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园科技化管理范例6篇

果园科技化管理

果园科技化管理范文1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创业平台;特征;机理

中图分类号:F 270 文献标志码:A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依托高校资源优势陆续兴办了一大批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对我国的经济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但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目前仍是新生事物,其管理的理论方法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对运行机理方面的研究尚欠缺,使得创业平台的管理出现诸多问题,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和健全的运行体系,更没有形成相应的研究成果。因此,对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机理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涵义和特征,剖析其运行机制,深入探讨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运行机理,为初创企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1 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内涵界定

1.1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涵义

(1)大学科技园相关文献综述。随着众多学者在大学科技园领域的不断研究,逐渐提出了许多关于大学科技园的定义。唐可月认为大学科技园是以大学为基础,通过大学、研发机构和企业的互动实现知识和技术转让,促进创新型企业成长的联合体。张露蓓认为,大学科技园是一种以大学为依托,以开发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促进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基地。吴文清认为大学科技园是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创新源泉,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毛才盛认为大学科技园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空间聚集的一种区域性的创新网络组织。

(2)界定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从上面可以看出,不同的学者对于大学科技园含义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区别,本文给出最具有影响力的定义。大学科技园是以大学或大学群体为依托,利用大学的综合资源优势,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渠道,在政府的方针政策引导下,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和企业孵化活动的高科技园区。

目前,研究大学科技园的学者越来越多,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也被更加重视。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是大学科技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以往研究中还没有正式给出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含义。因此,本人对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进行界定。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是为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提供场地、办公设备、通讯等适宜的公用设施及条件,培训、开发初创企业,为初创企业提供行政辅助、法律和金融服务,鼓励初创企业快速成长和发展的共享平台。

1.2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特征

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都是由政府支持建设、利用大学科技园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网络资源致力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国家创新体系优化和升级的实体。本文将从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一般特征人手,从而来分析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机制。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主要特征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

(1)从静态整体看,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秉承了大学资源优势。主要表现为:完善的研发平台、充足的人才与资源、功能齐全的培训体系、快速的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等。

(2)从动态过程看,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特征有以下两点:

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善了企业孵化流程。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在创新成果的市场化阶段具有很强的优势,通过为初创企业提供一系列服务将初创企业的产品投入市场,加速初创企业的成长,不断向社会输送成熟的企业和科技成果。当创业平台的孵化服务完成后,还可以为成熟企业继续提供服务。为在孵企业的科研成果转化全过程提供了完整的孵化服务。

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提高了孵化成功率。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主要对大学的科研项目进行风险投资,容易实现与在孵企业沟通和整合,降低投资风险,因而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对入园企业的风险投资成功率将明显高于一般的风险投资公司。

2.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机制分析

机制,本意是指机械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引申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机理,是指导和约束企业生产管理、经营决策等各项活动的基本准则。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机制包括:培育机制、管理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

2.1培育机制

培育机制是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最基本的运行机制。包括3个主要内容:一是培育科技企业;二是培育科技人才;三是培育技术创新能力。

(1)培育科技企业。①培育初创企业。由于初创企业处于成长期,社会影响力和信用度较小,虽然拥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但是不足以保证企业的生存,存在技术失败和市场失败的风险。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针对初创企业固有的劣势,通过技术、资金、服务、管理等一系列资源支持,为初创企业营造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促使其不断成长壮大。主要包括:帮助入驻的企业获得科研项目拨款;向企业提供办公场所和相应的办公设施;提供技术开发、战略管理、竞争分折等与企业成长有关的各种咨询服务;提供从产品设计、试验到技术检测等一系列服务和支持。②创建高新技术企业。高新科技成果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它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可以通过高新技术成果创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

(2)培育科技人才。培育科技人才是市场发展的需要,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通过孵化项目和企业,注入大量高技术人才及综合管理人才。他们通过参与项目及企业孵化锻炼成为兼具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能够协助企业制定发展计划,完善在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满足在孵企业和社会的人才需求。

(3)培育技术创新能力。技术能力的概念是由Prahalad等1990年提出来的,他们的观点是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在企业技术和产品的发展过程中累积的。企业在进行孵化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积累。技术创新能力越强,就越能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获得更好的企业绩效。

企业要想发展壮大,需要物质基础的同时,更需要充足的技术经验作后盾。初创企业具有许多特点,其中包括不确定性和风险,这就要求加强技术能力来减弱不确定性造成的技术能力不足及信息的不对称。没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将会是企业发展的强大障碍。研发能力是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薄弱环节,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增强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技术创新实力的强大保证,更是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依托的是大学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不断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建立高水平的研发机构,通过研究开发重大的科研项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吸引更多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加盟。科研院所在创业平台内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形成独特的研发优势,包装、出售高科技项目,以促进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使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发挥极大作用,成为技术创新的源泉。

2.2管理机制

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作为管理者,职能是服务于创业平台内在孵企业,协助在孵企业的有效运作。因此,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必须被充分认识,它标志着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能否健康的发展。创业平台内部的管理机制的核心,如图1所示。

管理机制是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运行的重要保障。随着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发展,管理机制也会不断地提升,进而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会推动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实现快速的成长,从而形成一个循环的过程,这种良性循环会实现更好的效果。

2.3成果转化机制

(1)孵化科技成果。孵化科技成果的流程步骤如下:企业是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孵化对象。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对于入驻企业有着严格的标准,不仅要求企业的科技项目具有较好的前景,还需具备较高的科学技术含量。而企业希望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能够为其提供良好的软硬环境、科研成果、科研人员以及更有利的政策。通过互相评估了解,企业与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产生孵化关系的意向,管理部门为其办理入园的各种手续,相关文件落实即孵化关系正式确立。孵化过程中,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为企业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完备的服务体系和服务资源,当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商品投入市场时,就证明孵化成功。成功后可以进行科技成果的再孵化,使科技成果和创新项目从商业化向产业化发展,实现企业规模化生产。

(2)科技成果转化。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2种途径实现:①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建立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新型运行机制,使研究成果的产品化得到相应的推进,快速向生产力转化。可以说初创企业在一定基础上已经拥有了新技术,但是并不具备企业所需的核心能力。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起到的作用就是帮助创业者使用已经掌握的核心技术,通过进一步的孵化过程,最终形成企业所需要的核心能力。②以科技成果为核心技术转让。当前社会,有些科技成果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潜力,但无法迅速找到适当的企业进行共同开发,导致项目搁置,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主要对这类科技成果进行投资孵化,将创新的思想、初期方案、初期产品设计方案应用到实处,培育成成熟的技术。在孵化过程中,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资金和实验场地,以实现科技成果的成功研制,同时对研制内容进行包装、出售,促进科技成果的成功转移和转让。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不仅能够根据自身的知识产权,在合作中获得相应的报酬,更能够转让科研成果,激励大学中的科研力量,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通过循环创新体系的构建,促进更多的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的产生。

2.险投资机制

大学科技园区的成果转化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风险投资是大学科技园区成果转化资金的重要来源,风险投资是促使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成果转化的催化剂,充分发挥风险投资机制的作用是成果转化的关键。

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风险投资机制的运作主要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投资决策和融资,通过对拟投资的创业项目进行综合的考查与评估,深入分析拟投资项目可行性,为投资者提供可靠、可行的投资项目,尽可能避免投资决策失误,树立良好的大学科技园区业绩信誉,形成良好可持续的融资渠道。第二个阶段是跟踪管理,跟踪管理是风险投资参与投资项目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指导风险资金的运用、提供专业性人才、提供咨询指导等方面内容,跟踪管理不但可以规避风险投资资金的风险,而且能够最大效率的发挥资金的作用,不仅帮助创业公司走向成功,而且使具有市场前景的创业公司留在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继续发展,维持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良好的经营效益。第三个阶段是资本的退出,风险投资的出发点是通过为创业企业提供创业服务,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获得丰厚回报后便从被投资的企业退出,寻找下一个投资项目,风险投资退出的方式包括IPO、兼并收购、破产清算3种方式,以何种方式退出决定了风险投资成功与否。

由于风险投资是一种长期的、流动性较低的权益资本,解决我国创新资金不足的问题,形成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实现融资渠道、资金运作、资金退出科学有效进行,风险投资机制使大学科技园与创业公司之间形成休戚相关的紧密关系,这种关系健康发展完全可能达到双赢效果。

综上所述,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的机制主要从培育、管理、成果转化、风险投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这四个方面从不同的层次和侧面互相呼应补充,协同作用并支撑着大学科技园区创业平台运行。

果园科技化管理范文2

(1.河海大学校办产业管理办公室,江苏 南京 210098;2.河海大学资产管理处,江苏 南京 210098)

【摘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和发展需要,高校日益重视发展和应用知识为社会服务,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的大学科技园由于具备产学研合作的良好平台基础,更便于开展科研、教学实习实践、科技成果转化及创新创业教育,因此,高校应以国家大学科技园平台建设为契机,通过完善、激发大学科技园四大平台功能,以校内外协同方式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支撑平台

一流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指出:“建立科技园,就是让大学承担起第三个作用,把大学里的新思想新发现推广到社会和商业中去,使之成为整个社会的财富。”[1]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等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机构,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瞩目,特别是最近十五年来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大学与产业界的合作。

为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教育部财政部于2012年开始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当前,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加快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作为重要的科技创新平台,大学科技园立足于高校,又外延于社会,具有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良好平台基础和制度基础,本文拟就国家大学科技园平台建设与高校协同创新能力提升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大学科技园与协同创新相关理论分析

1.1 大学科技园发展的“三元参与理论”概述

“三元参与理论”从系统角度分析,认为构成科技园区基本组织要素的行为主体是大学(含研究机构)、企业和政府,三元参与,缺一不可,其运行模式如下所示:

图1描述了大学、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通过大学科技园而形成的合作模式:大学通过与企业的结合,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获得了应有的经济利益,同时培养了适应经济竞争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企业从大学和科技界获得了技术创新所需要的技术和人才;政府通过支持或直接参与组建科技园,为大学和科技界同企业的结合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带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就业人数增加、区域竞争力增强的综合效果,大学和企业也在此过程中得到政府的税收优惠等扶持,实现了三方的多赢。

1.2 大学科技园的特性与功能

黄亲国认为大学科技园具有创新性、服务性、依托性和缓冲性四个组织特性,并把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划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基本功能包括研发创新功能、企业孵化功能与人才孵化功能,衍生功能包括拓展和延伸大学的社会职能、促进就业、辐射创新、创业文化[2]。林月丹在概括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科技园的主要功能有:孵化器功能、加速器功能、服务器功能与投融资功能[3]。综合来看,大学科技园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以大学为依托,将大学的科教资源优势与其它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是大学社会职能的重要延伸,也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直接或间接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1.3 协同创新理论概述

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理论,并把创新界定为“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潜在的利润。

技术创新具有溢出效应,即在经济活动中,先进技术拥有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对同行企业及其他企业的技术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进而提高了全社会的生产率,对社会产生外部经济。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在1986年《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型》一书中提出了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他认为知识和技术研发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具有溢出效应。根据罗默的内生增长思想,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政府政策的制定必须重视教育发展和科技投入、激励和保护创新。

协同理论是现代系统思想的发展。德国物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于1971年提出协同的概念,并创立了协同学[4]。协同是指在复杂系统内,各子系统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通过相互配合、协作产生出超过各子系统的单独作用,进而形成整个系统的协同效应,使总体的绩效大于个体绩效的总和。协同学研究协同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协同系统是指在外部参量驱动及内部子系统相互作用下,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能以自组织方式形成宏观的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开放系统。如果一个由多子系统构成的系统能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司其职又协调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系统便处于自组织状态,自组织具有内生性特点。

关于协同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协同是创新发展的基本方式和必然要求,创新是协同方式重要的目标指向。张力认为,协同创新多为组织(企业)内部形成的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分享机制,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当协同创新放大到宏观层面,主要运作形式即是产学研协同创新[5]。曹青林认为协同创新的内涵比较丰富,其实质是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实现科技、人才资源共享,实现创新和共赢的新局面[6]。

从上述理论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协同创新系统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具有共同的目标;(2)具有统一开放的组织结构,以实现资源的开放共享,并实行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提高组织的决策效率;(3)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4)具有合理的运作机制、体制,以保障组织内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合作,减少内耗,促使创新系统沿着既有路径自发有序地稳定运行,实现组织的自我发展和完善;(5)注重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应用,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更为重视经济效益。

具体来讲,高校的协同创新是指由高校参与或主导的,通过构建统一的创新平台、创新模式或创新机制,使得创新相关要素经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实现有机配合,进而产生单独创新要素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最终实现各参与方的合作共赢。高校的相关创新要素包括优势学科、人才与团队资源、基础研究与科技成果、校办科技产业、相对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校友资源以及政府政策支持等[7]。

2 大学科技园是创建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平台

大学科技园是高校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可以紧密结合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在产学研良性互动的过程中推动科学、文化、产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教育部、财政部于2013年5月公布了首批14个协同创新中心,14个协同创新中心的牵头单位均为高校,其中9家牵头高校(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创建了以自己高校命名的独立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其余5家高校中,3家高校牵头创建了国家大学科技园(浙江工业大学牵头创建了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南大学牵头创建了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创建了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1家高校参与创建了国家大学科技园(河南农业大学为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共建单位),1家高校虽然没有部级大学科技园,但是也创建了独立的大学科技园(中国政法大学创建了中国政法大学科技园)。14个协同创新中心中,江苏共有三家高校(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苏州大学)为牵头单位,三家高校均创建了以自己高校命名的独立的国家大学科技园。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认定的24个2014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24个协同创新中心的牵头单位均为高校(共有18家高校),分别是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牵头2个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牵头3个中心)、浙江大学(牵头2个中心)、武汉大学(牵头2个中心)、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牵头2个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在这18家牵头高校中,16家高校创建了以自己高校命名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只有两家高校(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暂未创建大学科技园。此次认定,江苏省共有两家高校(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为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且均创建了以自己高校命名的国家大学科技园。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暂行办法”,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条件中包括“形成了高效的成果转移转化模式”、“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产出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协同创新成果,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社会认同度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家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绝大多数都创建了国家大学科技园或大学科技园,也反映了大学科技园作为重要的科技创新平台,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重要作用,教育部财政部认定2011协同创新中心也对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要求,而大学科技园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良好发展前景,是创建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平台。

3 大学科技园的建设

3.1 大学科技园的管理组织架构

大学科技园一般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是大学科技园建设、管理的决策机构,研究决定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规划、用地管理、投融资决策、社区服务等重大事宜。

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下设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科技园管委会的日常工作,具体负责大学科技园建设管理中的各项协调服务工作;提出园区规划建议和项目引进意见,协助办理入园企业的有关手续和相关事宜;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人才创业、科技孵化和成果转化;协调园区后勤管理事务和安全稳定工作等。

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学科技园一般设立大学科技园公司,科技园公司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重点、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建立完善的投资机制,整合高校的科技、人才和企业资本等优质资源,推动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事实上,科技园管理会办公室与大学科技园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职能的交叉重叠,因此在科技园建设的初期应明确科技园管理会办公室和大学科技园公司的职能分工,以强化科技园管理会办公室的园区建设与管理服务职能以及大学科技园公司的产业投资、科技成果转化职能,也可以不设立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由大学科技园公司承担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的职能,以简化组织架构。大学科技园公司的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依照公司法行使职权;公司设董事会,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的治理模式。

至此,大学科技园建立起以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为决策机构,科技园管理会办公室与大学科技园公司分别承担园区建设、管理服务职能与产业投资、科技成果转化职能的大学科技园管理组织架构。

3.2 大学科技园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大学科技园良性发展的基础保障。大学科技园拥有或利用的土地和建筑物是大学科技园的物理载体,是大学科技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大多数大学科技园均始于在大学周边建设运营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因此,建设大学科技园首先应做好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合理规划科技园建筑用地和地上建筑物,一般包括研发创新用房、教学实习实践用房、创业孵化用房、校办产业及园区其他企业用房、备用用房等内容,进而形成完整统一的大学科技园园区。

其次,大学科技园应完善包括通讯网络等在内的功能配套、设备齐全的基础设施,加强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以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平台。

大学科技园的基础设施建设除“硬件”建设外,还应重视“软件”建设,确保配套服务与园区发展相协调,而且园区的配套服务更能体现科技园的优势和资源凝聚力,是提升大学科技园竞争力和效率、支撑科技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高校的后勤保障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为避免路径依赖,大学科技园须在借鉴高校后勤服务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后勤管理服务水平,才能更好地为科技园服务,促进科技园的发展。

3.3 大学科技园四大平台建设

3.3.1 教学实践实习平台

大学科技园各园区企业和服务机构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聚集了一大批创新企业和企业家,而且各入园企业负责人和业务骨干一般都具有较高职称,业务水平和理论知识都比较丰富,高校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将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重要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鼓励各院系、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及教师深入企业实际,实现教师、学生、企业家三方的互动交流合作,在此过程中,培养企业家型学者,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也为企业注入创新知识和创新活力,实现多方共赢。

3.3.2 科研平台

科研平台包括有关研究所、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科研管理部门以及科技产业等。目前,高校基本采用直线制(职能制)的组织结构,具体表现为各级部门从上到下实行垂直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对分管部门的一切事务负责,具有命令统一、职责明确的特点,但是这种直线制的组织结构由于缺乏横向联系、变化反应慢,导致部门条块分割,跨部门间的交流合作不足,在协同创新中的缺点也日益明显,因此在科研平台的建设中,应采用项目制、矩阵结构等组织形式,将有关研究所、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科研管理部门以及科技产业等科研力量纳入统一平台,根据科研需要,统一调配人、财、物等资源,以实现科研协作。

3.3.3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大学科技园通过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有效整合校内外各种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建立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可以实现学生从理论学习科技活动创新项目开发研究创业实践自主创业的全过程训练[8]。

高校通过开放校内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图书馆、校办产业等科技产业平台,将其纳入大学科技园,构建完善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技术平台和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使其成为服务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进入现场,深入岗位,亲身体验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利用科研资源,提高对科研设备的应用能力,提升创新创业项目的科技含量,为创新训练、创业模拟、企业孵化提供科研开发指导、咨询等智力支持。

3.3.4 投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投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包括大学科技园管理公司、校办产业、其他入园企业以及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是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果应用与推广平台。大学科技园管理公司、高校资产管理公司作为高校的投资管理公司,应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积极开展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校办产业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紧密结合高校学科特色、优势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积极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的互动结合,提高校办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业创新能力,将高校的科技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学科技园的其他入驻企业也是重要的科技产业创新力量,这部分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意识和发展动力,大学科技园通过提供相对优厚的办公条件,向有关部门争取税务工商等优惠政策,扶持入园企业的发展,引导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总之,大学科技园内生于高校,又外延于社会,具有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协同创新的先天优势和支撑平台,更易于使得产学研合作落到实处,高校应在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将大学科技园作为推进协同创新的基础平台和重要力量统筹考虑,通过构建完善的大学科技园平台,优化运行管理机制,充分激发大学科技园四大平台的功能,进而通过校内外协同提升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新产业革命资料选编[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4.

[2]黄亲国.大学科技园的组织特性及功能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3).

[3]林月丹.基于组织文化认知的我国大学科技园制度创新的探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

[4]赫尔曼·哈肯.协同学——人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5]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

[6]曹青林.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14.

[7]丁明磊,蔡莹,封学军.协同创新与校内产学研合作[J].中国高校科技,2012(12).

果园科技化管理范文3

为了促进*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管理机构)

本市设立*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作为市政府及浦东新区政府的派出机构。管委会根据市和浦东新区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机构的委托或者授权,负责园区内投资项目、基本建设项目的审批;负责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集成电路企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认定;协调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对园区内企业的日常行政管理、年检和落实优惠政策;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

第三条(企业的设立)

在园区内设立企业,实行直接登记。

符合企业设立条件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前置审批的,实行“工商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批、限时完成”的方式,有关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成前置审批手续。

申请设立企业也可以委托企业登记机构代为办理有关手续。

取消市政府及所属部门规定的企业设立前置审批。

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兼职或者离岗在园区内申请设立科技型企业,可以凭个人的有关证明材料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对科技型企业不再限定具体的经营范围。

第四条(项目审批)

管委会接受市外资委的委托,对园区内的外商投资项目进行审批,并将审批结果报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管委会接受本市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委托,对园区内的内资项目进行审批。

第五条(规划和工程建设管理)

园区内的规划管理事项,由市和浦东新区规划管理部门委托管委会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负责审批;园区内的工程建设管理事项,由市和浦东新区建设管理部门委托管委会负责审批。管委会应当将审批结果报市和浦东新区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六条(重点扶持的产业)

园区重点扶持下列高新技术产业:

(一)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的产业;

(二)生物医药产业;

(三)信息产业;

(四)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产业。

第七条(企业和项目的认定、发证)

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集成电路企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认定,由市科委、市信息委、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机构等委托管委会统一进行,实行一门式受理。管委会按照坚持认定标准和提高效率、简化程序、方便企业的原则开展认定工作,并将认定结果报市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机构备案。

市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机构对管委会的认定和发证工作进行监督;对不符合标准或者要求的认定结果,有权予以撤销。

第八条(政策优惠)

经市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机构或者管委会认定的企业和项目,在园区内可以享受下列优惠政策:

(一)国家和本市有关鼓励技术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

(二)国家和本市有关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各项优惠政策;

(三)国家和本市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四)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

第九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自)

园区内企业依法实行自主经营、自主用人、自主分配和自负盈亏。

园区内科研机构可以根据发展需要,自主设置专业技术岗位,自主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自主确定岗位责任和任职条件。

第十条(告知与承诺)

对园区内企业应当承担的法定义务,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事先以书面的形式告知企业。

企业应当承担的法定义务,可以由企业自行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作出承诺或者保证,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一条(日常行政管理和年检规定)

质量技术监督、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凭合法证件,依法对园区内企业的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抽验。

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园区内企业实施检查和监督,应当提前15个工作日告知相关的企业,并由管委会统一协调安排。

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园区内企业进行年检的,应当由管委会统一协调安排。

第十二条(收费行为的规范)

园区实行企业交费登记卡制度。

收费单位向企业收费时,应当出示《收费许可证》(附本)等合法证件,并逐项填写《*市企业交费登记卡》。收费单位不出示《收费许可证》、不填写《*市企业交费登记卡》的,企业有权拒绝交费。

第十三条(中介服务)

园区应当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为从事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符合国际惯例和国家规范的经营管理、技术、市场营销、信息、人才、财务、金融、标准和计量、专利、法律、公证等各类中介服务。

中介服务机构应当提高技术交易、技术产权交易、技术经纪、技术咨询、无形资产评估、科技投资咨询和技术评价服务的水平。

第十四条(吸引人才和简化出国手续)

鼓励国内外专业人才到园区内企业从事科研项目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

简化园区内企业因公出国、出境的审批手续。对与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重大项目相关的出国、出境人员,实行“一次审批、多次有效”的政策,有关部门应当优先办理。

第十五条(知识产权保护)

鼓励园区内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鼓励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职务发明者、设计者、作者和主要实施者,给予与其实际贡献相当的报酬或者股权收益。

园区内的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活动,应当遵守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以及我国加入或者签订的国际条约、协议。

在园区内设立专项奖励基金,鼓励企业积极申请专利,扶持专利项目产业化。

第十六条(创业投资)

鼓励国内外机构在园区内设立创业投资机构。

鼓励在园区内的企业中形成风险投资资金的进入和退出机制。

鼓励园区内企业开展技术、产权交易。

第十七条(禁止的情形)

禁止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单位要求园区内企业参加各种形式的检查、评比活动;禁止以任何名义向园区内企业乱收费。

第十八条(行政事项的公开和投诉)

管委会应当将涉及审批事项的依据、内容、条件、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在办公场所予以公示。

申请人要求管委会对公示内容予以说明、解释的,管委会应当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园区内企业对行政管理部门不符合本规定的管理行为,或者应当享受的优惠待遇未落实的,可以向管委会投诉。

第十九条(适用范围和施行日期)

本规定适用于园区内已开发区域的企业。

果园科技化管理范文4

建设发展

北航国家大学科技园(文中简称“北航科技园”)是以“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为发展目标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标志工程之一。办好北航科技园,把学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既是国家赋予北航科技园的重要使命,也是推动北航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客观要求。北航科技园深入贯彻落实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和2007年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指引,按照科技部、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紧紧围绕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在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推进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开展了较有成效的工作。

学校的支撑

北航成立于1952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所具有航空航天特色和工程技术优势的多科性、开放式、研究型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的重点高校和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工程院共建学校,拥有“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实验室”等6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十五”期问,更是取得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学术声誉高,社会与经济效益显著。

雄厚的学科优势、科研实力,优良的学风,为北航科技园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学校在土地、资金、管理、团队建设等方面也为园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现有规模和发展历程

2000年,北航独资成立“北京北航科技园建设发展中心”(2006年更名为“北京北航科技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逐步建立了健全的、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由其代表学校对北航科技园进行规划、建设、管理与经营,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北航科技园在硬件建设和软环境营造两大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硬件方面,先后建成了密云分园、世宁大厦和柏彦大厦。2003年,由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与北航大学共建,并由北航科技园负责具体实施的“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正式开园并入驻第一批入园企业;2004年,“南通北航孵化器”在江苏南通正式注册成立,北航天汇孵化器的成功孵化模式辐射京外成功推广;2005年,密云园区“共轴双旋翼直升机”试验室建设完成,开始项目研发;2006年,密云园区综合性能试验室建设完成,北航“无人机”、“电磁兼容”项目迁至园中正式运转;2007年,北航光纤陀螺生产基地在密云园区建成并投入使用;2007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福建分园”在泉州(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挂牌成立。

软环境方面,2001年,由北京市科委、教委认定为“北京市大学科技园”;2002年,成立“北航创业管理培训学院”;2002年,由北京市政府批准为“北京市软件出口基地”;2003年,由科技部、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大学科技园”;2004年,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成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2005年,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在北航科技园联合设立“北京市电子信息技术转移中心”;2005年,由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科委认定北航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为首批“北京留学人员创业园”;2006年,作为国家科技部批准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北京市第一家企业化运行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司“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被北京市科委评为“北京市优秀科技中介机构”,并获得北京创业孵育协会颁发的“年度持续发展能力最佳奖”;2007年北航科技园与北京市其他13家大学科技园共同发起成立“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并担任联盟第一届秘书长单位。

正是由于这些软硬环境的营造,为校内外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创立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2007年底,园区入驻企业近200家,园区产值逾30亿元人民币。园区企业正处于一个由教育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产业政策、后勤配套构成的良好的支撑环境中,形成了产业集群蓬勃发展之势。

园区特色

根据北航软件及航空航天等优势学科,北航科技园已逐渐发展成为以信息产业和民等技术领域为特色的国家大学科技园。2000年以来,围绕着建设以软件产业和软件出口为特色的专业大学科技园,科技园开始着力构建和完善富有特色的科技服务创新体系,重点实施公共技术服务原创型战略、高标准服务环境建设战略、技术与管理标准化战略、综合性技术资源集成战略、中小型企业孵化与成长立体化服务战略、园区软件出口产业培育战略,为北京地区高新技术和软件出口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截至2007年底,北航科技园区已入驻软件企业150余家,占园区企业总数的75%,其中有金山软件公司、用友软件公司、中星微电子公司、福建富士通公司、中德软件联合技术研究所、NEC日电信息系统(中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园区软件专业人才集中、软件企业集中、对日本出口企业集中、软件产值和出口额增长速度较快,已达到一定规模:2005年园区年产值超过25亿元人民币,出口额在1.15亿美元以上:2006年园区年产值超过30亿元人民币,出口额约1.5亿美元,不仅成为北京市和中关村地区最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之一,也成为国内唯一以软件和出口为特色的专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同时,密云园区也正逐渐成为本部研发企业新产品、新项目,特别是一批拥有北航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航空航天特色项目的产学研基地。

运营机构与工作方向

为了适应北航科技园在“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区域经济建设”等各方面功能的开展,北航科技园构建了“一个中心,四个实体”的运营体系:“一个中心”即前面提到的“北京北航科技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四个实体”包括“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北京软件出口中心”、“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北京中湾智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专业化实体或机构,这些实体或机构的工作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合作,共同参与并见证着北航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其中:

1 北京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

北京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简称北航天汇孵化器)的前身是1997年9月北京市科委和北航共同组建的北京

新材料高科技孵化器。该孵化器于1999年4月改组为北京市第一家按照企业运行机制实施的科技孵化器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并成为首批北京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五家成员之一。成立几年来,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服务支撑机构”、中关村科技园“孵化+创投”合作机构,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在承担北航实验室科技成果的中试放大、北航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孵育、北京市政府与中关村管委会高科技优惠政策及留学生创业企业优惠政策的落实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2 北京软件出口中心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软件出口中心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北京软件出口中心)是一个旨在促进北京地区软件出口产业发展、增进软件出口企业业务的专业服务机构。该机构在北京软件产业促进中心的推动下,在北京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由北京北航科技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和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出资,于2003年4月成立。

3 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

为了吸引更多优秀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北航与中关村管委会于2003年共同建立了“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通过充分引进并利用各方资源,为归国创业者提供全面服务。截至2007年5月已在此培育出107家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共有60家留学人员企业累计获得中关村创业资金490万元。2005年被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科委认定为首批“北京留学人员创业园”。

4 北京中湾智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为了给入驻企业提供优质的物业服务,成立了具有二级物业管理资质的北京中湾智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园区的物业管理服务。该公司已经先后通过“IS09001、IS014001、OHSAS18001综合管理体系”认证,其管理的柏彦、世宁大厦也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示范大厦”。

阶段成果

园区企业数量增加迅速

2002年和2003年,柏彦大厦和世宁大厦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北航科技园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北航科技园入园企业数量逐年上升,从2002年的40家,增加到2007年的近200家,年平均增幅达到了48.6%。

园区高新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在园区企业中的比例已经超过了88.7%,外资企业数量5年间增长了10倍。

在孵企业数量与毕业企业数量逐年上升

从整体上看,园区在孵企业和毕业企业的数量在逐年上升,毕业企业与在孵企业的比率也稳步提高,特别是2005年后,园区孵化企业呈现出了较高的毕业率。

园区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2002年,园区企业总产值仅有8亿元,到了2007年已达到38 25亿元,增长了近四倍;与此同时,园区企业出口额也从2002年的0.2亿美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2.11亿美元,增长了十倍。两项指标逐年快速递增,说明园区企业经济效益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园区社会效益可观

园区企业数量的稳步增长带动了就业总人数的迅猛增长,2002年为1337人,2007年增加到8200人。年增幅高达60%,体现出大学科技园在优秀人才汇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等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

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持续加大

服务体系的建设一直是北航科技园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从多方面着手,为企业搭建了良好的服务平台。

在过去的五年间,园区各类培训机构的数量和各类服务机构的数量都取得了明显的增长。五年间,累计有超过十万人次接受了各类职业技术培训。这些都非常有力地支持了园区的服务体系建设。

北航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自成立以来,累计为园区企业提供了超过1700场次的会议服务,已经成为了园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窗口。

除此之外,园区还积极开展财务代办、认证、人事、招聘服务等配套服务工作。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将北航科技园纳入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平台”成员单位,北京双高人才发展服务中心在北航科技园设立了企业人才服务工作站,为园区服务体系建设的纵深化和专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创新服务

搭建上、中、下游企业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在构建园区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北航科技园确立了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工程化、科技成果产业化与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三大平台架构,形成科技创新体系的上、中、下游关系。

科技园工作作为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此模式下,园区的整体工作做到了统筹兼顾,既考虑到孵化前的技术创新源头建设,又要关注毕业企业的未来发展。与此同时,北航科技园积极促成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的三区融合、联合互动的发展模式,其核心工作内容就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与中小型科技企业孵化,目前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其中,持续经营能力在三年以下的企业主要分布在孵化器中。孵化器在孵企业基本都处于创业成长期。尤其是经营时间不到一年的企业,占据了所有在孵企业的近一半。

在2008年5月进行的调研中,共有33家非留创园企业在创业之初就选择入驻北航科技园,占到目前园区企业总数的39.3%。由此可见,北航科技园在软硬件各方面,对于创业企业而言,都是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的。

结合学科优势,创建研发型科技企业,促进成果转化

北航科技园选择技术水平高、成熟度好、市场前景广阔的科技成果与相关学科合作,吸引研发型科技企业(学科型公司),联合研发攻关,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围绕光电子、航空航天技术等重点产业的形成,孵化产业链上的重点项目,构筑产业链。

密云产业园区作为北航科技园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主开发和研制的动静压轴承、蜜蜂系列轻型飞机、小飞机模型、遥控氦气飞艇、紧缩项目场、新型材料等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已在此投入生产;共轴式直升机、光纤陀螺、电磁兼容等项目所需的厂房也已建设完成,于2006年年底竣工,2007年上半年开始入驻和设备调试。

与此同时,北航科技园企业孵化专业运营机构――北航天汇孵化器依托北航大学的科研优势,成立10年来累计共完成十余项科技成果转化,包括飞艇等系列飞行器、废旧电路板粉碎分离回收设备、油品特种精制工艺设备成套系统技术开发、脉冲液体爆振除灰器产业化开发以及新型工业化棒材、型材打捆包装机器人等项目的中试放大,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多家专业化的经营主体,转化项目累计取得经济效益约5000万元以上。

加快创新创业企业孵化

1 依托高校,拓宽渠道,培育初创期科技企业

大学科技园创办孵化器,其根本在于依托大学,为此,相关部门出台各种措施,鼓励学校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到大学科技园创办科技型孵化企业,学校还把科研基地和实验室及

其他资源对科技园开放。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出台,调动了教师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同时,北航科技园不断完善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各类孵化服务,包括工商注册、税务、财务、企业认证、管理咨询,协助企业申请政府资金支持、获取商业贷款与风险投资,并通过技术平台的建设,为企业的研发测试提供实验设备与分析仪器等技术支持条件。截至2007年底,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累计:孵化企业164家,其中毕业企业37家;为入驻企业投资超过1000万元;为入驻企业申请到政府资助资金5000余万元;引入风险投资5000余万元。

单从企业注册资金方面考虑,中小企业数量在园区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这一部分企业中,有超过半数的企业都是孵化器在孵企业。

同时,为了吸引更多优秀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北航科技园与中关村管委会共同建立的“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通过充分引进并利用各方资源,为归国创业者提供全面服务。

2 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加快企业孵化

北航科技园针对园区企业的需求,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建设了电子信息转移平台、ASP信息服务平台、软件出口基地服务平台等公共技术平台。

公共技术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了一流的技术开发、企业信息化等公共技术环境,可为各企业和用户提供从技术到管理、从咨询到服务全方位的技术开发和质量保证解决方案。降低了园区企业的技术开发成本,提高了企业产品质量,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3 整合资源,加强与政府部门、中介服务等相关机构的联系,加快企业孵化

北航科技园一方面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系,帮助企业争取政府资助,另一方面,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引进中介机构,为八孵企业营造良好的孵化服务环境。园区为企业提供的特色服务有:投融资服务、财务服务、信息服务、孵化服务、法律服务以及人事服务等。

由于园区软件外包企业众多,北航科技园联合中关村国际软件孵化协会北航科技园分会,每年春、夏、秋、冬召开四次中关村软件外包峰会。除邀请日本、美国和欧洲的相关软件企业前来中国发包,还与北京地区的部分软件企业开展联合培养高端人才的战略合作,成果显著。迄今已成功举办5次中关村软件外包峰会,引进外包项目总额达600万美元,同时通过“订单实训”的方式,为中关村软件企业成功输送了100多名合格员工。

同时,北航科技园还组织园区企业参加各种高级商务活动及“北航科技园”企业专场招聘会,拓宽了北航毕业学生的就业渠道。

通过多种形式,加快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培养、吸引和留住一批高素质的科技型企业家、高层次高新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是大学科技园的重要职能。一方面,北航科技园通过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论坛、企业家讲座等各种形式,培养和激发在校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并为学校各院系学生提供实习活动,科技园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具有竞争力的高等教育实践基地和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基地之一;另一方面,北航科技园与学校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其他专业院系合作,共同举办各种专业技术和商业技能培训,面向科技园、入园企业及社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1 创业计划大赛

创业计划大赛是一种为国际社会所广泛采用,用于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的主要途径和方式。通过比赛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同时还可以提高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科技创新。

2005年9月,首届“北航科技园杯”创业计划大赛正式启动,2007年12月,第二届“北航科技园杯”创业计划大赛各项工作已经顺利展开。2006年7月,协助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科技部火炬中心举办的“‘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取得了圆满成功。与此同时,北航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还积极创造优厚的创业条件,为吸引更多的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培育企业家

北航科技园还为创业者提供各种创业指导与服务,包括国家科技、财税政策的宣讲,北京市、中关村创业优惠政策的宣讲,知识产权概念的宣传等,孵化器举办各类培训与讲座,帮助企业家提高管理水平,提升资金运作能力,促进企业家成长。截至2007年5月,在孵企业与毕业企业中,共有5名创业者获得中关村优秀创业者称号,有3名创业者获得北京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有2人获得留学生创业大赛优胜奖,并有10人的创业成绩被北京市各报章、杂志加以报道。

3 专业软件人才培训

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当前我国软件产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软件人才总量的供不应求和人才结构的不尽合理。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型软件人才的极度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努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职业技术型软件专业人才,促进软件产业从业人员的结构由“橄榄型”向“金字塔型”转变,是我国软件业加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关键环节。

北京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人力资源中心,是北航科技园下属服务于基地内企业而设立的专业部门,该中心致力于人才交流和人力资源及培训平台的建设。

果园科技化管理范文5

我国大学科技园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开始兴建,但真正得到快速发展是在上世纪末至今的几年中。1999年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从面向21世纪、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战略要求出发,积极推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2000年和2003年科技部、教育部先后召开了两次全国大学科技园工作会议,认真研究了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的重要的问题;“十五”期间,两部颁布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试行办法》、《科技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意见》,并于2006年颁发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了《关于国家大学科技园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同时还提出了推动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相关措施。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至2006年底,已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62个,依托高校100多所。大学科技园已逐步成为各类创新要素与资源汇集、融合的新园地,一些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发展势头较好、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的科技园脱颖而出。大学科技园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技术进步以及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大学科技园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并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

1、大学科技园是推动我国产学研结合的最佳平台之一。大学科技园处于我国重要的知识、科技创新源(高等学校)与技术创新主体(高新技术企业)的中间联结点。大学科技园既有与大学之间天然的密切联系,又通过对创新企业的孵化与高新科技企业保持特殊的关系。大学科技园有利于使学校与企业加强联系与结合,对于国家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清华大学科技园在推动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方面富有成效的实践表明了大学科技园在这方面的潜力和良好的前景。

2、企业是国家技术创新的主体,但目前我国除少数企业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外,大多数企业在科技研究、技术开发方面基础差,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不到销售总额的2%(世界著名大企业一般为5%~10%),使企业无力消化吸收科技成果。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约为30%(发达国家可达60%~80%),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15%。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后情况有所改进,但要使企业具有更强的自主开发能力仍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因此,在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应在推动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也正适应了这一形势的需要,可以更好地发挥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3、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高校恰当处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加强高校自主创新研究开发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大学科技园熟悉其依托的大学学科、专业、教授的研究领域及研究情况,它不仅可以配合学校科技主管部门、从国家需求的角度去推动科技研究工作,同时它还能适当运用市场机制去支持推动高新科技及自主创新项目的研究,使之能产出有更好应用前景、能孵化成高新科技企业的科技成果。从而有利于改变我国部分高校,较长时期以来只重视、对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重视不够的现象,使我国高校能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建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4、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对推动大学的创新创业氛围、鼓励教师的创新研究和创业实践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及能力,提升大学文化素质,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使我国高等学校的发展更符合当前我国建设的实际需要,在创新发展中开辟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办学道路。

5、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大学与地方政府的联系,推动地方科技、教育、经济、文化及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大学的办学条件和周边环境,真正实现大学办学的社会化,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社会、脱离社区、脱离民众的不正常的状况。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及其大学科技园与学校所在地――上海市杨浦区共同推动的三区(指大学校区、科技园区与地方社区)联动,建立知识创新区的成功实践,说明了大学与地方通过大学科技园建立的密切联系的重要性并取得了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的实际效果。

6、我国大学科技园是在国家(各级政府)及学校的指导、支持与推动下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创业平台,具有中国特色及优势,它优于目前国外或国内全由政府包办或完全市场营运的两种科技园区,这种体制在各级政府及各依托高校的进一步支持下,经过国内各大学科技园的不断总结、提高、完善后将取得更大的成效。

当前国家大学科技园面临的一些问题

大学科技园的定位、任务与政策不够明确和协调,不利于大学科技园核心功能的发挥

部分大学科技园并未按国家对大学科技园的要求(功能定位)办园,其办园效果不明显。目前一般认为大学科技园是具有公益性、重视社会效益的营利性企业组织。它的核心功能应该是高新技术项目或企业的孵化转化,其孵化成果一一高新科技项目或企业应尽快转移到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具有“事业单位”的职能。事实上高新技术成果实现孵化转化为企业的过程是具有高风险的,即使成功也难以在孵化阶段盈利,而只有在成为规模(大型)企业以后的市场化经营中才能获取更大利润。因此,在完成大学科技园的主要任务(推动成果孵化转化)的运作过程中,应投入大量的人力、资金等而难以取得回报。在国家层面,对大学科技园的优惠政策支持尚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使在机制上有利于大学科技园核心功能的发挥,以推动难度较大的优质项目的孵化转化工作的进行。

我国高校科技转移体系缺乏综合规划,国家在资源配置,投资支持等方面力量分散,影响科技转移机构的发展

目前我国大学科技成果转移机构有大学科技园、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及各种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及组织,它们分别由不同部门、单位推动建立。我国建设类似机构的共通问题是建设时缺乏统筹规划,建立后未及时设立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考核办法,同时考核不力,致使机构建立后缺乏后续支持,使之运行效率低下,效果不明显,有的机构甚至改变建设目标。大学科技园也同样开始出现类似的问题。

我国大学科技园之间办园和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部分科技园难以达到预期的建园目标

目前少数大学科技园基础条件较好,思路开阔,在创新、创业方面作了重大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有相当部分科技园,在目前国家政策尚不配套的情况下,在面对办园中难度很大的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的任务时,缺乏开拓、创新精

神,而采取降低办园要求,在科技园内引进非高技术企业或不需要技术转化的成熟技术企业;在园内的孵化企业中相当部分素质不高;部分孵化毕业的企业不及时离园进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园区(有的大学科技园为了收取稳定的场地租金,有的孵化毕业企业不愿意进入市场竞争,从而少担风险,这部分孵化完成的企业长期滞留在大学科技园内)。对于这部分大学科技园如不扭转办园方向,其发展前景难以达到国家的要求。

大学科技园与依托大学的关系在权益机制上缺乏明确的界定,难以保证园、校之间关系的稳定发展

从原则上讲。大学科技园是一个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盈利性企业,它并不是所依托大学的一个下属的机构。园、校之间在为国家科技创新做出贡献。发展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上的目标是一致的。科技园应为学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创业场地、设施;大学应向科技园提供智力资源及物质资源,包括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平台和图书资料等。以推动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和孵化,这种双向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一定的市场行为,难以完全用行政手段实现。目前,校与园之间一般存在着股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及双方高层领导在认识上的远见及共识。这种关系及认识有可能随人员变动而发生变化,尚不能保证园校之间积极、正面的长期、稳定关系的发展,有必要加以规范并制度化。

大学科技园与政府的关系相对比较模糊,影响针对大学科技园的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和管理

在深入分析大学科技园的性质时,一方面对于大学科技园是事业单位(从属于政府部门)、创新平台(从属于学校),国有企业或以学校为主的合资企业,还是具有独立法人的股份制(含民营资本)企业不十分明确,致使大学科技园产权不明晰,运作不完全规范,给国家对大学科技园的投入带来障碍,同时在管理运营上也难以理顺;另一方面,大学科技园与属于政府机构性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或地方建立的科技园区等的关系亦不清楚,虽然强调大学科技园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对科技成果产业化而言,是“苗圃”和“大田”或“孵化器”与“养鸡场”之间的关系,但是事实上大学科技园在培育“苗圃”、“孵化小鸡”时的投入机制不健全,只是承担向国家输送营利前景较好的企业,而未充分考虑到大学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和适当的投资(人力、物力、运营资金投入)回报,这一做法本身不符合市场运作的要求,也就难以实现预想的目标。

大学科技园优质科技成果资源不足,对入园项目的引进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规范化的有效引进和退出机制

目前部分大学科技园面临科技成果资源不足或对某些优质创新科技成果资源缺乏吸引力,其原因一方面是对大学的前期研究工作投入不足或组织不力,致使创新科技成果、特别是自主创新产出不足;另一方面是一些大学科技园资金引进特别是风险投资引入困难,从而对优质科技成果入园缺乏吸引力。同时如前所述,大学科技园的风险投资及孵化企业的退出机制不健全,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大学科技园内孵成的企业,如果没有适当的鼓励和约束机制或措施,也难以实现孵成企业从大学科技园移出进入高新技术开发区。从而也难以使孵成企业做大做强;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健全会影响对大学科技园新项目的融资。对这类问题如不采取措施,有可能会影响部分大学科技园的办园方向或难以维持其运营发展。

大学科技园的工作人员的职业定位不够明确,激励机制尚不健全,不利于发挥其创造性和积极性

大学科技园应有一批高水平的专业从事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科技项目组织和推动以及投融资、特别是风险投资运作的人才,充分发挥其钻研业务技术的积极性,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目前,大学科技园在建园过程中,无论是从学校转入或是从社会引进的人员,其职业定位不够明确,尚未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成长和发展空间,不利于其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和更快地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能力。同时。激励措施不明确,也难以推动大学科技园在成果转化上的效率及效益。

对大学科技园的一些理论及实际问题缺乏深入探讨,限制了科技园的进一步成长和发展

目前对大学科技园的许多问题的认识,在原则上也似乎没有太大的分歧,但到具体化、有针对性地讨论与某方面的关系时则不明确,如前面提到的与学校、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入园项目或企业等等方面的关系,实际上并未理顺。通常大学科技园反映的问题和要求基本上是两个方面,一是希望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二是希望给予经济支持。科技园对深入探讨如何办园,如何实现科技部、教育部对推动科技园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深入研究不够;有的业务部门在制定对大学科技园的支持政策时提出了一些合理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并未深入探讨解决的办法。各大学科技园也就自寻出路,有的甚至背离建园目标,使各大学科技园之间发展的差距日益扩大,有关领导部门对其也难以严格要求,从而限制了大学科技园在国家教育、科技及经济建设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国家大学科技园进一步发展的讨论及建议整合各类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明晰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及产权结构

高等学校内部应整合各类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对学校的大学科技园、工程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及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应统筹规划,明确各机构的工作任务,工作重点,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上述机构应进行必要的调整、合并或统一归口管理,特别应统筹规划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技术支撑平台、创业服务公共信息网络平台等的建设,使每一机构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相互支持配合。

对大学科技园应明确定位、明晰产权结构,用现代企业管理方式进行组织和营运。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可包含三个层次:其核心功能应该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这一功能充分体现了大学科技园应该在国家、地区和行业的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基本功能定位是“创新资源集聚基地”;其综合功能定位是“要素集聚和培育的综合服务基地”(其主要内容包插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汇集、创新创业资金的引入以及促进高校技术创新、园区土地利用和开发、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辐射、促进官产学研金结合等)。同时,对大学科技园的产权结构应明晰,以保证建园各方的权益。强调大学科技园三个方面的功能定位及明晰产权,有利于其把握建设重点,保护各方权益。调动办园的积极性,全面推动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国家对大学科技园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及支持方式亦应根据其功能定位及产权结构进行掌握和推动。

加强科技成果开发、集聚、转化及扩散工作,使大学科技园健康发展

创新资源集聚是大学科技园的基本功能,这一功能体现了大学科技园在从事、组织和推动创新研究,并将创新成果集聚、筛选和应用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学科技园应从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及国内社会、市场需求出发,提出研究课题,在学校内组织研发;并在校内外集聚创新研究成果,组织社

会力量,进行评价筛选;对转化孵化前景良好的科技研究成果应组织在园内或推荐给有条件开发的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孵化,使之能尽快得到应用和扩散。同时应积极吸引企业参与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组织金融投资机构介入,使官产学研金各方面均有合理的回报或收益。在工作中大学科技园应起核心作用,在科技成果开发、集聚、转化及扩散的过程中。推动大学科技园的正常发展。

加大政府对大学科技园的支持力度,认真推动对大学科技园的政策支持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科技园的政策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政策支持主要应从下列几个方面考虑:(1)明确大学科技园的性质、地位及其与有关方面的关系,从而可以理顺关系。消除在制定政策时的障碍和执行政策时的阻力,同时有利于规范化、制度化运作,以避免由于人员变动带来的负面影响;(2)制定必要的对大学科技园营运的有关优惠政策,其重点是在经济、税收及人才支持方面,如对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支持的政策、对应用型自主创新科技项目研究的支持政策、对用于推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融资的优惠政策、人才培养及引进方面的政策等(3)合理的评估考核政策及相应的鼓励政策等。

实施对大学科技园合理的经济支持

从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性质在现阶段仍应强调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应具有社会功能,承担着为国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责任,在这方面应有公益属性;另一方面是具有现代企业的职能,是一具有营利性的企业,从整体上讲应按企业进行市场化营运,这才能保证大学科技园的活力。正因为大学科技园在理论上明确了具有双重属性,因此,在政府投资或补贴方面应有针对性,也应适当地引入市场机制。政府对大学科技园的经济支持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对必要的基础条件建设的投资,如产业化技术支撑平台、创业服务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必要的孵化场地等的建设投资。(2)对高新技术企业孵化费用的合理偿付(企业成功孵化或孵化不成功的均应适当考虑),制定规范化的制度和实施办法,对大学科技园偿付合理的孵化费用;对大学科技园孵化成功的项目也可以由国家有关机构(如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收购,再以适当价格转让给企业(国家可以适当补贴),或由企业直接购买孵化成功的项目,国家给予购买项目的企业适当的补贴。大学科技园可以从出售孵化成功的项目或企业的收入中得到补偿,用以进行新项目的开发(孵化转化)。(3)对在科技园中孵化毕业的企业,国家应制定必要的鼓励和惩罚政策及措施:对孵成企业按规定期限离开科技园的应该由孵成企业及国家分别向科技园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对孵成企业继续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已孵化毕业的企业如逾期滞留在科技园,对科技园及孵成企业双方均应受到惩罚。对给予科技园经济补偿、企业的优惠政策及对科技园及企业的惩罚均应制定合理的政策及实施办法,以避免在执行时的随意性,造成不必要的负面效果及损失。(4)对积极进取并取得实际进展但仍处于困难状况的大学科技园在经营管理费用上的适当补助。(5)对在评估考核中,科技园建设的成绩突出、科技成果孵化转化项目和企业成果显著、人均及场地面积平均指标优异的大学科技园进行奖励。

探索多种发展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实现大学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科技园在明确办园性质、方向及定位的基础上,应探索多种办园和园区发展的模式。应从本园区、依托高校及当地经济、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定园区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推动产学研结合,提出能保证各方利益、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合作机制;提出前景良好的研究课题,在依托高校和其他研究机构,主动组织、支持、推动项目研究;广泛收集科技成果,组织力量评估筛选,对开发前景良好的项目安排在本园或推广到企业进行转化孵化;开拓投融资的新途径、新方式;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从国外引进或向国外推出优质开发项目等等,从多方面探索适合本园特点的办园模式。同时要注意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科技型企业家和科技园管理、项目评价、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科技项目组织以及投融资运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其开拓创新精神,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使大学科技园能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推动大学及大学科技园的文化环境建设,培养开拓创新创业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高等学校的本质特征是具有特殊的文化氛围,大学应适应和倡导时代精神,顺应创新性的时代要求、多元化的校园环境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大学校园文化主要指有充分的学术民主和自由,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对科学及事业的执着追求和钻研精神;企业文化是指着眼于经济利益,力争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利润或成果),当然现代企业文化也重视以人为本,推行人性化的措施以提高企业的精神内涵(大学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内容丰富,涉及的理论、观念、实践等方面的问题复杂。这里只是从大学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特定的环境下相对比而提出的初步概念,未涵盖其丰富的内涵);而创新创业文化应是包涵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两方面共通的内容,既要提倡创新(不受现有成就的约束)、有创新观念和创新性成果;又要提倡创业(创建新的企业、事业),在企业、事业上有新成就,获得高效率和最大利益。要使他们之间的正面效应叠加,关键在于:相互尊重各方的理念,肯定各方的贡献,适当协调和满足各方的利益及追求。建立大学科技园的文化氛围主要应该包含:鼓励创新、鼓励创业、敢于冒险、宽容失败、崇尚竞争、鼓励协作、提倡效率、力争效益。

大学及大学科技园应加强对员工、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其创新、创业意识和动力,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型企业家,高层次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加快科技创新研究及产业化的步伐,培育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大学科技园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学校科技成果及大学科技园的评价工作

我国虽然经济发展较快,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技术创新、自主开发能力还十分薄弱,目前我国科技研究仍应以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为主。对应用型科技成果应建立专门的评价体系,重点应评价应用科技成果自主创新的技术先进性,技术成熟程度及市场需求等,不能仅停留在、鉴定和评奖这几个方面。大学科技园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突出重点,抓住几项关键性指标,如科技成果在园区内的转化孵化情况,每一转化孵化项目的水平及实际经济效益;在校内外研究人员及机构中组织开发前景良好的科技项目情况;集聚、筛选、评价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项目情况;在园内孵化成功项目及进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创新企业的情况等。要加强对科技成果及大学科技园的评价工作,用正确的评价导向来推动高校科技研究及大学科技园的

建设和发展,使之取得更好的成绩。

理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领导管理体制

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目前已有可能理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领导管理体制。其内容主要包括(1)由科技部、教育部牵头成立全国大学科技园工作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在科技部、教育部领导和指导下开展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审议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目标、任务以及优先发展方向,制定对大学科技园的评价指标体系;审议和指导大学科技园的重大活动和年度工作以及对大学科技园的认定、考核和管理服务工作。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落实大学科技园建设、运行的配套政策、措施、条件及协调地方相关政策措施;拨发有关经费;具体组织、实施和指导对大学科技园的评价、认定、考核,并对大学科技园做好管理服务工作。(2)大学科技园的依托高校或大学科技园董事会(或理事会)负责对所属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领导和指导,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3)每个大学科技园设立具体的管理机构,聘任负责人(由依托高校或董事会聘任)主持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和运营工作。(4)大学科技园协会是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全国性联合组织,由各大学科技园相关负责人组成,在教育部、科技部领导和指导下开展活动。(5)大学科技园与依托大学关系对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应在教育部、科技部主持下制定相关文件,由大学科技园及其依托大学认真贯彻执行,以保证国家大学科技园与依托高校之间积极、正面的互利、互惠关系能够持续健康发展,以避免由于大学科技园及其依托大学的领导人员变更影响大学和大学科技园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的执行。

深入进行有关推动国家大学科技园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的探讨及大学科技园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果园科技化管理范文6

关键词:园区 组织管理 运行机制 研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而言,同样需要借助科学技术来实现与农业经济发展相融合,进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为提高农业生产质量的同时,实现增产增益的目标。而通过农业科技园区的打造能够为有效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加快农产品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奠定基础,同时也能够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提供保障。但是,从农业科技园区试行推广现状看,依旧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致使难以充分发挥出园区模式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优势作用,需要以相应组织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的完善搭建来突破当前发展瓶颈的束缚。

一、农业科技园区概述

(一)园区特征

具体而言,主要呈现出的特征如下:第一,通过园区的打造,使其成为了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的示范基地,彰显出了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与价值;第二,呈现出了技术密集性特点,同时也具备了资金密集型特点,为实现产业化经营管理奠定基础;第三,具备了辐射功能,以园区的发展带动周边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总体而言,农业科技园区的搭建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并成为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生长点,并将呈现出了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特点,可谓是科技、生产与市场一体化、产前、产中与产后一条龙,为实现农业高产、优质且高效的生产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二)园区类型

基于立项来源角度下,可将园区分为部级农业科技园区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区、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部级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区以及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这几个类型;而基于经营方式角度下,主要为政府型、院地联营型、民间兴办型以及官办民助型四种类型。此外还可从生态角度以及具体示范内容角度出发来实现对园区的具体分类。

二、园区组织管理体系的搭建

(一)实现组织管理格局的完善规划

从当前园区示范活动开展的经验看,相应组织管理模式主要是以“1+1+1+N”为主,具体而言,则是在组建统筹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园区管委会,同时融入战略投资管理公司,在此基础上,将研发、生产、加工以及销售这一产业链下的公司进行融合,进而借助这一组织管理模式来充分发挥出政府结构的引导与推动作用,并以企业为主体来实现市场化运营,并以效益优先为发展原则,为确保在建设与发展园区的过程中,为搭建良好的招商引资平台并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以促进园区科技创新步伐奠定基础。其中政府领导小组在落实协调领导工作的基础上,积极践行各项相关政策,同时落实相应的规划与监管工作;而对于园区管理部门而言,要在积极贯彻落实政策规定的基础上,实现相应管理制度的完善构建,为充分服务于园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现政府职能的科学定位

第一,宏观导向职能。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其需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宏观导向职能,针对园区的建设与发展,要引导其实现主导产业额科学定位,并实现技术支撑体系的完善搭建以支撑农业科技园区技术与经济融合的实现,同时要引导园区米用却建设目标、规模等,进而促使园区能够科学且合理的应用科技手段并实现现代化管理,同时迎合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要求。

第二,协调与管理。在进行园区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核心并借助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来实现园区的打造。对于各级政而言,则需要在完善落实宏观组织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协调与管理职能,以确保园区建设与发展工作能够实现顺利开展,为解决园区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问题提供保障。

第三,要以政策的完善制定来实现对园区建设与发展的充分扶持。对于园区的建设而言,宏观上需要以政府政策为支撑,确保能够借助政策所提供的保障来实现各项事业的高效开展,政府需要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针对科技、资金以及法律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并要针对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进行政策上的支持,在此基础上,要针对园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加大资金与技术上的扶持力度,同时在园区各方面的审批手续问题上要提供完善的服务保障政策与措施。

第四,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宏观监管职能。政府宏观监管职能的充分发挥能够为确保园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实现规范运转奠定基础。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要针对园区建设工作,明确相应的重点环节并加大监管力度,以确保各项建设活动的开展符合法律与政策的规定;与此同时,要为园区的经营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针对外界影响与制约因素进行控制与欧规避,并要切实注重实现对农民利益的维护。

(三)缕清相应组织结构下各参与方间所呈现出的关系

基于园区下,所涉及到的各个参与主体主要是政府、中介、企业以及农民群体,具体所呈现出的关系为:

第一,政府在这一组织体系中承担着组织、协调以及监管的职责,在进行园区规划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以政府为导向来进行,同时,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针对各方群体间的利益关系进行协调,以确保体园区经营发展的顺利运行。政府能够以政策提供技术、资金以及人才的扶持,还能够以招商引资的方式来拓展融资渠道,并且以自身监管职能的充分发挥来保证各方利益的实现,并促使园区建设与发展活动的顺利进行。

第二,中介承担着具体执行的职责,一般是由企事业单位来扮演这一角色的。一般情况下而言,园区的投资者不论是以政府为投资主体,还是以企业或者个体进行投资,通常都是以中介组织来承担执行职能的。中介在这一组织结构中是政府与企业、农民间的桥梁,也是园区与外部进行联系的枢纽。

第三,企业是园区建设与发展的主体,同时也承担着相应经营管理者职责。对于企业而言,其作为投资的主体,在经营管理园区的过程中,需要自负盈亏,并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督。在实际组织生产与落实经营管理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积极的引进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并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在此基础上以产业化的打造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同时企业通过一系列承包方式的创新来促使农民参与到生产活动之中,并维护好企业与农民间的关系以确保双反实现合作共赢。

第四,农民作为直接参与者。农民在园区中与企业间形成合作关系,通过入股等方式来共同促进园区建设与发展,同时,也能够作为农产品生产与加工者,通过规范化生产来打造优质农产品,企业再进行回收,进而促使农民即成为了园区的股东,也使农民成为了园区的工人,为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奠定了基础。

三、园区运行机制的构建

(一)实现投资业主机制的完善构建

基于这一园区下,要求要以市场运行机制为基础来实现对业主的开发,在此过程中,实现投资业主机制的构架,需要在建立园区管委会的基础上,成立相应的招商部,进而通过一条龙服务的提供来确保企业能够顺利入住园区。与此同时,要基于业主具体投资额度,并根据业主自身的投资意向,基于当前园区总体规划项目下,园区管委会需要实现对园区各个功能区的规划建设,在此过程中,要确保园区规划工作的科学且合理落实,同时要由相应项目投资业主进行经营管理。

(二)健全公司运行机制

基于园区内,相应企业需要以自主经营且自负盈亏的原则来开展经营活动,并且要实现自我约束,基于当前企业管理理念下,实现现代化管理制度体系的搭建。同时要确保产权清晰,并实现管理职责的明确划分,以保证企业在园区内实现稳健发展,进而为促进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实现成果孵化机制的完善搭建

基于农业科技园区的搭建下,需要以高新技术的应用为着手点,在搭建完善农业生产链条的基础上,实现新品种的引进,同时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实现规模化推广。并要注重对先进技术成果的引进,借助组装集成来实现配套技术的应用与在区域周边的推广,并要注重对科技型人才的引进,确保能够为不断提高园区内的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奠定人才基础,并加快技术的转化率,以服务于园区生产质量与效益的提升。此外,针对已有技术进行积极的创新,确保其能够在园区内实现二次孵化,进而通过成果孵化机制的完善搭建来不断促进园区内技术的发展。

(四)实现融资渠道的拓展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首先,在融资渠道上,要以相应融资机制的搭建来实现对融资渠道的不断拓展,对于政府而言,要积极的发挥出自身的职责,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进而为园区能够获得更多的融资奠定基础。其次,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对于园区而言,要想实现农业科技园区打造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借助人才的力量来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与技术成果转化,因此,这就需要在宏观上打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强化对人才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加大对人才的二次开发与培训力度,确保能够在留住人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人力资本的优势与价值。

四、结束语

综上,为了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与发展步伐,以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农业高产、优质且高效的生产目标,就需要以农业科技园区的打造来促使农业脱离发展困境。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则就需要以完善组织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的搭建来确保园区实现稳健且可持续发展,进而为实现园区的规模化打造以更好的服务于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奠定基础,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并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卢凤君,孙世民,任爱胜.部级农业科技园区组织体系建设的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2,02:23-27

[2]曾希柏.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2012,10:6-7

[3]西爱琴,万全亭,陈庆禹.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的运行、管理机制及模式探讨[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3,01:45-47

[4]刘惟洲.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探讨[N].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1-4

[5]李欣,李莹.创新经济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思考[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5,11:32-33+35

[6]亢犁.创新经济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思考[J].北方经济,2011,05:44-45

[7]朱志奇.我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运行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0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