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头竞争范例6篇

寡头竞争

寡头竞争范文1

市场规模:网页搜索请求量规模步入稳定增长期

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网页搜索请求量规模为2033.8亿次,年同比增长35.7%。对比历史同期增长情况发现,2008年中国网页搜索请求量规模年同比增长64.4%,2009年增速有所放缓。

艾瑞咨询分析,一方面,经过10余年的发展,中国搜索服务普及水平已相对成熟,网页搜索请求量规模在较高基数上的稳定增长具备一定必然性(美国2009年12月搜索请求量规模较上年同期增长22.0%);另一方面,输入法技能是网民产生搜索请求的必要条件。近年来,中国网民规模迅速增长,新增网民中初级网民占比较高,从而拉低了网页搜索请求量的增速。随着互联网应用的进一步普及和初级网民的不断成熟,中国网页搜索请求量将再次出现高速增长。

展望2010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的发展,艾瑞咨询认为,该市场将进入深入调整的关键时期,以提升发展质量为核心,完成商业价值及商业模式的调整。至2010年年底,中国搜索引擎市场将完成调整期,进入成熟期,行业发展将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

竞争现状:双寡头特征依然显著

数据显示,2009年百度和谷歌的网页搜索请求量份额之和达94.9%,相比2008年二者份额之和增长了1个百分点,其中百度网页搜索请求量份额增长2.8个百分点,二者领先优势依然显著。在其他运营商方面,微软Bing(必应)及腾讯SOSO的进入,为逐渐稳定的搜索引擎市场注入了新的竞争元素。

寡头竞争范文2

【关键词】垄断市场;差异化;竞争策略

2009年,就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很多行业陷入危机之时,中国彩电行业却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一年也被很多业内人士称之为“彩电行业元年”。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中国平板市场的迅速发展

2.政策利好推动行业发展

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对三四级市场的消费拉动作用非常明显,2009年第三季度,彩电下乡量占到整个三、四级彩电市场的44.8%,第四季度达到58%,家电下乡已经成为带动三、四级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彩电类下乡产品的最高限价从3500元提到7000元,2010年,大尺寸平板电视将成为农村市场的主力军,会进一步提升下乡量的占比。

根据管理经济学定义,彩电行业属于寡头垄断市场,其特征为:企业数量较少,企业规模较大,产品具有差异性,新企业进入壁垒高,企业具有定价能力,能获取经济利润。任何市场的定价政策都会对市场中其他企业的销量产生影响,引起其他企业决策的变化。企业决策必须考虑其他企业的反应。

在寡头垄断市场,企业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及定价权,经常展开激烈的价格竞争,以获取市场领导地位。然而,价格战的结果,虽然对消费者有利,却往往造成企业两败俱伤,行业利润逐步降低。

激烈的竞争同时也促进企业加大投入,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通过差异化策略占领市场,为企业设置壁垒,赢得竞争时间,从而在短期内获得领先竞争对手的超额利润。

下面,将以TCL和海信为例,分析中国彩电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之道。

1.TCL――发力互联网电视

互联网电视,是一种通过宽带以太网传输数字信号,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信等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新一代电视产品。

根据权威机构的一份调研结果显示:在预期购买平板电视的消费者人群中,30%以上的消费者看重电视的上网功能,其中30岁以下,成为消费的主力。

2009年3月31日,TCL宣布将推出真正的“互联网电视”,并于同年11月10日宣布停产40英寸以上非网络电视;长虹在一个月以后也表示将全面停产32英寸以上非网络平板电视;康佳则高调宣布,2010年的互联网电视出货量要达到350万台,占平板电视类的50%以上。

从图1、图2可见,得益于率先发力,2010年第一季度,TCL已占据国内互联网电视市场份额的34%,TCL互联网电视的出货量更是超过其所有电视出货量的一半。2009年,互联网电视的销售及较高利润,更是帮助TCL实现了年度扭亏为盈。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2010年1月14日,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表示要加强新媒体建设,重点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

随着互联网电视的不断发展与普及,权威机构预测2010年互联网电视销售增长将达96.5%,占平板电视比例为29%,2011年为互联网电视增长高峰期,到2012年互联网电视销量将达2725.3万台,占平板比例将首次突破60%。

2.海信――掌握LED电视的核心技术

2009年占据中国彩电市场份额超过60%的LCD电视的核心技术,并没有掌握在国产彩电企业手中,这就造成国内彩电厂商对上游液晶面板议价能力差,即使上游价格上升,彩电厂商也不能大幅调整终端价格。LCD彩电产品在销量大幅放大的同时却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

LED背光液晶电视作为液晶技术的改良型产品,在色彩的绚丽度、外观的超薄化、材料的环保化和省电节能方面,存在明显优势,更能打动消费者。

在平板时代,没有核心上游面板资源供应的支持,就意味着在市场上要付出更多得到的更少,因此,整合好上游产业链是提升中国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007年9月,海信建成投产中国彩电业第一条液晶模组生产线,2008年8月,海信液晶模组二期建成投产,良品率达到了99%,2009年,海信三期模组工程正式投产,年产能将达到300万片。与其它国产品牌以合作或合资方式引进液晶模组生产线的方式不同的是,海信通过自主研发完成了模组以及模组整机一体化开发,完全掌握了液晶模组及其制造的核心技术,这将有利于保障公司上游资源的稳定供应、实现技术和产品差异化、降低成本,提升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和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海信在LED背光源、芯片、控制驱动电路等关键技术方面,申请了多项国内外专利,进行了充足的技术储备,从而使国产彩电品牌在LED背光源技术方面具备了与国际彩电巨头在同一水平上竞争的能力。

据权威机构数据统计,2010年第一季度液晶电视销售中,以海信为首的中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份额达68.08%,销售额份额达58.1%,其中海信份额达13.92%。

寡头竞争范文3

【关键词】O2O餐饮外卖;博弈论;寡头竞争

近年来,O2O平台的迅速的发展促使各方投资者的涌入,而其中O2O餐饮外卖业的商机尤为巨大,无论是电商平台的巨头还是创业者都想分得这个新兴平台利润的“一杯羹”。随着巨大人力、财力的涌入,以及时间的发展,时下O2O餐饮外卖业的局势趋于稳定,以美团、饿了么和口碑外卖为首的三家团购网站基本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其中经过的激烈竞争仍值得我们分析。

一、O2O餐饮外卖的定义及市场现状

O2O即Online To Offline,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平台,而O2O餐饮外卖则是以各种餐饮团购网站作为平台,通过顾客在线点餐,在线支付,送餐上门,顾客验收货(餐)的四步流程实现交易。以当下的国内市场的情况来看,由美团、饿了么和口碑外媒为主的三方组成了寡头竞争的局面。根据易观智库的相关数据,2015年7月,国内餐饮外卖市场交易规模达34.71亿元人民币,订单总量达1.27亿单。从餐饮外卖APP覆盖人数来看,饿了么为697.18万人,美团为567.99万人,口碑外卖为52.07万人,可见饿了么和美团二者持续双寡头局面,而口碑外卖略逊一筹。

二、以美团与饿了么为主的双寡头竞争博弈与补贴战略

由于现有市场占有率中美团与饿了么共占去了60%以上,且随着口碑外卖本季度的营业额又有所下滑,所以这两方对于整个市场有着很大控制权,基本处于双寡头竞争的局面。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让・梯若尔与朱・弗登伯格1984 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的论文:The Fat CatEffect, The Puppy Dog Ploy andhe Lean and Hungry Look中,将企业的竞争策略分为四种类似动物的类型,分别是采取主动出击手段的“猛犬策略”、顺从大型企业而求得生存的“小狗策略”、注重产品差异化这种温和竞争手段的“肥猫策略”以及放弃联手迫使对方让步的“饿狼策略”。从去年两者之间激烈的补贴战(即让外卖店家以低价卖出餐饮给消费者,之后又对这些商户进行价格补贴,从而让商户不亏损的情况下吸引更多消费者)来看,无疑饿了么和美团都采取了“猛犬策略”。由于消费群体、订单数量庞大,这种以补贴为主的价格战在短短几个月内就“烧”去了双方数以亿计的资金,并且在削弱补贴力度后使得订单数有10%~15%的不同程度的下滑。此类猛犬式的竞争的确能在前中期让消费者与商家得利,但若由于资金量减弱所造成补贴力度下滑的那一方势必有一部分的市场份额会受到挤压,所以目前美团与饿了么还处于僵持阶段。

三、“猛犬”可向“肥猫”转换,关键是建立O2O闭环

在寡头竞争初期资本竞争阶段,往往都在前期处于类似“猛犬策略”的强硬式博弈手段,可由于持久性方面的问题大都最终采取联手合作或较为缓和的竞争方式。基于之前补贴战使双方获益程度相近,本文认为美团与饿了么将在之后将着重点放于商户餐品质量或配送快捷度等产品差异化的方面,即上文中的“肥猫策略”,以此来吸引消费者。在线上推广、营销的同时建立良好平台口碑及品牌效应,更多积累固定客户,并且通过消费者反馈的信息更好的改善餐品及服务质量,将重点放至产品差异化。这种做法所带来的效益虽不如资本竞争来的迅速,但却能巩固长远利益,并且最终将消费者从线上引至线下实体商铺消费,如此循环往复真正实现O2O闭环。

在向“肥猫策略”转换的路上美团似乎比饿了么先行一步,与10月8日与大众点评网联合发表声明,称已达成战略合作,即将成立一家新公司。基于大众点评网是中国领先的本地生活信息及交易平台,为用户提供商户信息、消费点评及消费优惠等信息服务,本次美团与其联手明显是想更加注重O2O外卖平台的消费者体验反馈以及O2O闭环的实现。这种战略对广大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个好消息,对于消费点评的重视能很大程度上解决O2O外卖业配送缓慢、餐品质量参差不齐、信息流通不及时等老问题,同时也能对整个O2O外卖餐饮市场的良好发展起到表率与领头作用。相信不仅是美团,饿了么也有很大的可能性与类似点评网站联手,以达到长期策略转型的目的。

所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O2O外卖餐饮业的寡头竞争必将经过前期的资本竞争并最终将目标着眼于O2O闭环的实现,目前国内市场上寡头竞争的局面短时间内不会有很大改变,但“猛犬策略”转型“肥猫策略”的结局却是肯定的,相信经过不断的竞争与博弈,O2O外卖餐饮业的发展将更好更完善,消费者也将从中更多地受益。

参考文献:

[1]王翠森.O2O团购商业模式的发展历程浅析.商场现代化,2014年13期

[2]朱璋.基于美团网的网络团购定价策略与运行机制分析.中国知网

[3]隗祖敏,田颖.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梯若尔学术贡献述评.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5 年4 月第2 期

寡头竞争范文4

硬盘也搞分化?

在所有IT产品中,硬盘似乎是花样比较少的一个产品系列。但是,其中也有种种不同的玩法。

在西部数据公布的季度报告中,细心人可以发现,以前占据了绝大部分营收的3.5英寸硬盘产品对业绩的贡献降到了50%以下,而2.5英寸产品和外置存储产品所占的份额在不断上升。但是,在尝到产品多样化的甜头的同时,西部数据亚太区总裁蔡耀祥表示,西部数据将不会介入1.8英寸硬盘市场的争夺,同样,在SSD(固态量)和混合硬盘市场上也会暂时观望。

为何西部数据要放弃这一部分市场呢?这并不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实际上,记者了解到,西部数据也曾生产过约6万块1.8英寸的产品,不过并未得到很好的回报。目前1.8英寸硬盘市场蛋糕并不大,而SSD市场还在培育之中。而且,1.8英寸硬盘偏小的容量和较高的价格都决定了它将最早受到SSD冲击。在这种形势下,在1.8英寸市场加大投入也许并不明智,隔岸观火,静观其变反而是较好的选择。

另外,我们也注意到,现在的硬盘厂商露出了按产品划分势力范围的苗头。除了希捷的硬盘产品线铺得非常广之外,1.8英寸市场上三星比较占优势,而西部数据则加大了2.5英寸市场的拓展力度。

其实,划分势力范围对厂商是有好处的。各自发掘自己的市场,可以避免直接冲突,减少恶性价格战发生的可能,将是个双赢的选择。不过,博弈论证明其实际结果无法达到均衡。西部数据表示,还将在3.5英寸产品线上追加产能,夺回下降的1%市场份额。最终的竞争结果,谁也无法预期。

在求稳和求新之间抉择

值得注意的是,西部数据宣布旗下的320GB的2.5英寸硬盘即将大量铺货。这一容量的2.5英寸硬盘还是很新的产品,而以前,西部数据一直保持着较为保守的产品策略,极少领先推出技术上还未经一段时间考验的产品。蔡耀祥也明确表示,西部数据将在今后调整产品策略,在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要更为大胆。

应该说,西部数据以前的保守产品策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在硬盘业界一个失败的产品就可能毁掉一个公司,IBM的硬盘事业部就是前车之鉴。当年,IBM研发中发现,玻璃材质的盘片能带来更快的读取速度,因此快速将这种技术应用在产品中。结果,由于这一批盘片较高的返修率,导致用户失去对IBM硬盘的信心,不但IBM最终不得不出售掉亏损的硬盘事业部,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收购了IBM硬盘事业部的日立硬盘也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影响。

那么,西部数据为何要更改这种产品策略呢?

其实,策略调整的背后是整个市场的推动。2007年的硬盘容量发展速度是让人惊讶的,垂直存储技术使得单碟容量快速提升。这种情况下,技术的些微落后就将严重影响市场表现。举例来说,同样生产1TB容量的硬盘,采用单碟容量333GB的盘片,仅仅需要3张盘片,而采用200GB的盘片就需要5张盘片。一方面,更多的盘片数带来更高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盘片数多会带来功耗、发热和噪音方面的问题,用户也会更多地选用单碟容量较高的产品。因此,依然采取保守的策略并不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扩大市场的野心

从财务报表上,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西部数据年业务增长很快,但利润却不高。其实,这是由于摊消了收购Komag的投入。收购Komag这家碟片生产厂商花掉了西部数据10亿美元。收购的背后,隐藏着更大的野心。

寡头竞争范文5

[关键词]

国际贸易理论;市场选择;差异产品;同质产品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到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再到新贸易理论,市场类型从完全竞争走向了不完全竞争,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我们统称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都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到新贸易理论我们假设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即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的市场类型。这种市场选择的变化与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之间是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呢?一国要在国际贸易中获胜需要符合市场的什么要素呢?

一、市场类型与国际贸易各主体的福利水平

在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中,我们研究的主体是国家,即国际贸易理论之下制定的政策是以一国是否福利增加作为最主要的衡量标准,国家福利的增加是各主体福利的加总,国家只有所有主体福利加总起来净福利大于零,制定政策才是可行的。

(一)完全竞争市场与国际贸易各主体的福利变化

完全竞争市场的主要特点是:产品是无差别的;每个生产者和每个消费者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价格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生产者进入和退出这个行业很容易,成本很低,即存在利润时有生产者不断加入直到利润消失,存在亏损时不断有生产者退出直到亏损消失,所以是一个盈亏平衡的市场类型;信息是完全的。

通常我们会认为消费者在完全竞争市场实现效用最大化,我们知道消费者的福利增加主要取决于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数量增加,这取决于价格是否降低。同时消费者的偏好各异,就要求市场提供不同类型的产品,增加消费者的选择。而完全竞争的市场无法满足消费者福利增加的两个途径,产品的无差别和价格的不变让消费者无法提高其效用。

对于生产者来说,要实现利益最大化一方面尽可能减少竞争对手获取规模经济的好处,另一方面为了在竞争中获取优势,力求产品有所差别,减少替代的可能性。这两个方面在完全竞争市场上都无法实现。

最后我们看一下国家的福利变化,国家从长期来看追求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是技术进步,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无法获得更多的利润,也不可能实现资本的积累用于技术创新,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我们知道不同类型国家之间的差距一定程度上是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的。

完全竞争市场上国际贸易各主体都无法实现福利改进,因而市场的最终选择不会是完全竞争市场。

(二)垄断竞争市场与国际贸易各主体的福利变化

在垄断竞争市场上,产品的差异性可能是主观的,也可能是客观的,这种有差别的同种产品相互之间具有较高的替代性;消费者的效用取决于产品的价格和多样性;厂商在提供多样性产品和实现规模经济之间寻求平衡;大量厂商的存在,市场是竞争的,单个厂商在单个品种上又区别于其他厂商的其他品种,所以又是垄断的。

垄断竞争市场上消费者最大的满足来源于多样化的产品选择,垄断竞争市场有很多的生产者,每个生产者(包括国内和国外的生产者)提供的产品既有差别又相互可以部分替代,消费者在垄断竞争市场中可以通过多种选择实现个性化的偏好的满足。就这点来说,消费者更愿意选择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但消费者同时也希望消费的产品价格可以不断降低,增加消费的数量组合从而增加效用,但垄断竞争的市场因为每个生产者生产数量有限,难以实现最大程度的规模经济,价格因产品的特性高低不一,所以消费者效用的增加有部分受限。

对于生产者来说,力求在规模经济和提供多样性产品之间寻求平衡点,国际贸易解决了国内市场规模有限的问题,让生产者可以追求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随着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生产者全球扩张的同时也意味着各生产者拥有的市场份额有了明显差距,少数生产者逐渐在竞争中拥有了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这样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下少数生产者追求走向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所以长期动态来看,成熟产品成熟市场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不是生产者的最终选择。

国家在垄断竞争市场中向消费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产品选择,让更多生产者在市场中拥有各自的生产空间和少量的市场份额,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市场呈现一定的活力,这是国家提高福利水平可以选择的市场。只是在国家层面竞争中,这样的市场规模和竞争力无法转变成竞争优势,国际贸易更需要规模大,竞争力强,具备多种因素(比如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的六因素)的产业才能成为一国的支柱产业,而支柱产业的主体是少数几个寡头企业的支撑。

(三)寡头垄断市场与国际贸易各主体的变化

寡头垄断市场的主要特点:少数生产者控制着市场的绝大部分,每个寡头进行决策时都要考虑其他寡头可能做出的反应,不管是产量的变化和价格的调整都会引起其他的寡头的反应,从而给作出决策一方又带来新的变化;生产者提供的产品差别较小,技术条件相同,更多的差别来源于外观设计方面。

消费者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可以消费相对信息公开透明的产品,因为寡头企业比中小企业的信息披露更多,寡头企业更注重品牌的良好塑造,寡头的规模经济让产品价格不断降低,让消费者可以消费更多的产品从而提高福利水平,但寡头企业对市场的垄断也让消费者的选择减少,减少部分福利水平。

活跃的市场应该有新的生产者不断加入,不断有生产者被淘汰。但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几个寡头会形成一定时间的均衡垄断,几个寡头拥有市场份额的绝大部分,其他生产者很难在同一平台形成竞争的压力,所以对寡头来说他们获取了规模经济的好处,但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市场的竞争。

对国家而言,重大革新带来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基本是在公司层面完成的,这些公司是具有一定垄断能力的跨国公司,国家与国家在国际贸易的竞争其实就是公司与公司的竞争,所以国家在国际贸易格局中依托这些寡头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国家出台的保护贸易政策会更大程度地有利于寡头企业的利益。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说明寡头企业如何得到政府的补贴等等。

寡头垄断市场一方面有利于少数几个生产者获取最大程度的规模经济,通过资金积累不断技术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也为国家在国际贸易竞争中把产品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国家层面的竞争优势,但另一方面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对其他生产者形成不利的竞争格局,新的生产者和规模小的生产者很难在竞争中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消费者的选择也有所限制。

二、新贸易理论下的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

新贸易理论研究市场类型从完全竞争市场演变为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综上分析,完全竞争市场各福利主体的总和是最小的,而针对不同的国际贸易主体在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的福利总和因产品特性和市场格局不尽相同,两种市场的同时存在产生了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和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一)垄断竞争: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

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包括垄断竞争的市场、寡头垄断的市场、完全垄断的市场,由于完全垄断市场的固有特点,其效率的低下和各国反垄断法的限制,我们排除在外,那么新贸易理论就剩下了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更接近垄断竞争市场类型。

垄断竞争形成的关键是产品差别。这种差别不是指不同产品之间形成的差别,而是指同类产品之间存在的某些差别。这种来源于同类产品的差别可能是主观的,也可能是客观的。主观差别主要来源于生产者内在品质即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等方面。客观差别主要来源于营销手段比如广告产生的影响、企业倡导的文化氛围、产地的不同等方面给消费者带来感觉的差别。现实当中我们很难准确签定产品差别是主观还是客观的。比如宝沽推出的洗发水包括海飞丝、沙宣、潘婷、伊卡璐和联合利华的力士、旁氏等之间的区别那些是客观的,那些是主观的。它们在功能、包装、服务、外观、营销手段、配方上都存在差别。

我们知道,假如产品是同质的,产品相互之间的替代性是很强的,接近完全可以替代的关系。如果替代弹性介于零与无穷大之间,证明产品已不能完全替代只是部分替代,产品就不再属于同质产品。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垄断竞争市场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格局

现在我们假设两个国家的所有厂商技术条件相同、需求条件相同、每个厂商只生产4-品种,即厂商数目与品种数目是一样的,该行业投入要素的总量保持不变,市场总需求完全无弹性,即与价格无关。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

在国际贸易之前,两国国内的市场规模是有差异的。在MR=MC时,形成均衡的条件下,厂商数目和每个厂商的产量固定下来。假设用M表示市场规模,q表示每个厂商即每个品种的产量,所有厂商均分市场份额,n表示品种,那么市场规模M=q×n。市场规模越大的国家,拥有的品种越多,每个品种的产量越高,市场规模小的国家,拥有的品种少,每个品种的产量也少。

现在两国开展国际贸易,假设A国是小国,B国是大国,A国需要九个品种,每个品种需要188件,市场规模就是1692件,B国需要22个品种,每个品种需要3116件,市场规模就是68552件。现在我们通过图形1来进行分析。

假设A、B两国的RE曲线完全相同,从图1中A国的市场规模我们假设是1692件,B国的是68552件,在国际贸易之前,A国的消费者只能消费来自本国厂商的9个品种,每个厂商只能生产188件,B国的消费者消费来自本国的22个品种,每个生产者可以生产3116件,国际贸易之后,两个国家变成一个大的市场,市场规模扩大,如图的w点决定新的市场规模是qW×nW,对A、B两国来说,每个国家的消费者可以消费来自本国生产者提供的产品,也可以消费来自外国生产者提供的产品。同时,两国之间会存在部分商品的重叠,两国重新布局生产,品种将在22个(至少要多于大国的品种,否则大国消费者减少了品种的选择,不符合国际贸易增加效用的假设)和31个(两国品种之和)之间确定,假设品种可以相互完全替代的有3个,A国生产者国际贸易之后只生产6个品种,B生产者国际贸易之后只生产19个品种,两国生产者都减少了品种,从而每个品种的产量都可以增加,同时两国消费者消费品种的数量A国从9个品种变成25个,B国从22个变成25个,很显然,国际贸易使小国增加的福利更明显。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无论大国还是小国,因为进行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两国消费者都增加对产品的更多选择,同时因为各自减少厂商(品种)数量,更容易获取规模经济,从而带来成本即价格的降低,生产者和消费者各自实现了均衡和福利的增加。小国因为国内市场规模的小,国际贸易更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容量,通过减少品种而实现在少数品种上的规模经济。

(二)寡头垄断: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寡头垄断市场上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市场格局。

现在我们把西方经济学中的古诺模型的分析运用于两个国家之间如何开展国际贸易的。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B,两个厂商H、F,H是A国厂商,F是B国厂商。在国际贸易之前,A国的某一行业被厂商H完全垄断,B国的相同行业同样被F厂商完全垄断,现在开展国际贸易,两个厂商拥有相同的技术水平即生产的产品没有品质差异,两国的需求条件也完全相同。

寡头竞争范文6

【论文摘要】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逐渐没落,业综合经营的趋势日益增强,各商业银行都积极发展银行业务。其中企业并购业务以相对高收益低风险的优势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竞争逐渐升温。通过运用古诺模型和斯坦克尔伯格模型.对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求索企业并购业务的竞争现状和发展策略选择进行学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一、引言

近几十年来,随着的迅速崛起和改革开放的逐层深入,金融发展不断完善,投资方式和渠道日益多元化,银行存贷款已不是个人和企业的唯一选择,拓展业务渠道成为中国各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国际金融集团凭借其混业经营模式、科学完善的产品结构、高端专业的人才队伍等优势,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给中国国内商业银行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国际一流银行的业务结构中,投资银行业务基本占总收入的3O%以上。资本市场及中问业务的发展水平和潜力正日益成为国际投资者对上市银行估值的一个重要指标。寻求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的突破创新成为各家的发展重点。其中,企业并购中介业务作为一项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业务备受关注。商业银行凭借其优质客户资源和雄厚资金实力,在并购业务领域具有天然优势,该业务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经济学家根据市场竞争强度将市场结构划分为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少数几个厂商生产行业中的绝大部分产量,因此每一个厂商的行为都会对市场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IlJ。从目前市场状况来看,虽然企业并购中介业务早已被提出并引人市场,但市场竞争的充分度远不如存贷款等传统业务。以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为代表的几家商业银行在企业并购业务领域中占取了先机并形成了一定的寡头垄断,而多数银行仍在研究和观望,等待进入的时机,所以我们将其视为一个多寡头垄断市场。就目前情况看,企业并购业务虽然在具体实施上有所差异,但在主体业务结构和内容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同质特征。本文的研究借助古诺模型和斯坦克尔伯格模型,利用多寡头市场下的利润比较,分析在该业务市场上,中国各商业银行竞争策略选择的原因,并在发展路径选择方面尝试给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二、基于古诺模型的竞争分析

古诺模型由法国经济学家古诺提出,用以考察一个行业中仅有两个生产厂商的所谓双寡头垄断市场的情况。基本的古诺模型假定寡头市场仅有两个生产同质产品的厂商,他们以相同的生产,在所能涉及的产量范围内单位成本固定不变。两个厂商同时掌握市场需求状况.面临共同的线性需求曲线。根据对手的行动并假设对手继续如此行事来做出自己的决策。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扩展得到多寡头的古诺竞争模型:多个厂商同时行动并且在行动时互相并不了解其他厂商的产量决策,然后做出自己的产量战略选择,使利润最大化。具体到企业并购业务市场,即两家或多家商业银行同时提供并购顾问或贷款服务,互相并不沟通具体业务量及规模,做出自己的战略选择,投入一定规模的资源,以求获取最大利润。为了对商业银行开展并购业务进行利润最大化分析,首先需要根据多寡头古诺模型的原理做出基本假设:

1.单位产品成本即开展并购业务的单位成本都为常数c,企业i的产量即业务量为qi时,成本函数为:

2.市场需求呈线性,则市场价格即业务收费定价为:

在多寡头古诺模型中.n家均谋求抢先开发,获取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则各寡头的利润函数为:

而每个寡头均达到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是:

三、基于斯坦克尔伯格模型的竞争分析

产量竞争的古诺模型是针对众寡头同时采取策略的静态博弈情况。更为现实的情况是企业的行动有先后之分,而且在两个企业之中都有一个领头企业首先选择产量,另一个企业作为追随者,在观察领头企业的产量之后再选择产量。这是一个完全且完美信息条件下的动态博弈,即斯坦克尔伯格模型。同样的,在双寡头斯坦克尔伯格模型基础上也可以扩展得到多寡头的斯坦克尔伯格模型:多个厂商参与,而厂商先行动进行生产,该厂商行动时并不了解其他厂商将采取的产量决策;其他众多厂商后行动,然后根据观察厂商的产量决定自己的产量,但并不知道他们之间任何一方的产量:每个寡头厂商需要在产量上做出战略选择使得利润最大化。再具体到并购业务市场,即一家银行首先开展该业务,其他的银行在观望研究之后确定自己的投入规模以及可以开展的业务量,参与市场竞争。基于斯坦克尔伯格模型的分析结果与上文基于古诺模型原理分析所做出的基本假设结果相同。在双寡头斯坦克尔伯格模型中,银行1作为领头者,首先进入市场选择其业务量q,其他银行根据银行1的业务情况选择自己的业务量q,则此时银行1的利润为:

此时我们先考虑其他的策略选择,假设已给定领头企业银行l的产量q其他银行据此选择最佳业务量,n则其最大利润函数为:

根据利润最大化条件下求一阶导数的原理,可以得到其他银行的最优业务量:

此时再考虑领头企业银行1的策略选择:由于银行l对其他后动银行的数量反应函数是给定的。也就是说银行1预测到了后动银行的选择q:,所以银行1的利润为:

四、中国商业银行积极求索企业并购业务的原因分析

竞争的核心是金融商品的竞争,金融商品是商业银行打开市场和占领市场赢得客户的关键。金融商品的竞争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就是指业务创新创收的竞争,即商业银行运用新思维、新方式和新技术,通过在金融产品和服务、交易方式、交易手段及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创造性变革,实现经营利润最大化的一系列活动和过程翻。企业并购业务对于中国商业银行来讲就是一种业务创新。中国传统的企业并购业务一般是企业完全依靠自己策划来实施的,也有一少部分企业会聘用专业的金融顾问即银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国际大型金融集团特别是一些著名银行的新业务种类及高度的专业性强烈震撼了中国的商业银行界,其中企业并购业务给银行带来的巨大收益和其相对的低风险性更是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在看到中国企业并购市场的广阔前景和巨大发展潜力之后,中国国内众多商业银行都开始蠢蠢欲动,以积极参与企业并购、充当并购中介、提供安排以及顾问服务的方式从而获取收益。

由于此处考虑的是多寡头模型,所以n≥2,进而可以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根据上述对多寡头古诺模型和斯坦克尔伯格模型下两种竞争方式的比较分析,不难得出一种较优的市场进入策略:当参与竞争的寡头数量不多时,存在先发优势,积极的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符合利益最大化的要求;而当参与的寡头数目达到一定量时,斯坦克尔伯格模型下的跟随者能够获得相对大的利润。根据这一结论,可以分析得出中国商业目前积极求索企业并购业务的原因所在。就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开展企业并购业务的情况看,个别几家银行已占得先机.但是寡头数量远未达到临界点。在这样一个新业务领域采取积极介入的市场进入策略,突出重围,成为领头企业,带给企业的利润和附加效益都是非常可观的.因此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很早就涉足了企业并购业务.并取得了一定优势。领先企业为巩固其寡头垄断地位,努力培养专业人才队伍。主动争取客户,积极进行规划,在创出品牌之后努力扩大目标业务群体,从而提高业务量以获取更多的利润。扩大品牌市场影响力及掌控先发优势.相对也就抑制了潜在竞争对手的发展。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其他银行也看到了这种新业务的好处,积极寻求开拓。所以该业务的发展逐渐完善,整体市场竞争也越发激烈。特别是2008年末《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指引》的正式出台,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办并购贷款业务,更大程度上拓展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和盈利空间,为其深入开展企业并购业务提供了更有利的政策支持,愈加刺激了中国各商业银行在企业并购这一业务领域的竞争。

五、求索企业并购业务的路径选择及风险控制

对于中国商业银行来说,企业并购业务这一新市场前景广阔,利润拓展空间大,且寡头数量少,所以各商业银行都想分得一杯羹。但是如何有效开展这项新业务.提高竞争力,最大幅度提升业务量则是摆在面前的难题。

开辟一项新的业务首先要完全理解这项业务的内在精髓,学习和借鉴是必不可少的。从国际市场来看,欧美一些大银行在企业并购业务方面的发展是非常成熟和完善的,也牢牢掌控了全球主要的业务市场。根据ZEPHYR2008年度并购报告显示,全球前20大并购顾问中银行占据了半壁江山。美国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在并购重组业务中的角色类似于拍摄中的导演,协调各方关系从而推动并购重组进程,其作用包括:制定企业并购战略,筛选并购目标或寻找战略者,参与交易谈判并向交易双方提出交易的价格、非价格条件的建议,协助企业完成并购后的整合,提供反并购帮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