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五月范例6篇

亭亭五月范文1

1、三两人群,常于亭台楼榭处,几句风趣,琉璃瓦下阳光普照,生命仿若一下子重新注入显豁。抑或两小无猜,朝朝暮暮者,小亭子成了最好的媒妁之言。

2、亭尖深沉的枣红;亭柱古老的墨绿;石桌、石椅幻想的灰白,组成一副美丽的图画。亭旁绿树掩映,流水潺潺,蜂歌蝶舞,犹如走进仙境一般。清风拂面,和好朋友在亭中小憩,回忆起幼年时幼稚的快乐……

3、亭子有四个面,四个角上都有一根醒目的三米高的红色的柱子,显得坚固无比,美观而又大方。亭子的西面有一个深绿色的防盗门,其他三面都是防盗窗,防盗窗上那坚硬的钢丝围成了许许多多的小小的平行四边形。白色的墙上镶嵌着八角窗,看上去特别漂亮。

4、小亭子的最上面有个圆柱,它是棕色的,就像一蹲大佛坐在亭子顶上背诗经。而屋顶呢?有许多整齐而又美观的棕色琉璃瓦组成。屋顶的四角有四条波浪一样的长条,上面有各式各样的小动物。它们栩栩如生,有的像正在飞舞的小蝴蝶,有的像一只正在吼叫的雄狮,还有的像正在睡觉的小狗和活蹦乱跳的小兔子……它们个个形态万千,奇形怪状,阳光一照,好像棕色宝石一般,闪闪发光,耀眼极了。

5、从远处看,火塔真像一棵火红的大蘑菇,你看,下面有粗粗的腿,顶着上面大大的蘑菇伞,配合起来还真像,不过,这棵蘑菇顶上有一个尖尖的角,真正的蘑菇是圆的,而这个不同寻常的蘑菇,上面是正方形的,更显得它的与众不同。

6、夜深人静时,点点灯火,皓月当空,给人一种幽静而奔放的美。亭如战士,挺立在河边,守护着板石小镇。孩童的玩耍声缭绕,车鸣也美,美得畅快,美得愉悦,给亭子包裹上一层安逸的美。

7、春天来的时候,小草刚刚露出毛茸茸的绿叶,黄色的迎春花展开灿烂的笑脸,这座小亭子在花、草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特别。课间休息时,或者放学时,我和同学们常常在这座小亭子里嬉戏、玩耍。捉迷藏、摸电棒……嬉闹声、欢笑声传遍校园的每个角落。

8、半山腰的亭子,令我流连忘返,它是给予我动力的亭子,是让我看到如此美景的亭子,在我看来它更像我们人生旅途中的转折点。半山腰的亭子,美丽又让人怀念!

9、亭子,是多么普通的事物,可是半山腰的亭子却让我觉得它是那么美,使我迷恋,让我陶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不仅是个让人休息的亭子,而且还是给予人动力的亭子。

10、穿过树林,就能看到一座古香古色的小亭子——德星亭。这个亭子一共有三层,第一层是一些用石板做成的座椅;第二层是一个幻觉屋;第三层有四根柱子,柱子与柱子之间安装了雕刻着花纹的座椅。亭子的四周向上翘着。游客可以游客可以在亭子的第三层观赏公园的美景,住在附近的居民晚上都来乘凉。亭子的四周柳树低垂,松柏耸立。郁郁葱葱的树木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小树林。

11、这亭子成八棱形,圆圆的屋顶上有一只生了锈的铜公鸡,虽然生了锈,但是也显得雄赳赳,气昂昂,让这亭子也变得威风凛凛了。在支撑亭子的八条柱子上镌刻着几行字,摸着这字,好像看到当时这个亭子所处的时代以及人们的生活。()

12、亭子是由八根滚圆的红漆柱子和土黄色玻璃瓦屋顶组成。最有趣的是屋顶雕刻着的“双龙戏珠”和“狮子观海”。老师说,房前屋后的绿草地就像一片大海,一座座楼房就是一个个岛屿。我喜欢屋顶上那一对眺望着远方的石狮子。

13、走近一看,五亭桥的桥身是由巨大的石头砌成的,成一个“工”字形,桥下有十五个桥洞。据说,每当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时,每个桥洞里都倒映一个月影,形成“每洞含一月”的天下奇观。桥的中间是一座大亭子,大亭子的四个角连了一座造型相似的小亭子,这座桥也因此而得名——五亭桥。五座亭子既是隔开的,又是相连的。再看看亭顶,金碧辉煌的琉璃瓦,绿色的檐上雕着各种各样的精美的花纹。五座亭子各有四个翘角,每个翘角上都系着一只铜制的风铃;一阵风吹过,风铃发出“叮叮、叮叮”悦耳的铃声。每个亭子的四周都是用四根大红柱子支撑着。这一切把五亭桥打扮得分外华丽。如果人们把瘦西湖比作是一位窈窕淑女,那么五亭桥就是束在淑女腰间的镶有五颗宝石的彩带了。

14、延着几步不高的石梯,便来到亭子的长廊,顺着长廊走到亭子的中央,那里有一张石桌和四把石凳,亭子的四周都种满了各种花和果树,亭底便是清澈见底的小池塘。

15、小亭子,细刻着小巧玲珑,这小,是别致的,是妙处横生的静。层现迭出的模样,没有雍容的华丽,只是深切着白。

16、亭子的颜色是深红色,火红火红的,显得朝气蓬勃,富有动感。它的位置不仅在花园的中部,还是在花园里的最高点,格外引人注目,我把这个小亭子命名为“火塔”。因为它红色的外表,看上去像个火炬,我把亭子比作火塔,这个名字对于它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简直是独一无二的了。

17、飞檐流阁是人们灵魂深处的自省。它的参差错落,结构精巧得厉害。如今亭子有:短亭、长亭、凉亭、茶亭、廊亭等等,我更欢喜园子里的小亭子。那种小模样,惬意而坚韧。

18、下雨了,小亭子不怕风吹雨打,毅然的挺立在那里,人们会迅速的躲在亭子下面,这时小亭子就是我们温暖的家,雨水拍打着周围的草地和竹林,这壮观的景象尽收眼底,多么惬意。

亭亭五月范文2

1、亭尖深沉的枣红;亭柱古老的墨绿;石桌石椅幻想的灰白,组成一副美丽的图画。亭旁绿树掩映,流水潺潺,蜂歌蝶舞,犹如走进仙境一般。清风拂面,和好朋友在亭中小憩,回忆起幼年时幼稚的快乐……

2、从楼的正门进入教学楼的第一层,只见东西是一条走廊,走廊的墙壁上是同学们的美术园地。沿着楼梯直上二楼,拐弯处有一面长方形的镜子,镜子上方“你整洁吗?”几个大字十分醒目。再沿着楼梯上到三楼,我们的教室就在二楼的最东边。

3、亭子的最下面有六个台阶,全部用七十公分长的条石铺成。为了防滑,条石上均匀的刻着斜线。到了夏天,人们坐在台阶上,有的在那儿听广播,有的在那里打扑克,还有的在那里聊天。

4、延着几步不高的石梯,便来到亭子的长廊,顺着长廊走到亭子的中央,那里有一张石桌和四把石凳,亭子的四周都种满了各种花和果树,亭底便是清澈见底的小池塘。

5、临江楼原是一家名为“广福隆”客栈的旧址,以后成为酒店而改名。厚实的木门内,一个小小的庭院,迎面一座三层楼的银灰色的楼房。楼的底层和二层走廊前,上下各有石砌藻饰的三个拱形廊檐,远远望去,宛如六个巨大的永不凋落的花瓣嵌在屋前。

6、小亭子的最上面有个圆柱,它是棕色的,就像一蹲大佛坐在亭子顶上背诗经。而屋顶呢?有许多整齐而又美观的棕色琉璃瓦组成。屋顶的四角有四条波浪一样的长条,上面有各式各样的小动物。它们栩栩如生,有的像正在飞舞的小蝴蝶,有的像一只正在吼叫的雄狮,还有的像正在睡觉的小狗和活蹦乱跳的小兔子……它们个个形态万千,奇形怪状,阳光一照,好像棕色宝石一般,闪闪发光,耀眼极了。

7、小亭子,细刻着小巧玲珑,这小,是别致的,是妙处横生的静。层现迭出的模样,没有雍容的华丽,只是深切着白。

8、半山腰的亭子,令我流连忘返,它是给予我动力的亭子,是让我看到如此美景的亭子,在我看来它更像我们人生旅途中的转折点。半山腰的亭子,美丽又让人怀念!

9、楼阁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一个拱形的门洞,通过四个洞可以看到每个方向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到了晚上,还可以观察四方夜景,灯火辉煌,真是美丽极了!

10、三两人群,常于亭台楼榭处,几句风趣,琉璃瓦下阳光普照,生命仿若一下子重新注入显豁。抑或两小无猜,朝朝暮暮者,小亭子成了最好的媒妁之言。

11、下雨了,小亭子不怕风吹雨打,毅然的挺立在那里,人们会迅速的躲在亭子下面,这时小亭子就是我们温暖的家,雨水拍打着周围的草地和竹林,这壮观的景象尽收眼底,多么惬意。

12、亭子是由八根滚圆的红漆柱子和土黄色玻璃瓦屋顶组成。最有趣的是屋顶雕刻着的“双龙戏珠”和“狮子观海”。老师说,房前屋后的绿草地就像一片大海,一座座楼房就是一个个岛屿。我喜欢屋顶上那一对眺望着远方的石狮子。

13、走近一看,五亭桥的桥身是由巨大的石头砌成的,成一个“工”字形,桥下有十五个桥洞。据说,每当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时,每个桥洞里都倒映一个月影,形成“每洞含一月”的天下奇观。桥的中间是一座大亭子,大亭子的四个角连了一座造型相似的小亭子,这座桥也因此而得名--五亭桥。五座亭子既是隔开的,又是相连的。再看看亭顶,金碧辉煌的琉璃瓦,绿色的檐上雕着各种各样的精美的花纹。五座亭子各有四个翘角,每个翘角上都系着一只铜制的风铃;一阵风吹过,风铃发出“叮叮叮叮”悦耳的铃声。每个亭子的四周都是用四根大红柱子支撑着。这一切把五亭桥打扮得分外华丽。如果人们把瘦西湖比作是一位窈窕淑女,那么五亭桥就是束在淑女腰间的镶有五颗宝石的彩带了。

14、从远处望去,绿树丛中,一座座银白淡绿浅蓝棕黄色的建筑突兀而起,有的是球体圆柱体,有的是长方体,有的简直无法准确说出它的几何形状。有的桅杆林立,像准备出海的帆船队;有的平展双翅,像呼啸腾空的喷气飞机;有的裸露着黑色钢铁的械架,线条粗犷有力;有的似微微隆起的绿色沙丘,线条平缓柔和;有的古朴典雅,诱人发怀古之幽思;有的造型新颖奇特,促人抒发新的狂想。

15、从远处看,火塔真像一棵火红的大蘑菇,你看,下面有粗粗的腿,顶着上面大大的蘑菇伞,配合起来还真像,不过,这棵蘑菇顶上有一个尖尖的角,()真正的蘑菇是圆的,而这个不同寻常的蘑菇,上面是正方形的,更显得它的与众不同。

16、飞檐流阁是人们灵魂深处的自省。它的参差错落,结构精巧得厉害。如今亭子有:短亭长亭凉亭茶亭廊亭等等,我更欢喜园子里的小亭子。那种小模样,惬意而坚韧。

17、亭子的颜色是深红色,火红火红的,显得朝气蓬勃,富有动感。它的位置不仅在花园的中部,还是在花园里的最高点,格外引人注目,我把这个小亭子命名为“火塔”。因为它红色的外表,看上去像个火炬,我把亭子比作火塔,这个名字对于它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简直是独一无二的了。

18、夜深人静时,点点灯火,皓月当空,给人一种幽静而奔放的美。亭如战士,挺立在河边,守护着板石小镇。孩童的玩耍声缭绕,车鸣也美,美得畅快,美得愉悦,给亭子包裹上一层安逸的美。

19、穿过树林,就能看到一座古香古色的小亭子--德星亭。这个亭子一共有三层,第一层是一些用石板做成的座椅;第二层是一个幻觉屋;第三层有四根柱子,柱子与柱子之间安装了雕刻着花纹的座椅。亭子的四周向上翘着。游客可以游客可以在亭子的第三层观赏公园的美景,住在附近的居民晚上都来乘凉。亭子的四周柳树低垂,松柏耸立。郁郁葱葱的树木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小树林。

20、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座环形楼梯,楼梯清洁光滑。楼旁各立一根火炬柱,楼梯和旁边的橱洞都是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增添了大厦明快的气氛。天花板上,宫灯高挂,它们在洁白无瑕的天花板的映衬下显得别具一格。

21、亭子有四个面,四个角上都有一根醒目的三米高的红色的柱子,显得坚固无比,美观而又大方。亭子的西面有一个深绿色的防盗门,其他三面都是防盗窗,防盗窗上那坚硬的钢丝围成了许许多多的小小的平行四边形。白色的墙上镶嵌着八角窗,看上去特别漂亮。

22、伴着蝉鸣的夏天来到了。校园里的草和树都已经长得郁郁葱葱,而这座小亭子在我眼里显得更有精神了。我和同学们常常不约而同的跑到小亭子里,让这小亭子为我们遮荫蔽日。有的同学躺在长椅上,俨然一副悠闲自得神态可掬的模样;有的坐在台阶上,互相开着玩笑,还不时地用手擦着额上的汗;有的干脆倚在树旁,装出一副“武林霸主”的样子,神气极了。

23、这亭子成八棱形,圆圆的屋顶上有一只生了锈的铜公鸡,虽然生了锈,但是也显得雄赳赳,气昂昂,让这亭子也变得威风凛凛了。在支撑亭子的八条柱子上镌刻着几行字,摸着这字,好像看到当时这个亭子所处的时代以及人们的生活。

亭亭五月范文3

长堤在湖西岸,长数百米。堤边一株杨柳一棵桃,相间得宜,是赏春的好地方。“长堤春柳”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沿长堤走到尽头,便见一圆洞门,上书“徐园”二字。门内是一池清水,遍植荷花,池周点缀各种形态的山石,几株翠柳迎风飘舞,景色宜人。

五亭桥建造在瘦西湖上,好像湖的一根腰带。桥上建有五座亭子,故名五亭桥。桥的造型典雅秀丽,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五亭桥有15个桥洞,十五月圆之夜,每洞各衔一月,15个圆月倒悬水中,争相辉映,泛舟穿插洞间,别具情趣。

白塔距五亭桥不远,为砖石结构,共分三层,上置青铜鎏金塔顶,中层为完室,均作圆形;下层为台基,作正方形。整个造型是模仿北京北海公园喇嘛塔的形式构筑的。

小金山是湖中的小岛,原名长春岭,建于清代中叶。小金山四周环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山顶有“风亭”一座,是全园最高点。小金山西麓有一堤通入湖中,堤端为一方亭,名“吹台”。相传乾隆皇帝在这里钓过鱼,因而又叫钓鱼台。钓鱼台三面临水,各有圆门一孔。从钓鱼台前右侧看去,正中圆洞恰好收入“五亭桥”一景,左面圆洞正好收入“白塔”一景,俨然两张独幅画面,其借景手法之巧,令人钦佩。月观是临湖建筑的厅堂,四面皆为格扇,堂后是桂园。当8月桂花盛开之际,推窗赏月,清香四溢,天上水下两月同收眼底,此情此景,甚为动人。

在清秀婉曲的瘦西湖两岸,缀以熔南秀北雄于一炉的扬州古典园林群,形成移步换景、相互因借的山水长轴;名寺古刹和古城墙垣绵延相属,名胜古迹和历史遗存散布其间。风韵独具的自然风光和含蕴丰厚的人文景观相映生辉,是镶嵌在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亭亭五月范文4

关键词:明代 帝王陵寝 碑亭 制度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and customization of stele pavilion institution in the mausoleums of Ming Dynasty. First, the article analysis three important 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ele pavilions in imperial mausoleums of Ming Dynasty. Then the article discusses Jingtai Mausoleum and Si Mausoleum which have special settings of stele pavilions. Finally,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settings of stele pavilions in king’s mausoleum of Ming Dynasty.

Keywords:Ming Dynasty, Mausoleum, Stele Pavilion, Institution

中图分类号:D52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元代(1271~1368)中国传统的帝王陵寝制度一度中断,之前辽、西夏、金帝陵中出现的碑亭之制刚刚萌发。这些碑亭在艺术和技术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还未形成严格的制度就已转入沉寂。然而,有明一代,碑亭之制在帝王陵寝中发展成为了一种定式,直到清代,延续了长达五六百年的历程。

明代(1368~1644)共有十六位皇帝,除明惠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外,其余十五位皇帝的陵寝分别位于南京钟山孝陵、北京昌平十三陵、北京海淀景帝陵。除此之外明代还有五位受追封的皇帝,其陵寝有三处,江苏盱眙祖陵、安徽凤阳皇陵、湖北钟祥显陵。在所有这些帝陵中,除祖陵未见碑亭遗存外,其余各陵均设有功德碑亭。此外,明代自长陵始还发展出运用碑亭建筑形式的明楼制度,之后明清两代的帝陵几乎都沿袭了这种设置。

明代帝陵寝碑亭制度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历史阶段:一、洪武年太祖朱元璋为明皇陵设立碑亭;二、永乐年成祖朱棣为孝陵设立神功圣德碑亭,并在自己的长陵中开创了明楼采用碑亭建筑形式的先例;三、嘉靖年世宗朱厚熜最终使明代帝陵的功德碑亭制度成形。明景泰陵和思陵的碑亭设置比较特殊,另作专门讨论。

此外明代王墓中也有为数不少的碑亭,它们体现出和帝王陵碑亭迥然不同的设置方式,反映了封建等级制度等对陵寝中碑亭设置的影响。

一、朱元璋设置明皇陵碑亭

安徽凤阳的明皇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父母之墓。其制度基本沿用的是宋代等前代制度。比较特殊的是其坐南朝北,神道在封土北侧。一对碑亭夹列在石象生之后,金门之外,西碑为“御制皇陵碑”,东碑为“无字碑”,碑阳均朝向神道。布局形式上和汉唐陵墓中碑的位置是相似的。《中都志》明皇陵总图,记录了碑亭的布局情况。关于这一对碑亭的形成有两种说法:

一是温玉清先生在《安徽凤阳明皇陵碑及碑亭考略》一文中认为:

……《明太祖实录》曾记载,洪武二年(1369) 二月乙亥明太祖朱元璋曾“诏立皇陵碑”,这应是最先立于神道东侧的石碑,洪武十一年(1378) 四月,朱元璋又下谕重建皇陵碑:“上以前所建碑恐儒臣有文饰, 至是复亲制文, 命江阴侯吴良督工刻之”,明天启年间袁文新《凤阳新书•皇陵》也曾提到:“洪武十一年四月, 命江阴侯吴良督建殿宇、城垣、植家木、立华表、树石人、石兽, 勒石建亭。”明洪武十一年新建皇陵碑及碑亭位于神道西侧, 与洪武二年旧碑相对称,而神道东侧旧碑的碑文剔除, 后被称为无字碑……

这种说法似有不妥之处。首先根据《明太祖实录》的说法,洪武二年是“诏立”,不能得出所立之碑是位于神道东侧的“无字碑”。其次洪武十一年的诏书和天启年间《凤阳新书•皇陵》中的记载只能说明洪武十一年新立了朱元璋亲自撰写文字之碑,至于原碑如何处理并没有提到。东碑被磨去字迹而成为“无字碑”的说法没有相关的证据。

二是刘毅先生在《明代帝王陵寝制度》一书中提到:

……东为无字碑,立于嘉靖十七年……

其理由是:

据明世宗实录卷二一一记载,“先是,凤阳守臣修建皇陵祖陵,请御制碑文各一通,一树皇陵右亭,以配太祖宸翰,一镌勒祖陵。

东碑为嘉靖十七年所立的说法有直接的文献证据,而且皇陵“无字碑”的情况和十三陵中“无字碑”的情况可以相互印证。从实地情况看:“无字碑”刻工绝没有“皇陵碑”精良。碑首、龟首、龟足比较,似不同时期,“无字碑”不应先于“皇陵碑”。明太祖出生草莽,以“孝治天下”,对明皇陵应是极为重视,不太可能在朱元璋治下此二碑刻工相差如此之大。“无字碑”应是嘉靖由藩王继承大统后为强调自己的正统地位所立,时隔若干年,立碑作为一种象征,很可能草草了事。

总之,碑亭在洪武时期的明皇陵中并未被当做一种制度设置,更多的是勒石记事的功能。在朱元璋亲撰皇陵碑碑文之前由危素奉诏撰写的《大明皇陵之碑》一文中提到:“姑积土厚封,势若冈阜,树以名木,列以石人石兽,以备山陵之而已。”可以看到,石人、石兽这些比较成熟的神道石刻是作为山陵制度采用了的。而形成二碑有具体的历史政治原因,所谓明皇陵一碑有字,一碑无字是模仿乾陵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乾陵二碑形成有自己的具体原因,至于二陵都形成一有字碑,一无字碑的情况是一种巧合。但是,明皇陵碑亭的布局确实没有摆脱汉唐以来碑在陵墓中所处位置的影响,仍然是在神道侧边,石像生之后,墓冢和皇堂之前,碑阳朝向神道。

无论如何,明皇陵开有明一代帝陵中树立碑亭的先例,虽然其碑文记录的也不是什么后世功德碑所谓的“神功圣德”。但从此以后为,为先皇立碑修亭成为明代帝王的传统,即是“孝治天下”的体现,也是嗣皇帝自己标榜正统的需要。

二、开一代新风的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

朱棣经“靖难之役”夺取帝位。此举不合宗法,为标榜自己的正统地位,成祖于永乐三年(1405)效仿“皇考稽古创制, 树石皇祖考英陵, 刻辞垂训”的做法, 在明孝陵神道前端,大金门内添建了神功圣德碑亭,永乐十一年(1413)九月落成。明孝陵的神功圣德碑亭的基本布局形式成为明清两代一贯的制度。

碑亭在孝陵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此前帝王陵寝中的碑亭均位于神道两侧或偏处一侧,而孝陵碑亭则置于神道轴线上,体量大,建筑等级高,并且很好地处理了碑亭与神道上其他构筑物的关系。其位于神道石象生前部,一反明皇陵和汉唐陵墓中碑通常至于石兽之后的做法,在主神道入口处形成了一个空间上的第一个高潮,丰富了神道的空间序列。同时,从其南侧的大金门进入主神道时,对碑亭有非常好的框景作用。

三、明长陵继承孝陵功德碑亭并开创明楼采用碑亭建筑形式

长陵比起孝陵更加广阔雄伟。经历了从永乐到嘉靖一百多年的营建基本形成今天的格局。永乐期间长陵的建设主要在陵宫。洪熙元年(1425) ,嗣皇帝明仁宗朱高炽御制《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文》:“惟先陵咸有功德之碑, 谨循彝章。”然而明仁宗在位一年不到,不可能完成碑亭的建造,直到宣德十年(1435),成祖之孙开工建设碑亭。《明英宗实录》卷一〇记载宣德十年四月年“修葺长陵、献陵,始置石人石马于御道东西”,同年十月“建长陵神功圣德碑亭”。长陵碑亭布置在长陵神道正中大红门内0.5公里,往北一公里神道两侧夹列石望柱及石象生18对。其体量巨大,布局及建筑形制和孝陵碑亭大致相同。变化较大的是碑亭四隅各增加了华表一根,其形制同天安门内外四根华表相同,增加了碑亭的气势。

此外,明长陵开创了明楼采用碑亭建筑形式的先例。明代自皇陵开始有明楼制度,但其明楼的建筑形式是城门楼式,布局与后世帝陵也不相同。明孝陵明楼的布局方式为后世帝陵所采用,但其平面为长方形,为面阔五间、进深五间的重檐歇山建筑,室内也未设后世帝陵明楼中都有的圣号碑,不是碑亭式的明楼。而明长陵方城之上的明楼采用了碑亭式建筑。正方形平面,四面各辟有一券门,建筑中央置圣号碑一通,上檐南面中部置匾额一块,上书陵名。后世帝陵若有明楼,均按此制。

四、明代功德碑亭制度自嘉靖年间成形

明长陵之后,采用碑亭建筑形式的明楼制度一直被各陵沿用下来。但是功德碑亭的设置在明长陵之后的献、景、裕、茂、泰、康六陵中一度中断。明清两代的陵寝制度中,功德碑亭的政治意义要远远大于明楼。明楼在皇帝生前便可建造,其中的圣号碑只是书写皇帝庙号和谥号,主要功能是用来标识各陵的墓主人。而功德碑亭只能由后嗣皇帝来建造,是对先皇帝一生的总结,也是嗣皇帝继承大统的政治需要。明楼可以逾祖制,而功德碑亭却没有敢于逾制而建的。明献陵的墓主人仁宗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比起朱元璋和朱棣这两位雄主,神功圣德的称号显然和朱高炽不相称,嗣皇帝宣宗朱瞻基为父亲建功德碑亭确实非常为难。而且宣宗继大统完全合乎宗法,他要标榜正统的政治需求不那么强烈。此外,明宣宗当时还要为长陵修神功圣德碑亭,完成献陵工程。永乐年间国家财政的支出已经相当惊人,作为一个守成君主,明宣宗在财政上也会有所顾忌。总之,绝不可能再建明孝陵、明长陵那样巨大体量的神功圣德碑亭。可能是由于这些原因,明献陵最终没有及早建立功德碑亭。此后的明英宗朱祁镇又经历了“土木堡之变”,被蒙古人俘虏,更加不可能配以功德碑亭。这就导致以后的几座明代帝陵只能沿袭之前形成的规制,都没有建立功德碑亭。

但是,事情到嘉靖一朝发生了变化。由于明世宗朱厚熜以藩王的身份继皇帝位,进京不久便遭遇了“大礼仪之争”。 皇位来之不够正统,世宗遭到了廷臣的排挤,要他称孝宗为皇考称自己父母为皇叔。世宗在赢得“大礼仪之争”后,迫切需要在政治上树立自己的正统地位,以“孝”之名为先前皇帝的陵寝树立功德碑亭再一次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手段。

嘉靖在为自己的父母追封为皇帝、皇后之后,还将他们原本以王礼下葬的陵墓升格为帝陵,名号“显陵”。随后开始扩建显陵以完备帝陵制度,功德碑亭与明楼也都在添建之列。嘉靖六年(1527),世宗“特敕建修理(显陵),各项规制俱照天寿山,添设石象生、碑亭,八年工完”。显陵功德碑未敢称“神功圣德碑”,而叫做“睿功圣德碑”以避祖制。其碑亭的布局模式和明孝陵与明长陵的神功圣德碑亭相同,在大红门内,石象生前端,并处于神道轴线之上,建筑规模上自然有所减小,也无四隅华表。

替被追封为皇帝的父亲添建功德碑亭而不顾天寿山诸陵还未有功德碑亭,这在政治上是说不过去的。嘉靖十六年(1537),明世宗对大学士夏言等人面谕:“独长陵有功德碑亭而六陵未有,无疑彰显功德,今宜增立。”献、景、裕、茂、泰、康六陵的功德碑亭与显陵功德碑亭相比,规制又小了很多,处在祾恩门外不远处的轴线之上,没有石象生等与之配套,在陵寝制度和艺术效果上都有所缺失。扩建显陵是体现了世宗之“孝”,而嘉靖年间天寿山添建的这些功德碑亭更多带有一种政治上的象征性意义。

不久,世宗又下令在明成祖长陵陵宫内添建一座功德碑亭。此外,世宗还为明皇陵树碑修亭,为明祖陵镌石,并且改建了景泰陵碑亭,提升其规制。经明世宗对之前陵寝的大幅修整,明代帝陵的功德碑亭制度在天寿山陵区得以确立。但是,出于种种原因,嘉靖时期所立的很多功德碑除显陵睿功圣德碑有字外,其余在当时均未能成功德碑文,形成了数量众多的“无字碑”。这之后的永、昭、定、庆、德五陵的功德碑亭也只能照嘉靖制度设置功德碑亭,明代帝陵的碑亭制度最终确定。

嘉靖一朝是明代帝陵形成功德碑亭制度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功德碑亭在帝王陵寝制度中的特殊政治地位,体现了不惜人力、财力修建的陵寝建筑群为逝者尽孝,为生者立言的重要功能。

五、 明景泰陵、思陵的碑亭设置

明景泰帝朱祁钰在英宗朱祁镇被蒙古人俘虏后继承皇位,随着朱祁镇被放回

北京,发生了“夺门之变”,英宗夺回皇位。不久景泰帝去世,被英宗废为王,以王礼葬北京西山。成化年间恢复了朱祁钰的帝号,对陵园进行了修饰,增设了享殿、碑亭和其他一些附属设施。清代梁份的《帝陵图说》记载成化十一年(1475)为景泰陵“修享殿三楹、神厨、神库、省牲亭、祠祭署、内官房。建立碑亭,大书曰大明恭仁康定景皇帝之陵”。但是成化年间,景泰陵碑亭依然是以王礼建造的,直到嘉靖年间,其设置等级才有所提高。清代王弘的《山志》记载:“代宗陵庙初用碧瓦,世宗谒陵始命用黄瓦。又以陵碑偏置门左非宜,命建亭于陵门之外,大门之内”。《帝陵图说》也记载:“嘉靖十五(1536)年三月,世宗诣金山谒景皇帝陵,以碑亭列门外非制,命移阗门内,又命以黄瓦易绿瓦”。今天看到的景泰陵碑亭,其布局应是嘉靖年间确立的,其建筑等级比起十三陵的小功德碑亭还是较低,规模小,未用砖券门,形式上大致和今天明皇陵近年重修过的碑亭类似。明景泰陵未设明楼,其陵门外的碑亭也未作为功德碑亭来设置,作用大概相当于十三陵各陵的明楼,以标识墓主人身份,有些类似清代的神道碑亭。

明思陵是明代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的陵寝,由田妃墓改成,是清代为笼络汉人而修建的。其碑亭建筑的设置经历了清代的数次改动。清顺治二年(1645)思陵工程告一段落,根据清代谈迁的《北游录》记载他于顺治十一年(1654)八月谒思陵所见的情况可知,当时思陵碑亭在陵冢前院之中,石五供南侧。其石碑篆首“大明”,碑身上书“怀宗端皇帝陵”,碑亭还有“思陵”匾额,这完全是明

代帝陵中明楼的功能。可能由于方城明楼的形式太费财力,索性将碑置于陵冢前院的平地上做成碑亭以代替明楼的功能。顺治十六年(1659)思陵的陵门前又加建了一座碑亭,可以看到清康熙年间谭吉璁的《肃松录》就同时记载了陵门前的碑亭及原先陵冢前院中的碑亭。清乾隆五十年(1785),明思陵又经历了一次大修。其中包括,陵冢周围加建了宝城,陵冢和石五供之间增加了方城,并将顺治初年石五供南侧的碑亭改建到方城之上,形成明楼之制。经过此次修建,明思陵的碑亭建筑设置最终与十三陵其余陵寝相统一。

六、明代王墓中的碑亭制度

明代王臣墓中用碑是很常见的,各个等级都有相应的规定。至于碑亭只有极少数的亲王墓中才有。根据永乐八年定制,亲王墓前的的碑亭方二丈一尺,高三丈四尺,大约边长6.7米,高11.04米。从实际情况看,多数王墓前的石碑以祭文碑为主,不立碑亭,有的碑只有石屋。

明代王墓碑亭遗存有楚昭王墓碑亭、楚庄王墓碑亭、楚端王墓碑亭和靖江王陵部分王墓中的碑亭等。但碑亭所处的位置不如绝大多数明代帝陵碑亭处在中轴线之上。楚昭王墓碑亭偏在陵园门外东侧,避讳帝陵碑亭的布局方式。杨王墓碑亭也偏在神道一侧,与燎炉对称布置。靖江王陵共有十一处王墓,除明初时期的靖江悼僖王墓和怀顺王墓外,自靖江庄简王墓以后,各墓两座碑亭在陵园门内石象生之后中轴对称布置,龟首朝向神道。此种布局方式是汉代以来的传统。这或许是靖江王陵地处偏远的广西桂林,当地古风尚存,王墓制度受到地方文化影响所导致。

以王礼下葬的公主墓中也有设置碑亭的特殊情况。《明史》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九记载曹国长公主“祠堂碑亭,其制悉视功臣之赠爵为王者”。

总之,明代王墓中的碑亭的设置属于非常之制,只在部分王陵的墓葬中形成一些前后沿袭的固定形式,各王陵相互之间还有区别。

参考文献:

[1]〈清〉梁份.帝陵图说(汪鱼亭抄本,首都图书馆藏)

[2]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刘毅.明代帝王陵寝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胡汉生.明思陵[J]. 紫禁城,1992/01

亭亭五月范文5

各位团友,大家好。现在我们弃船登岸,来到了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前面我们介绍过,水光潋滟的西湖上有三座绿岛,她们都有动听的名字,分别叫湖心亭、阮公墩和三潭印月。这三潭印月又名小瀛洲,就是海上仙山的意思。小瀛洲是湖中三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它的面积约为7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为60%。南北两部分由九曲桥相联结,东西两侧则以土堤来连贯,从空中俯瞰,恰似一个绿色的“田”字,呈现大湖围小湖、岛中套小岛的景色。它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运用中国园林的借景手法和多变奇巧的布景艺术,成为西湖中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之一。

各位团友,这美丽的三潭印月岛并非自然形成,而是多少年来,人们用古典造林手法建设起来的一个园林艺术精品。最早,这里是人工堆叠而成的水上陆地,吴越时这里被辟建为水心保宁寺。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当时的钱塘县令聂心汤,别出心裁地想在西湖建造一个放生地,就利用水心保宁寺的遗址,用西湖的淤泥筑起了这个湖中之岛,又在岛外修了条环形堤埂,使它形成了“岛中有岛,湖中有湖”的格局,作为放生之所。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当时的浙江总督李卫在此苦心经营,大兴土木,建亭台楼阁,植奇花异草,使小瀛洲成为一处多姿多彩的江南水上园林。当时的西湖十八景之一“鱼沼秋蓉”就在此地。民国时期,由于政府腐败无能,对小瀛洲长期不加整治,亭阁颓废,堤岸沉陷,花木荒芜,一派萧条,小瀛洲几乎成为一个荒岛。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拨款对三潭印月进行了七次大规模的改造,使它重现昔日风采,在空间变化、组景层次、建设布局和花木配置方面都显得匠心独运、巧夺天工。今天的三潭印月由大量景物构成几个景区,而每个景区都自成一体,又互为衬托,有机结合。可以说小瀛洲是西湖中的一个“大盆景”。好,下面就让我们开始游览,细细欣赏这大盆景吧!

请大家先看上面这块匾额:“小瀛洲”。它是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书写。而这座歇山式敞轩是小瀛洲上的主要园林建筑。它原是清朝时期大官僚彭玉麟退省处,称为“彭公祠”,辛亥革命后被改作“浙江先贤祠”,奉祀明末清初四位有强烈民族意识的浙江籍学者黄宗羲、齐周华、吕留良、杭世骏。现在的建筑是1959年改建的。

穿过先贤祠,来到了九曲桥。这三潭印月岛上的九曲桥,有九转三十个弯,为全岛的中轴曲线。当我们在迂回多变的九曲桥上行走时,就会发现岛上湖中的美妙景致仿佛成了立体的画,流动的诗,使你有步移景换,小中见大的感觉,体会到这里美景层次丰实,游程突然延长,千变万化,出奇制胜。大家请看这块大石头,这是一块有名的太湖石。有人称其为“九狮石”,上面似有九只狮子,仔细辨认一下,就会发现这九只狮子有的形似,有的神似。

各位团友,请看这别具一格的三角亭,它造型别致,名为开网亭,取自佛教开网放生之意,同时也点出了早先此地是放生地的原意。再看左边,这个四角亭被称为“亭亭亭”,取明代聂大年诗“三塔亭亭引碧流,,之句。这开网亭和亭亭亭一高一矮,一东一西,相互呼应,互为衬托,选址精心,营造奇巧,十分讲究与自然的结合,是三潭印月岛上不可缺少的一组景观。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来到了三潭印月的中心绿洲,这里的景观主要由粉墙、漏窗、竹径组成。请看这一截横列于两段曲桥之间的矮墙,中间有个圆洞门,上书“竹径通幽”四个字,落款是康有为。这粉墙内外景致各异,墙外翠竹千竿曲径通幽,墙内游者济济,俨然两处天地。墙上构图精美的漏窗,起到了内外互相渗透的作用。透过圆洞门两边的漏窗可见墙外竹影婆娑,清幽恬静,一条小径消失在竹林远处,使人感到“庭园深深深几许”。而回头一览这三潭印月岛中之湖,亭台倒影,尽在水中,奇花异草,映碧叠翠。假山曲桥,一静一动,虚虚实实,相映成趣,又是一幅生动的水景画。

鲁迅祖居导游词 ·宁波市导游词 ·杭州市导游词 ·大慈岩导游词 ·岳庙导游词

我们走过九曲桥,迎面所见的分别是迎翠轩、木香榭和花鸟厅。在这里,放眼望去,水绿、树绿,亭台叠石都似被映成绿色,真有置身于绿色庭院中的感觉。而前面又是一座引你步步入胜、渐入佳境的九曲桥。曲桥中间那座朱柱黛瓦的四方碑亭就是御碑亭,当年康熙所题“三潭印月’’的石碑,就竖在此亭内。站在这座迂回多变的九曲桥上,我们环望四周,会发现这巧夺天工的三潭印月,不仅以园林称胜,而且还是座迷人的花岛。请看这岛上的绿洲、堤埂上栽满了各色各样的美丽花卉,岛中池塘内缀满了多种多样的睡莲、荷花,而岛上的幽径上又植上了许多摇曳的翠竹。此时此刻,你会觉得这全岛的空气都凝聚着花的清香。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来到了“我心相印”亭前。“我心相印”即“毋须言,彼此意会’’之意,是佛教禅语。“我心相印”亭两边有墙将湖面遮住。这个亭子很有个性,一边是粉墙,一边是走廊,在西湖景区里,恐怕是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亭子了。穿过亭子,我们看到在开阔的湖面上,有三座布置得十分得体的石塔。各位,游览三潭印月岛最使人忘情的就是这三座石塔。月光下,这里“玲珑塔底月轮悬”的美妙景观,曾列入南宋画家陈清波等人的《西湖十景图》。这三座石塔始建于宋元祜四年(1089年),当时坡疏浚西湖,在湖中最深处立三塔作为标志。为防西湖淤塞,

还规定三塔之内不得种植菱藕。元代时三塔被毁,明朝万历年间在现在位置上重建。这三塔基本呈等边三角形,间距62米,塔高2米,造型优美,塔身呈球状,有五孔,饰有浮雕图案,塔顶呈葫芦状。民间传说这儿有三个水妖居住,因而塔形似葫芦以将其镇住。

各位团友,三潭印月历来是杭州著名的赏月胜地。每到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人们在塔内点上灯烛,孔口用白色薄纸蒙上,烛光从纸上透出,倒映于湖,又成水中之月,随着微波荡漾,似有无数个月亮在水中晃动。月光、灯光、湖光、月影、塔影、云影交相辉映,融成

亭亭五月范文6

走进陶然亭公园,眼前只剩下一个字:美。

园内林木葱茏,花草繁茂,楼阁参差,亭台掩映,景色宜人。是一座融古建筑与现代造园艺术为一体的以突出中华民族亭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新型城市园林,名闻遐迩的陶然亭、慈悲庵就座落在这里。

山是美的。陶然亭公园有七座小山,每一座都是天然的美。这种美是自然的美:绿树成荫,鲜花盛开使人浩气长舒。山上的亭子,古色古香,累了可以在这里休息,还可以远眺,风景尽收眼底。

亭子是美的。陶然亭是清代名亭,与长沙的爱晚亭、滁州醉翁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取名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的“陶然”二字。

华夏名亭园掩映在茂林修竹间,座座亭阁,争妍竞秀,异彩纷呈,整个亭园,浑然一体,风光无限。这里有“醉翁亭”、“兰亭”、“鹅池碑亭”、“少陵草堂碑亭”、“沧浪亭”、“独醒亭”、“二泉亭”、“吹台”、“浸月亭”、“百坡亭”等十余座。流连园内,有如历巴山楚水之间,或游吴越锦绣之乡的感觉,使人浮想联翩。

风景是美的。东门景区给人以美的享受,山石、瀑布、流水、木桥,处处使人有一种反璞归真,回归自然地感觉;春天,数千株红、黄、白、绿、蓝、紫、粉色的牡丹争奇斗艳,更显牡丹“国色天香”的气质。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芍药也竞相开放,多种乔灌木的合理,美不胜收。

南门景区建有欧式风格的南线花街,在南刹是喜人湖岸两侧栽植30000余株花卉,铺草45000平方米,建成了一条色彩斑斓,错落有致的花街,成为公园独具特色的景观。隔过游船荡漾的湖面向北望去,林木葱葱,绿草如茵;向南望去,姹紫嫣红,繁花似锦,与水中倒映的垂柳相映成辉,好一派赏心悦目,令人陶醉的画面!

西门景区建有树木标本园和月季园。树木标本园有百余种珍稀名贵树木,包括高大乔木及多种灌木、藤蔓植物。月季园有兰月季等名贵品种50余种。到了春天,花儿开了,引来无数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翩翩起舞,美仑美奂。

走进北门,一个清新、古朴、典雅、优美的园林胜景展现在游人面前。道路两侧绿草成茵,一股股清草的芳香扑鼻而来;高大的杨树、银杏树,枝繁叶茂,到了深秋,银杏树上金黄色的果实挂满枝头。迎面看到的窑台山是清代窑厂的遗址,山的北麓建有一古香古色的敞轩,质朴淡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