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君一发范例6篇

谦君一发范文1

首先,我们来看卦辞:“谦,亨,君子有终”。“谦”是卦名,但这卦名本身就包蕴着丰富的内涵。《易·系辞上传》:“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谦乃谦恭之意。《易·系辞下传》:“谦以制礼”。《史记·乐书》也说:“故礼主其谦”。裴驷《史记集解》引王肃注:“谦自谦损也”。此又处处讲理,懂得礼貌,也即谦虚之意。《左传昭公五年》杜预注:“谦道卑退”。孑l颖达疏:“谦是卑退之意。”此又明确告诉我们,谦乃谦卑退让。《易·杂卦传》:“谦轻。”韩康伯注:“谦者,不自重大。”《释文》:“谦,卑退为义,屈己下物也。”更进一步地阐发了谦卑退让的意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谦具有谦恭、谦虚、谦卑、谦让等诸多意义。后面的“亨”,高亨在《周易古经今注》里说:“亨即享字。古人举行享祀,曾筮遇此卦,故记之曰亨。”古人比较迷信,常常依靠卜筮来决定行事与否,尤其以为在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时进行占卜,才可得到神灵的福佑。“亨”正是这种占卜活动的真实记录。我们可以这样说,古人以极其谦恭、虔诚的态度进行祭祀,在祭祀时卜到了这一卦,而这一卦所阐释的意义恰恰是要求卜卦的人做事应该谦恭、谦虚、谦卑、谦让,不应自高自大。循着卦义去做就是吉利,反之则是不吉利的。从卦象上看,《谦卦》是坤在上,艮在下,画出来就是 。内卦艮为山居下,外卦坤为地在上。本来是山高地低,现在却是地在山上,似乎有些不可思议。按一般的解释是,高山将自己贬低到地的下面,即为谦虚。也可通,但既不形象,也未能将卦形意义阐释清楚。我们认为,可作这样的理解,山的最高处是一块平地,而这块平地呢,又在山顶上。也即是说,山很高了,但高没有什么用,高要能下才好,这就是“屈己下物也。”山顶上面是平地,意即最高处要是最平凡的,最平凡最恭下就是谦。然而真正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不多,谁能达到,唯有君子。因此,紧接着“亨”强调了一句“君子有终”。

关于“君子有终”的解释,一般都认为应该是:君子有好的结果。当然这种解释也有它的道理,意思是说,君子有谦虚的美德,所以君子有好的结果。或者说,只有君子才会有这种谦逊的美德,所以君子才会有好的结果。但是,与君子相对的是小人,小人如果有了这种美德,难道不会有好的结果吗?答案显然也是肯定的。因此,问题的症结不仅在于有没有这种美德,这种美德人人都可以有,关键在于谁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这种美德,小人显然是做不到的,只有君子才能做到,也只有君子才能在任何时候谦恭、谦虚、谦让。不论是祭祀时的毕恭毕敬,还是为人处世时的谦卑退让,君子都能做到始终如一,即使处在很高的位置,君子也能做到平实、平凡、恭下,也只有君子才能真正达到这种境界,这才是“君子有终”的真正含义。按:“终”字在甲骨文中像人体的”踵”部位,人体从首始,踵终。这是终的本义。此处用本义,即君子有自始至终坚持谦逊的美德。另据《诗经·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句意是:没有谁没一个好的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底。“有终”也是坚持到底的意思。《诗经》与《易经》基本上是同一时代的作品,用语习惯应当一致,可作“君子有终”的有力佐证。在这里,《周易》的作者明确告诫大家,谦逊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美德,这

种美德必须始终保持,君子能够保持这种美德,所以是吉利的;小人三心二意,没有定性,即或一时有了这种美德,但终究不能坚持,所以小人是不吉利的。

证之于谦卦《彖传》,也可见一斑。《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从这几句话里可以明显看出,不论天道,地道,人道,还是鬼神之道,都是厌恶满盈,喜好谦虚,“谦受益,满招损”。所以说,谦虚尊贵,像太阳一样光明,谦卑的法则是不可逾越的,只有君子能够善始善终。《彖传》对《谦卦》的阐释,格调如此之高,可见儒家是如何尊崇谦虚,而中国几千年来也一直推崇谦虚谨慎,这一卦没有不吉利的断词也

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了解了整个《谦卦》的卦义,然后我们再来依次解释各爻爻辞。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初”是《易经》里最下面的一爻,相当于事物的开端,位置最低。“六”是偶数,在《易经》里,偶数为阴,奇数为阳,在一爻里,以“六”代表阴爻,以“九”代表阳爻,下同。“初六”为阴爻,又是一卦的开端,阴爻柔顺,位置又最低,所以甘心处在最低位,因此爻辞说“谦谦君子”,本身谦虚并且心甘情愿的谦虚,这是君子处在最下位应有的态度。“用涉大川”意即,用这种谦虚谨慎的态度渡过大河,也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占断“吉”。这一爻很好理解,但是作者已在谆谆告诫,从一开始,就必须谦虚而又谦虚,这才是吉利的,否则便不吉利。

六二,鸣谦,贞吉。

“六二”阴爻阴位,居下卦中位。以卦爻及其所处的位置来说,具有柔顺中正的性格,这本身就是一种谦虚的品德。关于“鸣谦”,一般的解释是有名而谦。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里说:“鸣谦即名谦,谓有名而谦,即有令闻广誉,而自以为不克当也。上六云鸣谦义同。”“六二”与“上六”不论是所处的位置,还是卦爻所反映的意义都不相同,所以,“六二”与“上六”的“鸣谦”也应当不同。“上六”所处的地位高,解释为“有名而谦”是完全正确的,但“六二”的“鸣谦”也解释为“名谦”,则有些牵强附会了。我们认为,这里的“鸣谦”应当是“响应谦虚”的意思。鸣,《说文》:“鸟声也。”鸟鸣往往是雄鸣而雌应,这一卦里,三爻是唯一的阳爻,是卦的主体,为雄。阳爻刚健,号召谦虚,二爻在它的下面,响应谦虚是顺理成章的事。加之二爻本身柔顺中正,自己有谦虚的品德并响应谦虚,所以前去占卜是吉利的。 .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九三”是阳爻,是这一卦唯一的阳爻,因此是卦的主体。又阳爻刚健,《易经》崇阳抑阴,崇尚刚健和积极的行动,所以“九三”必有所作为,在这一卦里,号召谦虚的重任非它莫属。但号召谦虚这种美德单靠语言是不起作用的,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用自己的行动,因此爻辞说:“劳谦”,意即辛劳而又谦虚,也即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任劳任怨。一般的注本将“劳”释为“功劳”。如朱骏声《六十四卦经解》说:“民功曰劳。又事功曰劳。”《易·系辞传》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也指出有功劳而不夸耀,这是儒家对它的阐释。

当然解释为功劳也无不可,但我们觉得解释为辛劳更为确切,也更为直截了当。同时我们在前面解释卦辞时已说过“君子有终”并非君子有好的结果,而是君子能够善始善终,这里的“君子有终”与卦辞的意义完全一致。即是说既辛劳而又谦虚,永远地任劳任怨,只有君子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所以是吉利的。如果解释为有功劳而谦虚,不但与“君子有终”的释义有点勉强,同时也与用行动号召谦虚不甚相符,有功劳而谦虚毕竟只是行动的一个方面,而既辛劳又谦虚,任劳任怨则更为难得。正因如此,九三爻的象辞才说:“劳谦君子,万民服也。”既辛劳而又谦虚,永远地任劳任怨的君子,老百姓才会心服口服,才会积

极响应谦虚。

,无不利,??/font>谦。

“”阴爻阴位居正,又在上卦的最下位,本性谦虚。虽处在三爻上面,但阴阳相应,《谦卦》以三爻为主体,“九三”阳爻用行动发出了谦虚的号召,本性谦虚的阴爻自然积极响应。再加上四爻在《易经》一卦里所处的地位相当于大臣,五爻为君主,而《谦卦》五君爻阴居阳位不正,本身柔弱,与大臣不相应,故四阴爻转而响应三阳爻的号召。这也可以说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原理在《易经》里的一种反映。同时,大臣的职责本在于推行君主的旨意,四爻积极响应三爻的正确号召,所以爻辞说:“无不利,?智?!背椋?端滴摹罚骸傲岩病!倍斡癫谩端滴慕庾肿ⅰ罚骸鞍矗呵?撸?呱⑵淝??匏???挥们??岩逯??暌病!庇纱耍?颐强芍?俺槟嘶由ⅲ?⒒印敝?狻U庖痪浠胺?牍?淳褪牵骸懊挥惺裁床患??模?⒒忧?榘?”有人认为这一句的顺序应该颠倒过来:“抽谦,无不利。”理由是其余各爻都将“谦”放在前面,这一句行文与其余各爻不相符。我们认为先提“无不利”后说“抽谦”根本不是作者的疏漏,

恰恰正是作者的用心之处。这里作者显然是用了一个感叹句,先说结果以强调,后说方式以感叹,这正是作者行文的高明处。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对于这一爻的解释,历来认为是:不富有是因为邻国的掠夺所致,用兵侵伐有利。但《谦卦》的卦义是不主张用强的。所以“朱子的弟子,怀疑《谦卦》的六五上六为什么会有肯定战争的说法?朱子回答:谦让,也是兵法的极致,这是以退为进,导致胜利。”(语见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白话易经》)我们认为这种怀疑是有道理的,而朱熹的回答则牵扯的太远了。“六五”阴爻柔顺,居上卦中位,象征谦虚中正。但阴居阳位为不正。《易经》一卦里初、三、五奇数为阳位,二、四、上偶数为阴位。阴爻占据阳位,柔顺中正,不利于积极行动。同时,与五相应的二也是阴爻,不能相应,也是不利于积极行动之象。再加上《谦卦》本身禁绝用强,由此可知,解释为用兵侵伐有利是有问题的。我们来看爻辞,“不富以其邻”曾在《易经·泰卦》里出现过,原句是“,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泰卦》里解释“不富以其邻”一般也是不富有是因为邻居掠夺所致。我们觉得这种翻译显然不当。“翩翩”是鸟飞翔的样子,“不富以其邻”应为“不以其邻富”,即不因为邻居富有。“不戒以孚”是不加以戒备将被俘虏。整句的意思是:自由飞翔的鸟儿,不要因为邻居富有而不加以戒备,那样将会被邻居俘获。如果硬要解释为不富有是因为邻居的掠夺所致,那么与“翩翩”上下文意显然不合。同时《泰卦》阐释的是通泰的道理,要通泰就必须警戒,防患于未然。这里作者很显然是以飞鸟作喻,告诫人们不要太自在了,要警戒,要有提前防范的意识,这样,才能通泰。与《泰卦》相同,《谦卦》的“不富以其邻”也应该是不要因为邻居富有的意思。“以”在这里是介词,与“其邻”名词性结构结合为介词结构,做形容词“富”的状语被后置了。“利用侵伐”,按常理应当是用侵伐是吉利的,但这既与《谦卦》义不符,也与后面的

“无不利”相重复。《周易》一书惜墨如金,不可能前后重复。更何况“无不利”已包含了一切吉利,用辞很重。因此,我们认为,这里的“利用侵伐”应标断为:“利,用侵伐。”与前后相联系,串起来可译为:不要因为邻居富有,认为有利可图而采用侵犯讨伐的手段,这样就没有什么不吉利的了。前面我们说过,五爻是君爻,作为君主,似乎应当是为所欲为了,但《谦卦》本身要求谦虚谨慎,而五君爻为阴爻,阴爻柔顺,并不具备有所作为的条件,只能谦让。如果不动争强好胜的念头,就没有什么不吉利的了,否则,以五君爻本身柔顺的性格,上下又没有应援而贸然行动,甚至动用武力去侵犯讨伐邻国,结果自然是不吉利的,同样也违背了柔顺中正的本义。在这里,《周易》作者用否定的手法明确地告诫高高在上的君主,越是处在高位,越要谦虚谨慎,不能因为邻居富有,认为有利可图,而采用侵犯讨伐的手段。正确的作法是虚心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富强。这样做,当然就没有什么不吉利的了。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鸣谦”,我们在前面已经阐释过,即有名而谦。“上六”在《谦卦》里处在最高的位置,但《易经》的原则是六爻无位。五爻是君主,权势显赫,六爻相当于退位的君主,无职无权,所以六爻无位。另外,任何事物都会达到极点,而达到极点后就会重新发展变化,这是六爻无位的另一层意思。一部《周易》绝大部分卦的六爻爻辞充满了忧患意识,也充分体现了《易经》“穷则变,变则通”的道理。然而,《谦卦》的上六虽无位,却因为谦虚主动让贤,这是明智的选择,也是六爻声名远播的根本原因。从卦象上分析,六爻阴爻阴位得正,又与下卦的三爻阴阳相应,下方有强有力的应援,可以积极行动。同时,谦虚谨慎是无所谓极点的,越是谦虚,越能无往而不利。所以,六爻这位退位的君主,由于谦虚而已经声名远播,在看到五爻不能将谦虚的美德发扬光大,下方又得到了三阴爻的积极支持,因此,即使主动地“利用行师,征邑国”也是吉利的。“利用行师,征邑国”也即“用行师,征邑国利”。“邑”即采邑,封地。“国”即邦国。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声名远播而又谦虚的人,即使用军队去征讨自己的封地和其它的邦国,也是吉利的。因为凭借谦虚的声名会使四方群起响应,万民慕德,用箪食壶浆迎接他。而不单凭这种名声反而更加谦虚,就不再会有任何的

过失,即使是征战,也会兵不血刃,用德义使万民归化,这样做,还有什么不吉利的呢?这里作者以战争作喻,表现了一种崇高的理想和追求,这可以说是谦的最高境界。

通过以上的解说,我们不难看出,《谦卦》所阐释的基本原则就是谦虚、退让,不论地位高低,都应当本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去做事,这样就会无往而不利。反之,如果骄傲自满,自高自大,终将免不了失败的命运。我们说,《谦卦》全吉是相对于其它六十三卦而言的,而《谦卦》本身的卦辞、爻辞表面吉利,背后却始终充满着一种深沉的警惧意识,这正是所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真理再往前迈进一步便是谬误,谦虚的反面是骄傲。谦虚是一种美德,但真正的谦虚并不容易做到,只有君子能够始终如一地保持谦虚,这也许正是《谦卦》告诉我们的一大人生哲理。

参考文献:

①张立文《白话帛书周易》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1992年9月第一版,1994年5月第2次印刷。

②南怀瑾《周易系传别讲》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北京),1996年4月第二版第1次印刷。

③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中华书局(北京),1984年3月第一版,1990年8月第4次印刷。·

④(清)朱骏声《六十四卦经解》中华书局(北京),1958年6月第一版,1990年8月第3次印刷。

谦君一发范文2

寇谦之北朝时期道教代表人物与领袖,新天师道(北天师道)的改革者和代表人物,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寇谦之的传说故事,供大家参考。

一、寇谦之基本介绍寇谦之(365—448)北魏上谷昌平(今北京昌平东南)人,字辅真[1]。早年好五斗米道,学张鲁之术。十八岁入嵩山,修道七年。神瑞二年(415),托言太上老君面谕,赐授“天师之位”及《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令其“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又授予导引、服气之术。为改变流行的原始道教,提出以封建“礼度”为主要内容、礼拜炼丹为主要形式的新教义,宣传儒家的“佐国扶民”思想,得到司徒崔浩的赏识,继而又得到太武帝的支持,于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建天师道场,制订乐章诵诫新法,称“新天师道”。太武帝亲至道坛,受符箓,自称“太平真君”,改元为“太平真君”。他以天师兼为国师,“辅助太平真君”。此后道教遂在北魏广为传播。

二、寇谦之概述寇谦之(365~448),为北魏著名道士和天师道的改革者。原名谦,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市),后徙居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北)。自称东汉雍奴侯寇恂之十三世孙。其父修之,苻坚东莱太守,赠秦州刺史,冯翊哀公;兄寇赞,南雍州刺史。

寇谦之“早好仙道,有绝俗之心;少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后遇“仙人”成公兴,随之入华山,采食药物不复饥。继隐嵩山,修道七载,声名渐著。天师道(俗称五斗米道)自张陵之后,常被农民用作组织和发动起义的旗帜,统治阶级对它怀有戒心,也深为当时士大夫所不满,寇谦之趁北魏太武帝崇道抑佛之机,对天师道进行改造和整顿以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早在北魏神瑞二年(415),他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岳,授以天师之位,赐以《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二十卷,传其服气导引之法;令其宣此“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

三、寇谦之历史传说天师之位

北魏神瑞二年(公元415年),据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山授予他“天师之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二十卷,传授导引服气口诀诸法,并令他“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三张指张陵、张衡与张鲁),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寇谦之亦依之对道教进行清整。

北天师道

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他又称老子玄孙李谱文降临嵩山,亲授《录图真经》六十余卷,赐以劾召鬼神与金丹等秘法,并嘱其辅佐北方“太平真君”(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次年(公元424)寇谦之亲赴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献道书于太武帝,得到重臣崔浩的帮助,帝赐于平城东南建立新天师道场,重坛五层,遵其新经之制,后人称为“北天师道”。

太平真君

谦君一发范文3

关键词:汉语;词汇;尊卑观念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30-02

语言与文化向来关系密切,从语言作为符号的角度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作为语言中最活跃、最敏感的要素之一——词汇,必然与文化密切相连。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最终结晶在词汇上,所以从词汇系统最能够直接反映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就中国而言,经过漫长的封建宗法社会,逐步形成了一套以尊卑等级为核心的封建正统思想。在这种思想的规定下,每个人根据其身份地位的尊卑、贵贱、长幼的不同各有其行为规范。而在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更推波助澜,使这种观念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从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汉代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逐步加强了臣对于君,子对于父,妻对于夫的绝对服从意识,到宋以后这种意识被进一步强化。总之在封建宗法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妻、长幼的尊卑差别是永恒不变的。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必然会在记录他的词汇中有所反映。本文将从汉语词汇之造词与用词两方面来窥探中国文化中蕴含的尊卑观念。

一、汉语造词所折射出的尊卑观念

(一)在汉语造词中有许多明确表示对女性侮辱、歧视的女部字。从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男子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维持全家人的生计,而女子则在家操持家务,侍奉公婆,生儿育女。因此男子在家庭中居于支配地位,而女子则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没有了读书做官、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由于男女社会分工和地位高低的不同,汉语造词中出现了许多具有消极意义甚至侮辱义的女部字。如“婪、妄、嫉、妒、淫(古写为婬)、妓、嫖、婊、妖、娼、懒(嬾)、奸等”。而把歌功颂德、勤劳高尚等一些具有褒义性含义的字附着在男性身上,因男字笔画多所以简化为“亻”做偏旁,如,仁、伦、信、优、俊、俏、佳、仕、候、做、仗、伐等。

另外,女子地位的低下还直接反映在谚语中,“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从附属到附属,女子没有独立自主的权利,“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女子却只能从一而终,,所谓“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嫁二夫”,如果有女子追求幸福自由便被视为大胆叛逆轻浮,更甚者被浸猪笼,丧失生命。在男权社会里,女子不仅没有人身自由,更严重的是没有精神自由,灵魂解放,在男人的眼中,“女子无才便是德”,另外不断地以“女人头发长见识短”鄙夷其学识浅陋。

(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民族创造了先进、发达的中原文化、并经历了几个辉煌灿烂的时期,而少数民族因受自身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的制约,文明程度远不及中原地区,甚至曾沦为汉族的附庸。因此在二者的交往中,作为最活跃的交流工具——语言,不可避免的打上了华夷有别,惟汉独尊的烙印。如胡,原是北方的少数民族,西晋时曾侵略汉族,因此汉族对胡族的敌视更加强烈。以胡为语素造的词也具有了贬义,如胡扯、胡说、胡邹、胡来、胡闹、胡编、胡话、胡搅蛮缠、胡作非为等。又如蛮,是对南部少数民族的蔑称,由此引申出不文,不讲理的意思。用蛮做语素做成的词如野蛮、刁蛮、蛮横、蛮缠、蛮荒、蛮干、蛮夷、蛮子等都具有贬义。类似的还有夷,原是东部的少数民族,用夷组成的词语鄙夷、夷昧(蒙昧,不文明)等都含贬义。

(三)从词的结构也可反映出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人们在创造并列式合成词时,总是将表示尊义、长着的语素放在前面,而将表示卑义、幼者的语素放在后面。如,君臣、父子、师徒、老少、祖孙、婆媳、兄弟、叔侄、姐妹、主仆、长幼、尊卑、贵贱等。并且表示男性的语素在前,表示女性的在后,如夫妻、夫妇、父母、公婆、兄妹、兄嫂、子女、善男信女、夫唱妇随、痴男怨女、男婚女嫁等。

二、汉语在使用词语时反映出尊卑观念

(一)敬称与谦称的使用

封建统治者为教化万民、维护统治,推行尊卑有别的等级制度。加上儒家崇尚内敛而不外露,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往往表现得谦逊有礼,在用语上对对方往往使用敬称,表示尊敬。而自己则使用谦称,有意贬抑自己,谦卑居下而抬高对方。

敬称的使用。称呼对方或对方亲属,常用令、尊、贤等。如令尊、令堂、令郎、令爱、尊君、尊上、尊府、尊堂、尊驾等。称平辈或晚辈可用贤,如贤家、贤郎、贤侄、贤弟,还可用仁,仁兄、仁公等。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陛下、天子等。君对臣的爱称有爱卿、卿。称对方的著述为大作、大著、佳音等。若是在特定的场合使用了不恰当的或错误的称呼,不仅会贻笑大方,严重者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

谦称的使用。用于自己的谦称有愚、鄙、蔽等。愚表示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蔽,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蔽舍。另外还可用在下,因古人坐席时尊者在上而晚辈或地位低下的人在下所以谦称为在下。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君)等。官吏的谦称有下官,卑职,末官,微臣,卑臣等。一般百姓有草民、小民、奴才、小人等谦称。女性自谦为、贱妾、贱婢、奴婢等。老人谦称自己为老朽、老拙、小老儿等。读书人则自谦为晚生、晚学、晚辈、小生等。对别人谦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常用家,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可用舍,如寒舍、蔽舍、舍弟、舍妹、舍侄等。称自己的著述为拙著、拙作、拙文、拙稿等。中国自古便以“谦”为礼,不谦便是自大,不卑便是狂妄,使用谦称恰好吻合儒家推崇的人格理想。

(二)对上、对下使用词语的不同

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有些词只用于上对下,有些词只用于下对上,不能换位。例如,长辈对晚辈用“抚养”、“培养”、“教育”、“养育”,而晚辈则用“赡养”、“奉养”;长辈用“疼爱”、“溺爱”、“”,而晚辈用“关怀”、“敬爱”;上级对下级用“提拔”、“栽培”,而下级对上级则用“拥护”、“爱戴”。古代赠送礼品时,君给臣叫“赐”,臣给君叫“献”、“奉”。平辈之间叫“赠”、“送”等。在日常和特定的用词环境中,恰当的使用这些表示尊敬与谦恭的词语,既表明彼此尊卑长幼的差别,又传达出社会恭谨孝悌的优良传统。

美国社会学家恩伯说:“一个社会的语言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形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中华民族的词汇系统鲜明地反映着几千年来特有的尊卑观念,最直接的揭示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也正因为有了如此丰富的词汇系统,我国的民族文化才得以传承至今,永存不朽。

参考文献:

[1]金元浦,谭好哲,陆学明.中国文化概论[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

[2]陈建民.中国语言与中国文化[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1).

谦君一发范文4

“君子”指的虽是人的外在社会身份,其内涵却不是中性的,在与“小人”的对称中,它往往意味着明确的道德上的褒贬。如“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漫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尚书•大禹谟》)。“君子”正是沿着这样的意义指向,在进一步的思想阐释和实践推动下,一步步嬗变为道德理念『生的肯定,“君子”也逐渐摆脱了具体的身份地位的意义,深化成为儒家所标榜的抽象的理想人格。起初,这种人格只是儒家所称道的,然而,随着统治阶级与儒家思想的结合,这种人格得到了更广泛的肯定。统治阶级企图通过宣扬这种理想人格,达到和合的社会局面,以利于自己的统治。儒家思想对君子的言语本身也有具体的要求,“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泰伯》),也就是“君子”要注意自己的言辞,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也就是在言辞、文辞上达到文质兼美的境界,才能成为“君子”。委婉辞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君子”文化在语言中的表现。

1.君子”与避粗俗。避粗俗是指对于一些不雅的字眼不便直说,便以婉转、文雅的话语表达出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老子》)。“君子”有共识的美丑观念,这种观念使人们在言及粗俗不雅之物时避而言他,如用“出恭”、“更衣”代言“如厕”。

2.“君子”与避冒犯。忠孝一向是“君子”权势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伞还成为戏曲、歌舞、杂技等艺术中常用的道具,在其实用价值之上更增添了独特的艺术眭。另外,在《事物纪原》、《物原•宝原》、《风俗通义》等古籍中还记载了鲁班根据水螺的启示发明了辅首这种门饰。辅首又称门辅、门环,是中国古代含有驱邪意义的传统门饰。其形状有最简单的圆形,也有较精巧的虎、螭、龟、蛇、饕餮人格的重要内容,《尚书》日:“刑三百,罪莫大于不孝。”对君父的这种忠孝极度膨胀,就发展成为一种敬畏。“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正是强调语言交际中禁忌、避讳的重要性。因此,在谈及君父时,“君子”表现出十二分的恭敬,生怕冒犯。在谈到君父的过错时,更是含糊其辞,甚至为其开脱。李密在《陈情表》中以“舅夺母志”为他母亲改嫁开脱。《史记•李斯列传》中以“且陛下富于春秋”代言年轻,因年轻往往意味着阅历浅薄,办事不牢。为避免冒犯,不说二世年少无知,而说他“富于春秋”,以婉言皇帝年少无知。可见,“君子”对君父的忠孝之德是避冒犯形成的主要原因。

3.“君子”与谦辞。儒家把“礼”看做最高的政治标准,认为“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礼者,治辨之极也”。《苟子•议兵》把“礼”看做治理国家的根本,“礼”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容,也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这里,“礼”是复杂的封建等级制度在文化上的反映,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谦逊是人的美德,只有那些有功劳而且谦逊的人才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因此,“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所以,古人称自己为“不毂”、“寡人”、“不才”,称别人为“足下”、“陛下”、“先生”;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称别人的儿子为“令郎”。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小人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技”,其中,“小人”、“薄技”都是谦称。这便是谦称委婉。

谦君一发范文5

我国是一个文明大国,自古以来“谦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谦让,做到谦让,是每个中学生应该做到的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磕磕碰碰或者是一些烦心事,比如,和他人发生口角等,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换位思考呢?是不是应该学会谦让呢?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意思就是说,在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彼此互相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替别人着想,如果真是自己做错了,那就要给别人让步,主动承认错误,这样不就快乐了大家吗!

当然,学会谦让不只是嘴上说说就算了的,还要看你怎么做,关键在于行动嘛!我认为,做到谦让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做到谦让,切勿骄傲自满,盛气凌人;在给别人谦让的时候同时也是在给自己谦让,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做到谦让的时候要看事情的对与错,如果是对方错了,那就坚定自己的正确立场,指出他们的错误,相反,他们可能还会感激你。如果是自己错了,那就要做出让步了,看对方怎么说,这样“和平”解决问题,不仅能让我们心情舒畅,而且对大家的身心都有益,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最后,还要做到谦让过程中不伤害他人自尊,君子厚德载物,雅量容人,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君子吧!

谦君一发范文6

“三个犹太人有四种意见”,这句 谚语是犹太人对自己争辩精神的概括。对于拉比犹太教而言,这不仅是一种现实,而且是一个信念:三个犹太人必须有四种意见!这种信念甚至被用于司法裁决。《巴比伦塔木德・公会卷》便记载了这样一条律法:

“如果公会(当时的犹太最高法庭)诸法官一致认定被告有罪,则被告无罪。”为何?因为我们从传统中学得:“在这种情况下,裁决必须推迟,以期出现对被告有利的辩护。”

不过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1967年六日战争之后,以色列的军事情报局便打了这样一个盹。六日战争的狂胜几乎让所有以色列人都昏了头,军情局内压倒性的观点是:阿拉伯人不敢再次开战。这种“全体一致”的气氛使得军情局忽视了所有关于埃及和叙利亚即将开战的情报,包括埃及前总统纳赛尔的女婿送出的绝密情报。结果是以色列国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以埃及、叙利亚两国偷袭得手开场。以军在战争初期损失之惨重,甚至使得身经百战的独眼名将摩西・达扬一度精神崩溃,悲观地认为以色列国面临毁灭的命运。

战后,痛定思痛的以色列政府在军情局内部设立了一个控制部,这个部门的职责就是“唱反调”,即针对任何“一致同意”的决策或报告提出不同意见。中国古代先贤孟子讲过“仁者无敌”,而该部门的口号却是“思者无敌”。他们的外号是“Ipcha Mistabra”,这个来自《塔木德》亚兰文词语的意思是“正相反”,也是古代拉比们争辩时常用的开场白。这个“正相反”部是军情局内最受宠的部门,不仅其成员大多拥有极强学术训练背景的高端人才,而且拥有让其他部门嫉妒不已的特权――有权查阅任何机密档案;有权越过军情局领导,直接向最高决策层提交报告。

要理解犹太人这种奇特的“没有反对者就活不下去”的执着,则必须讨论与平行逻辑实施相关的思维和行为准则。

平等与律法:平行逻辑的基本理念

平行逻辑是犹太思想传统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的根本是包容。了解一点宗教史的人都知道,不少宗教都因为观点分歧而互不相容,乃至大动干戈。犹太教却在差不多两千年里自成一体。虽然近代也有新流派产生,但各派基本相安无事,也没有改变犹太教的本质。

《塔木德》举了一个例子:犹太节日住棚节,是在户外临时搭棚子住一个礼拜,以纪念先人出埃及后在旷野漂泊的数十年。由于棚子大多搭在居室附近,有时界限模糊,被沙玛伊学派认为没有履行“住棚”的责任,希列学派却认为已经履行。两派争论时,希列学派说:“有一次沙玛伊学派长老与希列学派长老一起看望拉比约哈南・本・哈赫拉尼特,看到他的头和身体在棚子里,用的桌子却在房间里。”

可以看出希列学派熟知对方的论据,并在辩论中替对方举出。提到双方时,把沙玛伊学派放在前边,本派放在后边。这两条,特别是第一条,是平行逻辑特有的谦卑观;谦卑不只是自谦,而是像保护火种一样保护对方的观点,找出其精华所在。这种谦卑也是对等的,虽然保存对方的观点,但并不因此放弃己见;虽然总结对方的精华,但并不吸收到自己的观点中,形成所谓“完美观点”。

我们不妨对比儒家的谦卑观。《论语》里有一个“孟之反不伐”的故事:齐鲁交锋,鲁军败退,鲁国大夫孟之反主动殿后,跑到城门时,佯装抽马几鞭,说:“不是我勇敢,而是因为马不肯跑。”这种谦让的目的何在?仍然是在竞争中胜出!

《论语》记载子禽问子贡:“孔子在各国的官职是自己追求来的,还是别人给的?”子贡回答说:“是靠‘温良恭俭让’得来的。”也可以说是孔子追求来的,但追求的方式与别人不同。

拿这两段跟《塔木德》对比,就会发现双方的谦卑观有相同之处。比如都包含“自谦”的成分,都相信谦卑能赋予谦卑者某种超乎他人的力量,但其中也存在两个根本的差别。

第一,儒家传统的谦卑是修身的一项内容,主要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修为,他人几乎不扮演任何角色。犹太传统的谦卑是基于平行逻辑,给他人以平等存在的机会,不是“我比他强”。

第二,犹太传统的谦卑是“认真执行真正的律法”的手段,是发展智慧的跳板。“自谦”并不是自贬,在充分尊重别人的同时,不会不顾事实地贬低自己。而儒家的谦让与对世界的“认识”没有什么关系,孟之反那样歪曲事实的解说并没有不妥。

从根本上说,双方都试图为争执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儒家以“不争”代替“争”,不去比谁争的水平高,而是比谁“不争”。当不争者胜出时,争者就消失了。犹太教则鼓励争执,提高争的水平,最后看谁更能容忍对方观点的存在。由此,犹太教的世界始终是多元的。

或者说:儒家哲学虽然要分出君子小人,但不能告诉你怎么做才是君子;犹太教不在乎你是不是君子,他要做的是把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纳入律法之中,列出一个清单。

情理分离:平行逻辑落地的前提

从文章开头提到的例子中可以发现,犹太人对问题的答案,永远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可以否定其他答案;永远不嘲笑别人的答案。

“世界不确定”和“万物归二”,是平行逻辑的世界观基础,也是犹太人对世界的认识层面。在犹太传统智慧中,宇宙天地是一个不依赖于人的不和谐世界!

上一篇我要的飞翔

下一篇减速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