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米莱范例6篇

奋斗米莱

奋斗米莱范文1

我就怀米莱这样的春

人说少女总是怀春的。比如现在许多少女曾为周董、张学友而失身。当然,周董和张学友都没有亲自下手,是一些另有所图的男人借一两张演唱会的门票“上手”了。

可这部叫《奋斗》的电视剧狠狠地告诫了我,怀春的不只是少女,咱大老爷们心中也有这么一“春天”。尽管现在是个开放型时代,男人总是求新,新的手机、新的职位、新的女人――尤其是后者,他们总是拿出砸碎旧世界的勇气抛弃旧女人。但是,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永远爱着的女人,他们会时常在心底幻想,在那个女人的身边,围壁炉(条件差点的烤火炉也行)而坐,谈谈往事,顺便让人家陪他们慢慢一起变得更老。

米莱就是这种女人中的典型。当我承认我在怀春的时候,我必须声明――这个“春”肯定不是李宇春那样的春,而是米莱这样的春。

没看过《奋斗》的人,当然不知道米莱的价值。这就跟一个对《色・戒》不感冒的人不知道汤唯跟汤恩伯是不是亲戚道理一样。现在,我仍然要摆出一副客观的嘴脸说,哥们儿,你不看李安的伪没关系,可不看米莱,那损失就大了!因为米莱这样的女生,如果在你还有资格怀春的少男时代不曾咬上一嘴,长大后你就会缺钙。

米莱对“执着”与“潇洒”这两个关键词的解答,是许多男人向往她的关键:跟所有具备传奇色彩的爱情一样,米莱和陆涛之间也没有善终。面对这爱情永远的滑坡,两人从此各走各道,故事的结局,米莱终于表示这段感情对她刻骨铭心,但却不愿再回头,哪怕现在自己还落花有意,他也是流水无情――至于陆涛与第三者夏琳之间是否真有好结局,这一点也不重要,既然不肯回头,就算已有了一打儿子也不算筹码。

其实谁心里不是怀着这样的闷骚梦想啊,谁不是想有个美女脚踏七彩祥云来倒贴自己啊?与其想邂逅一个袁丽这样的挥金如土又有黑社会老爸罩的靓妹,我倒宁愿自己更加现实一点,让这个拥有多金的生意人老爸,长得又特正的妞儿成为梦中情人。

刘德华没等来关芝琳,却等来了杨丽娟,所以我也知道,就凭我空有一幅白板似的身材,纸板那么厚的钱包,就能等来米莱这样传奇的女人?那简直就像等待戈多一样渺茫。电视里的米莱就是个虚构的可人儿――这几乎是可以肯定了!除了思春期的少男,很少有智力正常的男子会相信有这样的美事。美女是一个事实,但破除美女迷信更重要。我们最常犯的错误是在现实中寻找影视作品对应物,但结局总是让人失望,毕竟站在电视外对电视里的优秀女人大肆赏玩跟亲身试验是两回事。

当然,我也知道,不管我再怎么解释米莱是不存在的,肯定会有些人不信,以为我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守着青山没柴烧和哄人不利己――然后他们开始祈祷,祈祷命运女神打盹,让他们尽可能的捞到点油水,找到个把看走眼的“米来”或者“咪莱”。

就此看来,米莱的确很成功,我们也应庆幸,在一个缺乏诗意的时代,幸亏还有她出来救场。

贺超:30岁MAN

米莱是我们缺失的爱

和同事们在办公室讨论米莱,大家竟然异口同声表示喜欢这姑娘。总结一下,喜欢她的分为两种:男性认为她符合现代的审美需求,活得真实自在。女性认为她独立可人,活得真实。

看完《奋斗》,我认为的亮点也仅仅就是米莱的存在。心直口快、心底善良、出手大方、独立自主……尤其是对于爱情的态度超越了我们对于80后的情感乃至价值观的认知程度,米莱的爱是无私的、执著的,几乎是容纳了70年代、80年代人对于爱情的优良品质。喜欢就可以无私,珍爱就可以宽容,无怨无悔,不轻言放弃,不因爱生恨,而这些可能是她这个年龄段最出乎我们想象的难能可贵之处。

看《奋斗》前,我认真地看完了《血色浪漫》、《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两部电视剧。尽管看过书,可是看了电视剧还是有新的感受。生于70年代的人,在那样的回忆中找寻到的是对往昔岁月的缅怀和无言的感慨,而除了那些幼时的玩伴和游戏,除了那些无拘无束的嬉戏,可能最令人无法忘却的恰恰是属于那一代人最本性的东西――单纯而真挚、无私而执著的爱情。为什么会那样纯美呢?恰恰是真诚和无私铸就了这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情感,而这正是如今情感“快餐主义”盛行时代中渐渐缺失和忽略的。

米莱的存在,满足了我们对于这种情感的回望。爱就爱了,爱得无私,即便失去,被自己闺中密友横刀夺爱,她也不计前嫌,默默在旁,以朋友的身份帮助陆涛。尽管一直走不出失恋的痛苦,但了不起的是,为了陆涛的幸福,她能够在陆涛最无助的时候帮助陆涛成就事业,这也让我们看到了米莱对爱情的那份深层次的理解,并没有仅仅局限在一种简单的关系模式中,而是在精神意义下的俯瞰,是一种升华。

对于爱情的想象和追求,每一代人有不同的要求和表达方式,类似于《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冯裤子说的:“我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别人不一样”。尽管这部《奋斗》牵强地起用了70后的演员来演绎80后人的生活,看起来似乎有那么些“拧巴”,但是就事论事,这些真实可爱的年轻人,折射出新一代青年人对生活和情感的理解。

剧中的米莱很现代,不十分漂亮,也不属于那种一出现就炸晕荧屏的抢眼美女,她是一个强势和内敛、自信和自卑、坚强和脆弱糅合在一起的气质美女,因为可爱而漂亮。她执著着,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爱情。而这个年代,恐怕已经很少有人可以如此宽容大度的面对情感了,更多时候,大家就像刺猬,随时保护着自己,随时准备封锁心扉,随时打算高喊一声“天涯何处无芳草”就分手告别。而在米莱身上,闪烁着真爱的光芒。

米莱她是标准的富家女,出手阔绰,但是却十分独立,这更是我们深受触动的地方。80后拜金、拜物似乎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我们所处的社会以及环境决定了这一代人可以充分的享受我们的父辈创造的财富和和谐,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也正在于此。但是米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个异类。

奋斗米莱范文2

关键词:青春;奋斗;80后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196-01

《奋斗》主要讲述了80后这个特殊群体,尤其是北京的80后的青春情感和奋斗历程,电视剧不但把年轻人的愤世嫉俗、叛逆迷茫、情感混沌融入进去,而且着重描写了六个刚毕业大学生的情感生活和事业奋斗。《奋斗》的成功就在于它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下80后一代的真实生活。

一、男生的奋斗

在整个《奋斗》电视剧中,很多男生都在不停的奋斗,导演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刻画:首先是一直处于社会底层苦苦打拼未来,但一直能在苦中作乐的,华子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第二类是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物质保障与社会地位的,但当拥有这一切时,觉得这并不是他所需要的,陆涛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第三种就是居于二者其中的,经过自己努力能够暂时安身立命的额,向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从几个方面展现了普遍的80后男生的主要奋斗特点:

(一)勤奋。在整部电视剧中,我们都能看得到,奋斗的路程是非常艰辛的,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华子从一开始的倒卖二手车,之后和猪头一些合伙印刷盗版书,再到之后和女友露露一起开理发店,再到最后和猪头一些开泰国餐厅,整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在整个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是多么的艰辛。相对而言,陆涛的奋斗过程要轻松很多。 刚大学毕业的陆涛阳光、自信,充满朝气,追求完美。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在北京建一个和格林威治村一样的艺术家村。陆涛的骨子里依然是亲生父亲徐志森不服输的精神,但却从小耳濡目染养父陆亚迅的大隐十市。当他的富爸爸屡次想将自己的生意经传授给他时,他拒绝了这种恩惠。为了他的“法兰克福风情”工程,他毅然离开了富爸爸的公司;为了他心中理想的“田园牧歌”,他卖掉了房子,破了产,从一个资产两千万的白领变成了穷光蛋。陆涛倔强的性格和做事力求完美,坚持到底的态度和精神,对年轻人产生了强烈的心理暗示一一为了自己的理想一定要奋力打拼。

(二)“折腾”。80后的家庭很多都是独生子女,通常也是出于家庭的核心地位。在出学校、踏入社会之前,很多人基本都没有多少生存压力。拥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学历的他们,按理说应当安于现状,享受人生。但在《奋斗》中,记录了80后男生的不安于现状、喜欢“折腾”、乐于挑战自我的一面。陆涛可以说其中的代表。本身有一个富二代的女朋友――米莱,有一个做房地产开发的亲生父亲,还有一个学者型的公务员养父,但它并不满足现状。大学毕业后,不听养父的劝告考硕士研究生,而是毅然选择自己专业的事业。在亲生父亲的房地产公司两年时间赚了2000万的报酬,但此时的他,并未感受到所谓成功带来的喜悦,反而对人生的意义更加困惑。

二、女生的奋斗

(一)为爱情。每个女生的情感都很细腻,著名作家冰心这样描述过女人:“女人似乎更重视亲子的爱,弟兄姊妹的爱,夫妻的爱,朋友的爱……她愿意为她所爱的对象牺牲了一切。实际上,还不是她愿意不愿意的问题,她是无条件的,‘摩顶放踵’地牺牲了,爱了再说!本来,陆涛是米莱的男朋友,米莱一直深爱着他。米莱总是把自己的钱省下来给陆涛花,吃饭总是抢着去付账,想让别人羡慕陆涛有一个富家女女朋友,但这样并没有彻底感动和俘获陆涛的心,在遇到其好朋友夏琳后,迅速移情夏琳。为了治愈感情创伤,独自去了美国留学,而后忍耐不住对陆涛的思念,又偷跑回来;为了挽回陆涛,她逼着自己努力学习做生意。这样的不懈努力,都源自于对陆涛的感情。

(二)为独立。80后这一代女生虽然珍视爱情,但他们并没有选择去情的奴隶,他们在爱情的路上,还在不断探索着独立之路。越来越多的女性珍视爱情但并不会选择去当爱情的奴隶,因为80后最为可贵的特点就是寻求独立。

三、80后的奋斗

80后这一代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出生并成长的一代。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他们有着先辈们所不具备的发展机遇,也有着空前的生活压力。对于80后来说,活着并不再是一个问题,如何生活的更好成为了人们主要需要考虑的。在这个时代,80后们吃着肯德基,喝着可口可乐,上学和出国也不再遥远。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新的问题与压力。还没能力工作时,工作是分配的;有能力工作了,却找不到工作了。”80后这一代,必须心存远志,从小事做起,先做能做的,再做想做的。在这样的时代,年轻的80后应该用不懈的奋斗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不盲从于他人的道路,让自己的青春闪光、人生升华。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80后的奋斗也在继续着。

参考文献:

[1]陈菁菁.从奋斗看国产青春偶像剧的创新思路[J].中国电视,2008,(01).24.

[2]张鹏. 由电视剧奋斗引发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思考[J].电影文学,2010,(12).

[3]吴跃赛.赵宝刚青春言情剧叙事情节审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奋斗米莱范文3

32集青春偶像剧《奋斗》从众多日、韩、港、台青春偶像剧的包围中脱颖而出,以青春励志的名义,亮相上海、广州、杭州、南京、宁波等城市电视台地方频道,收视一路飘红,2007年国庆长假期间,成为北京地区的收视冠军,大结局更是以7.71的收视率完美收场。《奋斗》被评为每个“80后”必看的电视剧,主人公的言行被“80后”争相效仿,至今热议不断。

一、庸常生活的喜剧化

《奋斗》通过松散的结构,表现了“80后”一代以自我为中心,跟着感觉走的庸常生活。通过具有京味幽默的台词,使这种庸常生活喜剧化、闹剧化。

“80后”普遍被认为崇尚自我,看重物质享受,对那些离个人生活较远的所谓国家民族利益、政治热点等态度漠然。他们热衷于物质享受,自我意识强烈。《奋斗》“没有编织扑朔迷离、跌宕起伏的故事,没有人为地制造戏剧冲突,人物命运也没有复杂曲折的变幻莫测,而完全采用人物之间的交往、矛盾和一些话题来谋篇布局。 靠‘奋斗’这个抽象的核心来贯穿全剧,做到点面结合,有始有终。这种平实、淡定的处理凸显了编导的意图:不在于向观众讲述一个常规的完整故事,而是要向观众展示新时代下,年轻人之间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和生活观念,呈现他们的成长历程和感悟,发现和寻找自我的过程。”①

《奋斗》结构上类似于相声、小品和冯小刚式喜剧电影的加肥加大,更像情景喜剧而不是连续剧,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表现生活流异曲同工。日常生活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庸常性,典型理论强调切取生活中最有代表性充满冲突的片段,组织故事,而新现实主义电影强调还原生活本身,表现生活的芜杂性和人生存的状态。在《奋斗》中,“80后”的所作所为是庸常的,没有生死考验,没有生离死别,不需要战天斗地的豪迈举动,表现支离破碎的日常生活,表现一地鸡毛式的情感纠葛,松散的剧情和自由的结构是适合的。

在人物关系的矛盾冲突处理上,《奋斗》由于故事线被弱化,剧中人物只有性格和价值取向的冲突,没有你死我活矛盾斗争及大善大德与大奸大恶的冲突。颇有小品和相声布置故事情境,相互逗乐的味道,也有情景喜剧设套解套的细节设置,表现的是一种生活状态,而不是讲冲突激烈的故事,一般电视剧中剑拔弩张的人物冲突也被完全弱化。如情敌之间的关系,没有因为彼此间的横刀夺爱而反目成仇,不共戴天,此恨绵绵无绝期地进行报复,而是如小孩玩家家一样轻松,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情敌之间很容易的就相互理解,相互原谅,再次恢复友谊,又成为好姐妹好兄弟。赵宝刚认为:“他们对自我产生兴趣了,他们更切实际了,就是说他不知道这个世界将来会怎么变化,但是第一件事我要了解我自己,我到底是个什么人,我到底有什么样的需求,然后当我的需求跟别人产生冲突的时候我不是采取特别老的方法,我仇恨他,我打击他,我消灭他,而是我怎么能解决这个冲突,跟他和平相处,我觉得其实这个表现了一个新的时代的状态。”石康也认为:“我觉得年轻人,所谓“80后”的更现实,他不会让仇恨和愤怒留得太多,他很快会找一个非常现实的本文由收集整理方法把它解决了。而且我觉得“80后”关键是他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上一代人有差别。”②情敌夏琳和米莱、华子和向南、华子和猪头无不如此。而这种情况,在情景剧和小品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

因此我认为称《奋斗》为“状态电视”也无不可。可以说,导演采用松散的结构,表现“80后”庸常的生活,温情化了矛盾冲突,在形式和内容上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契合点。

《奋斗》最让“80后”津津乐道的,就是“耍贫嘴”的台词,那种带有王朔和冯小刚式的调侃,那种有意为之的京味幽默,颇有话剧或舞台剧的风格。由于小品、相声和情景喜剧在中国源远流长,具有极深厚的群众接受基础,特别是“逗”乐,调侃别人以求精神上的平等,自嘲以求思想上的放松。这种台词风格颇受喜欢把话说得离奇、新潮、有创意的现代青年男女的喜爱。导演赵宝刚说:“它主要是削弱了原来很多电视剧里边的戏剧痕迹,基本上应该讲是一个无戏剧结构的一个戏。其实当时最初比较担心的一点也是,因为它太没有戏剧性了,不是编织一个很扑朔迷离跌宕起伏的一个故事,人物命运没那么复杂,完全靠生活的一些人物关系和一些话题,还有语言的一些魅力来吸引观众看的。”③我聊举几例来分析。

1.剧情:徐志森想见陆涛,陆涛拒斥和诅咒这位素未谋面的富翁生父。

陆妈妈:儿子,你亲生父亲要从美国回来了,他在美国赚了很多钱,他想见见你……

陆涛:见面就算了,让他把遗产打我卡里吧。

2.剧情:米莱跑去看陆涛路上摔了一跤受伤,米莱作为前女友,对陆涛旧情不断,调侃陆涛也调侃自己,哀怨之情溢于言表。

陆涛:喝点什么?

米莱:我喝可乐。

陆涛:冰箱里有过期的,你喝不喝呀?

米莱:喝,作为你过期的女友我也就配喝过期的可乐。

陆涛:好点了吗?

米莱:别往我这性感的美腿上看,回头口水掉我伤口上了,化脓了我跟你没完啊!

3.剧情:杨晓芸逛街,恃宠撒娇。 对白简直就是相声段子里的“逗哏”和“捧哏”。

杨晓芸:今儿咱可说好了,这逛商场可有逛商场的规矩。

向南:说来听听。

杨晓芸:第一,只许看商品,不许看美女,我除外。

向南:成。

杨晓芸:第二,凡是给你向南买的东西,单价不许超过一百块,凡是给我杨晓芸买的东西,单价不得低于五百块。

向南:成。

杨晓芸:第三,不许逃跑,只许跟着我,不能在茫茫人海当中把我弄丢了。

向南:成。

杨晓芸:最后,付账要主动,知道什么叫一溜烟吗,告诉你,当我老公必须得有眼力价儿,我看商品这眼睛只要一放光,你就得一溜烟地给我去付账,不能浪费我宝贵的唾沫催你。

4.剧情:夏琳回国,杨晓芸嫉妒地描述朋友们的情况,颇有话剧风格。

杨晓芸:你都想不到,自从你走了以后啊,那帮人搞了一个破仓库,我看以前就是存鸡屎的,现在他们竹板闹革命,搞起了loft,还取了一个特恶心的名字, 叫心碎乌托邦。据说住在里面的人个个都心碎过……反正吧他们一个个表面上都心碎,但实际比任何人都过得好。那个小资啊,小情调啊,落地窗啊,小台球啊,小篮筐啊,小飞镖啊,小花园啊,还有狗呢,什么咖啡呀,哎呀一帮的人成天关在里面瞎得瑟。回头你看看就知道了,一个个狼心狗肺的样子,该事业的事业,该胡闹的胡闹,一个个天天都高兴得跟王八蛋似的。再取一个让人同情的名字来气咱们,你说他们多缺德啊!

5.杨晓芸心怀不满,刻薄地揶揄向南。

杨晓芸:哎哎,你别恶心我行不行?你以为我不知道呢?背着我悄悄摸摸地讨好富家女,你也不照照镜子就你这样儿的像是脚踩两只船的人吗?你踩着我也就得了,踩人家富家女,想吃软饭。丑八怪不想整容就想当电影明星的,你听说过吗?

转贴于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白领和金领青年的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国生活方向和潮流,大公司舒适气派的办公室、豪华的酒店、浪漫的郊游、奢侈的住宅、另类新潮的loft、自我中心主义的“80后”新新人类、有点虚无颓废色彩的party、再加上京味幽默,所有这些在某种程度上成了“70~80年代新贵”一种身份的标志,可以给外省青年起到某种方向标的示范作用。虽然生活方式不一定人人能得而享之,但这种可供模仿的京味语言可以成为好时尚的中国“80后”的所爱。因此,《奋斗》台词被摘录在网上传抄,在“80后”的日常生活中被学习和模仿,这是有它的社会心理原因的。

二、温情浪漫中蕴涵的残酷现实

《奋斗》的震撼人心之处在于温情浪漫的都市童话中,触及了现实的残酷性,犹如绵里藏针,表面看似柔软万分,但只要被它小心翼翼所挟裹利器所触,则让人痛楚无比。该剧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友谊万岁、爱情至上、为心中的梦想而奋斗等内容。但也反映了很多社会现实:盲目的闪婚、友情的背叛、不堪就业压力而自杀、房地产风险、钉子户、京漂一族的艰难……对于这些当今的社会之痛和“80后”的精神之伤,编导尽管对其进行了温情化的表现,但仔细看来,仍然是残酷无比。

这种残酷主要反映在两个人身上。一是漂在北京的外省女孩露露,为了能在这个梦幻一样的城市中找到自己栖身港湾。他先后依附过三个男人小海、华子和猪头。她在这个城市中找不到自己的身份,不停地随着男人的爱好和需要改变着自己。和摇滚歌手小海在一起时,他成了小海所需要的模特、摇滚青年;和华子在一起时,他成了发廊老板娘、蛋糕店老板、台球厅老板;和猪头在一起时,他就成了泰国菜馆老板娘……他被成名的小海抛弃时,刚好失业,居无住所,流浪街头,几乎无家可归。好心的华子收留了她,在她的央求下,华子盘下了发廊,这才使他有了个栖身之所;但他屡次向华子请求结婚都被搪塞,而她的求婚与其说是为了爱情,毋宁说是为了一张北京的身份证。对她来说,嫁给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帮她在北京生存下去,让她一家人在一起。她的爱情实质上成了交易,拿自己的青春、美貌,交换到自己所要的物质保障。露露的境遇代表了进京打工一族的求生之不易,对露露而言,真正美好浪漫的爱情是属于陆涛、米莱、夏琳这些衣食无忧的京城子弟,而对外省子弟,则是奢侈品。

二是都市女孩杨晓芸,她的现实和虚荣也很能代表当下一般都市女孩的求偶心理。自己能力有限,却对老公要求甚高。永无餍足的物质需求,虚荣的攀比。希望向南能给自己带来物质上的一切,当向南显示出平庸、满足和不求上进时,就不断地施压,让男人不堪重负,感觉婚姻不是爱情的天堂,而是地狱般的折磨。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两类女性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夫贵妻荣的思想在作祟。这样的女性是无力的,不自信的,把自己摆在他者的地位,而不是平等的地位。即女人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是通过婚姻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联系现实生活中京沪地区的一些女孩子,择偶时由要求对方由有房有车升级到还清房贷等现实,让人感觉浪漫和高雅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之上,对于在底层奋斗的人来说,浪漫是奢侈品。

可以说,这部电视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问题,触及了生存的残酷性,是一种清醒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态度。尽管结尾时为了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让露露和猪头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让华子找到了所爱。也极为牵强地让向南和杨晓芸破镜重圆,但问题是杨晓芸的复婚是因为家人介绍的结婚对象在经济地位上都不如向南,满足不了其虚荣心,才又退而求其次和向南和好。也就是说,杨晓芸跪下来苦求向南复婚,不是建立在对婚姻生活重新认识这个很现实的基础之上,而是在经济方面的权衡再三的基础之上。很难说,假如有一个比向南在经济上更为成功,更能满足杨晓芸虚荣心的男人闯入其婚姻生活后,这对看似经历过磨难的小夫妻间的离婚战争会不会风云再起?

对这些现实问题,编剧石康本文由收集整理认为:“我还是坚持,艺术创作的真正价值是真正能启发人对现实生活的把握,对未来的展望,不论怎么样最后还会回到这上面来,要不你就是一个纯粹的娱乐工作者,我个人希望当个艺术工作者,虽然得通过一个大众娱乐的形式,但是我觉得那是一个个人追求,要没有这个追求那整个我们就不会这么做这个戏了。”④编导的认识是非常清醒的,但是由于他们柔情化、诗化现实的创作理念,这种关怀现实的锋芒被温情化剧情遮掩了起来。

三、又一部琼瑶式的都市童话

《奋斗》被许多媒体评为是难得的一部讲述当下社会年青一代生活状态的佳作。新浪娱乐记者评其为:“这部讲述‘80后’,特别是北京‘80后’的青春情感和奋斗历程的电视剧,不仅将年轻人的愤世嫉俗、叛逆迷茫、情感混沌融入进去,还着重描写了六个刚毕业大学生的情感生活和事业奋斗的过程,更像一部励志剧,反映了年轻人在励志过程中所遇到的社会问题,展现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和生活观念。”⑤有观点认为,“这部电视剧不带矫情地还原了当代年轻人尤其是‘80后’的生存现实,主人公经历具备很好的情感张力,大体准确勾勒了‘80后’的生存状态和奋斗痕迹,剧中充满了大量‘80后’的文化符号,面对当下对‘80后’的误读,为‘80后’的正名做出了努力。”

但仔细分析《奋斗》,虽然触及了一些现实问题,但称为励志剧是牵强的,虽然充满了大量的“80后”的文化符号,但离“为‘80后’正名”还是有距离的。它所讲述的,还是一部翻版的琼瑶式的都市童话。

琼瑶剧一般会设置一个“灰姑娘”(男富女穷)或“翻转灰姑娘”(女富男穷)的故事,俊男美女只为爱情而活,一见钟情,三角或多角恋必不可少。故事中的一方总有上层社会的父母亲朋提供生活保障,用不着为生计和工作辛苦奔劳。恋爱方式如出一辙:一个人的时候无休无止地发呆犯傻或自言自语,两人时大段大段说些无论如何肉麻对方都不嫌腻的对白,矛盾爆发的时候涕泪横流辅以撕心裂肺的大喊大叫。语言删简就繁,宁滥毋缺,能绕三道弯的决不只绕两道半。演员表演时时刻刻都是高潮,剧情多曲折而少起伏,矛盾的解决一般是让三角关系中某一角死掉。

《奋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切近了现实,有所突破,但故事设置还是未脱此窠臼。

《奋斗》具有琼瑶剧都市童话的造梦特征。所谓都市童话,就是编织一种现代都市的生活,完全是建立在子虚乌有的基础上,或者是虽然有可能,但是现实发生的概率极低,低到让观众感觉不可能。首先是《奋斗》中的主人公陆涛,其才学的设置就很虚假:最让米莱惊叹的是能记20多个电话号码,而且是只听一次!这种情况除了极个别数学怪才之外,在现实中存在的可能性非常小。刚出道的大学生,没有任何实践经验,但在精明的与众不同的成功老爸的支持下,一下子就能成为一个投资几亿“法兰克福风情”的项目经理,而养父陆亚迅则在他的嘲讽下帮他解决了有关容积率的问题。后来两个“伯乐”方叔叔和米叔叔又“慧眼识才”,启用他为“田园牧歌”的项目经理,让他操控15亿的资金,凭着他发誓加保证而不断补充资金,到最后终于不可收拾,以折赔2亿转让收场。在现实中,有几个在生意场上久经磨砺的老总会这样视十几亿的资金如儿戏?正如有文章所评的那样:“《奋斗》虽然标榜励志,但骨子里还是琼瑶剧的本质。主人公陆涛的奋斗太缺乏含金量:富爸爸一夜之间从天而降,事业从此平步青云;2000万元的原始积累太过容易;一个毫无经验的工科出身的学生刚出校门就呼风唤雨,主持上亿房产项目的设计,掌控几个亿的资金。男一号的故事不具备任何代表性,基本上是面对不如意的生活产生的意淫。”

转贴于

而且陆涛与众不同,自小就一直对自己看不起的养父直呼其名,而养父也很乐意地答应,酷是够酷的,但是在中国这个长幼有序的传统没有被颠覆的现在,这种受过高等教育却缺乏基本人伦教养的“逆子”存在的可能性在哪里?网友对其不敬长辈也是颇有微词:“你养父不计前嫌给你们娘儿俩一家,拿你当亲孩子那么养着,你不知恩图报就算了,还一张嘴就‘陆亚迅’‘陆亚迅’的。我说你叫谁呢?小学老师没教过你尊敬父母啊?”⑥

在这部电视中,其主人公陆涛可谓名副其实的吃软饭的:一是吃生父和养父的软饭;二是吃富家女及其痛爱女儿的富家翁的软饭。养父是国有房地产单位的大员,而生父是房地产界的“大鳄”,两个人为了让这个“有出息”的儿子能在感情上认可自己,一个放下做人的原则为其走关系,一次拜访就为其赢得了八千万!解决了房屋设计的关键问题。而另一个则变着法儿为这个空想家的儿子看似远大,实际上不顾现实的所谓的“理想”买单,而最终被气出大病,生命垂危,想把十几亿的遗产过继给这个不争气的儿子时,人家却潇洒地说了声不,撇下生身之父在手术台上和死神去博弈,和女朋友远渡重洋到巴黎去陪读了!酷是够酷的,但是于情于理如何说得过去?从来不想想自己买车、买房和朋友们潇洒挥霍的两千万是谁给他的?谁又能让他挣到这两千万?感恩之心哪里去了?正如网友所嘲讽的:“你说你亲爹当年抛下你亲妈跑了,你恨他不认他都是应该的。但是你要这么有骨气就别占人便宜啊。你‘青年之家’做着,‘田园牧歌’接着,2000万拿着,大房子买着,loft住着,做生意赔着,人家给你收拾烂摊子看着。末了儿了,你还来一句——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服了!我以前只听说过有不食嗟来之食把自己饿死的,从来没听说过不食嗟来之食把人送饭的人家儿给吃空的,到你这儿我算开了眼了。”⑦

另外,两个富家女米莱和灵珊还有又穷又漂亮又有能力的夏琳被他这种“酷样”迷得死去活来。富家女米莱为他提供“心碎乌托邦”,供他和朋友们消遣,为他的消费买单,为他的工作买单,分手后追在身边死缠硬磨,痴情地得了“失恋症”。而小女孩灵珊也对其一往情深,这样的艳福,只怕不是一般的帅哥所能遇到的。这样的“80后”形象,被“80后”观众在情感上认可是有困难的。

影片名为《奋斗》,带有极强的励志色彩,因此一般观众将其定位在青春励志片。但是纵观全剧,称为青春偶像片是没错的,但要将其归为励志剧是有问题,因为文不对题。

编导认为,奋斗就是找自己的过程,成功不是挣了多少钱,是找到了自己。⑧赵宝刚说:“现在的人要追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其实我觉得可能对现在的人什么金钱,还有什么爱情,可能他们重视程度不像老一辈那么强烈了,他最重要的实际上是一个自由,就是说我很自由地、无拘无束地干一个我自己非常喜欢的事情。”“以前都是人为社会而活,人是社会动物,一个人必须得服务于社会,现在个人从这里边剥离出来了,他开始追求一点自我的价值和意义。”⑨但是再个性,再讲自由,也不能让偶像主人公把人伦底线弃之如敝履。

我认为,所谓奋斗,就是通过艰苦的努力,去实现某个人生目标,成功是最好的结果。所谓成功,就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努力得到了认可,社会地位或社会形象向更高一级的发展。在《奋斗》中,主人公陆涛没有奋斗的目标,甚至因为其特殊的身份用不着奋斗。而只有三个配角在为目标而奋斗:徐志森为了财富而奋斗,为了赢得儿子在奋斗;露露为了户口,为了一家人能在北京团圆而奋斗;而猪头卖盗版书、开公司、开泰国菜馆,折腾着为生活富裕而奋斗。除此之外,其他人很难说有什么明确的人生目标,只是在三角之爱中死去活来的痛苦。陆涛一味地由着性子过自己所谓的“想要的生活”:做工程不顾实际不计成本地追求完美,拒绝徐志森理性地传授商业经验;爱情第一,一副要美人不要江山的傲慢气势;向南小富即安,对生活没有什么追求,经常玩cs游戏,想着法儿逗杨晓芸高兴,而且饶有兴趣地向灵珊献殷勤。华子倒车、开发廊、开蛋糕店、开泰国菜馆都没有确切而积极的态度,只是在帮助露露摆脱困境,在为猪头的友情所迫……而三个女主人公,夏琳可以为了爱情放弃专业,米莱为了爱情玩儿似的做所谓的经理,而杨晓芸纯粹是一个世俗的势力妇人,清纯可爱的外表下是虚荣攀比,夫贵妻荣的念头,几乎没有自己的事业。

四、结 语

有评论说:“青春的价值在于寻觅奋斗目标,在于努力实现自我。观众从这部电视剧中看到了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心态,找到了鼓舞人心的情感共鸣。”⑩青春的价值在于奋斗,这是没错的,但是奋斗的目标在于实现自我,这是值得商榷的。奋斗是有目标的,目标应该是有成果作为衡量标志的。如恢复自信,走出自卑的阴影;由怯懦变得勇敢,因此树立了自己的社会形象;取得了经济上或精神上的预期目标;获得了社会的认可等。作为一部励志片,主人公应该克服来自社会、家庭或自身的障碍,战胜大大小小的困难,磨砺了意志,获得了人生经验,达到了预期目标或者至少为预期目标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主人公本身也由弱小变得强大,由幼稚变得成熟。但综观《奋斗》,很难说主人公有什么具体的人生目标,“积极向上”,“阳光健康”因编导所谓的实现自我是虚飘的而大打折扣。

奋斗米莱范文4

[关键词] 《勇士》;美国文化;两面性

  《勇士》(Warrior)于2011年9月上映,并在全球范围内广受好评,其主题的文化属性非常鲜明,很多影评人士均给出了对本片积极的评价。虽然主题老套,但毫无疑问电影本身对于我们分析美国文化再合适不过了。从这些主题中我们剥茧抽丝,看到了美国文化的两面性特征,这些特征既对立又统一,既存在冲突又有消解,既有爆发又有内敛。总之通过分析本片及其人物,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美国文化在两面性上存在的代表性特征,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更加了解美国文化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的表征。

一、影片简介

影片由三位主要人物构成,围绕三位人物的精神、感情、爱与谅解展开。汤米是前海军陆战队员,曾在伊拉克服役,后擅离职守回到匹斯堡。因为要照顾其在军队好友的妻子,所以参加了赏金拳赛,为了能拿到五百万美元的冠军奖金。他找到了他的父亲帕迪作为他的教练,但是汤米一直记恨着他的父亲并拒绝承认父子关系,因为帕迪曾经酗酒并虐待他的母亲, 而他的母亲也因此病重离世。实际上此时的帕迪已经戒酒并信仰了基督,但是汤米并不买账。汤米的长兄布莱顿是一名前UFC(极限格斗)职业选手,而现在是一名高中物理教师。布莱顿因为家庭经济原因面临失去自己房子的窘境,又因私自参加业余拳赛而被迫无薪停课,所以他不得不再度出山,同样也参加了赏金拳赛。布莱顿也同样记恨着他的父亲帕迪,也同样一直无法接受他的父亲。汤米与此同时还一直无法释怀当他们的母亲病重的时候他的哥哥为了追求爱情而自私地离开。 就这样兄弟二人,加上一个有着灰暗过去的父亲共同踏上了追逐百万美元之路。最终三人以一种绝对美式的结局释怀了过去,重新走到了一起。影片集中反映了美国电影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几个主题:情感冲突、救赎、消解以及无条件的爱。[1]这些主题映照在主人公的性格侧面上,充分显示了美国人国民文化意识形态的典型特征,也充分体现了美国文化的两面性特征。影片主人公的性格有明显的两面性特征,这些特征集中反映了美国文化以及美国文化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由此我们首先要分析影片人物性格的两面性特征,进而以此作为基础探索美国国民文化的共性。

二、侧面一:外表的强大与内在的脆弱

对于汤米这个人物,表面上看他是一个无比剽悍的人物。他嘴硬,不苟言笑;他的躯体更硬,对痛苦看起来毫无知觉,这一切毫无疑问来自他痛苦的经历。而他身上另外一个标签则是愤怒,影片从头至尾赋予了他猛兽公牛般的眼神。在格斗中,他像机器般冲向对手,观众看不到自信,也看不到胆怯,更准确地说是毫无知觉,如行尸走肉般令人不寒而栗。在击倒对手后,在转身离开的时候毫无怜悯与兴奋之感,而是径直离开比赛场。他冷漠、不可靠近,但他却找到他父亲,这一点更像是在报复这个曾经的酒鬼和虐妻者,只不过用的不是铁拳而是精神的锤击。以上是汤米性格特征两面性的一面,而另一面汤米却没有那么剽悍了。汤米自始至终的眼神说明了一切:最开始是游离恐吓,然后是斗笼内的愤怒与溃泻,到最后的释然,这种眼神我们似曾相识,无论是《指环王:王者无敌》中在前往末日山中的弗罗多·巴金斯,还是《枪王》中的张国荣,都有共同的眼神流露。这种眼神代表着崩溃的边缘、预示着绝望、无助与惶恐。毫无疑问,汤米的内心是脆弱的,是需要救赎的。他强硬的外表不过是脆弱内心的护甲, 而护甲越是强大便越无法敞开而得到救赎。这便是汤米性格的两面性所在。

由此折射的美国文化的两面性也显而易见。美国文化外表强大,无论从经济、政治影响,还是科技、娱乐方面,均昭示着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侵略性与斗争性。由此而引申出的美国国民意识以及文化在外在上看似强大而有侵略性。美国文化以个人主义为中心,强调自我与个人奋斗,在逆境中选择更多的是无谓向前而不是规避退缩。当既定目标被设定后,美国人很少会受制于其他因素。这一点从美国历史上的对外政策就可以看出,数次不顾国内国际反对的战争与冲突,均显示着这个国家的鲁莽与剽悍。而美国人对于自己的文化属性的看法也有如汤米的铁拳,自信而又有些自负。美国人对于其他文化从表面上看是包容的,它能够接受,能够转化,也能够消解,但是这一切实则是建立在美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之上的。自信来自于本身力量的强大和自然属性的不可逆转,虽然美国文化本身就是杂融的产物,这种属性使其不惧怕任何外来文化的干扰,只存在暂时的片面的冲突,最终还要归于“大熔炉”的统一属性。而我们提到汤米内心是脆弱的,这一点也能在现今美国文化中得以体现。自“911”事件后,美国人感到不安,尤其是近20年间,美国无论在地区军事冲突上还是在本国经济发展上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些挑战使美国人感到在美国强大的外表下,实则存在着各种隐患和躁动,一旦时机到来,便面临着崩溃。这一点与汤米最终的倒下不谋而合。

三、侧面二:外表的羸弱与内在的坚忍

与汤米相反,作为兄长的布莱顿,表面上是再普通不过的美国平民大众,他是高中教师,无论在体力上还是在天赋上都没有过人之处。他表面上性格儒雅,从不好勇斗狠。在斗笼内的表现也有如他的身份,尊重对手、怜悯对手并善用智慧。但是这个有着平静外表的家庭男人却有着一颗坚忍和强大的内心。当面临生活的窘境和事业的挫折时,他选择面对。在格斗场上,他不似汤米那样强壮、凶狠、冷酷,他所表现的是冷静、睿智。他对于胜利的渴望也能够体现他内心的强大,他的教练在考虑是否让他参赛时害怕的是他宁愿被打死也不愿意放弃。另外在面对最强大对手科巴的时候,这个物理老师在根本就没有任何赢的希望的时候,仍旧选择面对而不放弃。其实这强大内心力量的来源,可以用影片中的一句台词来诠释,他的教练在最后一个回合开始前对他说: “You dont knock him out,you dont have a home.”(你打不倒他,你连家都没有了。) 这一点可以说明自始至终使布莱顿坚持下去的是家庭的力量。这股力量足以战胜任何强壮、凶悍的对手,甚至是一路所向披靡并使极具格斗天赋的汤米最后也甘拜下风,并欣然卸下了“护甲”,与其冰释前嫌。

如果说汤米的性格特点是美国上层建筑层面的抽象文化写照,那么布莱顿的性格特点更能反映美国大众文化的侧面。而其性格特点的两面性也代表了美国平民文化的两面性特征。美国人相信“小人物创造大历史”,这一点已经深深烙刻到美国大众的意识形态中。由此可以看出,“小人物”本身具有的特点是具有两面性的。一方面,美国大众文化接受的是平民文化,布莱顿在影片被称作“civilian”(平民)和“underdog”(黑马),他们没有非凡资质,也没有富足的背景,这一点为“美国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而“美国精神”也正是美国文化的化身,笔者也曾经讨论过美国体育电影中“underdog”的精髓所在。[3]另一方面则是美国国民对于“大历史”的认知。众所周知美国人关注自我以及自我的周遭条件,这是美国“个人主义”的精髓所在,而这种精神的力量来源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另一方面的关键所在。正是这股内在的力量形成了美国大众文化外在平庸与内在强大的对立统一,这股力量推动了美国文化的一脉相承,也决定了美式性格的形成与传承。究其这股力量的根源,在本片中是显而易见的,家庭、爱与谅解是所有两面性冲突消解的关键。而本片所宣扬的主题正是这三者,因为我们所讨论的内容的关键点在两面性,所以这三者作为美国文化中普遍存在的核心我们就不再赘述了。

四、侧面三:消解的交点

父亲帕迪的两面性体现有别于汤米和布莱顿共时性的特征,父亲的两面性具有历时的特点,即父亲的两面性不是同时存在的,而是经过发展变化的。一方面,从前的他以罪人的形象出现,酗酒、虐待妻儿,直到妻子和儿子都离他远去,数年后妻子过世,儿子一直无法原谅他的所作所为,关系宛若路人。而另一方面,数年后父子再相见的时候,帕迪已不是原来的酒鬼,他信仰了基督教并参加了戒酒会,他和汤米相见的那一日正是他戒酒1 000天。他的性格转变是两面性的具体体现,先前的暴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保守、谦和甚至有些懦弱。尤其是他对布莱顿的看法更是改变甚大,从前因为布莱顿资质平庸,他从未获得父亲的肯定;之后的帕迪当出现在布莱顿门外请求原谅时,其转变不言而喻。

帕迪身上的两面性主要体现在矛盾消解这一环节上,他是众多两面性关系的结合点,他身上体现出的文化含义是影片主题的终点与宣泄点。首先美国文化是有黑暗面的,帕迪的酗酒与虐妻正是这黑暗面的代表,它们分别代表着美国文化中的懦弱与暴力。美国所谓的文化存在时间短,二百多年的发展不足以使美国文化自信到不受任何消极因素影响而向积极面发展的程度,这是其懦弱的表现;而暴力面则反映了美国文化因缺乏积淀而表现出的不稳定性,“简单粗暴”似乎是排除不稳定因素的不二法门。而之后帕迪的转变,实际上是对美国文化消极面的修正,更准确地说是美国文化自我要求的修正希望。美国文化在浮华的外表下是渴望稳定和积淀的,帕迪的保守和谦和恰恰反映了这一修正的方向。

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人找到了解决矛盾的思想武器,即影片的主题:家庭、爱与谅解。而这三者的根源来自宗教的救赎观,基督教在这里不仅拯救了帕迪,而且拯救了兄弟关系,父子关系。由此我们可以肯定,是宗教确保了美国文化摆脱黑暗面而走向积极的历史态势,宗教观是美国文化价值观的脊梁。尽管美国没有国教,但是无论是基督教、犹太教还是佛教,宗教确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影响着美国的文化,[4]它是各种矛盾消解的最强大力量源泉之一。

五、结 语

影片中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体现了美国文化的各个层面,既让我们看到了美国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也深刻反映了上层建筑所存在的忧患。无论是哪种文化意识都有着其根本的冲突与矛盾,同时又有着能够支撑其不断传承并发扬壮大的内在源泉。这种独特的两面性是我们认识和分析美国文化不可或缺的基础,也是笔者着笔的意图所在。

[参考文献]

[1] David Edelstein.Movie Review:The Clichéd,Great Warrior[J].New York Magazine,2011(09).

[2] 李莉,宋协立.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与美国精神[J].烟台大学学报,2003(04).

[3] 张彧,张晓丹.浅谈美国体育电影的主题[J].电影文学,2009(20).

奋斗米莱范文5

于是我明白了――如果一个地方非常大却鲜为人知的话,是那个地方的悲哀;如果一个地方非常小却闻名遐迩的话,是那个地方的骄傲。

在我去过的奥运会举办地,总能见到主会场星火炬台的庞大身躯――她们在太都市林立的建筑群里,必须奋力挺身向上、才能不被摩天大楼之林埋没,“朝圣者”们,也必须在诸多“新建筑符号”的斗艳中去找寻她们的身影。

而在普莱西德湖一片空旷的雪地上,我毫不费力就找到了当年的火炬台,她没有摩天大楼式的伟岸、没有“新建筑符号”式的神奇,她的魅力在于:静寂旷野中不多的人类痕迹中,她原本并不高大的身躯却显得突兀。

在每一个奥运会举办地,我都曾被那些著名的体育场馆震撼,那里演出过的经典已经是奥林匹克的史诗,那些伟大的建筑已经是奥林匹克的纪念碑。于是在普莱西德湖,我就去找那些史诗般经典赛事发生的地方,最终我找到了并且被震撼了――海登,奥运会历史上比菲尔普斯还要伟大的英雄,他神奇地把从500米到10000米的所有速滑金牌包揽囊中(相当于把50米到1500米游泳、或者100米到10000米跑步的所有金牌囊括)。

海登创造历史的地方,是一所高中的体育场。这个体育场的对面,就是1932年和1980年冬奥会冰球决赛的地方,而这样的堪称“里程碑”―样的场地,并没有变成需要购买门票的“圣地”或者被铁栏围起来的深宫大院―一个班的中学女生和―个班的小学男生,分别在那两个冰球馆里上体育课。

我曾经自认为是一个有这种情怀的人,但是,普莱西德湖的人民,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奥林匹克情怀”――

那是一个只有三千人口的小村子,她不是城、不是镇、而是村,不是“City”、不是“Town”、而是“Village”,

但是这样一个美国的边陲小村却举办过两届奥运会,用那里一所高中校长的话说就是:普莱西德湖的每一个村民,都觉得奥林匹克和自己是融为―体的。

类似的话我在普莱西德湖的一位老法官那里也听到过――三十年前,他曾经请参加冬奥会的―群中国现代冬季两项运动员到家里做客,他们老两口给中国的青年人做普莱西德湖口味的西餐,而中国青年给他们做中餐――不愧是法官,老人的话抑扬顿挫出口成章且富于哲理:我们人少的地方力、奥运会,每个人―生中的每天都生活在奥运会的记忆里,这是普莱西德湖独特的地方。

奋斗米莱范文6

莱芜战役纪念馆导游词

大家好!

我代表纪念馆的全体员工欢迎大家的到来。

首先请允许我将纪念馆 的概况简单跟大家说一下。 莱芜战役纪念馆坐落于莱芜市城区中心黄山之上,是 1997 年在原莱芜革命 烈士陵园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2007 年,为纪念莱芜战役胜利 60 周年,莱芜市 委、市政府投资 5000 多万元对莱芜战役纪念馆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总建筑面 积达到 14000 平方米, 它是由全国一流的鲁迅美术学院规划设计,馆名为迟浩田 上将题写。 它的建筑规模、 艺术创作水平和园区环境均在全国同类馆中名列前茅。 近年来,该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青 、 少年教育基地”和“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008 年 10 月,顺利通过了 “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验收,已成为莱芜乃至全省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及 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莱芜战役纪念馆的广场,广场面积 6000 平方米。大 家请看, 这种建筑实体与柱廊迂回相结合的设计,不仅体现了纪念馆建筑物端庄 肃穆的特色,而且创造出一种壮美厚重、灵活通透的视觉效果。我们眼前的这尊 陈毅元帅铜像,是由著名的民营企业家须福根先生捐资 19 万元投资建成。须先 生的父亲曾经担任过陈毅元帅的秘书, 所以在陈毅元帅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立这样 的一尊头像来表达他的敬意。这尊头像高 3、5 米,重约 3 吨,是由我国著名雕 刻艺术家左耀国先生设计制造的。 革命烈士纪念塔矗立于纪念馆中轴线上,高 19 米,由花岗石砌成,正面镶嵌 着毛主席亲笔题写的“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鎏金大字,为全国 100 个重点纪念 塔之一。

我们现在来到了展览馆,展览馆设有序厅、战前厅、战役厅、支前厅、英烈 厅五个部分,设计理念新颖,布展形式艺术,展览内容丰富翔实、史料齐全。现 在我们来到的是莱芜战役展览馆的序厅部分。 首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这组雕塑,是指挥莱芜战役的三位主要首长:中间这 位是陈毅元帅, 当时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左手边手拿望远镜的这 位是粟裕大将,当时担任副司令员;右边这位是谭震林,当时任副政委。

上一篇低密度脂蛋白

下一篇高铁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