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的词集范例6篇

晏殊的词集范文1

论文摘要:由于创作目的和创作环境以及身份的相似,晏殊词某些方面继承了冯延巳词的创作方法。但由于各自不同的经历与性格,他们的词又呈现出不同的一面。本文将从艳情词、忧患意识、词境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汀两省)人。十四岁以神童人试、得皇帝宠爱,赐同进十出身。历任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等职,晚年外放颖州、永兴为地方官。在宋代文人中。晏殊是一位幸运儿。一生基本上风平浪静,一帆风顺。晏殊的文学才能极高,有诗文集240集,惜l三失传。《宋史》本传说他,“文章瞻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晚年笃学不倦。”其词集名为《珠玉集》,共有136首词。欧阳修说,“晏公小词最佳,诗次之,文又次之。”‘魄段话说明,在文学成就卜,晏殊是以词而闻名的。

晏殊阋继承了晚唐五代之风。清人郭唐在《灵芬馆词话》中将词分为四派,第一派是,“风流华美,浑然天成,如美人临妆,却扇一顾,化间诸人是也。晏无献、欧阳永叔诸人继之。”从题材上看,晏殊继承了晚唐五代词多写女性的作法,从体制上看,也与晚唐五代词人一样,以创作小令为主。但从总体上来看,对晏殊词影响最大的当推冯延巳。

冯延巳(1903-1960),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南唐中主李景少时在庐山读书,他随侍左右,后为元帅府掌书记。李景作国君后,很受宠信,几度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后因用兵失败,屡遭攻击,被罢相,任为太子少傅。马令《南唐书》说他“著乐章百余阙”,有词集《阳春集》,为北宋陈世修所辑。

陈世修说,“公(指冯氏)以金陵盛时,内外无事,朋僚亲旧。多运藻思为乐府新词,择歌者倚丝竹而歌之,所以娱宾而遣兴。”叶梦得说,“晏元献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既命酒,果实蔬茹渐至,亦必以歌乐相佐。谈笑杂至。数行之后案上已灿然矣,稍阑既罢,遣声伎曰‘汝曹呈艺已毕,吾亦欲呈艺’。乃具笔札相与赋涛,率以为常。’’从地位身份、创作动机、创作环境来看,晏殊与冯延巳都有相似之处,这就使得他们的词带有很多的相似性。但由于个人的经历、性格、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又使他们的词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下文将从艳情词、忧患意识和阋的风格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艳情词。晏殊、冯延巳的艳情词,同花间词一样,体现出香艳、纯情、纤美的风格,但由于作者高贵的身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的词巾又几乎都剔除了《饱间集》巾的淫鄙色彩,呈现出“文雅”的气度。冯延已的《鹊踏枝》,“萧索清秋珠泪坠。枕箪微凉,辗转浑无寐。残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练天如水。阶下寒声啼络纬。庭树金风,悄悄霞门闭。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同样的写闺怨词,温庭筠侧重于描写思妇的外貌,如“鬓云欲度香腮雪”,“屑,薄、鬓云残”,韦庄多用记事笔法。如“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h,别君时”,而冯延巳淡化了’生活的细节和人物的容貌,侧重对景物的描写,触景人情。“月明如练天如水”,“庭树金风,悄悄重门闭”,使测显得优美、空灵而又雅致。另一首《鹊踏枝》,“六曲栏于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乇柱,穿帘海燕双飞去。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这首阋,同样侧霞于景物描写,笔法细腻、优美,游丝、落花、燕影、莺谱、杨柳、红杏、春风、微雨构成了一幅“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画面。其中所蕴藏的情思令人寻味。

晏殊的艳情词也继承了冯延巳的风格,温文尔雅,没有轻佻、鄙俗之语。刘熙载称,“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如他的《清平乐》,“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栏杆。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这首词同样是写闺怨,但丝毫没有柳永的直露。他所描写的景物是雅丽的,金风、梧桐叶、紫薇、朱槿、小窗、银屏、双燕。他的节奏又是平缓的,细细的金风,飒飒的梧桐叶,缓缓阿下的夕阳,轻轻飘落的残花。儿此种种,都给人一种慰贴、温柔的美感享受。而“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两句,又以双燕归来。春光温煦来反衬人的孤独和冷落,极为含蓄,蕴藉。宋人张舜民《西墁录》有这样一个故事,柳永因作词得罪了仁宗皂帝,吏部不让他改官,柳永无奈,去拜见晏殊,晏殊问他,“贤俊作曲子么,”柳永回答,“只如相公亦作曲子。”晏殊说,“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柳永只好退下。这只是流传广泛的一个故事。也可能跟史实不符,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晏殊对艳情词的态度。

相同的身份地位,深厚的文化修养,使得晏殊与冯延已存对待艳词的写作上呈现出很大的相似性,只不过晏殊词比冯延巳词显得更从容更大器。

忧患意识。冯延巳与晏殊的词可以说是一种“酒席文化”,但难能町贵的是在写艳情的同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注入深广的忧患意识。王维国说,“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叶嘉莹说,晏殊词“情中有思”。

如冯延巳的《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霄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楼卜春山寒网面。过尽征鸿,慕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绡掩泪恩最遍。”此词也是艳情词,但是,它在艳情当中又潜伏了一种对生命有限,好景不常的忧患意识。梅花本是无情之物,然而当寒风一起,花瓣洒落之时,它却也懂得依恋枝头而无限“多情”。词人对于季节的变化是敏感的,他虽然锦衣玉食,但在岁月的流逝中仍然感到了一种人生无常的空虚。有人把他的这种忧患意识跟当时的政治联系在一起。认为是宋兵压境,国运口蹙在词中的投射,这样的理解虽然可通,但嫌太过狭窄。冯延巳写的不仅仅是当前的政治。他以高度敏锐的感受力,体味到了人生中潜伏的悲凉的一面。他的忧愁不仅仅是情场失恋的伤感,更非主要是政治上的失意,而正是在他高朋满座、歌吹喧天、踌躇满志时所潜生的“盛极必衰”的敏感。一种人生须臾之无奈。

晏殊词同样带有这种忧患意识。如他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首词通体都显得十分淡雅匀称,蕴藏着一种闲雅大方的风度,同时又有一种莫名的怅惘,亭台如旧天气依旧。这暗示着去年乃至多年以来,他一直过着这样的享乐生活,而花开花落,燕去燕又来的风景。又再一次地提醒他岁月的变迁,就在“似曾相识”中。有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忧伤,是感怀“伊人”的不见。还是慨叹时光的流逝,作者没有明说,只让读者从“独徘徊”中去体味。再如他的《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宴歌席奠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惜取眼前人。”这也是一首艳情词,但作者在描写艳情生活之外,又抒发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感触,使读者从具体的怀人之情进一步扩展到了对整个人生在渐变中悄悄流逝的感伤。这就使晏殊的词境显得格外深厚和耐人寻味。

晏殊的词集范文2

关键词: 晏殊 珠玉词 生命意识

一、关于生命意识

当我们提到某件文学作品具有生命意识其实是指它拥有一种眼光――即将自我乃至整个人类置于宇宙、自然的大背景下,并藉由此产生的时空中的渺小感为动机对本体生命进行本质的内涵观照。《文心雕龙・物色》有言:“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人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圭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招,人谁获安?”自然万物中本就沉淀着强烈的生命内蕴,常人尚不可免于兴叹,更何况“灵犀一点”的诗人。

晏殊词脱胎于五代词,特别是冯延巳的作品,这是确凿无疑的。但仅因为这一点而将晏殊词与五代词混为一谈是有失偏颇的。在前代的词论中多有言及《珠玉》、《阳春》蔽于绮丽浮靡、流于声色,其实非然。“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阳春集・浣溪沙》)。人生恰如飞蓬转烛,飘忽一梦,物是人非旧迹难寻。这正是对人生短促恍惚的喟叹,如何可以无病简单敷衍之?晏殊词亦然,当他问出“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之时,一种对于为生的强烈关怀就已然融浸在字句中了。这样随处可见的对于时空中动静交错的思考与把握自然不是“绮丽轻靡”几字所能涵盖的。

然而,《珠玉词》虽则承继《阳春》之风,境界却又远在其上,正如王国维所说:“晏词出《阳春》,别有开发,情中有思,理性反省。为移情提供一入口。”下面即将对晏词的别有开发做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

二、《珠玉词》生命意识的表达及其审美效果

与冯延巳一样,晏殊一生身处高位,与大多数文人相比仕途顺利,故后世多称其为“太平宰相”。然而这样的身世并未造成其作品艺术性的削弱,相反,其特殊的生活背景与处世方式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许多特异之处,在生命意识的维度上亦是如此。下面本文就对此从表达方式与审美效果两个方面做具体的探讨。

(1)生命意识的表达

提到生命意识的表达,最先关注到的就是与之相关的意象。首先是花草:“残,梨叶堕,可惜良辰虚过”(《更漏子》);“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清平乐》);“樱桃谢了梨花发,红白相催”(《采桑子》)。在这些句子中,花草的生长凋零,衍衍相替恰代表了人生之盛衰浠,且以其色彩形态之美丽终不免毁败创造了一种悲剧美感,使得感染力大大增强。其次是燕子的意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木兰花》)。燕子的特异之处就在于它是候鸟且往往与象征青春时光的春天联系在一起。王欣新曾专门分析过晏殊词中的燕子意象,她认为燕子是晏殊生存反思的感性载体,与其惜春、思人、惜时中的生命思考密切相关,这是不无道理的。最后当然还有传统惜时诗歌中最常出现的流水意象:“绿水悠悠天杳杳,浮生岂得长年少”(《渔家傲》);“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清平乐》)。一方面,水的流逝与时光的流逝紧密相合,正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另一方面,水流的长久不停不变恰象征了一种永恒性,作为“物是”与“人非”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总得说来,不管是花草、燕子还是水流都具有鲜明的时间属性,这些意象使得生命意识的表现与转移成为可能。

除了意象之外,《珠玉词》在承载生命意识的主题上亦有特异之处。

首先要提到的是叙述方式的变化。较于诗而言,词作为一种偏于抒情的文体一般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出发审视世界,抒发自我的主观感受。然而面对生命这一宏大主题,作者的视角上升到了更为广阔的维度。他企图通过词客观地描述世界,展现生命,并对读者有所劝解。实际上劝解之语亦是其生命感怀的一部份,有所劝解即有所回转,避免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般情绪的倾泻。譬如《清平乐》:“秋光向晚,小阁初开宴。林业殷红犹未遍,雨后青苔满院。萧娘劝我金卮,殷勤更唱新词。暮去朝来即老,人生不饮何为。”上片描述了雨后初秋傍晚的情景。林叶未红,积水映苔,一切的景物都是让人心生愉悦的。加之下片中提到的歌妓敬酒,更唱新词,则情境变得更加完美。然而这一切的美好都是暂时的,“暮去朝来即老”,于是前面的描写都成为了一种铺垫,越是美好在此处就越显现出生命演替的残酷。然而并没有就此沉下去,作者在最后一句劝道“人生不饮何为?”虽说有这些许无奈,但到底是从面对生命时的手足无措中挣扎上来。先以美好事物为铺垫,然后一语点破其中的幻灭性,并加以劝戒,这样的模式在《珠玉词》中被广泛应用着。《赤壁赋》中有言“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珠玉词》中一直具备这样一种“自其变者而观之”的眼光,通过变与不变者的对比,显示出无常的生命本质,从而更增加了感发力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变与不变交错,晏殊真实地将生命的真相展现出来,不隐瞒也不消沉。

(2)生命意识的审美效果

自古就有词之为体,要眇宜修,适于言情,而不适于说理的界定。然而晏殊的特异正在于以诗境为词。较早提出这一点的是顾随先生。在众人皆视晏词轻薄之时,他却认为晏词有哲理之思,后为叶嘉莹先生进一步阐述:“他将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叙写中,在伤春怨别之情绪内,表现出一种理性之反省及操持,在柔情锐感之中,透露出一种圆融旷达之理性的关照。”晏殊作品的哲思与魏晋刻意说理的玄言诗不同。《珠玉词》的哲思出于不经意,往往在于抒感时的一种自然的流露。在这里,“情”与“理”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极点,而是互相涵括的圆融心念。这也是为何其能做到“不必言情而自足于情,一字一句,落落大方,能得天籁”的境界。譬如《谒金门》一词:“秋露坠。滴尽楚兰红泪。往事旧欢何限意。思量如梦寐。人貌老于前岁。风月宛然无异。座有嘉宾尊有桂。莫辞终夕醉。”上阙写深秋时节怀念旧日美好生活,感觉如梦一场的伤感。而下阕进一步以生命意识点明这一场梦寐的实质,“人貌老于前,风月宛然无异”。这样一种强烈的对比使得人命运的单薄与幻灭直扑眼前,当读者沉入华年不再的深重伤感时,作者却展现出“座有嘉宾尊有桂”的现况,并以“莫辞终夕醉”作结,劝诫人们享受当下的生活。虽然有着些许的无奈,但毕竟是脱离了绝望。这就是生命意识的节制表达。王国维曾经说到:“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晏殊正是凭着这样一种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的心性达到了珠圆玉润、含蓄圆融的审美效果。

然而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他们反对晏殊关于及时行乐的宣扬。的确,及时行乐的思想广泛地渗透在《珠玉词》之中,但这并不表示晏殊的生命意识所表现的是一种消极低沉的审美效果。恰如《古诗十九首》中所言:“生年不满百,长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及时行乐的目的是为了超脱苦难,避免彻底陷入因人生短暂而产生的虚无主义的绝望中。面对残酷的现实,痛苦既然无益,不如及时行乐。“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这正是通彻生命后的超然与渴望。

除了这一层意义,《珠玉词》里生命意识的审美效果还表现在其力度。对于此,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那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王国维更是将它作为成大事者、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之一而倍加推崇。深秋时节,西风摧尽碧树,一下子天地变色,然而此时,诗人却是独上高楼。在这样冰冷无色的背景下,视野一下子变得广大了,人成为画中飘摇不定的蒲草与芥子。以俯视的视角看“尽”天地,一种生命的悲壮感油然而生,这句话也因此在瞬间获得了一种审美力度。正是这样的审美力度,使得感发与共鸣变得强烈。

哲思与情感完美融合的生命意识,澄明有力的气韵,强烈的感发力量和共鸣性使得《珠玉词》拥有了别具一格的审美效果。如果说《花间集》的贡献在于发现了美,那么《珠玉词》的功绩就是对美进行了深化,使得它变得有血有肉且别具一格。

三、《珠玉词》生命意识的形成原因

前文已经分析了《珠玉词》中强烈生命意识的表现及其达到的审美效果。事出必有因,出现在《珠玉词》中的这一特异之处并非空穴来风。很多时候,晏殊的生命意识表现出的是一种空幻情节。例如“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清平乐》),又如“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喜迁莺》)。在晏殊眼里,眼前的一切好景似乎都逃不过“长于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的命运。这与宋初佛教流行,儒释互补的社会背景有极大关系。宋真宗曾经说:“三教之设,其旨一也,大抵皆劝人为善,唯识达之士能一贯之。”帝王对于“通识”的倡导无疑对仁宗时的“旧学之臣”晏殊产生很大影响。加之晏殊乃博闻强识,乐善好贤之人,佛教的要义法门他自然不会陌生。在《试论晏殊词的空幻情节》一文里,复旦大学的王丽洁对这一点做出了很中肯的论断:“晏殊词中所体现的圆融,是知见空幻法并能够圆满地照见,随顺缘起,照破对象的因缘聚散离合,证知其非有非空非非空的实相之后的圆融,是诸法的了无分别及情与理的不隔。”

除此之外,北宋初期享乐主义风潮的影响亦不可忽略。早在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就有言:“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得位列高职的官员们为了避免猜嫌纵情于宴饮游乐之中,长此以往,这几乎成了一种社会风尚,晏殊出任宰相这一显职自然也不可能免俗。生活在特务机关的严密监视与同僚妒忌的眼光中,生活在这样一种集权的背景下,有所作为显然是不现实的。“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木兰花》)。于是无论是作为一种自我保护还是作为一种排遣胸中块垒的心理平衡,歌舞宴饮的生活都是不二的选择。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来源于词人本身。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总是“文章憎命达”,似乎只有经历了坎坷悲惨的命运才会写得出绝妙的作品。固然,坎坷的命运会激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怀而产生动人的作品,但这毕竟不是必要条件,更不能因此而评判一个作者作品的好坏。其实,晏殊平坦富贵的生活不仅没有阻碍其词的感染力,反而大大促进了晏词生命意识的形成与表现。正是因为富贵,才更加洞悉其空幻,以至于作为空幻的一部份为那逃不脱的结局而担忧。有了眷恋与爱所以其词情深;有了洞悉与思考所以其词意丰;有了关怀与悲悯所以其词圆润而有力。高尔泰先生说:“所谓诗人,正是那种对忧患特别敏感的人们。他们能透过生活中的暂时的和表面的圆满看到它内在的和更深刻的不圆满,所以他们总是从欢乐中体验到忧伤。”因此,并非是无忧患者辞不工,也许正相反,是“太平宰相”成就了《珠玉词》的生命意识及其独特的审美魅力。

晏殊《珠玉词》中的生命意识是宋代词人忧生之嗟的源起,在长期的传承与演变中逐渐成为宋词的一大特异点亦魅力所在,因此实在不容忽视。其次,其生命意识对词这一文学体裁中美的深化意义亦不可低估,这也为后来欧阳修对美力度的塑造与苏轼对美范畴的延展奠定了基础。正如李春丽在《晏殊词的理性》一文中提到的:“珠玉虽小,但光辉照人。”

参考文献:

[1]刘扬忠.晏殊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柏寒.二晏词选[M].山东:齐鲁书社,1985.

[3]唐圭璋.唐宋词简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晏殊的词集范文3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个诚信的人,身上往往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诚信是百花园中最鲜艳的那朵鲜花;诚信是繁星中最亮的那颗;诚信是参天的大树中最高的那棵;诚信是……一个拥有诚信的人,往往会得到许多人的尊重,拥有了诚信,就是拥有一笔财富;拥有了诚信,就是有了一种高尚的品质;拥有了诚信,就是有了一股沁人心脾的味道。

早在古代,就有许多诚信的人。

还记得曾子杀猪吗?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处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为别人当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后来韩信成为着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这就是“韩信报恩”的故事,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人要诚信,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到就要做到。

同样,北宋词人晏殊也靠诚信博得了别人的信任。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着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晏殊的词集范文4

大家好!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诚信”二字在我们周围已是频频出现,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诚信”无一不应该摆在首位。

相信在坐的各位一定听过,做人一定要以诚信为本,商品经济就是信誉经济之类的标语。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撒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它又是否真的已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时代的新风尚呢?

记得早在孩提时代,就听到过“狼来了”的故事,朦胧中便意识到小孩子如果撒谎是会遭殃的。显然,我国的文化历来是讲究诚信的。这个故事也通俗又深刻地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要讲诚信。

然而,当我们生活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穿梭于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时,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在我们身边充斥了各种不讲诚信的企业与个人。相信大家还记得“大头娃”的事件吧!当时有多少厂家生产的奶粉严重不合格,又有多少个无辜的小生命成了它们的牺牲品啊!看着那婴儿的头发掉光,看着他们的内脏器官衰退,难道这些厂家不会觉得有负罪感,不会觉得良心受到了谴责吗?

一个民族不能缺乏诚信观念,一个国家不能缺少信用制度,一个社会不能缺乏诚信体系,当然,一个企业也同样不能忽视信用管理。

有句广告词叫做“真诚到永远”。相信我刚说出它来的时候,你们一定猜出来了。对!它就是青岛海尔集团的广告语。海尔集团自从十多年前果断的砸毁了自己生产的近百台有质量缺陷的冰箱起,“诚信”便造就了“海尔”今天的良好信誉和知名度。这一砸便砸出了“海尔人”的真诚,砸出了整个中国冰箱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人无信而不立、童叟无欺的故事至今也流传了几千年。虽然它也曾苍白无力,也曾留下过许多令人叹息的故事,但真理永远会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闪闪发光。

晏殊的词集范文5

关键词: 《浣溪沙》 接受 欣赏趣味 鉴赏

吴梅在《词学通论》中写道:“惟‘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二语,较‘无可奈何’胜过十倍,而人未尽知之,可云陋矣。”[1]48他认为晏殊的《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中的“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要好于《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首词在历史的长河中究竟有怎样的接受状态,吴梅先生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说法,这尚需我们用心讨论。

一、两首词的历代研判

(一)词选情况。

明人陈耀文辑《花草粹编》两首都选,宋无名氏编的《草堂诗馀》仅收《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但误以为是李所作。明人代程敏政《天机馀锦》、明人卓人月编《古今词统》、清人张惠言编《续词选》、清人陈廷焯辑《词则》均收《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关于宋代的五部断代词选中清人冯煦辑《宋六十一家词选》只选了《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而朱祖谋辑的《宋词三百首》则是两首都选了。近人胡云翼的《宋词选》仅选了《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唐圭璋的《唐宋词简释》则是两首都选。从历代词选选录的情况来看,历代词选家更多关注的是《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二)两首词的讨论情况。

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2]142曾指出《复斋漫录》所记录的或许有误,但历代的词话还是多有承袭这种说法。清沈雄的《古今词话》,清王弈清等撰的《历代词话》,清冯金伯的《词苑萃编》,以及清黄苏的《蓼园词评》。

词话当中也有论及“无可奈何”二句妙处的词条如:清刘熙载《艺概》:“词中句与字,有似触著也,所谓练极如不练也。晏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触著之句也。”[3]3689《蓼园词评》:“沈际飞曰:‘油壁车轻金犊肥’二句,歌行丽对也。‘细雨梦回鸡塞远’,‘青鸟不传云外信’,‘无可奈何花落去’六句,律诗俊对也。然自是天成一段,著诗不得也。”[3]3048清胡薇元《岁寒居词话》:“晏元献公殊《珠玉词》集中《浣溪沙・春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本公七言律诗中腹联,一入词,即成妙句,在诗中即不为工。此诗词之别,学者须以此参之,其他词由此会悟矣。”[3]4028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词中对句,贵整练工巧,流动脱化,而不类与诗赋。晏元献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非诗句也。然不工诗赋,亦不能为绝妙好词。”[3]4051

其他词话在谈到晏殊词之时,只是概括性地谈其词的风格。如宋王灼《碧鸡漫志》:“晏元献公、欧阳文忠公,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3]83沈雄的《历代词话》:“晏元献尤喜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乐府。”[3]1142“晏叔原谓蒲傅正曰:先君一生小词,未尝作妇人语。”清冯煦《蒿庵论词》:“晏同叔去五代未远,馨烈所扇,得之最先,故左宫右徵,和婉而明丽,为北宋倚声家初祖。”[3]3585

另外,晏殊的其他词作如《蝶恋花》、《清平乐》(金凤细细)、《踏莎行》在一些词话中也有所论及。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关于《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无可奈何”二句,作为千古奇偶,被词选家和词论家多次征引。然而对于《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在词选中出现得不多似乎并没有被关注。正如吴梅先生所说:“满目山河”二句,人未尽知之。

二、吴梅先生的问题意识

吴梅先生提出“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较“无可奈何”胜过十倍,其中或许有夸张的意味,用意乃是要引起对这首词的关注。

吴梅并不推崇平铺直叙的词作。他在《词学通论》的绪论中写道:“沈伯时《乐府指迷》云:‘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清代《大成谱》备录董词,而于缠令格调,亦未深考。亡佚既久,可以不论。至用字发意,要归蕴籍。露则意不称辞,高则词不达意。二者交讥,非作家之极轨也。故作词能以清真为归,斯用字发意皆有法度矣。”[1]3在评价柳永的词时写道:“余谓柳词皆是直写,无比兴,亦无寄托。见眼中景色,即说意中人物,便觉直率无味,况时时有俚俗语。”[1]49他不喜欢直露没有韵味的词,是很明显的。

吴梅在《词学通论》中多次提到“沉郁顿挫”。在分析周邦彦的《瑞龙吟》之时多次用到“沉郁顿挫”。在分析张炎词时写道:“又如《迈陂塘》结处云:‘深更静,待散发吹箫,鹤背天风冷。凭高露饮,正碧落尘空,光摇半壁,月在万松顶。’沉郁,以清超出之,飘飘有凌云气概,自在草窗、西麓之上。”[1]64此处可见其对于“沉郁顿挫”的词的推崇。

吴梅先生还主张词的比兴寄托。在《词学通论》绪论中写道:“咏物之作,最要在寄托。所谓寄托者,盖借物言志,以抒其忠爱绸缪之旨。《三百篇》之比兴,《离骚》之香草美人,皆此意也。”[1]4在谈姜夔词时写道:“盖词中感喟,只可用比兴体,即比兴中亦须含蓄不露,斯为沉郁。若慷慨发越,终病浅显。如《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已包含无数伤乱语。”[1]63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吴梅先生是带着问题意识鉴赏二词的。首先“满目山河”二句有沉郁顿挫之感。“念远”用“空”字形容已有沉郁之感,而后又见“落花风雨”,再用“更”字修饰“伤春”更显沉郁。再次,“念远”和“伤春”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两个主题。由“满目山河”二句,可以看出晏殊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比兴传统的高度的驾驭能力。从沉郁顿挫和比兴寄托这两个角度可以推断吴梅先生为什么更推崇“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故吴梅先生提出“惟‘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二语,较‘无可奈何’胜过十倍”是与其对词的独特感悟密不可分的。

三、鉴赏的角度有别

关于“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历代都有很多评价。明卓人月汇选、徐士俊参评《古今词统》:“实处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清刘熙载《艺概》:“词中句与字,有似触著也,所谓练极如不练也。晏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触著之句也。”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提到:“‘无可’两句,虚对工整,最为昔人所称。盖既伤落花,又喜燕归,燕归而人不归,终令人抑郁不欢。”[4]54

“无可奈何”二句的妙处就在于“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都是一种情绪,是虚词对。然而这两个词的妙处不仅是因为其是虚词的绝对,还在于这两个词的表达抓住了古往今来人们所共有的一种情绪,即对于“花落”的“无可奈何”之感,以及对于“燕子”的“似曾相识”之感。这些情绪在诗词中也多有描写。如欧阳修《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杜甫就有一首《归燕》的诗作:“不独避霜雪,其如俦侣稀。四时无失序,八月自知归。春色岂相访,众雏还识机。故巢傥未毁,会傍主人飞。”

“满目山河空念远”当是化用唐人李峤《汾阴行》中的诗句:“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叶嘉莹先生在她的《嘉陵论词丛稿》中谈到这两句时写道:“如大晏最有名的一首《浣溪沙》词之‘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这三句词从表面来看,所抒写的只不过是‘伤春’‘念远’的情感,丝毫看不出有什么思致在其间,而大晏也确实未尝有心于表现什么思致,只是读着三句词的人,却自然可以感受到,它所给予读者的,除情感上的感动之外,另外还有着一种足以触发人思致的启迪。这种启迪和触发,便正是大晏的情中有思的特色之在。”[5]“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这句词凝练地表达了伤春离别。伤春、念远一直是中国抒情诗歌的两个传统。“念远”和“伤春”二词显示晏殊对于词的高度驾驭能力。这种类型化的表达,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且这两句词的对仗十分工整。“满目”对“落花”,“山河”对“风雨”空间对得特别好,有立体感。“空”对“更”都是虚词,但都表达了十分强烈的情感。“念远”对“伤春”这两个词都是类型化的情绪。并且“念远”多为男子的思念,而“伤春”多为女子的闺情。无穷哀感都在虚处。这两句词反映了晏殊对于词的高度驾驭能力和高超的艺术水平。

从对仗上来讲,“无可奈何”二句更技高一筹,从概括性和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上看“满目山河”二句更胜出一筹。两首诗都有妙处,只是鉴赏的角度不同而已。

参考文献:

[1]吴梅.词学通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明]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42.

[3]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

晏殊的词集范文6

大家好!

我国是一个,拥有这悠久历史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优良传统美德的国家。当今社会更是要以诚信为本。

自古以来就有着许多的与诚信有关的传统故事。就比如大家熟知的韩信,他就有一个管用诚信的故事。在韩信落魄的时候,有一个漂母给他饭吃,韩信离开她的时候,告诉她以后一定来报答她。后来韩信做了楚王,就做到了不忘旧恩,他奉了黄金千两献给漂母来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