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文言文范例6篇

推敲文言文范文1

一、推敲字词,探索方法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初中生应该能够阅读较浅的文言文。要想能够阅读文言文,必须具备一定的文言字词积累。传统文言字词的学习一般就是简单识记,很少有方法的引导,因此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对文言文学习不感兴趣。

在文言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理解文言字词的规律,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效率。在学习《陋室铭》文言字词时,笔者组织学生理解文言字词,不是简单告知字词意思,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方法推敲新的文言字词,或者在理解文言字词时推敲文言规律,从而为以后的文言文阅读奠定基础。例如:学生不理解“惟吾德馨”中的“惟”,便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带有“惟”的成语。学生很快想到“惟我独尊”“惟利是图”等,这样学生很容易推断“惟”是“只”的意思。通过这样的推敲,学生不仅识记了“惟吾德馨”中“惟”的意思,而且还掌握了“联系成语”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学生不理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的“上”。根据铭文上下句对偶的特点,学生意识到“上”与“入”词性相同,词义相连,“入”是动词,“映入”的意思。根据对偶规律,“上”应该作动词,所以解释成“爬上”。推敲字词意思的过程,也是应用语文知识的过程,既理解了字词,又强化了文本特点。这样的推敲过程,一方面引导学生掌握了学习文言的方法,授之以渔;另一方面,又增添了学生学习文言的情趣,激发兴趣。

二、巧设问题,激发思考

课堂的活力源自高质量的思考,而非学生表面的热闹。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有效问题,高质量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敏感的思考神经。

解读《陋室铭》这篇经典铭文,需要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刘禹锡的安贫乐道、豁达乐观的情怀,而非简单地告之“陋室不陋”的中心。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我设计了三个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走进这处居所,你看/听到了什么,你觉得这是一处怎样的居所?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其一是引领学生合理想象,还原陋室环境,初步感受这里环境优美、交往不俗、情趣高雅;其二是为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文章写作背景、作者生活处境作铺垫。在学生想象着环境优美、情趣高雅的画面时,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环境好,情趣高,活动丰富,生活悠闲,我想该有很多人去做客吧?”这一问题设计看似与文本没有多大关联,其实是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等句子的切入点。通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推测访客很少。通过探寻“访客少的原因”引导学生推断写作背景,理解刘禹锡当时的处境。最后,继续顺势提出了第三个问题:朝廷弃置,被贬至此,生活落魄,访客很少。刘禹锡心理郁闷不郁闷,悲苦不悲苦?这一问题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阅读首尾两处直接表达作者豁达乐观情怀的语言。这样在学生了解、体味了作者当时生活落魄、处境艰难的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理解刘禹锡安贫乐道、豁达乐观,学生便深感刘禹锡难能可贵。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在推敲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细细体味情感。

推敲文言文范文2

【关键词】推敲 《题李凝幽居》 幽居 幽人 幽情

在《咬文嚼字》中,朱光潜先生认为,就诗之意境而言,“推”比“敲”更佳。果真如是乎?

朱先生之所以如此认为,一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推”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是其“自掩自推”,而“敲”显得“寺里有人应门”,毕竟有些“温暖的气氛”;二者“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更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我们姑且不论原诗中“僧敲月下门”是否真要表现“冷寂”的意境,单就“寺”而言,实存疑问。原诗题目为“题李凝幽居”,诗中“闲居”“荒园”很难理解为寺,“僧”所敲之门显然为李凝幽居之门,不知朱先生“寺”之说从何而来。既非寺,非自家居处,又焉能“自掩自推”?再者,若细析这两句诗,我们也不难看出,即使是表现“冷寂”的意境,“敲”也不比“推”逊色。空谷幽静,唯闻有僧叩门之声,以动衬静,愈显其静,何谈“打破了岑寂”?王维《鸟鸣涧》不也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来写“夜静春山空”吗?再说,就这两句的关系来看,上句写鸟,意在引出下句写僧,“敲”更应与“宿”关联起来看。“初月未终夕”,鸟已宿而僧未宿,鸟有宿而僧无宿,长途跋涉,旅途疲惫,困顿不堪,荒谷旷野中,忽现一处院落,欣喜之下,三步并作两步,上前敲门求宿,大有“烟火相亲”之感,又何谈“平添了搅扰”呢?

看来,古之人非妄语也。但正如朱先生所说,“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即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那么,该如何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呢?

施绍文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认为,“全诗只是书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颈联“是写归路上所见”;霍松林先生却在《历代好诗诠评》中认为,“认为作者访李凝未遇”是“不符合诗意的”,颈联为“直写游园”。

确实,从尾联来看,全诗应写了一个完整的过程。细析全诗,这一过程应为见幽居、宿幽居、别幽居。见幽居、别幽居为实写;宿幽居为虚写,用了跳跃之法。这其中,幽人虽未露面,然人在境中,人在事中,人在情中,即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更添一种超然幽情,令人神往。对于施霍二人之说,我以为事非访遇,中无游园。

贾岛,范阳人,早年为僧,元和六年(811)至洛阳谒韩愈,听其劝还俗后,屡试不第,愤世嫉俗,曾作诗嘲讽权贵,被列为“举场十恶”,穆宗长庆二年(822)被逐出关。从《苕溪渔隐丛话》《唐摭言》《唐诗纪事》等书关于“推敲”故事的记述来看,虽则细节有所出入,但大致相同,其中皆有“冲撞大京兆尹韩愈”之说。若此说可靠,《题李凝幽居》应为穆宗长庆三年的作品,因为韩愈一生中仅在长庆三年时做过京兆尹。结合《题李凝幽居》的内容来看,此诗极有可能是贾岛又一次赴长安途中所作。对“李凝幽居”当属途中路过,而非有意拜访。“李凝幽居”从诗中看,地处偏僻,少有人烟,是“闲居”“荒园”,想必非豪宅阔第,焉有“过桥”“石山”之类的建筑。若有,何谓“幽居”?“游园”之说实难成立。

我以为,此诗为贾岛于穆宗长庆三年(823)赴长安途中,路经李凝幽居而写的一首诗。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中,“闲居”“荒园”承写“幽居”;“少邻并”实为“无邻并”,意为独居于此,远离俗世红尘;“草径”者,谓身处山野,无有人事往来。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由远而近,由景及人,由静而动,写月上鸟宿之时,有远行之僧至此幽居前敲门求宿。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写次日清晨主客分别时的情景。移身过桥,放眼四望,别是一番景象;抬步上石,山道上云雾弥漫,恍若仙乡,真乃绝妙佳境。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是直抒情志。如此幽妙之境,如此高洁之人,不正是诗人心中所渴慕的吗?一夜之宿,不仅找到了宿身处,更觅到了宿心处。“暂去”,是为了了断尘缘;“还来”是为了与知音相伴;“幽期”是共同的心愿;“不负”是铮铮的誓言。全诗围绕“幽居”而写,其中含幽人,寓幽情。作者以僧自称,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叙写了途经李凝幽居,与李凝相识、相别、相约的过程,抒发了诗人在仕途失意、身心俱疲之时,内心对世俗追求的懈倦,对宁静单纯的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用精炼传神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幽美、清冷、神秘、奇幻的境界,艺术的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追求。其中用跳跃的手法,简约有致,给人以新奇之感,堪称经典。由此看来,终是“敲”合诗境一些。

教而生疑,疑而求思,思而得解,不亦乐乎。此之谓乐在其中也。

【参考文献】

[1]朱光潜. 咬文嚼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2006:77-78.

推敲文言文范文3

关键词:微课;目标;亮点;板书

“今天,你‘微’了吗?”在“微博”“微信”“微电影”“微杂志” “微企业”“微创业”……的“微时代”,教育界也兴起了一股“微”文化。微型课也就应运而生。然而微型课给教育、学校、教师、学生带来的是什么?如何利用“微”来解决我们现实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下面浅谈一下自己对微型课的认识。

一、什么是微型课

“微课”创始人胡铁生是这样介绍的:“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其与常规的45分钟课堂相比,主要特点有:(1)教学时间较短,大致在10~15分钟。(2)教学内容精简。(3)资源容量较小。(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

二、如何设计高效的微型课

微型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角度,它既能展现我们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个人魅力,也向我们提出了创新的挑战。那如何才能设计出高效的微型课呢?

1.快速切入课题

微型课时间短,只有10~15分钟,不允许老师在导入环节上“绕圈子”“摆场子”。无论用何种方式方法、途径技巧,都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关联,并力求做到新颖独到、引人注目。也就是说,切入课题要快。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推敲》(第二课时)时,我是通过动作引入“推”“敲”,切入课题的。

(1)板书课题,齐读。

(2)“推”是一个动作,谁来做做看?如果你的面前有一扇关着的门,你会怎么敲?你看这位同学,他敲得很有礼貌。这两个动作组合起来就成了一个词语――“推敲”,课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这个词语的意思?

(3)出示: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推敲文字又叫斟酌文字。

(4)我们知道“推敲”一词有一段来历。它既是一段千古传诵的文坛佳话,也是一个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读一读、品一品这个故事。

2.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微型课时间有限,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也有限。内容过多,未免庞杂;内容过少,未免空洞。“庞杂”则显重点不突出,“空洞”则显内容不丰富。其实,某个重点、难点的突破,某个贴近实际的知识介绍与运用等,都可以作为微型课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学《金子》(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一课第一、二自然段,这些都可作为微型课进行设计。

3.构建完整的课堂流程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因为要在更为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所以不要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但更注重突出课堂的重点,追求环节的紧凑和有效。所以老师可以像常规课堂一样,展示预设的基本环节:新课导入―学习新知―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拨升华―作业反馈―评价小结等。

例如,在教学《推敲》(第二课时)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动作引入“推”“敲”,初识推敲意蕴―亲历推敲过程,认识推敲方法―依托文本推敲,领会推敲内涵―走近推敲诗人,感受推敲精神―走出文本推敲,拓展推敲深度。通过层层推进,引领学生在曲径通幽的经历中一课一得,领略推敲独特的意蕴。

4.展现亮点与魅力

根据微型课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当然以讲授为主。但讲授也有平铺直叙的讲授、充满激情的讲授、环环相扣的讲授、循循善诱的讲授、启发思维的讲授、创造拓展的讲授……除单纯地讲授课题内容之外,还可以激情朗诵,可以设计问题,可以引发思考,可以相互比较,可以深入探究等等。总之,方式多样,老师可以根据课堂情境和教学特点,结合个人魅力,发挥特长,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亮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精心设计板书

微型课也要讲究板书,不能因为是微型课就没有板书。板书是一个教师基本功的体现。板书要精心设计,要精练、完美、美观,要体现出整个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教学程序,给听课者留下一个完整、直观的效果。部分板书可以提前准备到纸板上,以挂图的形式在授课的过程中展示在恰当的位置,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三、微型课对教师的要求

一节微型课上得好坏,重点看四个方面:教态、板书、语言、教学设计。教态要自然大方;板书要精心设计,准确精当,体现中心内容和重难点,要有艺术性;语言要规范、准确、精练,讲解语要精心设计,过渡语也不可忽视,要自然过渡,不留痕迹,使整节课显得自然流畅。

推敲文言文范文4

    《推敲》这个故事讲的是唐朝着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中的一个字眼,不知不觉闯入韩愈的仪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敲定,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课文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表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比如“吟哦”这个词语,在表演中有的学生快速地念了一遍诗,“小观众”就提出了意见,“他口中念念有词做得不对。课文中说贾岛在吟哦,吟哦的意思是有节奏的朗读诗文。而且贾岛在认真的思考,应该念的慢一些,也可以反复念推和敲。”我认为在具体的语境里理解词义才是真正的理解。理解了重点词语,我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和钻研精神。通过“他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推门、敲门的动作……不知不觉……”体会贾岛为了斟酌一个字眼是多么的认真啊!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推敲”,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贾岛当时碰上的不是韩愈,而是你,你会帮他出什么主意呢?推?巧敲?还是其他的词?小组之间可以讨论,但一定要有根有据。”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改为“拍”字,因为贾岛走了很长时间的路,沿着山路找了好久,好不容易才摸到李凝的家,这时他肯定又累又饿,迫不及待的想见到他的朋友,也想快点进去弄点吃的,再好好休息一下,所以是“拍门” ;有的说改“推”字,因为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两人关系密切,用不着这么多礼节;还有的说“扣门” ……对于他们的答案我给予了肯定,孩子们俨然一个个小贾岛,以个个小韩愈,推敲的不亦乐乎。

    再就是让学生练说这个故事,不仅让学生再次回顾课文内容,以便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可以培养语感,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这节课中,学生在边学边演中兴趣浓厚,演的开心,学的灵活,相信这样的教学情景也会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推敲文言文范文5

摘要:电影The Pursuit of happyness的中译名《当幸福来敲门》传达了原作的神韵,成功地勾勒出了美国独特的文化意象。译名在传递影名所蕴含的主题和信息的同时,实现了其票房价值和艺术价值,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传播的功能。本文拟从电影The Pursuit of Happyness的韵味和美感十足的中译名着笔,探究其对中西文化意象的成功重构。

关键词:当幸福来敲门 文化意象 重构

作者简介:黄婷婷 女 1985年出生公开3篇 在读硕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刘松涛 男 1981年出生公开3篇 在读硕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随着越来越多的英文电影走进中国的电影市场,其文本翻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电影的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传播活动,而片名的翻译毋庸置疑成了一个关键的任务。电影片名的翻译不仅要具备文化交流、商业广告宣传和艺术欣赏的功效,更要为目的语观众所熟悉的文化意象来翻译。电影The Pursuit of Happyness以小人物自强不息的奋斗故事,成功地在银幕上展现了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译名“当幸福来敲门”关注了电影故事本身所承载的文化积淀,言简意赅地揭示了影片的主题,体现了中西文化意象的成功重构。

一、英语片名中的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有非常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谢天振,1999)电影The Pursuit of Happyness,该电影名称如果没有故事本身所蕴含的主题,可以直译成《追求幸福》,然而影片传承的不仅仅是生活中普通民众对幸福的追求,而是通过小人物的自强不息、奋发,成功地实现了人生梦想,以此展示美国文化的内涵,激励更多的美国民众在经济低迷、市场萧条的社会背景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电影名称ThePursuit of Happyness是来源于杰弗逊起草的《独立宣言》,该文本宣称人人生而平等,上帝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因此当美国观众第一次看到这个电影的标题时,便会想起《独立宣言》中关于追求幸福的描述。这种经典的语言,在美国生存环境和文化传统中,其独特的文化意象已在民众的思想意识上根深蒂固。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在日常生活中的遇到的成语、谚语、典故,即便是某个数字等,在不同的国度中也会有特定的文化意象。那么“追求幸福”在美国的文化氛围中应该是有典故来源的。片名中happyness的拼写是不正确的,它的拼写错误是影片主人公克里斯送儿子去幼儿园的路上发现的,他还向一位打扫卫生的人说明:There is no“Y”in happiness,there is“I”,观众可以理解这一句话中有两个谐音,一是将“Y”理解为“why”(为什么),另一个“i”理解成“I”(我),事实上,克里斯作为一个普通黑人推销员,他的奋斗史,他的成功说明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只要努力奋斗,梦想就可以实现,幸福就可以追求到。这也是影片的主题所要表达的,幸福是没有“why”(为什么的),必须要有“I”(我)的参与,追求幸福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具体的追求过程。与此同时,这恰恰也是这部电影在文化意象上所要反映的美国民族文化心理图像。向影视观众所传达的感情意念。

二、中译名文化意象的重构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是从《独立宣言》中体现的美国民族历史文化。由于东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存在的差异,该部电影名若不能把影片具有的文化意象、承载的文化信念和情感任务及时恰当在翻译中表现出来,势必影响目的文化观众的艺术欣赏和影片本身的文化传播。因此如何把The Pursuit 0fHappyness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和文化意象在译名中体现就必须对其中的文化意象进行重构。文化意象的重构是指“为了能及时有效地使英语电影片名的中译名与中国观众沟通,达到令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其片名翻译要受限于中国文化。在翻译过程中,根据情况对英语文化进行选择、规范、强化、排斥、贬低,同时附加中国文化色彩,把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意象注入翻译中,重构为广大观众所熟悉、能会意、肯接受的崭新的文化意象,这就是文化意象重构。(李成,2007)重构“是保证目的语可读性的最佳手段,显然最便于发挥译文的优势”(刘毖庆,1999)。片名The Pursuit of Happyness若是直译便是“追求幸福”,这种翻译会让影片本身的光彩失去,也无法达到文化意象在中国的正确传达。好莱坞号称美国的梦工厂,它不断地在银幕上制造“幸福”,像这部以小人物的奋斗史为主题的电影可以说比比皆是,如果译名不能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需要,给人以美好的想像和联想空间,就会影响影片的收视率、票房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实现。

著名翻译家奈达曾经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的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文化的不同几乎很自然地体现在语言上的不同。”(金缇・奈达,1984)。电影名称The Pursuit of Happyness是如何被翻译成《当幸福来敲门》的呢?这还要从电影的文本语言方面来说。影片的故事取材于美国著名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的人生经历。克里斯・加德纳是一个普通推销员,妻子因家里经济危机的影响离他而去,妻子去后的时间里,克里斯相依为命。经过一番努力,他争取了在一家投资证券公司无薪实习。为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克里斯以自己的勤奋和聪明智慧迎来被公司录用的“幸福”,最终成为了一名成功的投资专家。影片的最后,克里斯和儿子手拉手走着,说着:Knock,knock!Who’s there?Happiness…,这可能是影片片名的翻译启示。中国文化里有“敲门砖”的说法,鲁迅曾在《准风月谈・吃教》写到:“清朝人称八股为‘敲门砖’,因为得到功名,就如打开了门,砖即无用。”这里的敲门砖是来比喻士人借以猎取功名的工具,一旦达目的,即可抛弃。另外还有“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的说法。在中国文化里“幸福,敲门”具有独特的文化含义,而且一提到“幸福”或“敲门”依如中译名就会让人产生联想,让观众置身于一个氛围中,幸福是什么?幸福敲门的时刻应该是什么样的呢?那么片名《当幸福来敲门》,就可以为观众重构中国文化中幸福敲门的文化意象,激发他们的想像,使译文能与观众及时沟通,达到思想上的心领神会。

结语

电影The Pursuit of Happyness的中译名《当幸福来敲门》紧扣了影片的主要内容,保留了原名中蕴含的信息和文化特色,采用了与原片名最相似、最贴近、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的词语进行文化意象的翻译和重构,使片名具有较好的信息、表达、审美和呼吁功能,同时又在不违背原文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再现和重构原文语盲的文化意象,达到忠实原文的目的。真正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与移植。

参考文献:

[1]李成,从中西文化意象的重构与转换视角解析电影片名的翻译,牡丹江大学学报(J).2007(11)。

[2]刘毖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3]金缇・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4。

推敲文言文范文6

关键词:文本细读;高效;语文课堂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文本细读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404541)研究成果

G633.33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素质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语文课程标准》里也指出:使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关于语言、语法、内容等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对阅读文本的结构、语言、语境、情感等进行细节上的分析,使学生获得个性的体验和真实的感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得到提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文本细读法,培养学生感悟语境、重视对比、捕捉语言冲突、抓住文章留白,使学生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一、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是一个文学术语,即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分析,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而获得审美体验和生命体验。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是对语义学文本细读概念的一种借用,重点放在学生学习和阅读教学上,使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文本中的意境,深刻理解文章内容。

二.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文本细读的对象是阅读的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文本的关键词、剖析文章结构、把握文本的细节点,从文章的脉络、发展和前因后果,甚至于作者生活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整体分析文本,使学生对作者写作意图和情感进行全面认知,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规划阅读流程、创设阅读问题的过程中,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联想,提高了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文本的阅读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内容,学生要通过已有的语言、语法、和内容的生活体验和知识背景来解读文本,就不能单纯地停留在文字表面,要揣摩语言中隐含的丰富内涵。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字、词、句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语言的表达和修辞手法,剖析文本的组织结构,挖掘语言的多层内涵,不仅使学生学会阅读,并且爱上阅读。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里的文章篇篇经典,蕴含了作者言语的用心,它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高语言能力的载体,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潜心涵咏文本,从语言文字、言语表达和文本架构上去体会作品意蕴、走入作者内心世界,达到与文本对话,感受文章之美的享受。 “阅读时收集处理、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文本细读能使学生感受语境之美、情感之美、语言之美、留白之美,能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作者的共鸣,能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三.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策略

1.从语境入手,把握文章细节

语境包括上下文、口语的前后语等语言因素,也包括时间、地点、场合、社会文化背景等非语言因素。不同的语境,人物话语形式、风格有所不同,利于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作者在表达情感时,往往不是开门见山直接表述,而是采用一些词语和细节把情感蕴含其中。教师要想成功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必须从语境入手,宏观把握,微观细读,整体领悟,把握细节,才能够使学生发掘出文章的精髓,发现文章的魅力,领悟文章的美感,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孔乙己》一文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到---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不符合语法,但是在特定的语境里,表现出了作者由不确定到确定的一个推测。

2.从比较入手,领悟作者思想

比^阅读是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的多种阅读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对不同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写作风格、表达方式的不同,而对同一作品的比较阅读,会展现出阅读的多元化,如人教版七年级下《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间有何关联?学生如何来体会文本的情感?学生课堂讨论形成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体现的是儿童无拘无束的成长和枯燥陈腐的封建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另一种认为百草园反映儿童对大自然的感受,三味书屋反映学习期的感受。显然比较阅读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使学生触摸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培养了学生语言素养。

3.从语言入手,推敲文字意蕴

语文的教学首要是语言的教学,因为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构成要素,而文本细读更离不开对文字的“咬文嚼字”。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可见语言的推敲功夫历来是作品中的神来之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都被奉为文字推敲的的典范,“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更见作者呕心推敲之风范。特级教师王崧舟也对文本细读有独到的见解“你要徜徉在语言之途,在语言里出生入死,要沉入词语中。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个标点符号来读。”由此可见,文本细读离不开字、词、句的品味和鉴赏,离不开语法、句式的把握,只有从语言入手,才能推敲出作品的意蕴。

4.从留白入手,体会文本内涵

文学作品有时不能直抒胸臆,很多地方需要婉转含蓄,甚至专门要留下一些艺术“空白”。这种技巧也见于绘画、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中,可以起到“无画处皆是妙镜”的作用,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台阶》一文结尾,父亲说了一句“这人怎么了?”作者后面补充了一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处留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是作者对父亲热爱、敬仰掺杂着同情的情绪。由此可见,留白的艺术处理,可以使难以言说、难以言明的内容在读者参与填补中得到完善的表现,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征.追求文本细读,构建高效语文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2013 (29)

[2]田新强.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原则[J].语文教学之友.2015(12)

上一篇租车管理

下一篇路灯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