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易经范例6篇

解读易经

解读易经范文1

[关键词] 交易阅读模式 中职生 阅读能力

0 引言

阅读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一项社会文化技能。要真正掌握一门外语,需要有大量的阅读。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阅读能力直接关系到其整个外语学习的成败。虽然阅读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是阅读教学的效果不尽人意。一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来源于教师对语言难点的解释;通过教师理解作者的主要意图,而不是他们自身的思考。二是目前中职生的阅读问题相当严重,阅读习惯差;很少在英语阅读中应用阅读策略和阅读技巧。为了提高英语阅读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文旨在研究交易阅读模式提出的背景及其涵义,并尝试交易阅读模式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为中职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改革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1 交易阅读模式提出的背景及教学尝试

20世纪60年代以来,阅读过程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读者对书面语言进行机械、简单的译码过程。对阅读过程的解释主要有自下而上观,自上而下观和相互作用—补偿观。后来图式理论的发展进一步阐述了读者的背景知识在阅读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随着对阅读理论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二语和外语读者的语言知识是造成阅读理解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蔡兰珍,2001)。为此,鲁梅尔哈特等提出了交互阅读模式理论。交互阅读模式理论是解释阅读理解过程比较全面的理论框架,但是它把课文和读者当时的情感因素和环境因素分割开了,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和局限性。

70年代末,Rosenblat等提出了“交易阅读模式”(Transac- tional Model of Reading)。“交易”一词暗示读者的文本与作者的文本之间存在着差异(Rosenblatt, 1989)。在描述交易阅读模式时,Rosenblatt提出,人们是在“美学”(aesthetic)和“回应”(efferent)这两个立场的连续体中阅读。在美学的交易中, 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阅读的快乐。在回应的交易中, 读者的关注在于从文本上取得的信息。读者不是单纯地追求作者在文本中表达的意义,而是创造性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义。罗森布莱特交易阅读模式的研究是在一语学习环境中进行的。但是一语和二语有密切的联系,外语教师不仅要了解二语或外语阅读理论和实践,而且要吸收一语阅读理论的精华进行外语阅读的教学和评估。国内许多教师更多应用图式理论、语篇分析、阅读教学策略等指导阅读教学,而国外专家也提倡用交易阅读模式进行第二语言阅读教学。笔者在本校一年段挑选两个平行班,幼教班、财会班各22人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就交易阅读模式能否提高中职生的阅读能力这一课题进行了为期19周的教学尝试,采取问卷调查和前后测评来检验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实验产生的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相关系数统计分析,研究初步表明: 交易阅读模式有助于提高中职生的阅读能力,对培养中职生阅读过程中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了相关的阅读策略。

2 对中职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2009年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英语》基础模块对阅读的基本要求是:“能抓住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找出细节信息;能根据文章信息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拓展模块对阅读的较高要求是“能理解一般文章的篇章结构;能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阅读是交易﹑意义建构的过程。罗森布莱特的交易阅读模式对我们的阅读教学有很大的启示。它强调课堂环境的重要,强调读者的积极参与。

2.1 阅读教学的定位

在交易阅读模式下,我们把英语阅读教学看作是获取信息、审美的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自己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分析、预测、推论,不仅为了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体验和感悟作者的心灵世界,并在与其交流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和认识得到拓展。有了对交易阅读模式的把握,教师对阅读课的设计便可以有的放矢,将阅读材料和阅读目标转化为审美对象,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主动尝试,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英语阅读活动不再是一种学习负担,而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在身心愉悦的氛围中,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不仅会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 师生角色定位

Rosenblatt强调阅读文学首先应重视阅读经验的享受;指出拥有阐释文本权力的人是读者, 而非教师(Rosenblatt, 1989)。基于此观点, 读者个人经验是应该被鼓励﹑注重的, 并以此为起点, 了解自己﹑了解別人。这种读者与文本的角色关系, 意味着我们必须对教学方式重新思考。 “从台前的圣人到台旁的指导” (玛丽埃伦.韦默, 2006),这个简练的描述也给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的角色重新进行了准确的定位。我们教师不再是一味填鸭式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提供学生讨论的机会。合理应用脚手架原则(Scaffolding)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鼓励尝试错误, 视错误为学习过程的自然现象,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解读易经范文2

关键词: 医学学习 误读 文字

在医学学习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文字,学生往往不知如何读、怎么写,用电脑,又不知如何输出,经常弄错。这些文字,有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僻字,有的则是历年来习惯性认错。对医学生来说,如何准确发音,正确书写,并理解它的意思,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部分医学生僻字,正确认识它们组成的常用医学名词的意思。

一、“贲”

“贲”门,这是解剖学中的一个名词,指胃与食管相连的部分,是位于胃上端的入口,食管中的食物通过贲门进入胃。正确读音为“bēn”,易误读为“pēn”。

二、“骺”

骨“骺”,长骨两端的骨块或不规则骨、扁骨周缘的骨块,童年时骨骺与骨干之间有骺软骨,到成年时骺软骨骨化,骨骺和骨干结合在一起。正确读音为“hóu”,易误读为“gòu”。

三、“霰”

“霰”粒肿,是一种眼科疾病,是睑板腺特发性、无菌性、慢性肉芽肿性炎症,是在睑板腺排出管道阻塞和分泌物潴留的基础上形成的睑板腺慢性炎症肉芽肿,儿童和成年人均可罹患。正确读音为“xiàn”,易误读为“sàn”。

四、“喙”

“喙”突,指大多数哺乳动物退化的喙骨,它与肩胛骨融合并形成一个突起,是肩部肌搜索和韧带的重要附立点。正确读音为“huì”,易误读为“zhuó”。

五、“跖”

“跖”骨,组成足底的小型长骨,介于跗骨与趾骨间,在人体中,每足有五块,由内侧向外侧依次为第1-5跖骨。正确读音为“zhí”,易误读为“zhé”。

六、“蕈”

毒“蕈”碱,这是药理学中的一个名词,为经典M胆碱受体激动药,毒蕈碱样中毒症状是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主要表现,为体内多种腺体分泌增加和平滑肌收缩产生的症状和体征。正确读音为“xùn”,习惯性误读为“jùn”。

七、“娩”

分“娩”,指胎儿脱离母体作为独自存在的个体的这段时期和过程,分娩通常分为3期,即宫口扩张期、胎儿娩出期、胎盘娩出期。正确读音为“miǎn”,易误读为“wǎn”。

八、“衄”

鼻“衄”,又称鼻出血,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多因鼻腔病变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引起,偶有因鼻腔邻近病变出血经鼻腔流出者,鼻衄多为单侧,亦可为双侧。正确读音为“nǜ”,易误读为“niǔ”。

九、“龋”

“龋”齿,一种由口腔中多种因素复合作用导致的牙齿硬组织进行性病损,表现为无机质脱矿和有机质分解,随病程发展而从色泽改变到形成实质性病损的演变过程,属于细菌性疾病。正确读音为“qǔ”,易误读为“yú”。

十、“臀”

“臀”部,是腰与腿的结合部。其骨架是由两个髋骨和骶骨组成的骨盆,外面附有肥厚宽大的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及相对体积较小的梨状肌。正确读音为“tún”,易误读为“diàn”。

十一、“镫”

“镫”骨,是人耳的三个听小骨之一,形状像马镫,外面跟砧骨相连,位于鼓膜后面的中耳腔内,连接在一个极小的薄膜上,负责把振动传给内耳的耳蜗的卵圆窗。镫骨如果发生病变,或者关节被破坏,就会造成声音传导障碍,严重时会引起传导性耳聋。正确读音为“dèng”,易误读为“děng”。

十二、“眦”

内“眦”,解剖名称,亦名大眦,在眼的内角处,鼻根近鼻侧者。在用家兔做药物滴眼实验中,要按住内眦,以防吸入性中毒。正确读音为“zì”,易误读为“cǐ”。

十三、“畸”

“畸”形,指生物的整个机体或某一部分发育异常,发生超出变异范围的异常形态。妇女在妊娠中可因各种因素导致胎儿异常发育而引起器官或身体某部位的形态学缺陷。正确读音为“jī”,易误读为“qí”。

十四、“憩”

“憩”室,由钡剂经过胃肠道管壁的薄弱区向外膨出形成的囊袋状影像,或由管腔外临近组织病变的粘连、牵拉造成管壁全层向外突出的囊袋状影像。正确读音为“qì”,易误读为“xí”。

十五、“胼”

“胼”胝体,位于大脑半球纵裂的底部,连接左右两侧大脑半球的横行神经纤维束,是大脑半球中最大的连合纤维,胼胝体连合纤维能将一侧大脑皮层的活动向另一侧转送。正确读音为“pián”,易误读为“bǐng”。

十六、“黏”

“黏”膜,指生物体(口腔、器官、胃、肠、尿道等器官)中由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的膜状结构。其结缔组织部分被称为固有层,其上皮组织部分被称为上皮,内有血管和神经,能分泌黏液。其作用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正确读音为“nián”,易误读为“zhān”。

十七、“瓿”

安“瓿”,用于盛装注射用药的可熔封的硬质玻璃容器,容量一般为1~25ml,安瓿灌装注射药液后用火焰熔封颈口,经120℃高温灭菌,可长期保存。正确读音为“bù”,易误读为“péi”。

十八、“睾”

“睾”丸,雄性动物生殖器官的一部分,在阴囊内,呈椭球形,主要产生和分泌雄性激素。正确读音为“gāo”,习惯性误读为“gǎo”。

十九、“囟”

“囟”门,指婴儿出生时头顶有两块没有骨质的“天窗”,后囟门一般在出生后3个月内闭合,前囟门要到1岁半才闭合,人们常说的“天窗”或“囟门”主要是指前囟门。正确读音为“xìn”,易误读为“qì”。

二十、“咀”

“咀”嚼,指咀嚼肌群依次收缩组成的复杂的反射性活动,咀嚼肌的收缩使下颌向上下、左右及前方运动,上下牙列相互接触,将大块的食物切割、磨碎。正确读音为“jǔ”,易误读为“zǔ”。

总之,在医学学习中,还会遇到更多的生僻字,医学生一定要注意准确发音,正确书写,养成严谨习惯,这样才不至于在病人面前闹笑话,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参考文献:

解读易经范文3

作者简介:(1983-),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济南,250100。

摘要:《易·坤》六二爻辞“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的句读和意义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从语言的形式结构和押韵的角度分析,应该标点为“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大不习”的正确释义是“很没有必要重复占卜”。其中,“习”是“重复”之义,“大”是程度副词,表示“非常地、很”。?

关键词:坤;大;习卜;重复;误读?

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4-7387(2012)02-0066-05

《坤》卦六二爻辞“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的句读和意义历来存在分歧。《象传》的解释是:“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文言传》的进一步阐释:“‘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象传》和《文言传》都没有提到“大”的意义,那么,注释者当时见到的版本是否有“大”字?此爻辞应该如何断句?真实的含义是什么?引发了诸多疑问,后世的理解也不一而同。?

一、 句读问题?

主流的观点认为,此句爻辞应该标点为“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汉代荀爽从象数义解释曰:?

“直方大”,乾之唱也。“不习,无不利”,坤之和也。?

或象数义和义理义相结合,如干宝云:?

阴气在二,六月之时,自遁来也。阴出地上,佐阳成物,臣道也,妻道也。臣之事君,妻之事夫,义成者也。臣贵其直,义尚其方,地体其大,故曰“直方大”。士该九德,然后可以从王事;女躬四教,然后可以配君子。道成于我,而用之于彼。不妨以仕举为政,不妨以嫁学为妇。故曰“不习,无不利”也。?

魏晋时期,多以义理为纲,王弼《注》曰:?

居中得正,极于地质,任其自然而物自生,不假修营而功自成,故“不习”焉而“无不利”。?

孔颖达疏解王弼之说,曰:?

二得其位,极地之质,故亦同地也。俱包三德,生物不邪,谓之直也。地体安静,是其方也。无物不载,是其大也。既有三德极地之美,自然而生,不假修营,故云“不习,无不利”。?

朱熹《周易本义》从理学视角重新审视,但是句读仍沿袭旧说:?

六二柔顺而中正,又得坤道之纯者,故其德内“直”外“方”,而又盛“大”,不待学习而无不利。?

李光地综合各家之说:?

坤唯以乾之德为德,故因“直”以成“方”,围“方”以成“大”,顺天理之自然,而无所增加造设于其间,故曰“不习,无不利”。?

刘大钧先生、李尚信先生也赞同这样断句。《汉语大词典》甚至把“直方大”为一个新词收录,并解释为“平直、端方、正大。”然而,这种断句无论从形式上还是意义上都存在问题。?

从《坤》卦爻辞的语言结构形式上分析,初六“履霜”、六二“直方”、六三“含章”、“括囊”、六五“黄裳”,皆二字为句,形式整齐划一。前人已经指出这种形式上的特点。惠栋《九经古义·周易上》云:“熊氏(熊朋来)《经说》云:郑氏《古易》云《坤》爻辞‘履霜’、‘直方’、‘含章’、‘括囊’、‘黄裳’、‘玄黄’协韵。”??[1]?以“霜、方、章、囊、裳”为韵脚,押阳部韵。故而,“‘方’当绝句,因为‘方’是韵脚。”??[2]?《易经》某一卦中的爻辞常常追求形式上的一致,以《乾》卦为例,九二“见龙在田”、九四“或跃在渊”、九五“飞龙在天”,句式上基本一致;语音上也押韵,“田、渊、天”皆押真部韵。?

此外,“大不习”、“无不利”皆三字为句,亦为韵文,“习、利”,缉质合韵。所以,从语言形式上看,当以“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标点为宜。?

二、“大不习”的词义问题?

(一)“习”的词义?

从古至今,易学家对“习”意义的理解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种观点。?

观点一,“习”释为“学习”。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中《易之义》记载:“易曰:‘直方大不习吉’,子曰:生(性)文武也,虽强学,是弗能及之矣。”??[3]?朱熹云:“不待学习而无不利。”??[4]?刘大钧先生认

“不习”就是“不熟悉、不练习。”??[5]?此观点认为应该顺应人的本性,不需要后天强行学习。?

观点二,“习”释为“作为”。王弼注:“居中得正,极于地质,任其自然而物自生,不假修营而功自成,故‘不习’焉而‘无不利’。”“不假修营”就是“不作为”,孔颖达完全遵照王弼之说:“既有三德极地之美,自然而生,不假修营,故云‘不习无不利’。”??[6]??

清代以来,学者逐渐注重词义考据训诂,从语言学层面破解经文本义。?

观点三,“习”释为“因袭”。惠栋述:“乾为直,坤为方,故曰直方。阳动直,而大生焉,故曰大。习,重也,与袭通。”??[7]??

观点四,廖名春认为“习”是“摺”的假借字,义为“折”,可训为“败”??[8]?。?

观点五,有人提出新解,认为“指龙不进行飞行的学习和练习,即不飞之貌。”??[9]??

以上五种观点虽然各有所据,但是并未找到“习”的真正意义。?

1、从词义引申链条上看?

“习”的本义,据《说文·羽部》:“习,数飞也。”??[10]?文献中作本义的情况很少,例如《礼记·月令》:“鹰乃学习。”??[11]?依《说文》所释,“习”本义的义素分析式可以表示为:[重复]+[飞]。其中,[重复]是核心义素,[飞]是限定义素。在词义的发展过程中,限定义素[飞]脱落或被替换,产生出以[重复]为核心义素的一组引申义:“重复”、“熟悉”、“习惯、习俗”。义素分析式可以表示为:?

重复:[重复]+[某种行为]?

熟悉:[重复]+[直至深入]+[了解]+[某种行为、现象或事情]?

习惯:[长期]+[重复]+[成为约定的]+[某种行为]?

“习”的引申义链条是以[重复]作为核心义素,各引申义位的语义区别在于重复的程度不同。单纯重复某种行为形成“复习,练习”义位;重复程度加深直至深入了解的程度;形成“熟悉”义位;重复的程度进一步加深,长期地重复而成为约定性的,形成“习惯、习俗”义位。?

在以[重复]为核心义素的引申义链条上,没有“学习”义位的位置。因为,“学习”之义并非由引申而来。“学习”义本来是由“学”来承担的。“学”和“习”是意义相近但有差别的两个词。先秦文献中常常体现这种差别,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2]?其中,“学”是由“无”到“有”的过程,而“习”是“旧有”程度的加深。“学”与“习”是相承接的两种动作。?

但是,“习”和“学”词义相关,而且文献中“习”常常与“学”同时出现。因此,受到“学”的影响“习”也产生了“学习”的义位。“习”作为“学习”之义单独使用,大概产生在战国以后。《礼记·学记》:“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孔颖达疏:“博习,谓广博学习也。”??[13]?《吕氏春秋·听言》:“?门始习于甘蝇。”高诱注:“习,学也。”??[14]?但是,“习”的“重复”义位早在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例如:?

卜。癸未卜,习一卜,卜。(《合集》31672)?

卜,习三卜,习四卜。(《合集》31674)?

卜,又来执,其用。(《合集》26979)?

“习”作“重复”之义在《易经》中还有一例,即“习坎”。两个坎卦叠加而成,故称“习坎”。“习”是“重复,叠加”之义。《彖》曰:“习坎,重险也”,就是重重危险。?

从语义引申义链条分析,“习”之“学习”义位的产生晚于“重复”义位。“重复”义位至迟在殷周时期已经产生,而“学习”义位产生于战国以后。所以,“学习”之说不成立。作为殷周时期作品的《易经》,其中的“习”当为“重复”义。此一证也。?

2、从占筮制度看?

“习”是卜筮术语,殷周时代有针对同一事进行连续占卜的制度,称为“习卜”。虽然学界对“习卜”的操作程序和具体方式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卜辞中的“习”是“重复”之义已达成共识。重复占卜的制度不仅仅指“龟卜”,也包括“筮卜”。传世文献中,无论卜还是筮,重复卜筮皆称为“习”。?

乃卜三龟,一习吉。启龠见书,乃并是吉。(《书·金?》)?

联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卜不习吉。(《书·大禹谟》)?

先王卜征五年,而岁习其祥,祥习则行,不习则增

修德而改卜。(《左传·襄公十三年》)?

“重复卜筮”在《易经》中也有体现。《比》卦辞提到了“原筮”。“原”本义为水流源头,引申指开始。《说文·?挡俊罚骸??,水泉本也。从?党龀?隆T???拇尤?!豹???5]?“初”本义为裁衣之始,引申指开始。“原筮”指第一次占筮。《蒙》卦辞“初筮告,再三黩,黩则不告。”“初筮”也指第一次占筮。此卦还出现了“再筮”、“三筮”。?

殷周时代存在重复卜筮的现象,可与《易经》一些记载相印证。因此,“习”为“重复”之义,此二证也。?

3、从语境看?

《易经》最初是占筮之书,占筮是语境背景。《坤》卦之中,初六“履霜”为占辞,“坚冰至”为断辞;六三“含章”为占辞,“可贞”为断辞;“括囊”为占辞,“无咎无誉”为断辞;六五“黄裳”为占辞,“元吉”为断辞;上六“龙战于野”为占辞,“其血玄黄”为断辞。皆为先占辞,后断辞,形式十分整齐。那么,六二“直方”当为占辞,“大不习,无不利”当为断辞。在“断辞”语境背景之下,“习”作为卜筮术语理解为“重复占卜”,于义更通。此三证也。?

(二)“大”当训作“非常地”?

“大”的意义也有不同理解。?

观点一,认为“大”即“广大”之义。这种释义是承“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的句读而来,认为“大”与“直”、“方”为三个字的并列结构。以前文所述,句读错误,解释为并列结构的“广大”之义也就不能成立。?

观点二,认为“大”为衍文。元人熊朋来提出新说,认为“大”为衍文:“《象传》、《文言》皆不释‘大’,疑‘大’字衍。”闻一多、屈万里从此说,认为“大”为衍文。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情况看,都有“大”字。故此说不足为据。?

“大”应该后属。“大不习”中,“大”是程度副词,表示程度深,用在“不习”之前,作状语,可译为“非常”、“很”。卜辞中早有这种用法,例如《合集23651》“乙巳卜,中贞:卜若兹不节,其大不若。”这种用法在传世文献中也很常见。例如:?

“汝不忧朕心之攸困,乃咸大不宣乃心,钦念以忱,动予一人。”(《书·盘庚》)?

“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书·康诰》)?

“惟夏之恭多士,大不克明保享于民。”(《书·多方》)?

“当子之身,齐人伐鲁而不能战,子之耻也,大不列于诸侯矣。”(《左传·哀公十一年》)?

所以,“大不习”就是“非常不习”,即“非常没有必要重复占卜”的意思。?

三、“误读”产生新义?

从古至今,围绕“大不习”的解释众说纷纭,又各有所据。作为《易经》本身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是唯一的。但是,后人受到时代和个人视野的影响,从多种诠释视角做出偏离本义的理解,对本义产生误读。所谓“误读”是指对词的无根据的理解。杨端志老师首先提出误读是产生新义的重要途径,并指出,“被称为误读的解释中,对语言问题误读了,但解释的结果出现了新的义理内容”??[16]?。上文提到的将“习”解释为“学习”或“修营”,就是误读的结果。误读从语言学层面看是无理据的,但从诠释学层面看,误读是产生新意义的重要途径,也是“产生新语言要素的一种方式。”??[17]??

(一)有意的误读产生新义?

经过后世不断地诠释,《易经》逐渐偏离了占筮的原始功能,产生出新的意义,《易经》也转变成为哲理之书。对“大不习”的几种解释,体现出不同的诠释方向。?

观点一,“习”解释为“学习”。如前所述,“习”的“学习”义位是与“学”相因而生义,是由误读而产生的新义位。在《坤》卦中,“不习”理解为“不学习”原因在于语境发生了转变,由占筮语境转入到儒家哲学语境。“习”在占筮语义场中作“重复”义,一旦脱离了占筮语义场转入儒家哲学语义场,语义必然受到新语义场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故而,“习”由卜筮术语转变为儒家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即“后天学习”。人的德行培养可以依靠后天的修习,君子的天性纯良,则不需要后天的学习,这明显是儒家哲学的观点。经过孔子等儒家学者的阐释,把《易经》由最初的占筮之书改造成为阐发儒家思想的儒学经典。?

观点二,“习”解释为“修营”。“不习”就是“不作为”。王弼的解释并非由词义层面的误读造成的,而是

承袭《易传》所营造的人事语境,对《易传》解释的进一步误读而来。《易传》完成了由占筮语境向人事语境的转变。王弼承袭《易传》,选择《易传》中可以与玄学思想相容的部分入手,《象传》曰“动而直方,任其质也”,正符合王弼玄学思想中“万物以自然为性”、“以无为本”的认识。故而,王弼以此为切入点融入时代思潮和个人体验,生发出“任其自然而物自生,不假修营而功自成”的新义理。“习”也就产生出“修营”、“作为”的意义,并逐渐凝固成“习”的一个义位。?

转换语境的做法可以将文本理解引导向能够顺利触发个人思想的方向。这种误读虽然是无理据的,但却是“合理”的。从对“习”的解释可以体现出儒学和玄学两种领域的不同思想。?

(二)错误的误读?

误读是新义产生的一种途径,但是并非所有的误读都是“合理”的,有些误读是无论从语义学层面还是诠释学层面都是错误的。?

廖名春先生认为“习”是“摺”的假借字,义为“折”,可训为“败”。但是所引书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汉书·扬雄传》、《后汉书·郭太传》皆为汉代的文献。再者,帛书《二三子》和《衷》篇以为“不习”就是“不可挠”、“刚而不折”,这些都是战国至汉初流行的见解。以“不习”为“不可折”带有明显的时代思潮,不是经文本义。帛书《二三子》和《衷》实际是通过有意的误读来阐述新义理,而廖名春先生强说假借,以附和其说,实为不妥。?

至于认为“指龙不进行飞行的学习和练习,即不飞之貌”的观点,从字形上看,作者提出“习(习)甲骨文从羽从日,指禽鸟于白日学飞。”采用郭沫若之说,强说会意,实不可取。从语义结构上看,“龙”是《乾》卦的核心形象,象征“天”、“健”,《坤》卦前五爻爻辞都没有联系到“龙”,而只出现在上六爻辞中。上六处阴之极,由阴转阳,“龙”象征至阳,出现在上六爻辞中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但是在六二爻辞中补充出“龙”作为主语,非常突兀。因此,这种解释也是不可取的。?

四、小结?

综合以上的分析,《坤》六二爻辞正确的标点应该是:“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其中,“直方”是占辞,“大不习,无不利”是断辞。译为:“直行和横行交错,非常没必要重复占卜,没有什么不利的。”此爻是说,大地的法则是直行和横行相互交错,只需顺其自然。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没有必要重复占卜,都会一切顺利。儒家和玄学家则通过有意的误读,阐发了各自的哲学思想。“习”也因此产生了“学习”、“作为”的新义位。??

参考文献:?

?[1]?惠栋:《九经古义》,《丛书集成初编》第0254册,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页。?

?[2]??[16]??[17]?杨端志:《“误读”与新义——经学文本诠释刍议》,《周易研究》2010年第5期。?

?[3]?陈松长、廖名春:《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32页。?

?[4]?朱熹:《周易本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5]?刘大钧:《〈周易〉经传白话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6]?王弼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页。?

?[7]?惠栋:《周易述》,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0页。?

?[8]?廖名春:《〈周易〉乾坤两卦卦爻辞五考》,《周易研究》1999年第1期。?

?[9]?刘彬:《帛书〈衷〉篇新释八则》,《周易研究》2010年第5期。?

?[10]??[15]?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74、239页。?

?[11]??[13]?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70、1522页。?

解读易经范文4

一、表面上看,《周易》是卜筮之书,然而文王、周公、孔子借此向世人传播了历代圣贤的思想,此即所谓“神道设教”,“寓教于筮”。《正本解》抓住《周易》义理寓于象数的特点,以义理与象数的统一为解卦基本原则。“周易正本解”就是旨在正本清源地解读周易。

在《正本解》看来,《周易》本应从“尚其辞”、“尚其变”、“尚其象”、“尚其占”等不同角度加以考量,然后综以观之,善以析之。《正本解》强调《周易》之“本”与“正”,以象数为依据来解释经文,说明《周易》之卦爻辞决非作易者随意杜撰,是皆有其象数依据;以此为基础进而演绎、对接现代哲学理论,揭示其中的思想意蕴和理论价值,方才符合周易文本自身的状况,更具亲和力、说服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本”首先是回到文本,而不是对《周易》文本中存在的象数内容虚与委蛇,信口开河;更不是视而不见,一扫了之。

二、《周易》共64卦,每卦由卦象(卦符)、经文、传文三部分构成。象由数生,有关象数的学说体现了《周易》区别于先秦其他典籍的特殊性。古人习易,皓首难以穷极;今人读经,尤增望洋之叹。《正本解》虑及今人之痛痒,首列《基础篇》,以为初学者入门之向导。《基础篇》依据《周易》一书的特殊性,重点介绍了有关象数方面的知识,以扫清读易的基本障碍。

三、本书以辩证的哲学智慧解读《周易》。作者视《周易》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哲学经典,从中抽象出“五个思维模式”和“八个哲学原理”。

“五个思维模式”是指“太极思维模式”,“互补思维模式”,“象数思维模式”,“察来思维模式”,“和谐思维模式”。《正本解》认为“太极思维模式”注重以整体统帅局部;“互补思维模式”强调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相互渗透、相互过渡的特点;“象数思维模式”引导人们从“象”(卦象)的变化中解读其蕴含的“意”;“察来思维模式”是指预测未来的思维模式,即彰往以察来,见微而知著;“和谐思维模式”是追求对立之双方相生相济,协和平衡,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国家与国家的和谐”。

“八个哲学原理”是指“宇宙统一原理”、“阴阳交感原理”、“生生不息原理”、 “中道和合原理”、“让识模写原理”、“由微知著原理”、“人道和谐原理”、“文明进化原理”。其中“宇宙统一原理”、“阴阳交感原理”、“中道和合原理”、“由微知著原理”、“人道和谐原理”是“太极思维模式”、“互补思维模式”、“察来思维模式”、“象数思维模式”在逻辑上的延伸。而“生生不息原理”则揭示了“易”的运动本质,“文明进化原理”则揭示了人类社会运动的理路,强调了《周易》革卦、鼎卦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论意义。《正本解》否定了某些西方人士所谓“中国没有哲学”的偏见,纠正了部分国人把《周易》仅仅当作算命之书的偏颇,对于弘扬国学中的人文精神、辩证智慧以及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解读易经范文5

目前在专业出版领域,国际贸易类教材可谓五花八门,很多经济类出版社和大学出版社都有这个教材品种,且绝大多数都属于著者本人“自产自销”,但是,一本出版于2006年,至今修订4版,已销售数万册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像一匹黑马,闯入了国际贸易图书市场,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这就是中国海关出版社出版的《国际贸易实务精讲》。 这本书的成功,基本靠读者口耳相传,出版社在营销上并没有花多大精力。在出版社普遍面临改制带来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对一本普通教材进行全方位营销也不太现实。那么,到底这本书与别的教材有何不同之处?为何如此深得读者之心? 这还得从目前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的现状说起。虽然国际贸易实践领域,进出易数字被不断刷新,新的信息工具和贸易工具层出不穷,相关贸易政策和贸易规则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但是,这些变化却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在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当中,或许是靠了高校教师的“自产自销”,这些教材还是自说自话,一堆概念,一堆理论,读者往往背了一本书,还是搞不懂国际贸易应该如何做。 实际上,一本好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应该达到两个标准:一是它对知识点的把握是精准到位的,这样它的阐释才能切中要领,而不是只带给读者一个个模糊化、抽象化的概念;二是结合实践并能直接运用于实践。国际贸易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读者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顺利地进行国际贸易实务操作,一本好的国际贸易教材必须从实践出发,把知识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读者能在扎实的知识背景下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很明显,《国际贸易实务精讲》的作者朝着这样的标准做了大量努力,这本书与一般国际贸易实务教材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 1.它对国际贸易每个环节的阐释,都紧密结合实践。在表述完知识点以后,作者常常会以自己多年的外贸业务经验提示读者,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应该以什么方式应对,而且运用大量实例来进行说明,“例如”“注意”这样的字眼在本书俯拾皆是,这些结合实践的深度说明对读者而言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2.它是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的“精讲”,这具体体现在它对国际贸易实务不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阐释上,而是分清主次,对重要繁杂的内容,作者往往会条分缕析,层次清楚地一点一点加以详细说明,使这些重要而难学的知识不再是读者惧怕的雷区。 3.它的讲解非常通俗易懂,这不仅仅是因为作者语言平实,而是更得益于大量图表的运用。本书的图表均为作者长期以来在扎实的实务知识基础上思考提炼而来,它把知识点贯穿起来,实际操作流程也因此变得一目了然。 可见,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材的出版,还是要以实用为第一原则,编辑在策划该类图书的时候,首先要把自己设想成读者,仔细体会国际贸易是一门活的学科,僵化的纯理论式讲解难懂也难记,而生动的例子和实践经验总结往往会让人豁然开朗,紧紧把握住实用这条主线,并在此基础上,尽量选择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作者,以便编辑理念能够得以很好地贯彻。 当然,在此基础上,编辑还应该做更进一步的工作。1.通过对一线教师的调研,对反馈意见的整理,进而,编辑与作者做好沟通,最好能够做好特别为上课准备的相应的配套PPT,并能开通专门和订购本书的高校教师往来的邮箱,以便及时解决一些疑难和复杂的问题。2.目前有关国际贸易的论坛非常活跃,编辑应该建议作者积极参与同读者的网上互动,比如福步论坛就专门开辟有“外贸教师”专栏,也很欢迎老师建立自己的专门讨论帖子。通过这样的网上互动,作者可以最直接地了解到读者的困惑、教材的不足之处以及一些非常有益的建议,这对教材的不断完善是大有帮助的。3.国际贸易的政策、规则、操作手法是不断变化的,读者的阅读取向也会因社会成长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出版方绝对不能偷懒,不能一本教材卖十年!要做到在内容上不断更新改版,在形式上作一些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变化,让人感觉这本书是在不断完善的,总是以新的面目出现。 总之,实用为王,同时做好配套,保持适时更新,这才是国际贸易实务教材最好的出路。

解读易经范文6

关键词: 高中英语 阅读理解 语法 英语语感

即将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都知道,在历年的英语高考试卷中,阅读理解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而阅读理解题既是同学们既容易拿分又非常容易丢分的部分,除了要求高中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特别留意培养和提自身的阅读能力外,还要知道“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阅读的核心是获取信息,提高阅读能力不仅有赖于语言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阅读技能的提高”,虽然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但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提升。我们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与自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

一、拓展生词的词汇量,为提高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平时不积累词汇,而且课本中的单词还不会拓展,固定的搭配和习惯用语掌握不熟练,这样就会在阅读理解中出现层层的障碍,无法理解文章所说内容,导致学生在做题时出现盲目的给出答案,却不是在真正的根据文章内容作答”。词汇量偏少是制约我们阅读速度的瓶颈。首先,督促自己记住课本上的基本词汇。其次,要熟读课本,大量补充英语课外读物,让自己在阅读中复习、巩固、增加词汇,并将补充词汇及时记在专用的笔记本上,随时翻阅巩固对生词的记忆。同时,在课堂上把老师教给的一些基本的构词知识记录下来,有助于快速、高效地积累词汇,也为阅读中猜测生词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扩大阅读量,有计划地阅读一定数量的课外读物,丰富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高考阅读题型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形式不一。选材范围包括社会科学、文化艺术、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体裁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而要从易到难,先选一些简短易懂的小短文,随着词汇量的增加,英语水平的提高,再慢慢适度地将阅读材料加难加长;多阅读、多汲取各种文化背景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思维,让自己有成就感。

三、提高英语阅读水平,从培养英语的语感开始。

英语语感是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义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因此,在英语学习中注重培养自身的英语语感是重中之重。

第一,培养语感就要注重语法的系统化学习,很多高中生在句法理解上还存在困难,这就要求把每堂课老师讲的语法知识系统化,并分门别类地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使语法的学习呈现出较高的效率。

第二,选一两部经典的英文电影反复地观看,《阿甘正传》、《冰河世纪》、《公主日记》等。先是通过中英文双字幕听懂电影里的对话,然后进行遮挡字幕练习逐字逐句地听,反复练习直到能够熟练地听懂电影里的每一句话为止,再进行下一部电影的练习,这样不仅能培养英语的语感,而且能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第三,用朗读和背诵的方法培养语感。尽量多读多背一些浅显易懂的英文文章,背诵课文精彩段落,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语音语调、意群停顿,读出英语的韵味和美感。例如学生可以利用早起十几分钟的时间,或者是在上早自习的时间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句子和段落反复朗读直至可以复述或背下来,经过长期坚持,不仅增强英语的语感,就连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会不知不觉地慢慢提高。

四、培养词义推断能力。我们在阅读中难免会遇到生词,一类是基本上不影响对文章理解的生词;另一类是对文章理解直接相关的生词。对于第一类生词,即使我们不知它的确切含义,仍可较准确地理解原文,因此完全可以跳过去不予理会。与文章理解直接相关的词,要求我们采取一些方法来推测词义了。应记的一点是:不要试图弄清文章中每一个词的确切含义,否则既影响速度,又影响理解。如果每次遇到不认识的单词都去查字典,则会影响阅读速度和理解效果。因此,在阅读中要善于根据上下文,推断某些单词和短语的意义。

第一,利用标题猜测,根据标题预测文章的大意,提取各段的主题句,分析、理解主题句的内容,预测各段落的大意,做到耐心、冷静地阅读。

第二,根据生词本身的特点推测词义,即根据生词的构成特点推测词义。这些词大多是由熟悉的单词派生或合成的。一个单词或词组由某一种词类转化为另一种词类叫转换;在一个单词前或后加上一个词缀变成一个新词叫派生;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合成一个新词叫合成。

第三,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指根据一个词所处的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及通过原文中提供的例子来理解词义,运用有关线索,我们要学会“顺藤摸瓜”。

“砍柴不误磨刀工”,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离不开广阔的单词量、熟练的语法、良好的英语语感和词义的推断能力这几条最基本的法则,运用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时要去掉杂念,心绪要安定,精神要专一,逐渐改掉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如视野狭窄每次只看一个词,并用手指、笔、尺子等指着单词来进行阅读,或是“出声阅读”等,这些都是不好的阅读习惯,这样既会影响阅读的速度,还容易忽略文章所反映的信息内容。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易事,除了跟紧老师在课堂教育和引导,更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不管是为了考试,还是真正想提高英语水平,只要我们在平时多积累,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那么,阅读能力便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质的变化,最终得到大幅度提高。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通过努力和坚持对英文的阅读理解做到得心应手,并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张玉华.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2.

[2]武娜.浅析高中生英语阅读理解的提高.课程教育研究,20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