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山水诗范例6篇

王维的山水诗

王维的山水诗范文1

关键词:山水诗 空 空境

一.取“天空”之意,营造“空阔迥远”之意境

“空”字在平常中表“天空”之意最多,而在王维的诗中却用得相对较少,大概有10个。如“万里山河空”、“秋空”“远空”等。但王维诗中的“空”除字面意义外还蕴含着超乎“咸酸”之外的“有味”境界。

“群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眺》)江面壮阔,江边的城邑仿佛在水面上飘浮。波澜壮阔的汉江让诗人感觉到高远的天空也似乎在晃动。“空”显然是“天空”之意,但结合整联所描绘的景象和整首诗体现的整体意境,这里的“空”便有空旷之感,让人读来便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立体的画面,非常富有空间感,这就营造了一种空明摇曳的意境。同时,正如坡所言王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仅这一联就呈现出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动远空”体现了涛涛江水的动感和声势,更把渺远的意境推向深层,调动了视觉和听觉,其妙,就妙在“空”字把这两种感觉进行了调和和统一,让声势浩大的江水渐远渐淡, 以中国画的留白艺术寓于诗境的开阔空白,空灵之境由此而出。“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澹然望远空,如意方支颐”(《赠裴十迪》);“秋空自明迥,况复远人间”(《泛前陂》);这几首诗中的“空”从词义上理解都解为“天空”,但又创造了空旷的境界。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奉寄韦太守陟》)第一句就展现了一幅萧条苍凉的荒城景象,接下来一句更是描绘了一个空阔迥远、气吞山河的画面,“空”在此是空阔迥远之意,同时对应着前面的空旷的“荒城”,绵延的“万里山河”,到“空”一字,那种空阔悠远的境界便点出来了。在此,王维作为画家的笔法显现了出来,整幅画面,纵有“荒城”和“万里山河”,仍给人一种“空”的感觉。“中国画虚实相生,虚处渺远幽深,实处气韵充盈,实为一个充满空白的召唤结构,它在咫尺间可以容纳天地之大,任人想象驰骋。”①这两句诗正体现了中国画的“空白艺术”,虚实相生,于画面中给人想象,于诗境中给人空旷、渺远。

二.空灵渺远与空静禅趣

王维的山水诗中,体现空灵渺远与空静禅趣涵义的“空”字有29个,其中“空林”出现8次,相当于“空山”含义的出现7次。另外还有“空谷”、“空霁”、“空峦”、“空翠”等。这些词的“空”有微妙的不同涵义,同时又有些许相同的韵味。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写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写春山的宁静空幽。“空谷归人少, 青山背日寒。”(《酬礼部杨员外》)写山谷的空寂幽深。“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写深山的空寂清冷。“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斤竹岭》)写曲径的空阔清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野花开古戍,行客响空林。”(《送李太守赴上洛》)“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积雨辋川庄作》)写树林的繁茂、空寂静谧。“山中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写树木的苍翠欲滴,满目苍翠给人的空明之感。“空翠”所表现的自然景物生机勃勃、盎然绿意,王维作为画家对色彩更加敏感,能感觉到那种逼人的绿意。“通过绿色的冰凉感、润湿感,写出山中难以言状的‘空翠’。”②这些“空”都是修饰自然景物,从整体对比来看,它们也有相同的意蕴。

“空”即“有”,强调整体。“空山”、“空林”不是只有一座矮小孤独的山坡,几颗形影相伴的树,而是连绵渺远的山峰相连,一片繁茂的树林。这就是所说的“有”,“空”修饰“山”、“林”传达的是“有”的意味,深山和茂密的树林直入眼帘。

这里的“空”体现了中国诗画的艺术,空间感和空灵渺远的境界。当读到这些词的时候,由“空”字就让人置身于高处,以宁静澹然的心境去看远处的风景。眼前是一片开阔的视野,那青山、绿林、水潭、曲径……都在幽远处,俨然一幅山水画。这就像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人在这头看风景,远处的低处是山林、潭曲,高处是空灵渺远的天空。这就体现了强烈的空间感。诗人看的风景是一幅中国画,山水装饰了诗人的心灵,看画的人在境外看他,诗人装饰了这幅中国画。“中国诗画是抵达世界微茫渺远之处的艺术,它留有大量的空白,这种空白如同天际目不可及之处,也如同精神之渊的最为深沉之处。”③王维借中国画之艺术融合于诗的艺术,创造了空灵渺远的境界。

王维的山水诗非常注重动静结合,体现出环境的空寂、寂静与音乐的空灵。这组词中的“空”虽然各有细微的差别,但总体来说都体现的是空静。这几首诗无一不静,山林也好,潭曲也罢,都是寂静的,整个环境都是空寂的。而王维精通音乐,他能在寂静中捕捉到音乐的声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空寂清冷的山林本不见人的踪迹,但却听到了人的声音,连细微的人语都“响”,诗人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更见山林的幽静。“野花开古戍,行客响空林。”(《送李太守赴上洛》)于静中听到人语声,以声音衬出山的空寂。“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诗人对声音是何等的敏感,风吹动松树的声音就像是夜里的一支乐曲,悠远空灵,也正因为这“乐曲”的清晰可听,衬托出“空林”的寂静。王维的“空”字做到了环境的空寂和音乐的空灵的融合。“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月出之前山涧在朦胧月色笼罩下无声的安静,以静写静;月出之后则通过鸟的鸣叫来突出山涧的静,以动写静,“鸟鸣山更幽”,以局部的动衬全局的静。动静结合,幽静空灵的境界亦出。

王维诗中的“空”还体现了心灵之空静和佛家之禅趣。“‘趣’,是王维在生活中欣赏自然美想要获得的一种更高的精神享受,也是他在艺术中反映自然美所努力追求的一种更深的美的境界。”④所谓“空山”“空林”并不仅仅是自然景物而已,它是作者内心的外化。读王维的这些诗句,会体悟到其中有“趣味”,这“趣味”不是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有趣的事引人发笑,而是源自于内心,体会这种趣味时,读者的心也不会是浮躁不安的。若读者真真进入了诗的境界,面对其中的趣味,便会发自内心的会心一笑,淡淡的,却又是愉悦的,心也是安然静谧的。因为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内心是空静的,他把内心的空静投射到自然当中,于是自然与心境融合,生成内在的精神的趣味,并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况且王维心中有佛,佛家的禅趣自然也融入其中。王维在《绣如意轮象赞》的序文中提出“审象于净心”“净心”是禅宗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排除一切妄念,以明心见性。惟有心净才能更好地审象,以一颗无尘埃的明亮的心去感受、欣赏自然,才能使自然和心灵相映成趣。

其实,在王维的诗中,“空”作为内在精神的自然物质来表达其禅旨佛理的顿悟归依, 并把自我置于其间。禅寓于动静之中,体认于心灵深处。“空”是内在的,是融合了禅旨佛理的“空”,“空”一方面指向心灵深处、生命本源,另一方面指向眼前的自然景物。诗人便把体认到内心的禅,通过“空”,灿烂地发挥到艺术境界。仍以《鸟鸣涧》为例,禅意的介入给这首小诗带来宁静致远的情趣,幽静的山谷,桂花飘落,月出而惊起山鸟飞,于是空灵悦耳的鸟鸣声响于幽谷。心灵深处的空静与禅趣在这样幽寂的环境得到了融合的体现,静中富有生机,境界中生出情趣。“幽暗中来了一种光照,寂静中生出一种声音,而宇宙是那样深邃、空远,好像一切都融化在永恒的静谧与广漠之中,因而诗境似能给人从此岸世界通向彼岸世界、从刹那通向永恒、从有限通向无限的感觉。”⑤

以上分为两个部分谈“空”,实为从“空”所侧重的不同意义和意蕴来分开论述,在一定程度上把单独的“空”抽离了整首诗,把每一首诗中的“空”也或多或少地抽离了诗人整体创作的体系而来谈每首诗的“空”的意蕴或意境。其实,王维诗中的“空”联系着其所在的整体。也就是说一首诗中的“空”不能单独抽离与整体割裂开来理解,它和全诗的意境相联系,有些是以“空”为中心,连结整首诗所要表达的象外之境。把整体割裂便不能体会诗人的心境。同样,王维所创作的诗,都有特定的风格。辋川集中每首诗的“空”的意境是有些许相同韵味的,如果单看一首诗,不着眼于整个辋川集的创作体系,就不能全面把握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空”是一首诗中的一个字,是一组诗中的一个意境。亦是诗人的一种心境,画家的一种留白,音乐家的一首空曲,禅宗的一种佛境……空明摇曳的渺远,空灵虚幻的寂静,无穷的意味尽在“空”中,惟有王维能道出。

参考文献

[1]张荣东.《中国画家诗话》著,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2]陶文鹏.《唐宋诗美与艺术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朱士钊编《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4]叶燮、薛雪、沈德潜.《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原诗 一瓢诗话 说诗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5]俞陛云.《诗境浅说》,北京:中华书局,2010.

[6]张晶.《禅与唐宋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7]陈铁民选注《王维 孟浩然诗选》,北京:中华书局,2005.

[8]余恕诚.《唐诗风貌》(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0.

[9]黄燕.《寂寂空山――析入深林王维<鹿柴>“以动衬静”手法》[A].湘潮(下半月),2011.(10).

[10]肖虹.《关于僧肇“空”观思想的本体论解读》[A].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4).

注 释

①张荣东:《中国画家诗话》,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16.

②余恕诚:《唐诗风貌》(修订本),中华书局,2010.126.

③张荣东:《中国画家诗话》,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14.

④陶文鹏:《唐宋诗美与艺术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67.

王维的山水诗范文2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艺术美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009-02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凭借其多才多艺,以及独特的禅悟之路,创作出一首首富有空寂诗境的山水诗,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个性,奠定了他的古代自然山水诗的巨星地位。那么,王维的山水诗究竟有何艺术特色,笔者认为正是王维山水诗中流溢而出的意境美、禅趣美、音乐美和诗画美使摩诘之诗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给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和深刻审美启示,因而,具有一种深层的审美意蕴。

一、意境美

意境是山水诗的灵魂。诗人描绘自然景物,目的就是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我们在王维山水诗中所看到的,是诗人对自然生命的亲切感。诗人运用诗意的笔端、敏感的触觉以及诗人的独特角度,将笔下的山光水色描绘得千姿百态而不零乱,色彩缤纷又不失素雅。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短短数句,将雨后的空山,晚秋的天气、松树、明月、清山石、竹木、浣女、莲叶、荷塘、渔舟等十几个对象自然而有序地呈现于读者眼前。将形象、音响有机地组合,构成一个整体画面,令人观之如临其境,听之如闻其声。清新自然的山村之韵,素洁幽雅的乡野之风,一派和乐融洽的诗意天地。“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王维是唐代才华横溢的山水诗人,其山水诗的艺术境界是用清新自然、素洁幽雅几个字简而言之。再如《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此诗作于作者终南山隐居时期。诗人信步游逛,进入深山,来到了云峰,遇得佳境:在古木参天、杳无人迹的云雾山中,不知从何处传来的古寺钟声,在空旷的山谷间回荡,给山林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山泉低吟呜咽,阳光透出寒意,深山的一切景物都是那么清冷荒僻、古朴深邃。云峰山寺,古木幽径,深山远钟,泉声危石,冷日青松,诗人营造的意境与提炼的意象很是出神入化。其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这一联中“咽”、“冷”二字极见炼字工力,赵殿成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作者在此境此景的感染下,渐渐摒弃心中的俗世杂念,慢慢静下心来安然自得地随处游赏,看到危石间的泉水、日暮中的青松,不禁沉醉,其间,忘却累世俗念,静坐参禅,表现出诗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胡应麟说:“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二、禅趣美

王维与禅宗有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本人更是被后人尊称为“诗佛”。下面,笔者就从禅理、禅意、禅趣在王维山水诗中的具体体现,试从不同角度的分析来说明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美。

(一)优美深邃的艺术境界

王维在诗中放逐了自我,消解了情思,尽可能按景物的原样呈现。这种“无我的禅宗思想,使王维的山水诗无论从哲学上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一个至高的境界,形成一种优美深邃的意境。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苔,一作“莓”)

这首诗给读者勾画出一幅深山静景图:诗人偶入深山,不见一人,但隐隐约约好像听见了人语。作者当时并没有做过多的揣测,只是“返景入深林”,回来时只看到深林的影子斜斜地照在青苔上。诗句中完全将自己抽离,只是展示一幅“深林”与“青苔”、“深山”与“人语”的优美深邃,创造出一种空寂闲适、一尘不染的悠远意境,使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静,了无尘世牵累。

(二)“动静不二”的禅意神韵

王维的山水诗,看似静穆寂寥,实则处处跃动着生机与活力,往往通过动态的描写将静衬托得愈加分明,常令人有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耳目一新之感。钱钟书先生说:“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虚空之辽广者,每以有事物点缀而愈见其广。”

诗人在《鸟鸣涧》这首诗中将“静”与“动”有机结合,使此诗的意境超越了死气沉沉的静而达到了富有生命力的沉静飘渺的效果,体现了诗人“动静一如”的禅意神韵。“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此诗的惊人之笔。本来山中的春夜是寂无声息的,花儿悄然落下,云儿遮掩着月亮,鸟儿也似乎要沉睡了。可是,月亮突然破云而出,银光洒满了山涧,鸟儿亦被惊醒,啼声回响山谷。空谷中仿佛突然间有了生机,有了生命。这一切都是非常自然、平实、写实的,是动的,但是它所表达出了永恒的静的意味,本体的静。花开花落,鸟鸣春涧,多么美啊,就在这片刻直觉中,你感觉到了存在的不朽。

三、音乐美

王维也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知音律、善弹琵琶,长期安居于田园林泉的生活逐渐让诗人对大自然的各种特征及意象有了独到的体验,也更加善于捕捉各种自然界的声音来反衬和突出幽寂静谧。

(一)对自然之声敏锐的洞察力

王维作为一名音乐家,对声音的感觉敏感而细腻。他善于抓住常人难以察觉的大自然的音响和声息来表达自己当下的心境。其诗“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兴阑啼鸟换,坐久花落多。”(《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都用清新含蓄而又饶有意味的笔调,写出了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和悄然声响,让我们不得不为这位声乐大师敏锐的洞察力所倾倒。

(二)对韵律准确而富有节奏感的描摹

诗人对音律也擅于准确而富有节奏感的描摹,诗人对大自然各种音响的描绘,或采用象声词摹刻声音的情状,巧妙地“寓声于景”,引发读者的想象力,从景物的形象和色彩中“听”出声音来,并且使用迭字,加强节奏感,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诗人感受到的音响美和动态美,且富有节奏感,音调和谐,读来朗朗上口,铿锵而有淡远之意。

(三)驾轻就熟地使用各种诗歌体裁

王维能驾轻就熟地使用各种诗歌体裁,尤以五律和五言绝句的造诣最深,经相关人士整理后发现,其山水诗多用五律和五绝写成。诗句的平仄、字音的长短,字调的轻重等第一些因素的共同有机地组合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形成和谐流畅的节奏韵律。其《山居秋鸣》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在“松间照”与“石上流”动静中,自然地流淌出了大自然间的跫响,极富乐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王维的诗中,既有“庭槐北风响”的松声,又有“飒飒松上雨”的雨声,还有“泉声咽危石”的水声,还有鸟声、猿声、鸡犬声……诗人通过对音响和景物的巧妙安排组合,构成一幅声音与景色的盛宴,使读者从中体味到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四、绘画美

王维以他深厚的绘画造诣,在他的山水诗中巧妙地借鉴各种绘画技巧,使他的山水诗具有了鲜明的形象性和具体的直观性。正如《史鉴类编》说他的诗“非妙于丹青者,其孰能之?”他的山水诗创作之所以成就卓越,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就在于他能兼得绘画之美。具体地说,王维山水诗的绘画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构布局

讲究结构布局,善于通过景物的对比映衬,表现自然景物丰富的层次美。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因此非常讲究结构布局。王维在此方面自然也是十分细心和讲究的。如《终南山》 :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开头两句总写山的绵亘千里、雄奇壮阔,这是诗人远眺所得之景。接着颈联由远眺转入近观。诗人置身山中,环顾四周,才有了“回望合”、“入看无”的真切感受。颔联则是诗人登上山后远望的景象。最后两句是诗人以小衬大的神来之笔,既突出了山的高大,同时也使此画有了高雅的隐逸情怀。在整首诗中,作者采用的是传统中国画散点透视的方法,诗人的角度一直在变化,由此更形象而全面地将终南山的非凡气势表现出来了。

(二)浓淡、明暗相配的色彩美

在一幅图画中,色彩好像是吸引眼球的诱饵,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而诗画的色彩美对于诗歌美感的表达及意境的营照也同样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诗人王维在其山水诗中利用某些代表颜色的文字,唤起人们相应的间接的美感。

《汉江临泛》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全诗无一词写到色颜,以清淡的笔墨和写意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汉江临泛图,壮阔、雄伟、迷幻空朦,色彩素淡而有神韵。而《田园乐》(其六)中四句诗的意象都带有鲜明的色彩:桃红、柳绿、落花、黄莺。诗人运用具体鲜明的色彩对比,描绘出一幅热闹艳丽的春景图,唤起读者直观的色彩审美享受。

(三)典型的意象

另外,诗画皆精的王维在诗作中也有意地选取了很多典型的意象来营造气氛,使诗中更具画意。他用云的清淡表达自己随缘适性的人生态度;用“青苔”“深林”“空山”等显示诗人归隐之志;用“归鸟”等意象作为诗人自己渴望回归平淡生活的隐寓……

总之,王维山水诗以高度净化的意境、旷远、恬淡、宁静和谐的情调,展示出了各种美和韵味,使我们在面对急功近利的现代生活有了一种应对之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重读王维的山水诗,重新理解诗人的生命意识、生活方式和诗中潜在的审美意蕴,无疑有了崭新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唐)王维著.(清)赵殿成笺注.王又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30.

[2]严羽撰.(清)何文焕辑.沧浪诗话[M].中华书局,1981:688.

[3]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7:594.

[4](唐)王维著.(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卷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33.

[5](明)胡应麟撰.诗薮・内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62:119.

[6](唐)王维著.(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卷十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61.

[7]钱钟书著.管锥・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138.

王维的山水诗范文3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艺术;自然

我国的山水诗起源很早,但直到晋宋之际,完整的山水诗才冲破玄言诗的樊篱而蓬勃兴起。到了盛唐,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派,成为万汇毕集的盛唐诗流中的一股清泉。王维在山水诗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达到了出神入化、妙意天成的艺术境界。其最大特色是由形入手而求神似。严羽说:“诗之极致有一,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谢榛说:“诗无神气,犹绘日月无光彩。”他们都把“传神”作为诗歌创作的最高艺术标准。王维的山水诗能以情致见长,韵味取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王维诗中表现的是心中的山水,赋予山水以人的情思。“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芙蓉花是诗人自身的写照。“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孤芳自赏的高人雅士就是诗人的自画像。“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这是形象化、艺术化了的禅宗空寂观的表现。“山川秋树苦,窗户夜泉哀”(《哭褚司马》);“野花愁对客,泉水咽迎人”(《过沈居士山居哭之),这两首诗都是哭友人之作,诗人真挚的感情使山水动了情,与自己共鸣同悲,才出现了树苦、泉哀、花愁、水咽的感觉。高明的艺术家需要敏锐的感受力,他们感受的往往是人们心有所感却难以捕捉和表达的。如:“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诗人置身于朦胧碧绿的氛围中,那苍苔的绿色,仿佛向诗人袭来,这种感觉是多么微妙传神。再如:“轻纨觉衣重,密树苦荫薄”(《苦热》);“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境中”(《敕借歧王九成宫避暑应教》)等。这些诗句都经过了诗人主观情思的熔铸,妙造自然之趣,情韵悠长,诗味隽永。

其次,王维山水诗能刻划出山水的性格。“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如:“千山横黛色,数峰出云间”(《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大壑随阶转,群山入户登”(《韦给事山居》),“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送梓洲李使君》)。万象纷呈的群山,有的壮阔、有的幽秀、有的空旷、有的雄奇,各个具有丰富的个性特征,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同是山涧的飞瀑流泉,在诗人笔下却情态各异。如:“瀑泉吼而喷,怪石看欲落”(《燕子龛禅师》),状出急瀑飞泉不驯服的性格。“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幽咽泉水的低唱反衬出深山古寺的静寂幽深。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垂直升腾的孤烟,雄浑的落日正是塞外的典型风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刑桂州》),《红楼梦》中香菱也说,“这‘白’、 ‘青’两个字,也似无理,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尽”,一语中的。第三,王维山水诗还表现在他善于表现画面的动态美。古人说:“全篇工致而不流动,则神气索然。”“形体虽具,不可无啼声”。可见要传景之神需写其动。如:“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入处宿,隔水问樵夫。”(《终南山》)白云在山顶飘动,时开时合。弥漫于山间的青蔼时有时无,山岭时阴时晴。诗人和樵夫隔水问答,回声在谷中回荡,更衬出终南山之空旷深广。

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表现手法的提高与丰富方面。

首先,他的山水诗具有自然天成的本色。《文心雕龙·原道》云:“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赉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鳇。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如:“冬中余雪在,墟上春流驶。风日畅怀抱,山川好天气”(《晦日游大理苇卿城南别业四首》),“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西东,浣纱明月下”(《白石滩)等,都是用自然之语绘自然之景,达自然之情,不假雕饰而意到辞工。

其次,王维山水诗构图独具匠心。“诗不患无景,而患景烦”,这是山水诗景物取舍的经验总结。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静”是春山的主要特征,仿佛听得见桂花落地之声。月亮一出惊醒了栖息熟眠的山鸟,它们时而发出一声声的呜叫,增添了春山的静谧。又如:“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欹湖》)用景物的描写烘托出悠悠的别情,幽咽的箫声伴随着他渐行渐远,消失在湖口,只见那青蔼的山峰上卷着多情的白云。景物简明而和谐,画外的景色却引人遐想。纸墨尽处,余味无穷。

王维山水诗长处还表现在构图经营位置。如:“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晚望》),“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桃源行》),“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淇上即事田园》),“山下孤村远树,天边独树高原”(《田园乐》)等,克服了平面图的呆板,成为活生生的立体图画。第三,山水景物的开铺设色也很有特色。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红牡丹》),“古壁苍苔黑,寒山远烧红”(《河南严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在王维诗歌的调色板上,色彩是如此丰富,准确地再现出自然界呈现给我们的五彩缤纷的色彩。

色彩不仅要丰富,还要和谐。“设色不以深浅为难,难于设色相和。和则气韵生动,否则形迹宛然,画无生气”。“相和”就是指颜色调配得和谐,铺什么彩设什么色要和诗歌表现的客观环境及作者的情致协调一致,融合无间。如:“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增从弟司库员外觫》),“青草肃登陂,白云移翠岭”(《林园即事寄舍弟觥》), “连天凝黛色,百里遥青冥”(《华岳》)。

王维山水诗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辉”(《送别》),“带”字状树木依依不舍,挽留行人。“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归嵩山作》),“满”字写出了落日余辉洒遍大地的美景。“青菰临水映,白鸟向山翻”(《辋川闲居》)“翻”字状出了白鸟在山中翱翔的雄姿。这些字俗字见奇,常字见新,朴字见色。王维山水诗语言的功力还表现在炼字的工稳上。如“青山横苍林,赤日围平陆”(《冬日游览》)的“横”“围”;“月迥藏珠斗,云消出绛河”(《同崔员外球宵寓直》)的“藏”,“出”;“槐色阴清昼,杨花惹春暮”(《送邱为往唐州》)的“阴”、“惹”等等。这些字贴切稳妥,出人意料之外又在常理之中,使景物生姿添色,让诗意醇厚隽永,成为“一字见境界”的典范。

王维的山水诗,既有精细的刻划,又注重完整的意境;既有明丽的色彩,又有深长隽永的轻微;既包含哲理,又避免了枯淡无味的表述,而且风格多变,极富艺术创作性。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创作正是在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发生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不愧为百花争艳的盛唐诗坛的一支奇葩。

参考文献

[1][梁]刘勰著,1958.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宋]严羽著,1961.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明]谢榛,四溟诗话;[清]王夫子.姜斋诗话(合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4]彭定求等校点,全唐诗[G].北京:中华书局,1960.

[5]曹雪芹,高鹗著;启功、张俊等整理,红楼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王维的山水诗范文4

一、空灵

王维的山水诗,或幽或旷,心性与自然相契,灵性毕露无限。将佛教的空门观渗透在是人的审美思维之中,使他的诗具有一种空灵、飘动、含蓄的美。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首句写山中溪水的清浅可爱,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无比。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到一种细雨湿衣的凉意。这是视觉、触觉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诗人用他惯用的虚实结合之法,将这秋山笼罩在若有若无的苍苍水汽之中,使得这秋山顿时多了一份空灵。含了一份捉摸不定的深意。再如在《桃源行》这首诗中,王维超越了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着意塑造了“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的境界。这已经是一种文人雅士对于内心禅意境界的向往,有着精巧典雅的格调,也有着幽深高远的文化气了。它超然、悠然、隐遁、空灵的旨趣,最自然不过地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气度。

二、寂静

“寂静”是王维山水诗经常描写的另一种境界。是构成王维诗歌意境的另一个重要意念。王维有意将自己一生的烦恼痛苦泯灭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幽寂净静的山林自然境界之中。换言之,空门山林、寂静之乐就是他解脱烦恼痛苦的最好方式。这样,他就必然要通过宗教体验和审美体验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禅悟这种中国特有的宗教体验的目的即是为了明心见性,而中国文人徜徉于大自然优美山水之中往往也是为了得到一种“与天和谐,谓之天乐”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和洽之境界。因此王维特别爱描写那寂静空灵的山水田园,刻画恬静安宁的心境。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极其幽静的境界:客观世界是夜静山空,主观世界是清闲无为,桂花悄然飘落,境地是何等空寂!进而“月出惊山鸟”,更微妙地点缀出夜中山谷的万籁无声,反衬出广大夜空的无比静寂。该诗重要的是写出了人心的“静”境,似乎寓托了一种佛教寂灭思想的信仰。

三、淡泊

作为深谙佛理禅机的大诗人,王维在追求“空灵”“静寂”时,其山水诗便体现了一种本自空寂的“淡泊”。最能体现王维诗中淡泊艺术特色的要数《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范文5

摘要:王维是盛唐伟大的诗人,他留下的四百多首诗歌中,有许多成为千古绝唱,经久流传。他的山水田园诗意境优美,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即诗中有画,宫商迭奏;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幽寂静谧,禅意盎然。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美

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在盛唐诗坛上,除李杜外,鲜有堪于比肩的。就其对自然山水美景的领悟和表现而言,王维的艺术个性更为独特,堪称古代山水诗艺术巨星。王维的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山水田园诗,他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优美意境,在诗坛上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一、诗中有画,宫商迭奏

王维是一位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兼长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他在诗歌创作时,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地、细致地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响以及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并将之诉诸笔端。也更会用辞设色,注意诗歌音调的和谐。所以在他的诗中,有画的意境,有音乐的流畅,有书法的变化。具有这一意境特点的诗,以他隐居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生活时写的一批山水田园诗表现最为突出。此时的王维,进取之心和用世之志逐渐消减殆净。例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描写秋日傍晚雨后的山村风光。随意挥写,语出自然。在这首诗里,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流动的声响,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穿过荷花的情态,都和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像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有声画,又像是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从“空山”、“明月”、“翠松”、“清泉”、“浣女”、“渔舟”等意象组成的秋夜图中,我们仿佛呼吸到了雨后清新的空气,听到了诗人希望远离俗尘、回归乡村质朴生活的心语。清新、明净的暮秋意境,令人有心胸荡涤之感。再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寒秋时节,山色变得越来越苍翠,溪水却日复一日潺潺流淌;日近黄昏,诗人拄杖立于柴门之外,聆听暮蝉的鸣叫;渡头上夕阳正要落入水中,村庄里一股炊烟徐徐升起;这时醉酒的朋友来了,在我面前狂歌。寒山、秋水,一动一静;落日、孤烟,一上一下;倚仗听蝉的老人、醉酒的朋友,一个悠闲、一个不羁;再配上山涧溪流的水声,暮蝉的鸣叫声,醉酒人的狂歌声……这不光是一幅静谧优美的山水田园图,更是一部有声有色的电影。意境闲适、率性、有趣,浑然一体。

王维有些诗歌中的名句也是诗中有画,诗中有乐,能引发我们美妙的遐想。如:“松含风声里,花对池中影”,“细枝风乱画,疏影月光寒”,“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等等。

二、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王维山水诗写景如画,在写景的同时,不少诗作也饱含浓情。王维的很多山水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表现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如《田园乐七首》其六曰:

桃红复言宿雨,柳绿更带青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在优美的景色和浓厚的田园气氛中抒发自己冲淡闲散的心情。

还有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这首诗像一幅田园风景图,从细微处入笔,捕捉典型情节,抒发无限深情。

在王维属于写境的诗中,总是善于找到客观景物与主观感情的契合之处,并在描写客观景物的同时,也把主观感情表现出来,达到情景交融。如《辛夷坞》:

木末茉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且开落。

这诗只是写景,但景物形象中却蕴含着悠远的禅意,令人寻绎不尽。王维信奉禅学,带着作为他世界观组成部分的禅学意念观物,他不但看到了辛夷花的美丽,更发现它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默默地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一切似乎都与人世毫不相干。诗人的心境亦复如是。他好像已忘掉自身的存在,而与这辛夷花融合为一了。诗人找到了客观景物与主观禅学意念的契合点,所以虽只是写景,那离世绝俗、超然物外的禅意却被表现了出来。还有如《辋川集》中有一首《临湖亭》: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

在诗中王维追求写意效果,讲究浑然一体,充分传达诗人的主观意趣。表达了诗人闲适静穆的心情,在情景交融意境的表现方面,王维的诗具有天工化成、自然入神之长,如《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去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诗人写所见到的终南景色,虽只用云起时三字,却能唤起读者的丰富想象,可谓以一当十,而这水穷云起之景又与诗中所表现的那纯任自然、无牵无挂、宛如云飞水流一般自在的意兴正相契合。转贴

三、幽寂静谧,禅意盎然

王维的母亲是个佛教徒,他从小就受到禅宗思想影响,丧妻后他即独身修身参禅,中年以后的宦海沉浮使他潜入空门,晚年的他则干脆“万事不关心”了,唯有参禅悟道。所以他的山水诗和酬赠诗中常常透出几分深远玄妙的禅意。王维诗中最爱用“静”、“澹”、“远”、“闲”一类字样,还有“禅”、“寂”、“空”、“无”等佛家用语,他能够用静定从容的闲适心情,去观察大自然,抒写于笔端,作成绝佳的诗句。他对于禅理的玩味与修习,使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然后将禅理化于聪慧澄明的审美感觉,创造出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在王维的诗中,禅味最浓的要数作于辋川的那些诗。如《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无人知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来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竹林、明月与诗人情景相照,情趣高雅,意境悠美,达到了物我合一而物我两忘、禅意与诗情水融的境界。还有《鹿柴》也是这样的: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里寂静无人,只听见深林里飘荡着断续的人声,一缕夕阳透射在密林深处的青苔上,是那样的恍惚而凄清。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寂的境界,虽然孤独,却也蕴藉。清代王渔洋说,王维的这类小诗“字字入禅”,“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续文》)。也就是说,王维的这类山水诗具有禅趣、禅悦、禅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传达出了禅的意蕴。自然,也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美景的独特品味。当然,王维直接以禅语入诗的诗歌,更是充满了禅意。如《过积香寺》:

不知积香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前六句写诗人寻访积香寺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古木”“无人径”、“何处钟”突出了山的“深”、寺的“僻”,“咽”、“冷”二字则更见山之幽、之深,寥寥数字营造出幽静空寂静的意境。后两句直接以禅语入诗,抒写了诗人向往去除一切尘世烦扰,遏除妄念的心境。

总之,王维以他的才情、以他的经历、以他的追求、以他的情感、以他的悟性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意境独特而隽永的诗篇。我们今天读他的诗,在感受自然美和情感美的同时,也是对我们自己身心的净化、对当今无所不在的浮躁的荡涤。

参考文献:

王维的山水诗范文6

关键词:山水诗 绘画 意境

“诗歌就像绘画”,在古罗马时期诗人兼评论家的贺拉斯就提出了诗歌与绘画的这种内在联系。早在宋代的中国,邓椿就在《画继》里说:“画者,文之本也。”即画是文的最高表现。千百年来,中国诗歌与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中国盛唐,精通音律亦擅绘画的王维则把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完成了诗歌、绘画这两种姊妹艺术的有机结合,奠定了他在盛唐诗坛的地位。读王维的山水诗我们不难感受到他诗歌中包含的一幅甚或几幅令人神往的图画。他这种诗画交融的艺术成就使后学望其项背而叹为观止。以至大文豪苏轼感慨地评价他:“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这里笔者即对王维山水诗与传统山水画的内在联系谈点看法。

一.运用衬托与渲染的方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衬托与渲染是中国绘画为突出主体艺术效果而常用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被王维灵活地运用到山水诗的创作之中,使其山水诗构造的意境有了文人画的韵味。如在《归嵩山作》中:“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在这里诗人把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凄清的意象安排在同一幅画面中,用“临”、“满”为它们排了位置。再通过夕阳、秋山如血之色彩的渲染使画面显得凄凉而又超然世外。同时也以景衬情,使赏画者看到绘画者那种凄凉、孤独而又超然世外的人生境界。他这种绘画手法不仅用于诗歌意境的营造中,而且用在诗歌思想感情的表达上。如《过渭川田家》中,夕阳掩映下的村落、小巷中晚归的牛羊、倚仗迎候牧童归来的老人,所有这些无不使人感到一种怡然自乐,诗歌画意盎然、自然清新,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世俗的厌倦和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

二.以白描为主的造形手段

白描,最初只是画家作为起稿之用的勾勒画法,起源于唐,到了北宋,李公麟把白描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白描简洁概括,具有“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的特殊效果。在李公麟的作品《维摩诘像》和《免胄图》中更显示了白描线条无与伦比的造型优势。《维摩诘像》中,作者用生动的线条描绘了维摩诘的形象,表现出沉思的神态,具有封建士大夫的气质。画中人物除了头发、头巾和襟沿略加渲染以外,全是严谨而又和谐的线条,而衣服的质感、人物的神情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王维诗歌中借用传统绘画运用白描线条的技巧,表现生动鲜明的诗歌意象。如在《渭川田家》中,诗人用简明的线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农村夏日薄暮的景色和幽静、闲逸、和睦的田家生活。诗的前八句围绕“归”字展开描述,展现了一幅牛羊徐徐归村的画面。诗人深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到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笔锋一转描绘了更动人的情景:“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牧归的小孩。诗人用朴素的线条勾画出了一幅真挚而又感人的人间亲情。“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扛着锄头的农夫晚耕回家,田埂偶遇,闲话桑麻,一幅无争与恬然的画面跃然纸上。在这首诗中,诗人用灵活的线条为我们描绘了三幅暮归图,即:牛羊之归,牧童之归,田夫之归。三幅图各自独立而又浑然一体,无论人与自然还是人与人都达到了一种和谐无间的境界。这幅安逸宁和、怡然自乐的农村图景足以让人乐而忘返,羡慕不已。当我们的思路走出画图时,我们才觉察到作者高深莫测的艺术创作技巧——没有绚丽的色彩给人的妖艳,却让人觉得画意十足。细究构图造型手法仍然不脱中国画惯用的那种一丝不苟的白描线条——质朴无华但可使复杂的画面、深远的意境跃然纸上。读其诗歌,品其画意,这使人不由得把他和“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的白描大师李公麟联系到一起,无论人物、牲畜、还是灵山秀水都在一管柔毫画出的墨线中得到完美的表现。

三.绚丽而又幽雅的诗境色彩

从色彩方面来讲,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主要有水墨和着色两种。传统的中国水墨,也是一种特殊的色彩,是所谓的“运墨而五色具”的无彩之色。在历代绘画大师中,有不少人在水墨领域留下许多名作。如米家的泼墨云山,把水墨技法发展到新的层次。南宋梁楷的《泼墨仙人》,运用粗阔的笔势和浓淡相间的水墨写成,富于水晕墨章的情趣,是典型的水墨画。但是在中国绘画史上,是王维首创了不用线条勾勒而用淡墨渲染的水墨画。不同的艺术素质在同一个体中具有相通性与渗透性,因此,他的山水诗中也产生了不少以水墨色调构思的名篇。如《汉江临泛》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和《终南山》中的“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无”就是最典型的水墨画面。但值得一提的是,王维以水墨色调构思的诗歌中没有“黑云翻墨末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黑白淋漓和鲜明对比,而是通过水墨的有机交融使画面变得圆润而和谐。

四.妙用传统山水的透视方法

中国画的透视不同于西画的透视,画家的观察点不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一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创作的需要而定,使立足点因实际需要而转换;然后把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根据自已的艺术构思进行巧妙的组合,这就是中国画特有的透视方法:散点透视。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方法形成很早,王维更在《山水论》中提出透视关系的要决并把这种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山水诗的创作中。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以山光水色作为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青山迷蒙,若有若无。前两句写江水的长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这正运用了中国山水画中的迷远法,如“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作者视点在岸边,看到田野里由于日光晴晖而发出透人的银光,山脊背后,又是一重重青翠突兀的山峰,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极具层次。其中既有“平远”,又有“深远”和“高远”。可见灵活巧妙地运用山水透视方法,使王维山水诗创作获得了极大的自由,提高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五.大胆运用山水画的构图方式也是王维山水诗的又一特色

王维的山水诗和他的山水画一样,其构图也是相当缜密而匠心独运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突出了形式服从内容的创作原则

王维山水诗并非为山水而山水的戏作,其中包含了疲于仕途、乐于隐逸等诸多思想。其诗中所描绘的各种景物皆情物,如《归嵩山作》中,“青山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清澈的河水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沼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行,显得从容不迫,这里所见之景与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的安祥与闲适的心境。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途中的景色,其颔联表面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表现了自已的悠然自得的心情和自已像“流水”一去不复返的坚定的归隐态度。颈联描绘了一幅傍晚野外秋景图,充满了暗淡与凄凉,映射出了诗人接近归隐地的孤寂与凄清的心境。尾联交代归隐地点,反映归隐后的心情,感情趋向平淡。由此可见王维诗歌的绘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而不是离开内容的形式。真乃“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王维山水诗的构思体现了传统绘画构图矛盾统一的辩证规律

首先,王维诗歌构图中对取舍处理十分得当,如在《山居秋暝》中,我们相信他看到的不仅仅是明月与清泉,但为了体现“空山新雨”后的寂静与清幽,作者选择了这两个景物,并写出了它们的动态,以更显“空山”之“空”。

一幅绘画作品有主无宾会显得孤独,有宾无主则显得散漫。王维山水诗描绘的画面中,显示出了一位山水画家独有的睿智。如:“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中,突出了参天大树杜鹃的鸣声,使读者在“万壑千山”的大背景上感受到视觉形象的存在,同时又有了听觉感受,即突出了杜鹃这一主体,又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与和谐美。

在动与静的处理上,王维更是另有新法。“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中广阔而宁静的积水平畴,与蔚然静谧的密林显得过于闲静安逸,作者在静的画面中又安排了翩然起舞的白鹭与互相唱和的黄鹂,顿时使静的画面增加了动态美。

王维山水诗中体现的传统绘画构图要素体现了一位山水画家睿智的眼光和深厚的文艺素养。

六.空灵而富有画意的诗歌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是艺术作品通过形象的描绘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境一词最早由王昌龄提出,近代王国维首先把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意境之说对于中国诗歌和绘画的影响更是毋庸置疑。一件优秀的中国画作品必须是画家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体验感受中产生某种思想感情,通过特殊的艺术构思和形象塑造把这种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的画面,才会产生动人的意境。由于唐代禅学的盛行,在王维的诗歌中渗入了更多的禅味,以禅入诗成了王维绘画与诗歌的主要特点。欣赏王维《辋川图》,我们会觉得它有一种感人的艺术力量,这种力量也正来源于它那安逸闲适、飘然世外的意境,这个意境是他向往隐逸,厌倦世俗思想感情的凝结。同时也是禅学思想在他绘画作品中的再现。同样在王维诗歌为我们描绘的山水田园画图中,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意境说的高妙与禅学的恬静。

首先,王维诗歌常体现出轻安愉悦、闲淡自然的“禅趣”,表现了一种自由自在的心境,具有极强的审美性质。如:“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人。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淇上即事田园》)“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悠然远山牧,独向白云归。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归辋川作》)这里的猎人、牧童、远山、白云、杨花、春草,一切都自由自在,各得其所,表现了禅宗的“逍遥自在,逢人则喜”(《五灯会元》卷四十八)的安闲自如的心境。人与自然的无蔽无碍、和谐统一的状态正好表现了人在感性中的逍遥自在,所以这类诗最能表现禅趣心境。

其次,以禅入诗还表现为用禅的思想方法进行诗歌创作,也就是不会有是非、得失的予盾和忧乐悲喜之情,这样就达到了绝对自由的境界——“佛”的境界。王维的山水诗正是通过对山水空寂、宁静境界的描绘,恰恰把禅宗的对一切不忧不喜、无是无非的心境表现出来。如《鹿柴》中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空寂宁静的,然而又是富有生机、灵动的。此时,作者身心完全融于自然达到超越物我的境内——佛就是我,我就是佛。作者个体达到了绝对自由的境界。但是,王维空灵的审美思想不是一种死寂,而是包含了环境的空灵与思想的活跃这一矛盾而又统一的两方面。空是指环境的空明,灵是指主观思维的空旷与超脱。这是一种充满蓬勃生机的审美思想。

总之,作为画家的王维用画笔描绘着心中的禅境,同样作为诗人的他也在诗歌中流露出了充满禅趣的画意,最终形成诗画合璧的独特艺术风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中国诗歌、绘画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兴奋剂。同时也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坛和画坛上的不朽地位。

参考文献:

[1]霍松林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年第一版.

[2]郑朝、蓝铁:《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中国青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3]张继华、郭廉夫:《色彩美学》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第一版.

[4]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5]曹治邦:《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