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练习题范例6篇

浮力练习题

浮力练习题范文1

关键词:变式训练 物理教学 运用

一、在概念教学中的运用

基本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反映,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通过某种现象表现出来,而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概括化和抽象化的思维形式,又是物理学习和物理思维的基本单位。如果采用变式教学即通过变换感性材料出现的形式,从概念的外延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使概念的非本质属性重复出现,就能使学生较好的、准确的掌握概念。如在讲授物体沉浮条件和物体浮在液面上的条件的时候,为使学生能牢固掌握物体沉浮条件和漂浮条件并初步学会这些知识,我设置了几道是非变式训练;

1.如果物体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相等,这个物体一定浮在液面上;

2.如果物体浮在液面上,它受到的浮力一定等于它的重力;

3.铁块在水中下沉,木块在水中上浮,是因为铁块比木块重;

4.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上浮时浮力大,下沉时浮力小,落在水底时没有受到浮力。

通过以上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物体浮沉条件和漂浮条件及阿基米德定律的理解、巩固,而且锻炼了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二、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多向改变实验条件,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多途径思考和解决问题,达到求异创新。如,学完阿基米德原理后,可提出:能否不用天平和量简,只用弹簧秤测定一金属块的密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浮力知识,选择仪器设计出实验方案。

三、在物理习题中的运用

在习题教学中,如果以原有问题为发散源,进行变式,向知识的纵深方向发展设问,从而获得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解、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完浮力一章后,编写这样一道题,有一木块体积为500立方厘米,把它放入水,露出水面部分的体积是总体积的2/5,求:木块受到的浮力和木块的密度?

此题可变式为以下几个问题:

1.当把木块露出水面的部分削去,木块将怎样浮动?

2.要使木块刚好浸没水中,应在木块上放一多重的物体?

浮力练习题范文2

1.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漂浮、悬浮、上浮、下沉、沉底等概念.

(2)能够对漂浮、悬浮、上浮、下沉、沉底这五种情况进行受力分析.

(3)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

(4)能根据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

(5)能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状态.

(6)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

1.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初步形成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亲切感.

(2)养成主动关注周围世界,乐于思考和想象,乐于交流的学习习惯.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对物体浮沉条件的探究,关键在于让学生理清物体浮沉条件的逻辑脉络.

教学难点:由于物体浮沉条件的内容较多,并且对浮力应用的教学有着直接影响,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应该作为教学难点之一;浮力应用于轮船、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牵涉到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容易产生思维混乱,应作为本节的另一个难点.

3教学策略

方法策略: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法.

媒体策略:PPT、视频、动画、学生小制作等.

4教学仪器

矿泉水瓶子、番茄酱、烧杯、小石块、乒乓球、谷物、橡皮泥、塑料袋、鸡蛋、盐、电吹风、烧杯.

5教学过程

5.1激发兴趣 引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为同学们表演一个魔术.让大家体验到非常不可思议的世界,首先呢,这个叫做什么?同学们知道吗?

生:水.

师:这是水,好.本来要请你们喝喝看这是不是真的水,但是不要喝,因为喝完就没有东西表演了,所以我先把它放在这里.除了水之外呢,这个东西可能各位常常见到,这个叫做?

生:番茄酱.

师:对,需要用到一些番茄酱.这个等会呢,你们可以拿回家蘸东西吃.需要用到番茄酱来表演的魔术,仔细看,第一步呢,我把这个番茄酱放进去,好,浮着,然后呢,把盖子盖紧.这样子呢,我就没有办法碰到里面的番茄酱,这个同学们同意吧?

生:同意.

师:接下来我要跟各位解释接下来要发生的不可思议的事件是什么呢,我要在这种情况之下,让里面的番茄酱移动.这个在魔术的现象里面,各位,请仔细看,……番茄酱……下去!

生:动了耶!

师:……上去!

生:好听话哦!

师:番茄酱为什么这么听话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物体的浮沉条件

(板书:物体的浮沉条件)

设计意图这个魔术选自著名魔术师刘谦的近景魔术.这个原本普通的物理小实验,经过魔术师的改造,充满了神秘感,非常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由此引入本节课题.另外,这个魔术的原理恰好是潜水艇的原理,也为理解潜水艇的原理埋下很好的伏笔.

5.2进行新课

(1)五种状态:漂浮、悬浮、上浮、下沉、沉底.(图1)

师:用手将乒乓球浸没水中,然后释放,注意观察在漏出水面前上升的过程,物体运动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乒乓球受到哪几个力?是平衡力吗?

生:加速上升,受到重力和浮力,不是平衡力.

师:请在图中画出.

师:用手将小石块浸没水中,然后释放,注意观察碰底之前的下沉过程,物体运动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乒乓球受到哪几个力?是平衡力吗?

生:加速下降,受到重力和浮力,不是平衡力.

师:请在图中画出.

师:一个物体浸没水中以后,如果处于静止状态,我们称作悬浮.物体悬浮时,受到哪几个力?是平衡力吗?

生:受到重力和浮力,是平衡力.

师:请在图中画出.

师:一个物体浸没水中以后,如果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也称作悬浮.这时又受到哪几个力?是平衡力吗?

生:受到重力和浮力,是平衡力.

师:物体上浮的最终结果是静止在液面处,此时称作漂浮.这时又受到哪几个力?是平衡力吗?

生:受到重力和浮力,是平衡力.

师:物体下沉的最终结果是静止在容器底部,此时称作沉底.这时又受到哪几个力?是平衡力吗?

生:受到重力、浮力和支持力,是平衡力.

设计意图五种浮沉状态是浮力的基本问题,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重要的能力,通过慢节奏的梳理,让学生认清概念,力的关系与状态之间的联系.

(2)通过比较物体的重力与物体受到的浮力判断物体浮沉状态

要求学生对上面的前三种情况进行归纳,如何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

师:观察前面三种情况的受力情况,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判断浸没物体的浮沉状态的基本思路.

生:第一步,先画出受力示意图,第二步,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当浮力大于重力时,上浮;当浮力等于重力时,悬浮;当浮力小于重力时,下沉.

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有一点要提醒同学们注意,这个规律,我们常常“逆向使用”,即从物体的浮沉状态出发来判断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例如,当我们看见物体“上浮”,就可以直接得出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当看见物体“悬浮”,就可以直接得出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当看见物体“漂浮”,也可以直接得出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请同学们做下面的练习.

练习1如图2所示,同一只鸡蛋先后放入甲、乙两杯盐水中,鸡蛋在甲杯处于漂浮状态,所受浮力为F甲,在乙杯处于悬浮状态,所受浮力为F乙.则F甲F乙.(填“>”、“

(板书)方法一:比较物体所受的重力G重和浮力F浮的关系.

设计意图这里是本节的重点,通过学生归纳的方式得出结论,并且结合今后习题中的使用情况,提醒学生浮沉条件的“逆向使用”的问题,并结合上面的练习题提升学生对规律的运用能力.

(3)通过比较液体密度与物体密度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

师:通过这个练习可以看出,我们多了一种快速比较浮力和重力大小的方法.由于浸没在液体中物体,其排开液体的体积跟物体自身的体积相等,即(板书推理过程,后擦去),

F浮VsG物ρ液gV排Vsρ物gV物ρ液Vsρ物因此,物体的浮沉情况也可以用物体的密度跟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来描述.请同学们说一说如何从密度的角度判断浮沉.

生: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如果它的密度小于液体密度,则上浮;如果相等,则悬浮;如果它的密度大于液体密度,则下沉.

师:很好.我们来做一个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将新鲜的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它会沉入杯底,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浮到水面上?等它浮到水面上后,还能让它再沉入杯底吗?

(板书)方法二:比较液体的密度ρ液和物体的密度ρ物的关系.

师:这个原理也是我们常常“逆向使用”的,即从物体的浮沉状态出发来判断液体密度和物体密度的大小关系.例如,当看见物体上浮或漂浮时,则液体密度大于物体密度;当看见物体悬浮时,液体密度等于物体密度.请同学们做下面的练习.

练习2如图4所示,A、B、C三个实心物体放在水中,A漂浮,B悬浮,C沉底,则密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师:人们正是根据这个原理,在用盐水选种时,把漂浮的种子清除掉,保留下沉的饱满的种子.除此之外,物体的浮沉条件还有很多应用.下面我们首先介绍轮船.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密度的比较判断浮沉状态也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通过推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同时提醒学生注意“逆向使用”的问题,并结合练习提升学生的运用能力.

(4)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演示实验:橡皮泥的密度比水大,它在水中会下沉.怎样能让它漂浮在水面上,并能承载重物呢?对照物体的浮沉条件,我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生:通过“空心”的办法增加了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的最大值,即在重力不变的情况下,浮力有了可以增大的空间.当浮力等于橡皮泥的重力时,橡皮泥漂浮.当浮力增加到超过重力时,这超过的部分就可以用来承载“货物”(图5).

(板书)二、浮沉条件的应用

1.轮船――利用“空心”增加浮力

师:下面介绍一个和轮船相关的参数――排水量,它是轮船装满水时排开水的质量.常用单位是顿.例如,一艘轮船的排水量是10000吨,表示此船满载时,货物质量和船身质量之和为10000吨.这个概念和前面的“排开水的体积”容易混淆,注意区别.

师:现在我们来揭秘课前的魔术.表演魔术前要先做准备工作,拿一包番茄酱,第一步,拿出牙签或者用针在上面戳个洞,然后再吹点空气进去,好了,准备结束.接下来把它放到瓶子里,盖好瓶盖.那么怎样让它沉下去呢,方法非常简单,用你的大拇指在后面挤压这个瓶子就可以了(图6),当你放开的时候,番茄酱就会上浮.同学们想想这是为什么呢?

生:当挤压这个瓶子的时候,会导致水压增大,这时一部分水从洞口进入番茄酱内,增加了番茄酱的重力,而此时浮力基本没变,重力大于浮力,番茄酱下沉.当放开时,那部分水又流了出来,重力减小,重力小于浮力,上浮.

师:如果我们挤压的力度控制得好,能不能出现悬浮?

生:能.

师:找个同学试试.

生:真的可以悬浮呀.(学生实验)

师:番茄酱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上浮、下沉、悬浮的,潜水艇也是利用这个原理.请同学们对照潜水艇的截面示意图说明它上浮、下潜的原理(图7).

生:当向水舱充水时,潜水艇的重力增加,潜水艇就会下沉;当把水舱里的水排出时,潜水艇的重力减少,潜水艇就会上浮,当把重力和浮力调节得相等时,潜水艇就会悬浮或漂浮.

(板书)2.潜水艇――改变自身重力实现浮沉

师: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氢气球上浮的原因.

生: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氢气,那么气球就可以飘在空中(图8).

师:对,氢气易燃烧爆炸,为了安全,现在常常在气球内充氦气,氦气也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下面再请我们讨论一下热气球的升空原理.讨论之前,我们做个小实验.

演示实验:取一个稍大的薄塑料袋,袋口用很细的铜丝框成一个圆口,开口向下,用电吹风吹热空气.放手后,塑料袋热气球便冉冉上升(图9).

师:为什么袋子里的空气被加热后,热气球就可以浮起来?

生:空气被加热后密度变小,所以热气球可以浮起来.

师:对,飞艇也是利用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板书)3.气球、热气球、飞艇――利用“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设计意图把物体的浮沉条件运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让学生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其中强调运用浮沉条件来思考问题.并且在较难理解的潜水艇问题上,利用揭秘魔术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延续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

(5)交流与小结

师:学生讨论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发言,其它学生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轻松的讨论形式,归纳总结课堂所学,并感受学生的初步学习情况.

6课后反思

浮力练习题范文3

关键词:

教育目标是在教学界谈论较多的话题,只是我们通常更多地关注的是课堂教学目标,其实,教学目标是多元的,是可以分为不同层面、不同环节的。例如,习题也是有目标的,从日常教学反馈到阶段性测试以及毕业升学考试评价,都离不开“题”。因此可以说,习题是伴随教学全过程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但在这方面的研究往往偏重于她的工具性,而对它的教育性、培养性的功能关注不够。事实上,只是把习题作为反馈、检测、评价的工具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对习题内涵和外延的教育与培养功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实践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加以解读,使习题对学习过程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习题的教育培养功能也是多层面的。本文仅就习题延扩效应谈谈一点粗浅的认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例如我在教学中介绍初中物理《浮力》这一章中选用了这样一道习题,一个1N的钩码,挂在弹簧秤钩上,当钩码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为0.87N,这个钩码受到水中的浮力为多大?很显然,该题是根据“称重法”求浮力的实验改编来的,用F浮=G-T即可。其中G为弹簧秤在空气中测物重时的示数,T为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弹簧秤的示数,空气的浮力忽略不计。此题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出来,F浮=G-T=1N-0.78N=0.13N。

如果仅到此为止,把此题放过去,未免太可惜了。实际上此题还有潜力可挖,还可以进一步延扩,在此题基础上还可以再追加两问:(1)求钩码的体积;(2)求钩码的密度。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掌握了下面4种求浮力的基本方法。

F浮=G-T  F浮=F向上-F向下  F浮=ρ液gV排

当物体悬浮或漂浮时,F浮=G

故可由F浮=ρ液gV排

可推知V排=F浮/(ρ液g)=0.13N/(103kg/m3×9.8N/kg)=1.33×10-5m3;

因为物体浸没所以:V物=V排=1.33×10-5m3。

m=G/g=1N/(9.8N/kg)=0.102kg

ρ=m/V=0.102kg/(1.33×10-5m3)=7.67×103kg/m3。

此题不但复习了求浮力的方法,而且还找到了一种巧测固体密度的方法,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利用弹簧秤来测不溶于水的固体密度需要哪些器材?... ...从而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器材需要:水、细线、弹簧秤、烧杯、待测固体。G为在空气中弹簧秤测物重时的示数,T为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弹簧秤的示数。 F浮=G-T=ρ液gV排

由此推知:V物=V排=(G-T)/ρ液g

ρ物=m物/V物=G/gV物=Gρ液/(G-T)

此法适用条件:ρ物>ρ水

到此又可进一步趁热打铁,供有能力的学生思考,能否用同样的方法测出未知液体的密度。

  又例:在《物质的物理性质》这一章中选用了这样一道习题,为了判断一个铁球(ρ铁=7.9g/cm3)是不是空心的,陈东同学在实验室里测得如下数据:

铁球的质量m/g水的体积V/ml水和铁球的总体积V/ml7960.075.0

针对本题,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道实验题。利用本题可以提出第一个问题: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器材?步骤怎样?

  根据题意学生很容易想到:质量—用天平、体积—用量筒。

  步骤 :(1)先用天平测质量

        (2)用量筒测体积

    实际上此题还有潜力可挖,还可以进一步延扩,在此题基础上还可以再追加几问(1)该铁球是空心,还是实心的?(通过计算说明)

可以有三种方法判断:

  (1)、比较密度

    铁球的密度ρ=m/v=79g/15cm3=5.27g/cm3〈ρ铁=7.9g/cm3,所以他是空心的。

  (2)、比较质量

    如果这球是实心的,体积为15cm3应该有多少质量呢?

    M铁=ρ铁v=7.9g/cm3×15cm3=108.5g>79g,所以他是空心的。

  (3)、比较体积

    如果这球是实心的,质量为79克应该有多大体积呢?

    V实=m/ρ铁=79g/(7.9g/cm3)=10cm3〈15cm3,,所以他是空心的。

如果再问(2)若铁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这样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方法,进一步进行比较选择最佳:比较体积

  V空= V-V实=15cm3-10cm3=5cm3

再问(3)若在空心部分充满水,则球的总质量是多少?

  这问是对学生密度知识的综合

  M水= ρ水V空=1g/cm3×5cm3 =5g

  M总=79g+5g=84g

到此题目已经完成,但是这题再提一问(4)在空心部分填入多少质量的水,水结冰后才能填满空心部分?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

  在这一问中,学生感觉到有一定的难度。填入的是水而填满的是冰,因为它们的密度不同体积就不同了。其实本题是考学生对质量是物质属性的理解,水和冰尽管状态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是相同的,所以只要求出冰的质量就是水的质量。当学生想通了这点,就会忽然开朗,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对习题延扩,可以做到一题多变,使学生进行立方体发散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题应变能力。

综上所述,要充分发挥课堂训练延扩效应,笔者认为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吃透教材大纲实际,把握其重点、难点和关键,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心中有度。

(2) 讲清理论概念与规律,从习题内涵外延与本质特征入手,努力使学生对基本概念、规律,不仅能懂且会运用。

浮力练习题范文4

一、克服怕水的心理

初次接触水或者被水呛过的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怕水心理。存在怕水心理的人在见到水或接触到水时,会不由自主地紧张,在水中活动时呼吸紊乱、急促,或者经常倒吸凉气,是很容易把水吸进气管、呛进肺部。所以克服怕水心理是学游泳的第一课。为使学生克服怕水的心理,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几个措施:首先,先转移学生的注意。如在岸上先做一些轻松愉快的游戏,或者是做一些针对游泳技术动作的辅助练习,这样会有效缓解紧张情绪。其次,选择合适的水深。对初学游泳者而言,选择齐其腰深的水位为宜,使其站在水中不会有太大的漂浮感,能站得稳,而蹲下去水又可漫过头顶。第三,下水前先向学生讲明情况,如水深,站在水里会有什么感觉,慢慢蹲下又会有什么感觉,在水中行走又会怎样。第四,下水体验。让学生下水后在池边排队站好,手扶池壁慢慢蹲下让水浸至脖颈然后站起,反复做几次,接着让他们扶池壁走走看,再手拉手走走看,再松手走走看,最后尝试一下在水中跑步。每做一种练习我们都要关注学生的表情,问他们有何感觉,看他们的适应情况。如果他们动作到位、感觉准确,说明他们对水有所适应,怕水的心理自然会慢慢消除。熟悉了水性、消除了怕水心理,这就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二、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在水中活动时,最好采用用口呼吸的方法。因为用鼻子吸气吸到水时容易呛进气管呛到肺里。用口呼吸时吸气吸到的水可以在口腔里缓存一下,或者吞到肚子里,这不会有太难受的感觉,危害较小。在水中练习前要让学员明白怎样叫吸气,怎样呼气、吹气,怎样叫闭气以及在水面才可以吸气,水下只能憋气吹气。先在岸上练习:张嘴吸气――憋气(默数5秒)――撮口吹气。反复练至熟练。再让他们下水练习:水面张嘴吸气――闭嘴入水憋气(默数5秒)――撮口水里吹气(边吹边站起来)。如此反复练习,熟练掌握用口呼吸的方法后,学生在水中的安全又有了进一步的保障,也为学习完整的技术动作做好了准备。

三、学习水上漂浮

练漂浮就是要让身体自主浮起来。在学生熟悉水性时,对水的浮力有一定了解,这时再告诉他人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相当,人只要吸饱气,把胸腔扩张起来,增大排水量是很容易浮起来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水浮力的存在,可以做这样一个游戏:要学生趴在水底地面,或把水底的东西用手捡起来。初学游泳的学生,往往是吸饱一口气往水里钻。东西可能会被捡起来,但怎么也趴不到地面。让学生折腾一番后,再告诉他们一个简单的方法:“入水后把体内的气吹掉,就可以趴到地面上了。”让学生尝试一下,他们对水浮力的认识就更深刻了,也学会了利用水的浮力。练漂浮时还要注意的一点,要求学生全身放松。有些学生在漂浮时遇水波晃动会感到心慌、紧张起来,总想抓住什么、靠住什么。他先是乱动、乱抓一番,然后翻个肚朝天。这是因为水具有流动性、会起波浪。你想抓住它、靠住它,它会“软”下去、“闪”一边,让你使不上劲,翻个肚朝天。其实遇水波晃动时,你只要继续放松,跟水斗“软”不斗“硬”,那么波浪也拿你没办法了。

浮力练习题范文5

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要求教师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变教师主动“教”和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主动学。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条件去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师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情境的首选设备多媒体教学软件集声、光、动画为一体,可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眼、耳、手、脑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创设一种使学生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起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能激发内在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多媒体正是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例如:在“船闸”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在讲清连通器的原理后,要启发学生思考:该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船闸”就是利用小原理解决大问题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于是我们用电脑出示“船闸”的课件,让学生观察其动画运行过程,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原理的妙用,起到了光凭教师讲和学生看图无法达到的效果。并让学生亲自用鼠标点一些按钮,掌握船闸的操作程序。点对的会得到电脑的夸奖:“真聪明,点对了!”,同时观察到船闸的运行情况。而点错的学生会听到电脑的提示:“再看看,再来一次!”多媒体的这种设置不仅使做对的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也会使做错的学生不气馁,从而产生积极寻求正确答案的意识。由于已经创设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学生会兴趣盎然地讨论,然后归纳总结,从而使枯燥的概念化为具体的形象,学生不但会顺理咸幸地接受,而且会深刻地铭记在脑海中。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强烈参与意识,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 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容易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教学中,有些重点难点往往不易突破,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丰富,观察事物不容易全面具体。老师要采用比较容易使学生接受的教学过程,达到知识的迁移。在“浮力”一节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先出现一个浸入水中的物体,继而出现两个力一“重力”“浮力”,并闪烁两次。在老师的分析和讲解中使学生明白,当这两个力的大小关系发生变化时,物体在水中的运动情况也随之发生变化,出现上浮、下沉、悬浮三种情况。

多媒体的演示让学吐很自然地理解了物体的沉浮条件,感受到物体是浮还是沉,取决于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这样的对比演示,不仅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了浮力的概念,还很形象地看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经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的特征,强化了对新知识的印象。同时,教师也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容易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学习的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思维和操作形成。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向思维的情境,因为它有声形并茂、生动有趣的特点,提出与新知有关的问题后往往在新知与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矛盾冲突,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这种情境之中会积极思考,在活动中会主动参与操作。例如:关于“浮力”的计算,有多种方法。教师事先设计好题目,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让学生先思考,然后按自己的理解动手做,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的学生会想出一种做法,有的会想出几种做法。这时,利用电脑把不同的做法一一演示出来。这些做法有的是学生自己想到的,有的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而没有想到的解法,学生会认真去看,产生求知欲望。这种多媒体直观演示与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了学习,而且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浮力练习题范文6

关键词:游泳 教法 心理问题 学习动机

游泳是在水中进行的一项身体运动,它是凭借自身肢体动作与水的相互作用力,在水上漂浮前进或水中进行有意识的技能活动。它对提高人体呼吸系统机能、心血管系统机能、存氧代谢能力,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人体全面、均衡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学习游泳的过程中由于教学环境的特殊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据统计,入校时92%以上学员不会游泳,有相当的学员甚至从没有下过水)、教学内容的复杂性,造成了学员在游泳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压力过大,可能导致各式各样心理现象的出现。游泳技术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克服初学游泳的不良心理反应,了解、掌握学员心理和思想状况,采取与之相应的对策,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与部队发展及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确实提高学员在未来战争中的适应能力,是游泳教学的研究任务之一。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某部受训的学员抽取820人进行训练前后的比较。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分析法:采用调查问卷,访谈交流等方法,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角度,分析学员游泳的心理特征。

1.2.2文献资料法: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观点、知识进行心理辅导,并对数据进行归纳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分析调查问卷表明,初学游泳学员心理紧张主要表现在: 头不肯入水中、始终紧闭嘴巴、动作节奏快、不敢在深水区游等现象;信心不足扒池边,不敢松手;水中无法协调控制肢体;害怕呛水;易疲劳、怕吃苦;有畏难情绪;怕被别人笑话等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恐惧、胆怯;意志不坚、怕吃苦及逃避等三个方面。

2.1.恐惧、紧张

恐惧心理是指外界环境的变化和机体内部状态所造成的心理活动的紊乱和失调,并阻碍正常心理活动的主观体验。由于水环境与陆地环境的差别大,人体在水中受到多种因素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必然产生防御性反射,导致心理上紧张,产生恐惧、胆怯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会影响人的全部心理过程,降低人的感知能力,一般学员前几次课经常有这种心态。其主要特征有:思维紊乱,注意力无法集中,肌肉紧张,呼吸加快、血压上升,体温升高,甚至虚脱等现象。这种心理现象造成了学员技术动作变形,无法完成练习内容,严重的会造成伤害事故,直接影响学习效率。游泳初学者对水产生恐惧心理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改变了人的正常的运动习惯

游泳是在水中这一特殊的运动环境中进行的,是身体在水平状态下进行的运动,改变了人们长时间从事的直立运动的习惯,从而影响了人的空间定向、定位感觉,削弱了平衡能力。这种失去地面支撑的水平运动给初学者造成要向水中沉的感觉,因此而产牛恐惧心理。

2.1.2改变了人的正常的呼吸习惯

由于水的压力,造成了呼吸困难。游泳时呼吸是在动作的配合下,用嘴在水面上吸气,用嘴和鼻在中水呼气,呼吸技术要比在陆地上运动复杂得多,初学者一般掌握不好吸气的时机,经常在练习时吸不到气,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2.1.3部分初学者受到挫折心理的影响

有过呛水经历的初学者,对呛水所引起的剧烈咳嗽所带来的痛苦,产生对水的恐惧,不敢再下水游泳,或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动作。

2.2意志不坚定、怕吃苦

在现阶段 ,学员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受家长的百般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成任性、依赖的生活习惯,虽然通过入伍训练后学员吃苦耐劳精神得到了提高,但在学习游泳的过程中,随着运动负荷的不断增加,在水中没有固定的支撑,容易疲劳,怕累怕苦不能坚持练习,突破不了呼吸关和距离关。

受训前在学员中发放了调查问卷820份,收回了779份,收回率为95%,结果统计如下表1。

结果显示训练前后,学员的行为表现变化显著,可见关注学员心理状况,运用正确的训练方法对于游泳训练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讨论

3.1明确并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是前提

动机在非智力因素中占核心地位,在体育教学中它是可以直接推动学员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动机的正确与否及其强弱将对人的活动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激发良好的动机,针对学员身体条件实事求是地提出适宜的要求与目标,使学员集中精力进入最佳状态去参加技术动作练习,有利于技术动作的完成。那么,在游泳教学中应该如何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呢?

3.1.1明确目的激励学习动机。教员应充分把握机会,对学员进行目的性教育,让学员充分了解游泳的知识、技能和作用。

3.1.2运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通过体育比赛、游戏可以培养学员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使他们在活动中去认识一个人作为集体的一员的尊严、责任和义务,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游戏娱乐中激发学习游泳的动机。

3.1.3激感。人的情绪优劣对智力活动有一定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如果学员情绪饱满,心情舒畅,大脑皮层易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头脑就变得聪明,对动作要领接受得就快,否则会出现厌练情绪,失去自信心。

3.1.4培养兴趣及性格。达尔文说:“热衷于一切我认为有趣的事物,并且以了解任何问题与事件为极大的满足。”兴趣是推动人们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的心理之一。兴趣能促进人充分发挥智力作用,能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人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要根据游泳项目的特点探求学员兴趣的集中点,了解学员的心理状态,把握教学的良机,引导学员在学习、探索中培养兴趣和爱好,并根据学员的性格,安排不同的练习内容和方法。

3.1.5培养学员善于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意志品质的中心环节是克服困难,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有严格的要求,要通过艰苦的磨炼来培养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又不能脱离学员实际水平,要考虑学员的基础状态,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分解难点,逐步引导,让学员始终在充满信心的状态下,不断克服困难,步步进取,最后成功。

3.2保护与帮助是手段

保护与帮助是游泳教学中,帮助学员减缓和克服恐惧心理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正确地运用保护与帮助,有助于减轻学员的心理负担,使学员消除顾虑,增强学习信心,尽快掌握所学游泳技术。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教会学员保护与帮助的方法,让学员感到,虽在水中学习,却很安全,营造一个轻松学习氛围。

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3.2.1熟悉水性。熟悉水性是初学者入门的必经阶段、是克服初学者心理障碍的重要方法之一。目的主要是让初学者体会和了解水的特性,逐步适应水中的环境,消除怕水的心理,掌握游泳中一些基本的动作,为学习和掌握各种游泳技术打下基础。具体方法:

①从呼吸着手,习惯水对口、鼻的刺激。呼吸是练习者克服心理恐惧的关键。在进行呼吸练习时要求“慢呼快吸”,即:在水中吐气要慢且均匀,水面上吸气要快且深,这样才能练习者在水中就不会有“气”不够用的感觉。练习时,吸气后头部浸入水。要口鼻并用吐气,同时慢慢抬头,在口接近水面时用力把气吐完,并在水面上深吸气,然后浸入水中,重复这个动作,连续有节奏的进行呼吸动作练习。在练习这个动作时一定要强调在抬头吸气时,抬头的动作要领是边抬头边向前伸下颌。这样当下颌伸出水面时再吸气就不会喝水或呛水。

②水中行走、浮体练习。体会水的浮力,了解人体在水中是可以漂起来的,学会浮体后的站立,可以克服心理恐惧。浮体可分为抱体浮体和展体浮体两种。站立时先收腹、收膝后两腿伸直,两臂向下按水并抬头,脚触池底站立。

③滑行练习。滑行可分为蹬边滑行和蹬底滑行。滑行时臂和腿要并拢伸直,头夹于两臂之问,身体成流线型,滑行停止后收腹屈腿,然后两伸直站立。掌握滑行及滑行后站立是克服恐惧心理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学会游泳的必要途径。

3.2.2辅助教学法。就是借助外力进行的教学方法。因为水的浮力作用,使人在水中的重量相当于自身重量10%,在水中练习时.要充分利用浮力,在帮助下进行教学,使初学者有效的克服心理障碍,较快的掌握游泳技术。具体方法:

①托扶法。例如初学者在做蛙泳的完整动作技术练习时,帮助者一手托练习者胸部,另一手腹部,使练习者在做动作过程中身体不会有明显的起伏,能够仔细体会动作。

②牵引法。例如初学者在练习蛙泳时,可采用双人练习,一人牵引练习者的双手,另一人做蛙泳蹬腿的练习,可走动练习。

③撒手法。采用双人练习时.帮助者抱住练习者双腿或扶住腰部时,练习者练习腿、臂配合时,帮助者用力向前推送练习者,使练习者借惯性向前游。

④合理利用浮板、救生圈

3.3保障安全是提高学习成效必要条件

游泳的安全问题,是游泳教学中的首要问题,没有安全意识,游泳就易出现严重的伤亡事故。从游泳初始练习起,就应加强自身安全意识的培养。此外,应加强踩水、潜泳、救生等实用性练习,使学员尽快适应水环境,培养在水中训练的自信心。

总之,在游泳教学中,教员要针对学员不同的心理进行观察与研究,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员树立信心,克服恐惧心理,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使学员在学习时处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中,以达到良好的游泳教学效果,轻松而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忽视学员的心理状态,单纯从技术或身体素质方面找原因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造成学员对游泳失去信心和兴趣。

参考文献:

[1]关汉文,游泳教学的两个重要步骤,中国学校体育,2003.3

[2]游泳大辞典编委会.游泳大辞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陆龙方,游泳初学者如何克服怕水的心理,中国学校体育,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