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的故事范例6篇

霍金的故事

霍金的故事范文1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个非常热爱生命的人——霍金。

霍金是谁?一个神话,一个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一个科学名义下的巨人……或许,他只是一个坐着轮椅、挑战命运的勇士。一次,坐轮椅回柏林公寓,过马路时被小汽车撞倒,左臂骨折,头被划破,缝了13针,大约48小时后,他又回到了办公室投入工作。虽然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霍金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泼好动的——这听起来有点好笑,在他已经完全无法移动之后,他仍然坚持用唯一可以活动的手指驱动着轮椅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横冲直撞”;当他与查尔斯王子会晤时,旋转自己的轮椅来炫耀,结果轧到了查尔斯王子的脚趾头。当然,霍金也尝到过“自由”行动的恶果,这位量子引力的大师级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下,跃入轮椅,幸运的是,每一次他都顽强地重新“站”起来。

1985年,动了一次穿气管手术,从此完全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极其艰难地写出了着名的《时间简史》,探索出宇宙的起源。

]虽然霍金是个残疾人,但他依然很热爱生命,顽强拼搏,努力向三角形的斜面前进。那我们这些非残疾人又该怎样做呢?是否比他们更热爱生命?

霍金的故事范文2

记得去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后,曾有人拿屠呦呦获奖和黄晓明婚礼引发的关注相比,批评媒体和网友追娱乐明星的热情远胜过科学明星,冷落了科学家而过度追娱乐明星。现在看来,这种批评是不对的,这种比较也是一种误导,看看霍金教授微博下的评论就知道,中国年轻人并不缺乏对科学家的尊重和对科学的热情。

很多追霍金教授的年轻人并不一定能理解他的黑洞理论,也看不懂他的“突破摄星”计划和“纳米飞行器”,但都知道霍金的传奇且励志的故事:全身瘫痪,不能说话,唯一能动的地方只有两只眼睛和三根手指,其他地方根本不能动。医生曾诊断身患绝症的他只能活两年,可他一直坚强地活了下来,写出了科普名著《时间简史》,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现象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让人类脑洞大开。所以很多年轻人都给霍金留言说:关注了您的微博我感觉连接了宇宙,谢谢你为人类作出的贡献。

中国的年轻人不仅是就霍金的理论贡献向这位科学家致敬,更是向他的精神致敬。一个网友的留言赢得了数万人的点赞认同:你是我从小到大作文里必写的例子,是我们的榜样。是啊,我们这代人有几个人作文里没举过霍金的例子,有几个人没把霍金作为自己的砺志榜样。

这样的留言会让霍金教授温暖,也能唤起我们这些在作文里一起写过霍金故事的人的温暖记忆。很多这样的励志故事,要么是悲情的,要么是残缺的,要么是沉重的,而霍金教授是快乐的,始终能给人传递一种乐观向上的韧性,在让人惊叹奇迹时感受到温暖。

从我们熟悉的这些霍金名言中能感受到这种温暖的韧性:虽然我行动不便,说话需要机器的帮助,但是我的思想是自由的。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绝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考,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过去我们只是从霍金故事和名言中感受他的正能量,这一次他来到了微博上,让中国的年轻人感觉随时可以跟这个科学偶像对话,从他的微博中汲取正能量。一个网友惊呼:妈啊,我和霍金交流了,虽然是单方面的,这将是世纪性的对话。另一个网友说:我感慨世界之大,又感慨世界之小,微弱的联结,就好像用手指轻轻触碰宇宙。霍金开微博,不仅会掀起一阵追星热和科普热,引起年轻人对科学理论的关注热情,更通过霍金这个符号向微博输入了一种精神。

网友们在霍金的微博下也表现出了可贵的素养和理性,有的说:评论请注意素质,每一句都影响别人对中国的印象。还有的说:希望不要问教授一些愚蠢的问题,不要拿教授开玩笑――微博向来鱼龙混杂,可面对霍金时的这种自觉让人充满暖意,在一颗伟大的心灵面前,人们无法不肃然起敬。

霍金的故事范文3

是真的创业者,没有人会不知道其中的艰辛。自嘲的讲法: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揍;励志的说法:今天你对我爱搭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但即便如此,或许很少有人能比本・霍洛维茨认识得更透彻了。霍洛维茨,硅谷资深的创业者和投资人。1999年与网景的创始人、有“硅谷金童”之称的马克・安德森共同创立了Loudcloud,该公司主要提供互联网基础架构服务,在业界被公认为是最早进入云服务领域。后来互联网泡沫爆发,大客户倒下,受此牵连,霍洛维茨的公司经营也一度出现危机。随后通过转型成软件公司Opsware,他们艰难地存活了下来,并最终起死回生,成功地以16亿美元的高价将公司出售给惠普。2009年,霍洛维茨和他的老搭档安德森三度联手,创立了风险投资机构安德森・霍洛维茨。在此后三年间,公司就跻身成为硅谷最顶尖的风司之一,仅仅经过三轮融资便获得了高达27亿美元的资本金,并且投资了包括 Skype、Facebook、Instagram、Twitter、Foursquare、Pinterest、Airbnb、Groupon等众多知名互联网企业。而作为公司联合创始人、普通合伙人(GP)的本・霍洛维茨也被媒体赞誉为“硅谷最牛的50个天使投资人之一”。

如今,让这位有着丰富创业经历和广泛行业涉猎的互联网先驱来讨论创业到底有多难、有哪些困难,再也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尤其当他想认认真真地写一本有关创业与管理的书籍时,他想来点与众不同,绝对不人云亦云的那种。

在一次采访中,他表示,他以前从来没有想过写出一本管理方面的书籍。因为市面上实在有太多类似的书了,人们对这些书的评价都差不多,而且这些书都是千人一面的――它们给出了一模一样的建议。就像是那些减肥书籍都会说,要摄入更少的卡路里,要多运动这样,每一本书都有着同样的结论,所以他不想写出一本这样的东西。因为霍洛维茨经历过不一样的东西,所以他愈发觉得管理领域还缺少这样一本书――那就是能够讲述创业者遇上诸事不顺的时候会出现怎样的状况,还有怎样才能扭转乾坤、险中求胜。直到2013年,有一位出版商找到了霍罗威茨,尝试说服他不妨将想法付诸实践,干脆就写一本书。至于后来,就是诸位现在看到的,霍洛维茨写出了这本《创业维艰:如何完成比难更难的事》。

和其他创业自助类的书籍不同,当它们一味强调如何成功、似乎随时要准备迎来成功的喜悦,霍洛维茨的这本书却大谈如何避免犯错。他开诚布公地道出了自己作为软件工程师、创业者、管理者乃至别人的丈夫等不同角色时所犯过的错误。对此,很多人可能会说,这不算什么,如果自己坐拥数亿美元财富,拥有一家出类拔萃的风险投资公司,向世人倒倒苦水反而是一种难得的谦卑品质(实际上就是“故作姿态”)。不过,如果你有读完霍洛维茨的故事和他字句背后想与人分享的心得,会发现他的方式是反省的、他的态度是真诚的、而他的观点是老道的。

书的开篇,霍洛维茨简短地回顾了自己的童年、大学,然后迅速带领读者们走进了他自己的职业生涯。起初,他只是NetLabs的一位低级工程师,他还讲到了他为自己未来创作所做的准备工作,以及他的合作伙伴马克・安德森。霍洛维茨非常深入地讲述了Loudcloud以及它的子公司Opsware一系列身陷困境、绝处逢生的经营故事。到了这部分,霍洛维茨就开始传授大量关于如何做好 CEO、做好创始者的经验教训。Loudcloud和Opsware的创业道路对他来说一点也不好走。实际上,霍罗威茨所描述的这段历程,从某些地方来看真的是一场浩劫。他在书中回忆起Loudcloud出现资金枯竭,然后公司决定进行IPO,因为他的私人投资者不愿意再注入资金。霍洛维茨说他在路演的时候觉得公司肯定要倒闭了。而正当他到处游说资金的时候,他的妻子又出现了严重的健康问题,牵扯了他太多精力。种种困难接踵而至,让他备受压力但又不得不负重前行。幸好,惠普的高价收购让霍洛维茨的创业有一个美满的结局。时过境迁,当霍洛维茨回忆起他的创业时光时,他有这么一句经典的总结:“在担任CEO的8年多时间里,只有3天是顺境,剩下的8年几乎全是举步维艰。”

在交代过相关背景后,书的主要篇幅就是围绕一系列实用的、极具针对性的建议展开。例如:陷入困境时你该怎么办?面对创业中的挣扎怎么办?失败者的谎言从何而来?为何要实话实说?好公司和烂公司的区别?如何解雇员工?如何裁掉高管?如何依次管理好人、产品和利润?创业公司为何要进行人员培训?在没有招聘经验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找到优秀的人才?该不该招资深人士?应该从好朋友的公司挖人吗?顺境CEO/战时CEO分别该怎么办……不难发现,霍洛维茨旨在帮助读者去解决那些做创业者、企业家们真正会遇到的问题与挑战,而这些都是他一路以来向自己的导师请教或自己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经验。换句话说,他是付过学费的,而且还不少,希望指导着我们能少付(当然不可能不付)。

在随后的篇章中,霍洛维茨还讲述了他作为风险资本家的职业生活。他讲到了与安德森一起成立风投机构,也就是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会的故事,以及他的机构专门聘请有创业经验的人作为风险投资人背后的原因,和他在风险投资界复制精英人才经纪公司(Creative Artists Agency,简称“CAA”)模式的方法一样。霍洛维茨介绍说,早在1975年到1990年间,CAA用很短的时间诞生并成为市场领导者,当时这个市场已经存在80年了。CAA的联合创始人迈克尔・奥维茨是他的朋友,奥维茨成就非凡,而他从奥维茨的管理模式中学到和借鉴了不少东西。

在CAA公司,他们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而为了建立这个平台,经纪人在最开始的几年是没有任何报酬的,他们必须想办法从演艺明星、导演、编剧那里获得资金来建立这个平台。但在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他们获得收益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其一是工资和业务运作的成本,另外则是投资产生的回报。这是安德森・霍洛维茨与CAA公司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在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创立初期,霍洛维茨和安德森是没有任何工资的,这一点霍洛维茨完全模仿了CAA公司。霍洛维茨将资金利用起来打造了一个平台,即便现在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已经运转非常顺利了,但是霍洛维茨支付给普通合伙人的工资也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但支付给投资搭档的收益却远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在霍洛维茨看来,这是一种对等的激励方式。

霍金的故事范文4

霍金,在轮椅上坐了40年,全身只有三根手指会动,演讲和答问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霍金正是在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情况下,创作出了世界闻名的科学著作——《世界简史》。

霍金在21岁这个风华正茂、年轻有为的时候瘫痪了,这对一个正是活蹦乱跳年龄的小伙子无疑是一个天大的打击,但是,他没有放弃,没有退缩,而是用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去面对。学到霍金瘫痪后微笑的样子,让我感到心酸,从中体会到霍金是多么的坚强,多么的乐观。霍金的执着、勤奋、还有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不得不令我肃然起敬。

他用自己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他不仅克服了种种困难,还取得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成就,这又是一个奇迹。

虽然,他换了病,但是他没有被病魔所打败,反而继续潜心研究科学,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他的毅力令我敬佩,也令我感动。

命运让霍金失去的太多了:

他无法用嘴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他无法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他无法和家人一起散步……

所有正常人拥有的一切,他几乎都没有,但是,霍金怀着一颗感恩的、积极向上的心去看待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命运,让人们产生很大的震动,令人折服。

读轮椅上的霍金有感二

读了《轮椅上的霍金》,我知道了,坚强是一把金钥匙,能打开智慧的大门。

本文讲的是被称为“宇宙大王”的著名科学家霍金在自己完全瘫痪,被长期禁在轮椅的情况下,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未知世界,勇敢顽强地挑战命运,为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故事。霍金震惊了我,也震惊了全世界,真是“身残志不残”啊,他就是我一生的榜样。

我在霍金的面前,简直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就说今天吧,我今天本要写作业,妹妹正好也在,我俩就看了一会动画片,我终于等到了我最喜欢的,我欣喜若狂,正当我看地津津有味的时候,这时,我想起了作业,遇到了难题,绞尽脑汁,可我想不出了,我就放弃。这一天,我什么作业都没写,我无语了。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李晨瑞

《轮椅上的霍金》读后感三

蒋熙丞

霍金是谁?他是一个大脑,一个神话,一个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一个科学名义下巨人······或许,他是只是一个坐着轮椅,挑战命运的勇士。

史蒂芬·霍金,出生于1942年1月8日,这个时候他点家乡伦敦正笼罩在希特勒的狂轰滥炸中。

霍金和他的妹妹在伦敦附近的几个小镇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多年以后,他们的邻居回忆说,当霍金躺在摇篮车中时就非常引人注目,他的头显得很大,异于常人——这多半是因为霍金现在的名声与成就远远异于常人,邻居不由自主地要在记忆里重新刻画一下天才儿童的形象。

从儿童时代起,运动从来就不是霍金的长项,几乎所有的球类活动他都不行。

到牛津的第三年,霍金注意到自己变得更笨拙了,有一两回没有任何原因地跌倒。

一次,他不知道何故从楼梯上突然跌下来,当即黄昏,差一点死去。

直到1962年霍金在剑桥读研究生后,他的母亲才注意到儿子的异常状况。刚过完21岁生日的霍金在医院里住了两个星期,经过各种各样的检查,他被确诊患上了卢伽雷氏症,既运动神经细胞萎缩症。

大夫对他说,他的身体会越来越不听使唤,只有心脏、肺和大脑还能运转,到最后,心和肺也会失效。霍金“宣判”只剩两年的生命。那是在1963年。

霍金的病情渐渐加重。1970年,学术上声誉日隆的霍金已无法自己走动,他开始使用轮椅。直到今天,他再也没离开它。永久坐进轮椅的霍金,极其顽强地工作和生活着。

当然,霍金也尝试过“自由”行动的恶果,这位量子引力的大师级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左右下,跌下轮椅,幸运的是,每一次他都顽强地重新“站”起来。

1985年,霍金动了一次穿气管手术,从此完全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极其艰难地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探索着宇宙的起源。霍金取得巨大成功。

霍金的研究对象是宇宙,但他对观测天文从不感兴趣,只有几次用望远镜观测过。与传统的实验、观测等科学方法相比,霍金的方法是靠直觉。

“黑洞不黑”这一伟大成就就来源于一个闪念。1970年11月的一个夜晚,霍金在慢慢爬上床开始思考黑洞的问题。他突然意识到,黑洞应该是有温度的,这样它就会释放辐射。也就是说,黑洞其实不那么黑。

霍金的故事范文5

[关键词]《霍比特人》;好莱坞;魔幻电影;改编

《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The Hobbit:The Battle of the Five Armies)改编自托尔金的小说,由彼得-杰克逊执导,在影迷的热切期待下,从上映伊始就横扫了各个地区的票房,并在各大奖项评选当中获得多项提名。作为魔幻电影《霍比特人》系列的最终章,《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延续了该系列的叙事手法与表现方式,将矮人与人类、精灵族联手对抗半兽人大军的孤山之战恢弘而壮烈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不仅将好莱坞魔幻电影的制作水平又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在艺术表现力与票房成绩上同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可以说,《指环王》系列魔幻电影获得的前所未有的成功将好莱坞魔幻电影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并创造了一个空前火爆的魔幻电影市场,此后的好莱坞魔幻电影被接连推向市场,并无一幸免地存在于《指环王》系列电影的阴影之下。所以,同样改编自托尔金同名小说的这两个系列的魔幻电影形成了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局面,所以在对于《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的审视与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一个辩证而统一的视角,这样对于该部电影的评价才算完整而公正。《霍比特人》系列电影的推出可以说是对《指环王》系列电影的继承,同时也是一种突破,通过对《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的审视,管窥好莱坞魔幻电影在当前阶段的创作路径和发展方向。

一、多重叙事模式逐渐成为主流

从《指环王》系列魔幻电影开始,由于其原著小说的叙事结构的庞大与叙事内容的复杂,将小说文本转化为电影影像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这种庞大性与复杂性也同样移植到了电影当中,这种庞大与复杂不仅体现在影片的时间长度上,更为突出地表现在电影对叙事结构与叙事模式对原著小说的继承与突破。电影《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144分钟的时间长度相对于《霍比特人》三部曲当中的前两部的166分钟时间长度算是最短的一部,但是为了将原著小说当中的宏大内容展现于电影当中,影片采用了多重叙事模式平行推进的方式来架构整部电影,一方面,完整了电影的史诗性特征,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多种元素的融入以完整其商业电影的基本特征。

在电影《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当中,其中一条叙事主线是从霍比特人比博尔-巴金斯的视角对于整个矮人孤山征战的全景展示,另外一条叙事主线是从矮人国王索林-橡木盾的视角出发将矮人族重夺孤山之战与半兽人首领阿索格之间的仇恨的双重展现,其他还有很多次要叙事线索,例如灰袍甘道夫对于黑暗力量来源的探寻与对抗,木精灵塔瑞尔与矮人奇力和精灵王子莱格拉斯的三角恋情,等等。多种叙事视角与多条线索的同时铺展不仅可以让整个电影故事情节更加丰富与饱满,同时也赋予了影片更加多元化的主题元素,友情、爱情、忠诚,等等,不同种族与不同背景的人在孤山大战之中都被给予了共同的战斗目标,使整部电影的主题更加和谐统一。

主线一:比博尔巴金斯眼中的孤山之战

比博尔巴金斯本来只是一个平凡无奇的霍比特人,经由灰袍甘道夫的引导才追随矮人一行征战孤山,并协助矮人在火龙寄居的孤山圣殿当中盗取矮人族至高无上象征尊严与权力的阿肯宝石,重新帮助矮人占领孤山圣殿。在第一部《霍比特人》当中,比博尔巴金斯只是被当作小偷的角色引入征战孤山的矮人部队当中,随着行程的不断推进,矮人一行人距离孤山越来越近,途中的波折与磨难也随之而来,霍比特人比博尔巴金斯凭借其过人的胆识与智慧帮助矮人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逐渐的,在第二部《霍比特人2:史矛革之战》当中比博尔巴金斯逐渐成了一名真正的战士,不再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到了第三部电影当中,比博尔巴金斯已经成为孤山之战当中的关键人物。

影片《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从比博尔巴金斯的视角出发所展示的孤山之战是一场关于忠诚、友情的战役。在精灵与人类眼中的矮人族野蛮、固执、贪婪、无礼,而经过与矮人一行人并肩行走过通向孤山的曲折征程,在比博尔巴金斯的眼中,矮人一族勇敢、仁慈以及近乎无可救药的忠诚。透过比博尔巴金斯的双眼,所见到的困难都是可以去面对、被解决的,而透过他的双眼,看似充满缺点、无药可救的人也是具有可被改变与可以被发掘的优点的。电影《霍比特人》的主角本就是比博尔巴金斯――一名霍比特人,然而却将一个霍比特人置于这样一个远离家乡的地方,置于一场本与他无关的异族之间的斗争当中,比博尔巴金斯既是战争的局内人,同时又是矮人一族的局外人,透过他的局外人的目光,更增加了孤山之战的写实感,这个角度的比博尔巴金斯更像是一名见证者,见证了一场史诗般的战役的胜利,见证了一名曾经一度迷失,最终重拾初心与誓言的矮人国王索林橡木盾的内心挣扎与转变,见证了索林与半兽人之间的生死搏斗以及最终的同归于尽,影片的最后索林橡木盾死在了比博尔巴金斯的怀中,更加凸显了比博尔巴金斯的见证者的身份,也增加了索林命运的悲剧色彩。

所以,对于比博尔巴金斯这条叙事主线来说,孤山之战的过程不仅仅是对霍比特人形象及性格的塑造,同时也通过这样的视角增加了孤山之战的史诗感与真实感,透过旁人的眼光,让索林橡木盾、灰袍甘道夫、奇力、精灵王瑟兰迪尔、人类弓箭手巴德等人物的性格与形象更加真实而丰满。

主线二:矮人国王索林橡木盾的孤山之战

矮人国王索林橡木盾眼中的孤山之战是一场象征荣誉与坚守的战役。在这条叙事脉络当中,索林橡木盾一直是别人口中的英雄,背负着族人的苦难与孤山失守的耻辱,背负着重振矮人一族、重新夺回孤山要塞的使命感而存在。在该系列前两部作品当中,索林更像是一个符号一般的存在,到了第三部当中,索林人性中的邪恶面一下子显露了出来,面对整个城堡中的无数黄金财宝,表现出了如同他父亲一样的对于黄金与财宝的痴迷――“龙症”,索林在遍地黄金当中迷失了自己,忘记了千里迢迢远征孤山的意义何在,开始充满猜疑、自私,心中只有将黄金财宝据为己有的念头,失信于人类,弃矮人一族的荣誉于不顾。所以,从索林橡木盾这个叙事角度来看,《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更像是关于索林个人心理的转变与成长史,前往孤山,虽然是为了重振矮人一族,但实际上更像是索林关于自我的一场寻根之旅,在这段旅程中,索林实现了自我追寻。

影片当中的其他叙事分支分别起到了补充叙事与增加影片主题元素的功能。灰袍甘道夫被困于黑暗城堡当中,被精灵女王盖拉德里尔所救,而精灵女王最终耗尽元气将黑暗力量逼退,使这部《霍比特人》系列电影的最终章得以与其续集《指环王》的剧情相连,完整了剧情的同时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而木精灵塔瑞尔与矮人奇力的爱情则丰富了影片的主题元素,一场还没有真正开始的爱情以奇力的死画上了句号,凄婉而含蓄的爱情故事增加了影片的娱乐效果,让影片更加多元化。

二、从小说到电影的影像转化

小说《霍比特人》只有薄薄的一本,本是童话读物,而在对其进行电影改编的时候,却衍生出《霍比特人》三部曲,总计超过471分钟的动态影像可以说将小说文本放大到了极致,从文本到影像,导演彼得杰克逊构筑了一个气势恢弘的中土世界,有血有肉的矮人族、精灵族、霍比特人及人类,有笑有泪的史诗一般的剧情。所以,即便人们对于《指环王》系列电影的赞誉声要远远高于《霍比特人》系列电影,但是《霍比特人》系列电影对于小说的剧本改编几近完美是无可厚非的,电影将小说文本字里行间所描述的夏尔、黑森林、孤山等魔幻之地几乎全景化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大胆的想象力不仅让整个中土世界构筑得迷幻而真实,同时也使电影的视觉奇观得以顺利构筑,在视觉奇观化电影占据主流电影市场的当代,人们对于影像具有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如果一部电影的剧情吸引人,但是影像表达欠缺的话,这部电影不一定会成功;而如果一部电影的剧情不吸引人,但是影像表达具备了视觉奇观化的话,这部电影在当代IMAX等巨幅银幕的支撑下,一定会取得电影票房市场的成功。

在这样的电影影像语言表达的语境之下,《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构筑了一个暖色调的魔幻世界,正如原著小说作为童话文本一样,改编后的电影也同样着力营造了一种童话般的魔幻主义氛围,从比博尔巴金斯所在的夏尔地区开始,饱和的满眼绿色构筑了一幅生机盎然、与世无争、超然世外的霍比特人世界,在这样绿色作为主色调的环境当中,比博尔巴金斯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穿着衬衫和背带裤,木质的房屋内被粉刷成暖色调,至此比博尔巴金斯胆小怕事向往平静安逸生活的性格和人物形象被环境烘托并塑造起来,在这里将夏尔和比博尔巴金斯的家――袋底洞设置成满眼的绿色也从另一个角度象征了夏尔的遁世之境给比博尔巴金斯以保护,绿色也是他的保护色。在比博尔巴金斯随着13名矮人一行人开始前往孤山的时候,路上的景色开始逐渐发生了变化,绿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灰暗色彩,此时也代表了真正的冒险旅程的开始,但是在有比博尔巴金斯出现的画面当中,或多或少都带有一抹暖色,整个画面也被笼罩上了一层柔焦滤镜,一切景物都好似不那么真实,将影片的魔幻氛围巧妙地营造出来。虽然比博尔巴金斯的冒险之旅的途中充满了邪恶力量,苍白半兽人、黑森林的巨型蜘蛛、山灵等,但是影片全片展示的暖色调氛围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观众,这是一部具有童话色彩和意义的魔幻电影,即便是在无限黑暗的刚达巴山谷,黑暗当中仍有一丝火光,天边仍有一抹亮色。然而,影片在对孤山城堡当中的黄金进行色彩表现时,并没有给予其应有的明亮的金色,而是在火光的映衬之下,处理成为接近黑色的颜色,遮蔽了其真实的颜色,只将反射的火光暖色进行表现,这样的视觉处理加深了城堡中黄金的被诅咒的黑暗色彩,也通过颜色的调整从侧面表现了黄金对于索林内心意志的腐蚀和蚕食,在这里的黄金已经成为使人堕落的毒药。

电影《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在对小说文本的影像转化过程中,通过色彩的调配,继承了小说童话故事的本质特征,既构筑了完美的视觉奇观影像,同时也增加了电影语言的话语功能,让电影具备了远超过小说文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好莱坞魔幻电影发展方向

然而,虽然《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在艺术呈现和电影票房两方面都取得了成功,但是正如该系列的前两部作品《霍比特人1:意外的旅程》和《霍比特人2:史矛革之战》一样,始终无法脱离《指环王》系列的阴影,观众在审视《霍比特人》系列电影的时候总会将其与《指环王》系列做对比,即便在小说文本的创作上,《霍比特人》要远远早于《指环王》并且作为其前传故事。

如今的好莱坞魔幻电影已经完全陷入了占据主流的视觉奇观语境当中,对于影像和画面的奇观化的重要性要远高于对于故事内容的完美书写,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画面震撼力的强调依旧要成为好莱坞魔幻电影的主要创作方向。但是透过《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我们看到了视觉与叙事的追求可以同时实现,相辅相成,《霍比特人》系列电影对于原著小说的改编与影像转化已经接近完美,多重叙事已经逐渐成为这一时期电影的主流叙事模式,对于人物内心的越来越多的多层次挖掘已经成为主要的创作方向,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魔幻电影的创作标杆仍然是《指环王》系列,如何针对小说文本进行改编与语言转化,如何突破当下魔幻电影的创作困境作出突破与改变是今后值得继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霍金的故事范文6

[关键词]霍建起;导演风格;艺术电影;电影语言

2009年,导演霍建起的新作《台北飘雪》凭借唯美含蓄的风格在东京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然而作为圈内的著名导演,霍建起并不为国内广大观众所熟知。实际早在1995年,他导演的处女作《赢家》便在国内取得了很大成功,获得当年的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影片奖。随后几年里,霍建起执导的《那山、那人、那狗》(1998年)、《蓝色爱情》(2000年)、《生活秀》(2002年)、《暖》(2003年)都曾获得国内外的电影大奖,尤其是《那山、那人、那狗》和《暖》在日本放映时曾引起巨大反响。至此,霍建起不但得到了国内圈内人士的肯定,在国外也享有了较高的知名度。但由于从《赢家》到《暖》,霍建起一直偏爱于艺术电影的创作,在中国当前的观影现状下,势必难成为关注的焦点。

无论是从创作的经历,还是从作品的风格来看,都很难将霍建起简单地划分到“第五代”或是“第六代”导演中。霍建起1978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学习,毕业后在十多部电影里担任美术师,直到1995年有了独立拍片的机会,才走上了导演的创作道路。作为霍建起的同届校友,张艺谋、陈凯歌等被称为“第五代”的导演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即开始了他们辉煌的创作之旅。由于经历过十年“”的动荡,饱尝生活的艰辛,他们的作品里充满着对历史和文化的沉重反思。随后,与霍建起几乎同时开始创作,80年代末毕业于电影学院和戏剧学院、90年代中期渐成气候的中国“第六代”导演,他们经历的是变革中的中国,他们的作品更多的是表现当代中国城市里文化和思想的贫瘠,以及个人的迷茫和无助。不同于“第五代”的饱含忧患,也没有“第六代”的反叛和黯然,霍建起以他清新的电影风格、唯美的电影语言和温良的人生关照独树一帜。怀旧、感伤、浪漫、唯美、抒情、写意,几乎他的每部作品都打上了这样的标记。人们在他如诗的影像语言里怀念故土,回想过去,感伤爱情,明知只是导演的桃花源,却仍沉醉不知返,为繁芜人生里日渐麻木干涸的心灵平添几分蕴藉。

一、善意的眼睛、温良的心:霍建起的电影选材

从《赢家》到《情人结》,霍建起的电影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从选材上就可看出霍建起的创作倾向:他对生活里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情感有着特别的喜好与表现的欲望。《情人结》改编自安顿的纪事文学《至无尽的莎士比亚》,讲述了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因上一代的仇恨无法结合,在7年的等待和守候后,终成眷属的故事。霍建起曾谈起最初看原作时,被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坚守深深打动,所以才有了5年之后,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的举动。《那山、那人、那狗》改编自彭见明的同名小说,讲述的是南方农村里,儿子接替了退休的邮递员父亲的工作,父亲陪伴他走了第一趟邮路,在这趟送信的过程中,儿子理解了父亲辛勤的一生和母亲长久的等待,父子间感情的隔阂消融于葱葱翠翠的青山和曲折蜿蜒的山路中。不同于“第五代”或是“第六代”关注世界的角度,霍建起电影的核心左右不超过一个“情”字,爱情、亲情这些人类永恒的情感,被霍建起表达得唯美细腻、深沉感人。

在霍建起的电影里,人们往往感受到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这源于霍建起有一双善意的眼睛和一颗温良的心。《暖》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白狗架秋千》,小说中,故事发生在东北的乡下,已在城市立足的井河回到故土,意外与初恋情人暖儿不期而遇。但时过境迁,往事非昨,10年前的美丽女子不仅瞎了一只眼,而且嫁了一个哑巴丈夫,生下的三个孩子也是又聋又哑。在故事的最后,曾经的爱人为了能要一个会说话的孩子,请求与井河在高粱地里野合。小说保持了莫言作品的一贯特点,原始的生命欲望、粗犷野性的美,再加以残酷的现实直虐人心。霍建起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对小说作了较大的变动,使得电影《暖》呈现出与原作完全不同的风貌。电影将故事搬到了风景如画的南方山村,暖虽然瘸了一条腿,但有一个美丽乖巧健康的女儿,而且哑巴丈夫是从小一起长大,在困难时日里关心帮助自己的人。虽然方式是粗鲁而直接的,但两人之间有着相濡以沫的深情。电影里,井河是善良的,他一直在自责和忏悔;哑巴是善良的,悔于自己的偷撕信件,他决定让井河带走共度甘苦的妻女;暖更是善良的,她原谅了井河对誓言的背叛和哑巴撕信的举动,最后搀扶着哑巴走向那个属于他们的家。生活是无奈的,“也许霍建起的理想主义情怀无法改变严酷的现实,但他一定能够打动心怀理想的人们和每一颗善良的心。”[1]

二、单纯情感观照下的丰富内涵:で别于商业化类型片的艺术品质在电影类别中,有两个典型的派别,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相对于艺术电影而言,商业电影追求的是票房利润的最大化,它以消费者的认可为主要目标,因此它的人物、情节设置往往采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确为大众所欢迎的固有模式。它们一般节奏明快,人物性格鲜明,故事一波三折,并且最终的结局总是顺应着人们希望的结果而去,以此来迎合广大观众的欣赏口味。对大众娱乐需求的迎合,使商业片难以承载沉重的主题和丰富的内涵。与之相对,艺术电影更侧重于追求影片的艺术内涵,它的主题多具备一定的哲理,试图剖析社会,挖掘和探索人性等。在叙事策略上,艺术电影大多反对模式化的人物形象塑造和程式化的情节设置,视听语言和拍摄手法也不拘一格,力图体现创作者的艺术特质和独创性。总的来说,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相较于商业电影,艺术电影更具有先锋性和探索性。然而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并非决然对立。商业电影既然为电影,必定具备一定的电影艺术表现形式,而且部分的商业电影因为投资的巨大和制作的精美而表现出较高的艺术品位。另一方面,在商业社会中,艺术电影的创作者除了希望自己的作品获得业内人士的认可,也同样希望取得一定的票房成绩,从而获得更多的生产资本和拍片机会。商业性和艺术性是电影基本属性的两个方面,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只不过各有侧重而已。

反观霍建起的电影创作,从《赢家》开始,几乎霍的每部作品都会获奖,然而票房却不如人意。最典型的是《那山、那人、那狗》, 虽然在日本获得了上亿的票房收入,但在缺乏艺术片发行经验的国内,票房却几近为零。霍建起自身也认为,自己比较专长于艺术片的创作。如前文所述,相较于商业片,艺术片的主题内涵更为深刻。在霍建起的电影中,虽然表达的主题侧重于人间的亲情或男女之爱,但又总不那么简单,其中蕴涵的丰富意味经常带给人们长久的回味。这种单纯情感关照下的丰富内涵,使霍的电影具备了区别于商业化类型片的艺术品质。以《那山、那人、那狗》和《暖》为例,它们都是乡村题材作品,电影中用了大量的笔墨展现中国南方美丽的乡村景色,深远的意境,绵长的韵味,感人的故事,为霍建起在国际上带来不少赞誉。《那山、那人、那狗》是在湘西拍摄的,故事开篇呈现在人眼前的即是清晨绿色的田野和薄雾缭绕的小小村落。随着父子在山中邮路的前行,导演又多次将摄像机的镜头投向了葱翠的大山,那满眼的绿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描写湘西最出名的人物莫过于沈从文,在30年代动荡的中国,沈从文绝对是一个少数的存在,他自称为“乡下人”,用小说构建自己心中的“湘西世界”。他笔下的湘西,山美、水美、人美、心更美,是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净土,以此来对比城市的丑陋。《那山、那人、那狗》也有着同样的怀乡情结,翠绿的山峦犹如屏障隔离了外部的喧嚣,美丽的乡村景色、质朴的民风、没有被污染的美好情感和心灵,这不单是霍建起向往和追求的,也滋润着久居都市的人的心田。“从考上大学那年算起,我已经十年没回来了。家乡没有太大的变化,我却已经成了外人。每条路都还铺在原来的地方,仿佛在等┪摇…”《暖》中井河的旁白使怀乡的意味更加浓厚。故乡凝结着人的成长记忆,霍建起的影片中表达出的对故乡割舍不了的情怀深深打动了观众。

《蓝色爱情》改编自方方的小说《行为艺术》,从片名看似乎只是一个关乎爱情的故事,但实际上要复杂得多。电影中伴随剧情的展开,穿插着一出舞台上正在上演的话剧,话剧里人物的独白和电影剧情的发展紧密结合,借话剧里的人物,导演道出了影片在爱情题材下隐含的另外两层深意。其一是寻找,“你要找什么,找到了吗,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课题。”(影片中的台词)片中的人物都处于寻找之中:主人公邰林从小梦想成为一个画家,高考落榜后,子承父业当上了警察,虽然每天都要面对丑恶和不幸的事物,但仍向往诗意的生活。话剧演员刘云的出现吸引了邰林,她颇具艺术气质,身上的某种东西很符合他长久以来对艺术的想象。这种吸引是爱情,还是邰林对艺术另一种方式的追寻,恐怕他自己也无法说清。刘云也在不断地寻找,母亲精神失常的原因、邰林真实的内心,以及现实生活中艺术的体验都是她所探寻的。 两人最初相遇时,邰林误以为刘云要自杀,实际上刘云只是在进行一项行为艺术,她想知道“如果自己这样,别人会怎么样。”影片的结束,刘云真的从桥上跳了下去,邰林也奋不顾身地纵身跃下,这一跳印证了两人之间的爱情,而随后刘云脚脖子上拴着的蹦极绳告诉我们这又是一次行为艺术,在邰林不自觉的配合下,刘云完成了她人生中最为精彩的一次行为艺术。“这个世界就是人类的艺术品,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每一天都可以写进艺术史。”(影片中的台词)也许我们并不自知,但我们的行为影响和改变着周围的人和事物,从某种角度上讲,我们也是艺术家;生活和艺术密不可分,生活中有无数能感染和震撼人心灵的东西,需要的仅是艺术家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是电影的另外一层深意。

不仅仅是亲情或爱情,在单纯情感观照下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使霍建起的电影区别于普通的商业化类型片,从而具有更高的艺术品质和审美价值。

三、唯美、抒情、诗意:霍建起的电影语言风格

霍建起的电影有非常明显的个人风格烙印,唯美、抒情、诗意是他电影语言风格的总体特征。优美的取景、长镜头的运用以及具有象征意义的影像符号,使他的电影既具有形式上的诗意美感,又含蓄内敛,意味深长,带给人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影戏有了良好的剧情,适当的说明,动人的对话,细腻的表情,还不足称为佳品,更要有美丽、得当的取景,才能称作完善的电影。”[2]霍建起毕业于美术系,做过多年的电影美术工作,他的电影取景不但与影片的内容相得益彰,而且富有美感。在看他的电影时,人们的心灵在经受洗礼,人们的眼睛也在做一次完美的旅行。《那山、那人、那狗》拍摄于风景秀丽的湘西,层峦叠嶂,浓得化不开的绿,使城市里厌烦了钢筋丛林和车马喧嚣的人们如饮甘饴。《暖》的故事发生在江西婺源,这里被称作是中国最美的乡村,灰瓦白墙的民居、梯田、芦苇、溪流、木桥、正在戏水的鸭子、饮水或吃草的牛,一派牧歌式的田园风光,是井河忘怀不了的过去,也是他难以割舍的现在。《蓝色爱情》中,导演将拍摄地选在大连――一个靠海的城市,这里水气氤氲的桥头和海岸见证了主人公的爱情。导演将大海的蓝色作为整部影片的色彩基调,蓝色“是夜的颜色,但它只是黑暗的近亲,不是黑暗本身。”[3]它透露着忧郁、伤感和神秘;它虽带着沉重,但人们还可期待一个有希望的结局,因为夜色之后便是黎明的来临,正如邰林和刘云的爱情,最终摆脱了往事的羁绊,迎来了美好和幸福。《生活秀》改编自池莉的同名小说,故事的原发地在武汉,但霍建起出于镜头美感的考虑,选择了重庆作为拍摄地。虽然《生活秀》是霍建起最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但镜头里重庆山城的老房、城门洞和石板路,还是使影片呈现出别样的美感,就像女主人公来双扬,即使生活是纷繁无奈的,她仍然美丽坚强着。

长镜头是“在每一个统一的时空里,用推拉摇移等方法多层次、多景别、不间断地展现一个完整的动作过程或事件进展的镜头。”[4]长镜头的这种不间断的特性,更符合东方美学含蓄、隽永的思想。霍建起不仅善于利用长镜头来展现自然景色,从而使他的电影充满诗意,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对长镜的表现力进行了充分地挖掘。《暖》中,井河来到暖家看望她,有一场戏是暖在厨房做饭,井河在外屋一面同暖说话,一面将秸绳挑给二楼的哑巴丈夫。导演通过长镜头将暖、井河以及哑巴三人之间难以言说的微妙感情非常艺术地表现出来。时而是暖和井河这一对曾经的恋人,时而是井河和哑巴这一对曾经的情敌,井河对暖的关切,哑巴对井河的戒备在这个长镜中得到了含蓄而清晰地表现。《情人结》里男女主人公相互等候了7年之久,对这样一个故事来说,似乎怎样结束都难使人满意。不让他们结合,观众会接受不了;但若让故事结束在婚礼之上,又太落俗套。霍建起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故事的结尾给了二人拍婚纱照的那一刻。两段长时间的特写镜头对准了这对新人,这段时间里人们见到的不是他们简单的幸福表情,赵薇饰演的屈然低头、流泪、抬头、微笑,如此反复,直到含泪的笑容点点绽放。爱情终于有了结果,但逝去的是两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长镜和特写镜头的综合运用,使观众看到了人物微妙的内心变化,并引起强烈的共鸣,和剧中的人物一起,感叹这五味杂陈的生活。

在霍建起的电影中,经常出现具有象征意味的影像符号,镜子就是他电影里常见的意象。《蓝色爱情》的开篇就是一面镜子,镜中是来来往往的人。镜子的边是木制的,看上去像一个画框,镜中来来往往的人也成了流动的图画。随着摄影镜头的拉开,我们看到,原来这是理发师工具箱里的镜子。接着长发的邰林在镜前坐下,长发被一寸寸剪去。这一幕显然是有用意的,邰林被剪去的不但是头发,也有他成为画家的梦想。类似画框的镜子既隐喻着邰林曾经对艺术的追寻,也在暗示着生活和艺术的关系――“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每一天都能写进艺术史。”《情人结》里,屈然下班回家,两个小孩在楼梯上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屈然不由地停下脚步看着他们,回想起和侯嘉一起度过的少年时光。接着在邓丽君的歌声中,出现的是镜子里的屈然,她看着镜中年华不再的自己。镜中还有嫂子,她正在欣赏新购的耳环,脸上写满拥有的幸福。“我的心中有个故事,诉不尽忘也忘不去。春去秋来萦绕心头,往日的爱不曾遗忘……”,得到过什么,遗失了什么,一切尽在不言中。而在改编自莫言小说《白狗架秋千》的电影《暖》中,秋千就成为贯穿全篇的叙事和抒情符号。秋千记载着暖对外部世界的向往,记载着暖和井河的青春时光,记载着井河和哑巴共同的爱恋,也是带给暖不幸的源泉。对于暖,“秋千是一种假象的飞翔” (编剧秋实语);对于井河,秋千意味着“快要离开时那种离不开的纠缠” (导演霍建起语)。影片中用了各种角度来拍摄翻飞的秋千,极具形式上的美感,也带给人们画面之外的无限遐想。

四、结 语

作为一个颇受业内肯定的导演,在创作中霍建起一直坚守着电影品质,以温良的心和善意的眼睛观照着这个世界,在他唯美、诗意的影像中,人们温故着几乎遗失在繁芜人生里的美好情感。区别于“第五代”沉重的历史反思,也不同于“第六代”黯然的人生体验,霍建起的电影恰似一股温泉,润泽着人们的心田。

附录:霍建起创作简历

1958年生于北京。

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

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美术室,与田壮壮等导演合作,在十余部影片中担任美术师。

1995年,独立执导第一部影片《赢家》,获得第十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处女作奖。

1996年,拍摄影片《歌手》。

1998年,拍摄影片《那山、那人、那狗》,获1999年金鸡奖六项提名,并获得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男演员奖。获1999年第23届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观众最喜欢的影片大奖;2000年第31届印度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银孔雀奖。

1999年,拍摄影片《九九艳阳天》。

2000年,拍摄影片《蓝色爱情》,获得2001年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华表奖优秀导演奖,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

2002年,拍摄影片《生活秀》,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演员、最佳摄影奖;金鸡奖最佳女演员、最佳编剧奖。

2003年,拍摄影片《暖》,获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奖;获第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金麒麟奖,最佳男演员奖。

2004年,拍摄影片《情人结》。

2008年,拍摄影片《台北飘雪》,入围第22届东京电影节。

[参考文献]

[1] 沈健.霍建起和他的《暖》[J].中国电影报,2003(45).

[2] 侯曜.影戏剧本作法[M].上海:上海泰东书局,1926.

[3] 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