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范例6篇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范文1

烧杯(水)、酒精、盐水、量筒、水稻种子、小玻璃瓶、橡皮泥、密度计、课件。

1.1 新课引入

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展示:视频--热气球升空、潜水艇的浮沉、飞艇等,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

师:要了解这些现象的原理,就要学习--物体的浮与沉,教师板书。

1.2 新课教学

师:(提出问题)热气球为什么能升空?潜水艇为什么能浮沉?飞艇为什么能飞在空中?

生:学生猜想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根据日常生活经验)

师:同学们猜想的都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同学们注意要探究三个内容:一是在什么条件下上浮,二是在什么条件下下沉,三是在什么条件下既不上浮,也不下沉而是静止在液体的任何一个位置。

教师介绍悬浮的概念。

①实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

探究器材、探究和巡回指导:

器材:烧杯、水、橡皮泥、小玻璃瓶。

(1)在提出设计方案的基础上选择所需的实验仪器。

(2)如何使小玻璃瓶上浮,下沉,悬浮。

(3)如何使橡皮泥上浮,下沉,悬浮。

(4)相互讨论物体上浮,下沉,悬浮的条件。

(5)完成实验表格

(6)看实验结论和先前的猜想是否吻合;

(7)写出个人自评。

以上的所有项目都填在下表里。

师生共同得出实验结论和升华

选几组完成较好的方案,由学生边演示边讲解他们组的探究报告,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就学生的探究过程作一总结,归纳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F浮<G时,合力的方向向下,物体就会下沉;

F浮>G时,合力的方向向上,物体就会上浮;

F浮=G时,合力为零,物体就会悬浮在液体中或漂浮在液面上。

教师提问:

(1)我们知道小铁块放在水里是沉的,而大木块放在水里是浮的,那有是什么原因呢?

(2)死海不死的原因是什么?

(3)再想想,还有那些方法能判断或实现物体的浮沉呢?

师生共同分析:(课件)原来还可以根据物体和液体的密度关系判断物体的浮沉。

②浮沉条件的应用

同学阅读课文本部分内容并布置。

(1)密度计的原理是什么?它的刻度分布如何?

(2)用所学知识解释农业上是如何利用盐水选种的?

(3)潜水艇在水中是如何实现浮沉的?

(4)热气球和孔明灯是如何实现升空的?

以上思考题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教师给予补充并演示:

①用密度计测水和酒精的密度。

②盐水浸泡法选种。

③潜水艇模型(动画)。

2 课堂小结

2.1 物体的浮沉条件:取决于它所受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

(1)上浮,F浮>G,V排=V物,ρ液>ρ物;

(漂浮是上浮的最终状态,但V排

(2)悬浮, F浮=G, V排=V物,ρ液=ρ物;

(3)下沉, F浮

(沉底是下沉的最终状态)

2.2 浮沉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利用漂浮条件)

(2)盐水选种(干瘪的种子密度小于盐水的密度而饱满的种子密度大于盐水的密度)

(3)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实现浮沉)

(4)热气球(通过改变自身的密度及体积实现升降)

3 作业布置

(1)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密度计的刻度为什么不是均匀的,写出报告。

(2)动动手:怎样能在不破坏蛋壳的情况下让一个鸡蛋在浓盐水中下沉。

注:所用教科书是“司南版”8年级教材。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范文2

《把固体放到水里》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从内容编排的角度来看,本课是通过把物体放到水里后呈现的两组现象:沉与浮、溶解与不溶解,来研究固体的另外一些性质。本节课,我将带领学生就“沉与浮”这一现象做深入、细致的探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知识与技能:

知道哪些固体可以沉,哪些固体可以浮,意识到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定。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感受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性,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做出的判断才是科学的。

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现象。

难点:初步感知固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乒乓球、纸船、铁钉、弹珠;苹果(一个、一片);蜡烛(一根、一截);螺钉(大、小)

分组实验:装有泡沫、橡皮、铅笔、土豆、树叶、回形针的信封;水槽(每组1个);活动记录。年龄特征。

(2)要有指导性

很多时候,老师们设计的记录单缺乏指导意义。因此,实验记录单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是方法上的,也可以是工具上的。

(3)要有操作性

实验记录表的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这样,学生在进行探究记录时,就不会迷惘,无从下手。

《测量呼吸和心跳》这一课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测量在安静状态下、运动结束时和休息后,呼吸和心跳次数的变化,明确运动可以使人的呼吸和心跳加快。在这一课的探究活动中,根据本课活动的特点设计的活动记录表要体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易于学生操作,这样学生也能很快得出结论,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3.注重实验记录的指导

实验内容记录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贯穿于整个探究过程之中,通过实验记录表内的信息,我们能够了解到学生探究的整个过程和发现。因此,指导学生做好探究活动的记录就变得尤其重要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提出探究主题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固体,了解了固体的一些性质。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固体,认识固体更多的性质。(结合板书:固体)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固体,如果把它们放到水里会怎样呢?(一一出示乒乓球、弹珠、纸船、铁钉。分别认识这几种物体,并强调它们是固体。)

生1:我认为乒乓球会漂在水面上,弹珠会沉下去,纸船会浮在水面,铁钉会沉下去。

生2:我认为乒乓球和纸船会浮,弹珠和铁钉会沉。

生3:……

师:是不是这样呢?正好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盆水,不妨我来试一试。(师一一演示)你猜对了吗?猜对的同学举手。了。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精练语言

从回收的学生记录表记录情况来看,许多学生记录的信息会出现语序混乱、语句重复、没有重点等现象。在记录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学会长话短说,做到严谨简练,抓住关键词。

(2)真实记录

课标中提出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的要求。让学生学会真实记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尤为重要。

(3)学会合作

记录通常是以小组为单位,在探究活动中,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自己的分工,信息的记录并不单单是记录员的事,应是小组成员通过实验、交流、讨论形成的共同结果。这样才能让探究活动更有效。

4.注重实验记录的评价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评价指标应该

师小结:把固体放到水里,有的会沉,有的会浮。(结合板书课题:把固体放到水里、沉、浮)

师:其实,自然界中有很多固体都是这样的,你见过哪些?

生1:树叶浮在水上。

生2:羽毛浮在水上。

生3:铁块沉在水里。

生4:轮船浮在水上。

二、设计活动,引领深入探究

活动一:预测固体在水中出现的现象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固体,想知道都有哪些吗?

生:想。

师:打开信封看一看,都有些什么?

生:有泡沫、橡皮、树叶、铅笔、土豆、回形针。

师:如果我们把这些固体放到水中,是多元的,要包括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主体则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实验记录表记录的信息非常广泛,包括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搜集到的课外资料等。它能反映出学生在课前的准备、课堂学习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积极性等,因此,要发挥实验记录的作用,就必须将实验记录纳入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之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记录的兴趣,也可以使教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更加科学、准确。

三、结语

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记录反映了学生科学思维的轨迹,是他们研究的经历,也是我们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的重要依据,同时,实验记录也是学生科学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实验证据,因为这上面如实记录了学生观察到的科学现象。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记录的有效性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它们也会沉、会浮吗?根据你的经验,你觉得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呢?为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小组成员说说,最后由记录员记录。

师出示记录表,讲述记录中的注意点。

1.记录在预测栏中;

2.记录时可用符号表示:如浮;沉

;可能浮?;可能沉?。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各小组情况。

小组汇报预测结果。

师:大家预测的对不对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呢?仅仅凭我们的直观感觉和猜测是不够的,科学是讲究准_的,那就要我们用实验来证明。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提出实验要求)

1.在实验时,操作员要注意轻拿轻放,可先放你们组认为预测最准确的固体。

2.放一个记录一个,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仔细观察、记录。

3.注意桌面的清洁。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哪些沉,哪些浮。

4.师:通过实验,你认为哪一类物体在水里会沉,哪一类物体在水里会浮?

生:我认为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浮。

师:是这样的吗?

相机演示: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一根蜡烛和一截蜡烛;大螺钉和小螺钉。(使学生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轻重无关。)

出示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比较:它们谁重,谁轻?

学生异口同声说一个苹果重,师质疑:如果把它们放到水里,会怎样?

生:一个苹果会沉下去,一块苹果会浮上来。

师演示实验:将它们同时放入水里,生观察现象。

接着演示一根蜡烛和一截蜡烛,大螺钉和小螺钉放人水里的实验,生观察现象。

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同时浮在水里;

一根蜡烛和一截蜡烛同时浮在水里:

大螺钉和小螺钉同时沉入水里。

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1:重的物体不一定都沉在水里。

生2:我们不能讲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浮。

师:你看,一个苹果重,而一块苹果要轻得多,但它们都浮在水里;小螺钉要比大螺钉轻得多,但它们却都沉在水里。因此,我们能说物体在水里沉在水里是由于它重,浮在水里是由于它轻吗?(不能)它与物体本身的轻重有关系吗?(没有)

活动二:探究固体沉浮的原因

1.师过渡:那么,物体的沉浮到底与什么有关呢?(生沉默)

2.师引导:我们把物体放进的是哪里?(水里)说明物体的沉浮和什么有关?

生齐说:水。

3.师质疑:和水有什么关系呢?(出示图片:引导观察为什么一粒石子在水里会沉,一艘大船在水里会浮?)或许你能从这两幅图中找到答案。可以小组讨论讨论。

4.生小组讨论。

5.集体交流。

生1:可能是石子比水重,所以沉在水里;而轮船比水轻,所以浮在水上。

生2:可能轮船在大海里,大海里那么多水,它和那么多水比起来,会比他们轻得多,所以轮船会浮在水上。

生3:我知道物体的沉浮与浮力有关,如果浮力大,物体就会浮上来;如果浮力小,物体就会沉下去。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我从《百科全书》上看到的。

师:你真是个爱看书的孩子,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那么,你知道什么是浮力吗?(生沉默)

师:别急,待会儿,老师放一段视频,我想同学们看了后一定会明白的。

三、课堂延伸,揭示沉浮秘密

师:物体的沉浮到底和什么有关呢?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大科学家――阿基米德就揭开了其中的秘密,他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想知道吗?

生:想。

师播放视频。

师总结:今天我们研究了把固体放到水里,知道了有的固体会沉,有的固体会浮。其实把固体放到水里还有很多的科学道理,在本单元的第五课和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继续深入地研究。课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一步探究。

【教后反思】

《把固体放到水里》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2课。本课主要是组织学生研究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在这一课学习之前,大家对固体的性质有所了解,对于把固体放人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他们也能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有所判断,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因此,我在深入了解教材后,对本节课的教学做了适当的调整。把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放在了让学生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现象并初步感知固体沉浮的原因。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首先,注意选择材料的多样性与典型性。学生对固体沉浮的日常生活经验,容易陷入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大的、重的沉,小的、轻的浮。为此我特意和学生一起准备了生活中随手可得、形状质地不同、放人水中现象明显、具有代表性的材料,如,泡沫、橡皮、树叶、铅笔、土豆、回形针,而且又特意选用了一个苹果和一块苹果、一根蜡烛和一截蜡烛、大螺钉和小螺钉,让学生预测,并进行演示实验,打破学生的思维误区。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范文3

学生姓名

完成质量的等级【

家长检查签字

第一单元《

1单元第一课《

一、学习后的收获: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

判断物体的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

)和(

),沉浮状况不改变。

二、单项训练:

(一)填空【4题】

1、一枚回形针在水中会(

),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在水中会(

)。

2、一块橡皮在水中会(

),把它切成原来的1/8,橡皮会(

)。

3、胡萝卜在水中会(

),把它切成一半大小会(

)。

4、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

)和(

),在水中的沉浮状况不变。

(二)判断【4题】

1、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与它的轻重和体积有关:轻的和体积大的易浮,重的和体积小的易沉。(

2、实验中发现:蜡烛放入水中会下沉。(

3、将石块放入小水杯里会下沉,放入大水盆里则上浮。(

4、木块在水中是浮的,把它切成四分之一后放入水中就下沉了。(

(三)选择【3题】

1、下列实心物体放在水中,能浮在水面上的是(

)。【A铝球

B干木球

C铁球】

2、将一段铜丝弯折后放入水中,沉浮状况是(

)。【A下沉

B上浮

C先浮再沉

D先沉再浮】

3、将一大块泡沫分成大小不同的两份,同时放入水中,则它们的沉浮状况是(

)。

【A大的上浮

B小的上浮

C都上浮

D都下沉】

(四)简答【1题】

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沉浮的规律是什么?

答: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沉浮的规律是:与它的(

)和体积大小(

)。或者【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

)和(

),它的沉浮状况(

)。】

1单元第二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一、学习后的收获:1、不同材料的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

)和(

)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是——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

);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容易(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

)原理。

二、单项训练:

(一)填空【4题】

1、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

)和(

)都有关。

2、同样大小的物体,可以通过改变它的(

)来改变它在水中的沉与浮。同样重量的物体,也可以通过改变它的(

)来改变它在水里的沉与浮。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

)的容易沉,(

)的容易浮;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

)的容易沉,(

)的容易浮;

4、潜水艇在水中既能上浮也能下沉与(

)有关:往压载舱注满海水,潜艇(

)增加就会

【双休日】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巩固练习题

);利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

)减少就会(

);鱼儿身体里也有类似的构造叫做(

)。

(二)选择【6题】

1、体积相同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的是(

【A铝球

B干木球

C铁球】

2、(

)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

【A体积小重量大

B体积大重量大

C体积大重量小】

3、往空杯子逐渐加水,它会慢慢地(

【A往上浮

B往下沉

C没有变化】

4、要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重量的关系,应该选用的实验材料是(

【A一组大小、重量都不同的材料

B一组轻重相同体积不同的材料

C一组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

5、潜水艇就是靠改变船的(

)达到自由地上浮和下沉。【A大小

B轻重

C速度】

6、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况是(

)【A轻的易浮

B轻的易沉

C都一样】

(三)判断【4题】

1、物体的沉浮只与其自身的轻重有关。(

2、将实心铁球放入水中后,铁球一定下沉。(

3、木块永远不可能沉入水底。(

4、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可以通过改变物体自身轻重、大小或借助其他物体等方法来实现。(

(四)简答【2题必须记忆】

1、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答:体积相同时,(

)的易浮,(

)的易沉;

重量相同时,体积(

)的易浮,体积(

)的易沉。

2、为什么潜水艇能够在水里自由浮沉?

答:

1单元第三课《

一、学习后的收获:

1、什么叫做排开的水量?——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

)。

2、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后,它在水中的沉浮状况会发生改变。规律是——把实心橡皮泥做成空心的,增大排开的水量。

3、钢铁造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的主要原因是(

)很大。

二、单项训练:

(一)填空【4题】

1、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

)。

2、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虽然(

)不变,但它浸入水中的(

)改变了,在水中的沉浮状况可能改变。3、一个量杯原来有200毫升水,把一个物体放入后水面刻度为260毫升,那么这个物体排开的水量是(

)毫升。

4、将一块体积为10立方厘米的泡沫放入水中,有五分之三露出水面,则此泡沫排开的水量是(

)立方厘米。

(二)判断【5题】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体积大的形状容易浮在水面上。(

2、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在水中的沉浮不会发生变化。(

3、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4、把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它的重量会发生改变。(

)5实心橡皮泥比空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多一些。(

(三)选择【4题】

1、铁球放入水中上浮,说明铁球是(

)。

【A空心

B实心】

2、用钢铁造的轮船能浮在水面上,这是改变了(

)【A它的重量

B液体的性质

C它的体积】

【双休日】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巩固练习题

3、一只空瓶浮在水面,一块橡皮泥沉入水底。用(

)方法让瓶子沉下去,用(

)方法让橡皮泥浮起来。

【A往瓶里装沙

B把橡皮泥捏成船型】

4、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主要与物体的(

)有关。【A重量

B体积

C颜色】

(四)简答【1题必须背诵】

解释:为什么铁块在水中会下沉,而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答:因为钢铁造成的大轮船,船舱内部是(

),放入水中,排开的水量很大,水的浮力远远(

)船的重量,所以能浮在水面;而铁块是(

)的,排开的水量很小,受的浮力远远(

)铁块的重量,所以铁块会沉入水底。

1单元第四课《造一艘小船》

一、学习后的收获: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

),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2、凡体积越(

),自身重量越(

)的船可以装载更多的货物。

二、单项训练:

(一)填空【3题】

1、改变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的主要方法有改变物体的(

)和(

)。

2、用同种材料制成的小船,在重量一定的情况下,船的体积越(

),载重量越大;用同种材料制成的小船,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船自身重量越(

),载重量越大。

3、一艘能浮在水面上的小船的体积都(

)排开的水量。

(二)选择【3题】

1、用一定量的橡皮泥做船,把船的排水量做的大一些,装载的货物(

)。

【A多

B少

C不变】

2、小廖制作的小船重量为80克,体积为120立方厘米,这艘小船最多还能装载(

)物品。

【A20克

B30克

C40克】

3、小黄向制作好里的小船加砝码,当砝码为20克时,小船刚好没入水中,则小船的载重量是(

)。

【A小于20克

B等于20克

C大于20克】

(三)判断【2题】

1、把橡皮泥放入水中,橡皮泥下沉,如果改变它的形状,它也不会上浮。(

2、古时候的独木舟就是利用木头在水中上浮的性质做成的。(

(四)简答【1题】

用什么方法保持船的平稳?

答:①增大船体(

);②货物摆放要(

);③把船分隔成几个(

)。

1单元第五课《浮力》

一、学习后的收获: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

)的作用,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

)测出浮力的大小。2、物体浸入水中的的(

)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向上的浮力(

)重力时,物体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

)重力;如果浮力小于向下的重力,则物体(

)。

二、单项训练

(一)填空【4题】

1、一个木块在空中重量是10牛,老师用了3牛的力把它压入水中,这时木块受到的浮力是(

)。

2、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

)它受到的重力,而且方向(

)。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重力时,物体就会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重力时,物体就会下沉;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重力时,物体就会静止的浮在水面上。

4、同一块橡皮泥浸入水中的(

)越大,即排开的水量(

),受到的浮力也(

)。

【双休日】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巩固练习题

(二)判断【5题】

1、当把一块泡沫慢慢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大小不会变化。(

2、曹冲称象利用了浮力原理;测力计测量浮力时可以放入水中。(

3、物体受到浮力的方向都是向下的。(

4、一个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是7.5牛,放入水中后的重力是5牛,它受的浮力是12.5牛。(

5、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选择【4题】

1、计算水中上浮物体受到的浮力公式是(

)【A空中重力+拉力【压力】

B空中重力-水中重力

C空中重力+水中重力

D空中重力-拉力【压力】

2、铁块沉在水底,它受到的浮力(

)受到的重力。【A大于

B等于

C小于】

3、浮在水面的物体,它受到的浮力(

)受到的重力。【A大于

B等于

C小于】

4、水中上浮的物体,它受到的浮力(

)受到的重力。【A大于

B等于

C小于】

(四)简答【2题】

1、什么叫做浮力?

2、把泡沫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等到浮到水面后为什么不再往上冒?

1单元第六课《

一、学习后的收获: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2、影响水中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的因素是物体浸入水中的(

),浸入水中的体积越(

),受到的浮力也越(

)。

3、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

);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

);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

)。

二、单项训练:

(一)填空【5题】

1、把物体没入水中,当受到的浮力﹥重力时,物体(

);当受到的浮力﹤重力时,物体(

);当受到的浮力=重力时,物体(

)。

2、大小不同的同一种石块,完全浸入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

)。

3、水中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

)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

)。

4、装满水的水桶离开水面后比在水中感觉(

)得多,这是由于水桶在水中受到了水的(

)。

5、水中上浮物体浮力大小的计算公式是(

)。

水中下沉物体浮力大小的计算公式是(

)。

(二)选择【2题】

1、杨暄测得一个木块空气中的重力是10牛,她3牛的力把木块压入水中,这时木块受到的浮力是(

)。孙欣实验时,测得一个铁块在空中的重力是7.5牛,放入水中后测得的重力是5牛,它受到的浮力是(

【A13牛

B7牛

C12.5牛

D2.5牛】

【双休日】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巩固练习题

2、在水中下沉的物体(

【A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B受到水的浮力,且浮力等于重力

C受到水的

浮力,且浮力小于重力

D受到水的浮力,且浮力大于重力】

(三)判断【4题】

1、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重量和体积大小无关。(

2、铁块在水中是沉的,但是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3、物体在水中下沉是因为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4、把大小不同的石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相等。(

(四)简答和作图【2题】

1、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吗?

2、画一画:石块和泡沫块在水中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情况。

浮力(

)重力

石块下沉

浮力(

)重力

泡沫块上浮

1单元第七课《

一、学习后的收获:1、物体的沉浮除了与“自身重量和浮力大小”有关外,还与“(

)的性质”有关。

2、要明白:达到(

)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3、死海淹不死人的道理?——由于死海的(

)太高,是普通海水的(

)倍,海水的浮力(

)人的重量,所以人只能漂浮在水面上而沉不下去。

二、单项训练:

(一)填空【3题】

1、实验发现:同一块马铃薯在清水中会(

),在浓盐水中会(

)。

2、物体的沉和浮与物体的(

)(

)和液体的(

)有关。

3、人在死海中不下沉,是因为死海中(

)很高。

(二)选择【3题】

1、体积相同的两个物体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关系是(

)【A相同

B不同

C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2、可以使清水中的马铃薯浮起来的方法是(

)【A加足够多的盐或糖B倒掉一些清水C继续加清水】

3、改变物体的(

)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A重量

B体积

C颜色】

(三)判断【5题】

1、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只有浓盐水。(

2、只要水中溶解了其他物质,马铃薯就一定能浮起来。(

3、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不同的。(

4、只有盐水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5、清水和浓盐水产生的浮力是一样的。(

【双休日】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巩固练习题

(四)简答【2题】1、外观一样的两杯水,一杯是清水,一杯是浓盐水,请你想出4种办法把它们区分开。

答:①用(

)尝;有咸味的是(

),无味的是(

)。

②(

)验证;把同一块马铃薯先后放入两杯液体中,下沉的是(

),上浮的是(

)。

③加热(

)实验;从两杯中各取1-2滴液体在铁片上用(

)加热,有白色痕迹的是(

),无痕迹的是(

)。

④(

)称重;从两杯中取相同体积的液体倒入烧杯中用天平称重,重的是(

),轻的是(

)。

2、把同一个马铃薯先后放入2个水槽中,在甲槽中是下沉的,在乙槽中是上浮的,这可能是什么原因?你有什么办法让乙槽中的马铃薯沉下去?

答:甲槽中是清水,乙槽中可能是浓盐水或浓糖水。办法——①往乙槽中添加足够多的(

),使含盐量(

);②把乙槽中的(

)绑在一个大铁块或大石头上。

1单元第八课《

一、学习后的收获: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大小(

)。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

);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

)。

3、比同体积的液体(

)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

)。

4、同体积的塑料块、清水、浓盐水、食用油的轻重比较——由重到轻排列是:(

)>(

)>塑料块>(

5、酒厂里有一种专门用来比较液体轻重的仪器叫做(

)。

二、单项训练:

(一)填空【4题】

1、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液体的(

)有关,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则(

),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轻则(

)。

2、在重量上,同体积的清水比同体积的盐水(

),一般情况下,液体越重产生的浮力会(

)。

3、同一个物体浸没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

)的。

4、“木块、泡沫、石头、铁块”这4个物体放入水中,在水中上浮的是(

)(

),因为它们比同体积的水(

);在水中下沉的是(

)(

),因为它们比同体积的水(

)。

(二)判断【4题】

1、铜可以漂浮在水银表面上。(

)2、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在食用油中会浮起来。(

3、在清水中漂浮的物体一定会在盐水中上浮。(

4、酒厂里有一种能够比较液体轻重的一种仪器叫做比重计。(

(三)选择【3题】

1、体积相同时,塑料块在清水中会(

),在盐水中会(

),在食用油中会(

)。【A上浮B下沉】

2、体积相同时,软木塞比油(

),塑料块比油(

)又比水(

),葡萄比水(

)又比糖浆(

);这三种固体和液体,最(

)的是糖浆,最(

)的是软木塞。

【A轻

B重】

3、体积相同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比较,清水是最(

)的,浓盐水是最(

)的。【A重B轻】

(四)想想回答【2题】

1、用手把一个木块按入水中后放手。刚松手时木块受到的浮力(

)重力;此时木块会(

)运动;最后木块的位置是(

),这时木块受到的浮力(

)重力。

2、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到了(

)和(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范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教材是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活动。它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本课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而且对物体沉浮的因素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只是很少关注到液体的浓度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在以往的实验中,还积累了一些探究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目标:

从教学实际出发,深挖教材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认知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原有认知经验确立重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让学生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认识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2、教学难点:推测及验证盐水的过程,引导学生自行设计验证实验。

五、教学材料准备

1、演示实验:马铃薯、两个一样的烧杯、。

2、学生实验:滴管一个、火柴、酒精灯、三脚架、金属碟、马铃薯块、食盐50克、白糖50克、装有100毫升温水的烧杯、搅拌棒、药勺、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策略

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我综合运用了演示法、发现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通过让学生对马铃薯的沉浮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从而获取新知。

七、教学流程

(一)、实验设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由自然界中神奇的湖引出不会游泳的人也能享受在水面上漂浮的乐趣,要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我们用马铃薯来研究一下吧。(板题)

1、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马铃薯分别放在1号杯和2号杯,分析为什么会有沉有浮?(【让学生明确1号杯中是水,以此为基础分析不知名液体。降低学习难度,有利教学难点的学习】

2、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沉浮现象?(让学生大胆猜测是液体的不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学习新知

1、推测探究认识不同液体

①、学生讨论:不知名液体和水有什么区别?(学生:加东西了)加了什么?水合其他物质混合形成溶夜,怎样把水和这种物质分开呢? (学生面露难色,在教师引导下产生很多方案:闻、尝、晒、烧……讨论后形成共识要用科学方法;火烤。)【利用水和溶液的区别,引导学生把水分离出去。突破教学难点】

②学生分组实验:对不知名液体进行加热、蒸发。

③、分析推理:加热后留下的白色颗粒是什么?(学生猜是盐、白糖、味精等)

【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不易想到用火烤的方法。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猜测,再动手做这一探究学习过程,通过亲身经历获得了发现,实现了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完成对教学难点的学习】

2、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①、讨论:假如它就是盐,你怎么证明?(学生:加盐试试)(板书)盐该怎么放?实验时要注意什么?(盐的溶解、每次马铃薯的取出)【试验前的准备,以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效果】

②、学生活动:按方案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表,教师各组巡视、指导。

③、实验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浮了)全班交流马铃薯浮起来用的盐量:……(板演记录表)【通过汇报交流实验数据,认识到只有加了一定量的盐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板书  浓)

学生质疑:怎么不一样?师:举起你们的马铃薯看看。生:兴奋地噢--大小不一样。【活动中学生自然生成对“物体大小和液体浓度决定物体沉浮”的认识】

【这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给足时间学生探究,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探究环境,让学生不仅亲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获得探究成功的体验。学生初步建立了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这一科学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会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正确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总结延伸

1、现在我们能解释那神奇的湖的秘密吗?阅读课文中介绍死海的段落。同时介绍中国死海。

2、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盐水、糖水等液体达到一定浓度使马铃薯、人体浮起来,那么,这样的液体能不能让鸡蛋、葡萄也浮起来呢?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这神奇的探索好不好。

八、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清水

马铃薯

盐水

(浓)

马铃薯

糖水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附: 实验记录表

水的量

食盐/白糖的量

沉浮情况

100毫升

100毫升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范文5

1.让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引导幼儿利用提供的材料,大胆探索船为什么不沉。

3.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和自信,共同分享创造成果,乐意与同伴合作。

活动准备:

1.各种试验材料(橡皮泥、乒乓球、积木、小瓶子、皮球、泡沫板、玉米粒、三角铁、鸡蛋、硬币、矿泉水瓶、钥匙、石块、铁钉、树叶、牛奶盒、木板、气球、橡皮、苹果、易拉罐、锁)若干。

2.幼儿每五人合用一张操作台,另备水槽、托盘各一只;抹布、彩笔“小小科学家记录卡”。

3.教师课件、烧杯(两个)、魔术瓶、鸡蛋、橡皮泥、水槽、针、抹布双面胶、标签。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做洗澡律动进教室

师:大家请看!(出示:装满水的塑料瓶、小瓶子瓶口朝下放入水中、拧好盖)

看,小瓶子怎么样了?

幼:小瓶子浮在水面上。

师:这是一只听话的小瓶子,(演示)小瓶子,小瓶子沉下去吧!小瓶子,小瓶子浮上来吧!

师:谁想当小魔术师来试一试?

幼:(引导幼儿会说、会做魔术,幼儿不会时,引导幼儿用手捏捏大瓶子)

师:小瓶子为什么会听话?(引发幼儿思考自由回答)谁还想试一下?

幼:(师引导幼儿观察小瓶子的变化)

大家仔细观察小瓶子里的水,我们用手一捏大瓶子,水钻进小瓶子里了,小瓶子就沉下去了,把手松开,水又从小瓶子里跑了出来,所以小瓶子又了浮上来!

师:大海里什么船既能浮在水面上,又能潜入水中?

幼:潜水艇。

师:潜水艇船身内有特制的水舱,它就是用了这种办法,既能浮在水面上,又能沉入水中的。这就是有趣的浮沉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它的奥秘!

二、基本部分

实验一:

师:在操作台上准备了许多材料,请大家到各组的操作台前观察一下有哪些材料?(操作台上贴好标签)

(各组幼儿自主观察材料,把目光收回,自主说)

师:来!孩子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实验时,请小朋友们将这些物体分别轻轻地放入水中,看哪些物体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沉入水中?并把你们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到“小小科学家记录卡”上。操作时,小组内要分工合作!如果把水洒到了桌子上,就赶快用抹布擦干净。好!大家动手做一做吧!(课件放音乐)

(幼儿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来!孩子们带着你的记录卡到老师这儿来!(站到黑板前面,把记录卡贴到黑板上)

我们请一组的记录员来说一说!

生:我们发现核桃、木板、泡沫、皮球浮在水面上,钉子、针沉入水中。

师:二组的记录员来说一说!

生:我们发现花生、蜡烛、皮球、苹果浮在水面上,玉米粒、牙膏皮会沉入水中。

师:三组的记录员你来说!

生:(略)

师:(出示课件)请大家看大屏幕: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像塑料瓶、乒乓球、积木等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它们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幼:因为它们轻。

师:可能是因为它们轻,来,我们用手压一压木板,有什么感觉?(准备水槽、木板)

幼:压不下去(压下去又浮上来)

师:我们感到很费劲,在水中浮着的木板受到水向上托它的力,所以木板浮在水面上。

师:(出示课件)大家看大屏幕:像石块、橡皮泥、铁钉等物体会沉入水中,它们为什么会沉入水中?

幼:因为它重。

师:(出示针)针和木板比谁重?

幼:木板重。

师:针比木板轻!(教师演示)针却沉到水里去了,看来不是物体轻重的原因,那是为什么呢?

幼:……

师:(肢体语言)因为在水中的物体自身的重力超过了水向上托它的力,所以它就沉入了水中。

实验二:

师:下面请大家继续想办法:让浮着的物体沉下去,让沉在水中的物体浮上来?好!大家动手试一试吧!

(到操作台,课件放音乐)

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到座位上)谁来说一说你想出了什么办法?

生:我们把硬币放在木板上,硬币就浮在水面上了。

师:硬币借助木板的力量浮在水面上。

师:你想出了什么办法?

生:我们在泡沫上放了石块,泡沫就沉下去了。(小瓶子里装满水就沉下去了)

师:看来,借助其他物体能让浮着的物体沉下去。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生:我们把橡皮泥捏成小船的形状,它就可以浮在水面上了。

师:这个办法真不错!(出示课件)橡皮泥是沉在水中的,我们把橡皮泥捏成了小船,橡皮泥在水中所占的空间和排开水的体积都增大了,所以它就浮在了水面上。

师:大大的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幼:……

师:轮船在水中占据了大大的空间,排开了大量的水,所以轮船会浮在水面上。

三、沉浮的利用

1.利用

师:轮船可以利用水的沉浮浮在水面上。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水的沉浮来做些什么事情呢?

幼:……

(教师引导幼儿说人可以去寻海底的宝藏;选种子、选鸡蛋、马桶贮水的浮子……)

师:老师搜集到了一些图片:(出示课件)

潜水艇、轮船、游泳的人、气垫船;

淘米做饭。(奶奶在淘米的时候,大米皮和脏东西会浮在水面上,大米粒会沉入水中,淘米做饭也用到了水的沉浮。)

2.解决问题

师:(出示课件)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有一天,有几个小朋友在大树下踢皮球,一不小心皮球被踢进树洞里去了,树洞很深,洞口又小,你们想什么方法帮助小朋友把球取出来呢?

(幼儿自由想办法。)

师:让我们试一试,(往树洞里灌水,让皮球自己浮起来)皮球真的浮上来了!

四、结束部分

师:老师这还有一个有趣的实验。老师这有两杯水,还有一只普通的鸡蛋,我把鸡蛋放入第1杯水中,鸡蛋怎么样了?

生:鸡蛋沉下去了!

师:把鸡蛋从水里拿出来,擦干净,再放入第2个杯子里,鸡蛋怎么样了?

幼:(幼儿观察)鸡蛋浮了上来。

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请小朋友们回家亲自实验一下,明天再来告诉老师吧!

作者简介: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范文6

关键词:受力分析;浮力;控制变量;抽象思维

对于“度”的思考相信每位老师都曾经经历过,在教学中照搬课本的内容还是扩展开来教些更深的知识,都值得我们深思,也会充分的体现在我们的教学目标上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小学生理解能力的把握应要有一定认识,不能小瞧了他们的理解能力,也不能高估了他们的能力。

力的教学在小学科学中一直都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学生没有太多的生活经验,除了知道自己使出的力叫力外,其他概念的力几乎很少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因此对力的教学困扰着许多没有经验的教师。而浮力是学生心中最抽象的力之一,因为分析浮力我们会发现浮力是不能简简单单靠弹簧秤就能测量出来的,甚至在不同情况,同一个物体它所受到的浮力都是不同的。基于这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难免要讲一些书本上没要求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但怎样才能适度,以免讲的太深,学生理解不了,更有反作用呢?

一、“取”的智慧

受力分析无论是在初中还是高中都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而在小学阶段教材对受力分析的内容几乎没有,经过对五年级《浮力》和《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这两课的三次教学,从对受力分析的粗略讲解到不去讲解再到仔细讲解,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逐步提高。即粗略讲解的效果比不上不去讲解,不去讲解的效果比不上仔细讲解。

分析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次教学:

图1是一幅上浮物体受到拉力浸没在水中的图片,此时物体受到三个力:向上的浮力,向下的拉力和重力,这时浮力=重力+拉力;

图2是一幅下沉物体被拉着浸没在水中的图片,此时物体受到三个力:向上的浮力和拉力,向下的重力,这时重力=浮力+拉力;

第二次教学:

图1是上浮物体受到拉力浸没在水中,有上浮物体的浮力公式得:浮力=重力+拉力;

图2是一幅下沉物体被拉着浸没在水中,有下沉物体的浮力公式得:浮力=重力-拉力;

第三次教学:

先进行受力分析,当物体受多个力时,方向相同的力可以变成一种合力,共同抵抗和自己方向相反的力,就像拔河一样,哪边的力大,物体就会向那边移动,假设两边的力相等时,物体就会静止不动。(这是初中阶段受力分析及二力平衡的内容,而我忽略了其中部分的内容,即两边的力相等时,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以及知识的局限,加上小学阶段的课程并没有要求对运动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因此只取初中二力平衡的部分内容。)

图1此时物体受到三个力:向上的浮力,向下的拉力和重力,物体静止,因此浮力=重力+拉力;

图2此时物体受到三个力:向上的浮力和拉力,向下的重力,物体静止,因此重力=浮力+拉力;

2.效果检验及原因分析

分别画出图3、图4物体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并判断它们的大小关系。

第一次教学的学生:

大部分学生分别画出了图3中小石块和图4中塑料块的重力和浮力,但不能准确判断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

第二次教学的学生:

大部分画出了图3和图4中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示意图,但判断出图3中浮力小于重力,图4中浮力大于重力;分析:虽然没教过受力分析,但画力较容易,凭借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前概念就能轻松完成,图3根据下沉物体的浮力公式得:浮力=重力-拉力,这时拉力没有,所以浮力小于重力,图4根据上浮物体的浮力公式得:浮力=重力+拉力,这时拉力没有,所以浮力大于重力;

第三次教学的学生:

大部分画出了图3和图4中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示意图,判断出图3中浮力小于重力,图4中浮力等于于重力;分析:学生先进行受力分析和情况分析,图3中石块静止在水底,受到三个力,重力=浮力+支持力,所以浮力小于重力,图4中塑料块静止在水面,受到两个力,浮力=重力;

从这三次的教学案例中看,第三次的教学效果是最好的,我在“取”与“舍”之间,选择了“取”,适当的选取了初中力学内小学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的知识,不歪曲但隐瞒了部分内容,做到“度”的把握,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舍”的智慧

简单的知识点再加上考察的全面性,按道理理应只有加上的份,怎么还会有舍弃的部分呢?其实我们舍弃的是一些不能深究的细节。经过沉和浮单元第二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两次设计及实践结果,让我深知“舍”的魅力。由于这个单元的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了解到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第二课我们将要探究,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的关系。

第一次设计:

我非常注意两课的衔接点,即第一节课研究的是同种材料,第二节课研究的是不同材料,经过第一个环节对七种物体观察和实验,得出要对物体进行比较时,要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了影响,如图5就是控制了体积相同,来研究重量变化对沉浮的影响,改变量只有一个就是重量,而我又执着地强调他们是不同材料,改变量被我强调出了两个。虽然强调这个并没有错,这节课本来就是要探究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当体积相同时,物体重量和沉浮的关系,然而过度注意这点却让我上课思路发生了混乱,学生思维跳跃也到了其他地方,纠结起了材料、物体重量和体积的关系。

第二次设计:

我只稍微在课的开头提了一下这节课研究的是不同材料,就再也没说起,在做图5实验时,强调的是他们体积的相同以及质量的不同,并没有说起他们的材料。甚至拿着相同材料做成的体积相同但重量不同的实验器材让他们做实验时,他们也没发现,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书本的实验中,在他们的眼里改变量就只有一个。

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的有限,抽象思维能力弱,有些细节不能深究,能过就过,若有学生问起再说也不迟,过度强调学生不能理解的细节,不仅让你的课堂索然无味,更让学生留下科学好难好麻烦的印象。舍让我们舍去了麻烦,增加了智慧。

“取”与“舍”各有自己的智慧,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取与舍,其实就是一个“度”的把握。对于浮力这个复杂知识点,连一个初中生都难以完全掌握。我们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思维,总结规律,不管是你用“取”的方法还是用“舍”的方法,争取把复杂的教材教简单,把简单的内容教充实,符合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然而对“度”的把握何止能用于浮力的单元呢,它贯穿了我们整个小学科学的教学。最后我想说让学生轻松学到书本上的知识,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们老师最大的心愿,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邓奎.关于动手学科学的认识及教学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

[2]严国峰.浅议小学科学课堂的探究性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3]王其南,孟宪玲.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哪种材料传热快》教学实例与评点[J].中小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