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闻水上琵琶声范例6篇

忽闻水上琵琶声范文1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2、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4、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来源:文章屋网 )

忽闻水上琵琶声范文2

【教学目标】

1.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2.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品味描写音乐的诗句中蕴含的情感脉络,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吊之:“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连少数民族的孩子都能熟唱《琵琶行》,可见其轰动效应。今天我们走进他的千古美文《琵琶行》。

二、诵读,整体把握

1.学生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全诗,初步感受诗意。

2.学生个别读,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问题1:诗前小序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写作的背景、动因,定下全诗凄切的感情基调。

问题2:诗中写到了琵琶女的几次弹奏?(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把握篇章结构,梳理诗歌的思路脉络。)

讨论明确:三次。第一次是诗人送客到江边,“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第二次是“移船相近邀相见”后的一次弹奏,也是描写得最详细的一次;第三次是诗歌的结尾,“莫辞更坐弹一曲”。全诗写诗人听琵琶曲的三个阶段:一闻琵琶邀相见,再闻琵琶诉沦落,三闻琵琶青衫湿。

三、品读,审美探究

1.寻诗眼,明情感

问题3:你能找出本诗的诗眼吗?“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是”有那些内涵?(设计意图:此问题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在筛选概括,在涵咏诗句中知人论世,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学生讨论后总结:①二人都由人生辉煌的高峰跌到落魄失意的低谷。从“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武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可以看出琵琶女曾艳盖京城,艺压群芳,众星捧月,名利双赢,红极一时。从“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可看出,此时的琵琶女已年长色衰,门前冷落,委身贾人,独守空船;而白居易16岁便以一首《赋得古草原送别》才名远扬,后来“十年之间,三登科第”,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官职。但元和十年,却因“越职言事”而被贬为江州司马,远大的政治抱负化为泡影。②二人都背井离乡,从京城飘零到偏远荒凉的江州。琵琶女“自言本是京城女”,如今的状况是“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红妆泪阑干”;诗人是“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③二人都有怀才不遇的感伤。琵琶女的弹奏能让“主人忘归客不发”,能令“东船西舫悄无言”,可以说是身怀绝技,却“自古红颜多薄命”;诗人虽然怀有一腔报国热情,却“自古多才遭嫉恨”。落得个“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2.赏琴技,悟琴音

诗人不只是从琵琶女的诉说中了解到她的身世遭遇的,是琵琶女弹奏的乐曲首先引起了诗人情感的共鸣。清人方扶南评价白居易这首“江上琵琶”为“摹写声音至文”,称“足以移人”。

问题4:琵琶女的沦落身世是怎样通过她的琵琶声传达出来的?

(设计意图:此一问,突破教学难点,步入语言——音乐——情感之宫殿。)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并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调弦定音,出手不凡,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旋律低沉抑郁。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起伏有致,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葱茏岁月。旋律时而清脆圆润,时而轻快舒徐。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妇”的命运变化使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美好的东西被打破、撕碎,内心无比的痛苦和愤懑,是琵琶女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问题5:诗人是怎样表现出琵琶女的艺术才华的?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摹写得精妙生动的?(设计意图:怎样把无形的音乐写得形象生动,达到“移人”之效果。因为阅读教学不只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

讨论交流后明确:①以声喻声,以形写声。借助形象贴切的比喻,打通听觉和视觉的通感等手法,把美妙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②以声传情,声情交融。“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是直接描写,“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侧面烘托,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③其他如象声词和双声词的摹写,弹奏动词的恰当运用等都极富感染力。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我闻琵琶已叹息。”琵琶女越弹越悲伤,诗人越听越悲伤。

3.深追问,知境界

问题6:作为封建官吏和文人,白居易不以琵琶女身份地位为卑,写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名句,你认为白居易最伟大之处是什么?

讨论明确:毛泽东评价说:“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的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其然岂其然乎?”白居易的伟大还在于他有一颗平等的心。学生带着感情齐声背诵这一千古名句。

四、总结与诵读

《唐宋诗醇》评《琵琶行》说:“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一支琵琶曲,诉尽浮沉岁月,暗藏沧桑人生。诗人以生花妙笔,摹写音乐极尽奇妙,真乃琵琶悲歌沦落人,琵琶绝唱千古文。(学生配乐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诗歌之美)

五、布置作业

忽闻水上琵琶声范文3

尽管《琵琶行》全诗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着墨不多,一共只有4处,但在这4处的景物描写中,诗人却以细腻而洗炼的笔触,勾勒点染出4幅画——“秋江月夜送别图”、“秋江月夜听曲图”、“秋江月夜守船图”、“秋江月夜独倾图”。这些景物描写,对人物刻画起了很大的渲染作用,强烈地突出了主体形象,增强了诗歌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一、营造情绪气氛,展开故事配景。

《琵琶行》第一处景物描写在诗歌的开头,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了一幅“秋江月夜送别图”。“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客将作别于浔阳江头,昏黑的幕色,浩淼的江水,瑟瑟的秋风,战栗的枫叶,飘舞的芦花,面对这秋景秋物,诗人怎能不“逢秋悲寂寥”?更何况远贬荒僻之地的诗人,又将与好友“秋山又几重”,怎不生依依惜别之情?然后又写“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借着秋江月影,主客想排遣离别的忧愁而举杯消愁,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加上饮苦无音乐,醉惨不成欢,我们不难想象那个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场面,正是这秋江月影,形象地突出了诗人此时的哀愁,犹如那东流的江水一样无边无际、绵绵不绝;此时的心绪,如同江中摇荡的月影一般跳动不安,零乱难平。这幅画,重点突出一个“惨”字,它直抒胸臆,强烈表达了不忍离别的情怀,营造了一个悲抑低沉的意境。而这“举酒欲饮无管弦”、“别时茫茫江浸月”的环境,既暗示了诗人谪居生活的痛苦,又为下文“忽闻水上琵琶声”做有力的反衬;寒江寂寂,四顾茫茫,正当主客悲感交集的时候,“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这两句一方面透露主客的惊喜之情,“忽”就是这种感情的表露;另一方面也写出主客无意中为动人心弦的琵琶声所吸引,就是在这种情境中为“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琵琶女的出场及弹奏琵琶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并为之展开故事的配景。

二、多方烘托人物,展示人物心境。

《琵琶行》的第二处景物描写出现在琵琶女弹奏结束时,诗人为我们画了一幅“秋江月夜听曲图”。在这一部分,诗人着力描写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为达成这一目的,诗人善于蓄势,层层渲染烘托。先写琵琶女的出声和相邀见面的情况,诗人听见不同寻常的琵琶声,惊喜万分,从曲声中知弹奏者非俗人,故急欲想见,“寻”、“问”、“移”等一系列的动词,准确地传达出诗人当时的心情。“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则表现出琵琶女羞涩、怯生、犹豫和悲伤的情怀,也暗示了她有无限的心事。接着写琵琶女情动于衷,演奏琵琶,着力表现其高超的演奏技艺。诗人是按调弦、弹奏、曲终的顺序来写的,且把声情有机地融合起来。“转轴”两句,从她弹奏的准备动作中已初显其技艺的精湛和感情的丰富,这是弹奏的开始。接着写弹奏,“弦弦”两句写曲起低沉舒缓,显示其郁郁不得志的思绪;“低眉”两句,状其弹奏的动作神态,现其卓越的技巧和抑郁的心情。“轻拢”两句,表现她弹奏时指法灵活多变和弹奏难度之大,看出其技艺超群,乐曲声不同凡响。紧接下来,诗人用12个诗句,运用一系列的比喻,分别借助听觉、视觉等感受来写弹奏乐曲的声韵悦耳和声调变化。从乐曲的声韵和变化中表现了琵琶女娴熟惊人的技艺与哀思苦痛的情感。“曲终”两句,写琵琶演奏已近尾声,用“裂帛”比喻四弦同时发出的声响,随即戛然而止。一曲虽终,但震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却使人如痴如醉。诗人于是写道“东船西舫消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江边周围的船上都悄然无声,只有皎洁的月光倾泻江中。这简洁的一笔景物描写,却是何等的高妙——在寂静的景物氛围下却激荡着汹涌的心潮,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处景物描写,从侧面衬托了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伦,又照应了“别时茫茫江浸月”,渲染了诗歌凄凉、冷落的意境,着重突出“悄”字,又衬托出听众依然沉浸在无限惆怅、幽怨的乐曲声中,而这正好烘托了琵琶女的心境。

如果说第二处景物描写是着重从听众感受的角度去烘托人物心境的话,那么第三处的景物描写则是从琵琶女的感受的角度去展示人物的心境了。

第三处景物描写是在琵琶女苦诉身世遭遇的末尾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琵琶女家住城里,从小拜名师学艺,年轻貌美时,生活奢华。随着时光的流逝,人老珠黄,再也无人上门追欢逐乐了,生活逐渐走向落迫,只好嫁给商人为妻,常常独守空房而无人珍惜,只得经常从梦中寻找失去的欢乐时光。这里,诗人用夜深、月冷、水寒、空船、孤女、独坐为景描绘了一幅“秋江月夜守船图”。这幅画,着重突出“寒”,江水之寒,正暗衬着琵琶女心境之寒!这很容易令人想起李清照《声声慢》词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好一个“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个景物描写,与这首词表现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无需更多的文字详述,琵琶女被遗弃的孤寂生活和悲凉心境,已被抒写得淋漓尽致了。

三、描绘地域风貌,借助景物抒情。

忽闻水上琵琶声范文4

在白居易《琵琶行》这首七言叙事诗中,诗人以对琵琶曲的独特感悟,写下了一曲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千古绝唱。诗中对音乐境界的描写主要集中在第二段琵琶女弹奏《霓裳》和《六幺》,透过精美的语言,琵琶旋律的抑扬顿挫、出神入化,确实能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音乐是人生的艺术,情感是音乐的灵魂。《琵琶行》叙述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而这种遭遇主要表现在对音乐的精妙摹写上。对琵琶乐声的描绘,又处处紧扣琵琶女的复杂的内心情感和悲惨的身世。一曲琵琶尽展歌女命运,可谓一曲“命运交响乐”。“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与琵琶女又有怎样相似的遭遇和共同的命运?

下面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去捕捉琵琶女和诗人的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

现实回声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在秋风瑟缩的浔阳江头,悠长的江水映照着清冷的明月,飘飞的荻花,诗歌一开始便展现出一幅凄美的画面,这为下面备受沦落之苦,饱尝世态炎凉的琵琶女的出场渲染氛围。在千呼万唤中,带着满腔愁苦和自惭身世的那种复杂沉重的心理,琵琶女“犹抱琵琶半遮面”走近读者的视野。伴随着低沉悲伤的曲调,琵琶女似乎就是在诉说着多年来的不幸:独守空船,孤单凄凉。转轴拔弦,每一声都是无奈和叹息。弦弦掩抑,每一声都重重在弹在读者的心坎上。这哀怨的前奏曲,正是时下琵琶女“飘沦憔悴”的人生际遇的映照。

此时,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的白乐天也正处于人生的低谷,“犹去孤舟三四里,水烟沙雨欲黄昏”(《望江州》)。初到这个茫荒之地,失落之心难以形容。困居江州三年,历经坎坷、挫折和磨难。诗人既为琵琶女而伤,更为自己而哭,琵琶女凄苦的身世令诗人深深哀怜,而自己无辜遭贬,感时伤怀,又怎能不泪洒青衫?“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44岁的白居易从显赫的京官突然被贬江州,巨大的命运落差,远谪茫荒之地的凄怆情形。与夜弹琵琶、独守空船、凄苦感伤的琵琶女何其相似!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把琵琶女从幽愁暗恨的沉思中唤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深情回忆。这时候的乐调发生了与前奏曲不同的变化。

芳华追忆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的琵琶声起伏多变,甚至有点应接不暇:有如“急雨”般的粗重沉闷,有如“私语”般幽细圆润,有如“珠落玉盘”般清脆悦耳,有如“莺语泉流”般婉转流利。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激情燃烧”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妆成每被秋娘妒”,可谓艳盖群芳,艺压京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向往,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甜甜的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想当年,诗文盖世的白居易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也同样有过辉煌。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绝顶聪明。5岁学写诗,9岁懂乐韵,16岁名闻诗坛,才情横溢,又心怀壮志。一首《赋得古草原送别》尽显其诗才,令当时的长安名士顾况不得不刮目相看。29岁进士及第,曾官至二品,以刑部尚书致仕,御封“太子少傅”,一直到44岁,参政议政,可谓意气风发。他在《与元九书》说:“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两旬可视为白居易的抱负和志向。他为民请命,勇敢战斗,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与元九书》)为从政目标,以诗歌为战斗武器,向权贵劣绅开火。他积极预政,疾恶如仇,直言敢谏。锋芒毕露,试图通过统治阶级的改良来复兴唐朝并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理想。

此时的白居易在文学的创作上也影响巨大。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继承《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在诗歌创作上强调重写实。尚通俗。摒弃梁陈以来吟风弄月的文风,创作了大量的贴近民生、鞭挞时政的讽喻诗,特别是作于元和五年左右的《秦中吟》和《新乐府》这些组诗,更令权贵们闻风丧胆,听声失色。

在元和十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白居易人生中最春风得意的。

厄运降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秋月春风等闲度”。灯红酒绿的梦幻生活毕竟对于一个卖唱的歌伎而言是短暂的,在中唐那样的社会,命运带给琵琶女的将是“漫漫苦恨”。在经历了人生最风光的若干年后。琵琶女的容颜渐渐憔悴,“颜色故”带给一个卖唱女子的将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况且祸不单行。“弟走从军阿姨死”,兄弟离开了,母亲死了,生活发生了变故,此时的琵琶女生已无法独自谋生,只能委身于商人妇。但重利薄情的商人也抛下了她,只顾自己的茶生意去了。残酷的命运就这样把一个当初艳盖群芳,技压京城的女子抛在月寒风冷的浔阳江头。想到这些,怎能不让琵琶女肝肠寸断,泪湿胭脂?此时,琵琶旋律由先前的急切欢快变成艰涩凝滞:“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命运的骤变使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同样,就在白居易踌躇满志,大展手脚施展自己复兴唐朝实现自己的兼济天下的理想时,命运跟白居易开了个玩笑。元和十年,当朝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刺客杀死。性格的率真耿直,刚正不阿,使白居易愤然上书。他要求宪宗捕贼雪耻。终因“越职谏事”,不解朋党倾轧,不幸陷入当时的牛李党派争斗,从此仕途不顺。此时,又雪上加霜,母亲去世,爱女夭折,自己又贫病交加,生活陷入极端困顿。

在被贬江州后所作的《垂钓》一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诗人的情感:

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

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

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这两句义愤填膺,诗人悲怨的情感随着“长啸”进发而出,长歌当哭,震憾力极强。从天子朝庙到僻远之江州,巨大的心理落差,使白居易深感宦海沉

浮的残酷和人间冷暖、世事易变的无情。“以此得罪,可不悲乎?”可见江州之贬确实给白居易留下了很深的阴影。“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诗的三四句回忆起在君王左右那春风得意的情景,更加深了诗人的心灵创伤。面对现实,白大诗人也不得不悲叹:“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无奈之余,诗人也只好以苦作乐:“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看似潇洒中却隐藏深沉的苦闷。

命运控诉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

当乐曲渐趋于低沉乃至停歇时,突然‘。音乐又激越雄壮起来:“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高亢的旋律一下子又把听者从无声的音乐境界中拉回来。此时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意味琵琶女的命运发生变化,重见天日,而是以急促、震撼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愤懑之情。“年老色衰”已给琵琶女带来心灵伤痕,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又让她时常空船独守,得不到爱情的慰藉。而那些追捧她又抛弃她的“王陵年少”也使她深感现实的可恶。被欺凌、被污辱的感受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忽闻水上琵琶声范文5

一、运用比喻,以声喻声

诗中琵琶女共有三次弹奏,我们来看其中直接描写音乐的经典部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14句诗中运用最突出的手法是比喻,因为我们会很容易地找到标志性比喻词“如”,例如“如急雨”“如私语”“如裂帛”。诗人在这以声喻声,把琵琶声形象地比作了急雨、私语、珠落玉盘声、莺语声、泉流声、刀枪声、裂帛声。琵琶声从舒缓到激越、从单纯到错杂、从连续到间歇、从高昂到低沉,旋律起伏跌宕,百转千回,让人荡气回肠。

转轴拨弦三两声开始,琵琶女先轻轻地拨弦,琵琶悠悠发出声音,声音不多,曲调未成。可琵琶女想说的心事仿佛已经随着琵琶声欲语还休。接着弦弦掩抑,那微微颤抖的琵琶弦代替了琵琶女的嘴唇不停地动了。她的心事很多,一言难尽,只有连绵不断的琵琶声。

轻拢慢捻抹复挑,琵琶女那拨动琵琶弦的手指灵活地在弦上跳动,时快时慢,有名的《霓裳》和《六幺》曲弹成了。

琵琶大弦的声音像急促的雨声,小弦的声音像窃窃的私语。错杂弹了一阵声音又如大大小小的珍珠落在玉盘里的声音。转而又像黄莺的叫声在春花下滑过,婉转自如。又似泉水在流,冰涩了声音又冷??。然后声音渐渐没有了,只有幽幽的愁恨在相伴,强调出无声胜有声,无声胜有声也是经典名句。

再而,琵琶又开始演奏,声音铮锵。如打碎的银瓶声和迸出的水浆声,又似骑士骑马突出刀枪碰撞的声音。等到曲近奏完,琵琶女收拨手指划过四根弦,其声音像撕裂了一缎巾帛。

声音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白居易把琵琶女演奏出的琵琶声描绘得生动无比。读完此段诗,那时快时慢,时急时促,时而婉转,时而流畅,时而吭锵,时而冷涩,时而荡气回肠的琵琶声一直回荡在人们的耳边。可见诗人的艺术才华有多高。

二、运用通感,以形绘声

读前面的14句诗,我们不仅把握到音乐富于变化的节奏、美妙的旋律,还在眼前出现了一系列的经典形象:落玉盘的珍珠、流转花间的黄莺、冷涩难流的冰泉、突然破裂的银瓶、勇猛的铁骑、锋利的金戈。诗人在这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来写音乐,那什么是通感呢?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通感常常与比喻复合运用。音乐本是听觉感受,飘忽不定,难以捉摸,诗人运用通感使感觉转化迁移,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以形绘声,化无形为有形。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三、以人衬声

“转轴拨弦三两声”、“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这几句有共同点,都是从弹奏者的角度来写。“转轴拨弦三两声”这是调弦试音,“低眉信手续续弹”这是弹奏时的神态、动作,“轻拢慢捻抹复挑”这是弹奏的动作、指法,“曲终收拨当心画”这是弹奏的收束动作。琵琶女的技法如此熟练、炉火纯青,那她弹奏的琵琶声也一定美妙绝伦,这是以人衬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几句也有共同点,都是从听众的角度来写。“主人忘归客不发”音乐如此动心移情,让人流连忘返。“东船西舫悄无言”琵琶声停了,却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听众仍沉醉其中,如醉如痴,创设出了曲止情续、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强烈的感情共鸣,既有对琵琶女沦落天涯的同情,又有对自己遭遇贬谪的伤感,伤人、亦伤己,两重感伤交融在一起,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几句也是以人衬声,以听众反应来写音效,衬托琵琶声强烈的艺术魅力。

四、以景托声

“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写景的句子,勾勒了曲终的环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中。乐声虽然停了,但让人感觉夜色中弥漫着音乐气氛,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这是以景托声。言有尽而意无穷,写出了音乐的强大魅力。

忽闻水上琵琶声范文6

关键词:音乐;情感;共鸣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273-02

音乐是全人类共同语言,它空灵微妙,极难把握,在诗歌中大部分的音乐都是用作点缀,很少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在唐朝,音乐得到普及,有些诗人精通音符乐谱,从而出现了大量以音乐为主的作品,并且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音乐沟通人的心灵,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上的共鸣。然而音乐之美抽象无形,很难用语言真切细腻描摹出来,这就要求作者必须要有过硬的语言功底,高深的文学的造诣,这样才能驾驭得了。下面就是我对《琵琶行》音乐与情感沟通的浅显理解。

一、碰撞心灵的美妙琴声

在古代也有不少有关音乐的诗文佳句。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写的是李凭在秋高气爽之日弹奏精致的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时而众弦齐鸣,仿佛昆山美玉碎裂的脆响,时而一弦独奏,仿佛凤凰在鸣叫。弹到悲伤时,仿佛芙蓉在哭泣,弹到高兴时仿佛香兰在欢笑。)盛唐诗人李颀写过一首《琴歌》,在“日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的夜晚,弹琴人先弹了《渌水》,又弹了《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琴声一起,万籁俱寂,乌鹊不飞,林木不响,连星星也躲了起来,似乎都陶醉在琴弦之中了。以上都是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极力渲染音乐动听迷人,但具体是什么样的乐曲,弹奏过程是如何动听迷人,就需要自己领悟。侧面描写虽然有它独特的地方,但始终是缺乏正面描写带给人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文学史上表现最出色的当属白居易的《琵琶行》,那惟妙惟肖、如诗如画的精美比喻,把读者带入了色彩斑斓、美不胜收的音乐境界。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遭遇由音乐上的沟通进而达到了感情上的共鸣,极致地写出了作者被贬之后遇到知音的人生感慨。怎么能不“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呢?被贬官的白居易浔阳江边夜送友人,此刻正是“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悲秋之时,内心的悲苦和季节的苍凉融为一体,让人感到那么的无助和无望。“忽闻水上琵琶声”,有如夜空中看到了璀璨的明珠,眼前为之一亮,心更为之一动,便“主人忘归客不发”,这是一种对音乐极强的敏感与渴望,也是对京都之声的一种怀念。昨日京城为官,今日远贬他乡,那魂牵梦绕的京都之声便勾起了诗人被贬后的爱恨与悲愁。试想一下在秋风瑟瑟的夜晚,即将和友人“惨将别”,忽然听到仙乐般的音乐,怎么能不欣喜若狂,于是“添酒回灯重开宴”,可却是“琵琶声停欲语迟”那种迟疑、腼腆,既有难忍独守空船的寂寞,又有不便在夜间与陌生人相会的复杂感情,真是回味无穷。对方的迟疑反应更添无穷魅力“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众人的企盼之中,琵琶女才将画面定格,未见其人,先见其物,琵琶半遮面,却含万种风情。这是怎样的一个琵琶女?令人遐想不已。接下来作者极生动、形象地描摹了这段琵琶乐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女试弹几声,曲调未成,观众已感悟到曲调中的声声情思,万种风情,并为之而倾倒。乐曲弹起时“弦弦掩抑声声思”,琵琶的声音缓慢而悠长,幽怨悲切,仿佛能把人带入其中,展开无限想象,心中的忧伤悲苦通过琴弦从指尖溢出,这种感受真是形象而精准。音乐进入高潮,听众也完全沉浸在音乐的欣赏之中,仿佛进入无人的境地。忽然,曲调发生了变化,“冰泉冷涩弦凝结,凝结不通声暂歇”,音乐如冰下泉水遇阻,声音愈流愈低、愈低愈细,渐渐“声暂歇”,满船人都屏住呼吸,凝神观望,“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短暂的无声,并不是音符的苍白,那是作者故意给大家创造想象的空间。琵琶女是在用情感和技艺演绎音乐,白居易却用想象和心灵诠释音乐。这是音乐的魅力,更是诗歌的魅力。在鸦雀无声的片刻,人们还沉浸在遐想之时,忽然“银瓶咋破水浆泵,铁骑突出刀枪鸣”,音乐又进入一个高潮,好像银瓶炸裂迸出的水声,战场上穿着铠甲的骑兵发出厮杀之声,刀枪撞击,万马齐喑。这些音乐语言无不显现出一种积郁已久的幽怨、悲愤,突显了音乐语言的丰富多彩。就在人们深深地陶醉在音乐中的时候,音乐却戛然而止,“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收拨如此的从容,淡定、娴熟,我们不得不为之赞叹,“当心画”如撕开丝绸一般,心随帛裂,诗人的情绪与想象,已经完全被琵琶女带入奇妙的音乐世界,好一个美貌被“秋娘妒”,技艺叫“善才服”的琵琶女。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四周静悄悄,是秋夜宁静的画面。他们不需要交流,二人悲苦之心相遇便产生情感共鸣,表现出惊心动魄的感染力。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二、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女集美貌与技艺于一身,但却已成为年长色衰的失意艺人。我们从琵琶声中感受到了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同时也感受到了诗人自己的不幸遭遇。二人不需要任何语言交流,一个曲调,一个音符,就在弹和听中相遇了,同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曾经“妆成每被秋娘妒”的容颜,让京城美艳的人都妒嫉;曾经“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金陵少年,富家子弟愿意为她花钱,还满不在乎。踏破其门庭,曾经“曲罢曾叫善才服”,一曲弹罢叫教坊乐师叹服。然而,时光易逝“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老大嫁作商人妇”,嫁给唯利是图的商人离异后,更加寂寞、失落,过着漂泊的生活,转徙于江湖之间,在孤独寂寞中打发日子,“绕船明月江水寒”,一个人独守空船,陪伴她的只有寒冷的江水。那种孤独、寂寞、凄凉、沧桑跃然纸上。从前的繁华与眼前的凄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真是今非昔比。白居易和琵琶女一样也来自京都,又同样都是经过繁华得意生活而转入凄凉境况的。两个失意人命运竟如此相似,真有“他乡遇故知”之感,一个弹,一个听,弹者、听者的过去、现在作了鲜明对比,情感产生了共鸣。用心去感受,就写出了琵琶演奏的效果,也收到了创作的效果。琵琶女是由年轻貌美到年长色衰,由浮华到落寞的境遇,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白居易年轻时曾三次中举,被授予翰林学士,得到皇帝青睐,但因李师道之事得罪皇帝,朝廷不容,受到排挤和打击,昨日还在朝廷为官,今日就被贬异乡,形成这一巨大落差。让人更加感慨,人生变化无常,没人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这深深触动了自己的内心,揭开了自己的伤疤,诗人从琵琶女的身世中看到了自己的过去,此时迁谪之意分外强烈,瞬间漂泊感、被弃感、失意感、屈辱感油然而生,百感交集。琵琶女一生的遭遇就如同诗人官场不得志,政治抱负不得施展的际遇。这首诗不仅是对琵琶女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命运多舛。从琵琶女年轻生活的繁华,年长的悲苦,种种身不由己,可以看出人生的悲苦、命运的残酷。白居易原来也是朝廷命官,官居显赫,享尽荣华富贵,曾是时代的弄潮儿,却也无法主宰和掌握自己的政治命运,其命运的盛而衰和一个歌女有什么不同呢?文人的失落与无奈,命运的失意与不公谁人诉说?琵琶女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引发“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泪湿青衫”。此种悲情不能自已,无法自拔。这里不仅包含了诗人对女艺人的真挚同情,也包含了诗人被贬的无奈。虽然社会地位不同,但有着同样的悲惨命运,都是有才之人,却不能被重用,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在天涯沦落。从她的凄凉身世对照着诗人两年来的贬谪生涯,很自然地会引起共鸣,因而一洒同情之泪。

因为这首诗,白居易的名字也就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