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夫治国范例6篇

病夫治国范文1

[关键词] 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慢性乙型肝炎;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 R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8(a)-0101-02

WHO报道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约有100 万人死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的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慢性肝疾病[1]。我国属乙肝病毒高感染区,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我国慢性肝病最主要的病因。虽然临床上抗乙肝病毒的药物不断更新,但其更新速度仍远远低于病毒对药物的耐药变异速度,因此,乙肝病毒的耐药性是目前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面临的棘手问题。拉米夫定作为临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但由于长时间使用,其病毒耐药突变的发生率较高,而限制了其临床单独应用。研究表明[2]联合用药可以降低病毒耐药的发生率,提高抗病毒效果,为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HBeAg(+)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的临床疗效,该院对2012年1月―2013年4月期间该院收治的拉米夫定耐药的乙型肝炎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联合治疗,观察期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肝病科住院治疗的60例HBe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纳入该研究,所有入组病例均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诊断标准[3],且符合以下纳入标准:①经拉夫米定治疗至少6个月后出现耐药性;②6 个月内使用过干扰素、细胞毒药物、免疫调节剂;③排除合并感染HIV、HCV、HDV者及合并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者。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联合治疗)和对照组(单独采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每组30例。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25~56岁,平均(43.1±6.4)岁;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26~55岁,平均(42.9±6.2)岁。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保肝及对症治疗,包括抗病毒、保肝抗炎、免疫调节、对症治疗等。同时口服拉米夫定片(贺普丁,国药准字H20030581),100 mg/d, 1次/d;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予阿德福韦酯片(贺维力,国药准字H20050651)口服治疗,10 mg/d,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2个月。

1.3 检测指标及方法

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48周的HBV DNA 、ALT、AST、SCr值及HBeAg转阴率。HBV DNA的检测采用定量PCR法,其值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文献[4],根据患者的肝功能指标、病毒指标及临床症状判断临床疗效。完全有效:ALT、AST、SCr等各项肝功能指标均恢复正常水平,HBeAg 、HBVDNA转阴;部分有效:ALT、AST、SCr等各项肝功能指标下降80% 以上,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HBV-DNA 定量下降。无效:各项肝功能指标及HBV-DNA 定量未达到上述标准。有效=完全有效+部分有效。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及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χ2检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疗效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ALT、AST、SCr、HBV-DNA 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观察组出现白细胞减少1例,脱发1例;对照组出现腹泻1例,白细胞减少1例。以上不良反应症状均较轻微,通过有效的对症治疗和控制后,均未影响患者的治疗。

3 讨论

拉米夫定是临床常用的抗乙肝病毒的核苷类药物,通过抑制DNA 聚合酶的活性阻断病毒DNA的复制,具有不良反应少、价格低、病毒抑制作用好等优点,但也存在用药周期长,易出现耐药性的问题[5]。阿德福韦酯对乙肝病毒DNA的复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对HBeAg 阳性,尤其是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肝患者疗效较好,且其耐药变异率低,特别适合于对拉米夫定耐药的需要长期药物治疗的患者[6]。其抗病毒机制是将自身整合到病毒DNA复制链上,阻断DNA链的延长,从而终止病毒DNA复制;同时,由于双磷酸阿德福韦的化学结构与脱氧腺苷三磷酸(DNA 聚合酶的自然底物)结构相似,竞争性抑制乙肝病毒DNA聚合酶活性,从而抑制病毒DNA复制。

该院选择2012年1月―2013年7月收治的60例出现拉夫米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中30例采用拉夫米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其余30例仅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的临床有效率达96.7%,明显优于单独用药组;且联合用药组的ALT、AST、SCr等血清学指标和HBV-DNA、HbeAg等病毒学指标及相关临床症状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而单独阿德福韦治疗组的以上指标虽有所改善,但效果不如观察组明显。李隽[7]等研究发现,治疗24、36、48 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组患者的HBV-DNA转阴率高于单独阿德福韦酯治疗组,与该研究结果一致 ;Yeon 等[8]研究表明,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肝患者改用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时,也易出现耐药,耐药率在第2年可达到25.4%[9],此项结果也为该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依据;有报道显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会导致患者SCr升高[3],而该研究中未见SCr 升高,反而下降,这可能与用药时间的偏短有关。

通过对该研究结果的分析,同时结合以往文献报道,对于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可通过不同作用途径,对乙肝病毒的复制起到多重抑制作用,同时还能降低病毒耐药性,提高乙肝病毒DNA及HBeAg转阴率,不良反应较少较轻,是一种安全系数较高、疗效确切的用药方案。该研究也存在样本量偏少、观察时间偏段等方面的问题,建议在临床开展大样本、长时间的观察,以便进一步研究该用药方案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于桂红.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医药,2013,8(12)241-242.

[2] 梁彦玲,许青田.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49例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1):78-79.

[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肝脏,2011,16(1) : 2-18.

[4] 段秀贤,李颖,宋艳秋.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0):121-122.

[5] 严石春.拉米夫定耐药后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3(8):115-116.

[6] Yun TJ,Jung JY,Kim CH,et al. Treatment strategies using adefovir dipivoxilfor individuals with lamivudine-resistant chronic hepatitis B. World J Gastroenterol,2012,18( 47) : 6987-6995.

[7] 李隽.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 21):2362-2363.

[8] Yeon J E,Yoo W,Hong SP, et al.Resistance to Adefovir dipivoxil in Lamivudine resistant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treated with Adefovir dipivoxi[J]. Cut, 2006,55( 10) : 1488-1495.

病夫治国范文2

关键词:替诺福韦酯;拉米夫定;依非韦伦;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现代社会中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致死率,,对患者的各类器官损害极大[1-2]。临床上控制以及治疗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为药物疗法,其中拉米夫定、依非韦伦以及替诺福韦酯均为常见药物。为了进一步了解药物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本研究通过拉米夫定、依非韦伦疗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替诺福韦酯联合疗法对比取得了较为满意结果,现将其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x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90例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并随机分成45例观察组以及45例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的男性患者有22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29岁~45岁,平均年龄为(35.13±3.06)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24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30岁~46岁,平均年龄为(36.09±3.1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性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且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本组患者使用拉米夫定、依非韦伦联合疗法。①对患者进行免疫调节以及干扰素等基本抗病毒治疗;②药物主要使用拉米夫定(葛兰素史克制药(苏州)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581)以及依非韦伦(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33265);拉米夫定使用剂量为100 mg/d,平均1次/d;依非韦伦使用剂量为600 mg/d,平均服用1次/d。观察组:本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用替诺福韦酯进行治疗。其中,使用的药物为替诺福韦酯(美国生物制药公司,国药准字:H20120487),使用剂量为300 mg/d,平均1次/d。

1.3观察指标 本研究主要对患者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率、血清HBV DNA、HIV RNA转阴率三个指标进行观察。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的统计分析操作均使用统计软件SPSS19.0。其中,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治疗半年相关指标对比 6个月后,观察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血清HBV DNA含量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

2.2治疗一年相关指标对比 1年后,观察组HBV DNA低于监测下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血清HBV DNA含量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

2.3 HIV RNA转阴率对比 1年后,观察组中出现HIV RNA转阴的有42例,转阴率为93.33%;对照组中出现HIV RNA转阴的有35例,转阴率为77.7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字2=4.41,P

3讨论

艾滋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乙型肝炎病毒具有较大范围的感染性,二者同时发生极易导致两种疾病都加重且发展成为更为严重的感染性疾病。目前,临床上治疗该合并疾病主要采用药物疗法,据调查,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拉米夫定、依非韦伦、替诺福韦酯药物均对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3-5]。为了进一步证明其疗效,促进疾病的治疗进程,本研究通过联合药物疗法的的对比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从本研究结果可知,在拉米夫定、依非韦伦联合疗法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半年后以及一年后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率均有所提升,血清HBV DNA含量值也有所下降;说明拉米夫定以及依非韦伦对控制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具有一定的效果。然而,从观察组的拉米夫定、依非韦伦与替诺福韦酯联合疗法效果看来,观察组在治疗半年后以及一年后包括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率、血清HBV DNA含量值在内的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综上所述,对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采用拉米夫定、依非韦伦联合替诺福韦酯疗法对进一步控制患者的病情具有显著效果,安全性高,可推广。

参考文献:

[1]何宗运.替诺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5,9(02):256-258.

[2]杨蓉蓉,桂希恩,熊勇,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艾滋病患者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3,31(09):533-537.

[3]高化国.替诺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艾滋病合并乙型 肝炎病毒感染分析[J].系统医学,2016,1(08):54-56.

病夫治国范文3

【关键词】妊娠乙肝 替比夫定 免疫阻断

我国是乙肝病毒感染大国,目前全国约有1.2亿HBV感染人群,多数HBV感染始于幼儿时期,其中约40%~50%由母婴传播获得感染。因此,感染母亲分娩母婴传播是HBV 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而孕妇由于妊娠期免疫系统的变化影响,孕产妇乙肝病毒感染的发生率为0.08%-17.8%。孕妇感染肝炎的发生率为非孕妇的6倍。妊娠乙肝患者在妊娠早期可加重早孕反应,后期易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胆汁淤积病,产后易发生产后大出血,同时易发生母婴间乙肝病毒的垂直传播,使新生儿感染HBV。故妊娠乙肝患者的孕期治疗以及阻断HBV垂直传播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均采取在孕妇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三次以试图降低母婴传播率,但小剂量、间断性给药是否能起到免疫阻断作用,尚无定论。由于多种护肝及抗病毒药物对胎儿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无法预料的毒性和不良反应,故孕期乙肝患者的治疗药物选择范围较窄。α-干扰素被禁用于妊娠期孕妇。拉米夫定对孕妇、胎儿及婴儿无明显的毒副作用,但对婴幼儿安全性的问题仍缺乏长期、大样本的观察,而替比夫定是目前唯一被美国FDA药物妊娠安全分类达到B类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核苷类似物。

1 入组方法

入组患者均在妊娠中后期,诊断均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排除合并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年龄22-31岁,平均25.50±3.40岁。其中10例为治疗组,12例为对照组。两组孕妇肝功能均轻度异常(ALT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方案

治疗组因治疗需要经本人及家属同意自愿在28至30周开始服用替比夫定(瑞士诺华中国公司)600mg/d,对照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日本美能发源制药公司)护肝。因治疗12周左右妊娠妇女陆续分娩,故研究对照以12周为准,22例孕妇共分娩新生儿22名,均在分娩后6h内给新生儿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四川远大蜀阳药业有限公司)200IU,并分别于0、1、6月时注射乙肝疫苗(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10μg。

2.2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0. 0软件包分别行χ2检验和配对t检验。两组年龄、孕产次、分娩时胎龄和分娩方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3 观察项目

表1 两组治疗后12周后HBVDN变化情况 (-x± s)

(P

3 治疗结果

替比夫定用于治疗乙肝妊娠患者时,在有效抑制病毒,改善肝功能的同时,可有效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且不影响婴儿的正常发育的报道,在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见肌酸激酶(CK)升高病例,无一例发展为肝衰竭。本研究于孕晚期服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后,HBVDNA水平下降,且肝功能明显好转,未出现其他不适症状,治疗组孕妇所产的10名新生儿在出生1小时、6个月时检测均未感染HBV。

4 讨论

替比夫定是一种核苷类衍生物,其抗病毒作用强且起效迅速,在于对HBV DNA多聚酶的强效抑制,现已经动物试验证实对胚胎无毒性,美国FDA将其妊娠期间安全等级归为B级研究发现,当妊娠妇女HBVDNA

参 考 文 献

[1]王得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临床研究现状[J]. 当代医学, 2010,(14) .

[2]曾艳梅,张思泉,娄国强,陈君,施军平,刘寿荣,黄劲松. 替比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23例[J]. 实用医学杂志, 2010,(16) .

[3]曾艳梅,张思泉,娄国强,陈君,施军平,刘寿荣,黄劲松. 替比夫定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0,(04) .

[4]张庆英, 程海东, 蒋佩茹, 沈艳. 替比夫定对乙肝病毒转基因鼠孕期的影响及对母婴阻断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临床医学, 2010,(02)

[5]赵端壁,廖绪强,彭桂娟,刘静,林潮双. 替比夫定联合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60例疗效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17) .

病夫治国范文4

【关键词】 英夫利西单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个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病;其特征的症状为对称性、多个周围性关节的慢性炎症病变,临床表现为受累的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病变呈持续性、反复发作的过程;其病理为慢性滑膜炎,侵及下层的软骨和骨,造成关节破坏[1]。“类克”是一种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抑制剂,化学名为英夫利西单抗,它是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及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以及克罗恩病等免疫病的生物制剂。本文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5例我院风湿科2009年3月至2010年6月住院治疗的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即分组,为A组12例和B组13例。所有患者均证实患者RA,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正后的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无伴结核病、肿瘤、中重度心力衰竭(纽约心脏学会标准Ⅲ/IV级)、严重感染等病史。两组病例共25例,男5例,女20例,平均年龄47.3岁,病程平均5.1年。

1.2 治疗 英夫利西单抗药物说明书使用方法 首次给予本品3 mg/kg,然后在首次给药后的第2周和第6周及以后每隔8周各给予1次相同剂量。本品应与甲氨蝶呤合用。对于疗效不佳的患者,可考虑将剂量调整到10 mg/kg,和/或将用药间隔调整为4周。

A组:英夫利西单抗加入盐水静脉滴注,联合服用MTX(每周约7.5~20 mg,一天内服完)。英夫利西单抗首次给予3 mg/kg,并在0、2、6周给予英夫利西单抗治疗;B组13例接受MTX加安慰剂维生素C片治疗,记录治疗前后观察指标变化。所有患者治疗中可同时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并辅以补充叶酸、补钙、护胃制酸等对症治疗,两组病例定期随访,并在以首次给药后的第1周、第4周和第8周记录各项观察指标。

1.3 观察临床指标 分别在第1次用药及用药第2、6周记录患者关节肿胀数目、关节压痛数、关节功能、患者及医生对疾病总体评价、血沉(ESR)、C反应蛋白 (CRP)、关节X线片改变、晨僵情况、类风湿因子(RF)血清浓度;⑦疾病活动性评分(DAS):DAS28评分以 28个关节计分,参照 Prevoo等[2]研究,DAS28>5.1表示疾病活动;DAS28

临床上根据关节肿痛减少的程度,按美国风湿病学会提出的达到ACR20、ACR50和ACR70标准来评分,ACR20、50、70的定义是:患者僵硬及肿胀关节数(28个)有20%、50%、70%的改善以及下列5项中至少3项的改善:①患者评估的疼痛VAS评分;②患者评估的疾病总体状况VAS评分;③医生评估的疾病总体状况VAS评分;④健康状况问卷;⑤急性期反应物(ESR 或CRP)[3]。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英夫利西单抗A组12名患者联合使用DMARD药物MTX治疗,使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后,患者关节肿胀、肿胀数目、血沉、C反应蛋白、血清类风湿因子浓度、关节X线改变有不同程度改善,并与对照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慢性滑膜炎[1]。滑膜细胞及滑膜组织中浸润的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分泌大量促炎因子 T NF-α等,诱导软骨和骨破坏,研究已证实了T NF-α是RA炎症反应中最重要一环,在 RA发病机制中具重要作用[4]。由于本病的具体病因仍不明,因此临床上尚缺乏根治及预防RA。在以往的药物治疗RA中,主要有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和糖皮质激素;但很多患者长期使用上述药物后容易出现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且还会产生骨质疏松、消化性溃疡、继发感染、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从而影响药物疗效及患者依从性。

英夫利西单抗于2007年9月1日获准在我国上市。它是一种人/鼠嵌合的抗TNF-αIgG1Κ同型链单克隆抗体,该抗体可变区 (Fab)为小鼠蛋白,恒定区 (Fc)则为人的蛋白序列[5]。有研究指出英夫利西单抗通过与可溶性和转膜TNF-α相结合,阻止TNF-α与细胞表面TNF-α受体的结合而发挥其抗TNF-α的生物学作用,并诱导分泌TNF-α的免疫细胞凋亡[6]。国外有研究显示,TNF-α抑制剂能有效降低急性期炎症蛋白水平,抑制抑制炎症细胞向关节炎症部位趋化聚集[7]。目前公认TNF-α是一种很强的促炎因子,而英夫利西单抗可以通过识别、结合并阻断体内TNF-α,降低TNF-α引起的炎症反应,缓解疾病症状,并抑制关节组织损害和骨侵蚀,阻断TNF-α被证明能有效治疗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慢性炎症性疾病[8,9]。

本研究及国内外研究显示英夫利西单抗的消炎止痛作用强,能迅速控制关节滑膜炎症,延缓并阻止软骨和骨的破坏,改善关节功能,显著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以及目前国内外研究报道均未发现使用英夫利西单抗导致的严重不良事件;但已知对鼠源蛋白或英夫利西单抗药物过敏的患者、患有中重度心力衰竭的患者、有严重感染、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妊娠期及哺乳妇女等禁忌使用。然而英夫利西单抗的治疗费用高昂,且不能根治RA,在治疗RA中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陆再英,钟南山,等.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PREVOO ML,K UPER HH,VANT HOFMA,et al. Modified disease activity scores that include twentyeightjoint counts.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in a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y of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A rthritis Rheum,1995,38(1):315-324.

[3] 管剑龙,赵东宝,等.风湿病学临床实践指南.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

[4] FELDMANN M,BRENNAN FM, FOXWELL BM,et al. The role of TNF alpha and L-1 in rheumatoid arthritis.Curr Dir Autoimmun,2001,3:188-199.

[5] 邓小虎,黄烽.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炎性关节病的研究进展.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6,3 (6):10-14.

[6] 殷彤,陈友光,等.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中国新药杂志,2009,11(18):978-980.

[7] CHARLESP,ELLIOTTMJ,DAVISD,et al. Regulation of cytokines,cytokine inhibitors,and acute-phase proteins following anti-TNF-alpha therapy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 Immunol,1999,163 (3):1521-1528.

病夫治国范文5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派罗欣;血清转换;应答率;评价

目前我国有1.3亿人群携带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B,HBV),其中25%的感染者发展成为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因子引起先天性免疫低下,变异病毒的逃避,T细胞发生功能缺失或障碍以及T细胞受到抑制[1]。研究证明肝细胞凋亡是引起肝脏发炎、坏死、纤维化发生和加重,最终导致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变的发生[2]。

从1991年普通干扰素α1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开始,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不断增加,防治方法层出不穷,但治疗效果不领人满意。2005年12月,中国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正式颁布对乙肝患者的规范化治疗提出重要的参考依据而有章可循。规范化治疗最大限度抑制HBV复制或消除HBV,从而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衰竭、肝硬化、肝细胞癌变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3]。

慢性乙型肝炎的高发病率、低知晓率、低控制率、低住院率令业内人士十分震撼,在老、边、少地区尤为突出。慢性乙型肝炎在临床治疗中采取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共存,各有优势与不足。西医西药抗病毒治疗的方法在治标(改善症状、抑制HBV复制,取得持续应答)方面非常直接,抑制病毒疗效满意;而中医扶正驱邪,清热解毒,注重机体整体调节,增强患者免疫机能上则更胜一筹,有效的中药为:联苯双酯、齐墩果酸、水乙蓟宾、猪苓多糖、苦参碱、甘草类制剂,丹参制剂等[4]。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则可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而值得提倡。

如今治疗乙型肝炎的药物能抑制HBV病毒的复制,随用药时间的延长,耐药性的问题,失去应答的问题日益突出,我们希望新药物和新疗法问世,彰显高效,低毒和耐药性减少。

1 直接抗病毒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评价

截止目前,已获批准治疗慢性乙肝的核苷类似物有:拉夫米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其应用十分普遍,治疗前景乐观,大量临床治疗效果资料表明:

1.1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只有单一抗病毒作用,治疗期间,对HBV DNA水平有显著抑制作用。恩替卡韦在抑制HBV DNA、ALT恢复正常和组织学改变方面优于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

1.2拉米夫定100mg/d,口服治疗2~17岁慢性乙肝病儿是安全有效的。

1.3妊娠后期应用拉米夫定对高病毒载量的母亲能够提高母婴传播的阻断率。

1.4拉米夫定对高病毒载量[平均(13.5±11)×106拷贝/ml]的重症乙型肝炎患者(表现为肝性脑病,严重的凝血异常,高胆红素血症等)疗效满意,在3~6个月治疗结束时无耐药发生[5]。如果加用胸腺肽α1则能提高患者对拉夫米定的生化学、血清学应答率,降低耐药发生率,二者联合出现作用相加效应[6]。

1.5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治疗停止后有可能出现病毒反弹,ALT异常升高和疾病再活动。

1.6 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的持续应答率仅为10%,不易出现HBsAg血清转换,因此需要进行长期(2~3年)维持治疗。

1.7临床资料表明应用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均已出现耐药突变,无疑将增加生化学和病毒学反跳现象发生,给治疗乙型肝炎增加难度。

1.8恩替卡韦(ETV)0.5mg~1.0mg/d,对拉米夫定耐药患者治疗结果显示:明显改善肝组织学、纤维化发生、HBV DNA转阴以及ALT恢复正常方面均显著优于拉米夫定因而显示出治疗前景十分乐观[7]。

1.9替比夫定(Telbivudine)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在HBeAg阳性患者治疗中其HBeAg转阴率、ALT复常率,治疗应答率等疗效指标改善十分明显。在HBeAg阴性患者治疗中,其治疗应答率和ALT复常率显著增高。[8] 替比夫定做为抗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重要基础药物无可非议,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2 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剂量原则[9]

口服拉米夫定:①对肾功能正常且无HIV协同感染的成人患者,拉米夫定的口服推荐剂量为100mg/d。②对于儿童,拉米夫定口服推荐剂量为3mg/(kg・d),最大剂量为100mg/d。③对于协同感染HIV的患者,拉米夫定口服推荐剂量为150mg,2次/d。

口服阿德福韦:①对于肾功能正常的成人患者,阿德福韦为推荐剂量为10mg/d。②对于肾小球滤过率< 50ml/min的患者需要调整剂量为5mg/d。

口服恩替卡韦:①对于无拉米夫定治疗既往史且肾功能正常的成人患者,恩替卡韦推荐剂量为0.5mg/d,对于难治性或拉米夫定耐药的患者,推荐口服剂量为1.0mg/d。②对于肾小球滤过率

口服替比夫定:①对于肾功能正常的成人患者,替比夫定推荐剂量为600mg/d。②对于肾小球滤过率

3 核苷类药物治疗期限[9]

3.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应该持续至HBeAg发生血清转换,并且出现抗-HBe后再至少持续治疗6个月。停止治疗后需要密切监视是否复发。

3.2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应该持续至HBsAg表面抗原消失。

3.3代偿性肝硬化患者:患者接受长期治疗,HBeAg阳性患者如果发生HBeAg血清转换后,再巩固治疗至少6个月后可以停止治疗;HBeAg阴性患者,如果HBsAg确实被清除可以停止治疗。停止治疗后必须严密监测病毒复发和肝衰竭。

3.4失代偿性肝硬化和肝移植手术后肝炎复发患者:推荐进行终身治疗。对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免疫功能正常没有其他严重疾患的患者,如果没有禁忌症,抗病毒治疗可以先于干扰素类药物的治疗,这无疑是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策略,抗病毒治疗作为治疗HBeAg阳性乙肝的一线药物是明智的并具有实际意义。而非活动性HBeAg携带者,不应接受抗病毒治疗,应该接受监测。

4 免疫调节治疗乙型肝炎的评价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既要清除血液中的病毒,抑制新病毒的产生,还要防止病毒传染给未受感染的肝细胞以及防止已感染肝细胞的再感染,最重要的是要清除感染细胞的cccDNA,还要清除肝外病毒贮备,乙肝病毒难以清除便成为不争的事实,也是乙肝治疗效果不尽人意的障碍[4]。

研究发现:慢性乙肝患者对干扰素治疗的病毒学应答分为二期。第一期为诱导期,干扰素通过抑制HBeAg的细胞内复制而导致循环血液中的病毒早期清除。第二阶段是维持阶段,开始治疗后14~28d,持续整个治疗期间,患者的免疫系统开始清除HBV感染细胞,而干扰素持续治疗的目的就 是要清除HBV感染细胞。

免疫调节治疗的药物有普通干扰素α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两种药物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双重模式,疗程有限,可取得持续应答[8]。

4.1干扰素α的抗病毒作用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实现的,它具有广泛的免疫调节特性,激活T辅助细胞,再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因而破坏被感染的肝细胞。

4.2干扰素α也激活抗原提呈细胞,或者与辅T细胞一起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增强宿主对病毒的免疫应答达到63%。

4.3派罗欣降低HBeAg定量迅速而持久,180mcg/w效果最佳。在联合应答、HBeAg转阴/血清转换、HBV DNA抑制和ALT复常方面优于普通干扰素α。

4.4派罗欣又称为"长效干扰素",由于具备免疫调节和抗病毒双重作用,所以能够取得治疗结束后可持续的HBsAg血清转换,即便是难治的慢性乙肝者仍然疗效显著[8]。

4.5派罗欣治疗乙肝时间相对较短(48w),复发率低。年龄大、病程长(30~40年)已经发生肝硬化的患者,如果还未到失代偿期也可考虑派罗欣治疗,否则到失代偿期就失去治疗时机。

4.6乙型肝炎HBsAg血清转换是治疗的最终目标,这代表急性感染患者实现有效控制HBV感染的相同状态以及使慢性乙肝最接近治愈。派罗欣用24w HBeAg血清转换率为32%,72w时持久病毒学应答超过50%, ALT复常和HBV DNA水平下降,出现持久的HBeAg消失和血清转换,甚至HBsAg消失/血清转换,在最大程度上预防肝细胞癌变的发生,从而延长乙肝患者的生存期。

5 治疗乙型肝炎免疫增强剂使用剂量及用药时间原则[11]

5.1皮下注射普通干扰素-α(IFN-α)的推荐剂量为5mu/d或10mu/d,3次/w。

5.2儿童应用IFN-α的推荐剂量为6mu/m2,3次/w,最大剂量为10mu。PegIFN-α尚未被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儿童。

5.3聚乙二醇IFN-α-2a(派罗欣)成人推荐剂量为180mcg/w。

5.4用药治疗时间: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普通IFN-α推荐治疗时间为16w,派罗欣为48w。②治疗HBe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普通IFN-α和派罗欣推荐治疗时间均为48w。

综上所述,核苷酸类似物在减少乙肝病毒活性复制方面效果显著,患者耐受性良好,但存在疗效不持久,停药复发以及病毒耐药性变异等缺陷。免疫调节治疗是病毒持久性抑制或清除的关键,普通干扰素和派罗欣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的双重性,可望成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药物。慢性乙型肝炎未来治疗目标应着眼于研制更安全和抗病毒力更强同时无耐药或耐药发生率极低的药物;采取新的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或抗病毒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对免疫耐受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力争在未发生明显肝损害之前治疗,以减少肝细胞癌变的发生危险;同时应根据宿主、病毒和疾病严重性设计理想的治疗方案,采取个性化治疗(Tailored therapy)或中西医结合治疗,从而大幅度提高乙型肝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Billerbeck E,BottlerT,ThimmeR,Regulatory Tcells in viral hepatiti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7,13(36):4858-4864.

[2]Fan X,wang K,Liu Y et al.Plasma a-Tocopherol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hepatocyte apoptosis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J].Int med,2009,(48):1585-1593.

[3]王贵强.慢性乙肝治疗[J].中国医学论坛报,2005,1:20.

[4]韩立兵.阿德福韦酯治疗YMDD变异性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11):59-60.

[5]Graham Cooksley.抗乙肝病毒治疗策略[J].中国医学论坛报,2006.

[6]孙建明.拉夫米定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肝疗效观察[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8,24(5):369-370.

[7]薛扬.恩替卡韦治疗耐拉夫定的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药物与临床,2009,16(24):67-68.

[8]贾继东.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疗效优于拉米夫定[J].中国医学论坛报,2007,18:12.

[9]美国肝病研究学会慢性乙肝防治指南[J].中国医学论坛报,2007,15:88.

病夫治国范文6

【关键词】 替比夫定; 胸腺五肽; 慢性乙型肝炎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8.030

Curative effect analysis of thymopentin for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telbivudine in the treatment of 26 chronic hepatitis B cases MU Xue-lan. Department of Infection, Yunnan Kunming Steel Hospital, Kunming 6503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ymopentin combined with telbivud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Methods A total of 52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medicine administration into telbivudine group (control group) and thymopentin combined with telbivudine group (treatment group), with 26 cases in each group. Curativ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had 18 excellent cases (69.2%), 6 effective cases (23.1%) and 2 ineffective cases (7.7%), with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92.3%. The control group had 15 excellent cases (57.7%), 6 effective cases (23.1%) and 5 ineffective cases (19.2%), with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80.8%. The treatment group had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Telbivudine; Thymopentin; Chronic hepatitis B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中简称为慢性乙肝, 本病属于世界范围内最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1]。早在21世纪初, 就有研究调查显示, 我国乙肝表面抗原呈阳性的人群约有1.2亿, 这其中每年约有200万人死于本病相关疾病, 而随着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 人们交流日益增加, 本病的发生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因此关注和研究此病的综合治疗, 具有前瞻性的意义[2]。目前关于本病的治疗有一个广泛的共识, 即应以抗病毒以及免疫促进剂综合治疗[3], 为此本次研究采用抗病毒药物替比夫定以及免疫促进剂胸腺五肽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52例,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6月共收治并确诊的慢性乙肝患者52例, 将其根据给药的不同分为两组, 每组26例, 其中治疗组男17例, 女9例, 年龄24~56岁, 平均年龄(31.0±10.2)岁。对照组男15例, 女11例, 年龄21~57岁, 平均年龄(32.0±11.7)岁。所有患者在治疗前诊断3次, 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指标全部均呈阳性同时谷丙转氨酶(ALT)均>40单位/L,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临床病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单用替比夫定治疗, 用量按照说明书, 600 mg/次, 1次/d口服, 1个月后改为每2天1次, 疗程为6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 加用胸腺五肽10 mg静脉滴注, 1次/d, 15 d后改为隔天1次, 使用时间为6个月。另外每2周取患者血液5 ml, 测定其肝功能, 每月检测血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及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各1次, 并定期测血常规、尿常规等项目。

1. 3 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 慢性乙肝的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西安传染病会议规定。治疗后患者疗效判定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3个部分, 显效:患者主要症状完全消失, 相应仪器可见患者肝脏及脾脏明显回缩, 同时肝功能各项指标也基本恢复正常, 此外患者HBV-DNA下降≥2log;有效: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有明显的减轻, 肝脏及脾脏有一定的回缩, 同时血清检测可见肝功能复常, HBV-DNA有一定的下降, 但在2log范围内;无效:患者没有达到上述评价标准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综合治疗后, 治疗组26例患者中, 显效18例, 占69.2%, 有效6例, 占23.1%, 无效2例, 占7.7%, 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26例患者中, 显效15例, 占57.7%, 有效6例, 占23.1%, 无效5例, 占19.2%, 总有效率为80.8%。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其主要由HBV病毒感染所致, 由于传染源较多, 所以本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 但由于不同地域、不同人种的差异, 本病在不同地区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明显, 而其中由以我国为HBV感染高发区[4]。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慢性乙肝患者为2000万, 这些患者除自身免疫功能较为低下, 同时由于其HBV病毒在体内长期存在, 因此应积极治疗, 否则可能本身变为一个传染源[5]。但是不能不承认,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慢性乙肝, 特别是中度及重度慢性乙肝在临床的治疗中还没有特效手段, 目前的治疗则主要以抗病毒联合调节免疫功能为主, 此外中药治疗也在乙肝治疗中起到积极的作用[6]。在上述治疗方法中, 又以抗病毒联合调节免疫功能为主。

替比夫定片是诺华公司早年推出的一种抗乙肝药物, 由于本药价格较贵, 所以关于其的研究较少, 本次研究采用替比夫定片为主要治疗慢性乙肝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替比夫定片可通过肠胃迅速吸收, 主要适用于有明显的HBV复制、同时血清转氨酶持续升高的患者[7]。胸腺五肽区别于胸腺肽, 其是一种混合氨基酸的单体化合物, 由于其本身不存在异原蛋白, 因此在注射后多数患者不会发生过敏反应, 但其主要作用序列和胸腺肽基本一致, 因此近年来受到了医师的广泛重视, 胸腺五肽本身可以作为一种较好的免疫调节剂诱导T淋巴细胞分化, 同时其还可以刺激淋巴细胞E受体、IL-2受体, CD2抗原和HCA-DR的表达, 增强人体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 是一种较好的免疫调节促进剂[8, 9]。本组采用替比夫定片联合注射用胸腺五肽治疗慢性乙肝,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8%,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胸腺五肽和替比夫定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其中替比夫定为病毒干扰药物, 胸腺五肽则为增强免疫力用药, 二者联合用药提供了机体的抗病毒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翟晓勇, 孙惠敏. 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7, 10(1):30-32.

[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5, 13(12):881-891.

[3] 姚光弼, 王宝恩, 崔振宇, 等.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年临床试验的总结.肝脏, 2000, 5(3):150-154.

[4] 陈国良.胸腺肽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 8(1):56-57.

[5] 潘怀强. 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肝临床分析.河北医学, 2012, 18(8):1113-1114.

[6] 孙建明. 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肝疗效观察.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8, 24(5):369-370.

[7] 董继亮, 孙洁, 陈伟.口服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观察.山东医药, 2012, 52(46):77-79.

[8] 陈华卿, 程进明, 肖清华.国产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胸腺五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中国医师杂志, 2014(z1):90-91.

[9] 向光明, 黄源, 徐进.胸腺五肽治疗低复制状态慢性乙肝.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0, 33(6):626-628.

[10] 凌红. 乙肝疫苗、胸腺肽α1、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7, 23(3):207-208.

[11] 王莹, 那琳琳. 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分析.哈尔滨医药, 2011, 31(6):412-413.

上一篇地形测量

下一篇金波儿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