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玩的小游戏范例6篇

能玩的小游戏

能玩的小游戏范文1

【关键词】小学生 电脑游戏 认知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92-03

目前城市小学生玩电脑游戏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玩电脑游戏影响学生学习的结论似乎也成为大家的共识。老师和家长视电脑游戏为毒蛇、猛兽,督促、检查、堵截等方法不断出现。那么,电脑游戏是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好呢?要想降低电脑游戏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对电脑游戏本身和学生对待电脑游戏的态度有充分的调查,探寻现象背后的因素。为此,本人以某小学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三个年级的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小学生玩电脑游戏的现状,对教育者认识和引导学生走近电脑游戏提出合理的建议。

笔者参照倪婕的研究,设计出本研究的假设。首先,在玩电脑游戏的小学生中认知发展可能存在性别差异。其次,以是否玩游戏为维度,同一性别内可能会有认知发展差异。第三,在“维护自我”、“苛求善待”、“过度完美”、“消极态度”和“获得关注”五个认知发展维度中,玩电脑游戏的小学生与不玩电脑游戏的小学生可能存在差异。

调查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被试来自南京市鼓楼区某小学,是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三个年级的全体学生。该学校是江苏省实验小学,其中小学高级教师24人,占总体人数的44%。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在各项活动竞赛中成果喜人,学校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知名度。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由主试提供问卷,利用学生午休时间按年级分别进行施测。主试读完指导语后,学生当场用约15分钟的时间完成两份问卷,由主试当天收回。

本次调查设计了两份问卷,一份为《小学生认知调查问卷》,旨在摸清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另一份为《小学生玩电脑游戏的调查问卷》,旨在收集基本信息,了解如今小学生对待电脑游戏的主观态度。

《认知调查问卷》以倪婕编制的《中小学生认知调查问卷》为范本,每个认知维度抽取3题,组成共15题的问卷。回答以五点计分(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无主观题。经过改编后的问卷信度基本可行。[1]

《小学生玩电脑游戏调查问卷》是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采访了一些家长和学生后,编写完成的态度调查问卷。此问卷从基本资料、游戏时间、游戏内容、游戏名称和家长态度这个方面搜集有关资料。

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本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其中无效4份,有效问卷共236份。

本调查首先以性别为标准,研究男女学生认知发展差异。其次,以是否玩游戏为标准,研究同性别小学生中认知水平差异。第三,以是否玩游戏为标准,分别对认知问卷中五个维度的发展水平进行差异研究。

《小学生玩电脑游戏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问卷信息反映出,大部分小学生都会玩电脑游戏,其人数占总人数的89%。大部分的小学生玩电脑游戏的时间在每周3小时以内,该段人数占总人数的80.48%。家长对待小学生玩游戏的态度大部分为允许但有限制,人数占总体的94%。在众多电脑游戏中,模拟类的游戏最受小学生欢迎,人数占总体的39.4%。其次是战斗类游戏,占总人数的33.2%。第三位的是角色扮演类游戏,占总人数的30%。在具体的游戏中,男生和女生有明显的差别,男生喜欢对战类的游戏,女生则以社交类的游戏为主,这充分体理了男女心理成长中的性别角色差异。

另外,笔者调查了小学生对待游戏的主观看法。通过问卷的资料分析,小学生都认为电脑游戏能够提高反应能力,其次,他们都青睐游戏通关的“成就感”。面对游戏,男生体会到冒险精神的增强,而女生更多地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当中。

同时,从上图中可观察到,追求游戏通关成就感的男生人数明显高于女生人数,这点也许能够为解释“网络成瘾”的发病率男生高于女生的现象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总体来说,在玩电脑游戏时,小学男生更加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小学女生更加看重社会沟通和反应能力的提高。

本研究的第一个假设是,在玩电脑游戏的小学生中认知发展可能存在性别差异。通过问卷的数据分析,五个认知发展维度T分数如下:维护自我(0.620)、苛求善待(1.746)、过度完美(0.976)、消极态度(0.618)、获得关注(1.582),P>0.01。说明以性别为标准五个维度上小学生认知发展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因此,玩电脑游戏的男孩和女孩,在认知发展上不具有明显差异。在小学儿童的学习活动中,兴趣是从事其自觉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推动力。根据林崇德的理论,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2]电脑游戏满足了小学生学习发展中的这种要求,提供独立思考和实践的平台,帮助小学生在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里,学会自我探索,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本研究的第二个假设是,以是否玩游戏为维度,同一性别内可能会有认知发展差异。小学男生中,以是否玩游戏为标准,进行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维护自我(0.894)、苛求善待(1.786)、过度完美(0.935)、消极态度(0.635)、获得关注(1.343),P>0.01。小学女生中,以是否玩游戏为标准,进行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维护自我(0.894)、苛求善待(1.786)、过度完美(0.935)、消极态度(0.635)、获得关注(1.343),P>0.01。

从统计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是否玩电脑游戏,并不能使他们认知发展产生显著性差异。小学生在认知发展五个维度上,是否玩电脑游戏并不能造成显著的认知发展差异。这同时也反驳了本研究的第三个假设,以是否玩电脑游戏为标准,小学生在认知发展上可能存在差异。

以上结果传达出这样的信息,我们应以更加辩证的态度对待电脑游戏。是否玩电脑游戏不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是否玩电脑游戏不是成绩好坏的唯一因素,是否玩电脑游戏不是学习能力高低的唯一影响。相反,电脑游戏由于其真实性、模拟性的特点,可以使小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的信息,开拓视野,提升综合素质。同时,电脑游戏为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虚拟平台,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帮助其形成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意识。

调查的结论与反思

一、小学生玩电脑游戏现状

根据问卷所收集的数据,可以大体描述出城市小学生玩电脑游戏的现状。第一,绝大多数的小学生会玩电脑游戏,而且玩电脑游戏是他们生活娱乐的重要部分。第二,小学生的家长对待游戏的态度是允许但有限制,很少有家长坚决禁止自己的孩子玩电脑游戏。另外,有一些家长还和孩子一起玩电脑游戏,增进亲子互动,联络彼此情感。[3]第三,大部分小学生玩电脑游戏的时间在每周3小时左右,这就意味着,他们在双休日的时候,每天玩1小时左右的电脑游戏。根据以往研究,每周玩2小时左右的电脑游戏,有利于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4]因此,从总体上来说,电脑游戏这个社会事物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我们应该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它。

通过收集小学生玩电脑游戏的资料,笔者发现,在游戏内容选择上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

从上图可以看出,小学女生喜欢模拟类游戏,而男生则喜欢战斗类游戏。模拟类游戏一般没有竞争性,只是模拟各种日常生活过程,游戏的乐趣在于细节。而战斗类的游戏,则充满刺激和冒险,玩家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时刻准备厮杀,游戏的乐趣在于出其不意。我们都知道男性和女性在认知发展方面有不同的优势领域。男性的视敏度优于女性,而女性有较好的听觉定位和辨别能力。因此在游戏类型的选择中,小学男生喜欢战斗类型,因为游戏画面鲜活刺激,同时满足情绪上的攻击性的需求。而女生则选择相对平缓的角色扮演类游戏,从事合作性的活动,通过形象思维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三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形成了清晰的性别角色定位,明确了自身的性别特点,并且也掌握了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成分,比如,男孩子要大胆去竞争,女孩子要文静听话。[5]在学校的同伴团体中,也显示出了对同性的偏爱。在团体间同伴的相互作用下,小学生学会采择符合自身性别特点的活动,这样的心理选择在游戏中得到体现。女生喜欢通过模拟扮演类游戏表现出已经习得的性别特征,比如:“扮演妈妈”“装扮他人”等。男生则是选择战斗游戏来表现出勇敢、好斗的男性心理特征。这充分体现了男女性别发展的差异。

二、玩电脑游戏与小学生认知发展间的关系

通过本研究,笔者发现,是否玩电脑游戏,不能使小学生认知发展产生显著性差异。具体来说,以性别为维度,玩游戏的小学男生和女生认知发展无显著性差异。以是否玩游戏为维度,同一性别内无显著差异,同时小学生在认知发展的五个维度上也没有明显差异。

但是值得指出的是,仔细分析认知问卷的五个维度,笔者发现,是否玩电脑游戏将会对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一些影响。不玩电脑游戏的小学生自我要求比较高,希望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自我约束能力强。但是与此相对,这些小学生也会不经意地将较高的自我要求辐射到他人身上,对他人行为的过高要求,使得他们经常有期望落空的挫折感。玩电脑游戏的小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方面,明显弱于不玩游戏的小学生。他们更加注重个体的认知成长感受,较少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不会对他人的行为有过高的要求。但是,他们希望获得关注的心理倾向比不玩游戏的儿童强烈,这说明了,在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外部的积极关注有重要作用,小学生渴求家长、老师和学校的关注,在这样的关注中,他们才能够尽情地展现自己的能力,发挥潜能,塑造更好的人格。

另外,笔者发现,是否玩电脑游戏,不能对小学生的情绪发展产生明显影响。这说明小学生的情绪认知是一个更加现实的过程,而不是通过虚拟游戏能够产生的。小学生通过观察父母、老师的情绪反应,在社会活动中逐渐学会情绪控制、调节和化解。这也就减少了父母们对小学生玩电脑游戏产生负面情绪的担心。这说明,只要游戏内容健康、有趣、益智,父母可以尝试与孩子一同玩电脑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使孩子学会合理化解不良情绪,正确处理情绪波动,维持情绪的健康稳定。

三、正确对待电脑游戏,让学生健康地走近电脑游戏

通过本研究发现,现今的家长改变了原有视电脑游戏为洪水猛兽的想法,基本允许小学生玩电脑游戏,这样的转变是好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态度转变背后,是养育方式的变化。现在很多家长用物质化的方式满足自己的孩子,许诺只要成绩进步,就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而小学生在拥有高端电子产品的同时,玩游戏也变成必不可少的活动。这样的连锁反应中,家长做出了妥协和让步,允许孩子玩游戏,这种退让或多或少有些许的无奈,但是更多是“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这样的攀比心理的作祟。家长一边在感叹现在养孩子是一个“无底洞”,一边又跟风似的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因此,家长对待电脑游戏态度的良好转变背后,却是教育方式的异化,养育理念的衰退和不切实际的攀比。因此,家长应该站在利于儿童认知发展,学习能力提升,解决问题方法多样的角度上去看待电脑游戏,去积极地引导孩子接触有益的电脑游戏,去帮助孩子分清虚拟与现实的区别,使电脑游戏成为孩子成长的又一种途径,而不是一味的允许,不加以管教,放任自由。

其次,笔者发现电脑游戏在学校的地位属于“灰色地带”,老师知道学生玩电脑游戏,但是只能从思想上进行引导,难以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学生们虽然喜欢交流游戏,但是基本上是“偷偷摸摸”的状态进行,怕被老师发现。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电脑游戏在学校里的尴尬境地是异常的。我们的教育是培养时代需要的人,信息时代的今天,电脑游戏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育人场所的学校,仍然以一种无知、惧怕的态度来对待电脑游戏,这显然是落后的,同时也是不合理的。因此做为学校来说,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电脑游戏这样一个信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应采取相应的教育活动,顺应这样的社会潮流。比如,学校可以开设有关小学生电脑游戏的校本课程,通过班队活动,电脑知识竞赛,课外编程班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真实的电脑游戏制作流程,了解游戏背后的故事,培养他们刻苦钻研的精神,了解各行各业的工作内容,为今后人生定位提供一定的积淀。

第三,我们应该看到,小学生对于电脑游戏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好玩心理,一种感官上的刺激,喜欢新事物的天性使得他们能够迅速的接受新电脑游戏,但是玩电脑游戏的同时,他们却忽视了自己的内心体验。《中庸》里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帮我们划分了学习的层次,小学生玩电脑游戏,能够开拓其眼界,扩充其知识,发展其能力,但这仅仅停留在“博学之”的层次。小学三年级到四年级是儿童道德水平的定型期,[6]在这个“关键期”中,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去体验,而不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在他们以后的道路中,他们会渐渐失去内心的富足,失去独思的乐趣,失去源于内心的自信。因此,电脑游戏只是一个平台,一种手段,一类渠道,在接受它的同时,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不能忘记教育的初衷,是人的教育,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我们仍旧要关注人格的形成,人性的成长和生命的传承。

总之,要让学生健康地走进电脑游戏,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家长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方法,教师的教育观念,更需要积极心理的引导,教育理念的提升,社会风气的转变。只有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看待电脑游戏这样一个网络时代的产物,家长、学生和教师才能够“临危不乱,处变不惊”。

参考文献:

[1]倪婕.中小学生的认知偏差及其影响因素的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优秀毕业论文,2006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75

[3]李丹,周志宏,朱丹.电脑游戏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家庭各因素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7,3

[4]李伟,吕秀娇.电脑游戏对学生智能发展影响的调查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08,7

能玩的小游戏范文2

关键词:游戏界面;设计原则;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089-01

一、什么是游戏界面

所谓界面,又称为人机界面(Human-computer interface)、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指的是一个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中用户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软硬件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那些是用户看不见也不感兴趣的东西。用户每天使用计算机系统,就是每天在和这个系统的界面打交道。

游戏界面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一个桥梁。通过界面来对游戏本身和游戏游戏玩家进行连接、相互沟通的平台。通过游戏界面玩家可以控制游戏角色、浏览游戏场景,在游戏过程中做出一定的反应。只有在游戏界面的引领下,玩家才能去操作整个游戏。

二、界面设计的原则

(一)可用性原则

游戏界面的最基本用途就是满足游戏功能性的实现,而不是其它。如果一个界面的功能性很好的话,那么这个界面才是可用的,才能实现其作为界面的价值。游戏时以玩家参与的互动性很强的休闲活动,因此在设计中一定要使游戏的界面具有很强的可用性。进行可用性设计的主要方法是以“工程师”而不是“艺术家”的角度来思考。一个很美观的界面可定是人们所期望的。但是,一个看起来不错而功能很差的界面对玩家和游戏开发者来说都是没用的。游戏界面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让玩家能够很好的玩游戏!当一款游戏出现下面的情况时,就会显得“功能不全”了。

逻辑混乱:玩家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游戏,完全混淆了游戏界面之间的相关联系。

复杂化:过于复杂的界面令玩家感到困扰,降低了游戏的操作性。

简单化:提供了太少的游戏界面元素,因此玩家可选择性较弱,影响玩家乐趣。

干扰性:游戏操作界面,对话框显示信息充满整个窗口,干扰游戏显示区域。

(二)人性化原则

游戏界面是沟通与游戏和玩家的一个桥梁,它越人性化,玩家也就越容易理解,玩家也就更容易上手;相反要是界面越生硬,玩家就需要进行额外的思考,使操作变得更为繁琐,从而让玩家失去了兴趣。

这种人性化还表现在对操作的只能简化方面,要符合人的常规思维和逻辑,比如游戏中玩家选择的是一个战士,那么接下来的操作就可能是战斗或训练;如果选择的是农民,那么相应的操作就是种地等。在游戏过程中不要出现与事实不相符的指令这样整个界面才能更为合理清晰。

一般来说,除非必要,尽量不要让玩家去阅读游戏手册才能明白这款游戏的玩法,因为玩家在一接触到这款游戏时,他会以他以前对游戏的了解来直接进入游戏的。所以设计师要将界面设计的简明扼要。让玩家很容易明白如何通过界面去操作这款游戏。

(三)实用性原则

游戏界面的实用性原则是从游戏安装界面就开始的。以简洁的游戏界面游戏快速的安装,让游戏玩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游戏的安装工作。在游戏开始时界面也不应该过于复杂难懂,因为玩家是没有兴趣通过学习说明手册来了解游戏的特征和功能的,不应该增加游戏的上手难度。同时游戏界面也不能太过于华丽、炫目而喧宾夺主。过于复杂的界面会干扰玩家的注意力,从这一方面来讲,游戏界面应该简单朴素,占用的屏幕应该越少越好。

(四)美观性原则

游戏界面的尺寸、颜色、排列,都应该适合美学观点,给人感觉舒适协调,而且还能吸引玩家的注意力和兴趣。所以说,游戏界面设计应该遵循美观性原则。要追求界面布局的合理性,布局不能过于密集,也不能过于稀疏,应合理地利用空间。按钮的大小设计的应该基本相近,同时按钮上的文字不宜过多。文字的大小应该与界面的大小比例协调。界面中的颜色搭配应该合理协调,反差不能太大。所以在界面的设计中要保持风格的一致,那么文字的大小、颜色、字体要相同。当然在遵循界面设计的标准时也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三、结语

在进行游戏界面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界面的重要性。一个好的游戏界面,能让用户方便快捷的完成任务,体验游戏的乐趣。一个好的交互界面设计玩家可能感觉不是很明显,但是一个不好的设计,玩家却能很容易察觉的,而会不断的抱怨心中对游戏的不满,甚至会失去对这款游戏的兴趣。应该在进行游戏界面设计时要从玩家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遵循游戏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站在玩家的立场上,符合玩家的逻辑方式,才能设计出好的,受广大玩家喜欢的游戏界面。

参考文献:

能玩的小游戏范文3

关键词: 民间游戏 “零零后” 生活环境

一、民间游戏的来源

民间游戏是由民间创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趣味性强,种类繁多,是民间代代相传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它根植于社会文明,来源于艺术生活,雅俗共赏的活动形式流传几百年乃至几千年都经久不衰。它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是因为它符合儿童的特点,有广泛的趣味性,内容生动活泼、轻松。如“捉迷藏”、“丢手绢”、“老鹰捉小鸡”、“打陀螺”、“点蚰蜒”、“牵鸡摸白菜”等游戏,充满新奇、期盼的等待和追逐动作。

二、“零零后”的生活环境

“零零后”的孩子比上代人更为娇气,因为“零零后”一代很多都是“421”家庭,即一对夫妇四个老人一个孩子,孩子因此从小备受宠爱。很多孩子有非常多的遥控玩具、碟片,而且是换了一个新的又一个新的,只要这个玩具没有了新鲜感,他们就会重新换一个新的玩具,这样不仅浪费金钱,而且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如现在我在带着大班,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会听见很多孩子在谈论着今天回去爸爸会给我买什么好玩的东西、奶奶放学来接我我叫帮我买什么东西等,导致有攀比或者浪费的心理等现象出现。

三、民间游戏对于“零零后”成长的作用

1.民间游戏让幼儿愉快的成长

从理论上讲,师幼互动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和幼儿都是师幼互动的主体,民间游戏没有明确的目标,不像体育活动或者其他一些活动有明确的目标,所以在活动中要求孩子必须实现活动的目标,且民间游戏不要求务必实现既定目标,也没有严格的程序和活动方式。幼儿在游戏中,玩什么、怎样玩,都可以自己决定。教育活动间隙、户外自由活动时间,幼儿三三两两自由组合,想玩什么就玩什么,绝对是自由的。所以孩子们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是愉快的、积极的。从心理方面而言,民间游戏结构松散,适应幼儿的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因此幼儿可在游戏中全身心地投入,并感到满足和愉快,具有极强的积极主动性。游戏既能满足幼儿跑、跳、走等多种活动的需要,还能让他们尝到胜利的喜悦,获得胜任感和成就感。这是游戏过程给幼儿的自然奖赏,也是幼儿为什么喜欢民间游戏的原因之一。记得在刚开学的一段时间里,我请孩子们自带一些玩具,利用午餐后的时间和其他幼儿交换着玩,没有想到各种各样的麻烦全部出现,如有的幼儿不愿意和其他幼儿交换玩,因为怕其他幼儿弄坏自己的玩具,有的幼儿不小心把其他幼儿的玩具碰坏了但是不愿意道歉等,很多不好的现象不断出现,导致原本希望通过这个时间使幼儿尽情玩耍的目的不能达到。但是自从引导孩子们利用午餐以后的时间玩一玩民间游戏,没有想到孩子们不仅会井然有序地排好队伍,而且总会有几个孩子自告奋勇到前面来组织其他幼儿一起游玩,如民间游戏“追虫虫”、“虫虫飞”,它们配有儿歌,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念起来朗朗上口。幼儿边做动作边念儿歌。又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木头人”这个民间游戏,“山山山,山上有个木头人,三三三,三个好玩的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的儿歌唱念。这样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能力,而且让餐后的活动更井然有序。

2.民间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进入大班之后,我们更注重孩子们合作能力的培养,但是很多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不自主地和其他幼儿产生矛盾,如我们平时在教学操作活动中会请一些小朋友记录、一些小朋友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孩子就争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而发生争执,而民间游戏一般都需要若干名幼儿共同合作才能进行。如游戏“炒黄豆”中,两个幼儿在游戏的同时用语言表达“炒、炒、炒黄豆,炒好黄豆翻跟斗”。两个幼儿边念儿歌边拍手,在愉悦的情景中游戏。又如在我们平时的活动中,玩抬轿子这个游戏,有时候幼儿和幼儿之间会碰撞,在这个游戏的过程中,我引导孩子们在玩游戏的时候要关注其他的幼儿,看看自己在和好朋友玩的时候会碰到其他幼儿吗?如果会碰到要怎么办?如果不小心碰到又要怎么做等?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很关注其他幼儿,担心会不会碰到其他幼儿,如果不小心碰到了会主动的道歉等。又如在民间游戏“踢毽子”中,两个幼儿一起合作玩,只有每一个幼儿把毽子踢好,才能稳稳地把毽子送到第二个幼儿脚前面,游戏才能继续下去。再如在民间游戏“桃花开”,一个幼儿讲到“开四朵”的时候需要小朋友找到自己的同伴手拉手组成四朵花瓣,在不知不觉的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3.民间游戏让幼儿更加自主

(1)民间游戏的内容更加自主。在平时的自主性游戏中,我们会给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如在“昆石馆”中,提供很多的材料,如报纸、剪刀等引导孩子们制作昆石,相对于民间游戏而言,整个的内容就显得比较狭隘,而民间游戏是幼儿独立活动的基本形式。幼儿是游戏的主体,他能按自己的主体地位,自主决定对活动材料、伙伴、内容的选择,决定对待和使用活动材料的方式方法,自己玩什么,和谁玩,怎么玩,完全是自己当家做主民间游戏的过程,不受外力的干扰。比如我们比较常见的民间游戏“切西瓜”中,在玩这个游戏的时候,会请孩子们自己选择自己的好伙伴,分成四五组,手拉手,边念儿歌边玩,让幼儿的内容更自主,让幼儿成为游戏真正的主人。

(2)民间游戏的过程让幼儿更加享受。在日常的自主性游戏中,我们会在游戏之前重点指导一个区域的开展,这样幼儿就会有意识地完成相应的任务,而民间游戏没有强烈的完成任务的需要,没有外部控制。他们自主掌握材料的使用,控制游戏的节奏。享受的只是游戏的过程,游戏之外的任何结果都不重要。

能玩的小游戏范文4

记得小时候,我放学就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跳长绳、踢毽子、造房子、丢沙包,玩官兵捉强盗……就这样,我在奔跑、追逐和欢声笑语中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虽然小时候没有什么特别好吃的零食,也没有什么好玩的玩具,但是我和伙伴们在一起游戏真的很快乐。

现在的孩子,每天关在家中,就像笼中的小鸟,缺少阳光和锻炼。生活是优越的,玩具是现代化的,但缺少了一分活力。他们或许会玩电脑、玩网游,却不会跳绳、踢毽子,有的连皮球也不会拍。

现在的孩子真的快乐吗?在幼儿园有老师的照顾,在家有家长的监护,他们的一举一动无不备受关注。可是,他们动手能力越来越差,依赖性越来越强。因此,要改变现状,就要像打开笼子放小鸟回归蓝天一样,给孩子们以自由。而让幼儿开展民间游戏,就能还给幼儿自由。

什么是民间游戏?民间游戏是指流传于广大民众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俗称“玩耍”,主要流行于少年儿童中间和节日里成年人娱乐节目之中。民间游戏具有浓厚区域文化气息,需要我们去传承。

在这里有必要先说一说民间游戏的优点:

1. 材料简单,玩法简单

民间游戏一般不需要很多的材料,随手可得,玩法也很简单,没有很复杂的游戏规则。比如造房子游戏,只需要在地上画好房子,找几块废弃的砖块就可以玩了;跳长绳游戏,只需要一根长绳就可以让很多的孩子参与了。

2. 合作性强

民间游戏与其他的游戏一样,不仅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也需要大家合作才能完成游戏。孩子们通过游戏,可以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家长什么都是以他为主,特别缺乏合作意识和谦让的意识。而通过游戏,孩子们会学会怎么合作,怎么相互帮助,不仅可以体验游戏的快乐,还能学会怎样和同伴相处。

3. 锻炼的综合性

民间游戏只要有场地,天气好,随时就可以开展,没有什么条件的约束。通过游戏,可以得到多方面的锻炼,比如平衡能力、跳跃能力、奔跑追逐躲闪的能力等。

4. 促进孩子良好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形成

许多民间游戏带有竞争的性质,孩子们在游戏中享有充分的自由,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干扰,他们的情绪是放松的,当他们能顺利地玩游戏时,就增加了自信心和成就感。孩子们在游戏中开心地动作,体验到欢快的气氛、优美的韵律和节奏,可以丰富和深化自身的情感。但是在游戏中孩子们往往会面临失败,产生挫折感,自信心会受到打击,个体的情绪处于不安、烦躁的状态之中。但儿童都有好胜的心理,当游戏深深地吸引着他们的时候,为了参加游戏,他们只有不断克服自身弱点,遵循规则,选择并忍受当前的不安,锻炼自己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才能继续游戏。因此,民间儿童游戏有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绪、情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当一个孩子能在不安中继续参加游戏,承受挫折的能力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就会慢慢形成,同时辨别是非、正确评价自我及他人的能力也将会慢慢提高。因为民间儿童游戏的顺利进行,取决于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掌握,取决于儿童的自我评价及对别人的监督,如果某儿童在游戏中不遵守规则又想继续参加游戏,就会引来同伴的指责和不满。

但是,怎样让孩子们参与民间游戏,是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协作的。

城市的生活环境比较复杂,安全隐患也比较多,因此大部分的家长不太愿意让孩子独立在小区里玩,为了孩子的安全起见,大部分的家长选择让孩子是在家看看动画片、玩玩具。有时就算在小区里玩,也只是在家长的带领下散散步、骑骑自行车等。家长的担忧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因为害怕孩子发生安全问题而杜绝孩子自由的游戏,也是不可取的。我们教师需要多跟家长联系,做好家长的工作,让家长知道只要合理地安排时间,选择适合的场地、适合的游戏,就可以放手让孩子去游戏。

家长需要注意的是:

1. 时间的选择

可以选择在双休日或者晚饭后,大人有空闲的时间,这样孩子在游戏的时候,可以有几个大人在一边看护着,万一有什么突发事情也能及时解决。

2. 游戏的选择

当人多的时候,可以玩一些集体性的游戏,规则和玩法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协商。人少的时候可以玩一些可以独立玩的游戏,比如踢毽子、跳单绳等。

3. 家长的参与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比较小,在游戏时,家长可以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参与,一方面可以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适时地指导游戏的玩法和规则。但是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不能是命令式的,而是协商式的,这样更有利于孩子在游戏中获得身心的发展。

在幼儿园,幼儿可以玩民间游戏的时间就是户外锻炼的时间和课间休息的时间,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运动时间,合理组织孩子们玩游戏,也是值得我们教师探讨的问题。

1. 教会幼儿游戏的方法和规则

游戏的规则与玩法是游戏的重要元素,孩子们必须明确规则和玩法,才能正确玩游戏,因此每一个游戏,首先要让孩子知道游戏应该怎么玩,其次是要让孩子知道怎么玩才能玩好。

2. 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

孩子爱玩是天性,但是如果每天玩一个游戏,他们很快就会对游戏失去兴趣,因此要不断丰富游戏的内容,提供多样的游戏材料,让孩子有更多选择的余地,这样才可以不断激发他们参与游戏的兴趣,提高游戏的水平。

3. 让孩子自己解决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

能玩的小游戏范文5

【关键词】游戏观念;幼儿教师;幼儿

一、问题提出

游戏不仅是最能体现幼儿主体性的基本活动,还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形式和幼儿获得幸福快乐必不可少的元素。从《规程》到《纲要》,“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幼儿教师对游戏的看法是幼儿园真正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大前提。教师如何看待游戏的本质?教师认同游戏的价值吗?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了吗?幼儿真的是在进行属于自己的游戏吗?

笔者在小范围内对13名幼儿教师和10名大班幼儿进行了调查,以了解“教师理解的游戏”和“幼儿经验的游戏”(鄢超云、魏婷, 2008)。其中,“教师理解的游戏”是对幼儿教师游戏观念的直接探知,“幼儿经验的游戏”则是作为对游戏实践情况的部分反映。

二、研究方法

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研究“教师理解的游戏”,教师的游戏观念即为“教师理解的游戏” (鄢超云、魏婷,2008)。调查对象来自乐山市市中区的六所幼儿园,共13名教师。在参考毛曙阳(1997)的基础上,编制问卷,以了解幼儿教师对游戏本质,游戏价值的看法。并对教师们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涉及游戏本质,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内容包括什么是游戏?你所在班级开展户外游戏、室内活动区的频率?你所在班级开展户外自由游戏的时间?你所在幼儿园还应多开展什么游戏?等。

运用访谈法研究“幼儿经验的游戏”,幼儿通过参与游戏所获得即为“幼儿经验的游戏” (鄢超云、魏婷,2008)。研究对10名大班幼儿进行了访谈,10名幼儿均来自其中一位老师所带班级。访谈内容包括:你觉得幼儿园的哪些活动是游戏?游戏中你有什么感觉?幼儿园的游戏有什么好处或坏处?没有老师参与,我们和同伴一起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是游戏吗?等。

三、研究结果

(一)游戏的本质

首先,教师理解的游戏和幼儿经验的游戏都具有“愉快,喜欢”的特征。对此教师多用 “获得快乐的、幼儿喜欢”来描述,幼儿则用“很开心,很好玩,很高兴”等来描述。

教师:让幼儿自主选择,积极参与,为幼儿带来体验合作、创造交往的机会,使幼儿获得愉悦和满足。

没有固定的形式,只要是幼儿愿意、喜欢参与的活动,在幼儿的心目中都是游戏。游戏就是幼儿能自主选择材料、自主选择同伴进行各种体能、技能操作的活动,在游戏中能充分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幼儿喜欢的,有足够材料,类型丰富的,可以发展幼儿各方面的活动。

由于游戏的表现丰富多样,我们很难给予游戏一个确切的定义,除了表面外显的“幼儿喜欢的,感到快乐的”特征以外,南师大邱学青教授(2008)指出所有游戏都应具有自主性,北师大刘焱教授(2004)提出游戏性体验是游戏者在游戏活动中产生的对于游戏活动本身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游戏性体验是游戏活动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一种活动是否是游戏,关键在于幼儿能否把这种活动体验为游戏性,其中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胜任感或成就感是游戏性体验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必成分。基于此,为了进一步了解教师对“游戏”的认识,我运用五点量表,请教师在如下观点中选出符合自己的看法。结果如下:

幼儿教师对游戏的认识(选择人数)

赞同 比较赞同 不好判定 不太赞同 不赞同

1. 游戏是幼儿的权利。 13

2. 教师应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提供游戏材料。 11 1 1

3. 游戏中幼儿能自由选择游戏主题、材料、玩伴。 10 3

4.游戏是为了让幼儿在与环境、材料、同伴的相互作用中,促进其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 11 2

由此可见,受访教师与专家的观点基本一致,教师们均认同“自由、自主”是幼儿获得游戏性体验的重要成分。认为教师应在了解幼儿兴趣、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提供游戏材料,以使幼儿在与环境、材料、同伴的互动中,促进自身主体性的发展。

(二)游戏的价值

受访教师均认同游戏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对游戏价值的认识如下:

幼儿教师对游戏价值的认识(选择人数)

赞同 比较赞同 不好判定 不太赞同 不赞同

5. 爱玩、会玩是幼儿发展的好的标志之一。 11 1 1

6. 游戏能促进幼儿的身体发育,增强幼儿体质。 12 1

7. 游戏能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12 1

8. 游戏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12 1

9. 游戏能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13

10.游戏的主要作用是发展幼儿的智力。 3 1 1 3 5

11.游戏主要是为了让幼儿在学习之余获得休息。 2 1 2 8

12.游戏主要是为了提高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3 2 1 1 6

鄢超云教授(2008)对成都某省级示范幼儿园4名大班幼儿进行访谈,发现幼儿直接把游戏和学习对立起来,认为游戏并没有好处。与此相比,此次受访的10名幼儿较为认同游戏的价值,他们认为游戏的好处是:“让人开心,好玩”,“学到知识”,“可以运动,锻炼身体”,“可以得到老师的奖励”。大多数幼儿认为游戏没有坏处,个别幼儿认为游戏的坏处在于:“可能被器械、玩具伤到”,“可能会被人撞倒”,幼儿在坏处中提到游戏安全,这与教师对游戏安全性的强调是分不开的。还有一位幼儿提及“游戏的坏处是如果玩的和老师要求的不一样,会被老师管”,这名幼儿告诉我们游戏不总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有时要按照老师要求来玩。透过幼儿的话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游戏的组织、指导不当,有时会妨碍孩子的自由、自主。

从5―9题的调查结果来看,老师们普遍认同游戏促进幼儿身体、认知、语言、社会性发展的作用,但从10―12题的结果来看,有部分老师并非完全认同游戏本身的价值,他们更看重的是游戏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的价值:游戏是教学的“加油站”,或是为了让幼儿更好的投入教学的“糖衣炮弹”。

(三)游戏的组织

游戏的组织主要了解了教师开展户外游戏、室内活动区游戏的频率,以及开展自由游戏的时间。

对于“你所在班级开展户外游戏的频率”,13位受访教师中,9位教师表示每天都安排,1位教师提及隔天安排,3位教师的选择介于1天1次和每周1次之间。

对于“你所在班级开展活动区游戏的频率”,13位受访教师中,9位教师明确表示每天都安排,4位教师表示隔天开展一次。

对于“每天开展户外自由游戏和室内活动区游戏的时间”,13为受访教师中,7位教师表示每天约开展两个小时,4位教师表示约1个小时,2位教师表明约半小时。

从教师的调查结果来看,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游戏时间是得到保证的,室外游戏和室内活动区游戏的开展较为充分。但当问及教师“您所在幼儿园,还应多开展什么游戏”时,老师们大多提及还应多开展角色游戏、结构游戏、玩沙游戏,一位老师特别提到要为幼儿创设玩水区、种植区和养殖区。由此可见室内活动区的开展并非如此充分。对比幼儿的访谈结果,也能发现这一现象。

笔者:幼儿园里哪些活动是游戏?

幼:手指游戏,户外玩耍。

幼:做早操,玩橡皮泥,玩花片。

幼:看书。

幼:老鹰捉小鸡,老狼老狼几点了。

幼:和小朋友一起玩的,唱歌。

幼:玩大型器械,捉迷藏,手指游戏。

幼:玩玩具,老鹰捉小鸡,手指游戏。

幼:玩玩具,手指游戏。

幼:做早操,手指游戏。

幼:玩器械。

幼儿所认同的幼儿园里的游戏,主要是室外的规则游戏和自由玩耍,以及室内的玩玩具、玩游戏材料和手指游戏。这一矛盾显示出教师们重视的依然是自己编制的游戏、有规则的游戏,忽视幼儿自由、自发的游戏。教师表示自己经常开展活动区,而幼儿在自述幼儿园中常玩的游戏时,却只提到玩玩具,玩橡皮泥,玩花片。说明活动区的开展并不充分,形式单一。

(四)游戏的指导

13位老师中有10位表示“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在无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和同伴一起玩”,教师认为幼儿游戏时并不喜欢自己的参与,自己的参与在某种程度上会损害孩子的自由。

而事实上幼儿喜欢老师的参与,因为“人多才好玩”,“老师陪着我们玩更好玩、更开心”,“老师喜欢我们,才和我们一起玩的”,“老师可以教我们新游戏”,“如果出现意外,老师可以及时帮我们处理”,“如果没有老师管着,小朋友之间就会发生矛盾,还会好吵”。有研究指出(刘焱,2008),教师参与和指导幼儿的游戏,能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因为教师的参与能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游戏是有价值的、重要的,同时教师适当的参与也密切了师幼情感,这样幼儿的游戏兴趣、游戏质量和游戏持续时间也随之加强。

超过半数的幼儿表示喜欢老师和自己一起玩,但不喜欢老师限制游戏的时间,“这样就可以和小伙伴一起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就玩多久就玩多久”,“没有老师管,很自由,会更开心”,“可以玩的很尽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是喜欢老师参与自己游戏的,但他们喜欢的是像“玩伴”一样,和自己一起玩的老师,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对自己的游戏指手画脚、诸多限制的“大人”。

四、讨论

教师大多能科学认识游戏的本质,重视幼儿自由、自主的游戏性体验,认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但游戏的理念和实践在以下方面还需加强。

(一)科学认识游戏本身的价值

与过去的“游戏无用论”相比,在游戏的价值问题上,教师们对游戏有了更理性的认识。但部分教师更多注意的是游戏可以提高教学活动效果的客观效应,他们所看重的游戏的价值是依附于教学而生的,“游戏主要是为了让幼儿在学习之余获得休息”,“游戏主要是为了提高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部分教师对上述观点表示出不同程度的认同。事实上,不管是教学游戏还是自发游戏,都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但幼儿在自发游戏中所获得的游戏性体验能有效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主体性是人的脊梁,主体性发展的越好,人的发展就越好。游戏中,幼儿通过自选游戏内容、自选材料、玩伴、玩法获得自由感、主动性、自主性,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材料的操作获得充分的自我实现,获得独立性、创造性、成就感,同时在与同伴自由平等的交往中使自己成为社会中的一员,获得内在的愉悦、舒适与安全。

(二)真正践行活动区

随着我国幼教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国外先进幼教经验的传入,近年来,活动区已成为我国幼儿园日益推崇的教育活动形式。受访教师们受此影响,在观念上也表现出了对活动区的重视。但从对教师的进一步访谈中,以及对照幼儿的访谈结果,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活动区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活动区的创设形式单一,再加上可能教师指导不当,幼儿并不能把老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游戏当作真正的游戏。事实上,活动区给予了幼儿最大的自由与自主性,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决定玩什么、和谁玩、怎么玩。幼儿在活动区中能得到很多有益于其将来生活和终身发展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成人难以教给他们的。同时活动区有效的实现了教与学的统一。只是活动区里的“教”与“学”,不是教师讲,幼儿听,教师通过创设环境、提供材料、恰当的介入指导来教,幼儿主动的学。

(三)处理好自由与指导的关系

在游戏指导方面,教师和幼儿观念上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在介入和指导幼儿游戏方面的困惑,老师们已意识到游戏是幼儿自由意志的体现,那么为了维护幼儿的自由,教师需不需要介入和指导,如何做才能兼顾教师指导和幼儿游戏自由精神的并存?关键是要看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定位。特别是在活动区游戏中,自由与指导是能够很好的协调起来的。教师是游戏环境的创设者,游戏过程的观察者与支持者。在创设游戏环境,提供游戏材料时,教师的教育意图是客化在环境中的,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与环境、材料互动,幼儿是自由的。同时在游戏过程中,教师细心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透过游戏行为了解幼儿的兴趣和经验,遇到的问题,在必要的时候扩展幼儿的游戏经验,巧妙的给予建议和材料支持,以保障幼儿游戏意愿的实现,因为游戏是体现游戏者自由意志的。即使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能通过将教学目标隐含在游戏中,激发幼儿的玩兴,让幼儿在玩中学,从而实现自由与指导的统一。

通过“教师理解的游戏”和“幼儿经验的游戏”,我们既看到了教师的转变与成长,也看到了游戏理念和实践之间所存在的差距。教师只有不断革新观念,关注游戏中的幼儿,努力提高实践能力,才能弥合距离,真正实现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参考文献:

[1]鄢超云,魏婷.“游戏”离“游戏”有多远――从理想的游戏到儿童经验的游戏.学前教育研究,2008(9):43-46.

[2]毛曙阳著.幼儿教师游戏观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

[3]刘焱著.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4]邱学青著.学前儿童游戏[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2.

能玩的小游戏范文6

【关键词】民间体育游戏 幼儿亲社会行为 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207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子技术、媒体已介入幼儿游戏,也有人认为玩民间游戏太土气、太落后,而给孩子购买声控、电控等电子玩具,这些玩具有助于幼儿求知欲和创造性的发展,但也给孩子带来了负面效应,如缺少了在多维人际关系中成长的环境,许多孩子独自在家看电视、玩玩具,没有同伴的交流沟涌。而且,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在家中东西一个人吃,玩具一个人玩,幼儿之间合作分享互助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受到一定制约。民间体育游戏作为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习俗,它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和劳动,民间游戏有的以小组、集体为单位进行,需要孩子间的合作精神,在游戏中,师幼互动交流,促进孩子们交往能力的发展。如《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中幼儿必须共同合作才能进行,孩子们自然的结成伙伴,更Q角色,无形中增强合作与交往能力。基于此,我积极参与园内开展的课题研究《民间体育游戏挖掘与应用的实践研究》。近二年来,在省市幼教专家的帮助指导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基本顺利进行,民间体育游戏走进了幼儿生活,有效地促进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认真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课题确定之初,我们发放问卷,征求教师和家长的意见,有许多家长认为,民间体育游戏虽然内容丰富,简单易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游戏“太土”,现成的玩具应有尽有,看电视、玩各种电动玩具,对孩子进行一些特长培养才能适应现代社会。也有人认为,玩民间体育游戏不安全,不如让孩子在家玩高档玩具;也的认为,幼儿亲社会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形成,开展民间体育游戏作用并不大。为了转变这些观念,提高教师及家长对民间体育游戏社会性教育价值的认识,我们首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纲要》,并通过网络及其他渠道收集已有的课题研究资料和相关的理论,使教师对民间体育游戏特点、教育价值有了明确的认识;其次召开家长会,利用家长园地、家长座谈等形式,广泛宣传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对民间体育游戏形成正确的认识,支持幼儿玩民间体育游戏,积极组织开展亲子游戏活动,教师、家长、幼儿一起玩游戏,激发了幼儿游戏的兴趣,调动了教师、家长共同实施课题的积极性。

二、广泛收集,精心筛民间体育游戏

在教师家长对民间体育游戏形成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发动教职工和家长,通过多渠道帮助班级收集民间体育游戏素材。首先召开教师、家长座谈交流会,相互交流自己小时候玩过的民间体育游戏,并在原有的资料进行补充梳理;其次,发放问卷,扩大征庥范围,争取周边幼儿园和社区居民的帮助;第三,发挥幼儿是游戏主人翁的作用,让幼儿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学习他们小时候玩过的游戏,然后带到幼儿园,教给班上的小朋友,大家一起玩。同时,发挥网络作用,网上查询收集适合当地实际的民间体育游戏。最后,各班将收集到的游戏名称、玩法、规则和所需材料一一详细记录下来,课题组进行汇总整理和精心筛选。

三、开展民间体育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幼儿渴望了解成人社会,希望能融入成人的世界之中,但由于他们年龄、知识、思维等方面的限制,使他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出现矛盾,往往达不到目的,大多数民间体育游戏配有童谣、儿歌,这些儿歌趣味性强,有节奏性,朗朗上口,游戏中同伴的交流使他们相互表白,大家一起边念儿歌边拍手,心情愉快,增进了同伴间情感交流。

(一)开展民间体育游戏,促进幼儿团结合作

现代社会是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在组织民间体育游戏时,我们充分挖掘利用民间体育游戏,需要孩子共同合作的教育价值,通过创设环境,适当增加游戏难度,让孩子在完成游戏过程中去协商、配合、互助。比如:“编花篮”、“二人三足”、“跳皮筋”等游戏,需要幼儿之间进行协商合作,只有互相之间配合默契,在游戏中相互商量、互相帮助,游戏才能顺利进行。如在玩“二人三足”时,我们引导孩子将系双腿的绳子变换成塑料袋(每人将一只脚放进袋子内,提着袋口向前走)、盒子(在盒子挖两个洞,每人将一只脚伸进去),游戏难度增加,增强了孩子游戏兴趣,也促进了孩子之间的合作。大四班的楠楠小朋友平时很少说话,也不爱和伙伴一起游戏,自从班内开展间体育游戏以来,她变了。一天户外活动时,楠楠拿着橡皮筋,一会跑到王蓉那儿,一会儿跑到冉冉那儿,很快她叫了五个人一起跳起了橡皮筋,楠楠本来不喜欢与人共同游戏,但玩民间体育游戏有很多需要一起合作,她不得不试着与人合作交流,渐渐地,她开始参与到集体合作的游戏中,体验到了合作游戏的快乐。民间体育游戏促进孩子主动并寻找伙伴进行游戏,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在愉快的游戏中得到发展。

(二)开展民间体育游戏,帮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

民间体育游戏竞争性强,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克服自己的个性缺点,如霸道、急燥、软弱等来适应游戏;还要让孩子理解同伴,关心同伴。如在玩“踩高跷”游戏中,有的幼儿胆小,走得较慢,以组比赛时影响了本组成绩,个别幼儿就会埋怨他,受到同伴埋怨后自信心更加不强,这时老师及时参与,请提意见的孩子当小老师,帮助他,在一帮一的练习过程中,不停练习,生怕他摔倒。又如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过程中,孩子在做“鸡妈妈”保护关心“小鸡”的同时,增进了同伴之间的关爱之情,我们还采取大带小游戏的方式,请中大班幼儿扮演老鹰和鸡妈妈,让小班幼儿扮演小鸡,培养了孩子关心爱护弟弟妹妹的良好品质。

(三)开展民间体育游戏,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

民间体育游戏中有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幼儿在游戏中必须遵守这些规则,才能使游戏进行下去,游戏的规则会帮助幼儿摆脱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促使幼儿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轮流、谦让、等待。如中一班的圣翔小朋友,好动、随意性强,游戏时总喜欢在活动家场地上跑来跑去影响别的小朋友的正常活动,而且一玩游戏总喜欢扮演强者的角色,如“老狼”、“警察”等,有时被罚下场后仍继续参加游戏,引来同伴的不满。大家在小组游戏时就不愿和他玩,慢慢的圣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知道了自己要想和大家一起游戏,就必须遵守规则,认识到游戏角色需要轮流扮演,被罚下场后要等待上场的机会。又如游戏“跳大绳”、“跳皮筋”、“抬花轿”等游戏,必须先由两个人摇绳、挂皮筋、做轿子等游戏才能开始,在游戏前幼儿互相协商,谁先做什么,或用“猜拳”的方式来决定,在游戏中互换角色,自然而然轮流、谦让等行为得到发展。

(四)开展民间体育游戏,让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

民间体育游戏的材料,大多是自然的材料及半成品,如布头、木块、易拉罐等,游戏时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随意将材料加以创造、想象。如:把一小截木头当小手枪,把布头作成尾巴、沙包,把塑料线和铜钱作成毽子踢,把易拉罐作成高跷等,因此在开展民间体育游戏过程中,我们充分发动家长收集材料,和孩子一起自制民间体育流“器械”。没过几天,孩子们带来飞镖、沙包、套圈、铁环、木块、毽子、跳绳、拉力器、高跷等多种器械,可有的孩子认为自己带来的玩具只能自己玩,不愿让别的孩子玩。在游戏过程中,我们就引导孩子向大家介绍自己所带的玩具是什么?能怎样玩?然后自己寻找同伴交换玩。在游戏共同分享自制玩具带来的快乐。同时,鼓励孩子尝试一物多玩,把自己的发现讲给大家,共同游戏,一起分享创造的快乐。如在“玩绳”游戏中,除了多种方法跳绳,还用来拔河,把绳子圈成圈进行跳圈,将绳子对折,两人玩“拉大锯”,孩子们游戏中大胆探索,互相交流,把自己的创造发现让大家共同分享,增强了游戏的兴趣。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在日趋国际化的今天,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将成为促进进展的新文化。民间体育游戏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值得我们重视和不断研究,课题研究践证明,民间体育游戏作为幼儿园活动家中可利用的资源,它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在相互交往中逐渐懂得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在游戏中,幼儿能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能站在他人立场上看自己,合作、轮流、谦让、同情、关心、分享等亲社会行为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炎.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程洁、安颖.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发展幼儿教育[J],学前教育,2005,11

4.山西省幼儿教育中心.幼儿园课程改革理论指导[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上一篇执行工作

下一篇所谓幸福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