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康复范例6篇

脑瘫康复

脑瘫康复范文1

【关键词】 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护理措施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指以在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久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在我国其发生率为1.8‰~4‰,2007年8月至2009年3月本院对35例患儿采用康复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3~6个月3例,7~12个月8例,1~2岁10例,2~3岁12例,3~6岁1例;单纯痉挛型10例,不随意运动型8例,肌张力低下型7例,混合型8例,共济失调型3例;轻度2例,中重度33例。

1.2 围生期高危因素 出生时窒息11例,颅内出血5例,早产8例,黄疸持续不退2例,新生儿感染1例,双胞胎1例,羊膜早破1例,产钳或胎吸助产1例,妊高症2例,新生儿惊厥3例,其中部分患儿伴有2种以上的高危因素。

1.3 临床表现 运动发育落后35例,主动运动减少18例,肌张力增高30例,肌张力低下8例,膝腱反射亢进25例,巴氏征阳性27例,紧张性迷路反射阳性10例,非对称性颈反射5个月后阳性10例,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6个月后呈阳性15例,6个月后尖足支持24例,流涎14例,震颤1例,表情怪异1例,Vojta反射异常30例。

1.4 疗效标准 痊愈:瘫痪肢体功能基本恢复,与同龄儿的智力运动、言语等无差异;显效:瘫痪肢体功能部分恢复,智力明显提高,生活能力大幅度提高;有效:瘫痪肢体功能部分恢复,智力有一定提高,生活能力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与体征无

改善。

2 康复护理

2.1 心理指导 多数家长会有悲观情绪和恐惧心理,应及时正确地疏导家长,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帮助他们认识疾病,增加治疗信心,并向家长介绍脑瘫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知识,提高其康复意识,使之主动配合治疗。

2.2 头部训练

2.2.1 痉挛型 将两手放在患儿头间的两侧,把颈部尽力向上拉,并用前臂将患儿的肩膀往下压,以增加压力,然后用手抓住患儿的前臂将其手抬高并向外转,拉坐起来,即可使其头部抬高且保持正位。

2.2.2 徐动型 患儿的肩关节往往外转,双手或一只手挛缩扭曲,应将其手臂拉直往内转而稍往下压,尽力使其手放松以慢慢将患儿拉坐起来,使头部保持抬高而向前。

2.2.3 肌张力低下型 患儿肌张力低下,应用双手抓住患儿的肩膀,用大拇指顶在胸前,将肩膀往前给患儿较大的稳定性,协助将头抬起。

2.3 四肢训练

2.3.1 将患儿的手臂抬高,伸直向外转,拳头张开,若患儿的拳头紧握,可以利用手臂伸直外转的方法使手腕和手指都自然伸直;将患儿的手掌平放,腕部向上屈,使手活动,即腕、肘、手一起伸直的方式。

2.3.2 如果下肢呈僵直并夹紧状态时,要控制膝关节让患儿的双腿外转,两腿夹紧时可将髋关节弯起来,并旋转活动髋关节即可达到放松、患儿两腿一屈一伸的运动,活动时先将下肢往外转,足背屈,然后将脚趾拉直。

2.3 日常生活训练 脑瘫儿进食最好选用边圆平浅的、匙柄长而粗的较易握拿的汤匙。帮助患儿控制肩部,协助患儿的前臂外旋,大拇指根部往外转,将食物送入口中;患儿头颈常转向一侧,可将患儿的头转向另一侧并加以固定;对于后仰睡眠者可用布套将双肘套住,保持双肩向前,可促进两腿并拢,减少过分的踢动;俯卧睡姿的患儿,不要用枕头,将患儿的脸转向一侧,若患儿的脸总是固定在一侧,要摆成反相方向。

2.4 发音训练 教会患儿下颌控制法与呼吸控制法,学会用嘴和鼻子呼吸,训练患儿听力、视力、感觉、味觉等感官器官。如发现听力障碍者,应及早安装上助听器;有视力障碍者,应及时纠正。训练患儿模仿能力,训练师的声音要大,语调要有高低,应带有表情和动作,要让患儿感兴趣。

2.5 家庭指导 要求家长在家中完成布置的家庭训练任务,每天坚持2~3 h训练时间,针对患儿各个阶段布置不同的家庭训练任务,以达到最好疗效。

3 结果

35例患儿基本治愈5例,显效13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疗效与年龄、病情轻重度及脑瘫分型有关。中度以下或伴有智力低下,并在2岁以内显效率较高,年龄>2岁的重度脑瘫患儿伴有中度以上智力低下、迟缓型脑瘫、混合型者疗效较差。

4 小结

临床护士一定要将解释、疏导、鼓励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从而提高患儿的治愈率。脑瘫患儿康复要做到早普查、早诊断、早治疗,年龄越小,效果越好,且病情越轻,并存症状越少,效果越好。

参 考 文 献

[1] 郭新志.儿童脑性瘫痪综合诊治与康复.科学出版社,2007:9.

[2] 周雪娟.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

脑瘫康复范文2

关键词:康复辅具;小儿脑瘫;复治疗效

小儿脑瘫是儿科康复重要方面之一。近年来,小儿脑瘫在我国发病率越来越高,应给予重视。在我国医疗日益发展的今天,脑瘫儿童康复手段已经不再局限于物理疗法、心理治疗、手术矫形等方法,而辅助器具等矫形器疗法也加入康复事业中。以前的脑瘫患儿康复疗效并不明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脑瘫问题。所以综合康复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得把脑瘫儿童潜能发挥出来。综合全面的康复手段包括:社会康复;职业前培训;教育康复;医疗康复。而辅助器具治疗是医疗康复主要方法之一,通过辅助补救脑瘫儿童行为缺陷,以致激发患儿的最大潜能,主要包括方面有步行能力、语言能力,生活自理自立,接受教育等等。本研究是通过选择脑瘫儿童患者100例,随机抽取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0例;对照组采用单一的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药物治疗加辅助器具治疗,探讨两组医疗过程中出现的差异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00例小儿脑瘫通过国家专门研讨会的标准分型。100例患者的年龄在5个月~8岁之间。通过男女性分别随机分组,对照组男性为32例,女性为18例;治疗组男性为28例,女性为22例,见表1。

1.2方法药物治疗:脑瘫儿用神经药物静脉输注,包括有脑活素;脑复康;巴氯酚;胞二磷胆碱;神经节苷酯等等。一共进行5个疗程,每个疗程为15d。部分癫痫伴随者给予相应治疗。对照组只采取药物治疗。治疗组不仅采用药物治疗,还使用辅助治疗:要求家长在家里给患儿做辅具康复训练,每天早上和晚上各1次,每一次时间控制在1h左右。使用的治疗辅助器具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有6大类:训练辅助器;矫形器;防护器;移动辅助器;纠正姿势辅助器;游戏用具等。具体器具用到形垫组合;花生和圆柱球;站立架;儿童滚筒;液压踏步器;儿童梯椅;步态纠正训练器等。6大类辅助器材符合国际标准。

1.3疗效标准参考曹志芳等[1]拟定方式进行综合运动测试。运动测试一共有有4个等级,包括有优、良、中、差;打分范围分别为10分、8~9分、7~6分、≤5分。每个等级涵盖10个运动项目:卧位与翻身;坐位;爬与跪;站立;走跑跳等。

1.4统计学处理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t检验。

2结果

100例患儿经过5个月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都有了好转,这说明药物治疗和辅助综合治疗都是行之有效的。从表2可以看出,治疗组在4项评分上都要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优良率为86%,而对照组只有50%。在治疗组评优38例患者中,其中年龄5个月~1岁有21例,而差评的3例年龄均接近5岁而且症状全为混合型脑瘫.这说明患者年龄越小,症状越单一,综合康复效果越好,而且治疗的预期时间也相对较短,见表2。

3 讨论

小儿脑瘫划定依据是婴儿期之前(包括婴儿期)的脑发育缺陷和进行性意外的损伤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约有175万脑瘫患儿,每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4个脑瘫患儿[2]。治疗脑瘫患儿的费用是比较高的,这是由于治疗疗程相对长造成。在国内医院及其他康复机构,治疗师的数量相对不足,日益难于满足当今需求的情况下,在家庭进行康复治疗显得很必要。但是家长在康复方面的能力跟专业的治疗师差距大,这在训练方式不科学,效果不理想方面充分体现出来。如何让患儿很好得配合;如何增加相对的康复工具等,都可以增加脑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所以康复辅具可以明显得提高家庭康复疗效,提高脑瘫康复质量。

显示,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后,在评分指标卧位与翻身;坐位;爬与跪;站立;走跑跳等10项功能上都有疗效,但治疗组采用药物加辅助器材的综合康复的效果更加显著。

辅具的作用有:①纠正患儿的姿势,有效控制痉挛,提升形体运动;②辅具在患者卧、翻、跪立、站立位、坐位、爬行、行走等提供多种治疗方案。③患儿的具体情况经专家诊断与评估过,给患者家长制定具体治疗方案,能有效提高治理疗效。本次研究中还可以看出,脑瘫患者的年龄越小,症状单一的,治疗时间比较短,预期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小儿脑瘫治疗是一个疗程漫长的过程。单一的药物治疗能得到一定的效果但还必须借助辅助康复器材。康复治疗专家根据患者制定具体方案,家长在家中对脑瘫儿有针对性进行综合康复,把握治疗时间和训练质量,使小儿脑瘫治疗取得更好的疗效,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脑瘫康复范文3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

脑卒中(Stroke,脑血管意外)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是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是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本文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体会进行分析,现状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接受患有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患者,共80例。其中脑出血36例,脑梗死44例。

1.2康复治疗

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治疗:①松弛性瘫痪:发病早期症状有时不伴有意识障碍。出现面部瘫痪时在初期可以侵犯整个脸部,随着恢复可遗留下半部分的脸部瘫痪。上肢往往影响手指的分离运动,手指关节伸展。另外伸肌群的瘫痪也较严重。下肢主要是屈肌群功能障碍,整个下肢呈伸展位。②痉挛性瘫痪:多数是由于松弛性瘫痪向痉挛性瘫痪发展而来。过度时间多数在发病后,从第4周开始到第7周之间。痉挛性瘫痪的症候学特点是瘫痪与肌肉紧张异常分布。在上肢瘫痪是伸肌群明显,下肢是屈肌群明显。

早期康复治疗方法,以患者卧床与否进行两阶段治疗。早期康复方法:协助患者定时翻身以完成转换,避免褥疮、深静脉血栓或坠积性肺炎形成,同时保证患者肢位优良,避免发生肌肉痉挛现象;主动运动及被动运动有机结合,在早期肌肉按摩基础上鼓励患者循序渐进以“健”带动“患”展开主动运动;开展坐位训练,在患者第一次取坐位时不可取直立坐位,可利用靠背架或起立平台进行辅助;床上立体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使患者肌力得以强化;语言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相应语言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在进行康复训练时,专业技师与专业康复医师要旁站指导并给予相应治疗,每天进行2次训练,每次训练时长为45min,共治疗45d。

二、结果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规范康复治疗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早期康复治疗不仅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日,加快恢复时间,其效果也较非早期康复者为好。经早期康复、中期康复和后期康复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三、讨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中枢运动神经常出现不可逆损伤,其功能恢复并非单纯靠药物就可恢复。偏瘫是中风主要证候之一。临床见症为一侧肢体不能自主活动;有半身麻木,重则感觉完全丧失;有的肢体强痉而屈伸不利;有的肢体瘫软等。中风所致偏瘫是指一侧锥体束损害导致同侧上、下肢体的瘫痪。病损部位可在大脑皮质、皮质下白质、脑干等部位,并常见锥体外系损害。运动功能障碍最为常见,属中枢性瘫痪,多为偏瘫,是最重要的致残原因。患者在发病后数日至2周左右为弛缓性瘫痪期,表现为病侧肢体肌肉呈弛缓性瘫痪状态,无自主运动,随后病侧肢体的肌张力开始增加,并逐渐进入痉挛期。一般指发病后l~3周内,相当于BrunnstromⅠ~Ⅱ期。尽快使患者从床上的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开始床上生活自理,为改善期的功能训练创造条件。因此,一旦病情稳定就应进入床上运动训练,按照人体运动发育的规律,床上活动应从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偏瘫患者的共同运动可分为屈曲型和伸展型,这两种类型上、下肢均可发生。上肢屈曲型共同运动的表现为:偏瘫患者抬患侧上肢时,会出现肩胛骨上提、后缩,肩关节外展、外旋,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后或旋前,腕关节屈曲、内收,指关节屈曲、内收。上肢伸展型共同运动的表现为:偏瘫患者抬患侧上肢时,会出现肩胛前伸、下推,肩关节内旋、内收,肘关节旋前、伸展,腕关节稍伸展,指关节屈曲、内收。下肢屈曲型共同运动的表现为:在偏瘫患者行走时,会出现骨盆上提、后缩,髋关节外展、外旋,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背屈、外旋,趾关节伸展。下肢伸展型共同运动的表现为:偏瘫患者抬患侧下肢时,会出现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跖屈、内翻,趾关节跖屈、内收。偏瘫患者下肢屈曲型共同运动超过一年时,患者在步行时会出现划圈步态。

紧张性反射是指延髓脑桥正常的迷路反射、颈反射、阳性支撑反射、抓握反射和延髓正常的对侧伸肌反射,在中枢性偏瘫时因下运动神经元失去运动神经元的控制时,以夸张的形式出现,表现出躯体平衡和局部平衡失调。异常的肌张力,偏瘫患者肌张力增高的特点是上下肢表现不同。通常上肢表现在屈肌群、旋前肌肌张力增高,在手部主要表现在屈指肌群张力增高而发生手挛缩,表现为腕关节屈曲并向尺侧偏斜,手指屈曲、内收和拇指内收;而下肢表现在伸肌群、足内旋肌和大腿内收肌群张力增高,在足部主要表现在足下垂合并足内翻,表现为足部不能背屈或背屈功能减弱,足不能外翻或外翻功能减弱,足跖屈、内翻和足趾屈曲及内收(偶有大拇指伸展),走路时足底前外侧缘着地。

在治疗中,应创建能够对损伤神经加以修复,或可实现代偿的条件,从而使受损运动反射经良好刺激获得重建。早期康复治疗可将功能区转移,对部分脑加以刺激使之发挥功能代偿,促进新联系建立,对患肢循环极为有利。经过适度肢体健侧训练,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致残率。

参考文献:

[1]高聪,蒲蜀湘,仪.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01:27-29.

脑瘫康复范文4

关键词:小儿脑瘫 综合康复训练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076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064-01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指的是从未出生时到出生后1个月以内受外界因素造成的非进行性脑组织损伤,最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样,多伴有智力障碍、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癫痫等综合征。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形势较为严峻,治疗内容复杂、见效慢或差、治疗周期长,唯有通过一系列综合、有效的疗法才能使患儿的各项障碍功能恢复至最优状态。笔者采用综合康复疗法对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接收的76例脑瘫患儿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本院接收的131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76例,男43例,女33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年龄3.4±1.2岁;轻度脑瘫41例,重度脑瘫35例;痉挛型39例,共济失调型22例,不随意运动型12例,混合型13例。对照组55例,男29例,女26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年龄4.1±1.4岁;轻度脑瘫22例,重度脑瘫33例;痉挛型24例,共济失调型13例,不随意运动型10例,混合型8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分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针对对照组,仅采用单纯的药物治疗。针对观察组,依据患儿的脑瘫分型、病情及年龄等因素实施个体化方案,采用药物治疗、运动训练、作业治疗、推拿疗法、物理疗法等综合康复训练方法。

1.3 疗效评定。应用Gesell发育量表,综合考量患儿在运动能力、社交能力、自理能力等方面的情况。显效:各项能力评分较治疗前高15分;有效:各项能力评分比治疗前提高10分;无效:各项能力较治疗前比分小于10分。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

2 结果

经过精心的康复治疗,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5.5%,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儿康复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小儿脑瘫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多样,仅行单一的治疗方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无法解决患儿同时具有的多项功能障碍。当前,国内外应用综合康复治疗法,不仅对患儿的身体障碍功能进行康复治疗,同时能对患儿在人际交往、生活自理等方面的能力进行训练,取得了不错的疗效。此次研究,笔者对观察组的76例患儿采用综合康复训练疗法,总有效率为96.1%,远高于对照组的85.5%,疗效明显,其具体步骤如下:

3.1 药物治疗。静脉滴注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小于6个月的患儿每天5mL,大于6个月的患儿每天给予10mL,两周为一个疗程,停药十天后再进行下一个疗程,共3~5个疗程;静脉滴注神经节苷酯钠注射液,添加5/100的葡萄糖注射液100Ml,每天20~40mg,小儿酌减剂量,疗程同上。

3.2 运动训练。采用Bobath方法,治疗时不给予正确动作示范,只在实际环境中引导患儿做出正确动作。依据患儿的病情、具体运动能力进行针对性训练,每天一到两个小时,30天为一个疗程,共3~5个疗程。

3.3 作业治疗。根据患儿的运动情况开展有目的性的作业活动,通过多样玩具、简单游戏对患儿进行训练,提高患儿的四肢协调能力,促进其大脑发育。每天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3个月为一个疗程,3~5个月为一个疗程。

3.4 针灸疗法。针对6个月以上的患儿,实施中医针灸疗法以及推拿按摩法,每天一次,每次留针半个小时,推拿按摩的疗程一致。

其中药物治疗能够促进患儿脑部新陈代谢,改善其血液循环,同时增加脑组织抗氧能力,提供脑部所需营养物质,帮助修复脑部损伤;运动训练能够改善患儿肌张力,有效抑制患儿异常姿势,提高患儿动作的正确率;作业治疗可以提高患儿的脑部对肢体发号施令的准确性,增强协调能力,促进大脑发育;针灸疗法可以刺激患儿的感知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综上所述,小儿脑瘫采用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的效果优异,可以有效缓解患儿的病情,提升其行动、交往、自理能力,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娅,吴建军.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观察[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9(05):37-39

[2] 郭新会,段继伟,郭爱红.脑苷肌肽辅理学疗法治疗小儿脑瘫80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05):31-32

脑瘫康复范文5

郑州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郑州 450053

[摘要] 目的 研究小儿脑瘫康复规范治疗。 方法 该院接受脑瘫康复治疗的幼儿患者88例,参与该实验的患儿经诊断后均符合我国对小儿脑瘫病患的诊断标准。对不同的患儿实行不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与引导式教育、语言矫治训练、针灸、按摩、高压氧治疗、水疗与中药熏蒸、家庭指导训练、小脑循环刺激、经络疏通、神经损伤等方面的治疗。 结果 在为期6个月的康复治疗之后,与治疗前相比较其综合能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优良率可以达到59.1%,其中年龄越小其恢复的效果越好,4~6岁的患儿其显效率要明显低于3岁以下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果显示病患的年龄、智力的水平以及其脑瘫的患病情况都和实际的治疗效果有着明确的联系,需对脑瘫患儿尽早进行康复治疗。

关键词 小儿脑瘫;康复;规范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c)-0059-02

[作者简介] 李晓霞(1967.11-),女,河南郑州人,本科,副主任护师,康复医学科,研究方向:小儿康复护理。

[通讯作者] 尚清(1965.1-),女,河南南阳人,本科,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小儿神经康复方面。

小儿出现脑瘫情况,在我国一般存在1.8‰到4‰左右的发生率,是我国儿科康复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种治疗情况[1]。为研究小儿脑瘫康复规范治疗,该实验将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来该院接受脑瘫康复治疗的幼儿患者88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接受脑瘫康复治疗的幼儿患者88例,其中有男58例,女30例,年龄分布在5个月~7岁之间,其中有34例患儿不超过1岁,28例患儿≥3岁,26例患儿在4~7岁之间。参与该实验的患儿经诊断后均符合我国对小儿脑瘫病患的诊断标准。其中有65例为痉挛型,10例为肌张力低下型,4例为手足徐动型,其余的为混合型。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 对于年龄≥3岁的患儿,对其进行静脉注射药物,主要包括神经节苷脂、胞二磷胆碱、脑活素以及脑康复等,每月注射10~15 d作为1个疗程,一共进行3~6个疗程。若是病患发生癫痫,则需要对其实行癫痫治疗[2]。

1.2.2 运动疗法 根据正常儿童的基本身体情况以及其运动规律,同时结合不同脑瘫患儿的运动能力和患病种类,为其定制不同的运动锻炼计划,使其运动发育得到促进,加强肌肉的力量,使肌张力下降。

1.2.3 作业疗法与引导式教育 一般患有脑瘫疾病的患儿其智力均会受到影响,故在对患儿进行康复治疗时,可以依据病患的智力发育的不同情况,使用图片、玩具等来对患儿的手、眼进行协调训练,使其能够双手协调运动,促进手部的运动功能和感知功能的发育。使病患的自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增强其认知能力,对其进行教育引导,使患儿可以积极主要的加入到治疗当中,而不是单一的、被动的接受治疗。长期下去将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1.2.4 语言矫治训练 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语言矫正治疗方法进行训练,一般包括对病患的语言运动功能进行刺激和促进,康复治疗师需要让患儿能够对周围的情况加油充分的认识,鼓励病患用语言来指引动作,引导病患了解、运用语言和其他相关的基本含义。在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时,康复治疗师需要鼓励病患多使用语言进行,逐渐培养其语言交流的能力。

1.2.5 针灸、按摩 ①针灸:主要通过刺激百会穴、曲池穴、外关穴等病患的运动区、语言区和感觉区。②按摩:对不同的部位进行不同的按摩方式,主要包括搓、轻揉、拍打等,通过这些刺激来对病患的经络进行疏通,对局部的血液循环起到改善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使得肌张力得到降低,加强肌肉的活动性。

1.2.6 高压氧治疗 使用单人的纯氧舱,在进入纯氧舱之前的1 h需要对患儿进行喂奶。在完成出舱后,患儿需要多喝水,在医院休息30 min后才可以离开,进行1次/d,10次为1个疗程。一般对1~2周岁的患儿实施的压力为0.08 MPa,升压时间为17 min,稳压时间为30 min,减压时间为20 min。6个月~1岁的患儿实施的压力为0.06 MPa,升压时间为13 min,稳压时间为30 min,减压时间为15 min。

1.2.7 水疗与中药熏蒸 ①水疗时间一般选择20 min最为适宜,且水疗的温度最好不要高于40℃。在进入缸内时,需要让患儿佩带游泳圈,使患儿完全处于放松的状态。使其的肌肉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疲劳消除,在较长的时间内可以使肌张力得到较为显著的下降。一般水疗不适宜选择在饭前或是饭后进行。②一般采取熏蒸中药30 min为宜,温度一般选择在40℃左右。这可以使病患的毛细血管得到扩张,血液循环可以得到促进,使中药离子得到有效吸收,进入到人体[3]。

1.2.8 根据各患儿不同病情,给予小脑循环刺激、经络疏通、神经损伤等方面的治疗 一般选择进行1次/d,进行0.5 h/次左右。

1.2.9 家庭指导训练 康复治疗师需取得家长的配合,在家中家长需要完成每1个阶段病患的不同训练任务,每天患儿需要进行两次康复训练,每次的时间最好控制在30~40 min之间,对于不同康复训练期的病患来说,需要为其安排不同的家庭训练康复任务,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3 疗效标准

根据曹志芳等《乒乓球训练对脑瘫儿童运动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制定的综合运动能力测试方法,对10项运动项目进行评分,每一项均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差(≤5分),中(6~7分),良(8到9分),优(10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在对该实验的病患进行为期6个月的康复治疗之后,与治疗前相比较其综合能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优良率可以达到59.1%,其中年龄越小其恢复的效果越好,4~6岁的患儿其显效率要明显低于3岁以下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瘫是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的简称,新生儿在其出生前到期出生1个月之内,因为不同的原因引发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4]。脑瘫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姿势异常或是运动障碍等。脑瘫病患不仅会对其家庭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同时也会给社会造成非常大的负担[5]。根据不同的患病情况和脑部的损伤情况与部位的不同,脑瘫患儿在临床上的症状表现存在较大差异[6]。该实验选取该院接受脑瘫康复治疗的幼儿患者88例,参与该实验的患儿经诊断后均符合我国对小儿脑瘫病患的诊断标准,对不同的患儿实行不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与引导式教育、语言矫治训练、针灸、按摩、高压氧治疗、水疗与中药熏蒸、家庭指导训练、小脑循环刺激、经络疏通、神经损伤等方面的治疗[7]。

从该实验的治疗结果可以发现,病患的年龄、智力的水平以及其脑瘫的患病情况都和实际的治疗效果有着明确的联系。因为儿童的大脑仍然处于发育、分化的阶段,其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比如在婴儿时期,儿童的大脑可以达到340~400 g的重量,6个月之后则可以达到800 g,在儿童年龄未达到3岁时,其大脑的发育速度是最快的,有研究显示可以达到60%。故越早对儿童的大脑进行干预治疗,其之后的可塑性将越高。在早期实行康复治疗,不仅可以对儿童大脑的中枢神经进行有效的刺激、促进作用,使其能够正常发育,同时还可以对儿童的运动抑制异常反射会使异常姿势等起到改善的作用,可以矫正骨关节的畸形,同时对肌腱痉挛起到预防的作用,可大大降低致残率。

在实际临床治疗中,脑瘫病患的年纪越小则越有利于治疗,因此应及早对有疑似脑瘫病患的儿童进行诊断,实行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同时病患家属应该与医生进行配合,因为对脑瘫病患的康复治疗的时间越长,其恢复的效果将越好。因为病患如果患病时的年龄较小,那么其运动模式或是异常姿势等均为被固定,仍然可以使其得到恢复,对其进行及早治疗,不仅可以使受到损伤的脑细胞组织得到恢复,同时还可以降低细胞死亡的数量,对树突和神经细胞轴突的建立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使兴奋能够恢复传递。对于患儿来说功能方面的康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这主要是因为功能训练可以使新生成的突触或是轴突等效率得到提高,训练的量越多,那么突触的工作效率也就越高。在一些研究中对小儿脑瘫康复的治疗加入了一些中医研究成分,比如运用针灸、按摩和药浴等对小儿的经络进行疏通以达到降低其肌张力和防治抽风等效果。

对脑瘫病患进行治疗,不仅是为了使其的躯干得到功能方面的恢复,同时也是为了使其具备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心理、生理以及情绪、精神等方面得到补偿。使病患今后的残疾程度能得到有效控制,或是得到减轻,是其今后可以在社会上独立从事工作、生存。在精神方面,康复训练可以使病患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同时具备自强不息的品德。

参考文献

[1] 于楠楠. 沈阳市儿童医院 小儿脑瘫康复适宜技术培训班成功举办[J].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12, 27(21): 7.

[2] 余诚. 痉孪型小儿脑瘫的智力水平及智力结构分析[J]. 广州医药, 2013, 44(4): 45-46.

[3] 李雪明,吴建贤. 神经干细胞治疗小儿脑瘫现状与进展[J]. 安徽医药, 2013, 17(1): 6-9.

[4] 袁焕侠,杨忠秀,史德利,等. 同步健康教育对小儿脑瘫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J]. 徐州医学院学报, 2013, 33(6): 410-412.

[5] 白亚兰. 小儿脑瘫患者的家庭康复训练方法及效果分析[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 4(4): 21-22.

[6] 朱德军,袁婉丽. 针灸在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疗效探讨[J]. 中医药导报,2013, 19(5): 73-74.

[7] 赵雅风. 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瘫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 12(13): 3217-3218.

脑瘫康复范文6

[中图分类号]R74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4208(2008)02-0021-03

大力发展社区康复医疗是实现脑卒中偏瘫患者整体康复的有效医疗模式,现将社区卫生服务康复专业人员所需掌握的脑卒中偏瘫康复技术的基本特点和内容介绍如下。

1脑卒中的发病状况及社区康复医疗服务的必要性

脑卒中是指发展迅速、具有血管源性、局灶性脑功能障碍且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主要病理过程为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单独或混合存在,也可反复发作。根据统计资料显示,脑卒中在我国是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的疾病之一[1]。卒中每年发病率为150/10万,死亡率为120/10万,以此计算,我国每年约有近200万新发的卒中病人,约有150多万人死于脑卒中,现今生存卒中病人达500~700万人。 尽管近二十年脑血管诊疗技术不断提高,卒中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约有3/4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具体有偏瘫、感觉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行为异常、精神症状、性格改变、失用、失认、偏盲、眼动障碍、吞咽障碍等临床症状,其中肢体瘫痪为最常见的症状之一[2]。脑卒中在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的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据估计,我国每年花费在脑血管病上的费用高达100亿元以上。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逐年增加,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每年新发生的偏瘫患者也在不断增多。因此,为众多的偏瘫患者开展康复治疗已刻不容缓。

2脑卒中偏瘫恢复的基本规律与现代康复技术特点

开展社区康复服务是今后为我国广大偏瘫患者提供康复服务的主要途径,而社区卫生服务康复专业人员的神经康复专业技术水平是提高社区康复服务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006年北京市提出了社区康复专业人员岗位标准:

(1)了解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社区康复的含义、具体内容及实施方法。(2)掌握常用的康复评定技术。(3)掌握常用的现代及传统的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技术。(4)掌握社区常见疾病的康复治疗方法与健康教育。(5)会动员和组织社区人员及家属开展康复服务。(6)能独立地为社区病、伤、残者提供最基本的康复训练与服务,并能提供康复咨询和必要的转介服务[3]。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脑卒中偏瘫的恢复过程是运动模式的质变过程[4]。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受到破坏,大脑皮层对低位中枢的调节失去控制,脑干、脊髓等低位中枢的原始反射被释放,正常运动的传导受到干扰,引起行为活动的异常[5]。表现为偏瘫恢复不同阶段的不同反应,如弛缓(肌张力的下降)、痉挛(肌张力的增加)、异常运动模式(如共同运动,即在进行任何自主运动时都不能选择性控制),而是以一种固定的联带运动模式来运动。Brunnstrom将偏瘫的恢复分离为6个过程:第一期,弛缓瘫痪,无活动;第二期,在共同形式下的活动,出现痉挛;第三期,主动运动的出现仅见于肢体共同运动形式时,痉挛增强;第四期,在共同运动外,出现部分随意运动(分离运动),痉挛减轻;第五期,能出现对个别或单独活动的控制;第六期,恢复至接近正常活动控制[6]。一般来说,第一期持续时间7~12天,不超过两周,第2、3期持续时间由2周到1个月,第4、5期则在3个月内[7]。大多数患者按以上过程恢复,但也有因种种原因停留在某一时期不再进展,例如在第2,3阶段,如果通过增加肌力的方法进行训练刺激,就会造成严重的痉挛,导致患者运动功能被异常的动作模式束缚而不能逆转[8]。因此,在康复过程中正确地判断患者运动模式所处的不同阶段,对异常的运动模式予以抑制,对丧失了的正常运动模式进行诱发训练,是偏瘫运动功能能否恢复较好的关键。

针对偏瘫恢复的规律性,现代康复医学的一些各具特色的现代康复训练技术应运而生,其技术特点如下(1)Bobaths技术:利用反射性抑制异常运动模式并改善体位反应以抑制共同运动和痉挛,使肌张力正常化来改善运动功能。(2)Brunnstrom技术:利用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和反射活动,来促发恢复进程的开始,然后不断修正运动模式,使之成为更复杂的功能性运动。(3)PNF技术:即通过刺激本体感受器来促使某些特定共同运动模式中肌群的收缩,主要是对肢体和躯干做螺旋状与对角线形式活动时加大阻力以取得肌群的控制。(4)Rood技术:是通过对皮肤上有控制的感觉刺激,使肌张力正常并诱发出所需要的神经肌肉反应性[9]。以上介绍的几种技术是在现代康复医学领域行之有效的技术,当前总的趋势是将这几项技术综合起来应用,统称为促通技术。在偏瘫的社区康复医疗中,深入地掌握这些促通技术,并能够恰当地应用,是从事社区偏瘫康复医疗的专业人员所必须做的。

3脑卒中偏瘫康复的基本治疗技术内容

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是一个漫长和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为3到6个月,故要求在社区康复中,在患者的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治疗技术内容[10]。Brunnstrom I期(弛缓期):床上良姿位训练,保持抗痉挛模式,定时翻身及姿位转换,床头被动活动改善肢体关节活动度。Brunnstrom II期(痉挛早期):被动运动各关节,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床上体位训练;仰卧位、侧卧位、躯干旋转;床上自助训练;健肢抓握患肢,做各个方位,床上桥式训练,床上坐起肩肘负重训练、坐位训练、坐位平衡训练、肢体被动训练、向心性按摩、外周皮肤各种感觉刺激,生物反馈、促通技术。Brunnstrom III期(痉挛加剧):借助器械进行各种运动功能训练、各种感觉输入、各种本体感觉训练、提高大关节的控制能力,为坐、站、行走作准备;作业训练:精细动作和协调功能;提高感知觉功能;吞咽功能训练。Brunnstrom IV期(痉挛后期):肢体负重训练、平衡训练,借助各种器械提高运动协调性训练,卧―坐起,坐―站起,站立负重,跨步前重心转移训练。Brunnstrom V期(痉挛减弱):步态校正、步态训练、平行杠―助行器―持拐杖步行,上下台阶训练,训练户外行走,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runnstrom VI期(痉挛基本消失):进一步改善肢体综合性协调能力,集体引导式疗法、社会适应性训练,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教育活动;最大程度回归社会,实现整体康复[11]。

偏瘫康复训练常用的基本器材包括训练台、平衡杠、垒木、姿势校正镜、阶梯、倾斜台、悬吊架、平衡板、股四头肌训练器、沙袋、哑铃、轮椅、拐杖、助行架、砂磨台、木钉盘、滚筒、分指板等,这些器材成本较低,使用价值较高,有利于社区医疗机构开展此项工作[12]。此外,生物反馈治疗技术,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技术以及传统中医药、针灸技术的介入对于脑卒中偏瘫社区康复的工作内容和康复疗效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13、14、15]。传统的理疗方法,例如声、光、电、磁、热、水等,在神经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已有明显的下降。这些被动型的治疗方法对于脑的可塑和神经功能的重组,对于正常运动模式的恢复所起到的作用不大,但是在脑卒中偏瘫恢复期间的各种并发症的治疗和改善方面仍有广泛的积极作用。

4讨论

由于脑卒中社区康复投资少,不需要复杂、昂贵的设备,效果明显,因此在基层社区医疗机构开展脑卒中康复是可行的。脑卒中偏瘫的社区康复服务对象是广大偏瘫患者,旨在帮助患者提高生命质量,实现整体康复,是帮助一个人解放全家人,可以减轻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是真正意义上的“抚贫帮困”,是一种新型的医疗模式。因此有必要在我国大力开展广覆盖、低成本、技术实用、经济有效的社区康复服务,以充分满足广大偏瘫患者对康复服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3.

[2]王茂斌.脑卒中的康复医疗[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06:14.

[3]黄永禧,周维金,焦志强,等.关于社区卫生服务康复专业人员规范化上岗培训的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12):101-1016.

[4]朱镛连.神经康复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64-70.

[5]缪鸿石. 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10-927.

[6]王茂斌.偏瘫现代评价与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55.

[7]粟秀初.现代脑血管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369.

[8]于兑生,恽晓平.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68.

[9]纪树荣.运动疗法技术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301-414.

[10]关骅.临床康复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6.

[11]励建安. 临床运动疗法学[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98-103.

[12]纪树荣.偏瘫患者常用康复训练器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2):125.

[13]朱琳.肌电生物反馈在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2):177.

[14]常华,纪树荣.功能性电刺激在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1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