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柳州城楼范例6篇

登柳州城楼范文1

据笔者统计,在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收录的63首诗词作品中,直接或间接涉及登临的有19首。[注]这些作品一般具有意境阔大、兴象高远的特点。本文主要以《唐诗宋词选读》中的作品为例,观照登临诗词的文化内涵。

一、 景象:雄浑和壮阔。居高,汇集生动的形象;临远,展现开阔的意境。

不管是登山、登台、登楼、登阁,登临行为给诗人提供了一个居高临下、俯视大地的宽广视角,诗人即景会心,将从制高点看到的景象扫描进作品,作品就呈现出登临之作特有的艺术效果。

作者登临获得的景象不会局限一隅,往往在空间上比较广阔,层次上比较分明,意境上比较雄浑。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楼,由近而远描写所见景象:

惊风乱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辽阔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茫茫愁思充溢其中。近观芙蓉出水,惊风“乱”,薜荔附墙,密雨“斜侵”。远视则茂密丛林遮断千里之目,曲折江流有似九回之肠。城楼之登临令诗人获得了一个宽广视角,从这一视角目睹的凄凉景观,特别适宜表达时代悲声、志士悲歌。

柳永《八声甘州》展示的登临景象之雄浑壮阔“不减唐人高处”(苏轼语)。这是一个暮雨后的清秋时节,词人俯瞰大地:

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猛烈凄厉的霜风过处,关塞江河,骤然冷落,只有落日一抹惨淡的余晖,投向词人所在的高楼。于是,红花凋敝,翠草减色,万物的芳华随着秋雨的侵蚀和霜风的摧残逐渐消歇。《八声甘州》描摹的景物,有着开阔博大的形象和深致邈远的意境。东流江水、冷落关山、当楼夕照,都显得形象博大,在这样开阔的背景之下抒发人生悲情,便显得气势沉雄,兴象高远。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宰相》),“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苏轼《念奴娇》),“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辛弃疾《沁园春》),诗歌史上,这类脍炙人口的写景名句常常出诸登临之作。这是因为,雄浑壮阔的景象往往与居高临远密切关联。居高,汇集生动的形象;临远,展现开阔的意境。假如不是登临仰望或俯视,作家笔下不可能出现这样视野开阔的形象。

二、 望远:思乡和怀人。遥望远方,幻化故乡情景;翻涌思绪,浮现亲人形象。

独在异乡的异客登临高处遥望远方,眼前最容易幻化出故乡风物。杜牧《题齐安城楼》:“不用凭栏苦回首, 故乡七十五长亭。”秦观《满庭芳》:“凭栏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与此同时,登临高处遥望,最容易由此及彼,念及亲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柳永《西平乐》:“秦楼风吹,楚馆云约,空怅望、在何处。”遥望远方,幻化故乡情景;翻涌思绪,浮现亲人形象。作为一种文化视野,传送思乡怀人之情的登临之作不胜枚举。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汉乐府》)眷恋故乡、怀乡思归之情是人类共有的文化心理,登临行为酿就的这种情感犹为强烈。范仲淹《苏幕遮》: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乡魂”黯然凄楚,愁绪缠绕心头。好梦做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词人月明中倚楼凝想,愁怀更甚,不由发出“休独倚”的慨叹。消愁不免“倚楼”,“倚楼”更添离愁,高楼独倚的场景透射出乡愁离思之深重。

社会生活中,朋友间那种肝胆相照的友情,恋人间那种生死相依的恋情,曾感动过无数的读者。《寄李儋元锡》是一首向友人倾吐政治怀抱和苦闷的诗。韦应物与友人分别已届一年,“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韦应物需要友人深厚的情谊来浇洗胸中的块垒,诗人西楼望月,成为异地怀人的一个经典画面。“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一个片断,展现的是扁舟游子与楼上佳人间相思相望的一个镜头,传达着永恒的相思情愫。众所周知,因其永恒,这一镜头在唐诗宋词中被反复展示。

柳永《八声甘州》将思乡和怀人紧密结合起来,呈现出强劲的艺术张力: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这是羁旅行役词中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怀人名作。暮雨潇潇,江天寥阔。词人在楼上“正恁凝愁”,佳人在故乡“登楼望”。自己之所以“不忍登高临远”,是因为“故乡邈远,归思难收”。词人反复突出“登”“倚”动作,铺展出登楼行为蕴含的文化意蕴,取得了言少意丰的效果。

三、 叩问:历史和现实。仰望天空,引发思古幽情;俯视大地,触发伤今意识。

登临创造了一个天人对话的机会,诗人思接千载,很容易进入与古人沟通的话语情境。陈子昂《燕昭王》:“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刘长卿《登余干古县城》:“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王安石《桂枝香》:“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辛弃疾《水龙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诗人思古情绪的引发,登临是一种重要媒介。

仰望天空,对话古人,引发思古幽情。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西晋名将羊祜。时光流逝,朝代更替,羊公碑却依然屹立岘山。“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来自今日的登临。当诗人将目光投向幽远的时空,缅怀古人,不禁凄然伤怀。胜地登临,睹今思昔,是登临之作的重要题材之一。

另一方面,诗人总是将目光投向现实。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陈亮《念奴娇》:“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刘克庄《贺新郎》:“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俯视大地,关注苍生,触发伤今意识,登临行为是一种催化剂。

南宋词坛的许多登临之作,悲壮之声为其基本音调,爱国之情为其基本内涵,不知感发和沸腾了多少仁人志士的梦幻和热血。辛弃疾《菩萨蛮》“借水怨山”(周济语),抒怀郁孤台: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青山可以遮断视线,却阻挡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地区百姓的关怀与想念之情。江水千折百回,终究会汹涌翻腾,滚滚向东流去。这是用冲破重峦叠嶂的滔滔江水,表达词人百折不回的意志和决心。因登临而引发深重忧患意识的作品,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作尤为突出。

四、 愁思:孤独和愤激。置身天地间,催化孤独感;游目楼台外,触发愤激情。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王粲《登楼赋》)然而,事实上,登临的效果往往与登临者的主观愿望相反。登高临远引起诗人悲情,差不多成了登临之作的主旋律。宋玉《高唐赋》:“吏隳官,贤士失志,愁思无已,太息垂泪,登高远望,使人心悴。”“囊括古来众作,团词以蔽,不外乎登高望远,每足使有愁者添愁而无愁者生愁。”(《管锥篇》第三册876页)钱钟书先生对登临之作主体情感的概括,诚不刊之论。

“客羁臣逐,士耽女怀,孤愤单情,伤高望远,厥理易明。”(同上)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怀才不遇的陈子昂登上幽州台,置身广阔大地、寥廓天空之际,不禁悲从中来,怆然泪下。在这里,登临幽州台成了引发诗人悲情的催化剂。外在形象的孤独,内心深处的孤独,这种“陈子昂式”的孤独在唐诗宋词里屡见不鲜。登临者在偌大的空间之中面对茫茫宇宙,顿时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孤单,那种个人不过是沧海一粟的感觉就油然而生。

辛弃疾《水龙吟》的孤独感表现为抒情主体对知音的渴望与呼唤: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夕阳西沉,孤雁悲鸣,登上建康赏心亭的词人辛弃疾看到腰间佩戴的宝刀,情不自禁地拍打着亭上的栏杆。“把吴钩看了”三句,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展现在读者面前。“无人会,登临意”高度概括了那些空有恢复之志却难觅知音的孤独者心态。

登临行为对作家情感产生的影响,在那些悲剧人物的作品中,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和非同寻常的意义。岳飞《满江红》: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靖康之耻,至今未雪;臣子之恨,何时泯灭?深仇大恨,不共戴天。词作对女真贵族蹂躏中原、荼毒生灵的切齿之恨,“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陈廷焯语)。作者那种“壮怀激烈”的悲愤之情,令多少志士扼腕喟叹。

置身天地间,催化孤独感;游目楼台外,触发愤激情。在南宋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刻,登临之作中不断出现高亢激越的时代悲声。“曳杖危楼去”的张元,“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贺新郎》)。“佳处缥缈着危楼”的陆游,“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水调歌头》)。“送我今夜岳阳楼”的张孝祥,“欲吊沈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水调歌头》)。“楚望古湘州”的袁去华,“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水调歌头》)。在南宋这个特定的时代,有志之士发出的登临“悲声大合唱”,是支撑一个民族的脊梁的仁人志士发出的最强音。

五、 悬念:遥想和梦幻。对面落笔,遥寄深情;梦里写怀,幻化奇景。

登临行为的虚化是诗家常用的一种手法。对面落笔,遥寄深情。作者的叙述视角不是瞄准自身,而是撇开己方,落笔对面,转换角度,易位主客,通过写对方的情态来展现深邃的意境,表达丰富的情感。杜荀鹤《新雁》:“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诗人从故园落笔,不明言自己思乡,却用“想得”一词,勾起故乡亲人登楼赏月思念自己的联想。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设身处地遥想山东兄弟“登高”之时如何思念自己,以曲笔写出“忆山东兄弟”之情。

对面落笔寄深情这种手法,宋词中亦多见。欧阳修《踏莎行》: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楼高”三句,是行者对居者的设想。行者由自己的离愁推想到居者的离愁,又由居者的离愁而想到居者会登高望远。别上楼去靠着高高的栏杆痴望了吧!人已行远,杳无踪影。这就语多一层曲折,通过写对方的情感表现了深邃的意境。

梦里写怀,幻化奇景。这种手法特别适宜表现浪漫情感。通常所言的登高,大多是登临实地,别有一种登高,不是踏实而是蹈虚。李清照《渔家傲》:“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凭虚御空,下视云雾笼盖,千帆飞舞。梦中蹈虚,不仅听到天帝殷勤相问,还向天帝一吐衷曲。辛弃疾《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娑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词人登天而望,与月为伴,俯仰之间,人事已经千年,在浩浩茫茫的太空,遇到素所景仰的太白和东坡,于是相约携行,直上广寒。这些词作写梦中登临,突破了高度限制,幻化出奇丽景观,高扬着浪漫主义精神。

写梦中登临之作唐诗中已多见。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展现的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为此中迥出之篇: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

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灵运当年攀登的云梯,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这一切奇景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一处,辉煌灿烂,气象万千。

六、 熟套:倚楼和凭栏。倚楼,凸现时间之长;凭栏,显示空间之广。

“言凭高眺远、忧从中来者,亦成巢臼。”“摹写楼危阁迥,凝睇含愁,栏干凭暖,渐成倚声熟套。”(钱钟书《管锥篇》第三册877页)当登临行为被广泛地写入作品,积久成习,就有了程式的性质与意义。程式化的登临行为表现得最明显的是古典诗词中写得最多的两种登临行为――倚楼和凭栏。倚楼和凭栏出现的频率之高,范围之广,说明其对诗词的介入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诗人借倚楼、凭栏这些动作寄托了种种情感。

作家们在抒发各种愁情时,往往借助于倚楼这一行为来表现。白居易《长相思》:“月明人倚楼。”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而在宋词中,凭栏现象更是层见错出。戴复古《木兰花慢》:“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归鸿。”秦观《画堂春》:“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倚楼,凸现时间之长,伫立楼阁,怅望弥久身体疲惫才有“倚”的必要。凭栏,显示空间之广,栏杆将空间切割为二,栏内的狭小和栏外的旷远引起登临者对大自然广阔空间的向往。面对茫茫苍天,作家独自登临,可以毫无顾忌随心所欲地抒发人生的感叹。栏杆是抒情主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把握自然景观的凭借。凭栏远眺,抒情主体的情绪便借着目力与想象飞越远方,凭栏过程既是情绪的蓄积,也是情感的倾泻。

在《唐诗宋词选读》中,我们读到这样的语句: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晚秋》)

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李《浣溪沙》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赵嘏描写的情景韵味清远: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倚楼人正吹奏横笛。柳永想象的细节委婉动人:佳人倚楼眺望,多少次误识归舟,又多少次化喜为悲。李悲秋的感触含蓄不尽:风雨高楼,泪花纷飞,凭栏寄恨。岳飞悲愤的情感喷涌而出:雨后凭栏,怒发冲冠,百感交集。

诗人常有登临行为,但又常常害怕登临。于是“一登楼,就发愁”成了一种常态。不少倚楼和凭栏之作表露出这样的情绪。《唐多令》:“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怕上层楼,十日雨。”万俟咏《昭君怨》:“莫把栏干频倚,一望几重烟水。”潘枋《南乡子》:“生怕倚阑干,阁下溪声阁外山。”两种矛盾的心理反映出词人对社会人生的认识,给登楼之作染上了一层悲凉色彩。

在《唐诗宋词选读》中,我们又读到这样的语句: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欧阳修《踏莎行》)

明月楼高休独倚。(范仲淹《苏幕遮》)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李煜《浪淘沙令》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

欧阳修的词句,表达了羁旅之人心中的牵挂;范仲淹的词句,表达了不眠之人心中的伤情。李煜“莫凭栏”三字之中,蕴含着多少血和泪;柳永“不忍”一语之内,寄托了多少怨和愁。当倚楼和凭栏被“莫”“不”“休”这类副词限定以后,倚楼和凭栏简直就是愁与恨的代名词。

“因发愁,怕登楼”的另一种表述是故作潇洒和开脱。在《唐诗宋词选读》中,我们还读到这样的语句: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杜牧故作调侃之语,其实内心并不超然,正言欲反,“愤激之思,以旷达出之”(缪钺语)。辛弃疾以“欲说还休”四字故作洒脱,更显得愁思疑重,无法解脱却又无可奈何,无可奈何却又无从诉说,故言“欲说还休”。

自从王粲写了《登楼赋》,抒发了“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淹兮少留”的感叹之后,历代登临之作,层出不穷,延绵不绝。这些作品,或欣赏山川之美,或寄托儿女之情,或感怀乡国之悲,或抒写人生之愁。一次次浸淫于前人千古凭高的华章之中,一次次提升了我们的视界,又一次次丰富了我们的心灵。从这一角度欣赏《唐诗宋词选读》中的登临诗词,的确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艺术享受。

[注]:

登柳州城楼范文2

关于广西龙潭公园的导游词(一)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回到我们的旅游车。我们将要游览的下一个景点是龙潭风景区。龙潭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柳州市区南部,距市中心仅三公里,规划面积约544公顷。景区以广西及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筑、风物民俗为主要建园内容,融少数民族风情特色与秀美的自然景色为一体。是一个融喀斯特自然山水景观、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风情文化、亚热带岩溶植物景观为一体的大型风景游览区。

龙潭公园林木苍翠、群山环抱、自成屏障,卧虎山、美女峰、孔雀山等二十四峰形态各异,耸立于一湖(镜湖)二潭(龙潭、雷潭)四谷地之间。雷山绝壁下涌出一泓清泉在雷、龙二山间汇成“龙潭”古称“雷塘”,咫尺相隔的“雷潭”经地下河与之相潜通。清澈的潭水经“八龙喷雪坝”泻入镜湖后蜿蜒如游龙穿园而过,注入园外蓬花山下的溶洞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雷龙二潭水温如恒(18℃—22℃),每逢隆冬,水汽蒸腾,烟雾缭绕,故称双潭烟雨。雷、龙二山夹水相峙,相传雷、龙二神在此司掌雷雨,世称“龙雷胜境”。又因崖壁有明代兵部右侍郎,柳州八贤之一的张羽中的摩崖石刻诗“山下清泉出,林间百发来。寒云如可卧,不必问蓬莱”。“龙潭胜境”仿佛蓬莱仙境。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州刺史柳宗元曾为民祷雨于此,著有《雷塘祷雨文》传世。现建有“祷雨文碑亭”、“祭台”及“雷塘庙”等纪念性建筑,此外尚有张羽中垂钓遗址“张钓台”。明代名士罗之鼎书斋“侧山楼”等名胜古迹及龙山鲤鱼嘴贝丘古人类遗址。雷龙二山之外,园内诸峰均具胜名,或擅以形似,或长于传说:维妙维肖、神形毕至,形成卧虎山“龙潭虎跃”、牧童山“牧童横笛”,仰狮山“青狮戏珠”、美女峰“美女照镜”等绝妙佳景。公园在规划和建设上,别具匠心地以广西及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筑、风物民俗为主要造图内容,融少数民族风情特色与秀美的自然景色为一体。

壮乡、瑶山、苗岭、侗寨傣村等少数民族风景村寨均依各民族生活习俗建造。或依山傍水、或高踞山崖、或散落在茂林之中,造型别致,建筑精工。民族风情游览线已初具规模,以“鼓楼”、“龙潭风雨桥”、“木楼民居”和“轻松山房”等建筑组成的侗寨蔚为大观。静卧镜湖之上的“龙潭风雨桥”系仿木钢筋混凝土廊桥式建筑,以三江程阳风雨桥为蓝本设计、建造而成。整座桥亭飞檐,极具特色。傍水而建的九层鼓楼为正四边形塔楼结构,飞檐重阁、琉璃装饰、葫芦顶、端庄肃穆;内设景廊,盘旋而上,上悬“款鼓”,既体现侗人击鼓示警聚众之意,又应合游人登高望远之心。

芦笙坪上几根芦笙柱拔地而立,各柱彩雕均不雷同,或盘龙绕柱,或牛轭垂悬,或锦鸡翘羽,凡临此境,仿佛笙歌阵阵回荡山间,舞姿幢幢跃入眼帘,自擅一方之胜。西来镜湖流水汇渊成薮,湖光山色,美女迫形,桃红柳绿,草坡起伏,满目葱笼。风情线上的“壮乡”便座落其间,对歌亭,镇水亭隔水相望,榕树桥形动人。

干栏式建筑——壮民居缘水修筑,极富水乡生活情趣。傣村已建有民族餐厅,傣亭等,建筑多以徒坡屋面见长。村内竹篱环绕,绿草如茵、鱼尾葵、假槟榔、伊拉克蜜枣等亚热带植物和别致的傣式建筑相映成辉,形成一派南国风光。到龙潭公园游览不仅可以饱览亚热带岩溶地区的奇山秀水,风格各异的少数民族建筑;还可以欣赏民族村寨内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歌舞表演,品尝别具一格的少数民族菜肴。

景区内的民族歌舞餐厅依山傍水,开展少数民族特色菜肴及风味小吃服务,展演少数民族歌舞服饰.其间穿插敬酒对歌助兴、美酒飘香,歌舞传情,雅俗共赏,其乐融融。

雷塘庙位于柳州市龙潭风景区内龙山西麓,雷、龙潭之北,此处古称雷塘。相传有神龙潜居,能出云气、作雷雨,唐代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期间,曾来此祷雨,著有《雷神祷雨文》,其后邑人依潭建庙,雷塘庙占地面积636.13平方米,庙内建有游泳池,立香炉塔、正殿中央塑有雷、龙二神像,像后彩绘雷电交加,云水翻腾壁画,两侧有天神、水怪塑像八尊,立柱和门额上悬有柳州文人墨客题书的楹联6副、匾6块。庙的西侧念古代祈天旧制建有祭台,祭台南边为柳宗元祷雨文碑亭。

关于广西龙潭公园的导游词(二)柳州龙潭公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柳州十大旅游名片,素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林茂、花香”之美誉。园内林木苍翠、四周群山环抱,佳境天成,24座山峰耸立于一湖二潭四谷地之间,潭水四季恒温,每逢隆冬烟雾缭绕,形成“龙潭烟雨”胜景。园内名胜古迹、遗址众多,民俗风情浓郁,壮、侗、苗、瑶等少数民族风情风貌与秀美的自然景色浑然一体。

座落在龙潭公园内的侗乡深处、侗民族风雨桥和鼓楼,是集侗家建筑群、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体验服务为一体的旅游风情点。走进侗乡深处,热情淳朴的侗家姑娘和小伙会给你端上三道侗民族油茶。侗民族打油茶始于唐代,有“侗不离茶”之说。侗民族油茶久负盛名,油茶分为“苦、咸、甜”三道,寓意先苦后甜,苦尽甘来。

油茶不仅口感酥脆解渴,还能治疗感冒,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除了“打油茶”,还有如“天籁之音”的侗民族大歌,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它以无指挥、无伴奏、多声部的原生态演唱形式,靠着人声模拟大自然的高山流水、鸟叫虫鸣之声,通过歌唱自然、劳动、爱情及人间友谊,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关于广西龙潭公园的导游词(三)柳州文庙位于柳州登台山,2010年建造,文庙朝西北方向,背靠东南方的登台山,由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等主体建筑组成,建筑以宋代风格为主,结合岭南地方样式。

柳州是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为了宣扬本地的历史,2009年,柳州市政府决定在登台山下,驾鹤山侧、柳江河畔,位置得天独厚,重修柳州文庙,并将其列为柳州文化建设十大工程之一。2010年3月份开始施工建设的柳州文庙,仅半年多便魔幻式地矗立在柳州市民眼前。它以灯台为靠、驾鹤为案,金碧辉煌地耸立在柳州汉城故址上。若登高远晀,柳州的文气顿会金灿跃然,成为引人欲意信步于其中的胜境。建成后的柳州文庙,将与蟠龙山瀑布广场、窑埠古镇等,成为"百里柳江"景观带上重要的文化标志性建筑。还有文惠桥。

登柳州城楼范文3

关键词:柳永 词 以赋为词 赋手法

柳永是宋代第一个大量制作长调慢词的专业词人。他之所以能把简短的小令之词推向长调慢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词创作中娴熟地使用了赋的手法。这也是他留给后世词人的一条最为宝贵的创作经验。蔡嵩云《柯亭词论》在讨论周邦彦词时就提出“周词渊源,全自柳出,其写情用赋笔,纯是屯田家法”的观点,把周邦彦词的创作渊源追溯到柳永,并把赋手法视为柳永词作的典型特征。柳永词中的赋手法即以赋为词,就是把《诗经》和赋文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引入到词的创作中。具体以柳永著名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词而论,柳永词作中的赋手法主要体现在描写景物注重铺陈渲染、抒感婉转细腻和安排层次细密精巧等方面。下面就从该词入手对柳永词中的赋手法进行简单分析。全词为: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提出赋文的创作就是要描绘具体景物,要铺排辞藻文采,“写物图貌,蔚似雕画”,以抒发感情传达理思。柳永词在景物描写方面可谓尽得了其中真髓,其对笔下的山村水驿、城镇市集、江川峰峦无不极尽刻画穷极渲染,务以刻红镂翠、穷形尽相而动人心魄。据传其《望海潮·东南形胜》词专咏杭州之奇丽盛景、稠密人烟、富庶繁华,引得金国之主完颜亮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其刻画描摹景物技巧之高妙动人由此可见一斑。以这首《八声甘州》词而言,其景物描绘之工巧亦非同一般。词起“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仅写秋雨,而以“潇潇”“暮”“洒”“洗”“一番”等词修饰之:《诗经·风雨》云“风雨潇潇”,“潇潇”既可见风雨轻细零落之势,也可闻其淅沥飘洒之声,更使人油然而生清冷孤寂之秋意;再以“暮”写潇潇之秋雨,则暮色苍茫、暮意凄迷之感更深矣;继而以“洒”饰潇潇暮雨,“洒”与“落”意思相似而情态有别,“落”有人工拙重刻意之感,难显秋雨经自然造化随意点染轻灵缥缈之意;又以“洗”写秋雨涤清万类污浊尘垢,天地澄澈如洗之爽净情状;又以“一番”来强化此雨的独特动人。经词人如此步步铺叙层层渲染,这场迷离秋雨便如在读者眼前眉间,更如在耳畔心田了。

这首词中,最为人称道的还并非这几句,而是后面的部分。宋人赵令畤《侯鲭录》载:“东坡云,世言柳耆卿词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不减唐人高处。”中国自古有诗尊词卑之说,而苏轼此论把词提到了与诗一般的高度,显示出对柳永该词极大的激赏之意。苏轼所论及之句子乃承接前面之“潇潇暮雨”而来,由“渐”字领起,展示了时间进程上的变化,同时也开启了新的景物描写层次和意境层次,其中描写到“风”“关河”“楼”等景象。写风则以“霜”“凄”“紧”修饰,“霜”见秋风予人肌肤凉爽之触感,“凄”见秋风给人内心凄凉之情绪,“紧”则既让人觉察秋风逐渐猛烈之态势,又使人知悉秋意陡增之感觉。写山河则以“冷”以“落”,词人与心中之山河同凄凉共寥落,天地山川无处不沾染着词人心中的羁旅愁绪,或者说,辽阔山河无不牵动着词人的漂泊情思。写楼则既以“残照”又以“当”,萧瑟西风、如血残阳笼罩着游子登临送目之高楼,衰飒之意、苍凉之感已是满纸淋漓。短短三句,字字为眼前景,又字字带胸中情,造语典雅,景象阔大,气韵涌动,意境恢弘,难怪清代学者刘体仁以为这几句可与敕勒之歌相媲美了。

柳永词不仅摹绘景物工致生动,更以写情细腻委婉著称。清人王世贞《艺苑卮言》载:“学诗者必分其义。如赋、比、兴,古今论者多矣,惟河南李仲蒙之说最善。其言曰: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其中认为赋不仅是写景状物的方法,而更是一种通过写景状物来传达情思意绪的艺术表现手法。柳永词较好地吸收了这种创作手法。《八声甘州》词上片明明已写词人登楼远目,而下片换头却发出“不忍登高临远”之感叹,内心理智提醒词人“楼高莫近危阑倚”,而深沉的思归情绪却促使其情不自禁登楼望乡,内心理智提醒词人登高会让自己归思难收,而身不由己的登楼远眺却已让自己归思缠绕了。内心的理智是词人对思归之情的强行压抑,而登楼行动却是词人对思归之情的有意释放,在这看似矛盾的压抑与释放之间,词人对思乡之情的书写变得无比婉转深沉。如果说“不忍登高临远”是柳永从反面着笔来含蓄地抒发思归情愫,那么接着的“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则是词人从正面直接表达自己的漂泊之感。“年来”写离乡时间之漫长,“苦”写漂泊异地之体验感触,为何流落异乡,为何长期不归,是扪心自问,是追问天地,亦是词人在叩问命运,这声声发问如洪钟大吕,存在着一股直击人心之力量。而“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则是借用南朝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句,又化用唐代温庭筠《忆江南》词“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之语,而不着斧凿痕迹。而且谢、温之语写实,柳永之词以虚写实,想象出佳人,从对面落笔,明写佳人思念自己,暗写自己思念佳人,明写佳人深情颙望,暗写自己情思缠绵,明写佳人误识归舟,暗写自己惆怅遗憾,词人的怀人之情从而曲折地流露出来。词人接着对面料想之笔,发出“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的感慨,这既是对前面佳人误识归舟的回应,又是对现实处境的正面描写,脱口而出却情深意长。整个下片纯是写情,思归之情、漂泊之痛、怀人之苦……万般愁苦纷至沓来,词人将诸般情感从反面、正面、对面细细剖白,深情款款,婉婉转转,沉挚万分。

文章要能铺叙绵延舒展委婉,其内里必有井然之情意脉络与严密之结构层次,不然,即使雕绘满眼也难成杰作。《文心雕龙·诠赋》亦云:“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文虽杂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其中把能有统摄全篇之主旨本质看作“立赋之大体”,从文章形式而言,则是强调文章应有贯穿全文之脉络与完整合理之层次。柳永《八声甘州》词之所以传诵不衰与其严谨的结构和合理的层次有密切的关系。以全词结构言之,上片为描绘清秋江雨之景,下片为抒发羁旅怀人之情,全词由景写情,触景生情,结构合理又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又前后一贯。以各片层次言之,上片用“对”字领起,以示全片所写为词人登楼所见之景物,而其中“渐”“是处”“唯有”等词的使用,使全片景物既有了时间层次上的变化,又有了范围、对象上的不同,整个上片景物铺陈敷衍又变化多姿,既有全景描摹又有细部点染;下片用“不忍”换头,承上片面对之景物而生下片“不忍”之情思,其间“叹”“想”“争知”等词的使用,使全片的抒情角度发生了从“我”到“佳人”又到“我”的多次变化,情感变化辗转迁回却又章法不苟。周济曾说:“柳词总以平叙见长,或发端,或结尾,或换头,以一二语勾勒提掇,有千钧之力。”今以《八声甘州》词试之,确为抓住了柳永词结构层次特色的中肯之言。

《八声甘州》词是柳永词中长调慢词的代表性作品,也是柳永羁旅行役的经典性作品,综观全词,描写景物铺陈工致,抒感婉转细腻,布局章法自然合理,集中地体现了柳永以赋为词的创作特点。清人冯煦《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奡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于自然”的评价,可以说是对柳永词赋手法的精辟概括。

参考文献:

[1]胡传志,袁茹解评.柳永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2]褚斌杰著,于迎春编选.褚斌杰文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登柳州城楼范文4

什么叫典故呢?简言之,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诗歌用典,可使诗意精练。读诗则应根据典故本身,领会诗人用典意图。由于诗歌使用典故,这给同学们阅读和理解诗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要想正确地理解诗歌,必须了解诗歌中常用典故的含义。下面集录了一些诗歌中常用的典故,以期对同学们正确理解诗歌能有所帮助。

(1)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2)采薇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3)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4)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的代称。“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秦观《踏莎行》)

(5)登高重阳有登高习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6)东山高卧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李白《梁园吟》)

(7)东篱语出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8)寒食 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该节由此而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寒食》)

(9)汗青 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后指书稿、史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0)金乌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后以“金乌”作为太阳的代称。“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

(11)劳歌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

(12)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13)梦蝶也称“化蝶”。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自己变成了蝴蝶。后比喻做梦、梦幻。“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陆游《闲游》之三)

(14)青鸟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永华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后以此为传信的使者。“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15)三径西汉末,王莽专权,刺史蒋诩辞官隐居,在园里竹阴下“开三径”,只和羊仲、求仲两人相交。后以此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潜《归去来辞》)

(16)桑榆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晚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17)射天狼天狼,星名。古人用以代表贪残掠夺。后以“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8)双鲤古人寄信,将信结成双鲤形状。后将其比作书信。“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19)黍离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士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许浑《登洛阳故城》)

(20)商女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王安石《桂枝香》)

(21)投笔 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后指弃文从武。“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辛弃疾《水调歌头》)

登柳州城楼范文5

1、西风八九月积地秋云黄。——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

2、出门不免难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3、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陆游《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

4、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5、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6、玉人垂钓理纤钩。月明池阁夜来秋。——吴文英《浣溪沙·秋情》

7、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朱庭玉《天净沙·秋》

8、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9、白雁乱飞秋似雪,清露生凉夜。——吴西逸《清江引·秋居》

10、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1、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12、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郑板桥《沁园春·恨》

13、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高观国《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

14、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李白《秋思》

15、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

16、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丘浚《咏菊》

17、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周邦彦《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

1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夜泊枫江》

19、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元好问《秋怀》

20、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21、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晏殊《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2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4、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王士祯《浣溪沙·红桥》

25、对秋深,离恨苦,数夜满庭风雨。——孙光宪《更漏子·对秋深》

26、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李攀龙《送明卿之江西》

27、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28、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姜夔《忆王孙·番阳彭氏小楼作》

29、回廊远砌生秋草,梦魂千里青门道。——冯延巳《菩萨蛮·回廊远砌生秋草》

30、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韩翃《同题仙游观》

31、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

32、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吴文英《琐窗寒·玉兰》

33、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34、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杜甫《禹庙》

35、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皇甫松《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

36、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37、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张翰《思吴江歌》

38、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杜甫《柏学士茅屋》

39、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40、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

41、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42、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纳兰性德《清平乐·孤花片叶》

4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44、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45、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唐寅《菊花》

46、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韩琦《九日水阁》

47、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48、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49、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50、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周邦彦《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

51、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枝字》

52、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53、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宋之问《始安秋日》

5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55、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杨万里《秋凉晚步》

56、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杜牧《南陵道中寄远》

57、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58、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李白《秋思》

59、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60、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李白《九日》

61、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

62、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李白《太原早秋》

63、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64、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65、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66、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庾信《重别周尚书》

67、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68、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69、江皋楼观前朝寺,秋色入秦淮。——徐再思《人月圆·甘露怀古》

70、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71、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杜牧《紫薇花》

72、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73、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74、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75、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张榘《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76、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曹雪芹《残菊》

77、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78、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辛弃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79、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80、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81、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贺铸《眼儿媚·萧萧江上荻花秋》

82、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83、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84、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85、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王维《山中》

86、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87、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李白《塞下曲六首》

88、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

89、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90、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91、商叶堕干雨,秋衣卧单云。——孟郊《秋怀十五首》

92、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93、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

94、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徐玑《秋行》

95、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戴叔伦《客夜与故人偶集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96、萋萋芳草小楼西,云压雁声低。——刘基《眼儿媚·秋思》

97、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宋祁《九日置酒》

98、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曹雪芹《咏白海棠》

99、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曹雪芹《香菱咏月·其三》

100、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杜牧《早雁》

10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

102、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103、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张耒《夜坐·庭户无人秋月明》

104、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105、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陶渊明《饮酒·其四》

106、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早寒有怀江上思归》

107、秋到长门秋草黄。画梁双燕去,出宫墙。——薛昭蕴《小重山·秋到长门秋草黄》

108、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秦中寄远上人》

109、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张抡《踏莎行·秋入云山》

110、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111、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徐祯卿《在武昌作》

112、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黄庭坚《鹧鸪天·坐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

11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14、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杜牧《长安秋望》

115、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116、秋悟——人人讲解悲秋事,不似骚人彻底知。

117、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陆游《秋晚登城北楼》

118、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119、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120、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南浦别》

121、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张仲素《秋夜曲》

122、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白居易《上阳白发人》

123、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潘希白《大有·九日》

124、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能够酣高楼。——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125、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126、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127、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李白《古风·其五十九》

128、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朱彝尊《桂殿秋·思往事》

129、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杜甫《客夜》

130、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131、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32、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133、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怨》

134、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王维《归嵩山作》

135、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136、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137、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黄机《忆秦娥·秋萧索》

138、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偶成》

139、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纳兰性德《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140、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14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42、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张可久《普天乐·秋怀》

143、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张孝祥《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144、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145、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屈大均《鲁连台》

146、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冬景》

147、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赵嘏《长安晚秋秋望秋夕》

148、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朱彝尊《卖花声·雨花台》

149、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叶梦得《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150、枫落河梁野水秋。淡烟衰草接郊丘。——苏庠《鹧鸪天·枫落河梁野水秋》

151、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152、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方岳《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153、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154、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155、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156、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157、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158、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王维《秋夜曲》

159、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160、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161、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162、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李白《塞上曲》

163、凭觞静忆去年秋,桐落故溪头。——晏几道《诉衷情·凭觞静忆去年秋》

164、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朱庭玉《天净沙·秋》

165、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166、秋菊——宁肯枝头抱喷鼻死,何曾吹落寒风中。

167、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李颀《望秦川》

168、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李颀《送刘昱》

169、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70、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171、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172、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刘彻《秋风辞》

173、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陈与义《登岳阳楼》

174、霜天秋晓,正紫塞故垒,黄云衰草。——蔡挺《喜迁莺·霜天秋晓》

175、万里平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参然。——牛希济《临江仙·洞庭波浪颭晴天》

176、凤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黄花笑靥深。——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177、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张乔《书边事》

178、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白居易《微雨夜行》

179、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卢照邻《曲池荷》

180、蓬鬓哀吟长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卢纶《逢病军人》

181、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吴文英《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

182、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183、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184、深秋寒夜银河静,月明深院中庭。——尹鹗《临江仙·深秋寒夜银河静》

185、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

186、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关汉卿《沉醉东风·重九》

187、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韩翃《宿石邑山中》

188、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189、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190、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骆宾王《送别》

191、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望阙台》

192、今日山城对垂泪,悲痛不独为悲秋。——李益《上汝州郡楼》

193、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柳宗元《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194、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195、重见金英人未见。相思一夜天涯远。——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196、诗成自写红叶,和恨寄东流。——晏几道《诉衷情·凭觞静忆去年秋》

197、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王勃《秋江送别二首》

198、高梧百尺夜苍苍,乱扫秋星落晓霜。——郑板桥《咏梧桐》

199、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杜甫《赠李白》

200、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20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202、最爱芦花经雨后,一蓬烟火饭鱼船。——林逋《咏秋江》

203、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柳宗元《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204、雁风自劲,云气不上凉天。——吴文英《新雁过妆楼·中秋后一夕李方庵月庭延客命小妓过新水令坐间赋词》

205、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袁枚《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206、流星飞玉弹,宝剑落秋霜。——张玉娘《从军行》

207、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王昌龄《塞下曲·秋风夜渡河》

208、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209、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210、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211、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濬弹琴听蜀僧浚弹琴》

212、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尹式《别宋常侍》

213、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贾岛《题诗后》

214、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曹雪芹《薛宝钗咏白海棠》

215、秋风吹到江村,正黄昏,寂寞梧桐夜雨不开门。——顾彩《相见欢·秋风吹到江村》

216、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向朱颜不耐秋。——晏几道《鹧鸪天·守得莲开结伴游》

217、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218、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

219、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220、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时彦《青门饮·寄宠人》

221、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222、秋至捣罗纨,泪满未能开。——江淹《悼室人》

223、远书归梦两悠悠,仅有空床敌素秋。——李商隐《端居》

224、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戴叔伦《过三闾庙》

225、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马戴《落日怅望》

226、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李白《南轩松》

227、记晓叶题霜,秋灯吟雨,曾系长桥过艇。——吴文英《十二郎·垂虹桥》

228、风紧雁行高,无边落木萧萧。——纳兰性德《河渎神·风紧雁行高》

229、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230、萧萧落木不胜秋,莫回首斜阳下。——纳兰性德《一络索·过尽遥山如画》

23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232、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李白《乌栖曲》

233、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34、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夏完淳《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235、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236、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赵嘏《长安晚秋秋望秋夕》

237、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238、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239、秋味——蛐蛐儿独知秋令早,芭蕉下患上雨声多。

240、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241、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许浑《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西门》

242、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243、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244、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陈与义《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

245、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46、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247、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庾信《拟咏怀七首·其六》

248、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249、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张榘《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250、新寒中酒敲窗雨,残香细袅秋情绪。——纳兰性德《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

251、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汤显祖《江宿》

252、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53、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杜甫《宿府》

254、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255、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256、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257、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史达祖《鹧鸪天·卫县道中有怀其人》

258、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259、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马戴《楚江怀古三首·其一》

260、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陆游《秋思》

261、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262、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杜牧《齐安郡晚秋》

263、松竹含新秋,轩窗有余清。——崔元翰《奉和圣制中元日题奉敬寺》

264、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厉鹗《谒金门·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

265、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李商隐《柳》

266、淡淡横朝烟,脉脉深秋思。——刘道著《湘江秋晓》

267、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史达祖《临江仙·闺思》

268、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269、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晏殊《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270、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271、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272、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严武《军城早秋》

273、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王恽《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

274、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李贺《开愁歌》

275、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白鸟避人飞。——袁宏道《感事·湘山晴色远微微》

276、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蔡松年《鹧鸪天·赏荷》

277、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杜牧《长安秋望》

278、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279、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280、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李白《九日》

281、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张辑《疏帘淡月·寓桂枝香秋思》

282、盘心清露如铅水,又一夜西风吹折。——张炎《疏影·咏荷叶》

283、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284、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刘禹锡《始闻秋风》

285、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286、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287、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

288、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289、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元好问《秋怀》

290、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291、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292、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长安九日诗》

293、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张仲素《秋夜曲》

294、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吴文英《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295、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296、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欧阳修《秋声赋》

297、仅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候蛩凄断》

298、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299、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凋残故园秋。

300、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301、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张仲素《秋闺思二首》

302、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30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304、秋晓上莲峰,高蹑倚天青壁。——陆游《好事近·秋晓上莲峰》

305、枕前何事最伤情?梧桐叶上,点点露珠零。——尹鹗《临江仙·深秋寒夜银河静》

306、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曹雪芹《残菊》

307、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308、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白居易《空闺怨》

309、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来回飘荡。

310、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碣石篇》

311、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谢灵运《七里濑》

312、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李梦阳《秋望》

31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14、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杜甫《秋兴八首》

315、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

316、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李白《渌水曲》

317、秋寂寞。秋风夜雨伤离索。——孙道绚《忆秦娥·季温老友归樵阳人来闲书因以为寄》

318、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319、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320、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米芾《水调歌头·中秋》

321、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322、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李珣《渔歌子·荻花秋》

323、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何景明《竹枝词·十二峰头秋草荒》

324、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王昭君《怨词》

325、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晏几道《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326、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刘基《眼儿媚·秋思》

327、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328、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李白《塞上曲》

329、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李白《折荷有赠》

330、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

331、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念奴娇·中秋》

332、月到东南秋正半。双阙中间,浩荡流银汉。——王国维《蝶恋花·月到东南秋正半》

333、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护戎装。——范成大《浣溪沙·江村道中》

334、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李白《长歌行》

335、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336、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欧阳修《秋怀》

337、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杜审言《登襄阳城》

338、秋声带叶萧萧落,莫响城头角!——董士锡《虞美人·韶华争肯偎人住》

339、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纳兰性德《南乡子·秋暮村居》

340、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秋夜寄丘二员外》

341、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陈维崧《醉落魄·咏鹰》

342、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适《送魏八》

343、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

344、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345、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陈维崧《南乡子·邢州道上作》

346、欹枕数秋天,蟾蜍下早弦。——纳兰性德《菩萨蛮·萧萧几叶风兼雨》

347、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348、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李清照《多丽·咏白菊》

349、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王昌龄《送狄宗亨》

350、秋兴——指秋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35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52、秋来愁更深,黛拂双蛾浅。——杨无咎《生查子·秋来愁更深》

353、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张可久《清江引·秋怀》

354、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杨冠卿《卜算子·秋晚集杜句吊贾傅》

355、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356、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赵翼《野步》

357、镜水夜来秋月,如雪。——温庭筠《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

358、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359、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360、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李白《长相思·其一》

361、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赵秉文《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

362、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363、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364、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古意独不见》

365、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寇准《书河上亭壁》

366、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纪映淮《咏秋柳》

367、秋声——未觉水池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368、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晏几道《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369、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蒋捷《声声慢·秋声》

370、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浪细生。——徐玑《秋行》

371、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杜甫《江汉》

372、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373、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374、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柳永《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375、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陆游《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376、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

377、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张耒《夜坐·庭户无人秋月明》

378、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薛昭蕴《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

379、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纳兰性德《琵琶仙·中秋》

380、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381、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陆游《秋晚登城北楼》

382、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赵孟頫《岳鄂王墓》

383、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陶渊明《酬刘柴桑》

384、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韦庄《章台夜思》

385、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许浑《早秋三首·其一》

· ·

· ·

· ·

· ·

· ·

· ·

· ·

· ·

登柳州城楼范文6

柳浪闻莺

春天的杭州西子湖,最叫游人动情的,莫过于成行成丝的依依杨柳了。那嫩绿鹅黄的柳丝,牵着春风,或轻拂水面,或舞弄芳草,有时还会撩拂到游人的脸上,一派温情脉脉。西子湖处处绿柳成荫,然而最著名的是柳浪桥附近的「柳浪闻莺景点。此外柳枝随风拂过,如碧浪翻空,还有黄莺啼鸣声声,令人心旷神怡。

长堤春柳

扬州在隋代已开始植杨柳了,到宋元明清时,植柳之风,不仅弥漫了一座城,而且弥漫了每一条路。在扬州看杨柳,当然是三月为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瘦西湖沿岸,建有十里长堤,堤上夹岸种植柳树,一到春风拂暖,柳叶青翠,春色满堤,称为「长堤春柳是扬州瘦西湖的著名景观之一。

明湖翠柳

泉城济南以柳著称,杨柳为济南市树。济南杨柳景致之美,美在它和城内外的湖景、山景、溪景等交织成别具特色的绚丽风光。大明湖位于济南城北,沿岸植满柳树。每至春回大地,翠柳如烟,湖边小浪亭留有清人刘凤诰的咏湖名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最美的柳色,要属那名泉朝夕相伴的一株株垂柳, 或笼罩着古碑,或拂动着水面,鸟声婉转,柳影参差。

灞柳风雪

在陕西西安市的灞水河,河畔绿柳成行,横跨河上的灞桥是唐人送客折柳赠别的地方。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就在灞水河两岸植柳,并架了座「灞桥。如今灞桥附近广种柳树,每值暮春风起,古柳絮飞,好似冬日雪花飞扬。因此,「灞柳风雪便成为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

平凉柳湖

平凉在陇东算是个好地方,由于人们偏爱柳,柳的阵容越来越大,形成了柳的世界。尤其是春天,柳絮好似雪花,平凉柳湖公园历来因「晴天飞雪一景而蜚声陇上。说起柳湖就自然让人想起「左公柳。左宗棠植柳戍边,绕湖而置的株株柳树树干粗壮,直上云霄,给后人留下一片片绿荫,并有诗歌云:「新裁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见柳知春

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东岸的知春亭,登亭可以览全园景色。亭畔遍植垂柳,春来柳丝吐绿,婀娜多姿,如藤漫垂,活似少女的披肩秀发,蓬蓬松松。微风吹送,轻挪款摆,显得文雅、妩媚。细看柳条,芽苞点点,如蟹眼惺松,似米粒吐白,正如古诗云:「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末句。

徐亭烟柳

江西南昌市西湖南岸的孺子亭,为明代徐樟为祀其祖先徐稚所立。亭傍湖,湖畔垂柳成行,满目青翠。每当春季,翠柳低垂,柳絮飞扬,酷似漫天飞雪,宛若轻烟,故名「徐亭烟柳。闲步其间,柳条千姿百态地柔动,人心醉之;扑鼻的柳香,沁人肺腑,令人驻足,流连忘返。

柳堤环翠

位于福州市区西北隅的西湖,亦称「小西湖,与杭州西湖并称「十大西湖之一,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在此留下「约略西施未嫁的耠湖名词。湖湾有柳堤,堤上植满翠柳,环湖一周,春日浓荫覆盖,柳絮飞扬,景色幽静。

隋堤烟柳

上一篇如果的事

下一篇广告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