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诗歌范例6篇

七夕诗歌

七夕诗歌范文1

【一】

七夕雨声传

声声入心弦

飒飒扰人梦

无语难入眠

今晨来园中

点点珠光闪

牛郎会织女

泪洒染尘寰

千年姻缘苦

一面一作难

神仙自郁闷

何似在人间

【二】

凄惋,凄惋,

情侣千年缱绻。

银河万里波涛,

喜鹊齐心筑桥,

桥筑,桥筑,

冷酷蟾光共沐。

【三】

难回首,多少恨人同。

银汉迢迢携手地,醒来凉冷一场空。

独倚小楼东。

【四】

爱情神话传千古,王母阻良缘。

银河隔断,牛郎织女,情梦难圆。

漫长天路,看穿秋水,盼又一年。

鹊桥架起,七夕相聚,激动缠绵。

【五】

七夕,一座鹊桥

盛载着丰硕誓言

飞架在浩瀚银河上

小鸟的欢唱,在月光下飞扬

醉了星星,醉了月亮

那晚,葡萄浓浓香

是谁,牛角声声

把热烈绽放

是谁,金风缕缕

仙曲舞霓裳

两团燃烧的火,滚烫了心房

用温馨孕育涅槃

一语柔情,抚平所有沧桑

一声呼唤,迸发憧憬希望

两腔热血,汇聚成穿越樊篱的翅膀

彩虹桥上,氤氲出幸福的天堂

含泪的双眸里

星缠绵、雾温柔、水荡漾

彩虹桥下,奔涌着一河热浪…

【六】

收起残缺的耕犁,

抹去皱褶里的汗滴。

几声哀叹,

几度思念,

把头顶上的天堑填得满满。

苦涩的泪,

轻奏着旷世的哀怨

——牛的眼依旧茫然,

只是它起伏的胸襟,

安慰了对七夕的企盼。

【七】

银汉鹊桥谁搭建,苍天何以把心偏!

牛郎织女曾相会,山伯英台可梦圆?

碧草春花空有意,清风明月伴无眠。

红尘淅沥秋思雨,枉付春江作泪泉。

【八】

几缕桂花的幽香

慢慢浸入心房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不知不觉地生长出

几许凄凉 几许惆怅

昨夜 我为你披上梦的霓裳

今晚 你是否为我擦去清泪两行

此刻 蝉沉默无语

不知怎样 为这个特殊的时光吟唱

遥望这一水等待的漫长

我仍在用心丈量

再一次嗅着桂花酒的醇香

就让这期待和念想

与晚风共饮 与曙光同醉

七夕诗歌范文2

【关键词】中日 七夕 习俗 传承 发展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联系就非常密切。古代日本人在创造本土文化的同时,不断地向先进的中国吸取文化养分,滋养并发展日本本土文化。对此,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曾说:“旧本文化是豆浆,中国文化就是使它凝结成豆腐的盐卤。”这一形象比喻, 道出了中日文化的传承关系。然而,文化的传承绝不是原封不动地代代照搬,恰恰是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化在不同地区的传播,从内容到形式或多或少要发生变化,甚至是剧烈的变化。日本在吸收中国文化时,为了使之适应自身的社会环境,而对其进行了取舍与组装,然后世代传承下来。

一、中国七夕节的历史渊源及风俗

七夕习俗最早源于战国,据《物原》记载“楚怀王初置七夕”。到汉代初年,七夕传为牵牛织女相会之夜。所以七夕月下,织女星当顶,女儿们聚会,摆瓜果祭织女,用五色丝线穿七孔针,谁能尽快顺利穿过针眼,谁就向织女乞得灵巧。乞巧之风自古在江南尤甚,因自东吴起,金陵就有了织丝业,到南朝时丝织业遍布全城,素有“袜陵南京之民善织”之誉。传说株陵巧织云锦的技术就是织女传授的,所以一到七夕,上至宫廷、下至间巷,女子无不面向银河穿针引线,就连南朝齐武帝也特命宫女于此时登“层城华”,对初出新月引丝线穿七孔针以乞巧,故此楼又称“穿针楼”或 “乞巧楼”。此后民间每逢七夕也于庭院搭彩楼乞求智巧。

伴随七夕乞巧,承继汉代水边用五色丝乞子、乞爱的风俗,晋代七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无子乞子”,晋周处《风土记》中记载了牛郎织女天河相会以及人们向牛郎织女乞子等内容, 为七夕增加了新的内涵。乞子习俗至唐代演变为“化生”,《唐岁时纪事》中记载“七夕俗以蜡作婴儿形,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宜子之祥,谓之化生” 。宋代则为赏玩“泥偶” 之俗,直至近代。有些地方直接将七夕称之为结缘日。多数学者认为,女性祈愿机织针缝等女红能够精巧,是乞巧的主要目的,乞巧作为七夕的主要风俗活动,阐释了七夕的主要内涵与性质。结合七夕的乞爱、乞子的重要内容来考虑,乞巧也应该与生殖文化有关。

到了唐宋时期,此风更盛,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时宫女辈陈瓜花酒撰列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又各捉蜘蛛闭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南唐时李煌适逢七夕生辰,为了使万民欢乐不致因寿诞而受影响,遂将七夕移前初六举行,初六度七夕也由长江流传至中原。宋太宗为恢复传统七夕曾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年下了一道诏书“七夕嘉辰,善于令甲,今之习俗,多用久日,非旧制也宜复用七日。”乞巧节又改回七夕。宋代七夕已演变为一个相当隆重的民间节日,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楚华录周密的《武林旧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都有详细记载。而这个时期,亦出现大量歌颂牛郎织女的诗篇。例如:唐代白居易的《七夕》,杜牧的《七夕》,李商隐的《辛未七夕》,北宋时期秦观的《鹊桥仙》等,都是歌颂七夕的名篇。

元代多称七夕为女孩儿节,习俗亦盛。据《析津志》载“都中北平地区人民七月祀祖先,市卖摩诃罗巧神、泥塑人物,大小不等宫廷宰辅之士庶之家咸作大棚,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盛陈瓜果酒饼,邀女流作巧节会,称日女孩儿节。”摩诃罗又称摩合罗或摩侯罗。宋元时此俗很兴盛, 并流传后代。除这些以外,宫女们还登高台各用五彩丝比赛穿“九尾针”,快者便“得巧”,迟者为“翰巧”。明清以来,,民间还流行“丢巧针”的习俗,即于初六取净水一盆,放阳光下曝晒,再放露天下过夜,待初七清晨,拈平日缝衣或绣花针投入水中, 看水底针影的形状以验智愚。满洲妇女用松针来代替, 称为“掷花针”。

明代七夕穿针乞巧之外,又增添新的内容。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了北京地方的七夕“丢巧针”浮针乞巧的习俗将针丢到曝晒过的水上,视影之妍娃,以定巧拙。与前两种乞巧方式不同的是,“丢巧针”是在白昼举行,而非夜间,这种风俗一直持续到近代。

值得一提的是,但在乞巧的活动中,多是未婚或新婚女性参加,在这种特别环境下,这些特殊群体一定有什么特别的愿望。自古以来,以日为父、以月为母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拜月是中国比较古老的习俗,且限于女性,时间上通常是在七日到十五日, 其时月亮由缺到圆,代表了生命力和生殖力最旺盛的时期。在古代神话里,有女狄吞月精而生禹的故事。古人认为,女性妊娠与月有着密切的关系。梦月而孕的故事也是屡屡所闻。由此看来,古人是非常信仰月神具有生命和生殖神力的,女性的妊娠与其有着很深的关系。在生命力和生殖力由弱转强的七夕月下,未婚和新婚女性的祈愿是很自然的。因此在中国古代,乞巧活动更多是未婚少女所进行的,七夕更像是个“少女节”。

二、七夕文化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

日本的“七夕”,是与日本农耕文化同时开始的,最初是为祈祷秋天的丰收而祭祀田神的一种活动。农历7月7日,正是稻子开花的季节,也正是风水害和虫害等袭来的季节,为了祈祷秋天的丰收,日本的古人们除了诚心诚意地向神灵求助之外,别无他法。当时的人们相信田神是万能之祖灵变化而来的。7日早晨,人们来到水边清洗身心后,开始祭祀活动。可以说,这就是与农耕文化同时开始的日本“七夕”之起源。

在中国七夕节俗传入以前,日本就有“棚机津女”的信仰。“棚机津女”是在水边搭建的棚内一边织神衣一边等待神的来访的少女,她织出的神衣就是来访神的衣服,少女和来访神结合,成为来访神的妻子。《日本书纪》神代下第九段第六记载了天孙降临,娶了在水边织布的大山抵神的少女丰吾田津姬,丰吾田津姬当晚就怀孕了。丰吾田津姬实际上就是“棚机津女”。“棚机津女” 与中国牛郎织女的神话中的织女有些相似,“棚机津女”是在河边搭建的棚中织衣的女人,银河的织女星宛如“棚机津女”,尤其是每年在河边等待与来访者相会这一点非常相似。这种巧合让奈良时代深受汉文化影响的诗人非常高兴,他们借七夕传说表达自己现实生活的情与景,从文学上达到汉化效果。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七夕传说传人日本以后, 迅速被上流社会的日本人接受并吸收, 并在上流社会中流行起来。

成书于奈良时代末期的日本和歌集《万叶集》,从第八卷到第20卷共收录了130首七夕和歌。这些和歌大多反映了牛郎织女的传说。其中,第八卷有山上忆良12首、汤原王两首、市原王一首。卷九有两首,卷十二有98首, 卷十五有三首, 卷十八、卷十九各一首,卷二十有八首。山上忆良出生于日本齐明天皇六年(660年), 但第八卷以前未见,表明中国七夕牛郎织女的传说传人日本并展开的时期是在日本的白凤时代,在宫廷内蔚然成风则是奈良时代中期。

中国的乞巧节传入日本,大约是在日本奈良时代。据《公事根源》记载,孝谦天皇天平胜宝7 年(公元755 年)第一次举办了乞巧节。当然,最初是宫廷活动,所以是在清凉殿的东厅进行的:将7根金针穿过叶,另外再挖7 个孔,把五色丝线合并起来穿到孔中;庭院里放上椅子,把“和琴”放到上面;天皇观赏“二星会合”,赐予公卿们酒宴。据说这就是如今日本七夕节的初始形式。这种形式又逐渐被日本古代的七夕信仰所吸纳、复合。到了室町时代(1390 年代),宫中的活动略微简单化了一些,七夕节的娱乐面得到了凸显,与七夕相关的游戏随之风行起来。

江户时代以前,农举行的乞巧活动是带有与水有关的农耕活动的性质。他们在水边洗头发、洗农具、给牛马洗澡,甚至还清理井水和河水,将半年的污秽洗净流走。另外,为即将到来的祭祀祖先的盂兰盆节清洗罪恶和污秽,所以这一天也叫“七日盆”,这天要扫墓,并且要用黄瓜、茄子扎成牛和马的形状来迎接祖灵。至今在七月七日这一天,东京等一些地方仍有此习俗。

江户时代(1600年代)七夕节被列入日本一年中的五大节日(人日、上巳、端午、七夕、重阳)之一。至江户时代,随着“五节供”的确立以及上流社会的七夕节俗向庶民阶层的渗透,七夕传说及其节俗活动逐渐被民众熟知并流传。于是,全国各地就更加风行过七夕节了,并且流行装饰竹饰品,最初是在竹子上悬挂用以表达愿望的五色丝线。

元禄时代(1690 年代),开始悬挂纸签、幡。将军家举办的七夕节,是在城里竖起两棵带着枝叶的竹子,上面扯满五色丝线,还要悬挂上彩纸、诗签和叶,彩纸、诗签和叶上写着自己创作的诗歌或古人的诗歌。这些写着诗歌的彩纸、诗签和叶,饱含着乞求学艺、书道进步的愿望。另外,庭前摆设一对祭坛,其上点燃9 盏灯。还要把蔬菜、鱼类、果实等供于一张两腿桌上,在其前面放上乐器、香花、莲叶,把五色的丝线挂在带枝叶的竹子上。另外,桌下还要放上带泥金画的水盘,里面注满水,将叶浮于水上,两颗星在水盘中映现出来后,开始祈祷。竹枝上的丝线,称之为“愿望线”。据说挂上这种丝线进行祈祷,所想之事三年内就一定能够实现。竹子与水稻原来都是热带植物,这种仪式的意义,和新年的门松(日本新年时在门前装饰的松枝或松树)一样,都表示神灵降临之处。后来,诗签也逐渐被纸条,即常绿树枝或稻草绳上所悬挂的装饰用纸条(古时用的是布条)所替代。

三、中日七夕习俗之比较

(1)相同点:

综观中日两国的七夕传说和七夕节日习俗,至少有两点是共同的。其一是中日两国在诗歌上,都出现了大量歌咏牛郎织女传说的七夕诗,中国则是唐宋时期歌颂七夕的诗篇尤为多。在日本表面上追求女红精湛、实则乞爱乞子的七夕乞巧以及牛郎织女的传说, 与日本固有的信仰相结合,自古代起便流行于日本宫廷内部以及上流社会,除有时从形式上对乞巧仪式进行模仿外,实则成了上流社会附庸风雅、学习汉文化的七夕诗会。“七夕”在《万叶集》里写作“织女”,在随后的一些和歌集中则使用“七夕”,无论是“织女”还是“七夕”,二者发音都与“棚机”相同。

其二是七夕具有鲜明的农时节令民俗特征和强烈的农耕礼仪性格。首先分析牵牛、织女的所指。牵牛,通指牵引牛的人,此处的“牵,为拉,挽引向前。前文曾提到日本七夕起源时,为了祈祷秋天的丰收,他们进行一系列祭祀的活动。此外,在七月七日这天,为了迎接祖灵所进行的一系列带有农耕文化性质的活动。而中国自古有以初熟五谷或时鲜果物祭献神明的习俗。

(2)不同点:

1.两国七夕的活动对象不同:在中国七夕更多的是一个“少女节”,它流露出古代少女的传统爱情观,在客观上起到了增进人们相互交往的作用。然而在日本的七夕,它更多的是孩子们的节日。

2.日本七夕时间因随时间推移以及地区分布不同而大相径庭:自江户时代起至明治6年以日本的七夕都是于旧历七月七日举行,自改历后很少有地区沿用旧历,大部分地区改于新历关东地区七月七日举行。另外东日本和北海道地区推迟一个月,改到公历八月七日。中国的七夕都是在农历的“七月七”举行。一直以来维持不变。

3.两国七夕在过节方式上差别较大:日本的七夕有在院子里摆上玉米、梨等贡品来许愿,写诗歌许愿求一身好手艺,另外把许愿望的带有线的竹签系在竹枝上的特殊活动与中国是截然不同的。中国当前的七夕节主要形式还是以烧香、燃烛、上供品等。可见中日七夕的仪式形式存在很大的差异。

综上所述,中日七夕节一方面都体现了华夏民族的“汉”文化,这表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意义;另一方面,中日七夕节在仪式性质、时间及地域范围及其仪式上都有较大差异,这又表现出中华民族文化在异域的流变的过程。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和理解中日七夕节之间的异同,只有这样,才能对中日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有所把握,对日后中日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东晋)葛洪主编:《西京杂记》,陕西,三秦出版社,2006.

[2] 《古事类苑》,日本古书.

[3] 玉勃,《七夕赋》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23.

[4] 《古今要览稿》,日本古书.

[5] 汤礼春,《中日七夕文化之异同》华夏经纬网,2009.

[6]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邓之诚,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7] 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8] 宋敏求.长安志[M].灵岩山馆,乾隆甲辰年.

[9] 徐坚,等.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七夕诗歌范文3

关于七夕节的词语牛郎织女 [niú láng zhī nǚ]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牛郎织女为神话人物,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对恋人。

道高魔重

形容法力高强。 陶牧《七夕和儆庐仍用征字韵》:“道高魔重文驱疟,海涸桑枯路未...

调良稳泛

马匹调良,行船稳泛。指路途平安。 清·朱之瑜《与锅岛直能书》之二:“七夕前,盛使遥临,捧读翰教...

人间天上

人世社会和神仙世界。指景物极美好的处... 唐·崔颢《七夕词》:“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索垢吹瘢

犹言吹毛求疵。 清·心青《二十世纪女界文明灯弹词·拒约》:“指望双星圆七夕,...

云阶月地

以云为阶,以月为地。指天上。亦指仙境... 唐·杜牧《七夕》诗:“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关于七夕节的诗词大全1、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一年一度是七夕,一半有情半忘情。

3、风雨七夕计已久,炎凉人事亦非鲜。

4、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5、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宋•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6、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唐•李中•《七夕》

7、新秋牛女会佳期,红粉筵开玉馔时。——唐•李郢•《七夕寄张氏兄弟》

8、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唐•祖咏•《七夕》

9、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唐•崔涂•《七夕》

10、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唐•杨璞•《七夕》

11、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唐•杜甫•《七夕》

12、铅华潜警曙,机杼暗传秋。——唐•卢纶•《七夕诗》

13、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唐•李贺•《七夕》

七夕诗歌范文4

《唐诗赏鉴辞曲》选霍松林先生的赏鉴文章,对此句的解释为:“玄宗当年七夕和杨妃‘密相誓心’的时候,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是要‘世世为夫妻’,永远不分离的。”可见“笑”也为被解释为“嘲笑”之意。

笔者以为这首诗中的“笑”释为“嘲笑”有失偏颇,应为“欣羡”意。理由有如下。

《汉语大辞典》“笑”字释义有四项,分别为:(1)因喜悦而开颜或出声。(2)欣羡,喜爱。(3)讥笑,嘲笑,(4)希望持受憎恶的敬辞。在“当时七夕笑牵牛”句中,“笑”,理解为“欣羡”是有依据的。

张相《诗词典语辞汇释》:“笑,欣羡之辞。与嘲笑之义别。”同时举例:“李商隐《马嵬》诗‘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此‘笑’字为羡慕义。按陈鸿《长恨歌传》:‘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即白居易《长恨歌》所谓‘七月七日生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也。作嘲笑解,文理不安。”足见张相是按“羡慕”来解释此“笑”字的。

古诗词中“笑”作“欣羡”“喜爱”义,是常见的。如,唐·拾得诗:“可笑是林泉,数里少人烟。云从岩嶂起,瀑布水潺潺。”意思是此处林泉使自己感到“欣喜”,并不是“嘲笑”林泉。 杜甫《元日示宗武》:“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意思是宗武见我手颤而忧戚,我见宗武身长而欣喜。表现父子关切之情,不是嘲笑宗武身长得难看而可笑,“笑”即“欣喜”义。

辛弃疾《鹧鸪天·郑守厚卿席上谢余伯山》:“君家兄弟真堪笑,个个能修五凤楼。”其中“笑”是“羡慕”义,言羡慕兄弟个个“有文学之誉”。

王安石《寄颚郢州白雪楼》:“《折杨》《黄华》笑者多,《阳春》《白雪》和者少。”“笑”为“羡慕”“喜爱”之意。

张可久《朝天子·山中杂书》:“东华听漏满靴霜,却笑渊明强。月朗禅床,风清鹤帐,梦不到名利场。”“却笑渊明强”中的“笑”意为羡慕渊明之高傲,能够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并非嘲笑之意。

七夕诗歌范文5

阿夕抬起头看小玉:我舍不得我那美貌娘亲流泪,以后总不至于让她圈在这方院子里终老,小玉,你要帮我,我们不受人欺负的。小玉听得眼睛一红,带着阿夕四处转悠,耐心地告诉她府里的情况。阿夕突然想起自已大名叫什么都不知道呢,就歪着脑袋问小玉:那个三夫人生的大姐梁那个蕾的,还有四夫人生的二姐梁什么菲的都很傲慢呢。小玉左右看看无人,才对阿夕说:小姐,三夫人四夫人都是有来头的,你别这样唤大小姐二小姐。给人听到了又会说七夫人教女无方了。阿萝趁机问了问三夫人四夫人的情况。得知一个是风都大贾张员外的庶女,另一个本朝工部待郎的表妹。另外几位夫人也是清白人家,只有七夫人出身青楼,被人重金买下送给梁老爹当妾的,难怪那几位瞧不起她。阿蕾全名梁夕蕾,阿菲全名梁夕菲,阿夕自然就叫梁夕颜了。阿夕又叹了口气,庶出不说,老娘还是青楼风尘之人,这地位低的,说不定大夫人身边一条狗比起七夫人都来得尊贵。 走了大半天,内堂被逛了个遍,大致情况阿萝心里已有了底。牵着小玉回了房。打发她去看七夫人回来没。

她细细用笔绘了张相府地图。棠园果然偏僻,紧挨着一片菜园,屋后是一大片竹林,再过去就是院墙。阿夕很满意,这样的位置要是以后翻墙出去,也不会被人发现,七夫人听说阿夕早早起来想学技艺,激动的来找她:三儿,你想学什么?为什么想学,告诉娘!阿夕看着七夫人脸上的激动和温暖的眼睛,走过去牵住她的衣摆道:娘,我不想学得多么高超,能唬人就行了,总不能让人瞧我们不起!七夫人眼圈一红:我就知道,娘的女儿怎会是草包一个!看着天井的海棠能做出那么好的诗,三儿,你有灵根的。从这天起七夫人每天教导阿萝学琴学画。阿夕发现小孩子的脑子接收起来特别快,她几乎过目不忘。加上成年人的心智,七夫人教一遍,她就能领悟了。琴会弹之后,阿夕发现会弹也是好事,变了副嗓子,弹弹现代喜欢的歌曲时间很快就过了。于是在琴上面下的功夫越来越多。

直到有一天七夫人听她弹了一首《水调歌头》竟蔌然泪下,一张绢帕哭得湿透,哽咽着对阿萝说:三儿,这歌真好听,你的琴声里带着感情,比你大姐弹得好多了。阿夕不敢相信,问七夫人:是这歌好吧!不是我琴艺好。说着又弹了首《梅花三弄》阿夕想,这样你就有对比了。没料到七夫人骄傲地说:你娘从四岁抚琴,风城无人能比,你难不成怀疑娘的耳力?就这首梅花三弄,你的琴声更显梅花之傲气,我的女儿骄傲着呢。阿夕感叹,能得到风城第一琴手夸奖,看来是真的了。又悄悄对七夫人说:娘,这事千万别让别人知道了,阿夕只弹给娘听可好?七夫人眼里透出笑意:你怕抢了你大姐的风头,从此不得安宁?阿萝故意板着脸说:琴为知音弹,要是比她弹得好了,一有贵客就唤我出去弹琴怎么受得了?七夫人扭扭她的脸,搂她入怀:三儿啊,你真是聪明!娘怎么也疼不够你似的!阿夕也越来越喜欢这个美貌娘,善良温柔,最主要是待她一颗心。她想,以后有法子了,一定好好照顾这个小娘亲!

阿夕每天一早起床穿着小玉做的大褂子大脚裤开始跑步热身。跑到屋后的竹林就让小玉在外面守着,自已一遍遍练习在现代学的空手道。晚上每天做完半个时辰的瑜珈再睡。刚开始小玉看了奇怪。阿夕盯着小玉:要是你真要报我娘的恩,就别说出去,我做这些你看不懂没关系,但是你记住是为了以后我们好就行。小玉点头答应,看着阿萝脸色越来越红润,脚步越来越轻健,觉得小姐调理身体的那办法真是好,就没再多嘴一句。转眼三月旬试之期又至,阿夕冷眼看着大姐二姐的施展琴书才艺,低头半天唱了一支调子不错,词很好却走调的歌出来。梁老爹先入为主以为阿夕上次冒出的诗真是她娘为了见他特意教的,也没让阿夕再作过诗,现在见她去学唱歌很是高兴,照常勉励一番。众位夫人也是这样盘算,心里越发讨厌七夫人,觉得她利用女儿当堂勾引老爷实在是不要脸之极。还好梁相成日被大夫人看着,被其它几位小妾缠着,倒也只来过棠园一两次。棠园冷清,梁相总觉七夫人不够热情,也就淡了心。众位夫人也跟着放心,又叽笑七夫人使尽青楼里的狐媚手段也没霸住老爷。

以后每至旬试,阿夕一会儿下棋,一会儿绣花,一会儿弹琴,无一精通。梁相见她学得杂却不精纯,没一样能拿得出手。无论如何斥责,下次旬试阿夕又拿出样新学技艺,可怜巴巴地说:阿夕谨遵父亲教诲,三月来勤力学习,新学XX,请父亲品鉴。当然又是不上不下,梁相让她专精一样,却始终也及不上夕蕾和夕菲,只得暗暗摇头。几位夫人的目光每每却放得柔和了。七夫人问阿夕:“三儿,你要掩藏到何时?阿夕一笑:娘,兵法曰,羽翼未丰,不可与之硬碰。你不觉得除了大娘另外几位没孩子的姨娘喜欢我多过大姐二姐?七夫人心情愉快地想,下半辈子就靠这个鬼精灵的女儿了。( 散文网: )

七夕诗歌范文6

看人如看江。江水不可倒流,人老不可避免,朝阳总是要变为夕阳的,但夕阳也是遒劲的,晚霞也是美丽的。退休之后的岁月并不短,老年朋友仍可以生活得有滋有味。许多老年朋友也许都听过这首歌:“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有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已是白发苍苍的乔羽先生写绝了个中百味,引人深思而感慨。

晚开的花同样鲜艳,陈年的酒更加醇厚。孔子曰:“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耳顺者,能听,会听,善听;从心所欲者,能思考,会思考,善于思考。深厚的阅历、历经坎坷造就的沉稳、在正反两方面经验中积淀的成熟,这些都成为许多老年朋友老有所为中不可低估的优势。有不少老人,年轻时的理想因在职时的各种原因未能实现,离退休后反而如愿以偿,这正应验了唐代诗人孟郊的那两句诗:“朝见一片云,暮成千里雨。”

迟到的爱一旦到来会更加深厚和真挚,未了的情一旦了却将更加鲜亮和浓郁。在我们社区,我常看到几位老年朋友或坐或站,围在电子琴旁,唱着《小燕子》《红星歌》等儿童歌曲,他们的口号是:“让童心永驻!”在南昌街头,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夕阳红歌唱团、腰鼓队、管弦乐队的老年朋友,个个打扮得年轻时尚,快乐地度过“第二青春期”。我深深感到,那已不只是音符和节奏的简单组合,而是爱在生命线上的流淌,情在生命线上的跳跃。“老夫聊发少年狂”,这些老爷爷、老奶奶们凭着自己对生活的挚爱,“狂”出了时代的豪情和壮志,“狂”出了晚年生活的美好与和谐。

上一篇微信拜年

下一篇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