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诗歌范例6篇

雪诗歌

雪诗歌范文1

打开绿意掩映的五月,扑面而来的是诗意弥漫的新鲜气息,那是安徽上空飘来的漫天新雨,令人神清气爽,赏心悦目。

我觉得诗歌是不断破解秘密的产物,在不断破解秘密中升华,一位真正的歌手应该是一位赋予文字以最深厚奥妙的灵魂的大师。

一些经典的诗作,可以鼓舞人心,催人奋发,令人百读不厌,它可以有无数的破解密码,的确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审美效果,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都可以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只有这样的诗才耐人寻味,才可以称得上灵性的诗作,一首别具匠心的诗歌,不仅从其结构形式具有创新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其所焕发的非凡的生命力!

与其说《水的唇语》是白雪的心灵密码,那么,我们干脆说这是现代女性谈唱的一曲曲优美音符。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更深的地方,在这里。晨钟暮鼓/唯心头那点痴/深到无法触及。徐红的《酿泉》整首诗禅意空蒙,深邃辽远,使人遐思悠悠回味无穷。

曹雪芹说过,女人是水做的,因此徐红有太多水的情结,于是有了白雪的名字,继而化为许多水的诗篇。我认为雪与水是两个女人,两种境界,是精神与现实的转换。雪与水若即若离,永远纠缠一起,是一对矛盾的统一的整体,却又是相对独立。雪是水的升华。因此,一个人既有雪的高洁、轻灵、飘逸,又有水的真实一面。一个人同时体验两种生活。

随便翻开扉页,就可以闻到那种水的清冽味道。

……

滋润的感觉源于水

水会巧妙地绕过暗礁

绕过一切险阻

水渴望开阔

水更为贴近

水在低处聚积着无尽的留恋

闻听生命之水从心灵深处流淌而出,那汩汩而出的水声化作一首首曼妙的歌声,那是一种充满魅力的人生至真的心灵旋律!充盈希望与力量!

水漫过了她的防线。她看不见水下

……

她看不见水下,日子的黄金陷于沼泽

怀孕的母兽在森林里痛苦爬行。

贪痴妄嗔的草木丰盛,恶之果妖艳

她看不见水下,那里是深渊和天堂。

仁慈的上帝要让善破恶而出,

女人顺利分娩。

镜子中的女人正越过栅栏,荆棘、百合花,

去与母亲合二为一。

她的终极黑暗将在良善和慈光里消融。大地乳汁喷涌。

……

在欲望的天堂,她的美妙和哀伤像羽毛一样飞

一曲《欲望天堂》伴随了女人的一生,那种双重的思想一直贯穿在生活之中,透视着矛盾与无奈,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真实的生活中女人的责任心高于理想,自然流露了女人心灵最真实、善良的一面。也流露了女人生活中的艰辛与坚强!

歌唱生命歌唱伟大的母亲。小草从发芽开花到结果成熟,一系列的变化无不渗透着人生的哲理。生理的变化伴随着心理的变化,理想与现实、责任的统一,体现了母性的伟大与美丽!

……

白雪诗集《水的唇语》,从表面看来,没有六月的狂热,没有台海的风暴,犹如一潭幽雅恬静的流水,缓缓地歌唱着生命,歌唱生活,也歌唱爱情…… 但是许多诗篇可以让人看到深处的忧愁与渴望。我们没有必要过多地赞扬诗歌的美丽,当然,我们可以肯定一些优美而耐人寻味的作品给人的感召力――那种足以激发精神的动力,或者,让你自然而然融入诗歌意境的状态中去,感受它的美好,同时,一次次地享受那种诗雨的冲洗。

许多人对诗歌作出这样那样的定义,但对于白雪来说,水展示了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水孕育了诗歌的无限魅力。无须细说,水包容了所有的诗意的概念,水是白雪诗歌命脉的延伸!

我从未写过诗评,今天兴致特发,随意肤浅地谈上几句,是对白雪平易近人的认可,是有感于白雪诗意的天空的蔚蓝,有感于她赏心悦目的字句。欣赏她对生活的诗意展现,欣赏她作品充盈水一样的纯洁、灵性。

小诗三首

俞杭委

十 月

在郊外 我把十月编成书

红色的秋叶 金黄的菊花

……

还有你粉红的思绪

在温暖的阳光下排成诗行

我要把她汇成诗集献给你

献给你一个魅力的十月

献给你一个充满阳光的秋天

献给你我所有的诗意

我情愿是一团燃烧的烈火

把整个秋季燃烧成你的笑脸

把十月提炼成一个美丽的梦

轻轻装进你一生的希望

江南小调

是谁定的音

竟然有这么优美的旋律

青山延绵,绿水悠悠

你来了,就是我的知音

终于明白

走不出江南是因为根在江南

风雨涤荡的日子

涤荡不尽的是江南情节

下一个季节

不知能在何处相逢

但你说过 高山流水

就习惯了一个音律

孤月当空的夜晚

那些飘荡的流云

就是那美妙的音符

江 南

江南 在许多时是一条飘摇的小船

在你来时却是一种花开的声音

船的前面没有尽头 但花开的声音

比摇撸还要委婉比你的思念更缠绵

下雨时 你总是特别美丽 好象你

最适宜 开放在江南的 雨季

没有来得及想起以前 便来到秋天

所有的思念都似乎遗忘在山那边

或许 待久了更容易想念 想念

还有一树芬芳 在游船的前面

其实 你的绽放一直在季节里边

就象花儿一定要在春天 娇艳

江南 是你避不开的季节

雪诗歌范文2

[关键词] 盖瑞・伯森;《雪橇犬之歌》;现实主义写作手法;诗意抒写

盖瑞・伯森(Gary Paulsen,1939――至今),美国当代著名儿童作家。由于在从事文学写作之前,盖瑞・伯森先后从事过卡车司机、捕猎人、歌手、水手、农夫、工程师等各个领域的不同职业,因此盖瑞・伯森常常将亲身体验过的现实经历融入其文学作品,并进行适当合理的加工,使作品内容更具有典型性和真实性。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就曾误认为盖瑞・伯森的《手斧男孩》所讲述记录的是一个真实事件,并欲对作品中的布莱恩进行采访报道。《雪橇犬之歌》是盖瑞・伯森继《手斧男孩》之后的又一著名儿童文学作品,被评论家认为是其最杰出的文学作品之一,作品讲述了少年罗素的冒险经历和其在冒险过程中的心灵成长历程。在写作过程中,盖瑞・伯森灵活运用了现实主义写作手法以及诗意性的文学语言,使《雪橇犬之歌》中无论是景物描写还是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栩栩如生,耐人寻味。

一、现实主义写作手法使文学作品内容更加丰满、充盈

现实主义文学要求文学作品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进行突出的表现,即便是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在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塑造方面也是不可忽略的。在盖瑞・伯森的儿童文学作品《雪橇犬之歌》中,作者正是通过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少年罗素的形象成功的塑造于作品之中。盖瑞・伯森对美国北方的因纽特人传统与现代生活进行了详尽、细腻的描述,成功的在《雪橇犬之歌》中建构了作品中的典型环境,进而通过对少年罗素与自然对抗进行生动的描绘。

盖瑞・伯森在其文学作品《雪橇犬之歌》中运用现实主义写作手法,不但成功的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了典型人物少年罗素,也同时准确的阐明了在作品中各种人际关系,以及对与少年罗素有关的各个人物形象的刻画,如少年罗素的父亲、祖父和沃格鲁克老人。其中,值得一提是父亲不断讲述祖父所处年代的狩猎故事,使少年罗素对于旧时光很是崇拜和向往,而沃格鲁克老人则是少年罗素的人生导师,他不但为少年讲述因纽特人过去的传奇故事,还亲自教授罗素如何向祖辈那样与大自然对抗,用传统的方式制作皮衣皮裤,训练雪橇犬,狩猎等等。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祖父,就没有少年罗素的梦想,若是没有沃格鲁克老人,则没有少年罗素的冒险经历和少年的成长、成熟。由此可见,盖瑞・伯森的《雪橇犬之歌》中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不但成功的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还详尽的描述了与典型人物有关的各个人物角色之间的人际关系,以此来从侧面反映典型人物的角色特点,人物形象等等。也就是说,现实主义写作手法能够使文学作品内容更加丰满、充盈。

二、诗意抒写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

在文学作品中,不同作者会采用不同的写作风格,文学语言对文学作品内容进行叙述,或加工、修饰。即便是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作者也会通过自己的写作方式,写作风格进行创作活动,其中诗意性的文学语言使文学作品更具有艺术性,能够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盖瑞・伯森的《雪橇犬之歌》中,作者用诗意性的文学语言对少年罗素和他所生活的自然、社会环境进行描述,“屋子外已经出现亮光,咸咸的海风从海冰上吹来。屋子里却是黑漆漆的一片,唯有屋角的盒子上亮着一盏海豹油灯,苔藓灯芯发出微弱的黄光,窗上沾满了烟尘,到处弥漫着油灯冒出的黑烟。”对于少年罗素而言,对旧时光的向往就像是黑暗中的黄光,虽然微弱却充满了希望。又例如,作者盖瑞・伯森在《雪橇犬之歌》中写道,“因为寒冷,洗尽万物的尘埃。”少年罗素在经历了与大自然的冒险之后,脱去了少年的稚气,明白了生命、生存的道理。作者盖瑞・伯森所以运用诗意性的语言是为了在描述少年罗素的成长的过程中表现出其对少年,对生命、生活的热爱,他希望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像少年罗素一般,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不断努力,并且不断的强大,成长……

综上所述,盖瑞・伯森所以被称为美国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一方面是因为其在作品中成功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既具有代表性又具有真实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其善于运用优美的诗意语言,并以此来营造氛围,抒感。《号角图书》认为,盖瑞・伯森的《雪橇犬之歌》是“一场感人而美妙的成人礼”,这是对《雪橇犬之歌》内容和作品主旨的高度概括,也是对盖瑞・伯森及其作品的肯定与赞誉。同时,盖瑞・伯森及其儿童文学作品为我国儿童文学创作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盖瑞・伯森.雪橇犬之歌.未来出版社.2013.1.

[2]韦苇.风信子儿童文学理论文丛 :外国儿童文学发展史.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12.

雪诗歌范文3

作曲家自幼生长在湘江边,对湘江有着不同寻常的特殊感情,而所作的与湘江有关的诗词《七律・答友人》①与《沁园春・长沙》等则更引发了其对母亲河的历史性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华,进而把湘江作为湖湘文化的载体加以歌颂。因此,整首作品表面看来虽然是以“湘江”为题材,但实际上却是对湖湘文化的尊崇、对三湘大地的讴歌。

本作品属于交响诗体裁,将湘江的四种不同性格以单乐章的形式分别加以展现。与内容的展开相对应,整首作品除了引子和尾声之外也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各部分都有鲜明的主题和相对独立的结构,因此从整体上来看体现出“单章套曲化”的特征,这也是许多大型单乐章作品中所经常使用的结构思维。当然,作为一首单乐章作品,各部分之间都不能有明显的断分,因此本作品中的各种“连接”段落极其重要,因为它们不仅是各部分情绪转换的纽带,而且对整首作品结构的完整统一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引子部分虽然节奏节拍都较规整,但速度频繁发生变化,因此整体上也有些“散板”的感觉。在引子部分结束前的“极慢板”段落中,作曲家使用了一种特别的“打击乐”――取自湘江支流浏阳河中的鹅卵石,先是自由、神秘地敲击,尔后慢起渐快、弱起渐强。石头相互敲击发出质朴而美妙的音响,不仅带来一丝来自浏阳河的芬芳气息,还原了大自然的原汁原味,而且自然地将听众带到了江边,静静地聆听作曲家诉说湘江的故事。

第一部分“历史的湘江”是对湘江远古历史的追思,主题素材取自于一首古老的琴歌《古琴吟》(又名《相思曲》)②:该琴歌原来的题解中是将无人弹弄的古琴比作被人遗弃的女子,以此来抒发怨恨寂寞的情绪,但经作曲家“取其曲而不取其意”的处理并加以乐队化的改造之后,此处的音乐形象已无半点“怨恨寂寞”,而是一种纯真、高雅、舒展的“思源”情怀,令人遥想起舜帝南巡等那些与湘水有关的远古传说。

第一部分采用了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首部中琴歌旋律先后陈述两次,中部则是由琴歌旋律引申出来的展开性段落,再现部中琴歌旋律只出现了一次,两个乐句分别由独奏小提琴和独奏大提琴先后演奏。与之相对应,独奏小提琴演奏第一乐句时“这边山冲里一中年妇女唱着灶屋里的哼歌子”,独奏大提琴演奏第二乐句时“那边山上传来两个男人对唱的山歌”。此处的原生态山歌由两位来自韶山冲的农民歌手现场演唱,浓郁的乡土气息与潇湘风情为听众带来强烈的艺术感受。除此之外,这部分中出现山歌还与特定的内容联系起来:如果说首部表现的湘江还带有一些虚幻的神话色彩,那么再现部中人声演唱的山歌则昭示着湘江真正流到了人间、流到了世人面前。在交响乐中加入原生态元素的例子不少见,但如何将这些元素自然地融入交响乐而不显得生硬做作则并不简单,显然,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的处理是成功的。

第二部分“战斗的湘江”表现的是母亲河坚韧不屈的独特性格以及湖南人民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从革命战争时期的“反围剿”到前些年的抗洪、今年的抗冰雪,湘江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该部分也采用了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首部和再现部是同一个战斗的主题,中部则是一个抒情的段落。首部中战斗主题完整呈现三次之后又依据情绪内容发展的需要延伸出一个展开性片断,并于第225―226小节处达到高潮,各声部都停在长音上,打击乐和弦乐声部的震音撕心裂肺,最后只剩下定音鼓在低音弦乐声部的呜咽声中以越来越微弱的声音孤独地敲击。悲剧性场景之后,用引子部分材料所构成的连接引出了中部婉转优美的旋律,其开始处最重要的主题是用《浏阳河》的音调改编而成的:

在小号嘹亮的号角声之后开始了战斗主题的再现,由小号和木管声部一起齐奏主题旋律,弦乐声部演奏无穷动式的背景音型,其余的铜管声部则和打击乐一起构成富有冲击力的节奏型贯穿始终。

第三部分“思念的湘江”表现的是湘江温柔多情的性格,以一些极富感染力的民歌旋律来表达妻子对丈夫的思念、母亲对孩子的思念等人间最真挚的情感。

这一慢板部分开始之前,引子主题以相对完整的形态出现,在作为一种结构贯穿因素的同时也较好地实现了从前一部分战斗主题到慢板部分的过渡作用。为了使慢板部分不拖延整首作品的音乐发展进程,第三部分采用了较为简单的并列单二部曲式结构,两个部分的材料都由不同的湖南民歌旋律构成。

第一个主题材料来自于湘中一带广为流传的汉族民歌《送郎》:

该主题的第一次呈示由独奏双簧管和大管以二重奏的方式完成,柔美的双簧管音色代表多情的女人,而低沉的大管音色则与男人的形象相联系。真正的民歌主题由代表女人的双簧管声部演奏,旋律缠绵悱恻、娓娓动人。而大管声部虽然是作曲家根据该民歌主题的风味与意境衍生出来的附生性旋律,但二者却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既可理解为“送郎”时的依依不舍,也适合表达妻子对丈夫的绵绵思念。

第二个主题材料来自于在长沙周边市井中流传的童谣《牵羊买羊》:

这首游戏性的童谣具有鲜明的湖南地方风格,特殊的六声调式与折转跳跃的音调很容易使人将其与花鼓戏的音乐联系起来,伴奏声部中生动有趣的节奏与色彩斑斓的和声不仅强化了这样的风格,而且还形象地勾画出天真活泼的孩童们嬉戏玩耍的场面。作为“思念的湘江”之组成部分,这一主题形象虽然并无太多的哀怨伤感,但也能很自然地从另一侧面将其与“思念”的主旨联系起来,因为大多数母亲在思念儿子时都会不自觉地回忆起儿子小时候的模样与情景。

第四部分“奔腾的湘江”表现的是湘江奔流不息、开阔绚丽的性格以及当今湖湘人民激昂奋进的精神风貌。该部分的主题材料与第二部分的中部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旋律的组织结构和主题的性格面貌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该部分采用了复三部曲式结构,首部由两个主题构成。第一主题也是以《浏阳河》改编而成,但与第二部分中迂回向下的旋律发展趋势不同的是,此处的音调经过开始处短暂的下降后便不断上扬,并在较高的音区中结束。与之相应,该主题以乐队全奏的形式陈述,饱满的旋律和丰富的织体使这一主题显得更加振奋昂扬,形象地表现了湘江奔腾汹涌的气势和湖湘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二主题由第二部分中部中一个短小的连接材料发展而成(第246―249小节),旋律清新流畅,激情四溢,从中可以很真切地感受到当今三湘大地欣欣向荣的景象:

中部的主体部分表现的是赛龙舟的场景。“赛龙舟”是湘楚之地最具特色的民俗传统,主要在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端午节时举行,因此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俗活动,而且与湖湘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作品中除了用震天动地的锣鼓声与吆喝声描述龙舟赛上你追我赶、热闹非凡的情景外,中间还插入了一段气息悠长、庄严崇高的旋律,以之来表达对屈原的缅怀和崇敬:

再现部完整再现了首部,之后进入整首作品的尾声,在木管与弦乐声部急速反复的四音级进下行的音型中,铜管声部全奏以《浏阳河》音调改编的旋律片断,然后速度放慢,以一个辉煌的结尾句结束全曲。

湖南自古以来音乐人才辈出,黎锦晖、贺绿汀、吕骥等前辈在近现代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近年来也有李谷一、谭盾、宋祖英等一批湖南人引以为豪的音乐家活跃在国内外乐坛。但此前还没有一部真正反映三湘风情和湖南人民精神风貌的交响乐作品。从此种意义上来说,刘振球创作的这部交响诗《长岛人歌》就意义非凡了。作为一位有着极高艺术才华和专业修养的作曲家,刘振球在歌剧和音乐剧上的成就早已为业内所公认,但真正意义上的纯音乐大型器乐作品创作对作曲家来说也是第一次。作品写作的过程相当顺利,从开始动手到最后完成只用了一个半月。这一方面当然可以归功于作曲家深厚的功力,但若不是作曲家对于三湘大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湘风湘情有着切身的感受,这部作品也断不会如此成功。

作品演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音乐会结束的当晚,指挥家黄飞立、《人民音乐》杂志资深编辑于庆新以及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会长郭珊等人当场便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而在湖南工作多年的作曲家、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杨青更是赞不绝口,认为“作品有诸多闪光之处,而其中湘风段落的写作尤其出色,音乐语言处理得十分独特,不仅旋律线条风格浓郁,在纵向音响的处理方面,作曲家所提炼的富于特色的和声语言令人印象深刻”、“作曲家乐队写作技巧娴熟,音色处理独到,将击石引入乐队,显示出一种古朴、坚韧之感,两位农民歌手在作品中的演唱态势,表现了作曲家对于艺术溯源寻根的探求精神,令人感佩”。更为难得的是,一对普通的听众夫妇带着孩子看完演出后非常兴奋地对记者说:“非常不错,这样的音乐会很适合我们的口味,孩子都听懂了,他说有水,有龙舟赛,音乐带给人们的想象力真的很神奇啊!”在当前高雅音乐遇到巨大困难与挑战的情况下,这一席话对我们广大音乐工作者来说应该深有启发,而《长岛人歌》的成功则证明,只要创作的作品表达了作曲家的真情实感、表现了民族和地方风情、反映了普通大众的精神风貌,听众是一定会接受的。

①本文标题“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即为该诗中的名句,“长岛”即湘江中心的狭长岛屿“橘子洲”。

雪诗歌范文4

文清风明月

北国的春天刚探出头脸

就被你盖住了头 蒙住了面

是冬天没了去心愿

还是春天的步履太过迟缓

想来想去 还是缘于你

对季节的留恋

昨夜 你又悄悄给大地盖上了绒毯

让晨醒的脚步变得沉稳 感觉柔软

看 孩子们在你的陪伴下

撒着欢儿 不怕冻红小脸蛋儿

大人们也好奇地 触碰

枝条上拥拥挤挤的缠绵

打捞着童年的梦幻 然后

掬几瓣美丽的记忆

把心温暖

喜鹊站在高高的枝头 守望家园

在你撑开的大伞里 安然入眠

“喳喳喳”几声震耳欲聋的呼唤

让你丢了魂儿 破了胆儿

一下子坠入万丈深渊

可你并不抱怨

正午的阳光 刺透了你的眼帘

泪水涟涟的你 润湿了蛰伏一冬的心事

于是 小草在努力地伸展

为的是 尽快接过你的笔杆

和你一样 续写一首

春天里最耀眼的诗篇

春 雪

文清风明月

睡了一冬的你

苏醒过来

就到归期

激动的泪

如雨

上天堂

下地狱

雪诗歌范文5

[关键词]诗歌鉴赏;沁园春・雪;留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0-0035-03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诸如的《沁园春・雪》等诗词是世界上最精美、最凝练的文学样式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亮丽的珠宝,是“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赵缺《无咎诗三百序》语)之阐述心灵火花的文学作品,是新课改下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一道独特的、亮丽的风景线。然而,由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欠缺,或者诗歌特有的格律形式、高度凝练的语言等诸多美学因素与当今中学生所阅读的现代文学文本的特点格格不入等缘故,即便是诸如被人誉为“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陈布雷语)的当代伟大领袖的《沁园春・雪》,也越来越成为初中语文阅读、鉴赏教学的难点。故此,我们有必要在此以的《沁园春・雪》为例,探讨引导学生高效阅读、鉴赏诗歌之策略。

一、创设情境,叩开兴趣之心门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也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学生鉴赏诗歌亦然。由此,教学诸如的《沁园春・雪》等诗歌时,我们应该遵循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和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等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诗意、和谐、美丽、愉悦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自发地、快乐地走进诸如的《沁园春・雪》等诗歌文本,并在其中开展诵读、品鉴、探究、比较等一系列学习、鉴赏活动。

比如教学的《沁园春・雪》时,上课伊始,笔者就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为同学们播放了从网络下载的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指导家方明配乐朗诵的《沁园春・雪》音画视频。当音画视频中幻化出一幅幅表现北国雪原壮阔的景象、磅礴的气势等画面时,当视频中传出方明似排山倒海又如雷霆万钧震撼心灵的激越、高亢的诵读之声时,同学们被《沁园春・雪》中所蕴含着的辽阔壮美的北国雪景、功勋卓著的古代帝王人物形象、具有伟大气度的诗人自我形象、诗歌中语言的凝练美和音乐美等诸多美学特质深深感染。随之,情不自禁、不约而同地和着方明的配乐朗诵极富表情地诵读起了《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无需赘言,在同学们如此兴致勃勃的诵读激情中,教师也情不自禁地加入了高声诵读的行列。

二、个性化解读,与文本心神交汇

新课改理念下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学诸如的《沁园春・雪》等诗歌时,讲师应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内在情韵的个性化涵咏与体味,并要求学生将之独特的审美活动行之于文,以此记录、比较自己在反复品读诗歌文本时不断提高的鉴赏品位。

比如,教学的《沁园春・雪》时,笔者不仅要求学生反复品读直至流畅背诵,还引导学生把每次品读后的审美心理活动依次记录在读书笔记本中。小组讨论时,发现很多学生在个性化阅读、品鉴这首诗歌的过程中均产生了极其独特的、愉悦的审美感悟。下面是位语文学习成绩中等的女生在对这首诗歌的个性化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美丽的、愉悦的审美体验:

第一次品读《沁园春・雪》时,我被诗歌中蕴含着的崇高的美所深深震撼:茫茫雪原中,“长城”“黄河”“雪山”“高原”,相互映衬、动静相宜、气吞山河、雄伟壮丽;“冰封”“雪飘”“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前后照应、大气磅礴;“山舞”、“原驰”化静为动,神采飞扬……

第二次品读《沁园春・雪》时,我为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古有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今有为国家兴亡、民族生存、祖国的统一大业而不惜流血牺牲、顽强奋斗的“风流人物”――无产阶级革命领袖……

第三次品读《沁园春・雪》时,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无法抑制的美好愿望:我希望有机会在冰天雪地里亲自饱览祖国北方的壮丽山河;我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够和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伟人一样为国家为人民建功立业……

三、舞动文笔,“留白”之处且“补白”

“留白”不仅仅是绘画艺术家的专利,也是一切文学作家尤其是诗歌文学作品创作者的特长。由此,教学诸如的《沁园春・雪》等诗歌时,笔者总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给学生“留白”4到8分钟时间,引导学生在诸如的《沁园春・雪》等诗歌的“留白”处启动多向思维的潜能,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文学鉴赏修养去体验和充盈或补写其“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处,并在此过程中跨越时空与作者、与文本进行多维度、多视角、多层面等的平等对话,继之获取美妙、愉悦的审美体验。

比如,教学的《沁园春・雪》时,在引导同学们反复诵读、品鉴诗歌的人物形象美、意境美、主旨美、语言美、情感美、修辞美等美学特质后,要求同学们在诗歌中任选一处自认为既最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又最有补写、充盈价值的诗句进行二度创作。4分钟后,当同学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走上讲台朗诵自己的“二度创作”的杰作时,笔者发现有的学生选择了诗歌上阕中描绘的北国壮丽的雪景部分进行绘画般的补写。他们分别用“长城的自述”“黄河的自述”“高山的自述”“平原的自述”等为题介绍“自己”在雪景装扮下的壮丽景色;有的学生对诗歌中“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的美丽想象之处进行了合情合理的补写;有的学生在诗歌的下阕作者客观评述五位帝王的诗句中自选了其中一位帝王分别以“秦皇的自述”“汉武帝的自述”“唐太宗的自述”“宋太祖的自述”“成吉思汗的自述”等进行自我介绍,言辞之中既有建功立业的艰辛、劳苦、自豪又有不擅文治的遗憾,还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胜旧人”的欣喜……为此,教室里响起了一阵又一阵热烈而又持久的掌声。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诸如《沁园春・雪》具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之审美特质的诗词等教育教学资源比比皆是。所以,教学诸如的《沁园春・雪》等诗词时,为了让这“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美美地润泽学生美丽的心田,陶冶学生美丽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怀等,我们不仅要创设情境叩开学生阅读品鉴诗歌兴趣之心门,更要引导学生在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时与文本心神交汇,还要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之翅膀舞动生花之妙笔给诗歌的“留白”之处进行合情合理的“补白”。唯有如此,才能充分挖掘诸如的《沁园春・雪》等诗歌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文学鉴赏价值和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雪诗歌范文6

恍若诗歌在飘摇;

海把沙滩轻轻拍打,

仿佛诗人在吟唱;

生灵存在的空间,

总有诗歌相萦绕;

我的渴望,

用诗歌唱!

――题记

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间洒到书上,枝叶摇摆,层层叠叠的光斑不停晃动。午后最惬意的时光莫过于此:翻着雪莱的诗集,坐在窗口,一边品味激情洋溢的诗句,一边享受柔情似水的阳光,气温舒适得让人产生蒙胧的睡意。四周被静谧的气息包围着,闹钟的滴答声似有似无。

一阵西风吹来,绕着我转了个圈儿,随即又走了开去。冷风刺醒了我,我打了个寒战,继续徒步前行。云雀在鸣叫,悦耳的歌声叫人陶醉。我兴奋得一路小跑,小径的尽头,一个男子正在编织下一部作品……我步入了雪莱的诗境中。

我的名字里有雪莱的影子,父母希望我从小就有一颗勇敢、坚强的心。我感谢父母,感谢他们为我和雪莱结下这不解之缘。最初接触到的雪莱的作品,便是那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措辞温柔的诗句背后,我看到一个强有力的灵魂在支撑着它。从此,我对写诗燃起了满腔的热情。我爱诗,就好像天空爱海洋、山林爱大地一般。读诗、品诗、写诗,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曾模仿着写:

我悄悄走入星空,

怕打破柔和的夜曲;

我默默端详浮云,

怕吹散梦的故乡。

轻音乐在空气里弥漫,

如同夜的精灵与我相伴;

凉风在树叶间盘旋,

沙沙声这般和谐。

我不敢与雪莱相媲美,但如今的欠缺又能算什么呢?雪莱在《无常》中提及:“我们的明日从不再像昨天,唉,除了‘无常’一切都不肯停留。”我渴望明日能成为一名诗人,我渴望读遍所有的诗歌,我渴望身边无处不充溢着最美的诗句、最美的心灵。

当和雪莱面对面时,这种感受何止是兴奋和激动?读诗本就是令人十分愉悦的事,而读与自己“同名”的诗人的作品,更是一种近乎于极致的幸福!他带我去感受西风,感受那个世纪冲击腐朽的势力的浩大,感受生命力的顽强;他反复在我的心中诵读“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啊,春日怎能遥远”;他带我去听云雀啼叫,听那倾诉衷情的最甜的歌声,看它们从地面一跃而起时鄙弃尘土的样子;他带我去看那朵枯萎的紫罗兰,让我与他一同抽泣……噢,感谢你,雪莱,感谢你带我的思维一起舞蹈,感谢你为我的未来导航……

拾起脚边的叶子,

精心用诗歌缝制。

挂上希望的树枝,

展翅让梦想飞驰。

名师点评: