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社会范例6篇

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范文1

在一八九八年,河南省的洹水发了大水,淹了安阳县西北小屯村。那村很深的土都被水括走,等到水平了以后,小屯村的农民耕地时,掘出了许多乌龟壳和骨片,后来陆续发掘,除掘到很多乌龟壳和骨片以外,特别值得提出的,发现了比较精制的青铜器。后来在河南睿县,在山东济南附近,也掘出了商代的遗物。

原来商代的都城,虽然经常迁移,但总在河南、山东一带,大致在河南省。盘庚迁都到殷,殷就分殷虚,就是安阳西的小屯。从殷虚的出土物研究,可以看出商代是发展到高度水平的青铜器时代。

商代的炼铜,是大规模的。商代的兵器、日用的器具、祭器,大都用青铜造的。已经掘出的商代青铜器,不但种类很多,而且制作精巧。殷虚青铜器中,以箭镞为最多,根据考古学家的意见,只有在青铜器时代末期,青铜器到了最便宜的时候,才舍得用它来造成箭镞。所以虽然在殷虚还未发现青铜制农耕工具,但是,可以断定,当时的农耕工具是青铜造的。当时在生产领域上一般地青铜器已经代替了石器,但是石刀、石斧等还是以残余形态当作辅助的生产工具用的。而另一类石器,作为建筑用或宗教用的艺术品。

因为殷虚发掘的范围还不大,所以还没有发现铁器,对于商代人民会不会使用铁器,现在还不能断定。但是,不管当时使用不使用铁器,也不会影响到商代的奴隶社会的性质的。因为青铜器能创造出剩余劳动。而这个事实,在殷虚的乌龟壳、骨片上所刻的文字(就是甲骨文)里面,已经有了记载。

奴隶阶级与奴主阶级

青铜器能创造出剩余劳动,就出现了一小部份依赖剩余劳动的一群人,就是奴主阶级,另一大部份人是供给剩余劳动的一群,就是奴隶阶级。中国社会发生了最初的大分裂,最初出现了阶级。

商代的奴隶,从甲骨文的记载,如奴、奚、仆、童、牧、御、妾、小臣、多臣等等,全是奴隶的名称。奴隶底主要来源是俘虏,奴隶本身就是奴主的生产工具。他和土地、房屋、牲口一样地,属于奴主的私产。奴主家里有多大财产,不但看他有多少地,多少房子,几只牲口,还要看他有多少个奴隶。中国古书上也有“奴婢同资财”的话。

奴主对奴隶底剥削,是十分野蛮、十分残酷的。从甲骨文看来,奴隶带着锁链工作,黑夜囚在土牢里。还要在头额上刻了记号,防他逃跑。奴隶可以买进卖出。奴主看待奴隶,甚至看得连牲畜不如。而奴隶做的工作,却比牲畜更苦更重。奴主常常用火烧奴隶,活埋奴隶,随便杀死奴隶。祭祖宗时,把奴隶杀掉作牺牲。就像后来杀一只鸡祭祖宗一样。甲骨文中就有这类记载,如“丁酉祭武丁时,杀人三十,杀牛六。”

在农业、畜牧、手工业的主要部门中,奴隶都是生产劳动底主要担当者。奴主最初不许奴隶当兵,到了殷末,才大量使出奴隶当兵。此外,奴主还要奴隶歌舞,角斗,供他玩赏。

在商代奴隶社会里,除了奴隶、奴主两个阶级外,还有自由民。商代的奴主、贵族大部是从商族中多斿族成员转化,而商族中其他氏族的成员,大都成为自由民。他们的小生产,斗不过奴主的大生产,又要负担战争,便陆续破产,走到城市,城市里的贵族,念和他们同一种族,便养活着他们。直到贵族养不活他们的时候,他们才站在奴隶方面。反对奴主。

奴主为了要强制奴隶劳动,制服奴隶,就需要有暴力机关,这个机关,叫做国家。中国就是商国。商国是奴隶占有制的国家,它有官吏、牢

狱、军队等,它是奴主阶级压迫与剥削奴隶阶级的工具。商王武丁,三年不管事,由蒙宰全权。蒙宰就是管理奴隶的官。可以看出,商国国王就是大奴隶主。

商代的农业、畜牧、手工业、

在商代,农业已经取得完全支配的地位,农业是很发达的,甲骨文中有田、畴、井、疆等字,还有麦、粟、黍、禾、来等谷物名称,可以看到今天我们所种的谷类,已经种遍了当时黄河南北。甲骨文中有园、囿、果、桑、蚕、酒等字,看到当时已经有了园圃,养蚕术已经发明了。当时已经有了剩余谷物,才能以这些毅物,大规模的造酒。当时人们以农产品为主要生活资料。在甲骨文中,常常有这样的记载,如算一算下不下雨,求一求明年是不是好年辰。

奴隶社会范文2

关键词:陶器刻符;图形文字;甲骨文;标志设计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4019702

标志(logo),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它以单纯、显著、易识别的物象、图形或文字符号为直观语言,具有表达意义、情感和指令行动等作用。

中国的汉字在漫长的历史中历经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陶器上的刻符文字;以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为代表的古文字阶段;以隶书、楷书等为代表的今文字阶段,其中楷书自魏晋南北朝出现唐代完善定型以后,成为我们今天通用的书体。在前两个阶段,由于文字处于发展过程中、尚未定型,因此,文字的笔画形态和视觉面貌十分丰富多变,为现代标志设计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和遗产。

1 原始社会的刻符及奴隶社会的图形与文字的特征

目前可见的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的刻符、图形、文字主要存于陶器、龟壳、青铜器等载体,其中刻符和图形文字主要见于原始社会的各种陶器上,而甲骨文金文则主要见于龟壳和青铜器之上。由于这些刻符、图形文字及甲骨文等处于发展过程中、尚未定型,因此,文字的笔画形态和视觉面貌丰富多变、兼具个性与美感,也为我们今天的视觉设计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财富。

原始社会的刻符是指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彩陶,上面已有形似文字的刻画符号。我国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认为:“彩陶上的那些刻画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陶器上的刻画符号主要见于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等文化遗址的陶器之上,这些刻画符号虽然不能称为成熟文字,但其图形符号具有某种记事和表意特征则无异议。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也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形式。

青铜器上的铭文,也称金文、钟鼎文。今存最早的铜器铭文属于商代。西周时随着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改进和改良,铜器铭文步入全盛时代。早期青铜器上的铭文,虽然大多数人认为是文字,但因其更具象形性,郭沫若先生将其称之为“族徽”因此,早期青铜器上的铭文可称之为“族徽文字”。图1 陶片刻划

符号

图2 陶刻符

拓片图3 西周早期

青铜器上的铭文

在陶器、龟壳等载体上进行刻符和图形文字的创作,由于受材料质地的影响,因此,其视觉效果多给人一种质朴、粗拙的自然美感,而华夏先民在远古时代进行创作时也尚未有熟练的技艺训练,使得创作的图形符合和文字更有一种天真自然的视觉感官。

2 现代标志设计对古文字的自觉观照

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留下的陶器刻画符号、早期青铜器铭文、图形文字、甲骨文包含大量的视觉信息,既具有浓重的装饰意味,同时又具有鲜明的视觉特征。现代标志设计作品中诸多案例中可以找到古文字的视觉特征,现代标志设计对古文字视觉特征的直接借鉴和重新转化再利用在某些标志作品中表现出清晰的脉络。

东亚银行的标志设计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图4分别是“东”字的甲骨文、金文和现代楷书的三种写法示例,其中甲骨文和金文写法为古文字的视觉特征,中间为椭圆形,上下为基本对称的向外开叉造型,而图5中东亚银行的标志设计的视觉特征和“东”字的金文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东亚银行的标识图案非常巧妙,将“东亚”两字合为一体,整体为“东”,中间为“亚”,在借鉴古文字笔画造型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内容,使其更具现代意义。东亚银行的标志设计作品是典型的“古”“今”融合的标志设计经典案例。

图4 “东”字的不同写法

图5 东亚银行标志

图6 青铜器上的

铭文“中”字

图7 中国邮政标志

中国邮政标志,是“中”字与邮政网络的形象互相结合、归纳变化而成,并在其中融入了翅膀的造型,使人联想起“鸿雁传书”、“青鸟传书”这一中国古代对于信息传递的形象比喻(见图7),如李商隐就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整个标志造型朴实有力,以横与直的平行线为主构成,代表秩序与四通八达;稍微向右倾斜的处理,表现了方向与速度感。虽然该标志虽然从“中”字变化出其它丰富的造型和涵义,但从视觉上我们不难看出中国邮政标志设计创意灵感和图6中青铜器铭文“中”的视觉联系,这种对古文字的借鉴同时做到了和标志设计所要表达的内涵和意义不谋而合,使中国邮政的标志设计既具有传统韵味和含义又经典耐看。

图8 甲骨文一期“编”字

图9 刘氏竹编标志

另一个从古文字中汲取灵感的设计案例是刘氏竹编的标志设计,见图9,其标志设计奖竹编材料的视觉形态和甲骨文字“编”字(见图8)的视觉形态结合起来,融汇表达竹编的概念,融古于今,是古文字形态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延伸运用的成功案例。

上述三个案例展示了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和融合的视觉形态效果,当然,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对古文字视觉形态和思维的借鉴运用,取其神比取其形更加重要,现代标志设计的视觉形态中必须融入特定的内涵使其符合设计目标并具有现代意义。因此,在借鉴这些古文字甚至是陶器上的刻画符号等视觉形象时,必须融入新的视觉语言,单纯模仿其形态无法产生优秀的标志设计作品。

3 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的刻符、图形、文字蕴含的现代性

上述三个设计案例展现了两千多年前古文字设计思维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延伸运用,事实上,不仅是古文字,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的刻符与图形都具有设计的视觉现代性。

3.1 古文字中“对称”手法的装饰造型意识

对称的装饰手法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经常用到,是加强美感常见的一种设计手段。早期青铜器铭文中常常刻意将有些独体字写成两个并作对称处理,强化装饰效果,如图10,有些文字则将其部分构形笔画写成两个造成对称效果,如图11。对于“对称”设计思维的运用,古今之间无丝毫隔阂,可以说这是古文字和图形符号最具现代性的设计思维。

图10 早期青铜器上的铭文

图11 早期青铜器上的铭文3.2 古文字中“加边框”手法的装饰造型意识

在早期青铜器铭文中或族徽中,许多字外面往往加上一个“亚”将其框起来以将强其装饰感,如图12,这种装饰手法在现在标志中非常常见,而3000年前的华夏先民早已将这种装饰思维和手法付诸实践,其装饰思维的现代性令今人惊叹。

图12 早期青铜器上的铭文3.3 陶器刻画符号视觉美感表达的现代性

在陶器和陶片上的刻画符号,由于受材质和技术的限制,这些刻画符号具有一种自在的美感,如图13-15。现代标志设计有相当数量的标志以自在自然为视觉诉求,而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洽洽能为其提供视觉借鉴和灵感来源。

图13 大溪文化

陶片上的刻符图14 双墩遗址

陶刻符图15 龙山文化

陶刻符拓片

3.4 甲骨文金文中象形的视觉简约特征和现代性

在早期青铜器铭文等早期文字和甲骨文中,“象形”的意味非常浓厚,然而在这些“图画文字”中,象形的笔画造型中却极具简约化的视觉特征,尤其是在表达动物和某些动作意义的含义时,通常是非常简单的线条勾勒出所表达内容的形象,这种简约的具象和象形和现代标志设计中表现具象事物的手法如出一辙,即使在今天看来这非常巧妙生动。

图16 现代标志设计

图17 现代标志设计

4 结语

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留下的陶器刻画符号、早期青铜器铭文、图形文字、甲骨文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十分宝贵的财富,其中蕴含的文字构型设计思维和视觉特征对于今天的标志设计仍人具有设计学意义,带给现代标志设计以丰富的设计启迪,祖先遗泽绵长,今人应珍视、研究和善加利用。

参考文献

[1] 陈彬龢.中国文字与书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美]杨晓能,著.唐际根,孙亚冰,译.另一种古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8.

[3]马丹. 字体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奴隶社会范文3

要求学生了解夏商两个奴隶制王朝兴衰的简单过程,掌握夏朝的建立、汤灭夏、盘庚迁殷、商朝统治区域、青铜器、商朝奴隶主贵族的奢侈、奴隶的悲惨生活等基本知识。

要求学生在思想上认识: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

2.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剥削和压迫奴隶和平民的工具,夏商时期广大奴隶的悲惨生活说明了奴隶制统治的残酷性。

3.由于奴隶和平民的艰苦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创造了文化,推动了奴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证明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4.通过“司母戊鼎”等手工业精品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并对学生进行保护国家文物观念的教育。

要求学生培养下列能力:

1.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退步?”“商汤为什么能够灭夏?”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分析商朝奴隶主和奴隶两大阶级生活悬殊的情况及产生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阶级观点和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3.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画,进行形象直观教学,由学生看图说文,提高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我国原始社会大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它经过哪两个阶段?(检查学生能否从宏观上掌握原始社会的发展线索,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

我国原始社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瓦解的?瓦解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是什么?(要求学生从产品的剩余,交换的发展和私有财产出现分析瓦解的原因,从贫富的分化、阶级的产生分析瓦解的表现)教师在总结学生答案的基础上,逐步引入新课。

2.导入新课

原始社会瓦解后,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第一个阶级社会是奴隶社会。我国的奴隶社会从形成到瓦解,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四个时期,约一千五、六百年。这节课,我们就讲“夏商奴隶制王朝”。(板书标题)

3.讲授新课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板书)

(1)禹传子,家天下(板书)

本来,禹的继承人是伯益,他是禹治水的重要助手,受到大家拥护。但是,禹在位时不给他实权,使他得不到锻炼,也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相反,禹把实权交给自己的儿子启,并让启的亲信也掌握许多权力。由于伯益的威望和权力都不及启,启在禹死后轻而易举地继承了禹的位置。伯益曾率东夷军队打败启的军队,并将启俘获,囚禁起来。不久启又逃出,重新组织队伍,向伯益反攻,最后把伯益捉住杀掉,继承了父亲的位置。

启开始了“家天下”,即王位世袭制。经过一年战争,启打败对此不服的有扈氏,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用武力夺得天下。这场流血斗争实质上是部落联盟中各个贵族集团之间争夺王位世袭权的斗争。同学们还记得禅让制吗?(可请一位学生回答)世袭制是指贵族家庭世世代代相沿做贵族、君王或皇帝的制度。禹以前“选贤与能”,是“天下为公”的时代,禹死“传子”,进入“天下为家”的时代,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随着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原有的氏族部落联盟机关,也就转化为奴隶主贵族压迫和剥削奴隶和平民的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夏朝建立的主要标志,也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主要标志。漫长的原始社会终于走到了尽头。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制度是极其野蛮、残酷的制度,奴隶没有任何政治权力和人身自由。请同学们思考:奴隶社会取代无阶级、无剥削的原始社会是进步还是退步?为什么?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答问的基础上,指出这种取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私有制的出现,政治上也必然进入“天下为家”的阶级社会,这是进步的历史现象。并归纳说明:在奴隶社会内,战俘作为奴隶保存下来,不再被轻易杀掉,从而保存了生产力的基本因素劳动力;奴隶主占有大量生产资料和奴隶,有可能组织较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的劳动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奴隶社会内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大规模的生产工程,金属工具较为广泛的应用,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了大量剩余产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这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为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恩格斯语)当然,这种进步是建筑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是一种“野蛮的进步”。

(2)夏朝的建立——公元前21世纪(板书)

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为什么叫夏朝?因为夏原为黄河流域一个部落的名称,传说是黄帝的后代,禹和他的父亲鲧都是这个部落的首领。近年来,在河南登封发现两座东西并列的古城址,用卵石夯成,据考古学家论证,这就是夏初的都城阳城。夏朝至今已有4000年以上的时间,我国是和埃及、巴比伦(今伊拉克的位置)、印度并列而进入阶级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什么是国家?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它不是为整个社会成员服务的机构,而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列宁指出:“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列宁语)国家机构主要包括军队、法庭、警察、监狱等设施。夏朝已建立了军队,制订了刑法,设置了监狱。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奴隶和平民的工具。在奴隶社会,除奴隶和奴隶主外,还有平民。平民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人身是自由的,但没有多少政治权利。他们往往生活贫困,向富人借债,要付很高的利息,是被压迫被剥削阶级,一旦犯法或不能偿清债务就要沦为奴隶。

请同学们在《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上找出二里头文化的大致范围。二里头遗址面积3.75平方公里,属今河南西部的偃师县。1959年开始发掘。二里头文化以河南西部为中心,对探索夏朝情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河南偃师二里头夏宫殿复原图》。宫殿遗址东西长约108米,南北宽约100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基址全部由夯土筑成,最厚的地方才达4米多。在基址上面保留有排列整齐的柱洞和墙基。考古工作者根据基址遗址进行了复原。基址的四周还围绕着一组完整的廊庑式建筑。这是由堂、庑、庭、门等单体建筑组成的一座大型建筑群,布局严整,主次分明,极为壮观。这座建筑已基本上具备了宫殿建筑的特点和规模。根据殿内发现的若干埋有人骨架和兽骨的祭祀坑,推测这座宫殿可能是宗庙的建筑遗存。在古代,“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因此这里是王都所在地。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其绝对年代为距今三千五六百年,约当夏朝末期。可见在3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有如此高超的建筑能力。

(3)夏朝的生产(板书)

除粮食生产外,手工业生产已能制造青铜酒器和乐器。我国以青铜为原料铸造兵器和工具的历史相当早。那时还能制造雕饰美观的玉器和陶器。

(4)夏朝的统治区域(板书)

请同学们看本目图画《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并找出夏的都城阳城。关于夏朝最强盛时的统治范围,史学界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在鲁西、豫东,另一种认为是在豫西、晋东南。后一说文献资料根据充分,近年来更获得不少考古资料的证明,教科书采用此说。

(5)夏桀的暴政(板书)

夏朝共历14代,17个王(有时是兄弟相继)470多年。夏朝第17个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为了自己寻欢作乐,不管人民死活。请同学们阅读有关的小字部分,并观察《夏桀把人当作坐骑》图,这幅图选自山东武梁祠12画像石。夏桀是骑在人民身上作威作福的奴隶主统治者。从艺术的角度看,这幅画线条流畅,形象逼真。夏桀奢侈荒淫,醉生梦死,还恬不知耻地自比为太阳。他倒行逆施,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人民对他恨之入骨,宁愿和他同归于尽。他为自己的创造了条件。

商汤灭夏和盘庚迁殷(板书)

(1)商汤灭夏建国——公元前16世纪(板书)

商是位于黄河下游的一个古老的部落,属于东夷的一支。它的祖先契因为帮助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东部商丘东南),所以称为商。它的首领是一位雄才大略的首领,他任用贤人伊尹作助手,谋划灭夏大计,先后灭掉夏的同盟者,并抓住夏桀众叛亲离的机会,立即率军伐桀,商军所到之外,备受欢迎。可见汤伐桀是人心所向。夏商两军会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北),夏桀大败,退守三朘(今山东定陶),汤追击,桀再败,最后死于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夏亡。汤回师亳邑(今河南商丘北),即位为王。请同学们在《商统治区域示意图》上找出亳的位置。商朝从汤开始,传17代,31个王,共600年左右。

商汤是一位能干的君主,对大臣要求严格,并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大臣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请同学们阅读本目小字部分,引导学生认识人才的重要性。

《商朝宫殿复原图》是近年来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发现的一处商朝宫殿遗址,是当时商朝一个奴隶主贵族的宫殿。这座宫殿构筑在高高的夯土台上,气势雄伟。由此可使学生了解当时的建筑水平,并可推论商朝统治中心的宫殿要比它豪华得多。

(2)盘庚迁殷——公元前14世纪(板书)

商朝前期曾多次迁都,迁都的原因是由于政治动乱和水患。请同学们在《商统治区域示意图》上根据图注找出曾作过商朝都城的地点。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因此商朝也被称为殷。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的转折点。迁都以后,社会比较稳定,商朝进入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时期,国力比较强盛,统治区域不断扩大。势力最大的时候,东到大海,西起陕西西部,北到辽宁,南至长江流域。要求学生将《商统治区域示意图》与《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对照比较,说明商朝统治范围比夏朝大得多,是当时世界上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3)商朝统治的稳定和发展(板书)

盘庚迁殷后,商朝奴隶制国家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本目小字部分由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归纳为商王地位、官僚制度、军队三方面内容,提高学生的读书概括能力。图画《商朝的铜钺和面具》中的钺是古代兵器,形似斧而比斧大,用以砍杀,也用于仪仗、警卫和表示权威。军队是国家机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商王有强大的军队,分为左、中、右三师,一次出兵就有上万人。商王中战功最为显赫的是盘庚的孙子武丁,他3个月内用兵达23000人,他的妻子妇好是当时一名女战将。

这一部分内容讲完后,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商朝为什么能够灭夏?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说明:夏桀的暴政激起百姓的仇恨和奴隶的反抗,商汤任用伊尹等干才做好灭夏的准备,乘桀失去民心之机,起兵攻夏,终成大业。从而使学生认清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同时认识人才的重要性。

商朝经济的繁荣(板书)

(1)商朝农业的发展(板书)

农业是商朝的主要生产部门。当时大批奴隶在田野上集体耕作,粮食作物有粟、黍、麦和稻等,已比较齐全。图画《商朝的石刀、石镰》说明当时奴隶使用的工具主要还是石器。在一个商王宫殿遗址里,曾一次出土上千把石镰。工具的集中保存说明农业劳动是集体进行的。为什么当时奴隶使用的农具主要还是笨重的石器和木器?(停顿一下,让学生思考)因为奴隶对劳动没有兴趣,经常怠工,破坏工具,奴隶主不可能为奴隶准备轻便而又贵重的工具。商朝奴隶辛勤劳动,整治土地,挖掘沟渠,修成一块块方田,在商朝文字中也有反映,教科书中的图画说明这是一种象形文字。“田”的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多次出现,字形方方正正,说明当时的农田修整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长期艰苦的农业劳动中,奴隶们培育出多种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产量的增加,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后世的家畜种类当时都已具备。商王祭祀祖先,一次就杀掉成百上千头牲畜作为“牺牲”。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畜牧业的发达。牲畜除食用外,还用于驾车。

(2)商朝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器(板书)

商朝的手工业已很发达,青铜冶铸、制陶和玉石雕刻业都有很大发展,已有各种行业的作坊。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青铜的冶炼技术和青铜器制造业的发展,它是商朝文明的标志。教材图画也特别多,有《四川出土的商朝青铜人头像》、《商朝的青铜器》(其中有兵器、炊煮用具、酒具三种)、《司母戊鼎》、《商朝冶铸青铜器示意图》。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青铜器的制造过程是相当复杂的,起码有采矿、冶炼、制模、浇铸和修整几道工序。根据商朝青铜器的化学成分分析,当时奴隶工匠把铜和锡、铅等一起放在1000℃左右的高温冶炼青铜时,已能掌握多种金属成分恰当的比例,这种铜合金既易溶解,又有一定硬度,适合于制造各种器具。3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掌握获得1000℃左右高温的技术,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教师着重讲述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1938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挖掘出土的,这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的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个铭文而得名。鼎腹长方形,四周有盘龙纹,上竖两只耳,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鼎高1.32米,长1.1米,宽80厘米,重875公斤。因为这个鼎大得可以当作马槽,所以当地人民称之为“马槽鼎”。此鼎形状雄伟,花纹秀丽。铸造工艺主要有制范和浇铸两道工序。请同学在看图的基础上,说明此鼎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青铜冶铸工艺的杰作,也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当时每个坩埚只能熔炼12.5公斤青铜熔液。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才能铸出这样大的方鼎?(稍微停顿一下,让学生思考计算)根据每个坩埚的容量计算,至少需要70个坩埚,每个坩埚需三、四人,共需250人左右同时排着队,抬着坩埚依次浇铸。否则铜水一旦冷却,就不能融为一体了。此鼎出土后,日本侵略者屡次要劫这个鼎。当时人民把它埋在地下,才没有被劫去。抗战胜利后,1946年重新挖出,现存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保护国宝,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可使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爱护文物的观念。

商朝青铜出土数量之多,品种之齐全,造型之复杂,花纹之精细,都是世界上罕见的。所有这一切,都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无穷的创造力。总之,商朝的劳动人民发展了生产,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残酷的奴隶制度(板书)

(1)奴隶社会是奴隶主的天堂,广大奴隶的地狱(板书)

奴隶主生活极端奢侈,生前住在高大的宫殿里,并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墓,准备死后继续享受。盘庚迁殷后270年,商都再未迁移。长久建都的地方很容易集中大量文物。商都殷在武王伐纣以后遭到破坏,逐渐成为废墟,故称殷墟。这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一个都城,对研究商朝后期奴隶制社会的历史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把它称为商朝的“历史博物馆”是很有道理的。殷墟从1928年开始发掘到现在,出土文物不计其数,成为国家考古发掘的重点地区,中心在河南安阳西北少屯村一带,面积达24平方公里。内有宫殿区、王室墓地、手工业作坊、平民墓地和奴隶的殉葬坑等遗址。发掘出的11座王陵,规模巨大,有的占地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1976年挖掘的商王武丁妻子妇好的墓中,就出土了400余件青铜器和玉石器,品种繁多,有许多物品是前所未见的艺术珍品,造型美观、体态生动、文饰精美。图画上的玉龙和象牙杯,集中反映了商朝的工艺水平,玉龙栩栩如生,象牙杯玲珑剔透。墓葬情况既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的奢侈生活,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

(2)奴隶的悲惨生活:“人牲”和“人殉”(板书)

商朝奴隶主贵族奢侈、腐朽的生活是建立在奴隶劳动的基础上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为奴隶主贵族创造了大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他们本身却被剥夺了一切财富和权利,甚至连生命都得不到保障。奴隶主不但强迫奴隶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进行各种繁重的劳动,还把他们当作牲畜一样任意屠杀。商王和奴隶主在祭祀祖先和神灵时,经常屠杀大量奴隶做供品,叫作“人牲”。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来陪葬,叫作“人殉”,妄想让这些奴隶在“阴间世界”侍候他们,守卫他们。

教材上的图画《商朝带枷的奴隶俑》,是1937年在殷墟出土的。女的双手伽在胸前,双手伽在背后,从中可见奴隶生活之悲惨,奴隶制统治的残酷。河南安阳武官村商王大墓是万恶的殉葬制的一个罪证。这一带王陵区先后发掘出11座巨大的王陵和1200多座奴隶杀殉坑。这一座墓是其中之一,并不是最大的,其规模之大,于此可见一斑。该墓形状像一个“中”字,墓室南北长14米,东西宽12米,深8米多,加上南北两个墓道,南北共长45米,总面积为340平方米,这座大墓里殉葬的有79人之多。另一个大墓,陪葬奴隶多达400人。在安阳,发现了191座祭祀坑,人骨1000多具,其中绝大多数是青壮年男女。无论是“人牲”,还是“人殉”,根据他们的尸骨情况可以判断,他们死得很惨,有的被砍头,有的被活埋,有的被肢解,有的被腰斩,有的被推入坑中用锤砸死。请同学们思考:“人牲”和“人殉”这个残酷的事实说明什么?也就是说奴隶主为什么敢于肆无忌惮地屠杀奴隶?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在万恶的奴隶社会,奴隶主不仅占有奴隶的全部劳动果实,而且还占有奴隶本身,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和“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有权买卖甚至杀害奴隶。这也正是奴隶社会的反动性所在。

这一段教材讲完后,引导学生回答教科书上的问题——商朝的奴隶主和奴隶的生活有什么差别?教师着重说明两点,一是奴隶主生前生活奢侈,死后葬入陵墓,准备继续享受;二是奴隶经常带着刑具干活和过夜,不少奴隶还要被杀死或活埋,为奴隶主做供品和陪葬,命运极其悲惨。奴隶主和奴隶生活的悬殊反映了奴隶社会剥削和压迫制度的残酷及尖锐的阶级矛盾。

4.小结

这节课讲了夏商两个奴隶制王朝四个问题,同学们要掌握以下几点。

①夏朝建立的标志是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建立的时间、人物、国家的阶级实质,公元前16世纪,夏桀的残暴统治导致夏朝灭亡。

②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商朝的统治范围远远超过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奴隶制大国。

③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历史上又把商朝称为殷朝。迁殷后,社会比较稳定,国力日益强盛,奴隶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

④商朝主要部门是农业生产,手工业突出表现在冶铜技术和青铜器的创制上,司母戊大方鼎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⑤残酷的奴隶制度表现在奴隶和奴隶主的生活悬殊,奴隶生活极其悲惨。

(三)教法建议

导入新课后,可首先介绍我国奴隶社会的4个历史时期和起建时间,使学生对我国奴隶社会历史阶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抓住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和发展这一线索,说明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阶段,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奴隶和奴隶主的阶级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紧扣教材讲清“国家”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

奴隶社会范文4

一、身体美学下的黑人奴隶

麦克奎因的作品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虽然对社会政治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但是他不会直接地表现自己的政治信仰,而是利用这种视觉感非常强的赤裸身体来展现社会和历史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反思。这种思想在《为奴十二载》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为奴十二载》是麦克奎因2013年的新作品,这部影片的艺术表现沿用了麦克奎因最擅长的身体美学的艺术表现手法,与《饥饿》《羞耻》一起成为麦克奎因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部影片是根据美国黑人所罗门?诺萨普1853年出版的同名回忆录改编而来的,讲述的是所罗门的真实生活经历。故事发生在1841年的美国,主人公所罗门是一个会拉小提琴的木匠,他原本与家人自由幸福地生活在纽约州的萨拉托加斯普林斯,后来所罗门遇到了两个白人:斯科特?麦克奈利和泰伦?基勒姆饰。这两个白人以可以为所罗门提供在马戏团表演的机会把所罗门骗到了华盛顿,并将其变卖为黑奴,从此所罗门经历了长达12年的奴隶生活。所罗门在变为黑奴以后被改名为“普拉特”,白人奴隶主给他定义成了一个从佐治亚州逃跑的奴隶,每天要从事着重体力的劳动。经过漫长而艰辛的12年奴隶生活后,所罗门遇到了加拿大的木匠巴斯,并向他请求了帮助。终于结束了奴隶生活的所罗门得到了自由,回到了家乡。由于所罗门的同名回忆录小说真实地揭露了美国黑人奴隶制度下的黑暗社会,这部小说在出版以后就获得非常好的销售量,这部回忆录小说在获得美国社会各界关注的同时也有效地推动了废奴运动的发展。

这部影片虽然真实再现了美国的社会和历史,但是对于导演麦克奎因来说,要想达到他本身的拍摄目的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这部电影是2013年上映的,也就是这部反映美国黑奴历史的影片是在美国已经废除黑人奴隶制度一百多年后才跟大家见面的,关于黑人奴隶制度的话题在美国社会上已经不算新鲜了。导演如何以一种新鲜的视点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是麦克奎因面临的重大挑战。在当今的社会中,黑人奴隶制度早已经受到美国群众和其他国家人民的批判,不管对于美国还是其他追求自由民主的国家来说,黑人奴隶制度是社会历史上的一个错误,导演在展现影片时必然也会本着批判的目的去讲述故事。而导演麦克奎因并没有走上这条道路,而是用独具个人风格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影片的视觉效果更加具有冲击力。麦克奎因原本是一个装置艺术家,他在导演《为奴十二载》这部影片时也只有《饥饿》和《羞耻》这两部长片作品,但是他却用独具个性的艺术表现手法突破了种种困难,使得黑人奴隶这个陈词滥调的话题再度搬上银幕,赢得社会的认可。麦克奎因对人性赤裸的身体理解超越了最基本的人性的欲望,他认为人的身体是最能直接反应人的思想的,就像《为奴十二载》对黑人奴隶们黑黝黝的皮肤的特写和放大一样,让观众只是看到黑人们黝黑的皮肤就能想象到黑人奴隶们生活的艰辛。在影片中,麦克奎因对黑人奴隶们受到鞭刑后身体留下来的一道一道的血痕、残缺的身体以及黑人奴隶们凄惨的表情做了非常多的特写,这就是导演想展示给观众的。不需要过多的语言,这些赤裸身体的镜头就是导演的影视语言。麦克奎因在影片的制作上也避免了用特别悲惨的故事情节阐释对黑人奴隶制度的批判,而是直接用黑人奴隶伤痕累累的身体这种无形的语言来表达黑人奴隶制度的残酷和暴行。

麦克奎因为了更真实地表现美国历史,在影片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达在那个时期美国黑人和白人社会待遇的不同,真实地反映了白人统治下黑人遭到种族歧视以及非人的虐待。影片中有这样一段场景,非常值得思考:在黑人奴隶被拍卖的过程中,所有的黑人奴隶忽视性别,男男女女在一起洗澡,并且这些男女黑人奴隶在洗澡时丝毫没有觉得不妥,各种洗澡的动作都那么正常。在被奴役的生活中,黑人对于其他的世俗观念早已不在乎了,黑人奴隶们更多的是无可奈何,对于白人奴隶主所做的一切只有默默地承受,他们没有其他办法来改变这种命运。更加震撼人的是,白人奴隶主们竟然可以坐在一旁观看着,并用一种挑选货物的眼光去挑选自己将要购买的奴隶。在这个场景中,穿戴整齐的白人男女的围观与赤裸共浴的黑人奴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同一场景却有着明显反差的画面真实地表现了黑人奴隶悲惨的生活,强烈地痛斥了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与《饥饿》这部影片不同的是,《为奴十二载》在表现这种差异和对比时用的是一种静态的表现手法,将白人和黑人不同的生活集中在了一个画面中,对比性更加强烈。同时除了这种静态的描绘以外,麦克奎因还特意将愤怒、悲哀等情感展现在画面之中,以更加鲜明地展现白人对黑人奴隶人性自由和尊严的践踏。也有学者反应,麦克奎因导演用这种静态的表现方式才能更加深刻地表现出黑人奴隶们在奴役生活中精神和身体的麻木。但是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很有才情的小提琴演奏家,在他的骨子里对自由是非常向往的,被变卖成奴隶于所罗门来说太突然也太无可奈何,当他与其他黑人男女一起洗澡并接受白人们挑挑拣拣的眼光时,他的内心也在煎熬和挣扎中,在这种尊严被踩到脚底下的男女赤裸共浴场景中,所罗门是尴尬的也是无奈的。这种强烈的对比是批判黑人奴隶制度的最好的表达方式。

二、麦克奎因长镜头下的历史

麦克奎因在拍摄电影时,非常善于应用长镜头,在《为奴十二载》中,麦克奎因就很好地利用了长镜头技术展现故事的情节以及人物的性格和形象。

在《为奴十二载》中有很多这种艺术手法。比如在所罗门被吊在树上这个情节中,麦克奎因就应用长镜头技术鲜明地刻画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在这个情节中,所罗门已经成了奴隶“普拉特”,由于普拉特心中对奴隶命运的不甘心以及对原来自由生活的向往,导致普拉特对奴隶生活的反抗和痛恨,尤其是对非常爱找茬的白人工头提毕茨。普拉特的反抗也给其自身带来了灾难,白人将他吊在树上并且实施刑罚。后来管家赶走了白人,但是管家并不是为了救普拉特,而是本着保护主人财产的目的赶走了白人,却没有把普拉特从树上放下来。而普拉特也在树上苦苦地挣扎着,尽力地踮着脚站在湿滑的土地上。麦克奎因在展现主人公极力自救的这一情节中,没有用更多的电影拍摄手法,就只是将镜头对准在主人公身上,观众可以清晰地听到主人公发出的呻吟声和周围的蝉鸣声。但是麦克奎因并没有一直描述主人公命悬一线的苦苦挣扎和呻吟,通过镜头的扭转让观众看到白人悠然自得工作和休息的场景,甚至在普拉特的周围还有小孩子在愉快地玩耍。这种生与死的对比,展现出黑人奴隶制度下黑人理所应当承受的待遇。在这个场景中,麦克奎因用镜头艺术冷静地描绘出白人们自然的生活,用一种对比鲜明的视觉语言不动声色地展现了白人对黑人奴隶的虐待和践踏。有些观众在看到这段场景时,感觉导演似乎在这个镜头上花费的时间太多了,但是这正是麦克奎因的独到之处。这种独到之处源于麦克奎因对电影艺术的深层次理解和个性风格的展现。麦克奎因通过这段单调、冗长的画面,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主人公惨痛的奴隶生活以及白人的麻木不仁。

除了以上关于主人公的长镜头描写以外,还有一个长达8分钟的关于艾普斯鞭打奴仆帕特西的情节。在这个场景中,导演麦克奎因在拍摄时的中心点聚焦在了鞭策柱上,围绕这个中心将镜头旋转了4圈,非常深刻地展现了女仆为了得到一块肥皂而遭受到的惨烈刑罚。由艾普斯夫人鞭打女仆更多的原因是出于自己的嫉妒心,普拉特在这场刑罚中扮演了艾普斯夫人的打手和工具,普拉特的内心充满着无奈和煎熬。直到艾普斯先生扭曲的面孔出现以及那句“人对自己的财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说出来时,这段场景达到了高潮。在镜头中,麦克奎因还特意对女仆血肉模糊的皮肤进行了两次特写。白人奴隶主变态的行为和言论以及奴仆惨烈的皮肤,这些景象都强烈地刺激着观众的大脑,影片中的女仆赤裸的身体就是对黑人奴隶制度最直接的批判。

三、麦克奎因与《为奴十二载》

《为奴十二载》这部影片的问世并不是偶然的,麦克奎因对黑人的关注大多是因为他本身也是黑人。虽然他没有经历过影片中的奴隶的生活,但是黑人奴隶制度在美国历史中的存在却无法让一个黑人忘记。麦克奎因1969年在英国伦敦出生,在那一时期,英国社会还比较保守,因此他的黑人血统同样是遭到了种族的歧视。这种成长经历是麦克奎因无法忘记和丢弃的。不只是他自己,他的家人同样经历过这种被歧视的生活。因此,麦克奎因对于黑人有着独特的感受,尤其是那代表性的黝黑的皮肤。所以麦克奎因在拍摄电影时似乎对于人的身体和皮肤也比较敏感,这也是他的三部影片都采用了身体美学艺术表现手法的根源。在麦克奎因的潜意识中,自己和家人受到的歧视无非是因为与别人不一样的皮肤。

虽然麦克奎因导演的这部《为奴十二载》与自己的黑人身份以及生活经历有关,但是麦克奎因在这部影片中想表达的不仅仅是对美国历史上黑人奴隶制度的批判。麦克奎因表示通过这部电影,他更多要展现人性的尊严和自由,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想要得到和追求的,同时也仍然存在人性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的现象。通过再现美国黑人奴隶的历史,引起当下人们的反思。麦克奎因的想法似乎更加贴近现实一些,因为他的电影中所展现的黑人奴隶的生活,无论是在历史书还是在其他文学著作中都已经展现过,这些历史对于美国社会来说一点儿都不陌生。麦克奎因用非常精致的视觉语言,将一个本来自由的人转变为一个遭遇种种磨难的黑人奴隶,这是美国历史,同样也是美国的一个污点,再次将之放大在银屏上,也让很多现代的美国观众真实地感受种族歧视背后的黑暗。在这部影片开始,所罗门自由的生活非常鲜明地展现了美国梦式的生活,但是后来他却因为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而变成一个奴隶。这种因为身份而受到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在美国社会中是大量存在的。2008年美国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很多中产阶级一时间变成了一无所有的流浪者。这种变故和现实至今仍然在影响着美国的中产阶级。由此可见,《为奴十二载》这部影片的创作和拍摄并非仅是导演麦克奎因作为黑人对历史的再现以及对黑人奴隶制度的批判,更多的是对美国现实社会的反思。麦克奎因通过镜头艺术将交织中的现实和历史展现在银幕之上,给观众带来巨大的震撼。

奴隶社会范文5

关键词: 利益;冲突;犯罪;发生;演化 

 

     从利益以及利益冲突的角度看,犯罪是人类社会利益冲突激化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不同利益主体中的某一方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利益而蔑视社会秩序,并企图剥夺、控制、伤害甚至消灭另一方利益的剧烈的、极端的对抗性互动过程。因此,犯罪实质上就是人类社会利益冲突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只是这种剧烈的、极端的利益冲突被文明社会的法律定义为犯罪而已。{1}虽然,犯罪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但是,从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看,犯罪绝不是永恒存在和一成不变的社会现象,它自身有一个发生和演化的历史过程。本文试图从利益和利益冲突的角度,循着人类社会个体和集团利益冲突发生和演化的历史轨迹,来深入探究和揭示犯罪产生和演化的根本原因及历史形态,以求对犯罪有一个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

一、犯罪发生的历史观察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作为一种“内在的必然性”,{2}人的需要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当然,人与动物的需要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的需要实质上是一种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并只有在社会活动中才会出现、才能满足和实现的社会性需要。而这种社会性需要与实现该需要之间形成的对立统一关系,就是现实社会中的利益。{3}当利益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出现差异并进而出现对立和矛盾时,利益冲突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必须承认,在所有的利益冲突形式中,利益主体之间剧烈的、极端的对抗性行为冲突是利益冲突最高也是最后的表现形式,而这种形式的利益冲突,则往往会被文明社会的法律界定为犯罪。因此,从历史的角度看,犯罪的发生过程本质上就是利益冲突的发生过程,犯罪发生的根本原因同样可以在利益冲突发生的历史过程中找到答案。

(一)犯罪的原始发生

众所周知,在原始社会没有自发性的固定的社会分工,没有可资交换的剩余劳动产品,没有不同于他人的特殊利益和特殊权利,而且人们对集体事务拥有直接的参与权,人们对自己的劳动产品拥有完全的支配权,因此,人们之间可以说是完全平等的,其利益几乎也是完全一致的。在这种权利平等、利益一致的社会形态中,不可能出现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差异,不可能发生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更不可能发生因剥夺、控制、伤害甚至消灭他人利益而构成的犯罪。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在原始社会“几乎完全遇不到贪图私利性质的犯罪。”{4}到了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劳动产品的增多、剩余产品的出现,自然分工逐步被自发性社会分工所取代。一些人不仅在社会分工中的特殊地位被逐步固定下来,而且还凭借自己在社会分工体系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逐步将社会剩余产品和部分生产生活资料占为己有,从而导致氏族组织财产的占有在同一氏族组织成员之间出现了差异,并最终导致原来氏族组织成员之间的利益一致性关系被彻底打破且趋于分化和对立。另外,自发性社会分工使那些原来为承担、维护公共利益而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者或组织者,变成了公共利益的固定的垄断者,使原来那些为所有氏族组织成员服务的社会公共机构,沦为了那些少数公共利益的垄断者行使其特殊权利、实现其特殊利益的工具。而氏族组织中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则逐步丧失了对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直接甚至间接参与权。

如果说,社会剩余产品和部分生产生活资料的私人占有,是利益冲突发生的社会基础的话,那么,一部分人对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垄断,而另一部分人对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参与权的丧失,则是利益冲突发生的社会条件。因为,前者使那些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垄断者,利用人们生产出来的物质产品以及社会公共机构来剥夺、侵占、控制其他氏族成员利益的可能成为了现实,而后者则使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垄断者与其他氏族组织成员之间失去了直接沟通、相互协调和监督的机会。就此,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开始脱离,变成了一种对个人来说是外在的,甚至是与他们的个人利益相对立的东西,人与人之间原先的一致性利益关系最终被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关系所取代。当这种利益矛盾积累、激化到一定程度,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就在所难免,而作为利益冲突的极端表现形式,即剥夺、控制、伤害甚至消灭他人利益的犯罪也就自然发生了。

(二)犯罪的普遍发生

在现实社会中,利益既有个体利益也有集团利益,因此,人类社会的利益冲突也不仅存在于不同的利益个体之间,而且还存在于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在原始社会后期

[1] [2] [3] [4] 

,原始社会原有的氏族组织开始解体,一些原来在氏族组织中担任酋长、祭司、军事首领等社会公职的人,开始利用自己在氏族组织中的有利地位和职权,把一部分原来属于公有的财产占为己有并据此成为了氏族中的贵族,还有一些人则凭借自己身体、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素质优势而拥有了较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并据此成为了氏族中的富裕阶层,这些人逐步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最初的奴隶主。而一些在氏族战争中的俘虏以及本氏族中的贫困者,则沦为了奴隶。

毋庸置疑,奴隶主和奴隶的形成,不仅意味着人类社会中利益完全对立的利益集团已经形成,而且还意味着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利益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虽然,在利益集团已经形成的社会中,很多利益冲突似乎仍表现在不同的利益个体之间,但不可否认的是,此时的某一利益个体一定是隶属于某一利益集团的,{}某一个体的利益也一定代表着某一集团的利益。因此,隶属于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个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不仅代表着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且还会引发不同利益集团之间更多、更复杂、更剧烈、更广泛的利益冲突。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益集团已经形成的社会中,虽然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利益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同一利益集团内部不存在利益差异,不会发生利益冲突。因为,在同一利益集团内部也存在着具体分工。在这种分工体系中,不同的个人的作用、所处的地位以及他们各自注重的利益也是不同的,这同样会造成同一利益集团内部不同个人之间的利益差异,而这种利益差异在某种情况下,同样会导致利益矛盾乃至相当尖锐的利益冲突。这样,作为利益冲突的极端表现形式,犯罪的普遍发生也就成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如果说,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利益集团的形成,以及同一利益集团中不同人或阶层之间的利益差异和矛盾,是导致人类社会利益冲突普遍发生的根本原因的话,那么,犯罪的普遍发生,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利益冲突开始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以及同一利益集团中不同人或阶层之间频繁发生的必然结果。因为,不同利益集团的形成以及同一利益集团中的利益差异和矛盾,不仅会导致人类社会利益冲突的范围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类型不断多样,而且同样会导致剥夺、控制、伤害甚至消灭他人利益的犯罪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二、犯罪演化的历史观察

自从利益冲突和犯罪发生之后,人类就一直在为协调和控制各种利益冲突和犯罪而努力。然而,由于人类协调和控制利益冲突和犯罪的各种努力,并未真正触及或消除利益冲突和犯罪发生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当人们在协调和控制原有利益冲突和犯罪的同时,新的利益冲突和犯罪也随之发生,而且随着人类社会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目前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利益冲突和犯罪也在不断变换着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其基本形态也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化过程。

(一)奴隶社会犯罪的基本形态

在奴隶社会,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实质上就是奴隶主和奴隶两个对抗性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然而,为了避免这种利益冲突可能导致自己和社会毁灭的恶果而产生的国家,却只是用强制性手段把原始社会后期产生的利益差异和社会不平等现象制度化、合理化而已。因此,在奴隶社会,人们的利益只能通过用强制手段把人们分为奴隶主和奴隶两个利益绝对对立的利益集团并形成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来实现。其中,作为被统治者,奴隶们除了作为“工具”的权利外,没有任何人身自由、人格尊严等人的基本权利,他们只是奴隶主的一种财产或是奴隶主创造财富的工具和源泉,是奴隶主最根本的利益。而作为统治者,奴隶主们则可以将奴隶像其他财富一样随意赠送、转让、买卖、杀戮。因此,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对奴隶的绝对占有、奴隶主可以通过奴隶获取财富并实现利益、奴隶只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取基本生活资料的制度,就成为当时奴隶主和奴隶两个利益集团之间利益冲突的根源,而奴隶为了争取人身自由、人格尊严等人的基本权利而反抗奴隶主的各种斗争,则成为了奴隶社会中最普遍,也是最严重的犯罪。可见,奴隶社会中犯罪的基本形态,主要表现为奴隶为争取人身自由、人格尊严等人的基本权利而严重触犯奴隶社会法律的各种反抗性行为。

(二)封建社会犯罪的基本形态

奴隶社会范文6

本文试图从利益和利益冲突的角度,循着人类社会个体和集团利益冲突发生和演化的历史轨迹,来深入探究和揭示犯罪产生和演化的根本原因及历史形态,以求对犯罪有一个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

一、犯罪发生的历史观察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作为一种“内在的必然性”,{2}人的需要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当然,人与动物的需要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的需要实质上是一种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并只有在社会活动中才会出现、才能满足和实现的社会性需要。而这种社会性需要与实现该需要之间形成的对立统一关系,就是现实社会中的利益。{3}当利益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出现差异并进而出现对立和矛盾时,利益冲突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必须承认,在所有的利益冲突形式中,利益主体之间剧烈的、极端的对抗冲突是利益冲突最高也是最后的表现形式,而这种形式的利益冲突,则往往会被文明社会的法律界定为犯罪。因此,从历史的角度看,犯罪的发生过程本质上就是利益冲突的发生过程,犯罪发生的根本原因同样可以在利益冲突发生的历史过程中找到答案。

(一)犯罪的原始发生

众所周知,在原始社会没有自发性的固定的社会分工,没有可资交换的剩余劳动产品,没有不同于他人的特殊利益和特殊权利,而且人们对集体事务拥有直接的参与权,人们对自己的劳动产品拥有完全的支配权,因此,人们之间可以说是完全平等的,其利益几乎也是完全一致的。在这种权利平等、利益一致的社会形态中,不可能出现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差异,不可能发生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更不可能发生因剥夺、控制、伤害甚至消灭他人利益而构成的犯罪。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在原始社会“几乎完全遇不到贪图私利性质的犯罪。”{4}到了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劳动产品的增多、剩余产品的出现,自然分工逐步被自发性社会分工所取代。一些人不仅在社会分工中的特殊地位被逐步固定下来,而且还凭借自己在社会分工体系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逐步将社会剩余产品和部分生产生活资料占为己有,从而导致氏族组织财产的占有在同一氏族组织成员之间出现了差异,并最终导致原来氏族组织成员之间的利益一致性关系被彻底打破且趋于分化和对立。另外,自发性社会分工使那些原来为承担、维护公共利益而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者或组织者,变成了公共利益的固定的垄断者,使原来那些为所有氏族组织成员服务的社会公共机构,沦为了那些少数公共利益的垄断者行使其特殊权利、实现其特殊利益的工具。而氏族组织中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则逐步丧失了对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直接甚至间接参与权。

如果说,社会剩余产品和部分生产生活资料的私人占有,是利益冲突发生的社会基础的话,那么,一部分人对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垄断,而另一部分人对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参与权的丧失,则是利益冲突发生的社会条件。因为,前者使那些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垄断者,利用人们生产出来的物质产品以及社会公共机构来剥夺、侵占、控制其他氏族成员利益的可能成为了现实,而后者则使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垄断者与其他氏族组织成员之间失去了直接沟通、相互协调和监督的机会。就此,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开始脱离,变成了一种对个人来说是外在的,甚至是与他们的个人利益相对立的东西,人与人之间原先的一致性利益关系最终被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关系所取代。当这种利益矛盾积累、激化到一定程度,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就在所难免,而作为利益冲突的极端表现形式,即剥夺、控制、伤害甚至消灭他人利益的犯罪也就自然发生了。

(二)犯罪的普遍发生

在现实社会中,利益既有个体利益也有集团利益,因此,人类社会的利益冲突也不仅存在于不同的利益个体之间,而且还存在于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在原始社会后期,原始社会原有的氏族组织开始解体,一些原来在氏族组织中担任酋长、祭司、军事首领等社会公职的人,开始利用自己在氏族组织中的有利地位和职权,把一部分原来属于公有的财产占为己有并据此成为了氏族中的贵族,还有一些人则凭借自己身体、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素质优势而拥有了较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并据此成为了氏族中的富裕阶层,这些人逐步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最初的奴隶主。而一些在氏族战争中的俘虏以及本氏族中的贫困者,则沦为了奴隶。

毋庸置疑,奴隶主和奴隶的形成,不仅意味着人类社会中利益完全对立的利益集团已经形成,而且还意味着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利益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虽然,在利益集团已经形成的社会中,很多利益冲突似乎仍表现在不同的利益个体之间,但不可否认的是,此时的某一利益个体一定是隶属于某一利益集团的,{5}某一个体的利益也一定代表着某一集团的利益。因此,隶属于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个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不仅代表着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且还会引发不同利益集团之间更多、更复杂、更剧烈、更广泛的利益冲突。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益集团已经形成的社会中,虽然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利益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同一利益集团内部不存在利益差异,不会发生利益冲突。因为,在同一利益集团内部也存在着具体分工。在这种分工体系中,不同的个人的作用、所处的地位以及他们各自注重的利益也是不同的,这同样会造成同一利益集团内部不同个人之间的利益差异,而这种利益差异在某种情况下,同样会导致利益矛盾乃至相当尖锐的利益冲突。这样,作为利益冲突的极端表现形式,犯罪的普遍发生也就成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如果说,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利益集团的形成,以及同一利益集团中不同人或阶层之间的利益差异和矛盾,是导致人类社会利益冲突普遍发生的根本原因的话,那么,犯罪的普遍发生,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利益冲突开始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以及同一利益集团中不同人或阶层之间频繁发生的必然结果。因为,不同利益集团的形成以及同一利益集团中的利益差异和矛盾,不仅会导致人类社会利益冲突的范围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类型不断多样,而且同样会导致剥夺、控制、伤害甚至消灭他人利益的犯罪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二、犯罪演化的历史观察

自从利益冲突和犯罪发生之后,人类就一直在为协调和控制各种利益冲突和犯罪而努力。然而,由于人类协调和控制利益冲突和犯罪的各种努力,并未真正触及或消除利益冲突和犯罪发生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当人们在协调和控制原有利益冲突和犯罪的同时,新的利益冲突和犯罪也随之发生,而且随着人类社会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目前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利益冲突和犯罪也在不断变换着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其基本形态也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化过程。

(一)奴隶社会犯罪的基本形态

在奴隶社会,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实质上就是奴隶主和奴隶两个对抗性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然而,为了避免这种利益冲突可能导致自己和社会毁灭的恶果而产生的国家,却只是用强制性手段把原始社会后期产生的利益差异和社会不平等现象制度化、合理化而已。因此,在奴隶社会,人们的利益只能通过用强制手段把人们分为奴隶主和奴隶两个利益绝对对立的利益集团并形成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来实现。其中,作为被统治者,奴隶们除了作为“工具”的权利外,没有任何人身自由、人格尊严等人的基本权利,他们只是奴隶主的一种财产或是奴隶主创造财富的工具和源泉,是奴隶主最根本的利益。而作为统治者,奴隶主们则可以将奴隶像其他财富一样随意赠送、转让、买卖、杀戮。因此,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对奴隶的绝对占有、奴隶主可以通过奴隶获取财富并实现利益、奴隶只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取基本生活资料的制度,就成为当时奴隶主和奴隶两个利益集团之间利益冲突的根源,而奴隶为了争取人身自由、人格尊严等人的基本权利而反抗奴隶主的各种斗争,则成为了奴隶社会中最普遍,也是最严重的犯罪。可见,奴隶社会中犯罪的基本形态,主要表现为奴隶为争取人身自由、人格尊严等人的基本权利而严重触犯奴隶社会法律的各种反抗。

(二)封建社会犯罪的基本形态

在封建社会,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同样也是农奴或农民与农奴主或地主两个对抗性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虽然,相对于奴隶社会的奴隶而言,封建社会的农奴或农民们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和占有、支配、使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权利,但是,作为封建社会最为根本的利益对象——土地,却被农奴主或地主们完全占有,农奴或农民们却只占有一些简单的生产工具,只能用自己的工具在农奴主或地主的土地上劳动生产。当然,与奴隶社会相比,封建社会的农奴或农民因为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利益以及实现这些利益的权利而不会像奴隶一样为了争取人身自由、人格尊严等人的基本权利而与奴隶主发生剧烈的利益冲突,他们只是为了争取土地而与农奴主或地主发生利益冲突。从这一点上看,封建社会人们利益的实现方式与奴隶社会相比确实是一种进步,利益冲突也确实要比奴隶社会文明很多。但是,这种进步和文明,只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缓和了奴隶社会后期利益冲突的激烈程度以及犯罪的严重程度而已,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利益冲突和犯罪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在封建社会,农奴主或地主占有土地并通过土地实现自身利益,农奴或农民只占有一些简单的生产工具并只能通过在农奴主或地主的土地上进行劳动来实现自身利益的制度,就成为当时农奴或农民与农奴主或地主两个利益集团之间利益冲突的根源,而农奴或农民为了争取土地而与农奴主或地主的各种斗争,也就成为封建社会中最普遍,也是最严重的犯罪。可见,封建社会中犯罪的基本形态,主要表现为农奴或农民为争取土地这一根本的利益对象而严重触犯封建社会法律的各种反抗。

(三)资本主义社会犯罪的基本形态

资本主义制度诞生的第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促使利益成为了人的统治者,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一种裸的利益关系,追求利益的合理性被充分肯定。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5}(p274—275)虽然,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促使了人类社会从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封闭自守状态,走向了世界各民族相互往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个整体状态,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大地丰富了社会劳动产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追求利益实现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5}(P273)因为,从本质上看,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及人们利益的实现方式是为资本的利益而设置的,而资本的利益与雇佣劳动的利益又是完全对立的,因此,资本利益集团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会发展出与其对立的雇佣劳动利益集团,而且还会与其对立的雇佣劳动利益集团发生剧烈的利益冲突。在这种利益对立和冲突的基础上,雇用劳动者为争取更多雇佣劳动利益而威胁、损害资本利益的各种斗争,也就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犯罪的基本形态。

值得注意到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具有购买一切东西、占有一切对象的特性……”{2}(P150)是利益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既是人们顶礼膜拜的“神”和竞相争夺的核心目标,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犯罪的主要对象。另外,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追求利益以及利益冲突的范围也逐步扩散至全球。这不仅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犯罪日趋严重和多样,而且最终使犯罪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世界性社会问题,犯罪的多样化和全球化成为当今社会犯罪进一步演化的主要趋势。

(四)社会主义社会犯罪的基本形态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