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范例6篇

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

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范文1

使学生懂得父母是自己的第一位老师,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培育。教育学生要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

二、教学要点

1.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培育。

2.要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

三、教材分析

《母亲培育我成长》一课是属于六年制小学思品第五册教材第二单元中"热爱人民"这一教育范畴里的内容。是贯彻《教学大纲》中年级教学要点第八条关于"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培育",要"接受他们的正确教导"的要求。可结合《小学生守则》第八条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四条进行教学。本课的教育内容是在低年级的要爱爸爸、妈妈,心里想着他们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要求使孩子们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点滴的进步都凝聚着父母的心血,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培育。从而激发孩子们要热爱父母,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的道德情感。

本课教材选取美国发明家爱迪生(1847-1931年)少年时期在母亲培育下成长的故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不只是给课文开个头,而是对全课文的高度概括。最后一个自然段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有说服力地做出:"是母亲培育我成长起来"的结论。第二自然段叙述母亲特别重视引导爱迪生思考,对爱迪生提出的问题总是耐心解答,促进思维的发展,使他的求知欲望更强。第三、四自然段叙述了爱迪生的母亲无论春夏秋冬总是耐心地给爱迪生上课;讲历史故事;指导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共同讨论化学和物理方面的问题;引导他做实验以及在爱迪生做实验遇到危险时,曾引起母亲的忧虑,但她并没有因此禁止爱迪生做实验,而是热心帮助支持着自己的儿子继续做实验。

教学这篇课文要紧紧抓住爱迪生的母亲是如何对待爱迪生提出的问题,如何让他拓宽知识面,让他对实验产生浓厚兴趣的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爱迪生的母亲不仅仅教给他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用自己伟大的母爱培养出了爱迪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兴趣和钻研精神,爱迪生才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要实现本课的教学目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就必须把这种兴趣和钻研精神的意思,渗透到本课的全部教学过程,尤其是二、三、四自然段。

本课的教材内容分插图、故事、练习三部分。

课文配有三幅插图:

1.母亲在耐心地解答爱迪生提出的问题。表现出爱迪生善于思考,母亲善于启发爱迪生的积极思维。

2.春天,母子俩坐在屋门前,边晒太阳,母亲边给爱迪生讲课,指导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爱迪生的母亲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教给孩子知识,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

3.母亲帮助指导爱迪生做物理化学实验。爱迪生之所以成为发明家是与母亲的亲手指导分不开的。本课的三幅插图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课文的基本内容:爱迪生的成才离不开母亲的辛勤培育。为学生的明理,提高认识作了生动形象的补充、说明。增加了学生的信任感和可行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认识到母亲的慈爱,母亲的良苦用心及母爱的伟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本篇课文着重叙述了爱迪生的母亲特别重视引导爱迪生思考,使他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母亲采取灵活的方式,持之以恒地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教给孩子知识,引导孩子做实验,使之对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的几件事。意在使学生懂得父母是自己的第一位老师,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怀、培育。从中教育学生热爱父母,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

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点,可设计如下思考题:

1.爱迪生的母亲是如何关心他成长的?(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爱迪生是在母亲的关心帮助下成长起来的。)

2.爱迪生小的时候,总是缠着母亲问个不停,母亲是怎样对待他的?

3.试想:如果母亲对爱迪生提出的问题不耐心解答,结果会怎样?(2、3这两道对比题的设计,目的是强化爱迪生的成长离不开母亲耐心而且正确的引导。)

4.爱迪生在实验中遇到哪些危险,他的母亲又是怎样做的?(进一步明确:爱迪生的母亲不仅仅是在教爱迪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具有"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

5.爱迪生深知他能够成长起来,离不开母亲的辛勤培育,那么爱迪生又是怎样对待自己母亲的?(指导行为,突出重点。)

课后练习题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达到教学目的,掌握教学要点,激发学生的行为愿望,深化教育效果。

练习题1:爱迪生为什么说一辈子忘不了母亲的恩情?(这一问主要是突出教学要点,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爱迪生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

练习题2:回忆一下你的父母是怎样关心培育你成长的?(这是属于联系实际的问题,目的是为了深化明理,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懂得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培育。)

练习题3:说一说你学了这课受到哪些教育?(这一问题是总结性的提问,教师可引导学生回答: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培育,要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教导,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

这是对本课教育主题的升华。至于关心父母、孝顺父母、尊敬父母则不是本课的重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可采用出示爱迪生的肖像图,由教师简介世界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的事迹,进而启发谈话,导入新课。也可以用提问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你们的第一位老师是谁吗?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你们的第一位老师就是你们的父母亲。从而揭示出课题。2.解题:课题中的"母亲"是指爱迪生的母亲南希,她对少年时的爱迪生培育作用巨大,甚至影响到爱迪生的一生。

(二)感知教材,启发明理

1.创设情境,讲述故事情感教学,是提高思品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师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可配上适当的音乐,在协调的气氛中以真挚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做到以情激情,并适时出示幻灯图片。通过生动的讲述,使学生感受到母亲的辛勤,母爱的伟大,从中唤起孩子们对父母的热爱之情,为导行做铺垫。

2.提出问题,启发明理教学时可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要点提出如下问题:a.爱迪生小时候,总是缠着母亲问个不停,母亲是怎样对待他的提问的?如果母亲对爱迪生提出的问题不作耐心的解释,结果会怎样?(会挫伤爱迪生的学习兴趣,后来很可能成不了发明家。)b.爱迪生在实验室中遇到了哪些危险,妈妈又是怎样做的?这样做对他的成长起了什么作用?(学生说得不够具体教师可及时小结:爱迪生在做实验时出现了许多危险,曾引起母亲的忧虑,但她并没有因此禁止爱迪生做实验,而且还把小阁楼让给儿子做实验,这使爱迪生产生了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为他以后的成才奠定了基矗)c.为什么说爱迪生一辈子也忘不了母亲的恩情?教学时将设计的思考题可用幻灯或其它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可围绕问题分组讨论。(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各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最后师生共议,统一认识,明白道理。同时教师可抓住课文中"母亲耐心的解答","和爱迪生一起做实验","给爱迪生买书","指导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等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爱迪生的成长确实离不开母亲的辛勤培育。明理后,教师及时小结:通过以上分析看出,爱迪生的母亲不愧是一位好母亲。她不只是教给爱迪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爱迪生具有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兴趣和钻研精神,爱迪生才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如果没有母亲的培育,爱迪生就不能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所以说,爱迪生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正如爱迪生所说:"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母亲的恩情。"

(三)扩展引申,深化明理

1.可先由教师点拨谈话。师:其实不仅爱迪生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母亲的培育,同时也离不开父亲的培育。

2.有条件的地方可录一些父母教育、关心培育子女的片断给学生看。

3.列举一些现代和古代名人由父母培育起来的故事。(如《周恩来的两位母亲》、《茅盾和他的母亲》等。)拓宽教育面。

4.回忆一下你的父母或养父母是怎样关心、培养你成长的。请同学们把父母关心你,使你最受感动的一件事,讲给大家听。(意在使同学们知道父母不仅培育我们学习,给我们创造了好的学习条件、学习环境,而且在衣、食、注行等方面也给了我们更好的照顾。同时父母的言行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着我们。我们的父母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可以说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培育。)

(四)联系实际,辨析导行

1.通过学习课文及同学们生动讲述的父母培育我们成长的小故事,此时此刻你们想对父母说点什么?

2.当你遇到下列情况应该怎么办?

a.当你做错事,父母批评你时,你该怎么办?

b.你没有做错事,但却受到了父母的严厉批评,这时你该怎么办?

c.父母在指导你学习时,你该怎么办?

d.对于你父母不让你做的事,你是怎样对待的?以上的一组练习题,意在指导学生行为,使他们懂得怎样做才是热爱父母,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可结合《规范》第四条进行教学。

3.辨析

(1)李红是一名大学生,他父母都是没文化的个体劳动者。有人说"李红成为一名大学生,与他父母无关"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小丽洗酒杯时,不小心把酒杯打坏了,妈妈埋怨她说:"都这么大了,干什么也不中用。"小丽听了,委屈极了,顶嘴说:"不就是打坏一个酒杯吗?以后我再也不干这种活了。"小丽这样做对吗?为什么?(意在让学生明白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行为。)为了巩固教学效果,使学生热爱父母,听从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体会父母的辛劳。教师可让学生留心观察、感受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培育自己的,然后召开一次《我向父母说点什么》的主题班队会。

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范文2

话题作文如何拓展思路呢?话题作文提供了空间是广阔的、自由的,这就反而使人不知从何处下笔,感到茫然无措,兴棋难定了,这就要从话题的特点出发去选择思路,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下面以“初三”话题为例,探求几种全新的思路。

1、一词经纬思路。全文以一个“忙”字立骨,通过“早晨慌慌忙忙”,“中午匆匆忙忙”,“晚上急急忙忙”三组画面写初三生活的忙忙碌碌。

2、剪辑式思路。全文分四大块,第一块:摘自琴的谈话;第二块:摘自芳的牢骚;第三块:摘自雪的作文;第四块:摘自泓的日记,四个板块经过剪辑,巧妙地拼合在一起。

3、剧本式思路。全文将镜头对准一天午休,用剧本式思路通过四科老师“切割”学生午休时间的故事来表达主题。

4、幅射式思路,全文以若干“初三就是……”的句子展开,一小段锁定一个“点”,铺展出初三生活的喜怒哀乐。

5、作息表思路。全文就是一张自己设置的“初三作息时间表”,以此来透视初三生活的一个窗口。

6、仿拟式思路。仿拟出若干首诗词,从各个方面来表现初三学生的刻苦努力与不懈追求。

这样,只要思路一拓宽,我们就能文思泉涌,佳篇迭出。

新教材中的作文教学多以话题作文的形式出现。许多教师认为“话题作文”就应该让学生挥洒个性,只要不跑题就行,教师不必作过多指导,指导过多反而会束缚学生作文能力的自由发展。但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多数学生面对话题,不知如何选材,拿起笔来只是胡乱应付,写完后读一读,连他们自己也不知所云,更不用说紧扣话题了。

针对作文教学中出现的这些现象,我深感引导学生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学会选材。没有真心打动小作者自己的素材,他们哪里有那么多情感可抒写?他们哪里有那么多人生感悟呢?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话题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选材的过程,就是引导他们寻“米”的过程。我认为启发学生面对“话题”展开丰富的联想,让“话题”插上翅膀飞翔在每个学生心灵的广阔天地中,去触及那些令他们感动的人、物、事、情、景……这样学生才会抓住真正优质的好“米”,做出真正美味的佳肴。   在指导学生写以“爱”为话题的作文时,我首先启发学生展开“追忆联想’一回忆:你曾经感受到哪些人对你的爱?学生纷纷回答:有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的,有同学、朋友的,有老师的等等。接着我又启发学生展开“对比联想”一哪些人需要爱呢?大自然的哪些事物需要我们关爱呢?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有的同学说,街上的乞丐很可怜,他们最需要社会关爱:有的同学说大自然中的小鸟需要关爱……然后,我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从众多与“爱”相关的材料中选出令自己最受感动的人或事来写作。

从学生交上来的习作看,他们的选材突破了以往单一的“妈妈的爱“老师的爱”这一框框,能抓住许多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爱”这一主题,题材明显广泛多了。

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范文3

关键词:《金锁记》;《羽蛇》;母性神话;家族;对峙;复制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1-0042-03

在中国文学史上,母爱颂是一首吟唱不绝的主题曲,母亲这一形象在人们的心中贴上了神圣的标签,她犹如天使一样,是至善至美的化身。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涌现出无数完美的母亲形象,不管是那为了能让孩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而不惜三迁的孟母,还是那在孩子即将远游时仍密密地缝着“游子身上衣”的慈母,她们身上有着母亲的普遍人格:温柔善良、高尚无私、勤劳奉献。五四时期的女作家冰心也贯彻了“母爱颂”这一传统,给予了母女情结深情的:母亲是“爱的种子”的传播者(《寄小读者・通讯十》),母亲是“荷叶”,是像“红莲”般的女儿的保护伞(《往事(七)》)。即使人们认识到母性的残忍的一面,也总是虚伪地将这一面赋予给残酷继母,是她在“好”母死后惩罚她的子女。总之,母性在世人的心中演变成了一个最美的“神话”,而母女关系也在“母性神话”神圣光环下的笼罩下而显得完美无瑕。

然而,神话毕竟只是神话,而不是现实。1943年,张爱玲《金锁记》的横空出世,最先颠覆了这个“母爱天性”的神话,它一反传统的“慈母爱女”文本书写,以冷峻的笔锋真实地展现了家族背景下相互对峙又无法脱离、既相互怀疑又自我认同的母女关系,也成功地塑造了曹七巧这个现当代文学人物长廊中鲜见的,个性鲜明的“恶母”人物形象。到了90年代,当代女作家徐小斌在她的这部蔚为壮观的母系家族史的长篇小说《羽蛇》中,也塑造了玄溟、若木这两个恶母形象,弹奏了一曲母性的颠覆曲,可谓与张爱玲的《金锁记》一脉相承;这两部作品同把女性写作的视角投向家族女性的内部,折射出了作者对母女关系本质的重新审视,挖掘出造成母女悲剧的深刻根源。

一、恶母与逆女的对峙与复制

张爱玲的《金锁记》另辟蹊径,以苍凉的语气讲述了一个母亲对自己亲生儿女迫害摧残的传奇故事,她冷峻的笔调剥落出母性“丑陋”的一面,塑造了一个一辈子带着黄金枷锁、心理变态的恶母形象曹七巧。

曹七巧是一个麻油店老板的女儿,被自私贪财的父兄却把她嫁给了虽有钱有门第、但身患软骨症的姜家二少爷。她整天陪伴着如同一团死肉的丈夫,她压抑着自己的,却受着妯娌的排挤,丫环的议论。她在姜家耗去了她的青春与爱情,然而封建宗法制和封建世俗观念和金钱联手一步步地把她“逼入没有光的所在”,把她逼成了一个歇斯底里、变态、毫无母性可言的人。

当七巧成了黄金的主人,她把十年的苦难与煎熬化成的嫉妒尽情地发泄出来,儿子长白和女儿长安成了她的牺牲品。七巧的放任不管把本是活泼青年的长白变成了一个游手好闲、吸食鸦片的孱弱公子。儿子结婚后,她却要求儿子整夜为她烧烟,千方百计地打听小夫妻的生活隐私并四处兜售,致使两个儿媳过早离开人世。而在对女儿的控制上,曹七巧彻底扑灭了母性的神圣光环,她的罪行更是令人发指,她一手造成了长安的悲剧,把她制造成了另一个“曹七巧”。

单纯的小长安和表哥春熹一起玩游戏,但被七巧认为春熹是窥视她家的钱财,春熹一气而走,长安美好的童年也被母亲粉碎了。七巧还固守陋习,执意给长安缠了足。后来,七巧将长安送进了学校。入校后的长安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家庭的阴暗,受到了教育,结交了朋友,她的“脸色也红润了,胳膊腿腕也粗了一圈”。但嫉妒的七巧以一条褥单为借口,逼迫长安退了学。长安生病,七巧不让她就医,却教女儿吸食鸦片来减轻痛苦。长安学会了挑拨是非,干涉家里的行政,还经常跟母亲怄气,可她的言行举止却越来越像她的母亲曹七巧了。不仅如此,七巧还严密地控制女儿的婚姻,当她看到年过三十的女儿与童世舫恋爱并为此戒掉了多年吸食鸦片的恶习,她对女儿进行百般辱骂,甚至在准女婿面前,故意污蔑自己的女儿,制造女儿从小吸食鸦片的谎言来破坏女儿在恋人心目中的形象。七巧的阴谋终于成功了,长安满心懊恼地用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牺牲了本应属于她的爱情和幸福。

至此,长安终于变成了镜子背后的另一个“曹七巧”,曹巧成功地复制了另一个自我,她复制给女儿长安的,不仅仅只有长相和说话的姿势,还有挑拨是非、使小坏的个性,甚至连同自己的悲剧命运也一同复制给了女儿长安。曹七巧在姜家耗去了她的青春年华,为了身份为了金钱她压抑着自己的,甚至拒绝了自己唯一爱的男人姜季泽。女儿长安洋溢着的幸福就像钉子一样扎得她眼睛生疼,像针一样刺痛了她内心的伤痕,也激发出了她更深层的歇斯底里的嫉妒心理。于是,“没有光的所在的”囚人曹七巧一手毁了女儿长安生命里顶完美的一段,让年岁三十的长安永远地失去了最初的爱和最后的爱,也将和她母亲一样永远生活黑暗的地域里,在无爱的苦闷中干瘪,老去……

五十年后,徐小斌的《羽蛇》在构筑了一个家族五代女性的故事里,刻画了一个个诡谲的女性形象――这里面包含丑恶的母亲,也包含叛逆的女儿,“并通过她们之间那种种关于‘对峙’与‘控制’的叙事完成了对母女关系的颠覆性的重新解释”。[1]

小说中也出现了两个罪行令人发指的恶母形象,这就是第二代女人玄溟和她的女儿若木。玄溟是个旧式中国妇女,她的丈夫秦鹤寿是只“纸老虎”,他基本上是缺席的,在小说中的作用只不过是为玄溟提供一个秦太太的合法身份。事实上,玄溟才是这个家族的真正主人。她统摄全家,操持着这个家族中的一切人的命运,尤其是对自己的女儿若木实行这严密的监禁。玄溟以极端的方式矫正了若木青春期的越轨行为,毫不留情地封杀了女儿的恋爱,把女儿关进漆黑的闺房。后又千方百计为她捕捉一个丈夫,一厢情愿的将幸福的光环套在女儿若木的头上,并为她操持一生。玄溟的精神在若木的身上以更加乖戾的方式加以繁衍。若木跨越几个时代同样没有改变个人的品性,知书达理只是她的外表,是她用来俘虏一个理想丈夫的手段,她骨子里却渗透着中国传统妇道人家的本性。若木年轻时就习惯于颐指气使,对女佣进行精神虐待毫不手软。成为母亲之后,她并不像中国文学里通常的母亲形象那样温柔贤惠,而是一个尖刻乖戾的反复无常的妇道人家。她把母亲复制给她的习性一股脑的泼在了三女儿陆羽的身上,她对羽无比憎恶与忽视。而羽从小就不喜欢说谎话,也不讨母亲的喜欢。羽6岁的时候,因好奇,按了一下刚到世界上来的小弟弟的鼻子,结果闯下大祸。外婆玄溟和母亲若木联合起来批斗她,说她“命硬妨男孩”,不是个好东西;母亲若木在她的小儿子死后,把“杀死弟弟”的罪名家在了羽的头上,致使她一生在负罪感笼罩下苦难跋涉。

羽虽是这个家族树上最孱弱的一根枝条,同时又是最坚韧的一根。她是一个叛逆的女儿,她渴望母爱和家庭的爱,以至于“喜欢生病,因为生病的时候母亲和外婆就会对她好一些”;然而因为母亲盼望出生的是个男孩,而且羽有没有母亲期盼的那般美丽,所以羽就得不到母爱和家庭的温馨。不仅如此,甚至还被母亲和外婆怀疑为“是条蛇托生”、是“妖怪”。为了得到爱,她开始逃离这个家庭,以自己的受难来救赎自己,她刺青流血,她做苦力,为了爱人她从高楼中跳下导致肝脏破裂,多处骨折并发软组织损伤;但是她还是败给了自己的母亲,若木强烈要求羽做了脑胚叶手术,而变成了“正常人”。 就这样,若木的悲剧又在羽身上重复上演了。

就如徐小斌为这个家族设置的太阳氏族的血缘一样,这些女人们有着太阳的灼伤,“她们不仅灼伤自己与他人,而且彼此灼伤。她们甚或以自伤构成对他人的灼伤,而自伤又是他们唯一避免被他人灼伤的武器。”[2]在玄溟惩罚女儿若木的那个残酷的场景里:那个在黑洞般的闺房里跪着的、如同“白纸剪成的少女”及她嘴角的那缕狞笑,就如同梦魇在你面前放大。而羽自我伤害的行为就更多的举不胜举了。总之,这三代性格迥异的女人在时空的沧海桑田中,在血脉的因袭中,实现着自我复制变异,颠覆着母爱的神话。

二 悲剧根源

“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形成的。在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的、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3]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因孕育、保护和养育孩子使氏族得以繁衍而常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极高的尊严,但并没有成为征服和统治男人的残暴女王。但随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人类抵抗与征服大自然的能力日渐增强,人类不再为种族灭绝的担忧而恐惧时,男性凭借自己的体格与力量优势取代女人成为社会的主人,父系氏族社会逐渐取代母系氏族社会;从母权制到父权制的转变,是“女性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4]于是,女性地位的降低和女权的旁落是不可避免的,女性不可避免地成了男性私有财产,成为了男性的附庸,也成为了一个绝对他者。男性成为了绝对主体,拥有对女性的支配权。在中国宗法父权社会中,婚姻关系中的男女是不平等的,女人进入男性的家庭接受宗法社会所赐予的身份,她只能是丈夫的妻子、儿子的母亲,并且时刻得遵从男性为女人制定的各种教条,比如“三从四德”的价值观念,就这样,男性将女性牢牢囚禁在他们的笼中。

但他者对于主体来说也是一种威胁,为了使女性安于性别政治的统治,父权社会为此制造出圣母神话、贤妻良母神话来为女性的牺牲歌功颂德,于是,母爱的无私伟大被无限地美化,同时男性为规范其行为为女性群体树立了符合父权社会标准的女性楷模。同时,父权文化制造了“红颜祸水”、“”、“”等符码对女性本质进行文化亵渎与丑化。

这些虚幻的女性神话成为父权制自我辩护的美丽武器和女性生命中的陷阱,父权社会通过这些神话,将其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和生活习惯等浸淫其中,女性则在虚幻美妙的神话中获取女性的满足和认同,在宗法社会自愿地充当生儿育女的机器,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实质上,母爱神话是对女性生存现实的蓄意美化,是对女性本质特征的任意改写,它的制造者是男性,受骗者是女性。

张爱玲最先识破了母爱神话的骗局:“自我牺牲的母爱是美德,可是这种美德是我们的兽祖先遗传下来的,我们的家畜也同样具有的――我们似乎不能引以自傲。本能的仁爱只是兽性的善。”[5]她透过人性的阴暗面,从不可宣扬母爱这主题,因为“母爱这个大题目,向一切大题目一样,上面作了太多的滥调文章。……其实有些情感是,如果时时把它戏剧化了就光剩下戏剧了:母爱尤其是。”[6]

《金锁记》叙述了中国传统家族制度下的女性/母亲的故事,描绘出在男权社会中的女性生存。姜家是个封建文化色彩极为浓厚的大家庭,它外部的日常生活维持着固定的陈旧秩序,内在的精神气质、思想意识深深地打上了父权社会的烙印。在姜家,曹七巧因身份低微,出身贫贱而遭到姜家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鄙视,七巧一生受着权力的摆布,她原本鲜活的生命在宗法父权社会统治的囚笼里,失去了自由的色泽,枯萎、干瘪,七巧最后变成了一个阴狠的老太婆,一个封建家长的权力符号。分家后,她终于拥有了操纵黄金的权力,她也奇迹般地融入了姜家的秩序,由一个封建宗法的受害者变成了宗法的维护者与执行者。她不仅忠实地继承了姜家的教育传统,还变本加厉,对男孩和女孩实行完全不同的教育。对于迟早要成为真正的“家长”的儿子放任不管,而对女儿则采取了严密的监视与控制。

徐小斌也发现了这个“神话”的虚伪性:“慈母爱女的画面很让人怀疑”,“母亲这一概念由于过于神圣而显得虚伪”,“母女说到底是一对自我相关自我复制的矛盾体,在生存与死亡的严峻现实面前,她们其实有一种自己也无法证实的几位隐蔽的相互仇视”。“‘母爱’可以摧毁女儿青春、心智与爱情,因为‘永恒的母亲’已经成为正确的象征,在彻底毁掉女儿之后在公众面前赢得掌声,因为她的原意是要使女儿成为一个‘正常人’,这得却是一种滴着血的残酷,还在于,她表面上是以‘女儿’的幸福为前提的。”[7]而《羽蛇》全篇正是借助于一个个诡谲的女性形象地刻画并通过她们之间那种关于“对峙”与“控制”的叙事完成了对母亲、母爱和母女来自家族和历史的重新解释,这种重新解释可谓是具有对“神圣”共识的颠覆性的。

在小说里,“厨房”是反复出现的一个空间场景。“玄溟颠着一双小脚在厨房里穿行”的身影,实际上就隐喻了女性作为家庭妇女的性别角色与从属的社会地位。从玄溟的母亲杨夫人开始,女性就将自己自觉地纳入中国传统家庭理想的性别权力结构中,男主外,女主内。而玄溟从小就被父母施与了家政训练,出嫁后也因袭了母亲的家庭妇女角色,恪尽职守,但最终还是被丈夫抛弃,成了女性道德的牺牲品。玄溟的遭遇也说明了女性想做家庭妇女而不得的命运。然而,当玄溟成为母亲后,在女儿“伤风败俗”的恋爱闯入道德的,她并未庆幸女儿找到最自然的爱情,而是毫不留情地扼杀了女儿的爱情和对爱情的所有幻想。这就是女人伪道德的悲哀:当女人一旦成为母亲,原本是道德的受害者的女性,往往在历尽苦难,得到家庭地位的提升后,却把更严厉的规范强加在儿女身上,成为道德束缚的忠实执行者。她们把“母爱”异化为“母权”对其儿女实施各种统治、征服、压迫、压抑,这时,“母性神话”就即刻丧失了圣洁光环而坍塌。“母权”成了父权中心文化的帮凶和合谋,更是母性的一种自我逆变。于是,慈母露出了她的庐山真面目,变成了丑陋的母亲。

张爱玲与徐小斌用她们的笔剥落出母性“丑陋”的一面,也剥落出“丑陋”背后那个不公正的世界,用“丑陋母性”的镜子照出传统文化的堕落和阴鸷,挖掘出造成女性悲剧不断循环不断复制的根源,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母性题材与母女关系的新视角。

参考文献:

[1] 潘凯雄.超越性别读[J].当代作家评论,1999,(6):87.

[2] 戴锦华.自我缠绕的迷幻花园:阅读徐小斌[J].当代作家评论,1999,(1):53.

[3]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2月版,第309,页.

[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页.

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范文4

写母亲的作文500字:妈妈的脊背公路旁绿伞般的大树和小树,一棵棵地向后奔跑。

我靠在妈妈的背上,妈妈骑车带着我向学校飞驰着。

我靠在妈妈的背上,眼前始终浮现昨晚的情景。

昨天打的回家,哪晓得被妈妈训了一顿,原因是现在打的不安全。思来想去她决定用自行车接送我。我有点犹豫了。如果这样,学校离家太远了,一个人骑车都那么费劲,何况又要带一个人呢?单薄的妈妈能行吗?如果不听,妈妈的脾气那么倔,校车又停开,不打的,总不能天天跑吧。

第二天,妈妈推着自行车,将我扯上后座。我对妈妈说:我们可以骑一段路,休息一会儿,继续骑。

路途中我靠在妈妈的背上。一路上,我不知说了多少遍“妈妈,让我下来一会儿”。每次妈总是坚决地回答“不行,直到我让你下车,才可以下来,否则,别乱动”。整个途中,我一次也没有下。

我靠在妈妈的背上,发现妈妈的衬衫已被汗水湿透了。抬头看到妈妈那被风吹乱的头发,乌黑的头发中隐约夹着几缕白发。

下车了,猛然间发现妈妈额头上那豆粒般的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顿时一股暖流涌进了我的心田,我的双眼模糊了。我背起书包掉转脸向学校跑去。

——妈妈啊,我如何能承受这份母爱啊!

写母亲的作文500字:伟大的母爱母爱也是文学和音乐的永恒主题。文人以母爱为题,写出的文章便滋润蕴籍;乐师以母爱为题,弹奏的曲调便清柔幽美,余韵绵绵。

当我们呱呱坠地之时,我们便开始沐浴母爱的阳光雨露。因为母爱的关怀,使得我们这些小幼苗茁壮成长。风雨来临,挫折来临,苦难来临,不用怕,因为一定会有母爱为我们支撑起一片艳阳天。

妈妈对我的很好,有时我做错了事,妈妈批评我,我却不认错,认为我自己是不小心的,没必要批评我,反而不服气,还经常和妈妈发脾气。但和妈妈发完脾气后我也很后悔,认为我是不是太过分了。但我这坏脾气还是改不了。因此,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平平,生活上一直马马乎乎,妈妈为此伤透了心。

自从我上初中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渐渐明白:妈妈的批评,也是一种爱。这种爱,有时看起来非常令人伤心,但是这种爱,给了我无穷的动力,在学习上给了我最大的鼓励。

经历的幼儿园和小学20xx年里,妈妈的教导、批评与鼓励让我慢慢地明白了人生的真理和做人的道理,母爱既平凡又伟大。熟话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就是母爱的伟大!

写母亲的作文500字:我的母亲是个慈祥的人,细长的瓜子脸,深棕色的长发,淡淡的眉毛,水灵灵的大眼睛,显得很精神。

最近期中考试了,我总感觉这次没考好,可母亲说:“没考好没关系,下次再继续努力,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现在你学的知识只是为将来打好基础而已,并不是为了我在学习。”听着妈妈的话语,我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虽然妈妈没有要求我必须取得好成绩,可是我听了妈妈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知道妈妈是为了我好,所以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更加努力。

我母亲是个非常有耐心的人,在我做作业的时候,不管遇到了多大的麻烦,母亲总是给我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直到我听懂为止,如果妈妈认为这道题我自己能做的情况下,就鼓励我自己好好想一想,我好不容易想上来的时候,我心里特别高兴,我非常感谢妈妈,给了我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

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范文5

【关键词】主题学 母题 复仇

引言

在美国文学史上,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 在他短暂愁苦的一生里,却给后世留下了无比瑰丽的文学财富。本文中笔者从主题学的母题研究入手,对坡作品中的复仇母题进行剖析与解读。

复仇母题的神话原型

“主题学中的母题,通常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离、死、别,喜、怒、哀、乐,时间、空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等。”[1]

复仇母题由来已久,其典型代表就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美狄亚(Medea)。年轻气盛的伊阿宋(Jason)率领一支精锐勇敢的队伍乘坐阿尔戈号巨船开始了充满危险与挑战的航行,最终到达金羊毛所在的科尔齐斯王国。伊阿宋向国王的女儿美狄亚求爱,俘获了芳心。美狄亚以她的魔法助伊阿宋排除万难,伊阿宋终于成功取得金羊毛,凯旋而归。然而伊阿宋忘恩负义,却抛弃了美狄亚,要和另一位公主克鲁萨结婚。复仇之火熊熊燃烧的美狄亚杀掉自己的两名稚子,用毒衣杀死了伊阿宋的新欢,放火烧了王宫,然后去往雅典。

美狄亚已然成了复仇母题的典型代表,对西方文学的影响很大。莎士比亚在《麦克白》中塑造的三女巫形象就是美狄亚的化身。由是观之,复仇母题是从远古时代就已存在了,是人类某种感情倾向的组合。“对母题的研究就是对从远古时代直到我们今天都几乎没有多大变化地保持下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某些主题、情景和人物类型的研究。”[2]

坡作品中的复仇母题剖析

下面我们来梳理坡的作品《黑猫》(1843年)、《一桶白葡萄酒》(1846年)和《跳蛙》(1849年)中的复仇母题。

《黑猫》可谓在惊悚、阴森与血腥中演绎了复仇母题。以往的研究偏重于对恐怖的探讨。其实倘若我们换个角度思考,恐怖无非是坡给这个故事涂上的引人注意的色彩,而坡用这种色彩勾勒的却是复仇的若隐若现的图景—— 一场莫名其妙的大火隐喻着被“我”吊死的普鲁托的复仇火焰熊熊燃烧,后来外形酷似普鲁托的黑猫即使被砌进墙里也要用悲鸣哀嚎唤起警察的注意,让犯下暴虐罪行的瘾君子落入法网,最终报了仇!普鲁托的冤魂弥漫在《黑猫》中,它不依不饶,令仇人毛骨悚然,在将遭受报应的恐惧的泥淖里苟延残喘、勉强挣扎,让我们看到了复仇者与仇家之间残酷血腥的斗争。在《黑猫》中复仇者不是通常情况下的人,而是牲畜,牲畜受到残害难以瞑目尚且百折不挠地复仇,何况身为万灵之首的人?足见遭受社会不公与偏见、,受尽心酸苦楚的坡内心的悲戚有多么得沉痛!至此,我们已微妙地体会到坡的复仇母题与他的身世是密不可分的,关于此本文稍后将有论述。

《一桶白葡萄酒》从故事一开始就将复仇母题赫然置于读者面前。“The thousand injuries of Fortunato I had borne as I best could; but when he ventured upon insult, I vowed revenge. ……I must not only punish, but punish with impunity.”[3]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福吐纳托对我百般伤害,我都尽量忍着。可是当他斗胆侮辱我,我就发誓要报仇雪恨了。……我不仅要干掉他,而且还要干得不留后患。”[4]这个故事在惊心动魄、险象环生中为我们讲述了复仇的经过,首尾呼应,开头预示着复仇的大幕已然拉开,结尾让我们知道复仇者并未受到追查,也只有这样的复仇在作者眼里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复仇。故事中的一句“Nemo me impune lacessit(拉丁文,意为凡伤我者,必遭惩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我们看到复仇者钢铁般的决心与坚强的意志。

《跳蛙》讲述了跳蛙与屈丽佩泰两个小人物大快人心的复仇。早已埋下复仇种子的跳蛙借一次宫廷化装舞会的机会设计将国王和七位大臣活活烧死,之后便与屈丽佩泰双双无影无踪。 “母题不仅有生命力,而且这种生命力还产生了一种生殖力,不仅可以从任何一种文学现象中总结出来,而且能够由它生发出万千的主题、情景和任何类型。”[5]由复仇母题生发出的跳蛙与屈丽佩泰,他们所遭受的屈辱以及他们洋溢智慧的反抗令复仇的原型情境重新激荡在读者的潜意识里,获得了强烈的震撼与共鸣。

坡作品中复仇母题的成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令坡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复仇母题且对该母题刻画得淋漓尽致呢?

笔者认为,有三个原因。第一,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影响。第二,坡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与他的亲身经历的影响。第三,坡的创作理论的影响。

坡的名诗《致海伦》中将希罗神话中宙斯之女海伦的美貌与温柔尽情讴歌。此外,《黑猫》中的黑猫的名字普鲁托恰好也正是冥王的名字,凡此种种,足见坡对希罗神话的熟稔。

坡生活在19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美国的西进运动如火如荼,但同时奴隶制与资本主义的矛盾也日趋严重。坡如蚍蜉一般被矛盾激荡的社会洪流裹挟其中,难有安稳之所,不仅终身穷困潦倒,而且生前在文坛上也受尽曲解、排挤与冷遇,爱默生、罗威尔、惠特曼、朗费罗等都讥讽过他。因此,“索尔·贝娄在《洪堡的礼物》中把坡作为被残酷的美国社会毁灭的天才诗人的一个代表,他说:爱伦·坡死在巴尔的摩路边的臭水沟中,哈特·克兰的遗体漂浮在一艘船旁,约翰·贝里曼从一个桥上投水而死。…… 美国现在以这些亡故的诗人而骄傲,但这些诗人正是被这个国家过分严酷的现实残杀的。”[6]可以想见,坡生前内心涌动着多少对社会残酷现实以及自身悲惨际遇的辛酸与愤恨,“凡伤我者,必遭惩罚”,诉诸笔端的复仇母题乃是他宣泄情绪的某种通道。

坡的文学创作理论为当时新生的美国文学开辟了本土化的道路,坡在《创作的哲学》中谈到:“我喜欢在开篇之前首先考虑作品的效果。永远关注作品的原创性,这是最明显、最容易获得兴趣的源泉,谁要是敢于不考虑这种兴趣和效果,那就是对他自己的虚伪。”[6]可以这么说,正是想要达到复仇情绪对人心灵造成震撼的冲击效果,坡选取了一系列事件以扑朔迷离或是恐怖悬疑等相当吸引人的叙事手法把这些事件串联起来,实际上如迷雾般的情节却都是漂浮环绕在“复仇”这一核心堡垒周围的。

结语

母题本就是人类的一种跨越种族、民族界限的共同态度或行为,故而能对各国的读者产生同样的情感震撼与冲击效果,坡结合自身遭遇与其秉持的创作理论,将原本已渊源已久的复仇母题再现在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里,为世纪文学长廊增添了栩栩如生的复仇者形象。坡闯入了人类灵魂的深处,他的作品正如他预言的那样传世不衰。

参考文献:

[1]陈惇.比较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23.

[2]叶绪民,朱宝荣,王锡明.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42;

[3]爱伦·坡(美). 爱伦·坡短篇故事全集(英文)[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44.

[4]朱振武.张秀丽.祝春艳等,撰.泄密的心——爱伦·坡短篇小说(评注本)[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273.

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范文6

生命中,母爱是呵护;生命中,母爱是关怀;生命中,母爱是温馨……谁不热爱自己的母亲?谁能忘记自己的母亲?谁不感激自己的母亲?那份伟大的母爱,遍布我们成长的足迹,甚至我们已经长大,母爱的深情臂膀仍温柔地把我们围绕。让我们从当代散文家赵丽宏娓娓讲述的几个母爱故事中,去学会感恩,学会铭记,学会报答吧!

母亲

赵丽宏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懂得了母亲的爱,和她对我的关爱相比,儿时的这点小小的委屈实在算不了什么。

十多年之后中学毕业,我离家出了远门。母亲病了,躺在床上,连续一个多月不停地吐血。听说母亲生病,我再也没有心思在外地待下去。妈妈在病中写信给我,说她没有什么大碍,要我放心在农村劳动。我知道母亲是怕我在外地担忧,故意这么安慰我,我还是不顾一切地踏上了归途。回到家里,只见母亲躺在床上,面色苍白。看到我回来,她笑了,笑得满脸都是泪水,苍白的脸上露出几丝红晕。母亲要我坐在她的床边,拉着我的手问长问短,好像生病的不是她,而是我。不知怎么,话题说到了童年,母亲说: “那时候,我总是忙工作,对你们关心得太少,很对不起你们。”母亲这样自责,使我非常惭愧。母亲有什么可以自责的呢?自打我们出生后,她一直辛辛苦苦地上班,尽心尽力地为病人奔忙,也一直在为这个多子女的家庭操劳。她实在无法分出精力来陪我们玩,然而她对我们的关心其实不比任何母亲少。还没等我想出话来安慰她,她又说出一句我怎么也料想不到的话来: “还记得你小时候在墙壁上画画的事情吗?我那时发了脾气,事后想想,不应该这样骂你。直到现在,我还在后悔。你是不是记恨我?”我看着母亲面带红晕的病态的脸,看着她那诚恳的表情,只觉得眼睛发酸,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如果说,当时我曾经为这事怨恨过母亲,那么,现在这种怨恨早已烟消云散,有的只是惭愧,只是对母亲的做和爱。

现在,我的母亲已经快八十岁了,岁月的雕刀已经把她当年的青春美貌镂刻得面目全非。然而,在我的心目中,母亲永远是世界上最美丽可亲的人。

(节选自赵丽宏精美散文集《旷野微光》)

赏析

儿子对母亲的敬爱,源自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只是作者的这份母爱与众不同,母亲总是那样的敬业,而不是为了子女就把工作搁置一旁,以至得了重病反倒安慰远方的“我”,让“我”在农村安心劳动。这份情感,这种品质,作者是借助母子相见时母亲对往事的回顾、自责展现出来的。对母亲的神态描写很是动人,既体现了母亲见到儿子时心中的欣慰,又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一片挚诚。作者对自我内心活动的披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理解与敬重。人间最贵是真情,天下最美是母爱!

母亲和书

赵丽宏

其实,母亲并不反对我读书,她真的是怕我读坏了眼睛。虽然嘴里唠叨,可她还是常常从单位里借书回来给我读。《水浒传》《说岳全传》《万花楼》《隋唐演义》《东周列国志》《格林童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等书,就是她最早借来给我读的。我过八岁生日时,母亲照惯例给我煮了两个鸡蛋,还买了一本书送给我,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在20世纪50年代,哪个孩子生日能得到母亲送的书呢?中学毕业后,我经历了不少人生的坎坷,成了一个作家。在我从前的印象中,父亲最在乎我的创作。那时我刚刚开始发表作品,知道哪家报刊上有我的文章,父亲可以走遍全上海的邮局和书报摊买那一期报刊。我有新书出来,父亲总是会问我要。我在书店签名售书,父亲总要跑来看热闹,他把因儿子的成功而生出的喜悦和骄傲全都写在脸上。而母亲,却从来不在我面前议论文学,从来不夸耀我的成功。我甚至不知道母亲是否读我写的书。有一次,父亲在我面前对我的创作问长问短,母亲笑他说: “看你这得意的样子。好像全世界只有你儿子一个人是作家。”

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下子变得很衰老。为了让母亲从悲伤沉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我们一家三口带着母亲出门旅行,还出国旅游了一次。和母亲在一起,谈话的话题很广,却从不涉及文学,从不谈我的书。我怕谈这话题会使母亲尴尬,她也许会无话可说。

去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一套自选集,四厚本,一百数十万字,字印得很小。我想,这样的书,母亲不会去读,便没有想到送给她。一次我去看母亲,她告诉我,前几天,她去书店了。我问她去干什么,母亲笑着说: “我想买一套《赵丽宏自选集》。”我一愣,问道:“你买这书干什么?”母亲回答: “读啊。”看我不相信的脸色,母亲又淡淡地说: “我读过你写的每一本书。”说着,她走到房间角落里,那里有一个被帘子遮着的暗道。母亲拉开帘子,里面是一个书橱。“你看,你写的书,一本也不少,都在这里。”我过去一看,不禁吃了一惊,书橱里,我这二十年中出版的几十本书都在那里,按出版的年份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本也不少,有几本,还精心包着书皮。其中的好几本书,我自己也找不到了。我想,这大概是全世界收藏我的著作最完整的地方。

看着母亲的书橱,我感到眼睛发热,好久说不出一句话。她收集我的每一本二陪,却从不向人炫耀,只是自己一个人读。其实,把我的书读得最仔细的,是母亲。母亲,你了解自己的儿子,而儿子却不懂得你!我感到羞愧。

母亲微笑着凝视我,目光里流露出无限的慈爱和关怀。母亲老了,脸上皱纹密布,年轻时的美貌已经遥远得找不到踪影。然而在我的眼里,母亲却比任何时候都美。世界上,还有什么比母爱更美丽更深沉呢?

(节选自赵丽宏精美散文集《旷野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