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致勃勃范例6篇

兴致勃勃范文1

1、我们走走停停,谈笑风生,顾不得腰酸腿软,汗流满面,兴致勃勃爬到了山顶。

2、由于我们又倾向于听信她的话,她又兴致勃勃地把头伸到前面。

3、他是个口若悬河的,兴致勃勃的,讨人喜欢的健谈家。

4、举目远望,无边无际的大海好像与天连接在一起。海面上,成群结队的海鸥正在飞翔。他们有的在海面上展翅高飞,有的在海面上蜻蜓点水,有的在海面上窃窃私语,还有的在海面上兴致勃勃地捕鱼……一只只海鸥成了海面上快乐的音符。

5、她又捡起他们刚才讨论的话题,兴致勃勃地谈论改造问题。

6、买家们精挑细选着刚捕来的还裹着冰的鱼。鱼贩们兴致勃勃地卖着鱼,他们每天要卖的鱼共约4000箱左右,每箱都是满满的40千克,而船长们则在一旁看得心急如焚。

7、田野里,生机盎然,草长莺飞,小朋友们正在兴致勃勃的寻找春天。

8、他看到多萝西娅兴致勃勃地望着卡苏朋先生,一点也没有醋意。

9、虽然如此,罗姆尼仍然兴致勃勃地加入到对佩里的口诛笔伐中,因为佩里违背了共和党的信条。

10、要是地面宽一些,我会兴致勃勃的改造那块地方,在那里种花植树。

11、她在员工会议上总是很兴致勃勃的。

12、好不容易才挨到鸡啼破晓时分,匆匆换上新衣新鞋新袜子,便兴致勃勃地向老一辈讨红包,那该是孩童时代最欢乐的时刻了。

13、刘墉一听,喜形于色,兴致勃勃地比划着自己家乡远近闻名的大萝卜。

14、他很生气,因为那顾客并没有看他怎样变戏法,然而他还是兴致勃勃地搞下去。

15、成长的滋味是什么?是开心还是痛苦,是高兴还是难过,是令人兴致勃勃还是悲痛欲绝;是酸,是甜,是苦,是辣……?成长的滋味到底是什么?

16、那里人声鼎沸,我兴致勃勃挤上前去,看见几个醉心于文艺事业的姑娘扭动轻捷的身驱,正在翩翩起舞,她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和天赋,其中一个的舞姿更是美妙绝伦,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我真不敢相信这小地方有如此高水平的演出。()

17、还有一次在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南京一时很久未出门的老夫妇兴致勃勃来到市区,准备好好看看家乡这几年来的变化,怎料因行动缓慢被走在身后的一位年轻市民拳脚踢和辱骂,气得老大悲愤欲绝,以头撞墙,在老伴的劝阻下,才颤抖着离开了这伤心之地。

18、"让我看看。"布里森登兴致勃勃地提出要求。

兴致勃勃范文2

2、兴致勃勃:兴致,兴趣。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兴趣很浓厚,情绪很高。

3、生气勃勃:形容人或社会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4、野心勃勃:形容对权力或功名利禄存在极大的非分欲望。

兴致勃勃范文3

形容很有兴趣成语

[兴趣盎然] 形容兴趣浓厚。

[渐入佳境] 原指甘蔗下端比上端甜,从上到下,越吃越甜。后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趣逐渐浓厚。

[渐至佳境] 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趣逐渐浓厚。同“渐入佳境”。

[津津有味] 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帮闲钻懒] 指说话做事迎合别人的心意和兴趣。

[津津乐道] 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兴致索然] 一点儿兴趣都没有。

[兴味索然] 兴味:兴趣、趣味;索然:毫无兴致的样子。一点儿兴趣都没有。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兴:兴致,兴趣。趁着兴致来到,结果很扫兴的回去。

[乘兴而来] 乘:趁,因;兴:兴致,兴趣。趁着兴致来到,结果很扫兴的回去。

[读不舍手] 舍:舍得,愿意。读书读到有兴趣时舍不得放下。

[臭味相投] 臭味:气味;相投:互相投合。彼此的思想作风、兴趣等相同,很合得来(常指坏的)。

兴致勃勃范文4

2、白雪皑皑、生机勃勃、得意洋洋、气喘吁吁、文质彬彬。

3、可怜巴巴、人才济济、波光粼粼、言之凿凿、目光炯炯。

4、饥肠辘辘、白发苍苍、含情脉脉、热气腾腾、风尘仆仆。

5、兴致勃勃、微波粼粼、行色匆匆、仪表堂堂、野心勃勃。

兴致勃勃范文5

暑假妈妈带我去大连,我们团队兴致勃勃地去海边玩,只听见一个叔叔扯着嗓门在喊:“卖活海星了,会发光的海星……”看到可爱的小海星我们都围了过去,只听见叔叔介绍说:“海星生存能力很强,在没水的情况下可活十几天,很好养的!”我们高兴极了,想把这可爱的小精灵带回家。

瞧,这可爱的五角海星穿着紫色衣服,灵巧的角轻轻挥舞着,还有一双黄黄的小眼睛,海星反面小小的吸管可神奇啦,可吸在岩石上任凭风吹浪打丝毫不动,我们都兴致勃勃地买了几只。

可不幸的事发生了,美丽的海星死了。我看着僵硬不动的海星真想大哭一场,那可怎么办呢?!导游说:“可以把它泡熟晒干做标本啊!”我们回到宾馆,就把这些可怜的星星泡在热水里,过了一会儿,它的身子由紫变红了,可美丽啦!

啊!海星真美丽,可那叔叔真的太可恶了,他的贪婪使那又可爱又美丽的小海星夭折了。

兴致勃勃范文6

摘要:伦勃朗是17世纪荷兰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在绘画方面,他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和精湛的绘画技艺享誉画坛,他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伦勃朗以他对生活的诚挚热情与敏锐洞察,为后人提供了诸多17世纪荷兰绘画优秀的范例,特别是他对艺术信念的坚持和执著追求,更加显示了一个真正艺术家的优秀素质。

关键词:伦勃朗,现实主义,绘画技艺,艺术信念

作者简介:文立磊,1982年11月,男,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油画专业。

[中图分类号]:J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8-0103-02

十七世纪处于欧洲封建社会的后期,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此时的欧洲是一个推陈出新,破除迷信,继往开来的时期。在艺术方面开创了继文艺复兴之后又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局面,出现了许多世界级的艺术大师。

荷兰是十七世纪欧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商业繁荣,国家富裕,文化先进,这为当时的艺术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社会环境。伦勃朗是荷兰这一时期艺术成就的杰出代表,在绘画方面,他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和精湛的绘画技艺享誉画坛,被称为是十七世纪荷兰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他的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伦勃朗的绘画具有比较鲜明的艺术特色,大致可从绘画构图的创新,宗教绘画题材的生活化人性化表达,对光的描绘与表现,自画像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一、绘画构图的创新

十七世纪的荷兰比较盛行团体绘画,这主要是受新兴资产阶级审美情趣的影响。资产阶级希望通过这样的团体画来表现他们胜利者的姿态,例如哈尔斯的《圣乔治军团的官员盛宴》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关于这种军事题材的团体绘画,在艺术表达上,当时的画家们主要还是同等并列构图,如同现在的照相。但伦勃朗在绘画构图上表现出了与其他画家极大的不同,如他的名作《夜巡》。在《夜巡》的画面中,他已经不是用同等并列构图了,而是一种画面的主次分组,强化个体主要人物,弱化组群的人物,从而增强了画面主题的表现。从艺术的角度讲,伦勃朗在构图方面几乎开创了一种新的潮流。

伦勃朗在构图方面是一个善于创新的艺术家。我们以他不同时期的两幅作品为例来说明。一幅是伦勃朗于1632年作的《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通过画面,我们来分析构图。他破除了过去把人物同等并列的样式,使画面中八位医生呈两侧分开,光照射在教授身上,有主有从,有情节引导,使画面中的整群人物只服从于一个光源和一个运动。在构图和艺术处理上,这幅画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伦勃朗并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画家,于1661年创作的《呢绒工会的理事们》则是完全不同的构图样式。这个画主题表现的是五位绅士和一个仆人,但是五个绅士每个人处理的都同样重要。在这一点上就没有像《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的主次安排,而只有一排均等的人物。没有刻意的集中的光线,只有在整个画面空间上自由散开的光与影。这使我们在怀疑,难道这是伦勃朗对古代构图样式的回归吗?当然不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里画面的构图是统一于整体运动之中。刻画主题的关键在于说话者伸出的手上,随着这种自然姿势的伸展,五位人物一行展开。看上去每个人好像都是自由活动,但是如果没有整体的一致性,这种个人活动的意义可能就没有了。当然需要特别说明,在这里完整的构图并不是只由人物形象单独地组成,在画面中对人物手的虚实刻画,桌布上的明亮部分等都是极为重要的画面组成部分。画面的统一是由构图的完整,还有由光和色的一致性共同维持的。

当然在分析画面构图的这些形式要素时,我们也不能忽略精神特征的表现在画面统一中的作用。这一特征在《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和《呢绒工会的理事们》中都有比较明显体现。画面的精神内容在前者中比较外在,在后者中则比较内在,它被集中到一个同一的主题上,这一主题在有独立的并列头像的旧式肖像群像中是前所未有的,是一种全新的表达。

二、宗教绘画的生活化、人性化表达

从绘画题材上来说,伦勃朗是一个关注生活和注重人性表达的画家。尽管伦勃朗从十几岁到其逝世,创作了大量以圣经为题材的绘画。我们可以认为他是一个画《圣经》的画家,但却绝不能说他就是一个宗教画家。因为对于伦勃朗的宗教绘画来说,他的表现目的并不是描绘虚无缥缈的宗教,他要表达的是一种真实而深刻的人性和理想化世界。

通过对伦勃朗不同时期宗教绘画作品的研究,我们能比较清楚地看到艺术家对于宗教的理解。如《基督在厄玛乌》画中除了基督头上的圣光外,再没有什么神圣的东西。画面里好像是在一个乡村的小酒店,基督和他的门徒像当地的农民一样相聚在一起。通过画面可以反映出伦勃朗的目的,那就是描绘现实的生活,而不是描绘虚无的宗教。但从艺术的角度看,此时的这些绘画在画面处理上主要还只是停留在描述故事的性质上。虽然他在人物情感的描绘上,已经是比较的深刻,但对于宗教世界中所含有的人性内在的深度表现还不够深刻。

但是晚期的伦勃朗逐渐超越了画面的空间与故事形式的表现,逐渐走向了人性更内在的艺术表达。我们以《浪子回家》为例,从表面上看,这幅画不过是一张普通的人间绘画。取材于圣经,画面描绘了在昏暗的虚构空间中,老父和跪在其前的浪子,以及依次融入背景的衬托人物,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宽恕和仁爱的主题。但是从深层次来注视这幅伦勃朗晚年的作品,可以发现他其实是在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极其淳朴,真实而深刻的人性氛围,是一种精神化的高度表达。这种人性精神的表达是伦勃朗晚期重要的艺术特色之一。

可见,伦勃朗以《圣经》的故事为主题,而赋予宗教以人性化并进行了再创作。《圣经》的故事,对他来说,不过是引发他人文性或人性化宗教灵感的媒介物,而他真正要表现的,是他自身对人性的深刻体会。

三、光的描绘和表现

关于光的表现,大致是文艺复兴之后才逐渐形成的。在美术史上对光的描绘主要有三个最具代表性人物,卡拉瓦乔,伦勃朗,莫奈。若就一般而言,莫奈绘画属于外光描绘,卡拉瓦乔是平面光描绘,伦勃朗是内光描绘,在这里主要谈伦勃朗的内光描绘。

伦勃朗继承并发展了卡拉瓦乔的平面光画法,但是又与卡拉瓦乔的平面光画法有很大区别:在伦勃朗的绘画中,光呈现的地方就是色彩呈现的地方,光与色彩对伦勃朗来说,可以是同一物,光即色彩。这也是伦勃朗与卡拉瓦乔在光的描绘与表现上,真正不同的原因所在。伦勃朗对光和色彩的表现达到统一与和谐,主要还是体现在晚期的绘画作品中。早期的绘画作品在光和色彩的表现上大都属于仔细的描摹,如在《耶利米》绘画中,对于中间过渡色的衣皱,是非常细腻的描绘,主要是运用光的明暗对比来表现。但晚期的绘画中,其中间部分,往往不再用黑暗中细腻的光描绘法,而用了粗犷而有魄力的色彩笔触,将之从整个画面中凸显出来,不单是靠明暗的作用,如《穿铠甲的青年》。那么他晚期对光的描绘具有怎样的艺术特色?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暗部及阴影的表现上采用薄的透明或半透明画法,并结合虚实与冷暖关系逐渐过渡到中间部分。在明亮部分,则是用大胆,厚重的红色或黄色,塑造绘画的肌理和体积。从而使整个画面创造出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并使画面呈现一种极具象征性和充满神秘气息的氛围。

英国文艺批评家阿瑟・西蒙斯曾就伦勃朗对光的描绘做出较高的评价,“伦勃朗的光线是为了强调他所认为的部分真实才这样做的,他不像那些认为一切可见的事物都同样重要的画家那样滥用光线。他设身处地考虑人物和事物,喜爱或者憎恨他们,而光线则是他的一种天然手段,它能起集中或分散,创造或批判的作用”。

四、伦勃朗艺术的影响

伦勃朗继承了文艺复兴的伟大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为后人提供了17世纪荷兰肖像画最好的范例。伦勃朗的绘画努力发掘人物内心,并以现实主义手法呈现出来,他为绘画史上有关人性的描绘,添加了重要的一笔。他对光和色彩的表现对后来的印象主义影响深远,他豪放的用笔和肌理表现影响了表现派的艺术大师们。特别是他对艺术信念的坚持和追求,更加显示了一个真正艺术家的优秀素质。

现如今绘画类型已是多种多样,在物质的诱惑面前,真正的艺术家和伪艺术家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真诚艺术的人来说,创造过程远比结果更为重要。对于那些急功近利、盲目跟风、片面追求夸张效果,并以他人的喜好和市场的需求为标准的艺术学习者来说,他们可能正在远离艺术的真谛。因此我希望通过对伦勃朗艺术的研究,能给自己和当前的艺术学习者以诚挚的启迪。

参考文献:

[1]、李春.西方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96.

[2]、[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潘耀昌译.艺术风格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05-207.

[3]、史作柽.伦勃朗艺术的美学内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4,178.

[4]、华沐.伦勃朗的“人书俱老”-浪子归来拜读记[J].美术研究,1998(3).

[5]、[法]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32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