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简介范例6篇

曹文轩简介

曹文轩简介范文1

【关键词】童话翻译 曹文轩作品 读者意识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于2016年4月4日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接着在2017年3月31日获得2016-2017“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国际安徒生奖(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被誉为“儿童文学的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儿童文学领域的最高荣誉。曹文轩也成为国际安徒生奖历史上第一位中国作家。

童话作品翻译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童话故事在各国间的有效传播,也会影响异国读者的成长与发展。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作品植根于60年代中国农村的黄土地,塑造了一个温馨美好的田园世界,给当代儿童带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浪漫阅读体验。为了扩大曹文轩作品的国际影响力,曹文轩儿童文学艺术中心积极联系海外优秀译者,对曹文轩优秀作品进行翻译。这其中就有来自英国大英博物馆工作的汉学家汪海古士(Helen Wang)。汪海岚是一名大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近年来开始从事儿童文学翻译工作,是曹文轩长篇小说《青铜葵花》及四部短篇小说《白马雪儿》《凤歌儿》《灰娃的高地》《火桂花》英文版的译者。优秀的译本是推动作品被广泛接受的基础,汪海岚的译作不仅保持了曹文轩语言魅力,还成功将他忧郁悲悯的人文关怀体现出来,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外译研究和外译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对于中国儿童文学乃至畅销文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具有启示意义。

一、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最初是来源于写作领域,根据《写作词典》中的定义,读者意识是指“写作者从接受者的角度考虑和调整写作内容、形式的主体意识。读者意识的核心在于写作主体不仅意识到读者是写作行为及其成果的接受者、判断者,而且明确读者作为接受主体”。写作是这样,翻译更是如此。翻译中的读者意识是指译者从接受者 (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读者和听者)的角度来处理翻译材料的内容和形式的主体意识。读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趣味素养不同,因而他们的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审美趣味也不尽相同。译者的读者意识越强,越利于译文为读者接受。

童话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读者意识并将读者意识贯穿翻译过程的始终,设身处地的站在儿童读者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只有这样翻译作品才能被儿童所接受。

二、曹文轩英译作品中的读者意识

童话创作者的读者意识在于“童话与儿童永远互为相互依存的,作为创作者,在他创作伊始心目中就有了想象中的读者接受模式,这种潜意识中的预设接受贯穿于他的整个创作过程。”曹文轩形容自己的童话读者不分年纪长幼,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那些困苦的儿童的生活,而非单纯塑造快乐至上、天马行空的儿童世界。汪海岚的翻译中则保留了其中的儿童视角,用诗性的美学效果带给不同读者审美趣味。在童话翻译中实现良好的读者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读者意识的前提――译者需具备一颗童心。童话故事内容简洁易懂、有趣新鲜,小读者在阅读后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另一方面童话语言符合儿童读者的语言能力,阅读童话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译者想让读者引起共鸣必须带着一颗童心去体会原作,在准确传达原文意思之外,将原作的“童趣”译出来,保证了译文的可读性与趣味性。

例:时间一到,无数双小手抱住了桂花树,一个个倾伏着身子,高高地撅着屁股,随着雀芹爸爸的一声“e”,一起用力摇动,只见花枝乱颤,那桂花如稠密的雨珠纷纷飘落下来,直落得树下的孩子一头一身,一个个成了金黄色,抖一抖身子,花又落到席子上。 When the time came, their little hands would grab hold of the tree, and their little bodies would lean forward, pushing their little bottoms up in the air. When Queqin‘s father said, “Shake”, the children would all shake the tree at the same time. The flowering branches would become a rustling blur, and showers of tiny flowers would rain down, covering the children from head to toe. Then those little gold figures would have a good shake and the flowers would fall to the mats.

《火桂花》原文中“抱”“倾伏”“撅”“摇”“抖”一系列动词体现了孩子们见到桂花树欣喜的状态,译者则是用grab hold, lean forward, push up, shake等极富感染力的动词和词组向读者勾勒出一幅独特的画面。

2.实现读者意识的保障。

(1)熟练掌握译语的表达习惯。童话的读者同翻译作品的受众都是儿童,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语言表达习惯,比如多使用叠词、象声词、感叹词以及儿化音等;从语言风格上来讲,童话要求使用简洁明快、活泼准确、浅显易懂、朴素的语言等,除此之外,句子应简练清晰,避免长难句和翻译腔保留特定的语言特色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例:一去二三里,先生去买米。烟村四五家,先生米到家。亭台六七座,先生米下锅。八九十支花,先生铲锅巴。

One, two, three, off to market―A man goes to buy rice. Four, five chimneys smoking?―He brings the rice home. Seven, eight bowls on the table―His rice goes in the boiler. Nine, ten sprays of flowers―He scrapes out the last spoonful.

《凤歌儿》原文中提到了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小诗,句子口语化。译文中goes, bowls等词体现了音韵美,译句短小且符合儿童认知水平与语言习惯。

(2)熟悉译语与原语的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由于社会背景、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具有差异性。在翻译时,译者要全方位顾及译语读者与原语读者的文化差异,避免造成翻译的失误。

例:中国的天空,北方,冬季,有几朵悲惨的云无声地飘过,发白的太阳照着他们,照着他们的对视,他们的目光相遇了,就如同两只来自不同羊群的羊,停了停,便走开了,但不一会儿又走到了一起,但依旧陌生,一眼望不到边的陌生。

In that Chinese sky-that northern winter sky-sad clouds drifted silently by, casting the white light of the sun on the two boys, who faced each other, looking at each other, like two sheep from different flocks. They might stop, move away, then come together again, but they would always be strangers.

《白R雪儿》中译者保留了中国文化的意象,孩子同日本兵的眼神里交流意境悲凉,渲染出战争地点空旷孤独的意境,唤起译语读者的情感共鸣。

(3)照顾译文读者的感受。童话翻译可以让儿童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在翻译过程中,如果遇到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内容要顾及到儿童读者的感受,译者要时刻照顾儿童的心理感受。

例:终于有个孩子从坟头捡起一块刚才灰娃砍来的碎砖,并立即砍向了灰娃的头。灰娃“扑通”栽倒在坟上。

所有的孩子都吓得面如土色。

只见灰娃抓着木棒,又慢慢地爬了起来:他的额头上,一缕头发被鲜血粘住,紧紧地贴着,两三道长短不一的细细血流,正缓缓地向下流淌着。他的眼珠子似乎是红的。

Then a child picked up a piece of broken brick that Huiwa had hurled at the top of the mound. He threw it at Huiwa, and Huiwa thudded to the ground.

The children were shocked. Their faces turned turned grey.

They saw Huiwa gripping his stick. He was climbing slowly towards them. A clump of bloodied hair was stuck to his forehead. Two or three lines of blood were trickling down his face. His eyes looked red.

《灰娃的高地》中一些血腥暴力内容,对儿童成长有不利影响的地方可采取灵活翻译的方法。

简言之,读者意识可以分为三层:“读者是谁,读者有何需求以及读者需求如何满足。”儿童容易接受简单、有趣而新奇的事物,讨厌枯燥抽象、晦涩复杂的事物。童话译者明白目标读者的需求后,方能译出符合儿童的口味的作品,得到读者的认可。

三、结语

中国与海外文学上的交流存在着巨大的逆差,这不仅与文化势能有关,也常常因为缺乏优秀的译者、翻译和出版渠道。文学作品是海外认识中国的一面最直观的镜子,在构建大国形象所制定的一系列文化输出政策中文学作品应占有重要地位。我们本土翻译者和出版机构为当代文学走向海外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童话作品作为特殊的文学形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童话翻译作品获得认可也能够提升我国的文学影响力。从根本上说,由于翻译的交际过程中中终端接收者是读者,读者意识必须贯穿这一过程的始终。译者的读者意识强,能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审美习惯及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翻译作品就会被儿童接受喜爱,反之亦然。事实表明,好的译者应该可以游刃于源语作者与译语读者之间,面面俱到,不会顾此失彼。儿童读者能够受到译作启发,获得美的感受并能受到教化,童话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齐大卫.写作词典[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2.

[2]曹文轩.中英双语作品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9.

[3]马红军.谈译者的读者意识[J].山东外语教学,1999(4):43-46.

[4]牛蕊.读者意识与童话翻译[J].安徽文学,2011(5):267-268.

曹文轩简介范文2

【关键词】草房子 曹文轩 贵族精神

中国当代文坛许多小说家已经日渐一日地陷入“现代化”“先锋派”的渊薮,他们挖空心思地追逐形式与技巧,乐此不疲地演示人性的丑陋、凶残、卑微、猥琐,夸张其辞地炫耀人类的生存困境和庸俗本质,似乎越把人往肮脏丑恶里写越是真实深刻,似乎人类千万年来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所探索的伦理价值全部微不足道,似乎人类的现代性“必将”导致的灭亡近在咫尺。这样的作品让我们的当代文坛充斥着冷峻黑暗的末世情结,也使得文学在商业化的今天日渐一日地“边缘化”、孤立化了,文学不再是能够给予人精神慰藉的人类成果,却以“多元化”的口号成为否定人类生存的指证。

在众多努力挽救文学于滩涂的人中,曹文轩的出现,无疑为文学的自我救赎提示了一种行动的可能。

宽阔忧郁的苏北平原,明丽浏亮的红莺绿柳,寂静孤独的小桥流水,优美感性的人物,平和的带有淡淡愁怅的语言,苦难萌生的默默思索,穿越逆境之后的轻松微笑……曹文轩的小说总能给予我们田园笙歌一般的诗意追求,而通过小说中人物的行动,曹文轩试图向我们申明:不管是谁,都可以拥有在生活面前静穆雍容、优雅崇高的贵族精神:而只有书写人类面对生活优雅从容以及面对苦难柔韧不屈的作品才是人类温暖的家园寄寓。

作为曹文轩最富盛名的作品,《草房子》无疑也具有这样令人惊羡的品质。在《草房子》中,作家以抒情优美的笔调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充满诗意的栖居地风景。油麻地的天美得亲近而温馨可触,“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梧桐的枯叶,正在秋风里忽闪忽闪地飘落”(扉页)但是这种温馨却总是带着些许远隔岁月的忧郁诗品,以致于将要离开油麻地的男孩桑桑看着会忍不住有想哭的冲动。作家诸多作品中对于河水的偏好则在对油麻地河水的细致欣赏上得到了延续:“冰封的大河,早已融化成一河欢乐的流水,在阳光下飘着淡淡的雾气。河水流淌稍稍有点急,将岸边的芦苇轻轻压倒了,几只黄雀就像音符一样,在芦秆上颤悠。”天空是人的心灵归宿,河水则代表了现世皈依,探察曹文轩的作品,我们总能很经常地发现作家对于这两种象征之物的深深眷恋,而这两种象征之物也总能给予作家温暖恒久的怀想。曹文轩的文集中,作者简介上这样写着“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但我想,作家也许更愿意将自己的生长栖居地标注为“油麻地的天空与河水”,因为他们代表了作家心中最为优美的一片明朗朗的记忆。

这片记忆的中心就是拥有一片“草房子”的油麻地小学。

“油麻地小学……是方圆几十里地最漂亮的一所学校……高高的旗杆上,一面鲜艳的红旗,总是在太阳光刚照亮这块土地的时候升起来,然后迎风飘扬,造出一番迷人的风采。油麻地的人,听到了草房子里的琅琅的读书声。他们从未听过这种清纯的充满活力的众声齐读。这时,若有船路过这里,便会放慢行驶的速度。声音传播到田野上,使油麻地的人.在心中产生了一种无名的兴奋,其间,很可能会有一个人一边使劲挥舞锄头,一边扯开沙哑的喉咙,大声吼唱起来。”

油麻地小学的这一片草房子“漂亮”而充满生命活力,在放散活力的同时,它还给了经过的人们无数明媚的希望。这样细腻精致的描写,不正也是存于我们每一个人记忆中的温馨明亮的油麻地小学吗?――虽然或许你的是福建油麻地小学,我的是北京油麻地小学,他的是陕西油麻地小学。换而言之,作家所赞美的“草房子”其实也是贮存于每一个人心中温暖可爱的“草房子”。

中国当代小说中,能够让我们体察到这种优美特征的作品已经寥若晨星,大部分作品笼罩着阴森冷漠的气氛,令人读了之后总是不寒而栗,惊讶于作者的峻刻浓烈。每每阅读者合上一部作品,常常只能灰蒙蒙地呆想,难道我居然生存在这么一个荒诞可怕的地球上?难道我们这个世界已经沦落到如此无可救药的境地了么?事实上,人类的生存变得越来越好是无庸置疑的,文明累积的巨大的物质与精神财富都让人类受益匪浅,虽然也催生了自然环境的恶化、人心的复杂等等负面影响,但总体的文明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今天的我们都深深依赖于人类的文明建构。如果有某些作品对人类现代文明发出质疑,这是符合于人类不断反思的进步螺旋,自然无可非议:但如果几乎整个文学界都对人类现代文明发出质疑,那无疑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至少,我们对于先人的努力缺乏应有的尊重与理解。

曹文轩所试图竖立的“草房子”,是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较为公允的态度。虽然作家也许尚未能够对现代文明所建立的大部分成果――例如都市文明――都作出欣赏的态度,因而只是将赞美的声音赋予记忆滞潴的田园生活,但不可否认,作家敏锐地把握住了一段能够给予人类生活希望的温馨风景,同中国当代许多不负责任的作品做了区分。

如果说油麻地的天空、河水与草房子是田园牧歌式的记忆,那么散居在油麻地的人们则多是富有贵族精神的行吟诗人。让我们试着看看以下几段描写:

隐隐约约地,从屋后的大河上,传来打渔人因为天气从而心情便略带了些悲伤的歌声。

“慢走了。”慧思和尚说。桑桑转过身来看着慧思和尚。当时,太阳正照着大河,河水反射着明亮的阳光,把站在河边草地上的慧思和尚的脸照得非常清晰。慧思和尚也正望着他.朝他微笑。

蒋一轮……头发一年四季油亮亮的,但无一丝油腔滑调感,很分明的一道线,露出清白的头皮,加上鼻梁上架了一副眼镜,就透出一股挡不住的文气……最潇洒时,是他随便倚在一棵树上或随便倚在一个什么东西上吹。这时他的双腿是微微交叉的。这是他最迷人的时刻。不管是乡村里出现的无名渔夫,还是荒村古寺中修持的僧人,或者是草房子里的小学教师,作家笔下“草房子”系统中的人物――这要区别于某些同样出现在作品中但只作为“反面”(我们不得不说,作者对“反面”人物的宽容与责备也是有度的)陪衬形象的非“草房子”系统中人物,例如刘一水、白三、谷苇等等――都是善于从繁重多艰的生活中自我解脱出来.并使自己诗意生存的诗人。“世界充满劳绩,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的这句名诗很可以用来形容这些充满贵族气息的人物。诚然,如果没有贵族一样的优雅精神,也许渔夫、和尚和小学教师都各自为谋生忙得焦头烂额,哪里能够有闲逸的态度来“诗意”?

不止如此,在曹文轩《草房子》中,还经常将人物置于苦难的境地中,以此来考察人在面 对苦难时候是否依然能够保持尊贵的姿态。与当下许多小说家不同的是,曹文轩对此作了明确的肯定。

秃鹤是《草房子》中的第一个受难人物。一个秃顶的脑袋让少年陆鹤变成了众人嘲笑的“秃鹤”,还被排除出集体会操的行列.这对自尊心十分强烈的秃鹤而言显然是人生的最大灾难,于是他以自己的出格行动报复了这个歧视他的世界.最后面临被世界抛弃的困境。然而,最终寻求光明的冲动让陆鹤主动承担起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角色,他也通过这样的举动完成了自我的救赎,最终走出了困境,并寻回了曾经丢失的尊严。

杜小康是《草房子》中最具潜力的一个受难人物。坚强、果断、勇敢、聪明、宽容……作家赋予了他几乎所有能够想到的优点.然而他却不得不面对失学的困扰,走到几近崩溃的边缘。当杜小康在学校对岸一棵大树上唱歌唱到“真的唱得让自己都感动了”,我不自觉地替这个人物揪着一个心:杜小康会不会就此被厄运击倒了呢?幸好,杜小康终究是杜小康,当他最后挎着一只大柳篮子“坐在.校门口的小桥头上”“温和、略带羞涩地向那些走过他身旁的老师、学生问好或打招呼”,一个完整的杜小康又回来了!

桑桑是《草房子》这部小说贯穿始终的人物,他也是油麻地的见证人,很不幸,作家拿出了最大的苦难来考验他――但也许这反而是一种幸运,因为考验,桑桑才可能得到更多生命的领悟并成为本书的第一主角。死亡的阴影的确笼罩在人类的身上,然而只有保持面对死亡时候的坚强姿势,人类才可以在这片大地上生生不息。桑桑的苦难考验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在这场疾病中得到考验并最终得到净化的人包括父亲桑乔、熬药的温幼菊、默默关心的纸月、杜小鹤、细马……

曹文轩的小说一贯重视苦难的书写,虽然被许多人目为儿童文学家.自己写的的确也基本都是儿童题材的作品,但曹文轩总是强调“儿童文学不是给儿童带来快乐的文学,而是给儿童带来的文学”。这样的创作追求使得他的小说没有沦落到“撒娇”地展示单纯、快乐的老式儿童文学套路之中,却拥有了自己独立的艺术沉思。对于曹文轩而言,重视苦难并不代表对现实世界的灰心绝望,作家惕怵于苦难也并非是想要哗众取宠地赚取读者的眼泪。作家笔下人物于生活中所领受的,不仅包括平常生活的诗意,更包括苦难历程的净化。“我喜欢在温暖的忧伤中荡漾,决不到悲痛欲绝的境地里去把玩。我甚至想把苦难和痛苦看成是美丽的东西。正是它们的存在,才锻炼和强化了人的生命。正是它们的存在,才使人领略到了生活的情趣和一种彻头彻尾的幸福感。”

曹文轩简介范文3

英文名称:New Writing

主管单位:山西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新作文杂志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山西省太原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9-9433

国内刊号:14-1274/G

邮发代号:22-7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曹文轩简介范文4

曹文轩,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优美、感人著称,无论是描写世间风物,还是刻画人物心灵,都因细腻、清新,让读者怦然心动。

【经典NO.1】

水边的文字屋

曹文轩

小时候在田野上或在河边玩耍,常常会在一棵大树下,用泥巴、树枝和野草做一座小屋。

再后来就有了一种玩具——积木。

那时,除了积木,好像也就没有什么其他的玩具了。一度时期,我对积木非常着迷——更准确地说,依然是对建屋子着迷。我用这些大大小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积木,建了一座又一座屋子。

屋子,是一个小小的孩子就会有的意象,因为那是人类祖先遗存下的意象。这就是为什么第一堂美术课往往总是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再用几条长长短短的、横着的竖着的直线画一座屋子的原因。

屋子就是家。

屋子是人类最古老的记忆。

屋子的出现,是跟人类对家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家就是庇护,就是温暖,就是灵魂的安置之地,就是生命延续的根本理由。其实,世界上发生的许许多多事情,都是和家有关的。幸福、苦难、拒绝、祈求、拼搏、隐退、牺牲、逃逸、战争与和平,所有这一切,都与家有关。成千上万的人呼啸而过,杀声震天,血沃沙场,只是为了保卫家园。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家的意义是不可穷尽的。

当我长大之后,儿时的建屋欲望却并没有消退——不仅没有消退,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生感悟的不断加深,而变本加厉。只不过材料变了,不再是泥巴、树枝和野草,也不再是积木,而是文字。

文字构建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

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我都需要文字。无论是抒发,还是安抚,文字永远是我无法离开的。特别是当我在这个世界里碰得头破血流时,我就更需要它——由它建成的屋,我的家。虽有时简直就是铩羽而归,但毕竟我有可归的地方——文字屋。而此时,我会发现,那个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家,其实只能解决我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我全部的问题。

多少年过去了,写了不少文字,出了不少书,其实都是在建屋。这屋既是给我自己建的,也是——如果别人不介意、不嫌弃的话,也尽可以当成你自己的屋子。

我想,其他作家之所以亲近文字,和我对文字的理解大概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我是一个在水边长大的人,我的屋子是建在水边上的。(选自“新浪博客”,有删节)

【好词积累】

铩羽而归:铩羽,羽毛摧落,比喻失败或不得志。指失败或不得志而归。

【妙语采撷】

①家就是庇护,就是温暖,就是灵魂的安置之地,就是生命延续的根本理由。

②多少年过去了,写了不少文字,出了不少书,其实都是在建屋。

【思考练习】

1.请自选一个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作者在文章开头写用泥巴、积木建房有什么目的?

3.作者在文中说,“写文章就是在建自己的屋子”,你同意他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经典NO.3】

葵花田(节选)

曹文轩

这是一个乡下女孩的名字。大麦地的孩子们不能理解:一个城里的女孩,怎么起了一个乡下女孩才会起的名字?

这是一个长得干干净净的女孩。这是一个文静而瘦弱的女孩。

这个女孩没有妈妈。她妈妈两年前得病死了。爸爸要到干校,只好将她带在身边,一同从城市来到大麦地。除了爸爸,她甚至没有一个亲戚,因为她的父母都是孤儿。爸爸无论走到哪,都得将她带在身边。

葵花还小,她不会去想象未来会有什么命运在等待着她,她与对岸的大麦地又会发生什么联系。

刚来的那些日子,她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

好大一个芦苇荡啊!

好像全部世界就是一个芦苇荡。

她个子矮,看不到远处,就张开双臂,要求爸爸将她抱起来。爸爸弯腰将她抱起,举得高高的:“看看,有边吗?”

一眼望不到边。

那是初夏,芦苇已经长出长剑一般的叶子,满眼的绿。爸爸曾经带她去看过大海。她现在见到了另一片大海,一片翻动着绿色波涛的大海。这片大海散发着好闻的清香。她在城里吃过由芦苇叶裹的粽子,她记得这种清香。但那清香只是淡淡的,哪里比得上她现在所闻到的。清香带着水的湿气,包裹着她,她用鼻子用力嗅着。

“有边吗?”

她摇摇头。

起风了,芦苇荡好像忽然变成了战场,成千上万的武士,挥舞着绿色的长剑,在天空下有板有眼地劈杀起来,四下里发出“沙拉沙拉”的声音。

一群水鸟惊恐地飞上了天空。

葵花害怕了,双手搂紧了爸爸的脖子。

(选自《青铜葵花》)

【且读且思】

特别的历史时期,特殊的家庭背景,小小的葵花已经没有了自由自在,没有了无忧无虑,有的,只是在茫茫芦苇荡中感受到的孤独和与爸爸在一起的那份难得的欢愉。文中的环境描写非常有特色,优美,如诗如画;文章对人物的心理刻画也很细腻,每个人物都能深深地感动读者。

【经典NO.2】

艾地

曹文轩

油麻地小学四周环水,很独立的样子。

秦大奶奶的那幢小草房,在西北角上龟缩着,仿佛是被挤到这儿的,并且,仿佛还正在被挤着,再坚持不住,就会被挤到河里。这幢小草房,是油麻地小学最矮小的草房,样子很寒伧。它简直是个赘瘤,是个污点,破坏了油麻地小学的和谐与那番好格调。

学校与地方联合,想将秦大奶奶逐出这片土地,花费了十多年的工夫,然而终于没有成功。

秦大奶奶坚决地认为,这片土地是属于她的。

也许,确实是属于她的。

秦大奶奶的丈夫是秦大。他们夫妇俩,原先与这片土地并无关系。他们是在1948年年初,才买下了这片土地的。为买这片土地,这对夫妇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在这几十年里,他们没有白天与黑夜,没有阴天与晴日,没有炎热与寒冷。他们甚至忘记了自己的欲望:穿一件新袄遮挡风寒的欲望,吃一片西瓜解除暑渴的欲望,将自己放在床上消解一下疲倦的欲望,煮一碗红烧肉润一润枯肠的欲望。他们对痛苦变得麻木起来。镰刀割破了手指,鲜血一路滴在草上,不知道疼;终年光着的脚板,在隆冬季节裂开鲜红的血口,不知道疼;瓦砾硌着脚,不知道疼;鞭子打在脊梁上,不知道疼。秦大在世时,这里人每当谈到他时,评价不外乎就是这些:“这个人太小气,一锥子扎不出血来。”“跌倒了,还要从地上抓一把泥。”唯一使这对没有生养孩子的夫妇感到幸福的,就是在夜深人静、四周流动着淡淡荒凉时,做着土地的美梦:一片土地,一片风水好的土地,在春风里战战兢兢如孩子般可爱的麦苗,在五月的阳光下闪烁着光芒的金子一样的麦穗……

他们终于用几十年的心血换下了这片土地。

(选自《草房子》第四章)

【跟名家学写作】

曹文轩简介范文5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

阅读应当被看作是人类的一个文明的行为,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与阅读是密不可分的。阅读使人类走出了蛮荒,阅读使人类有了自己的历史。实际上,阅读史与文明史几乎就是同样的历史。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最迷人的、最值得赞美的、也是最经得起审美的一个姿态,是阅读的姿态。不论是你坐在桌子跟前,还是说很休闲的时候躺在床上,甚至是坐在厕所里,我都以为是人世间最优雅的一个姿态。那么,这个姿态在一个人的童年、少年时代我想他就应该有的。我们常常说,这个人有书卷气,我们在给这个人做这样一个评价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说这个人是世界上最有质量的人。书卷气哪里来?书卷气就是通过长期的阅读慢慢形成的。它从人的灵魂与骨头、从人的眼底无声无息地散发出来。我在北大讲过这样一个事情,我说,如果有一些人不阅读,造物主造出的这个人质量其实是很差的。我见过许多先生,这些先生我对他们很崇敬,但是有时候我暗暗地一想,这个人如果不读书,他将会怎么样?他们长得很丑,长得很不好看,唉,就是通过阅读,这个时候他产生了一种气质。这个气质我认为是人世间最美丽的东西。这时我发现我面前站着的那个个子矮小的先生,是世界上最伟岸的人。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应当将阅读看成是一种宗教,一种超越任何宗教的一个宗教,把阅读看作是一个宗教行为。我以为一个正当的、有效的阅读应当将对经典的阅读看作是整个阅读过程中的核心部分。

何谓经典?在我的印象中,在我的阅读中,觉得所谓的经典就是那样一种东西,我把它看成是至高无上的。这里的阅读是一种仰视,就是事情到这里为止不能再过去了,就像来到一座高山下面。经典肯定是与时间有关系的,对于现在的东西,我只能这么说,它可能成为经典。经典的作品肯定是能说出一些东西来的,不是不能把握的,比如说它的艺术性,比如说它反映的那个问题代表了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等等。

对时尚文字的阅读是必要的,但一个人倘若将时尚文字作为阅读的全部,那么这种阅读注定是一种低质量的阅读。而事实是现在的阅读不论是成人的,还是孩子的阅读,往往为时尚的文字所包围,使他们无法接受经典,特别是孩子。我想,这个现实是应当被我们关注的。

曹文轩简介范文6

为历史打第一遍草稿--日本名记者岛津洋一在清华谈阿富汗前线采访 黄瑞

王建敏出版新著《用心倾诉》 大明

中国传媒发展十大趋势 陆小华

报纸:在竞争中开始淘汰赛 曹鹏

"新闻群众工作学"简论 王明国

中国大陆的媒介分析之概况及特点 张咏华

试析网络传播对受众接近权的突破 陈红梅

试论传媒对科学界的两种误读 王珏,孙朋

在历史现场 吕怡然

晨报概念:报业竞争从清晨开始--上海《新闻晨报》的启示 陈新玲

地市报要做好『结合文章 胡蔚兰

在天安门城楼上--国庆四十五周年庆典采访记 李尚志

新闻:自由的风格 朱幼棣

版面色彩运用中容易出现的误区 杨晓霞

广播呼唤新闻专业频率--兼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立台"的理念与实践 袁晖,王亮

把"剩饭"炒出香味 陈允标

多个心眼更见鲜活 黄本军

媒体的『有所言与『有所不言 刘武俊

还缺少点什么 吴元栋

网络理性的两个突出话题 陈堂发

《编辑与发行人》等三则 子川

认清形势明确使命与时俱进努力做好新一届记协工作 龚学平

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五届理事会举行等八则 凌久

2001年:中国新闻业回望 孙正一,柳婷婷

在实践发展中寻求理论创新--2001年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热点综述 刘鹏

《常用文体快速写作法》出版 蒋岚舟

2001年10大假新闻 陈斌,贾亦凡

『谭卞之争:媒介操守的胜利 周子川

"谭卞之争":媒介霸权的体现 穆木

媒介市场服务业方兴未艾 曹鹏

苏南农村受众群分化的调查与分析 曹刚,方晓红

第一次把领袖写成凡人--纪念85岁诞辰采访记 李尚志

构建报业创新机制发展新闻生产力 王扬泽

美国媒介经济学专著概览 报学馆主

资本运作力度正在加强 殷逸健

媒介经济研究参考网址索引(一) 王立群,赵晖

"9.11"事件后的美国新闻界 李斯颐

把"MTV"人培养成忠实读者--与澳《先驱太阳报》编辑发展经理对话 陈中原

新年新意境 吕怡然

纽约时报的版面风格 肖伟

欧洲传媒网等五则 子川

作为一种策略的媒体社区--关于都市报社区服务功能的思考 夏文蓉

媒体发表有关犯罪嫌疑报道的审核责任--兼论媒体刊登曲家"说法"是否侵权 曹瑞林

也谈中国当代新闻史中的晚报著述及缺憾--兼与白子超先生商榷 孟庆鸿

激浊扬清一道 何满子

一种嫌贫爱富的倾向 赵志立

学术何妨鲜活一些--论著《网站--中国新闻界悄悄孕育的革命》点评 童兵

富有特色的地方当代新闻史--《上海当代新闻史》简介 徐培汀

在『边缘上开拓空间--《新闻晚报》社会新闻版实践谈 徐勋国

记者采访被婉拒的成因及对策 徐向明

经济报道定位的误区及改进途径 费菲

论『新闻性广告和『广告性新闻 陈超

扫描中国百版珍藏报 王纪民

不要都炒一个典型 王立雪

潜心研究 笔耕不辍--陈乾年广播电视理论作品研讨会综述 张建

深入实际 勤于思考--苏军新闻作品研讨会综述 陆静斐

2003年中国新闻业回望(上) 孙正一,柳婷婷

"发行人与主编"等3则 子川

试论网络时代职业传播者的新型传播能力及其培养 韩天高

传统与变革:两类妇女杂志的比较研究 蔡骐,黄金

中国指定信息披露报刊的现状与走势 王姣姣

风云人物·女记者·新京报 凌久

刍议政协民主监督与新闻舆论监督的结合 朱韩新,张伯涛

"传媒没有入世"争鸣南辕北辙 刘建明

报业竞争"内容为王"? 李清飞

理性看待传媒市场新现象 曹鹏

从"神舟5号"报道看网络新闻的易读性 王逸涛,孟锦

"本土派"应对"海外派"--2003年上海时尚类杂志内容调查 林颖,陈定,李双龙

广告"限播令"对广播电台的影响及应对 连新元

副刊上的滑稽与油滑 吴元栋

谠论与"内心独白" 乐朋

瞭望宏观态势 剖析经营实例--"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发展研讨会"综述 吴信训,陈积银

旗帜的力量在于思想的交流--"新世纪首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综述 杨林

长江三角洲新闻媒体合作大有可为 赵腓罗

假新闻的一种:"戏剧性新闻"的生长土壤 尧润平,杨智会

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追问 王勇

青少年有其他的选择吗? 马汇莹

他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日本记者高井洁司先生纪事 奚众望

聆听一个中国人的呼唤--拜谒东台戈公振故居 杨树立

警惕伪"第一" 胡宇芬

从新闻眼看报纸读书版 谭宝全

尊重作者的写作风格 郭增彬

恩施日报社的改革创新大文章 傅瑞满

经济报道如何贴近读者 甘小松

给十万元就不发稿? 严宝康

新闻官司:不必"谈虎色变"--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抗辩事由浅析 顾红梅

上通下达 三方互动--新闻网站热线服务类板块研究初探 王舒怀,张意轩

新闻评奖·传媒上市 凌久

媒介经营需要更多的学识、智慧与悟性 曹鹏

媒体投资陷阱--以《都市财经》的失败为例 黄俊杰

业外资本进入传媒业的风险 谢耘耕

多个"拾"字意相反 凌大

试析广告的非经济功能 刘庆军

"号外"的另一重功能:经营功能 明铭,文建

梁漱溟的报刊思想与实践 曹立新

西部报纸亟需强化摄影报道 杭惠珍

心绘英华写缘情--《随访情缘》跋 忻才良

跨地区·西部频道 凌久

"国际转播"与"国际影响力" 吕岩梅,任逸超

"新闻秀"--平民的还是大众的? 姜红

论都市报的分化 孙玮

直面传媒市场的挑战--试论我国区域化媒体的竞争策略 常尧

"新闻意识"初论 唐谊军

延安时期的传播"魔弹论"效果 罗宁辉,晏国政

新异之说有否"底线" 吴元栋

传媒业须医治"国企病" 曹鹏

论新闻侵权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分配 周甲禄

从举证责任分配看新闻监督权利的司法保护 张鸿霞

法制新闻报道与新闻侵权刍议 郭骥

上海市大学生媒介接触状况调查报告 许佳音,沈祎,祖婕,夏倩

公众眼中的记者形象--东方网与本刊联合调查简报 陈洁

对当代中国传媒产业困境的思考 童清艳

如何与资本共舞--媒体的选择 谢耘耕,陈昆

媒介资本优化的三个层次 陆虹

上一篇英文个人简历

下一篇医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