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教案范例6篇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范文1

关键词:高效课堂;“导、教、学”三合一案;主体意识;文化合成

纵观近二十多年来的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推陈出新,层出不穷。这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如洋思的“先学后教”,杜郎口的“全放式自主课堂”,以及我们莲湖区近些年来大力推行的以“导学稿”为载体的餐桌式教学模式等,无不都在强调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根本,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应试压力,解放教师的思想束缚和沉重包袱,努力打造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效课堂。也正是在这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中,我校大力推行高效课堂“导、教、学”三合一案(简称“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学习他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求一条符合我校实情、具有自己特色的课改新思路。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和策略去实施高效课堂?它能否解决当前我们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下面结合“导、教、学”三合一案的教学实践来谈谈高效课堂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一、高效课堂的内涵和理念

我们说高效课堂绝不是单纯追逐时间效益和知识效益的课堂,不仅仅只是追求消耗最低化和效果最优化,而是要追求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整体收益,要反映课堂的“价值体现”。要深刻理解高效课堂的内涵,就必须以此为“基点”,准确把握高效课堂的五个特性:即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生命性和发展性,为学生创造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激发潜能、创造快乐、精彩生成,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而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演“一言堂”,抑或是师问生答的单一化课堂,最多只能体现课堂的有序、严谨和充实,完全不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案例分析:初中八年级物理“内能和机械能的转化”教学场景片段,老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生产实践中蒸汽机工作时的能量转化原理。接着又让学生积极讨论收集生活中内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化的例子,学生马上就举出钻木取火、摩擦生热等例子。接着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小装置,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同学们,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模拟一下蒸汽机工作和火箭升天的原理吧!”

场景:老师安装好酒精容器瓶,学生兴致大增,观察到瓶底放有固体酒精。

师问:“有哪位学生胆大心细,愿意上来帮助老师完成这个小实验?”

学生面面相觑,欲试又生怯,但彼此推举,终有一名男生踊跃上台。

师说(很神秘):“看来你比老师勇敢。请你帮老师按下这个容器下方的打火石按钮,先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答:“瓶盖可能被冲开。”

师问:“是这样吗?如果是,那让咱们把瓶口对向教室门口处操作吧。”(提示规范操作、保障安全)

老师将装置瓶口朝向窗户一边,学生按下按钮。顿时看见瓶中一道明火闪现,只听“砰”的一声,瓶盖直冲门口,全班欷[哗然。

师惊叹:“咱俩配合太好了!同学们,请大家讨论一下刚才瓶中发生了什么现象?现象中怎样体现能量的转化原理?”

学生讨论热烈,高举手臂,争先回答。

一生立刻站起来抢答:“容器中酒精挥发的蒸汽被打火石点燃,空气遇热膨胀冲开瓶盖。此时酒精燃烧的内能转化为空气运动冲开瓶盖的机械能。”

答案完美,全班鼓掌,学生热情高涨。老师乘胜追问:“同学们,我这里还有一个空着的矿泉水瓶子,但里面没有酒精燃料。谁有办法同样利用瓶中空气内能转化做功将瓶盖冲开?”

反应好迅速,立刻又有多位学生争先恐后举手。还不等老师点名,一位小个子男生已经抢先跑上讲台。只见他双手拿起矿泉水瓶子,转身面向教室门口,弯身用力扭曲塑料瓶,还不时发出“吱吱”的响声。最后猛一松手,只听“砰”的一声瓶盖直冲教室门外,全班又一次掌声响起,其中蕴含的能量转换原理已经不言而喻。

这群孩子太有才了,我们在座听课的全体老师为他们的精彩表现倍感惊喜。孩子们比我们想象得更加机敏聪慧、富有创意。这节课的成功设计和实施教学不正是体现了高效课堂的五个特性: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生命性和发展性。

上述案例告诉我们,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和发展学生。但是,在我们传统教学的应试课堂中,还严重存在着教学的专制和文化的侵犯,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批判意识,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培养。这主要表现在课堂中注重教师的“会讲会教”,忽视了学生的“会学会做”;强调教师的“标准解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体验”。久而久之,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批判意识就在被动的灌输学习中沉睡和消减,使他们湮没在“沉默文化”的课堂中,少有机会去思考和表达,难以享受学习的快乐和创造的激情。

“教育即解放,学生即创造”,它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思想和核心理念。那么,如何来实现这两点呢?

二、高效课堂“导、教、学”三合一案的实施策略

1.唤醒“主体意识”,培养“批判意识”

高效课堂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注重采取多种途径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认知结构、独特视角来审视前人认识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我们编制的“导学案”中,设置了“预学―演学―练学―思学”四个板块。“预学”板块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在预学中对教材文本进行独立思考、质疑诘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批判意识”。在课堂“演学”板块中通过重难点内容的选材组块、问题设置等优化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演学探究,让他们在自主管理、合作学习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和独特视角下对文本的解读,学习借鉴别人的观点,检视纠正自己的想法,不断超越自己,提升自己。在“练学”和“思学”板块中以教室的讲台、黑板、多媒体为主阵地,让学生或讲、或写、或演,对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整合和提升,用批判的眼光对呈现的诸多成果兼收并蓄,并形成个性化的观点和认识,进而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批判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得以真正体现。

因此,教师在使用“导学案”过程中千万不要惜时间、赶进度,任意剥夺或取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过程。总是放不下学生,解脱不了自己,“一言堂”到底。如果是这样,那精心设计、辛苦编写的“导学案”岂不是耗费时间却流于形式,完全有悖于初衷!

2.师生共同“经营教材”,实现课堂“文化合成”

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就是把传统的“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在我们的“导学案”中设置有“预学”板块,通过这个环节可以将教材的解读权在课前下移给学生,形成师生共同经营教材的格局,这样才能使师生共同进入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中,对教材的不同领悟,让师生成为相互学习、互为教学的对象。在课堂“演学、练学”板块中,通过有效实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探究、表达交流、补充完善、反思提升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具体的且有针对性的教学氛围,真正体现了“教师在教中学”“学生在学中教”,使师生共同“经营教材”,实现课堂中的“文化合成”。

案例分析:初中八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学案例分析

【课堂导入】

由描写杨修的诗歌导入:“聪明杨德修,时代继簪缨。笔下走龙蛇,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师问:这首诗评价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杨修到底因何而死?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杨修之死》。

【预学展示】

1.学生介绍罗贯中及《三国》。(准备充分,扩展知识)

2.字词过关:以男女生竞赛形式设置必答题和选答题,通过这个形式,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学生互查,基础过关)

【演学交流】

1.描述故事,梳理结构:(教学重点)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每一次犯忌,曹操各有怎样的心理反应?(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补充)

“改建园门―甚忌之、分食酥饼―心恶之、语破奸心―愈恶之、告发曹丕―愈恶之、教植斩吏―操大怒、代作答教―杀修之心、鸡肋事件―操杀修”

2.人物分析,深入探究:(教学难点)

(1)分析曹操和杨修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分析“杨修之死”的原因有哪些。

(小组讨论热烈,思维活跃,争先发言)

生1:曹操嫉贤妒能,对杨修不够宽容。(文中领悟)

生2:杨修恃才放旷,不韬光养晦。(文中领悟)

生3:作为臣子,杨修不能与上级保持一致,不服从领导,没有团队精神。(生活联系)

生4:早年曹操与杨修父亲就有过节,后又杀了杨修的好朋友,故杨修早就积怨在心,从内心就根本不尊敬曹操。(课外积累)

3.联系实际,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1)联系前面学习的文章,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做法?

(2)如何让杨修之死的悲剧不在我们身上发生?

(学生讨论再次热烈,各抒己见,老师凝练升华)

“做人既要刚正不阿,又要善于保全自己,这种保全,和阿谀奉承是有本质区别的。就像舌头和牙齿的关系,最坚硬的东西是最容易受损害的。做人,当学水,放到盆里是盆的形状,放到杯子里是杯子的形状。水虽柔和,却能以柔克刚。平坦大道,险滩坎坷,都可势如破竹,一往无前!”

可以说整节课以“导学案”为载体实施教学,节奏紧凑、生动活泼、思想深刻、余味无穷。教学中老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科学整合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课前“预学”充分到位,课堂“演学”积极主动,学生观点标新立异,大放异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批判意识。教学中师生共同“经营教材”,解读文本,实现了课堂中的思想碰撞。像这样经典的文本、精彩的故事和人物,我们的老师千万不要肆意表现自己的才情,占用课堂时间表演口才,殊不知学生的思维和想法会更具新意和创意。作为老师应该放下自己的架子虚心向他们学习,正所谓“教师在教中学,学生在学中教”才是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

综合上述,高效课堂下的“导、教、学”三合一案教学模式是以“生”为本,从“学”出发,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突出“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从学生角度看,“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指南针、方向盘、路线图;从教师角度看,编写和运用“导学案”就意味着教师要充分调查学情、确定目标、选择内容、精心设计、灵活应用,有效达成“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实践证明,“导、教、学”三合一案是实施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是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有效模式。面对新课程实施以及未来高考制度的变革,我们每一位教师只有立足于课堂,以研究者的眼光去审视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不断探索,与时俱进。逐步走向理念先进、专业精深、师德高尚、教有良方的理想境界,最终赢得学生的发展,也必然成就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杨修之死教案范文2

杨修,(公元175年―公元219年),字德祖,陕西华阴人,东汉末年文学家,为汉相曹操主簿。其学识渊博,聪颖过人,可谓智商极高。然而这位汉末名士,精英级的人才,其情商高低如何呢?让我们先了解什么是情商吧。情商是近年来从西方引进的一个新概念,并逐渐被国人所接受。简单的说,如果智商代表的是一个人的聪明程度的话,那么情商则代表一个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其核心指数是自我控制能力。杨修面对的是诡计多端、阴险歹毒的曹操,如何处理和自己顶头上司曹操的关系,是他的首要任务。在他和曹操的交往中,其自控力又怎样呢?我们还是结合作品来测一测杨修的情商。

“活”字谜事件。曹操曾叫人建造花园一所,建成后亲自去检查,不置褒贬,在门上书一“活”字离去,打了一个哑谜。工匠们迷惑不解,不知丞相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正当左右为难之际,杨修揭开谜底:“门”内添“活”,乃“阔”字耳,丞相嫌门太小。大伙恍然大悟,立马扩建,曹操果然满意。但曹操了解到是杨修猜中谜语,心里便不畅快。按理来说,杨修点明丞相用意,曹操高兴才对,何故不痛快呢?依我看来,曹操打个哑谜,无非是想表现自己的才智,展示领导的深沉。工匠们猜不出,肯定前来讨教,那时曹操定会欣然道出谜底。没想到,这个“风头”让杨修抢了,他怎能高兴呢!

分食“一盒酥”事件。曹操收到塞外赠送的酥一盒,便亲书“一合酥”三字置案头。杨修见之,自作主张,和同事们分而食之,还自作聪明的解释: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虽一笑置之,内心却极其反感。吃掉一盒酥事小,不把领导放在眼里事大,卖弄小聪明,更是让人生厌。我想,曹杨二人的关系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

揭穿“梦中杀人”事件。曹操为人奸诈多疑,担心遭人暗算,便称自己好梦中杀人。果然有天晚上,曹操的被子掉了,侍卫替他盖被时,他一跃而起,杀了侍卫,然后倒头便睡。天亮后假装不知,厚葬了侍卫,还痛哭了一场。按说这是曹操的阴谋,也是个人的隐私,最怕让人识破。然而,极不明智的杨修,在大庭广众之下,揭穿了上司的诡计,“丞相不在梦中,君实在梦中耳”,让曹操虚伪残忍的一面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让领导的颜面丧尽,声誉扫地!难怪曹操对他十分憎恨,两人关系出现裂痕也在所难免。

“密告曹丕”事件。曹操在接班人问题上甚为苦恼,立长子曹丕还是三子曹植,他举棋不定。曹植喜修之才华,两人关系甚密。曹丕密请朝歌长吴质帮自己出谋划策,争夺世子之位。为掩入耳目,将吴质装在大竹筐内,以绢匹的名义载入府中。听到消息,杨修轻率地向曹操打了小报告。谁知吴质技高一筹,按照老办法,继续用大竹筐装上绢匹,载入府中,曹操派人检查,发现是绢匹,十分生气。聪明过人,而又愚昧之至的杨修,自觉不自觉的卷入了兄弟相争的政治斗争,对曹操而言,“手心手背都是肉”,帮助任何一方,都不会有好果子吃。

“教植杀门吏”事件。曹操想考查两个儿子处理事务的能力,一面令二人出城门,一面密使门吏不放行。曹丕先到,遭阻止而返。曹植按照杨修教的办法,称“吾奉王命,谁敢阻挡”,斩杀了门吏。曹操见曹植办事果敢,甚是欣喜,但知是杨修所教后,十分愤怒,连曹植也不喜欢了。杨修目无尊长,破坏上司的考查计划,扰乱了视听,于公于私都让曹操无法容忍,上下级关系已经十分紧张。

杨修之死教案范文3

短暂的欧洲岁月

汤若望,1592年出生于德国一个信奉天主教的贵族家庭,16岁时被保送进入意大利的日耳曼学院。这所欧洲教会的著名学府,其教育宗旨是为各教会组织、各修道院培养骨干。1611年10月21日,汤若望正式加入耶稣会,此时他还不满20岁。此后,他便开始了见习修士的生活。他同其他修士一起到民间募集零钱,积少成多,拿去救济穷人;到医院为病人做护理;到监狱为犯人做神事。他还曾和几个年轻修士结伴去朝圣旅行,身无分文,完全以化缘方式四方游历。这些经历既让他了解了民间疾苦,也磨炼了意志。在日后的生活中,他所表现出的刻苦、坚韧和这一时期的磨炼有很大关系。毕业后,他又进入罗马学院继续深造。在学习神学的同时,掌握了大量先进的西方学术思想和理论,为后来在中国的传播打下了坚实基础。

1616年,汤若望正式向耶稣会递交了前往中国传教的申请。1618年10月4日,历经5个半月的艰难航程,“善心耶稣号”抵达印度的果阿。此时,22名传教士先后有14人被死神夺去生命,只剩下汤若望等8人。在休养数月之后,幸存者于1619年5月重新启程,先后搭乘不同的船向中国南海方向前行。两个月后,他们分别在澳门登陆,漫长艰辛,犹如死里逃生的欧亚之行终告结束。

为崇祯修历造炮

“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汤若望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传教,然而,中国的皇帝却更赏识其西学造诣,他也因此受到恩遇,并在传播西学中乐此不疲、不遗余力,成为西学东渐历史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中国古人是非常尊崇“天人合一”的,明清两代的皇帝更是如此,尤其迷信“天象示警”。所以,对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来说,观天、观星之重要不亚于任何朝纲大事。

1629年年末,明朝崇祯皇帝下诏,开设历局。1630年,经督修历书的礼部尚书、著名大科学家徐光启的推荐,汤若望得以参与修历工作。这期间,他翻译了大量西方天算学的著作,均是新历书的重要内容,由此他成为历书的主要撰稿人之一。1641年,由徐光启、汤若望等众多中西学者历经10余年编纂的,卷帙浩繁的《崇祯历书》得以完成,这是一部总计137卷的鸿篇巨制。对此,崇祯极为兴奋,对汤若望也更加器重。

1642年的一天,汤若望接待了一位访客,两人聊得很投机,客人对火炮非常感兴趣,不断寻问火炮的规格、式样,造炮所需的材料,炮弹中火药的配方等等。汤若望为人坦诚热情,所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还介绍了在欧洲时有关这方面的所见所闻以及阅读过的一些书籍。正在他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之时,客人突然起身,取出密藏在身的圣旨,大声宣汤若望接旨。

原来,此人是崇祯特派的暗访官员。崇祯因明朝边境多次告急,为挽救危局,欲任用汤若望铸造火炮,可又不确定其是否胜任,于是派人暗访,一旦确定其胜任,就立即传旨命其造炮。

汤若望完全没有料到自己竞不知不觉中落入圈套,于是急忙解释,自己只是随便看了些书,根本没有实际操作经验,再说,造炮与自己的传教事业风马牛不相及,不是分内工作。然而,来人此时已不屑于与他多谈,留下一句“下官唯有遵从圣旨,别无他法”,随即离去。

就这样,此后两年中,汤若望率领工匠为崇祯造出了20尊大炮和500门轻型、易于携带且有足够威力的小炮,并完成一部关于火攻知识的权威著作——《火攻挈要》(又名《则克录》)。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了无奈与悲情,汤若望传播的先进西学及所造的坚兵利器最终没能帮助崇祯挽救大明王朝。1644年,崇祯自缢于万岁山。对此,汤若望感到十分遗憾,对于想做中兴之主、却成了亡国之君的崇祯,他的评价是:“天分甚好,命运不佳。”

钦天监第一位洋监正

1644年,明清易代。汤若望以其精准的天算历法、渊博的学识及著述,赢得了清摄政王多尔衮的极大好感,当年即以顺治皇帝的名义向礼部颁发谕旨,任命汤若望为钦天监监正,掌管观象台。汤若望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钦天监第一位洋监正。

《西洋新法历书》是汤若望在清朝初年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他在《崇祯历书》的基础上,加以压缩简化,并补充了自己撰写的《筹算》、《历法西传》、《新法历引》三卷,共计103卷。

1646年,汤若望因治历明时,创立新法,有功国朝,被加封为太常寺少卿,正四品;1651年,汤若望曾在一天之内被加封三个头衔,即通议大夫、太仆寺卿、太常寺卿,正三品:1653年,被赐号“通玄教师”,加俸一倍;1655年,授为通政使,赐二品顶戴:1657年,顺治下旨在汤若望亲自设计、主持修建的南堂(宣武门教堂)立碑纪文,赐匾额“通玄佳境”:1658年,诰封正一品光禄大夫,成为皇帝的顾问。

一位金发碧眼的西方传教士,竟然能在官阶制度森严的大清王朝最终官居一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实属传奇!

顺治的洋“玛法”

自顺治登基后,清廷对汤若望一直恩宠有加,而顺治亲政后,汤受到的待遇更是空前的。顺治曾下令,免除汤在上朝以及入宫所应遵守的礼节;汤无须太监通报、传唤就可以直接进入皇帝的住地;面见皇帝时无须行三跪九叩大礼;在朝廷举行庆典或者接见外国使节时,汤可以坐在离皇帝不远处特设的软椅上。即使陪同顺治去南苑行猎时,也会特设貂皮褥子为其坐榻。

其实,汤若望能得到如此待遇是因为一个特殊的渊源。早在顺治登基之前,孝庄文皇太后就开始为儿子的婚姻大事操心,她选中了其兄吴克善的女儿。此女被提前送到宫中接受宫廷礼仪方面的教育。入宫后,有一次她突生重病,多方医治均无效。孝庄便想到了博学多才的汤若望,遂派内官向其求药,且没有透露病人身份。汤真诚地表示自己不谙医理,不敢妄治,只能代为祈祷,并呈上一块圣牌,嘱咐将其挂在病人的脖子上,祈求天主保佑她痊愈。奇迹发生了,次日,病即霍然,不药而愈。汤立下的这一功非同小可,孝庄除了给予他许多赏赐之外,还表示愿做他的“义女”。既然被皇太后尊为“义父”,那么顺治便顺理成章成了汤的“义孙”,这就是顺治称他为“玛法”的起因。

顺治对汤若望一向很敬重,视其为最信赖的挚友与诤友。顺治亲政的10年间,汤所呈上的奏疏禀帖达300多件,内容从对皇帝劝勉告诫到为清廷建言献策,可谓无所不包。比如,劝诫顺治随时增益自己的才能,检点自己的行为;不要把政务委托太监去办理……汤若望与顺治,就好比魏征与唐太宗,一个言者无罪,一个闻者足戒。

顺治将汤若望的这些奏疏珍视为一种精神财富,会从中选出一部分放在身边,以便随时阅读,甚至外出狩猎时,也带在身边,抽空阅读。顺治曾对大臣们如此感慨:“汝曹只语我大志虚荣,若望则不然,其奏疏语皆慈祥,读之不觉泪下。”“玛法为人无比,他人不爱我,惟因利禄而仕,时常求恩。朕常命玛法乞恩,彼仅以宠眷自足,此所谓不爱利禄而爱君亲者矣。”

卫道士发难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以杨光先为首的卫道士们认为,汤若望一个西方传教士,身着朝服自由进出宫廷,向皇帝直言进谏且不受惩罚,还独掌钦天监大印,主持修改历法,实在不成体统,无法容忍。为了将汤若望置于死地,杨光先等不断从历法、宗教、政治等各个方面进行恶意诽谤,大肆诬蔑汤若望等是文化侵略者、政权颠覆者,并最终酿成了汤晚年的悲剧。

杨光先虽然只能赖以较为浅薄的天学知识为官,但他一向自命不凡,野心很大,甚至想鸠夺鹊巢,取代汤若望。清朝初年颁行新历,朝廷明确提出“依西洋新法”,杨光先上疏表示反对。但礼部在决策时,并未采纳其意见,只决定将《时宪书》封面加以改动,去掉守旧派视为眼中钉的“依西洋新法”几个字,代之以“准奏”。杨对汤的首次宣战虽以失败告终,但他当然不会善罢甘休。自1659年起,他相继撰写了一系列论著,从西洋历法到天主教教义都进行强烈抨击。他曾如此狂言:“宁可使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十字架的宗教是一条毒蛇,妖言惑众,我要碾碎它的头,它的头就是汤若望。”

1661年,顺治病逝,遗命皇三子玄烨即位,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在四辅政大臣中,鳌拜尽管位列末位,但其利用自己屡立战功、索尼年老多病很少过问政事、遏必隆遇事缺乏主见等条件,大肆培植党羽,安插亲信,直至大权独揽。鳌拜一向不喜欢汤若望等传教士,且非常认同杨光先的政见,于是他成了杨的大后台。有了鳌拜的庇护,杨上告汤时更加有恃无恐。

康熙三年(1664年)七月二十六日,杨光先再次向礼部上疏参劾汤若望。他为汤等人归纳了四大“罪状”:大逆谋反、传播、历法中的种种舛误、荣亲王下葬时刻之误,强烈要求将汤等人“依律正法”。

礼部在收到杨光先奏疏的当天,即上呈四辅政大臣。鳌拜看后心中窃喜,其实他早就想清除汤若望等传教士,只是顺治在世时不敢轻举妄动,如今机会终于来了,趁着康熙皇帝尚小,自己又大权在握,了断此事势在必行。

蒙冤入狱

同年八月初七,汤若望等8名被告被押到礼部大堂,开始接受审讯。令人痛心的是,72岁的汤若望此时重病缠身,久患痰厥,肢体瘫痪,言语不清,只能由传教士南怀仁代言。

杨光先等指控说,教友们所佩戴的圣像和每户粘贴在门口的瞻礼单,就是阴谋造反的标记;在澳门一带,还聚集着几万人,随时准备暴动。杨光先还提出,传教士在中国的居留本身就是不合法的,自古至今,有不奉本国的派遣,不得到别国的准许就越过边境,到人家国土上搞煽惑的吗?

针对这些指控,办案人员进行了调查,结果是各地传教士来华都有他们自己向中国朝廷所上呈文,他们入境又都是得到中国皇帝批准的。另外,办案人员还前往澳门,察看是否有作为军事据点的迹象,是否纠集了几万人马待命前往大陆实行颠覆。事实证明,这些纯属无稽之谈。最终,因找不到可靠的证据,“大逆谋反”之罪无法成立,只有不了了之。

关于“传播”之罪,汤若望等虽想尽办法辩护,但仍徒劳无益。原因是,一方面杨光先斥责天主教书籍教义为妖书、邪说的舆论早已广泛散播;另一方面审判官先入为主,认同了杨光先的观点。

十一月十一日,礼部在拘禁汤若望56天后,拟将其革职,交刑部议处。十九日,汤若望被移至刑部大狱,9条锁链分别锁在了他的脖子、胳膊和腿上,其中脖子上的锁链还要拴在牢房的柱子上。这对于耄耋之年、半身不遂的汤若望来说,实在太残酷了。

三十日,刑部以汤若望图谋不轨拟处绞刑。至此,审案官员仍未对杨光先指控的“历法中的种种舛误”予以审理,其实,这是他们在刻意回避。他们非常清楚,审理此项指控必然涉及实地观测,而观测天象,无论是中国本土的还是回回的天算学家,都比不过西方传教士。究竟哪一种天算预测更准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按照鳌拜的旨意了结此案,而不能节外生枝。

对于汤若望一案,迫于鳌拜的权势,朝臣们大多唯命是听,但毕竟还有良知未泯者,刑部汉尚书龚鼎孳就是这样的人。他对汤若望的人品、学识非常敬佩,也深知汤等人被强加的罪名纯属“莫须有”,可又实在没有替他们昭雪的能力,唯一能做的就是为他们争取一次预测天象的机会,以期得到从轻判决的结果。好在刑部满尚书尼满并非助纣为虐之辈,在龚的努力下,狱中的传教士总算获得了一次推测日食的机会。

由于汤若望病情严重,推测日食的重任便落到了南怀仁的身上。尽管狱中条件非常有限,只能通过牢窗进行观测,但他还是不负众望,完成了对十二月初一日全食的预测。大统历、回回历的天算学家也进行了预测,且认为是日偏食。初一下午,大自然做出了最公正的裁决,日全食出现了。

西洋天算胜利的消息不胫而走,同情汤若望的人们本能地期盼此案最终会从轻判决。然而,案情的发展并不如人所愿,在鳌拜所操控的政治天平上,科学的分量是微不足道的。对汤若望的判决反而由原来的绞刑改为斩首,后又由斩首改为凌迟。与此同时,汤的住所被查封,以“西洋新法制定历书”的规定也被取消。

康熙四年(1665年)三月初二午时,正当辅政大臣把判处汤若望等人极刑的题本送抵御前批阅之际,北京发生了大地震!按照传统的解释灾异的观点,发生地震则为臣下叛异或女主当国之兆,可当时并不存在女主当国,于是只能归结到辅政大臣的身上。舆论认为,此次地震是上天的示警,是对汤若望被处以极刑的愤怒与示罚。紧接着,十五日,皇宫中又突然起火,这被视为上天在继续示警。次日,迫于各方压力,鳌拜心不甘情不愿地下达了对汤若望“着免死”的决定。四月初四,被关押半年之久、奄奄一息的汤若望被抬出了刑部大狱。

昭雪

幸免一死的汤若望回到了南堂,此时的他骨瘦如柴、身心交病。然而,鳌拜、杨光先之流对他的迫害并未结束。他出狱才十几天,礼部尚书就在鳌拜默许之下,率卫道者闯入南堂,砸毁耶稣像及御赐“通玄教师”的匾额。同年八月初一,鳌拜下令驱逐传教士。4天后,除汤若望、南怀仁等几人因官司尚未了结还需留京待审外,其余在京传教士全部被押往广东。十月初三,鳌拜勒令汤若望在两天之内迁出南堂。初五,日薄西山的汤被抬至东堂(圣约瑟教堂,位于今北京王府井大街)。与此同时,已就任钦天监监正的杨光先耀武扬威地搬进了南堂,实现了“攻罢异端”的夙愿。

风烛残年的汤若望在南怀仁等人的照顾和陪伴下,在东堂挨过了生命的最后岁月。1666年8月15日,一颗充满博爱与仁慈的心停止了跳动,74岁的汤若望与世长辞。10月13日,潘国光神甫致信耶稣会总会长,盛赞汤若望“在科学中他是超群出众的:在聪明虔敬以及勤于神事之心力上,是特别优异的”,“他在这样多苦痛之中,毅然忍受,英勇坚强”,“令人惊奇叹服”。

1667年,14岁的康熙亲政。这位雄才大略的少年天子设计将专权跋扈、恣意妄为的鳌拜捉拿,并处以终生幽禁。随后,于康熙八年(1669年)八月,康熙为汤若望昭雪,恢复其原官衔,重赐“通微教师”(原为“通玄教师”,因避康熙帝御讳而改)之号,“照伊原品赐恤,还给建堂基地(即南堂)”。

杨修之死教案范文4

尹昌隆,字彦谦,号讷庵,江西泰和人。明洪武三十年,陈安榜进士第二人,授翰林院编修。永乐二年,升左春坊左中允,又改任礼部主事。后因得罪礼部尚书吕震,被罗织罪名二次入狱,判处极刑,夷其家族。此冤案直到吕震死后,才得以昭雪。著有《尹讷庵遗稿》八卷。

杨士奇,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人,明代大臣、学者。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先后担任《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赠太师,谥文贞。

罗璟,字明仲,号冰玉,江西泰和人。明天顺八年,彭教榜进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编修。高中探花后,累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罗璟胸怀坦荡,议论持正。文章词旨畅达。曾在家乡立社学,建养亲堂。著有《冰玉集》。

(来源:文章屋网 )

杨修之死教案范文5

在这30多年里,经常会有人问我:“你当年怎么就想起说《岳飞传》的呢?”这话还要从头说起。

我出生在关东的文化古城辽阳,因为母亲是曲艺演员,唱东北大鼓,受家里的影响,我自小也喜欢上了曲艺。1959年,16岁的我经常到茶馆听书,说书的先生是鞍山市曲艺团书曲队队长杨呈田,说的就是评书《岳飞传》,他那评书说得好,观众也爱听,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令人着迷。他当时就发现,我一个小姑娘躲在角落里听书听得入神,就走过来问我,家里父母是谁呀,我就说了家里的情况。当时的鞍山曲艺团正在招学员,杨队长就跟我说,能不能到曲艺团去学习说书,当时年龄小自己不敢做主,于是,杨队长就找到我家,劝说我的母亲。那时,家里生活还是很困难,在杨队长的劝说下,母亲就同意了。你想呀,如果我去鞍山学艺,家里就少一张嘴吃饭,减轻不少负担了呢。

我到了鞍山,杨队长就给我们上课,教的也是《岳飞传》。之后又跟其他老师学习,三年满徒后,我登台演出,在茶馆演说《岳飞传》,这是我的“底活”,也是给我开蒙的评书。就这样,开启了我的说书生涯。

《岳飞传》为什么能受到大家的欢迎呢?我曾深思过这个问题。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好书,首先,作品本身具有广泛的人民性。民族英雄岳飞遭到奸臣的陷害,屈死在风波亭上,这是古代一大冤案。对岳飞的同情,对奸臣的痛恨,借说书人之口,来宣泄胸中的积郁,缅怀忠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是很自然的。其次,岳飞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民族英雄。他的“精忠报国”与我们国家现在提倡的爱国精神是一致的。就非常崇拜岳飞,2014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在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参观时,当看到孩子们写的“精忠报国”4个大字,颇有感慨地说:“我从小就受这4个字影响。四五岁时妈妈买了小人书,给我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刺字不疼啊?妈妈说,虽然疼,但岳飞会始终铭记在心。我记到现在。精忠报国,是我一生的目标。”后来,总书记又讲:“我从小就想当兵,学岳飞。”总书记的话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心声。

抚今追昔,历朝历代对岳飞都有褒奖,称岳飞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之光,当年孙中山先生首先提倡“岳飞魂”,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

千百年来,人们为了缅怀民族英雄岳飞,在全国各地建设有数百个祠堂庙宇,台湾也有十几处,这些纪念性的建筑,昭示着精忠报国、忠文武穆的岳飞精神。

1986年,我到老山前线慰问演出,看到在部队卫生营的门口,用松枝搭成的彩门上写的一副对联,上联写:志在岳飞背,下联对:技在华佗手。“岳飞背”,含义就是精忠报国,用岳飞精神鼓励战士英勇尽忠保卫祖国。“技在华佗手”,就是激励卫生营的战士们学会高超的医术报效国家。我还碰到一个小战士,从家里带出一整套《岳飞传》录音带,他爸爸告诉他,要用岳飞精神来激励自己,要不怕牺牲,英勇战斗。

生活中常有人问我,打仗的时候学习岳飞精神,那么在和平时期我们怎么样学习岳飞的精神呢?

在我看来,当代人要学习岳飞的人格、思想、行为与业绩,归纳出来,我觉得是“忠、孝、严、廉、强”5个字。

首先就是“忠”,对岳飞来说,精忠报国是母训,也是自己的誓言,是人生的信条,要说到做到。岳飞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就连新加坡领导人李显龙,前些年也呼吁,要用岳飞精神教育年轻一代,培养他们的爱国心和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而我们现在一直在提倡爱国精神,这是相一致的,精忠报国是我们民族之魂。

第二,还我河山,保家卫国。岳飞从小受家庭教育就懂得爱国,20岁就当兵入伍,因为给皇上上奏文,被贬回乡,后来因为金兵入侵,又二次从军,临走时,岳母给岳飞背上刺字“精忠报国”,为了抗金兵,渴饮刀头血,睡卧马鞍心,南征北战,东挡西杀,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被宋高宗十二道金牌调回,害死在风波亭上,岳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感天震地。再说近代,甲午战争以后,日本侵占了台湾,宜兰人民为了表达爱国之志,修建了碧霞宫即是岳飞庙,世代纪念岳飞,缅怀英烈,教育后代,弘扬了祖国统一的思想。

第三,岳飞是个大孝子,忠孝两全。忠是基础,孝是延伸,忠是对国家的孝,孝是对父母的忠。试问,一个人要是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怎么会热爱和忠于自己的祖国呢?岳飞侍母至孝、教子甚严,培育了优良的家风,成为忠孝两全的典范。

第四,清正廉明,堂堂做人。岳飞有一句名言: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则天下太平。这句话成了千古名训,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战场上,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不怕苦不怕死,并告诫士兵,要爱护百姓,不要扰民,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虏,先公后私,爱憎分明。杨再兴杀了他的弟弟岳翻,后来杨再兴被俘,牛皋等人都要杀了杨再兴报仇雪恨,岳飞不这么做,他对杨再兴说,只要投降,共同杀敌,就不计前嫌。杨再兴深受感动,归降岳飞,在小商河一战,奋勇杀敌,大退金兵,后来马陷淤泥,被金兵用弓箭射死,壮烈牺牲,火化杨再兴遗体时,光箭簇就拣出来一升。立了大功,岳飞深受感动,给他修了坟墓,亲手用枪尖,点刻了碑文“杨再兴之墓”。我到小商河采访时,亲眼见到,深受教育。还有一次攻城战役中,岳云率先登上城头,打开了通道,夺下了城池。战后,表功时,岳飞不给岳云记功,大伙儿不干,说岳飞不公平,不一视同仁。岳飞说,岳云年纪小,以后打仗立功的机会多着呢,这回就不记了。岳飞这样的人格,处世行为给古今之人都树立了榜样。今天,对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着启迪和诫勉的作用。

第五,l奋图强,勤奋好学。岳飞出身农民,自幼好学,沙盘做纸,柳枝当笔,跟母亲学习文化,11岁拜周侗为师,学习武艺,刀枪棍棒,长拳短打,样样精通,后来又靠勤学苦练,刻苦自修,习读兵书战策,不断进取,文武双修,上马能征战,下马会诗文,最后成为了至忠至孝,乃文乃武,近乎完人的伟大英雄。他的感人经历和诗词《满江红》,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成长为国家的栋梁。当今更能激励和鼓舞当代青少年克服追求享受、读书无用的不良思想。鼓励青少年立志成才,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人才,为建设文明社会,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杨修之死教案范文6

【关键词】学情;文本切入;策略

课堂教学中切入文本,要根据学情巧妙切入,准确定位文本关键点,牢牢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发现学生学习存在的疑问点,鼓励学生发散思考点,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教学内容,对实现教学目标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定位关键点,领串切入

基于“学情视角”切入文本,教师先要准确定位文本的关键点。具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必须全面了解文本内容,定位文本内容的关键点,牢牢把握文本的教学重难点,以此作为切入点,在教学活动前对学生进行适当地提示,促使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充分调动学生对文本学习的兴趣。

现以人教版新课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为例,文本的关键点为“和平”。在明确文本关键点之后,为了使文本导入更加精妙,教师充分了解文本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导入了当前社会的“战争与和平”,让学生直面战争的残酷,深刻体会战争国家对和平的期望,唤醒学生世界和平的向往。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了一组数据,据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委员会OCHA公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缅甸需要给予人道主义援助的人口总数达52万人。缅甸国内人口有5100多万,战争波及区域人口达640万人,这个数字达到全国人口的12%,其中儿童和妇女占据很大比例。在学生被庞大的数据震惊的同时,教师再次导入两张图片,第一张图片为1945年,在在阿尔巴尼亚的一个无家可归者安置点内,一个小男孩背着正在哭泣的弟弟。70年后的今天,在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人们正在安慰哭泣的孩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对文本关键点形成更加深刻认识。

由此可见,基于“学情视角”的文本切入,教师在明确关键点的同时,合理利用多媒体展开教学活动,就可以让学生对文本关键点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本的欲望。

二、抓住兴奋点,激趣切入

基于“学情视角”的文本切入,在准确定位关键点之后,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激趣切入,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确保学生可以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基于“学情视角”文本切入的重要目标。而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则需要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巧妙切入教学文本。

现以《水浒传》第十六回的《智取生辰纲》为例,学生在广泛涉猎文学作品的时候,对于中国四大名著有初步的了解,甚至有学生认真阅读过四大名著的故事,对于学生而言阅读四大名著的难度比较多,但学生对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则是百看不厌。根据学生这一兴趣特点,在开展文本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提前准备好的与文本相对应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中,对深入探究文本内容形成浓厚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切入文本,自然可以让文本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由此可见,基于“学情视角”切入文本,教师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动态,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抓住兴奋点,激趣切入文本,自然而然可以保证文本切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发现疑问点,设疑切入

文本教学过程中,设疑切入是常用方式之一。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探究欲望,在兴趣的趋势下切入文本、展开文本内容学习,有利于提高文本教学效率和质量;二是利用设疑的方式切入文本,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学习活动,对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基于“学情视角”切入文本,教师应该全面了解文本内容,发现文本内容的疑问点,通过设疑的方式切入文本,保证文本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现以《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为例,从题目就可以发现文本的疑问点是“杨修之死”,根据疑问点,教师在切入文本时,设置了一系列问题,如“杨修是怎么死的?原因是什么?”“课文描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等,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中找出正确答案,学生被问题吸引注意力,带着问题深入阅读文本,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为后续文本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提出疑问、设置悬念,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基于“学情视角”切入文本,在发现疑问点后,设疑切入,使得学生注意力完全集中于课堂教学活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发散思考点,比较切入

基于“学情视角”开展文本教学活动,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由此,教师必须全面、深层次了解文本的内涵和本质,抓住文本的关键点,促进学生发散思维,通过发散思考点,保证文本切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再以《杨修之死》文本为例,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基本要求,设置了一系列问题,以期通过这些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中,潜移默化地文本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实现文本的巧妙切入。

由此可见,发散思考点,让学生在探究文本内容中,思考和解决文本学习中存在的疑问,不断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总之,基于“学情视角”切入文本,是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特点,巧妙切入文本,才能真正提高文本教W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水娥.多元解读应契合学情和文本价值取向――以《道士塔》.的失败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10):36-37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