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编辑范例6篇

学报编辑

学报编辑范文1

《编辑学报》创刊于1989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主办的定位于科技期刊学研究的专业学术期刊。以学术权威性、实践指导性、编校规范性为特色,主要发表有关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的文章,为优秀办刊人才的培养、科技期刊的改革与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服务。

2栏目与读者对象

本刊常设栏目:理论研究,编辑工程与标准化,经营管理,期刊现代化,人才培养,办刊之道,学术争鸣,期刊评价,他山之石,编辑感悟,有问必答,谬误辨析,编余雅兴,消息等。读者对象:科技期刊办刊人、管理者,编辑出版科学研究者,高校传媒专业的师生等。

3来稿要求

1)文稿务求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文字精练。学术论文、综述篇幅一般不超过7000字,其他文稿不超过5000字。文稿请附英文题名,3~8个中、英文关键词,中、英文摘要,全部作者的单位、邮政编码、所在城市(必要时附具体地址)及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姓全大写),第一作者英文通信地址。2)文稿须使用规范汉字,并按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本刊要求的文章格式撰写。3)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应充分、恰当地引用参考文献,论文的文献数一般不少于15条/篇。4)来稿如获某种研究基金资助,请在文章首页地脚处标示出项目名称及编号。5)请勿一稿多投。60d内未接到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修改稿务于45d内修回,否则视为自动撤稿。6)请认真校对文章清样并及时校回。校样上不得增加新的作者、通信作者及变更署名排序。

4著作权约定

文稿的著作权属于作者。文责由作者自负。作者若不允许本刊对文稿作文字性及少量内容删改,或不同意其他报、刊、数据库等转载、摘编、收录其作品,请在来稿时声明。

5收费与稿酬

对经过严格审稿后决定刊用的稿件,按500元/面的标准收取发表费。稿件刊登后,按国家有关规定酌致稿酬(含与本刊签约的其他出版物转摘的稿酬),同时赠送当期样刊。

学报编辑范文2

在全媒体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工作所使用的技术、所利用的媒介和所获得的反馈都将与传统媒体环境有所不同,高校学报编辑如何在全媒体背景下更好地完成学报编辑和出版工作,需要以编辑们自身职业素质的提高为基础,探索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优化体系构建,这对编辑自身工作能力的提升和高校学报在全媒体环境中的进一步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全媒体时代背景对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提出的要求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出版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高校学报的影响体现在高校学报的出版形式和出版工作的基本过程两个方面。一方面,网络时代催生的新型阅读方式使高校学报不能再以纸质和文字印刷作为主要的出版形式,出版数字化期刊和将期刊上网已经成为高校学报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高校学报要在出版形式上符合网络时代的要求,就必须进行出版工作基本过程的改革,即高校学报编辑的工作不再是单纯的审稿和排版编辑,还包括在网络社会中进行学报出版和发行。因此,利用新媒体进行学报编辑工作是高校学报编辑必备的职业素养。高校学报编辑应做到以下三点:

(1)应用网络系统接收作者的投稿并进行投稿反馈,与学术论文作者们建立长期的联系,通过网络了解作者研究方向,为以后的收稿和编辑工作做准备;

(2)利用新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学术作弊行为的审核,保证高校学报出版的学术成果是有效的、有用的;

(3)利用网络收集大量的学术动态信息,分析并综合这些信息,快速定位高校学报的整体出版走向,避免工作陷于被动。

2.要求高校学报编辑能在网络环境中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

稿件修改和加工是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最能体现高校学报编辑工作态度和职业责任感的工作行为。一个成熟、优秀的学报编辑应本着对整个学报出版和发行负责的态度,进行稿件的审核和加工,这就意味着除了要掌握相关学术领域的学术动态、国家对学术期刊的提名、关键词等细节内容的编辑要求之外;学报编辑还应该提高自身的审稿能力,以求将学报编辑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在全媒体环境下,网络的发展使作者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文献的引用,其中由于只改动字句造成的抄袭行为也不在少数,但这些抄袭往往是通过抄袭率检测系统检测不出来的;反而,有些作者的文章因为文字加工不善,表现出更多类似“抄袭”的迹象。这需要高校学报编辑能在网络环境中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对网络稿件进行严格的审查和加工,而不仅仅是依靠目前的抄袭率检测系统来辨别文章的原创程度。

3.要求高校学报编辑具有与全媒体时代背景相符合的创新能力

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素养关系着高校学报的发展,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纸媒的发展并不仅限于图书、杂志的网络化出版,还包括后续的一系列服务活动,如与读者交流、与文章作者交流、发现并确定最新的学术动态并以此指导作者们进行学术研究和创作。因此,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还需要在职业素养培养中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即通过不断创新高校学报的内容、形式以及学报编辑和服务,使高校学报在全媒体环境下发展成为能影响高校师生学术研究、影响全国学术发展的有影响力的媒体。

三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的优化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校学报的出版仍以纸媒的形式为主,虽然有电子杂志出版,但出版时间较纸媒稍有延后,而且很多高校学报并没有被纳入学术研究数据库,使高校学报的影响力降低。因此,高校学报编辑应加强自身的网络编辑职业技能。首先,学校应为高校学报编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使高校学报编辑能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网络编辑的技能,使学报的电子版发行量增加,能跻身到学术研究数据库之中。其次,高校学报编辑应主动了解、学习和掌握与网络出版相关的知识,不断总结学报网络出版过程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学报网络编辑的能力适应网络出版的要求。

2.进一步提高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思想水平

在全媒体环境中,高校学报编辑的责任更加重大,工作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以往一个人负责一个版块的工作模式是不适用于电子杂志出版和发行的,一期学报的出版,需要整个学报编辑团队的通力合作。因此,高校学报编辑团队的凝聚力形成是十分必要的,每个学报编辑都应将学报编辑的每一个工作细节视为自身的直接责任,通过不断合作去完善整个期刊的出版形态,努力提升期刊的质量。另外,在全媒体环境下进行高校学报编辑工作,还需要高校学报编辑具有长远的眼光,从多个角度发掘学报发展的可能性,用敏锐的思维和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去分析目前的学术研究动向,使学报的质量走在学术出版业的前列。因此,高校学报编辑自身的学术思想水平提高是很有必要的,这需要高校学报编辑不断努力地、有意识地去进行自身素质培训。

高校学报编辑的业务包括与高校学报编辑相关的各种工作事项,高校学报编辑以高校学报的学术背景为基础了解其他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术动态,将新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新的发明创新成果引入学报是高校学报编辑日常工作中的主要业务。此外,高校学报编辑还必须重视业务的创新,使学报除了学术研究成果出版之外更具有服务性质,这是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优化体系构建的顶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高校学报编辑不断了解和学习走在时代前端的纸媒的编辑方式,如在电子杂志出版之后开设读者讨论论坛、开创学报下期文章“预告”和“预读”版块、在具有影响力的网络平台上建设学报文章作者与读者交流窗口等。

四结束语

学报编辑范文3

人在长期从事同一工作时,出现身心疲惫,导致工作能力下降,就是职业倦怠。“职业倦怠”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HerbertJ.Freudenberger)在1974年提出。他将倦怠定义为在工作环境中由于长期处于紧张的人际关系和情绪压力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综合症[1]。职业倦怠一般发生在助人的职业,高校学报编辑也是给人做嫁衣的职业,其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对工作的热情下降,工作效率降低,什么事情都懒得去做,遇事能拖就拖,缺乏主动性、创造性。高校学报是教师、学生等科研人员展示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前沿,编辑的职业倦怠直接到学报质量。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倦怠。

(一)社会期望造成编辑职业怠倦

高校学报是展示高校学术水平的窗口,发现培养人才的园地,也是塑造学校形象,创建学校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2]。高校学报在传播先进文化时,承受着较高的社会期望。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急功近利影响了各个行业也波及到高校学报,人情稿、关系稿充斥在来稿中,一些作者认为有钱就能发文章,全然不顾自己文章质量。有的高校学报编辑也会受社会不良思想影响,对选用稿件的质量降低,在对稿件的编辑加工中,允许瑕疵存在,导致整个期刊水平下降。社会对学报质量而期望降低,而这一切归咎于整个学报编辑队伍。而那些在工作追求尽善尽美的编辑,就会认为自己的价值得不到社会认可,得不到职业的满足感。长此以往,社会的高期望与编辑内心渴求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之间形成矛盾,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二)职业要求引发编辑职业怠倦

首先,高校对学报要求不断提高,大批具有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加入编辑人才队伍,当好一名合格的编辑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编辑和文字处理软件的也得到广泛应用,编辑在审稿、组稿、校对的工作中办公化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这就要求编辑能适应学报日新月异的发展,除了要掌握绝佳的编辑技巧外,还要学会各种办公软件。这些都会对编辑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严峻的挑战。

其次,学报归属于高校,现在高校已经形成了,以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主的编辑人才队伍。但是学报编辑部是教辅单位,与同单位的其他老师比,编辑在行政晋升、职称评定、经济收入等方面都往往落后于同学历的同学,但学校对编辑的要求还相对较高,除了需要通过全国的出版资格考试,还要满足高校内部的要求。然而,高标准、高强度的编辑工作的经济报酬相对较低。这些无疑会对编辑的成就感、价值感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工作压力导致编辑职业怠倦

首先,学报的出版发行具有周期性,每期要按时出版,学报编辑都要参与其中的组稿、审稿,并对文稿进行“一教”、“二教”、“三教”后的修改,还要负责整个期刊的通教。这样的工作期期如此,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编辑经常会感觉到,前面的一期还没有处理完,又要为后一期做准备。特别遇到寒、暑假,学校的有关部门的工作停止,但学报的出刊还要正常进行,让编辑产生焦虑,担心后续的工作没法开展。

其次,学报不同于大众科普期刊,具有严谨性。学报编辑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对最新的科研成果有所了解,能做到在编辑过程中,对作者的研究观念进行把关,在与作者的反复沟通中,修正文稿错误,确保文章质量。国家针对书刊编辑出台了一整套的规范标准。如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其中除《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外,就分数字、文字、量和单位,图书、期刊、论文的编排格式,辞书编撰语种学科及其他有关代码,书刊编号及其他6大类62个文件[3]201。所以,编辑在整个出版过程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总担心会出现纰漏,精神高度紧张,时间久了,就会产生怠倦。

(四)职业认知偏差引发的编辑职业怠倦

学报编辑范文4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传播、知识加工、知识创新及应用成为决定未来社会发展方向和速度的关键因素。编辑承担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与传播者的双重角色,实为精神产品价值的再创造者与实现者,其在将个体文明转化成群体文明乃至整个民族和全世界文明中功不可没。作为一名优秀的编辑必须要具备学识、才识与胆识。由于编辑劳动对象的特殊性,要求编辑在工作时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这些素质在编辑从事选题、策划、组稿、审稿、退修与加工编排中表现出来,直接决定了学报的质量,也同时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所在。高校学报实现其社会效益的最大化,除作者作用外,编辑的学术素养和敬业精神决定着学报学术水准的高低,学术研究贴近现实,及时反映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是扩大学报影响,推动学报发展的动力,也为其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奠定了基础。

高校编辑的基本价值体现在选题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上。

1.选题策划能力

学报编辑要有全程策划观念,具备选题策划力。策划能力的高低是编辑素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选题策划贵在创新,只有把形式最新颖、内容虽先进、科技含量最丰富的出版物不断地推向社会,学报才能在学术界站稳脚跟。

2.组织协调能力

在现代高校,学报编辑在学报出版过程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来稿照编,而是有许多工作要做,这要求编辑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3.外语水平

随着世界版权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和学术交流的国际化,对编辑的外语水平也提出了越来超高的要求。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编辑,能够及时更新知识,理解最近学术动向。

4.计算机操作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在学报编辑出版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筛选、处理、选题管理、文稿输入、排版、封面设计、编辑加工以及校对都要通过计算机。

学报具有传播文化、科技成果的作用,生产这种产品的编辑在保证其内容、文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同时,对它在在思想上是否健康、政治上是否符合我国对出版物的要求就担负着不可推卸的把关的责任。在编辑工作中,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修养,自觉培养政治鉴别力和政话敏锐性,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出版方针和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弘扬主旋律,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新时期条件下具备创新精神是对学报编辑基本素质的要求。知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学报是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创新的载体,而编辑作为创新文化的主体和实践者,被人称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精神生产的重要参与者”,它的出现也常常和学报创意联系在一起,所以学报编辑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学报编辑要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经济、生活高速发展变化中善于发现新的文化需求,从科学研究的进程中发现新成果,从社会生产的过程中发现新领域,从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发现新题材,从国家政策的调整变化中发现新趋势,其必须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意识,必须具备掌握信息的敏感度,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为我所用,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要经常参与和了解学术活动,创造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及时组织出版具有新颖内容和特色的学报,开拓学报出版工作的新天地。

四、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报编辑的奉献精神的具体表现就是把自己的精力以及积累的知识以至研究成果,无保留地凝结或渗透在所编辑的学报上。论文编辑的过程,在许多情况下是某一理论课题的再研究再创造,学报编辑有不少譬如筛选稿件、修改字句、划版、校对等事务性工作,有不少浸透着自己辛勤汗水和智慧的稿件要以别人的名义见报,学报编辑在这种工作过程中能够因做到成他人之美而感到满足。而奉献精神的动因,是对学报编辑对编辑工作价值的正确认识。

在高校学报上发表科研学术论文从而推动社会文明与科技进步,是全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职责要求,也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目前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准主要靠教学科研成果来评判,教学科研成果主要靠在高校学报公开发表来推广。争取在高校学报上是高校教师理性的和无奈的选择。说理性因为它是向社会展示自己科研成果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自己学术水准获得社会承认的一个鲜明标志;说无奈也因为它有时被采用否的原因是非理性的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高校教师被高校学报采用的科研论文多寡,不仅取决于学术质量和符合学报内容方面的要求,有时还取决于论文版式是否规范化。遵循规范并非取消创新,而是为了便于更好地扩大创新成果。因此,高校教师在高校学报上发表科研成果,在特别注重论文的学术质量的前提下,还要注重论文版式的规范化,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论文编辑的工作效率,更加便于论文的广泛交流和社会影响的扩大。同时,也能够督促各方面通过版式规范化,推动知识创新,并将倡导学术道德的工作重点落到实处。

要实现精神文明的素质提升,高等教育的任务不轻,而在高等教育中担负着教学质量和学术质量观测的高等学校学报在科教兴国、知识创新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学报的发展是以反映高校教学与科研为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应该再参与引导和推动知识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学报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努力提高学报的质量。高质量的学报必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编辑队伍,这一点毋庸置疑。目前,在我国学术期刊界编辑年龄老化的问题突出,因此如何加强队伍建设是我们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综上所述,一个适应新时展的学报编辑,其自身价值不仅体现在要编辑工作的基本素质――选题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外语水平、计算机操作能力上,还突出表现在其拥有创新能力、政治素质和无私奉献上。

参考文献:

[1]贾岩.试论编辑创造性劳动的特征[J].出版科学,2004,(1).

学报编辑范文5

中图分类号:G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5)05009503

一、引言

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威力无穷,横扫千军,想在竞争中分一杯羹者都必须遵守。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刷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种种痼疾脱胎换骨。获得新生的过程是痛苦的,也是快乐的。体制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而体制的改变也无法一蹴而就,一些地方至今还残留着“计划”的影子,高校学报亦是如此。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学报编辑策划意识淡薄。现如今,进入市场的期刊业竞争如火如荼,创品牌,争读者,拉广告,都在策划上大做文章,出现了“有能耐的抓策划,案头工作没出息”的说法。这种说法客观与否姑且不论,它表明了策划在现代期刊编辑中日益重要的地位。与众多期刊的热闹相比,高校学报太冷清了;与众多期刊编辑的紧张与拼搏相比,高校学报编辑太轻闲与安逸了。在挑战与创业同在、竞争打磨能力的时代里,这似乎有些不合时宜。

尽管策划在编辑工作中举足轻重,但在编辑实践中却远远没有取得理论中的地位。长期以来,学报编辑基本上是“等米下锅”,编辑对稿件完全处于一种被动加工状态,基本不谈策划意识问题。一方面,由于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时代,办刊主体既无自主办刊的权力,也无主动发展期刊的动力,加之期刊种类很少,彼此之间分工明确,实际上,编辑策划发挥作用的空间十分有限,办刊主体也没有形成明确的编辑策划的概念。另一方面,编辑在办刊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惰性,认为学报是一种早就有固定定位的刊物类别,因而无须在策划、选题等方面耗费时间。具体来说,有以下六方面表现。

二、选题组稿等米下锅,栏目设置千刊一面

关于学报编辑搞好期刊的个性策划,每个期刊都应该有自己的学术特色,有区别于其他刊物的内容、栏目、个性和风格,让别人学都学不来。做期刊,只有创造和保持自己的个性,才能成为从众多期刊中“跳”出来的“这一个”,不能搞同质化,学术期刊如果千刊一面,是我国学界的悲哀。然而千刊一面、同质化正是大多数高校学报的共同点[1]。

遍观当前栏目的设置,突出表现为学报模式,即“学科=栏目”,“栏目=学科”。这是我国学术研究的学科化在学报类刊物上的反映。学术研究主要在研究所和高等院校进行,学术成果主要在学报类刊物上发表,因此学报的栏目设置学科化也就是自然的了。学术研究的学科化比较固定,比如我们财经院校将经济学分成几大门类,各财经院校学报也都按学科设置栏目。文科学报一般有“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历史学研究”、“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等栏目。由于学科化的影响使学报类刊物的栏目设置大同小异。编辑们又很少进行栏目策划,常常是把送上门的稿件进行“装袋式”的编辑。没有策划的期刊栏目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松散、布不成阵,哪一个栏目都可有可无。各学报的稿源也大体相同: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一般集中在高校和研究所,他们按学科写的稿子投到各学报;编辑们等米下锅,将稿件装进学科式栏目,于是就造成了学报类刊物千刊一面的局面。往好里说是“学科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实际上是“全、散、弱、小”[2],同质化严重,特色不鲜明,加之刊发的论文学术质量不高,乏善可陈,其存在的意义遭到质疑。这一切,与热闹的市场化期刊格格不入;这一切,与编辑缺乏策划意识,来料加工的被动思想状态有直接的关系。

三、刊物数量多、品牌少

我们的学报不可谓不多,但打造出品牌的却很少,原因之一就是编辑工作中策划缺席。我国高校学报的数量很多,迄今为止已经有近千种,但除了屈指可数的名校名刊外,大多数默默无闻。

品牌是策划出来的。策划贯穿期刊运作的整个过程:从期刊的定位、市场调查、细分读者群、对外宣传、到策划的重中之重――选题策划、栏目设置,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期刊人对策划的重视,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期刊人的智慧和心血。在追求品牌效应的今天,一家期刊社要生存壮大,导入策划理念已成为一种必然。面向市场,强化期刊的策划意识和能力,以高水平的策划力和传播力来吸引读者,赢得市场,已成为期刊界的共识。学报的编辑队伍中不乏有思想、有见地、有事业心的人才。他们不仅自己能写出有分量、有力度、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还有为他人做嫁衣的牺牲精神,组织编辑出令读者击节赞赏的好论文。期刊的市场化以及入世后更为激烈的生存竞争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刊只有重策划、创品牌才有生路。这就要求编辑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懂编辑、善写作、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但就目前学报情况看,会经营的编辑人才还稀缺,编辑工作中策划缺席,打造品牌也多是纸上谈兵。因此造成了学报数量多、品牌少的现状。这种状况,显然无法应对期刊未来发展的需要。

四、眼中无市场,心中无读者

期刊是供人阅读的,读者读了,宣传教育、文化传播、娱乐欣赏等功能才能实现。读者在办刊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时至今日,读者在学报中也没有取得应有的地位。编辑们还沿袭着“我编辑什么,你看什么”的陈旧原则,甚至有人还在一厢情愿地坚持“作者中心论”。的确,计划经济时代主要是按计划办刊,读者是否喜欢、有多少人喜欢,不具有决定意义。但面向市场后就不同了,阅读性、阅读量是期刊兴衰存亡的根本。即使那些受期刊市场影响比较小的机关刊,社会效益也是通过阅读来实现。重视读者需求、重视刊物对读者的吸引力,各种期刊是共同的[3]。本来学术期刊的高品位特性就使它不可能像大众文化期刊那样拥有众多读者,学报与专业学术期刊相比读者就更少。就是这点少得可怜的读者也没有得到重视。作者与读者的一体性是学报的特点,向学报投稿的作者往往就是潜在的读者,应给予作者和读者足够的尊重。自编自印自出版,不管读者的喜好与阅读需求,也少有学报编辑进行读者调查,根据调查进行选题策划。沟通是相互的,刊物放弃读者,读者也会放弃刊物。编辑心中无读者,读者自然也就遗忘了你的存在。而在现代期刊经营理念中,放弃读者就是放弃生存。当大众文化刊物不断通过征文比赛、咨询活动、认真回信、读者联谊、读者评刊等方式加强与读者沟通时,在争夺读者上花样百出时,我们的学报还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何谈吸引读者眼球,赢得读者呢?

如今,“有策划的期刊不一定能赢得读者和市场,但没有策划的期刊一定会失去读者和市场”已成为业界的共识,我们的学报却眼中无市场,心中无读者,其命运着实令人担忧。

五、只问出版,不问发行

我国高校学报的大规模兴办是建国以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目前,我国高校学报的种类繁多,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至少有一种学报;几乎所有省级以上党校、行政学院都办有一至两份学报。数量如此巨大的学报都是靠单位拨款维持的,正是由于计划经济的思想模式,大多数学报在办刊的过程中,很少考虑成本核算,也不在意市场占有率,即高校学报不是很重视市场营销和品牌策略。高校学报发行主要靠内部交流,对外发行量不大,期发行量超过3 000册的凤毛麟角。大多数学报期发行量在1 000―2 000册。还有的学报是虚有印数,除了大量的赠阅、少量的征订以及作者的样刊,大部分学报从印刷厂出来就直接进了废品站,根本无经济效益可言。办刊变成了为出版而出版,出版成了办刊的惟一目的,出版之后就完事大吉了。

只问出版,不问发行的结果就是只赔不赚,既无经济效益,也少社会效益。这种不计较经济效益的办刊思路实在有悖市场经济规律,其产生固然有计划经济的影响等客观原因,学报编辑策划意识淡薄却是主观原因。学报经营不研究市场,学者型编辑不研究营销,也没有进行科学的市场调查和预测,细分目标市场不明确,产品组合策略性较差[4]。

六、版式陈旧、雷同,缺乏时代感

在期刊市场化的今天,一个狭小的报亭书摊里就相互叠压着十几种文化娱乐期刊,要想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先声夺人,吸引读者驻足、购买,版式必须独具魅力,个性鲜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此大众期刊都非常重视版式设计,求的就是一个抢眼,这也是品牌期刊的看家本领。读者不用看刊名,就能从众多刊物中一眼认出《读者》,这就是版式的作用。大众期刊的特色版式增强了期刊内容的表现力,提升了期刊的品牌效应。学报在形式质量方面尤其是版式设计上,普遍过于简朴以至生气不足,缺乏现代刊物的形象感、动态感、气势感,显然编辑们没有在学报的包装上下功夫。大多学报封面都是或深或浅的底色,印刷体的刊名,偶尔有专门请人题写的刊名,此外就是写上学报的级别和收录该刊的数据库。一本学报换个名字,就成另外一家学报了,没什么特色。这种传统有余现代不足、雷同的封面设计除了传达出学报应有的凝重、严肃、敦厚、内敛、厚重等特征之外,反映出学报停滞不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现状,也折射出学报编辑囿于传统、缺乏创新、忽视策划的编辑理念。而没有积极的策划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说不被淘汰出局。

观念是先导,学报编辑必须改变传统办刊思想,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和投资意识等。市场是需要学报编辑首先了解的,了解学报的学术成果所适用的主要市场是哪些,这一市场缺少什么,需求什么,当今市场的热点倾向是什么,要了解掌握学报市场购买力的分布情况,熟悉市场购买力的布局、网络,及时参与网络联系,疏通市场渠道,寻找学报可利用和开发的市场,开辟突破新市场。学报编辑要居安思危,有竞争意识,通过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理念,打造学报独特的品牌[5]。同样通过市场发行的期刊就必然有竞争,林林总总那么多学术期刊和学报,竞争更加激烈,“树大好乘凉”,但体制和高校的林荫庇护了一时却不能一世,学报必须改变目前尴尬的生存现状,为自己闯出一条路子。学报编辑要树立期刊投资观念,要有大市场观念和投入产出观念;学会研究资本运营问题,通过对资本的使用,实现资本盈利的最大化,让学报为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展示提供服务平台。

学报承担着“探索真理、繁荣学术、传播知识、创造文化”的历史重任,固守“计划”,拒绝市场,惰性十足,策划缺席,将难以迎接国际学术期刊的竞争、出版产业的革命。努力寻求制胜之道和发展之路,增强学报编辑的策划意识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编辑部 品牌・定位・策划――张伯海会长在我刊谈学术期刊的办刊思路 [J ] 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封底

[2 ]王兆Z 从“学科模式”到“问题模式”――学术期刊发展的合理路向 [J ] 编辑学刊,2004,(4):39

[3 ]徐若冰, 李雪莲, 童旭学报编辑策划意识培养浅析 [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5): 139

[4 ]李爱英高校校报编辑与策划意识 [J ]昌潍师专学报,2001,(3):8

[5]刘吉元论高校学报编辑的策划意识[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3):99-100

[6]丁林.编辑出版学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学报编辑范文6

青年编辑业务素质优化的具体方面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挑战,编辑素质的高低是制约学报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学报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努力提高学报的质量。青年编辑是学报的新生力量,但其办刊经验尚不丰富,一定要虚心向老编辑学习,在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业务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选题策划能力、新闻捕捉能力、审读鉴赏能力、驾驭文字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语阅读能力等。

优化业务素质的途径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编辑部良好的学习氛围对每一个成员的个人修养和业务水平的提高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青年编辑要积极参加编辑学术研讨活动,虚心向经验丰富的编辑请教,学习编辑技巧。通过科学实践,培养科学的思维,形成严密的逻辑,提高对学术论文的审读能力。

参加业务进修培训。编辑部可以通过委托代培、在岗培训、聘请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有计划地组织青年编辑参加进修和培训,鼓励青年编辑攻读双学位和硕士学位。非科班出身的青年编辑要积极参加研究生进修班学习,接受正规、系统的编辑学培训。另外,参加学术会议,开阔眼界,取长补短,提高业务水平。

自身的努力。高素质的造就不是一日之功。青年编辑要抓住机遇,认真学习有关编辑出版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从中汲取营养;还要热心参与科研活动,注重平时工作中一点一滴的积累,勤于写作,注重分析、总结,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期刊的精品意识。树立精品意识,不仅要求编辑把精品意识贯穿于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版面设计和文字校对等整个工作流程中,还要求编辑树立自我“精品”意识,崇尚执著的事业心。鼓励竞争,练就扎实的业务功底:除了具有学科专业知识、语言文字能力和编辑规范运用能力外,更要具有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做好约稿和组稿工作,尤其是做好对学术权威及专家的约稿工作:还要能对审稿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整理,保证所有向主编推荐采用的稿件不会有大的偏差。此外,还要做好稿件英文摘要部分的撰写,便于期刊被国际数据库收录,提升刊物的国际影响力。

办刊的创新意识。编辑创新意识的本质是通过编辑工作对科技创新成果进行能动的创造性反映,它包括一定的选择性和重构性,并不是简单、直接的再现。树立编辑的创新意识,就是要通过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掘各方面的潜能,做好每个子系统的协调工作,通过高起点的策划、高附加值的智力劳动以及新颖独特的编辑创意,将精品期刊奉献给读者,促进期刊的发展。

组稿的新闻意识。品牌期刊的打造还需要编辑工作者具有新闻意识。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者在特定问题上要具有新闻意识的思维理念,要对热点问题具有捕捉能力、鉴别和评判能力。为获得优质的稿件,要像新闻记者一样,采取主动灵活的约稿方式,邀请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撰文赐稿,发表科技成果。为此,编辑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关注科研工作,对学术关注点和生长点要有深入的思考,从坐等来稿的被动形态中摆脱出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稿,使编辑转向主动开放的形态。

栏目设定的读者意识。期刊品牌是以读者为中心的,其价值的源泉是对读者心理需求的满足。读者意识是科技期刊在迎接知识经济和市场挑战的实践中必须强调的一种编辑思想,其实质在于树立并有效体现为读者服务的观念,强化读者意识是要在满足读者、引导读者、提升读者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读者,使刊物在不断扩大和巩固的读者群中产生更大的影响,从而充分实现科技期刊的价值。为此,编辑人员要练就把握读者需求的本领,从读者接受的视角来研究读者解读论文和接受信息的规律,通过积极的构思、策划和组织,以及对作者原始产品的选择、审查和加工等一系列创造性的劳动,使所发表的文章在科学性、实效性和可读性等方面更加适应读者的需求。

编辑手段的网络意识。全新的网络技术赋予了编辑办公手段新的活力和内涵,从网络技术的优势和发展潜力看,编辑出版流程的全过程――组稿、审稿、编辑、排版、校对、出版发行、检索、宣传等都可以在网上进行。因此,编辑要练就扎实的计算机操作功底,熟练掌握编辑现代技术。

发行的经营意识。编辑人员还要树立市场营销意识,要将期刊的编辑、印刷、发行各环节纳入市场营销工作,站在市场前沿,了解读者需求,捕捉市场热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运用市场化手段提高刊物影响力和发行量,提高刊物的效益。为此,编辑人员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面向市场出新招、出奇招,如通过建立网站,扩大刊物对外界的宣传与交流工作;通过出外文版期刊,加强对外合作;通过出合订本、光盘版等形式,做好刊物的品牌延伸工作:通过将刊物封面制成明信片的形式赠送发放,提高受众对刊物的认知程度,使期刊更有品位,实现良性发展。

上一篇人事专员

下一篇会计工作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