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康复范例6篇

偏瘫康复

偏瘫康复范文1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7月~2011年8月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男40例,女40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53.9岁。经CT和临床诊断得知:52例脑出血;28例脑梗死,其中15例脑栓塞形成,13例脑血栓形成。

1.2护理方法

1.2.1心理护理

偏瘫患者丧失活动和生活自理能力,感觉又为家庭带来经济上的重担,患者容易产生消极、烦躁、恐惧等心理反应。因此,针对患者的此种心理情况,护士应积极开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增加患者与疾病抗争的信心,也可让治疗、康复效果好的患者做榜样,帮助患者尽快摆脱负面心理。

1.2.2护理

①急性期护理:由于症状明显,患者须卧床休息,将肢体处于正确、舒适的,从而避免患者肢体关节发生脱位或变形,其中侧卧位是最重要的卧姿。每2小时应改变一次,但依据患者的年龄、营养情况等可做适当调整[3]。②稳定期护理:可通过进行早期肌肉按摩和上肢关节的伸屈、外展和内旋等运动来调整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保证运动的正确输出,促进患者实质性康复。

1.2.3主被动运动护理

在患者上下肢所有关节范围内活动其每个关节,从患者肢体的近端关节到末端关节包括大、小关节,每日2~3次。当患者处于意识清醒,生命特征稳定的状态时,可及时对患者采取主动运动以促进其肢体活动功能的快速恢复。主要包括:①床上移动,此运动应在医务人员和康复治疗师的指示下实施。②桥式活动,通过锻炼股四头肌、臀肌、腰背肌等,有效避免行走拖步和甩髋等不良后遗症的发生。③Bobath握手[4]。

1.2.4语言护理

语言是人类与外界进行沟通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存在语言障碍的患者都期望自身语言交流能力可以得到快速恢复,但临床观察中,语言能力恢复速度较肢体能力恢复慢,所以医务人员应尽早对患者的语言、进食等能力进行训练,要求家属经常和患者交流对话,利用多种刺激来加强患者的应答能力,并可通过认人、做简单加减法、听音乐提高患者的语言功能。

1.2.5基本生活能力和行走护理训练

在以上护理练习的同时可进行一些诸如进食、洗脸、梳头、刷牙、穿衣、脱衣等基本生活能力的练习,每日坚持3~4次,每次30分钟。随着患者肢体功能的逐渐恢复,可对患者实施迈步行走训练。第一步原地踏步训练,患者手扶拐杖,医务者站于患侧,协助患者先伸出手杖,再迈肢体,使患者的身体重心移向身体一侧,医务者辅助支撑患者的膝关节,随后迈开健康肢体完成一个周期,重复练习直至患者可以独立行走。

1.2.6后遗症护理

部分偏瘫患者会伴有痉挛、肌无力、软瘫等后遗症,为了利用肢体残存功能,可通过对患者实施按摩、翻身运动、床上训练、坐起、坐位和站起、站位平衡训练等康复护理方式,避免肢体功能退化和肌肉萎缩。

1.3评定方法

通过Brunnstrom分级方法对偏瘫患者行康复护理后的肢体活动能力进行评断和分析[5]。

1.4数据处理

利用SPSS12.0软件对护理后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P<0.05代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前后患者Brunnstrom运动能力的比较

护理前后偏瘫患者的上下肢肌力的比较差异具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康复护理后患者的康复情况

本组80例偏瘫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和有效康复护理后,69例(86.3%)完全恢复,可胜任正常工作,6例可生活独立自理,3例仍需借助拐杖行走,仅2例生活不能自理,需由他人照顾,具体见表3。

偏瘫康复范文2

【关键词】康复器械;偏瘫;展望

1 偏瘫的病理及临床症状

偏瘫是一种症状[1],是指面部肌肉、身体一侧的上下肢和舌肌下部的瘫痪。其发病机理为大脑神经路径中任意部位产生病变,从而导致偏瘫。偏瘫病程发展缓慢,其因多为颅内占位性病变,例如颅内血肿、脑肿瘤、脑脓肿等;造成偏瘫的脊髓性病因有脊髓结核、肥厚性硬脊膜炎、脊柱增生性病变等;病情发展迅速的偏瘫多数由急性脑血管病引起。据偏瘫的程度分为完全性偏瘫、不完全性偏瘫、均等偏瘫、不均等偏瘫。轻度偏瘫患者走路活动时呈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偏瘫步姿。严重患者通常丧失生活能力,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沉重的生活负担和精神压力。偏瘫患者产生的障碍有[2-3]:①运动障碍:肢体不能随意运动,协调运动和平衡功能障碍;②神经障碍:面瘫、偏盲、深浅感觉减弱;③语言障碍和失认症、失用症;④其他障碍。偏瘫临床表现的运动障碍有:突发意识障碍偏瘫,头和眼向一侧歪斜;痉挛性偏瘫,表现为上肢屈曲,下肢伸直,手指为屈曲状态,强迫伸直有僵硬感;迟缓性偏瘫,一侧的上下肢肌肉张力低下。

2 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

康复指应用各种措施减轻偏瘫的影响和使偏瘫患者重返社会。通过运动治疗,生活、语言训练,物理、心理指导等多种方法使偏瘫患者获得康复,以恢复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康复医学的目的是通过合理的训练来达到生理功能的恢复,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新的理念转变为以整体康复为目的,不仅要求医治偏瘫患者的生理病痛和生命,还要在心理方面实现患者的全面康复[4-7]。从而使患者恢复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较快返回社会,以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目前常用的偏瘫康复治疗方法[8-9]:①物理疗法:紫外线疗法、磁疗、电疗、超声波等常用方法。②运动疗法:偏瘫患者选择训练器材或康复器械进行目的训练,以预防肌力萎缩和并发症。③工作疗法:有功能患者采用一种活动或针对性使用康复器械,来尽可能恢复各种功能协调能力。④语言疗法:采用不同的语言训练方式,恢复和提高患者的沟通能力。⑤心理疗法:对偏瘫患者进行情绪缓解和心理康复。⑥中医疗法:采用传统中医的中药、按摩、针灸等疗法。⑦康复工程:针对性地为偏瘫患者设计器械、设施和环境。

3 偏瘫患者的恢复测定

医学上通过一定指标来测定,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恢复程度可以通过简单的运动试验测定,每月测试一次,持续6个月推测出恢复程度[10]。①上肢功能恢复程度测定,偏瘫患者的恢复从肩部开始,之后是上臂和手臂,最后为手指末端。手指的灵活程度决定着生活自理能力,一般把手指灵活程度作为上肢功能恢复程度的测定标准。按照一般情况,若中风后手指能保持各个方向的活动,上肢功能基本上能够恢复正常;若一个月手指才能活动,则上肢大部分功能正常,有一部分功能不完全;若三个月后手指才能活动,则上肢有一部分功能恢复,但大部分功能将丧失;若有三个月到半年手指未能活动,说明上肢功能恢复可能性极小。②下肢功能恢复的测定[11],测试患者仰卧位,伸直瘫痪下肢,尽量往上抬。若瘫痪的下肢能够悬空独立完成伸屈膝动作,说明患者能恢复到独立行走程度;若患者下肢能够向上抬起,却无法完成伸屈动作,说明患者能恢复拄拐行走;若患者无法将下肢抬起,仅能沿床面蜷曲,能独立改变姿势,或不能独立屈伸,但能保持弯曲姿势不向两侧歪倒,则能恢复至拄拐行走。如果6个月后仍不能完成上述动作,患者恢复拄拐行走可能性较小。康复训练要坚持下去,在中风后有的尽管达不到以上肢体活动要求,但系统和持续的训练对于恢复肢体功能可起到一定作用。

4 康复器械的种类及发展趋势

传统的康复器械有[12-15]:训练床、PT凳、平行杠、阶梯、肋木、平衡板、姿势矫正镜、倾斜台、实用步行训练装置、各种矫形器、助行器、作业运动训练装置等。其易于操作、体积小、价格低,在基层卫生部门有着广泛应用。传统的康复器械主要针对某种肢体运动功能进行锻炼,其功能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康复个性化和整体化的训练。针对这方面的不足,当前将传统器械与新技术结合,使一些传统器械在偏瘫康复中进一步拓展了用途。

4.1 矫形器 用于恢复上下肢功能,提高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性,使偏瘫患者重新获得站立和行走能力。以前矫形器主要用于残疾方面,近年在偏瘫早期也使用矫形器,其早期的治疗效果逐步得到肯定。用于偏瘫康复的上肢矫形器称为夹板,用于下肢的矫形器称为支具。根据具体作用不同细分为腕矫形器、裸足矫形器等。

4.2 电针灸仪 我国传统医学针灸用于治疗脑卒中和后遗症偏瘫治疗。目前除用传统的人工针灸外,电针灸法也得到普遍应用。实践证明,使用电针灸仪通过选择不同的手法、不同频率、不同穴位以及肌电反馈等技术,用于中风及后遗症治疗具有显著疗效。电针灸法分为对侧针灸和同侧针灸两种,相关研究证明,对侧针灸总有效率优于同侧针灸。因东西方文化差异,应用电针灸治疗偏瘫在西方国家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4.3 电刺激治疗仪 采用电刺激低级运动神经元使肌肉收缩的康复治疗一种方法。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在临床偏瘫康复治疗中发挥治疗和功能性作用。促使在患侧肢体功能改善,减少患侧关节脱位及疼痛。随着电刺激技术快速发展,产生了矫形器和电刺激治疗技术结合物,即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仪,也称神经义肢。通过功能性电刺激能提高上下肢体运动功能和活动能力,在偏瘫肢体功能恢复中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生物反馈技术将患者的生理活动变化转化为人所感知的图像和声音,患者可根据信号来调整和纠正肢体活动,从而规范正常活动方式。并将肢体动作反馈信号放大,用以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现阶段,生物反馈技术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如矫形器、电刺激仪、康复机器等,其中在偏瘫早期以生物反馈技术与电刺激仪治疗技术最为成熟。

4.4 康复机器人 康复机器人是计算机技术与康复器械结合的产物。从首个康复机器人面世以来,在各国科技工作者努力下,康复机器人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断有康复机器人问世,瑞士的Lokomat,日本的Hart Walker康复机器人。在康复机器人指导下偏瘫患者不需要康复治疗师即可进行康复锻炼,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针对性制定和实施康复锻炼项目。通过制定人性化的程序,减少恢复过程的排斥性和枯燥性,从而提高依从性。模拟现实环境,为患者营造一个合理的康复环境,使患者在康复过程当中增强信心,提高治疗质量。经研究表明,采用康复机器人比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等同或更好。

5 展望

偏瘫患者由于肢体功能的影响,生活不能自理,此病给患者及家属增加了生活和精神负担。张丽霞研究表明偏瘫患者通过肢体功能恢复锻炼,肢体功能有了显著的康复。多种实践证实,康复器械在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的康复器械和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复合康复器械以及康复机器人在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发挥着不同作用。传统康复器械操作简单、稳定可靠、体积小、经济实用,在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特别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着现实不可替代的意义。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生物反馈技术的发展,传统康复器械在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和发展。为了满足偏瘫患者康复治疗的个体针对性和全面化,更进一步发展了多功能复合康复器械和康复机器人。在不同方面实现了操作自动化、方案个性化、康复趣味化、功能全面化、训练具体化。相对于传统康复器械,复合康复器械和康复机器人发展时间较短,在功能、安全、可靠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因此,临床选择使用康复器械,应全面综合评价,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康复器械。

参考文献

[1] 秦晓勇.康复器械在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48):9088-9092.

[2] 林远,高振梅.节律性运动训练对老年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7):1497-1498

[3] Gatti,M.A.,Freixes,O.,Fernández,S.A. et al.Effects of ankle foot orthosis in stiff knee gait in adults with hemiplegia[J].Journal of Biomec hanics,2012,45(15):2658-2661.

[4] Osu,R.,Otaka,Y.,Ushiba,J. et al.A pilot study of contralateral homonymous muscle activity simulated electrical stimulation in chronic hemiplegia[J].Brain injury,2012,26(9):1105-1112.

[5] Ng,S.S.,Hui-Chan,C.W..Contribution of ankle dorsiflexor strength to walking endurance in people with spastic hemiplegia after stroke[J].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 on,2012,93(6):1046-1051.

[6] Sakzewski L,Ziviani J,Abbott DF et al.Participation outcomes in a randomized trial of 2 models of upper-limb rehabilitation for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hemiplegia.[J].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 bilitation,2011,92(4):531-539.

[7] 梁天佳,吴小平,莫明玉等.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3):254-256.[8] 徐文玉,丁泉涌,苏玉萍等.步行训练的时机选择对偏瘫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64-66.[9] 房秋燕,韩丹,何少雯等.良肢位在脑损伤性偏瘫患者康复中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170-171.

[10] 梁天佳,吴小平,伍明等.平行杠上支撑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4):295-297.[11] Clark,E.,Hill,K.D.,Punt,T.D. et al.Responsiveness of 2 scales to evaluate lateropulsion or pusher syndrome recovery after stroke[J].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2012,93(1):149-155.[12] 黄乐芳,周艳.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6):25-27.

[13] 张继荣,吴霜,黄宇等.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伴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5):374-376.

偏瘫康复范文3

关键词 偏瘫 康复 针灸疗法

偏瘫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进入恢复期后,如不及时进行康复锻炼,偏瘫侧肢体就会发生挛缩、僵硬、畸形,影响日常生活,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2007年10~2011年7月在偏瘫患者康复中辅助针灸疗法,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44~73岁,平均58.5岁;脑梗死偏瘫16例,脑出血偏瘫12例;脑外伤后遗症偏瘫2例;左侧瘫13例,右侧瘫17例。对照组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46~69岁,平均59.2岁。脑梗死偏瘫17例,脑出血后遗症偏瘫9例;脑外伤后遗症偏瘫4例;左侧瘫19例,右侧瘫11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构成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病例入选标准:①收入院的脑梗死、脑出血、及脑外伤后遗症住院患者;②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临床上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语言障碍和(或)其他功能障碍表现;③自愿积极配合针灸疗法。

病例排除标准:①脑内器质性疾病引起偏瘫;②脑梗死、脑出血及脑外伤的急性期;③生命体征不稳定、意识障碍;④有严重的心、肾、脑合并症,全身状况较差;⑤不愿合作。

治疗方法:⑴对照组康复训练方法:①在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即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正常的情况下开展康复训练。上肢有上举、外展、外旋、肘关节的伸屈活动;下肢有伸屈和足的伸屈活动。训练频度每天1~2次,每次约30分钟。②训练强度要由小到大,使患者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循序渐进。被动活动不要用力过度,患者能达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不能急于求成。③日常生活中鼓励患者自己做事,如进餐、梳洗、洗澡、穿上衣、穿下衣、用厕等,提高独立生活能力。④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平稳的情绪,规律作息,遵医嘱对症按时服药。⑵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针灸疗法:①取穴:以偏瘫侧的肢体为主,精神差、目光呆滞者先取四神聪、人中、百会、内关;患侧上肢功能障碍,取听宫、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脾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丰隆、悬钟、太冲。语言不利深刺廉泉配合金津、玉液点刺。②方法:穴位常规应用75%酒精棉球严格消毒,诸穴常规刺法配合提插捻转强刺激以穴位得气,有强的针感或患侧肢体搐动为佳。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③注意事项:针刺部位要选择准确,针刺入穴位后若局部剧痛,可将针退至皮下,适当地调整一下进针方向。起针时用干棉球压迫针孔1~2分钟,以防出血。如患者晕针,立即起针,并给予适当处理。⑶疗程方法:每天针灸1次,10天1个疗程,休息3天,继续下1个疗程,康复训练天天练。连续2个疗程后评复效果。

疗效判定标准 [1,2]:①基本痊愈:神经系统功能基本恢复,能独立行走,生活基本自理;②显效:神经系统功能大部分恢复,扶拐独立行走,肌力3级;③有效:神经系统功能有部分恢复,尚需他人搀扶方可行走;④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或进步不明显。

结 果

治疗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基本痊愈3例(10.00%),显效8例(26.67%),有效13例(43.33%),无效6例(20.00%),总有效率80.00%。对照组基本痊愈2例(6.67%),显效4例(13.33)%,有效11例(36.67%),无效13例(43.33%),总有效率5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讨 论

偏瘫患者肢体肌电活动水平低下,针灸能显著升高瘫肢肌电的幅度,从而改善其低下的运动功能,使患肢恢复功能。穴取“四神聪”醒脑开窍,水沟属督脉穴、督脉入属于脑,又总督一身三阳,有开窍启闭的作用。“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有醒神开窍的作用,为治中风的要穴之一。头针通过一定的传递方式直接兴奋中抠神经系统是其治疗中风偏瘫的主要机制[3]。“百会”足运感区相当于额叶旁中央小叶的体表投影区,取之可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提高其兴奋性;“听宫”为手太阳之穴[4],为手足少阳与手太阳经交会穴,对上肢偏瘫症状效果明显;“列缺”为八脉交会穴,常与听宫配合使用。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肢体局部取穴,可疏通局部气息,促进上肢功能恢复;“丰隆”有豁痰通络作用,“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有健脾化痰作用,皆为足阳明胃经穴位,又有“治痿独取阳明”之义;“阳陵泉”为筋之会穴,有疏通经络的作用,为治下肢麻木不遂的要穴之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滋补肝、脾、肾三脏以潜肝阳又有疏通经络的作用,标本兼治,太冲、合谷合称四关穴,开四关不但可以开窍醒神,还可以疏通经络;“环跳”疏通下肢气血。金津、玉液点刺以能舌窍,促进语言恢复。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是现代康复治疗与中国传统康复治疗相结合的一项探索。通过临床治疗观察[5],偏瘫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针灸疗法,确能提高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促进疾病康复,为家庭和社会减轻负担。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2 全国第四届脑血栓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81-383.

3 蒋振亚,李应昆,何玲娜.针灸调气开窍法治疗中风后二便障碍36例[J].四川中医,1998,16(12):46.

偏瘫康复范文4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急性脑卒中患者起病突然,恢复过程漫长,通常存在肢体功能障碍。以往传统的治疗、护理干预,忽视了患者的康复护理,导致其骨质疏松、关节挛缩变形、肌肉萎缩等症状[1],对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具有显著影响。早期实施康复锻炼,使脑卒中偏瘫患者及早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减少临床致残率。现择取2014.01-2015.01期间在我院就诊治疗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一步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价值,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a1.1一般资料

择取2014.01-2015.01期间在我院就诊治疗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运用计算机抽签法进行分组,每组平均45例患者。对照组:24例女性患者,21例男性患者。年龄范围50-85岁,平均年龄(67.85±6.37)岁。其中,右侧偏瘫者22例,左侧偏瘫者23例。研究组:21例女性患者,24例男性患者。年龄范围51-86岁,平均年龄(68.86±6.94)岁。其中,右侧偏瘫者20例,左侧偏瘫者235例。全部患者均通过头部CT、MRI检查得以确诊,上述资料相对比,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存在显著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45例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应用妙纳、替扎尼定等抗痉挛药物进行治疗,同时配合常规护理干预。

研究组:45例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同时配合早期康复护理。(1)语言功能护理:加强患者早期语言功能的康复锻炼[2],与其达成亲密的沟通关系,若是患者无法说话,可借助一些可以表达需求的图片,或是利用手势、写字等肢体语言,以便完成、弥补讲话的内容。如果患者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较差,可通过手势、视觉信号以及简明扼要的单词,尽量不使用复杂的语句。每次语言锻炼时,护理人员必须反复示范,监督患者坚持锻炼。(2)生活能力锻炼(简称ADL):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正确的ADL 锻炼,例如进食、洗漱、穿衣服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与此同时,进行捡豆子、拨算珠、搭积木、投球等肢体动作锻炼,促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3)肢体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关节活动,应该先从大关节开始活动,然后再进行小关节活动,活动幅度从小逐渐增大,逐渐达到可以完全伸直、屈曲。尽可能进行主动运动,充分发挥健侧肢体功能,帮助患侧肢体运动,每次活动量以患者可以耐受为宜。注意观察患者病理指标的改变,如果患者病情加重,应及时停止锻炼。床上锻炼,坐位及坐起平衡、床上移位、翻身等锻炼,可由卧位开始逐渐改为坐位。运动锻炼时,切勿强硬拖拉,防止关节受压、损伤。进行坐位锻炼时,注意动作缓慢,避免发生性低血压而造成休克。站立式锻炼,帮助患者站位步行,注意保护患者的患侧,避免跌倒导致再次损伤。

1.3指标观察

参考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法(简称 MESSS )、生活质量指数(简称 QLI)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3]。 MESSS 评价内容主要是步行、肌力、言语、面瘫、水平凝视功能以及意识,分值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陷越为严重。 QLI 评分的评价内容主要是生活前景、家庭支持、健康感觉、日常生活以及活动能力。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16.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于计量资料,应用方差±表示,并使用配对样本t进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则用百分比(%)表示,然后利用X2进行检验。当P值小于0.5时,说明试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MESSS 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 MESS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P

表一两组患者的MESSS 评分对比分析表(X±s,分)

2.2 QLI 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 QLI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P

表二两组患者 QLI 评分对比分析表(X±s,分)

3讨论

脑卒中的病理特点主要是病残率、死亡率、患病率均高[4],偏瘫是脑卒中疾病发展过程的一种严重后果,会造成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以及生活能力均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也给患者的家庭造成较大的负担。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患者对自身肢体功能的恢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康复护理是结合康复医学领域神经功能重组的理论原理,疾病早期科学、系统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切实有效的一种干预指导。早期康复护理对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具有一定的决定性作用。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便可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阶段,及早实施康复锻炼,使脑卒中偏瘫患者及早恢复肢体运动功能,不管是损伤早期,还是损伤后期,康复功能锻炼均可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结果可见,研究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同时结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优势性非常明显,同时与牛云玲等研究者的实验成果基本一致[5]。由此进一步证明,早期康复护理理论的可行性、实用性,早期康复护理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能加快其神经功能的恢复,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对今后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金萍,刘增军,吴晶晶,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23(7):747-748.

[2]高爱英.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5(7):7-9.

[3]张艾灵,毛桂琴.护理干预对提高老年脑卒中患者睡眠质量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26-27.

偏瘫康复范文5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52-02

脑卒中(Stroke)又称脑中风,是指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部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临床事件。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等均位于我国各项疾病的前列[l]。

偏瘫是脑卒中患者发病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2,3]它是由于脑部疾患如脑卒中等导致的、以一侧肢体随意运动不全或完全丧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症。脑卒中后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康复护理是康复治疗的延续,任何成功的康复都离不开康复护理。有研究表明,90%神经功能的恢复出现在脑卒中3个月内[4]。而康复护理介入的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就越好[5]。大多数卒中后病人在康复期间,至少会有一种并发症。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降低致残率[6,7]。

本研究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以期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血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从而达到减少脑卒中偏瘫的伤残程度,降低脑卒中的复发率。

1.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RCT)的实验设计。

2.研究对象:

2.1.为于2010年8月至2011年2月在九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科住院的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脑卒中,伴有偏瘫的患者。

2.2.纳入标准:符合1996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9],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确诊的脑卒中初发者;

2.3.测量指标:总胆固醇 甘油三酯 同型半胱氨酸

3.结果

3.1患者基本资料

患者无一例失访,资料回收率100%。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干预组41例,对照组39例。80例患者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最小是39岁,最大是77岁,平均年龄(57.3±8.45)岁。

3.2.脑卒中偏瘫患者实验室指标比较

脑卒中偏瘫患者实验室指标水平,及干预前后两组实验室指标对比见表4-1,表4-2:

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实验室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酷(TG)和Hcy水平进行t检验比较,P值均大于0.05,表明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效果具有可比性。干预后干预组患者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Hcy指标的测量值均下降,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4.讨论

偏瘫康复范文6

方法:选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进入到我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偏瘫患者70例,将这7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5例患者,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对照组的35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对观察组的35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采用早期康复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护理疗效。

结果:观察组35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的方式进行护理,经过2个月的护理,显效18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51.4%,有效15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42.9%,无效2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5.7%。观察组临床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35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显效16例,占该组临床数的45.7%,有效14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40%,无效5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14.3%,对照组临床护理的总有效率为85.7%。

结论:通过早期康复护理的方式,有利于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脑梗死偏瘫 早期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499-02

在临床医学上,脑梗死是较为常见疾病,并且由于脑梗死起病非常的突然,一大部分会导致患者出现肢体偏瘫,因此,当患者出现偏瘫的时候,做好早期的康复护理,减少患者的残疾是非常的重要的。因此,本文针对于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探讨,下面就进行具体的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进入到我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偏瘫患者70例,将这7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5例患者,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70例患者其中有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在43岁到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岁。其中观察组35例患者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44岁到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岁。对照组35例患者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43岁到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岁。2组患者在年龄构成和性别组成上无统计学差异,具有临床资料的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对照组的35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对观察组的35例患者在常规护理方法之上,采用早期康复护理,下面就进行具体的介绍[1]。首先,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很多患者在得了脑梗死偏瘫之后,非常的沮丧,这是不利于患者更好的治疗和恢复的。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使患者能建立起配合治疗的信心。其次,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良姿摆放,保持各关节功能位置,为保持功能位,预防关节挛缩,在急性期即要良姿的摆放。可取仰卧位、侧卧位,侧卧应取健侧卧位为主,因躺向患侧易使患侧肢体损伤。在临床护理2个月之后,观察2组患者的恢复情况,并且做好相关的记录[2]。

1.3 疗效评定指标。显效:患者瘫痪的肢体部位能够自由的活动,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劳动。有效:患者瘫痪的肢体部位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伸展。无效:患者在临床护理前后无任何的变化[3]。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对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观察组35例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的方式进行护理,经过2个月的护理,显效18例,占该组临床数的51.4%,有效15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42.9%,无效2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5.7%。观察组临床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35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显效16例,占该组临床数的45.7%,有效14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40%,无效5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14.3%,对照组临床护理的总有效率为85.7%。

3 讨论

在对对照组的35例患者的护理中,主要就是采用一些常规护理的方式,一般只局限于口腔护理,皮肤护理,饮食护理等,并且在患者的临床恢复期纪念锻炼[4]。而对观察组的患者主要采用的是早期康复护理的方式进行护理,对观察组的35例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以及康复训练,并且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实时的跟踪,患者因此得到了更加全面、规范的护理,更有效的促进患者的康复[5]。

综上所述,观察组35例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的方式进行护理,临床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35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临床护理的总有效率为85.7%。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临床结论,通过早期康复护理的方式,有利于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何丹.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2(14):120-121

[2] 李秀琼.中风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总结[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03(04):134-135

[3] 贾秀萍,王瑞香,黄定玉.早期康复训练配合心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04(07):145-146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