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谷雨的古诗范例6篇

写谷雨的古诗

写谷雨的古诗范文1

一、喜雨―――对风调雨顺的颂歌

中国以农业立国,因此与农事相关的季节变化特别受到中国人的关注,反映在诗歌中,出现了大量以春秋为母题的诗,最引人注目的意象莫过于春花秋月,其中凝聚着中国人对人生完美与缺憾的独特体验。在有关春的诗中,“春雨”也成为诗人常吟咏的对象。寒冬过后便是暖春,万物复苏,春风化雨,滋润大地。所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韦应物《观田家》)在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春雨的到来,预示着万象将为之一新,农人也开始播种一年的希望。古人常把滋润万物的春雨称作“甘霖”“甘雨”“甘露”,“春雨贵如油”的农谚,体现了农人对春雨的珍惜和欢迎。最为著名的喜雨诗莫过于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赋予春雨以人格,它好像知道大地万物的需要,知时而至;又不愿惊扰人们,悄悄地滋润着大地万物,给人们送来了春的讯息,带来了新的希望。诗人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喜雨之情,体现了喜苍生所喜的博襟。

二、愁雨―――愁情别绪的象征

适时适量的雨能给人类带来生命的滋润和精神的鼓舞,而淫雨霏霏、大雨倾盆,则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原始宗教中既有祈雨活动(当天旱少雨、万物干枯时),也有止雨的仪式(当雨水泛滥时)。董仲舒《春秋繁露止雨》中记载了止雨的祝辞:“今淫雨太多,五谷不和,敬进肥牲清酒,以清社灵,幸为止雨,除民所苦。”因此雨既是一种喜悦的象征,也融注了另一种情感―――愁。当历时弥久的雨水和诗人的某种心境相遇时,就会产生一种共鸣,雨就会成为表现诗人愁情别绪的载体,成为理想幻灭、仕途坎坷,人生多艰、壮志难酬,人生易老、青春易逝,悲欢离合、思念愁苦的象征!“雨”的意象更常见的不是表现欢乐、喜悦,而是痛苦的愁情别绪的寄托。《诗经》的“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谷风》),“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东山》)“雨”已成为中国文人用来表达愁情别绪的程式化意象,这是与中国文学悲伤的格调相一致的。历经数千年而不乏其诗:

1、以雨抒发愁绪的。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表现的是失去亲人后肝肠寸断的思念。“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表达的是作者看到无休止的雨水后的莫名惆怅。

2、以雨比喻离情别恨。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别辛渐》),看着友人的离去,觉得那潇潇暮雨是寒冷的,这是诗人心灵的语言。“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早晨的春雨恰恰为朋友的离别渲染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淡淡的忧伤。

3、用雨写思乡怀人的。如“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张咏《雨夜》),无端的雨水滴破了一颗思念家乡的心。“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国破家亡,亲人永别,孤零零的词人听着雨打梧桐叶子的声音,又怎能不心生孤寂愁苦之叹?而这个“愁”字又怎能将词人的心绪充分表达呢?

4、抒人生无常、世事多变。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写风雨的欺凌,使大地一片红愁绿惨。风雨送春,这本是自然现象,但注入了词人主观的情感,成为政治上遭到惨败的李后主绝望心情的写照。这不仅传达出他的亡国之痛,也传达出他对人生无常、世事多变的慨叹。

5、抒发壮志难酬、雄心不改的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年迈体弱的诗人已不能横枪跃马、驰骋疆场,但壮心犹在,以至于在夜阑人静时又到了他梦萦魂绕的沙场!

写谷雨的古诗范文2

诗人眼中的雨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然而,大自然的雨却是变化无穷的,它可以冲毁桥梁,淹没、破坏庄稼,给人类带来灾难。下面,请站在科学的角度讲述雨的别样情形。

1.讲述雨水泛滥成灾的实例。

古时的大禹治水,孟加拉国特大水灾

2.罗列与雨有关的奇特现象:梅雨、钱雨、泥雨、酸雨等等。说说它们形成的原因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害。

(1)梅雨:

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的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一狭长区域内往往有一段连续阴雨时段,出现频繁的降水过程,常有大到暴雨。这时,正是江南梅子成熟时期,故称“梅雨”。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生动地描绘了当地梅雨季节的自然景象。因为梅雨季节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因此也有称之为“霉雨”的。

(2)钱雨:

①现象:

说到钱雨。人民日报登载的材料中,叙述“一九四年的一天,苏联高尔基州突然下了一阵带有大量古老铜钱的雨,人们把这种雨叫做铜钱雨”。而在我们中国,这样的例子就很不少。据南北朝时代的任?P在《述异记》一书中载:“周时,咸阳雨钱,终日而绝。”“王莽时,未央宫中雨五铢钱。”

“汉世,颖川民家雨金铢钱。”又据《宋史》《五行志》载:“绍兴二年七月,天下雨钱,或从石?中流出。”明代的《稗史汇编》也有这样的记载:“成化丁酉六月九日,京师大雨,雨中往往得钱。”可见钱雨并非奇事。

而且,我们还知道有金雨。《竹书纪年》载:“夏禹八年夏六月,雨金于夏邑。”后来任?P也写道:“先儒说:夏禹时,天雨金三日。古诗云:安得天雨金,使贱同如土。是也。”他在《述异记》中又写道:“周成王时,咸阳雨金。今咸阳有雨金原。”“汉惠帝二年,宫中雨黄金、黑锡。”“汉世,翁仲儒家贫力作,居渭川,一旦天雨金十斛于其家。”象这样的金雨不知道外国是否也有。

还有五谷雨。任?P说:“吴桓王时,金陵雨五谷于贫民家、富者则不雨矣。”照他这么说,好象老天爷居然也会区别贫富似的。这当然是一种附会。宋代刘敬叔的《异苑》

又载:“凉州张骏,字公彦,九年天雨五谷于武威、炖煌,植之悉生。”在五谷之中,有降稻米的。如晋代崔豹的《古今注》载:“惠帝三年,桂宫、阳翟俱雨稻米。”也有降黍的。崔豹又写道:“宣帝元康四年,长安雨黑黍。”《宋史》《五行志》也说:“元佑三的六月,临江县涂井镇,雨白黍;七月又雨黑黍。”同样,《元史》《五行志》载:“至元十一年十月,衢州东北雨米如黍;邵武雨黑黍,如芦?;信州雨黑黍,郡邑多有,民皆取而食之。”又有雨粟的。崔豹说:“武帝建元四年,天雨粟。”“宣帝地节三年,长安雨黑粟。”当然也有雨麦的。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载:“汉武帝时,光阳县雨麦。”在各地县志中还有许多同样的记载,我没有一一去查阅,这里就不列举了。

如果只看上面所举的几部书,我们还不能完全发现其他各种下雨的趣闻。其实二十

五史和笔记小说中的材料,多至不可胜数。随便再打开《汉书》《五行志》,其中就写道:“元帝永光二年八月,天雨草,而叶相胶结,大如弹丸。”这大概可以叫做草雨吧。

此外,崔豹还说过:“汉帝永和中,长安雨绵,皆白。”又说:“宣帝元康四年,南阳

雨豆。”《宋史》《五行志》也载:“元丰二年六月,忠州雨豆;七月甲午,南宾县雨豆。”这些绵雨、豆雨等等例子可以说明,下雨的时候,能够随雨下降的东西还有不少,决不止于我们所说的这一些。

②原因

那末,我们应该怎样解释这类现象呢?这些是神怪现象吗?显然不是。这些现象实际上都是由旋风所引起的。旋风又叫做回风,古人早已知道它的厉害了。

明代《管窥辑要》一书,引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的话说:“回风卒起,而圜转扶摇,有如羊角,向上轮转,有自上而下者,或磨地而起者,总谓之回风。”当回风刮起的时候,飞沙走石,平地而起,直冲到高空中去。因此,地面的东西往往会被刮到天上,刮到很远的地方,然后又落到地面上来。这样就形成了所谓钱雨、金雨等等奇怪的现象。

实际上这些现象的产生,道理却很简单。

写谷雨的古诗范文3

梁园、沁园、金谷园,玉树琼楼何处觅;王侯、骚客、佳人,当日风流入东风。它们辉煌在史册上,风华在诗文歌赋里,吟诵在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口唇间。一部中国文学史,如果缺失了这三个园林,它的光华不知会暗淡几许。中州三园,文华苑。

梁园三百里,睢水逶迤,修竹青翠,兽走禽飞,楼阁星布。梁孝王,效法信陵君,座上客邹阳、公孙诡、羊胜、枚乘、严忌、司马相如等,皆一时之秀。枚乘吟《梁王兔园赋》,邹阳诵《酒赋》、《几赋》,羊胜歌《风赋》,公孙诡作《文鹿赋》。呵,汉赋耀星空!李白、杜甫、高适日月星三光共耀梁园。李白在宋平公平台上咏《梁园吟》,倾诉被玄宗“赐金放还”出京后的心情。他叹“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兴“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却作梁园歌”,伤“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唱“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杜甫在多年之后满怀深情回忆梁宋游,“剧谈怡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忆与高李辈,论文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李白、杜甫和高适,携手梁园饮酒歌诗,实为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的一页。“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宋。”居家梁宋十年,李白不知写出多少惊风雨、泣鬼神的诗篇。此后,岑参、白居易、李贺、李商隐、秦观、元好问、侯方域等历代无数文人先后游梁园、叹梁园。岑参叹道: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后,春来还发旧时花。”李商隐寄友情:“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秦观赞梁园梨花:“梁园雪尽已无馀,月锁瑶枝冷自如。妒杀双双白燕子,故将春事往来输。”笔蘸梁园水,抒写兔园情。

沁园春,古今多少清词丽句,逸兴豪情。太行山南,沁水之畔,沁水公主园,沁园春词牌的渊薮。东汉明帝封他的五女刘致为沁水公主,给她建的园林人称沁水公主园。想当年,沁水公主在园中赏百花,戏流水,幽篁曲径,亭台望月,窈窕仙子风。外戚窦宪垂涎沁园美,丧心病狂,竟敢逼抢沁水公主园。皇帝发现后痛斥窦宪,园林复归旧主。千年风雨打,伤心沁园春。元耶律楚材《过沁园有感》云:“昔年曾赏沁园春,今日重来迹已陈。水外无心修竹古,雪中含恨庾梅新。垣颓月榭经兵火,草没诗碑覆劫尘。羞对覃怀昔时月,多情依旧照行人。”明末清初大书法家王铎《移居》诗里的沁园是:“栖托东湖上,茅堂近北城。古今余冷泪,兵火剩残生。抚竹沁园好,吹箫铁岸清。扶危诸志在,肯自味洲蘅。”沁园美,最美沁园春。沁园春色好,至今人歌沁园春。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是坠楼人。”《金谷园》,杜牧之的千古绝唱。西晋石崇,富可敌国,美女侍厕,骄奢淫逸,列锦障数十里,珠玉奇珍山积,连晋武帝的舅舅王恺也比不过他。石崇在洛城北,邙山阳,金谷涧,依水势山形,建金谷园。金谷园中楼阁逶迤,美人如仙,宝物充陈,绿柳袅娜,奇花争妍,异卉吐芳,鸟鸣蝶舞。在石崇的上千美人中,尤以绿珠艳冠群芳。绿珠人美舞妙,最善吹笛,艳名满洛城,独得石崇宠爱。石崇与贾谧、欧阳建、陆机、陆云、左思、潘岳等文士结成诗社,号“二十四友”。绿珠吹笛妙舞,文士们饮酒赋诗,不分昼夜。物极必反,自然之道。石崇的靠山贾谧在皇后贾南风被废后伏诛,赵王司马伦的手下孙秀即派使者来金谷园向他索取绿珠。石崇怒不答应,孙秀就劝赵王伦杀石崇。石崇得罪被收时对绿珠说;“我因为卿而获罪。”绿珠流着泪对石崇说:“愿效死于君前!”言罢,绿珠自坠楼而死。此后不久,石崇及其全家也被杀于洛阳东市。临死前他叹道:“奴辈利吾家财!”拘押他的人回答道:“知财致害,何不早散之!”殷鉴不远,古今石崇知多少!贾谧、石崇死后,金谷二十四友星落云散,金谷园也逐渐荒废,只剩遗迹供后人吟咏凭吊。历代文人骚客,在金谷园低回徘徊,他们或讽或刺,或叹或伤,所咏篇章,不知凡几,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独特风景。唐人张继叹息道:“彩楼歌馆正融融,一骑星飞锦帐空。老尽名花春不管,年年啼鸟怨东风。”唐末五代贯休上人吟道,“昔时惜时洛城人,今作茫茫洛城尘”,“茫茫金谷园,牛羊龁荆榛。飞鸟好羽毛,疑是绿珠身”。晋时金谷园,诗文半天下。积金买刑戮,奢华一梦中。楼头一坠后,绿珠千秋名。

梁园、沁园、金谷园,三园已随历史的白云悠悠飘远。它们的故事昨日书、今日写、明日叙;它们的情,昔人吟、今人咏、后人歌……

写谷雨的古诗范文4

小草在冰雪下动动身子,整个春天就开了。

柳芽儿吐绿,麦苗儿返青。

每一朵花瓣湿漉漉,每一片草叶鲜嫩嫩,一个小小的活泼泼的春天。

蝴蝶翅膀翩翩,扑楞楞飞。飞到桃林深处,飞到田野深处,去赴一个甜蜜而深情的约会。

到处是水嫩嫩的初生模样。

所有潜藏的爱,都张开翅膀,刚一打开鸟笼,幸福和沧桑齐齐飞起。一翻身,融入蓝天白云的节奏。

天地之中,飞得最高最痛快的,是纸鸢。

一根细线,串古串今。不知放飞多少柳岸堆烟,春江水暖。

一只,两只,一百只,一千只,……漫天飞翔!每一只都将童话传承。是春天最迷人的姿影。

当你细细查看岁月的羽毛,一切,都变得轻盈。

■雨水:江南写意

不必撑伞。请随我来到江南。

杏花,正开出一蕊风韵。

春雨,刚好可以打湿薄薄衣衫。

杏花、春雨、江南,这三个词语的组合,就是线装书里最动人的旋律。

石桥边,开放执着而坚定的爱情;柳荫旁,系住远游的舟船;乌篷船荡荡悠悠,把中国式梦境沉酣;古戏台咿咿呀呀,才子佳人永远……

花是江南的翅膀,雨是江南的魂魄。

而诗词,是一杯杯清芬的美酒。醉了天,醉了地,醉了江南。

画船听雨眠,痴想那皓腕凝霜的女子;小楼听春雨,深巷明天定有一位卖花姑娘;吹笛雨潇潇,依稀记得伊人旧时模样;驿桥春雨时,多想驱得快马奔向故乡……

雨水,最宜开在江南。一朵一朵精致,一场一场微茫。

丝丝缕缕,喂养玫瑰的花房。

飘飘洒洒,抚慰流年中的暗伤。

■惊蛰:线装书里的诗词

远古时一声惊雷,震醒尚在沉睡的大地,地气疏通。震醒大大小小的虫儿,赶紧清理居所。震醒架上一排排线装书,一句句诗词,如同一尾尾小鱼儿,竞相跃出水面,吐着鲜亮的泡泡。

这个时节眼睛最忙。

先看绿柳,绿柳才黄半未匀;再赏桃花,桃红又是一年春;又看菜花,桃花净尽菜花开;还看梨花,砌下梨花一堆雪……

这个时节耳朵也忙。

淑气催黄鸟,鸟语声声唱暖春气;泥融飞燕子,燕子啾啾斜剪蓝天;几处早莺争暖树,早莺就是树上的花朵;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恰如春日的逗点……

惊蛰。这个词语蛰伏在血液中,把生命的热力,传递到每一寸指尖。

惊蛰。多么阳光!让人身心爽洁。要来的都来吧,要开的都开吧,要爱的尽管爱吧!

我们种葵花,种蓖麻,种大麦,种豌豆,种下一个古典风味的愿望,或者种一个颇具现代感的理想,让这个世界,变得喧闹而喜庆。

■春分:桃之夭夭

桃之夭夭。恰是水灵灵春分模样,一切就绪。只等一声召唤,唤醒桃花仙子,好一个惊艳,从《诗经》水畔飘然而至,甘愿从俗,于是,得了世间俗人的千般眷恋。

桃之夭夭。灿烂而张扬。溪边湖畔,她笑成了诗。照见岁月的影子,脆薄如纸。立在唐朝某个上午,看门扉轻启,吱呀一声,打开历史。

桃之夭夭。从指缝间窥视时光的杰作,这轻柳,这雨燕,这满天的纸鸢……

笑声洒落崇山峻岭,顺着苍凉的河道,渐次低矮。风来了,笑声打落一些鲜艳的红,入水飘零。

桃之夭夭。开一个繁盛的春天。是谁在幸福地咳嗽?是桃花太炫目,还是碧柳太缥缈?这绚丽的季节,终究会遗落么?从雪山到草原,再到城市。张着企盼的眼:明年,还可不可以, 再见桃花?

■清明:酒魂

一段逆时针的悲伤。

细雨纷纷,淋湿千年之前的天空。

那个叫杜牧的诗人,把一个感伤的词汇,植入时代的记忆。从此,山南水北,处处溢满杏花的薄,与酒的香。

从古典深处走来,却最有鲜活的触感。温一碗酒,祭那些不再言说走动的亲人。

燃一炷香,插一支烛,脚下的每一寸泥土,都在诉说思念。

思念,是袅袅升起的烟。山地荒芜,坟茔孤寂。

也许只有酒,才能安置至深至浓的凡俗情怀。我们远古的亲人啊,一碗酒,能不能稀释世间的凉薄?一碗酒,能不能帮我们灌溉几近荒芜的田园?一碗酒,能不能疏通,被冷漠和浮躁堵塞的命运的河流?

一碗酒,斟天斟地,也敬献给这山川草木,郁郁青青。

我相信,杏花凋落瞬间,千里之外的酒旗,便化作不朽的经幡,为万载的江山,呐喊,为逝去的岁月和生命,招魂。

■谷雨:一个叫苇岸的人

马建国。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

他的笔名叫苇岸,用文字搬运生命。

他在世上生活,不到四十个年头。

他喜欢徒步旅行,关注大地上的事情。

他坚持素食,沉醉于天明地静。

他热爱农业文明,笔调把人心触疼。

他对二十四节气极度痴迷,找了一块农地,观察、拍照、记录……把每一个瞬间,化为朴实跳跃的文字。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一迈步,便是清明浅浅。他写到谷雨。鲜花和荆棘,都戛然而止!

那是一九九八年的春天,黄经三十度,太阳过早收起光芒。肝癌夺走了他写字的权利,以及思考的眼神,沉静的嗓音。

大地上的事情,他已无法关注。而他的骨灰,与花瓣一起,融入了故乡的麦田、小河、林地。

大自然依然进行大循环。春天,把树叶搬回树上。秋天,让河水潜入河中。

写谷雨的古诗范文5

第一次读灵均的作品,是在记忆深处的十八年前,那时我们都在南湖之畔读书,与一些梦想同行而不务正业。他写了一首关于月亮印象的长诗,用长袂飘逸的句式和回环往复的结构挥霍自己的热情与才气。那首新体“回文诗” 有一百多行,用复写纸周正地誊写在方格稿纸上,它所进行的语言猎奇和文体冒险,当时给了我极深的印象。

“日月忽其不淹”,十八年恍然如梦。十八年不能改变月亮阴晴圆缺的运行,十八年却足以让热情倦怠,让梦想泯灭,让淡蓝色的字迹模糊,让浅白色的纸张焦黄,更何况这十八年间我们经历了许多对文学颠覆、对记忆修改的公众事件及个人遭遇。十八年后,在春分与清明之间,集中读了灵均的一组散文,感觉到时光不但没剥蚀他诗意的感知,而且使之更加丰盈充沛,不但没有让他梦中的憩园、泊地堕入红尘,而且他精神的漫游走得更远更从容。

从《古村夜境》的张谷英到《沱江之水》的凤凰城,从《巫山夜雨》云雨笼罩的船头到《索溪,索溪》梦里水乡一般的潭中,他总是以行走的方式找着都市背面的世界,悄然一人与古人、溪流和雨水彻夜长谈,“给灵魂以最充盈的慰藉和抚摸”。在此,他也以个人的语言创造汇入了当代文化散文的表意流程:“寻找景物背后没有凝聚成实体的精神”(余秋雨语)、“在灰烬中摸到历史远去的余温”(黑格尔语)、“为散文重新进入自然与历史找到一条秘密通道”(谢有顺语)。我想,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写作者须才情、文蕴、睿智三者兼备。纵观灵均的这几篇散文,才情是充溢的,故索溪的至美能在他笔下得到充分表现,巫山夜雨被他赋予了狂草的气势,沱江之水也由着他牵引,“一寸一寸地深入梦的腹地”。文蕴是含而不露的,我很欣赏他对张谷英的文化阐释:“与其说男人张谷英创造了一个村落,让后人或游人把一段历史翻出来数点,还不如说,这是中国湘北民俗中一段无法睡去的章节,鲜活了延绵一脉600年的正统血缘。” 如果《巫山夜雨》不是在李商隐的诗句前浅尝辄止,而是沿着这一文脉深入,引发意蕴更悠长的文化感悟,那么,该篇就会更厚实一些。景致虽然可以当早点,但还不是大餐,丰盛的文化大餐需要文火慢慢熬出的原汤原汁。融入思考的睿智是他的追求,他总是在字里行间进行着意义的探究和思绪的放飞。在疑惑发生的地方,人文关怀和心灵重建总会悄然生成:“古村人丁兴旺或许与一床暖被相关联。不然,村民为何这么早便入睡?”读到这些句子,我会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我感到平日话语从容、有些发福、爱抽烟喝酒的灵均在精神上是一位永远的游子,一位秉烛夜游的诗人,和十八年前一样,只是少了一些才情挥霍,多了一些“凝聚人生与文明的内力”。应该说, 这样更好一些, 更能“ 在繁华的尽处,在思念与泪水交识之处,在疲惫与困顿挣扎之处”,凭自己的意念之力和精神之火拨亮“那盏亮在黑暗深处的暖光”。每一个给自己“星星点灯” 的人是有福的,他能借此给精神导航,穿越迷雾,避开暗礁,迎着浪头朝着家园的方向行驶,不论旅程有多远,他的灵魂都会回家,或者是在回家的路上。

灵均生长在楚辞滥觞的地方,他的家学渊源,这与一根须十分发达的文化有着不解之缘,连他的名字也来自《离骚》,楚文化已经流淌在他的血脉里,他写作中的美文倾向十分强烈,贯穿了整个青春期,使我相信,风格来源于血液。他的散文,意象的色彩美、动态美和语言的流动美、纯粹美及观念的唯美是合一的,美得乱人心智也好,美得一塌糊涂也好,美是他文本里的实体,而不是概念,他总是在审美化的体验里完成自己的精神游历,由此,很自然就想到了屈原开创文学的传统:让思绪和灵魂一起优美地飞翔——这也是我拿《山鬼》里的一句辞作这篇印象记标题的缘由。

写谷雨的古诗范文6

论文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已出版多部文学史著作,其中只谈到姚鼐的文,均未涉及姚鼐的诗,甚至认为他的诗。可取者甚少”。文章认为只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去考究,就会发现姚鼐的诗。沉壮苍老”,入。少陵之室,可取并非。甚少”。姚鼐诗清拔刚劲,精深萃美;不少诗篇感情诚挚,思想深沉;还有一些诗作与其文互补,拓宽了诗的境界。他的诗既得古人精意,亦有自己的独创,对近代诗歌创作有着较深远的影响。文学史著作不应该把姚鼐的诗排除在诗林之外。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集以此名,人亦因此称他为惜抱先生。他的t惜抱轩全集》,有“诗集’“诗后集”和“诗外集”三部分,占全集五分之一略强。计有古体、近体诗730首,试帖诗4o首,词七阕。他所选的《古文辞类纂》,对后人的散文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已为学人所共知。其所选《五七言今体诗抄》,既选出了精彩诗篇,又体现其诗歌主张,对后人的诗歌创作,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已出版的几本文学史著作,只谈到姚鼐的文,均未涉及姚鼐的诗。连已出版的诗歌史之类的著作,也未对姚鼐的诗进行论述。可见他的诗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修订本《辞海》只简略地提及: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湖南文艺出版社《中国历代作家小传》论述稍多:“他的诗作与散文一样,不少封建说教,缺乏社会内容。他把古文义法用之于诗,故形式呆板,可取者甚少。但他某些写景小诗如《山行》《天门》《江上竹枝词》等,却清秀雅致,较为可读o,,eli小传作者批评了姚鼐的诗“形式呆板”,又“缺乏社会内容”,因而明确肯定:“可取者甚少”。对惜抱诗作出这样的评价是值得商榷的。至于古代诗歌史之类的专著,对姚鼐的诗不予评论,更是不公允的。

姚莹《识小录》中有《惜抱轩诗文》一则。受过姚鼐教诲的姚莹,对惜抱之诗十分熟悉,深谙其诗歌之妙,因而他对其诗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姚莹指出:姚鼐的散文不仅得古人精意,其诗作亦得古人精意。诗作中的五古“高处直是盛唐诸公三昧,非肤袭貌取者可比”。惜抱的七律,亦“工力甚深,兼盛唐、苏公之胜。”他的七绝“神骏高远,真是天人说法”[2]。姚莹的论述,确可纠正我们对姚鼐诗歌认识之偏颇。

只要我们采取慎重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考察,不难发现姚鼐的诗可取者不能说是“甚少”,而应该说是很多。我们应该和研究他的文一样来认真研究他的诗篇,从而继承这一笔可贵的遗产。姚莹肯定惜抱之诗兼擅唐宋之盛是建立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之上的,并不是空泛之论。如《送演论归里》:“……君有江上宅,青山绕如环。朝望江云起,暮入江云间。云开江路尽,山月照君还。”另一首《邳州黄山》诗中写道:“下邳有老父,来登下邳桥。遗身浊世外,六合皆萧条。”“一身尚为石,功名何足骄。我来秋草歇,南渡黄河潮。大风起泗上,白云莽萧萧。”这样的诗篇,确如姚莹所评:“俊逸神到,居然太白。”

姚鼐有些诗篇,如《万寿寺松歌》和《沈石田鱼松歌》等作,其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十分老练。如《赠钱鲁思》一诗:“少日怀贤甘执御,既老犹思身一遇。竭来三载皖中居,惟对龙山如可语。城外拍空江水流,云中引首时登楼。东风忽有天涯客,青草生时吹泊舟。裁诗作字皆非俗,意中正继开元躅。”此仅节录该诗前一部分,于此亦可见诗篇之“沉壮苍老”,说姚鼐的诗已“入少陵之室”,实不为过。

惜抱之《黄河曲》二首:“负羽千营臂角端,平明卷幕北风寒。青天西挂黄河水,立马长榆塞外看。‘黄河缭绕漠南山,秋尽蒲昌雁尽还。万里白云飞不去,朝朝长结玉门关。”l3姚莹认为这样的诗,堪称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之亚,亦为的评。姚鼐的七律中还有《出塞》《南朝》《金陵晓发》《河上杂诗》《彰德怀古》和《临江寺塔》等诗,“沉雄高浑,调响气劲”,置入唐人诗中,亦为上乘之作。

姚鼐诗作学习宋人之处,时入妙境,尤为不可多得。如《新城道中书所见》等作与苏轼《新城道中》等诸篇相较,亦不相上下,同样可入佳作名篇之列。其他如《清苑》《望郎山漫兴》《泥阻风》《谢简斋惠黄精》等诗篇,姚莹认为已臻“苏、黄妙谛”,这个评价也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姚莹在《惜抱轩诗文》这则读书札记中,还摘录惜抱诗篇的许多佳句,这里也转摘若干,以示姚鼐的诗可取之处实在不是“甚少”。七言如:“行穷南汶山初见,吟到澄江叶尽飞。”“斜阳万里背人去,落叶千声与客悲。”“寒吹满空云出塞,暮天无色日平关。”“沧海雾摇孤月上,青天影合二流来。”“中原日落关城白,西楚河来天地黄。”“春草不知韩信垒,秋风曾到项王台。”“千秋遗迹寻黄石,一片寒阳下白楼。”“归人夜夜听山雨,落雁声声下郡楼。”“尽室相看浮坟去,数山如画入船来。”“贾舶霾云吹暗浪,佛图悬日照空矶。”“安定有城名第一,陇西出将每无双。”“十月清霜天地肃,一江空水古今寒。‘南国市朝非曩日,西风阑槛又经年。”五言如:“水淡松兹郭,月生天柱峰。”“河水流中国,寒阳下塞门。”“筒水浇青圃,檐风陨白花。”“单车渡淇水,秋雨绿王刍。”“闭门生迳草,空砌堕邻花。”“风丝垂缢女,雨蔓长牵牛。”“连朝江露冷,数点岸花香。”“帆势遥投戍,涛声故近人。”l4这些诗句,置入唐宋诗中,也堪称“精深华妙”,何谈“呆板”?吴孟复先生在《题桐城诗词》中,对姚鼐诗有独到之见:“浙人诗自藏山阁,近代风从惜抱翁。”意为从晚清至近代,惜抱之诗实有深远影响。我们研究近代诗歌,追踪惜抱,这是不容忽略的历史现象。姚莹所论所引,已足以证明,笔者略陈如下三点意见。

一、姚鼐的诗清拔刚劲,精深萃美

清朝的王士祯标举“神韵”,沈德潜主张“格调”,袁枚力主“性灵”,在当时诗坛均有很大影响。然而,姚鼐却斥之为“恶派”。惜抱之诗清拔之气,流溢笔端,虽不主神韵,却自有韵味。“格调”派之“诗必关乎教化”,诗承“温柔敦厚”之旨,“诗之真者在性情”,以及“静气按节,密咏恬吟”等主张,姚鼐的诗作时亦相近。袁枚的“诗缘情论”,主张诗人“情趣需真,文辞需巧,韵味需长”,实即真美统一观。以上三家,姚鼐兼有其长,但又独立于三家之外,他的诗篇能自出杼机,直陈所见,确有其独特之处。

姚鼐在《海愚诗钞序》中,认为“温深徐婉之才,不易得也”。但尤称阳刚之美。他赞佩友人朱子颖的诗:“即之而光升焉,诵之而声宏焉,循之而不可一也之气勃然动于纸上而不可御焉,味之而奇思异趣角立而横出焉。”像这种光彩升腾之篇,嘹亮宏放之响,郁勃不可御之气表现出的“奇思异趣”,姚鼐称之为“雄才”之作。在《与张荷塘论诗》中,姚鼐批评“浅易”之篇、“险怪”之作。他盛称诗歌创作的“大美”,实即阳刚之美。他把“媚儿女”之什,耍小聪明之辈,视为鼠目寸光,指出这样的人“不知虎视雄,一啸风林莽。”凡此都生动地表明姚鼐诗歌创作的审美情趣。再看他的一些诗篇,如《杂谈》《赠沈方毂》《天门山》《榆中》和《过汶上吊王彦章》等,清刚劲健之美亦时时可见。

袁枚曾言:“作诗如交友也。倘两友相间,终日一味作寒暄通套语,而不能听一言肺腑之谈,此等泛交,如何可耐?足下之诗,敷衍唐人面皮,不能表见性情,有类泛交之友亦自觉少味矣。”(《与罗甥·又》)此用熟知比喻阐明写诗需见性情之要,犹如真情之友,是丝毫来不得敷衍和伪饰的。姚鼐对袁枚诗轻俗的毛病,曾给以批评,但对袁枚的诗作抒发人的真性情的见解,亦持相似认识。如他在诗中写道:“好士如好山,不容置几席。好诗如好士,每见辄增益。皖中山远人士稀,爱咏清辞长面壁。余生才名二十年,江关处处吟漂泊。萧条秋气远归来,落枫叶未尽还为风流今几人?”(《送余伯扶重游武昌》)姚鼐此诗写出:在漂泊贫寒中之友谊深情,真挚而感人。由此可见:咏清辞,吟新句,需眼前有景,胸中有情,方能写出淳美真诗。惜抱惟其“学识高深”,又“才情照耀”,应而写出如姚莹上指的许多优秀篇章。诚如钱钟书所言:“桐城则姜坞、海峰皆尚是作手,惜抱尤为萃美。”

二、姚鼐的诗感情诚挚,思想深沉

惜抱诗中有关赠答、送行诗篇,数量不少,但均能做到情深意隽,诚挚动人。如《赠郭昆甫助教》《送子颖之淮南》和《赠戴东原》等篇,均能抒诗人胸中之真情,颇为感人。如《送友人往邺》:“九月燕郊草尚青,送君且为住邮亭。明朝月落漳河晓,无限飞鸿不可听。”在草尚青的燕郊送客,托出气氛。“住邮亭”写出友情之深。但明朝月落,好友已异宿他方;飞鸿哀鸣,令人耳不忍闻。美妙感人的诗句写出了深深的惜别之情。

《送子颖之淮南》这首诗,对友人的“君爱朋友重圭璧,不惜家空徒四壁。壮士论心天地间,往往狂歌同落魄。”伤怀抱之意忠厚,念故交之情诚笃。姚鼐其他的一些怀友之作,均能见出其诚挚深情。《怀王禹卿太守》有句“闻道还家生白发,可怜解印纵清狂”,情理俱足。《怀程鱼门舍人》对鱼门之潦倒,深表同情;对舍人之劝慰,尤为感人!“惟有清诗浑不减,独咏今夕莫伤神。”对友人张瑞书因洪水暴发,在“筑水墉”中河决身亡,姚鼐“怆然作诗”。张瑞书做官为民,为群众利益而献身,吏民为之“垂泪”,姚鼐深为感佩,对这种“勇竞为死”的高风亮节,由衷地为之赞颂,不仅见其情深,尤可见悯农爱民的思想。

姚鼐有的诗还说出了在文中不敢说的话,当然更为难得。如《述怀》:“自是百年来,法家(指酷吏)常继轨。尚足禁暴虐,用威非得已。所虑稍深刻,轻重有失理。”写出了清兵入关以后峻法的残酷不仁。他在《漫咏》中写道:“秦法本商鞅,日以劳使民。竟能一四海,诗书厝为薪。发难以铲除,籍始项与陈。,,“焉知百世后,不有甚于秦。天道且日变,民生弥苦辛。”诗借古讽今,语意甚为激烈。他在《咏古》一诗中,借汉武帝的“巡游既已疲,神仙不可遇”,讽刺清帝的“下江南”,且告哦之“广新焉所务”?在《漫咏》一诗中他甚至指斥:“人君取士‘抑扬恣其胸”,更是公然抨击当朝统治者,以己之所爱取舍,乃至践踏人才,戕害人才。这样的愤激之语,是当时其他诗人所不敢言或不能言的。

三、姚鼐之作诗文互补,拓大境界

清末绩溪人程秉钊在《国朝名集题词》中写道:“论诗转贵桐城派,以似文章熟重轻。”作者在自注中写道:“惜抱诗情深博大,足为正宗。”钱钟书亦指出张亨甫《润臣以近诗见示率题》三首中写道:“亦以渔洋与惜抱并推为风雅正宗。”又引姚鼐弟子吴仲伦《初月楼诗钞》中《示及门诸子》:“我自心钦姚惜抱,拜袁揖赵让时贤。”可见对姚鼐诗心向往之的程度。梅曾亮申解其意:姚鼐的诗篇,“确守矩缝,由摹拟以成真诣,为七子所未有。”沈乙庵《海日楼群书题跋》,甚称惜抱诗,并谓“张文襄不喜惜抱文,而服其诗,此深于诗理者。”

钱钟书先生说得好:“惜抱渊源家学,可以征信”,“又以古文义法,入之声律,实推广以文为诗风气。”姚鼐以诗为文,又以文为诗。以诗为文,在于神韵。姚鼐论文主张“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以神居首,重在韵味。“以文为诗,则在古文之穿插跌宕,用入诗中”。(吴孟复《谈桐城诗派》)姚鼐的《清苑》和《望郎山有怀朱克斋》被徐傲评为“此山谷集中最胜之作。’,[姚(鼐)之推崇山谷,尤在兀傲磊落之气。(《五七言今体诗钞》)姚鼐诗似山谷,亦在于此。又如《别梦楼后次前韵》句中层叠、穿插,尤见文法,绾合极妙。“所谓以文为诗,亦在选材与结构,因而层次繁富、内容充实。”只有这样,方能拓大诗的境界,以适应新变的要求。清末至近代姚石甫、方植之、梅伯言深受其影响,黄公度、梁启超、陈三立等皆能秉承其法。所以钱基博说:“惜抱之诗,方兴未艾”,是很有道理的。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