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言长相思范例6篇

上言长相思范文1

一、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学语言相互转化。

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学语言互相转化的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意抓“扩展”与“压缩”的训练,所谓“压缩”就是在学生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去掉事件的叙述,讲出题中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再变为文字题叙述出来。例如,我讲一道百分数应用题“三阳去年植树15万棵,今年植树比去年多20%,今年植树多少万棵?”通过分析题意,引导学生抽象出问题的实质并叙述出来:把去年植树15万棵看作单位“1”,求今年植树多少万棵,也就是求去年植树数的(1+20%)是多少,进而叙述为求15的(1+20%)是多少。所谓“扩展”,即把简单的式子题用不同方式叙述成文字题,把简单的文字题再改编为应用题。如把上题再反过来的训练。开始我让学生模仿练习,再逐步让学生自己表述,这样学生不但积极性高,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应用题能力,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让学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解题程序。

在数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把知识的获得过程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如下操作活动:要求学生将24个正方体木块(各表示1立方厘米)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边操作边说出所摆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教师分别板书出来后,引导学生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并比较算式和相应的形体,发现长方体所占的体积单位数正好等于长、宽、高的乘积,并让学生完整地叙述出来。

三、让学生用语言有条理的表达思考的过程。

在讲复合应用题“学校举行歌咏比赛,三年级参加24人,比四年级少16人,五年级参加的比三、四年级的总数多5人,五年级参加多少人?”时,我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这题直接告诉我们哪个年级的人数?(2)要求的是哪个年级的?(3)题目中关键是先求出哪个年级的人数?它与谁有关系?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让全体学生说,先说给同桌听,并互相纠正语言中的毛病,再说给全班同学听,并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时要条理清楚。根据这个题目的要求,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答?用这样的方法来拓宽学生思路,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让学生提高说理能力,清楚表达解题思路,从而掌握综合思维能力。

上言长相思范文2

关键字:“三个维度” ;“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长相思》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系统的提出了“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根据这一课程目标开发相应的课堂教学内容是具体教学实践的重点所在。在这一理念指导下,通过对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课堂教学内容的多角度开发来充分地实现这一课程目标。

一、重新认识“知识”提升学生“能力”

“知识与能力”是语文教学目标的基础和落脚点。相比于将语文沦为“工具性”的观念,新课标“大大淡化了对系统语文知识传授的要求。”[1] 但能力的培养却离不开知识的传授,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言,“从语文课程的观点看,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首先是个知识的问题,合意的能力要靠适当的知识来建构。”[2]这里的知识不同于狭隘的“系统语文知识”,而是一种广义的知识,这种知识不仅丰富学生的显性知识储存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隐性知识。

以《长相思》为例,基本的语文知识,包括字、词以及词这种文学体裁的相关常识和作者简介;例如对词牌、词调和作者纳兰容若的生平的介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远离故乡后“身向榆关那畔行”所包含的悲凉之意。学生通过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这样的“知识”来初步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

二、“过程与方法”——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数学课堂上不是生硬的塞给学生一个现成的公式,更重要的是这个公式的产生过程。语文的学习同样是一个排斥现成的“标准答案”的过程,而是通过听、说、读、写等让学生去体味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切身体验说出答案。

以《长相思》为例,作为古典诗词来教。通过教师咏读或播放课文咏读录音让学生对词这种文学体裁的音律节奏有个初步的感受;再通过学生自己的反复咏读来体会词的音律特点从而发现诗词在咏读方面的差异,通过启发学生将自己体验到的差异和特点表述出来,教师进行最后总结;作为语言表达的典范来教,重点学习词的言情性的语言特征。通过《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四个“一”的出现,不仅是音律方面的需要,更加表现了作者远离家乡时内心的孤苦,为抒发思乡之情渲染气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什么方法来引导学生来理解这种语言表达的特点?

过程的设计主要有三个步骤。第一,读,包括老师读和学生读。读的对象是在整首词的基础上着重体验“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这几个排比句,重点在对“一”的体验。“山、水、风、雪”再加上一人,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脑海里将这几个意象构筑成一幅孤独凄苦的意境。再就是对比其他作品中相同语言结构来理解这种语言的表达效果。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里的语言和《长相思》的语言在使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用意象的排列来构筑一种孤独凄苦的离乡意境,通过这两个作品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到这种语言典范在表达情思方面的特点与魅力;第二,说。学生在对这首词的朗读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提示下对刚才所读的词的这种语言特点和体会说出来。先说《长相思》的特点,再对比说《秋思》的语言特点,找出这两篇课文语言方面的异同,甚至同学们可以分别就两篇课文中语言特点通过对话与激辩来更深入的体会;第三,交流总结。在学生个人的体验基础上让学生互相交流,针对不同的体验老师作出引导和总结,这样的话,学生就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接受这个结果。以后在遇到同样的课文之后就能够运用到这种方法来进行学习和思考。这三个设计方式其实就是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些活动一方面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和美学特征,另一方面又紧紧地联系所教授的知识。它们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感,还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他们潜在的对话欲和其他表现欲,使他们在上每堂课时都像最优秀的戏剧演员一样,在最大限度的感情卷入和兴奋状态中,在不知不觉中吸收知识。”[3]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生,感悟生命,追求真善美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句、篇的“知识”教育,更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理解体验人生意义,感悟生命的价值,追求真善美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长相思》为例,通过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剖析,更高层面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审美,课文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描绘的美好意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语文素养中的情感态度、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内容基本上属于情感态度范畴。”[4]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儒家思想注重“家国”情思,所以古代诗词很大一部分就是对家国情思、思乡之情的抒发。就《长相思》而言,抒发家国情思的方式是运用具有强烈审美效果的“词”这种文学样式,这样,我们通过结合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文化背景以及作品所构筑的审美意境这三个维度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通过对思乡情感的体验,从而对人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对生命的可贵有了更加深入的感悟,从而达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爱国思想的培养目标。进而达到对学生求真、向善、爱美品格的培养目的。

四、结语

转变对“知识”的认识,将“知识”的范围扩大而不局限于传统的字、词、句、篇的讲解,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在过程和方法的设计层面,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把舞台让给学生,老师的角色由主角转变为导演;通过发掘传统文化背后的因素,深入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作品的主旨,在更高层面上达到对学生求真、向善、爱美品格的培养目的。

[参考文献]

[1]巢宗棋、雷实、陆志平主编,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7-48页

[2]王荣生,简论制约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知识状况[J]北京:《学科教育》, 2002第10期

[3]腾守尧,美育——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1995第2期

上言长相思范文3

关键词:和歌;汉诗;汉字;音意;绝句

例句:

1、忍ぶれど 色に出にけり わが恋は 物や思ふと 人のふまで

相思形色露,欲掩不从心。烦恼为谁故?偏招诘问人。

2、恋すてふ わが名はまだき 立ちにけり 人知れずこそ 思ひそめしか

春阖初慕恋,但愿避人言。谁料蜚语快,风闻满世间。

3、契りきなかたみに袖をしぼりつつ末の松山波こさじとは清。

可记湿双袖,同心发誓言,滔滔滚海浪,哪得过松山。

4、あひみてののちの心にくらぶれば昔はものを思はざりけり。

自赴佳期后,相思更转愁。曾言怀念苦,始信无来由。

5、逢ふことの えてしなくは なかなかに 人をも身をも 恨みざらまし

当初无邂逅,何至动芳心。怨妾空余恨,衷衷亦怨君。

6、哀れとも いふべき人は 思ほえで 身のいたづらに なりぬべきかな

无人问寂真,断肠有谁怜。岁月空蹉跎,吾命近黄泉。

7、由良のを 渡る舟人 かぢをえ ゆくへも知らぬ 恋の道かな

欲渡由良峡,舟楫无影踪。飘飘何处去,如陷恋情中。

8、八重むぐら しげれる宿の さびしきに 人こそえね 秋は来にけり

野草千丛茂,幽深庭院荒。年年人不见,寂寞又秋光。

9、をいたみ 岩うつ波の おのれのみ くだけて物を 思ふころかな

风急波浪涌,溅溅擅山岩。抱恨堪回首,痴心碎君前

10、みかきもり 士のたく火の 夜はもえ 昼は消えつつ 物をこそ思へ

卫士焚篝火,晨宵灭复燃。相思魂杳杳、长夜摧心肝。

11、君がため 惜しからざりし 命さへ くもがなと 思ひけるかな

相思难丛愿,不惜下黄泉。昨夜相逢后,依依恋世间。

12、かくとだに えやはいぶきのさしも草 さしもしらじな もゆる思ひを

伊吹艾草茂,无语苦相思。情笃心欲焚,问君知不知。

13、明けぬれば 暮るるものとは知りながら なほうらめしき 朝ぼらけかな

破晓频分手,别君切切悲 明知夕又见,犹自恨朝晖。

和歌是日本古典格律诗歌的总称,包括短歌、长歌、片歌、旋头歌等。和歌是格律极强的一种文学体裁。长歌最后一联以七音结束,一般是以五、七音为一联。一首长歌全歌形成奇数联为常见、一般长歌在三联以上。叙事诗是长歌的常见形式。长歌的存在时间并不是很长,它通常在开始的时候最具感染力。长歌等自《万叶集》之后便逐渐淡出文学舞台,以至于今日提到的和歌,大多指的都是短歌。

上言长相思范文4

【关键词】数学情境;语言思维;探索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设置数学情境是前提,它起着思维定向、激发动机的作用,教师重在用语言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而在课堂上提出数学问题则是关键之关键,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语言思维能力的核心和难点,重在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和探索,数学情境的问题教学研究,可以看作是语言教学法的一种形式,语言教学模式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探索:

一、加强文字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语言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正确发挥语言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数学教师的教学风格也生动地体现出教师的语言思维特点和语言思维品质,教学风格多由教师的教学语言表现出来,思维与语言互相融合、互相推进,通顺、清晰、精练、活泼的语言,不但能准确地传递信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有助于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使师生双方处于轻松,愉快的美好状态下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学风格还与教师的语言特长有关,但不论什么特长,教师的语言思维品质必须优良,只有具备了优良的语言思维品质,教师的语言思维特长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加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互译的教学,培养学生对符号语言的解译能力

符号语言是数学语言的一种,具有简洁、严谨、通用等特点,符号语言教学也是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用符号表达则简练,用图形表达则直观形象,但是不少学生不善于对数学语言的多种形式进行转化,尤其是对抽象的数学符号语言常常回避,造成死板、思维僵化的结果,因此数学语言形态间的互译,不仅有利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使学生熟悉数学语言本身,能够合理简洁、准确地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达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这节课是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讨,采用实验归纳与逻辑推理两种方法同时进行的处理方式.学生通过操作实验,不仅发现和明确了结论,而且获得了进行逻辑推理的经验支持和思考基础.对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这一性质,是从对“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的说理过程进行反思以后得到的,教科书上的语言分析过于简单,而这一性质相当重要,学生如果不理解透彻了,以后就很难把它演变成数学符号语言来进行证明.首先用语言把它分成三个方面来进行讲解:①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与底边上的中线重合;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与底边上的高重合;③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与底边上的高重合.同时,在上课时,结合等腰三角形的图形让学生自己用语言进行逻辑推理C明,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经历一个过程,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接着,让学生根据图形,用符号语言表达这三条性质,

①如图1:在ABC中.如果AB=AC,∠1=∠2,那么BD=DC;②如图1:在ABC中.如果AB=AC,∠1=∠2,那ADBC;③如图1:在ABC中,如果AB=AC,BD=DC,那么ADBC.最后让学生自己把这三个知识用文字语言归纳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为“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再让学生用符号语言进行归纳为:如图1,在ABC中,AB=AC,①∠1=∠2,②BD=DC,③ADBC三个条件中,满足其中一个就能得出其他两个.然后,根据这条性质出了一些练习,当堂进行测试,学生都能做对,这个知识点通过这样一分解,学生上课时都能理解和应用.

图1

图2

三、加强文字语言、图形语言互译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图形语言的解译能力

数学几何图形综合题令很多学生望而生畏,有些学生可能一看到长题或复杂图形就放弃,其实我们教师只要在平时教学中加强训练,引导学生合理解读几何图形,将难度分解,一个复杂问题推到最简单的基本图形情况,构建解决问题的简单情境,由此获得启发,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几何证明中许多题目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特别在相似三角形这一内容中,许多图形都有A字形.例如,让全班学生动手操作:将一把等腰直角三角尺放在腰长为2的等腰直角ABC上,并使它的45度角的顶点(D)(见图2)在斜边BC上滑动(点D不与B、C重合),使三角尺的一边始终经过直角三角尺顶点A,另一边与AC相交于点E.探究:①问图中有哪些三角形相似,并加以证明.②设BD=x,AE=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③当点D在线段BC上滑动时,ADE是否可能成为等腰三角形?如果有可能,求BD的长.

上言长相思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语言表达 能力培养

众所周知,能力和思维相辅相成,而思维的发展同语言的发展又紧密相关,这说明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即通过听、看、想、说等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学语言相互转化

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学语言互相转化的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意抓“扩展”与“压缩”的训练,所谓“压缩”就是在学生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去掉事件的叙述,讲出题中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再变为文字题叙述出来。例如,我讲一道百分数应用题“三阳去年植树15万棵,今年植树比去年多20%,今年植树多少万棵?”通过分析题意,引导学生抽象出问题的实质并叙述出来:把去年植树15万棵看作单位“1”,求今年植树多少万棵,也就是求去年植树数的(1+20%)是多少,进而叙述为求15的(1+20%)是多少。所谓“扩展”,即把简单的式子题用不同方式叙述成文字题,把简单的文字题再改编为应用题。如把上题再反过来的训练中。开始我让学生模仿练习,再逐步让学生自己表述,这样学生不但积极性高,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应用题能力,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让学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解题程序

在数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把知识的获得过程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如下操作活动:要求学生将24个正方体木块(各表示1立方厘米)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边操作边说出所摆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教师分别板书出来后,引导学生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并比较算式和相应的形体,发现长方体所占的体积单位数正好等于长、宽、高的乘积,并让学生完整地叙述出来。再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出示一个四条边可以活动的长方体,让学生用手拉成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并口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变”与“不变”的关系;形状变了,长方形的长和宽变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但不论形状如何变化,而面积的大小始终不变。

三、让学生用语言有条理的表达思考的过程

在讲复合应用题“学校举行歌咏比赛,三年级参加24人,比四年级少16人,五年级参加的比三、四年级的总数多5人,五年级参加多少人?”时,我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题目中直接告诉我们哪个年级的人数?(2)要求的是哪个年级的人数?它与谁有关系?(3)题目中关键是先求出哪个年级的人数?求四年级人数时容易犯什么错误?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让全体学生说,先说给同桌听,并互相纠正语言中的毛病,再说给全班同学听,并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时要有条理、说清楚,这样大家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说到求四年级人数易犯哪些错误时,我又提出:遇到类似“比四年级少16人”这样的语句叙述时,应如何理解才不可避免错误?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大家都能说出:首先要弄清谁比四年级少16人,四年级比三年级人数怎样,待问题解决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根据这个题目的条件,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答?用这样的方法来拓宽学生思路,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让学生提高说理能力,清楚表达解题思路,从而掌握综合思维能力

说理训练有利于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某加工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2个工人3小时加工18个。照这样计算,4个工人9个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分析叙述的:

由果索因叙述为:要求4个人9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必须知道每人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已知条件告诉了2人3小时加工18个零件,所以每人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可求的。

由因导果叙述为:已知2人3小时加工18个零件,可以求出每人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已知每人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那么4个人9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就可以求了。

上言长相思范文6

关键词:汉语;英语;词法;句法;语法结构

一、思维是影响语法结构的方式

语言一定要遵循本身一种规则,如果一种语言失去了它本身的这种规则,那么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将每个人只能使用这一种语言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则无法完成最简单的沟通方式。思维离不开语言,而思维活动总是在语言基础上,要么是在母语基础上,要么就是在外语基础上进行的,思维支配语言,而没有语言,则思维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证其实。[1](刘宓庆,41)

思维方式对于民族语言的产生和变化都有着深远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着语言的语法结构发展,同时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也体现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变化,“语法比语言的任何其他部分都更隐蔽地存在于说话者的思维方式之中”

二、汉英语法在结构上的相同点

1、语法结构包括词法和句法,词法是词的构成及变化的规则,即研究的对象是如何构词的问题,从词法角度来看,英语和汉语都可通过复合法和附加法构词。

(1)在我们所熟悉的汉语中,语素作为最低层级上的语法单位,其中还包括有词、词组、句子,在这其中语素也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它们是构词的材料。汉语的构词便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或者语素组构成。

复合法,例如,由“大、学”两个语素可以复合成“大学”这一复合词;车+票车票;狼+狗狼狗。

2、从词法角度来看,英汉中的词的构成要素都是相同的,词类分别不大,主要的构句的句法成分都是由主谓宾定状补几大成分构成。

3、为了人们理解和使用的方便性,人们常常省略句子中的一个或几个句子成分,省略主语和谓语的现象在英汉中都很常见。

三、汉英语法在结构上的不同之处

1、汉语是复杂的,每个字都有着不一样的发音,并且不同的发音代表了不同的含义。例如,长zhang/chang就是有着不同的含义的两个发音。在汉语言中,词的不同顺序也会造成不一样的表达意思。例如,“词汇丰富”表示的是主谓关系的语法意义,而“丰富词汇”表示的动宾关系的语法意义。

2、英汉语言在词类下语法结构的差异:

(1)汉语中常常省去连词、介词和动词也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而英语中必须明确交代清楚才能表示清楚含义。

①省略连词:长江黄河the Yangtze and(or)the Yellow River

“长江”和“黄河”之间在汉语中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去决定,而在英语中就用连词and/or表明意义,如果没有连词,只是对照汉语翻译出来就不合乎英语的语法规则了。

②省略介词:我将要去吃饭。I will eat.

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很少去说,“我将要去吃饭”,省略了介词“在”,而在英语中介词却是不可缺少的。

(2)省略动词:英语中动词有时候可以不加,但是汉语中的动词必须加。

例如:My sister is a teacher , his bother a policeman.

喜欢唱歌和喜欢跳舞 like singing and dancing,只用了一个动词 like,在喜欢跳舞省略了一个like。

(3)省略宾语:汉语中 一个动词之后往往会带有一个宾语,而在英语之中如果宾语相同,则会在第二句中省略。例如,I like the red coat than the blue (coat).

(4)英语和汉语中介词的使用是不同的,但表示的是一个意思。例如,“在…的帮助下”汉语用介词“在”,而英语表达是with the help of…用介词with 。

3、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下的结构差异

(1)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一样的语法结构,每个句子都有自己相应的语法结构,在汉语中,短语、句子和词的结构在语法上结构基本一致。而在英语中,句子和短语在语法上的结构就是不一样的,英语短语里的限定动词是不允许出现的,而句子的谓语部分都必须有一个限定动词。

(2)就句子的结构而言,汉语的句子结构总体上没有英语复杂。

其中英语的句子是由简单句和非简单句两个部分组成,从简单句而言,可以看出我们阅读时造成的障碍来源是定语、同位语、插入语和状语。

这个英语的长句子,去掉所修饰的部分,the DSDP’s drill ship was able to maintain a steady position on the ocean’s surface and drill in very deep water是句子的主要结构.其中maintain和drill两个动词,中间有and连接表示并列。

此外,在句法上英语通常使用多长句,很少使用短句,而汉语通常都是短句,而不使用短句,这样才能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人们更亲近地交流由此可见,英语在句法结构上还是比较复杂的。

4、特殊句式

英语中为了避免主语较长、头重脚轻的现象以及避免给人造成句子理解上的困难,采用了形式主语,即用it作为形式上的主语。

5、从词法的角度上来看,英语通过添加词缀,即改变词形的方式可以改变词性,而在汉语中一个词的词性是固定的,不能通过词形的改变去变换词性。

6、没有时态和人称是中英语最大的区别。在英语中,如果讲过去的事,就要将动词原形换成动词的过去式,如果讲将来要发生的事,就要将未来发生的事,就要用将来时。在英语中想表示第三人称时,只要在在动词后加个“s”就行了,词不用有变化。

四、总结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有很多异同点,比如,汉语包含于汉藏语系,英语包含于印欧语系,不同语系的语言在语法结构上是有多相似点的。所以,英语中长句中所要表达的意义只要关注句子的主语和谓语成分就可以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其他的部分都是起修饰作用的短语和分句,无论是加上还是去掉都不会对句意的理解产生太大的影响。

1.分类上词语的相似性

英汉中的词的构成要素都是相同的,词类分别不大,主要的构句的句法成分都是由主谓宾定状补几大成分构成。在虚词的使用上,英汉中虚词都是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依靠于实词而存在,并且不能单独成句,不能作语法成分。

2.结构中词语的相似性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对于词的构成方法都有相似之处,都可以通过附加法和合成法来组成新词语。

3、句的分类上的相似性。

英汉中的句子长短不用,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但大体结构都是相同的,主要表达的结构却是相同的。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等应用于英汉中,“主谓、主谓宾、主谓宾宾补、主谓双宾、主系表”,这五种基本句型应用于英语句子结构中。

上一篇小龙猫

下一篇老师的感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