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区教案范例6篇

益智区教案

益智区教案范文1

【关键词】金融IC卡 行业应用 校园

江门市开侨中学是广东省一所重点中学,全校师生约四千人,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新的需求不断涌现,原有的校园卡日益凸显其缺陷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人民银行江门市中心支行以此为契机,积极向开侨中学推动金融IC卡的行业应用,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好的校园管理及金融服务,也为江门地区金融IC卡行业应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一、开侨中学“智慧校园”项目介绍

“智慧校园”是指将开平联社的POS机系统接入校园内,在校园饭堂、超市等消费场所安装支持小额电子现金支付功能的POS机,通过使用金融IC卡电子现金“闪付”功能进行支付,将金融服务、校务管理、校内服务做到了最佳整合。通过“智慧校园”项目的建设,学校将改变过去的多种证卡局面,新的校园一卡通集圈存、消费、身份识别功能于一体,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为在校师生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服务。

二、开侨中学“智慧校园”项目的主要做法

(一)周密部署,层层攻关

人民银行江门中支、开平联社多次与开侨中学、开平市教育局等单位进行沟通协调,商议推广应用事宜,研究解决推广业务中存在的难点。由开平联社网点工作人员到网点负责人至开平联社和人民银行江门中支分管领导,基层社与联社联合营销,逐级攻关,开平联社最后成功获得该项目的承建权并得到校方的全面配合,如通过学校统一收集师生资料,首次即为近四千名师生进行批量发卡。

(二)制定方案,明确内容

人民银行江门中支联合开平联社深入学校调研、整体规划,对学校各方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切实以客户为中心,为其量身定做项目的推广方案,重点从学校软硬件环境建设、师生体验优化等方面做好设计方案,得到学校的肯定。

(三)分步建设,逐步上线

“智慧校园”项目时间紧、任务重,经人民银行江门中支和开平联社细致分析,决定采用“分步建设、逐步上线”的工作方案,圈存及饭堂、小卖部消费、校医缴费等作为“智慧校园”项目的首批重点功能,在暑假期间建设完成。门禁、图书馆借书、水电费缴纳、学费代收、教职工工资等其他功能逐步推进。既有效的控制了风险,又确保项目按时上线。

(四)适当让步,立足长远

金融IC卡多行业应用目前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前期投入大,短期收益较低,在项目投入上开平联社作出适当让步,不再坚持谁需要谁投入,而是谁进来谁投入。同时开平联社立足长远,认识到在金融IC卡推广之初也正是争取客户抢占市场的好时机,以此为契机,发展新客户开拓新市场。放眼未来,培养年轻一代的客户群体,扩大影响力。

(五)克服缺点,凸显优势

“智慧校园”项目克服了开侨中学原有校园卡缺点,尤其为开侨中学解决了财务管理的大问题。一是学生使用自助圈存设备进行自助充值,完全免去财务管理人员工作量;二是收费后的资金自动清算入账,减少现金收付环节,避免假钞和携带大量现金往返银行的风险;三是免除校园卡系统购置、升级、维护及校园卡卡片等成本;四是学校能享受更专业的金融服务。

三、项目的成本收益分析及成效

(一)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

开平联社为开侨中学“智慧校园”项目安装了电子现金收费设备50台、电子现金圈存设备8台,并建设了一个校园自助银行,首次投入共约50万元,后续每年的维护成本约5万元。

此项目首次在开平联社新开卡近四千张,后续每年新生新开卡约一千多张,为开平联社带来存款日均约100多万元,且均为低成本存款(电子现金账户不计息)。并且为开平联社与学校合作提供更多机会,后期计划推出的专业金融服务如学校教职工的工资、代收学生的学杂费、向教职工推销保险理财产品等,同时还通过此项目将该校学生家长培育为联社的潜在客户。后期推出的这些金融服务将为开平联社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

(二)项目初显成效

2015年8月中旬,开平联社与开侨中学合作建设的“智慧校园”项目正式投入使用。据统计,该校在全体师生正常到校后,仅9月份一个月就完成电子现金交易22万多笔。

今年8月份江门地区电子现金交易量为6万多笔。在该项目的带动下,9月份江门地区电子现金交易量激增到30多万笔,同比交易量翻两番。目前江门地区电子现金交易量在全省的排名已升至第五。其中开侨中学“智慧校园”项目9月份的电子现金交易量在江门地区占比达70%。从中可以看出,开侨中学“智慧校园”项目的成功推广,对江门地区金融IC卡多行业应用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金融IC卡行业应用推广下一步实践目标

为更好的在江门地区推广金融IC卡的行业应用,人民银行江门中支以“以点带面,全面发展”为建设目标,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加大推广力度,推广金融IC卡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成果,提升金融服务民生水平,推动江门市的城市建设。

一方面,人民银行江门中支组织辖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借鉴学习开侨中学“智慧校园”及国内其他金融IC卡行业应用项目的成功经验。通过人民银行江门中支的组织协调,将开侨中学“智慧校园”项目的经验进行复制与移植,目前计划应用于开平市的长师中学、教伦中学、开平一中、江门市一中、五邑大学等学校,据统计,目前有意向的几所学校在校师生四万人左右,人数是开侨中学的十倍。若能成功在这些学校推广金融IC卡,届时江门地区每月电子现金交易量及交易额将实现再翻三番以上。同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拓展业务领域,丰富与学校的合作内涵,提升合作层次,真正实现银校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另一方面,人民银行江门中支在教育行业的基础上,不断扩充金融IC卡应用的行业范围,不仅能在校园内发展金融IC卡年轻一代的应用群体,也可以为更多的普通老百姓提供便利安全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金融IC卡的影响力。如在大型菜市场、企业园区、社区等推广金融IC卡,园区应用中将电子现金、员工考勤、供应商管理、运营、结算等业务纳入金融IC卡应用,社区应用中将电子现金、社区门禁、停车场、代收水电电视电话费等费用、商户VIP卡等纳入金融IC卡应用范围。此外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大数据积累,进行业务分析,有针对性的向市民开展其他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应用工作的通知.(银办发【2014】22号).

[2]廖凤华.金融IC卡推广应用的调查与对策建议,西南金融,2014(06).

[3]王栋.金融IC卡一卡多应用推进策略及发展趋势,金融电子化,2015(04).

益智区教案范文2

[论文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幼儿园课程建设;园本课程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们发现我园的园本课程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撑。在学习中。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0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多元、开放、尊重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和教育理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我园决定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对原有课程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

一、措施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我园制定了综合主题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体系,形成了区域活动系统操作模式。创建了多元、丰富、开放的教育环境,建构了一套幼儿发展评价量表和评价方案,并创建了课程资源中心。下面主要就区域活动和评价体系进行介绍:

(一)提供多样化的区域活动

1 区域活动的设置。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园设立了展示区、语言区、运动区、美工区、音乐区、益智区、数学区、建构区和角色区,并创设多元、丰富、开放的区域环境。引导幼儿自主活动。

2 区域材料的投放。我们坚持适合、丰富、实用、安全、卫生的原则投放区域材料,并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一物多用、废物利用、以物代物的办法,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与教育效益。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强调材料的层次性,针对不同孩子提供不同水平的材料,以促进孩子对经验的整合和提升。

3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时刻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通过观察详细记录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定期进行分析评估,了解幼儿的强项智能和弱项智能,以便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

(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1 评价内容的多元性。我们构建了幼儿发展评价方案,从多方面考察幼儿的活动情况,以全面衡量幼儿的发展状况,真实反映儿童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方向。

2 评价视角的全面性。每个主题活动都制定了与发展目标相匹配的评价量表。在主题活动结束时逐个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评价。这样。主题活动中教师就能全面地关注到每个幼儿各方面的表现。也为学期结束时的素质发展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

3 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访谈法和档案袋评价等方法进行评价。

4 评价者的广泛性。评价除了关注教师描述幼儿在园表现外。还将家长作为幼儿发展评价的重要方面吸纳进来,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请家长在集中培训后一对一地对幼儿进行观察、评价。

二、成效与思考

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构建园本课程实现了幼儿园、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一是幼儿多项智能得到和谐发展。关注幼儿个性的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智能的和谐发展。通过各种渠道,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幼儿的成长——自信心得到了增强,身体素质、审美情趣、探究学习能力、创造表现能力、合作能力等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各级各类才艺展示、竞赛中都有出色的表现。

二是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质的提升。2004年以来,课题组成员近百篇论文和活动方案在相关专业刊物上发表或在各级各类教育论文评比中获奖:课题研究成果《幼儿成长记录册》在市教研室协助下出版,并在吴江市范围内推广使用。多名教师在市教育技能大赛中获奖,多名教师成长为教坛新秀、能手、学科带头人和名教师。

三是幼儿园的办园内涵不断丰富。与研究进展同步,幼儿园的文化内涵、办园水平、保教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以来,年年获得市幼儿园年度考核一等奖。并获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等光荣称号。幼儿园通过幼儿发展、教师发展提升声誉和品位。

通过研究。我们形成如下思考:

(一)课程目标和内容应把幼儿的多种智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促进了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1 课程目标应注重全面性。首先,课程目标必须注重每个幼儿的发展、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扬长补短。全面发展”是我们对课程目标的基本追求。其次,课程目标应该面向全体,追求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幼儿,在认识和关注不同儿童在发展水平、能力倾向、学习方式、原有经验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要在保证全体幼儿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2 课程内容应注重生活化、经验化和多元化。生活化是指课程内容主要源自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注重对生活中课程内容的挖掘、选择和利用,要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运用生活中的经验学习。学习主题必须贴近幼儿日常生活,渐进地贯通整个幼儿学习阶段。经验化是指课程内容必须建立在幼儿经验的基础上。让幼儿能运用已有的经验来构建新的认知经验。多元化是指课程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内,还来源于家庭和社区,且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动物、植物,只要是幼儿感兴趣并有发展价值和操作性的,都可作为课程内容。

(二)创设多元、开放、丰富的环境是促进幼儿智能个性化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

1 让环境成为引发幼儿探究的天地。首先,应优化有利于幼儿智能发展的整体环境。我们根据园内建筑的分布,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各景点,园内水池、沙地、草坪、绿树一应俱全。使幼儿园的一墙一角、一草一木,均能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其二,开辟不同教育功能的专用活动室,发挥各专用室特有的教育功能,以促进幼儿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其三,充分利用场地设置活动区域。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园班班设立八大区域,且根据主题活动的变化随时调整、丰富区域内的材料,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以自主探究的活动形式探索学习,亲身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益智区教案范文3

一、措施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我园制定了综合主题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体系,形成了区域活动系统操作模式。创建了多元、丰富、开放的教育环境,建构了一套幼儿发展评价量表和评价方案,并创建了课程资源中心。下面主要就区域活动和评价体系进行介绍:

(一)提供多样化的区域活动

1区域活动的设置。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园设立了展示区、语言区、运动区、美工区、音乐区、益智区、数学区、建构区和角色区,并创设多元、丰富、开放的区域环境。引导幼儿自主活动。

2区域材料的投放。我们坚持适合、丰富、实用、安全、卫生的原则投放区域材料,并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一物多用、废物利用、以物代物的办法,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与教育效益。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强调材料的层次性,针对不同孩子提供不同水平的材料,以促进孩子对经验的整合和提升。

3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时刻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通过观察详细记录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定期进行分析评估,了解幼儿的强项智能和弱项智能,以便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

(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1评价内容的多元性。我们构建了幼儿发展评价方案,从多方面考察幼儿的活动情况,以全面衡量幼儿的发展状况,真实反映儿童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方向。

2评价视角的全面性。每个主题活动都制定了与发展目标相匹配的评价量表。在主题活动结束时逐个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评价。这样。主题活动中教师就能全面地关注到每个幼儿各方面的表现。也为学期结束时的素质发展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

3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访谈法和档案袋评价等方法进行评价。

4评价者的广泛性。评价除了关注教师描述幼儿在园表现外。还将家长作为幼儿发展评价的重要方面吸纳进来,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请家长在集中培训后一对一地对幼儿进行观察、评价。

二、成效与思考

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构建园本课程实现了幼儿园、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一是幼儿多项智能得到和谐发展。关注幼儿个性的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智能的和谐发展。通过各种渠道,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幼儿的成长——自信心得到了增强,身体素质、审美情趣、探究学习能力、创造表现能力、合作能力等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各级各类才艺展示、竞赛中都有出色的表现。

二是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质的提升。2004年以来,课题组成员近百篇论文和活动方案在相关专业刊物上发表或在各级各类教育论文评比中获奖:课题研究成果《幼儿成长记录册》在市教研室协助下出版,并在吴江市范围内推广使用。多名教师在市教育技能大赛中获奖,多名教师成长为教坛新秀、能手、学科带头人和名教师。

三是幼儿园的办园内涵不断丰富。与研究进展同步,幼儿园的文化内涵、办园水平、保教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以来,年年获得市幼儿园年度考核一等奖。并获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等光荣称号。幼儿园通过幼儿发展、教师发展提升声誉和品位。

通过研究。我们形成如下思考:

(一)课程目标和内容应把幼儿的多种智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促进了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1课程目标应注重全面性。首先,课程目标必须注重每个幼儿的发展、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扬长补短。全面发展”是我们对课程目标的基本追求。其次,课程目标应该面向全体,追求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幼儿,在认识和关注不同儿童在发展水平、能力倾向、学习方式、原有经验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要在保证全体幼儿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2课程内容应注重生活化、经验化和多元化。生活化是指课程内容主要源自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注重对生活中课程内容的挖掘、选择和利用,要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运用生活中的经验学习。学习主题必须贴近幼儿日常生活,渐进地贯通整个幼儿学习阶段。经验化是指课程内容必须建立在幼儿经验的基础上。让幼儿能运用已有的经验来构建新的认知经验。多元化是指课程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内,还来源于家庭和社区,且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动物、植物,只要是幼儿感兴趣并有发展价值和操作性的,都可作为课程内容。

(二)创设多元、开放、丰富的环境是促进幼儿智能个性化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

1让环境成为引发幼儿探究的天地。首先,应优化有利于幼儿智能发展的整体环境。我们根据园内建筑的分布,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各景点,园内水池、沙地、草坪、绿树一应俱全。使幼儿园的一墙一角、一草一木,均能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其二,开辟不同教育功能的专用活动室,发挥各专用室特有的教育功能,以促进幼儿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其三,充分利用场地设置活动区域。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园班班设立区域,且根据主题活动的变化随时调整、丰富区域内的材料,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以自主探究的活动形式探索学习,亲身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益智区教案范文4

关键词:教师; 园本教研; 幼儿园

前言:老师的专长领域不同于一般大众知识和各领域研究人员。教师所固有的“理论性知识”不同于“实践性智慧”的知识域。幼教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复杂性和情境性的特殊实践活动,需要实际智慧的支持,实践性智慧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与核心条件。幼师实践智慧的培养渗透在各方面,因此,园本教研活动是促进幼儿教师实践智慧的有效方式。

一、唤幼儿教师的实践智慧

1. 个体性

每个教师都有年龄、经验、思维方式、教育教学中的行为特点和感受的不同,所体现出的实践智慧具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点,因而教师的实践智慧是独创的。实践性智慧是教师个性魅力的最好体现,对其进行公开讨论或进行技术分析是很困难的。所以,要有效的传播“实践的智慧”,不但要知识,还要经验,这一继承是以接受者的个性特征和成熟程度为依据进行的解读,具有吸附特性。

2. 内隐性

教育者的实践智慧主要来自教育教学经验和对其实践活动的认识与体会、经验、辨别、顿悟,它是教师对长期内省反思所获得的隐性知识进行转化的高级思维方式。通常有“仅意会”,无言的无言,难以用适当的语言表达,但是,教师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被隐藏起来,教学活动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练习智慧是内在的,仅靠传授知识不能做到,只有通过总结经验,反省实践,才能抓住它。

二、园本课程中幼师存在问题

1. 充分利用幼儿园现有条件的能力有限

要想成功地发展园本课程,教师必须研究本园的条件和出发点、地理位置,包括幼儿园所在的地方、大自然、幼儿园的社区环境、人文、幼儿园发展的历史、师资队伍、优势与不足等等,在这里作为基础和起点。我们有影响力的园本课程都是以我们幼儿园的现状为基础的,园本课程植根于本地区各类资源开发的优秀区域。由此可见,园本课程的开发若与园区的环境协调,它易于达到理想效果,反之,若反差过大,不确定因素增多,课程开发难度必然加大。所以,教师必须具有分析幼儿园实际情况的能力,以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为基础寻找幼儿园,了解幼儿园的实际生态环境,关心幼儿园领导班子建设、师资水平、物质条件、基础设施、子女成长水平。其次,坚持先进的课程理念,创生出符合本园实际的课程。

2. 深入分析幼儿的能力不到位

园本课程发展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价值观、社会本位取向、价值本位取向、儿童的学科标准取向与本位取向。社会性标准认为社会价值是绝对的,教育必须以社会进步和发展为目标,发展课程应充分考虑社会的利益和进步。专业标准的课程强调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本课程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发展,相信儿童的存在和发展对此至关重要,重视课程对儿童的重要性,所以课程设计要充分考虑孩子们的需要、利益和能力。尽管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为出发点,不断实践尊重儿童主体性的教育观,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忽视儿童标准的现象,忽略儿童的现有经验,不了解和不注意儿童文化,不重视儿童的精神世界。

三、提升幼师在园本教研中实践智慧的措施

1. 培训方式的多元性

实际上,我们经常接受经验主义的训练,培训形式为个案式、个别式等,所有这些训练方法都是为了满足教师研究的需要,加强保教工作的质量建设,促进幼儿研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从而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为职业目标。举例来说,园本活动就是进行健康集体教学研讨活动,大多数老师对“怎样引导幼儿练习基础动作”存在很多困惑,一些老师对基础运动要领的理解不透彻,有些老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因此,我们首先采取了充气训练——幼儿园每一个年龄段的基本动作,使教师深刻认识不同年龄幼儿基本动作发展特征和规律;在每个年龄阶段都有明确的幼儿动作教育的目标,在此基础上组织体验式训练——运球,在教学游戏中创造情境,使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动作的要领,对幼儿动作发展中会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提出明确的指导策略;可以用案例训练——你的困惑我来帮你,训练前征询教师对健康教育活动的意见,或自荐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教研组预先组织有关资料,确定培训的主题,同时,应事先以书面形式告知教师所制定的培训内容,允许他们收集有关信息,为目标作好准备,接着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交流、讨论,让它自由地进行思想碰撞,带来更多创新的灵感和火花。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基于培训内容、对象选择训练方法,这才能真正起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2. 在合作对话中促进生成

实践智慧具有个体化的特征,园本教学还要强调幼儿园和教师在教研中的主体地位,但园本教学与研究是以研究者和骨干教师为主导的,重视教师和学生、教师和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提高园本教研中幼儿教师的实践智慧,并非各自为战、单打独斗,还需要小组合作研究,这有助于形成一种研究文化。创建学习型组织,进行团体合作。第一,教师要和他们的同侪交流。可进行集体备课和课例学习,观察别的老师的课堂教学并与他们一起讨论,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等进行了分析,通过交流、包容、激动、碰撞和持续互动来达成各自观点,推动教师实践智慧的有效提升。第二,幼儿教师应该和幼儿展开对话。要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睦的环境,用心倾诉孩子的内心感受,尊重孩子的想法,改善教育行为再一次需要专家的专业指导和帮助,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实现对话。职业指导的主要形式可以是专题理论讲座,参与性培训,个案式听课与研讨,参加项目研究、个案咨询、现场咨询等工作。借在专业人员和一线教师之间进行对话,把幼儿教师的经验优势和专家的理论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优势互补的切实促进幼儿园教研工作的开展,将园本教研工作推向深入。

结束语:

经过园本教学活动与研究工作,初步形成了园本教学研究体系。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讨论,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在我园中的教学和研究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老师逐渐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导者,教学和研究活动的目标、效率日益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富有活力。

参考文献

[1] 张文娟. 在园本教研中提升幼儿教师的实践智慧[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9(01):13-15.

益智区教案范文5

关键词:教育与经济;民办教育;温州案例;阶段性;公益性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经济发展决定教育发展,教育发展反过来又促进或制约经济发展。从理论抽象角度看,这一观点大抵没有什么错,但当我们深入到具体层面时,不难发现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远非教科书所述的那样简单,相反却呈现异常的复杂模糊性和多彩多姿。本文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温州经济模式与温州民办教育模式之间联系和互动的案例,力求展示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复杂关系,以期为教育尤其是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若干启迪。

一、土壤与空气:现代性的教育隐语

在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探讨中,必须坚持经济的决定性作用这一马克思主义思想。但经济发展对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并非呈线性或直接的关系,事实上它们之间或隐或显地“弥散”着许多“中介物”,有的甚至显得非常“抽象”或理念化,有的还与该区域的历史文化禀赋密切相关。这一点在温州案例中也可得到有力的佐证。

温州以温州经济模式闻名中外,“温州模式”是“通过需求诱致型的和大胆超前的局部经济体制改革所形成的一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民营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天然结合,利用民营化和市场化来推动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温州模式”为温州民办教育奠定什么样的土壤呢?这里还得先从“经济”入手。“温州模式”或温州民营经济最主要的特点有二:一是市场主体或微观经济主体的多元化或民营化,从而完成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域性构建和民本经济的历史性创造。二是以专业市场为纽带,在区域内外铺展了资源市场性配置的巨大空间,从而闯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崭新之路。这种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典型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且特别适用于欠发达地区的区域现代化进程。温州人在创办民办教育事业中毫不犹豫地吸吮这一土壤的养分,又一次为中国创造了具有典型意义的温州民办教育模式,为区域教育尤其农村教育现代化提供了难得的宝贵经验。温州民办教育模式是温州经济模式所带来的,这从温州民办教育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中可以得以实证。一是投资主体多元。民营经济发展使温州人迅速致富,短期内完成了原始积累。民间资金富裕,民营经济(包括社会)组织星罗棋布,灵活的市场制度普遍建立,一方面为民办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培育了旺盛的教育多样化的需求,为不同的投资主体架构了不同的办学动机合法性的伦理基础。事实上,从现有的办学实践看,温州市正是利用了市场机制的优势,积极挖掘教育市场资源,创设和拓宽了民办教育的动力机制和办学空间。“通过采取国有民办、民办公助、股份合作、企校联办等形式,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主党派、海外华侨和其他有识之士来投资办学,使社会力量办学、民办教育质量向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拓展”。据温州市教育局统计,温州民办教育投资主体达12种之多,而且民办学校及机构有2000多所,占浙江省的五分之一,占全国的百分之三。这充分说明温州市场经济的发展优势,确确实实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办学形式多样。投资主体多元与办学形式多样是一个命题的两个方面,其联结点是发达的民营经济及其组织形态。“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温州所特有的小型、分邀、多元的经济成分,对社会各种不同的实用人才提出了广泛的社会需求。这迫使办学者面向社会,随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办学,初步形成了办学形式多样化的办学态势。就民间办学形式来讲,既有全日制学校,又有短训机构。既有升学预备教育,又有职业教育。它以灵活的机制和鲜明的特色,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的信任和欢迎。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温州民营经济以私人、个体、家族性(或家庭性)为组织与产权特征,本质上讲是一种民本经济。温州民办教育的民本性、民间性也源于此中。同时这种高度自发、分散的经济组织形态,也为办学形式多样化深层次地设定环境框架与行动方式。换言之。在温州民间办学走多样化之路,似乎不需要投资者、办学者多思考的。大家都会自觉自愿地选择符合自己利益的最佳方式,并且会不断追求“私人性”、差异性和错位发展。这样,温州民办教育办学形式必然会显现千姿百态之景象。三是智慧式管理。温州经济发展是经济主体(私营企业主)与政府“合作的扩展秩序”的成功范例,体现了政府极大的政治智慧、行政智慧。在民办教育发展中,“温州市各级政府积极引入管理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实施开放办学,制定鼓励民办教育的政策、法规、措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开发教育市场。这对促进民办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温州政府管理市场经济中最值得令人回味的是规避政策的政治风险,理解与尊重群众的个体创造,以“无为而治”方式默认或支持民间自主创新,以市场的思维和方式渐进性地规范民间经济行为与方式。这实际上是政府的智慧式管理。温州民办教育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多样化办学体制与当时的国家主流政治有诸多不尽谋合之处,有的是相冲突的,但从“温州模式”形成过程中可意识到这种民间办学试验是符合区域发展需要的,因此温州市政府比较熟练地发挥管理的智慧,以“不管”到“管”,从默许到公开支持,从政策支持到公共财政覆盖都显得游刃有余、相得益彰。温州民办教育模式的三大基本特征证实了民营经济这一土壤的真实存在和两者间密切关系。同时,不难发现民营经济对民办教育的影响或决定性作用,更多的是体现在民营经济所形成的“最终成果”上,而不是经济运行过程中。民间资本和市场机制只是民营经济向社会提供的“产品”,民间办学的驱利性是民营经济与单一产权性在教育中的现实体现。这就说明经济对教育的影响是由“中介物”所产生的,呈现其间接性。

温州经济模式对民办教育的影响,上文论述的属于显性影响,但不可忽视的是隐性的影响因素。换言之,长期的一以贯之的经济发展观念,思想、思维方式、经营活动等“文化记忆”或“文化惯例”培育了这一区域人力资源的独特的技能与知识禀赋(或经济文化禀赋),是这一区域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的潜在的力量,也是经济传统对教育发展影响的重要构成。温州历史禀赋对民办教育的影响是经商务工传统下形成的人思维模式和行为路向。温州的重商文化、海洋文化、移民文化和事功主义使温州人的思维呈现灵活、执着、大胆、超框框、敢为人先、功利等鲜明特点。对市场和商机有着非凡的嗅觉与敏感性。温州人在民办教育实践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思维上的长处,将市场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成功对接,从而创造具有温州特点的民办教育模式。因而说温州人经济性思维惯例是弥散在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空气,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民办教育事业。

民营经济是民办教育发展的土壤。经济性思维是民办教育成长的空气。这两个教育隐语是比较贴切的。较为形象地反映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具象。以及经济对教育影响的间接性和深远性。

二、教育与经济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阶段性视角

根据经济学观点,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社会生产力上。从这一角度看,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上。陈桂生认为“教育同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息息相关,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机械的对应关系。不能认为生产力达到什么水平教育一定或只能达到什么水平;反之,教育达到一定水平。在生产上也未必就能得到相当的效益。其实,就某种教育体系形成过程来说。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状态是常见的现象”。这种不平衡现象,在西方国家都出现过,在我国也不例外,温州模式是其中的典型案例。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昭示其两者之间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经济发展水平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从阶段性视角来剖析这一现象有着显著的适切性。

改革开放以来的温州经济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教育发展也经历了几个清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与民办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有密切的相关性,但并不同步同水准发展,而是呈现位次先后的变化。换言之,教育与经济发展谁先谁后,谁主谁次并不恒定,而是存在着阶段性的不同。这从一方面反映两者关系的复杂性和变异性。为了便于分析,下面以温州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以民办教育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样本来分析“温州案例”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与经济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转贴于

“温州模式”以民营经济为特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温州农村。第一代私营企业主大多为具有某种手工艺或商业活动经历的农民。这就是说温州民营经济最初发展是基于经商务工的传统和较为丰富的工商业人力资本禀赋,与当地教育发展没有直接的关联。因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温州教育总体上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经济与教育发展并不同步,经济发展在先,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换个角度看。温州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经济实力并不强,一时还难以支撑教育的大发展。此时经济水平对教育发展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但有一个现象却诱发民办教育的萌芽,即温州人大量外出经商,这样子女看管就成了一个棘手问题。于是,“寄托”方式(即让孩子在公立学校读书且寄住教师家,由教师代管)应运而生。由于当时教育部明文禁止教师提供“寄托”服务,加之“寄托”规模有限。无法满足大量“留守孩子”托管需求,寻求新的子女看管方式势在必行。另外,伴随高考制度恢复,考上大学成为温州人一种强烈的教育祈求。这样,高复班、文化补习学校与“寄托”服务构成了1973年至1985年这一时期温州民办教育的萌芽特征。可以说,这一时期教育与经济的联系并不紧密,但有拉近之趋向。此外,经济初级发展尚未构成对教育发展强烈的需求与推动。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温州经济向着联合方向发展,合伙或股份合作企业制度开始萌芽、成长,到了80年代末,这种以私营性为隐性特征的企业合作制得到当地政府的规范、扶持,其结果大大促进了民营经济的技术层次提高。生产规模、档次、利润也都相应地得到提高。企业合作制的成长,不仅是外部资金市场不发达的结果,而且也是人力资本市场不发达的结果。人力资本市场发达与否除体制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储备量。在这个时期温州教育在浙江省处于相当落后地位,因而人力资源尤其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源还相当缺乏。由此,合作经济发展实际上给温州教育提出了适应性要求,但那时温州公立教育资源也贫乏,这就为民办教育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加之民营经济与民办教育有着天然的亲密感、血缘性的联系和众多的共性,民办教育就成了教育体制与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接轨的重要接口。

1985—1992年,温州民办教育进入了第二发展阶段。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发后。以第一所合法审批创办的民办学校——乐清七里港高级中学的诞生为标志,16所民办普通中小学和13所民办职业学校先后成立。民办学校办学模式、运行机制的灵活性和初步市场化,从中可见或多或少的企业或工业的影子。此时,企业与学校实际上处于一种共生关系。在这一时期中,经济对促进教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不能忽视民办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民办学校是在市场环境中创办的,求生存,求发展成了这一时期民办教育的核心主题。不过,这一时期教育与经济虽然有着“共生的关系”,但发展水平有别,经济在先、教育相对滞后的局面未彻底改变。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随后党的“十四大”确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纲”,温州经济也进入了波澜壮阔的大发展时期。温州经济发展需要开掘新的市场要素和动力机制,尤其是对人力资本的需求量日趋扩大,对层次性提高日益强烈,“教育优先发展”成了此时温州人普遍认同的观点,民间资本开始较大规模地投人民办教育领域,政府也开始为“教育优先发展”设计相关的政策和提供舆论上的支持。在这种形势下,温州的民办教育也进入了蓬勃健康发展的新时期。到2004年,温州市民办学校达2000余所,其中民办高校3所,民办中小学72所,民办职业中学59所,民办培训机构246所,民办幼儿园1580所,还出现若干个民办教育集团,民办学校数在浙江省位居第一。温州民办教育发展过程非常深刻地提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立论基础、前提条件和阶段性特征。换句话说,“教育优先发展”只有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方有实施的现实基础与条件,同时经济发展对教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在现代社会和区域主要发展阶段中都是十分明显的,经济对教育的影响与作用,不仅仅是在资源上,更主要是在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甚至人们的思维惯例也隐性、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不难理解温州民办教育模式具有投资多元、形式多样、管理智慧的特征。也不难理解温州民办学校大多建立在私营企业聚集之地和职业教育在温州特别受欢迎。“温州案例”实际上是一种经济与教育“互动模式”。它揭示经济与教育之间的特殊关系和规律。这对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有相当大的典型意义。可以说,“温州案例”是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实证的“农村版”。至于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异在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表现形式上是否有异,这只能另外探讨了。

三、教育发展的独立性:一个公益性观点

笔者数次率课题组成员赴温州调研,那里的民办学校举办者、办学者、管理者都强调一个观点:“教育行家办教育才行”。这倒令我们感到相当的意外。细细一想倒为我们理解教育与经济的复杂关系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温州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并不忌讳民办教育的产业性,而且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产权原则。无可讳言,温州民办教育的生长与民间资本的寻利性是相关联的,也就是说在创办民办学校之初有相当比例投资者是出于赚钱之目的的,也有部分投资或办学者是教师特别是退休教师,以实现未竟的教育理想为主要目的。随着民办学校开办与扩大,原有的办学动机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事实上这种变化并未放弃利益的基本追求,只是将“利益”放大、放远。所谓放大,指的是认可教育的公益性,认为民间资本出于民间,应归于民间,服务于民众。民办教育是一种大众教育,以谋求公共利益为宗旨,用公益性来获得良好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社会声誉。所谓放远,指的是以下两个判断:一是好的学校有好名声,能间接地带动、促进企业的发展,二是办学校从长远看有市场,也有效益,只是不要急功近利。这种利益观逐步确立,深层的原因是在办学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市场或经济规律在办学体制、机制等环节上有遵循的价值,但在教育过程中无法替代教育自身的规律性,这样就认同了教育发展的独立性。同时,也认识到只有坚持教育的公益性,民办教育才有扎实的民本基础和政府的政策支持,这样就为“市场化公益行为”立了极好的价值导向。

温州人对办学行为的理智认识,也许并不完全出于教育理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精明的利益计算。他们清楚地看到企业家与教育行家的强弱之别,企业家的经营思想较强,有经济实力,教育行家懂教育但求稳,资金运作方式、手段上不如企业家,因而理想的模式是企业家与教育行家携手合作办民办教育,企业家为主要投资者,办学则交给教育业内人士。事实上,温州民办学校校长大多是公立学校的教师或校长(含退休的)。这种经济与教育的联姻现象,客观地反映民办教育的双重性质,正如黄新茂所说的“民办学校既要按教育规律办学又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学,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通过教育服务、人才培养采激活自我发展,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显示自我存在的价值,在突出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获得应有的经济回报。”这位当时主管民办教育的省教育厅付厅长的讲话。恰好是政府对民办教育性质认识的一种最前卫的话语表达,而且也是对温州乃至浙江民办教育发展模式的一种政策规范和价值引导。

温州民办教育之所以能坚持公益性,又不放弃一定的经济回报的最初期待,是因为有政府的适度治理。温州各级政府在市场经济建立中已熟悉地掌握了政府治理的智慧与技巧,适度适时地介人民办教育领域成了各级政府的自觉行为。在浙江省,最早出台规范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法是杭州、温州两市政府。就《杭州市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法》(1989)、《温州市社会力量办学暂行规定》(1993)两个政策文本作一比较,后者对民办学校的公益性作了旗帜鲜明的规定。《暂行规定》提出“社会力量办学应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接受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坚持按教育规律办学和以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按照上级规定的办学条件和标准要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并对办学行为作出了一系列的规范,如民办学校组织构架、办学自主权、师资选聘、社会保障、财务管理等。杭州市到1995年颁发《民办中小学管理条例》时明确民办中小学“属于公益性的地方教育事业”。这里,笔者无意对两地政府作评论,只是从一点上说明温州市政府在市场经济、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内能体现这一独有的清醒与前瞻,确实值得一书。但政策文本与现实状态并不是同一回事。换句话说,温州各级政府对民办教育的公益性质的规定,在贯彻过程中同样经历了几个阶段。《暂行规定》出台之前,温州民办教育经历获利到暂不获利的发展阶段,具体地说,民办学校最初样式高复班、文化补习学校大多赚了钱,但当普通民办学校创办之后,大量的建校投入使获利的近期目的难以实现,加之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优质教育的民办学校发展的内在要求,促使民办学校的举办者正视现实,放眼长远,回归教育的本义。《暂行规定》的出台,可视作对温州民办教育发展前两个阶段的一种总体和适时的规范。此后,温州民办教育总体上是在健康的轨道上行进的,并步入了一个持续、稳定、成熟的发展阶段。

益智区教案范文6

【现象】主备人对照讲稿说自己的想法和构思,有的教师认真听,有的则在批改作业。主备人发言完毕,先是出现一段时间的冷场,然后其他教师翻着教材断断续续地发言,等待结束。

【反思】这样的集体备课有效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主要问题出在主备人身上。

问题一:为什么会有人不认真听?

主备人的发言不够精彩,不能吸引与会教师的听力和视力。

问题二:为什么会出现冷场?

与会教师不知道说什么,主备人没有给出具体可操作的讨论话题。

问题三:为什么会出现翻教材后再发言的现象?

主备人没有事先给出集体备课的预案,与会教师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对策】为了切实改变现状,实现智慧火花的碰撞,真正达到集思广益,笔者通过实践探索,摸索出先由主备人提供“一案”,即一份备课的预案,预案中包括五个区域即“五区”,主备人提前将预案发放到与会教师手中,让与会教师提前思考,做好笔录,然后带着思考参与集体讨论。通过提高主备人的备课质量,从而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

【预案解读】

1.主备区:主要是用于主备人在理解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教学预案的撰写。主备人事先根据预案制作多媒体课件,集体备课时借助课件解读自己的教学构想,吸引与会教师的视力和听力。

2.困惑区:主要是用于主备人在进行个人备课时心中困惑的撰写。也就是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重难点的处理、教学资源的搜集等方面存在的困惑,将其记录下来,供集体讨论。

3.建议区:与会教师对主备人预案中的目标定位、教学重难点、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进行推敲,形成个人的建议,将其记录下来,集体备课时带着个人的思考参与交流。

4.研讨区:主要是与会教师从目标定位的准确度、过程设计的流畅度、环节设计的新颖度、课堂达成的有效度、作业布置的精炼度等方面对预案进行逐一的质疑、论证和修改,确保教案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5.整改区:主备人在充分吸收和梳理与会教师的建议后,提出预案的整改意见,准备试教。

上一篇重阳节教案

下一篇讲卫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