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名言范例6篇

卡夫卡名言

卡夫卡名言范文1

英国德语作家、评论家埃利亚斯?卡奈蒂曾经提出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命题:“最令人吃惊的是卡夫卡如此驾轻就熟地掌握的另一种手法:变化成小动物。这种手法通常只有中国人堪与媲美。”

卡夫卡“可以说以他的一些短篇小说进入了中国文学之列。18世纪以来欧洲文学一再采用中国的主题,但是卡夫卡是西方可以提出的从本质上说属于中国的唯一作家”。卡夫卡写过一系列与动物有关的小说,如《杂种》、《家长的忧虑》、《致某科学院的报告》、《一条狗的研究》、《地洞》、《约瑟芬,女歌手或耗子的民族》、《豺豹和阿拉伯人》、《猫与鼠的对话》等,其中还有大家最为熟悉的《变形记》。卡夫卡的这些小说与中国文学的某种相似特征早已被某些学者注意到了,我国著名学者钱锺书在他的《管锥编》论《焦氏易林》之《旅》,阐释“言如鳖咳,语不可知”时,顺手就引用了卡夫卡的小说,“卡夫卡小说《变形记》写有人一宵睡醒,忽化为甲虫,与卧室外人应答,自觉口齿了澈,而隔户听者闻声不解,酷肖薛伟所遭”。

上面那番话以后经常被专家学者加以引用,似乎已经成为无须证明的定论。然而,卡夫卡如何掌握了这种中国式的“变成小动物”的方法呢?他是怎样进入中国文学之列的?为什么说他是属于中国的“唯一作家”?卡夫卡是否阅读过中国的这类“变成小动物”的小说,并接受过其影响?这些问题波里策及其他学者均没有,或少有论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在中国文学中最集中体现“变成小动物”小说特征的是明末清初的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而卡夫卡恰巧读过这部小说的德文节译本,并对这部小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样一来,我们对于卡夫卡“如此驾轻就熟地掌握了”“只有中国人堪与媲美”的“变化成小动物”的手法,就不再那么“惊讶”了。1913年1月16日,卡夫卡在给菲莉斯的信中提到德国宗教神学家布贝尔,说他懂中国故事,他出版的《中国鬼怪和爱情故事》,“据我所知,这些故事精妙绝伦”。1914年耶那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部由卫礼贤翻译的《中国民间故事集》,卡夫卡手头有这部书。以后他将这个译本作为礼物送给了他的妹妹奥特拉。卡夫卡在书中给妹妹的题词是:“致奥特拉——一个在嘈杂声中跃入轻舟的跳跃者。”卫礼贤编译的这部《中国民间故事集》,收有中国民间故事百余个,其中有15个选自《聊斋志异》,它们主要是:《崂山道士》、《种梨》、《画皮》、《山魈》、《小猎犬》、《蛰龙》、《梅女》、《夜叉国》、《白莲教》、《娇娜》、《婴宁》、《青蛙神》、《晚霞》、《水莽草》等。在这15个故事中有4个是动物故事:《小猎犬》、《娇娜》、《婴宁》、《青蛙神》。

马丁?布贝尔(1878~1965年)是德国犹太人,德国最著名的宗教哲学家之一。1916年他创办了德国著名的犹太人杂志《犹太人》。他在出版了两部有关中国的书《庄子语录和寓言》(1910年)、《中国鬼怪和爱情故事》(1911年)后,在德国知识界便被视为中国专家。《中国鬼怪和爱情故事》其实就是中国古典小说《聊斋志异》的德译本。这个译本参照了英国著名汉学家翟理斯的译本,翟理斯从《聊斋志异》的455个故事中选译了164个故事,布贝尔则从翟理斯的译本中转译了10个故事,另外直接从中文翻译了6个故事。德国作家霍夫曼斯塔尔曾根据其中的《梦》(即《莲花公主》,翟理斯译为 The Princess Lily)改写了一部芭蕾舞剧《蜜蜂》,该剧于1916年上演后曾在欧洲引起轰动,而霍夫曼斯塔尔又是卡夫卡非常喜爱和熟悉的作家。布贝尔的《中国鬼怪和爱情故事》收录了《聊斋志异》中的16个故事,它们分别是:《画壁》、《陆判》、《婴宁》、《莲香》、《阿宝》、《雷曹》、《翩翩》、《罗刹海市》、《莲花公主》、《小谢》、《巩仙》、《宦娘》、《阿绣》、《书痴》、《竹青》、《香玉》。卡夫卡的小说创作与《聊斋志异》的这两个德译本究竟存在着怎样一种关系?卡夫卡何以会如此赞赏《聊斋志异》?卡夫卡的创作思想与创作方法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过《聊斋志异》的影响?卡夫卡的创作与《聊斋志异》的异同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探究这些问题应当是十分有意义的。

从生活方式、写作方式、写作态度来看,卡夫卡的孤独和蒲松龄的孤愤同样地闻名于世。他们相同的是“孤”,即他们立意创作,却不为当时的人所理解,所谓“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但是,卡夫卡是“孤且独”;蒲松龄则是“孤而愤”。孤独的卡夫卡虽然不为人们所理解,但他却不急不躁,甚至甘愿孤独,认为孤独原本就是艺术的真正品格,是自己一生所追求的目标;蒲松龄却因孤独而愤懑,因不被人们理解而忧愁,故尽毕生心血而写成孤愤之作《聊斋志异》,其孤愤之情终于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宣泄。

布贝尔在《中国鬼怪和爱情故事?译者前言》中简介了蒲松龄的生平和创作,并将《聊斋自志》的部分内容翻译了出来:“少羸多病,长命不犹。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茫茫六道,何可谓无其理哉!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看来,蒲松龄的身世和遭遇与卡夫卡有许多相似之处,譬如“少羸多病”,“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茫茫六道,何可谓无其理哉”等。卡夫卡一生疾病缠身,在他父亲的健康体魄面前,更是觉得自惭形秽,“我又瘦、又弱、又细,你又壮、又高、又宽”。至于“笔耕不辍、萧条冷落”,卡夫卡则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卡夫卡说过:“目标确有一个,道路却无一条;我们所谓之路者,乃踌躇也。”这与蒲松龄的无路可走的困惑,也颇为相似。也许正是蒲松龄的这种生活遭遇和性格特征极大地引发了卡夫卡的同情和共鸣。至于蒲松龄所说的“寒雀”一词,恰巧与卡夫卡的名字(Kavka,捷克语意思为“寒鸦”)非常接近,这也一定引起了卡夫卡的注意和兴趣。

卡夫卡名言范文2

如今,这里站立着失去神话的人,他永远饥肠辘辘,向过去一切时代挖掘着,翻寻着,寻找自己的根,哪怕必须向遥远的古代挖掘。贪得无厌的现代文化的巨大历史兴趣,对无数其他文化的搜集汇拢,竭泽而渔的求知欲,这一切倘若不是证明失去了神话,失去了神话的家园、神话的母怀,又证明了什么呢?人们不妨自问,这种文化的如此狂热不安的亢奋,倘若不是饥馑者的急不可待,饥不择食,又是什么?

这个找不到适合自己食物的人,这个永远处在饥饿中的人,使我们很自然地想到卡夫卡笔下的那个“饥饿艺术家”,想到卡夫卡自己。卡夫卡自己及其创作是否直接受到了这段话的启发或者影响呢?

的确,尼采在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以致于不很好地理解卡夫卡与尼采的关系,我们简直就不可能真正地认识卡夫卡。但是,遗憾的是,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并不多见,在国内甚至连专门论述这一问题的论文都几乎阙无。卡夫卡是如何接近尼采的?尼采又是如何影响卡夫卡的?尼采究竟在多大范围和程度上影响了卡夫卡?尼采的思想和艺术究竟在卡夫卡的创作中留下了怎样的印痕?尼采与卡夫卡的主要异同及其原因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我们都还比较笼统和模糊。因此,思考并探索这些问题应当是有意义的。

尼采对卡夫卡的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卡夫卡的中学时代。大约在1899年,16岁的卡夫卡发现了尼采。当时,处于青春骚动中的卡夫卡对任何激进的思想都非常敏感,他迫切渴望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思想和表达方式。不过,对于卡夫卡来说,抽象的理念,无论是哲学的、政治的,还是宗教的,都只有边缘的、即逝的兴趣。卡夫卡不是一个系统的思想家;那些非常接近系统的概念,事实上总是受到排斥。不论是正规的逻辑,还是综合的定理,对于那使他全神贯注的神秘的宇宙都提供不出任何有意义的解释,他不得不去寻找适合于自己的解释方式。同时,他渴望能捕捉到19世纪思想的主潮,运用任何对他漂浮不定的自我有所帮助的思想。尼采的义无返顾的反传统思想,他的诗意的、寓言式的表达方式,以及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激进的时代精神,无疑从多方面满足了卡夫卡的需求。

也就是在上中学的时候,卡夫卡通过他的同学波拉克发现了由尼采编辑的杂志《艺术卫士》。1902年2月4日,卡夫卡在给波拉克的信中写道:“我们可以毫无羞怯心地谈论铺路石和《艺术卫士》。” “《艺术卫士》对卡夫卡的影响是巨大的,它震撼了他,使他脱离了知识的孤立状态。”这以后,卡夫卡又读了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悲剧的起源》、《道德谱系学》等著作。卡夫卡经常给人朗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部分章节,他对《悲剧的起源》更是推崇备至。1900年,当时正在布拉格郊区罗斯脱克村度假的卡夫卡与当地邮电局长的女儿塞尔玛・罗比兹捷克・尼・科恩有过一段短暂的罗曼史,1955年科恩在一封给马克斯・布罗德的信中回忆道:“……中间有一棵很老很老的橡树,我们常常坐在树下,弗朗兹和我,还是两个孩子,他给我读尼采,显然并不在乎我是否能够理解。”卡夫卡在这里朗读的就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903年10月23日,当时在布拉格德语大学学习的卡夫卡听了一次学术报告,报告者就是后来成为了卡夫卡挚友的布洛德,报告的题目是《叔本华与尼采》。布洛德后来回忆说:“这个报告引起了小小的震动,这是由于我当时是激烈的、狂热的叔本华的信徒,任何对我奉若神明的这位哲学家的论点的哪怕微不足道的反对意见我都一概认为是亵渎神明;而尼采则被我一口咬定,不加掩饰地说成是个‘骗子’。”报告会后,卡夫卡陪布洛德回家,卡夫卡不同意布洛德有关尼采的观点,一路上争论比较激烈,他们“各自为自己所爱的作家辩护。”也就是从这次争论开始,布洛德成了卡夫卡终生的朋友。

卡夫卡从上大学起至1906年,经常去布拉格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范塔家里讨论各种哲学问题。范塔是尼采的崇拜者,讨论的题目自然经常会涉及到尼采。这使得卡夫卡越来越深入地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尼采的思想。总之,尼采与卡夫卡的关系复杂而深刻,持久而又有所变化。

弱者与超人

卡夫卡被人们称为“弱的天才”,是有一定道理的。卡夫卡有一句名言,“在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我摧毁了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上则是:一切障碍摧毁了我。共同的是这个‘一切’。”卡夫卡在生活中常常是一位弱者。他体弱多病,在父亲强健的身体面前总是自惭形秽。他在与父亲的斗争中总是一位失败者。他曾三次订婚,但却终生未娶,没有妻子,没有儿女。他热爱生命,又过早谢世。1917年,他34岁时患了结核病,以后久治不愈。1922年终因健康原因而提前退休。1924年病逝,年仅41岁。他热爱文学,但临终前又多次立下遗嘱,执意焚稿。然而,正是生活中的弱者成就了卡夫卡,使他创作的形象成了20世纪所有弱者的代表。卡夫卡说:“我们力图了解某种弱点,当然是以开玩笑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仿佛我们要努力抓住在我们面前慢慢奔跑的小孩子。我们像一只鼹鼠打地洞,满身黑茸茸的毛,从我们打的沙洞里站出来,伸出可怜的小红脚,怪可怜的。”卡夫卡由此也就成了文学中的强者。

尼采似乎是一位强者、一位超人。他倡导的就是一种超人哲学。“超人就是大地的意义。”超人说:“我的热烈的意志,重新迫使我走向人类:如铁锤之于石块。”“尼采的超人乃是强大的生物,强大得足以过永远受罪的生活,甚至能从这种诅咒中悲剧性地获得酒神式的狂欢。”尼采认为,最高的伦理是生物学的。善就是权力、强力;恶就是软弱、懦弱。“正义在我心中说:‘人是不平等的。’”尼采说,人生来就不是平等的,也不应该是平等的,因为大自然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天经地义。而现代社会却破坏了这种不平等,现存的法律、道德、宗教、文化一味地在保护弱者,限制强者,这样便使得强者变弱,弱者更弱,这便是社会的退步,人类的堕落。因此,我们应当废除现存的制度、法规、道德、习俗、宗教等等,还原一个生存竞争的社会。尼采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对于那些跌倒在地的人,你宁可再去推他一下,也不要伸手拉他一把,因为依赖别人搀扶的人,即便站了起来,也会重新倒下。

但是,尼采同时也是一位弱者。他一生体弱多病、敏感多疑。在这一点上,尼采较之卡夫卡有过之而无不及。尼采年轻时曾一度想过行伍生活,获取英雄功勋,但因身体太弱,眼又近视,终于未成为军人。他曾当过几天战地看护,但一看见血就发晕,终于只好远离战场,告别了他的英雄梦。因此,有人说:“原来,在他那战士的盔甲里隐藏着一个弱女子的灵魂。”尼采虽然26岁时就在瑞士巴塞尔大学任教授,但35岁时就因病退休。1889年,他45岁时突然病倒在都灵的一条大街上。他一生中最后的11年因患精神分裂症一直神志不清。1900年死于魏玛。终年56岁。如果不算尼采神志不清的11年,则卡夫卡与尼采的生命的岁月非常接近。

看来,卡夫卡虽然是一位弱者,但在他身上又常常透露出强者的气息和精神,在他的作品中也随处可见超人的影子;尼采是一位强者,但他病弱的身体承受不了强力的重压,终于在精神分裂中不治而终。

图像与理性

德国著名卡夫卡研究专家瓦根巴赫说:“卡夫卡阅读了尼采的作品之后,确实也掌握了‘许多形象思维方式,他用形象思维改变了一些抽象的概念’,这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很有促进作用,使他能以形象思维的方法,从日常生活的具体细节中,联想到事物的本质。”

卡夫卡是一个以图像进行创作的作家。他所要做的无非是“表现他梦幻般的内心生活”,“将现实转换成一种寓言,并循着神话追溯人类生存的痛苦”。他的全部创作可以说是“梦呓”,是“闭上眼睛的图像”。但是,卡夫卡又是一位非常理性的作家,不过,他理性思考的内容往往通过非理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卡夫卡创作的这一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说,得益于尼采。

尼采是一位对20世纪世界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哲学家,但他不是一个学院哲学家,他的哲学是一种文艺性哲学,这正如卡夫卡不是一位专业作家,他是一位哲学性的业余作家一样。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这样评价尼采:“他在本体论或认识论方面没有创造任何新的专门理论;他之重要首先在伦理学方面,其次因为他是一个敏锐的历史批评家。”尼采所关注的对象和内容其实也是文学所关注的对象和内容。尼采的语言是诗的语言,散文的格局。他的文风充满生命性,力度、矛盾重重,狂喜、嚣张、刺激,引起读者强烈的痛苦和欢乐。尼采没有严格的著述计划,但他写得清楚统一。尼采是一位爱好用格言或寓言写作的哲学家,他的许多著作都是某一时期所写的格言或寓言的汇集。这一点,对卡夫卡就有着直接而又深远的影响。

另外,卡夫卡创作的又一卓越风格“简明”,看来也得益与尼采。尼采曾说:“这是我的野心,要在10个句子中说出其他人在一本书里说出的话――或其他人在一本书里没有说出的话。”卡夫卡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在卡夫卡那里,“看起来像是没有艺术性的散文,却能立即激动智性和心灵,并且把我们运送到卡夫卡式的世界中去。”

祈祷与狂人

卡夫卡一方面在最大胆地怀疑,另一方面又在最虔诚地祈祷。美国学者埃利希・海勒说:“卡夫卡的精神是现代人的精神――自足的,聪慧的,怀疑的,讥诮的,善于开这么个大玩笑:把我们周围那个真真切切、触手可摸的现实当作真正的、最后的现实――然而这是一个生活在与亚伯拉罕的灵魂粗暴联姻中的精神。所以他同时知道两件事情,两件事情都有同样明确性:没有上帝;必须有一个上帝。这是诅咒的外部特征:智力使他做着绝对自由的梦,而灵魂知道它那可怕的奴役。”卡夫卡是一个总在怀疑的祈祷者。他认为一本书就“应该是一把能击破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写作是祈祷的一种形式。”卡夫卡通过写作表现了他的怀疑,又通过写作实现了他的祈祷。

尼采是一个狂人。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宣布“上帝死了”。他预言,他出生后世界将以此为界限分为“尼采纪元前”和“尼采纪元后”,前后的世界是如此截然不同,这都因为有了尼采。早在1859年,15岁的尼采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不要问我:

你的故乡在何方。

我决不受空间的范限,亦不受

时间的约束,

我像苍鹰一般,自由自在。

他还写道:“我飞向未来,飞得太远了:恐怖攫取住我。当我张望四周,看!时间是我唯一的伴侣。”“在我梦中,我立于天之涯,海之角,手持天平称量这世界。……仿佛一只熟的苹果自呈于我手中;一只熟透的苹果,世界这样落到我手中。”

卡夫卡名言范文3

当地时间4月10日,他和波兰大批军政要员乘图-154专机去参加活动,纪念70年前的一场悲剧,不料飞机却中途在俄罗斯斯摩棱斯克“北方”军用机场降落时坠毁,包括总统夫妇在内的88名乘客和8名机组成员全部遇难。

波兰举国震惊。在波兰首都华沙,每天都有几千名民众自发来到总统府吊唁,总统府前的空地上摆满了民众送来的鲜花和蜡烛。人们静默无语,许多人至今不愿相信空难发生的事实。

“双子星”从此形单影只

在所有哀伤的人中,有一个人的身影尤为醒目。4月10日深夜,他连夜赶至斯摩棱斯克辨认遗体。11日,卡钦斯基的灵柩在哀乐中被缓缓从飞机上抬落至波兰土地,他双膝跪地,面部紧贴并亲吻覆盖着波兰国旗的灵柩……他就是卡钦斯基的双胞胎哥哥雅罗斯瓦夫。

1949年6月18日,卡钦斯基出生于波兰首都华沙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机械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在波兰军队中服役,母亲雅德维加则是波兰科学院的一位语言学家。夫妇二人都参加了1944年反抗纳粹的华沙起义。卡钦斯基与哥哥雅罗斯瓦夫相隔45分钟出生。父母常用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两个儿子,支持他们为国家做出贡献。成年后,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是卡钦斯基兄弟身上最明显的标志。

两兄弟从小亲密无间,性格也相得益彰。母亲雅德维加说:“虽然哥哥喜欢安静、弟弟好动,但这兄弟俩亲热得像一个人似的,出生后一直形影不离。”1962年,13岁的两兄弟一同出演影片《偷月二人行》,出色地扮演了一对“小无赖”。电影海报上,两兄弟衣衫褴褛,但形象可爱。电影上映后,他们成为轰动一时的童星。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两兄弟一直是同班同学,连座位都常被安排在一起。因为长得实在太像,两人曾利用这个优势,互相替考。哥哥替弟弟考理科,弟弟则替哥哥考语言。后来,两兄弟在政治上的表现越来越活跃。卡钦斯基曾因政治活动而被捕入狱,本来哥哥雅罗斯瓦夫也在抓捕名单上,警方却认为两个同年同日出生、长得一模一样的“卡钦斯基”,肯定是印刷工排错了版,居然放过了雅罗斯瓦夫。

1971年,他们同时获得华沙大学法律学学士学位,并成为大学法律研究所的同事。10年后,他们又分别获得法律学博士学位。成年后,两人都踏上了政坛,民众分不清他俩谁是谁。波兰记者还总结了3个区别两人的小窍门:第一看脸颊,弟弟的左脸颊上有一个特别的胎记,哥哥则没有。第二看戒指,弟弟已经成家,他的左手无名指上有一个结婚戒指;而哥哥雅罗斯瓦夫至今单身。第三看裤腿,据说弟弟的裤腿上经常会沾着一些猫毛,因为他养了一只猫。

上世纪80年代,两兄弟开始在政坛崭露头角。卡钦斯基在1980年担任格但斯克船厂罢工委员会的顾问,哥哥雅罗斯瓦夫积极参加保护工人委员会等组织的活动。到80年代末,兄弟俩已经成为“团结工会”领导人瓦文萨的左膀右臂。卡钦斯基曾说过,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哥哥出主意,他是个贯彻者。但在政坛,人们也常常把他们两人视为一体。在1993年波兰一家报纸搞的民意调查中,哥哥雅罗斯瓦夫被称为波兰“最大的政治狂人”,弟弟则紧随其后。在国际上,卡钦斯基兄弟被许多媒体视为波兰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卡钦斯基总统始终在为波兰寻求国际事务中更多的发言权,这让他在很多波兰人,尤其是天主教徒中很有影响力。

从“团结工会”起家

卡钦斯基身材不高,长得粗壮、结实。但他从不为自己的身材感到自卑,反而自豪地说:“历史从来没有证明,身材和政治技巧之间有任何联系。”他1977年开始步入政坛,先后在保护工人委员会仲裁处、自由工会同盟和“团结工会”工作,1986年任“团结工会”全国执委会秘书,1989年成为波兰参议员。在1989年到1990年期间,他是“团结工会”内仅次于瓦文萨的二号人物。

1990年12月,当瓦文萨被选举为波兰总统后,卡钦斯基却没有如愿以偿当上“团结工会”的一把手。瓦文萨对这个老部下还是挺照顾的,答应给他一个部长职位。1991年,卡钦斯基却和瓦文萨翻脸了。后来瓦文萨说:“我不喜欢他们兄弟两人的阴谋理论。他们总是在怀疑别人。”

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卡钦斯基曾经在华沙的天主教神学院担任法律教授。2000年,当时的波兰总理布泽克任命卡钦斯基为司法部长。上任后,卡钦斯基主张用严刑来对付罪犯,并一度恢复了死刑。他严厉打击犯罪的做法,为他赢得了社会声誉。2001年,卡钦斯基兄弟宣布成立法律与公正党,打出的口号是“发展经济、打击腐败、提高人民福利水平”。

2002年,卡钦斯基当选华沙市长。他的胜利主要得益于以“捍卫穷人利益的斗士”形象出现,因而获得了教育层次较低、小城镇和农村选民的支持。担任市长期间,他建造了华沙起义博物馆,还禁止同性恋者游行,称这一行为会推动“同性恋生活方式”(不过波兰坊间一直有传言说,他的哥哥是同性恋)。为抗议美国对入境外国人拍照和提取指纹,他取消过访美计划。当然,他也在这一时期,继续强化自己打击腐败的清廉形象。

2005年3月,在法律与公正党的支持下,卡钦斯基宣布竞选总统。他提出的竞选口号是:“强有力的总统,诚实的波兰。”但他开始时的支持率并不理想,只有30%,大大低于公民纲领党候选人图斯克的44%。10月初,第一轮大选结果出台后,他落后图斯克8%。由于自卫党的选票大部分流向他,他才在第二轮选举中一举成功。

卡钦斯基在总统选举中曾允诺不任命哥哥雅罗斯瓦夫为总理。雅罗斯瓦夫为了弟弟总统竞选的胜利,也曾承诺自己不会出任此职。但由于执政联盟内部摩擦不断,总理玛钦基叶维池在一连串后宣布辞职,法律与正义党还是提名雅罗斯瓦夫为总理。

2006年7月,在总理就职仪式上,雅罗斯瓦夫从弟弟手中接过总理任命书。两兄弟一个当总统,一个当总理,惹来了不少议论,也惹出了一些麻烦。当总理雅罗斯瓦夫访问英国时,《金融时报》报道“总统来了”;英国广播公司一名记者在采访总统卡钦斯基时,问他与德国总理默克尔的会谈。卡钦斯基回答:“准确来讲,是我哥哥与默克尔见了面,虽然可能我跟他有点像。”而波兰精英阶层认为,卡钦斯基有任人唯亲之嫌。彭博新闻社报道,在哥哥就任总理后,华沙的社会研究工作室民意调查中心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60%的被调查者担心,权力集中在孪生兄弟俩手里会对国家有害。2007年,法律与公正党在议会选举中败北,图斯克坐上了总理的宝座,算是报了两年前在总统大选中输给卡钦斯基的一箭之仇。

当选总统后,卡钦斯基发表讲话,强调既要遏制社会的病态现象,又要处理好社会的和谐问题,因此需要在波兰开展一场道德革命。在外交上,他主张与俄建立良好关系,但要建立在伙伴关系的原则上。在与欧盟的关系上,他强调欧洲宪法对提升波兰国际地位的重要性。在总统任上,卡钦斯基也着力拉近与美国的关系,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计划在捷克和波兰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得到了卡钦斯基的支持。在阿富汗战争中,波兰派出2000多名军人参战。卡钦斯基任期将在半年后届满,他曾表示有意谋求连任,却在空难中骤然去世。他的哥哥目前仍担任法律与正义党主席,是否会接过他的政治遗产出马竞选总统,有待观察。

他是个顾家的人

卡钦斯基总统家庭观念浓厚,是个顾家的人。虽然他日常工作异常繁忙,但只要星期六或星期日有空闲时间,他就会到父母家看望老人,晚上则和哥哥雅罗斯瓦夫通电话。只要有休息时间,他也会到索波特去看望女儿和两个外孙女。他的母亲说,他是一个让人爱戴的好丈夫、好父亲和好外公。老人现已84岁,入院治疗一个多月,病情严重。

卡钦斯基的夫人玛丽亚出生在1943年,比卡钦斯基大6岁,是一名出色的经济学家,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4种语言。玛丽亚一家原来住在立陶宛的首都维尔纽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家人迁到波兰。玛丽亚的母亲是一位林学专家。在二战中,她父亲曾是一名打击纳粹侵略者的游击队老战士;而她的一个叔叔当时在意大利参加波兰部队的反法西斯战斗;另一个叔叔是波兰军队的军官,死于“卡廷惨案”。

玛丽亚的小学和中学时光是在波兰南部地区度过的,她后来前往北部索波特市的一所大学,学习对外贸易和交通经济学。1966年毕业后,玛丽亚在波兰格但斯克市海事研究所找到了一份工作,研究在远东地区开发海运市场的前景。

1976年,玛丽亚认识了在格但斯克大学法学院任助理研究员的卡钦斯基,两人在1978年结婚。1980年6月,他们的女儿降生,取名玛尔塔。就在玛丽亚生完孩子不久,格但斯克大学以及波兰其他地方爆发了大规模的罢工。卡钦斯基因参加罢工而被拘押了1年左右。玛丽亚此时还在休产假,她随后决定不再返回海事研究所工作,而是当起自由翻译,同时承担起抚养孩子的重任。当她的丈夫担任政府要职以后,她积极参加慈善活动,作为第一夫人,她也积极推广波兰的文化,并多次担任总统的特使。

玛丽亚喜欢音乐、文学和艺术,是个芭蕾迷。她的幽默感和热情开放的性格,为她赢得了不少朋友。不过作为第一夫人,她在服装上则比较保守。他们的女儿嫁给了一个律师,两个外孙女一个6岁,一个2岁。总统夫妇还养了两条狗,以及一只从动物庇护所收养的猫,名叫鲁道夫。

“卡廷魔咒”70年后延续

70年前,大约2.2万名波兰军人在苏联斯摩棱斯克州以西的卡廷森林被集体杀害。长期以来,卡廷事件成为俄波两国关系中最伤感情的心头之痛。卡钦斯基的意外身亡再度引发了人们对“卡廷魔咒”的热议。波兰媒体在报道空难时称,“卡廷魔咒70年后仍在延续,波兰的社会精英再次在同一地点罹难”。有分析称,卡钦斯基此次访俄并参加卡廷事件的纪念活动是一次“破冰之旅”,两国关系可能迎来结束历史的一天。

卡夫卡名言范文4

在布拉格老城,人们所到之处,都和他的目光不期而遇。弗朗茨・卡夫卡那双忧郁的眼睛随时都在注视着行人。那双眼睛不仅在纪念品商店出售的T恤衫和茶杯上,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它竟然也在布拉格的马拉松赛广告牌上。

卡夫卡生前对布拉格素无好感。有一次他居然还说过这样的话:应当从各处放火把这个城市给烧了才好。不过,卡夫卡自己也感到,即使是在这个世界的任何其他地方,他也不会是一个幸福的人。他说过:“我没法在布拉格生活。是不是能在别的地方生活,这我不知道。但是,我在这里无法生活,这是我所知道的最没有疑问的东西。”

1883年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的卡夫卡在父亲赫尔曼的严格管教下长大。父亲将他送入位于布拉格老城区内的一家德国文理中学,以后又指定他学习法律。卡夫卡后来成为一家保险公司的普通雇员。法律条款和繁文缛节构成他每天生活的内容。他的文学创作也常常与裁决和打官司有关,表现个人面对无人能懂的“法律”时的那种绝望,“被遗弃的我们就像在林子里迷路的孩子。要是你站在我的面前,看着我,你怎么知道我内心的痛苦,而我又怎么知道你的痛苦?要是我扑倒在你的面前,一边哭泣,一边诉说,你对我的了解又怎么会多于对别人所讲的那个又热又可怕的地狱的了解?就是因为这一点,我们人类在彼此相对时,就应该像在地狱的入口前那样,充满敬畏、深思和爱意。”

卡夫卡作品的主题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在数十年的时间里,卡夫卡在自己的家乡被嘲弄,被禁止、被贬低。直到上世纪60年代中叶,日尔曼语言文学专家戈尔德施蒂克才得以在捷克斯洛伐克组织起第一个卡夫卡学术讨论会。这位卡夫卡专家说道:“我们是想表明,官方的定义,与文学和艺术有关的文化政策上的定义,都不适用。我们是想指出,这些定义是落后的,应当加以消除。”

随着意识形态藩篱的消失,布拉格才有了第一个卡夫卡广场。在他出生的那所房子前的一个街口被冠以他的名字。数月前,在布拉格当年的犹太区竖起了一座卡夫卡雕像。资助该雕像的是一家商业型电视台的创办者热莱兹尼。对他而言,该雕像所在地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他说“这是一个充满张力和影响的精神场所。我喜欢这个地方首先是因为,在天主教堂一侧安装了探照灯,它们照亮了对面的犹太教堂;而犹太教堂一侧安装的探照灯也照亮了天主教堂。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能反映布拉格特殊气氛的特殊场所。”

卡夫卡名言范文5

“中国将在全球零食业务公司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卡夫中国区总裁肖恩?沃伦曾表示。这主要是因为这几年卡夫在中国的业绩增长也有不俗的表现。肖恩?沃伦日前公开表示,2011年卡夫全球销售收入增速为6.6%,中国市场增幅则超过30%。核心业务饼干产品的增长高达40%,远超全球9%的平均增速。

分析人士认为,卡夫在华业绩的提升主要得力于2007年来其所做的调整;而一分为二后,将中国业务融入计划成立的全球性零食业务中,说明卡夫对中国市场的极大重视,这也意味着中国的本土零食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从饼干到糖果的布局

卡夫食品之前已经宣布将在2012年底之前完成拆分,成立两家上市公司――一家为高增长的全球零食公司,另一家为高利润的北美食品杂货公司。全球零食领域的集团公司――卡夫食品(以下简称“卡夫”)总部位于美国诺斯菲尔德,拥有消费者熟知的品牌组合。包括吉百利、奥利奥、趣多多、怡口莲、麦斯威尔、果珍等等畅销品牌。

1984年进入中国的卡夫,直到2007年才开始挖掘这片市场。近五年来,卡夫先后斥巨资收购达能全球饼干业务和糖果巨头吉百利,意图通过并购重组丰富产品线并填补渠道短板。

2007年卡夫以72亿美元价格收购达能饼干100%的股权,收购涉及包括中国在内的22个国家约20亿欧元销售额的饼干业务。此次收购不仅提高了卡夫饼干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强化了饼干领域领头羊的地位,还顺势破解了卡夫在中国市场遭遇的本土化难题。

“收购达能饼干前,卡夫饼干由于价格较高、渠道受限,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导致销售额一直难以大幅提升。相比之下,达能饼干靠着强大的销售渠道和营销网络,产品深入街边小杂货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对《投资者报》记者说,他认为对达能的收购加速了卡夫饼干业务在中国二线城市的布局。

而2009年对吉百利的收购,又让其成功打入中国糖果市场。“糖果是卡夫在中国市场布局的第二大产品,也是其在中国增长速度的主要支柱。”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梁铭宣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认为,虽然如今在中国糖果市场,雀巢已成为行业老大,但是卡夫在中国布局的重点主要是饼干,其次才是是糖果,因此对于卡夫而言,糖果在中国市场应该着重打造品牌,和糖果大品牌合作,形成自己的糖果市场特色,而不是一味的注重市场占有率。

清晰的品牌战略

卡夫拥有饼干、糖果、咖啡、固体速溶饮料四大核心产品系列,品牌数量超过60个,其中50多个品牌2008年的营业收入超过1亿美元,其中包括卡夫在内的九大品牌为公司创收均超过10亿美元。不难看出,那时候卡夫总收入的80%来自各领域的第一品牌产品。

为改变现状,卡夫全球自2007年开始剥离表现不佳的品牌,减少品牌数量,全力聚焦核心业务。与此同时,卡夫在中国展开了“关注市场、调整战略、赢得成功”的本土化战略。奥利奥在卡夫所有产品中脱颖而出,自此卡夫结束了长期在中国发展缓慢的局面。

2009年卡夫中国开始新一轮改革。据公开资料显示,卡夫为加速公司的发展制订了一系列战略目标,包括重新整合公司架构,建立一个高效的运营组织;调整公司的品牌策略,拓宽产品组合,使之更贴近客户以及进一步开发销售能力和降低成本。

通过收购达能饼干业务,卡夫的品牌系列基本固定下来,并完成了高、中、低档产品的划分,同时也突破了一线城市,开始进入二线,甚至更远的市场。

目前,卡夫食品中国旗下拥有10大重点品牌:奥利奥、王子、趣多多、甜趣、太平、优冠、怡口莲、荷氏、果珍和麦斯威尔咖啡。至2011年卡夫已经拥有12个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标志性品牌。

梁铭宣将卡夫这五年在华的业绩增长主要归功于两点:首先,清晰的品牌策略,卡夫在中国着重推广旗下品牌奥利奥,在过去5年时间内,奥利奥在中国的复合增长率达到60%,中国成为奥利奥第二大全球市场,而奥利奥是卡夫在华的最大品牌;其次,大力拓展销售渠道,2011年卡夫在我国的销售开拓投资将增加约两成。近年来,卡夫不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布局,可以看出卡夫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及野心,在产品策略上,主推饼干和糖果,这也增加其核心竞争力。

来自“美味世界”的挑战

卡夫食品此前已经宣布将在2012年底之前完成拆分,北美食品杂货公司将被命名为“卡夫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保留“卡夫”作为企业及旗下众多产品的品牌名称;全球零食公司在今年年底正式成立之际,将使用一个全新的公司名称,即“Mondelēz International, Inc.”。

业内认为,卡夫将中国业务融入这个即将成立的“美味世界”,不仅显示了卡夫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也意味着未来对中国市场的布局也将加大拓展。卡夫中国区总裁肖恩?沃伦也多次表示目前中国市场是卡夫的增长引擎,卡夫未来将进一步加大中国市场的开拓力度。

“卡夫将零食业务和食品业务拆分经营,使零食业务独立运营,这样更好的提高卡夫零食业务的灵活性,拆分之后,卡夫在中国的布局将只做零食业务,这样有利于卡夫在中国零食业务的专业性。”梁铭宣很看好未来卡夫零食在中国的发展。

而这也同时意味着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目前卡夫已经霸占着中国饼干业务老大的地位,而糖果业务上也位居在收购徐福记后拥享第一的雀巢之后。

卡夫卡名言范文6

关键词: 小说《审判》 寓言式批评 体验式解读 废墟与碎片

几乎所有的评论家都承认,卡夫卡的作品是寓言性的,但它“寓言”着什么却众说纷纭。对于卡夫卡的理解和阐释,就连卡夫卡自己也只能是寓言式的;卡夫卡所说的,和他所写;所写的,和他所想的;所想的,和他所应该想的,并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的裂隙,比人们通常所想象的要大得多。其实卡夫卡的作品如果是一个寓言的话,那就是只有文本层,没有意义层,意义上的无不代表任何,而是空。

那么卡夫卡的作品文本是如何具备一个寓言的特征的呢?在这里,我试以《审判》作为说明。

一、类型化和符号化的人物

卡夫卡的作品中上演的是一种“姿态戏剧”。作为这个世界图像中的基本元素,并不是重要的事件、场面,或人物的性格、命运,而是各类人物基本的生存姿态,就是说,卡夫卡笔下的都是些“透明的、单纯的、没有性格的人物”,他们似乎并不在意讲述关于自己性格或命运的故事,而是像舞台上的演员一样刻意地展示一种具有表演性的姿态,“每一个姿态本身都是一个事件——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一部戏剧。”卡夫卡文学中的世界图像,就是由诸多这样的“姿态”所构成的。这仍旧是卡夫卡作品中现实感的抽离,没有明确的主人公,没有明确的时代背景,这些主人公就像是寓言里面的符号、戴着面具的演员一样时刻提醒着读者这不是一个真实的事件,而只是卡夫卡为我们讲的一个小寓言,不存在对现实生活的指涉。卡夫卡的全部作品构成了姿态的符码,而这种符码对作者来说肯定从一开始就不具备任何明确的象征意义,本雅明看到了卡夫卡作品中这一奇特的景观,这和寓言里面的抽象符号元素多么相像。

寓言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可以是神,可以是没有生命的东西,进化未完全的事物,这就是寓言的特征。因为人们不会去真的把寓言故事当做真实生活,卡夫卡的文本就是要营造这样的一种感觉,他不是在写真实生活,真实生活不是这样子的。

在《审判》中我们发现这样的描写:“K在大教堂的第一排停下脚步,但是牧师似乎认为那段距离太大,他伸出一只胳膊,用明显弯曲的食指指着恰好在步道坛前面右侧的位置,K在那个地方坐下来,在那里,他得使劲仰着头才能看到那个牧师。”这样的一幕场景看来很荒谬,K完全可以坐在一个更为舒服的地方去和神父交流,但文中的描写却如此扭曲,这种扭曲在我们看来很荒诞。为什么我们觉得荒诞?那是因为和我们现实生活不一样,所以我们不能把卡夫卡的文本当做现实生活的写照,而只能把它看做一个寓言。

根据资料显示,本雅明的猜测是有一定可靠性的,因为卡夫卡生平酷爱用寓言的方式进行写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卡夫卡对寓言的文本和意义层的无明确对应的特性钟爱有加,寓言这种方式给卡夫卡提供了一个可以创造无,也可引申出一切的文本模型,让卡夫卡可以随意地创作不受拘束。

二、单线模式:寓言式情节

卡夫卡的作品一般都是非常简短的,篇幅不长,而且人物很少,情节也很简单。《审判》讲的就是K被捕了,然后接受第一次传唤,然后他接下来一直在努力地找人为自己辩护,一直想接近法庭来为自己脱罪,期间遇到了律师、画师等人,直到最后也毫无结果,仍被处死了。可以说这部作品没有细枝末节,也没有节外生枝,将这个故事讲给小孩子听他们都能轻而易举地记住,这就是寓言的简洁性,语言不会有太多的线索,而是结构非常清晰明朗,一目了然。为什么卡夫卡要写这样的寓言故事?因为卡夫卡是在一种十分失望、十分挫败的情况下写给自己娱乐的,他的文本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胡编乱造,而且我们已经知道,卡夫卡没有想把一切复杂化的想法,所以写这样一个情节简单,线索清晰明了的故事已经足够他打发时间。

三、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寓言式的写作特点

寓言描写的细节不会用很多修饰性的词语,也不会运用过多夸张变形的手法来扭曲或者美化,卡夫卡的作品细节也是这样的,看上去非常的平实、真实,然而这种真实背后起到一种另外的作用。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描写细节是为了加深描写的世界的真实性,像巴尔扎克一样把巴黎全景每条街道每个角落都写得清清楚楚,读者循着他的作品几乎可以找到真实的地址,这就是一个活地图,而且这种细节是为了表达一个确定的中心服务的。然而卡夫卡的作品中的细节却不是如此,他作品中的细节更多的是分散那个确定的意义,用这些节外生枝的东西来取消意义的确定性。例如K去寻找法庭的一段描写:“K转身朝楼梯走去,打算到审讯室里去;但他随即站住脚,因为除了这道楼梯外,他在院子里又看见另外三道楼梯。楼梯后面还有一条小过道,像是通往第二个院子的。他们没有确切告诉他,审讯室到底在哪间屋子里,他为此感到很恼火。这些人对他的疏忽和冷淡已经达到令人诧异的地步,他决定把自己的看法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们。最后,他终于踏上了第一道楼梯,心中想起那个名叫威廉的看守讲的话:法和罪是互相吸引的;既然如此,审讯室就应该位于K偶然选中的这道楼梯的上面。他上楼时,打扰了许多在楼梯上玩耍的小孩;孩子们气呼呼地看着他从他们中间穿过去。他刚要到达二楼时,一粒弹子球滚了下来,他不得不止步等弹子球落定。两个皱纹满面、脸庞瘦削、老气横秋的孩子乘机揪住他的裤子;他如果把他们甩开,就可能使他们受伤,他怕他们嚷嚷起来。”这里面写了K要去到法庭的过程,首先这个法庭没告诉他确切的地址和审判的具体时间就已然非常的荒谬,我们还发现K这个寻找的过程总是被很多别的事情打断,然而这些细节描写的却不失真实感,使这一切看上去就像是一条大路上的绊脚石一样,丰富了路上的风景也阻碍着主人公的前行。这些缀余的细节不是为了那个确定的目标服务而更像是在消解那个指定性的确定目标,细节的无限放大掩盖了情节的连续性和现实的真实性。

四、一个故事:寓言的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