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湖心亭看雪范例6篇

张岱湖心亭看雪范文1

编者按:张岱游西湖,不在暖春,不在月下。张岱看西湖,不看朝烟,不看夕岚。在“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的夜晚,张岱独步西湖,是“痴”但更是孤独之中的坚守。下面让我们共同阅读这篇客此之人,痴情之人,乃孤独中坚守之人。

客此之人,痴情之人,乃孤独中坚守之人

陈金叶

在教学中遇到名篇既兴奋又惶恐,兴奋于可以再次和学生一起分享那情那景,惶恐于通过教学不能使学生体味出文中的真味。又一次与《湖心亭看雪》相遇,这次和我一起相遇张岱的是一群零零后。带着孩子赏赏西湖的奇景不难,和孩子一起谈谈白描的写法也容易,怎样让青春活跃的他们领悟张岱的太仓稊米之感,领略张岱阅尽繁华后的坚守,在教学之前,我再次陷入了惶恐之中。

课间,一学生和我闲聊时讲到了预习《湖心亭看雪》的困惑。他不明白,为何“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也不理解舟子所说的“痴”是何意。学生的疑问一下击中了我的内心,这两个问题不就是解读文本情感的突破口吗?迷雾顿时拨开。

课堂教学中,在疏通文本之时当学生将这两个问题抛出来时,大多数学生也称此处存疑。

针对这两个问题,我顺势组织了课堂讨论。在探讨第一个问题时,学生的想法各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简约说,这是张岱和两个偶遇之人对话的一部分,为了文笔的简洁,不必要交代他们的姓氏,这样更省笔墨。

二是醉酒说,张岱当时“强饮三大白”,不胜酒力,只记住了这两人的籍贯。

三是地域说,古人重视出生地,这两位也许没有告诉张岱他们的姓氏,只告诉了自己的籍贯。

当学生各执一词之时,有一位学生提出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张岱为何要写到他们“客此”呢?当学生的探讨进行到这个时候,我告诉学生张岱是绍兴人,寓居在杭州,“客此”的不仅是湖心亭邂逅之人,也有张岱本人。在湖心亭之上,萍水相逢之人,虽相见甚欢,但此后也将消失于茫茫人海,给对方留下的只是茫茫大雪之中的一串脚印。这时,相忘于江湖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张岱不记对方姓氏,只记的他们是“客此”之人,实为传递出漂泊无依的孤寂之感。

为了解决文中“痴”的内涵,我请学生查阅了古汉语词典。古汉语词典对“痴”的解释如下:1、痴呆,引申意为痴迷。2、停滞不前。结合语境学生一致认为舟子口中的“痴”为痴迷山水之意,学生认为舟子被张岱雪夜看雪的雅兴打动了。果真如此吗?我引导学生再次细读文本。

我引导学生从“喃喃”一词入手,“喃喃”可见舟子是自言自语,他说这句话不是为了夸赞张岱,完全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大雪三日之后的西湖,寒冷彻骨,夜间乘舟看雪恐怕不是寻常人之举,且张岱开篇就写到“独往湖心亭看雪”,去湖心亭的也许不是一个人,但“看雪”的只有张岱一人,一个“独”字写出了张岱决然于世外之感。湖中偶遇相谈甚欢之人尚且相忘于江湖,更何况舟子呢,看来舟子对张岱之“痴”是不解和疑惑,但在张岱听来确是自得和感慨。笔墨极为俭省的张岱将舟子的这两句话收入文中,恐怕大有深意。

在世人眼中张岱确为“痴”人,他出身仕宦家庭,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曾经说过“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这里“癖”或许就是文中所说的“痴”吧,以有“痴”“癖”“疵”,为有深情,有真气,为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为有傲世刺世的锋芒。这“痴”舟子怎能读懂?何止舟子,芸芸众生也未必能懂“客此”之人的“痴情”之举。若不是看尽了繁华之后的苍凉,若不是饱尝了国破家亡之痛,张岱也许不会有这样深刻的太仓稊米之感。

对于茫茫宇宙,谁不是“客此”之人,谁不是“两三粒”之一?惟其不愿成为随波逐流的过客,张岱选择明亡后不仕,选择落魄后隐居山林,选择隐居时寄情诗文。痴迷山水是文人的孤寂,也是中国文人真情、真气的坚守。

张岱游西湖,不在暖春,不在月下。张岱看西湖,不看朝烟,不看夕岚。在“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的夜晚,张岱独步西湖,是“痴”但更是孤独之中的坚守,这是我和学生一起领略到的《湖心亭看雪》的滋味。

公众号:曲一奏雅

张岱湖心亭看雪范文2

关键词:强 字义 张岱 注释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101-01

2001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选录了明代散文家张岱的小品散文《湖心亭看雪》。文下注释④强(qiǎng)尽力。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往往理解为“张岱尽了最大的努力喝了三大杯酒。”似乎是因为遇到了知己而超过了自己的酒量多喝了酒。若真是如此,前文为何要用“拉余同饮”,似乎有强迫的嫌疑;再者,若真遇知己,为何不尽兴而归,却只饮三杯而别,不应该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吗?且后文也未读出作者有酒醉之意,这种理解可能有些问题。

为更好理解“强”字的真实含义,本文试着从“强”字的含义和张岱思想情怀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1 “强”字源流

《说文解字》载:“强,也。从虫弘声。”段玉裁注引“释虫曰:,捋。郭曰:以自摩捋。借为弱之。”即“强”的本义应该是苍蝇一类的虫子,在后世的使用中把它用做“”(音qiáng)的通假字,由此可看,“尽力”的这种解释无法从“强”字获得。

《说文解字》载“,弓有力也。从弓声。”即“”的本意是弓强劲有力。如:“材官引。”(《史记・绛侯世家》);“强弩之末。”(《汉书・李广苏建传》)后引申为“?强健;健壮,有力”如:“筋骨之强。”(《荀子・劝学》);然后再引申为“强盛;势力大”如:“不可谓强。”(《墨子・公输》);“兵革之强。”(《战国策・秦策》);再引申出“刚强;坚决”如“申生甚好仁而。”(《国语・晋语》);“”如:“,暴也。”(《尔雅》)此处仍难以找出一个合理的例证进行解释。

段玉裁注释“”时说“弓有力也。引申为凡有力之称。又为强迫之强。”即“”字假借为“强(qiǎng)迫,强制”的“强”。如:“强饮强食。”(《考工记・梓人》);“三君皆将强死。”(《左传・文公十年》)在这意义的基础之上,词性发生变化由动词变为副词“勉强”如:“功不可成。”(《淮南子・务》);“乃自强步。”(《战国策・赵策》)再进一步引申为“竭力;尽力 ”如:“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大臣强谏。”(《战国策・赵策》)

2 景中寓真情

文人墨客赏雪咏雪历来被当作一件雅事,咏雪之作更是数不胜数。这篇《湖心亭看雪》有些与众不同,甚至可以说有点另类。首先是赏雪时间的选择“崇祯五年十二月”张岱当时的写作时间已是清初,作者不用清代的年号而是沿用明代的年号,这并非是误笔,而是有意为之,表明作者不忘明朝,隐含了一种亡国之痛。从这个小小的细节上,张岱就向我们传递出了自己忠贞不渝的气节。第二个时间“是日更定矣”这是在夜深人静,人多已入睡,选择出行,其用意非常明显,就是要寻找一个无人打扰的时间,在这天地之间独自赏雪。再来看赏雪地点“湖心亭”,深更半夜已是行人稀少,再往湖心亭,那么赏雪之人更是少之又少。

赏雪人员“余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从字面看是张岱自己独自撑着小船一个人,前往赏雪。真的如此吗?后文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舟子喃喃曰”,由此两句来看并非是作者自己一个人,而至少应该有一名船夫。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但是结合前面讲到的赏雪的时间“更定”来看,作者所追求的就是一个无人打扰赏雪空间,他的这种情怀又岂是一个舟子所能理解的,也就可以当做不存在了,这天地之间也就只我张岱一人。

雪景的选择“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这句妙在一个“绝”字上。这个“绝”字是通过听觉写大雪的,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画面,没有任何的外在的打扰。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沧桑之感。“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介,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些景物都是这白茫茫的天地间渺小而孤单的景物。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白描出景物的形与神,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与广阔的背景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创设了寂静、空旷、混沌的意境。

综合时间、人员、景物来看,作这无一不是要追求一种清净的、“独”的境界,不想有任何外来的打扰。

亭上已有两个人对坐饮酒,“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此处看似是知己相逢,实则并非如此。先看此处的动作“见”、“拉”,神情“大喜”,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并非由作者发出,全为二位金陵客人的行为。而张岱的动作只有“强饮”、“别”,若真为知己,为何不酒酣之后再分别,而只饮三杯?“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也就到了该入正题的时候。这正题就是“分别”,是否是知己就显而易见。

再来看二人的身份“是金陵人,客此”,作者用的是分别之后的补叙,而不是放在整个事件的行文的叙述之中,这是张岱刻意为之。二人是“金陵人”又是“客此”,好一个“金陵”,再加一个“客”,这是张岱内心中眷恋着的故都,已是不堪回首,又都是客居于此,本应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但是,这却触碰到了张岱内心中最脆弱故国之思。而此二人却在这天地之间,无心雪景以酒为乐,“客居”、“故国”已不知何处去了,这与张岱已成天壤之别。

张岱用舟子之口道出了这本不是同道之人的真意。将自己与金陵客人对举,“似”我,却“非”我。“我”是痴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间,痴于故国之思,痴于内心的清高与孤傲,一切都不言而喻了。

3 结语

综观张岱清高、孤傲的情感,以及内心深沉的故国之思,与二位金陵客人绝非知己,那张岱也无须为了他们尽力饮酒。

再结合“强”字含义的发展,唯有“勉强”一义最适合文中的语境。

因此,教材该处注释应该解释为“勉强”,是张岱勉强饮了三大杯酒之后起身告辞离开。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张岱湖心亭看雪范文3

【关键词】语文;主问题;有效;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所谓课堂教学“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是着眼于全篇内容的主要问题,是对全文的理解和分析具有凝聚力和支撑力的一个或几个问题,它在课文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提问。“主问题”与一般性问题相比,有以下特点:第一,“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第二,“主问题”在教学中能贯穿始终;第三,“主问题”能构建文本的主题。

在课堂教学中,精当的“主问题”设计,可以替代繁多的教学环节,完成文本的整体感知,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洁,教学环节简单,能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作用。为此本人有意识的在这方面进行了实践。

一、实践一

从文章的结构脉络方面入手,以《湖心亭看雪》两次教学为例进行了“主问题”设计的实践。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节选

主问题:研读讨论。品味作者的“痴”。

张岱去湖心亭看雪时的形象是怎样的?

请在文中找出概括他形象的一个字“痴”。

课文哪些地方表现出他的痴?

1.痴行: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2.痴景:是什么引发他有这种痴行呢?雪景。

①张岱去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你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②用自己的话将此景描绘出来,看看谁的语言更优美。

③这段文字写得的确很美,你认为它美在哪里?

3.痴心:像张岱这样痴迷于西湖雪景的人只有他一个吗?金陵二人。

①张岱看到金陵二人,是怎样的心情?讨论“强”的意思。

②张岱走的时候没有细问金陵人的地址,自己也没有留下联系方式,可以看出张岱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助读《陶庵梦忆自序》和《自题小像》。

通过课堂实践发现:由于主问题突出,教师在教学中以“主问题”的形式带动学生进入文本去深入探究,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革除阅读教学中的多问杂答与碎问碎答,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使阅读教学具有成效。

二、实践二

“主问题”的设计,可从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入手,着眼于带动对课文整体的理解品读,着眼于引导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每一次提问或问题设置都能形成和支撑课堂上一个时间较长的教学活动“板块”。所以,“主题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在教学中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比如说笔者在教学《羚羊木雕》时只抓了一个问题。这就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这能全怪我吗?”这个 “主问题”使学生深深体会到作者行文安排的独到之处,使课堂活动以学生的读、说、思为主要内容,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学生被深深地引进课文,激发研讨的热情,从而使课堂成为有效的课堂。

三、实践三

张岱湖心亭看雪范文4

我喜欢预谋这个词。有时候预谋得久了,就像真去过了一样。

“只要心里有雪,哪里都能看雪。”这是一个朋友说的。我说不一样的。张岱曾几度去西湖的湖心亭看雪。早年纨绔子弟时曾带仆人去看雪,那时,他着华衣、享美食,研究“兰雪茶”如何泡更有韵味。

那时他看雪有哗众取宠的姿媚,连仆人都带着华美的姿势,撑那一叶小舟去湖心亭。有的时候,孤独也有炫耀的成分。那时候,他不是一个人在凭栏听雪,他是在和雪撒娇使性而已。

二十年后,国破家亡,他衣衫褴褛再度到西湖。此时,哪里还有美婢、歌妓、鲜衣、怒马、雪灯、戏曲、麻雀……哪里还有绿衣仙雪?只有这断桥残雪,只有这凄凉的凭栏听雪。古诗说独自莫凭栏……天地的热闹散去了,只剩下他了,一个人,任听风啸。

所以,我故意要选择冬天去看西湖,故意在下雪的时候适时出现。为的是不早不晚的那份孤独,为的是断桥上残雪那悲怆而喜悦的美,也为的是没有早一步,亦没有晚一步。

天地散去了华丽的同时,必把一颗内敛慈悲的心相赠。有时候,冬天要必然的长,春天要必须的短……那过不完的冬天终于过完时,才会有春花爆开赴死一样的烈烈,才会在盛开之际忽然潸然泪下。

就像突然站在断桥边,一个人发着前世今生的呆。不想说什么,更不用说什么。语言有时多余得让人生厌,连爱情都成为多余之物时,人生是透的、亮的,也是凉的、空的。

断桥的风有些空旷的寂。吹在脸上,恰当的好。这种凉是必然的湿润,如与眼泪重逢,彼此确认,是彼此的同谋。

杭州城的好处在于它的水气和妖气,而西湖赠与了这个城市的灵魂。而断桥,给了它别有的气息和味道,断桥残雪,则是这个城市灵魂的灵魂、味道的味道。

“从北方到南方,几千公里来看一场雪,值吗?”有人问我。

“懂了就值了。”

很多年前,如张岱一样,匆匆看过一眼断桥残雪,嫌天气冷,跑着跳着就回温暖的酒店了。

如今,嫌它不够冷。可以再冷一些,可以风再大一些——只有经历过人生的种种伤害、挫折、误解、中伤,你才知道,有的时候,人生得有这些必要的逆境。就像二十年后再返西湖的张岱,西湖不是当年的西湖,张岱亦不是当年的张岱。你不是从前的你,我亦不是从前的我。

断桥,残雪。这是怎样清冷的组合?有着刀斧刻的蚀骨之感。只有这断和残相辅相成,只有雪成为它们的桥梁。这四个字,一眼看去就孤绝;这四个字,念上去就凉滑滑。

黄昏时分,我坐在断桥边吹风。这是早春,这是二月。一个72岁的老女人在断桥边唱越剧。越剧此时的婀娜都显得那样寂寥。她唱的什么,那重要吗?重要的是,和断桥残雪四个字呼应在一起,和72岁的年龄呼应在了一起。她穿了高跟鞋,蕾丝的裙子,口红涂得有些重,耳朵和手上全是金。那金有着亮烈的悲,越剧在清寒的早春唱得人心酸不已。那分明已经苍老的声音,那分明的薄凉与料峭,阵阵扑面。

天暗下来,黑下来,风吹得更烈一些了。那雪扑到脸上,哦,是有些冰凉。这孤寂无人分享。最亲密的爱人亦不能——有的时候,越是亲密,只能分享甜蜜,因为你爱,因为你怕失去。

孤寂的完美其实是一个人站在断桥上,凭栏听雪。天黑了,只能听雪。

听雪比看雪更要意境深美。好多年了,孤独持续。莲心太妖娆,莲叶太枝蔓……有谁懂它呢?越是干净的东西越是深邃,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是要命。只有这雪、这风、这亲爱的断桥,在此时,在此刻,与她,相依为命。

亲人似的亲,不偏不倚的亲,不动声色的空寂,应该有些泪水吗?应该。可是,没有。就这样安静地站在断桥上,一千年前的断桥,白素贞断了心的断桥。很多故事的断桥上,以为会有很多思绪,其实没有,什么也没有。

唱一段《断桥》吧。背后好像传来声音。回过头去,却没有人。是神灵的旨意吗?——娘子,官人……你妻不是凡间女,妻本峨嵋一蛇仙。再唱:“纵然是异类我待你的深情非浅。”

如若是情爱的孤独,到底是小孤独。最深最厚的孤独便是这午夜断桥上听残雪。一个人,与天地共孤寂。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一个人在此时,就有多么地孤独。可是,这孤独是一场最美的盛宴,不要让人懂,不要慈悲。只有此时此刻,与天地缠绵在一起,醉了,或者死了,都是欣慰。

那高不可攀的孤独,张岱在国破山河在时懂得了,在万千繁华散去时知道了。重到西湖看雪时他曾经涕泪而下,感慨西湖残了破了旧了……其实是他心里的河山碎了。

就像我千里万里来到断桥边,只是为了一种物质相遇。这种物质,蓄谋太久了,潜伏太久了。它寻找着我,我寻找着它。

人海之中,光阴之漩涡中,猛然打捞出来——那一把老绿,可以暗泣,可以微笑,亦可以不动声色。可是,内心狂澜汹涌——断桥,你一定知道我心里早就是断壁残垣,一定知道我为和你一样,貌似如花春水,心如枯木难春。所以,我们一起盼望这一场雪,安静而冰凉地来,来镇压我们思念孤独的心情。

雪,你来,雪,你来!

你来便知,这长长的人生,长的是孤独,短的是欢颜。你来便知,人生最要紧的时候需要凭栏听雪、任听风啸。

张岱湖心亭看雪范文5

关键词: 文言文 散文 文眼

一、教学背景剖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是文言文散文中的佳作,其文意境美、语言美,但作为叙事性散文,其思想情感与作者情操并没有直接流露,故而学生在认知上有一定阻碍。

在理解了“文眼”意蕴所在的基础上,这一难点就迎刃而解了。何谓“文眼”?清人刘熙载的“眼乃神光所聚”就形象地表明了“文眼”的地位,全文精神核心、行文线索均是围绕“文眼”展开。以张岱《湖心亭看雪》为例,文末最后一句“莫道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一个“痴”字就是全文文眼所在。就叙事而言,张岱在三天大雪之后的清晨,去西湖湖心亭看雪,与不期而遇的另一位湖中人开怀对饮。人迹几绝之时于寒冷的时间去看雪,不为看人、无意见人,其行为不就是舟子的一个“痴”字的体现吗?就表情而言,他做出这些痴行的背后就是他心中的痴意,作为遗民,在故国破亡后,他绝仕途而流连山水,看似是对山水的痴迷,其实是心中“人世变易,江山不改”的故国之思。同样,他在文首就交代“余独往湖心亭看雪”,后面又说“舟中人两三粒”,看似前后矛盾,其实是在表达自己内心孤独、无人理解的情感,进而才有了与偶遇之人开怀畅饮的“痴”行,这就是他的“孤高”之痴。

相对于深层次的情感归纳,“文眼”是可以在文本的内容梳理这一浅层教学过程中整理出来的,但联结起了深层的情感归纳,先理清文章内容,再以文章内容归纳“文眼”,进而通过对“文眼”的剖析反推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深入,可使学生在归纳感情时有中心可循有抓手可用。

二、实际教学设计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湖心亭看雪》的字词梳理、全文通读、内容归纳是基础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在该部分基础教学已完成的前提下展开,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发现“文眼”,并结合“文眼”正确把握全文思想感情。

文眼的发现方式有多种:

一是基于形式的位置定位:一般“文眼”容易出现在文首以总领全文、文章中心句贯穿通篇、文尾卒章显志抑或文首文尾前后呼应强调凸显。

二是基于句式的句型定位:议论或抒情句将情感态度明确化,常有表达作者为文目的的作用,所以“文眼”出现在这些句式中的可能性大。

三是基于内容的主旨定位:前文说到“文眼”是全文线索与中心所在,同理当然可以对全文每一部分进行归纳,再将其整合为全文中心,这便是“文眼”所在。

根据《湖心亭看雪》的文本特点,其“文眼”的发现过程可将这三种方式综合。

整体教学设计以教师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发现为主,注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兴趣,提高其参与度。

1.归纳内容,引导发现。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归纳全文内容,按以下两类对文中所叙进行分类:作者看景、对人态度。

2.提出问题,分类归纳。作者看景活动的特点是什么?(独)对人态度是怎样的?(忽视舟子、与亭中人对饮)。

3.深入分析,自由发挥。作者“独”看景说明了他对景物的什么态度?(喜爱、欣喜等)作者对舟子与亭中人为什么有不同态度?(相似行为、共同情趣、理解)

4.回归文本,发现文眼。作者的这些态度应该如何评价?文中有没有对此的评价?(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回溯文本,印证“文眼”。张岱的行为与情感是不是痴?

在以上引导过程完成后,学生已经能够认识到《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文眼”是痴,此时便可以发挥“文眼”的作用,在认识“文眼”的基础上整理思想感情。

过程大致是前文的“痴”的原因总结,教师应在此时再次强调作者生平,引入作者相关文章,使学生加深明清换代之时作者的“遗民情愫”,将“痴”具体归因到作者的经历,如前文所说,无人理解方“痴”于与陌生知己的痛饮,故国破碎才“痴”于比王朝恒久、比人稳固、寄托着作者故国记忆的江山景色。

三、教学意义归纳

结合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将“文眼”作为抓手的教学方法有以下两点意义。

从情感维度与心理认知上,此教学方法着眼点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内敛给学生造成的认知困难,结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具体的切入点,对于他们理解抽象情感的作用就如同一把钥匙,掌握钥匙方能直接打开与作者沟通的大门。只有以适合中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才能使他们最快地接受文本、教师所要传递的情感取向,才能激发他们的主观探寻意识,才能加深他们的理解,使他们自主地受到熏陶,达到语文教学的情感维度目的。同样用适合学生而不是适合教师的方法,才最有利于教学的开展,使教学活动更加简洁、高效。

从语文教学的技能性目的来说,在散文教学中强调“文眼”、突出“文眼”,将“文眼”作为连接内容和情感的桥梁,对于学生理解散文本质、进行散文写作非常有帮助。散文“形散意不散”的特点在其有“文眼”这样一个内嵌联系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作者以“文眼”为线索展开全文、以“文眼”为中心构建全文,对于学生修正自己的写作,克服文章中心不突出的问题大有裨益。同时该方法的引入,对于学生自身阅读方法的积累、阅读能力的提升很有意义。在教学过程中的反复强调并不是无意义的,而恰恰是基于这一目标的潜移默化的加深。

参考文献:

[1]成艳.文眼,学生阅读理解文本的抓手.泰州市大冯中心小学.江苏教师.

张岱湖心亭看雪范文6

也许雪中的西湖是无比美丽的。读过张岱《湖心亭看雪》,我不想再看了。因为我怕损坏我想象中西湖雪景的意境。正如读李白《独坐敬亭山》而不必实地浏览一样,在散文《敬亭山之思》中我表达了这个情绪和观点;滁州琅琊山相对幽寂,醉翁亭一带的景致与箫声,总让人的记忆挥之不去,只是醉翁的酿泉与文章太不相称了。其实,一个人的旅游,全在他此时此地的心情与感受,名声太大的地方人太多,人流推着欲望向前走,全然没有自己的心得,即使有也往往庸俗化了。

夜色的西湖是美的,我们随意闲逛,到了看喷泉的地方歇了脚,几排椅子早早地坐定了人,人越涌越多,为的是看晚上8点20的喷泉。那水中的喷泉,五色随形,五音随势,中间一根冲天水柱间或着陡然往上一冲,四周细小泉儿围成帐蔓,时起时落,左右飘忽,那种温柔与豪放交织在灯光和音乐之中,加上周围美景的远近映衬,加上人间天堂的风景布幕,顿觉身心俱爽,心旌摇荡。人在岸边,似在船上,直如湖水而沉浮飘荡,抬望眼,近水远山,碧浪层层,鳞光闪烁。这时候,我想起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诗句,觉得贴切极了,一阵欣喜。自然的美,静态的时候多,久而久之并不能产生刺激;人却能巧夺天工,将声色光电嵌在美丽的自然之中,模拟五花八门的动感画面,在平静如水的自然中,让感官获得莫名其妙的享受。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大自然的探询,自然在人化的同时,人也在自然化。人类与自然的双向接近并走向融合,这是和谐的、共赢的,人类释放生命的激情,应该与自然的节律相一致。

游要心境,游要心态,游要时间,而现代与后现代人的时间总是那么不够用。那风景却又不再充满诗意令人神往了。我们所谓的闲情逸致都虚伪化了,人在江湖,不是身不由己,而是心不由己。对于西湖,我简直不敢妄称“游”了,还是“走”者为妙,因为我们的确少了文人士大夫那种闲情雅致,少了刻骨铭心的诗意情怀,我们的确以匆匆走过的形式来游览西湖的。恢复本真“走”吧!可疾可缓,可闲庭信步,可旁若无人,景在走中,境由心造。

上一篇古诗文手抄报

下一篇智能家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