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纸化报关范例6篇

无纸化报关范文1

林洪舟申报的这批货物是由舟山市沥港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进口的635公斤船用安全阀,是该公司在修的新加坡籍外轮急需的零部件。“舟山海关实行无纸化通关改革后,报关就方便多了,特别是在比较急的时候,不用提交纸质单证,网上申报一键搞定,省时又省力。”林洪舟说。

而这,只是享受到无纸化通关便利的企业之一。记者日前从海关总署获悉,今年第一季度,全国海关办理无纸化通关报关单1124万份,占同期报关单总数的近73%。

据了解,通关作业无纸化是指海关以企业分类管理和风险分析为基础,按照风险等级对进出口货物实施分类,运用信息化技术改变海关验凭进出口企业递交纸质报关单及随附单证办理通关手续的做法,直接对企业联网申报的报关单及随附单证的电子数据进行无纸审核、验放处理的通关作业方式,意味着企业能够“鼠标一点,货物通关”。

海关总署于2012年8月首先在北京、天津、上海等12个直属海关部分业务现场启动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试点工作。2014年4月1日海关总署将改革措施和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海关所有业务现场和业务领域,逐步实现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的全覆盖。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张广志表示,通关作业无纸化改变了原有现场提交纸质单证的操作方式,让企业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足不出户”完成报关手续,节省纸质单证的打印、快递、储存成本以及报关人员往返海关费用,同时使货物通关效率显著提高,在降低企业通关成本、促进外贸稳增长方面成效明显。

无纸化报关范文2

“微博客”是一种新型的交流式信息传播平台, 自2010年以来在国内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标志着国内大众传播进入一个“即时信息共享传播”的微博时代。微博拥有如此众多的使用者,那么当其介入社会热点事件之中时,也必定拥有不可小视的力量。而事实也证明,微博已经成为参与舆论监督的一种重要工具。

本期论坛的3篇文章都聚焦于微博。一方面,我们关注纸媒微博如何成长为报纸新的传播平台,如何重构报纸新闻生产机制,打造纸媒在数字阅读时代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我们也关注“微博围观”及“微博意见领袖”对公共舆论的生成与发展产生的影响,以及该如何加强微博管理,提高网民媒介素养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相信会对微博的发展及研究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种新型的交流式信息传播平台――“微博客”, 自2010年以来在国内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标志着国内大众传播进入一个“即时信息共享传播”的微博时代。而纸媒微博即“报纸官方微博”正顺应这一趋势壮大成为报纸新的传播渠道,成为近年传媒领域重要的创新性变革之一。那么,纸媒微博如何成长为报纸新的传播平台,如何重构报纸新闻生产机制,打造纸媒在数字阅读时代的竞争力,超越同质竞争达到“创异”竞争,是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对报纸传播平台的延伸

纸媒微博,是传统报纸在互联网上开通的官方微博,是纸媒在新闻传播领域内对互联网新技术的创新性应用。早在2010年就有纸媒推出自己的官方微博,但纸媒微博真正火爆是在2011年的全国两会报道期间,从中央到地方全国各大媒体纷纷进军微博,开通微博、微博直播、微博访谈、微博调查,这次报道无论参与媒体规模、微博用户数量与报道形式创新都超过以往。据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的“上海市全国两会认知与评价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微博、社交网络等关注两会信息的公众比例超过17%??。这说明纸媒微博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而且是以一种崭新的新闻传播载体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

与微博表现出的信息及时快捷、内容短小精悍、交流互动性强等特点相比,传统纸媒的载体差异主要表现在介质差异、成本差异、时效差异、空间差异、核心读者差异上。纸质媒体既消耗大量纸张资源,又处于逆价发行,因而造成介质及成本差异;纸质媒体的隔夜出版与微博的即时、动态、滚动相比形成极大的时效差距;纸质媒体的特定区域发行、报摊零购与邮局发送等传统模式与微博的全域化、无疆界的新型传播形态相比,造成读者接受空间上的巨大差距;纸媒读者的中老龄化和与微博用户的年轻化、知识化、精英化相比,形成了核心读者群的差异。这些都成为传统报纸进军微博的巨大动力和创新尝试。

从纸媒微博的技术特性看,它具有其他微博一样强大的即时信息传播能力。这种传播能力能把最新动态信息以短信方式发送给手机用户和个性化网群,在时效上不仅报纸无法比拟,也远远超越了视频、博客的速度,这就是纸媒微博所具有的“零时间优势”,这一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报纸的时效劣势,填补了报纸的时间短板。更重要的是,当一条新闻以即时的形式通过微博传播后,并不是这条新闻生命的终结,报纸随后可以以深度报道的形式跟进。如此一来,更多的微博读者会关注到报纸报道的新闻进展,相当于提前免费打出了“预告性的导读”和“阅读提示”广告。此外,纸媒微博还具有自身的公信力优势。这种公信力如果运用得好,无疑会成为报纸传播平台延伸的重要基础,对于报纸进军网络、聚集人气、开拓数字报纸市场有着相当巨大的促进作用。

新闻生产机制的创新性变革

纸媒进入微博领域后,不但面临纸媒微博之间的竞争,还面临着与众多个人微博、名人微博、草根微博的竞争。因为从目前的情况看,媒体微博与个人微博技术特性是相同的、方式与用户使用是一致的,因而纸媒微博在新媒体市场并没有特别独到的优势和长项。但尽管如此,处于初级阶段的纸媒微博仍然为传统报纸带来了一些新闻生产机制方面的创新性变革:

一是以“话语释放”为特征的新闻生产去中心化。报纸的高成本和版面容量有限,导致纸媒必然动用严格的新闻价值标准去筛选那些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主题,这实际是一个中心化的新闻生产模式。而纸媒微博的出现,为报纸生产带来一定的解放,形成以“话语释放”为特征的去中心化特征。这种特征不仅表现在一些微小琐碎的生活话题、服务信息、娱乐话题能够大量进入纸媒微博,而且也表现在采访中记者的零星感受、即时见闻和动态消息也能第一时间进入微博。不仅如此,“去中心化”的特征还表现在由于用户使用微博的门槛较低,微博信息的低成本和易得性,大量用户可以直接加入到纸媒微博的话题互动中,进一步推进了新闻信息和扩散速度。

二是以“话题圈”为特征的再中心化和再权威化。前面讨论的是传统报纸利用微博平台,参与社会性话题的讨论,提供多样化话语表达的平台,使话题走向更加细碎和生活化的广阔空间,形成去中心化的内容扩散。而事实上,纸媒微博由于自身的媒体属性,报纸编辑记者还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纸媒微博进行选题的预测和集纳,从而为报纸做好新闻策划与新闻调查作准备。这样,微博内容和主题可以逆向通过报纸报道出来,实现纸媒微博内容的再中心化和再权威化。如新快报在2010年7月在新浪微博中持续发出问卷调查:“何为广州文化灵魂”,7月22日起连续在报纸上推出《广州,等待灵魂跟上来》系列专题,将网络主题搬到报纸版面上来??,让微博主题成为纸媒的中心话题。某种程度上,这才是纸媒微博对于传统报纸的价值所在。

三是以“聚合与扩散”为特征的内容传播机制。微博产生于碎片化的传播语境之中,它适应了人们意见的多元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多样化的社会环境。微博的兴盛,加剧了这种信息传播的碎片化趋势。但是,纸媒微博与平面纸媒的结合,却可以改变这一碎片化的传播现状:一方面是纸媒可以“聚合”微博内容,形成新的报道主题。华西都市报记者在纸媒微博上得到“成都地铁站名没有数字编号”的线索,便围绕成都地铁站牌该不该设数字编号做了一组策划报道,并开通读者意见征集热线,结果出乎意料地火爆??。这就是纸媒微博为传统报纸提供了信息聚合的来源。另一方面是新闻“扩散”,每当报纸把一个个重大的而又和读者密切相关的话题上微博的时候,就会激起读者的极大反响。这一机制的核心就是纸媒和纸媒微博之间实现“碎片化信息的聚合和主流信息的扩散”,从而产生一种互动的、双向的新闻生产模式。

纸媒微博与报纸竞争力的提升

虽然纸媒微博是否会改变媒体传播格局还无法过早得出结论,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去分析纸媒微博对报纸竞争力的影响仍然极具价值,它可以为我们判断纸媒进军微博世界的发展前景提供参考。下面,主要分析纸媒与纸媒微博实现竞争力相互提升的重要策略。

一、 通过“议程的双向设置”来提升竞争力。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议题安排来有效地影响人们关注事实和意见的先后顺序。根据这一理论,传统报纸与自己的官方微博实际上可以通过“议程的双向设置”来提升各自的竞争力。传统报纸,尤其是一些都市类报纸定位于大众化的市民生活报,其主题和内容大多服务于市民读者,而纸媒微博定位于年轻读者和都市读者,这两者都具有共同关注的题材内容,因而可以找到一些具有交叉的主题进行互动报道,从而提升报道的影响力。一方面,纸媒的主流议程可以及时地向微博领域延伸,同时向微博背后的社交圈延伸。如羊城晚报的微博诞生在2010年1月召开的广东省两会。当时报社讨论决定利用微博在网络的传播功能,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通过微博发言,同时每天在羊城晚报上开辟“微博”版,把微博上的主要内容加以整合刊登??。这样,主流议程就渗透到了网络空间。另一方面,纸媒微博可以利用时效优势“为传统媒体设置议题”,2011年两会期间,不少纸媒都进行了微博直播,如齐鲁网开设“两会微博直播”;华西都市报、新浪网、腾讯网联手推出“华西都市报记者微博直播两会”等等,先利用微博快速快捷的特点,抓住传播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将信息及时出来,预先形成网络热点话题和议题,再通过第二天的报纸加以深度报道,形成纸媒的传播议程。

二、 通过“影响力共享”来提升竞争力。

传统报纸要想在网络世界打开一片新天地,在年轻读者市场中分一杯羹,就不能只让纸媒微博穿上高科技的外衣、挤上数字化的舞台就了事,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影响力共享”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2011年在“5・12”汶川特大地震3周年大型系列报道过程中,华西都市报微博直播了“全国晚报都市报总编辑重返灾区看巨变”大型采访活动,推出了“微博接力看四川”活动,发起了“5・12”3周年“微博感恩”。这些活动,并不完全是纸媒微博自身所能完成的,它是通过报纸的策划和启动,将活动的影响力传递到纸媒微博上,形成影响力的共享和双赢。报纸的活动就这样通过纸媒微博的传递,以及纸媒背后几何级数量的微博圈子的关注和发送,让很多没有订报和读报的人了解到这些信息,进一步放大报纸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三、通过“营销互动”来提升竞争力

在追求传播价值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诉求中,品牌营销是所有传媒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如此众多的微博中要想脱颖而出的确是一件难事。对此,纸媒微博必须依赖外力的推动,将纸媒的优质资源配置到微博平台上来。如现在一些媒体每个记者都有个人微博、报社有官方微博、一些品牌栏目和版面也开通微博,这些众多微博结合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个个营销平台,一方面促进了纸媒微博影响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使传统报纸在互联网平台上获得更多用户的关注。

总体来看,与良莠不齐的其他各类微博相比,纸媒微博的出现,将是微博世界中的幸事,它将有可能对那些滥用微博资源进行无聊炒作、无中生有的乱象进行拨正和引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高科技途径和高效率的传播方式,纸媒微博将极有可能改变未来报纸的基本面貌,更加方便快捷地把新闻现场呈现在我们眼前、把声音传送到我们耳旁、把新闻带到我们身边。当然,纸媒微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它对传统报纸带来的价值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挖掘。

注释:

??陈怡:《两会报道之新媒体关键词点击》,《新闻与写作》2011年4期。

??任晓敏:《报纸与微博融合现状分析:碎片化丰富新闻报道》,《传媒》2011年3期。

??赵晓梦:《一条微博引发纸媒变革的四点思考》,《中国记者》2010年10期。

无纸化报关范文3

随着各种新兴网络媒体的出现,网络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日益凸显,国内外普遍出现了报纸订阅量下降,广告收入增速放缓的趋势,与之对应的是网民数量迅速增加。网络的广告收入高速增长,在传统报业的重镇英国,全国报纸的广告额已经低于网络广告。而在国内,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的有关调查显示。仅仅从2003年到2007年,中国内地的读报人群的比例就从占全体居民的28%下降至22%。目前,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3.1亿,占全国居民人口总数的23.8%,网络作为主流媒介的地位日益显现。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中,总能看到网络媒体活跃的身影,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每年的“两会”越来越成为网媒的盛宴。今年的“两会”上,手机媒体也一展身手,新华社与中国移动联合推出了“两会手机报”。有调查称。手机报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39.6%。2009年是中国的3G元年,据称。随着3G服务的不断成熟,上网将更具吸引力,网络媒体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有外国学者提出了“报纸消亡论”。

面对网络咄咄逼人的攻势,传统媒体该如何应对?近几年来,国内外报界都做了很多尝试和变革。而这些努力也渐渐看到了一些效果。2006年上半年,英国《每日电讯报》《泰晤士报》《独立报》和《卫报》四家严肃报纸的总体发行量止跌企稳,略高于2003年同期的发行量。总结传统媒体的创新之举,让我们看到了应对网络冲击的可行之法。

根据相关资料及专家学者的论述,报纸与网络相比各有其优势。

网络的优势:

1、反应快速。网络能在第一时间里报道发生的新闻事件,而报纸通常是一天出版一次,出版流程长,限制了其对新闻的快速反应能力。

2、海量信息。网络所拥有信息量之大是报纸所无法做到的,上网搜索一下,就某一新闻事件网络可以提供最为全面的信息。并可产生相关的信息链接。这是厚报时代的报纸也无法做到的。

3、费用低廉。与订报相比,上网的费用还是很低的。订一份报纸只能了解这份报纸提供的信息,而上网可以了解更为全面的新闻资讯。

报纸的优势:

1、更具权威性。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由于其长期以来和官方结成的良好互动关系,使其成为信息权威性的代表,而网络由于其信息来源的多源性,信息的真假有时难以辨别,因而公众习惯于通过报纸来甄别网络信息的真伪。

2、信息更精准,虽然报纸所提供的信息量无法与网络的海量信息相比。但报纸所提供的信息都是经过专业编辑精选细编的,提供的信息更为有效,节省了读者阅读的时间。

3、携带更方便。上网必须要有相应的电脑网络设备,场所相对固定,即使是无线上网的笔记本电脑,随身携带笔记本电脑也不如报纸来得方便,报纸可随时随地阅读,而且不受条件的约束。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报纸仍拥有网络还无法代替的优势,这就为报纸生存乃至发展提供了空间,只要报纸能积极应对,扬长避短,满足读者的需求,就可能立于不败之地。下面笔者试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就传统媒体应对网络冲击的对策进行分析。

形式上适应阅读习惯

1、报纸的“瘦身计划”。从满足读者阅读习惯角度出发,厚报时代中大报越来越不方便阅读。英国的老牌大报《泰晤士报》曾同时推出大报版和小报版两个版本供读者选择,结果证明小报版的《泰晤士报》更受读者欢迎,于是从2004年年底开始,该报放弃了坚持200多年的大报形式,变为小报。改小并非其一家,英国《独立报》、美国的《纽约时报》以及我们国内的很多报纸(尤其是南方报纸),都经历了“瘦身”的过程,“瘦身”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方便了携带和阅读。

2、内页标题导读。报纸进入厚报时代后,在一版增加内版新闻的标题导读成为一种常规做法。现在看来,一版有限版面仍无法满足内页导读的需要,广州日报就推出了导读版,专门在头版前面增加一个“导读与索引”版对内页新闻进行导读,让读者能迅速找到他所感兴趣的新闻和对他有用的信息所在的版面,有效地提高读者阅读效率,延长了读者的阅读时间,同时提高了报纸的“可读性”。

3、版面的精雕细琢。大家上网看新闻都有同感,页面太过花哨,色彩繁杂,还不时有广告插入,很容易让读者分神,难以形成关注中心,影响了阅读效果。报纸则完全可以在这方面下功夫,充分发挥美编的作用,对报纸版面进行美化,使版面趋于简单明了化,再配以图片的运用。一方面便于阅读,一方面可形成关注中心,引导阅读,使读者体验阅读愉悦感。

4、现代技术的引入。对于习惯于上网的年轻一代。报纸也可以引入一些新技术,来支持年轻读者的阅读电子化。电子阅读器的出现为报纸发行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目前宁波一家媒体已开始尝试使用。这种电子阅读器体积不大,可放在公文包内随身携带,可接收报纸的电子版,读者可随时阅读,而且阅读器还具有储存资料的功能。它的普遍推广必将推动报纸订阅率的提升。

内容上满足读者需求

1、贴近性上下足功夫。从受众的心理来说,自己身边的新闻或与自己相关的事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举例说明,对像“美国总统大选结果”和读者所在地“中小学学区调整”这样的两条新闻,对于家中有中小学生的读者来说,更关注的肯定是后一条新闻,因为这条新闻关乎读者的切身利益。而在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报纸与网络在美国总统大选结果这条消息上抢时效,肯定必败无疑,因此,在新闻重点的选择上,报纸可以相对弱化前一条新闻的处理。而重点选择本地关注度高的后一条新闻,也就是在贴近性上做足功夫。尤其对于一张地方性的都市类报纸,这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本地读者群是其生存的根基。

贴近性上下功夫。还体现在对国家政策的解读和本地化上,以提高重大政策和本地读者的相关性,同时,还可以从与读者的互动上做文章,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利用报纸的丰富信息资源为读者解决实际问题。

2、深度报道是纸媒的利器。对于一些重大新闻,报纸虽然在时效性上无法和网络抗衡,但报纸也有自己的传统优势――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在全面掌握新闻全貌的基础上。对一些重大新闻事件或公众关注的热点、疑点进行充分的组合报道。如前不久发生的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如温州公款旅游事件、南京最牛房产局局长事件,都是先由网络曝光,然后报纸等媒体跟进,通过了解背景、调查事件真相、揭开内幕等深度报道的形式,一步步推动事件的向前发展,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报纸的深度报道在短时间内营造出强大的舆论氛围,形成“轰动效应”,并造成舆论强势。可见深度报道对彰显报纸力量的作用之大。反观网络虽拥有海量的资源。但由于其对资源缺乏有效的梳理,难以形成组合优势,反而显得杂乱无章。

无纸化报关范文4

关键词 纸质报刊;衰败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08-0033-02

时代不断进步,起初的传统格局变为当今的三维格局,互联网、移动终端及电视广播正在一步步削弱纸质报刊。面对以新媒体为格局时代的冲击力,纸质报刊不仅要突破自身局限性,还要借助数字媒体技术壮大发展势头,以此应对大数据时代下的“淘汰制”。

1纸质报刊现状

从2010年到2012年,国内报刊下降趋势俞为明显,2010年由新华社主办的《参考消息》的发行量是350万份,直至2012年已经跌倒340万份,相对其他报刊,《参考消息》每年下降的趋势不大,而国内各大纸质报刊发行量则面临较大幅度的的下降,除去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人民日报》为首的日报型报刊,绝大多数都市报、晚报的受众量都不稳定,每年都有一定的受众下降。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晚报《扬子晚报》在2010年的发行量达到220万份,而在2012年《扬子晚报》的发行量却下降至180万份。根据世纪华文全国60城市监测数据,2012年全国报纸总销量下滑3.09%,大多为三线城市。由此说明,不发达地区纸质报刊已经走向末路,而发达地区也开始逐渐下滑。

从2003年至今,国内停刊的报纸有六家,《21世纪环球报道》、《北京新报》、《中华新闻报》、《市场报》等。在2012年年底,有多家国外报纸停刊,,《德国金融时报》、《法兰克福论坛报》和《纽伦堡晚报》宣布停刊,而在同年10月份,美国老牌周刊类杂志《新闻周刊》宣布,将于年底出版最后一期印刷版杂志,随后将终止纸张出版,并于明年初全面转向数字版。看数据可见,纸媒,尤其纸质报刊的命运将会全面被数字化媒体取代,纸质报刊的现状不容乐观。[1]

由此说明,当今的纸质报刊现状不能足以证明报刊大幅度消亡,相反,纸质报刊的发展前景还比较良好,只不过要在数字媒体发展后做诸多变化进而弥补报刊面临困境的缺陷。

2 各类纸质报刊发展趋势

在国内,纸质报刊的数量已达到上百种,其中有综合类、时政类、生活服务类、财经类、IT类报纸等。直至2012年,国内报业市场以综合类报纸为主流,其占据市场的70%以上。由此说明综合类报纸相对其他种类报纸还是有明显的主导地位,其受众量也相对较高,但仍不能足以证明综合类报纸的发展趋势明朗。[2]

1)综合类报纸主要包括都市报与党报,党报的受众量固定,而都市报不仅数量多,也在国内市场很畅销,尤其是年轻人。因此,综合类报纸在市场上占的份额稳居榜首主要根据其自身特点;

2)时政类报纸主要取决于国民对政治活动的关注与参与。在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国际地位也相继崛起,所以更多的国民逐渐对政治、社会、时事等加以关注,进而带动时政类报纸的热捧,如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时政类报纸《参考消息》,其受众不仅有关注时事的老年人,也有一部分年轻人;

3)生活服务类报纸一般在一线城市不容乐观,而在二、三线城市较高。在一线城市中,生活服务类报纸虽然也在大幅度发展,但仍无法与都市类报纸相抗衡。在二、三线城市,经济略低于一线城市,生活服务类与都市类报纸界限分明,没有形成威胁,与此同时,二、三线城市居民对于生活服务关注度高。因此,生活服务类报纸在二、三线城市比一线城市较高,但总的还是呈现上升趋势;

4)财经类报纸的受众量主要归结于经济指数的变化。因此关注经济指数的变化的受众大多来自一线城市,在一线城市的受众主要看每时段的经济指数变化来取决是否要购买,如在2012年上半年,财经类报纸的整体平均销量与2011年下半年相比呈增长态势,而在2012年下半年却出现下降趋势,因此,大的经济指数变化必然引起财经类报纸受众的变化;

5)IT类报纸主要受互联网的影响。以IT类为职业的人群大多汇聚于互联网,在互联网上观看、阅读相关信息。因此,IT类纸质报刊会如西方所提出的“报纸消亡论”。[3]

3 纸质报刊衰败的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媒体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而纸质报刊确淡出了公众的视野。一种传播技术的突显势必会造成另一种传播技术的萧瑟。高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在传播技术上改革并运用高效的传播技术丰富民众的生活。因此在面临如此之大的竞争与挑战,纸质报刊的衰败迹象也逐渐浮现。

1)网络等新媒体的涌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截止201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比例上升,而手机阅报行为比较普遍,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读者购买报纸的行为。新媒体发展迅速,网民规模扩大,导致纸质报刊的受众量减小,而且在时间、精力和环境下,新媒体比较适合新时代下受众的需求,显然纸质报刊衰败迫在眉睫;

2)纸质报刊在市场竞争激烈。国内拥有纸质报刊数量尤为庞大,尤其是一、二线城市。而在三线城市中,纸质报刊的数量也相对较大,但发行量少之又少,无法达到一、二线城市的需求量。所以三线城市在面对新媒体的压力下,纸质报刊必然会走向衰败,而相对一、二线城市来说,压力较小,发展势头却较大。在一、二线城市中,拥有庞大的人口,并且知识储备量相对三线城市较高,纸质报刊需求量则较大。因此在三线城市中,纸质报刊在内容上、版面上、价格上都随时发生改变,以应对新媒体的革新。针对一、二线城市的竞争,就只能从报纸的内容上和风格上吸引受众,从而持有特定的人群。相反,跟不上市场,只能在竞争中被淘汰。总之面对数量庞大的纸质报刊,竞争在所难免,优胜略汰是生存的法则;

3)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容貌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发生巨大的变化,而纸质报刊的发行量也跟着改变。全国邮政报刊亭数量逐年减少,截至2012年,全国共有邮政报刊亭30662个。2008年至2011年底,全国邮政报刊亭共被拆除9508个。在一、二线城市中,邮政报刊数量相减少,纸质报刊发行量相应减少,但要比三线城市稍好。在三线城市中,几乎无法见到邮政报刊亭,甚至到市级以下的城市,没有邮政报刊亭。因此,邮政报刊亭的数量间接影响纸质报刊的发行;

4)纸质报刊的信息量较少,时间滞后。互联网涵盖信息量非常庞大,每天的信息无法用数字统计,而在网络上几乎完完整整还原信息的来龙去脉,而在纸质报刊上却做不到,一个是版面的限制;另一个是时间不允许。因此,网络拥有受众所需求的信息,而纸质报刊则没有,并且网络的时效性很强,纸质报刊相对滞后。总而言之,网络对于受众方便及实惠;

5)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冲击。纸质报刊在形式上属于文字类,而相比广播、电视在听觉和视觉方面不占优势。在快速发展时期,广播和电视大幅度改版,广播打造听觉上的共鸣,电视打造视觉上的盛宴,无异于影响纸质报刊。

4 应对纸质报刊衰败的措施

对于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冲击,纸质报刊在一些方面还是有待发展的,前景也较明朗。单单用现在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模式套用,纸质报刊必然会走向消亡,也必然会被数字媒体技术所代替,只有大的改良,才能遏制并促进纸质报刊向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能迈向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与纸质报刊同规而行。

1)在纸质报刊的内容、版面、价格上做相应调整。一份好的纸质报刊主要看是否有可读性的内容;是否有别具一格的专题性策划;是否有合理的价格。因此,要办好或经营好一份纸质报刊需要认真总结并在新形势下做出变化;

2)内容上丰富,具有可读行、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根据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群众作为第一服务对象,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因此,纸质报刊要深入群众生活,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在一些高端、有深度的纸质报刊中,加大力度还原社会的原貌,在内容上要有独特的见解和犀利的分析;

3)版面上美观、大方,大报变小报。纸质报刊面临新媒体技术的压力,需要在版面上精简,把以往的大报变为小报,如杂志、瘦报类型,而相反要做厚报。一方面可以使读者方便携带、阅读;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报刊信息的容纳量,进而让读者获得更多的信息;

4)价格上低廉。纸质报刊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广告,所以广告的多少决定报刊利益的多少。在纸质报刊销售方面基本亏损,因此,可以调整价格来吸引读者。纸质报刊在价格方面缩减,相反读者就会增加,进而促使广告商投放广告,而广告越多,报刊的收益就越多;

5)政府应加强协调配合纸质报刊的发展。无论是数字媒体还是纸质报刊,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协作,如给予纸质报刊特定的权力,在资金、发行上做出合理的帮扶,同时每种纸质报刊在内容上也需宽松,排除一些以、反政府为内容的报刊。报刊不仅是政府的“喉舌”,也是公众的“喉舌”,因此在内容上不单单只是一味的宣传,也要主动揭露恶势力,为民众伸张正义;

6)大数据时代下纸质报刊的转型。当今正处于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一个企业特别是传统的报业媒体应逐步成为一个全媒体的大数据企业,因此传统报业媒体要在经营的全过程实现数据化,要准确的定位自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开始以经营的理念寻求发展,逐步走向多元化发展模式,开发网游,打造多产业链。相继还有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均实现转型并找准出路。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报业媒体,在大数据时代下,都要以经营为目的,发掘其多元模式。

5 结论

毋庸置疑,在大数据时代下,纸质报刊将面临诸多改革,使其自身发展,而这种变革会以新的面貌问世,这种新的面貌无异于是对传统媒体的内容有更高的要求,而且会大幅度提高新闻报道和服务的质量。这也是基于大数据时代下发展的需要,也是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冲击所改革的源动力,只有这样纸质报刊及传统媒才能长久生存。

参考文献

[1]潘徐徽.试论纸质报刊的困境与出路[J].新闻界,2013(9).

无纸化报关范文5

媒介之间的竞争伴随着网络数字等新兴媒介的兴起呈现出了愈演愈烈的态势,以报纸为首的传统媒介无疑更是在网络媒介成为大众热捧的今天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新媒体时代下,报纸媒介应当如何在网络数字等新兴媒介的包围下突出重围,也逐渐成为了报纸媒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报纸编辑身处在这样一个信息呈幂指数增长的新媒体时代,其作为报纸出版运行的核心人物,必须把握住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认清市场竞争中传统媒介的发展态势,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借以提高报纸媒介的竞争能力,最终帮助报纸在实践过程中开展出崭新的生存之道。而这一切,可以说与报纸编辑的意识转变密不可分。新媒体时代下,报纸编辑的意识转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报纸编辑自身的角色意识转变

1.1 充分认识编辑美学的重要性,培养报纸刊物独特的影响力

编辑美学是一门和编辑学相互交叉和渗透的学科,它确立了编辑美学原理和理论系统并且应用于编辑美学实践。马克思对美学的理解是美不仅是人类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物质形态,而且美是一种意识形态,人类改造世界的时候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美,所以美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变现形式,人的一切生产劳动都是按美的规律来进行的。报纸编辑工作和美的关系也是如此,人们在审读报纸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评价、学习、和欣赏美的过程,因此编辑学离不开美学的指导。实际上,人们购买一份报刊,第一眼关注的往往不是内容,而是看报刊的装帧编排是否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一份报刊如果只是内容丰富而装帧编排粗劣,往往就难以给读者带来优秀的第一印象,读者一旦丧失了阅读兴趣,丰富的内容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同样,一份版面设计优秀的报纸可以给内容增光添彩,但一味地讲究版面设计和文字排版同样也有失偏颇,一份好的报纸刊物要做到版面与内容的统一协调,布局美观、色彩适宜、板块设计合理。报纸编辑人员奉献给读者的不仅要是科学精品,还要是艺术珍品。在新媒体时代下,报纸编辑人员自身的角色转变需要从此处着手,摒弃传统观念中编辑美学无甚意义的观念,而是需要充分认识编辑美学的重要性,寻求优秀版面设计与丰富内容之间的合理平衡,使得报纸刊物能够具有其独特的一份影响力。

1.2 完成从幕后走向幕前的意识转变,转型为新闻传播的全程策划人

一部出版物的出品是要经过繁杂的程序,这其中会综合各种人的风格。出版宗旨、采编人员的立场与观点、专业素养、技术水平、审美意识与科学意识的不同,这些在编辑稿件时融入的特色形成了迥异的编辑风格。也正是因为编辑风格的各不相同才使得出版物具有独特的魅力,这也是现今出版市场如此繁荣多彩的一个重要原因。报纸的编辑同样应当参考这一基本原则。但现阶段,报纸编辑的角色定位还处于幕后工作的位置之中。报纸编辑往往会对新闻记者撰写的初稿进行整理与加工,偶尔将自身独特的创意融入其中,使之成为金光闪闪的新闻报道。这一思路作为传统媒介时代的黄金定律,在当时极大地推动了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介的发展。但在数字传媒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一理念已渐渐呈现出它的弊端。由于报纸编辑和记者是各司其责,双方缺乏一定的沟通,报纸编辑不明确记者采访的真正内容与深刻内涵,记者更是不明白报纸编辑需要什么样的材料。这种缺乏沟通性的新闻理念在新媒体时代中,无疑使得报纸媒介面对于网络媒介的无障碍沟通时处于极大的劣势地位。基于此,报纸编辑需要完成从幕后走向幕前的角色转变,只有当报纸编辑真正介入到整个报纸的选题策划、加工编辑、双向沟通、版面设计、质量把关的一系列过程中,转型为新闻传播的全程策划人,方能解决上述提到的一系列弊端。报纸编辑需要与报社中的记者一同深入到采访的第一线,在记者采访资料的同时,依据相关资源未雨绸缪地进行筹划、例如部署版面位置、制作相关图表、配发相应短评等。在收到记者初稿时,还应及时与记者进行沟通,例如稿子应当如何进行删减、需要突出怎样的主题等步骤都要多与记者进行协商。只有思想共碰撞,智慧共融和,报纸媒介才能在新媒体的冲击上焕发出新的活力。

2 报纸受众方向的意识转变

2.1 准确了解读者意愿,把握读者潜在需求

报纸受众方向的转变对报纸编辑了解读者意愿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由于一份报纸的最终评判者还是读者,如果报纸编辑负责的报纸能够吸引到大量读者的注意力,无疑这份报纸就是一份优秀的报纸。因此,报纸编辑需要从了解读者意愿着手,在取得真实信息的基础上,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编辑与处理工作,努力探究并开发读者的潜在需求,进而让出版的报纸能够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实际上,读者不仅是报纸优劣的评判者,也是报纸中新闻报道的关注者与参与者,更是新闻报道的推广者与无意营销者。如果报纸中刊登的新闻报道符合读者的潜在需求,使得读者有切身体会,那么这样的新闻报道也就实现了从新闻信息的营销到新闻受众群体营销的转变。对此,相关的报纸编辑可以借助策划新闻专栏、划分新闻版块等手段,对普通的新闻媒介事件进行进一步的拓展,使其成为整个社会都能够积极参与的社会性事件,并让广大的草根读者能够积极参与和评价这样的社会性事件中来,最终发挥传统媒体的得天独厚的公信力优势,进而对民众生活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2.2 着力创造有效条件,促进编读之间交流互动

新媒体时代除了是一个吸引注意力的时代以外,还是一个以受众群体为中心的体验时代。广大的传播媒体不仅担负起传统的新闻信息的传播作用,还开始为广大的受众群体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例如网民可以借助新闻评论一系列具有主体性的评价与信息,进而充分地展示自己,网民自己也成了一种编辑。虽然报纸不能够像网络媒体一样达到集及时性与丰富性的交流效果,但报纸同样可以赋予新媒体时代下读者一定的编辑自主权,进而达到丰富的双向沟通效果。而这种效果的实现,无疑就需要报纸编辑着力创造有效条件,促进报纸编辑自身与读者之间产生一系列的交流互动。例如在报纸的部分板块设计过程中加入一定的感情因素,一些自身作为编辑对新闻的感受与观点,借助这种新型的互动交流模式,报纸编辑不仅能够营造出编辑与广大草根读者共同分享的良性发展局面,更是让 报纸形式的多样化与个性化成为可能。此外,除了借助报纸的板块设计以外,报纸编辑还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相关作用,借助论坛、微博、QQ等形式,在与广大的读者实现有效沟通的同时,及时收集广大读者的建议与想法。让广大读者与编辑自身之间组成共同体,让报纸能够融会贯通,成为广大读者自己的报纸。

3 源流并重,实现草根化与深度化的平衡

在广播和电视出现的时候,曾有部分学者认为报纸已经成为了消亡的边缘。然而即使是在网络媒介出现的今天,报纸仍然因其自身的特有功能而具有一定的地位。实际上,网络媒体相较于报纸媒体而言,在传播内容的品质与深度上还显得有所欠缺,而这也是报纸得以在新媒体时代生存的依仗。如果说新媒体时代下,报纸完成受众方向的转变,促进编读之间交流互动,进一步吸引读者注意是报纸“草根化”的转变,那么作为报纸编辑,还需要注重在“草根化”的过程中进行进一步的“深度化”。在整个报纸的策划过程中,报纸编辑在将广大群众的关注热点转化为报纸的立足点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深度比例,提升社会热点的冲击力,以系列性的报道提升报纸的深度能力,激活新闻内容的渲染力,放大报纸媒体作为传统媒介代表的传播力,进一步让读者感到报纸与自身实现了感情共鸣。通过这种源流并重的实践方针、实现草根化与深度化的平衡,将会是新媒体时代下报纸编辑意识的另一转变。

4 结论

新媒体时代下,报纸编辑需要完成从报纸稿件的掌控者到广大受众群体意见的收集者的意识转变,需要完成从幕后走向幕前的意识转变,更需要帮助报纸刊物从单纯的报纸刊物到实现草根化与深度化的平衡的意识转变。也只有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广大的报纸受众群体所接触到的报纸编辑才是有血有肉的,才是富有个性的,才是能够与自身进行思想上与心灵上的交流的,而报纸编辑自身,也才能够成为广大受众者心中最佳的传统媒介的代言人。

参考文献

无纸化报关范文6

金融危机引发美国纸媒发展中潜在的病灶

1、盲目扩张,供需失衡。

近几十年,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刺激了传媒业的成长。美国媒体已进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混和抱团的时代,4种媒体在集团、公司的大旗下“自由”生长、混合交叉、多重覆盖,各种媒体的产品向3亿人疯狂“倾销”。

在经济成长的背景下,美国人形成了不计成本消费、超前消费、预支消费的“爷们”作派;如今,金融危机来了,失业、降薪威胁着消费者,消费者一是紧缩消费,二是选择性消费,报纸在一定程序上成了“紧缩”和“选择”的牺牲品。换一句话说,金融危机背景下,人们不是不需要新闻信息。而只需要适量新闻信息。这就是《西雅图邮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保留网络出版、停止纸质出版的部分原因。

2、过分福利,生产效能与分配失衡。

美国社会是一个“高收入”、“高福利”、“高消费”的社会。报纸生存在这样的土壤上,不可能有另外的理财与消费路子可走。

这是一个以消费决定工薪的社会。维持高消费需要高的薪酬收入,媒体被迫走上“以支定出”的惯性。金融危机的出现,捅了这种“惯性”背后的软肋,资金链条的断损挑开了媒体光环下营运的贫困。

生产效能不足以供应分配支出,于是矛盾出现了,要么是减薪、降低福利,要么是停产。今年4月6日,《纽约时报》集团向旗下《波士顿环球报》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工会在薪酬及福利方面让步。否则《波士顿环球报》应对“危机”的选择,就只剩下了“关闭”。

美国媒体人的收入高于美国社会的平均系数。据《正在消失的报纸》一书透露,2001年,新闻学毕业生到报纸的起步年收入为25986美元。到2008年,当已超过了3万美元。据有关资料透露,美国报纸一般从业5年以上的采编人员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报纸评论的主笔、报纸的高管年收入在20万美元以上,高管甚至有超过百万美元的。

盲目扩张、过份福利,在“和平年代”营造着美国报业的光彩和辉煌。掩盖了可能发生断裂的隐患。上一次金融危机。在美国人的记忆里已经是比较遥远的事情了。时隔70多年的“卷土重来”。一下子扯断了一些报业集团的资金链,这些媒体和金融大亨雷曼兄弟一样,几乎没怎么过招,就轰然倒下了。

冬为春鉴,走好我国纸媒自己的路

1、中西纸有异同环球并非同凉热。

同为报纸,我国与欧美比较,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这相异之处,正是我国纸媒的生命顽强之处。

报纸是一种社会需求。是一种文化现象。中西报纸的相同之处是,报纸有着鲜明的政治性、时代性:中国报纸的宗旨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西方的报纸也是为它所生存的社会服务。为它背后的集团服务――不过他们(它们)对赚钱、盈利更敏感一些。

中西报纸相同的第二点是,天涯共此时,同样都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结果却大相径庭。欧美的报业遭遇寒冬,一些久享盛名的报纸被迫辞世,而我国的报纸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至今尚无谁谁谁倒闭、关门的信息。

同为报纸同遇大风暴,为何结局不同?

远看近观,分析斟酌,我们不难发现,欧美报纸倒闭的直接原因是盲目扩张、过度福利造成的资金链断裂。而这种断裂偏又遇上了美国大面积的资金贫困。于是一些断裂报纸的活路,便被无情地堵塞了。我国报业,目前虽然也感觉了彼岸有寒风,运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尚无“断裂”发生,更未遭遇断裂与堵塞的叠加。

2、报业之路宽且长,科学运筹是关键。

我国报业尚未进入成熟阶段。目前是种类多、阵容大、单个规模偏小,集团化尚在发展之中。我国报业的不成熟还表现在,城市报纸扎堆、农村报纸偏少,部分地带甚至呈现报纸阅读荒漠化。

品种多、规模小,意味着集团化的空间还很大。这说明我国的2000多种报纸,如果出现一些小型、小规模报纸的消失,正是报业调整所企望的状况。

报纸阅读荒漠化现象,意味着我国报纸的需求空间远未饱和,要解决的是通向“荒漠”的路径。巩固城市空间,进军“荒漠”地带,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新闻需求、文化需求,中国报纸的路还很长很长。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在当前乃至今后若干年的中国,如果哪家报纸倒闭了,消失了,那不是读者抛弃了这张报纸,而是这张报纸疏离了读者,抛弃了读者。

欧美的一些报纸倒闭,并不意味着报纸的冬天已经来临,它们只是欧美报业运行方式在金融危机大潮下的牺牲品。挺过这个迟早要来的金融危机,那些大浪淘沙后顽强生存的报纸。完全有可能生存得更具生机与活力。

处于成熟期的欧美报纸。尚未进入冬天;处于发展期的中国报纸,应该还在生机勃发的夏季。未来的日子还长着呢!

但是,面对金融危机对欧美报纸的大浪淘沙,中国的报业和报纸从业者决不可无动于衷,而应引以为戒,从中受教益,长见识,增智慧,校正自己的发展战略与举措,以图科学发展,持续发展。

3、科学定位,以自己的读者群为依存,培植报纸强劲的生命力。

报纸作为传媒中最先最老的“大哥”,饱受次第诞生的各种新传媒的冲击,仍然深受读者喜爱,它便于携带、保存,阅读方便、可读感强。各种报纸有自己不同的特点与内容。在报林中,报纸以个性而生存。行业报以行业而区别、专业报以专业而区别,同类的报纸如同为党报、同为经济类报纸,要不要区别,要不要细分读者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同为党报,《人民日报》当然是宏观一些,省报中观一些,地市党报最基层,离大众最近,应该微观一些、草根一些,服务性更多一些。

4、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避免盲目扩张。

眼下我国大陆报纸的集团化。是一个热点方向;报业的跨行业扩张,是又一个热点选择。

集团化有利于做大做强。省以上党报集团化空间较大。资源较为丰富。报业集团化的集约效应较为明显。也引来了更大范围的“克隆”。大范围的“克隆”。必然降低了报业集团的标准和效果预期,反映出一定程序的盲目性。

跨行业扩张,报业向报业相关领域甚至其它领域进军,一直是报业的梦想,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

西方报业盲目扩张导致的窘境,应该是我们的活教材。当报业的集团化发展和跨行业扩张,作为一种趋势、一种时髦、一种选择,来到某一报业面前时,正确的抉择是,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科学筹划,稳步推进,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科学发展。不走弯路,少交“学费”的发展,是最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