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范例6篇

孟母三迁范文1

1、孟母三迁,汉语成语,拼音是mèng mǔ sān qiān,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2、出自《孟子题辞》。

3、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褒义词;形容教子有方。褒义词。

(来源:文章屋网 )

孟母三迁范文2

1、孟母三迁故事发生的地方分别是邹县城北的马鞍山下(今名凫村,现属曲阜市)、邹县城西庙户营、学宫之旁。孟母三迁是指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出自《孟子题词》。

2、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3、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来源:文章屋网 )

孟母三迁范文3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华生也曾说过:“给我一打健康而体型健全的婴儿,给我一个专门的环境培养他们,我保证从他们中任意挑选一个,都能将其培养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种专家……”这也是有名的“白纸论”,也叫“环境决定论”。随着心理学的发展,“环境决定论”早已被“人是由环境、基因和自主能动性共同决定的”所替代。但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那么,早期成长环境对一个人的人生到底起了怎样的作用呢?

为什么我们总拿“儿童时期”说事?

生命的旅途中,人类一直都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但我们各方面的能力发展并不是一个匀速的过程。在生命的时间进程中,0~8岁这一时期是我们大脑和行为发展的最关键时期。这段时间,大脑对环境中的刺激最敏感,可塑性也最强。因此我们会发现,在儿童时期学习知识会比其他时候更容易。比如,0~1岁是儿童听觉发展的关键时期,2~3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1~4岁是数字和逻辑发展的关键时期,4~5岁是儿童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4~6岁是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时期,等等。

儿童时期的发展除了可塑性强外,还有一个特点――具有不可逆性。如果儿童的某种能力错过发展的关键期,那么再习得这种能力会变得异常困难,甚至变成不可能的事。新闻中偶尔出现的“狼孩事件”就是不可逆性最好的例子。也有研究发现,如果先天性白内障儿童在出生6个月内没能治好,则会对这个人以后的视觉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儿童成长环境有哪些?

可以看到,早期成长环境对我们各方面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不仅会影响当前的发展水平,还会塑造未来的发展轨迹,决定着我们毕生的发展。那么,儿童的成长环境有哪些?它们分别对儿童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对于儿童来说,家庭是他们接触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境,主要由儿童、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组成。其中,家庭背景、家庭物质条件、父母关系、父女(子)关系、母女(子)关系、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都会对儿童早期心理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美国研究者发现,如果家庭的学习环境是融洽和谐的,那么这个家庭的儿童在学校里的适应能力和学业成绩会比来自不融洽家庭的儿童更好。

学校环境是儿童接触的另一个重要的环境。在这里,老师和学生间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校物质条件等因素都会影响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比如,中国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会对儿童的社会技能学习产生一定影响,师生关系越亲密,儿童的社会技能就发展得越好。社会技能是孩子们长大之后进入社会后非常重要的能力。

另外,社会环境,即我们周围的政治环境、法制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也都会时刻影响着儿童的成长。研究者为了探讨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行为和情绪的影响,使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香港2673名、成都市858名儿童和青少年(6~18岁)进行评定。 结果发现香港儿童的焦虑、抑郁和注意缺陷分数明显高于成都儿童,因此香港少年儿童的心理问题出现率可能会高于成都市。除了行为问题外,不同种族文化背景中儿童的语言学习能力也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其中亚裔儿童的语言学习能力较好。另外,周围环境的丰富程度也会对我们的成长产生影响。一项关于大鼠走迷宫的研究发现,如果将大鼠从小置于丰富环境中饲养,其大脑皮层的容积增加约5%。丰富环境中的大鼠不仅大脑皮质较厚,突触密集、树突增生,而且能更快地找到迷宫中的食物。

有意思的是,不仅环境会影响儿童,儿童对周围环境也会有反作用。有心理学家发现,儿童的不同性格特点会使母亲形成不同的做事风格,从而影响母子之间的关系,如果孩子是温顺的、听话的,则母亲会更多地表现出温暖和爱的行为方式;反之,如果婴儿是安全感较低,喜欢哭闹的,他的母亲也会变得暴躁和充满敌意。这说明儿童在接受周围环境影响的同时,也会积极主动地去构建或改变其周围的环境,从而能更好地去适应环境。

不良环境可能会影响你的一生

心理学家发现,在有家庭暴力的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可能会在成年期引发一系列精神问题, 包括社会适应不良、心境障碍、焦虑障碍、酒精滥用、人格异常、自杀及暴力行为等。许多研究和调查都发现,成年之后有暴力倾向的人,大多数在他们小时候曾扮演过受虐者的角色。他们在受到拳打脚踢和辱骂的同时,也学会了这种用暴力和伤害别人发泄情绪的特殊方法,并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了以后的人生中去。

另外,家庭的物质条件也会影响儿童的发展。虽然,我们的出生并不由自己选择,也不能将生活中的不如意都归咎于家里的物质条件,但心理学家确实发现,高收入家庭的儿童在学校表现出学习能力较好,这可能与他们的家庭学习环境比较丰富有关。除了不能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物质条件匮乏的家庭环境还会让儿童感觉到受挫和不公平,从而使其抑郁、焦虑的情绪以及攻击性的倾向和行为都比一般儿童更严重。比如,来自最近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家庭收入与3~5 岁儿童的学业成绩和问题行为都有明显的关系,家庭收入高的儿童的学业成绩明显要好,问题行为也更少。美国研究者还对一些中学老师进行了调查访谈,访谈中让老师对贫困学生的行为特点进行评价。研究者对老师们的评价进行分析后发现,攻击行为是贫困儿童最显著的一个行为特点。

孟母三迁范文4

现在的孩子对《孟母三迁》的故事有什么新的领悟呢?在苏教版《品德与社会》课本三年级下册《快乐的邻里生活》安排了这个故事的欣赏,并在结尾设了一个讨论题:

你赞同孟子妈妈的做法吗?赞同,因为孟子妈妈搬家是为了孟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不赞同,因为搬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新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鉴于此,教者在教学到这一环节时,就故意设计了一个小辩论。首先让支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两组。刚开始分组的时候,多数的孩子不假思索地加入了正方,在他们想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当然是对的,要支持。只有少部分同学选择了反方,似乎还对自己没有信心,因为在此之前,也许所有的同学甚至老师也都没有怀疑过这个事情的合理性。于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舌战开始了。

毕竟是小学生,所以不能严格按照一辩二辩的程序进行了,只是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自由辩论。

正方:在学校附近当然好了,这样才能好好学习。

反方:难道不住学校附近就学习不好了吗?

正方:孟子住在屠夫家旁边,经常拿刀乱砍,既破坏了家中的东西,又可能有危险,这多不好啊。

反方:他切菜有什么不好,也许将来还能成为厨师呢,听爸爸说,现在厨师工资可高呢。再说了,住市场边买菜多方便啊。

正方:孟子住坟地旁边不好,经常学人大哭,以后会养成爱哭的毛病。

反方:爱哭不好,那他可以不学人哭啊。

正方:但是他还是个很小的孩子呢。

反方:那孟子妈妈不能教育他吗?搬家就行了吗?难道大家都住到学校旁边,坟地附近、市场附近都不要住人吗?

正方:反正住学校附近好,我家在城里买了一套房子。妈妈说下学期就到那里的实验小学念书了。这不说明住学校附近好吗?

反方:你住学校近,进好学校就能学习好吗?不一定吧。那小沈阳以前还是唱戏的,现在不照样成大明星嘛。

正方:我爸爸说,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才能有出息。

反方:那学习不好就没有出息吗?

……

听听现在的孩子们,联想多丰富,语言多犀利。其中不乏一些在成人看来都很复杂的问题,比如学区房,成才的标准等。

经过激烈的辩论,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一方面了解“环境对人的成长和生活有重要的影响”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养成了不能逃避问题,要有自主改善环境的意识。还训练了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真正达成了三维教学目标。

这场辩论最大的收获并非是这一论题的结果,而是引起我对教学过程的探索与思考。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活动性是其突出的特点。多种形式的活动会令教学过程更灵活有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历程中,我总结到一些有效的活动形式,在此简述一二。

一、 开展小调查

通过调查访问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实践中以道德情感体验为动力,逐步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如《塑料与我们的生活》,请学生调查了解生活中的塑料制品,从而明白现在的生活和塑料密不可分,再调查家里、学校里有哪些白色垃圾,学生发现环境污染特别严重:村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河水中不时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污柴油等,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使学生对生活污染的严重性有了深刻的了解,继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 情景模拟,角色扮演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他们很喜爱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经常借助各种媒体创设或模拟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使他们身临其境,产生换位体验感。如在教《想想他们的难处》中,让孩子蒙上双眼从门口走上座位,或者用一只手系红领巾,拄拐走路等活动体验残疾人的生活,通过表演让学生感受到残疾人一切日常生活都难。在情境中体验生活,在体验中感受生活。

三、 交流讨论

这是《品德与社会》课最常用的活动类型。它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锻炼交际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自身的表达能力及相互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将课前搜集的信息材料,通过文字、图片、多媒体等在课内广泛交流,以增强教学的可信度。如教学《让学校更美》一课,学生将课前调查到校园内不文明现象在课上一一交流,说明爱护学校公共设施的重要性。接着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然后再进行充分交流。仍以前课为例,针对“如何防止校园内不文明现象”这一问题,教师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提出“金点子”。学生集思广益,在交流中提出了“加强宣传”、“注重监督”、“结合检查”等许多可行性的建议,从中增进了学生的学校责任意识。

四、 教学游戏

这是一种用于低中年级与学习内容配合、诱导他们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的娱乐性的活动形式。如教《我不耍赖皮》,组织学生到操场上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让学生找到游戏中存在的问题:有的人排队不自觉;有的人手没抓前一位同学的衣服,队伍老断;有被抓到的同学唱歌时不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做好游戏,再次做游戏,这次游戏完成特别好。教师小结:游戏要遵守规则,不仅游戏有规则,上课、做作业、买东西等事情都有规则,只有人人遵守规则,才能把事做好。

五、 操作实践

孟母三迁范文5

当年我以一种购置产业的心态买了如今的房子,本以为会在这里用尽这七十年产权,没想到还没到传说中的“七年之痒”,我就改了主意。

我所在的小区是在五环以外,当然,北京的发展不能单纯以“环”来衡量,更何况还赶上了一个奥运会,小区周边的配套设施都跟着升级换代,两条城铁带动了房价,于是我也“被百万富翁”了,一切都看起来很完美。

变化缘于女儿的出生。

当我第一次把女儿推到小区里的时候,就有好心的邻居提醒我,要赶紧去小区的幼儿园登记,我很不以为然,上个幼儿园至于这样嘛!有一搭无一搭地过了半年后,某天我闲来无事去登记,门房大爷扔过来一个厚厚的本子,上面已经密密麻麻地签了很多名字,有的孩子竟然一出生就来登记,我当时就傻了,接着听到了什么招60人有180人报名,周围的几个很一般的私立幼儿园都人满为患且收费很高之类的坏消息。

更愁的事情是在后面,当“过来人”给我宣讲了一番:“上不了好幼儿园就上不了好小学,上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中学,上不了好中学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后,我终于明白了,即使削尖脑袋就近上幼儿园,也并不是一件成功的事情,重要的不是上学,而是上哪所学校!

好的学校在哪儿呢?当然不会在曾经是农村的五环外,于是,我开始自责当年的无知。

我们小区人员结构高度相似:70后,外省青年,夫妻双方大学本科起步,有体面工作,稳定收入,是所谓的“中产阶级”,在房价上涨之前,大家用不多的钱买了这处性价比不错的房子,现在由于孩子的就学改变了大家的计划。同样的情绪在小区妈妈里蔓延,大家都开始动作起来。

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所有的家长永远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见庙烧香总归没错。既然如此,咱就得想办法,向几千年前的好妈妈孟母学习。

方案一:去好学校旁买一处学区房。以目前的房价,大约是每平方米3万元,更大的问题是,每年的划片都可能变动,这栋楼今年是明年可能就不是,何况还得核实这套房子的入学名额是否被用过,等等;总之,投入大,风险大。要么买,要么像于丹老师那样一个星期之内蹿红,我才敢脸不红心不跳地花掉这一大笔钱买一处学区房。

方案二:卖掉现有的房子,去学校附近买一处非学区房。以牺牲掉生活质量换得孩子就近上学,我有一个同学就这样买了一处据说三个人同时在家都不能转身的小房子。

方案三:租房加赞助费,在学校附近租一处房子,给学校交赞助费,貌似成本最低,但必须辅以过硬的关系,否则拿着赞助费站大街上都不知道交给谁。

虽然我没有最后敲定启用哪个方案,但完全可以肯定的是,我,以及我周围的很多人,都将有二次置业的打算,于是,我们又为居高不下的房价推波助澜了一番,也许再过几天,就有人出来说:“继丈母娘拉动房价后,孩子又再次拉动房价”。

也许会有更多的人像电视剧《蜗居》里的海萍一样算账:“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两千五、孩子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费三百四、手机电话费二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二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

但大家依然还是打算逐学校而居。最夸张的例子是,一个人从孩子上小学到大学,总共买了五套房子。

金钱投入且不说,单说五次装修搬家就需要一定胆识。不是家长们算不过来账,更不是大家有意自找苦吃,这里面有很复杂的原因。

首先,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逼家长去选好学校。好学校是应试教育的宠儿,传统意义上的好学校大多是在老城区,商品房的急速膨胀没有给均衡教育资源留下足够的时间,所以很多新小区只好用建分校来解燃眉之急,但在一般人眼里,分店总比不上总店,并且,越火的地方越有人来,越没人的地方越没人去,这就好比有人嗓子里扎根鱼刺都得到协和才踏实。好的学校只会越来越庞大,一个班有70人都不稀奇。

其次,新的生育高峰让矛盾提前到来。从2007年开始,第四次生育高峰如期而至,并且将持续十几年,妇产医院每天都是门庭若市,大大小小的幼儿园变得空前红火,这使家长遭受到这样的压力:上个幼儿园都这么难,那小学得抓紧,据说要上某些著名的小学都得提前三年准备。

再次,中产阶级的身份焦虑是内在的心理原因。我所在的小区非常典型,这些父母虽然可以自豪地说,我当年没上重点小学不一样上了大学找了工作嘛!但当他们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就不会这么轻松,别忘了,他们承载了自己或者整个家族的希望,并且他们认为孩子已经有了更高的起点,理应有一个更美好的前景,他们是这个社会需要不断奋斗才能确认自己身份的一批人。用大白话说,是上下不靠的一批人,往上够不着天,往下又不甘心趴在地上。

当年,孟妈妈不停搬家找的是一个好环境,而今天的很多家长还想寻求一个良好的心理感受,就像在物资紧缺时代突然掏出一大袋大白兔奶糖一样,要的就是大家那种艳羡的目光,因为能在如此高房价,如此的生育高峰年里为孩子选一所好学校,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孟母三迁范文6

指居住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家住的离墓地很近。

这个词出自“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