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柴静范例6篇

穹顶之下柴静范文1

中石油质量与标准管理部副总工程师万战翔迅速撰文反击,称柴静的《穹顶之下》有5点错误,并说“也许是她脑力不够,也许是她知识不够,也许是她思想不够,反正并无什么真知灼见”。

随后,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岳欣在微博撰文,与万战翔针尖对麦芒,对万战翔所提出的5点视频中的错误一一回应。岳欣还表示,“请万秘书长仔细看完柴静的片子,再来说话”。

以下是本刊微信公众号粉丝针对他们的相互抨击及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的互动观点。(详见财富人物微信公众号3月6日所推送文章《中石油反击柴静:对错七三开》)

好运:支持柴静。中国就缺这样敢揭露真相的公民,国企垄断某些行业,造成那些行业没有部门能够有效地管理。期待政府能早些还我们久违的蓝天。

θA:它们(国企)依靠垄断攫取利益!既然是国企,那么中国的老百姓就人人有份,可为何百姓却从不曾得到过半分钱的利益?我强烈呼吁,还公众一个公平、自由的市场。所谓的“国富民强”完全应该颠倒过来,民富才能国强!

红色月光:我认为中石油高层的说法不无道理,人才是造成现在环境污染的首要原因。所有的行为都是来自人的需求、欲望。欲望过度造成高产、低质。我是认同责任划分的,四六也好,五五也罢,作为个体的自己也请好好反省。

三生有幸: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很多标准都不够完善,雾霾并不是一个两个单位产生的,也不是个人能力所能治理的。只有在国家领导下,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全民治理,才可能还我们一片蓝天净土。

闫军辉:如今,做人难,做好人更难。目光短浅的人太多。很多人并非没有看到长远利益,而是被眼前利益迷住了双眼。

第一财经:要感谢柴静,她用一个职业电视记者的专业手法,让普通老百姓看懂了为何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小水:比起和香港人吵架,这才是重要的事情。我们该为雾霾治理做点什么了,买空气进化器没用,我们要拿出行动。

知乎上的环境系男生:我想柴静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作为一个学了七年环保的人,(只知道)那个出门带口罩的方法,人家的作为勇敢,就是一阵号角,号召你要醒过来。

汪涛:在环保部的一次会议上我遇到柴静,互留了联系方式后,她时常和我探讨一些大气污染的问题,要一些专家的联系方式。我没有对别人说起柴静在关注雾霾的话题,后来听说她当了妈妈后,对于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越发关注。我很欣慰。只是觉得她太认真了,大气污染的各个领域都要涉及,做了一年,竟也没看到报道。直到2015年1月,我被邀请去给她的演讲提意见时,我才明白柴静为何要花一年时间,为何要采访那么多人。在柴静的片子中,最触动我的场景便是她的小女儿,扎着俩小辫,伏在窗前,看着雾霾笼罩的世界……

李民英:很理解!穹顶之下别让柴静太孤单!

穹顶之下柴静范文2

《穹顶之下》延续了柴静作品一以贯之的审视、追问和投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实之外,不再有无谓的指责与旁逸斜出的缠绕,令人印象深刻。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穹顶之下观后感,请您阅读

穹顶之下观后感1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昨天上午,沉寂一年的央视前主持人柴静又回到了公众视野,推出公益作品《穹顶之下》,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这部时长103分钟的雾霾纪录片,成为当天社交媒体热议话题。

与其他雾霾报道相比,《穹顶之下》延续了柴静作品一以贯之的审视、追问和投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实之外,不再有无谓的指责与旁逸斜出的缠绕,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源解析”的问题上,纪录片以翔实的数据与权威的演示,不回避,不演绎,直指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我国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而能源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的问题。这不仅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乎国家的治理体系、能源战略及产业结构。

从历史、他国的治理经验来看,英美等国“在治污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的现实,不仅带给人们希望的曙色,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治理雾霾的紧迫性。不能再等、再拖、再吵了,特别是面对管理与执法的困境,应该有所突破。

蔚蓝的天空不能只是在语文课本中,生命的意义正在于一代代的血脉关联。治理雾霾不仅是科技问题,也不仅是政府行为,还应该成为这个社会波澜壮阔而又委婉细致的公民行动。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都有责任将紧迫感化为切实的行动力。

走过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几十年,中国社会尽管目前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但在穹顶之下,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都无可逃避。因此,雾霾最严重的时期,固然意见有分化、表达亦多元,但恰恰也是最容易达成共识的时期。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以公民的名义行动起来。从完善立法到调整公共政策再到调适公民个人作为,充分发挥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心底有爱惜”的力量,改变我们的大气环境,进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让孩子不再一出生就罹患疾病,让全球每年35万至50万人早死这样惨烈的数字消失,让雾霾成为历史,这是宿命,也是责任。

穹顶之下观后感2这几天,网上有一段很火的视频,是“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我看过整段视频,讲的是柴静为了说明现在城市pm2.5的严重性,用了一年的时间,去各地明查暗访,做各种实验调查,亲身参与并经历实验场景,查找法律法规,并采访专业人员,用大量的事实、图像、数字、视频来还原我们生活的真实空间。事实是中国的pm2.5比世界上其它国家pm2.5的总数还要多,中国的很多城市一年中有175天到200天都在雾霾中度过。原来的天空,湛蓝湛蓝,像透明的镜子那样明净,厚厚的白云,一团团的如棉花,一阵阵的如波涛,挂在天这边,缀在天那边,把天空装饰得如画一般。而现在的大部分城市是铅灰色的天空,掠过了一片黑云,大地像是被扣上了一个大大的锅盖。雾霾中含有很多的有毒有害的致癌颗粒,人们在这样的空气质量中呼吸着,生活着,工作着,任凭这些有害的物质吞噬着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健康,我们不能再这样坐以毙了。

我爱生我养我的这片黄土,我爱我们美丽的家园,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吧!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解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诚,共建美好家园!

第一个问题:你有没有在身边发现过破坏环境的人呢?如果有,你阻止过吗?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这些破坏环境的人污染了我们生活的家园,会让家园变得肮脏,所以我们一旦遇见这种场景,决不能袖手旁观,一定要走上前去提醒和制止他,告诉他我们要保护区环境,才有可能守住我们美好的家园。

第二个问题:你对环保都了解多少?是一无所知,还是了若指掌?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只有自己明白了环保的重要,不能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恶劣,才能有开始保护的念头,才能守住洁净、安全的家园。所以要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开始做起,五公里以内近距离出门骑车或步行可以减少汽车排放的污染,还要叮嘱爸爸不要在任意场合随便抽烟,多做一些环保工作。

一阵风吹过,飞来的塑料袋,我们将它拾起;看到别人吐痰,加快你的步伐,对他进行礼劝;看到一张纸屑,只需弯一弯腰,伸伸手;这就是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很喜欢柴静调查最后所说的话:我们有责任证明,一个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时也可以是洁净和美好的。不停旋转的地球,让我们有着难以名状的依恋和亲切,它是我们的家园,我凝视着它,就像凝视着你;我守护着它,就像守护着你。

穹顶之下观后感3柴静,一位曾经当选中国记者风云人物、央视十佳主持人的美女记者,一位思想锐利、口齿伶俐、目光犀利的“女汉子”,在20--年低调辞职沉寂一年后,又风尘仆仆地站上了演讲台,向现场观众汇报她一年来所做的事情:调查大气污染尤其是雾霾泛滥的真相。她也因此一夜爆红,瞬间成为无数网友和无数“哥”心中最耀眼的女神。

就在两会筹备之际,柴静将她的调研资料都提交给了全国人大,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高度关注。也就在20--年初的腊八节,她站在了星光影视园的演讲台上,面向观众和摄像机背后的大众,心情起伏地讲述着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不需要任何讲稿,那些想要说的话,已经在她心底憋了太久。2月28日,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上线仅一天,就被播放了近亿次,片中,一次次的采访、一组组的对比、一个个的案例、一串串的数字,令听众们不禁陷入深思。与人们休戚相关的大事让观众心有戚戚,“同呼吸,共命运”在这样的背景下,已不是冠冕堂皇的口号,而是实在紧迫的问题。

拜访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权威部门和学术机构,调研污染空气的企业、事主及其背后的执法困境,柴静用了数百个数据、几十张图表,为我们拨开雾霾背后的层层真相:燃煤和燃油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而这些问题的监管执法又很难落实。没有严惩不贷的手段,就难有改进和创新,就会让金山银山和矿山毁掉青山绿水和蓝天。为此,她呼喊,她奔走,她在担当曾为新闻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关心每个人健康,带给每个人希望,这不是女神是什么?

当然,个人调研毕竟并不专业,难以概全,角度和辨析也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内在的关联性还不直接,一些系统的解决方案亦有待商榷,但它至少起到了启蒙引导的科普作用,让人们对雾霾、空气乃至水源清洁等诸多令人怵目惊心的环保问题倍加关注。有关注就会有监督,有呼吁便能有进步,而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往往能决定至少是影响解决问题的速度。我们衷心期待着互联网的公民行动精神,能够尽早尽多地从线上走到线下,能够从一人一事一时一地的一言一行做出改变。

据柴静自述,促使她展开雾霾调查的原因是她的女儿没出世便患有肿瘤,从一出生就接受手术,因此她决定辞职,打算用相当一段时间照顾孩子,并帮助更多的孩子寻找雾霾的真相。柴静这种因为心底有爱惜而去做什么的初衷的确让人感动,不过,我们不禁思索这样的调查报告的撰写者为什么是柴静?我们更加希望下一次这样的报告不再是公益性质的个人调查,不再是柴静和雾霾的私人恩怨。柴静的声音,打开了一个黑匣子,应该让更多的民众“看见”,也需要让更多的高层听见,正如人民网在官方微博中所言:“穹顶之下别让柴静太孤单”。

新的《大气防治法》正在酝酿,环保部门和环保组织的权力将被加强,也许能就此长出“铜牙铁齿”。然而,我们不应就此静默等待,而应立即采取行动,因为,每一天我们都在呼吸,每一天我们都被伤害,我们又岂能等待?作为个体,我们能做的或许不多,但纵观历史,许多深刻的重大改革往往萌发于每个微乎其微的努力汇聚起来的力量。公众监督的力量是绝对不能低估的,因为它无处不在,特别是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网络覆盖如此广泛的今天,群众的眼睛更加雪亮,民意的渠道更加畅通,我们岂能懒于作为?

从公权力部门抓起,落实各项法规,重拳惩治不作为的部门、钻空子的企业、无视法的个人;从身边改起,与有污染的企业、有扬尘的工地、冒黑烟的车辆、排油烟的饭店作坚决的斗争;从自己做起,少烧煤炉子、少开私家车、少买排碳量大的企业产品……包括这次她拿出自己前年出书赚来的百万稿费拍摄和制作了这部让人震撼的纪录片,以及由此引发人们对环境保护、绿色发展、能源体制改革话题的升级式讨论,也是一个唤醒人们麻木神经的实实在在的行动。若是人人都这么毅然决然地捍卫我们这颗蓝色星球的环境,人类的健康才有真正持久的保障。

“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柴静的呼唤让人怦然心动。从自传性作品《看见》到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我们蓦然发现退隐一年的柴静能够再次走红是必然的,因为当她把关注的目光从自己身上放大到整个星球时,她就已经成熟了。

穹顶之下观后感4完整的看完穹顶之下,心情复杂,甚至可以用毛骨悚然来形容。震惊于柴静能交出这样一份作品,不简单。作为普通人,我们其实是生活在一个对咨讯难辩真假的时代。平心而论,这篇报告所叙说的数据和实例,如此坦白和赤裸裸,是能让我信服的。

世界性难题这么多,柴静偏偏选了这个治理污染的课题,除了受到女儿病因的启发,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个课题是有解决方案的,并不像医学难题那样需要前沿科技来突破。当每一个普通个体认识到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意识到一丝微小的力量也可以是有用的,那么,它就有被改善被改变的可能。

尽管如此,为何普通大众仍不愿付出这微小的力量?因为我们觉得,这样的努力根本就是杯水车薪。事件的核心不是这么简单。如果政府的改变,政策的改变可以做到更有效更务实更专业更有决心,那么问题就能得到更高效的解决。所谓的新闻调查之所以被大众信服,原因就是它能深入挖掘到事件的最初和核心从而理清来龙去脉。但当结果出现,我们发现这一切原来都还是政策引导下的结果,很多悲剧的发生是长期惰政甚至渎职造成的,我们心底就会涌出无限的失望,这股失望之气会毁掉很多正能量!看似单纯的治理污染的课题,其实不可避免的牵扯到能源问题和腐败问题。当今世界能源有多重要,想想中东战争,冠冕堂皇的借口背后抢的是什么?想想被拿下的中国贪官里有多少是能源系出身。大家就该明白了。

看到后半部分,英国能源大臣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你知道吗?负责整个伦敦电力分配的,是一家中国公司!这足以证明中国科技是有实力的,只是在国内受限于体制,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又让我联想到众多知名企业,赚着中国百姓的钱跑到纳斯达克去上市,玩转资本市场并让美国人分享红利,个中道理异曲同工啊!领导下的中国,体制改革之路很难走,这块硬骨头不从根上一刀刀把肉剔下来,任何理想都只是幻想。

写这些文字之前,我特地去刷了一下很久都没刷的微信,想看看朋友们对此事的评论。结果是什么?大家好像反而更关心柴静本人,她为何在美国生孩子?她孩子的先天缺陷是否与其私生活不正常有关?呵呵,有一丝失望。比知道真相更可怕的是什么?是漠视真相!

大家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保护环境其实就是保护我们自已……

穹顶之下观后感5看完柴静自费百万做的雾霾真相调查,脑洞大开。忽然醒悟,过去所看到的黑,是局部的黑,现在的黑,则是系统性的黑,黑到了这个国家的骨髓里,黑的简直让人绝望。过去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而今有人在努力打破这个黑箱子。

柴静的自媒体视频好像让中国人第一次知道自己生活的国家是什么样的。这还只是解析了环境中雾霾的一角冰山而已,去触碰一下金融、医疗、教育、宗教、科研等其他领域,会发现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雾霾。我们以为了解自己的国家,其实一无所知。

柴静的《苍穹之下》,我的看法是:一个权力不受约束的政府才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污染源,不看到这一点,那就是没看到问题的实质。这部片子还是非常直观地让大家看到了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带血的黑色利益链条上有官员、矿主、种种吃煤的人,包括自身是底层且强迫童奴干活者。大多数中国人唯一的柔情留给孩子了。柴静因母亲之忧,拍了这部片子,以孩子作为切入点,希望让坚硬的人心有所触动,如果你居然认为是煽情。你就享受雾霾吧。”

柴静关于雾霾的专题纪录片《穹顶之下》,是一部不错的雾霾科普片,如果说数据之类让观众不能产生直观印象,那么当她谈到自己找北大实验室主动要求当实验者时,研究员告诉她这个实验没法做,因为实验时要设一个伦理安全值,结果是实验室的空气比外面要好。这个细节,足以让中国人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生存环境的危险性。

国人共享一国空气,无人能够逃避。在社会共识严重破裂的今日中国,这一问题本应最容易达成社会共识,但对柴静纪录片的相关讨论,表明中国社会已完全无法取得任何社会共识。

各种指责很多,柴静的纪录片表明官方已经可以熟练利用互联网舆论进行官民互动,是好事。片子传递出的价值观,也是好的。片子也是好片子。有人为柴静的未来担心,那真是没看懂整个故事的情节:

1、新环保部长刚刚上任。

2、视频一出,人民日报等官媒力推。

3、多位现任官员在片中接受采访。

4、反腐矛头已经对准两桶油。

5、之前网传两桶油要合并。

穹顶之下柴静范文3

《穹顶之下》延续了柴静作品一以贯之的审视、追问和投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实之外,不再有无谓的指责与旁逸斜出的缠绕,令人印象深刻。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纪录片穹顶之下的观看心得范文,欢迎大家参阅。

纪录片穹顶之下的观看心得范文1昨晚,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整整103分钟,中间有3次,我落泪了。一直都非常喜欢柴静,这次,我为她的真诚与勇气点赞。这个社会,太缺少这种敢于站出来说出真相的人了,而这次之所以它触动到了我的心灵,不是因为站在上面讲着这些真相的是一名记者,而是一个和我们一样的中国公民,也是一位母亲。

也恰恰是昨晚,我听到一个即将去美国留学的高中生,说着自己未来的打算,他喜欢的是历史和政治,偏偏准备学法律,因为法律在美国很吃香,他说他以后要留在美国,因为中国的政策、环境等等都不好,他还计划着买房,以后要能进入美国的大的公司,收到offer,还说着拿到美国绿卡最快的方式就是与一美国人结婚……我听着他所说的话,我不禁感慨道,天啊!现在的高中生都是这种价值观、这种思想吗?我们那时候想的也顶多就是要好好读书才能有出息,其他这些从来就没想过。这么些年,我们的国家发生了什么?我们这个社会发生了什么?

我为什么要说这个例子,这似乎跟柴静的《穹顶之下》毫无关系,可是就是在《穹顶之下》的背后,我似乎看到了比环境更严峻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教育。《穹顶之下》中有几个部长、领导、老总、普通工人,每个人都很无奈,每个人都推卸着责任,他们仿佛都在说着"我混口饭吃我容易吗?",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源反而变成了经济的发展,说俗点,都是钱惹的祸。追求经济的发展本没有错,我们中国落后了那么多年,穷怕了,这完全可以理解,可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是什么,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未来靠的是什么去灌溉,靠的是教育。

那位高中生,最美好的年华,想的东西却是如此现实与世俗,小小年纪我已经在他身上看到了急功近利,这让我觉得可怕。我想在他的身边,他的班级,乃至他的学校,甚至是更多的中国学校,出来的都是一个个急功近利的孩子,而这些孩子背后,有着一群同样急功近利的家长与老师,而家长与老师为什么又那么世俗与功利呢?放眼望去,其实现在整个社会的风气都是这样,浮躁、世俗不堪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只谈利益,不谈内心的感受,似乎只有钱才是最重要的。想要减肥的人看到别人减肥成功了立马去问别人是怎么减肥成功的,如果别人说是靠每天坚持运动,立马就没劲了,为什么?因为寻求答案的人多么希望对方告诉他一个不靠运动也能快速减肥的方法。踏实、勤奋、坚持、一步一个脚印这些老祖先传下来的真理已经被人们渐渐遗忘了。我们追求着更快、更高、更好,经济是快速发展了,科技也是发展越来越迅猛,可是,这些并没让我觉得人类有多么伟大,反而让我觉得人类有多么愚蠢,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这让我看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不敬畏,我们可以不相信上帝、神灵的存在,但是我们不可以不敬畏自然,头上的天空,脚下的大地,呼吸着的空气,这些孕育着地球上所有的一切万物。各种杀人事件、拐卖儿童、滥杀动物等社会实事,都反映出了人们对生命的不敬畏,难以想象,当我们对生命都不心存敬畏了,这是多么可怕又悲哀啊!有因必有果,今天为了经济高速的发展而忽略的一切,未来都会偿还。

只重视经济、不重视教育,这是愚蠢的。智慧的人,目光总是会放的长远,并且他一定不是一个急功近利之人,而且他知道事物的本质是什么,看到本质,便抓住了问题的根源。《穹顶之下》一播出,立即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网络上对于柴静也是各种声音响起,柴静一直都是备受争议的,喜欢的人自然很喜欢,不喜欢的人当然也有很多。可是社会上总有那么些人就是喜欢评价别人,随便看了几条评论,有说的非常难听的,我一直觉得人与人之间,你可以不喜欢,但是最起码要学会尊重,这是最基本的价值观,可现在很多人却没有。这背后,当然就是教育的问题,我们教育存在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功利,这种教育价值观会影响到一代又一代祖国的未来。而我慢慢发现,真正的伟大与智慧,起源于一颗纯真、向善的心,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大部分人民都是功利的,连基本的尊重、正直、敬畏、踏实、勤奋都没有,那么,我们怎么不为它担忧呢?眼前的繁荣有何之用,我看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动物、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再不改变,一切都将变得越来越恶劣……

纪录片穹顶之下的观看心得范文2能见度低不知道是雾还是霾的原因,肺炎的高发也不知道是体质还是空气的问题,首都春天的黄沙四起更不知道是天灾还是人为……总之,工厂的污水还在无休止的流进河道,烟囱的白烟还在没完没了的排入大气,GDP的增长也在靠煤燃量的第一而带动…没有高度制约必然没有好的环境。

大家知道前段时间热播的《穹顶之下》在短短的几天就被封杀,既然能够引起舆论问题,那么政府为什么深入调查,了解背后的真相,向公民解释怎样燃煤才科学,什么样的汽油才合格,怎样地汽车才算符合标准……让公民切实行驶自己的知情权,知道柴静是否在夸夸其谈,让人们知道政府的可信度还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政府的做法却是不解决问题而无情的将其封杀,这和此地无银三百两有什么区别,然而政府的封杀又有什么意义呢?倘若环境问题存在,即使看不到那些视频又能怎么样,我们看到的必然是更可怕的灾难;倘若不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那么即使有这些冠冕堂皇的数据和视频又能怎么样呢?所以,政府应该严格调查监控,而并非封杀。也就是说良好的环境氛围需要政府制度的制约。对于柴静的这段记录视频形成了赞成与反对的两种势力,倘若你细心观察,你自会发现虽然他们的态度截然不同,但有一个核心的共通点就是都认为环境保护是刻不容缓的。那么既然如此,一个个都绞尽脑汁想着怎样击倒对方,一个说对方被柴静洗脑了,一个说政府不懂民意。那么请问你们费尽心思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呢?会有环境改善的可能性吗?没有,那绞尽脑汁还不如去想想怎样改善环境。更有甚者看到这段视频都大肆说自己从明天开始每天戴口罩,那么请问你罩得住你的嘴,罩得了你的食物吗?罩得住环境吗?倘若中国人都各顾各,都如此自私,那这个民族早都灭亡了。所以,即使有再好的环境保护心,如若认知有问题,一切保护都是空谈。记得在该视频片段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柴静姐姐问环保主管领导这刺鼻的是什么气味,这位领导笑着说我没有你那嗅觉。试问如果每个人都将问题归咎于条件,都用嗅觉谈问题,那么还会有什么可能走向成功呢?作为政府领导人员不知道为成功找方法,却只懂得为失败找借口,这样,政府的宗旨还会不变吗?也有这样一个镜头:当环保部门查加油站时,惊人的是加油站老板说你是环保局,你无权扣留我的执照。我好奇的是你的加油站已经破坏到环境,为什么环保局就无权呢?我真不知道有口无牙的环保部门会有多么尴尬。既然无权,这样的部门存在不知还有什么意义?所以政府官员和政府部门管理结构是决定环境优良的主导因素。一位曾经当选中国记者风云人物、央视十佳主持人的美女记者,一位思想锐利、口齿伶俐的女子既然都能放弃自己如此优越的工作走此道路,足以说明问题了,若依旧如此,“霾也许就不仅仅是她的个人恩怨”了。

醒醒吧,亲爱的人们,别让这空气的雾霾里飘散着的全是利益的铜臭味。请还我们碧水蓝天好吗?

纪录片穹顶之下的观看心得范文3刚刚看完这部关于雾霾调查的记录片,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沉默了许久,想了很多。

对我触动最大的是那个小女孩的回答:没有看见过蓝天,没见过星星,没有见过白云……这对我们来说在意味着什么?我们在十年后的今天是否也正在面临同样的现象?

雾霾是什么?雾霾有什么危害?雾霾是小于2.5微米的颗粒。当人们把雾霾吸入人体时,人们的死亡率就会随之上升。当看到一座座城市被雾霾笼罩时,心里在想:那里到处都是飞扬的尘沙和四处飞散的毒气,我们会呼吸入大量的灰尘,这样就会得病。据现在统计,我国每年有五十万人而吸入大量的灰尘与毒气而死亡,这真是难以置信。

雾霾从哪里来?大都从工厂里散发出来,直接排放到了大气之中,通过呼吸进入人体。这些都怪人们不植树造林,不严格管理,破坏的大自然。再这样下去,世界将被这可怕的“恶魔”吞噬了。

我们能做什么?这次雾霾调查报告就是为了唤醒我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自身做起的责任感。通过《穹顶之下》,柴静以一个母亲的爱心和理性,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切实认知雾霾危害,放弃我们的私心和懒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减轻雾霾做贡献。例如:积极参加植树造林;不焚烧垃圾;不吃或少吃野外烧烤;出行少坐私家车,多步行或坐公交车等。

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就会在不远的将来生活在干净的蓝天下,还天空一片蓝天,给人类一个生存的希望。

纪录片穹顶之下的观看心得范文4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昨天上午,沉寂一年的央视前主持人柴静又回到了公众视野,推出公益作品《穹顶之下》,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这部时长103分钟的雾霾纪录片,成为当天社交媒体热议话题。

与其他雾霾报道相比,《穹顶之下》延续了柴静作品一以贯之的审视、追问和投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实之外,不再有无谓的指责与旁逸斜出的缠绕,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源解析”的问题上,纪录片以翔实的数据与权威的演示,不回避,不演绎,直指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我国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而能源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的问题。这不仅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乎国家的治理体系、能源战略及产业结构。

从历史、他国的治理经验来看,英美等国“在治污前20__年污染物下降了80%”的现实,不仅带给人们希望的曙色,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治理雾霾的紧迫性。不能再等、再拖、再吵了,特别是面对管理与执法的困境,应该有所突破。

蔚蓝的天空不能只是在语文 课本中,生命的意义正在于一代代的血脉关联。治理雾霾不仅是科技问题,也不仅是政府行为,还应该成为这个社会波澜壮阔而又委婉细致的公民行动。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都有责任将紧迫感化为切实的行动力。

走过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几十年,中国社会尽管目前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但在穹顶之下,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都无可逃避。因此,雾霾最严重的时期,固然意见有分化、表达亦多元,但恰恰也是最容易达成共识的时期。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以公民的名义行动起来。从完善立法到调整公共政策再到调适公民个人作为,充分发挥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心底有爱惜”的力量,改变我们的大气环境,进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让孩子不再一出生就罹患疾病,让全球每年35万至50万人早死这样惨烈的数字消失,让雾霾成为历史,这是宿命,也是责任。

纪录片穹顶之下的观看心得范文5这几天,网上有一段很火的视频,是“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我看过整段视频,讲的是柴静为了说明现在城市pm2.5的严重性, 用了一年的时间,去各地明查暗访,做各种实验调查,亲身参与并经历实验场景,查找法律法规,并采访专业人员,用大量的事实、图像、数字、视频来还原我们生活的真实空间。事实是中国的pm2.5比世界上其它国家pm2.5的总数还要多,中国的很多城市一年中有175天到200天都在雾霾中度过。原来的天空,湛蓝湛蓝,像透明的镜子那样明净,厚厚的白云,一团团的如棉花,一阵阵的如波涛,挂在天这边,缀在天那边,把天空装饰得如画一般。而现在的大部分城市是铅灰色的天空,掠过了一片黑云,大地像是被扣上了一个大大的锅盖。雾霾中含有很多的有毒有害的致癌颗粒,人们在这样的空气质量中呼吸着,生活着,工作着,任凭这些有害的物质吞噬着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健康,我们不能再这样坐以毙了。

我爱生我养我的这片黄土,我爱我们美丽的家园,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吧!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解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诚,共建美好家园!

第一个问题:你有没有在身边发现过破坏环境的人呢?如果有,你阻止过吗?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这些破坏环境的人污染了我们生活的家园,会让家园变得肮脏,所以我们一旦遇见这种场景,决不能袖手旁观,一定要走上前去提醒和制止他,告诉他我们要保护区环境,才有可能守住我们美好的家园。

第二个问题:你对环保都了解多少?是一无所知,还是了若指掌?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只有自己明白了环保的重要,不能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恶劣,才能有开始保护的念头,才能守住洁净、安全的家园。所以要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开始做起,五公里以内近距离出门骑车或步行可以减少汽车排放的污染,还要叮嘱爸爸不要在任意场合随便抽烟,多做一些环保工作。

穹顶之下柴静范文4

关键词 科学传播;大数据;伦理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51-0069-02

2015年2月28日,原央视记者柴静通过互联网了长达103分钟的纪录片式调查报道《穹顶之下》,短短24小时,视频网站上的播放量破亿,在48小时破2亿,引发了大规模的讨论。新任环保部长陈吉宁说,这对唤起公众关注环境健康问题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而在3月6日,《穹顶之下》的视频在网上被删除下架。这其中的原因,我们无法得知。但它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可以算是大数据时代科学传播的一个很好的范本。大数据的运用,雾霾题材的社会关注度,传播平台的选择,加上她特有的柴式叙述方式,造就了这一影片强大的传播力。

提到雾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切身体会,但是究竟什么是雾霾,雾霾的成因是什么,雾霾对人体有多大伤害,如何来治理雾霾等等问题,公众却很难看清楚,也很难去讲清。而如何将这些科学知识,通过一定的手段和途径向公众传播,使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这些正是科学传播需要研究的课题。

大数据是当今备受追捧的一个概念,它以“数据量大、类型多、增长速度快、存在未知相关”为特点,是指大小超过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的抓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群。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被数据库、云端服务器等大量地存储,数据的挖掘、分析、整合等成为大数据时代必须掌握的技术。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丰富了科学传播的内容,拓展了科学传播的传播形态,改变了科学传播的媒介生态结构。

1 大数据时代科学传播新样态

1.1 大数据与科学传播主题的贴近性

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海量信息中了解到公众感兴趣的话题,对于大众普遍感兴趣的话题,关注度会更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传播效果会更好。

“雾霾”就是这样一个公众普遍关注的话题。2013年起河北、北京等地经常性出现雾霾现象,境内外媒体大量的报道,使雾霾概念普及到千家万户。2013年“雾霾”一词在百度指数上日均即达到6077人次的关注,2014年则达到了6670人次。

数据挖掘的技术可以根据用户过去的行为模式预测其信息的需要,过滤他们不感兴趣的信息,更方便高效地搜索他们需要的信息,为其进行个性定制,配送个性化的信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众传播,传播的有效性被最大限度的提升。

目前,国内的社会化网站基本都具备了个性化推送的技术。以《穹顶之下》上线的腾讯、爱奇艺、优酷土豆、乐视等视频网站均会根据受众的播放记录,推算受众的兴趣,进而推送相关的视频。

1.2 大数据与科学传播主体的平民化

大数据时代,数据开放化程度日益增加,数据不再全部被科研机构、主流媒体掌握,普通公众通过搜索技术的帮助,可以自行进行数据的挖掘、处理。大数据带来的利益重新分配,也同时促进了自媒体的发展。自媒体经营者可以利用所获取的数据以“公民新闻”的方式进行科学传播。依靠逐渐增长的人力优势和平台优势,其媒体产品的社会认可度也逐渐增强。

《穹顶之下>是原央视记者柴静在辞职后自筹资金进行的一次自媒体形式的科学传播。传统主流媒体的从业经历以及在公众面前展现出的公共知识分子形象使她积累了人气,能够在舆论场中充当意见领袖的角色,为其自媒体的运作提供了保障。柴静通过自筹资金,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采访,获取了许多数据。

相对于权威机构和主流媒体,意见领袖自发进行的科学传播,是大数据时代科学传播平民化的表现。

1.3 大数据与科学传播形式的多样化

大数据使科学传播的内容更为丰富,传播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以数据模拟演示或是各种科学实验的动画替代传统的文字说明和简单的图片,给人以更直观的印象,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柴静的《穹顶之下》在形式上运用数据可视化的方式进行了创新突破。视频中的柱图、饼图、线图我们在数据分析报告中经常见到,是最基础、最多见的图表,但就是这些简单常见的图表,一目了然,加之柴静生动的解读,能给人最直观、深刻的印象。另外,通过对科学数据的分析,制作成动画进行更直观的传播,例如借助动画的形式演示了雾霾颗粒对人体的影响。

1.4 大数据与科学传播效果的扩大化

大数据时代,数据海量化是一个典型的特征。一个有效的科学传播,会在网络环境下大量传播,相关数据会以滚雪球的方式增长,从而使科学传播的效果不断扩大。

此次《穹顶之下》完全突破了传统的纪录片模式,采用新媒体全网覆盖,而不是通过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各平台的播放数据各有特色,在2亿多的播放量中,仅腾讯就贡献了1.32亿次播放,这是借助了社交网络微信朋友圈的传播优势。

2 大数据时代科学传播的伦理问题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在为科学传播带来巨大创新的同时,潜在的一些伦理问题也值得我们的关注和反思。例如网上热议的《穹顶之下》数据造假、泄漏隐私、结果预判、信息垄断等问题不容忽视。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这些伦理问题,从而在科学传播中更好地规避这些问题。

2.1 数据造假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海量化导致信息泛滥,受众在信息海洋中难辩真伪。由于传播主体的平民化,他们大多不具备专业知识,加之“把关人”的缺位,这些科学传播信息的准确程度难以保证。《穹顶之下》中,柴静引用了大量数据来佐证她的观点,这些数据都注明了来源,从形式上看很具有说服力。但影片上线不久,就有许多具备专业知识的科研人员对其数据的准确性提出了质疑。其中包括有意混淆雾霾和PM2.5,伪造采样结果,对图片进行裁减和后期加工,编造并不存在的因果关系等等。可是影片和质疑究竟孰真孰假,最终还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2.2 结果预判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科学传播主体的平民化,科学传播越来越多以公民新闻的形式呈现。公民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大多是同情、痛恨、快乐等道德情感因素,很少受新闻专业主义的束缚,呈现出主观化的倾向。因此新兴科学传播者在选择数据之前,大多已经形成了结果的预判,在此基础上数据的选择呈现出片面化的倾向,真实性也值得怀疑。柴静的《穹顶之下》加入了大量的个人感情因素,称这是她与雾霾的一场“私人恩怨”。甚至从影片开头就以女儿患病引入,而事实上雾霾与女儿患病之间的因果关系存疑,这就是一种结果的主观预判。

2.3 信息垄断

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成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来源,大量数据被互联网巨头垄断,而普通公众要想获取这些信息就需要付费。而信息挖掘的技术也仅为少数人所掌握,在这种垄断下,我们很难得知我们所见的数据信息的真实性。柴静为拍摄《穹顶之下》自费出资一百万,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信息垄断方,而其信息的真实性,普通公众很难去考证。

3 大数据时代科学传播的经验和对策

《穹顶之下》是舆论场上形成强烈反响的科学传播案例,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也要吸取教训,争取为以后的科学传播提供借鉴。

3.1 发挥意见领袖在设置议程中的作用

大数据时代的科学传播,应该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功能。意见领袖掌握了较多的资源,因此能获取到更多的数据。同时,意见领袖掌握了大量的话语权,能最大限度地扩大科学传播的影响力。对于意见领袖而言,参与科学传播,关注科技发展、环保公益事业,能够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通过意见领袖的议程设置,能推动科学传播的进步,促进更多公众走进科学、了解科学。

3.2 强化信息把关机制

大数据时代科学传播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把关人的缺失。公民新闻的形式赋予了自媒体人自由,但同时也应当受到一定的约束。信息平台通过自媒体人的科学传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需要承担起把关人的责任。建立提前审查机制和完善的审查制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对待科学传播。另外,公众也应该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用诚实、负责的态度为自身的科学传播把关。

穹顶之下柴静范文5

出现在动画片中的这种传统浴室,是独立于主屋的处小屋,屋内砌一个矮灶,灶上架一口巨大的铁锅这个铁锅其实就是澡盆。设计精心之处在于矮灶的火口开在外墙上,这样,负责烧水的人是在屋外照管灶火,便不会看到屋内人洗澡的过程,避免了洗澡人暴露在他人眼光之下的尴尬。劈好的柴火就整齐码放在火口旁的屋檐下,使得烧灶的过程变得很方便,同时,更保持了浴室内部的清爽干净。在屋内的澡盆内倒满水,然后从屋外的火口向灶内添柴把盆内之水烧到合适的温度,就可以落身到澡盆里,舒服享受泡澡的乐趣了。

看来,日本与中国在文化与风俗上的相近,真是展示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呀。不知还有多少中国人记得,中国传统的浴室也正是采用同样的形式,甚至在细节上要更为讲究更为周全。清人曹庭栋《养生经》中就写道:

有砖筑浴室,铁锅盛水,浴即坐锅中,火燃其下,温凉惟所欲,非不快适。曾闻有入浴者,锅破,遂坠锅底水与火并而及其身,吁!可以鉴矣。

这段文字中展示的清代私人浴室,正是在专设的房间内架起铁锅作为浴盆,在锅下燃柴生火。如此的加热方式可以根据洗浴人的体温感觉,随时调节燃柴的火势,从而改变锅中水的温度,所以是一种能够给人提供舒适感的形式。不过文中也提到了该种浴盆因事故而导致的悲剧人正在锅中洗澡的时候,不料铁锅不知因为什么原因而碎裂了,结果洗浴人直接掉到灶火上,遭受烧伤之祸。

在明代文人文震亨所著的《长物志》中,一所士大夫园林的理想方案,要有正堂(客厅),山斋(即书斋,同时也是园林主人的私人小客厅),卧室,丈室(过冬时专用的小型暖房),敞室(度夏所需的凉厅)佛堂、琴室、楼阁、台、亭、榭、桥、同时也还应该设有独立的浴室。至于浴室的形式则为,

前后二室以墙隔之。前砌铁锅后燃薪以俟。更须密室不为风寒所侵,近墙凿井具辘轳,为窍引水以入;后为沟,引水以出。澡具巾悦,咸具其中。

这设计方案可谓考虑周全浴室一定要墙厚窗小门严密封性好避免风寒侵入。内部则用墙隔成前后两个房间,前间是正式的洗浴空间铁锅及其下的矮灶就安置在这里;矮灶的火口则设在隔墙上开向后间,因此,后间就是单纯的烧火间柴草等必不可缺的生火材料也一并堆放于此;在前间的外面就近凿一口井井口上安设辘轳架同时在井口附近架上引水管让引水管穿墙而入浴室之中,这样井水经由辘轳提取到高处倾入引水管,便会顺水管直接流入浴室墙内用水桶接盛之后再倒于铁锅里。前间的墙角还砌有排水沟浴后的剩水便是由此排出室外。洗沿的个特点就是用水量大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长物志》的这一方案可说是很好地解决了引水与排水的问题。在这样的浴室内还陈放着洗澡所需的肥皂(明人普遍使用肥皂)浴巾保养面部的面油之类,另外,那时的浴汤在加热时往往要加入各种香草或中药如竹叶槐枝之类,能在如此的环境与气氛之中泡个澡想必其享受度也不输今人吧。

值得注意的是,从宋代开始,商业性的公用澡堂也非常发达,这些公用澡堂称为“混堂”,其内部结构与私家浴室基本样。生活在明代成化至嘉靖年间的郎瑛,便在所著《七修类稿》中记载道,

混堂天下有之,杭最下焉……记云:吴俗,大石为池,穹幕以砖。后为巨釜令与池通。辘轳引水,穴壁而贮焉。一人专执爨池水相吞遂成沸汤。名曰“混堂”,榜其门则日香水。男子被不洁者肤垢腻者负贩屠沽者,疡者,者,纳一钱于主人,皆得入澡焉。

这段文字确切地说明,明代的商业性浴堂,是用大块石砖砌成很大的浴池其上方的屋顶则筑成圆穹顶的形式,穹项的表面还会贴满砖――应该是有防水性能的琉璃砖瓷砖。与私人浴室不同的是在公用浴堂,加热区域与洗浴区域彻底地分开,也就是说单设个灶火问。灶火间与浴池间仅墙之隔,置有大水锅与火灶,同时隔墙上开有管道,让水锅与浴池隔墙相通。灶火间外则凿有作为水源的水井,同样的水井上安有辘轳井旁则架设引水管。引水管穿墙直延伸到水锅之上。井水由辘轳汲起,经引水管流入室内的大锅中,专人负责不断将大锅里的水烧热再通过隔墙中的管道汇入浴池之内,于是浴池里终日热气腾腾。

另外,据清初人李渔《闲情偶记》中议论,

至于富室大家,扩盆为屋,注水于池者,冷则加薪热则去火自有以逸待劳之法想无俟贫人置喙也。

可知,到了清代,在江南富庶地区,富家大户宅内的私人浴室,也往往如公共浴堂一样在室内砌筑浴池,并在隔壁灶间架锅烧水,以便随时调节水温。

时至今日传统浴室可说是无迹可寻了,然而,神奇的是,恰恰在紫禁城中,保留着这样一座珍贵古迹。这座古代浴室坐落在武英殿院内西北角,名为。浴德堂。从其所处的位置来判断应该是为了大臣们斋戒沐浴而设。按传统礼制朝廷大臣在主持很多重要的国家仪式时都要先在紫禁城中静居其间进行斋戒,同时还需沐浴净身以示虔诚。由于“沿德堂”是为国家礼仪的实施而设,所以气派庄重非一般混堂或私人浴室可比。

穹顶之下柴静范文6

——看柴静雾霾记录片有感

小编之言:偶然间在网络上发现这篇老文章,不禁被作者的感悟深深地触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如柴静所希望的"要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做起"那样,希望大家能从自己做起,点滴都是善,善将有福报。

看完柴静花一年时间自掏百万腰包走遍全球制作的长达近两小时对雾霾深度调查的记录片《柴静调查 穹顶之下》后,令我感慨万千,感叹雾霾对我们健康的莫大损害,感叹环境污染的严重之极,感叹造成这些污染的相关企业和组织的视若无睹、利益熏心,更加感叹中国有这么一个人能大胆站出来,找出事情的来龙去脉,揭发真相,当众直击中国不完善甚至虚设的环保法律体制,她敢于直指即是国家经济命脉又是垄断行业钢铁和中石油等国有组织,让他们的罪孽行径暴露在国人面前,并且用精确的数字证明了这点,她追求真相的精神让我感到很佩服,这不正是《匹诺曹》里说的真正的记者思密达?终于让我见识到了。

与其说柴静是一个好记者,不如说她是一个有着大爱的中国人,她的爱,不仅仅是因为爱女儿而去探究雾霾,她用心良苦制作这样的节目,已经上升到了拯救国家和民族人民的高度,她用微小的声音呼唤着,所以从她身上,我看到了满满的正能量和大爱。

说起环保,我很赞同柴静说的"要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做起"这句话。是的,环境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像雾霾这样的空气污染,还有水污染、噪声污染、废物垃圾污染等,都能影响和危害到我们的健康,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注重卫生环保,那么人居环境就更自然,就会少很多危害。比如不乱扔垃圾,节约用水,少放烟花爆竹等,都是我们力所能及却经常被忽略掉的事情,在身边屡屡发生着。

我认为污染问题不单发生在车水马龙的城市,农村的污染问题也在日益突出。因为没有专门人来收集处理生活垃圾,所以农村居民的垃圾几乎根据习惯乱扔,玻璃瓶、农药罐、塑料袋等不易腐化的废弃物随处可见,在我的老家,人们还习惯把垃圾扔进江河或者小溪里,认为被水冲走很干净很理所当然,可是家里干净了,水却遭殃了。还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个体养殖户也越来越多,猪棚鸡舍异军突起,那么问题来了,这些牲畜的粪便怎么处理?也许有的用来给田地果木施肥,但是现在肥料市场发达,一包肥料就可以搞定一亩地,有些人为了图方便直接把粪排进了河里,不但侵犯附近居民的嗅觉,而且水质也越来越让人畏惧了。以前我们的河水清澈见底,鱼虾雀跃,是可以食用的天然流水,小河也是我们童年时代嘻戏的游乐场,可是现在,再看看儿时玩过的小河,估计没人敢再去光顾它,已经是邋遢混浊、苔藻荡漾、水草衍生,还有碎玻璃瓶子、破衣服烂鞋子在水中静静地躺着,我们的母亲河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生机,就像被抛弃的孤寡老人,静静地哭泣。

谈到水资源的保护,在这里我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我的爷爷。虽然爷爷的脾气很不好,但是他一直坚持节约用水这点是让我很刮目相看的,用奶奶的话说他,就是"滴水唠命跟"(一点水就跟一条命一样),虽然有点夸张,但足以看出,爷爷用水的节约。其实我们家用的是自己装的山泉水,不需要缴水费,水量也非常充足,可是爷爷还是不愿意浪费水,洗东西的时候,水龙头都是开很小的,用过的水他常常留着浇菜,冲洗院子,其实本来可以直接用水管解决的事,他都宁愿提着桶一瓢一瓢地冲。有时我们浪费了水,他还会在旁边指责一番。我曾经很好奇爷爷为什么这么节约用水,奶奶也不理解他,明明水多得都用不完,而且别人家也没节约,洗东西都是一直哗啦啦地开着,为什么我们家要这样子?虽然爷爷没有很明确的回答,但我记得他说过,以前参军打仗的时候,路上经常缺水,就捧坑洼里积的泥雨水喝,那种苦日子是我们没法想象的。后来家里有了一口水井,但是井挖在与房子比较低的地方,需要采取高压抽泵才能抽出来水,所以要费很大的劲,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让爷爷意识到水的不易,才这么节约吧,不管怎么说,从环保的角度讲,他做到了。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