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茉莉花范例6篇

又见茉莉花范文1

我的办公桌上的茉莉花是几年前一个病人送的,由于疏于管理茉莉花几经磨难差点死掉;当她在我这开第一次开花时我发现花是那么的漂亮,所以我决定用一个绝无仅有,闻所未闻的方法来养她---用我的中药来养她!现在想来这个想法有点胆大和夸张!但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绝对可行的而且还是非常好的---我的茉莉花长的又粗又壮!有时我还幻想能不能把这个方法推广开来但转念一想现在的中药可贵了,可能行不通;暂且罢了吧。

言归正传,其实我很少养花;想来想去就这盆茉莉养的时间最长,也花费了不少中药!这几天每天一上班一走进办公室就能马上闻到花香,那种清新爽快的感觉让这一天都倍感轻松!看着那盆玲珑秀丽的茉莉花,只见青翠欲滴的绿叶间,繁星点点的洁白似从天山上飘来的冰雪,缀满了挺拔俊俏的枝头,宛如落入凡尘的仙子,清婉美丽、洁白素雅。

记得小的时候经常能听见一首民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那时候小不知道什么?就知道有种花叫茉莉花而且好看美丽;所以当我拥有这盆茉莉时马上就想到了这首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当如今闻到沁人心脾的花香仿佛我已听见洁白花瓣绽开的声音;此时的心境已经被花香所陶醉,丝丝缕缕、清淡怡香是那般的温润,那般的悠远!这个时候你不会想到诸如风情万种这样艳丽的词汇,幽香不会醉人,只是让你在烈日的炙烤下恹恹的情绪为之一爽,收获一腔沁人心脾的清凉。

“虽无艳态惊群目,幸有清香压九秋”。这是宋代诗人江奎曾赞美茉莉花的诗句。茉莉花很平淡没有牡丹,玫瑰之华丽雍容;也没有竹,菊之清高;但在平淡之中,默默花开的时候把清新淡雅的阵阵幽香溢满世间;无怪乎虽无任何艳丽之姿,但便是那仅有的绿叶白花,也令无数的人们为之陶醉,为之爱怜。“呵,这些茉莉花,这些白的茉莉花!我仿佛记得我第一次双手捧着这些茉莉花,这些白的茉莉花的时候。”---泰戈尔《第一次的茉莉》。伟大的诗人已经完全被她的清美淡香所折服。

看着茉莉花,她的那种从容淡雅感染了我;青翠的花叶,平静着我的焦躁心情;洁白的花瓣,荡涤着我的无聊杂念;清雅的花香,祛除着我的利欲铜臭;

这盆茉莉在我的桌上一隅默默地绽放,默默地吐露着芬芳;平淡之中没有一点花哨;看着她,盛夏顿生一丝凉意。

这就是我的茉莉,洁白的茉莉花!

附:茉莉花的保健功能:

茉莉是著名的香花,古人老早就拿它来熏香。宋人刘克庄有诗咏茉莉“一卉能熏一室香,炎天犹觉玉肌凉。”,茉莉的清香在炎热的夏天带给人阵阵清凉。宋代的宫廷,为了祛暑,常在庭院里放上很多盆茉莉花,用风轮鼓风,熏得满院清香。宋周密《乾淳岁时记》有记:“禁中避暑,多御复古、选德等殿及翠寒堂纳凉,置茉莉、素馨等南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

而由茉莉花制成的茉莉花茶,则是中国独特的一种茶类。宋代叶廷圭咏茉莉花茶的诗中,有这么两句:“露华洗出通身白,沉水熏成换骨香。”它的加工过程复杂,是由茶和花两种原料加工而成,通过鲜花吐香、茶坯吸香,一吐一吸,使之既有芬芳清雅的花香,又有醇厚甘美的茶味,茶引花香,相得益彰,别具风韵。

又见茉莉花范文2

关键词:清代;西传;时调小曲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

“小曲”,也叫“时尚小令”、“杂曲”、“小调”、“俗曲”,是我国一种在各地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俗歌曲。明代中叶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明清之际,随着中西音乐交流的开展,小曲逐渐传入欧洲。据笔者现有资料统计,时调小曲传入欧洲并产生一定影响主要是在清代中后期,它们主要是通过欧人的著作被介绍到西方。清代西传欧洲有代表性小曲曲目如下表(依笔者现有资料统计):

表1明清西传欧洲的中国小曲统计表

“茉莉花”是这一时期流入欧洲的时调小曲中较有影响的曲目之一。笔者通过对“茉莉花”西传过程的考究,试图探寻清代时调小曲西传之情况。

1、西人初识“茉莉花”:巴罗《中国游记》

欧人最早认识这首中国小曲是通过巴罗的《中国游记》(1804年)。巴罗(Barrow John , 1764-1848)于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随英国马戈尔尼伯爵使团来华,后出版了《中国游记》一书,记录其在中国的见闻。而此书在音乐领域的最大贡献莫过于将中国名曲《茉莉花》介绍到欧洲,引起欧人对这首小曲的关注。巴罗在介绍这首民歌时写道:

英文:I never heard but one single Chinese who could be said to sing with feeling or plaintiveness .Accompanied with a kind of guittar , he sung the following air in praife of the flower Moo-lee , which it seems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songs in the whole country . the simple melody was taken down by Mr. Hittner , and I understand has been published in London ,which head and tail-pieces , accompainments , and all the resined airs of Europe music ; to that it ceafes to be a specimen of the plain melody of China . I have therefore given it in its unadorned state ,as sung and played by the Chinese , together with the words of the first stanza , and their literal translation(注:参见[英]Barrow John(巴罗,1764-1848)著《Travels in China》(中国游记),1804年英文版,316页。) .

[HK47]汉译:一个中国人在一种类似吉他的乐器伴奏下以一种十分富有感情和凄凉的音调演唱了一首茉莉花的颂歌,这是该国最流行的歌曲之一。这首歌朴素旋律已由胡特纳(Hutney)先生谱写下来了。据我所知,这段旋律已被加上了引子、尾声、伴奏和欧洲音乐的一切技法在伦敦发表了,但它已不再是中国人那纯朴旋律的音乐。所以我还它以本来面目,再次未加任何外来修饰地发表了这首乐曲,而且还附上了第一段的歌词及其译文。

虽然,在他的描述中“一种类似吉他的乐器”让我们感受到巴罗对中国音乐的认识尚浅,他只是以一个外国人初识中国音乐时的好奇与新鲜,将其最直观的感受表达出来。但这也正是其真实可爱之处。更难能可贵的是,巴罗对欧人将这首中国乐曲的随意篡改表现出不满,他认为应“还它以本来面目”,不加修饰地介绍这首乐曲,一个初识中国音乐的外国人,能懂得尊重外来文化,怎能不让人油然起敬呢?

巴罗在中国旅行的短短时间里,捕捉到“茉莉花”的芳香,在欧洲音乐史上留下两个之“最”,其一便是书中“茉莉花”的英译歌词,为该曲在欧洲最早的英文记载。其二是对“茉莉花”的曲谱记录,采用五线谱记谱,这在欧洲音乐史上也是最早的。

巴罗《中国游记》中,对茉莉花歌词的记写采用了两种方式,一种是用罗马拼音注音的方式,将歌词的汉语读音记写下来。另一种便是英译歌词。

罗马拼音注音歌词:

MOO-LEE-WHA

Hau ye-to sien wha

Yeu tchau ycu jie lo tsai go kia

Go pun tai poo tchoo mun

Fwee tcho sien wha ul lo

Hau ye-to Moo-lee wha

Man yuen wha kai soy poo quee ta

Go pun tai tsai ye ta

Tai you kung kan wha jin ma(注:同上。)

英文意译歌词:

[HK47]

How delightful this branch of fresh flower

One morning one day it was dropped in my house

I the owner will wear it not out of doors

But I will hold the fresh flower and be happy.

How delightful this branch of the Moo-lee flower

In the full plot of flowers blowing freely none excels it

I the owner will wear this gathered branch

Wear it yet fear,the flower seen,men will envy(注:参见[英]Barrow John(巴罗,1764-1848)著《Travels in China》(中国游记),1804年英文版,316页。)

“茉莉花”在中国最早的歌词刊载是清乾隆年间(1736―1795)玩花主人选辑,钱德苍增辑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而巴罗恰于1793年来到中国,后于1804年出版《中国游记》。据笔者目前资料来看,其对“茉莉花”歌词的英译应是欧洲最早的记录。

此外,从巴罗《中国游记》英译歌词的准确度上考究,与我国《缀白裘》记录的“茉莉花”歌词并无太大出入。钱仁康先生曾将巴罗这段英译版“茉莉花”歌词翻译成汉语(注:参见钱亦平编《钱仁康音乐文选》,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第182页。):

Ⅰ好一朵鲜花,好一朵鲜花,有朝一日落在我家。我本待,不出门,对着鲜花儿乐哈哈。

Ⅱ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的花开赛不过了他,我本待,采一朵,但又恐看花的人儿骂。

比较清代《缀白裘》中记录的“茉莉花”歌词(前两段)(注:参见冯光钰著《〈茉莉花〉花开何处?》,载于《交响》,2006年第25卷第4期。):[HK47]

1、好一朵鲜花,好一朵鲜花,有朝一日落在我家。你若是不开放,对着鲜花儿骂,你若是不开放,对着鲜花儿骂。

2、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的花开赛不过了他,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怕看花的骂。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怕看花的骂。

因此,巴罗对该曲歌词的记录不但是欧洲最早的英译歌词,同时其准确性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巴罗《中国游记》所记“茉莉花”另一之“最”是对该曲的五线谱记谱成为中西音乐史上最早的记录。首先巴罗“茉莉花”记谱早于中国。巴罗《中国游记》出版之前,“茉莉花”只是在中国各地传唱,并没有明确的记谱。中国最早刊载《茉莉花》曲谱的是道光十七年(1838)(在《乐歌考源》上又说是1837年)贮香主人编辑出版的《小慧集》,卷十二载有箫卿主人用工尺谱记录的《鲜花调》曲谱。如谱例1。而巴罗《中国游记》的出版是在1804年,早于《小慧集》30多年。书中“茉莉花”记谱是由希特纳(Mr Hittner)用五线谱的形式记录的。这点在其书中得以证实“我认为最好是在《茉莉花》之后,再让人镌版印刷少量其他的中国民间歌曲,它们都是由同一名英国人在广州谱写下来的,他向我提供了乐器的图案。(注:同①。)”

谱例1巴罗《中国游记》“茉莉花”五线谱记谱(注:同①。)

谱例2《小慧集》原工尺谱还原为五线谱记谱的“鲜花调” (注:参见钱亦平编《钱仁康音乐文选》,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第182-183页。)

将巴罗书中记写的“茉莉花”曲谱与《小慧集》鲜花调曲谱(谱例2)比较。前者是对“茉莉花”最早的五线谱记谱,后者是该曲最早的工尺谱记谱,前者是欧洲记谱法,后者是中国记谱方式。二者比较(如表2所示)。相同点:二者旋律多以二度、三度级进。较平稳.不同点:从调性上分析,前者用的是五声D宫调式,后者用五声C徵调式;词曲配置上,前者多二拍一字或一拍一字,较稀疏,后者多为一拍一字或半拍一字,较密集;旋律风格,前者较朴素,简单,后者装饰较多,更为曲折。节奏型来看,前者以X XX节奏型为动机,后者则以XXX 节奏型为动机。前者较简单,后者节奏变化丰富,使用了前者没有的切分音型。

从以上的比较中,我们发现,虽然两首“茉莉花”旋律进行有些出入,但仔细分析后,两首曲子根植于一个原型是一目了然的。这正应实了巴罗的“还它(指茉莉花)以不加装饰的本来面目,正像中国人所演唱和演奏的那样……”的观点。

表2巴罗所记“茉莉花”与《小慧集》所记“茉莉花”比较分析表

2、“茉莉花”在欧洲的传播及影响。

茉莉花在欧洲不只有巴罗《中国游记》这一种版本的记载,比利时传教士阿里嗣在《中国音乐》(1884年)中记录了“茉莉花”的同宗民歌“鲜花调”。二者虽共属于一个“母体”,但又各自带有地方浓郁特色,因而曲调并不完全相同。如谱例3:

谱例3:阿里嗣《中国音乐》所记“鲜花调”(注:参见[比]J.A.Van Aalst(阿里嗣)《Chinese Music》(《中国音乐》)1884年英文版。)

阿里嗣的“鲜花调”与巴罗“茉莉花”是该曲在欧洲流传的具有代表性的两种版本,使欧人了解到中国民歌即兴性特征。正如清代来华传教士李提摩太所说:

英文:Many tunes are called by the same name but are totally different in their notes , e . g. of the“Mo Li Hwa” (茉莉花)there are many versions , also of“ Pa T’ien Lo” or“Universal Happiness.”(万年欢)(注:参见[英]Mrs.TimothyRichard(李提摩太)《Chinese Music》(《中国音乐》)1923年英文版,第16页。)[HK47]

汉译:许多同一名称的小曲曲调旋律却完全不同,如《茉莉花》就有很多版本流传,这类乐曲还有《万年欢》

“茉莉花”在欧洲的传播还为当时欧洲的音乐家带来创作灵感。他们纷纷以此为契机,创作异国情调的音乐作品。据笔者现有资料统计,当时引用或以“茉莉花”曲调为素材创作的音乐作品如下表所示:

表3明清欧洲有关“茉莉花”的音乐著作

这些作品中不乏有大家熟悉的名作,意大利名剧《图兰朵》,便是一部以“茉莉花”为音乐背景的著名歌剧。该剧荒诞离奇的中国故事情节,悦耳动人的中国旋律深深吸引了欧洲的观众,使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剧中主题旋律来源于一个由中国带回来的音乐盒中的一段优美旋律,即明清时调小曲“茉莉花”。作者将其作为中国公主图兰朵的主体形象以多种形态交替出现在剧中,给欧洲的观众留下了深刻地印象。第一幕中在图兰朵公主上场之前,“茉莉花”以最原始及较完整的形态在童声齐唱声中传达给欧洲的观众,体现了图兰多公主冷傲、清新的气质,给人以圣洁与忧怨的感觉。而当公主出场时,乐队奏响“茉莉花”旋律,并加入混声合唱的衬部,使原本有些单薄的音乐又增添了几分华贵和高雅。第二幕乐队奏出“茉莉花”,是在王子猜出图兰朵公主的三道谜语时,传达了公主由震惊到悔恨的复杂心态。之后,公主乞求父亲更改诺言,出现男女主角的唱段,“茉莉花”音调的原形出现,唱出公主“没人能拥有我”的高傲姿态。第三幕,乐队在中低音区演奏了“茉莉花”变奏,作曲家在和声配置上加进了不太协和的和声结构,使之张力有所增加,表达了图兰多公主矛盾的心理。当公主最终被王子的勇敢与智慧所征服时,童声齐唱的“茉莉花”主题旋律再次响起,体现出公主纯真善良的一面。

普契尼《图兰朵》面世后,引起很大的反响,尤其是那首让人记忆犹新的“茉莉花”旋律,更是让许多欧洲人难以忘怀!奥地利著名歌剧评论家马赛尔・布拉威回忆在1926年也就是他10岁时观看了普契尼《图兰朵》,并第一次听到“茉莉花”旋律时的感受:“当我听到这段音乐时,有一种如临仙乐的感觉,世上真有这样美妙的音乐!从此我萌发了终身从事歌剧事业的念头,正是这个《茉莉花》把我引入到歌剧事业中去!”(注:参见凌夫《图兰朵好一朵茉莉花》,载于《世界文化》,1999年第1期,第 10页。)《图兰朵》首演的时间是1926年,全剧共分三幕五景,演出时间为一小时五十九分。“茉莉花”的旋律在剧中一再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前后共达10次之多。直到今天,茉莉花仍是欧洲人最为欣赏和熟悉的中国歌曲之一!1993年5月号称世界三大男高音之王的多明哥在台北中正纪念堂广场用中文发音、直接唱出《茉莉花》一曲,让我们为中国《茉莉花》感到骄傲!由此见证了“茉莉花”自明清西传以来,在欧洲的确产生一定的影响。

“茉莉花“在欧洲产生影响不只体现在歌剧中,英国作曲家格兰维尔・班托克在1911年出版的《各国民歌一百首》中班托克又将《茉莉花》的钢琴伴奏写成一首二部卡农,(原谱为双行谱缩为单行)如谱例4。班托克在《茉莉花》的注文中说:“节奏和旋律是东方音乐的基本特征,而和声则很少注意,有时可以认为是偶然的因素。这首歌的伴奏是要获得这种效果而配的,单独应用具有节奏和旋律形式的曲调本身,也许就是写成似是而非的东方二部卡农的理由,但是还是产生了偶然‘和声’的效果。”(注:参见钱仁康著,钱亦平编《钱仁康音乐文选》(上),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第184页。)

由上,“茉莉花”在欧洲除了被西方学者广泛征引,还成为欧洲音乐家纷纷创作的素材。当然,《茉莉花》之所以在欧洲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其客观原因:一方面它具有鲜明的五声音阶特色,五声音阶曲调是与欧洲传统的大小调体系完全不同的,给欧洲的观众带来听觉上的刺激与新鲜感。另一方面它流畅的旋律和有规律的重复再现结构又使欧洲人感到亲切悦耳。这里借用班托克的话总结了《茉莉花》的特色:“包含了同时能为东方人和西方人的耳朵所接受的优越性。”(注:参见钱仁康著,钱亦平编《钱仁康音乐文选》(上),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183页。)“茉莉花”在欧洲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说明中西两种异质文化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只要我们善于去发现,去营造机会,那么双方都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谱例4:班托克改编的“茉莉花”钢琴曲(1-5小节)(注:同上。)

“茉莉花”是清代小曲在欧洲传播的典例,中西融合是其传播的主要方式。这种传播方式在清代西传小曲中广为流行。这在当时比利时传教士阿里嗣所著《中国音乐》(1884)、钱德明神父所著《中国乐曲集》(1779)中均可找到很多例子。如小曲《三刹》(见谱例5)就兼用了工尺谱与五线谱,汉文与罗马拼音合记的形式。

清代小曲在欧洲传播并产生一定影响的同时,也有其局限的一面。在当时欧洲流传的明清小曲,数量不多,却被重复引用记录,如杜赫德《全志》中所附中国乐曲曲谱有四首是与巴罗《中国游记》中记录的曲调完全相同的。阿里嗣《中国音乐》记录的6首明清小曲,有4首被法国Louis Laloy所著《中国音乐》中引用。

清代小曲西传让当时的欧人开始真正接触中国音乐,了解中国音乐。虽然在他们的心里对中国音乐还存有太多的疑惑,不解,但至少他们将其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体现了他们认识中国音乐的热情。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明清欧人的中国音乐观。

谱例5钱德明神父《中国乐曲集》中的《三刹》(注:参见陈艳霞著《华乐西传法兰西》,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97-98页。)

又见茉莉花范文3

乡愁是一杯清雅的茉莉花茶

福州是中国东南大门上的一颗明珠,背山依江面海,使福州成为我国古往今来高度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海上丝绸之路”敲开了古代中国的南大门,也带来了美丽的“舶来品”――茉莉花。产自波斯的茉莉,虽无国色却有天香,冰清玉洁的花中仙子低调含蓄,它爱上了这片气候宜人的土地,也让花香飘进了人们的心里。

宋代词人姜夔曾这样描绘茉莉,“虽无艳态惊群目,幸有清香压九秋;应是仙娥宴归去,醉来掉下玉簪头。”茉莉,花色纯白而花骨朵纤小,含苞藏于绿叶间,入夜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柳永曾用词作表达对茉莉的喜爱之意,在《满庭芳・茉莉花》中茉莉花化身为清丽脱俗的仙子,“环青衣,盈盈素靥,临风无限清幽,出尘标格,和月最温柔......歌声远,余香绕枕,吹梦下扬州”。花姿淡雅,花香清幽,是人们对茉莉的由衷赞叹,也是人们对茉莉倾注了无限喜爱的原因。宋代福建诗人江奎则也曾不吝墨宝写道:“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借此来倾诉自己对茉莉的仰慕之情。

福州人更是将茉莉爱进了骨子里。茉莉,莫离,福州人献上了最美的愿望,让花儿成为爱情忠贞的象征。在传统的七夕之夜,福州的少女会在当晚沐浴更衣后,乘坐游船出巡,沿途不断向河内和河岸上抛撒茉莉花,弥漫的花香包裹着愉悦的心情,点燃空气中的浪漫和祝福,抛花祈福旨在祈愿“莫离”。福州人将茉莉融进了自己的文化里,装进了自己的习俗中,福州人的包容之心和茉莉的柔和之意完美契合。汉・陆贾在《南越行记》中记载福州一带茉莉“以彩丝穿花心,作为首饰”,随身携带,这种佩戴方式从古至今两千多年,至今每年的端午、重阳,福州的大街小巷中,往来人群里,仍然中意的是那散着幽幽清香的茉莉花串儿。岁月流转,始终不变的是福州人对茉莉的珍爱情结。

福州是福建最早、最多贡茶的地区,也是中国三大茶市之一,身为“产茶大户”,智慧的福州先民利用窨制技术,将茉莉花与其引以为豪的茶糅合起来,诞生了新品种茉莉花茶,这一独特的技术也被福州人完整地保存下来。时至今日,中国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生产茉莉花茶的国家,而福州也被公认为“茉莉花茶的发源地”。福州的茉莉花茶类型独特,茶中无花,但花香在鼻尖萦绕,花意在齿间流转,是实实在在的花香茶。福州人制作茉莉花茶,从宋代开始,至此,茉莉花茶福州茶就深入到百姓的生活中去,“闽边江口是奴家,君若闲时来吃茶,土墙木扇青瓦屋,门前一田茉莉花。”福州人世代喝着茉莉花茶长大,花茶传递和承载着当地的生活观,茉莉花茶蕴含着努力拼搏,先苦后甜的精神。林则徐在福州贡院中题词“攀桂天高,忆八百孤寒,到此莫忘修士苦;煎茶地胜,看五千文字,个中谁是谪仙人。”文字中谈及制茶、读书的氛围,茉莉花冰清玉洁、淡雅幽香,与士大夫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相似。在福州人眼中,茉莉就是“贞士”,寓意“从一而终”、“不弃不离”,至今福州仍保有“三茶六礼”的习俗,以茶之礼道出家庭生活中敬重长辈的礼节和对婚姻生活的祝愿。

乡愁是什么?在福州人眼里,乡愁是一杯淡淡的茉莉花茶,唇齿间的清冽,让你无法忘记家的味道。少时美好的记忆在杯中晕开,花香之馥郁在齿间流开,不经意间就燃起了深深的乡恋。生在福州,长在福州的冰心先生曾用她的笔描述着家乡的味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利用茶的国家,是茶的故乡。我的家乡福建既是茶乡,又是茉莉花茶的故乡......一杯浅橙黄的明亮的茉莉花茶,茶香和花香融合在一起,给人带来了春天的气息。”爱拼敢闯的福建人漂泊在异国他乡,是福州的茉莉花茶,凝聚着爱国华侨的想念,是故乡的根,牵绊着游子的心,是莫离的亲缘,召唤着游荡的孩子,一杯故乡茶,一段思乡情。

生态美

难忘的是那番醉人的风景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晖,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只可惜徐志摩没能在福州的茉莉花种植基地徜徉,不然在他诗中浪漫的又怎是异国他乡的康桥而不是祖国故土的醉人风景呢?唯美的帝封江,青青河畔也是美丽的福州茉莉花种植基地。

福州的沧海茉莉花田种植在江边湿地,美丽的帝封江,清风习习,卷带着阵阵花香,碧波之上,采茶少女哼着小调,摇着轻舟,醉了多少人家,吸引多少停下脚步的人儿。青山偎在江畔,茶树则种植于山坡与山顶上,福州茉莉花品种多样,分为单瓣、双瓣和多瓣,其中,单瓣茉莉花是福州所特有的优良种质资源。茶与花的种植呈立体式分布,形成了一整套的种植系统。生活在帝封江边的当地居民根据茉莉花和茶的生活习性,利用当地地形采用立体种植,编制各种竹制工具,既作渔具又作茉莉花采摘盛花工具,一具多用,减少了材料耗损。而勤劳的沿岸居民既以渔为业又种植茉莉花。“茉莉球边擘荔枝”,聪明的福州人还将荔枝、龙眼和橄榄等树干较高,遮蔽度低的树种与茉莉花间作,可以规避不同作物的价格波动带来的经济风险。“荔枝乡里玲珑雪”,茉莉盛开着淡雅轻盈的花姿,行走在微红的荔枝丛中,香韵飘远。

在河流两岸的平原和沙洲种植茉莉花,大大降低了雨水对河岸沙壤的直接冲刷,有效减少水土与养分流失,涵养了水土。美丽的河滨迎来了花开季节,碧水青山,“天赋仙姿,玉骨冰肌”,这是天上仙子的人间天堂,独特的茶花种植系统以及天然湿地维护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或正是这样优美的景色拖住了候鸟们迁徙的步伐,让它们眷恋于此,不愿离开。每年都有大量越冬候鸟飞临此地栖息,茉莉花湿地为鸟类等动物提供理想的栖息地和丰富的食物。茉莉花和绿茶林下物种十分丰富,其中茶园生态系统中植物53科111 属 147个种,动物53科111 属 147个种,茉莉花生态系统中有动物29科,51个种,茶林生态系统中有动物55科,79种。其中,单脚蛏,学名中国淡水蛏,又名河蛏为福州特有物种,据了解,这种物种生长于水质优良地区,至今仍是福州人餐桌上的美食。黄色河蚬,又名“扭秧”,与其他的黑色河蚬不同,只有在湿地环境极佳的环境下才能生存,江水被污染是这两种物种生存的最大的元凶。据专家调查,单脚蛏和黄色河蚬为福州特有,这说明茉莉花生存的闽江江滨湿地生态环境质量极高。

茶园生态系统也为多种有益昆虫提供生存和栖息的场所,形成林下物种丰富的茶园生态系统。种植茉莉花挖深沟高起垄,使土质更加疏松,土壤的孔隙度与含水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部分地区农户用龙眼树、橄榄树、柑橘树、白玉兰树等与茉莉花套作,增加了单位体积土壤的生物量和地上植被覆盖率,也可减少土壤的流失。茶树种植采用修筑梯田栽种植株的形式,梯田可以减缓坡面水流速度,增加下渗量,减少坡面径流量,降低了水流对坡面土壤的冲刷能力,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茉莉花和茶树成片集中种植,使区域的蒸腾作用加强,形成稳定的小气候,对当地的气候起到调节作用,在空气温度、湿度、空气负离子含量等指标上,高度1.5 米处茉莉花种植园均优于邻近无植被覆盖区域,茶园也明显优于邻近无植被覆盖区域。此外,茉莉和茶树叶也具有吸附烟尘与净化空气的功能。

去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后,的“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这段话深入人心。福建省委书记尤权也多次提出,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实现“百姓福”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福州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从诞生至今,凝聚了不同时期劳动人民的智慧,茉莉花是福州人引以为傲的珍宝,在福州那些古茉莉花园和古茶园,先人们留下了福州人的记忆,也留住了福州的生态和美丽。难忘的是那一抹唇齿留香,更难忘的是江边湿地上那和谐的生态美和那一缕缕沁鼻香。

百姓富

茉莉花茶带来的经济效益

福州种植茉莉花的耕地很多为江边沙洲、湿地,一般采取蘑菇土或河泥做底肥种植茉莉花,茉莉花渣蛋白质含量高,一般用于养牛,这个过程是很好的农业循环经济范本。福州茉莉花茶产业近年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民快速增收,带动茶农、花农2.6万户,户均增收1.2万元。成为福州的美化、香化、宜居、农民增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典范。

福州茉莉花茶的突出海外优势使其在我国港澳台、东南亚、美国、日本、英国等地广受好评,海外华侨更是对“故乡茶”引以为傲,这也是福州茉莉花茶在上述地区一直受到青睐的重要原因。因此,茉莉花茶借助全球茶叶经济一体化的浪潮走出国门,与出口目的国相关企业结成联系体,这应当是福州茉莉花茶发展的战略选择之一。再加上“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实施,既提高了其知名度,也使人们更加详细地了解了茉莉花茶的功效和遗产系统对人类有益的方面,而且政府部门对茉莉花茶种植的加倍重视、保护和宣传力度,将为茉莉花茶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近年来,福州茉莉花茶占全国出口量以及福建出口量的重要份额,出口数量、金额、单价均保持稳定。2013年福州茉莉花茶由福州港出口1200多吨,高出全国茶叶平均出口价格。2012中国农业品牌发展推进会上,福州茉莉花茶被授予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2014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福州茉莉花茶品牌价值23.26亿元,位列全国第九,被评为最具经营力的品牌。

据调查,目前每亩茉莉花年纯收入超1万元,为了保护福州茉莉花种植的地方特色,政府对新植茉莉花的农户,每新种一亩给予1500元的补助,同时,还给农户有机肥料补贴,以鼓励农户种植茉莉花。福州绿茶种植为企业加农户形式。2013年福州茶业企业中12家有自己的茶园,种植茉莉花是福州当地农家一年重要的生计来源,茉莉花种植和茶种植对当地农户创收起着重要的作用,茉莉给他们带来了一个个人生的岁月蹉跎,更带来了一个个家庭的美好明天。

又见茉莉花范文4

提到茉莉花,首先想到的就是福州,因为茉莉花是福州市花,茉莉花茶也是福州特产之一。在福州方言中,茉莉花又称“美丽花”,可见福州市民对它的喜爱之情。究竟福州与茉莉花茶结下了哪些不解之缘呢?

千年茉莉之都

据《中国植物志》记载,茉莉花原产印度,古代茉莉名有末利、没利、抹利、抹厉、末丽、抹丽、素奈等,为胡语随人会意而已,也有压倒群芳之意。

西汉时茉莉花就在福州落户,距今已有2000年的栽培历史。汉・陆贾《南越行记》记载茉莉“缘自胡国移至”;南越即今之福建一带。由于茉莉花栽培不易,宋朝时逐渐成为只有皇宫及贵族享用的奢侈品。由于茉莉为佛教的“四大圣花”, “天香开茉莉,梵树落菩提”,古人认为茉莉洁白无瑕,冰清玉洁。南宋福州太守辛弃疾《小重山茉莉》:“倩得薰风染绿衣。国香收不起,透冰肌。”北宋《欧冶遗事》认为福州特产“果有荔枝,花有茉莉,天下未有。”其时,福州已成为中国茉莉之都。

煎茶胜地

“环青衣,盈盈素靥,临风无限清幽。出尘标格,和月最温柔。堪爱芳怀淡雅,纵离别,未肯衔愁。浸沉水,多情化作,杯底暗香流。”历史上,歌咏茉莉花茶的诗词不在少数,北宋福建人柳永的这阙《满庭芳》以花寄情,以拟人手法将茉莉和茶比为男女,演绎了茉莉花从花到茶的清雅脱俗和花与茶“纵离别”却暗香浮动、多情“莫离”的感情。那么究竟古人是何时将茉莉花和茶叶结合在一起窨制出茉莉花茶的呢?

福州作为宋朝中国六大都市之一,同时又是世界香料贸易中心。宋朝中医学局方学派对香气和茶保健作用的充分认识,引发香茶热,诞生了数十种香茶,北宋福州太守蔡襄《茶录》中云:“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欲助其香。”福州作为茉莉花的主产地和香疗法的中心之一,在宋朝时诞生了茉莉花茶。

福州茉莉花茶经历了焙团茶、点茶、泡茶三个阶段。南宋赵希鹄《调燮类编・茶品》记载:“木樨、茉莉、玫瑰……,皆可作茶。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之香气全者,量茶叶多少,摘花为伴。花多则太香,花少则欠香,而不尽美。三停茶叶,一停花始称。”明福州人徐勃著《茗谭》,“闽人多以茉莉之属,浸水瀹茶”。

经过数百年的积淀,福州茉莉花茶工艺逐渐成形,林则徐在福州贡院题词:“攀桂天高,忆八百孤寒,到此莫忘修士苦; 煎茶地胜,看五千文字,个中谁是谪仙才。”赞誉福州为煎茶胜地,自豪于福州这一中国进士最多的城市(4100多名)和中国最会制茶的地区。

福州作为中国三大茶市,其在世界茶叶贸易中具突出地位,福建话中d和t同音,故最早对西欧进行茶叶贸易的福州――泉州茶的发音“da、dia”成为西欧语系中“tea、tee、the”的由来,马尾罗星塔在世界航海图志上被命名为中国塔,当时,福州茶、福州塔成为中国重要的标志。

又见茉莉花范文5

一朵茉莉已让人爱怜,若是一大片望不到边际的茉莉海洋又该如何,足以令人激动地冲入幽香花海中,忘乎所以了吧。

午后,在广西横县城外小路上漫步,忽然随风飘来一阵清香,是茉莉。寻香而至,却见公路两旁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原来,这里就是令横县享有茉莉之乡美誉的“中华茉莉园”。放眼望去,无边碧海中洋洋洒洒万点洁白。细细看去,郁郁葱绿的枝头立着星星点点的小花,藏在碧绿的枝叶间悄悄绽放,虽一洒千里,仍不失含蓄温婉、清新雅致。惊喜中走入花海,竟看到橡胶茉莉、鸳鸯茉莉、虎头茉莉、尖瓣茉莉等20多种往时从未见过的各式品种,有红、紫、黄等色彩,美丽缤纷。那洁白小花太逗人喜爱,忍不住摘下一朵把玩,阵阵幽香在微风中若即若离,沁人心脾,令人不忍离去。诚如茉莉之名,来此真的“莫离”了。

身着蓝白布衣的花农在花间穿梭,背上巨大的尼龙袋里装满了雪白的“花骨朵儿”,斗笠下不时露出一张张质朴的笑脸。年幼的孩子们在放学之后也加入了采摘的队伍,穿着布衣,背着背篓,姿势娴熟、老练!看着朵朵喜人的小花儿,忍不住摘下一捧、串成花串挂于胸前,比别的饰物又多了几分意趣。此时茉莉绕身,花香四溢,微风轻抚。正应了“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诗句。

距离县城十余公里,有一个以茉莉闻名的村落,村名很通俗,叫做岭脚村,大约指的是某个山岭之下的村庄的意思。

岭脚村人烟并不繁盛,三五间一簇的农舍掩映在丛竹之间,青砖砌就的山墙上有镂花的窗格。下午三四点钟的样子,农人们都到地里采摘茉莉花去了,村子里更显空旷,鸡鸭在树荫下踱步,有老人倚在门洞里摇着蒲扇,画面极为安详和宁静,更显闲适。在村舍之外,目之所及,除了竹林就是茉莉了。走在村里的土路上,鼻息之间呼吸的全是清绿的味道,需要闭上眼仔细品味,才能从中隐约地分辨出淡淡的茉莉的清香,正因为这香味浸透得如此不经意,才让你觉得它与空气的浑然一体、无处不在。

又见茉莉花范文6

遗产:茉莉花茶的种植系统

2013年中国农业部设立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使农业文化遗产品牌在国内更受重视,相关产品的市场价值得到很大提升,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是首批进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录的系统,这对茉莉花茶种植、古茶树保护和花茶制作工艺的传承和茉莉花花产业的发展带来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农业文化遗产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即茉莉花生态系统、茶树生态系统和茉莉花茶的制作工艺及文化系统。福州茉莉花茶的原料为绿茶和茉莉鲜花。福州地处中亚热带过渡带,虽为滨海沿江城市,但山地丘陵众多,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地势自西向东倾斜,而茉莉花、茶种植区主要分布在闽侯县、长乐市、连江县、永泰县和福州市区,该分布区中部属于典型的河口海积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盆地面积489.1平方千米,这样的地形形成了自山上至河流依次为林―茶―林―城市―茉莉―河流,即山顶森林、山腰茶树、山脚森林、平地城市、沿江平原种植茉莉的山水农业垂直景观格局。在石质山丘上,就地取材,利用石料修葺石埂梯田式茶园点缀浓郁森林,在土质山丘上,梯田围绕山峰层层环绕向下延伸至海拔200米左右,再向下为森林,形成山顶部为梯田式茶园山麓为森林的壮丽景观。同时在冲积而成的河流沿岸平原种植茉莉,每到春、夏、秋开花季节,万亩茉莉竞相开放,雪白如画,香飘全城。

荔枝、龙眼和橄榄树与茉莉间作的景观。由于荔枝、龙眼和橄榄树树干较高,遮蔽度低,稀植对茉莉花生长影响较小,当地居民实行荔枝―茉莉、龙眼―茉莉,橄榄―茉莉等间作,形成河流两岸果树与茉莉相间的景观。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景观特点,是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对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保护是中国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中国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发扬,意义重大。茉莉花茶是福州特色休闲农业中最重要一环。茉莉花茶是中国茶的特色品种,至今只有中国可以窨制茉莉花茶,2011年福建春伦茶业等几家茉莉花茶公司分别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经过多年的尝试初步形成了林―茉莉(茶树)―绿肥复合型、林―茉莉(茶树)―菌复合型和林―茉莉(茶树)―绿肥―畜―沼复合型生产模式,并与福州独特的茉莉花茶工艺文化、特有的茶文化与民俗习惯构建成功能多样的复合生态系统。福州市现已建成闽江、乌龙江、马江、敖江、大樟溪沿岸茉莉花生态走廊和罗源、永泰、连江、闽侯、晋安、闽清高山区生态茶园区,有茶叶开采节、茉莉花开采节等活动,形成春天采茶、夏秋采花的茉莉花茶休闲特色,成为福州休闲旅游的一张重要名片。

记录:茉莉花茶的历史

福州是中国最早、最多贡茶的地区,也是世界三大茶市之一。早在唐朝,福州就出产了两大贡茶――方山露芽和鼓山半岩茶。茉莉花原产印度,西汉传入中国时在福州落户,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陆贾的《南越行记》中就记载着茉莉“南越之境,五谷无味,百花不香。此二花特芳香者,缘自胡国移至,彼之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首饰”,南越即现今福建一带,在北宋时福州成为茉莉之都,宋朝时,朝廷专设太医局、和剂局,苏轼和沈括还合著了《苏沈良方》,中医局方学派对香气和茶保健作用的充分认识,引发香茶热,诞生了数十种香茶,北宋福州太守蔡襄《茶录》中云:“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欲助其香。”福州茉莉花用于制作茉莉花茶始于北宋,成于明,盛于清,清朝时,茉莉花茶得慈禧太后钟爱,成为贡茶。20世纪50年代,福州茉莉花茶已远销22个国家和地区,并成为中国国宾礼茶,1972年,在书房会见尼克松总统时,喝的就是福州茉莉花茶。基辛格在回忆录中说:“身旁的茶几上总堆着书,只剩下一个放茉莉花茶茶杯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福州茉莉花茶达到鼎盛,生产企业近千家,产量占全国产量的60%以上,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城市化冲击,福州大部分茉莉花种植基地消失,茉莉花茶产量的迅速下降,2006年福州茉莉花茶生产降到历史低点。

2007年福州开始重塑茉莉花茶产业,2008年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的地理标志,2009年国家质监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9年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2010年,福州茉莉花茶产业联盟成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2011年,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福州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称号,同时“福州茉莉花茶”传统窨制工艺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国际茶叶大会(比利时)上,福州茉莉花茶成为压轴茶,同年在中国农产品发展推进会上,福州茉莉花茶被授予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2013年5月,福州茉莉花茶成为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4年4月29日,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遗产指导和科学委员会会议上,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特色:花与茶的交融

茉莉花茶属于绿茶再加工茶,是福州人民在传承中的创新成果,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茶坯处理、伺花、筛花、窨花、盖面、通花、复窨、起花、烘焙、转窨、提花,反复多次后匀堆装箱等百道以上工序,这是茉莉花茶独特的制作技术,历经锤炼,百般加工,才能诞生这馥郁芬芳、茶韵长存的茉莉花茶,这是源自于茉莉花茶近千年的复杂工艺。难以想象,多少年前,我们的祖先究竟要经历过多少次的尝试,才能掌握这未知的规律。

茉莉花茶制作过程里最关键的一个步骤是“窨茶”,但在窨制之前,花茶的茶坯还要经过一轮五步来提升品质。茶叶选取的第一步工序是“平茶”,目的是分出长短。第二步是“抖茶”,目的是分出曲直,弯曲的茶叶较轻,品质上逊于直的茶叶,后期加工也是不一样。“抖茶”之后的“茶”,是为了将茶叶侍弄成合适的形状。“拜茶”是将经过“茶”步骤后的轻的茶叶或茶叶粉末筛掉,留下品质更好的茶叶。第五步是“烘茶”,将经过前几个步骤挑选后的茶叶放在竹制工具里,并用木炭进行烘焙,这是在做茶坯的干燥处理。传统工艺要求烘后茶坯水分在4%~4.5%,不能用高火烘,容易产生火焦味,影响花茶品质。烘焙后茶坯必须经过冷却,在60~80℃,必须通过摊凉、冷却,待茶叶堆温稍高室温1-3℃时才能付窨。

花茶制作的茉莉花的选取也十分讲究,鲜花一般要在每天10-17时采摘。采收后,装运时不要紧压,用通气的箩筐或网兜装花。鲜花在运送过程由于装压,呼吸作用产生热量,必须迅速摊凉,使其散热降温,恢复生机,促进开放吐香。这叫伺花,花堆中的温度控制在32-37℃,促进开放猛烈吐香。当鲜花开放率在80%左右时,即可筛花分选大小,剔除青蕾花蒂,并通过振动,促进鲜花的二次盛放。

茶花拼和是整个茉莉花茶窨制过程重点工序。窨,是福州茉莉花茶独特的制作技术,是把茉莉花和茶叶结合,使茶中有花香,见茶不见花。福州茉莉花茶采用烘青绿茶作茶坯,用含苞欲放的茉莉花花蕾和其拌拼窨制而成,窨制就是让茶坯吸收花香的过程。花茶的窨制是很讲究的,有四窨一提、六窨一提、九窨一提之说。

这道工序必须要掌握好六个因素:配花量、花开放度、温度、水分、厚度、时间,不同窨次这六大因素要求不同。在窨堆的堆面都要以本批的茶坯薄薄的散布一层,达到鲜花不外露,以减少花香散失,这一操作称为“盖面”。鲜花和茶叶拼和窨制时,由于花在茶中,吐香持续时间一般在12小时左右,茉莉花开始吐香以后5小时内为吐香旺盛期,花和茶一定要及时拼和和窨制,以免香气大量散失。因此,掌握好茉莉花的开放度,迅速地拼和窨制,让茶坯充分吸收花香是整个窨制工艺技术的关键。

接下来的步骤是通花,通花是根据在窨品堆温、水分和香花的生机状态来掌握的,通花散热就是把在窨的茶堆扒开摊凉,从堆高30~40 cm,扒开薄摊堆高10cm左右,每隔15分钟,再翻拌一次,让茶堆充分散热。通花目的一是散热降温,二是通气给氧,促进鲜花恢复生机,继续吐香,三是散发堆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

约1小时后,堆温达到要求时,开始进行收堆复窨,堆高约30cm,再经5-6小时,茶堆温度又上升到40℃左右,花已成萎调状,色泽由白转微黄,嗅不到鲜香,即可起花。收堆复窨能使花继续吐香,茶叶经过反复操作后能实现充分吸香。

起花在窨时间达10-12小时后,花将失去生机,茶坯吸收水分和香气到达一定状态时,必须立即进行起花,将茶和花分开。起花顺序是多窨次先起,低窨次后起,同窨次先高级茶,后低级茶。根据在窨品的堆温,掌握起花的适当时机。头窨41℃,二窨40℃,逐窨下降,提花38℃,堆温超过时,若时间还未到,必须进行第二次通花或翻堆散热。

起花后烘焙,排除多余水分,保持适当的水分含量。烘后的茶叶必须充分摊凉,利用用摊凉机进行,但禁用强风吹,造成香气不必要散失,摊凉后的茶叶温度越低越好,最高不得超过40℃。烘焙是最难的环节,要保持香气少流失,又要保持茶坯湿度下降到可进行下一次窨次。

接下来的工序是提花,提花的目的在于提高花茶的鲜灵度,操作同窨花。提花用朵大洁白香气浓烈优质鲜花,雨水花不能用,拌和后继续堆窨。6窨以下,花香不够才需提花,高窨次茉莉花茶采用不提花的方法。

上一篇数学报

下一篇难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