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四韵范例6篇

余光中乡愁四韵范文1

关键词 愁 秋 意象

中图分类号:B842.4 文献标识码:A

Development of "Worrying" and Mental Imagery

ZHOU Ling, SUN Yuejiao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7)

Abstract The first part analyzed the glyph, evolutionary process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worry". Initially, the "worry" is through the "autumn" word to express. In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process, in order to emphasize the human mental activity, in the "autumn" word below added a "heart" to represent mental activity associated with personal feelings. And psychology related to "worry" There are three kinds: sorrow, sorrow and nostalgia. With the "worry"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d, poetry analogy to other commonly used to express the image of "worry". The second part respectively uses cicadas, autumn and landscape imagery three kinds to simulate of worrying.

Key words worry; autumn; image

1 “愁”的发展

离别相思之愁、伤春悲秋之愁、故园家国之愁,到处可见对愁的描写。正因为愁情无处不在,由此涌现出一批以描写此情而闻名的人物:李清照、辛弃疾、余光中等等。从古至今,愁情一直围绕着无论是文人过客还是平民百姓。

1.1 “愁”的形成

“愁”由“秋”和“心”构成。“秋”原型写做,完全是一只蟋蟀的样子,因为蟋蟀只活于秋季,秋过而生命消逝,因此用蟋蟀的形状来表示“秋”。又因为秋天万物萧瑟,草木凋零,秋虫身故,景象荒凉,因而古人也用“秋”来表示“愁”的情绪。《广雅·释诂四》中有:“秋,愁也。”“愁”情最初即是用“秋”字来表示的。“心”为象形字,最初是以心脏的形状来表示,即,随后发展为“心”,成为现代汉字中常见的组成部分,凡是跟心理活动有关的字词,都包含着“心”。

“愁”字出现较晚,是到了说文·心部中才有记载的,“秋”与“心”都出现较早,“愁”即是由这两字组合而成的。最初写作,虽然“愁”字出现较晚,但并不代表这种情感也出现教晚,只是这种愁情由出现较早的“秋”来表示。既然“秋”可以表示“愁”,为什么又要另外造“愁”字呢?这与语言文字交际职能的制约有关:“秋”的本义指四季之一,由于“秋”的时令特征(因为秋天草木凋零、万物萧瑟,因此很容易产生愁情)引申出“悲愁”之义,但是同一个字,既要表“秋”,又要表“愁”,容易产生混淆,进而有碍信息的准确传递,所以需要另造“愁”字分担其义。于是,人们便在“秋”字下面加了“心”部来表示“秋”的引申义——“愁”。①也更突出了“愁”为心理活动。

1.2 “愁”的含义

《说文》中有:“愁,忧也。从心,秋声。”“愁”有三种读音,每种意思不同。(1)chou读二声。其意思有:①,忧愁;忧虑。《说文·心部》:“愁,忧也。《增韵·尤韵》:“愁,虑也。”《后汉书·章帝纪》:“令失农作,愁扰百姓。”②,悲哀,悲伤。《广雅·释诂说》:“愁,悲也。”③,忿恨。《广雅·释诂二》:“愁,恚也。”④,苦。《墨子·所染》:“伤形费神,愁心劳意。”《论衡·治期》:“愁神苦思,撼动形体。”⑤,景象惨淡。汉班倢伃《擣素赋》:“佇风轩而结睇,对愁云之浮沉。”(2)qiao读三声《集韵》子小切,上小精。同“愀”。容色改变貌。《集韵·小韵》:“愀,色变而。或书作愁。”陆德明释文引郑玄曰:“愁,变色貌。”(3)jiu一声《集韵》将由切,平尤精。同“楢”。聚集。《及韵·尤韵》:“楢,《说文》:‘聚也。’或愁。”②

在“愁”的解释中,只有二声读音“愁”的前三种与心理学意义有关,但第三种“忿恨”已经不再用愁来表示。同时,“愁”的含义在发展中又衍生出另一种寓意,即“乡愁”,表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愁”的含义中,最常见的即是忧与悲的解释。由于意象思维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模式,主要通过以物观象以及取象类比的方式认知世界、推演联系。③因此愁情经常以意象的方式表现出来。

2 “愁”的心理学意象

“愁”(worry, anxious),在甲骨文中原形为蟋蟀之类的昆虫。蟋蟀属于一种秋虫,只活于秋季,其叫声愀愀然,秋去即身死。高树藩总结说:“古人造“秋”字,文以象其形,声以肖其音,更借以名其所鸣之季节曰秋。”④因而,“秋”字所包含的原型意义,也就有了生命衰微走向死亡的信息,包含着凄凉和悲哀的意境。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意象符号是一种工具,是由读者接受过程中不断被改造成具有主观经验及情感象征意义的表现形式。意象的选择、提炼、重组是受作者的主观情绪支配的。⑤文人墨客的作品中也处处留有取物类比的痕迹。鉴于以上对“愁”的分析,其意义主要表现为三种:忧愁、悲愁和乡愁,相应的通常以蝉、秋和自然景物的意象来体现。

2.1 以蝉所体现的“忧愁”

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潮》中说:“忧愁意识普遍地存在于中国艺术中,决定了中国诗词的特种基调”。蝉意象凝聚着古代文人叹时伤逝的生命体验,是他们生命意识的外化。蝉到夏季才变为成虫,到了深秋季节就要死去,生命极其短暂。庄子有。“蟪蛄不知春秋”之说,据《雅·释虫》记载,蟪蛄即蝉的异名,是生命短促的象征。此意象与最初“秋”字的蟋蟀形象相同。而对人来说,生命也只是一次性的,蝉与人生命短暂的相似性,使人对蝉有了深深的认同感。因此,人们在听到蝉秋日的叫声,极易惹动自己对生命的惆怅之情,产生生命短暂,人生苦短的愁情。例如:唐代雍陶的《蝉》中有:“高树蝉声入晚云,不惟愁我亦愁君”;唐代陆畅的《闻早蝉》中有:“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作者通过以蝉类比的方式,将愁情寄予其中。蝉也因此成为“忧愁”的代名词。

2.2 以秋所体现的“悲愁”

朱熹在分析悲秋—大自然的生命律动与人生自我关系时说:“秋者,一岁之运盛极而衰,萧条寒凉,阴阳用事,草木零落而百物凋悴之时,有似叔世希邦,主昏政乱,贤智屏绌,奸凶得志,民贫财匮,不复振起之象。”⑥文人中也常以“秋”来表达愁情,如: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有“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杜甫《登高》中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郎士元《登高》中有“共是悲秋客,哪知此路分”。作者分别将仕途坎坷之愁、沦落他乡之愁、分离之悲愁通过秋天的意象表现出来。

2.3 以景物所体现的“乡愁”

在台湾的散文创作中,思乡怀归情感一直是贯穿其中的主旋律。在以物寄乡愁的表达中,尤以余光中为代表。20世纪80年代后,余光中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因此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如:在散文《乡愁》中,他将乡愁比作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席慕容的《乡愁》中也这样写到:“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以描写愁情著称的李清照也用自然景物来表达“愁情”。她在《一剪梅》中写道:“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注释

① 蒋蕊.“离人心上秋”——说“愁”.咬文嚼字,1995(4):13.

②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湖北辞书出版社,1996:971-972.

③ 吕小康,汪新建.意象思维与躯体化症状:疾病表达的文化心理学途径.心理学报,2012.44(2).

④ 高树藩.中文形音义大字典.中华书局,1989:1189.

余光中乡愁四韵范文2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在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律。

2.理解诗人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精妙之处,积累语言。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内心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中的重点语句、词语,学习作者语言运用的巧妙之处,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教学流程

一、古诗引入,唤醒经验

师:同学们,经过5年的学习,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老师想考考你们的记忆力,看看能不能背出这些诗句的后面部分。

师:举头望明月,

生:低头思故乡。

师: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春风又绿江南岸,

生: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这些诗句传递给我们怎样的情绪呢?

生:伤感的。

生:忧愁的。

生:忧伤的。

师:同学们所感受到的这种因为思念家乡而产生的忧伤的情绪就是“乡愁”。 (板书:乡愁。)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现代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作品《乡愁》。

(板书:乡愁 余光中。)

二、初读课文,理解诗意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开始。

师: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最好的男同学把这首诗读一读。

(学生推荐,一男生起立朗读。)

师:读得流畅,还没有学习,就读得这样好,不容易。女同学读得好的是哪一位?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

(一女生读。)

师:读得不错,吐字清楚,也有一定感情。但是,如果要读得更好,还要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来读。下面老师来读一遍,大家来感受一下老师的语调和节奏以及诗中的情感。

刚才同学读了两遍,我又读了一遍。大家感觉读这首诗的语调应该是明快的还是深沉的?

生:深沉的。

师:节奏应该是急促的还是舒缓的?

生:舒缓的。

师:当我们用深沉的语调,舒缓的节奏读完这首诗,你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诗中所描写的4种事物呢?谁能告诉大家诗中描写了哪4种事物?

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我们可以加上表示时间的词语,再来说一说。

生: 小时候,邮票。

长大后,船票。

后来,坟墓。

现在 ,海峡。

师:如果再与课题结合到一起,就更加完整了。谁来试一试?

生:小时候作者的乡愁是小小的邮票。长大后作者的乡愁是窄窄的邮票。后来作者的乡愁是矮矮的坟墓。长大后作者的乡愁是浅浅的海峡。

师:这样我们就初步了解了一生都萦绕在作者心中的浓浓的乡愁,外在表现不同,内涵也就一定不同。我们默读诗歌,一边读,一边体会,不同的时候,作者的心中在牵挂谁?

生:小时候作者牵挂母亲,长大后作者牵挂妻子,后来作者也牵挂母亲,现在作者牵挂祖国。

师:很完整,如果能把“牵挂”适当地换成其他词语,再加入我们刚才对内容的概括就完整了。

生:小时候作者的乡愁是小小的邮票,表现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作者的乡愁是窄窄的船票,是对妻子的牵挂;后来作者的乡愁是矮矮的坟墓,是对母亲的怀念;长大后作者的乡愁是浅浅的海峡,表达对祖国的向往。

三、抓住重点,感悟语言

师:通过学习,我们已经把握了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感受。接下来我要给大家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首诗是一首现代诗歌,形式很整齐。好读吗?

生:好读。

师:顺口吗?

生:顺口。

师:可不可以改一个字呢?请大家看看每节最后的“头”字,想一想是什么意思,可以替换成什么字?

生:端。

生:边。

生:面。

师:没错,头在这里与端、边、面是相同的意思。那我们就换一个字去读一读。

生齐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端/母亲在那端。

师:怎么样,什么感觉?

生:不顺口,不好读。

师:唉,我们可没有改变诗句本来的意思呀。就换了一个字怎么就有这么大的不同呢?请大家把每一行最后一个字标上拼音,你发现了什么?

生:4个字中有3个字的韵母是相同的。

师:韵母相同读起来就顺口,这就是——

生:押韵!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了不起。正因为押韵,才让我们读诗的时候感觉朗朗上口,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但是古诗要押韵,现代诗歌也要押韵。当然,为了使诗歌更加朗朗上口,我们除了注意韵脚,还要注意诗歌的节奏。来,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生齐读全诗。)

师:上一个问题大家完成得不错,老师还有一个疑问,请同学们帮助我。诗歌,最重要的就是要语言简练,这首诗一共有88个字,但是我看还有精简的空间。比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中,“小小”就有些重复,完全可以改成一个“小”。再比如(课件出示。)

小小的邮票——小邮票

窄窄的船票——窄船票

矮矮的坟墓——矮坟墓

浅浅的海峡——浅海峡

这样的话,我们就又可以节省出几个字,是不是更加符合语言简练这个要求呢?大家先思考一下,组织一下语言。

(生独立思考。)

生:“小小的、窄窄的”这样的词语会让作者的感情更深一些。

师:这样比较可能还不明显。我们再变一下形式。(课件出示。)

乡愁是一枚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的海峡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男同学读每组第一个句子,女同学读每组第二个句子。品一品每组句子有什么不同。

(男女生配合读句子。)

师: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用上了这样的词语,作者思乡的感情就更加浓重了。

师:读起来什么感觉?

生:不自觉的声音就拖长了。

生:拖长了就绵延了,拖长了乡愁。

师:声音延长了,作者的乡愁自然也就更浓重、绵长了。我们再来试着读这4个句子。(课件出示。)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师:“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样的词叫叠词。我们刚才发现了这些叠词在表达情感方面不同寻常的作用,大家对这些叠词语调上有什么发现吗?

生:都是三声。

师:大家跟着老师的手势一起再读这几个词语。读出感觉没有?这三声的叠词有什么奇妙之处?

生:老师的手都是先下去,再上来,语调也是先降下去,再升上来。

师:就是这样的,“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4个重叠的词在相同位置上的运用,回环曲折,低回婉转,余音绕梁,更让这首诗朗朗上口,而且也使作者的情感更加浓厚。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几句诗,看看能不能努力读出乡愁那份浓重与绵长。

(学生再读文。)

师:同学们出色地完成了刚才的学习。老师也想有表现的机会,和大家比赛背诵课文,大家愿意和我比一比吗?

生:愿意。

师:好,你们先准备一下,一会儿比赛正式开始。

(学生背诵,老师提醒。背诵时,不但要求准确,也要注意节奏,停顿。)

师:同学们背诵得非常好,老师来背一下最后一小节,同学们来评价。

(背诵时故意把“一湾”背成“一条”;“浅浅的”背成“深深的”。)

生:老师有两处错误。

师:为什么不可以是“一条”,而是一湾呢?

生:湾,应该是比较宽广的吧。

师:一个“湾”字,写出海峡非常宽广。这个“湾”字还有什么含义?

生:我觉得好像是绕来绕去,非常曲折。

师:很好,作者非常想回家看看,但是呢,他又不得不面对宽广而又曲折的回家之途,叫作者怎能不愁从中来?谢谢同学们的提醒。那深深的海峡总可以了吧?

生:也不可以。

生:因为“浅浅”的海峡,好像可以有一种希望。作者的希望是有一天大陆和台湾可以统一。

师:她表达的意思很好,觉得用“浅浅的”祖国统一就有希望。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反衬方法。前面,“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都是反衬。

师: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反衬作者乡愁之浓、之深。你们开始说服我了。确实“浅浅的”好像更好,不仅是跟前面的用词取得一致,还说明大陆台湾本来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现在的分裂完全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大陆和台湾一定要统一,一定会统一。谢谢同学们给我的意见。

余光中乡愁四韵范文3

关键词:余光中 《乡愁》 音乐美

教读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章,让人感受到诗人不仅是在用诗情诗境抒写海外游子难忘大陆故土的殷切思乡之情,更是在用音调动人的乐声吟唱一曲海外赤子对祖国母亲一往情深的恋歌。

诗人将“诗”与“歌”完美地融为一体,构成《乡愁》诗章鲜明突出的艺术特色——音乐美。一般来说,诗歌体现音乐美的主要形式就是节奏匀称鲜明,音韵和谐优美。而诗的节奏则表现为诵读诗歌时的有意停顿,大致类似于音乐曲谱中的节拍。《乡愁》一诗共有四小节诗,每小节诗分为四行,四行的节奏分别为1、3、2、2,总共八个节奏;重音均落在第二、三、四行的最后一个节奏上,且第二行全句皆为重音。由于全诗每小节分行均等,节奏划分及重音分布完全相同,每小节诗之间又均衡对称,于是便构成了《乡愁》一诗重章叠句的传统诗歌的结构格局;跟诗中所采用的比喻、反复、叠字、层递、反衬等辞格方式一道,共同构成诗章的完美艺术整体。诵读起来轻重错落,参差有致,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不仅如此,《乡愁》诗章的音乐美还表现在重章叠句的结构格局中所蕴含着的优美旋律上。

全诗可视作一首乐章。每一小节诗则可视作一个乐段,而每个乐段则自成一个抒情旋律,且抒情旋律的高潮就表现在每小节诗的第二行“乡愁是——”的三个节奏上。这样,每小节诗的高潮又构成了全诗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主旋律。因此,全诗的整个抒情旋律便随着前三个乐段诗情的逐层推进,至第四个乐段就自然形成全诗抒情旋律的总“高潮”,有如波涛渐进至钱塘江口最后骤然汇聚成九级巨浪一般。

鉴于诗章所具有的如此音乐之美的特点,因此在朗读《乡愁》一诗的前三节诗歌时,宜音调沉稳舒缓,低回掩抑,方至第四节诗歌时,则力度饱满,音调上扬,愁怨中蕴含着深情与希冀,使全诗所抒发的乡愁随着诗歌展示的空阔意境得以升华而极具广度和深度,显现出一种历史和现实的凝重感,让人回味和感叹不己。

余光中乡愁四韵范文4

一、设计思路

以动情的反复诵读,创设课堂情景。让学生品悟余光中诗中婉转、哀怨、欲说还休乡愁的意境美、语言美、音乐美。而“乡愁”不仅是余光中也是历代文人墨客笔下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朗读上,我紧紧抓住这一点为突破口,创设情境。

二、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首先,导入就先声夺人,我深情地对同学们说:“树高万丈,总要叶落归根,因此乡愁成了很多漂泊异乡、远离祖国和亲人的游子们笔下一个永恒的主题。晋代陶渊明就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唐代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还有我们学过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以及我们从小就非常熟悉的李白的《静夜思》。”此时,学生已调动,齐声背起了《静夜思》,这些都是古人笔下的乡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余光中的《乡愁》,看看这位现代著名诗人是怎样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乡愁的。接着,我配上音乐《回家》,深情地范读,让学生闭起眼睛用心听,整体感知诗的感情基调和速度、节奏,并带着这种感觉初读课文。

2.个性化解读。这一步让学生先自由读,找出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达乡愁,然后联系现实生活,据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分析作者为什么要选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揭示乡愁,特别是第三、四小节比一、二节情感上有层进的意患,怎样让学生理解呢?我是这样打动学生的:“当你远离你的母亲很久,不能时常照料她,可突然某一天你的母亲却离你而去了,对母亲的无限思念,无限遗憾,只能对着坟墓诉说,但坟墓却没有回音,回答你的只有说不尽的沉默、沉默,此时你站在母亲的坟墓边,心情如何呢?请齐读第三节诗。”这样就让学生明显地感受到第一、二节诗的生离与第三节诗的死别不同;而第四节诗我是这样引入的:我们知道,我国现在还有一个地方没有回归祖国,哪里?(学生答台湾)第四节诗中的海峡就是指台湾海峡(此时教师放慢速度,留学生回答空间,并插入余光中的生平介绍),我们看前面三节诗,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情?(学生回答是亲情),而这一节已上升到了什么情?(学生回答爱国情),请大家朗读这节诗。这次朗读,学生明显读出了诗歌的情感的变化、节奏的起伏。

3.积累感悟。学生读完后,我说余光中不仅这首诗体现了他的浓浓乡愁,还有很多诗也体现了乡愁,这里插入扩展阅读他的《乡愁四韵》、《当我死时》等诗的片断,接着让学生再读全诗。此时。学生已完全理解了《乡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的美。接着我又对学生说这首诗语言上也很有特点,学生很快就找出用了叠词,我说叠词的反复效果,正是表达了作者这种一唱三叹的乡愁,使全诗有音乐的美,有音乐人为诗配上了曲调演唱,让同学听《乡愁》歌,听完后学生更体会到了诗的那种意境,此时再叫学生朗读比赛,课堂气氛进入高潮,比赛结束后,我让学生分析马致远的《秋思》,再次理解诗歌的意境、意象及此诗的情感,巩固已学知识。

最后我感慨地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乡愁》,我们知道这不仅是余光中的乡愁,我想,在座的每一位没有一个不反对,没有一个不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的,请你带着自己的这份希望,进入余光中的《乡愁》,大家配乐齐背《乡愁》。”这时:音乐《回家》响起来,同学齐声背全诗。这样,让学生一悟一读,师生在共创的课堂情景中陶醉,共同品味这种浓浓的乡愁,自然,老师的评价也随着每个朗读情节贯穿整个课堂,

三、教学反思

余光中乡愁四韵范文5

在“故乡”这两个简单而朴素的方块字中,蕴涵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积淀下来的思想哲学、民风民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故乡的烙印是在童年时就打下了的。纵使到了天之涯、海之滨,也难以割舍。一纸乡书,一句乡音,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是一黄土往往让人们激动不已。

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在故乡情结中良久徘徊,别离之愁、思归之渴,这种情结如同生命一样古老而常新。

【甲文】

三分春色一分愁

丁颖(台湾)

冬,像一双倦游的翅膀,悄悄地在暮色里归去。迎面姗姗而来的――春,似一位多情美丽的小姑娘,浑身带着一种困人的诱惑;妩媚的,多么使人陶醉啊!

她若久别重逢的故人,给浪迹他乡的游子捎来无限温情,枯萎的生命又涂上一抹绿色的希望。我爱冬天,更爱春天;我爱冬天的雪,益爱春天的太阳。因为,人的心没有雪那样纯洁,春阳那样温柔。亚热带的冬,虽不像北国那样冰天雪地,但,却有北国深秋的情调,惹人遐思与怀想!而春天,倒有着浓郁的故乡的气息呢?

“春色恼人眠不得”,燕语呢喃,落花飞絮,徘徊庭前篱下,缕缕莫名的惆怅和空虚萦绕胸臆。心之深处像是失去了什么,而究竟失去了什么呢?我亦茫然!

傍晚,怀着书本,懒洋洋地躺在绿茵的草坪上,凝视着蔚蓝的苍空,几片淡淡的白云,如仙女撒下的花瓣,轻轻地飘过山峦,飘过海面,飘向遥远……

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

吹吧!吹红了杜鹃,吹绿了柳丝,吹得柳叶儿絮絮细语:仿佛在切切诉说一个奇异的神话,在低吟一支爱与悲的曲子;吹吧,吹醒还在沉睡的人们哪!

冥色四合,倦鸟投林,归家的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信口吹着无韵的短笛。我的书滑落在地上,看见他们远去的背影,我想:我也该归去了吧?然而关山重隔,云水茫茫,我将归焉何处?

这时,一对情侣踏着夕阳余辉,徜徉于小溪畔,携手并肩,轻盈的笑声是那样甜蜜。啊!鸟语花香,处处给人以强烈的诱惑!春天,这幅旖旎的图画,有哪位大画家能描绘出万一呢?

春天太可爱了,可是只有那么一刹那!有人说:不要让你青春的生命就此枯萎了,在你的生活中应该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然而,美丽动人的故事,我只能在书本里去寻觅呢!

于是,我又从地上拾起我的书本,低吟道:“三分春色一分愁……”“纵然宝岛风光多,还有思乡一片心。”唉!我思家的一片心啊!有谁知道呢?

【乙文】

乡愁诗人与运河

佚名

清明时节的大运河水,总在黏稠住人的沉沉思绪。

有位老人就在这个时节,走在常州郊外一条纤细的小路上。小路的尽头有老人魂牵梦萦的大运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老人是余光中。

外婆是运河边上的人,妈妈是运河边上的人,妻子是运河边上的人,余光中也就把自己当作是运河边上的常州人。在没有大运河的台湾岛上,余光中怎么能够不惦念这条与亲人的血脉连在一起的河流呢。余光中拜谒完先人,就脱了像标着地球经纬度的横一道线竖一道线的厚实衣服,与青年诗人一起走在运河大堤上,他生怕厚实的衣服会阻碍自己的心脏与大运河的一起搏动。大运河,在一老一少两位诗人的面前湍流不息,闪闪发亮。

这运河的流向是朝着哪面?余光中问。青年诗人回说:运河是向东流的,前面是湖,湖的前面是海。余光中接着说:海的前面是岛啊。

一句话说得只有他自己能够听见,有谁知思乡的痛楚呢?有谁知人生路途留下的那些情感灰烬会时时复燃呢?

不见到运河是惆怅,见到了运河还是惆怅。面对运河,余光中对同住过一个村庄、同喝过一条运河水、同样以诗歌的形式在抒发心灵之声的青年诗人说:就像小时候在运河边捉迷藏啊,有的小伙伴躲到茅草丛中,有的躲到竹林里,等我睁开眼,小伙伴们却是不见了,等我真的来找时已经物是人非了。一辈子的颠沛流离,运河里凝结的乡愁成了余光中挥之不去的情结。那时的余光中只有19岁,正是长血脉长思想的时候,他在运河边汲取了血液和营养。

今天的余光中终于实实在在地站在了充盈神韵的运河边,他不是一个外来者。凭借浑黄而睿智的大运河水,他在审视自己的命运,他在接近自己的灵魂―――在运河边的老屋里,他掀开井盖看着清冽冽的井水,说这井水扩大一万倍就是一汪日月潭啊!他摸着老屋的墙,一阵尘埃在指间随风而落,说这如何盖得住50多年的乡愁啊!他端起运河水泡出的茶,不忙喝,只是深情地闻着,说我闻到了这熟悉的血统气味啊!他凝望着横跨运河两岸的洽盛桥,久久不忍离去,说这座桥要是横跨在……余光中说到这里便不再说,声音开始哽咽了。

回到台湾,会思念大运河吗?

怎么不呢?在台湾,只要我不走,我就是一滴运河水,这滴水,会蒸发成漫岛的甘露,所有思乡的人只要轻轻伸出舌头,二千五百岁运河的甘霖就会流入心田的。、

・比较阅读・

1.主题的比较。甲乙两文的主题基本相似,但略有不同,甲文表现出作者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乙文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故土的赤子之情、报效之心,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土统一民族团圆的坚定信念。

2.选材的比较。甲文章通过宝岛台湾春色的描写,把春色和心绪融为一体,来表现主题的,抒情比较专一。乙文诗人余光中踏上魂牵梦萦的故土,文章以他的游览行踪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抒情是多方面的。

3.表现手法的比较。

甲文的表现手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反衬,个性鲜明。文章极力铺陈春的诱惑,春的温情,春的云霞,春的晚风,其作用在于用美好的春景反衬我对故乡的缕缕惆怅和莫名空虚。

余光中乡愁四韵范文6

一、巧选意象,体现别样的韵味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在形式表现上有别于其他的文学形式,它通过选定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突出诗歌的含蓄特点。《乡愁》这首诗歌在意象的选取上非常有新意,学习中加强引导,突出意象选择的特点,这样设计效果较为理想:

师:“写乡愁的诗歌非常多,同学们调动思维,看谁说的最多。”

生:“唐代李白的《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师:“同学们列举的诗句中都依托特定意象抒发感情,本文意象的选取独具匠心,成为诗歌中的经典,一起来分析其中的微妙吧!”

生:“文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这些意象都非常的细小,非常具有新意。”

生:“作者选取的意象不仅非常小,而且又都加了特定的修饰词语,如邮票是‘小小的’、船票是‘窄窄的’、坟墓是‘矮矮的’、海峡是‘浅浅的’,这样就使本来就比较小的意象好似又小了许多。”

师:“同学们思考交流一下,作者为何将意象写的那么小呢?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学生互动交流展示,教师及时指导。

作者将意象写的那么小,具有深刻的含义,就是这些非常细小的意象上面都包含了对亲人、故乡、祖国深沉的爱.意象虽小,但在这些看似细微处却包含著单纯、集中、强烈的感情,给人们含蓄深刻别样感受。

二、有力提升,升华深刻的主旨

诗歌是作者情感抒发的一种表现形式,每一首诗中都包含着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有些比较直接,通过阅读能感悟出来,有些比较含蓄深刻,要通过具体背景及内容仔细分析,才能准确地体会出来。

师:《乡愁》包含着哪些情感呢?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生:“有对母亲的浓浓的思念之情。表现在小时候在外学习时想念母亲,通过寄信的方式表达心中的爱,后来母亲去世了,常常忆起那块坟墓,心中充满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生:“对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坐船才能与亲人相见的场景,可知当时的社会原因,不能常与家人团聚,只能体现一张张的船票中,心中很是伤感。”

师:“作者的情感有一个升华,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生:“第四节中写了作者对祖国的爱,抒发了内心希望海峡两岸早日实现统一,让台湾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作者由对家人、家乡的思念,提升到对祖国的爱,这是情感的升华,体现了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指导学生学习文中作者情感的抒发,由对家乡亲人的爱,上升对祖国的爱,这一主旨的升华提升文章的魅力,较好地指导学生的写作,也加强了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三、灵活手法,尽显精致的形式

文章只有短短的四小节,从中体现出的意象、主旨给人们以赏心悦目之感,文中表现手法的运用也非常的灵活新颖,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学习中及时引导学生加强分析,从中总结出好的写作方法。

师:“本文在手法的运用方面非常灵活,各小组加强互动,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最好。”

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并展示。

第一学习小组:“脉络清晰。文中的各小节通过表示时间的词语进行衔接,如‘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些表时间的词像一条线将全诗串起来,年龄在不断的增长,感情也在逐渐加深,较好突出文章的主旨。”

第二学习小组:“形式和谐。首先是结构上统一,每一小节句式整齐、匀称、和谐、韵律感强,朗读时流畅、自然、朗朗上口,体现出诗歌的韵律美。”

第三学习小组:“用词巧妙。每一节中都运用了叠词,如‘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为强化感情的抒发奠定了基础。量词运用恰当,如‘枚、张、方、湾’,较好的加深了文章的表现力及情感深度。”

第四学习小组:“过渡巧妙。文中前三节写了对亲人、家乡的思念,第四写了对祖国的爱,情感由浅入深,过渡自然巧妙,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上一篇工业工程师

下一篇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