天树因为非常高大挺拔、直冲云霄,而被命名为“四龙擎天”。这个动人的传说讲述的就是“四龙擎天”的故事。相传,望天树居住的地方土壤非常肥沃,从而使得生长在这里的望天树吃够了养份,而拼命往上长,殊不知这四棵树长得太高了,直入云霄,眼看就要顶到了天上的宫殿,这下可触怒了玉皇大帝,他下令天神把天往下降,“黑云压城城欲摧”,面对眼前即将发生的灭顶之灾,这四株望天树刚直不阿,团结一致,靠集体的力量,硬是把下沉的天给擎住了,从而保护了芸芸众生。

在今天,西双版纳的望天树声名在外,但望天树声名的显赫和珍贵,不仅是因为它长得高大,而且在于这一树种有着较高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它不仅是“亚洲最高之树”,更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骄子”,它与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有着千丝万缕剪不断的情结。

望天树是1974年被我国植物学家在西双版纳勐腊县补蚌发现的。当时,成片望天树被找到的消息传出后,全国植物学界无不为之振奋。因为大家都知道在西双版纳发现望天树,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西双版纳位于北回归线上,按理说,它应被划入亚热带的范畴,但那里却分布着特征和热带雨林相似的森林。1960年代之前,由于交通等方面的原因,国际上一些知名植物学家、生态学家没到过西双版纳,他们不了解当地的地形、地貌,进而认为“中国无热带雨林”,在世界热带雨林的分布图中也没有西双版纳的位置。

我国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教授,自1930年代以来,曾多次到西双版纳考察植物。他坚信,西双版纳所分布的就是真正的热带雨林。但要将西双版纳的森林归入热带雨林的范畴,必须找到有力的证据。因为,与分布在非洲和美洲的热带雨林不同,在与我国西双版纳接壤的东南亚热带雨林中,生长着最具有代表性的高大龙脑香科植物,而以往人们在西双版纳并没有找到任何龙脑香科植物。因此,要证明分布在西双版纳的森林确实是热带雨林,必须先找到龙脑香科植物,哪怕只有一株也好。

当望天树被发现之后,植物科学家们从叶、花、果实的结构、形态,鉴定出它是龙脑香科的一个新种。这以后,植物学家们又在西双版纳的密林中,找到了龙脑香科的另一种植物――版纳青梅。我国植物学家经过近半个世纪对西双版纳原始森林林分、结构、功能和与东南亚国家的热带雨林所进行的对比研究,最终证明西双版纳的热带森林就是热带雨林,是东南亚热带雨林的延伸。如此有力的科学证据,不得不令研究热带雨林的国外科学家们承认:西双版纳所分布的是真正的“热带雨林”。

望天树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特殊,高温高湿是其生长发育的必须条件。它虽然长得高大,但结实稀少;种子比较大,具有含水量高,水分丧失快,种子寿命短的特点,属于短命种子。所以,如果要成功栽培望天树,在每年7月~8月种子成熟时必须及时采种,而且要随采随播。正是由于这些特殊原因,造成望天树的分布非常狭窄,而它的木材利用价值高,又很容易受到人为的破坏。为加强对望天树的保护,我国政府已将它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进行保护。

人在胡夫大金字塔里睡了一宿,第二天早晨果然头脑发昏,幸而被人救出。不少游客到塔内参观,时间一长,也有这种感觉。学者们认为这就是所谓金字塔之力在发生作用。其效用可能是:防腐和麻醉。

到埃及去考察金字塔之力,千里迢迢,极为不便。能不能在实验室里研究呢?于是,有的研究人员就别出心裁地制作出金字塔模型来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按金字塔实际比例缩小的金字塔,同样也能产生金字塔之力,也能产生与实体内部相类似的那种效应。

最早做这项实验的还是鲍比。他用薄木板裁成底边为1米的三角形,4块三角的薄板组成一个金字塔模型,然后把动物的内脏、加工过的肉和生鸡蛋等放入模型内部,几天后拿出来一看,并未腐败,依然保鲜。鲍比以此证明金字塔确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存在。

鲍比的模型实验进一步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兴趣。后来美国的研究人员又做了一项模型实验。他们把1000克牛肉分成两份,500克放在自制的金字塔模型之内,另外500克放在模型之外进行对比实验。在相同的室温条件下,放在模型内的牛肉5天后完全脱水,变成了牛肉干。而放在模型外的牛肉,不到4天,就变质发臭了。

接着,日本的研究人员也做了几项实验。他们把相同的牛奶分装两杯,一杯放在自制的金字塔模型之内,另一杯放在模型之外,经过50小时,模型内的那杯牛奶干得像奶酷一样,但未变质,而在模型外的那杯牛奶已经变质了。

后来又用鲜鱼和生贝做了对比实验,模型内的鲜鱼坚持了13小时,生贝坚持了20小时不腐,而模型外的鲜鱼和生贝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变质了。

经过这样许多实验之后,研究人员确认了金字塔力的存在,但是,事到如今,科学家们尚不明白“金字塔之力”的形成原理。

法老咒语为何屡屡显灵

埃及金字塔在四五千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始终笼罩着神秘的面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神奇色彩,而其中最令人震惊且毛骨悚然的是金字塔墓碑上的咒语:“不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在他头上降临。”这些近似神话般的咒语无非是想告诫那些企图窥视墓穴中无价宝藏的后人,以防盗墓。然而,奇怪的是,几个世纪以来,凡是胆敢进入法老墓穴的,无论是盗墓贼、冒险家,还是科学考察人员,最终都一一应了咒语,不是当场毙命,就是不久后染上奇怪的病症而痛苦地死去。

目前对“法老咒语”的所谓显灵,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墓道壁上有一层粉红色和灰绿色的东西,可能是一层死光,据说它放射出的物质能使人丧命。

第二种观点认为,埃及古代文化已足以使法老们可能将剧毒的害虫和毒物置于陵墓中作为防卫武器,对付后世的陵墓破坏者。1956年,地理学家怀特斯在挖掘罗卡里比陵墓时,就曾遭到蝙蝠的袭击。

上一篇纤维布

下一篇陆川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