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院士范例6篇

吴孟超院士范文1

以下是吴孟超院士作为获奖代表在大会上发言的全文。

尊敬的张雁灵会长,各位领导,各位同行,朋友们:

大家好!

作为一个普通的外科医生,我非常荣幸获得中国医师协会评选的“中国医师奖”,中国医师协会成立以来,在维护医师权益、规范医疗行为、加强行业交流等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是名副其实的医生之家。我将在这份荣誉的激励下,在医师协会这个家的关心下,继续踏实工作,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我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与肝癌作斗争,从1956年进入肝脏外科到现在快60年了,不管是最初的一片空白,还是创业的重重困难,我既没有动摇过,也没有后悔过,更没有退缩过,因为始终有一个念头支撑着我:那就是认真当好一个医生,让老百姓健康地生活!

当一个医生,或者说是当好一个医生,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条:

要有良好的医德,这是当医生最基本的一条

首先,要有一张热情的脸。病人找我们看病,既是对我们的信任,也是对我们的帮助。为什么说是帮助呢,因为如果没有病人,医生是没有饭吃的。也正因为这,我才常说病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所以,我们接待病人时一定要热情,绝对不能敷衍应付,更不能冷若冰霜。要知道,一张热情的笑脸、一句温暖的问候,能瞬间拉近与病人的距离,让他们在感情上更信任我们,在治疗上更依赖我们。

其次,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我觉得,善良是医生这个职业对从业者的本质要求,如果连医生都不再善良,这个社会一定是乱套的。我们当医生的,要以善良之心、体谅之心、关爱之心去帮助每一个病人,呵护每一个病人。同时,当医生不能光想着用技术和手艺去赚钱,而要设身处地为病人考虑,替病人省钱。由于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咱们国家很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其实相当突出,我们每一名医生都有责任和义务缓解这种现象。

再次,要有一份真诚的情。医生对病人一定得有感情,得有真实的感情。我们在看病的时候,看的不光是病,而是一个整体的人。我们应主动跟病人交朋友,在感情上亲近他们。看到病人的病情我们和他们家人一样着急,看到病人痛苦我们和他们一样难受,看到病人康复我们和他们一样快乐。只要做到这样,医患关系一定会更加和谐,医疗效果也一定会事半功倍。

要有较高的医术,这是当医生最重要的一条

第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当医生的基本功一定要扎实,像我们搞外科的,对人体结构、人体解剖、血管走向等等都得非常清楚,否则一知半解,没法开展工作。搞内科、搞专科应该都是一样的道理。那基本功哪里来?我觉得要靠多学、多看、多记。多学是向书本学,把书本上的知识学懂学会学通;向老师学,学老师的思路、手法、作风;向周围的同事学,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不断进步。

第二,要会做、会说、会写。这是我老师裘法祖教授当年要求我们的。所谓会做,就是有较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病人来了能准确诊断,需要手术能漂亮手术,最好能做别人做不好的手术或不能做的手术,那就是达到比较高的境界了。会说的意思是说要善于表达,比如在带教学生时能说清楚讲明白,给学生最好的指导。还有就是要走上讲台,能在国内国际学术大会上交流自己的见解和成果。会写的意思就是要有很强的文字写作能力,能够在国内国际期刊杂志上发表高质量的论文,能够著书立说等等。

第三,要善用自己的手和脑。为什么我要这样说呢?因为我们现在有太多的医生在面对病人的时候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完全靠各种检查结果去诊断,这非常不可取。想想我们的前辈,他们诊断就凭自己的经验、知识、能力,那时候哪有现在这么多检查仪器呀,完全是凭手、脑去诊断和治疗。现在甚至有些地方做手术都交给机器人,可能我思想比较保守,对这种用机器取代人的做法不赞成,一是机器人手术加重病人的负担,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富到这种程度。二是这样下去久而久之,医生都不会手术了。

要有济世的胸怀,这是当医生最难做的一条

一要有对病人的责任。其实这一点不难做到,就是对每一个病人负起医生的责任嘛,既看病又看人,既医身也医心,就像主诊医生负责制一样,只不过这种责任感在平时要化于无形,像烙印一样打在每个人的心里,在面对病人时自然能够担得起责任。

二要有防治疾病的责任。我们医生不光要会治病,最好还要想到如何防病,对于医生、尤其是临床医生来说,这是个比较严肃的问题。我们早在几十年前就把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结合起来,在治病的同时考虑如何预防肝癌高发,如何提高肝癌的早诊率,而且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取得了一些成绩,王红阳院士在这方面有很大影响。

三要有对社会的责任感。现在的医患关系之紧张是大家都知道的,造成这种局面,个别媒体和病人家属有责任,但也不可否认,我们也有一定责任,个别医生的素质确实有待提高,但我们这个队伍整体是优秀的。当然,为了缓解医患矛盾,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有时哪怕受点委曲也可以忍,这不仅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也是为建设和谐社会做贡献。

生老病死是不可打破的自然规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我今年已经92了,可以用来工作的时间不多了,所以我非常珍惜时间,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多干点就多干点。我现在除了正常的医疗工作,还要搭平台、带队伍,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过我们的接力棒,就算有一天不动了,依然会有更多的人把肝胆外科事业继续搞下去。

吴孟超院士范文2

年过九旬,手中的柳叶刀游刃肝胆,精准不减当年;一腔热血,信守誓言,矢志不渝。他就是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我国肝胆外科创始人、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吴孟超。

一把刀 游刃肝胆

2013年5月9日上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手术室。92岁高龄的吴孟超主刀,肝外四科主任施乐华密切配合,探查、游离、切除、打结、冲洗、缝合……用时9分钟,为90岁的陈老太顺利切除了直径达13厘米的右半肝肿瘤,出血量不到150毫升。10天后,陈老太从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康复出院。两位耄耋老者,共同创造、见证了医学的神奇。

熟悉吴孟超的人都知道,做手术是老人生活的一部分,说来也怪,只要一拿起手术刀,那双略显苍老的手会立即变得神奇又充满活力。配合吴老做手术的医生说,吴老双手的神奇体现在他的手感上。因为肝脏大部分被腹壁所覆盖,而肝脏里面的血管、胆管,在肝脏切除过程中需要进行离断、结扎,在肉眼看不到的情况下,医生在手术中只能靠手的敏感来判断。吴孟超的神奇手感当然不是一天练就的,他出生在马来西亚,从7岁到17岁,吴孟超每天跟着父亲起早贪黑割橡胶,吴孟超戏称,这是他最早的操刀训练。青年时期,他曾被“下放”到黄土高原去搞医疗,在那个讲究手里有老茧才光荣的年代,他劳动时却总戴着手套,防止长茧。虽然这样的举动难免给他带来麻烦,但他始终小心翼翼地保护着那双细皮、没有一点儿硬茧的手,他觉得自己这双手不是他个人的,而是上苍要他给病人做手术用的,他必须保护住这能够敏锐地感觉肝脏内部微妙信息的利器。

肝脏血管密集,纵横交错,手术中极易引发大出血,半个世纪前肝脏手术在国内被视为生命。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肝癌患者占了世界一半左右,而那时肝癌手术的成功率却是零。一位到访的外国专家曾经扬言:“中国的肝脏外科要跟上世界水平至少要二三十年!”这激怒了吴孟超,他说这没什么了不起,下定决心非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不可。几十年来,吴孟超用双手先后创造了我国肝胆外科的无数个第一:

1958年,他和同事胡宏楷、张晓华组成“三人小组”,开始了对肝脏外科的潜心研究,经过四个多月的辛苦努力,灌注出我国第一具结构完整的肝脏血管模型;

1960年3月,已经掌握肝脏“密码”的吴孟超,主刀完成了我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打破了中国肝脏外科零的纪录;

1961年,他创造了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出血,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1963年夏天,他闯入肝脏外科“中的”,成功进行中肝叶切除术,这一成功使我国一举迈进国际肝脏外科的前列;

1975年,他为安徽农民陆本海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体积为63×48.5×40厘米,重达18公斤,直到2011年,这个病人仍然健康地活着;

1984年,他成功为一名仅4个月的女婴切除了肝母细胞瘤,创下了世界肝母细胞瘤切除年龄最小的纪录;

1993年,他和学生一起成功进行了世界首例腹腔镜下的肝癌切除手术;

2011年,以90岁高龄依然创造着每周2到4台手术的奇迹……

在吴孟超的手中,我国肝胆外科发展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肝脏疾病的诊断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均达世界领先水平。多年的临床实践,练就了吴孟超一双灵巧的手和不轻言放弃的性格,他说,“只要拿得动刀,我就会站在手术台上,直到我倒下的那一天。”

一颗心 仁济苍生

对病人来说,吴孟超不仅有双神奇的手,更有一颗仁爱的心。几十年来,不管春夏秋冬,吴孟超的病人们每次遇到吴老查房,总是能握到他那双温暖的手。病人阳阳至今清晰地记得,在她生病住院的那些日子里,每次吴孟超走到她的病床前,总是先将手要么放在口袋里捂一下,要么搓热再去给她检查,就是这样一个细微举动让她感到了无限的温暖。每次为病人做完检查之后,吴孟超都会顺手为他们拉好衣服、掖好被角,并弯腰把鞋子放到他们最容易穿的地方。他说,这对医生而言仅是举手之劳,却能带给病人很大的温暖。他说“病人没有高低贵贱,都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2010年冬天一个寒冷的上午,两位女士拎着CT片子满脸焦虑、脚步匆匆地走进了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半个小时后,她们在一位医生的陪同下,站在了吴孟超的面前,其中一位急切地递上手中的CT片子,说:“这是我哥哥的肝脏片子,麻烦吴老看看,我哥哥几个月前发现患了肝癌,你看还能不能动手术把肿瘤切了。”吴孟超仔细看完后说:“可以呀,可以切。”那女士一听这话忽然哭了起来,说:“我们原来送哥哥去一家医院,那家医院没有征得我们同意,就把他收进了肝移植病房,3天后告诉我们,肝上的瘤子包着血管,无法取,病人需要做肝移植。并说他们手上有两个供体肝,和我哥的肝能配上型,一个是好肝,40万元;另一个是带有乙肝菌的肝,可以便宜到20万元……”

吴孟超一听怒不可遏,猛地站起来说:“怎么可以如此对待病人?这个手术我来做!”42天后,病人平安出院。家属激动地说,我们遇到吴孟超算是遇到了活菩萨,他和我们非亲非故,待我们就像他的亲人。他不收礼物,我们无以为报,只能祝他老人家长寿了。

在吴孟超的心里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在他看来,漠视病人的生命,就是亵渎医生的神圣称号。在吴孟超领导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他不允许任何医生敷衍了事,为此,他那双能够给予患者温暖和力量的手,在弟子的眼中却犹如一把严厉的戒尺,能量度出每一毫米的误差。也正因为如此,年轻医生既想让吴孟超查房,又最怕他查房。希望他查房是想多学点知识,怕他查房是因为他近乎苛刻的要求。每次吴孟超看化验单一定是手在上面的,用手指引眼光,才不会漏掉一条。如果谁把病人的性别写错了、年龄写得前后不一致、职业和家庭住址没写清、偷懒拷贝病历的话,是一定要挨骂的,而初始诊断记录和病程记录更不允许出半点差错,若粗心犯这样的错误,吴孟超是绝对不给面子的。他常说,如果一个医生对病人不负责任,那就失去了做医生的资格。

一切为病人着想是吴孟超行医几十年来的准则。肝脏手术后,病人体内都要放双套管,白色外管用来清洗,黄色内管用来引流伤口渗液,这种双套管当初就是吴孟超做的,直到现在,这种双套管仍是医院的医生护士自己做。其实这种管子很早就有成品销售,大概50块钱一根,但是吴孟超说,就这么一根管子,医生两分钟就能做完,成本只要两块钱,干嘛要给病人花那个钱。吴孟超总是说,病人生病已经非常不幸了,为了治病他们可能都已经花光了家里的钱,有的还负债累累,作为医生,一定要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替病人算账,一定要花钱更少,绝不能在病人身上赚钱,更没有收受红包的权利。吴孟超说,治病救人是医生的义务,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就是要用你最高的技术,用你的脑子,你的心,你的手,全心全意的为病人治病。

一腔情 薪火相传

60年间,吴孟超推动中国的肝脏医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1999年,他推动建立了中国的肝胆外科专科医院,并成为国内最大、国际唯一的肝胆外科疾病诊疗和研究中心。2009年,吴孟超牵头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经国家批准在上海建立。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肝癌术后五年生存率,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16%,上升到今天的53%,实现了对肝癌伤害力的有效扼制。国际肝胆胰协会前主席威廉姆斯评价说:吴教授对肝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他的成就令全球同行所瞩目和敬佩。

吴孟超说,刚开始是我的老师为我指引方向,研究肝脏,目标就是要治好病人,我一定下来这个方向,就是我要走一辈子的路。肝癌的问题单纯靠外科治疗解决不了,只靠一个人更解决不了,必须要研究它的发展规律,要想办法攻克它。我现在90多岁了,攻克肝癌,在我这辈子大概还实现不了,所以我需要培养更多人才,把这个平台铺好,让以后的人继续往前走。正因为如此,几十年来吴孟超的这双手,一边为病人疗伤治病,一边培养雕琢弟子。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吴孟超就关注到肝癌的基础研究。他送学生去学习深造,回来后又积极为他们的研究创造条件。一批又一批医学新秀经受了“吴氏刀法”的雕琢,学有所成,挑起大梁。吴孟超先后培养出上百名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他们绝大多数成为我国肝脏外科的中坚力量。

“会做会说会写”,这“六字诀”是吴孟超的老师、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先生当年对他的要求。“会做”就是判断准确,下刀果断,手术成功率高;“会说”就是善于旁征博引,阐述理论,能走上国际讲坛;“会写”就是善于总结经验,著书立说,发表高质量论文。这“六字诀”带给他的成就是:手术精湛娴熟,一气呵成,堪称“神刀”;讲课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四座惊叹;文章概括准确,结构严谨,著作等身。吴孟超正是深刻领悟并秉承了这“六字诀”的内涵,才成就了今天的辉煌。同时,他也把这“六字诀”作为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使他们成为功底深厚、素质全面的外科医生。

吴孟超说:“只有学生超过了自己,才是一个老师的成功。”他从不拘于门户的偏见,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对各路人才予以全力帮助。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说,当年她受到裘法祖和吴孟超的共同推荐,远赴德国马普研究所生化所学习。临行前吴孟超告诉她,“光靠开刀解决不了肝癌的问题,基础研究非常重要。你在那边如果有需要,我们可以给你提供样品数据。”一席话让王红阳心头充满了温暖。在王红阳赴德学习期间,吴孟超与她一直保持着联系。“他并不因为我暂时不回来而对我疏远,用一种很自然的方式和我沟通,给予支持。”在吴孟超的感召下,王红阳学成归来,成为吴孟超科研团队的一员。

吴孟超院士范文3

吴孟超院士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纠正肝癌术后常见的致命性生化代谢紊乱的新策略;率先成功施行了以中肝叶切除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手术;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通过临床和肝脏生化研究发现了“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术后生化代谢规律”;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率先提出“肝癌复发再手术”的观点,显著延长了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

以下是吴孟超院士在不同时期发表在《大众医学》上的作品片段,让我们一起来见证中国肝癌治疗领域的进展。

关键词:治疗肝癌的唯一办法――开刀

“现在肝癌有办法医了。唯一的治疗办法就是开刀,将患癌的肝脏部分割除。肝脏是一个很脆而且很容易出血的器官,怎么能够割得下来呢?那不是会出血不停吗?是的,从前的人就是怕肝脏开刀后会出血不停、漏苦胆和化脓等,所以都不敢在肝上动手术;即使有的医生胆子大一些,冒险开刀,可是手术后的死亡率非常高。这主要还是从前的人对肝脏内部的解剖不了解,不知道肝脏可以分成许多肝叶,不了解肝内血管和胆管的来龙去脉,于是盲目地在肝上开刀,当然容易出毛病。可是现在则不然了,经过多方的研究,有了详细的肝内解剖知识,有了抗生素,医生有了高明的技术操作水平,不仅可以作肝叶切除,而且还可以将大部分肝割掉。”

大众医学:1960年3月1日,已经掌握了进入肝脏“密码”的吴孟超院士,主刀完成了长海医院第一例成功的肝癌切除术。中国肝脏外科终于冲破,实现了零的突破。打破后,吴孟超院士又创造了“肝门间歇阻断切肝法”,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提高了手术成功率。1962年,完成了“肝叶切除术后代谢改变的研究”课题,降低了并发症,提高了手术疗效。1963年夏,又成功地为一患者实施了肝中叶切除术,这是对“中的”的突破,这一重大飞跃标志着中国肝脏外科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1984年,吴孟超院士为一名仅4个月的女婴切除了肝母细胞瘤,创下了世界肝母细胞瘤切除年龄最小的纪录;1993年,他还与学生一起成功进行了世界首例腹腔镜下肝瘤切除手术。(摘自《肝癌能医治吗》1958年3月)

关键词:切除肿瘤是局部治疗,未来治疗应走综合之路

“在治疗上,中医比较强调整体,而西医偏于局部。具体到肝癌的治疗,外科医生切除肿瘤是局部治疗,但未来的治疗应走综合之路,即在不断发展局部治疗,如微创外科的同时,要进一步认识肝癌发生、发展及其机制,识别肝癌的特异性抗原和基因,及时捕捉肝癌早期病变,以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大众医学:此后,吴孟超院士带领学生开展的介入治疗、生物治疗,免疫治疗、病毒治疗、基因治疗等方法相继投入临床,并接连取得重大突破。他率先提出了“肝癌二期手术”“肝癌复发再手术”“肝癌的局部根治性治疗策略”等一系列崭新的理念,使我国肝癌的术后5年生存率由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16%,上升到80年代的30.6%和90年代以后的53.2%。

吴孟超院士认为,要最终攻克肝癌这个顽症,必须靠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因此,他所领导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从创办之初,就按照临床与科研相结合、医教研为一体的崭新模式,实现了在治疗病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科学研究解决问题的初衷。近几年,医院先后建立了中德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中美合作肿瘤免疫和基因治疗中心等四个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为全面攻克“癌中之王”储备力量。目前,吴孟超院士担任院长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肝胆外科专科医院,他的众多学生们已成为中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力量。

(摘自《向癌中之王――肝癌开刀》2001年12月)

关键词:肝部分切除术仍然是治疗肝癌的首选方法

1、肝癌的肝脏部分切除术

非解剖性肝切除的价值得到进一步认识 我国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已大量施行局部根治性切除术。近年来,西方国家对此有了新的认识,报道大量增加,认为不管是肝硬变或非肝硬变肝脏发生的肝癌均可施行该术式。

对姑息性手术的重新认识 既往摒弃姑息性肝癌手术切除的状况有所改观,多个中心临床研究表明,减体积性的手术不仅不会加剧肝癌的扩散生长,而且有利于改善全身状况,便于下一步序贯性综合治疗,可延长患者较高质量的生存时间。

术中多模式的治疗 如外科切除加射频、微波等消融治疗,外科切除加冷冻治疗等。对于多灶性者,或巨大肿瘤术后有残留者,或肝硬变不能耐受更大范围肝切除者,外科加消融治疗可起到弥补和增加疗效的作用。

切除术前的门静脉结扎或栓塞治疗 目前研究表明,即使是慢性肝炎和肝硬变者,一侧门静脉干结扎或栓塞后亦可使其他部分肝脏得到再生。如果是较大范围肝切除,术前预测残余肝难以代偿肝功能者,可选用这一方法。

2、肝癌的肝移植术 肝癌的外科治疗中,肝移植术可与肝部分切除术互为补充。肝癌发现时绝大多数已失去根治性切除的机会,原因多为肝脏代偿功能差,肿瘤的数量、部位和分布状况不适宜部分肝切除术。肝移植可将肝硬变、乙型肝炎、癌灶及癌前病变一并去除。但肝移植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手术后复发、移植肝无功能,感染,供体的缺乏,长时间的供体等待、终身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费用较高等。

3、肝癌术后复发的预防 肝癌术前的新辅助治疗,可清除可能存在的、处于亚临床期的微小癌灶,减少肿瘤负荷,并可能使之从不可切除转变为可手术。术后的辅助治疗则可以减少术后复发,延长无瘤生存时间。

大众医学:200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肝胆外科学家吴孟超院士被授予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他是我国医学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面对重奖,吴孟超院士说:“生命在于贡献,而不是贪婪享受。”

吴孟超院士范文4

今年88岁高龄的吴孟超院士出生于福建闽清农村。他出生不久,父亲便去南洋打工赚钱。5岁时,他跟随母亲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后回国求学,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吴老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医院院长,曾多次担任“国际肝炎肝癌会议”等重要学术会议的主席。

交谈中,吴老头脑清晰,思维敏捷,精神矍铄,反应灵敏,平易近人,谦和风趣,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可谓是80多岁的年龄,60岁的面容,50岁的身体,40岁的心态。年逾八旬的吴孟超院士,为中国肝胆外科事业,至今仍奋斗在临床、教学、科研第一线。当笔者向吴老讨教他的养生秘诀时,吴老笑着回答,人间没有什么长生不老药,也没有什么秘诀,我这辈子别无所求,就知道为人类生存造福,为人类健康造福,一年到头闲不住。要说到怎样生活,我认为应该注意这么几点:

一是心态平衡 心态好能起到良好的调节和平衡作用。吴老说,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身体有很大好处,它有助于稳定神经系统,平衡内分泌系统,增强免疫系统,使全身各系统、各器官功能更加协调,这对抵抗疾病有很大帮助。吴老一直保持一种平和、坦然的心态,即使在战争年代,吴老与居住在国外的父母失去了联系,没有了经济来源,也依然乐观向上。1998年底,吴老的夫人突发脑梗死,出事那天,吴老正在开会。等他赶到老伴身边时,并不擅长中医的他把了把老伴的脉,说:“还好,还好。”遂护送老伴到医院。长期以来,吴老养成了一种处变不惊的良好心态,不骄不躁,以不变应万变。

二是脑子多用 吴老认为,平常说人老先老腿,是从现象上看的,实际上人老先老脑,脑好才是人的长寿之本。人到老年,脑子不能闲。常见到一些老人,悠闲自在,整天无所事事,不几年就衰老甚至痴傻了。勤于用脑能给人们带来健康长寿,也能带来人生乐趣。吴孟超院士从事肝胆外科领域研究50年来,发表医学论文近800篇,主编了《黄家驷外科学》等专著15部,获得国家、军队、省部级科技奖励26项,获中央军委授予的“模范医学专家”称号和国际肝胆协会授予他的“杰出成就奖”等荣誉26项,这其中凝聚了他大量的脑力劳动。

三是手脚常动 吴老说,手脚常动能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疾病,但不可过度疲劳。神医华佗的理论是“动以养生,动以祛病”,现代医学也证明,勤快人长寿,懒人短寿。作为医生的吴老很注意养生保健,他一直保持着军人的作风,每天都按时作息,敏于思,勤于行,生活自理,走路轻捷,看不到一点吃力的样子,根本不需要人照料。

四是饮食合理 吴老认为,我们国家的健康水平之所以和发达国家存有差距,“罪魁祸首”是饮食结构不合理引发的多种疾病。因为意识不到位,社会压力大,加上闲暇时间生活不规律,节假日往往喜欢家庭聚会,容易暴饮暴食,睡眠也不规律等,结果病就多了。因此,要注意控制食物热量,控制脂肪摄人,不暴饮暴食,多吃水果,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还要饮食有节,因为饮食过度会损伤脾胃。人常说,多吃多病,少食长寿。这里特别要强调合理饮食,并要始终坚持。

吴孟超院士范文5

他创立了肝脏外科“五叶四段”的关键理论和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的技术体系;

他先后完成国内第一例肝脏外科手术和世界第一例中肝叶肿瘤切除术;

他创下了切除肿瘤重量最大(18公斤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脏手术年龄最小(4个月女婴)、肝癌术后存活时间最长(47年)等世界纪录;

他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1996年1月,吴孟超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获得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1年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并光荣当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还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

王红阳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生物信号转导和精准医疗的领军人物之一,早在5年前就提出精准医疗的概念。她长期从事恶性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细胞信号转导和肝癌个性化诊治等有重要建树。担任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主任、全军医学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军生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7年创办了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带领课题组在业内取得多项前沿研究成果。

杨甲梅教授 特需一科和肝移植科主任,吴孟超院士的第一代“大弟子”,也是我国最早开展背驮式肝移植的代表,对复杂肝脏手术的外科治疗和综合治疗有独到之处,几十年来,经他治疗康复的病人不计其数。

杨广顺教授 肝外五科主任,也是吴孟超院士的第一代弟子和第一批研究生,他的外科手术水平和医德医风广为传颂,他的病房床位常年是一床难求。

周伟平教授 肝外三科主任,独立完成肝切除术超5000余例,在国内率先开展肝静脉阻断切肝、复杂肝肿瘤切除等高难度手术1000余例。建立国内规模最大、资料完整的肝脏肿瘤样本库。

俞卫锋教授 麻醉科主任,现任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上海市医学会麻醉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军麻醉与复苏专业委员会常委等。长期从事肝胆疾病的麻醉与围术期处理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尤其是在吸入肝毒性机理研究、围术期肝保护与黄疸麻醉的基础临床研究、癌性疼痛的信号转导与基因治疗等方面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现在是国际麻醉界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肝胆麻醉专家之一,也是我国麻醉学的领军人物之一。

姜小清教授 胆道一科主任,2009年发起并成立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是中国医师协会肿瘤规范化治疗委员会胆道学组组长。

张永杰教授 胆道二科主任,擅长复杂肝胆胰疾病的手术治疗,在国内率先开展肝门部胆管癌转肝门根治性切除、肝门部胆管癌受侵门静脉分叉部切除重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受侵肠系膜血管切除重建、肝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残留胰断胆管囊肿切除、胆管囊肿癌变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及胰体尾切除手术等。

康一凡教授 骨科主任,原长海医院骨科专家,是国内著名关节外科和运动创伤医学专家,率先在国内开展关节镜外科技术和LARS人工韧带修复技术,累计完成各类关节手术近5000余例。

赵学教授 心血管内科主任,在长征医院工作期间曾到北美留学4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受聘客座教授5年。以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为研究方向,曾完成世界首创房颤肺静脉前庭放射状线性消融术。该项微创技术用于治疗房颤,操作时间缩短,成功率提高,美国心律学会主席高度赞誉其创新性及实用性。

何建教授 急诊科主任,在日本防卫医科大学救急部研修,曾任长海医院急诊科主任,擅长危重伤病员早期急救及多脏器功能不全患者综合救治,平均每年组织20批次成批危重伤病员的抢救,救治重症胰腺炎、重症胆管炎、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心功能衰竭等各类危重病员500余例。2008年首批被遴选为“上海市公共卫生行业优秀学科带头人”。

刘国勤教授 口腔科主任,牙体牙髓病学专家,现任全军口腔医学会主任委员、全军口腔疾病诊治中心和海军口腔医学专科中心主任。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理事、上海市口腔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牙体牙髓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口腔全科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夏凤华教授 眼科主任,曾经是上海市最大的眼科专科医院和平眼科医院副院长,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技术娴熟;擅长复杂性白内障和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眼前后节联合手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治、重症眼外伤的救治、青光眼诊治、超高度近视的晶体植入手术;对疑难眼病的诊治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等。

马优钢教授 普通外科主任,曾先后师从于仲剑平、王本茂和屠元岳等诸多名家教授。1995年初,公派去美国芝加哥Rush大学圣路加医学中心器官移植科留学,研修肝脏和胰腺移植,擅长肝胆胰疾病的手术治疗,尤其是在胰腺和门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近20年来,成功实施了400余例改良Sugiura 手术,手术死亡率

吴孟超院士范文6

【材料传真】

20世纪50年代末,朱光亚被任命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他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研究,地下核试验的攻关,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发展及军备控制问题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还参与了“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朱光亚在核领域奉献了大半辈子,直至2005年退休。2011年2月26日,“两弹一星”元勋、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因病辞世。巨星陨落,德艺留芳,以他名字命名的“朱光亚星”在苍穹中绽放恒久的光芒,激励着科学道路上的后人。

淡泊名利,身边人喜欢用这个词来评价朱光亚。1996年,朱光亚获得一笔100万元港币的奖金,转身就捐给了中国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1997年,又将积攒的4万余元稿费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出版社曾策划出一套国防科学家传记丛书,报请审批时,他毫不犹豫地划掉了自己的名字。

对待需要撰写或修改的文件,朱光亚力求深入浅出,字斟句酌,连一个外文字母、一个标点符号都保证准确无误。

【颁奖词】

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素材解析】

纵览全局,心系祖国,中国核事业的领航人,保卫的是家,捍卫的是尊严,透出的是中华民族的铮铮傲骨!朱光亚不愧是领导干部与科技工作者的楷模,其恪尽职守、亲历做事的奉献精神令人佩服,其淡泊名利的高洁人品更使人敬仰。

【适用文题】热爱科学、爱岗敬业、伟大人格、淡泊名利、榜样、严于律己、认真细心……

2.胡忠/谢晓君:怒放高原的并蒂雪莲

【材料传真】

11年前,成都中学的化学老师胡忠辞掉工作,告别妻子与刚出生的女儿,来到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福利学校支教,每个月仅有300多元的生活补助。这是甘孜州第一所全免费、寄宿制的民办福利学校,胡忠除了给学生上数学课外,每天清晨5点多打开校园广播,叫大家起床、做操,平时还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一听说哪里有孤儿,他立马赶过去接人。久而久之,当地百姓把胡忠叫作“菩萨老师”。

2003年,成都市教育局选拔一批教师到甘孜州支教,谢晓君立即递交了申请,在别人不解的目光中,她抱着女儿,与丈夫胡忠在福利学校“会师”。第一年,她担任的是音乐老师、自然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边学边教,谢晓君不知克服了多少难以想象的困难。2006年,谢晓君调去了位置更偏、条件更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她把工作关系转到康定县,许诺“一辈子待在这儿”。

获评感动中国人物后,胡忠和谢晓君动情地说,他们会继续坚守在高原,把这份爱延续下去。

【颁奖词】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素材解析】

在这个崇尚物质的时代,胡忠、谢晓君仍无怨无悔地选择到条件艰苦的福利学校支教,这不能不说是大爱所为,是真正师德的体现。这两位老师让人们知道:人生最大的财富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他们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

【适用文题】无悔的选择、最好的教育、身教胜于言教、精神无敌、生命靠爱和信念支撑、志愿者的楷模……

3.吴孟超:坚守肝胆事业的医者

【材料传真】

上世纪50年代,从同济医学院毕业的吴孟超投入了肝脏外科研究,与同事做出了中国第一个肝脏解剖标本,提出了“五叶四段”肝脏解剖理论。1960年3月1日,他成功完成了我国首例肝癌切除手术。 半个多世纪的呕心沥血,吴孟超推动了中国肝脏医学的起步与发展。1999年建立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每年收治逾万名患者,年均手术量达4000例。肝癌术后五年的生存率,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16%上升到今天的53%。

年近90,他依然坚守在一线。据统计,吴孟超做了1.4万余例肝脏手术,完成肝癌切除手术9300多例,成功率达到98.5%。2006年1月,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吴孟超是医院院长,平时不但忙于院务,还要经常外出主持学术会议。即便如此,他仍坚持在每个星期二的上午看门诊,若是出差错过了,回来还得补上。从医近70载,吴孟超始终认为医德比医术重要,“德”是他挑选弟子的首要标准。吴孟超定下规矩: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用便宜药,尽量减少重复检查。据说这样做,每年能给病人节省7000多万元。一句“一线希望,百分百的努力”让人看到了吴老的崇高医德。正如任卫新所讲:作为医生,作为军人,吴孟超都是一座丰碑。

【颁奖词】

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素材解析】

吴孟超不仅有精湛的医术,更有着高尚的医德,他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对病人倾注一片真诚,他一生自觉履行着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承诺。从这位妙手仁心的医学泰斗60多年的从医生涯中,我们看到了医务工作者敬业奉献的精神。吴孟超敢为人先、勇于攀登医学高峰的创新精神,甘为人梯、不遗余力培育人才的高尚风范,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我的进取精神及看淡荣誉的态度都很值得大家学习。

【适用文题】敬业奉献、创新精神、德艺双修、细节之美、医者仁心、看轻荣誉、坚守……

4.刘伟:用灵魂演奏生命音符

【材料传真】

刘伟出生在北京普通人家,10岁时因一次可怕的触电事故而被截去双臂。12岁的他在康复医院的水疗池学会了游泳,两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枚金牌。谁知后来厄运又来纠缠,过度的体能消耗导致免疫力下降,他患上了过敏性紫癜。医生警告说,必须停止训练,否则危及生命。无奈之下,刘伟与游泳说再见,走进了后来带给他成功的音乐世界。19岁开始学习钢琴,练琴的艰辛超乎常人的想象。由于大脚趾比琴键宽,按下去会有连音,并且脚趾无法像手指那样张开弹琴,刘伟硬是琢磨出一套“双脚弹钢琴”的方法。每天七八个小时,练得腰酸背疼,双脚抽筋,脚趾磨出了血泡。三年后,刘伟的钢琴水平达到了专业七级。23岁他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当袖管两空的刘伟走上舞台时,所有人都知道他要表演什么,但没人能想象他究竟要怎样用双脚弹奏钢琴。而当他坐到特制的琴凳上之后,优美的旋律从他脚下流出,十个脚趾在琴键上灵活地跳跃着,全场陷入了一片寂静。在刘伟表演结束之后,所有观众都起身鼓掌。

“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是无臂钢琴师刘伟的励志名言,这个小伙子的独特经历和强大的内心世界感动着越来越多的人。

【颁奖词】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素材解析】

刘伟用精湛的琴艺,震撼了所有的听众。大家的震撼不单是他的琴艺,更重要的是他身处困境之中的执著,而这种执著,使刘伟成为音乐和生命道路上的一个坚忍顽强的朝圣者。刘伟用事实告诉人们,努力就有可能,苦难束缚不了灵魂的舞蹈。

【适用文题】坚忍顽强、自立自强、执著追逐梦想、隐形的翅膀、战胜苦难、强大的精神力量、奏响生命最强音……

5.杨善洲:不负群众的草鞋书记

【材料传真】

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生前曾任保山地委书记。在任期间,面对家属“农转非”的多次机会,杨善洲要么直接推脱,要么将申请表藏进抽屉,直到去世后才被发现。“大家都去吃居民粮了,谁来种庄稼?我们全家都乐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到了退休的年纪,组织上想安排杨善洲去昆明安享晚年,他又一次婉言谢绝。

由于长期乱砍滥伐,大亮山生态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我要为百姓做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冲着这句承诺,杨善洲在卸任后一头扎进了荒草丛生的大亮山,住竹篾搭的屋子、睡树桩搭的床,他希望给乡亲们再造山清水秀。

自那以后,杨善洲与林场职工同吃同住,每天从早忙到晚,雨季植树造林,旱季巡山防火。创业初期资金短缺,老书记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全部移栽到大亮山上,他甚至跑到大街上去捡别人丢弃的果核,积少成多,用马驮上山。

担任林场负责人的20多年间,杨善洲不要分文报酬,只接受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他为林场争取了近千万资金,却从未私自动过一分钱。走了不知多少路,吃了不知多少苦,杨善洲带领工人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超过87%,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

【颁奖词】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素材解析】

在领导岗位上,杨善洲心系百姓、权为民用,大公无私、只求奉献。退休后不愿享福,主动发挥余热,为大亮山义务植树22年,取得斐然成就。他用自己“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工作实践告诉人们:大公无私、坚守信念、一生奉献依然是党员干部的根本。如今这位基层好干部虽然走了,但他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却熠熠生辉!

【适用文题】心系群众、权为民用、大公无私、坚守信念、自律清廉、留给后代最好的财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革命本色……

6.阿里木:烤羊肉串的爱心巴郎

【材料传真】

今年41岁的阿里木1989年在新疆石河子参军入伍。退伍后,阿里木离开新疆走南闯北,2002年来到贵州省毕节市,以烤羊肉串为生。刚到贵州时,他参与扑灭了一次山火,当地政府奖励他300元。他随后找到毕节市妇联组织,连同自己身上的200元,全部捐给了一个因贫困而濒临辍学的学生。当得知大方县一所小学的学生没有书包时,阿里木买了181个新书包,翻山越岭两个多小时,送到孩子们的手中;后来听说另一所学校的41名学生交不起学杂费,他随即冒雨送去了5000元……

阿里木在毕节看见很多穷孩子上不起学。阿里木深知缺乏教育给人生带来的晦暗,从2006年起,他决定用烤羊肉串挣来的钱在毕节学院设立“阿里木奖学金”,专门资助贫困学生。捐资助学并非阿里木事迹的全部。汶川地震与贵州雪灾,他都踊跃捐款。玉树地震发生后第三天,阿里木携带装有行军床、被褥以及锅碗瓢盆的两大包行李,从贵阳赶往西宁,购置了8000多元的牛肉与蔬菜送到灾区。

8年来,阿里木把卖出50多万串羊肉串攒下的15多万元全部捐献出来,资助了160多名贫困学生。很多网友被他的事迹所感动,亲切地称他为 “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颁奖词】

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

【素材解析】

阿里木是个并不富裕的小商贩,但他懂得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他用一颗赤诚之心支撑起最朴实也最沉甸甸的慈善事业。从他那里,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快乐与幸福;明白了行善没有门槛高低,关键是身体力行的道理。

【适用文题】行善没有门槛、向善行为、慈善、财富有价,爱心无价、闪光的心灵、得与失……

7.张平宜:跨越海峡的希望之翼

【材料传真】

十多年前,台湾《中国时报》记者张平宜来到四川凉山州越西县大营盘村采访,当地一所为麻风病人子女建立的特殊学校让她心潮难平,于是她萌生了用实际行动改变大营盘村的想法。为了筹款,她写文章、做演讲,甚至在圣诞夜的街头卖蜡烛。2002年,破落的麻风村小学盖起了6间砖木结构的教室与2间学生生活用房,这是张平宜用30万元善款换来的。有了一所正规学校,麻风病人的孩子就能回归正常的教育。张平宜远离台湾温暖、优裕的家庭和生活,以大营盘村为家,教出了这个特殊学校的第一批小学毕业生。

看着孩子们露出的笑容,张平宜继而又萌生了更大胆的想法。2003年,张平宜辞去了报社的工作,在海峡对岸创办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致力于打造大营盘村的希望工程。十余载的奔波与操劳,张平宜在大凉山当地建立了国内麻风村第一所正规学校,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如今麻风村走出的初中毕业生越来越多,张平宜正期盼着麻风村大学生的出现,真诚希望麻风村的学生们能早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颁奖词】

蜀道难,蜀道难,台湾娘子上凉山。跨越海峡,跨越偏见,她抱起麻风村孤单的孩子,把无助的眼神柔化成对世界的希望。她看起来无比坚强,其实她的内心比谁都柔软。

【素材解析】

为了一个底层群体的生活和尊严,为了打破这个群体的宿命,张平宜勇敢地去挑战、去行动,她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已到了捍卫的程度。这位坚持12年爱心长征,改变山区麻风病村教育状况的台湾爱心人士让我们明白了人生的意义所在。爱的确不受时空限制,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我们的社会和家园都会美好起来!

【适用文题】人性关怀、希望之翼、爱心使者、爱不受时空限制、生命的力量、改变……

8.孟佩杰: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

【材料传真】

5岁那年,爸爸遭遇车祸身亡,妈妈将孟佩杰送给别人抚养,不久妈妈也因病去世。在新的家庭,孟佩杰还是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养母刘芳英三年后瘫痪在床,养父不堪生活压力,一走了之。绝望中,刘芳英企图自杀,但她放在枕头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杰发现。“妈,你别死,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劲,有妈就有家。”

从此,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刘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资。当别人家的孩子享受宠爱时,八岁的孟佩杰已独自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个头没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无数次却从没喊过疼。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孟佩杰总是来去匆匆。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替养母穿衣、刷牙洗脸、换尿布、喂早饭,然后一路小跑去上学。中午回家,给养母生火做饭、敷药按摩、换洗床单……有时来不及吃饭,拿个冷馍就赶去学校了。晚上又是一堆家务活,等服侍养母睡觉后,她才坐下来做功课,那时已经九点了。

为配合医院的治疗,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200个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30分钟。碰上刘芳英排便困难,孟佩杰就用手指一点点抠出来。 2009年,孟佩杰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权衡之下,她决定带着养母去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大一那年暑假,孟佩杰顶着炎炎烈日上街发广告传单,拿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养母最爱吃的红烧肉。 “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不少好心人提出要帮助她,都被孟佩杰婉拒了,她坚持自己照顾养母。孟佩杰的毕业愿望是当一名小学老师,安安稳稳,与养母简单快乐地生活。

【颁奖词】

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素材解析】

孝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孟佩杰,从八岁开始伺候瘫痪养母至今已12年,4000多个日子,乐观坚强的她坚持了下来,付出的是孝心,赢得的是尊重与赞赏。命运对孟佩杰很残忍,但她不怕;再多的苦难也征服不了她蓬勃的生命力,她把艰难困苦踩在脚下,自强自立、满怀希望地迎接明天。“女儿身上最大的特点是有孝心、爱心和耐心。”刘芳英说,如果有来生,她要好好补偿女儿。这是多么感人肺腑的爱之曲!

【适用文题】孝心、任劳任怨、自立自强、坚守清贫、乐观坚强、细心耐心……

9.吴菊萍: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

【材料传真】

2011年7月2日下午,杭州滨江白金海岸小区。家住10楼才两岁的妞妞趁奶奶不注意,爬上了窗台,接着被窗沿挂住,随时都有坠落的可能。楼下见此情景的邻居都惊呆了,坚持了一分钟左右,妞妞还是掉了下来。说时迟那时快,刚好路过这里的吴菊萍踢掉高跟鞋,张开双臂,冲过去接住了妞妞。

吴菊萍被紧急送往医院,被诊断为左手臂多处粉碎性骨折,尺桡骨断成三截,预计半年才能康复。逃过一劫的妞妞在10天后苏醒过来,能开口叫“爸爸、妈妈”了。 据测算,吴菊萍那一刻所承受的重量达335.4公斤。小女孩要是落在吴菊萍的头上,她极有可能当场殒命;倘若女孩落在她的脖子上,她就有可能高位截瘫;而眼下吴菊萍只是左手臂尺桡多处骨折,治愈率可达95%。31岁的吴菊萍在救人时自己有一个刚刚7个月大的儿子,救人前她那健康活泼的儿子还没有断奶。由于吴菊萍治疗要大量用药,为了不影响孩子健康,住院当天,在医生的建议下她给孩子断了奶。当人们谈起她救人的动机时,她说:“这是本能,是一个妈妈应该做的事情。”

7月7日下午,在病床上的吴菊萍被杭州市市政府和市妇联授予了“见义勇为积极分子”“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8日下午,吴菊萍又被杭州市总工会授予了 “杰出职工”荣誉称号。面对荣誉,吴菊萍保持了清醒的认识:“我只是普通人,问心无愧就好。”7月18日,身体正在恢复中的吴菊萍决定,她要把企业奖励给她的10多万元转赠给比她更需要帮助的人。吴菊萍年后将重返工作岗位,她最大的心愿是看着妞妞与儿子健康长大。

【颁奖词】

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素材解析】

一位普通的妈妈用震撼人心的一幕,给勇者无畏做了生动注脚。她的善举赢得了亿万人民的尊敬与喝彩。成千上万被其感动的人们亲切地称她为“世上最美妈妈”。这位普通妈妈并不普通的本能,使得她永远被人们铭记在心。她的伸手一托不仅仅救人一命,托起的更是中华民族的豪勇,是人类伟大而不朽的精神。相信她的事迹将唤醒大众对传统美德的自觉践行。

【适用文题】助人美德、善良的本能、圣洁的母爱、人性大爱、平凡与伟大、身边的感动、那一瞬间、勇者无畏、最美姿态……

10.刘金国: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

【材料传真】

回忆起“7·16”大连新港火灾,许多人还心有余悸。2010年7月16日傍晚,大连新港的输油管线在油轮卸油作业时发生闪爆,造成管线内原油泄漏发生火灾,火势顺排污渠蔓延。火情就是命令,公安部副部长、纪委书记刘金国第一时间率领专家组赶赴现场,指导救灾。面对长达数千米的火线、数十个储量巨大的油罐随时爆炸的危险,刘金国在火灾前沿连续指挥了七个小时,直至将大火扑灭。

每逢重大突发事件,刘金国都亲临一线指挥。在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中,他担任公安部前线总指挥,紧急调集、指挥全国2万多名公安组成的专业救援队伍,从废墟中搜救出被埋压人员8335人。

铁血将帅的另一张面孔,是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1995年,刘金国调到河北省公安厅,搬家时他的全部家当只有半卡车旧家具和一台黑白电视机。单位分给他一套房子,需要交4.6万元的集资款,刘金国硬是拿不出这笔钱,最后只能去银行贷款。担任领导职务的几十年里,刘金国亲手审批过近20万个“农转非”指标,可他自己的38个亲属却无一跳出“农门”。

【颁奖词】

贼有未曾经我缚,事无不可对人言。是盾,就矗立在危险前沿,寸步不退。是剑,就向邪恶扬眉出鞘,绝不姑息。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

【素材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