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时范例6篇

又是一年毕业时

又是一年毕业时范文1

纯白色的花,是栀子心底明净的特质,她率真和坦荡,从不用艳丽的外表来取悦,而是用那蕴藏于心底的香氛来温软他人,并勾起我们所有对青春的美好念想。关于栀子花,一定有个美丽的故事:“年轻的女子,她长得温婉动人,却从不招蜂引蝶,只淡淡的行走在人群里。但正是这样的淡雅,引起了太多人的欢喜,让太多已婚男人都流连忘返,频频侧目。这在已婚女子们看来却并不令人愉快,相反这刺激了他们的嫉妒心,嫉妒这样一个不会打扮却也比自己漂亮数倍,不用装饰也自然引来观者的年轻女子。她们也许是风华绝代,但却没有了那份青春的轻灵与清澈之美。她们胸中的怒火开始汹涌,并暗下陷阱,图谋不轨。年轻的女子怎能逃脱这样的天罗地网,因为她的美丽太多夺目,她的青春太过俏丽飞扬。在已婚者的阴谋里,她变了一张面孔,蒙受各种打击并呈现出与之年龄不符的容貌,但心中却依然不改那一缕潺潺的幽香,依然清芬,依然坚守自我。直到岁月真的带着秋天而来,她才卸下她的清白面目,用一身红妆来展现她的碧血丹心。”这个故事其实并不美丽,但却着实反映了美丽带来的烦恼,即便我们不曾有过这样的美丽,但一定渴望过这样的美丽,并为此庸人自扰。

在每个年轻人的心里,也一定有着这样一朵花,开在即将成熟的空气里,芬芳在充满浪漫的微风中。我们多么渴望,多么贪恋这样的美丽,因为青春虽然充满不成熟,但那自然和青春的气息令我们心颤,令我们欢喜雀跃。在走向成熟的成长中,我们或许都是毫不起眼的绿叶,只有碧色的身姿,再也没有任何一点儿值得颂扬的品质。直到青春萌动,我们心里悄然滋生花蕾,我们开始关注我们的面目,也开始欣赏别人的美丽。这时的我们都在悄然变化着,好像一夜之间,镜子中的我们也附上了某些美丽的特质:清白的面目,有神的双眸,颀长的身材,袅娜的温柔。即便不算美,至少还有一缕青春的气息,支撑着我们去变美丽并享受美丽。为了美丽,我们开始追赶青春痘,我们开始拢发修眉,可什么样的美又能赶得上青春带来的澄澈与简单呢?大多数人都经过了丑小鸭的蜕变,慢慢发现自己并不丑,甚至是那可望而不可即的白天鹅。我们欢喜,我们忐忑,害怕这样的美丽转瞬即逝,于是我们渴望表现自我,走向舞台,走向交际,生怕这样的美丽草草的凋零在了匆匆的岁月里。

学校是同龄人的天堂,我们带着各自的美丽徜徉,也带着各自的欢喜簇拥。这里单纯,大家都享受和欣赏美丽,根本就来不及精于算计,但美丽带来的苦恼也随之产生,可没有人会因此而放弃美丽,放弃那个让人欢喜也让人忧的青春。我喜欢校园的林荫道,也喜欢宽阔的大草坪,更执迷于那深夜漫步的月色荷塘。我爱那个相濡以沫的同桌,也爱那个诗意纵横的老师,更爱那个令我怦然心动的女孩儿。

如今又是栀子花开,我也好想重返校园,去看看那些曾经让自己心驰神往的美丽,也看看那些不得不走上成熟的离别。如果能遇上旧友,那我一定要在心上向他道一句:“朋友你的美丽依旧。”而在嘴上,恐怕还是随便问问在哪工作,境遇如何。我们还有属于我们的青春,但已不再拥有那样的年华,不再拥有那样的青涩。我已经不再是那个青春校园的主人,只是一个行旅匆匆的过客,而校园也只是曾经羁留我的一个站台而已。

又是一年毕业时范文2

【关键词】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

日本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后,高等教育入学率迅速提高,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日本很快便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那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日本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如何呢?

一、日本的高等教育构成

日本的高等教育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四年制的大学和学院(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约占61.7%); 两年制的短期大学(Junior Colleges,约占13.9%);高等专科学校(Technical Colleges,约占1.5%)和专修学校(Special Training Schools,约占22.9%)。在上述四类高等教育机构中,四年制的大学和学院是日本高等教育的核心,它们的规模最大,学生数最多。

二、日本高等教育的扩张

总体上来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迅速的规模扩张时期,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扩充期”(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日本的高等教育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四年制大学的升学率由8%增长到28%,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总的入学率则由10%扩大为40%,在校学生总数则由70万左右增长到250万左右,日本的高等教育极为迅速地实现了马丁・特罗所说的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是“停滞期”(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1990年前后)。这段时期的大学入学率停滞不前甚至略减。四年制大学升学率由1976年的28%减少至1990年的24%。但此时期四年制大学以外的高等教育机构得以充实,并且新成立的专修学校的入学率大幅度上升,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总入学率,由40%扩大为50%。第三个阶段是“再扩大期”(1990年前后至2005年)。这一时期日本的高等教育又重新开始扩大。四年制大学的入学率由20%左右增长到40%,各类高等教育的总的入学率则由50%左右增长到75%左右。可以说,在此时期日本的高等教育逐渐达到了普及化的阶段。

那么在上述日本高等教育扩张时期,日本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三、日本高等教育扩张时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根据古典就业理论,在劳动力市场中,就业量的确定取决于供求之间的关系,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不仅会造成就业率的降低,同时劳动力的价格亦会降低;反之,亦然。因此,在考察大学生就业状况时,我们不仅要考察就业率的发展变化(量的方面),也要考察劳动力价格等方面的变化(质的方面)。

(一)日本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发展变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日本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接下来我们就以四年制大学为例来考察大学生的就业率在这四十多年间的变动状况。(参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与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相对应,四年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的变化大致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在大扩充期其就业率呈显著下降趋势,1962年时的就业率为86.6%,而到了1976年则下降至70.7%;在停滞期其就业率则呈稳步上升趋势,到1991年其就业率一度恢复到81.3%;而到了再扩大期其就业率则再一次快速下降,到2003年时其就业率仅为55.1%。

那么上述三个时期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与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由图1可以看出,四年制大学毕业生在高等教育大扩充期,其毕业生从12万增长到30万左右,增长了大约2.5倍,净增人数接近20万,而这一时期的就业率是呈快速下降趋势的;在进入停滞期以后,其毕业生数从30万增加到35万左右,净增人数仅5万左右,这一时期的就业率则是呈上升趋势的;在90年之后的再扩大期,毕业生数又出现大幅增长,人数从35万增加到55万左右,净增20万人,增长约1.6倍,而这一时期的就业率则又呈下降趋势的。 因此,图1中表明了毕业生数量的变化同就业率的变化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当毕业生的供给快速增长时,其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当供给较为稳定时,其就业率呈上升趋势。

(二)日本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分析

根据前面的论述,在就业与收入之间也存在有某种关系:即在需求不变的情形下,当劳动力供给增加时,可通过降低工资来实现就业人数的增加。因此,考察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考察其收入的变化情况。那么,在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不同时期,日本大学毕业生的收入有哪些变化呢?

1. 相对工资的变化。一般情况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物价和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雇员的工资是呈上升趋势的,因此考察一段较长历史时期的就业率同工资的关系难以得出较为确切的结论。所以工资的上升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大学生的供求状况:因为几乎所有人的收入都上升了。因此从这点上来讲,考察相对收入的变化可能更为有益。用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收入同新就业的高中毕业生的工资收入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相对收入变化,我们可将两者的比值称为相对收益比。图2反映了新就业的四年制大学毕业生的相对收益比的变化状况。

由图2可以看出,从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四年制大学毕业生的相对收益比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男毕业生1960年的相对收益比为160%,而到了1975年则仅为120%,下降了40个百分点,女毕业生下降得更多,1960年为171%,到了1975年则跌至116%,下降了55个百分点;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到1990年左右,四年制大学毕业生的相对收益比又开始呈现上升趋势,男毕业生从1975年的120%上升到1989年的128%,女毕业生则从116%上升至132%,女毕业生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男毕业生;1990年前后到2005年,四年制大学毕业生的相对收益比则又经历了一个先下降而后平稳增长的过程,男毕业生的相对收益比从1989年的128%下降至1997年的最低点124%以后,到2003年又重新回到接近128%,女毕业生的发展趋势大致相同,从1989年的132%下降至1996的最低点126%以后,到2003年也重新增长至131%。

从1960年到1975年左右,四年制大学毕业生的相对收益比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一定的供过于求的现象;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1990年左右,四年制大学毕业生的相对收益比出现了缓慢上升的态势,这表明此时期的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矛盾不再那么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年制大学毕业生的相对收益比则又出现了快速下降而后又略微上升的态势,这表明此时期的劳动市场一度又存在供大于求的矛盾。

2. 大学毕业生从事专业性、技术性工作的比例。根据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我们可以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收入高、工作稳定、工作条件好、培训机会多,具有良好的晋升机制;次要劳动力市场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工作条件差、培训机会少、缺乏晋升机制。而且主要劳动力市场一般对技术、知识水平和能力要求较高,而次要劳动力市场则相对较低。因此,如果根据职位对知识水平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之分为两大类:专业性、技术性职位和其它职位。一般来说,专业性、技术性职位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其报酬、待遇也较好,我们可以将这类职位归为主要劳动力市场,而将其它的职位归于次要劳动力市场。传统上人们一般认为大学毕业生应该主要是面向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因此,考察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专业性、技术性职位比例的变化也能较好地反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质量变化。

那么随着毕业生规模的不断增长变化,已经实现就业的日本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中这种专业性、技术性工作的比例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看图3(以四年制大学毕业生为例):

由图3可知,在1960―1975年间,四年制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专业性、技术性工作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而在1975―1990年这段时期,四年制大学毕业生所从事专业性、技术性工作的比例则稳中有升;1990年以后,四年制大学毕业生所从事专业性、技术性工作的比例则是先下降而后趋于稳定。一般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劳动者的素质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上提供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工作岗位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多,因此,如果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长能与这些岗位的数量的增长保持一致的话,则大学毕业生从事专业性、技术性工作的比例并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反之,如果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快于这些职位的数量的增长速度,则就会发生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专业性、技术性工作岗位的比例下降的情况。

以上的分析表明,在日本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充时期,日本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但他们的相对收入下降,而且他们所从事的专业性、技术性工作的比例也呈显著下降趋势,也就是说,毕业生为了获得就业,在不得不接受较低工资的同时,也开始从事以前主要由高中生所承担的诸如办事员、销售员等对专业性要求不强的技能型工作。

四、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转变

如前所述,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而伴随着规模的这种膨胀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第一是大学教育质量的下降。私立大学扩大的目的是谋求经营的稳定,但这基本上意味着一方面招生人数扩大,而另一方面对教员及设备投资有限。但是由于政府对私立大学控制的弱化,因此无法制止教育质量的下滑。结果,在师生比、设备等方面来看,教育质量的下降显而易见。第二是高等教育机会差距的扩大。在日本,高等教育的扩大是通过个人负担高学费的私立大学的增加而实现的,在这个意义上,首先能够享受机会扩大的当然是高收入阶层。实际上,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升学率增加最显著的是城市高收入家庭的子女,即使分地域来看也是城市升学率的提高显著,加大了与地方的差距。第三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恶化。不言而喻,高等教育扩大后大学毕业生大量增加,而且这无法依靠以往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种类予以吸收。但迅速的经济增长也产生了新的产业和职业种类,特别是各种服务性行业的劳动需求,并且吸收了新的大学毕业生。不过正像前面所论述的那样,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不断下降,并且大学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的工资差距缩小,大学教育的收益率大大降低了。

在这种情况下,就自然产生了对大学教育的不满。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前期学生运动的激化就是这一社会不满的表现。另外,以20世纪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为基础,日本的政策目标由注重经济发展转变为建设重视生活质量的福利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的高等教育政策进行了巨大的转变。

日本20世纪70年代高等教育的政策转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开始对私立大学支付政府资助金。根据1975年的《私立学校振兴促进法》,政府同意作为资助金支付一定比例的私立大学经常费(主要是人事费)。据此,日本大多数私立大学获得了政府的资助,数额相当于其各自总收入的约20%。(2)政府对私立大学限制的强化。上述政府资助金是以私立大学保证一定的教育质量为条件的。特别是如果发生招生数大幅度超过批准设立时所定名额的情况,将全然不予支付。这种措施实际上对私立大学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同时,在城市,原则上开始不允许新设立私立大学及增设院系。(3)短期高等教育的扩充。特别是对于以职业教育为目的的各种学校,针对其年限不一,创立了“专门学校”制度,使这类学校的入学资格、年限、监督等制度明确化、标准化。短期职业教育机构从而被明确定位为高等教育制度的一部分。

通过上述的政策可以明显看出,对于私立大学的设立和招生数量的控制,显然具有抑制供给扩大的效果。因为,日本高等教育的主体是以私立大学为主,因此控制住私立大学规模的扩展也就基本控制住了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其实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20世纪 70年代中期以后,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明显降低,学生人数增长趋缓,这显示了政府在控制大学规模的发展上所取得的成效。

五、结语

综上所述,日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学生的入学率和毕业生数在短时间内有了一个较为迅速的增长,而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就业率则出现了显著的下降,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对收入不断下降,从事专业性、技术性工作的比例也不断降低。而事实上,这也是难以避免的:由于劳动力市场上严重供大于求,这必然会使得就业率下降。而为了维持生计,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也不得不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由此学历替代的现象便发生了。但实际上,这也是一把双刃剑:从消极的方面看,学历贬值,大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从积极的方面看,则是它大幅提高了国民的素质,蓄积了充足的人力资本,为日本的经济腾飞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不过,由于短时间内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膨胀,这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并成为当时大学生运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为了应对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政府所采取的两种措施―― 一方面通过立法和政府资助金对私立大学予以限制以控制高等教育的规模,另一方面则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措施来培养受过职业训练的、适应性比较强的实业人才来满足劳动力市场发生的新变化。而事实证明,这些措施也是较有成效的。

今天我们正以更快的速度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早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日本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曾面临过同样的问题,他们的经验教训可为我们提供一个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陆铭编著.劳动和人力资源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 [日]金子元久.高等教育的社会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7.

又是一年毕业时范文3

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固然重要,但在当前的社会风气、就业形势下要让学生以健康的心理、平和的心态、正确的价值观念走入社会,在毕业设计当中对学生的精神关怀和思想的引导则显得更为迫切,因此,作为毕业设计导师,加深了解学生心态和实际需求至关重要。指导过很多届即将毕业的学生便不难发现,大多数大专三年的学生,毕业在即,迈向社会之初都面临择业的压力与困惑。与本科类院校学生不同的是,高职类的学生在入学时文化与专业基础都较为薄弱,因此,在他们中间或多或少存在着自卑、散漫、自制力不够、自信不足等现象,诸如此类的消极影响会在群体生活中蔓延和传播,虽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但这种负面心态的影响力并不会完全绝迹。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择业的明显压力主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客观方面,在面临激烈竞争时,多数学生对于自身主观条件不能作出自我评价和肯定,因此在面对即将与其他院校高学历毕业生竞争上岗机会时会表现得缺乏足够的自信,使得他们在选择人生第一份职业时处于茫然状态—一边迫切地跃跃欲试,一边因没有十足的把握和底气而又显得焦躁不安;一边渴望独立自主,一边又因自觉对社会了解不足而缺乏安全感;一边觉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一边又感叹前途命运的不明朗;一边希望通过毕业设计来展现自我个性,一边又怀疑自己的选题和作品效果是否符合市场的审美和需求。在很多学生眼里,这个即将“破壳而出”的阶段,总有太多模棱两可的选择让他们无所适从,因此学生们也在探头探脑、左顾右盼中摸索着匍匐前行。

近几年,学院对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尝试:将毕业设计展览、毕业设计答辩和人才招聘进行了“三位一体化”的实践,让招聘单位可以在毕业设计展上直接与毕业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形成更为切实有效的崭新答辩形式。因此大部分毕业生对毕业设计越来越重视—期望自己可以把三年所学的技能知识在答辩、招聘会上展现出来,能被招聘单位录用;另一方面也担心自己不能正常发挥从而落选,其结果无疑会在毕业生中间出现“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现象。新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使得毕业设计展、答辩、招聘会,成为每个毕业生展示个人成果的平台,对学生个体来说是成长经历中又一次重大的选择和挑战,这或许也会成为他们人生中又一次“难以磨灭的回忆”(很多毕业多年的学生都对自己当年的毕业设计如此描述)。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毕业生对于选择指导自己毕业设计的教师就充满了期望与希冀,渴望通过导师的指点使自己脱颖而出。

毕业设计导师角色的多元化特征

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毕业导师的角色与平常教授其他专业课程时相比,更显多元化特征。随着毕业生对毕业创作的逐渐深入,导师也将随时对自身角色作出机动灵活的调整,以适应学生在创作过程里的实际需求。要使毕业设计获得良好的结果,需要师生双方共同为之努力,共同努力的前提是师生之间必须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就是平等、互助、沟通与协商。导师已不再是以权威姿态出现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播者和灌输者,而此时更象是朋友和同学,因彼此尊重而互信。导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作一个倾听者,倾听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甚至生活中的各种想法,即便是毫无目的性的闲聊也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他们各自的特点,互动中有意识地将学生向积极的方面进行诱导,疏通堵塞在他们心里的“结”,以便使毕业设计、毕业展览、应聘工作单位等得以顺利进行。由此可见,在某些时候,导师在有意无意间也充当着心理医生的角色。

在毕业创作的选题阶段,导师必须尊重每个毕业生对课题的选择方向,在交流中须让学生客观地了解到他们各自的实际能力,使毕业创作能够在他们的掌控范围之内,从而确定更适合自己的选题方向。在毕业设计的创意构思和草稿绘制阶段,毕业导师的职责主要是通过与学生沟通和思想的碰撞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保护和激励学生每一个具有灵性闪光的创意与构思,为完善学生们不成熟但具有创见性的想法提供支持和补充,此时的导师更象一个创作“灵感”的后勤补给员。在毕业设计制作期间,导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各种制作单位的联系方式,让他们自己联系制作单位、洽谈合作事宜,以保证制作渠道的畅通,导师则应督促学生始终以独立的姿态去面对并把控设计创作中的每个环节,从而有效地解决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问题。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导师是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水平最直接的感受者和见证者,也是每个学生创作成果的第一个品评者,这为企业推荐其中优秀的毕业生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因此,导师又是联系企事业单位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用职场的话说即为“中介”。

小结

又是一年毕业时范文4

又到了一年毕业季,这些年,虽有不舍,但终究得离去。祝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一路走好!说到毕业你是否也很难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毕业感言,欢迎参考阅读。

同学毕业留言说说1、毕业了,没有所谓的逃课了,给自由和散漫道别了。

2、毕业了,话题不再是八卦,学习,换成了工作,前途与结婚。

3、我们一起奋斗的日子,一起跑过的日子是最值得怀念的。

4、毕业了,你走了,我守着一颗真心呆呆的看着咱们毕业照你微笑的脸庞。

5、外面的雨打在窗口,窗外浪漫的巴黎沉沉的睡去,只有孤独陪着我继续走。

6、在这十字路口,让我们再一次握手,道一声:珍重,朋友。

7、我们毕业不说分手,愿我们还能一直一直在一起。

8、时光不老,我们不散,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还会再遇!

9、用四年的时间换一个心底永远的回忆,这样够励志吧。

10、亲爱的朋友请握一握手,从此以后要各奔西东。

毕业留言短句1、初中时,大家共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高中时,豪气干云:二十年后欢迎到怀仁堂来做客。

2、不管未来有多遥远,成长的路上有你有我;

不管相逢在什么时候,我们是永远的朋友。

3、我不想说再见,更不想说不见,我只想说你不要忘了朋友。

4、几年之前我还在喜悦的走在这个古仆的校园里,憧憬着。

毕业之后,我将忧伤的离开,因为啊,我实在舍不得。

5、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相逢又告别,归帆又离岸,既是往日欢乐的终结,又是未来幸福的开端。

6、三年的时光一千多日夜就这样瞬息即过,但它却是你们的瑰丽人生中最浓丽的一抹色彩!

7、毕业了,话题不再是八卦,学习,换成了工作,前途与结婚。

8、我们相逢在陌生时,我们分手在熟悉后。

明天,我们要到生活的星图上找寻自己的新位置,让我们用自己闪烁的星光相互问讯、表情达意。

9、毕业是一窗玻璃,我们要撞碎它,然后擦着锋利的碎片走过去,血肉模糊之后开始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

10、那个拨动着六弦琴的你,那个满不在乎地扬起黑发的你,即将像一只鸽子般地飞走了,多少年后,还能记得你我曾经同桌苦读的这段日子么?

11、采撷一串串的梦,学校的嬉戏,回想起是那么缤纷绚丽;

而成长的追逐,竟已一跃而过。世间的尘嚣喧扰,似乎沉寂,让我重新拾取记忆的落英。

12、你终于要走了,但你把花的形象留了下来,你把花的芬芳留了下来,你把我们共同浇灌的希望也留了下来。

今后只要我想起你,我的岁月就会永远地鲜艳,永远地芳菲。

13、毕业了,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

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

14、曾经抱怨,曾经不满,如今只剩满腔留恋。

15、三年同窗,共沐一片阳光;

一千个白昼,谱写了多少友谊的篇章?愿逝去的岁月,都化作美好的回忆。永留在心房。

16、人往往因甜蜜的回忆,幸福的憧憬或企求解脱而去做梦。

当人不再做梦时,那就意味着他直面人生的风风雨雨。

17、在这分手之际,我们仍然别情依依,走一回校园的小路,数一__室的楼梯,心中荡起了甘美的回想。

18、毕业季,有人笑着说解脱,有人哭着说舍不得。

19、从别后,忆相逢。

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20、我深深地理解,耗费了多少时间,战胜了多少困难,你才取得眼前的成绩。

请你相信,在你追求、拼搏和苦干的过程中,我将永远面带微笑地站在你的身旁。

大学专业毕业留言1、许多老房子消失了,校园里正在大兴土木。

老房子留在照片里,我们呢?我们也能留在照片里吗?包括那些做作的微笑和夸张的“V”形手势?

2、毕业了,不再为作业,论文烦恼了,可却要面临更加艰巨的挑战。

3、想想曾经同宿舍,毕业过后就各奔前程了,心中真是不舍。

同学,前途多珍重。

4、大学就像校门口的公交车,坐上车,去了又回,那是又开始了一个学期;

坐上车,去了不回,就毕业了。

5、似乎真的到了要说再见了,我的大学!四年大学时间汇成一条河,由我们慢慢品尝;四年大学时光编成一本书,用我们一生去品读!别了青春,祝福校友们前程似锦!

6、毕业的脚步越来越近,离别的气氛愈来愈浓,悲痛的心情更加忐忑,扣人心弦的时刻,近在咫尺,敞开心扉,坦然面对!毕业了,挥手道别,扬帆远航!

7、说离别,道离别,离别就在眼前。

四年的时光,转眼一瞬间,情谊已经深深藏在心间,回头再看母校一眼,愿我们的路越走越宽。

8、那天,经过母校,听到熟悉的下课低声,仿佛看见了我们天心玩耍的场面。

9、看着空荡荡的宿舍和柜子,总觉得留下了什么,原来我留下了我对你们的思念。

10、叶子的离开是风的多情还是树的不挽留,你我的离校是人生的催促还是青春的不停留。

11、走吧,走吧,莫管绿草茵茵花儿红红还有隔壁美丽的女生。

走吧,走吧,莫问情感深深同窗亲亲还有和蔼可亲的师恩。走吧,走吧,已是物是人非人去楼亦空。

12、我们曾是并肩战斗的两颗小树,曾是二重唱中的两个声部,曾是一张课桌上的学友。

毕业了,我们挥手告别的时候,请接受我深情的祝福:愿你前途无限,幸福康健!

13、我用一麻袋的钱上大学,换了一麻袋书;

毕业了,用这些书换钱/,却买不起一个麻袋。

14、岁月如歌,我们的欢笑洒遍校园的每个角落;

时光飞梭,我们的离别钟声敲响在每个人的心头。毕业之际,紧紧握手,道声珍重,一路好走,来日方长,相约聚首!

15、采一缕花香送你,让你记住友谊的味道;

捕一阵清风送你,让你体会快乐的奇妙;折一枝柳条送你,让你感受祝福的美好;愿毕业后烦恼不知道,成功乐逍遥。

16、昨天,我们初识见面,今天,我们离别校园,明天,我们不说再见,过去,我们如懵懂少年,现在,我们有抱负心愿,未来,我们将改造家园,毕业了,祝大家心想事成。

17、要毕业了,不想道离别,因为不舍,不想说再见,因为不忍,不想写留言,因为难分,唯有送上祝福,愿你一切都好,心中默默祈祷,愿你前程似锦,常联系哟。

18、六月的风中飘散着麦子熟透的气息——又一个毕业的季节来临了。

19、叶子的离开是风的多情还是树的不挽留;

你我的离校是人生的催促,还是青春的不停留。

20、在成长的岁月中,曾经陪你笑陪你愁的朋友,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愿彼此都能珍惜这份友谊,做个永远的朋友。

21、我也并不是总舍不得你走,只是总想看见你的笑容,听你的笑声。

22、很多年后,我们把这个夏天叫做“那年夏天”,但是那年夏天,我们曾笑得很美,很绚烂。

23、相逢又告别,归帆又离岸,是往日欢乐的终结,未来幸福的开端。

24、最后一个夏天,没有心情去海边,只想静静躲在房间翻照片。

25、一支粉笔写人生,一本教材命中根,一副眼镜两块拼,一张讲桌明如镜。

一头金发渐分明,一条细腿蹒跚行。一段师生忘年情,一颗诚心祝福您:一世万年青!

26、相聚时难,别易难,心中有万千的不舍,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在最后的时刻,只能默默的祝福我的同学朋友‘一路顺风,前程似锦’。

27、面对着岁月摆下的筵席,我们相互微笑殷勤地劝酒,仿佛所有没说的爱恋与不舍,都收藏在语句的背后。

因为我们都已明白,此去再也没有比手中这一杯更醇更美的酒了。

28、一千多个日夜的相处,铭刻在记忆中的,是欢乐的时光,纯真的岁月,到了离别这一天,只想以友情的名义,真诚地说一句:祝你前程似锦,咱们后会有期。

29、毕业了,不想说再见,不想,只想说,亲爱的老师,同学们,我们永远在一起!

30、纵使季节搁浅,记忆沉淀,那薄薄的底片随着岁月褪色,也还能冲洗出那片温馨。

31、今天,我们是亲密的同学;

明天,我们将是竞争的对手。愿友谊在竞争中更加深厚。

32、三载寒窗,读圣贤书,观天下事,恰同学风流;

四季风雨,结金兰义,立报国志,正少年英雄。

33、从五湖四海来,到天南地北去。

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在什么岗位,让我们继续填好人生的履历表,交出事业的优秀答卷,为母校的旗帜增辉添彩。

34、离别的泪水如透明的珍珠,愿我们彼此将她好好珍藏。

35、同一个校园,记录了同样的青春,同一个年级,记载了同样的情深,同一个班级,记下了同样的友谊,要毕业了,唯有愿你好运连连,工作顺利,鸿图大展,前程似锦。

36、毕业了,分离了,高校搞笑了,毕业照,就业照,人才认栽了。

用疯狂的结束,划上大学的句号,不为让你晕倒,结局为了逍遥。无拘束,不烦恼,撒手一把,勇敢往前跑。

37、毕业了,没有所谓的逃课了,给自由和散漫道别了。

38、不要以为能混到毕业就行了。

掌握一技之长也很重要。

39、不仅仅是三年的时光而已,它关乎面对,关乎勇气,关乎未来,关乎选择,关乎人生。

40、毕业了,身边的朋友一个个各奔东西,开始学会自己撑起生命的暖色。

41、栀子花开,四年的梦想,就要告别一段落了。

新的号角已向将要迈出校园的我们鸣响。希望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上大家都能够一帆风顺。

42、友谊像糖葫芦酸酸甜甜,成绩像甘蔗节节升高,爱情像蜜桃甜甜蜜蜜,心情像向日葵温暖阳光,运气像棉花糖连绵不断,钱包像饺子圆圆满满,祝福贪吃的你。

43、几个人用同样的钥匙,打开同一扇门。

几个人用同样的目光,跟空荡的寝室说再见。

44、我们不得不分离,轻声地说声再见;

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你曾给我一份深厚的友谊。

45、我们在轻雾缭绕之际分别。

露,莹莹的,像你纯真的眼睛;雾,蒙蒙的,像我浓浓的离愁。

46、要记住,作为南师大的毕业生,不管今后我们身在何方,我们永远都是南师的一员,永远都将代表自己的母校。

47、你我相逢在初秋的夕阳里,你晶亮的眼眸点燃了黄昏的第一堆篝火;

飘扬的黑发,抚平我离家的忧愁。

48、年轻的时代是生命的早晨,是一年四季的春天,这个季节很精彩,处处是生机是希望。

即将大学毕业,愿你在这最开心的季节,展翅飞翔,直冲云霄。

又是一年毕业时范文5

一、专科以下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与分析

我市专科以下毕业生就业“难”的整体现状是数量持续增多、就业率逐年降低、供求矛盾突出、企业用人与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综合分析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毕业生供与求不协调

2002年我市有1208名非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回生源地报到就业,2003年有1308名,2004年1367名,2005年在已经报到的687名毕业生中,专科及以下毕业生有561人,占81.6%。2005年高考中,我市又有2246人考取专科以下学历。自1999年国家实行扩招政策以来,经过六年时间,回乡就业的专科以下毕业生以每年8个百分点的比例增长。目前我市待就业的毕业生中,专科以下毕业生占67.5%。仅以8月18日举办的人才招聘会为例,在与会的688人中,具备专科以下学历的毕业生有536人,占78%,而企业为专科以下毕业生提供的职位只有41个,供求比例为19.5:1;在一些热门专业如计算机、会计、电子商务等,比例更高达30:1,紧俏专业如机械设计、模具制造、日韩语等,比例却只有0.6:1。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与需求的严重不平衡,从而导致就业率也呈下降趋势。

(二)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失衡

随着我市机电、石材、黄金、钢铁、盐及盐化工、工艺品六大产业初具规模,产业结构的弱点也表现出来:劳动密集性企业多、高科技企业少;能源利用性企业多、产品精加工企业少;家族个体性企业多、规模效益式产业少,这种模式和岗位特点引发的现象就是企业待遇偏低,用人不迫切,“并发症”是“招不进、留不住、不会用”。尽管具备专科以下学历的毕业生还相对富余,但真正适应我市区域经济特点的专科专业人才却相对短缺,特别是机械制造与设计、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城市规划、环保、企业市场营销、投资、金融、计算机、日韩语、会计(审计、统计)、化工、建材等专业,通晓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复合型专科以下人才更是捉襟见肘。

(三)传统吸纳方式与新就业政策不匹配

政府机关和大型企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但随着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和企业事业单位的改革,传统主渠道的吸纳能力逐渐下降,不可能大量吸收大学生特别是专科以下毕业生。2004年,我市共招考公务员20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5人(不含教育卫生),而2005年,全市招考公务员只有16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只有17人(不含教育卫生),分别占当年毕业生数量的3.1%和2.2%,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这个数字还将呈现依次递减的趋势。在我市的机关事业单位及公务员招考中,大学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招考比例达到54%,许多单位明确规定必须具备大学学历,从而把专科以下毕业生拒之门外。与此同时,我市许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经济效益普遍不佳,本身沉积着大量的冗员,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每年需向社会排放相当数量的富余人员,并受传统用人观念的影响,宁可使用年龄学历老化的人员,也不愿接收新毕业生,对人才的认识和用人的积极性不高。

随着新就业政策的实施,毕业生就业不再通过指令性安置,而是通过自主择业的方式,以人才市场为主渠道,通过市场进行配置。在我市每月18日举办的人才市场里,一场洽谈会达成就业意向的比例仅为5.8%,在对企业的调查中,毕业生通过“双向选择”方式达到就业目的的仅占37%,这其中有毕业生自身因素,同时企业也存在问题。许多毕业生随意更改自己的就业选择,跳槽比例很高,结果给用人单位带来许多消极影响,企业对选择的毕业生也不敢放心使用,担心技术泄露,出现“我对企业不放心,企业对我更不放心”的现象。

(四)企业用人与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误区

用人单位抬高门槛用人已经成为企业挑选人才的通病。近年来,我市多数用人单位在人才需求基本满足、人才结构日趋合理、干部梯队基本形成的情况下,进人更慎重,要求也更高。在招聘毕业生时,往往注重看重的是高学历人才,有时不仅挑专业和学历层次,还要挑学校,甚至挑性别。一些用人单位开始无节制地提高进人规格,盲目求高求大。如原来只需录用专科生的职业岗位,现在却上升到录用本科生甚至更高,专科以下毕业生一般要冠有“一到两年工作经验”的附加条件。许多用人单位认为“企业要招技术人员或管理干部,首先想到的是本科生”,“专科以下毕业生做管理人员很难胜任,做操作人员更难稳定”。这就显示了大专这个层次没有被用人单位定格,在使用上也没有留出相的空间,“不高不低”成为这个就业群体的代名词。

就业期望值过高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的杠杆。由于专科中专毕业生本身的特色不够鲜明,与其他毕业生相比没有明显优势,是游离于本科生与技校、高职生之间的不稳定群体,学识水平普遍不如本科生高,技能操作水平又不如技校、高职生,首当其冲处于被动地位。但许多专科以下毕业生在观念上没有确定自己的位置,就业期望值过高,头脑中还存在当工人“低人一等”的观念,普遍缺乏吃苦和创业精神,宁可待业,也不愿从事比较艰苦的一线劳动。只愿到机关、不愿到企业,只愿到城区、不愿到条件艰苦的沿海、城镇、农村,片面强调工资、住房、养老医疗等待遇,忽视自身能力的定位,不注重能力的发挥,这种错误感觉,恰恰断了自己的就业之路,使用人单位无法选择。

二、解决专科以下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在我市,毕业生就业过程涉及到三个主体,即政府、企业与毕业生本人。针对我市专科以下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参与各方只有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来统筹解决“难”,协调一致,才能使专科以下毕业生得到妥善安置。

(一)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制定优惠政策,完善人才市场

在我市,专科以下毕业生仍属稀缺资源,同时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别、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以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采取的行为都需要进行宏观的管理与指导。

1.加强引导、完善优惠政策。要加强必要的经济调控手段,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中小企业、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和自主创业;鼓励毕业生到农村、社区从事教育、农业技术、医疗卫生、扶贫开发等工作。对到基层单位和艰苦地区、行业就业的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可留在城里或原籍;需要人事服务的,由人才服务中心提供全面的免费服务;服务达到一定年限的毕业生,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政府偿还一定的数额;到基层、艰苦地区或行业的毕业生,可提前执行转正定级工资,高定1至2档工资标准。

——对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可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并提供有针对性的项目、咨询等信息服务,对其中有贷款需求的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或贴息补贴。对于毕业生以从事自由职业、短期职业、个体经营等方式灵活就业的,可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服务,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保障。

——对在基层工作满一定年限的毕业生报考公务员及其他事业单位、医疗卫生、教育行业的,采取适当增加分数以及其他优惠政策,优先录用。

——对在基层、偏远艰苦地区或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及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符合职称评审条件,可适当予以照顾,简化评审过程,要与机关事业单位及大企业员工一视同仁。对他们当中从事科技工作的,在申请科研经费和科研成果时,可根据情况给予重视和支持。

2.树立典型、改变观念。树立一批在特殊岗位、偏远艰苦地区工作中涌现的先进毕业生典型,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在全市宣传,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介绍经验、推广办法,不但能改变企业厂长经理的人才理念,树立长远及大人才的新思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空间,还可改变毕业生就业观念,树立“只要有能力,在什么岗位都能够成材,都能有所作为”的择业观。

3.搞好服务、完善市场。加快网络建设步伐,实现信息共享、政策、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五位一体,实现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网贯通,加快建设统一的、高质量的人才市场。发挥我市产业自身的优势,搞好人才对接,适时举办不同专业门类、针对不同用人单位参加的专科以下毕业生就业专场,重点在机械、盐业、黄金、养殖、石材及高新农业产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扩大就业位置的容余度,为毕业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

4.创新体制、拓展思路。

——建立企业、大学与有关机构的合作体制,开展培训活动。针对我市产业特点,聘请专家、明白人开设与就业相关的特别讲座及辅导。

——尝试走“毕业生先进工厂实习后在工厂就业”之路,探索建立毕业生见习基地,弥补无工作经验的缺陷。针对专科以下毕业生不稳定,同时作为技术人员又缺乏实际工作经历的问题,为增强专科以下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能力,可联系部分企事业单位,组织开展见习和就业培训,让毕业生先进工厂实习,既能尽快适应社会,熟悉企业文化,又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企业对毕业生也有初步的了解,表现优良的毕业生就容易被企业所接受。

(二)企业:更新观念,加强储备,提高待遇

1.要改变对专科以下人才的观念。进一步消除用人上对专科以下毕业生的误区,充分认识这部分人才优势,打破家族、个体、传统的旧观念,学会做伯乐,要不局一格使用人才,为毕业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和平台。借鉴登海种业对人才无障碍的做法,实行人才聘任和淘汰机制,只要有能力,只要是人才,都可以为之提供适合的岗位,提供尽可能的资金、待遇等条件施展才能,为企业创造利润。

2.要加强人才储备,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目前我市许多企业面临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与周遍地区及国内知名企业竞争力不够,无法与国际接轨。对企业来讲,抓紧有利时机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合理置换冗员,让出更多职位接纳毕业生,以搭建合理的梯形人才结构。推广大华水产的金字塔型人才构建模式,既具备一定数量、待遇优厚的高层次人才,有适合的中级管理技术人才,又有大量的基础应用和后备人才,这种模式不但能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又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了力量,起到双重效力。

3.要进一步改善专科以下毕业生的工作待遇及环境。严格按照《劳动法》落实相关待遇,做到拴心留人,在工作中大胆提拔使用,对于这部分人才中成绩优秀的,要敢于打破常规,破格使用,切实做到“好用人、敢用人、用好人”,增强企业的长期行为,象日进、鲁达机械那样,对人才实行超常规、跨越式使用机制,对有能力的人才,不管学历、不分资历,敢于使用,委以重要岗位、重要职位,实现人才能力的跳跃式促动,在压担子加责任的同时,注重提供优厚待遇,对住房、户口、子女入学、养老医疗等提供保障,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切实做到能者进、弱者退。这种激励方式不但能促动人才能力的发挥,真正实现的是栓心留人,让人才唯我所用。

(三)毕业生:全面提高素质,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

1.提高素质、明确就业方向。目前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较量。专科以下毕业生就业变被动为主动,就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学会在实践工作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和水平,寻求合适的机会,继续深造,为更好的适应需要提供机会。在工作求职中要“忠诚”,做到让用人单位放心,要有“不放弃”的精神,了解自己的优劣,对工作要有一种单纯和执着的追求,关注的是能够在工作中学到什么、能够有怎样的发展,不要苛求一些外在的东西。

又是一年毕业时范文6

当前正值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即将开局和国家“十二五”规划即将启动的拐点,毕节试验区如何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高举发展的旗帜、团结的旗帜、奋斗的旗帜,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毕节地委书记秦如培,毕节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张吉勇。

绝不能坐着马车追火车奔小康

《当代贵州》:非常感谢两位领导在百忙之中接受本刊的采访。8月21日和8月23日,省委分别召开全省领导干部大会和省委常委(扩大)会议,请两位领导谈谈对这两个会议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秦如培:全省领导干部大会和省委常委(扩大)会议,是两个非常重要的会议。学习贯彻两个会议精神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央对贵州省委主要领导的调整是着眼于贵州领导班子的长远建设,是经过通盘考虑、反复酝酿、慎重研究之后决定的,充分体现了中央对贵州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同时,书记提出“要高举发展的旗帜、团结的旗帜、奋斗的旗帜”以及“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的要求,完全符合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愿望。

张吉勇: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贵州发展还比较滞后,经济总量还比较小,在当前和今后一段很长的时间内,我们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把经济发展搞上去,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让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定上来,自觉地维护好以书记为班长的省委的权威,确保省委、省政府的决策落实和政令畅通;另一方面要按照高举“三面旗帜”的要求,统一思想、集中心思、凝聚力量谋发展,切实增强做好毕节试验区各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当代贵州》:请结合毕节的实际,谈谈毕节试验区如何在“好”字上下功夫、在“快”字上抓主要矛盾?

秦如培:从当前毕节试验区的实际来看,在“好”与“快”的问题上,要从三个层次去把握:

一是目前的主要矛盾还是经济总量偏小的问题。毕节试验区的经济总量在全国333个地州市级单位中,排位处在中下游水平,人均水平排在全国第320位。当前我们的主要矛盾还是要解决经济总量小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人均水平提上来,才能把毕节试验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二是发展的速度总体上还是偏慢。尽管这几年我们纵向比发展速度维持在两位数以上,2009年还突破了15%,但与周边比较发达省区的地(州、市)相比,我们在发展速度上差距还很大。我们只有加快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才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才会后来居上。绝不能“坐着马车追火车奔小康”。

三是产业发展要学习和借鉴别人好的经验,吸取别人的教训。要发展那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产业,特别是一些新兴的战略性产业,要按照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理念来发展,坚决不能上那些技术落后、污染较大的淘汰产业。与此同时,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高发展质量。

围绕“三大主题”超常规发展

《当代贵州》:毕节试验区将如何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秦如培:毕节试验区成立22周年以来,应该说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反贫困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充分证明了当时建立试验区是一个具有全局意义和长远眼光的重大创举,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决定。但是横向比较,毕节试验区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原因是自然条件差、交通滞后、基础比较薄弱等因素造成的。尽管22年来我们的发展速度都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但是我们的人均GDP仍然比较低。

我认为,这样的差距在新一轮发展中可以比较好地得到解决。但前提条件是我们必须必须充分结合全省领导干部大会和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抓住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科学发展的重大契机,加压拼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特别是重点抓好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以超常规举措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张吉勇:是的,重点抓好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是毕节试验区在新一轮的发展中紧紧围绕“三大主题”,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重中之重,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全力推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今后5年,毕节将力争投资超过1000亿元投入到以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和水利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上,确保到2015年实现县县通高速、70%的县通铁路,到2013年毕节机场建成通航,到2015年基本建成现代水利体系。

――全力推动重大产业项目的实施。谋划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煤炭、化工、汽车制造等支柱性工业产业以及“3321”(300万亩经果林、300万亩草地生态畜牧业、300万亩反季节蔬菜和100万亩茶叶、100万亩中药材)工程上,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区经济总量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的目标,人均GDP的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全力推进重大生态项目的实施。地委、行署将通过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部委和部门的支持,提出实施石漠化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天然林保护等“十大生态工程”,力争到2015年,全区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赶上全省平均水平,使毕节的天更蓝、水更清、景更美。

――全力推进重大民生项目的实施。力争在2015年以实施好农民增收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难的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地氟病的防治、农村低保等一系列民生工程,此外,继续抓好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通过大力改善民生,让老百姓早日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当代贵州》:秦书记您在前面提到,要以超常规的举措来推动毕节试验区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能否具体解读一下超常规的概念?

秦如培:超常规主要是指从思想上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来谋划新一轮的发展;从速度上要打破传统的四平八稳的守成观念,以能快则快、超常规的增长速度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工作举措上要有超常规的力度,举措应充分结合本地实际,体现本地特色;在改革创新的力度、对外开放的力度、推动工作落实的力度方面,都要打破常规,要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来推动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