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编诗歌范例6篇

自编诗歌

自编诗歌范文1

关键词:诗歌创编;方法;语言环境;文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早期阅读给儿童展现了图文并茂的视觉材料,加快了幼儿大脑神经组织的发育和成熟,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早期阅读中的诗歌学习是一种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幼儿在每次的阅读活动中都非常喜欢看书中的图画,把图画变成朗朗上口的诗歌并将诗歌进行创编时,需要体现新意,才能激发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诗歌教学是老师通过各种方法,让幼儿喜欢大胆开口学习创编是关键。

一、创造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

早期阅读中的任务是具体、明确的,因此,幼儿要理解书本的内容,故事情节的前后关系,主要人物身上发生的变化等,就需要老师不断地组织调动幼儿的注意力。作为幼儿教师,需要在阅读活动中不断进行反思。《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指出: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要做到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 教师、同伴或其他人积极交谈,进而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在这样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中,幼儿的心情自然是舒畅愉悦,活动氛围也会显得轻松自在。幼儿就会形成喜欢说、愿意说的景象,爱上诗歌活动,喜欢创编。

二、教学方法要得当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组织任何一个诗歌活动时,要做到“眼中有孩子,心中有目标”。也就是说,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认知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 法,以利于达到预期的目标,促进孩子的发展。例如采用角色扮演法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肢体动作去理解故事表达的内容。当然,一个成功的阅读教学活 动,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认真解读,对活动过程的灵活组织和对教案的精心设计。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教学实践,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阅读、理解、思考和表达,让幼儿在阅读中体验快乐,在阅读中收获成长。

在诗歌创编的活动中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教学步骤进行培养:

(一)讨论

每次创编前以讨论的形式开展、以开放式的问题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想想诗歌本身合格事物之间的关系与内在联系,加深对诗歌能容的理解,通过让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老师之间大胆的讨论来激发幼儿的热情,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示范

幼儿园的孩子对于诗歌句式、及情感的处理不是很了解,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示范练习,让幼儿掌握句式结构,了解自己想象的事物要像原来诗歌的句式一样,发展概括能力,并将诗歌所体现的情感在朗读时加以处理,是诗歌创编具有完整性。

(三)图示

图示(图加文)方法是幼儿园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在任何的领域及教学中都可以运用,图示记忆法来进行创编儿歌,例如:幼儿创编“蓝色的天空是小鸟的家,美丽的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家”教师就可以用简笔画记录下“天空、小鸟”、“幼儿园、小朋友”教师可根据幼儿的想象画出相应的内容;另一种直接由幼儿自己选出或画出联想内容,直接呈现思维结果,教师在幼儿画的旁边注上相应的简单文字,使幼儿在讲述创编的诗歌是可以依靠具体、直观的线索。形象的图示既为幼儿的创编提供形象化的参考,又使幼儿的美术技能提高很多。

(四)游戏

给予每个幼儿提供创编的积极性和机会,可利用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形式来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全班幼儿可以“接龙”、“开火车”的游戏,就是让幼儿将各自的所创编的诗歌连接起来,形成一首常常的诗歌。所形成的的诗歌要求语言内容不复杂,幼儿能将游戏进行的很顺利。这样可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效的利用各种方法幼儿文学水平会提高很快。

三、诗歌与其它教学活动整合

自编诗歌范文2

关键词:河岳英灵集;唐诗意识;编辑体例;范式作用

中图分类号: I207.2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3)01010604

由于唐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与影响,因此历朝历代的文人对唐诗选本的编辑往往乐此不疲,据唐诗选本研究专家孙琴安先生统计,从初唐孙季良《正声集》起,至清末王运《唐诗选》止,凡六百余种。这还只是大致统计,实际数量肯定远远超出这些。在这为数众多的唐诗选本中,唐人殷编辑于开元、天宝年间的《河岳英灵集》是最值得注意和重视的。该选本所确立的编辑体例、所体现的编辑思想和原则以及编辑理论与实践所达到的高度,都为后来的唐诗选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范式,成为唐诗选本编辑的高标,影响了其后的众多数唐诗选本,因而在唐诗选本的编辑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第一部真正树立唐诗意识的唐诗选本

唐诗意识是编辑者对唐诗在诗歌发展史上独特地位与价值的判断,可以说它就是唐诗选本的灵魂,而第一部真正体现并树立这种意识的唐诗选本就是《河岳英灵集》。从武德初到开元、天宝,唐诗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嬗变发展,已经完全摆脱了齐梁诗歌的影响,自铸新风,盛唐气象隐然形成,如殷所说“武德初,微波尚在。贞观末,标格渐高。景云中,颇通远调。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 [1]然而在殷之前,尽管已经有人编辑出了各种诗歌选本,包括通代和断代的,但能够准确反映唐诗这种创作实践的却几乎没有,说明当时的一般编辑者或者缺少识力,根本就没有认识到唐诗的独立价值,或者意识到了但无法准确把握并通过选诗表达出来,进而树立全新的唐诗意识。

根据陈尚君先生《唐人编选诗歌总集叙录》[2]的考证,可以确定在殷之前主要编辑有以下一些唐诗选本:刘孝孙的《古今类序诗苑》、僧慧净的《续古今诗苑英华》、释玄鉴的《续古今诗集》、郭瑜的《古今诗类聚》、李康成的《玉台后集》、储亮的《古文章巧言语》、元兢的《古今诗人秀句》、元鉴的《续古今诗人秀句》,以上为通选本,选初唐及前代诗歌;崔融的《珠英学士集》、孙季良的《正声集》、佚名的《搜玉集》、芮挺章的《国秀集》,以上为断代选,所选诗歌全部来自唐人。通选本主要是模仿六朝的选本,如《玉台新咏》、《文选》等,编辑者自身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编选理论,编选标准则受南朝诗风影响,唐诗处于附丽从属地位。如有的编辑者是由前朝而来,像刘孝孙、僧慧净、储亮等,他们的时代唐诗刚刚起步,创作未丰,故他们在编辑选本时眼光主要集中在南北朝,而对唐诗评价不高。如刘孝孙云:“近世文人,才华间出。周武帝震彼雄图,削平漳滏;隋高祖韫兹英略,龛定江淮。混一车书,大开学校,温邢誉高於东夏,徐庾价重於南荆。王司空孤秀一时,沈恭子标奇绝代。凡此英彦,安可阙如?” [3]刘孝孙大赞六朝诗人,而于唐诗人只字不提,可见唐诗还不入其法眼。而慧净编辑《续古今诗苑英华》的缘由,据《续高僧传》卷三记载:“翰林文士,推承冠绝,兢述新制,请瑕累。净以人之作者,嗟非奇挺,乃搜采近代藻锐者,撰《诗英华》,一帙十卷。”慧净认为时人诗“非奇挺”,故选“近代藻锐者”作范本,其对唐诗之轻视如此。他们以如此标准与思想编辑诗歌选本,则唐诗不过是个附缀而已。有的编辑者虽完全生活于唐代,而在唐诗已经创作颇丰的情况下,却仍深受六朝诗风影响。如元兢编辑之《古今诗人秀句》,“时历十代,人将四百,自古诗为始,至上官仪为终。” [4]上官仪诗承齐梁诗风,绮错婉媚,元兢以之为唐人秀句代表,则显然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诗歌缺乏准确把握。又如李康成天宝间所编《玉台后集》,“采梁萧子范迄唐张赴二百九人所著乐府歌诗六百七十首,以续陵编。” [5]其编辑主旨为续徐陵《玉台新咏》,所选唐诗则为接续前朝乐府诗,唐诗仍处于从属地位。他们全然无视当时唐诗已经蔚为壮观的现状,说明其没有认识到唐诗自身的独立价值,缺乏自立意识。再看断代选本,与通选本相比,编辑者对唐诗的认识已经有了根本的不同,他们专选唐诗,表明他们已经把本朝诗歌作为一个独立的发展阶段来看待,也说明他们对唐诗的特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他们的最大缺点却是只破不立,破除了前人选本对唐诗附丽地位的认识,却没有树立自己的唐诗意识。《珠英学士集》是第一部专选唐诗的选本,但正如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序》云:“《珠英》但纪朝士”,所选范围过于狭窄,不具有当时诗歌的代表性。《国秀集》所选范围虽有所扩大,但仍注重诗人的地位和身份,且所选诗与齐梁诗风关系密切,这种认识则显然落后于时代了。至于《正声集》,编辑者标举兴寄,眼界开阔,选诗多样,取舍得当,为殷之前的最好唐诗选本,甚为唐人推崇。但他同时也认为,“永明文章杂错,但类物色”,“以难解为幽致,以难字为新奇”,否定永明体对诗歌的贡献,实际上也是在否定唐诗在近体诗方面的成就,这表明他的唐诗理论还停留在陈子昂的阶段,在以“兴寄”理论破除六朝不良诗风影响的同时,却没有为唐诗提出更好的理论,为盛唐诗的到来指明具体道路,树立为后人所认同的唐诗意识。因此这项任务也就落在殷的身上。

殷的《河岳英灵集》在上述唐诗选本的经验基础上,根据唐诗目前的创作实践,通过对唐诗流变的分析,以诗史的眼光准确地把握住了唐诗的特质,并从理论上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树立了真正的唐诗意识。具体来说包含以下三方面:一是对唐诗,特别是盛唐诗歌表现出高度的自信。他在序中自豪地宣称“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殷相信自己的时代是一个唐诗高度繁荣、文质彬彬的时代,并预感到盛唐诗歌顶峰的到来,这种自信是他树立唐诗意识的基础。二是以“风骨”、“兴象”、“声律”作为对唐诗特质的概括,既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这种理论上的高度,是以前唐诗选本所没有的,并以此标准选诗,表现出鲜明的唐诗意识。三是在理论上为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作了准备,或者说为盛唐诗歌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唐诗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了殷的理论是正确的。正是因为上述原因奠定了这部选本在唐诗选本编辑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它所树立的唐诗意识也为后来大多数唐诗选本所因循。

根据自己的观点确立选诗标准,只是编辑者编辑选本的第一步,如何在编辑实践中贯彻自己的选诗标准并体现自己的诗歌主张才是难点,也是决定诗歌选本成败的关键。《河岳英灵集》之前的诗歌选本,像《诗经》、《楚辞》,选而不评,显得相对隐晦,有的虽在序中表明选诗标准,但在实际编辑过程中却很难真正贯彻实施,以致出现偏离。对此,殷进行了很好的总结。针对《诗经》、《楚辞》等的缺点,殷采用序、论结合的方式,使他的诗歌主张得到鲜明展现。针对一般选本理论主张与编辑实践的偏离,殷也提出了具体要求以求避免:一是“能审鉴诸体,委详所来”,即是要求选诗者懂得鉴别诗体,能鉴赏不同风格的诗歌,对其创作的具体背景要有所了解,如此“方可定其优劣,论其取舍”;二是坚持选诗标准,宁缺毋滥,不可“逢诗辑纂”;三是不为外物干扰,“如名不副实,才不合道,纵权压梁、窦,终无取焉。”而在具体的编辑过程中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贯彻实施:在择取诗人上,主要选取与自己同时代,即在开元、天宝间成长起来的“高才而无贵仕”的下层文人;在择取诗歌的时间上,定为“起甲寅(开元二年),终癸巳(天宝十二年)”,这符合他“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备矣”的论断;在择取诗歌的体裁上,虽以古体为主,然近体也数量不少,具体到每一位诗人,则据情况而定,如孟浩然、崔国辅、王湾都以近体为主,这体现其“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的标准;在择取诗歌的内容上,以抒写文人沦落情怀、失意悲绪以及壮志难愁的苦闷为主,兼及怀乡思人、闲情逸兴等,这些内容类似建安,颇具气骨;在对诗人、诗风的品藻上,采取知人论世的方法,着重从“兴象”与“气骨”两方面去品评,如评陶翰,“即多兴象,复备风骨”,评孟浩然,“无论兴象,兼复故实”,评常建,“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惟论意表。”品题精惬,深得诗旨,素来为人所称道。从以上诸方面的编选中我们可以看出,殷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紧紧围绕确立的选诗标准,精心筛选,使自己的理论主张在选本中得到完美体现,实现了理论主张与编辑实践的高度一致。这个过程对于后来的唐诗选本编辑者来说,确实有一种具体可操作的范式作用。

参考文献:

[1]殷.河岳英灵集序[M]//傅璇琮,李珍华.河岳英灵集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2:117.

[2]陈尚君.唐代文学丛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84-222.

[3]刘孝孙.沙门慧净诗英华序[G]//全唐文(卷一百五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1574.

[4][日]遍照金刚.文镜密府论[G]//南卷.集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165.

[5]孙猛.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97.

[6]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M].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247.

[7]孙琴安.对中国最初诗歌评点形态的探讨[J].社会科学,1999,(2):72.

[8]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G].北京:中华书局,1959:1936.

[9]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八十六)[G].北京:中华书局,1965:1688.

[10]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G].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265.

[11]孙光宪.白莲集序[G]//全唐文(卷九零零).北京:中华书局,1983:9391.

[12]虞集.刘彦行诗序[G]//全元文(卷八二九).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263.

The Significance of He Yue Ying Ling Ji to Tang Poetry Anthology Edited YAN Zhengdao

自编诗歌范文3

1 理解诗歌内容,丰富词:飘落、融化。

2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学习仿编诗歌。

3 激发对雪花的喜爱之情,感受诗中所蕴涵的亲情。

活动准备

有关诗歌的多媒体课件、优美音乐。

活动过程

1 谈话引出主题。

(1)小朋友你们见过下雪吗?雪是怎样下的?(借助动作丰富词:飘落)

(2)雪花都飘落到哪儿了?(幼儿自由回答:屋顶、大树、地面、小河……为后面仿编诗歌打基础)

2 学习诗歌。

(1)小雪花可以到处飞舞,飘落到任何地方,多自由呀。有一首诗歌说的就是小雪花,名字叫(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们一起听听诗歌里的雪花都飘落到哪儿了。

(2)教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幼儿欣赏。

(3)配合课件,提问分析诗歌。

A 这首诗歌叫什么名字?雪花是怎样问的?(学习诗歌第一段)

B 诗歌里的雪花想飘落到什么地方?去干什么?(分段讲解二、三段)

师:前面三段的结尾为什么用问句呢?应该用什么语气朗诵?(教师带领幼儿朗诵一、二、三段)

C 雪花最后真正飘落到了哪里?(学习第四段,丰富词:融化)

师:融化是什么意思?那小雪花应该难过才对啊,它为什么还会快乐地融化呢?那我们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达小雪花的这种心情呢?(教师带领幼儿朗诵第四段)

D 你听完这首诗歌有什么感受?

(4)听音乐配合课件带领幼儿完整朗诵诗歌两遍。

师:现在我们就把这些感受用声音和动作表达出来。

3 学习仿编诗歌。

(1)如果你是一片雪花,你会飘落到什么地方去?去干什么?用诗歌里那样的话说一说。

(2)指导幼儿创编完整的诗歌,教师进行整理。(可教师或幼儿先来问第一段,创编的幼儿进行回答,等熟练后可让创编的幼儿完整自问自答。)

活动延伸

请幼儿将创编的诗歌配上插图,装订成诗集。

附诗歌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我会飘落到什么地方?

落在小河里,变成一滴水,

和小鱼、小虾一起游戏?

落在广场上,堆个大雪人,

和小朋友们一起游戏?

落在妈妈的脸上,

自编诗歌范文4

一、第一轮教研活动

在第一轮的教研活动中有三位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

A教师:活动开始,以诗歌中四位宝宝“开门见山的形式”直接导入,先引导幼儿观看屏幕画面(小宝宝睡在摇篮里),在问问答答中对摇篮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提问“还有好多宝宝也想要睡觉,他们是谁呢?他们的摇篮在哪里?”然后出示图片(星空、海浪、花园、妈妈和宝宝),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想像他们在哪儿睡觉?谁是他们的摇篮?活动过程中教师先轻声诵读,用恰当的体态语言,再配以动态优美的画面给幼儿一个恰当的引导,幼儿很快理解诗歌的内容;分段朗读时,教师配上轻柔的摇篮曲,一下子就给幼儿营造了一个优美、温馨的意境,激发了兴趣,孩子们自然而然加上动作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在创编环节中,这位教师请幼儿欣赏小动物的叫声,猜一猜是哪只小动物(小鸟、小羊、青蛙等),启发幼儿根据这些小动物进行创编诗歌。于是“提供具体的图片和动物,是否限制一部分幼儿的思维”成了我们分析与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B教师:出示一个可爱的“布娃娃”导入活动,用动作(边哼摇篮曲边摇宝宝睡觉)帮助幼儿感知摇篮的用途后,将诗歌的最后一段提到开始部分,也就是从幼儿感受最亲切的妈妈入手,引出课题。因为妈妈和宝宝是主题的升华,会唤起幼儿对妈妈的爱,点出了诗歌的情感部分。活动过程教师着重给幼儿留有思考的空间,让幼儿互相讨论,启发幼儿理解“为什么歌儿要轻轻唱?白云要轻轻飘?浪花要轻轻翻?”、“他们是怎样哄宝宝们睡觉的?妈妈是怎样爱我们的?”等,教师有针对性和递进性的提问拓展了幼儿思维的广阔性,并且对词语的正确使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自由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和教师支持、鼓励的语言激发幼儿想说、敢说。在创编诗歌时,B教师出示大树、土地为背景的画面,启发幼儿积极创编,有的说“大树是摇篮,摇着果子宝宝,歌儿轻轻唱,果子宝宝睡着了”;有的说“土地是摇篮,摇着虫子宝宝,风儿轻轻吹,虫子宝宝睡着了”……其中有一幼儿这样说“马路是摇篮,摇着车宝宝,歌儿轻轻唱,车宝宝睡着了”,于是,针对这首诗歌是否符合逻辑,教师应给予否定还是肯定,就成了我们分析与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C教师:开始部分以游戏“送宝宝回家”导入活动,接着出示四幅色彩鲜艳的挂图,每个幼儿手中拿着一个贴图(星宝宝、鱼宝宝、花宝宝和小宝宝)。教师让幼儿根据角色事物进行匹配贴图,幼儿带着问题自己观察,作出判断,把宝宝送回各自的家。孩子们很感兴趣的投入到游戏活动中,为下一步学习诗歌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在配乐朗诵诗歌的环节中,教师再一次完整出示四幅挂图,进一步帮助幼儿完整梳理了整首诗歌的顺序和内容,教师在幼儿基本掌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组、分角色表演和创编诗歌。整个活动层次清晰、环环紧扣,充分表现出“我、诗歌、音乐”的共鸣。

二、第二轮教研活动

第二轮教研活动的开展是在第一轮的基础上进行的,除了上次活动中留下的两个问题,又探讨了教材本身重点、难点的定位,如:诗歌“摇篮”的第三句较难,有的幼儿忘了念,这与幼儿本身经验不足有关。因此,要想让幼儿理解和体会到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就必须对诗歌中所提到的各种景色和事物有所了解,帮助幼儿了解他们之间的依存关系、大小包容关系等。为此在第二轮教研活动中,如何把握学习诗歌和创编诗歌的度以及开放、启发式的提问等问题进行讨论和反思。在第二轮同课异构活动中,每位教师都最大限度地为幼儿创造自由表达的时间和机会,除了运用分组、个别朗诵外,有的教师选用分段跟诵法,因上例活动诗歌“摇篮”写了四个不同的场景,分段跟诵法避免了完整教学不利于幼儿的记忆,分句又会破坏诗歌的完整性这一现象;创编活动的时间也作了相应的增加,幼儿充分体验创编的快乐,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三、分析与反思

在这两轮“同课异构”活动中,笔者有以下几点分析与反思:

1 鼓励孩子敢说、想说、有机会说。

《纲要》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在日常的语言教学中,不难发现由教师发起的提问很多,有时还有一问到底的现象。如上例诗歌“摇篮”创编活动中,A教师注意鼓励幼儿大胆的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但对幼儿创编时出现的“假设”准备不够充足,如:“马路是摇篮,摇着车宝宝,歌儿轻轻唱,车宝宝睡着了”当幼儿创编出类似诗歌时,教师不知如何进行评价,这是因为教师过于注意内容的逻辑性和准确性,这样做实际上就影响幼儿的创造性语言运用和发展。创造性语言运用环境,应当是《纲要》所提出的幼儿“想说、敢说、有机会说”,使幼儿可以随时大胆质疑提问的学习环境。“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只有让幼儿充分的去看、去想、去说、去体会、去发现,幼儿才会更快、更好的掌握诗歌内容,同时获得诗歌以外的能力发展,既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倾听、喜欢说的习惯。

2 把握好学习诗歌与创编诗歌的度。

在学习诗歌和创编诗歌度的把握上,存在着一种“轻学习诗歌,重创编诗歌”的现象。在上例同课异构活动诗歌“摇篮”的第一次设计方案中,幼儿完整欣赏及学习诗歌两遍后就开始创编诗歌了,于是存在幼儿在没有完全掌握原有的诗歌内容,没有充分理解诗歌的情况下就开始创编诗歌,幼儿无从下手,这直接影响了幼儿的创编效果。同样上例活动的第一次设计方案中,A教师在启发幼儿诗歌创编的环节中,大多数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动物叫声和画面能顺利创编活动,但对能力较强的幼儿一定程度上限制他们的思维,使这部分幼儿的创编活动不够尽兴。教师只单一追求课堂上所谓的“完美”这一角度去设计活动方案,而忽略了语言教学的关键是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幼儿能力的个别差异。

3 开放、有效的提问能正确引导幼儿思维。

教师开放、有效的提问会引导幼儿自由发挥,同时增进师生和生生之间互动,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提出问题,忌随意性提问和无意性提问,如“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同时提问要有启发性,不只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是”。如:上例诗歌“摇篮”的第二次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朗读过两遍后,没有像第一次活动那样问诗歌的名字是什么、喜不喜欢这首诗歌等问题,而是抛出了一个引发幼儿思维碰撞的问题:“听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感觉?”、“白云、浪花、风儿、歌儿为什么都是轻轻的呢?你喜欢诗歌里的那一句?为什么?”等。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恰当、有效的运用提问,不仅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还影响到幼儿是否能够向更高的水平上探索问题。为此,教师的精彩提问是语言教学设计中重点思考的问题。

4 丰富准确的评价语言能激励幼儿产生情感共鸣。

当孩子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不要对孩子的回答进行重复而应给予概括和总结,进而提升为一定高度。如:同课异构诗歌“摇篮”第一次活动时,老师评价时出现“棒棒棒,你真棒;×××,你真棒”,无论孩子回答什么,都是“很好”。这种不加分析的评价,使幼儿无法辨别是非,频繁的掌声打乱了正常的活动秩序,频发的语言也使评价失去了针对性。第二次教研活动时教师的评价语言如:“多细心的观察:你编得很完整,想象力很丰富,还真像个小诗人;我请这个小朋友,他是第一个举手的,你很勇敢,给他点掌声”等,评价要指出“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准确性是教师评价语言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师的评价就没有生命力。

四、“同课异构”中教学价值的聚焦。

1 教师对学习内容的分析和思考。

一是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重视贴近幼儿生活,又提炼还原为幼儿的生活;二是关注学习内容的内涵与价值。如上例诗歌“摇篮”活动要重视课件呈现的顺序方式和情感教育的体现,还可以有延伸活动,如在区角里可以继续创编诗歌,并把创编诗歌的内容用绘画形式表征出来等。

2 教师对幼儿学习的分析和思考。

一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重视提问的目标指向和幼儿开放性思维培养;二是关注活动的组织策略和教师的指导方式。

3 教师对自身教学的反思和体会。

自编诗歌范文5

胡适的新诗集《尝试集》第一编中的诗歌产生于民国五年、民国六年,在这两年时间内新诗的实验室只有胡适一个人,当时的新诗界在创作上一片萧条。胡适自身也倍感如此。如在艺术上,他大方承认钱玄同对自己新诗创作所说的“未能脱尽文言窠臼”“嫌太文了”的批评。只是到了《尝试集》第二编,胡适才开始充分采用“白话的字”“白话的文法”和“白话的自然音节”,才开始真正的“诗体大解放”的新诗创作。

胡适的《尝试集》共收诗作74首,分为两编和附录三集。除附录里收的22首旧体诗词外,其他两编都是处于尝试阶段的新体诗。第一编共收诗歌23篇,包括后来影响甚广的《蝴蝶》《江上》《朋友篇》等诗作。第二编共收诗歌29篇,后来得以广泛传播影响深远的诗歌,如《一念》《鸽子》《人力车夫》《老鸦》《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新婚杂诗》《一颗星儿》《希望》等都被收录在此。而这些诗歌在《尝试集》出版后大多都被收录进了中学的国文教材,影响了几代人。

胡适《尝试集》第二编中的诗歌有多数在后来被选编进了中学国文教材。沈星一编选的《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国语读本》选录了《一颗星儿》,秦同培的《中学国语文读本》选录了《一念》《鸽子》《人力车夫》《老鸦》《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新婚杂诗》六首,张弓编的《初中国文教本》以及罗根泽、高远公、黎锦熙等编选的《初中国文选本》则选录了《威权》,朱剑芒选编的《初中新国文》以及《朱氏初中国文》选录了《一颗星儿》,后者还选录了《奔丧到家》等。

这一集中的多数诗歌写于1918年至1919年间。从第一编到第二编,本着进化论的精神,在诗歌的形式方面,胡适曾做了解释。他说第一编中的诗歌,“除了《蝴蝶》和《他》两首之外,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至于第二编,“虽然打破了五言七言的整齐句法,虽然改成长短不整齐的句子,但是初作的几首,如《一念》《鸽子》《新婚杂诗》《四月二十五夜》,都还脱不了词曲的气味与声调。在这个时期里,《老鸦》与《老洛伯》要算是例外的了。就是七年十二月的《奔丧到家》诗的前半首,还只是半阕添字的《沁园春》词。故这个时期――六年秋天到七年年底――还只是一个自由变化的词调时期。自此以后,我的诗方才渐渐做到‘新诗’的地位”。他自己坦承“《老鸦》《老洛伯》《你莫忘记》《关不住了》《希望》《应该》《一颗星儿》《威权》《乐观》《上山》《周岁》《一颗遭劫的星》《许怡荪》《一笑》――这十四篇是‘白话新诗’”,“其余的不是真正白话的新诗”。其中的《威权》《乐观》《上山》《一颗遭劫的星》等诗作,他认为在形式上“都极自由,极自然,可算得我自己的‘新诗’进化的最高一步”。正如胡适自己所说:“社会对于我,也很大度地承认我的诗是一种开风气的尝试。这点大度的承认遂使我的《尝试集》在两年之中销到一万部。这是我很感谢的。”这仅仅是就《尝试集》的发行量而言的,如果算上数以万计的中学生对国文教材中胡适诗歌阅读的话,他的白话新诗的影响不可估量。

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尝试集》自身“开风气之先”的艺术特质。这也正如陈子展很早就指出的,“其实《尝试集》的真价值,不在建立新诗的规范,不在与人以陶醉于其欣赏里的,而在与人放胆创造的勇气”。在他的“尝试”之后,如其所言:“这两年,北京有我的朋友沈尹默、刘半农、周豫才、周启明、傅斯年、俞平伯、康白情诸位,美国有陈衡哲女士,都努力做白话诗。白话诗的实验室里的实验家渐渐多起来了。”。是以,朱光灿先生才说:“胡适在《尝试集》的创作中是尽力运用‘现在的白话’,和接近民众口语的现代的活的语言,不避俗字俗语,讲究文法,注重运用标点符号,不用套语,不用典故。这就使《尝试集》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推动白话替代文言而成为新诗最适宜的工具,初步形成了以现代汉语为基础的诗的语言方面,起了开创性与示范性的作用。”口¨正是本着这种开创性和示范性的作用,本着“摆脱旧时格律的镣铐而趋向自由诗”的艺术精神,让“丰富的材料,精密的观察,高深的理想,复杂的感情”跑到了他的诗歌里面去,才导致他的白话新诗艺术水准的提高,才让白话新诗有资格作为范文跑到了中学的国文教材里,继而通过讲授实现了自身的经典生产。

那么,中学的国文课中,新诗是如何通过讲授来进行知识生产的呢?

担任过上海澄衷中学校长的曹幕管曾写文章《论文学无新旧之异》对胡适创作新诗进行了批评,他认为“胡适不废文言作诗”,“以白话作诗也者,只是试验而已,练习而已”。纠对于白话新诗的出现,他认为:

凡学校出身,自初多攻散文,少读诗句,学作对联,更系外行。人情于其所不惯者,兴味自为之锐减。韵文少读,律诗少做,偶尔觑面,遂觉难识,亦事之常。因而“艳诗艳词”,意象纵极深厚,比兴纵极允当,而凡为学校出身者,未能洞悉个中之深味。谨愿者藏拙,倔强者鸣鼓,趋时之士相与盲从而附和之,天下则纷纷矣。此白话诗之所由来也。

虽然曹氏对白话新诗并不看好,但这段话却指出了当时学生对旧体诗歌的陌生感,也就是不能“洞悉个中之深味”,这恰恰是白话新诗进入中学国文教育的重要原因。吴仁援在《汉诗现代化新论》中认为:“无数的事实都证明了,老百姓嘴里的白话口语有着与时俱进的本性特质,而诗歌的发展变化又与白话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具有最自由、最活泼生命力的诗歌,它必然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它必然是有感而发、因情而生的。白话文以其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作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的内涵,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找到了白话文,意味着为诗歌工具的‘焕然一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他看来,白话新诗不仅在于好懂,更重要的是与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密不可分。

事实上,白话新诗作为文学语言、形式变革最突出的新文学代表,更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呼唤个性以及想象自我的内容密不可分。因此,朱湘才说:“浪漫体的文学是少年时代的一种最迫切的需要。这种体裁的文学,在教育上,是地位极为重要的。想象与体格的发展都在少年时代;处在这个时代内的少年,如其有健全的、积极的恋爱文学,健全的、优美的骑士文学给他们阅读,一定能培养成为想象丰富、魄力坚强的国民。”

正因如此,白话新诗在中学国文课堂的讲授重点不外乎语言形式与蕴含的关乎生存与生命体验方式的思想内涵两个方面。

胡适的诗歌《鸽子》最初被选人沈星一编的《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国语读本》,后来王侃如编的《新学制初中国文》、朱剑芒编的《朱氏初中国文》等教材也选编了这首诗歌。在最初选择这首诗歌的沈星一编的《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国语读本》中,编者通过这首诗主要是想给学生明示新诗的形式特点,同时意图涵养学生的心力,以期在文学形式上能够启发学生自由、明白、迅速、直接地表现自我的情感。在朱剑芒编的《朱氏初中国文》中,教材“参考”对“文体”的说明如下:

本篇是首写景体的小诗。内容系描写空中群鸽飞翔的状态。虽则字面浅显,句式解放,但句尾依旧押韵,尚不能认为纯粹的新体诗。作者自己曾说,他的新诗含有词调的很多,像本篇的格调确乎带有词的意味与音节的。

“表解”强调了本篇的“描写”内容,即描写了晚秋的天色与群鸽在空中飞翔的状态。由此可见,教材对《鸽子》一诗的讲解不仅仅是诗歌所描写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讲述了诗歌在艺术上的特点,强调了初期白话新诗与旧体诗的关系。这在当时教材开始重视文言文的大背景下,应该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证明,在经历了重重考量后进入中学国文教材的胡适新诗,在中学的国文教育中也总是面临着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中学国文教育的场域是语文技能培养的空间,更是社会权利根据自身文化建设的需要对知识进行整合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胡适新诗的思想内涵经历过打磨渐渐适应了当时的教育宗旨,与其时的主流政治文化结合,在这种知识生产的复杂对话中很好地发掘了文本的深层意义,实现了文本意义的增值与空间流布。

参考文献

[1][2]胡适.胡适口述自传[A].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一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39,318.

[3]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A].中国新文学大系:第八集[C].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1.

[4][5][6][7]胡适.尝试集再版自序[A].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九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84,84.90.85.

[8]胡适.《尝试集四版》自序[A].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九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91.

[9]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A].徐志啸导读.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93.

[10]胡适.《尝试集》自序[A].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九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82~83.

[11]朱光灿.中国现代诗歌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105.

[12]胡适.谈新诗[A].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二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34.

[13][14]曹幕管.论文学无新旧之异[J].学衡,1924(32).

[15]吴仁援.汉诗现代化新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34.

[16]朱湘.文学与年龄[A].江行的晨暮[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197.

自编诗歌范文6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诗;写作指导;表达;创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2-0025-03

【作者简介】魏荣葆,南京市第一中学(南京,210000)教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立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并且提出“在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意表达呢?作为记录写作灵感的新诗无疑是一种有意义的形式。笔者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多年实践。

一、活用教材,模仿创新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十分注重诗歌写作。从必修教材的“写作实践”来看,教材着眼于诗歌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以把握诗歌的基本特征为起点,在每个必修模块都安排了现代诗歌写作建议,在教学中简单易行。具体编排如下:

从选修教材《现代诗歌选读》编排来看,诗歌写作能够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紧密结合,突出了人文专题对学生创意表达的引导。具体编排如下:

从《写作》选修教材编排来看,12个写作专题的“写作实践”建议,在“用形象说话”这一专题中有仿写咏物诗的任务。

不难发现,现代诗歌的写作与诗歌阅读鉴赏有十分密切的关联,编者力图促使学生读写结合,丰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尤其是个性化解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提高审美能力。因此,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以读促写,因势利导,从模仿到创新,有效进行诗歌写作指导。

从思维的角度来说,以读促写实质上也是一个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高中生模仿性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敢于尝试和批判。如果根据不同类型的诗歌设定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在模仿中有章可循,就会使他们体验创造的乐趣。

活用教材,就是利用教材,根据写作建议,灵活多样地进行新诗写作尝试。笔者常用的方式有:古诗今译,英文汉译,散文改诗,诗作仿写。比如,在学完课文《长亭送别》后,我根据文后要求,指导学生将散曲改为现代诗,学生的改写充分体现出在阅读鉴赏后的创意表达。如《长亭送别・一煞》(杜灵):“青山压断马蹄音,疏林筛损玉骢影。烟淡淡,霭轻轻,望断秋水难追至京。残阳如血,看见了小桥流水人家景;古道无人,想到了花好月圆人美情。枯草索索,荒村野店,不尽;秋风漠漠,马嘶铃鸣,不平。车儿投东欲西追,怎奈他玉肌消减握不住缰绳紧。缓行,缓行。多行一步,即成千里。”《长亭送别・端正好》(裴成杰):“湛蓝到悲伤的天空,洁白如幽怨的云朵,纵横一万里,联结不了你我的情愫。满地已谢,黄澄澄的,道不出秋日的思念;西风烈,吹不起过往的记忆。北方的雁儿,南面哪有你的故乡?冬去春来的那一天,你还会回来吗?那白晓时未尽的醉意,门外雪霜覆盖的枯林,怎抹得尽离人的泪!”

二、构建课程,多重激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考虑到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为了增强课程的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笔者为爱好新诗写作的学生开设了“新诗鉴赏与写作”的校本课程。该课程主要有三部分内容。

1.新诗艺术鉴赏。这部分主要编选一些代表性诗歌,让学生在读诗的同时,了解新诗的源流、类别、新诗的审美特征、新诗的艺术表达、新诗的模式等基本内容。如在新诗的艺术表达中,主要向学生介绍诗歌比喻、诗歌通感、比拟想象、夸张想象、错觉想象、跳跃想象,等等。又如,在新诗的模式中,呈现给学生象征模式、呼告模式、闪电模式、升华模式、象形模式、并列模式、纵贯模式、串珠模式,等等。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对新诗的鉴赏有了新的眼光。

2.新诗写作阶梯。《现代诗歌选读》的编排体系,就是新诗写作的模仿体系,根据教材的人文专题,我重新整合,拟出写作的能力阶梯。设计如下:

3.名家心灵之约。所谓心灵之约,就是推荐名家新诗书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阅读,走近诗人。我列出20本中外现当代诗歌选集:《徐志摩诗选》《戴望舒诗歌》《艾青诗选》《卞之琳诗歌》《林徽因诗歌》《仓央嘉措诗集》《现代诗100首》(蔡天新编)《顾城的诗》《舒婷的诗》《北岛的诗》《食指的诗》《海子的诗》《余光中诗选》《台湾诗人十二家》《黑夜里的素歌》(翟永明著)《我与光一起生活》(李天靖编)《汪国真诗集》《聂鲁达诗选》《纪伯伦散文诗选》《泰戈尔散文诗选》。

同时,我还及时介绍当代的诗歌名家。比如,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被誉为“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诗人”。因为“诗人把自己耳闻目睹的一切――风、雨、日、月、天、地、人,通过个人文学与哲学的推动力及社会体验,熔铸成一个个独立的整体――诗歌”。他的诗“试图在被常规语言分隔的现实的不同领域之间建立一种突然的联系:风景中的大小细节汇集,不同的人文相遇,自然和工业交错等,就像对立物揭示彼此的联系一样”。

此外,适当介绍当代的诗歌理论,可以为学生提供更鲜活的阅读背景。比如,美国学者帕洛夫2010年推出《非原创的天才:新世纪以其他形式创作的诗歌》一书,向读者展示了“以其他形式”创作的诗歌所独具的创造性、智慧和复杂性。他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如何表达自己”这一命题, 改变了“原创”一词的固有内涵,成为21世纪新的诗歌策略。推介诗歌理论对提高学生的创作素养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三、发现生活,唤醒灵感

写作最怕做无米之炊。学生的生活面似乎很狭窄,但是美的发现却无处不在。在生活中发现美,就要将新诗教学生活化,即在新诗写作指导中,形成“生活发现序列”,让写作内容从学校、家庭向社会、自然延伸,反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让生活走进新诗,让新诗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为了发现诗意,练就发现诗意的眼睛。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提倡“六化发现法”,即个人生活集体化,家庭生活社会化,学校生活个性化,社会生活具体化,自然生活人文化,文化生活地方化。

如,家庭生活社会化发现。家庭到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造成学生抒写的对象主体单一,无非就是同学、老师、父母。且不少学生所写亲情故事虚假、低幼,真情变成煽情,以致文章内容单一,思想浅薄,情感虚华。其实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爸妈都是社会人,亲戚朋友展开来就是一张社会网,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时代、生活的折射。学生如果多留心、多了解,多思考,由小家庭辐射到大社会,小中见大,诗意也就丰富了。

为了不让发现生活成为负担,我借鉴冰心的《繁星》《春水》、泰戈尔的《飞鸟集》,提倡“微表达”,抓住瞬间的灵感,记录生活短章。一般注意把握细微情感,寻找微雕意象,模仿微型技巧。这样,学生的发现就有了诗意,例如:

《银杏》――你是洒满阳光的伞,叶中藏着生命的温度。

《影子》――寂寞的感叹号,黑暗中踽踽独行。

《蔷薇》――千万朵盛开。我站立一旁,观看一场与我无关的故事。

《流星雨》――燃烧着划过,一柄利剑刺穿了黑暗。

《回忆》――只是供人消遣的玩具。它不会听你的话,不能任你摆布。

《宋词》――跨越千年的哀愁,埋葬在枯黄的纸堆里,等待一场相见。

别林斯基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可见,诗歌是情感的产物。学生根据各自的喜怒哀乐,把握一些细微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情感冲动。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把情感具象化,寻找能够寄托情感的物象,特别突出“微雕”意象,精致而奇妙,言简而意永。在语言表达上,不必讲究起承转合和音韵,只要有意味便是新诗。发现生活,激发美感,引感,产生诗意,这就是“诗意地栖居”。

四、善用评价,激励创意

现在的考试作文多规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这导致写作教学窄化为应试训练,中学新诗写作成为教学空白,新诗写作评价尤其缺乏。

评价主体多元化,这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个性化的创意表达尤其要突出多元评价。新诗写作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目的不是让学生成为诗人,而是激励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因此,学生要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我们主要采用以下一些活动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新诗阅读兴趣和创意表达。

举办诗歌朗诵会,先自选诗歌朗诵,再指定诗歌朗诵,评价学生对诗歌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共鸣的程度;鼓励学生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以评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我们特别请来南京艺术学院的董蓓教授,面对面指导学生朗诵。

编印学生诗歌鉴赏文章专辑。这一活动,考查学生发现诗歌丰富意蕴和深层意义的能力,对诗歌独到感受和创造性的理解能力,运用适当的鉴赏方法分析评价诗歌的能力。我们开展专题学习,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自选研究专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